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

医疗建筑设计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1工程概况

本工程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位于市中心位置,项目属于原址扩建工程,包括原址扩建康复楼(裙房)6940平方米(其中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原教育康复楼供暖管材更换、主体外立面装修、屋面防水材料更换、外门窗更换等改造工程,院内管网,道路,电力等工程。工程所在地区地震烈度为七度,建筑物抗震措施按七度考虑。

2设计原则

由于建筑的特殊性,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综合考虑残疾人康复医疗机构的固有特点,其应包括:(1)必须充分考虑康复医疗机构服务的对象中绝大多数是行动不便甚至不能行走者,因此在方案设计布局时要将使用最频繁的诊疗部门安排在底层,尽量减少人流垂直流动;(2)必须充分考虑减少残疾人的移动,康复门诊要采用中心式结构,使诊室与各相关辅助科室能直接或近距离连通;(3)必须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障碍情况,各康复治疗区都应有较宽敞的活动空间,在可能情况下要尽量设置模拟家庭;(4)必须充分考虑应付意外事故的防范能力,要重视和周密设计便捷、安全、可靠的紧急疏散路线和方式;(5)必须充分考虑随收治对象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诊疗科室类型、功能和空间的机动性,因此在可能情况下要尽量采用可活动、可调整的,即具有可塑性的建筑方案设计。

3总平面设计方案

本工程的院区总平面布置主要分为两个区:一个为残疾人康复区,另一个为教学区。两区之间以消防通道相隔。残疾人康复中心扩建工程的康复楼紧临院内主要道路,南北布置朝向较好,并与原主楼南侧相邻,两楼之间利用共享大厅有机连为整体,功能联系密切,管理方便。使其发展用地形态完整,形成极具规模的三级残疾人康复中心标准的康复区。将扩建的康复楼东侧的二层学生教室以增设露天停车场;将原康复楼东北侧的锅炉房拆除以增设露天停车场,将原康复楼西北角原有绿地改设为露天停车场。露天停车场给康复中心的残疾人、医护人员提供了出行方便。同时设计中考虑扩建的康复楼一层主出入口处设置残疾人坡道(东侧中庭入口处可做无障碍缓坡以方便进入建筑内),并保留原康复楼北侧已有残疾人坡道等无障碍设施。

4详细设计方案

改扩建工程的康复楼(裙房)总建筑面积为6940m2,建筑层数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属原主楼高层建筑裙房。因空间使用上和主楼相连。故建筑按高层建筑规范设计,耐火等级为一级,七度抗震设防,地下一层防水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50年。

本工程方案平面布局采用中廊双分式布局方式,新楼裙房与原主楼之间采用共享大厅相连,交通组织流线明确,疏散布局更加合理,使更多房间获得良好的朝向。同时室内空间充满了灵活性和趣味性。

在一层平面设置展厅一个,面积约为160平方米;康复大厅一个,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残检大厅一个,面积约为100平方米;诊室9间,平均面积约20平方米;卫生间两处、无障碍电梯两部、疏散楼梯3处;新旧楼体之间采用共享中庭,玻璃采光顶。共享中庭西侧自然围合成露天景观天井,另将原主楼一层面对共享大厅的房间改造成药房、收款挂号等服务窗口。新建裙房主入口设置在东南两侧,南侧正门中间为转门,两侧设便门(主入口门外宽度满足担架等急救设施通行)。主入口门上方采用玻璃雨蓬,裙房东部修建停车坪。

二层平面设置感统大厅二个,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个训室4间,面积约为15平方米。个训室4间,平均面积约为25平方米。集体训练教室2间,平均面积约为50平方米。教室4间,平均面积约为25平方米。中部设导诊台一处。卫生间两处,平均面积约为50平方米。

三层平面设置集体训练教室4间,平均面积约为70平方米。反斗乐训练室一间,面积约为75平方米。个训室4间,平均面积约为25平方米。训练室3间,平均面积约为25平方米。教室6间,平均面积约为25平方米。寝室、教室、卫生间一体套房2间,每间面积约50平方米左右。卫生间两处,平均面积50平方米。四层平面设置大会议室约300平方米。

陶艺室、园艺室面积约为50平方米和40平方米。多媒体情景体验室一间,面积约为80平方米。多媒体互动宣泄室一间,面积约为50平方米。测评室一间,面积约为25平方米。音乐催眠放松室一间,面积约为40平方米。咨询室、接待室各一间,面积约为25平方米。卫生间一处,面积约为50平方米。

地下室为设备用房,(应包括高、低压配电室及相关配电设备)。建筑的生活给水系统中用水量按每天700人用水标准设计。污水系统,按照扩建后总建筑面积和使用情况设计污水处理站。

建筑立面设计应该立足于清晰地反映平面布局的逻辑特征及与环境文脉的呼应,用简洁、明快的造型语汇突出康复中心建筑的性格特点。整体造型在力求与主楼协调统一完整的构图基础上,特别注重细部的精心设计,使建筑即稳重大方又丰富精巧。立面设计以扩建部分作为群房性质为目标,并通过原主楼外墙面装饰的改造,在稳重挺拔的基础上,力求反映康复中心建筑整洁和素雅的行业特色。

建筑外立面设计中,以水平横向窗和横向墙体线条相结合使其具有强烈节奏感,并使整个建筑的体量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有图形投射的白色画布:墙体条纹构成富有乐感的节奏,将使建筑融入周围的环境,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诗意的感觉。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民防空工程;人防医疗救护;建筑设计

1人防地下室工程概述及其特点

人防地下室与普通的地下室在当前和平时代都是地下建筑工程,并且都可以提供地下停车、商场、医疗场地以及库房等实际效用。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但是人防地下建筑工程与普通的地下室之间还是存着在着一些实际的差别:首先,人防地下室的设计需要考虑战时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相应的荷载设计,以确保建筑具有足够的荷载能力,而普通的地下室就只需要满足我们日常正常的荷载标准即可;其次,在进行人防地下工程设计的同时,还需要增加相关的临战转换设计,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固与封堵设计;最后,由于人防地下工程需要在特殊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承担足够的容纳任务,并且相应的荷载程度也比正常情况下的要大得多,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人防地下工程的支撑、墙体以及整体的面积进行相应的调整。

2人防工程的分类及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特点

人防工程可以按照抗力等级与防化等级进行相应的分类,但在通常情况下,按照人防工程的种类与用途来进行相应的人防工程的分类工作,主要分为人防指挥工程、人防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以及配套工程,按此分类,相应的人防建筑的设计难度与需求是逐渐下降的。人防医疗救护工程在人防工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防医疗救护工程能够在战时为伤病员提供安全的治疗场所,在关键时刻不仅能为伤员提供一定的早期救治,还可以成为人员掩蔽、物资的存储地点。针对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实际发挥的功能,可以将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细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别指的是中心医院,主要的作用是提供伤员的早期救治以及部分专科治疗;第二类指的是急救医院,主要用于伤病员急救的早期治疗;第三类是救护站,救护站主要存在于县级城市中,也是用于伤病员的初步治疗和紧急治疗。

