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

制图实训总结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1.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传统教学是先由教师把非常系统的知识讲完,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然后再应用某些知识点进行练习训练。“计算机工程制图”授课一般是先课堂授课,黑板板书加上一些PPT课件和教学模型展示,布置作业,而后是AutoCAD授课与上机练习,最后是零部件测绘实训。并且未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这样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在毫无目的地被动接收,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1.2课程实践性不够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人才。但当前多数学校制图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而且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结合,使在校学习的内容与生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脱轨严重,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因此很难培养出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

2.课程建设思路

通过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企业实际生产调研,结合部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课题组明确了建设《计算机工程制图》精品课程的思路。按照“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组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教师培训与再教育,建设一支教学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而完善教学设施;完善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

3.课程建设内容与成果

3.1教学内容

课题组认真研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国家制图员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要求,进行了岗位需求调查,并且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发现机械设计与制造、化工等工科类专业学生就业主要从事制图、产品检验与研发、机床操作、技术改造、设备管理与维修等职业岗位。2000年以前,我校的《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AutoCAD软件》课程分别单独设置,计算机绘图课程安排在学习完工程制图课后开设,总学时14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6学时,占总学时11%,课程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与严谨性。2000年后合并为《机械制图及AutoCAD》,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改,适当降低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部分内容的难度要求,开始注重生产实际需求,高度重视读、画工程图样能力的培养,总学时调整为124个学时,实践学时24,占总学时19%。2003年,我们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软件课程整合,编写完成了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计算机工程制图》、《计算机工程制图实训教程》,获我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我们以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为契机,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零部件测绘》有机整合,并注重“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教学,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总学时变为128学时,实践学时62,占总学时49%。2009年,我们编写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工程制图与测绘》和《计算机工程制图与测绘实训教程》,内容选取力求与工作岗位的需求紧密相连,比如实训项目———减速器全套图纸测绘的主要学习任务就包括螺纹画法、轴类零件画法、箱体类零件画法、装配图画法、计算机绘图、公差知识及测绘方面知识的使用等,该教学内容的工作对象包括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案、要绘制的工程图样和三维造型等,运用CAD/CAM软件、绘图工具及仪器、测绘用工量具等各类工具。教材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教学模式设计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企业生产实际,提出各种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比如利用常用的减速器模型,提出减速器的某个零件属于哪一类零件,如何表达绘制该类零件图,零件图上哪些尺寸是重要尺寸,哪些表面有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零件图有何用处等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课程质量和效率。课程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邀请工厂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由企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与课程相关的任务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生产实境中体验图纸表达的内容,深切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读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工学结合应该是课内结合与顶岗实习等相结合,课内结合应为最终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测绘、计算机绘图及其它任务,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开展了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绘图竞赛,参加《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网站开发的建设等实践性环节,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3.2.2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讲授制图基本知识部分(体上的点线面、基本体与组合体),大量运用模型演示与动画模拟,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训练。同时讲解计算机绘图(CAD)的基本操作和绘图命令,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容易理解。(2)按工作过程导向讲授机件表达、零件图和装配图,对学生进行机械制图基础训练。打破章节界限,采用幻灯片、模型、零部件实物展示台和台虎钳等真实零部件进行教学,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操作演示,同时讲解计算机绘图(CAD)的零件图、装配图、标注等内容。模拟了生产工作过程,也提高了直观性与趣味性。(3)测绘实训教学。针对具有工程意义的减速器、台虎钳、齿轮泵等做零部件测绘、手工绘制草图能力训练,再利用计算机软件把全套工程图样绘制出来,而后总结撰写测绘实训报告。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和构图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3.2.3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可增加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课程组教师制作了集图片、动画、flash和声音为一体的《计算机工程制图》教学课件,建立三维模型、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全部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并结合其它方式。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将《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教学视频、三维模型、实训项目、练习题库等相关资料全部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满足本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和上网学习的需要。

3.3教师队伍

我校极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制订师资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理论进修和企业顶岗学习,每年完成不少于一个月到企业单位顶岗,以提高生产实践经验,增强职业能力。同时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学习,以增强其执教能力。经过几年的培养,教师队伍中全部具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全部是“双师型”教师,在企业中担任技术服务。部分教师为河南省成人制图学会成员,教师教学理论及实践水平大幅提高,教学观念新颖、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手段先进。已经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较为理想的教学队伍,且各自所学专业形成交叉,知识结构很合理。组成了不同知识层次和年龄的教学梯队;教学队伍中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6人(其中3人兼带实验),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4人;校外兼职教师4名,均系工学结合单位的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制定,负责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3.4教学条件

