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

阅读材料论文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第1篇

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分布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阅读眼动研究的发展脉络。统计结果(表1)发现,我国“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在时间分布方面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少。在CNKI的“三大教育”学科领域,以“眼动”+“阅读”为主题词检索,仅获得有效文献28篇,与相同领域主题词是“阅读”的28219条文献记录相比较,其总量非常少。其中,检索结果,1986年前有效文献为0篇。1986年以来,年平均有效文献仅有1.1篇。文献篇目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只有6篇。2011年次之,有5篇。第二,出现晚。“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第一篇文献资料出现年份为1986年。而中文阅读眼动研究可以追溯到1925年,国外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则始于1879年[2]。第三,增长趋势明显。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国内“三大教育”领域对阅读眼动研究比较稀少,而2000至2009年十年间出现了19篇有效文献,2010至2011年,两年时间就出现了7篇有效文献。相对而言,近十年的文献数量呈上升的态势。“文献来源”既可以作为主要阵地,用来展示阅读眼动研究的成果,便于同行对研究成果进行搜集,也可折射阅读眼动研究是否进入“三大教育”前沿,成为一线教师熟悉的科研方法。统计结果表明:在28篇阅读眼动研究有效文献中,公开发表的论文有12篇,分别发表在11种公开期刊上,除《天津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2篇外,其他期刊均只收录有1篇,这10个刊物按刊出阅读眼动研究文献时间先后为《心理科学》、《教育教学论坛》、《教育科学研究》、《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心理发展与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心理学探新》及《心理科学通讯》。其中,进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2000–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仅有1篇,刊于2001年07月的《教育科学研究》①。除去以上文献,另外16篇源于博士、硕士论文库及会议的文献,分别为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2篇以及会议文献1篇②。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2篇。其他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4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篇,河南大学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和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各有1篇。从统计的数据看,华东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近年来对儿童阅读眼动研究比较关注。

对儿童阅读眼动研究论文的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同行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一个参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现儿童阅读眼动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力量分布情况,反映研究人员构成方面的特点或局限。统计结果发现:第一,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是小学或中学约占7.14%(见表3),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是高校的(见表4)约占92.86%。第二,国内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及东北师范大学,他们共公开发表研究文献19篇,占检索到的28篇文献总量的67.85%。对“文献主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考察研究我国“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的重点和范围。在对文献题目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摘要和全文,对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文献主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28篇文献共有关键词120个,其中有107个关键词仅出现1次。出现2次以上的关键词13个,“眼动”出现23次。(2)阅读眼动研究的内容有三类:一为阅读眼动基础研究,其中包括儿童阅读眼动的特征或发展研究、阅读眼动障碍研究;二为阅读应用的研究,包括阅读眼动教学(策略或实效)研究、阅读情境研究(独立和陪读)、阅读媒介(图文)研究;三为阅读眼动研究文献述评(评介)。其中应用研究的文献占57.20%。(3)缺乏对儿童阅读认知心理理论层面探索的研究,缺乏对阅读教学界热点话题诸如“语感”和“文感”的相关研究。

研究方法影响着研究的路线和结果。据统计,28篇有效文献多数使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其中,“文献法”使用率最高,达92.90%。“眼动测量法”使用率次之,达60.70%。另外,有39.30%主题词含有“眼动”的文献,研究中并没有进行眼动实验,只是引用他人的眼动研究结果。根据表6,“眼动测量法”研究使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使用者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第二,阅读眼动实验材料选择上,绘本和汉语的语篇阅读眼动研究相对丰富。汉语(文字)材料的语言单位涉及词、句和篇,英语(文字)有字母、句和篇。检索中没有找到有关汉字和英语单词认读眼动研究报告。第三,有不同体裁作品的阅读眼动研究报告。例如“科技文”阅读眼动研究。第四,眼动实验被试以小学生为主,其年龄、受教育情况与阅读眼动关系的研究相对受重视。第五,部分实验属于基础研究,即对阅读眼动事实的发现和验证;部分属于应用研究,即服务于阅读教学和训练。没有发现解释汉语阅读认知心理的理论研究。第六,不同高校在实验材料和被试的选择上存在一些差异,其中,华东师范大学较关注学前儿童绘本的阅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相对关注小学教材排版效果的研究。综上统计和分析,在学前、初等、中等教育学科领域,我国阅读眼动研究表现了以下特点:第一,儿童阅读眼动研究起步比较迟,研究成果比较有限。第二,文献主要源于学术性强、面向高校的期刊,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至今,仅1篇相关文献出现在“三大教育”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与“三大教育”一线教师存在隔阂。第三,研究力量主体是高校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极少研究者来自中小学教师队伍。第四,本次检索到的阅读眼动研究触及阅读眼动基础研究、阅读应用的眼动研究和阅读研究文献述评(评介)。阅读认知过程的探索缺乏,阅读教学热点话题未关注,理论上缺乏创新。第五,“眼动记录法”在“三大教育”阅读研究中的使用不普遍,能掌握这种研究方法的学者集中在高校。另外,从被试和实验材料选择的角度看,“三大教育”阅读眼动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广度,但总体而言,不够丰富,系统性欠缺。