3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设计

人防医疗救护工程是人防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人防工程中起到了伤病员急救、人员的遮蔽以及物品仓储的重要作用。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设计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不仅要考虑其人防工程的特性,还需要结合医疗救护的实际特点,下面笔者就针对人防工程中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施工设计进行简要的分析。

3.1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初步设计及报批

由于在实际的人防工程中,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绝大部分都是设置在当前的医疗建筑和医院当中,并且人防医疗救护工程建筑的设计需要结合城市当前的人防工程总体规划进行。因此,在进行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初步设计时,需要充分结合当地人防主管部门的人防工程总体控制性规划,对具体的人防医疗工程建筑的规模、类别以及防化抗力级别等进行必要的确定。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图纸设计工作,同时进行建设项目的审批上报,只有得到人防主管部门的批准,图纸通过审批完成后才可以进行后续的施工建设。

3.2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平面设计

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平面设计与常规的医院平面设计是比较类似的,总体而言,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总体平面设计需要分为染毒区和清洁区两个密闭区域,并且区域之间需要有盥洗室、消毒间以及防毒通道来完成区域间的连接工作,如此便可以形成一个防护单元。根据实际建造的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等级分类,可以相应地控制防护单元数量。同时由于战时医疗救护工作的特殊环境,还应配套设置人防电站,保证战时医疗救护工作的电源连续性。

3.3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口部设计

一般而言,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口部设计主要指的就是一切人防建筑与外部的连接口,包括了出入口以及通风口。针对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口部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医疗救护的需求,需要在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出入口设置相应的消毒间,确保人员出入的消毒防护,此为第一防毒通道。(2)为了确保医疗设施以及伤病员的救护及时,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出入口的数数量和位置,中心医院不应少于3个出入口,且至少有2个直通室外地面的出入口,并作为第一、第二主要出入口;急救医院和救护站不应少于2个出入口,且其中至少有1个直通室外地面的出入口。中心医院第一出入口应采用坡道式,其他类别宜采用坡道式,且出入口坡度不能大于15%,并且出入口通道的宽度要大于2m以上。(3)在设计密闭区时,需要将抢救室、抗休克室、诊察室、厕所、污物间等连为一体,组成厅式房间,而消毒室、脱衣室、淋浴室、检查室组成位于主要出入口的第二防毒通道处。

3.4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主体设计

从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主体性质来看,人防医疗救护工程需要根据实际人防工程的等级来进行相应的主体设计。每个防护单元面积不超过1000m2,且各防护单元自成一个体系,防护单元之间通过连通口相连接,在其两侧分别设置相应的防护密闭门。抗爆单元的设计面积一般是防护单元的一半左右为佳,为了确保人防医疗救护工程在平时的日常使用,抗爆墙、临战封堵等可以通过平战转换方案在后期再进行补充到位。

3.5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早期核辐射的防护

由于核辐射也是目前发生战争可能对人们造成威胁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现代的人防医疗救护工程设计时,需要进行早期的核辐射防护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建筑的顶部、外墙等进行合理设计,确定工程早期核辐射剂量设计限值并选取防辐射材料,在建筑内配备相应的防辐射设备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防医疗救护工程是人防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战时提供了必要的医疗保障系统,在减少人员伤亡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人防医疗救护工程建筑的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的人防控制性规划进行详细的等级划分设计,并且还要考虑人防医疗救护工程建筑的日常实用性,重视当地人防主管部门平战转换要求。

参考文献:

[1]GB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S].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医疗建筑;挑战

1引言

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71号文出台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工作计划、实施意见。研读各地新政文件可发现,多地主推住宅建筑项目装配式,仅个别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作为“重点推进地区”出台了有关公共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政策。在2017年6月1日实施的3项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中,均明确了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为:结构系统、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结构系统由钢部(构)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

2目前医疗建筑采用装配式设计与建设情况及面临的挑战

北京市2017年2月22日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自2017年3月15日起,新纳入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和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应采用装配式建筑。”及“鼓励学校、医院、体育馆、商场、写字楼等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其中,政府投资的单体地上建筑面积1×104m2(含)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应采用钢结构建筑。”2017年5月22日颁布的《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2017年工作计划》(简称“工作计划”)中要求“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应不低于50%”并给出了装配式建筑预制率及装配率计算说明及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评分表。通常情况下,北京公立医院新建项目为政府投资项目,稍具规模的项目地上面积均会超过1×104m2。根据“实施意见“和“工作计划”的要求,将会出现很多新建医疗建筑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近10a来我国产业化装配式建筑有了一定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厂房和住宅建筑中有一定的应用,材料做法、部件部品相对成熟,但在公共建筑项目中仍较少应用。据笔者初步调查,截至2017年底,北京仅有1处在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办公建筑;在装配式建筑政策力度较大、标准体系相对完善的上海,还没有混凝土或钢结构装配式公建项目开工建设;功能复杂、工艺流程要求严格的医疗建筑更无装配式建造的先例。从医疗功能来看,病房部分布局相对标准化,病房卫生间形式更容易统一,适合装配式标准化设计与建造。

近年来,医院的门诊更强调通用化设计,标准诊疗单元的模式也可进行装配式设计与建造。而医技部门因工艺流程复杂,平面布局受医疗功能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需求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很难采用统一的模式适应各科室要求,不适宜标准化的设计建造。因此,笔者认为,可在标准病房、病房卫生间和标准门诊用房这几部分尝试采用装配式的设计、建造方式。对应“装配式建造装配率评分表”,除在“非砌筑护墙、非砌筑内隔墙、全装修”这3项满足最低分值要求外,结合项目具体情况需在部分区域(如病房卫生间)采用“干式工法地面”在公共区域及卫生间、厨房采用“集成管线和吊顶”“管线与支撑体分离”“BIM应用”这几项拿到足够分数,方能符合装配式建筑装配率的要求。下面简要介绍目前医疗建筑采用装配式设计与建设情况,并分析以上技术对医疗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影响。

