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

需求分析论文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通过深入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进行仔细调研,按照毕业论文开展的阶段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然后划分了系统用户的角色并基于这些角色完成了系统的用例分析,分析了系统的核心业务流程,最后得出系统功能的框架设计。

关键词:

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

1概述

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具备了其它课程所没有的典型特征:①由于毕业论文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研究对象进行结合。②参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对象多,不仅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包括负责毕业论文的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分院领导和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详细。③耗时长。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的答辩,总共耗时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在校完成或者外出完成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以上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高校对该教学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的目的。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围绕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三个角度来开展。

2.1用例分析用例分析

主要分析系统中各类角色对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权限。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务部门工作人员、教师、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学生共六种角色。系统用例分析就是分析这六种角色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应用场景。

2.1.1系统管理员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只负责本系统运行相关的支撑数据,即系统管理和基础数据两个模块中的功能。通常,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包括专业设置、班级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室管理。其中,部门管理是管理高校现有的教学单位和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角色管理是管理系统用户的分类信息,以便为系统的权限分配提供基础;菜单管理是管理系统可以操作的模块以及模块的层次结构;权限管理是将菜单的操作权限分配给每类角色,从而确保系统操作和数据浏览的安全性;数据管理是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日志管理是管理系统操作的日志,以便系统出现问题时,可根据系统寻找发生故障的原因;专业设置是按照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隶属关系完成专业信息的管理;班级设置是负责按照专业设置学生所在的班级;教师管理是管理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学生管理是管理在校毕业班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室管理是管理目前学校可供使用的教室,为答辩安排提供基础数据。

2.1.2教务部门工作人员用例分析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基础数据中关于时间的设置、答辩安排审核和答辩结果审核。其中,基础数据中的时间设置包括学期的设置、选题时间设置和过程时间设置。选题时间设置主要设置学生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过程时间设置包括指导记录时间的设置、中期检查时间的设置和答辩时间的设置。

2.1.3教师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具有操作权限的教师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以及答辩教师。教师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出题、审批开题报告、指导记录、答辩申请审批、交叉评阅和答辩结果登记。其中,出题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才具有该权限,交叉评阅也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交叉评阅的教师才具有操作权限;答辩结果登记通常由答辩小组组长来完成。

2.1.4专业负责人用例分析

专业负责人在系统中主要负责安排工作,包括教师安排和答辩安排。其中,教师安排主要安排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人选;答辩安排则负责安排答辩教师的分组、参加答辩的学生分组以及教室和具体的答辩时间。

2.1.5分院领导用例分析

分院领导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两类信息的审核,分别是出题的审核和答辩安排的审核。

2.1.6学生用例分析

学生是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主体,在该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指导记录、中期检查、答辩申请、答辩安排和答辩结果。

2.2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包含的核心流程包括撰写开题报告和答辩安排两个核心流程。

2.2.1开题报告流程分析

参与开题报告工作的主体包括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分院领导,其流程如下:首先,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提交给系统验证,验证通过后保存信息,并转交给指导教师审批,审批通过后转交给专业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最后的审核,并将最后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

2.2.2答辩安排流程分析

参与答辩安排的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其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专业负责人在答辩安排页面完成答辩安排的信息,然后提交给系统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再将安排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转交给教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最终的审核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并最终显示给学生和教师查看。

2.3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与功能性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更注重的是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是衡量系统整体质量的依据。根据本系统的特点,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

3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总结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图1中的系统管理通常负责管理一般系统运行所需的支撑数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由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和日志管理共七个模块组成。

4结束语

代码开发仅仅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需经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后,完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计,为下一步系统开发搭建系统应用程序架构提供了直接依据。

参考文献:

[1]包慧敏.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郑鸿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刘珊.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陈斌.基于JQuery框架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孙晓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J].价值工程,2013(10):189-190.

[6]陈振庆,罗兰花.基于动态描述逻辑的UML状态图形式化方法[J].2011,37(13):55-57.

[7]陈振庆.基于时序描述逻辑的UML顺序图形式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3(3):36-37.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1.1需求分析

1.1.1管理人员需求分析:管理人员要求能够管理本院的员工基本信息、著作、论文、科研项目及成果、科研奖励等日常工作,同时,管理课题的申报、审批、合同、检查、结题等管理,同时监控系统运行情况。

1.1.2科研人员的需求分析:普通科研人员只能浏览本人的科研信息、进行统计打印,个人的科研信息必须提交本部门审核入录。所有系统使用者还关心系统的界面是否有好,容易操作;是否能减轻日常科研活动的工作量;系统设计是否符合整个业务流程;是否方便查询历史数据等。

1.1.3维护人员的需求分析:一个可维护性好,适应性强的系统能够大大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系统维护人员的需求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更新等不可或缺的维护功能。

1.2基于数字化医疗的科研管理系统功能分析:综合现行国内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用户需求,提出基于数字化医疗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1.2.1信息:主要用于政策性文件(如新闻、通知等)以及材料性文件(如项目申报表、项目开题报告表、结题报告表、专利申请表等文档的下载)。

1.2.2科研人员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科研项目、在线申报、通知系统、意见反馈。个人科研项目可以管理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在线申报项目用于在线申报课题。接收通知和文件接受管理部门及系统的通知。意见反馈用于提交相关反馈意见至管理部门或系统维护部门。

1.2.3科研项目管理:主要包括申请项目的相关信息(横向或纵向)、项目的申报、审核、科研项目的管理等内容。科研项目子系统设置的主要功能有:项目申报、项目审核、项目验收、项目中止和项目查询。

1.2.4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经费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经费基本信息、经费到账、经费使用、经费结转。