综上可见,我国阅读眼动研究存在着以下值得反思和重视的三个问题。一是研究成果不被阅读教学界所了解。本次研究检索到的文献仅有一篇源于进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2000–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反映出阅读眼动研究未能对一线阅读教学起到引领或参考的作用。二是系统性研究比较缺乏。尽管“天津师范大学是国内眼动研究的发源地,位于国内眼动研究最前沿,引领着国内眼动研究的发展方向”[3],但天津师范大学仅对阅读者和阅读材料题材类型阅读眼动特征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类似地,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只对绘本阅读、小学教材插图进行一系列的探讨。这种现象反映出该类研究的系统性不足。正如闫国利、白学军曾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学者对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虽然已涵盖了字词、句子、语篇和不同文体等方面,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由于我们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不同,导致研究比较零碎,不够系统。”[4]三是缺乏对语文教育热点话题的关注。例如,到目前为止阅读眼动研究还未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的“语感”及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文感”具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以后如何影响阅读认知过程等与心理学关系非常密切的问题纳入研究对象。

眼动测量法能有效地反映阅读认知加工过程“怎么样”,从而为某些阅读现象“为什么”和阅读训练可以或应该“如何”设计提供佐证,是研究阅读认知过程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眼动研究者关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阅读,从而为我国的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启迪和真正的革新。(本文作者:吕小君单位: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实现新能源的有效转化和合理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是这个专业的选修课之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新能源专业知识与英语的读、写、听、说结合,能够自如的运用专业英语。

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1.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专业术语,学生能够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或今后从事新能源相关专业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张素贞,刘晓艳主编的《新能源专业英语》教材,这是目前国内主要介绍有关新能源材料专业英语的书籍,其内容主要围绕新能源的光伏系统、风能、生物质能等展开,每章节是以单词、句子、正文、作业和阅读构成。笔者以本书为主线结合近几年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对内容进行了拓展,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1)以《新能源专业英语》教材的前四章为讲授重点,分别是Part I Overview,Part II PV Sys-tems,Part III Implementation of PV Systems,Part IVWind power。选择讲解这四章内容是因为学生在大三的专业课中已经学习了相关知识,对中文的专业术语比较熟悉,能够比较容易识记一些专业词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2)以发表在TOP期刊的最新文章为讲解内容,比如:2016年发表在Chem Comm化学通讯的 《Novel p- type and metallic dual- functionalCu- Al2O3ultra- thin layer for the back electrode enablinghigh performance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首先讲解了这类通讯文章的结构,然后逐段讲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目前商业化最成功的太阳电池,即碲化镉(Cd Te)太阳电池,从性能到工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2017年发表在J.Am.Chem.Soc. 美国化学会志的《Fine- Tuned Photoactive and Interconnection Layersfor Achieving over 13% Efficiency in a Fullerene- FreeTandem Organic Solar Cell》。通过此学术论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在无富勒烯串联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通过微调光敏和交互层实现超过13%的效率。

2.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每一节内容开展之前,笔者会随机点名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阅读,在聆听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生僻的单词进行讲解,并在黑板上板书,以便学生们识记,然后逐句进行翻译,讲解专业英语的句型结构,最后找出本节课所讲内容的某段进行听力练习,先让学生们对接下来要听写的这段内容熟读三遍,然后将书闭合,笔者再进行阅读,第一遍语速尽量慢,第二遍语速稍微快一点,第三遍按照常规的交流语速阅读。这种方式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利于他们聆听学术报告。为了让学生感受学科前沿领域的科研工作,选择2—3篇有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综述文章,让2—3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综述文章转化为口头报告(需要制作PPT),在临近期末时进行讲解,未做报告的学生,每个人需要针对报告内容用专业英语进行提问。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优势:(1)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前沿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2)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3)训练学生用专业英语表达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足之处在于:(1)由于课时有限,不能让每个学生讲解专业文献,覆盖率不高。(2)有的学生对论文的阅读不仔细,不能讲解出所选文献的具体内容,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考核评价。考核是评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综合情况,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这门课的考核分为三部分:(1)期末考试开卷卷面成绩(70%),期末考试题型为英译汉、汉译英和英文写作,内容涉及专业课中所学的知识。英译汉是为了考察学生对于专业术语的掌握情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50%;汉译英是为了让学生在做本科毕业设计之前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句型以及翻译的技巧,占40%;英文写作部分是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占10%。(2)文献报告与课堂提问(20%),2—3个学生做指定的文献综述报告,其他学生对所做报告内容提问,根据所做报告学生制作PPT思路是否清晰,讲解是否清楚,回答问题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对未做报告学生是否针对讲解内容进行提问,是否运用合理语句提问以及提问表现是否积极进行现场打分。(3)考勤(10%),整个学期一共16次课,执行不定期点名制度,比如整个学期点名5次,一次未到扣1分,两次未到扣3分,三次未到扣5分,四次未到扣8分,五次未到扣10分。选修这门课的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理有据,从他们的最终成绩中可以掌握他们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学习的具体情况。