《计算机工程制图》是我校机电、化工、建筑等工科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学校对该门课程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保证该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已建设了良好的校内教学与实践环境。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河南中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三岛输送机械有限公司、厦工机械(焦作)有限公司、焦作科瑞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焦作市迈克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以满足学生企业认知实训、课程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4.课程建设成效

《计算机工程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符合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很好地实现了工学结合与一体化教学。课程组全体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清华大学著名教授王先逵在听取了《计算机工程制图》的教学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门课程的改革力度较大,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走在了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前列,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尝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质量。近5年,在《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的评价结果均为优秀、良好水平,平均得分97.75分,并多人次获得“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称号,均评为优秀,同行专家及我校督导组听课评价较高。根据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近5届毕业生回访调查,毕业生认为《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对自己的读画工程图、计算机绘图、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帮助很大,课程教学体系使自己学习了生产技能、团队意识,为尽快适应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5年,通过对近20余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制图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毕业生的制图功底较为扎实,识图能力很强,进入角色较快,适应能力强,基本达到了毕业能直接上岗的要求。目前有约60%的毕业生从事与设计、维修和测绘等相关工作,满意率达到95%以上。

5.课程建设完善思路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1.理论知识没有形成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没有跟《机械设计基础》联系起来。《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学习,要综合运用到《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及《机械原理》等课程的知识,由于这些课程学习时是分开单独学习的,学生在独立进行设计计算时,往往无法运用这些知识,比如不能运用力学知识去校核齿轮、轴及轴承等零件的强度;不能运用互换性原理中的公差知识去设计轴孔配合公差;不能运用工程材料的知识选择零件材料等。二是本课程内各章节知识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由于各章节基本上是以机器中不同类型的机构来进行划分的,学生在碰到多机构组合的装置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设计,比如不知道轴承设计的输入参数应该从轴的设计结果中获取。

2.缺乏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是进行机械设计必备的技能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一般不会强调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匮乏。比如在查阅机械设计资料时,遇到图表不能根据横纵坐标查到所需的参数,或者遇到表格不知道表头所指代的参数,遇到新的问题不知道从目录中找到参考资料的位置等。

3.缺乏思考、生搬硬套。学生在进行设计计算时,生搬硬套比较多,机械地套用公式,或者完全按照例题参数进行设计,不考虑自己的设计任务与现有方案的差异,缺乏独立的思考。比如在进行带传动设计时,未直接给出转速(需要用其他参数计算得出),有的学生直接将例题中的转速带入计算。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照抄别人的设计结果,数据计算和结构设计都相同。

4.对设计参数缺乏宏观把握。对设计参数缺乏宏观把握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对所设计的机构没有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宏观的概念,对其尺寸和参数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设计出现明显不合理,甚至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直到设计后期,甚至绘图时才发现问题,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修改,影响设计成绩。比如在设计减速器时传动比分配不合理,导致制图时发现结构比例不协调等。

5.制图能力弱。制图能力弱同样是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的最后都要求学生把自己设计的装置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工程制图样式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工程制图的标准掌握不够,比如标题栏格式、零件简化画法、螺纹的绘制、壳体相贯线的绘制等经常出现错误。综合上述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创造能力及设计思维上相对较弱,实际上通过平时作业和操作实践,学生基本都能完全掌握单一零件的设计,比如设计带传动、设计齿轮机构、轴的结构设计等,但却在需要整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时出现了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心智技能的匮乏,因此,培养心智技能是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关键。

二、心智技能培养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机械设计心智技能形成分析。根据冯忠良教授的研究,心智技能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其过程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让主体掌握技能操作的原理;原型操作阶段通过实践让主体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原型内化奠定基础;原型内化阶段在主体大脑中形成内化的思维模式,使主体能够灵活运用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上述理论,结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机械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如图1所示。机械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设计和综合设计计算三个阶段。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整体上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同时每个章节的教学同样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甚至具体到每次课都尽可能遵循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进行,如此不断反复强化,才能提高心智技能。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设计和综合设计计算三个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讲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应用等知识;(2)讲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步骤,通过课内实训,大作业等方式加以巩固;(3)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机构设计,总结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经验反馈。而在具体某个机构或零件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三阶段原则,教师首先讲授机构或零件的工作原理。然后按照设计步骤让学生动手练习,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改正出现的问题,再通过针对性布置大作业及课内实训进行巩固。最后提出一些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独立设计的能力。