1)非砌筑护墙目前,装配式建筑外墙常见做法有装饰一体化预制挂板、预制条板+外幕墙龙骨体系、预制条板+外墙涂料。装饰一体化预制挂板为新型建筑外墙装饰、保温、围护一体化材料,工厂预制生产后直接运输至现场拼装,常用于80m以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住宅,未见公建、医疗项目实际案例。其优点是工厂化率高,现场基本无湿作业,拼装速度快。缺点是板缝直接外露,需处理好保温、防水节点;且大尺度构件对运输环节和拼装施工有一定要求;同时,能提供部品部件且技术相对成熟的生产厂家数量较少;总体投资有一定增量。另外,装饰一体化预制挂板对建筑立面设计有一定要求,需要建筑外轮廓简洁,尽量统一立面元素与规格,以利于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预制条板+外幕墙龙骨体系中预制条板为围护结构,装饰、保温功能由幕墙承担。近年来常用于高层、多层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住宅。其优点是拼装条板板缝不直接外露,保温、防水节点相对稳妥,条板拼装与幕墙安装技术较为成熟。预制条板及幕墙的生产厂家较多,可选择余地较大。缺点是有一定的投资增量,且与新政出台前政府投资审批原则不符(外墙通常不采用幕墙龙骨挂板体系)。预制条板+外墙涂料近年来常用于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工业厂房和高层、多层住宅,其中,北京地区钢结构住宅仅有两个实例,未见公建项目实际案例。其优点是投资增量较少。缺点是因板缝直接外露,需处理好保温、防水节点。特别是公建项目层高柱跨较大,更需要注意外墙板材应力变形及外墙装饰表面开裂问题。

2)非砌筑内隔墙目前,装配式建筑内墙常见做法有预制条板、轻钢龙骨墙板体系。预制条板近年来常用于高层、多层混凝土结构住宅项目,技术成熟,拼装方便。轻钢龙骨墙板体系技术成熟,在电气管、线、盒与支撑体分离方面有一定优势。采用非砌筑内隔墙,能大大减少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加快现场施工速度。与传统砌筑内墙相比均会有少量投资增量。

3)全装修因为政府投资的公立医院项目全装修是竣工验收的基本条件,所以此项评价分值可直接得到。4)干式工法地面此项技术在日本装配式建筑中非常成熟,已广泛使用了几十年,引进到国内后通过国产化改良已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近年来,在住宅类项目特别是保障房项目中已有实际案例应用。与传统工法相比,干式工法技术材料费的增加与现场安装人工费的下降综合比较后,会有少量投资增量。前文提到医疗建筑中病房卫生间形式更容易统一,相对更适合装配式标准化设计与建造,可以尝试采用干式工法地面技术。公共区域卫生间由于尺度相对较大,且有蹲便器平装等要求,目前现有的成品构件无法满足。同时,需要相关部品部件供应厂家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节点优化和配套研发,完善无障碍设计,并选用适合医疗建筑使用需求的面层材料和接缝处理。考虑到国内医疗建筑的使用特点,公共区域因人流量较大,对地面承载力、耐磨度、耐清洗消毒的要求较高。医疗建筑内的营养厨房和职工厨房面积较大,工艺流程复杂。这两项均不适合采用装配式干式工法地面施工。5)集成管线和吊顶此项评价内容对公建类项目特别是医疗建筑影响有限,即需要吊顶管线综合程度较高并需要对管线集成进行图纸表达。会增加设计工作量,基本不涉及建设成本的投资增量。在公共区域及卫生间、厨房等处均可采用。

6)管线与支撑体分离此项技术在日本装配式建筑中非常成熟,已广泛使用了几十年,其最大的优点是日常维护及维修方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结构施工过程中的预留、预埋,使得现场施工速度大大提升。对于管线复杂的医疗建筑来说,可以减少日常运行维护的成本。其缺点是相比传统工法,管线夹皮墙会占用一部分使用面积,净使用率有所下降,且会有一定的投资增量。现阶段,投资宽裕的项目可尝试使用。7)BIM应用近年来,BIM应用已逐渐在国内建筑设计与建设领域推开,在医疗建设领域也多有应用。因三维可视化模型相比传统二维方式信息量更大,设计周期更长,此项评价内容会增加设计的工作量,而国家现行的设计取费标准中并不包含BIM的设计内容,因此,整个设计费用和周期会增加。但BIM应用对部品部件的工厂化生产、建设成本控制、建设周期管控及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有利。如能广泛应用,对整个建筑行业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有条件的项目可尝试使用。

3目前医疗建筑采用装配式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政策及已有技术分析,医疗建筑领域广泛采用装配式设计与建设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基于“装配式建造装配率评分表”的各项评价内容,多数评价项涉及投资增量,因此,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建设资金方面给予支持。2)在医疗建筑领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及装配式钢结构未见先例,设计人员需要广泛调研、借鉴。各部品部件供应厂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节点优化和配套研发,包括适合医疗建筑使用需求的面层材料和接缝处理以及完善无障碍设计的功能需求。3)希望相关各部品部件供应厂家进一步增加产能。2017年9月,北京市某些大型装配式建筑部品目录企业2017年排产计划表中至2017年底的“空余产能”已显示为“0”。4)希望相关政策细则进一步完善、明确。例如,对非砌筑墙体的具体要求、湿作业范围界定、集成管线和吊顶的设计深度、BIM应用设计深度及要求等方面出台政策解释。建议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预制率及装配率计算说明”,对公共建筑内虽有厨房但不适宜装配式的情况酌情折减分值,以便在设计过程中操作性更强。

4结语

在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新政指导下,作为国内医疗建筑领域最主要的专业设计团队,我们已在几个项目的方案设计中在装配式设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一步在钢结构装配式医疗建筑项目深化推进过程中,仍需各方通力配合,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GB/T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S].

【2】GB/T51232—201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S].

【3】DGJ08-2154—2014/J12874—201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公共建筑设计规程[S].

【4】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SSZN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2016)[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

【5】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12):1074-1077.

【6】胡珉,蒋中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BIM设计标准研究[J].建筑技术,2016(8):678-682.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色彩;医疗建筑

设计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在进行医疗建筑设计时,设计师要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合理运用环境和色彩的功能,为患者带来良好的住院和治疗体验,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工作,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环境和色彩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与设计原则

1.1环境的作用

随着各大医院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医院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而且要进一步优化建筑设计理念,打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获得更加舒适的体验。医疗建筑环境比较特殊,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更加重视医疗建筑的服务质量,同时会关注医疗建筑环境。因此,在开展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应以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赋予医疗建筑环境更多的亲切感,使患者不再抵触医院,并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比如,在对医疗建筑的门诊大厅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保证大厅具有良好的采光度,选择相应的绿色植物对大厅进行装饰,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服务窗口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保证隔断效果良好,使患者与服务人员的交流更加方便,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还应对各类识别系统进行合理定位,保证标识明确;设计师在对座椅进行设计时,要保证座椅的舒适度;医疗建筑应积极使用绿色环保材料,为患者打造安全的治疗环境;设计师应将心理学和医学等知识相结合,优化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医疗建筑的关怀,从而更加配合治疗。