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教学思考

通过几年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反馈,笔者初步试探了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1) 这门课的开设对象是大四第一学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在大四学期之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专业课学习,对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大致了解,其中部分考研的学生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产生了困惑,为了吸引这部分学生的注意,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结合国内外各个大组的研究内容进行专题授课,让学生们知道国内外哪些课题组在哪些领域的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为学生们在选择进一步深造的学校和专业时提供信息。(2) 最好采用视频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采用视频是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采用板书是由于学生们需要紧跟教师的思路,课后要进行重点理解与识记。(3)如果课堂时间充足,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国际会议报告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以便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4)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至关重要,此阶段应多以鼓励教学为主,但成绩又要加以区分。

三、结语

通过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词汇、写作方法及与普通英语的异同点。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常用的英语词汇,能较顺利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有关的科技英文文献和资料,并掌握英文论文的书写格式及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王芳,于姗,武元鹏,庄稼,周莹.新能源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5,(324):59-61.

[2]任玉荣,曲婕,丁建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15,42(301):256-257.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第3篇

增强出版的核心不仅在于提供丰富的数据和自动链接知识,实现深度知识服务,更体现在保持传统出版的“叙事精神”。基于此,增强型出版物可定义为增强了研究数据、额外材料、出版后数据、数据库记录等对象的出版物,增强对象之间具有基于对象结构的明确链接[3],涉及根出版物、其他数据和元数据3个实体。在此定义中,对象可以是论文或论文片段、数据集、图像、音频、视频、评论、模块或数据库中信息的链接等[4]。增强出版后的科技期刊可称为增强型学术期刊[6],其构成要素是一个必须的文本(指发表在出版物上的论文,也称为“根出版物”)+一系列关联附加数据。在传统论文基础上增加或链接各种必要相关数据,相关数据与传统论文一并注册、登记、、分享,称为增强论文[7]。增强型出版物是连接文献与数据的桥梁和纽带,便于读者发现更多的灰色文献[5],是一种有机的复合数字作品,但构成对象可独立存在,又可通过多种形式出版。附带相关数据标引信息的增强论文,可按原始期刊出版方式印刷出版或在线;其增强的数据内容(增补信息)既是令论文更完整的辅助材料,也是同行评议环节使结论更可靠的辅助材料,因空间与媒介形态特质往往不能与印刷版一起出版,而是仅存放于数据中心、资料库、网络平台等,以数字形式呈现,读者可通过相应链接在出版论文的网络版中进行访问和获取。增强出版的理念是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因此增强出版具有以下的功能:(1)满足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获取、传递等更多需求;(2)关联并实现科学信息的完整性,延伸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论文被发现和引用的可能;(3)拓展研究成果与思想表达的空间与手段,实现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共享[7];(4)提高同行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出版的有效性和控制出版过程[4],并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7](如Nature的部分图片,可链接并下载图片的原始Excel数据,防止数据造假)。

2增强出版内容及示例

2.1增强出版内容

Bardi等[1]探讨了“PDF格式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PPT、视频、电子表格等)”与“结构化后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I(图表、视频,数据集等)+增强内容I”的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特征。科技期刊论文结构化后变成不同碎片,可关联更丰富的数据。结合前人对增强出版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增强出版特征,借鉴文献[1]的“结构化后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I+增强内容I”特征,笔者对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内容进行拓展,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增补信息可以是任何能够辅助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及与论文相关的任何类型的数据。这些数字资源从与论文的关联方式上可分为2类,即图1中I类与II类。I类为针对整篇论文的增强内容,如Nature中的相关新闻与评论、音视频、编辑总结、相关论文、数据加入代码等;Elsevier中的图片摘要、论文亮点、相关书籍、引证论文等;PLoS中的媒体报道、读者评论等。II类为针对论文中某知识点的增强内容,如扩展图表、增补方法、增补表格、增补讨论、增补公式、增补视频、增补数据集(数据来源网址、数据有效性测试网址、数据库或科研工具网址等)、相关论文推荐等。从内容上可分为研究数据、额外材料、出版后数据和数据库记录、工作流程、软件、参考文献、引用文献、相似文献等数字出版物[5-7,11]。从形态上分为文本、图片、音视频、数据集等多种数字形态。科技期刊经过增强出版后,可将研究数据、额外资料等不同形式的数据集成链接,帮助科研人员系统地理解研究数据及信息的产生、应用与创新过程,便于用户快速利用资源地图及永久标识符等在不同类型资源中(这些数字资源可能分散存储在不同数据库)快速检索和定位用户需求的资源。增强的内容要具有机器可读、智能标记及结构化的特点,需具备关键词和数字摘要。从图1也可看出,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期刊的增强出版,首先要将科技论文结构化、碎片化,以便关联更多相关增补信息,提高读者阅读体验,更便捷地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到社区网络,扩大论文的社会影响力。结构化论文经过碎片化标引后还可进入不同专业数据库,成为科学领域共同体。

2.2增强出版示

例Springer-Nature、PLoS、Elsevier、Wiley等出版集团在科技论文中附加电子辅助材料的现象较为普遍,但非强制附加。以下网址为增强出版示例,增补材料和PDF增强论文均可下载。