1.2.5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成果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结果,包括著作管理、论文管理、专利与鉴定成果管理、获奖成果管、成果转化管理等。主要功能包括:科研人员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的鉴定成果、成果获奖的情况及成果转化情况等。

1.2.6科研考评:科研考评为高校评定职称、竞聘岗位、岗位津贴定级、发放科研津贴和评先选优提供重要依据[2]。主要功能包括设置计算方式、设置奖励计算范围、计算科研工作量、考评结果查询。

1.2.7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为了提高医院科研及学术水平,活跃院内学术氛围,建立和促进医院同国内外医院、科研机构及学术组织之间的学术关系,加强科研人员与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学术交流子系统主要功能:学术会议、受聘讲学、访问考察和进修学习。

1.2.8专著及论文管理子系统:主要记录科研工作人员发表的著作,在期刊、报纸、会议文集上发表的论文情况,包括作者、出版社名称、刊登期刊(报纸、会议文集)的名称、写作及发表日期、影响因子、索引收录情况等内容。

1.2.9情报检索子系统:情报检索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人员信息检索、课题名称检索、著作信息检索、论文信息检索、获奖成果检索、学术会议检索等。

1.2.10统计分析子系统:为方便综合管理从不同角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子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见图2。

2基于数字化医疗的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1系统架构设计:笔者提出的基于数字化医疗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架构为系统管理分系统、功能模块分系统和数据管理分系统三个部分,见图3。系统管理分系统负责整个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维,保障科研人员正常使用。通常包括页面管理、权限管理、门户日志和安全维护等工作。功能模块分系统是主体,负责实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对管理信息系统所要完成的功能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数据管理分系统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负责管理数据库,如数据导入和导出、数据连接及备份等。

2.2系统开发设计:系统开发模式选择广泛使用的B/S模式,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这种B/S结构实现流程如下,见图4。在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请求到web服务器,数据库通过开放数据接口(ODBC)允许web访问请求,得到查询的数据,动态生成HTML文件反馈给客户端的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是本流程的核心,web服务器上安装系统运行程序。实现这个流程可以采用IIS、ASP、SQLServer的组合形式,这三者分别对应着web服务器、服务器上加装的脚本语言编译程序和数据库软件。系统开发人员负责的是web服务器上脚本语言的设计和数据库的构建。

3小结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使今后的研究者对当前国内高职英语的ESP教学实践研究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并进行后续的研究,本文从笔者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出发,对近五年国内在此主题所做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此主题的内容、特点、研究启示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国内近五年对高职

英语ESP教学的实践研究

首先,这里的“实践研究”不是指学术论文分类中的“实证研究”,而是指对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研究。

根据T.Hutchinson和A.Waters的论述,ESP教学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实践性环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设计、教材选取和编写、教学技巧、学习效果评估和师资培养。对于这些方面,国内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是ESP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它从实践上将ESP与EGP彻底区别开来。T.Hutchinson和A.Waters指出:“真正把ESP与EGP区分开来的是对需求的意识,而不是需求本身。”很多学者都意识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强调运用ESP关于需求分析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性教学,改变高职教育中没有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现状。需求分析包括目标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Needs)和学习分析(LearningNeeds)两方面,而目标情景分析又包括三个因素:社会需求(Necessities)、自身不足(Lacks)及自身意愿(Wants)。获取需求分析的信息就要进行实际调查。龚兵(2005)从社会需求角度进行了目标情景分析,他采取了收集和研究招聘广告以及访谈的调查方法,得出关于课程设置的结论:“外语教学更应适应变化,以适合学生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课程设置来取代传统的设置。”并进一步提出关于课程设置的具体的构思,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顾月秋等(2003)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进行了目标情景分析,重点调查了学生的自身意愿。通过调查,顾月秋等发现学生的愿望与我们实际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差距,并指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受到学生的认可,而“以语言实践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已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对于高职ESP教学的现状,几位学者都指出,其课程设置存在沿袭普通本科院校模式、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的问题,因而,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这是教学目标和定位不准的问题,原因在于没有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葛诗利(2006)总结了高职ESP现行课程设置的三个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设置专科学生后两年的英语课程给出了四条具体的操作性建议。汤小叶(2007)倡导将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认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将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进的有效途径。他强调需求分析,重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并对用技能法和过程法来设计ESP课程表示赞同,同时建议在课程设计中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并把学习内容分解成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还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张伟、付大安(2007)根据需求分析理论,肯定了许多专家(许小贞等)倡导的3S中心教学模式,提倡创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社会需求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学习主题为中心(Subject-centered)。需求分析中,目标情景分析考虑的是结果需求,学习分析考虑的是过程需求。学者大都考虑目标情景分析,而较少研究学习分析。

关于教学大纲设计的研究教学大纲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简要说明和介绍性文件,在开展ESP教学前要事先设计好教学大纲,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汤小叶(2007)指出,制定教学大纲首先应对教学对象进行仔细的分析,主要分析项目包括年龄、一般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英语基础、学英语的目的和动机、学习要求、学习习惯等;然后进行“需要”分析,因为ESP需求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目标的确定过程。章文君(2007)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分学期对教学任务内容作了划定。关于教学大纲的使用,笔者所收集的研究论文中还没有涉及。