1.2色彩的作用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色彩会对人们的视觉造成很大的影响,使人们产生不同的主观反应与行为。色彩存在差异性,人们看到不同的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们的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色彩主要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合理应用暖色调,可营造温馨美好的氛围,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暖色调会对人的肾上腺素等的分泌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在产房和外科病房中,大部分色彩会以浅色为主,少部分以对比色为主。通常,较深的颜色不会用在医疗建筑中。冷色调拥有较短的光波长,以绿色和蓝色等相关颜色为主,这些色彩能够给人带来安静与平和的感受。比如,蓝色可以使人的血压有所下降,将比较兴奋的患者安排在蓝色调的房间中,就可使其情绪逐渐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在设计时,设计师应将病人的心理感受放在第一位,使其充分感受到色彩的规律性。由于医疗建筑的各类学科划分较为细致,不同学科使用的色彩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手术室是医疗建筑最关键的场所之一,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设计师既要考虑患者的需求,又要考虑医护人员的心理需求与身体情况。由于医护人员做手术的时间较长,而且经常会看到患者的鲜血,在休息时,医护人员如果凝视白色的墙面,将不利于其后续工作。因此,设计师通常会将蓝绿色作为手术室的主要色彩,这样不会影响医护人员的视觉,避免其产生过度疲劳。

1.3医疗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3.1以人为本

设计师应要考虑医疗建筑的特殊性,有效发挥医疗建筑的功能,既要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又要保障其身心健康,使其在医疗建筑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开展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首先应对患者的就医取号和相关医疗设施进行合理设计,使各项设施合理摆放在不同的区域,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其次,设计师应改善患者的住院环境,保证患者能够拥有愉悦的心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医护人员也会对工作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合理进行色彩搭配,使患者享受到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

1.3.2生态原则

对医疗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融入生态设计理念,结合城市的气候特点,打造完善的医疗建筑园林景致,合理进行建筑构造设计;设计师还要进一步优化建筑功能,使其具备自然通风功能,并在设计中应用构造遮阳措施,以促进医疗建筑更加节能环保。

1.3.3经济性与实用性

在具体设计时,设计师要保证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充分发挥建筑的多元化功能,有效降低医疗建筑的运营成本,使建筑的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2环境与色彩在医疗类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室内医疗环境设计

在传统的医疗建筑室内设计中,设计师通常会将白色墙壁作为各大室内环境的主色调。虽然白色在医疗建筑中比较常见,但其容易在治疗过程中造成患者压抑。因此,设计师要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以改善医疗环境、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为目的,避免使用单一的白色,通过环境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来进行调节,比如:对门诊部进行设计时,可将冷色调作为主要颜色,使患者拥有平和、安静的心态;走廊和楼梯间要融入暖色调,使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亲切感,避免情绪过于紧张,或者对环境充满排斥;手术室可采用绿色,使患者放松心情,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病房应避免颜色过多,确保病房的整体色调亮度有限。总之,设计师要通过合理的设计,使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功能,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本次研究主要将室内医疗环境划分为三个空间,然后分别对不同的空间展开设计并加以探讨。

2.1.1共享空间

共享空间主要包括取药和缴费大厅、候诊室,这两个场所通常具有较多的人员。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共享空间在整体医疗空间中所占的比例,选择恰当的色彩,并将其作为医疗建筑的整体设计基调,以减少患者的烦躁心理。由于共享空间的设计面积比较大,因此,其对整个医疗建筑氛围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大厅空间中,墙面的面积最大,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选择具有较高明度、比较素雅的颜色,不能将纯色作为墙面的主要色调,更不能对其进行大面积使用。设计师在设计地面时,可选择拥有较深纯度和同色系明度的颜色,使其与墙面形成对比;在对顶面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可选择具有更高明度的色彩,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情绪。

2.1.2过渡空间

设计师在对医疗建筑的部分过渡空间(如走廊和楼梯间)进行设计时,要考虑患者和家属在这些空间中的停留时间。设计师要注重设计细节并进行优化,让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感受。如果走廊和楼梯间缺乏足够的光线,人们在置身于这一类型空间时就会产生低落感。因此,为了使人们拥有更加愉悦的体验,设计师可在此类空间中使用暖色调,使其整体变得更加阳光。对走廊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考虑不同楼层的走廊功能,要在局部位置设置不同标识,保证色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其与科室的色彩相符。比如:在对妇产科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可将紫色作为主要标识,因为紫色可以使产妇的情绪更加稳定;对儿科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可将黄色作为主色调,旨在放松患儿心情,使其配合治疗。赋予标识以不同的色彩,可以发挥色彩的导向功能,使人们了解本楼层科室的功能和作用。

2.1.3私密空间

在医疗建筑中不乏大量的私密空间,如病房、诊室,设计师应对这一类空间进行合理设计,以保护患者的隐私,使患者拥有稳定的情绪。通常,设计师会将白色作为主色调,但这样会给患者造成视觉疲劳,还会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相关研究表明,在设计中融入绿色,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视力,而且可以对空间进行有效调节,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体验。因此,设计师可在私密空间中融入浅绿色,避免大面积使用白色,比如:对诊室进行设计时,可选择具有较低明度的浅绿色,从而进一步优化就诊环境,避免视觉疲劳。对病房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考虑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要通过色彩来凸显科室的功能,使患者通过眼睛来感知不同的色彩,然后获得不同的情绪,产生不同的行为。比如,蓝色可辅助治疗胰腺和脾脏的患者。在对病房色彩进行选择时,设计师可选择某些特定的色彩,旨在使患者的情绪得到合理调节,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上海市某护理院改造工程设计为例,在护理院中,医护人员需要为长期卧床患者、慢性病患者、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和其他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与护理服务,促进其病情尽快恢复,或为其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融入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在空间中融入相应的艺术元素,将弧线和温馨色调作为设计的亮点,充分做到以患者为本,尊重每一名患者的感受。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主要选择蓝色、红色、黄色和咖色系。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当视觉捕捉到蓝色时,人们就会感受到静谧和温柔的氛围;当环境中充满黄色和红色时,人们会感受到环境的温暖;咖色系能够赋予环境更多的知性美,而这正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在选择设计材料时,设计师会充分考虑环境的需求与患者的需求,合理运用材料,打造简约大方的设计风格。①选择环保材料,保证这一类型的材料通过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②将柔软的棉麻织物和实木作为主要设计材料,确保患者皮肤的舒适性。③保证材料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与整体建筑设计风格相符。④保证材料容易清洁,避免其构造过于复杂。

2.2室外医疗环境设计

在开展医疗建筑室外医疗环境设计时,设计师通常会在建筑中融入庭院建筑风格,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由于各大医院的门诊比较拥挤,将庭院和门诊贯通,有利于患者在闲暇之余来到庭院放松心情。设计师还可在庭院中设置相应的绿色植物,从而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入口设计与屋顶和地面设计。

