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智能教育专业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与之密切相关的幼儿教育自然就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在幼儿教育顺利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则取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的合理设置。但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怎样设置才能达到合理规范并最终符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呢?本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来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体智能课程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强有力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幼教人才方面更是功不可没,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体智能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培养出的幼儿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造成幼教人才资源的流失。这是与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实际应用技术性人才目标相背离的。同时,随着幼教市场人才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幼儿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希望孩子能在体智能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这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进一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以幼教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合理体系,从而为培养复合型的幼教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概念
体智能。顾名思义,体是体能、体力,智为智力、智能,能为人能。就是透过身体活动,运用一种或多种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基本能力。体智能课程也就是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活动技能来达到促进幼儿体力、智力、能力的提升,体能方面如我们的课程安排了许多的走、跑、跳、爬等运动,幼儿在课程中能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智力方面如幼儿可以拿着迷你绳变成大象的鼻子、猴子的尾巴等各种小动物肢体,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潜能,让他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维。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相吻合,对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其对本科学前双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也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表现为:一是为诱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本文从学前双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MI理论的具体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学前双语教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专著中提出的。他将人的智能表述为七种: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之后在1999年出版的《重构多元智能》中又讨论了博物学家智能和存在智能。另外,有其他学者从自我认知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加德纳认为,这九种智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每个人都具备有相对于自已或他人的智能强项,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人发现并培育自己的智能优势,以强促弱,并通过一定环境的创设和媒介的干预,对智能类型进行分析、培育和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但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同时,多元智能理念提出与德育相结合的观点,与我国的教育目标相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MI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关于该理论的研究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甚至延伸至高等教育的全程教育体系。作为输送高素质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又能从该理论当中汲取哪些养分?在该理论背景下,学前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出路又在何方呢?
1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观”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是聪明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是坏学生,是智商低的人。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而每种智能因素又是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关注。勿庸置疑,以大班为组织单位,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要授课模式的传统教学掩盖了学生个体智能特征上的差异,甚至抹杀了学生的某个强项智能,使其无法发挥个性特长。教师只有在通过不同角度多方面多维度观察学生,分析和掌握了其性格特征和智能状况后,为他们创设好个性化学习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习效率最佳化。在此之前,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五项全能给予了过度关注,忽略了其他领域的智力因素。反观当前学前双语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过分注重英语语言学科的学习,忽略了英语学科与学前专业课程的整合学习。这样,导致学前教育的办学方向发生倾斜,为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好新型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以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再也不能片面地只关注学生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智力领域,而应是全面地、全方位地进行关注。
2多元智能理论对对学前双语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拟在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基础上,提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多元化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以建立培养专业的幼教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它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然而,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多以公共英语课形式为主,并未发挥其专业课程特色,实用性不足,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忽略了其他潜能的拓展。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教授英语基础知识为主,缺乏与职业内容相关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的训练。第三,在教学模式方面,囿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缺乏教学互动。第四,在教学评价方面,沿袭应试考评机制,考试的内容多与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相关,而忽视了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工作岗位上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本文尝试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建立培养专业的幼教人才。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就是他首次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起的“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加德纳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智能是一种潜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它会被激活成为智能。同时,他发现人的智能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至少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等八种基本智能。可见,多元性、差异性、开发性和实践性是智能的四个特点。多元智能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智力的本质,顺应时代的需求为学校改革和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构成。