关于教材选取和编写的研究对于国内现在使用的高职专业英语教材,有学者指出了它们存在的缺点,主要是认为这些教材在包括交际能力在内的专业英语实用能力培养方面不能令人满意。同时,国内专业英语教材还存在其他的不足,郭曦(2003)指出:现在的专业英语教材基本上都使用真实材料(AuthenticMaterials),即采用英美原文,同时为了配合专业内容的需要,以专业内容难易程度为标准来选择并安排相应的文章顺序。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教材前后文章语言难度的合理梯度分布,对学生在课文理解上造成了很大困难。另外,专业英语教学素材的有些内容与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相重复,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也是问题之一。根据现状,一些学者提出了教材选编的建议。在选编方式上,葛诗利(2006)建议引进原版教材或教研组自己改写或编写教材。卢艳华等(2006)认为加强ESP教材建设必须用正确的语言学理论与教学大纲作指导,选用ESP教材应建立在对相关教材的评价之上,充分考虑到使用对象、目的、内容、教学法等的具体要求。在选编内容上,郭曦(2003)提出教学素材的编排应该注意语言难度的梯度和材料的趣味性。卢艳华等(2006)认为一套教材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除了要包含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做到选材和练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相互衔接。在内容的编排形式上,郭曦(2003)给出建议,认为专业英语教材在选材和体例上,应突出交际性原则,其设计应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活页讲义的形式,作为固定教材的补充。

关于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教学方法与技巧是英语教学中的热点,国内外学者没有中断过对这一主题的讨论和探索。目前,高职ESP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方法与技巧是令人不满的。龚兵(2005)认为,我国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关键问题上,仍然缺乏自己的特色,定位不准。汤小叶(2007)指出,长久以来,人们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的理解仅限于专业词汇和翻译大量的文献。这种理解方式不仅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张伟、付大安(2007)调查得出结论,课堂教学手段严重落后,仅不到1/3的学生能使用多媒体上课。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速度跟不上大学生扩招的速度,尤其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在目前条件下,这也是普遍现象。另外,龚兵(2005)对收集的招聘广告进行研究后发现,所有的广告中没有一个岗位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英语翻译能力,由此对传统翻译教学法提出了质疑。针对现状与问题,不少人提出了建议,其中不乏可以一试的方法。郭曦(2003)给出关于词汇教学的建议:“对于词汇的处理,就应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接受性词汇(ReceptiveVocabulary),而不是能产性词汇(ProductiveVocabulary)。这是由于高职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能阅读一些英文技术资料,而不是利用英语来撰写学术论文。”对于高职专业英语课的实施,他认为不应是一种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中心的“精读型”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必然会造成“满堂灌”的现象。而应该围绕语言交互活动为中心来开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如会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秦茹萍(2005)对加拿大约克大学英语语言学院的ESL课堂教学方法作了研究,也赞成以学生为中心和采用交际法教学。她还介绍了加拿大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具体做法,值得国内教师借鉴,课上交际活动包括:比较图片,找出异同;根据图片编故事;发现图片或地图所缺信息;两人一组,通过一人语言描述让另一人画图;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解决问题;交谈、讨论、对话、角色扮演等。卢艳华等(2006)提倡进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桑兰(2002)提出,将因特网引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但具体的操作模式还有待探索。

关于ESP课程评估的研究关于ESP课程的评估根据,熊倪(2006)认为,作为语言使用者的需求和作为语言学习者的需求是确定ESP课程的评估的根据,强调评估信息的收集只是整个评估的起点,最终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以作为课程修改的依据。ESP课程实际中使用的评估方式有以下几种:考试成绩、问卷、讨论、访谈。具体选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决于教学情境。熊倪(2006)还把评估方式分成隐性评估和显性评估两种。关于考试这一评估方式,郭曦(2003)建议用以下一些评估方式可以弥补传统考试方法的不足:(1)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并对开卷考试的内容作了具体的说明;(2)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并对口试的内容和形式做了具体的说明;(3)课堂与实地相结合。闵建杰(2007)认为,不论采取何种评估方式,都要保证评估的可信度,并推荐把职称外语考试的模式作为统一考试的方式,即采用按职业分类的方式进行考试。具体的方法是:将英语能力的通用部分由三级A等降为B等,然后,在财经管理、普通文科、医药卫生、机械工程、计算机电子等几大类英语考试中增加专业词汇,进行分类考试,考试合格颁发相应的英语能力证书。

关于师资的研究笔者所收集的论文资料中,几乎每一篇都提到高职ESP教师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其中,更有专门论述这方面的文章。如,熊倪的《ESP教师角色——建设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师队伍》(2006),可见师资是高职ESP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师合作是关于高职ESP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理念,郭曦(2003)和熊倪(2006)分别撰文提及。教师合作即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合作完成专业英语课的教学。郭曦(2003)认为,可以大胆地尝试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全面合作教学,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尝试由语言教师主讲、专业教师辅助的形式,也可以尝试由专业教师主讲、语言教师辅助的形式,甚至还可以尝试通过细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让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全面分享教学职责。熊倪(2006)认为,ESP教师角色之一就是作为“合作者”的ESP教师,为了满足学习者特定的需求,ESP教师必须先与专业领域的专家密切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始于课程开发阶段,并可能一直持续到教学阶段。同时,熊倪还对合作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ESP教师能力也是师资研究的热点。卢艳华等(2006)指出,当前普通英语教师担任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熊倪(2006)认为,ESP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能力外,他们还必须参与需求分析、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或改编以及进行评估等工作。但在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的问题上,卢艳华和熊倪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卢艳华等认为,专业英语教师要做出时间和精力上的牺牲来学习专业知识,应当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与能力,成为一个高效的专业英语教师。而熊倪认为,ESP教师并不需要真正地去学习专业知识,但要求做到以下三点:(1)对ESP内容持积极的态度;(2)拥有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知识;(3)对自己已有知识有清楚的认识。换句话说,ESP教师不应成为教授专业课的教师,而是对专业充满兴趣的学生。关于教师的作用,熊倪(2006)介绍了教育学家达德利·伊万斯和圣·约翰关于ESP教师五种主要角色的分类,分别是教师、课程设计者和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评估者。他指出,ESP英语教师与普通英语教师的差别主要在于后四个角色中。