2.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在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和讨论教学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内容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须具有通用零部件和常用机构的初步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而设置,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化,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滚动轴承、轴、减速器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重点相呼应,包括平面运动简图的测绘、机构的结构及特性分析、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轴系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拆除和结构分析、机械创新设计。讨论教学内容则针对常用机构和零件的设计中存在不确定性的部分,例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等,这些机构或零件的设计往往需要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去选取参数,经常会让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因此进行讨论和总结是有必要的。

三、小结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1.1实践教学体系计划和内容高职地勘类包括较多的专业,现以“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为例。通过典型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能力及职业素养要求的分析,系统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和项目,根据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系统规划和设计各学习阶段的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和组织形式。

1.1.1岩石矿物鉴定、构造地质识图实践教学。岩石矿物鉴定和构造地质识图是本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当前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项目内容,具有明显的专业技能特质。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培养目标创造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典型工作过程”,以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始终,采用情境引领;任务驱动;晶体模型引导法;真实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与职业技能大赛核心内容有效对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常见矿物的鉴定和描述、独立完成常见岩石的鉴定和描述、独立读懂地质图信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实践过程与参与技能大赛结果并重的方法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

1.1.2原始地质编录实践教学。原始地质编录是本专业最常见的野外地质工作内容,是衡量一个地质工作者最基本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对接职业技能大赛的重点内容之一。强化和规范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培养学生实际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基本手段。建立健全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程序,实施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化、探槽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化,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而且还能提高社会地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以学生现场操作过程与完成结果并重评价实习实训成绩。

1.1.3地质填图实践教学。地质填图是本专业野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职业技能大赛必备的内容。地质填图是先由专业教师到野外进行实地勘察,选择典型环境,再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填图实践。要求学生按照地质填图的规范和程序,完成规定的填图任务,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地质环境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职业技能大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实践教学成绩。

1.1.4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实践教学。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是职业技能大赛的典型项目之一,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该实践教学以当前职业技能大赛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的规格为目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运用自主学习与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将野外获得的专业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进行信息化处理,最后以电子图文展示。总之,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当前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层递进、分阶段实施,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要进行不间断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

1.2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根据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内容,将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典型专业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将相关的技术文件、作业程序、工作成果、实物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应用于实践教学。建立岩矿鉴定实践教学资源库、钻孔地质编录实践教学资源库、探槽地质编录实践教学资源库、实测地层剖面实践教学资源库、地质填图实践教学资源库等。

1.3夯实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头戏,是理论联系实践,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适应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环境,还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重要保证。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建构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故校行企合作理事会将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作为重要课题研讨。根据职业技能大赛引入的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企业全程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标准制定、技术支持、设备和材料的提供以及培训等[5]。在已有的实验实训教学基础上,认真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人才技能规格和新设备,特别是职业技能大赛所展现的当前急需的技能规格。对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做了认真梳理,对新老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对基础性的实训、综合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进行整合配套,建设了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验实训基地。将原有的岩石类型比较单一、自然地理及环境条件较差的巢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重新开辟岩石类型丰富的、现代地质作用类型较多的肥东四顶山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质认知实习要求。同时还驱动创新了地质构造与制图实训室、岩石矿物鉴定室等,保证了该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还加大了校行企合作步伐,校行企共建融实践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行、企三方联动下还建立了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察局(简称省地勘局)下属生产单位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即在省地勘局安徽地质调查院建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实训基地,在省地勘局327地质队建立矿产勘察实训基地,在省地勘局321地质队建立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分别成立由校、行、企三方组成的实训领导小组。实训内容按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有计划的进行调整。实训期间成立实训指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训指导小组下,设立实训管理部、技研部、学习部等,形成校、行、企共建的产学研一体化,为本专业搭建了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指导老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典型项目内容,传递当前行业、企业、社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传递本行业、企业科技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技能、新成果。这是一个激发学生不断创新正能量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充满自信,散发热情,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2结语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区域产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浙江省现有光伏企业200余家,是全国光伏电池生产大省,产量约占全国的35%。衢州市作为浙江省第一个省级光伏产业基地,现有光伏企业60余家,是国内光伏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2011年下半年,硅材料加工、光伏电池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产量及价格受到巨大冲击。但从光伏应用市场来看,由于光伏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及国家光伏发电标杆电价的出台,给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前景。从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上看,2009年装机不到300MW,2010年装机约500MW,2011年装机约2.8GW。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国家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每年装机容量将急剧增加,人才需求将非常短缺。根据以上调研情况,我院对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即重点培养具备光伏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的能力,能适应光伏电站建设和光伏产品生产等光伏企业生产运行、技术服务、产品检测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定位,我们对处于光伏产业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与光伏应用产品企业展开了调研。