3增强出版实现流程

增强出版基于传统出版,是对传统科技论文内容的增强。出版流程中不仅要按传统的程序对科技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和编辑加工后出版,还要对增补信息进行审核、存储与。换言之,科技期刊增强出版过程是对信息包的提交、存档与传播过程。OAIS(OpenArchivesInformationSystems)参考模型识别出3种特殊类型的信息包,即提交信息包(SubmissionInformationPackage,SIP)、存档信息包(ArchivalInformationPackage,AIP)、传播信息包(DisseminationInformationPackage,DIP)[4]。提交信息包用于构建一个或多个信息包,由作者创建并提交给编辑部,编辑部接到信息包后将其转换成存档信息包。存档信息包需要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存储信息,为了将信息传播给对信息感兴趣的未来用户,存储信息可通过传播信息包获得。传播信息包是指OAIS基于用户请求从一个或多个存档信息包中提取出用户需求的信息包并传递给用户,该包可以是用于互操作的信息交换格式。

3.1提交

科技期刊增强出版流程中,作者将信息包提交至编辑部,编辑部对信息包内容进行审核和处理。如Nature要求作者在初始提交增补信息包时,应按编辑部要求规范提交信息包,并将论文、增补材料与增补材料清单等文件一并通过Nature在线服务器提交。当论文被接收后,规范的增补材料可在线上传到Nature服务器。在提交资料包时论文与增补资料包应同时提交,并对增补信息做好标引,还要为增补资料提供元数据标注、链接描述表、每份资料注册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ObjectIdentifier,DOI)、碎片化标引、碎片数据聚类等信息[8]。不同类型的增补信息需按要求和规范进行标引和整理(表1)。在同行评议环节,专家可通过阅读辅助的增强信息内容对论文进行更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无需对增补内容进行评议,如Nature与PLoS的投稿要求均指出,增补信息无需接受审阅。论文接受后增补信息不能再修改,编辑部不负责维护增补信息中链接与邮件地址的信息。论文出版时,Nature将与之相关的增补信息于网站,读者可免费获取。作者提供的增补信息,呈现时需确保清晰、简便,条款风格与论文其余部分一致[12],确保增补信息的可获取性,以保护著作权、支持大数据分析、正确检索链接,提高知识的易获取性,提升阅读体验,促进知识共享与重用。

3.2存档

传统科技期刊出版仅是论文本身的出版,增强型学术期刊则要将论文(根出版物)与其他附加数字资源整合为有机的复合数字作品进行出版。因此,科技期刊增强出版需适应作者需求,对出版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封装,重构不同的产品封装形态。该过程应按以下原则进行[4,6]。(1)所有内容需进行结构化处理(如XML结构化处理或基于语义的结构化处理等),使之成为有机融合的整体。将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后,各种异构的数据就可以相互关联,且具有明确的层次结构。结构化数据可实现资源加工处理的标准化、智能化及可视化。(2)内容能够随时扩展。如采用HTML、CSSS3、OWL、DOI、CrossRef、ONIX等数字出版技术和标准,将分散的学术资源信息(如与根出版物相关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评价信息、参考文献、相似文献等)拓展为基于语义的智能网络数据库,达成用户、学术资源和设备之间智能、无障碍的沟通与传播。(3)必须能够详细、准确地记录增补信息的相关内容(如标题、作者、修改日期、出版日期、文献出处、文件类型、语义类型、DOI等),对其不同版本及其组成部分应详细记录与说明,便于编辑加工与控制出版内容,也方便读者全面、清晰地了解与期刊内容相关的其他信息。(4)必须详细记录增强型出版物网络资源间的关系,如包含关系、次序、版本、来源、表现形式、书目引用等。(5)增强型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必须实现长期保存以及永久有效性,任何时候均可确定增强型出版物的组成部分,保证数据在若干年后的完整性与可获取性。因此,对出版者而言,不仅要实现当下论文的易检索、易获取,更要保持数据信息多年后的可获取性,实现数据的安全、有效、长久保存。在增强出版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存储在不同存储库的增强出版组成部分变为长久保存资料,为将来使用者提供完整的增强出版内容。由于增强出版内容保存在不同数据库各数据库具有自己的保存政策、法律、操作程序,这将影响仓储中心控制其出版物。部分增强出版可能不在仓储中心,而保存于网页,所有者和管理者没有清晰的定义[3]。这将给增强出版带来一系列问题,增加长期保存与获取难度。因此,只有解决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学术资源的价值才能更为久远地传承下去。