2.2.1入口设计

以某中西结合医院医学综合楼项目设计为例,设计师在进行入口设计时,将中庭广场的景观视线进行合理分配,使景观拥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对入口广场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将广场的文化与该医院的中西结合理念相融合,引入中医疗法文化,使整个广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对中庭广场的景观进行布置时,设计师将新中式景观风格作为主要基调,融入中式造园设计手法,使整个广场空间充满浓郁的传统韵味。同时,设计师还充分融合了西方造园设计手段,充分融入中西方文化的精髓,缔造独特的入口广场景观。在入口位置,设计师将具有中式文化特色的景墙设置于此,将造型树和置石相结合,使整个入口更加精致,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为了进一步凸显中医文化精髓,设计师在景墙上加入了与中医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在景墙后方设置中医名人雕塑,使整个广场的中医文化更加突出。在广场外侧,设计师融入了动静结合的设计理念,营造出极具观赏价值的水体景观,对空间轴线进行强化,将广场空间进行合理分割,并设置引人注目的喷泉,使水体景观更具观赏价值,并进一步完善景观功能。在广场的轴线位置栽种相应的乔木,营造出良好的林荫空间,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在广场的北侧,设计师设置了专门的条石坐凳,并对其侧面进行雕琢,融入相应的文化元素(比如引入西医名人名言),进一步凸显西医文化的精髓。

2.2.2屋顶与地面设计

以某老年养护院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设计师充分利用屋顶和地面,将其设计成相应的花园、观景台和运动场,满足了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设计师对屋顶区域进行了合理划分,在最大的区域设置了一个金色的遮阳板,既能保护屋顶花园,又能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可起到有效的遮阳避雨、降温的效果。此外,设计师将我国传统农业与屋顶设计相结合,融入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屋顶小农场,使老年人能够在该项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使老年人更加热爱生活。

3结语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建筑不再是单单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建筑。它在设计上逐渐重视在病房中体现“人性化”,使病患在入住期间,感受到安逸舒适的休息环境,温暖体贴的悉心照顾。本文在了解未来就医环境趋势的基础上,深度研究医疗建筑设计意义,总结出医疗建筑内部各个构造的理性安排缘由。此外,也列举了一些医疗建筑中不合理的部分,并提出改正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

医疗建筑;人性化设计;空间;需求

现如今,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改进医疗建筑,提高了人民的满意度。地方秉承着国家理念,将人性化作为重要的一点,深入落实到每一栋医疗建筑的设计中。医院对于如何正确把握人性化并将其运用于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尤为看重。这对设计师来说,更是一个富有意义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现代医疗建筑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外部环境,更要顾及医院不同使用者的心理,在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考虑到人性化精神的注入,形成良好的人性化设计思维。

1外部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1.1融入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医院外部环境涉及到周围自然环境,其建筑风格不但要和周围临近的已有建筑协调一致,还要能体现出医疗建筑自身的特色。比如医疗建筑外部的大量绿化带不但能够起到消声防尘、细菌过滤、净化空气等作用,而且对病人的健康恢复、心理舒适可以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功效,这使得建筑置于清新宜人的环境内,更富有特色,更回归于自然。

1.2医院外部建筑要“平易近人”医院外部的标志性雕塑,小品或者广场等冷峻高大的构筑物,让病人感到威严和庄严,这些不利于缓解患者的病痛和紧张情绪。反之,如果设计时考虑到人性化观念,以一种平易近人姿态给病人施以关爱,相比之下更能获得人们的认可。

2内部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2.1针对病人的人性化设计医院为病患而存在,是使病人恢复健康的场所,因此医院应将对病人负责为其首要任务。但当人们谈及医院时,其压抑、低沉的氛围总令人难以放松。因此,医疗建筑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病人心理抚慰,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医院就诊线路、就诊室等进行考虑,做到便捷、流畅、舒适。在此,针对病人的人性化设计,我们总结为以下几点:(1)医疗流程的人性化。此部分人性化体现为“效率”方面,医疗的目的在于让人恢复健康,但现今一些复杂的就医流程使不熟悉地点、方式的病患等待过长、延误治疗,在吵嚷的环境中加重病情。因此设计者应合理布局,例如将一个类别的科室统一分布,并设立询问点,将不同类别的科室的通道设计得简单易行等,以此加快就诊速度。(2)垂直交通的人性化。现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较大的医院在设计时,考虑到科室数量庞大,便安装了方便上下的扶梯。其实,自动扶梯设置成剪刀梯,可以大大缩短病人上下楼的流线,让病人少走很多路。此外还应对其数量进行理性考虑,加快病人的就医速度,增加部分电梯数量,合理应用于不同的部分,使医院变成一个充满效率的场所,也是对病人的负责。(3)标识系统的人性化。医院的房间多,走廊、过道数不胜数,这使得不熟悉医院地形的大部分病人难以找到正确的就诊室。但若将一些清楚明了的简单标记贴于医院注目的地方,病人就不会感到迷糊,从而快速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些标志除了贴于周边墙壁、门框等地,一些大箭头可贴于地面,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负担。(4)智能技术的人性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应大力推进于医院中,例如一卡多用,既可享受医保、也可用于收银等,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或是将检查科室的数据结果直接输入医生办公室,在此期间便可对病人进行就诊,提高了效率;电脑、App等设置网上医院,既可免费进行治疗询问,也可预定就诊时间,避免等待。(5)医疗空间的人性化。我们常常发现,医院对于病人心理的不重视往往导致病人恢复缓慢,座椅上沉重的叹气声,或是走廊的压抑气氛,甚至不时的喧闹吵架声令人对医院的环境十分失望。因此,在设计中要着重改进这一现状,将人性化置于医院的大众场所。公共空间应开敞明亮,设有休息设施和一些便民商业设施,同时把这些空间有机组织到公共空间中,避免产生杂乱景象。另外,还可在检查室内体现人性化标准,例如为方便客人检查身体,在机器旁应连接换衣点,使客人更为放松;将壁纸换成轻松明亮的颜色,增加假窗,画上景物,使室内变得宽阔。

2.2针对医护人员的人性化设计除了病人应减轻压力外,对于医生、护士、员工等,也应考虑到他们的压力。因此,医院应定期为其减压,提高工作积极度,使员工更加有动力的工作。以下列举了两个应考虑到的部分:(1)物品摆放的人性化。在建筑设计时,可以参考医务人员对某些物品的使用频率来安置一些物品柜,使他们在帮助病人时,可以准确、方便地使用工具。例如,在牙椅两旁或是背后安放物品箱,使医生在全身心关注病人口腔时不分心于物品的收放。或者设置一些专用通道,连接医生办公室等,方便医生探讨一些问题,而不会使拥挤的人群挡住医生的通道。还可设置一些地下通道,方便员工清理脏物,提高效率。因此,在这部分设计时应考虑到方便而不是宽敞,目的是使医院成为一个更有效率的地点。(2)工作环境的人性化。在医院中应规划出一部分专门为护士、员工等设计的休息通道、工作通道,不仅可以在医疗纠纷时对员工进行临时保护,还可使其在工作中适当休息,以便以饱满的精神迎接病人,减轻工作量。