光伏电站建设工作岗位能力分析。从调研情况来看,光伏电站建设的主要工作岗位有电站建设前期调研、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申报、工程施工、入网调试、电站运行维护与检修等,具体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光伏应用产品生产工作岗位能力分析从调研情况来看,光伏应用产品生产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单体电池检测、特种组件生产、组件检测、控制器制作、系统集成与检测、系统维护与技术服务等,具体能力要求如图2所示。

专业拓展能力调研分析。结合专业定位及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光伏电池生产、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等相关企业从事硅太阳电池方阵组合工、光伏系统集成工程师等相关岗位工作,经过1~3年后,可升为技术员,或转岗至管理岗位,如车间班长、车间主任等。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抓住区域产业、企业、学生三个要素,要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不能仅考虑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而是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文化素质课程平台构建。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原属于文化素质课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应改变以往课程模式,设置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在计算机文化课程中,应按照专业定位及要求,设置Word高级应用、Excel高级应用、PowerPoint高级应用等课程模板,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交叉学科能力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应基于文化素质课平台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鉴赏等四大类素质拓展课程。

专业课程平台构建。专业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是为专业核心技术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课程,主要有《电工基础》、《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工艺》、《光伏电子产品制作》、《电子线路制图与制板》、《工程制图与CAD》、《电力系统基础》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应占50%以上,平时的课程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由于学生在学科系统理论学习上存在一定的缺失,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很有必要增设一门回顾总结性课程———《光伏发电技术》,使学生在“做”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是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本专业开设了《光伏电池制造工艺》、《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与设计》、《光伏逆变技术》、《光伏发电系统施工与入网调试》、《光伏电气设备检修与电站维修》、《智能光伏产品制作》等6门职业核心课程。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课堂;建筑制图实验;课程设计

一、引言

建筑制图实验是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直接联系生产实践的课程,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以及用图沟通的能力,并通过课程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1],并成为后期毕业设计、工作后的方案设计必需基础[2]。但其理论课内容的抽象、枯燥、对空间形象理解能力要求极高的特点,和实验课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规范较细、制度人的态度要求严谨等特点,造成建筑制图实验一直是学生们所诟病的一门实践课。如此,在如今的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空间又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课程设计,将是建筑制图实验课的改革教学的研究方向。

二、建筑制图实验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课程教学现状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制图课程多设在大一,对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新生来说,短时间内学会制图规范和相关国标规定已经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另外还要用最短的时间训练空间想象能力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这些无疑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大山。此外,智能终端的高速发展和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居高不下,也是成为传统教学手段顺利教学的绊脚石。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简陋,多为多媒体课件加板书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形式。智能终端——手机的使用功能的急速扩容,大数据时代数字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极速提高。

(二)实验课程面临的困境实验课的教学主要目的为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是对其识图能力和绘图技巧的培养和训练。除上述问题外,实验课教学还存在软件、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以及学时不足的问题。1.实验项目的开设现状实验课一般紧接着理论课完成后进行,主要目的为巩固理论知识,验证相关理论。建筑制图实验课程内容大多由任课教师提供题目和任务书,课堂上布置后,学生以图纸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实验成果。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图线练习、三视图的绘制、形体表面交线、形体的表达方法、建筑平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建筑形体的透视图。这些项目均是基于建筑制图理论重难点内容的基础上设置的。且对空间想象要求较高,绘图过程中参与大量的规范和国标规定,有一定的难度。2.面临的困境实验项目的设置是教师结合理论课讲授内容制作的,多数实验项目是针对课程的重难点知识来设置的,对一些实验课前不及时温习的同学来说,难免出现了理论课堂听得懂,实验课上做不动的情况。授课教师往往因为时间有限,也不会再完整重复理论知识。如此,就造成了部分同学的图纸无法及时完成,甚至实验时间浪费的情况。