对于英语教师而言,面对整体英语水平较薄弱、个体差异较大的高职学生群体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索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创设多元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亦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并为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任职岗位为幼儿教师,因此能独立承担幼儿教学工作是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袁玲、李寿宁等在其著作中运用职业分析法就学前英语的十大岗位技能做了详尽的阐述,并将这些技能按照级别进行排序,其中最重要的两大技能分别是: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与英语相关的技能紧跟其后,其中英语语言能力排在第三位,幼儿英语教学能力排在第四位,幼儿双语教学能力排在第五位、为外教配课能力排在第六位。赵玉玲将英语语言能力、幼儿英语教学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及教研能力作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高职英语的基本教学目标的四大必备能力。总之,上述研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具备充分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目标是否适合学生个体。“以学生为中心”,是多元智能理论始终遵循的学生观。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智能组合差异和兴趣爱好异同,制定出具有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充实多样化教学内容“英语学科的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又是个人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各种智能发展和整合的过程。”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不单需要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培养英语基本技能,而且更应该根据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其他潜能和智力,如:运用讲幼儿英语故事、续编故事开发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运用说唱幼儿英语歌谣和歌曲开发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运用简笔画和制作手工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运用幼儿英语教学游戏、编排童话剧和舞蹈表演开发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通过小组合作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通过户外活动开发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等。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教学启示
1.教师应定位“人人皆能成才”的全面发展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具有八大智能,每人的智能特长均有差异,也就是说,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人,但聪明的方面和才能呈现出差异化分布。人的智能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划分,只有智能结构类型存在差异的区分。古话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揭示的就是这一道理。对我们教师而言,对学生身上的个性化差异不应视为一种负担或累赘,相反,应理解为这是学生的“闪光点”,是其他方面智能优势的显现。我们不应以固化的眼光去歧视或忽略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实他们在其他方面拥有着不为人知的智能优势,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重新定位每个学生皆能成才的教育理念,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将来一定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应该是既满足社会长足发展的需求,又能实现教育对象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人人皆成才”的教育理念通过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吸引力,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就会计专业建设而言,掌握会计专业岗位技能是我们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学校优先推荐就业的往往是那些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优秀学生。例如曾有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极差,可以说基本上没掌握什么会计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但令人吃惊的是,他后来却开了一家财务公司,公司业务涵盖记账、纳税、会计业务及管理咨询等方面,公司的员工都是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而作为老板的他,却是一个补考了好多次才拿到毕业文凭的中职生。这足以说明,他的逻辑—数理智能或许不突出,但他人际交往智能、语言智能肯定是超常的,在校期间朋友圈子很广,交际能力极强。针对这样的学生,笔者认为绝大部分教师都可能因这类学生“学习智能”的低下而曾经歧视并忽略过他们吧。
2.教师应树立“学有所长”的教学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擅于了解并发现学生的智能结构及智能类型的差异,从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优势个性的教育目的,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重视并善待学生存在的智能优势与劣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处在“人人皆学,学有所得,学有所长”的教学情境,激发并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方向,真正完成“人人成才”的教育任务。在笔者所带的会计班中有一名男生,对会计专业课程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平平,基本上是敷衍了事,应付考试罢了。但与其多次接触后发现他的文学功底很好,文章、诗歌写得也很好。于是就决定启用他担任了班里的组织委员,负责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还要求他定期向学校的文学社投稿,鼓励他参加各类文学写作方面的比赛。因此,是这名同学由原来不起眼的小角色一下子变成班里甚至是学校的知名人物,原本慵懒消沉的个性变得阳光了,活跃了,人也变得自信了。他在班级毕业前的一个班会上组织策划了“让我永远记住你”的主题活动,让全班的同学既感动又难忘。这位同学还依据班上每位同学的姓名,加上他对该同学秉性的理解,针对每人写了一首小诗,作为活动的灯谜(打一同学姓名)。当有同学陆续猜到谜底时,兴奋、激动、自豪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新颖的活动形式让大家永远地记住了他,也记住了彼此间的友情。他的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在超强的活动执行力的作用下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与运用。
3.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化采用“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更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观念的变化也使得我们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学活动不应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要求,更多应是关注并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在各自所适应的领域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学目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改进教学形式和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任务为引领”开展教学,重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环节,还可依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担任“观察员”角色,承担观测小组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并最终进行综合评价的职责。这种教学形式是目前职业学校所提倡的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过程的重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学活动遵循“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人际智能的培养极为有利。而教学过程最后所设计的综合评价及教学反思环节,又是学生内省智能得以重点培养的环节。
4.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多元智能提出的理论观点表明,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能所组成的共同体。这也就意味着教学评价体系不应是单一的和固化的,而应是多元化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单纯的卷面考核评价体系应该进行改良与优化,实现多种考核评价并存的综合体系,注重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智能的培养。首先,评价目标应多元化。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考核评价侧重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对其他方面的如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视不足。只有学生诸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另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地位的体系显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二、结束语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智能优势,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应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智能,以促进其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理应履行的教育职责。