2.3针对后勤人员的人性化设计。后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他们在医院中不仅要及时清扫病人留下的污物,或是对医院卫生的保洁,还有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保护员工,对病人家属提供安慰等,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为体现医院的人性化,在设计医疗建筑时应划分部分区域作为休息的场所减轻他们的压力。同时,由于医院工作量巨大,医疗设备及时更新是对病人的负责,这十分重要,因此应设计一些后勤专用空间,方便对设备进行更新,提高工作效率。

3医疗建筑未来的人性化理念

医疗建筑设计的人性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再像以前的医疗建筑设计那样单单考虑室外的绿化,而是更加关注室内空间的处理,令病人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对病人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医院更加人性化,使病患更加安心舒适。人们对健康的渴望没有止境,对人性化的医疗环境要求也很难满足。医院在不断发展,朝着越来越专业化、人性化的方向进步,而对构造的设计也渐渐完备。所以,从病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需求方面去理解与设计医疗环境,会成为未来医院建筑人性化设计的热点。

4结束语

医疗建筑的设计涉及面广,设计繁琐且有难度,这对设计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与完善。这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发现以及总结传统医疗建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业内人员的角度进行认真分析,总结以往经验,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医院进行设计,面面俱到的考虑每一个人的利益。最后我们认为,医疗建筑人性化设计需要全面思考,不仅需要设计者对医院构造十分熟悉,也要求其对建筑有着很深的造诣,才能保障病人在就医流程的同时,对每个人的需求进行考虑,并且体现创意。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疗建筑功能逐步完善,成为病人可以放心、舒适依靠的地方,人性化落实到医院的每个角落。唯有如此,才能让真正的 “人性化”落到实处,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09).

[2]王国栋.关于医院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J].医院建筑,2007(11).

[3]朱娜.浅析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设计[J].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2009(08).

[4]熊丽.医院建筑人性化设计探析[J].建筑•规划•设计.2011(05).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型医疗建筑;公共空间;流线设计

1引言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引导下,医疗建筑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疾病的工厂了,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疗愈场所,这在字面上看似非常简单的变化,却在实际生活当中反映出了人们在认识领域中的根本性差别。当前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全新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的健康绝不只是身体机能的健康,而应该是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关系中实现一个平衡协调的状态,因此,医疗建筑的设计必须要秉承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理念。本文就大型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流线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谈几点看法。

2大型医疗建筑的公共空间

从空间配备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大型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配备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空间配备比较有层次感,一般可以分成外区、内区和生活区三个最基本的部分。但是,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大型中心医疗建筑中,用地非常紧张,建筑设计也呈现出了见缝插针的配备方式,缺乏整体和系统性的流线设计规划。在现代医疗建筑设计当中,我们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流线和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考虑环境设计的内容,如丰富的室内外空间设置以及穿插,采光环境、视觉通透感、空间交通联系、空间装饰艺术等,会大大提升建筑的整体品味,也会提高使用者的舒适程度。清晰的流线组织和舒适的空间体验对于医疗建筑的公共空间来讲,应该是其设计应追求的首要目标。

3大型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流线组织设计基础要素分析

3.1关于流线组织设计中须考虑的要素

医疗建筑的使用者在公共空间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公共空间的心理需求我们应当知道,在特定的场所或者特定的空间内,人的行为和具体的空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的。如果说人的预期行为和空间环境之间发生矛盾,就会促使很多不理想的行为发生,人的行为和自身的心理需求状态密切相关。第二、公共空间的行为流动何为流动,我们将人们带有目的的转移行为所构成的序列统称为流动。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使用者的活动习性以及医疗建筑所独有的对空间开放性以及层次性的要求,进一步协调好流线组织,将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环境。第三、公共空间的行为分布在公共空间的行为分布模式当中,人们彼此之间所需要的空间距离是和当时的行为内容保持着一定关系的。在特定的空间里,被人们所占据的某个位置的空间定位,会受到此空间构成因素配置的影响。就医疗建筑而言,使用者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对该公共空间的具体形态以及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必须要竭尽全力去满足高效率以及人性化的实际需求。

3.2应考虑人的需求对公共空间流线组织的影响

不同的使用者会提出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且会通过使用者自身的行为反映到公共空间当中,对于大型医疗公共空间而言,使用者必然会对医院自身公共空间环境产生不同的需求。其实,医院公共空间经常会因为自身的众多特点,而对使用者的各类行为心理需求产生影响,这也是影响医院整体环境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舒适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识别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安全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归属感对公共空间的影响、私密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交流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自然性对公共空间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入到非物质层面谈论公共空间中人的需求,针对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中的使用者(病人、陪护、医护人员)对其不同和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并对其心理上的领域性、归属感、舒适性、私密性、自然性等在医院公共空间上的需求特点做出详细、科学的分析研究,从而可以从不同侧面来反映“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根本原则。

4大型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流线设计——以门诊接待大厅设计为例

在大型综合医院中,公共空间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以下仅就门诊接待大厅的流线设计及其组成要素加以分析。接待大厅一般会在门诊主入口设置。医院建筑庞大的体积,复杂的功能,需要一个聚合性的大型公共空间,作为整个建筑的中心,围绕它来展开其它功能的布局。接待大厅正是具备这一功能的室内公共环境。接待大厅是患者进入医院后首先接触到的空间,其内部需包含大量功能,如导医台、信息屏、自助区、挂号、取药等等。这些功能都是初到医院的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功能的分区布局和流线组织,直接关系到整个接待大厅的空间环境设计是否合理。

4.1导医台、信息屏

进入大厅后,首先应设置导医接待台,和医院信息大型显示屏。此二者根据空间环境的不同可以合而为一,也可以分别设置,但均应设置在患者最先到达的区域内,以便其最快获取所需就诊信息。导医台如设置在大厅中央时,可设计为环形;靠墙设置时可设计为条形或曲线形,风格应与大厅装饰风格相协调。信息屏位置可与导医台相呼应,设置在导医台背墙上,悬挂在导医台上方,或悬挂在共享空间上部均可,但位置应高于人水平视线,以防视线遮挡。导医台的设置作为空间节点的一部分,是密集人群的汇聚处,是流线的中转站,不应妨碍主要交通流线,而是通过中转使流线更为清晰。