3.3传播

增强出版以“结构化文本+富数据”形式向读者传播数字化研究成果,读者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相关内容,并分享到社交网络,促进知识的发现。国外增强出版建设较成熟和完善,增强型学术期刊的传播更有效与可互操作。如Nature、PLoS、Elsevier等均实现论文、增补内容等的结构化导航和链接,实现论文与任何类型数据的交互链接与增强显示,相关内容均可分享到学术社区。论文结构化后实现导航阅读功能,链接大量附加数据。增强论文PDF版还包含大量增强内容的标引符号,文后也有增补材料数据、数据列表或增补材料的在线网址等信息。对于增强内容,不同期刊的查看、下载方式也有差异。如Nature网页中,针对扩展图表的增强内容,点击标引符号在当前页面就可查看图表,也可在其他页面放大浏览、下载高清图表,图和表均为图像格式,视频可在线观看或者下载,视频有.mov、.mpg、.mp4等格式。Nature中的其他增补信息以及PLoS和Elsevier中的增补数据一般需要下载后才能查看,格式多样,如Word、PDF、Zip、Excel等。不同期刊针对增补内容的标引符号也不相同,但一般包含S、Supplementary、Extended、Appendix等。基于国外经验,增强型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需确保:(1)必须能够通过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ResourceIdentifier,URI)来访问根出版物及其组成部分;(2)必须确保能够被读者发现、传播并利用。URI通过统一资源名称与统一资源定位器来准确定位网络资源,是访问网络资源的凭证。增强型学术期刊可利用URI定位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4增强出版系统设计原则

要实现增强出版,须有相应的增强出版信息系统平台。增强出版的主要动机是突破传统科技论文限制来描述整个实验活动的内容与产出,既要突破PDF的限制,支持科研成果数字化,自动获取文献和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例如研究数据集),又要保持传统出版传播知识的叙事精神。因此,增强出版平台的设计应坚持可读性、易懂性、可链接到研究数据、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等原则。增强出版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须适应数据时代知识服务的需求,注重顶层规划与规范化设计,也要考虑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比如面对“计算机辅助的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新需求。Bardi等[1]研究不同增强出版平台基于“组装增补材料、提高可读性和易懂性、链接研究数据、实验能够重复”4个目的的功能设计特征。Elsevier平台在传统期刊论文中链接增补材料,作者可上传与论文相关的任何大小、格式的材料,如数据集、多媒体文件、大表格、动画作品等。科研人员在线下载阅读文章的同时,也可下载相关增补材料,有利于对论文的深度理解。PLoSNeglectedTropicalDiseases平台上的论文富含语义链接,提供交互式表格、图片、地图等,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SCOPE———科学数据复合对象的出版与采编系统,可让作者轻松地创作、出版、编辑科学“复合对象”,是将数据集与科学实验或发现过程中可更新、再利用的资源封装成整体增强出版的过程,更加重视数据集被发现和重用,以及科研创作者合乎科学的回报。有些增强出版平台要求的作者通过提供与论文相关数据的实现工具(如重复实验过程的可执行工作流程),使科学家、评审人或公众能更有效地评议论文及附加数据的质量。如SHARE信息系统通过创建远程虚拟机映像(VirtualMachineImages,VMIs),展现和配置与出版论文有关的所有软件和数据,科研人员无需下载安装,直接在VMIs环境中确认、评价论文成果。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第4篇

1医学研究生加强论文写作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要在相关杂志,但是现实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其原因有:①由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2],扩招后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有的导师兼职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②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学生忙于医学专业课,只关心计算机考试和英语考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文水平如何没人重视,很少有人下工夫学习中文,或学术研究心态浮躁,简单重复、模仿别人,导致学术论文质量问题很多。③研究生应用写作基本功差:一些人缺乏文科基础,文学、艺术修养及文字的基本功较差,语言文字表达欠佳,在论文写作时表现为论点不明,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多,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医学研究生提高论文写作意识的途径

2.1广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书籍和杂志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阅读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阅读,必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阅读也是研究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科技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阅读与自己写作有关的本专业的文章和书籍,从其选题、取材、论证等方面认真学习、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处,有何特点,有何规律,可以使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学者不知如何下笔,还可参考其格式,写入自己的材料、观点,逐步规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却能将文章写得很好,即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

2.2建议院校开设论文写作及相关课程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通过理论教学和写作训练开启学生的学术思维,针对研究生论文出现的情况,教师从论文的体裁、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予以指导,并适当介绍国家标准和编辑常识,为研究生正式进入课题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打好基础。实践证明,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结合医学专业,增设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类经典书目,供研究生参考阅读[3]。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第5篇

我们的文学评论远远落后于文学创作,当代大学生甚至连中文系学生都很少积极地开展文学评论的写作,这不利于我们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有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某些大学(如华东师大)在文艺学考研的科目中就专门有“文学评论写作”这一科,可见,文学评论写作是检验中文综合知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法。因为正是文学评论,使文学研究区别于传记写作、目录学和历史知识。那么,怎样写好文学评论呢?首先,要明确文学评论写作的任务。我们也经常见到“文艺批评”、“文艺评论”这样的词,“文艺”和“文学”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学是艺术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其他的艺术门类还有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等,而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不是视觉艺术也不是听觉艺术,但它同样诉诸于我们的心灵,它单纯地使用语言文字作为它表达的材料———这是“文艺”和“文学”的区别;再看“批评”和“评论”的区别:“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批评着眼于评价具体的作家作品,如韦勒克认为狭义文学批评“是指对具体文艺作品的研究,重点是对它们的评价上”[1]42,艾略特在《批评的功能》中也曾经指出:“我说的批评,意思当然是指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2]141;广义文学批评也包括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以及各种文艺流派的研究,《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释为,“广义而论,文艺批评是对文艺作品以及文艺问题的理性思考。作为一个术语,它对任何有关文艺的论述,不论它们是否分析了具体的作品,都同样适用”。而“文学评论”则总括了“批评”和“理论”,《文心雕龙?论说》篇中就讲到了“评者,平理”,就是评价、裁判;“论者,伦也”,就是阐发道理。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两者经常具有同样内容。当讲到“理论史”时,一般用“批评理论”一词,意指批评背后与观念接近,当用与“实践”相连时,一般倾向于用“评论”,所以是“评论写作”而不是“批评写作”。“文学评论写作”就是对一切文学现象的道理阐发和评价裁判,当然,其核心仍然是作家、作品。当你阅读完一篇小说、散文或者一首诗、一部剧本的时候,如果你心中产生这样的问题:作品美不美,动人不动人?为什么美,为什么不美?作家如何创作了这样一个作品?那么,你也许就会开始着手文学评论的写作了。如果你选择文学类而非语言类的毕业论文,那么,事实上你要完成的,也是一篇文学评论。