作者:李燕单位:广西银行学校会计教学部高级讲师
摘要:
西方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并不是才能的高下,而是才情的差异。本文在深入分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入手,希望通过对学业成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来检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试图在评价目标的“发展性”上、评价内容的“多维性”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上、评价方法“多样化”的上探索运动训练专业学业成绩评价的新路径。
关键词:
多元智能;学业成绩评价;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专业是体育专业下属的一个分支,根据运动训练专业的本质特点,我国对其制定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同时,各高校就本校学生的特征也制定出相应而明确的培养方案,但都是建立在国家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基于运动训练专业所具备的特性,2012年7月3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完善运动员招生政策;二是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处于教育评价领域的学生评价也应该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原则,不但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技术的评价,而且还要重视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一、何为多元智能理论
20世纪80年代,加德纳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随后,加德纳归纳整理出他多年来对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艺术教育研究的成果,提出人类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观察分析及心理学实验数据,认为每个人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并对人的七种思维方式作了明确的定义。从此,“多元智能”理论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加德纳认为人们过去对智力的理解过于狭窄,不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加他将“多元智能”理论定义为包含八种智能的智力,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内省智力、自然探索智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他强调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智力通常是以复杂的组合方式进行运作的;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从以上可见,与传统智力理论相比,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突出了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尽管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由以上八种智力组合而成,但其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展程度、表现形式各有差异,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图式。在现实生活中亦然,没有一件事情靠一种智能就能办到,因此,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离开学校后是否仍然有良好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拥有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综上可述,“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天资有多么聪慧,而在于教师怎样发掘学生智力的不同优势,使学生变得聪明。
二、构建多元智能理论的运动训练专业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思路
摘要:分析高职学前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与社会对早期英语启蒙教育需要的矛盾,提出将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学前英语游戏设计课程,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智能潜力带动英语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设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开发多元化的职业技能、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形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多元智能观,培养符合时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高职学前英语人才。
关键词:多元智能;学前英语游戏设计;高职教育
1高职高专学前英语游戏设计教学现状
近年来,由于我国早期教育研究中对幼儿早期进行英语启蒙教育的不断肯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学前阶段的英语学习,同时许多有条件的学校与培训机构也不断引进国外多元化的英语学习资源与课程。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对优质的学前阶段英语教师的需要在不断增加。这样的需求不仅表现在学前教师的需要数量上,另一方面对学前阶段的英语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特别是对于英语发音要求准备到位,口语流利纯正;还同时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此相对,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开设英语课程,但对于学前专业所设置的英语课程,如幼儿英语、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等,并不能满足社会对学前阶段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课程内容主要停留在教授英语文法知识上,对如何针对幼儿开展英语教学,如果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性的英语教学活动等领域覆盖较少。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普遍比较薄弱,说英语用英语缺乏信心,设计英语教学更没有兴趣,课堂参与性与积极性都不强。在这样的现状下,如何提高学前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学习效率,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开口多实践,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全新探索的角度,它能够充分的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激发每个学生的优质潜力,通过多维智能的带动创造性的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第一次提出了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智力不应该局限于语言与数理逻辑智能领域。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多维开放的。除了上述两种智能外,智力还表现在视觉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个人内省和自然探索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这八项智力,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实际上源于不同智能之间的组合。多元智能理论在随后几十年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研究成果很快运用到许多不同的教育教学领域,是国外几年来比较主流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我国,对多元智能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几年来尤其在学前教育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相互渗透的指导方针,形成了从不同的维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开发幼儿多方面智能的教育新模式。学前英语专业中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课程作为一门教学实践性和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更应该洞察这一发展趋势,将多元智能的概念引入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多元智能的特点,发现自己的智能强项,从而学会运用多元教学方法进行学前英语教学的能力。
3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高专学前英语游戏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3.1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摘 要:“新医科”发展战略的出台,表明国家正在持续探索医学教育改革新模式。作为新兴学科,智能医学工程需顺应时展需要,通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以医疗机构为依托的资源优势作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科在医疗、教学、科研、实践层面的高效衔接,为智能医学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新医科;智能医学工程;学科发展;人才培养