4.2自助服务区

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自助服务区是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的医疗功能区域。自助区的设置,大大减轻了人工操作窗口的压力,成为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环节。设计时应一体化考虑,并考虑预留条件。自助区位置首先应临近入口,方便患者达到,并且应与挂号区相邻,这样可以使人工-自助这两种方式能够更方便的转化,从而减少人流交差。

4.3挂号、取药

挂号窗口和取药窗口往往是接待大厅中的重要内容,有些医院也将其独立,专门设立挂号大厅或取药大厅,这样功能分区更加明确。这两种功能窗口在空间关系上往往相对设置或对称设置,设计风格可统一。应考虑挂号排队、取药等候区域,并且排队区、等候区不应阻碍主要交通流线。窗口可设计为独立式或贯通式两种,窗口上方应设置LED显示屏,窗口应采用夹胶安全玻璃,窗口下部设传递口。并且在多个窗口设计中,至少应设计一个无障碍窗口。无障碍窗口尽量靠外布置,使流线较短。

4.4休息区接待大厅

中应适当设置休息区。休息区可与挂号、取药窗口结合设置,也可单独设置。最好与室内外景观相结合,设置座椅,使就诊者在休息时能够享受优美的环境,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作为公共空间流线的节点,对密集人群起到缓冲的作用。

4.5小型商业区(花店、超市、咖啡厅等)

在接待大厅中适当设置一些小型商业区,如花店、超市、咖啡厅等,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儿童活动区域,满足低领患者的需要。这些小型商业,既可以为就诊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又可以活跃空间氛围,注入不同的色彩,使医院不再像医院,就诊者心情放松,舒适就诊。4.6平车轮椅存放、卫生间等另外,接待大厅还应具备平车轮椅存放、卫生间等必要的辅助功能设施。这些房间的设置,应易于到达、设计合理舒适。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是我们就大型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与流线设计提出的几点理解,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的进行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助金.大型综合医院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究[].城市建筑,2017.

[2]万晶晶.浅析现代综合医院建筑的空间组织及流线设计[].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第7篇

一、更新观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建筑意识。

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建筑设计和装备是由多方面体现的。诸如建筑选址、设计风格、整体布局、医疗流程、环境绿化、色调装饰、照明噪音、空气洁净度、车辆管理、通讯抢救、现代化医疗设备和管理设施等。这种现代化的医院建筑设计和装备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医疗工作的需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温馨、方便环境,使医疗环境与医疗功能相适应,开发空间资源,体现出分享与关怀。

门诊是病人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病人心态情绪最多暴露的就诊阶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建筑意识,让病人一进入医院就能感到亲切、方便、舒适、信任的愉快感观。因此,门诊的建筑设计装饰格调和布局流程是医院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区域。

二、医院建筑设计和装备与医疗功能相适应。

医院的使用功能复杂,专业性强,医院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医院功能的复杂要求。要力求做到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备相对集中,流程简洁快速。对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部门要相对集中形成多个独立分体单元,并留有一定规模,为其发展留有余地。我院原急诊与创伤中心在门诊楼内,这种设计布局和流程满足了医疗功能的需求,方便了病人,同时也加强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医院建筑设计与装备要适应病人心理的需求。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就医的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病人希望一是能得到医院以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为载体的高水平的诊断和治疗;二是通过合理的医疗布局和快捷的医疗流程,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三是医院营造的温馨医疗环境,使病人得到精神和心理的安慰;四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医院发展的基础条件。

(2)改造旧门诊、改善医疗环境。

(3)减少医疗流程,缩短病人就医时间。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寒地;医疗建筑;色彩;大众接受;城市

引言

当前我国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医疗建筑数量与日俱增,随之对医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营造更好的医疗建筑环境,在寒冷地区开展医疗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研究逐渐引起建筑师的重视。国外关于色彩医院、色彩疗法等理论研究早已展开。美国色彩学专家吉伯尔认为色彩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手段,适当的引入在艺术品乃至建筑中可用于治疗[1]。同样地处寒地的赫尔辛基在其新设计的儿童医院中,立面大胆选用多种暖色搭配,在活跃城市色彩环境同时提高了就医效率。但由于相关理论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文献对于寒地医疗建筑色彩研究目前仅涉及室内设计领域,急需扩展完善。因此,文中以哈尔滨市为研究样本,从大众可接受程度和城市的视角,探索适合于寒地的医疗建筑立面色彩搭配方案。

1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作用机理

1.1色彩与寒地城市

建筑不能孤立于城市环境之外,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设计需要考虑色彩与城市整体的关系。设计时,需要将“城市气候特殊性”与“历史文脉延续性”纳入考虑范围。寒地城市气候温差大,常绿时间较短,致使冬季环境氛围单调。这些因素都需要在色彩设计时进行考虑。通过相关规范控制,使医疗建筑色彩与城市整体色彩协调搭配,城市色彩环境统一而丰富。

1.2色彩与大众接受度

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选择,在满足病患对色彩需求的同时,还需将城市居民色彩需求纳入考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于美学的认识也在提高[2]。相关研究表明,寒地城市居民偏向于接受暖色色系的城市建筑色彩,使其更容易获得温暖感,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数。

1.3主体色评价

在色彩学研究领域,色彩定义标准多样,为了准确定义立面主体色,习惯性选用纯度数据对色彩标准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果数据按纯度级记录,方便实验统计[3]。对于纯度标准选择,文中按CBCC中国建筑标准色卡数值对色彩纯度进行记录。关于中国建筑标准色卡,其编码规则是根据行和列的数值,按四位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研究者可以通过编码准确获取所选颜色的纯度值信息。

1.4辅助色搭配

对于寒冷地域,搭配合理的辅助色不仅有益于改善冬季单调的色彩环境,并且从大众接受角度来说,还将通过色彩本身的冷暖性调节大众的生理温度。相关热工学的研究理论表明,高亮度冷色调和低亮度暖色调都可以使人的生理温度提高。在寒地建筑设计时,合理搭配冷暖色,能够起到调节城市热环境的积极作用。而对于病患来说,因为色彩的呈现受光的影响,不同的颜色源于不同频率的光波,具有不同的能量,能对人体与之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及心理状态产生特殊的影响。合理的辅助色选择还有益于提高就诊效率,缓解就医压力。