研究特点、启示及未来的方向

总体特点近几年来,国内对高职英语ESP教学的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尤以2005年、2006年发展最为迅猛,这与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有关。然而,关于此主题的论文数量总体上不算多,其中优秀论文更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屈指可数,质量有待提高。而且关于英语ESP教学的实证研究数量少,科学性、说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用词大而模糊、定义不准等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很多人爱使用“教学模式”一词,但是不知“教学模式”是指课程设置,还是指教学方法。虽然ESP教学在操作上可供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多,而在理论上范围相对狭窄,但很多学者似乎更倾向于在理论方面反复进行表述。应该说,前人的研究已经给了我们比较深入的理论指导,而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我们应加大对高职英语ESP教学的实践研究,丰富教学教法。

实践研究的特点、启示及方向实践研究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近五年的研究论文表明,国内学者普遍重视ESP中的目标情景分析,而不太关注学习分析,也就是普遍重视结果多于重视教学过程,今后,可多侧重于对后者的研究分析;(2)实践研究更多侧重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两个环节,偏向于从总体、宏观上论述,细节把握不多;(3)实践研究中的建议大部分是作者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并没有用实证来支持其可靠性,研究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4)ESP学习策略研究是研究的盲点,个别研究中提到,但只是一笔带过,可多在这方面进行尝试。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证做进一步研究的专门领域分别是高职ESP特有的教学设置系统、分门别类的ESP教材、师资培训系统以及面对社会开考的各种ESP水平测试系统。李俊芬在《高职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探索》(2003)一文中提到,让ESP体系的每一个环节系统化,这是一项艰巨但十分有意义的任务。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1Scopus引文分析

1.1引文年代分析本文对注明出版年代的4020篇引文文献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1995年以前引文文献共计820篇,占总量的20.4%,这表明核学科研究对早年文献还有很大需求,有必要购买期刊回溯库、出版年较早的图书、会议论文集。

1.2引文类型分析本文仅对标有ISSN号的437种期刊的2632篇引文文献进行了准确的文献类型区分,分类依据是将引文文献的ISSN号与Scopus来源出版物列表中的ISSN号对比匹配,共匹配上420种2603篇引文文献。具体情况见表3。笔者对未注明ISSN号的引文文献做了粗略整理,约有80%为中外文期刊;用“Proceeding”一词检索,可检索出38种47篇会议论文集;用“handbook”一词检索,可检索出17种图书,被引次数为31。可见,未注明ISSN号的引文文献统计数据并不影响整体分析结果。期刊是核学科所需主要文献资料,尤其是外文期刊。其次为会议论文集。外文图书尽管所占比例较小,但对其也有一定需求,尤其是工具类图书。

1.3高频被引文献保障情况在4054篇被引文献中,被引次数高于30次文献均为期刊,具体引用情况及馆藏保障情况见表4。高频被引文献统计结果表明,电子文献保障率为87.5%,纸质文献保障率为25%,SDOL、CNKI数据库为核学科主要使用数据库,其中一些期刊为OA资源,涉及核能、物理、化学三个学科,高频被引文献馆藏保障情况稍有欠缺。“CambridgeUniversityPressJournalsDigitalArchive”“Taylor&FrancisJournalsComplete”这两个数据库未被保障,馆藏虽拥有CambridgeUniversityPressJournalsDigitalArchive回溯库、JournalofNuclearScienceandTechnology期刊纸质版,但由于数据库收录年限与文献载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频被引文献的使用,笔者认为应考虑购买这两种期刊的电子版。

1.4小结综上所述,核学科文献需求以外文期刊为主,中文期刊为辅,会议论文集、图书为补充;高频被引用文献均为专业性较强的同行评议期刊,集中在SDOL、CNKI数据库中,其中两种期刊保障情况欠佳。被引文献年代跨越度较大,1995~2010年出版的文献是文献需求的主体。

2专家访谈记录分析

笔者对我校核学院3个研究方向的9位专家进行了访谈。3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核化工、核仿真、核安全与防护,专家团队由2位教授、6位副教授、1位讲师组成,访谈内容围绕文献资源需求展开。专家们表示:图书馆现有资源可以满足部分需求,还有一些文献资源需要补充,具体文献需求内容及解决方式见表5。从表5可看出,我校核学院专家对各类型文献资源均有需求,对应解决方式多种。在专家提出的24项具体需求中,通过增加经费支出,采购电子期刊、数据库及会议论文集可以解决10项需求问题,占总数的41.7%;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有效联系,获取相应文献资源的有8项,占总数的33.3%;通过提升采访人员服务质量、增加采购文献种类等方式可以满足需求的有6项,占总数的25%。可见,经费保障是重点。

3完善特色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具体策略

通过读者需求分析可看出:专家对早年核学科期刊需求与引文分析中引文文献年代分析结果高度重合,回溯数据库采购应列入重点采购内容;在专家访谈中,专家提出的3种所需期刊里中有2种被taylor期刊数据库收录,引文分析中高频被引文献中有1种缺藏电子版期刊亦被taylor期刊数据库收录,应考虑购买taylor期刊数据库;在专家访谈中,可以看出与国内外同行业研究机构建立联系的必要性;从两种文献需求分析方式可看出,读者对会议论文集均有需求,提示采访人员应重视会议论文集的采购;从两种文献需求分析方式可看出,读者对图书有需求,但外文图书采购经费充足,只有书目推送需求。这与目前馆藏纸质外文图书需求大幅下降现象相吻合,这就要求采访人员转变外文图书采选模式。