1 智能医学工程的兴起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新兴技术科学的不断发展、革新和应用[1],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其独特的科技发展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席卷全球。2016 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将智慧医疗和精准医学作为关键突破口,发展众多高精尖医学技术,加快推动以类脑研究为核心方向的重大医学科技计划,强化公共卫生、临床科研、教育行业和健康医疗数据体系的有机统一和实践应用。 面对当前科技创新、政策出台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于 2018 年提出的“新医科”概念[2],从背景、理念、专业这 3 个层面,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即重点发展以临床医学为基础、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数据为核心、以生命健康全周期为过程的新兴交叉学科,同时加强新医科与新工科的体系联动,旨在探索智能医学、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等新领域,建设集医学、理学、工学、文学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3]。
2 智能医学工程研究现状
2.1 以“新医科”为战略导向的政策研究
高等医学教育作为全民卫生健康的重要基石,在医疗教育资源整合利用、专业医学人才培养、医疗机构建设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相继出台了包括《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医学教育改革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新医科”的大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学教育改革体系,必须要在符合“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满足国家产业升级和转型需求、有效阐述并回应医学教育体制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公众对于医疗资源诉求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合理统筹规划、重点布局[4]。
2.2 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技术的前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系统的逐渐完善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视角的拓宽,《儿童文学》课程成为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本科专业(师范类)的必修课程之一,相对于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科建设中研讨的关键点。多元智能观将学生作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重视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高校《儿童文学》课程中引入多元智能观,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课堂评价形式。本文对多元智能观下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多元智能观;《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够为儿童提供精神食粮。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以培养小学语文教师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能够把握《儿童文学》相关知识点对其日后能够出色的完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通过教师了解学习儿童文学,语文教师则通过儿童文学的内容,向儿童传递富含价值观、情感观等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说儿童文学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但是在高校教学课堂中,《儿童文学》课程常常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方面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过分重视,没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没有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课堂教学情况呈现出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儿童文学》课程的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以致于教学效果不佳。
一、多元智能观的概念
多元智能观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发展心理学家HowardGardner,他是用心理学实验数据以及个别案例的分析后得出结论。Gardner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职能并非是一元的,而是多元化的,人类具有多种智能,即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等等。按照多元智能观的理论,人类不同智能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组合,形成了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由于人类个体的智能之间的组合是唯一的,所以人类个体的智能也是唯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引导大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的深入理解。此外,多元智能观认为,在讲述《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全方位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多元智能观突出儿童之间的个体化差异,关注智能的整体性,注重儿童智能的实践和开发。所以,将多元智能观应用于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儿童文学》课程当中,可以显著提高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开发儿童的智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表现形式与改革的意义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智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简单的模仿。多元智能教学观的实质,是在尊重每个主体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化智能差异。在《儿童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上,《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常常会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针对存在诸多个体差异的学生讲授相同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所以将多元智能观和《儿童文学》课程相融合,将不同的智能类型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可以丰富教学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不同智能潜能。例如,在儿歌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这样能够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音乐智能指的是人对音乐、韵律、节奏等的辨别能力,由于儿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明快的韵律,对于开发儿童的音乐智能非常合适。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应该鼓励儿童对于我国和国外的儿歌进行收集,不仅仅能够将儿歌朗诵出来,还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朗诵的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的教学能够在实现提高儿童朗诵水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节奏、韵律的掌握程度。
此外,小学教师还能够通过活动积累儿歌教学经验。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学生,在进行儿童故事、寓言、童话等文学类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讲故事的活动和对儿童故事的转述,对儿童的语言智能,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进行开发。讲故事的艺术传递的是历史文化的意义和语言的美感,故事创编体现的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创造能力。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和创造活动,能够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儿童文学的题材特征和优势,能够更加真切触摸到个体内心深处的童话世界,在精神上和自身的童年对话,和现实的孩子对话,从而提升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沟通的能力。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专业课程,《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提高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未来学生学习更加深奥的文学课程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