好的文学评论写作当然是要从“问题”出发。有真问题才会有真学问,“问题意识”是评论写作的前提,所以写作的选题本身甚至比“怎样写”更重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对评论的贡献。比如朱光潜的代表论著《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一书,就是围绕着一个有趣而悖论的命题展开:“我们为什么喜欢悲剧?———只要我们想到痛苦和灾难一般只会引起哀怨,这个问题就越难解了———人们不断因为人世的苦难而呻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固然憎恶苦难,却又喜欢观看舞台上演出的悲惨事件。”[3]1-2是啊,悲剧是怎样带来欣赏的快感的呢?这就是一个“问题”;现代批评理论家李长志在批评鲁迅时也是首先有一个问题:“鲁迅为什么没有发表过长篇小说?他最成功的小说为什么往往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这是多么好的问题意识啊,结论是“鲁迅在性格上是内倾的———这种不爱群,而爱孤独,不喜事,而喜驰骋于思索情绪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内倾的”———而“写小说得客观些,得各样的社会打进去,又非一个冷然的关照的态度不行。长于写小说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是十分活动,十分适应,十分圆通的人,———鲁迅不然———他一不耐,就愤然而去了,或者躲起来,这却不便利于一个人写小说,宴会就加以拒绝,群聚里就坐不久,这尤其不是小说家的风度。然而他写农村是好的,这是因为那是他早年的印象了,他心情上还没有那样厌恶环境”[4]142。所以李长志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认为鲁迅不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小说家,而是重体验的主观抒情诗人。笔者写过关于张爱玲的系列评论,也是从问题出发:为什么她的作品不属于当时的任何一种“主义”?我们难以将其作品列入任何一个派别?她的作品集为什么叫《传奇》?集中的十篇小说有什么内在联系?———就是这些问题引发了笔者写作文学评论的热情,并在论文中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笔者还有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就是一个问题:《张爱玲是才女吗?》,并在文章中否认了沿袭已久的关于张爱玲“才女”的论说,高扬了张爱玲本身所具有的现代精神。另外,文学评论写作的选题要注重新颖性,还要注意多去关注当代文坛上的争论性问题,尽量使自己发出的声音切合时代的脉搏,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笔特点和能把握的论题。例如,笔者指导过几篇比较有价值的文学评论文章,有的学生毕业以后已经将其发表。我们经常收到或看到某些短信,虽然短,但文字上很见功夫,很有“文学性”,那么,我们能否把它看成是一种新型的文学现象?甚至,能否我们就称之为“短信文学”?与传统文学除了传播方式不同之外,这些“短信文学”又有哪些特点?围绕这些问题并将其展开,一位学生就写出一篇不错的毕业论文。在很多学生都把目光聚集在当代小说、诗歌、文学散文文体上的时候,也有学生另辟蹊径,想到了杂文。当代杂文大家中,李敖可谓独树一帜,从文章的题目到犀利的言辞都可以成为评论的话题,有一位男生专门研究了李敖杂文的言语特色,也写出了一篇不错的毕业论文。选好评论的题目之后,就要积极地准备材料了,这是从理论上说。其实,真正的材料准备往往并不是确定好写作的标题之后才进行的,而往往是我们先有了关于某个问题的一些材料,在材料的阅读和整理过程中产生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又不能不阅读和查找相关的其他大量资料。准备材料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功夫却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就有平时做读书摘记和阅读卡片的习惯,从上大学时起,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个方法虽然有点过时,但却是一种稳固、扎实的资料收集法。至今在论文写作或者备课时,这些以往的资料还经常派上用场,尤其是上课时用来更新资料内容极为方便。现在学生习惯于网上检索,如使用中国期刊网等,但材料一旦被使用,还是要明确标注出它的原始出处。网上检索的方法方便快捷,尤其是关键词搜索,如查找关于某个作家的研究资料,只要输入关键词,从1994年至今的所有的资料就全部显现。但面对那么多的研究成果,你还必须学会厘选,第一是不能错过重要的期刊和专著,第二是不能错过重要的结论。对于中文系学生而言,要写出更好的毕业论文,一般还要使用过刊,因为许多时候只使用1994年以后的资料是不够的。一旦论文选题确定下来,你就经常必须经常往图书馆跑。