3.1加大特色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比例

3.1.1加大数据库采购力度电子资源的普遍使用,使科研工作者对数据库的依赖更加明显,虽然数据库经费投入比例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比例仍不能满足科研工作者的需求。通过引文分析与专家访谈记录分析可看出,核学科对CambridgeUniversityPressJournalsDigitalArchive、taylor、OECD、ANS等数据库有需求,尤其是taylor期刊库及核学科期刊的回溯库。所以应进一步使经费向数据库方面倾斜,满足科研工作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

3.1.2加强会议论文集采购随着国内外行业交流的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议被高频组织、召开,由此形成的会议论文集有着重要学术参考价值,已成为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由学术机构组织的会议形成的会议论文集被数据库收录,可供科研人员使用,但还有部分会议形成的会议论文集未被数据库收录,采购电子版或者纸质版会议论文集很有必要。

3.2重视与国内外同行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有效联系内部资料因其内容新颖、参考价值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深受科研工作者青睐,已成为特色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这些资料一般不公开发售,不能通过采购渠道获取。所以,笔者认为应重视与国内外同行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有效联系,形成合作关系。具体方式:与国内外同行业研究机构签订内部资料交流协议、制定资源共享机制或者成为研究机构会员(如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会员),争取通过内部渠道,尽量全面获取核学科相关文献资源。

3.3提升文献资源建设人员的服务质量国外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新型学术图书馆模式中,文献资源建设人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调整服务模式,与学科馆员、专业领域专家一起完成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3.3.1扩充图书订购种类传统图书订购模式是按照《中图法》类目采购图书,这种划定模式可以保证大部分与我校专业相关图书的采购品种与数量,但专家对图书的品质有着更高要求,如:本学科核心出版社出版的与本专业有关的其他类别书籍;领域内专家出版的论述性专著;百篇优博论文出版的图书等。这些图书有可能不在通常的类目下面,容易导致漏订。所以针对核心出版社、领域内专家、毕业优秀论文出版的图书进行查缺的工作应给予足够重视,保证相关图书及时采购到馆。

3.3.2转变外文原版图书采选模式重点学科经费保障程度的提高,削弱了图书馆在购书经费上的优势,科研人员不再依赖图书馆购买纸质版外文原版图书。但由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与采访人员有专业的文献整理能力,专家希望图书馆采访人员能够提供外文图书书目。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工作模式,提高外文图书书目推送质量。另外,专家对外文电子图书也有需求,所以应重视外文电子图书采购工作,考虑按学科购买电子书数据库资源。

4结语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JSP;设计;毕业论文

1概述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大学生毕业必修课题,为更好的培养分析和解析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展现自己大学期间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大多数大学的教务系统并没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因此大学每次在这一领域投入了无数资源。为了解决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不合理,方便学生与指导老师完成毕业设计,非常需要针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量身设计一个信息管理系统。

2需求分析

根据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功能需求,以及已参考的资料,本系统按功能分成管理员,教师,学生3参与者。管理员拥有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最大权限,主要负责对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以及毕业设计初期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的管理。教师主要负责设计课题题目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督促学生完成相应进度的任务,评审论文。学生待管理员和教师的前期工作完成后,公布毕业课题后,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分三个志愿梯度选择课题,然后等待指导老师确认选人结果,即可开始着手毕业设计并按进度提交相应的成果。

3系统设计

3.1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系统用户通过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进行交互,完成毕业设计,其中他们交互数据是课题信息。根据毕业设计流程,在顶层图的基础上,将顶层图分层,设计出0层图,题目申报与审核,学生选题,改题4个大加工,并对应编号,每个加工的分工如下:加工1系统管理:加工管理员维护的系统数据。加工2题目申报与审核:加工管理员与教师开设毕业设计课题的数据。加工3学生选题:加工教师与学生选题与反选交互数据。加工

3.2数据库设计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先确定3个用户实体:管理员,教师,学生,在根据数据流图和E-R图确认各个实体属性,进而建立数据库物理模型。

4系统主要典型功能实现

4.1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对于每个系统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关于登录功能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需要对用户输入的账号密码以及验证码进行检测是否输入正确无误。

4.2多个学生信息录入实现

管理员操作系统时,最主要的是对学生信息以及教师信息的录入系统中。实现通过上传excel文件来实现对多个学生信息的录入,同时也可在系统中单个添加学生、教师的信息。

4.3学生修改密码实现

在学生的模块中,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信息,主要的功能是修改自己的密码、以及选择课题。通过页面,输入旧密码,新密码以及确定新密码来进行修改,只有输入正确的旧密码才能进行修改,否则的话,会返回当前页面且重置输入的信息。

4.4教师申报题目实现

教师通过登录进入系统之后,教师可以开始申报毕业设计的题目,对于教师的申报,有相应的要求,主要是要求教师按照页面的表单里面提示的内容进行填写。

5系统测试

测试用例:本系统使用判定表法设计测试用例,又称为策略表,基于策略表的测试,是功能测试中最严密的测试方法。该方法适合于逻辑判断复杂的场景,通过穷举条件获得结果,对结果再进行优化合并,会得到一个判断清晰的策略表。用户登录测试用例,如表1,对常见用户登录场景,用户名为空,密码为空,密码错误等进行模测试。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张健,周慧贞.JSP应用开发详解(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5.