2寒地医疗建筑立面现状及问题

2.1现状调研

为了调研现有寒地医疗建筑立面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哈尔滨为样本,对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从城市定位,大众心理、生理接受程度等多角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通过向哈尔滨部分三甲医院发放问卷,调查现有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从大众可接受视角出发存在的问题,研究大众对于色彩的需求[4]。根据数据统计及问卷结果分析,对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现状进行评价。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寒地医疗建筑立面呈现千院一面状态。以哈尔滨为例,医疗建筑选择白灰色作为主色调占比高达88.4%,见图1。这是建筑师在固有思维模式下,为营造清洁的就医环境做出的选择,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白色环境下,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将产生不利影响,白色环境时刻提醒患者正在医院就诊并会联想到病痛和死亡[5]。同时,寒冷地区本就给人以严寒、冰雪、黑暗等印象。并且由于气候限制,部分城市有近6个月时间处于低温环境。致使城市绿化周期短,需要通过建筑色彩搭配景观以改善城市色彩环境,活跃城市整体色彩氛围。然而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哈尔滨三甲医院在设计时考虑引入两种以上辅助色进行色彩搭配占比不足30%,且辅助色选择上缺乏色彩学理论支撑。

2.2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总结大众对现有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评价,结果显示,现有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搭配存在一定优势,即立面辨识度高,便于大众更快进行定位。同时现有立面显得更为洁净,有利于暂时缓解病患及家属紧张的就医情绪。现有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搭配存在问题如下:(1)当前医疗建筑立面色彩设计过于单调,从大众视角观察主体色暗淡、辅助色缺少搭配,立面颜色缺少活力。(2)当前医疗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没有使大众在感知上产生明显的心理、生理变化,不利于病患的休养和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调节。(3)现有主体色与辅助色的选取,没有基于地域建筑特征、城市色彩规划等理论基础,与城市整体色彩关系失调。(4)辅助色位置选择大多单一,缺乏设计美学,在整体立面中易被忽视,丧失辅助色对于设计的意义。

3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策略

根据前文所提及相关理论,笔者对现有问题理性分析,综合国内外优秀案例,从大众接受度、城市视角等多角度出发,对我国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提出策略。

3.1主体色选择策略

(1)基于色彩纯度调节。寒地医疗建筑主体色设计上,可选择适当提高色彩纯度值,有助于缓解心理压抑情绪,提高就医效率。据数据统计,将色彩纯度值级控制一定范围(一般在2~6时),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抑情绪,提高就医效率。但因为寒冷地区的特殊气候原因,调节范围不宜过大,数据表明,纯度值过大(纯度值6~8)时,色彩的吸热能力与纯度关系不再呈线性变化关系,而随着吸热能力的减弱,同样会造成浅灰色32%白色56.4%其余色彩11.6%图1哈尔滨医疗建筑立面颜色统计成建筑能耗加大。例如丹东市第一医院,地处寒冷地区,设计时选择纯度较高的红色面砖设计主体立面,并按一定比例拼贴三种色彩纯度相对较低的红色面砖作以辅助色搭配,改观了医院固有的白色调外观,增加了建筑的亲近感,见图3。但因为寒冷地区特殊气候原因,纯度级不宜过大,过大时会导致色彩反射系数降低,影响墙体的外隔热性能,从而增加建筑耗能。(2)基于城市色彩融合。设计时可以通过城市色彩规划控制原则,选择符合寒地城市色彩定位的主体色色调。以哈尔滨为例,依据城市色彩规划定位,选择城市主色调-米黄色作为医疗建筑立面主体色,伴随辅助色设计,一般选择浅粉色、橙色、浅绿色为辅助色调形成色彩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6]。哈医大二院,选择米黄色作为建筑主色调,适当辅以浅灰、暗绿作为医疗建筑辅助色,使建筑与城市、自然环境和谐融合,延续了哈尔滨建筑的历史美感,如图4所示。

3.2辅助色搭配策略

(1)基于心理感知调节。基于色彩疗法理论,结合寒地实际,选择生理适应色中浅蓝色、绿色、淡黄色、橙色更能在寒冷地区被大众所接受(生理适应色即色彩疗法中有益于病患治疗休养的颜色)。其中浅蓝色、绿色接近自然色,有益于心态平复,血压也会相应降低。淡黄色、橙色等明快色彩可以起到坚定信心的作用,有助于患者提高康复信心。同时考虑到冬季单调的色彩环境,可以选择在色彩学中代表自然的浅绿色与富有生机的橙色作为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辅助色中的优选色。(2)基于生理温度调节。基于热工学中的色彩理论,亮度较高的冷色调与亮度较低的暖色调将会使人的生理温度适当的提高。建议选择亮度较高的浅蓝色、绿色或亮度较低的橙色作为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辅助色,从冷暖色角度进一步帮助提高大众生理温度[7]。以同处于寒地的赫尔辛基为例,其新建成的儿童医院在主色调白色基础上大胆搭配适用于寒地的冷暖色格栅以丰富单调的立面色彩,见图5。调查显示,当看到新建医院色彩时,市民普遍能够感到生理温度提高、呼吸缓和,并且由于活跃的立面环境,降低了儿童就医时的恐惧感,使就诊儿童虽然身处医院,却如同置身于城市花园之中。(3)基于搭配位置选择。根据建筑形体不同,辅助色位置选择有所区别。以哈尔滨为例,对于哈医大一院等底层与上部体量差别较大的医疗建筑可以选择底部集中式辅助色设计以增强建筑整体体量感,例如设计在勒脚或入口中心位置。对于哈医大二院等形体设计较为均匀的医疗建筑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式布局,例如延窗口横向布置、体块化的分散布置以丰富整体立面色彩氛围,从而活跃城市色彩环境。

3.3色彩搭配策略

适当控制主体色所占面积,配以合理比重的辅助色、点缀色有利于提高建筑立面活跃程度,改善现有单一的立面环境。基于色彩学相关理论与现有寒地医疗建筑统计数据分析,建议在寒地医疗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时,主体色占比控制在60%~70%,用于主体墙面颜色设计,辅助色比例把控在20%~25%,主要用于装饰小部分墙面,檐口、勒脚等部分,见图6,点缀色约占5%~10%,可用于字体、墙画、装饰等节点处设计。

4结语

在医疗建筑设计研究不断发展的今天,立足于寒地领域色彩的研究应逐渐得到重视。立足寒地地域,就是应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病患及大众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同时对城市色彩规划、城市景观设计等相关控制研究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哈尔滨等北方寒地城市,对于医疗建筑色彩与城市、大众的关系还缺少较为综合全面的思考。不仅如此,对于建筑设计者来说,在如何应对寒地气候挑战并为大众营造良好就医环境这一问题上有很多东西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岩,郭岩,刘坚.浅谈医院建筑文化中的色彩装饰[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3-54.

[2]马秋雯.社区居民对大型工程的支持态度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3]刘杨,康健.雾霾天气下城市建筑色彩属性的视觉舒适度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4):168-173.

[5]周垚.医院设计的人性化-医疗色彩设计[J].江西建材2017(19):19-22.

[6]王春萌.城市色彩规划与导引模式研究-以哈尔滨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