那么,对于学生的评论写作,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准备材料呢?(1)有关作品的材料:写作的时间、背景、作家关于自己作品的阐述。(2)关于作家:作者的生平、文艺思想、美学观念、世界观、所接受的主要影响。(3)有没有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写作时这个疑问常常会让我们打开思路。(4)别人对相关论题的评论和见解。文学评论的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你和其他的声音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所以我们既要有自己的见解又不能自说自话,就是说,要积极地引用材料来充实自己的论点。在指导评论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有不善于使用材料的现象———不但要引经据典,还要规范、有序地运用相关材料。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必须严格规范,出处的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社、出版地还有页码都必须明确标注,间接引用一般不用引号,通常是对某材料的一种提炼性使用,或者业内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材料,不需直引。另外,我们还会见到一种“转引”———那是说资料本身来自二手,对于初学文学评论写作的学生来说,一般不建议使用二手材料,哪怕材料来自过刊,也希望学生能亲自到图书馆检索到它的真正出处,因为有些转来转去的资料本身也存在可靠与否的问题。进入评论写作的过程,要从自己真实的感受出发。写作时当然也有技巧,有方法,如适当的“复述”:寓评论于复述之中,引导欣赏者按照你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复述可以集于一处,也可以散在多处,例如原文中某些生动的描写、精妙的语言是不可替代,不可转换的,分析它们时只有先复述出来。分析问题时要注意把握整体,例如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经典评价。还要熟悉各种批评观念及其主要方法,例如俄苏形式主义的“细读法”、英美新批评的“语词分析”、法国结构主义的“乐谱竖读法”等,此不赘述。

面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教师经常感慨学生的理论功底不足,甚至直到进入论文修改阶段教师还不得不给学生开出必须要阅读的理论书籍。理论功底是学生逻辑思维、思考深度、综合方法运用的检验,很难想象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或者毕业论文中不运用某种理论。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还不够,往往认为理论是枯燥的,选课的时候就避而远之,岂不知,大文学家其实都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和见解,文学能力也很大程度地体现为理论能力。所以还是希望学生平时多读一些理论书籍,历练自己的理论思维,这样才可能有新的发现,论文中也会充满逻辑的力量。比如笔者指导的一篇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杨绛的散文风格》,论文写作中就必须首先界定什么是“文学风格”,然后简单准确地明确概括出杨绛散文风格到底是怎样的,最后还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语气语调的运用等方面具体展开。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能力,文章的构架就会出现问题。这虽然不是一篇难写的题目,但由于选题比较好,文章构架清晰、理论运用娴熟、文笔流畅而获得优秀的成绩。现在每年都有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谈到“女性文学”的话题,那么,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它的来龙去脉,它背后的社会因素甚至它本身的不足,在谈论它时都必须了解和熟悉。文学评论最终得出的应该是一个文学上、美学上的结论,这是由文学评论的对象和任务决定的。

笔者见过有些学生写的评论文章,论着论着就把作家小说中的背景当成现实的社会形态来加以分析了,最后竟然得出社会学的结论,这完全违背了文学评论写作的初衷,更何况小说是一种虚构文体,再真实的创作也是“创作”,一定要遵循艺术的规律,遵循文学的、美学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写作中只要注意不脱离文本就可以了。好的文学评论要出思想,要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当今时代是理论创新的时代,当代年轻人思维十分活跃,要发挥其特长,中文专业学生更要多多关注文学创作,力争写出有力度的文学评论。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第6篇

一、开设作品阅读课和网络交流平台,自主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耳濡目染的读书增强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因为大量的阅读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学生写作时联想丰富,举例子得心应手,名言警句运用得当,优美的词语层出不穷。课文是第一素材,因为课文都是专家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我们上课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积累事例运用角度。独木不成林,个别课例难以形成大气候:学生需要广泛涉猎课外读物,笔者运用课内“阅读课”和课外“博客交流平台”两种方式加强课外阅读。在每周安排的“阅读课”上,教师提前布置阅读任务,内容为包括选修在内的课文的多维扩展———读前给予一定的提示,课堂上10分钟回顾阅读作品,整理问题;剩下30分钟让学生有讨论交流的机会。学习钱钟书的《论快乐》,我组织大家阅读他的代表作小说《围城》,学习张爱玲的《更衣记》,我们一起阅读其早年代表作“沉香屑”系列小说,并且对其最近出版的《小团圆》水准予以讨论。课后,学生反复朗读并且背诵自己喜爱的名家散文,有意识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语言特点和整体风格。通过自有而主动地补充课外书籍,吸取了百家精华。学生感觉读书量大大增加,选取事例信手拈来,再也不用重复以往的屈原李白杜甫外加李清照的“万能膏药”,议论文显得有内涵,有时代感。