[2]黄德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6-176.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也存在巨大的挑战:现有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存在着重视理论和技术、轻视实践、忽视运作(指推广应用和运营)等问题。其特点是:①在办学机制上,基本是以学校为中心,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沟通和互动;②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③在师资建设方面,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缺乏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④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⑤在评价体系上,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出现了片面强调实践环节、不重视理论基础、忽视“运作”的问题,从而造成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比重摇摆不定、没有一个既定的方针、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因此,探索一条新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就必须从解决上述“脱节”着手。

2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出SE-CDIO方法

鉴于传统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存在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行的脱节,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全过程指导教学过程,这与软件工程硕士培养需求非常吻合。为此,我们结合国情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软件工程相结合,提出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SE-CDIO方法(SE是软件工程的英文缩写),实施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改革与创新。SE-CDIO方法的内涵是让学生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进一步说,它是与软件生命周期紧密结合而提出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软件生命周期为载体,集构思(理论)、设计(技术)、实现(落实)和运作(推广应用和运营)于一体,让学生主动地、实践地、各阶段有机联系地学习,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让理论、技术、实践、运营各部分按比例协调发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具体而言,各阶段的要求如下:(1)构思阶段(C):运用软件工程原理,构思学生毕业论文所需研发的项目。该项目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工作背景相关,在分析、思考、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并按照国家标准《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完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2)设计阶段(D):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和接口设计,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再认识,并按照国标完成《软件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3)实现阶段(I):在计算机上完全实现软件系统并完成所有测试。本阶段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工程能力和团队精神,并按照国标完成软件测试报告软件产品规格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完成全部源代码的编写。(4)运作阶段(O):实现软件系统的运营,包括建立应用、营销和服务渠道,让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和服务能力,最后完成软件产品运作总结(国标没有规定,由教师确定写作大纲)及其他相关文档。

3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

SE-CDIO为指导的软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由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活动组成。需要说明的是,Petri网是1962年由德国科学家C.A.Petri在博士论文《用自动机通信》中创立的一种网状结构,被称为“Petri网”[7]。Petri网是一个四元组Σ=(P,T,F,M),其中:①P∪T≠f,习惯称P为库所集,T为变迁集;②P∩T=f;③F(P×T)∪(T×P),称F为流关系;④映射M:P→{0,1,2,3}称为Petri网的一个标识。通常用M0表示Petri网的初始标识。通常,为了图形化的直观表示接口Petri网,用圆圈表示P中的元素,用矩形框表示T中的元素,用有向边表示F中的元素,若(x,y)∈F,则从x到y画一条有向边。

3.1构思活动的细化过程

构思活动输入“研发项目的想法”,输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其细化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选择需求分析方法是指学生可以选择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或结构化分析方法,对研发项目进行需求分析。若采用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则业务需求描述需采用活动图,给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分析需采用用例图和用例说明,给出具体的功能需求描述;数据需求分析需采用概念类图,给出具体的数据需求描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需采用文本方式,给出具体的非功能需求描述。若采用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方法,则业务需求描述需采用流程图,给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分析需采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给出具体的功能需求描述;数据需求分析需采用IPO(inputprocessoutput)图,给出具体的数据需求描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需采用文本方式,给出具体的非功能需求描述。

3.2设计活动的细化过程

设计活动输入“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输出“软件设计说明”,其细化过程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选择设计方法是指学生可以选择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或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对研发项目进行设计。若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则总体设计需采用包图给出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两个子活动:功能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其中,功能结构设计也需采用包图给出具体模块的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包含3个任务:类图设计、时序图设计、核心处理流程设计(活动图给出)。若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则需采用层次结构图(即H图)给出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两个子活动功能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其中,功能结构设计也需采用层次结构图给出具体模块的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包含3个任务:输入数据设计、输出数据设计、处理数据设计,并给出处理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学生选择的需要分析方法必须与选择的设计方法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不允许在构思阶段选择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但在设计阶段选择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3.3实现活动的细化过程

实现活动输入“软件设计说明”,输出“软件产品”,其细化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依据“软件设计说明”,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随后,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并行编码实现。再经过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系统测试和验证测试,以最终完成软件产品的开发。

3.4运作活动的细化过程

运作活动输入“软件产品”,输出“软件变更记录”“用户手册”“客户满意度测试报告”。其细化的过程如图4所示。具体而言,变更管理和版本管理是指学生就试运行阶段和产品维护阶段产生的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优化及编码改进。为方便对整个项目的监控,在改进的同时进行变更控制及版本控制,并产生“软件变更记录”。用户培训要求学生编写“用户手册”辅助产品使用者了解产品。试运行阶段是指学生将产品移植到用户使用环境中进行测试。若测试结果表明存在问题,学生需进入设计优化阶段对产品进行变更,为了使开发过程高效且可控,学生需进行变更控制。若测试结果良好,产品进入阶段。后用户将产品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学生需根据问题进行软件维护。软件维护包含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及预防性维护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会涉及对软件的改进和演化。在改进和演化同时产生版本的变更,为此学生需进行版本控制;根据需要定期向用户发送“顾客满意度调查表”,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分析产品或体系存在的问题,识别改进时机、改进地方及宜采用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编写“客户满意度测试报告”;当项目组对项目进展进行内部审核结束后,软件开发过程正式结束。此时学生需要整理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将其归档,以作日后类似产品开发的参考及借鉴,最后完成软件产品运作总结。

4结语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1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科研管理所设计的事务非常繁杂,涉及到校科研处、各个系的科研管理以及个人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统计等。所设计的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各个系及教师的分工协作。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校科研处科研管理、院系(或部门)科研管理、个人科研信息查询、校级科研项目整体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科研信息维护、科研信息查询与统计、科研信息报表、科研信息分析、校级课题申报、审批、合同签定、结题、其它处理等操作;其中科研信息应细分为学术论文、著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信息。

