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促进人全面发展范文

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促进人全面发展范文

时间:2022-04-27 04:09:32

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促进人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在论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我们通常都把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命题当作应然命题而不加以追问。其实,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分工与私有制的角度入手,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目标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过程的具体实践中,回答了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问题,深化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问题的认识。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之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规定。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后来,他们又多次阐述了这一观点,如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的发展处在“人的依赖”阶段上,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对奴隶和农民进行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就根本无从谈起。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打破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但是又形成了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虽然摆脱了人身依附,但却被物、金钱所统治;人成了商品和资本的奴隶。在这种社会里,根本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在发展和繁荣文化上,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的优越性,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制度保障和物质文化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规定。

2.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特征之一

在十五大报告中,我们党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这三个基本目标的总体归旨,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文化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在“七一”讲话中,同志则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他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同志也多次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我们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公民培育成为“四有”新人,使人实现全面发展。所以,作为反映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人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3.人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人类历史与实践证明:人的素质高低,人的发展的程度高低,直接决定了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小。

同志历来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在十五大报告中,他又指出:“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七一”讲话中,同志进一步指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在十六大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知识经济兴起、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的素质成为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但从根本上说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因此,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能够不断地推动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要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就必须澄清理论上的一些片面认识。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理解有许多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在实践层面有许多失误。其中最主要的不足是:以往我们常常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一个遥远的理想,而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理想与现实统一的历史过程;常常把人看成是手段,而没有把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常常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看成各种技能的培养,而没有把人的素质看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过程

过去,我们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的认识上,要么只强调其理想性,不顾其现实性,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要么忘记远大的理想,只顾眼前利益,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当前,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在实践中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人类社会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又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确立现阶段上的现实目标和具体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方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们几千年孜孜以求得出的共同结论。古希腊哲人们提出的“至善的完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倡导的“圣贤”,中世纪的神学家们推崇的人格化的神“上帝耶稣基督”,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推崇的多才多艺“全才式的人”,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自由的人”,等等,都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人类社会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理论追源与求证。黑格尔则更明确地指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9页)。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和创建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们从劳动、分工的视角对人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分析,揭示了人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他们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

实现长远理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要通过不断实现每一阶段上的现实目标来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现实的运动”,而这个运动的条件,就是从现有的前提即现实的物质文化水平产生的。它必须在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历史阶段上展开。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一个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过程。

同志科学地总结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他坚持和重申了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在“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另一方面,又认识到了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为实现这个远大目标和理想制定了现阶段的具体目标。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才能不断通过实现各个阶段上的具体目标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这样,就做到了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理想性与现实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在这个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在“七一”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制订了在现阶段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目标,即在经济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政治上,“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文化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也是我们现阶段上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做的具体工作。

2.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它们是社会发展的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其中,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它们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历史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或者忽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方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展观的嬗变中得到证明。最早的发展观是一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亦即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这种发展观根本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只是把人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但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思路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并没有实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相反,还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于是就出现了第二展观,即综合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认为,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这种发展观把人的发展作为与社会其他方面等同的一个方面,但是没有把人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没有把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又没有充分认识人的发展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背离了人类社会真正的归旨。基于此,就出现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人、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从人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观确立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强调和恢复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这一重要内容和本来的价值取向。

上述发展观的嬗变逻辑,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实践中也反映出来了。在总结理论与实践得失的基础上,同志提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七一”讲话中,充分贯彻了这种思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一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他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能力、才能、潜能、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人的需要等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素质或者能力、才能的全面发展。在这里,素质和能力的内涵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两者在不同的层次来表述同一内涵,素质更强调内在,能力更强调外在,它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素质或者能力的全面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个人的全面发展“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列宁在领导经济建设、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晚年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和反思中,逐步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国际竞争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综合国力,包括人的综合素质;社会主义要求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均衡,就必须充分重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则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素质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在“七一”讲话中,同志也明确地把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接着又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明确把健康素质、审美素质作为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基础。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极大地促进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都大大地导致了我国在人的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因此,正如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紧紧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这也揭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有先进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坚实的物质条件。如果生产力不先进,就没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幕海市蜃楼,一个空中楼阁。实践也充分证明,当人们还没有使自己的吃穿住行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得到基本满足时,人就根本不能获得全面发展,甚至连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都很难提出。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就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末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296页)。

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破除阻碍生产力进步的一切束缚,包括观念、体制和政策上的束缚;必须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必须保持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为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可以使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促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即具有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具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现阶段,我国公民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尽管增强了很多,但仍比较淡薄;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巨大的优越性,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我们要继续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培养和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为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以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也要以发达的精神文明为基础;既要以先进生产力为前提,又要以先进文化为前提。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着力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四有”公民。所以,只有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萃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文化上的对外开放,批判和继承外来文化的精髓;要坚持“二为”方向,大力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亚文化,抵制反文化;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做大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鼓励对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创新,增加对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各项落后的体制,建立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新晨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描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时,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教育发展的方向。他说:“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面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教育创新,特别是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上的创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深化教育制度和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广泛开辟对教育投入新渠道,不断完善提高教育的设施与手段。

最后,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重要保证。没有良好的生态和居住环境,人就没有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好的自然基础,人的生存都困难,就不要谈发展了,更不要谈全面发展了。这个方面常常为人们所忽视。这就导致了我们在一些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上的失误,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在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上,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第2版。

被举报文档标题: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促进人全面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yfxzlw/5455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