二、组织辩论兴趣小组活动,增强论证能力,主动表达

总有部分学生向我诉苦:肚子里有话却总是用不上。经过仔细观察,笔者发觉平时作文课上,学生鼓不起勇气去练习。越怕就越不愿写、不会写———论证能力跟不上。给予学生信心,积极表达是关键。我们组织多项辩论赛辩论赛。鼓励学生想尽办法把自己的观点论证清晰。为了说服对方,他们“被迫”去运用材料事例,关心论证技巧。先说后写,以说促写,通过多练,熟能生巧。这一举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道士塔》课文结束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强盗还是学者?这个问题一下子将大家义愤填膺的感情给调动起来,学生们叽叽喳喳,纷纷要求给出一节课时间来展开讨论。笔者特意将时间定在几天后的周末,让大家有时间准备材料,理清思路。辩论赛上,两队同学唇枪舌剑,引经据典地搬出许多名家名言和材料依据,有些辩论赛手所举事例得到全班同学的随声附和,气氛一度达到高潮。最后以最佳辩手一席掷地有声的言辞盖棺定论:纵然有人侃侃而谈学术无国界,可是做学术的人是有国籍有热血有良心的血肉之躯。西方那些所谓的学者为何不在敦煌古老的土地上就地研究?为何一定要将中华瑰宝搬迁到异国他乡的博物馆?为何在中国强盛之后依然不愿无偿归还那些国宝?一句话:他们是一群披着学术外衣的强盗。这场辩论赛促进了同学们思考事物的深层次和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带动大家议论文写作的热情。

三、让学生轮流命题,改变题目不切实际的弊端,自主命题。

在高考压头的环境下,总有些心急的学生认为通过投机取巧的模式化训练可以达到短期见效、得到高分的目的。怀有这种态度的学生在高考作文48分的门槛前总是再难有所突破。拾他人牙慧带来了一定的分数增长,却抹杀了学生写作的真性情和优秀作文出现的可能。《普通高中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尽管人们对写作目的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写作的根本用意在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许回归“新课标”,用自己的心灵和真实感受去面对作文,才会认真写作,才会用心思考,也才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惊喜!如何去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还给学生不得不说,甚至一吐为快的写作激情?让命题成为学生一种表达和情感的需求,让命题成为学生一种精神和生活的需求。老师完全可以大胆地让学生“任意”地自由发挥――自主命题。依据合理搭配和自愿的原则,全班学生分成为六个具有自主命题权利的写作命题小组,组长由小组内部成员轮流担任,大家平等参与命题的研究和决策。但命题在原则上必须被大多数成员接受。命题范围既可以是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的热点和趣闻,命题的提出还可以依据教材或课外读物提供的写作经验。老师帮助小组成选筛选、审查作文命题。最后,教师将各小组提交的命题提前公布。全班学生投票决定写作题目。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第7篇

选题要尽可能早些。选题早,早做准备,时间充分。

2.选题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只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选择最利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课题。比如,您想对"交感胺类药物"进行研究,如果您的生理学、药理学基础好,可从其应用方面选题,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同样会有突破。如果你的化学及药物化学基础好,可从药物基因方面及配伍方面进行研究,通常药物的基本结构决定药物的作用,取代基因决定作用强度、副作用等。医学领域学科很多,不一一列举,但都可找到其突破口。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的论文来。

3.选题不要太特殊选题特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写不出好论文的。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题目,选比较一般的题目。比如"胆囊收缩素一胰泌素"对某一方面的作用研究,这类题目有比较、有借鉴,写起来比较容易。

4.要摆脱单纯的爱好和趣味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是选题的一个前题,但是,单纯地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也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你对分子生物学很感兴趣,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实验条件及教学计划而暂时还很难写出如意的论文。当然有条件可从某个角度去研究。又如你对"爱滋病研究"很有兴趣,但目前国内你接触的都是第二手材料,孤立的去研究,是困难的。

5.选择突破口选题要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选择难度较小,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题目,或者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如果有条件,突破口可以选择两门学科的交界处,进行科学的"边缘"研究。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各门课程都在同步与交叉学习,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连贯性,比如学习解剖知识较全面之后可以选择"某种外科术式改进探讨"。基础理论融会惯通之后,往往在临床内、外科交界处或其它相关学科交界处做文章容易突破,比如内科侧重于药物治疗,而外科是往往忽视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治疗化疗致吐"研究成功即为内科药学与肿瘤科交界处研究成功的典型例子。钙离子拮抗剂的广泛应用亦然。就中医与西医而言,比如中药大黄多种作用,如你从化学分析角度去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对中医的发展,容易重点突破,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

搜集资料

题目选定之后,就要以题目为中心,作一些踏实的搜集资料工作。

1.选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制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是写论文的一个重要基础,制定这个目录时要和写论文有经验的前辈交谈,或经导师或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指点,也可以请与自己毕业论文题目相近的、论文写得好的毕业生介绍经验,交换意见。

制定搜集材料和目录,可以从现在的文献资料调查入手,既熟悉,又有兴趣。搜集材料的目录可按年代由近溯远,写上调查中得到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文献检索,给作者搜集资料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文献往往是二次文献,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用追溯法查阅一次文献。

2.摘录与选题有关材料搜集材料,要多要全、没有遗漏,这是最理想的。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要围绕核心问题搜集主要材料,有用材料,把它记录下来,摘写出来,对次要材料,放在次要地位处理。

阅读材料论文范文第8篇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

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

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