(三)对策探索1.借助智能终端开展智慧课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基于智能手机广泛使用的智慧课堂的概念和教学模式应运而生[3-5]。课前利用教育大数据的的优势,充分备课,并利用手机上的智慧教学平台实验课程内容和准备工作。同时通知学生及时查看课程内容和要求,并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2.巧妙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提高学习兴趣根据实验项目内容和性质,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来设置智慧教学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准备内容中多设置与实验相关的教学动画、电影等片段,把学生的探索愿望引入实验中。设置相关问题,并采用进阶的方式[6]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利用签到、问题抢答等环节抓住学生的学习劲头,并上传相关理论课件内容和操作注意事项。课后,要求学生及时拍照上传实验成果,互相评分,讨论学习心得,并设置成绩奖励。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实验课程设计

(一)本课程设计的内容1.教学形式设计首先,教学手段要变革。表面化的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满足目前建筑制图实验教学现状,必须做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终端全面“深度融合”方能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其次,教学形式设计要充分人性化。如何设计出学生从不得不学到习惯学习再到喜欢上学习的资源和模式,需要课程组认真分析讨论,并在有足够的调研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出每个实验重难点中哪些需要设置预习任务和准备工作、哪些需要课堂讨论和模拟、哪些需要现场手工绘制[7]。2.教学平台设计借助超星学习通软件进行教学平台设计,利用现有的大数据和课前录制的教学视频,以及以往优秀作业作品填充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前准备进阶内容、课中互动内容、课后的讨论评析权重,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3.教学实操设计本课程实验实操内容主要有八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要求在四学时内完成,采用A2的图纸,并且每张图纸内容都应该采用墨线绘制,不留铅笔稿。并要求严格按照制图规范中的线型、线宽、各种图例的表示方法和要求进行绘制。4.评价系统设计实验课的评价系统主要针对课后的实验成果评价、对任教教师的评价和对实验内容的评价,并设置权重比。最主要的一项评价为:对实验作业拍照上传到智慧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将作业放到群里进行讨论、评析,及时评出优秀者。对参与评价的学生进行加分处理。

(二)示范课程实验项目:建筑平面图教学要求:利用学习平台的线上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实验工具和材料,结合实验课堂教学,完成课后的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能掌握建筑平面图的形成、定位轴线标注的位置和相关国标规定、线型的使用、尺寸和图例标注。1.教学内容①建筑平面图的形成方法,定位轴线的国标规范要求②线型的使用、尺寸和图例标注的相关国标规定③建筑平面图的识读2.教学过程设计①课前,在学习平台上上传建筑平面相关教学课件、课程视频,布置课堂实验实操的注意事项和重难点学习内容。根据线上学习情况统计预习率,在抢答区预设课堂作业“定位轴线标注的位置”,预设讨论“建筑平面图的尺寸标注特点”。②课中,利用智慧课堂教学工具要求学生签到,按学习平台上的课件和视频设置讲解本堂课程内容,使用手机App教学工具发放抢答“建筑平面的形成”“定位轴线标注的位置”问题,视课堂讲解进展情况发放课堂讨论“建筑平面图的尺寸标注”“制图步骤”“建筑平面的图例及细节标注”。③课后,设置要求提交的作业“采用A2绘图纸按照1:100抄绘制某建筑的底层平面图”,并设置评析作业环节。及时总结学习反馈的数据,以便应用到下一个班组学习中。3.教学评价设计问卷:(1)本次实验项目实操的难点是哪些?(多选)A、建筑平面中的线型B、定位轴线的编注和尺寸标注C、相关符号和国标规定D、建筑平面图的识读。(2)你认为本节课课堂需要细致讲解吗?(多选)A、只需要大致介绍建筑平面图的形成及命名B、只需要大致介绍定位轴线的编注和尺寸标注C、介绍相关符号和国标规定就可以D、全部讲解。(3)你预习和准备本次实验花费时长A、5分钟以内B、10分钟以内C、大约15分钟D、半小时。4.考核设计:智慧课堂平台成绩主要包括签到、预习、讨论、作业提交、参与问卷、课堂互动等。本节课出总成绩=作业60%+预习20%+参与问卷10%+签到讨论、课堂互动30%。

四、总结

在学习建筑制图理论如用投影法表示空间几何要素和建筑形体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后,需要借助建筑制图实验项目来加深理论的理解。实验项目的实操训练采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借助智能终端的观摩课前内容、课堂学习、课后交流互动等活动,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并能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析,同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应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肖昕迪,吴燕.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4):226-227.