2用户需求分析

由于本系统是直接面向网上办公的,必须适应所服务环境的各类操作人员,主要包括学校科研处、各院系(或部门)、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2.1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只能按姓名来浏览个人的科研信息、进行统计打印,个人的科研信息(论文、著作、项目成果等)必须提交本部门审核入录。

2.2各院系(或部门)

各院系(或部门)主要职责是对本部门员工的论文、著作、项目、成果、奖励等信息进行审核后输入到本系统数据库中,查询本部门在某时间内的科研信息、统计科研情况、打印相关资料等,同时对本部门的错误录入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

2.3科研处

主要管理本校的员工信息、论文、著作、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成果、科研奖励等常规工作,同时,管理校级课题的申报、审批、合同、检查、结题等管理,同时,监控系统运行和各部门的情况。

3数据库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

3.1数据库表创建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实现直接定位在更好的适合各层次人员的需求和操作,系统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均采用界面录入的方法,由各类人员分工完成。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科研人员基本信息、论文信息、科研项目信息、成果信息、获奖情况信息等作为系统的初始化数据,为个人和院系查询、统计、打印,科研处操作、加工、管理、集成等工作提供基本的数据平台。主要数据表格设计如下:

科研人员信息表(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出生日期,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学历,学位,工作时间,所在部门,备注)。

论文信息表(序号,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刊物类别,刊物级别,主办单位,作者,职工号,发表时间,刊号,备注)。

论著信息表(序号,著作名称,图书编号,著作类别,出版社,学科类别,作者,职工号,出版时间,版次,备注)。

科研项目表(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类别,完成单位,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立项时间,拟定期限,经费金额,是否鉴定,鉴定时间,鉴定单位,备注)。

科研成果表(序号,成果名称,成果类别,成果经费,完成时间,负责人,完成单位,是否投入生产,经济效益,备注)。

科研奖励表(序号,获奖人员,项目名称,奖励名称,授予单位,时间,备注)。

校级项目管理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课题名称,负责人,所在部门,职务或职称,联系电话,申报表,申报时间,申报经费,是否批准,批准日期,批准经费,合同时间,合同内容,是否结题,结题时间,鉴定技术负责人,项目成果效益,备注)。

校级鉴定专家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工作单位,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备注)。

在上述表格中,加下划线字段代表主键,加双划线字段代表外键。其中科研人员信息表之所以选择(职工号,姓名)作为主键,考虑到姓名经常作为查询、操作条件,并在相关表中作为科技人员的重要描述和限制;为了避免数据录入的无序状况,数据库表之间建立了严格的参照完整性,并且对所有表都分配了操作权限,并将错误信息及时反馈给操作人员,科研人员信息表、论文信息表、论著信息表通过“职工号”建立参照完整性关系,在录入论文、论著时,作者必须是本单位职工,如果科研人员信息表不存在该员工,便给出错误提示,提示检查是否是合法职工,如果是,便可以在科研人员信息表中添加该员工信息后录入论文、论著信息,否则,拒绝录入,“职工号”又为组合查询提供了连接条件支持;同时将科研项目表、科研成果表、校级项目管理表中“负责人”和科研人员信息表中的“姓名”建立主键、外键参照完整性关系,校级课题的申报负责人也必须是本单位某部门的职工;获奖人员,必须是科研人员信息表中某一职工;将校级鉴定专家表和校级项目管理表通过“鉴定技术负责人”、“姓名”建立参照完整性管理,限定了鉴定技术负责人必须是本校专家表中的专业人员;所有表的主键设置都加上“姓名”字段,目的是为了符合人们的常规习惯,常以某个专业人员姓名作为操作、查询条件,科研人员信息表与其他相关表格建立参照完整性为了限制科研、论文、论著、成果、奖励等信息的科学合法性,同时有利于统计和查询;只有完善的参照完整性,才能使得数据库中数据具有一致性和互操作性。

3.2存储过程的设计

存储过程是Transact-SQL语句的集合,它是实现事务或业务规则的极好途径,是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存储与执行的。使用它,可以大大减少网络传输流量,提高应用程序性能和安全性,而且由于它只在第一次执行时被优化、编译。因此,使用存储过程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应用程序的实现难度,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效率。存储过程的设计一定要符合逻辑业务规则和要求,根据实际,对一些常规、频繁使用的查询、插入数据操作使用存储过程来完成。以下操作可以考虑使用存储过程来完成:

①对系统的初始化数据时录入各种基本信息操作。

②查询个人、部门科研信息时的查询操作。

③科研处的其他常规操作。

下面以查询部门科研信息为例介绍存储过程使用方法,在此查询某一部门的论文、论著信息。描述代码:

CREATEPROCEDURE论文论著

@achar(20)

as

select姓名,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刊物类别,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备注

from科研人员信息表,论文信息表

where科研人员信息表。职工号=论文信息表。职工号and所在部门=@a

select姓名,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备注

from科研人员信息表,论著信息表

where科研人员信息表。职工号=论著信息表。职工号and所在部门=@a

其它操作不再做列述。从提高执行效率、提高安全性、共享性方面考虑,尽可能多的使用存储过程来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

3.3触发器的使用

使用触发器来实现表间的数据自动操作,提高系统效率,校级鉴定专家表中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科研人员信息表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在输入或修改科研人员信息时,只要是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就可以自动添加到校级鉴定专家表中,该操作可以使用触发器来实现,代码描述如下:

CreateTriggerptz

On科研人员信息表

Forinsert,update

As

Insertinto校级鉴定专家表(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工作单位,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备注)Select(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部门,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备注)。

From科研人员信息表,其中,校级鉴定专家表中的序号是自动生成的标识列。

同时,可以用触发器来检验校级项目负责人是否在科研人员信息表中,其中,用事务以验证合法性以控制该项操作是否完成。

代码描述如下:

CreateTriggercheck1

On校级项目管理表

Forinsert

As

begintran

declare@achar(12)

select@a=负责人fromInserted

If(selectcount(*)from科研人员信息表where姓名=@a)=0

begin

Print''''负责人不合法''''

rollbacktran

end

committran

其它类似操作不做描述。

在设计中,坚持使用触发器实现尽可能多的实现前台操作,不仅提高了操作效率、更提高了代码的安全性和共享性。

3.4数据库安全设计

网络的安全非常重要,从数据库级、服务器级和应用程序级综合考虑,在科研管理系统中要根据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不同的初始化菜单。在本系统中,数据库的安全主要通过数据库的存取控制机制实现的。首先定义各类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即角色,其次定义数据库登录,最后依据用户权限表将登录分配为相应的角色。由于人员的复杂性,角色分为三个层次:科研处级别、二级部门级别、普通教师级别。用户属于某一角色,即使用户职务调动时,对用户增删,不影响其他用户的操作,只是角色中用户数量的变化。建立专门的系统使用权限表来记录用户和权限,同时也兼容部门设置信息,对不同部门分配相应的权限和账号,科研处是最高管理级别部门。

为了进一步保护数据库,建立备份数据库服务器,定期进行数据库备份和复制,本系统数据库主要采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工具进行设计,它具有强大的管理、安全、登陆、网络支持功能,且可以和其它数据库进行转换,是一种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符合设计要求。

需求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较多人力资源专家和企业培训人员从事培训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培训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训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培训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培训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培训是企业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个人而言,培训是员工本文从员工培训的概念着手,分析了员工培训需求,探讨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方法设计,优化设计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得出了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总结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设计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案,有效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一、员工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企业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提高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或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政治理论、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常识等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活动,从而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有所改变,使他们在现在或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达到组织的要求,并发挥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性总要受到实际工作的挑战,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有效地扮演好各自的职业角色。为保证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就必须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分析是设计培训项目、建立评估模型的基础。培训研究表明,企业组织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组织、工作任务和个人。

从组织角度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通常可以了解实现企业目标需要的技能、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竞争对手等情况。

从工作任务的角度入手,需要确定哪些是重要任务,哪些是属于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强调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

工作分析时,调查者必须了解做好一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程序性知识指有关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技能则指正确自如地做好工作的能力,实际是一种心理能力,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主要与工作绩效标准有关。能力是指做好工作所必需的认知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如果已经了解到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了解到工作中包含哪些主要任务,那么就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寻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培训项目的设计。在实际情况中,找寻任务要求和履行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对应关系显得特别有意义。

如果从个人角度来进行需求评估的话,分析人员应该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企业中谁需要培训?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企业中的绩效评估实践及反馈机制能够帮助分析人员了解企业中的哪些员工需要接受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另外还可以从研究员工的学习动机的角度来了解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调查问卷法、面谈法、阅读技术手册和记录、访问专门项目专家等。由于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公司借鉴竞争对手的培训模式来制定适合自己工作发展的培训类型。

三、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优化设计

(一)整理学员出勤情况(成绩资料建档)

统计出席人员及原因,分析参加者的成绩并通知其主管,对完成课程的学员建立资料档。

(二)分析课程评估表

对讲师及学员的评估意见加以分析,一方面给予讲师回馈建议,另一方面作为课程设计的改进参考。

(三)撰写课程实施报告

对于课程的规划、执行方面所发生的状况,进行整合性的分析与检讨,提出综合报告。

(四)训练后访查学员

在训练结束后二周内,抽样访查参加学员,追踪其对参加训练的印象及可应用程度。

(五)应用跟踪

在训练后一周内,整理出课程精华摘要,通知各学员的直属主管,以利于主管对学员受训后的应用跟踪。

(六)召开课程检讨会议

针对课程规划、执行及追踪相关人员的意见统计做全盘检讨,以利于行动展开及往后改善。

四、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

企业员工培训改进,就是对培训工作进行追踪、总结和改进。培训改进的流程如下:

(一)追踪训练后的行动计划

对训练时学员所承诺的行动计划,于事后追踪其执行成效,并给予协助及回馈。

(二)追踪配合单位改善行动

对训练时学员提出改善建议及要求相关单位配合的行动计划,加以追踪并掌握状况,将有助于管理改善。

(三)抽样访查直属主管

以抽样方式访查主管的看法与积极性建议,有助于提升训练质量。

(四)对高阶主管的建言

根据参与训练学员的态度及意见,对上级单位做出改善建言。

(五)研讨资料的整理

对研讨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并扩大流传范围,或作为自我学习教材,将便于训练效果延伸。

五、企业员工培训方案评价设计影响因素

培训的成效评估和反馈是不容忽视的。培训的成效评估一方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工作的总结。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取决于几种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恰当设计的因素之一是,能不能得到评价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结果的合适的数据。因素之二是对工作环境的现实考虑。评价设计越复杂,实施评价的成本就越高(有效性就越大)。另外,还要考虑对照组的获得、随机抽样的难易程度、消除学习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等。如果设计不够理想,那么人力资源开发的专业人士在做出选择时要掌握好如何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超群,企业员工选用、培育与考核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郭京生、张立兴,人员培训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