[2]方荔华.建筑制图实训环节设计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0):49-50.

[3]孙曙辉,刘邦奇,李鑫.面向智慧课堂的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框架及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8(2):59-66.

[4]马勋雕,解月光,庞敬文.智慧课堂中学习任务的构成要素及设计过程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4):29-35.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73.

[6]于颖,陈文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进阶式发展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126-132.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体制的基本依据,也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应用技能培养的总体规划和依据,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专业还刚起步,均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下面针对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谈点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生只需掌握知识技能,而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应靠社会大舞台。因而,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及教学仅留意于形式的不良现象。

2、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相关专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产学研结合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与行之有效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3、实践性教学方面没有规范化考核和管理措施。考核方法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敷衍了事;管理出效益,管理不到位,致使教学过程中,只有计划,没有把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消耗了人力、资金和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不重视“双师”素质教育,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从而使教学与社会脱轨,教学质量也随之难以保证和提高。

5、只注重毕业证书,不重视市场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生就业,缺了一张绿卡,少了多次就业机会。

以上不合理的因素必然导致培养出的建筑装饰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是与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的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技术应用技能怯弱的低能儿。

二、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明确建筑装饰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和效果图表现能力,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以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程序为基本思路,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深入建筑装饰市场、国家大、中型建筑装饰企业,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员、预算员、质检员和监理员;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如图1示;对应知识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示;最后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通过开设认识实习、各类实验、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证书培训等实践性课程,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材料实验、构成艺术实训、房屋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占总理论教学学时的应超过40%以上,而理论教学学时还包含了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基础课,实际上占专业课程教学课时的50%以上,从而加大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

4、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训练,确保实践能力训练不断线:第一学期进行整体感觉认识实习、《制图与识图》和《美术》集中周实训;第二学期进行《建筑材料》认识与实验、《装饰CAD》和《构成艺术》集中周实训;第三学期进行《民用建筑构造与装饰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四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装饰表现技法》、《PS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周实训、《装饰施工技术》常用岗位工种操作实训;第五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装饰预决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保障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学习不断线:第一学期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第

二、

三、四学期开《建筑装饰AUTOCAD》、《3DMAX》、《PHOTOSHOP》;第

三、

四、

五、六学期应用计算机知训进行建筑装饰构造设计和室内设计;第五学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预算应用软件学习;第六学期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调研、毕业实习、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和毕业设计。针对核心课程,在学时分配上理论和实训各半,有些主干课程更偏重实训部分,例如:《CAD》、《3DMAX》、《PS》、《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施工技术》则应偏重。另外,应紧跟市场,紧跟社会,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更好适应社会,附加如《监理概论》、《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等课程,穿插《三法一条例》、《安全法》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业规范知识;并进行安全、组织、预算、管理等案例或名人专家讲座,尽可能与社会接轨。

5、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实践性教学。

6、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建设,建立稳定合理、长效健全的人力、环境、设备三保的支撑保障体系。

三、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1、通过该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使实践与理论并重,弥补相应不足,以达培养目标,有力推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

2、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符合本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探索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

3、依托行业并服务行业,有利于提高“双师”素质,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两者共同发展,达“双赢”效果。同时,使学生大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有机结合,为就业开通绿色通道。

总之,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安排主要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专业技术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理论知识一般掌握就行,主要是学会应用,只要通过了生产实践中的考核,怎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考核合格,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要促进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建设人才,就必须在高等教育的竞争潮流中准确和科学定位,形成和突出自身特色。只要定位准确,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对技术应用性、实用性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地主动服务行业,紧贴行业发展急需,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改革,但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在短期内还是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为此,我院建筑工程系在制订2004年教学计划的同时,成立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研究小组。为使研究结合实际,符合社会的需求,我们聘请当地建筑业界有名的专家(21人),成立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对研究小组进行阶段性的指导。笔者就我院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谈几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突出与市场的结合,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由此,我们的工作思路确定为: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

首先,我们从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所在郑州、南阳两地的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专业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资料,了解到企业的急需和我们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调研也使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接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吃苦、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下表为调研情况的大致分布:

需要说明许多企业的老技术员、老质检员经验非常丰富,但没有学历(综合归为建筑工程中职毕业),另外,由于高职是近几年才出现,许多技术人员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建设监理专业出现得也较晚,监理员大部分也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

根据调研情况,建筑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现场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是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监理员。根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其职业能力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可见下图。)由此,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具有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以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是以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一类教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新晨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见下表),把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把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扩展知识四个模块。压缩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课时,对一些相关连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在《建筑结构》中减少了理论性较强的论证和计算;在《建筑设备》中增加了建筑电气的一些基本知识,删减了《建筑电气》这门课程。同时,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和现代前沿知识,在专业扩展知识这个模块中增加一些课程,如《建设监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我们制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房屋构造实训、建筑材料实验等)、专门技能实训(建筑测量放线实训、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

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我们一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改革某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管理。主要通过以下方法: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按照以上分析思路,确定出建筑设备安装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定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三项:

(一)知识目标掌握建筑设备系统的组成、原理、分类、特点,掌握各类系统的布置原则与安装规范。

(二)能力目标能识读建筑设备施工图,能完成建筑设备安装组织和施工;能解决建筑施工及管理工作中土建与安装的协调配合。

(三)素质目标树立协调配合、团结合作的观念、养成严谨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意识。该课程定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前导课程有建筑识读与构造、建筑结构与识图,后续课程有施工组织与管理。一方面该课程在专业学习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专业核心课程起到巩固和支撑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设备安装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水、电、风三部分,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展,包括了建筑给水、排水、中水处理、热水、小区给排水、消防、建筑供暖、通风空调、建筑照明与供配电等多方面的内容,简单的水电知识已经无法完成现代化建筑的施工管理工作。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量有限,一般建工专业该门课的课时量约为60-80课时左右,因此必须以“适度够用”为原则[3]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本课程学习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切入点,按照安装工程施工特点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大的教学项目,依次为建筑给水系统安装、建筑排水系统安装、建筑消防系统安装、建筑供暖系统安装、建筑通风空调系统安装、建筑电气系统安装。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安装工作过程将每一个教学项目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整个课程6个教学项目可分解成24个工作任务。以第一个教学项目“建筑给水系统安装”为例,该项目可划分为建筑给水系统分析、建筑给水施工图识读、给水系统安装、给水系统验收与成品保护四个工作任务。结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专业知识和能力来确定教学具体内容,例如建筑给排水系统分析这一任务的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给排水附件和器具,系统的设计与设备、附件的选型。表2是对整个建筑设备安装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分解。

三、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繁多的教学内容,应“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此处的“材”,一为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灵活采用任务驱动[4]、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教学方法;二为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合于本专业本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教学方法。沿着将教学内容重组为6个大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的思路,可以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以“建筑给水系统施工图识读”这一教学任务为例,开展教学任务前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按照任务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拓展训练—总结评价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组织。具体步骤为:

(一)任务布置提出案例,要求学生识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给水系统施工图》。教师简单介绍工程概况,学生搜集查阅相关建筑外网供水情况、建筑构造特点、建筑内部供水需求等内容。

(二)任务分析首先分析给水制图规范,然后结合图纸实地参观,分析本建筑供水方式、供水系统的组成。

(三)任务实施1.分组分析讨论。将学生分为三个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区域的供水图纸识读任务。2.代表发言。每个组将各自的识读内容进行阐述。3.纠正补充。其他人对发言人的内容进行更正和补充。4.互评与点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这一阶段要控制课堂节奏,适时就有争议性的问题作出专业解答和补充,必要时在黑板上列出讨论的内容提纲,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重难点。

(四)拓展训练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整栋楼的给水系统试图报告,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学生完成识图报告后进行自评,教师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给出成绩。

(五)任务总结总结内容包括识读的方法与图纸内容,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后,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在教学进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可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建筑给水系统安装”这一教学项目为例,首先在多媒体理论课堂上讲授“建筑给水系统分析”,紧接着在实训室进行“给水管材、附件、供水线路的认知”实训;然后在理论课堂上讲授“施工图识图”方法,再进行“给水系统识图”实训;最后针对施工安装这一环节,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施工准备要点”“安装工艺流程与验收规范”的理论教学,再完成“给水管道加工”“水表阀门、管道安装”“水压试验”等实训内容。

四、结论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