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采取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架构,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较多,各分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也比较多、差别也较大,各分行的具体组织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条块交错的情况。不同的条块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在对标准的把握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松紧尺度。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都实行前后台分开的制度,如果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则部门之间的摩擦必然会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不同条块之间、在信贷经营管理的前、后台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是一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保证信贷制度、标准和程序得到严格遵守的关键。因此,所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都必须自觉自愿地接受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理念的约束。同时,按照贴近市场,便于为客户服务,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原则,赋予各分、支行应有的管理经营权限。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如果文化和理念不统一,或者说上下说不到一块,想不到一块,纪律不严格,不管有多么高明的机构设置,多么严密的规章制度,多么庞大的组织规模,都起不了多大的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二、设置合理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的设置关键在于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统管全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事务,但是部门总经理的级别不够权威和独立,也就影响工作的高效性,重大风险管理事项还要向主管行领导汇报后才能向行长通报。因此,为了保证信贷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需要在组织架构上加予保证,需要在总行设置一位总行级的首席风险经理,由副行长或副行长级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全行各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监控各种可能对全行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风险”。在首席风险经理领导之下,各主要业务领域(如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也都设有一位首席风险经理,在其领导之下则有一个班子为其工作,称为首席风险经理办公室或风险管理部。在业务领域首席风险经理的领导下,各分行都有自己的高级风险经理,再往下依此类推,各级支行都有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平行作业,各司其职,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是维护风险管理的客观正性、控制银行资产风险的重要条件。

还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体系。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客观真实地评价资产质量、有效实施风险监管的职能,必须强调建立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同时,各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也必须对上级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以保证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三、建立个人消费信贷的审批权限动态管理和决策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的特点,一般实行的都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度,而不是对部门、一级分支机构或其法人代表授权。授权的依据主要是被授权个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从业经验,其过去所经办过的个人消费贷款的质量,对个人消费市场的了解以及审批资格考试的结果等。每一位获得审批权限的风险经理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逐个层次的资格考试,风险经理一般分为若干个级别,各级风险经理的授权额度大小依据个人的级别和所审批项目的风险评级而定。同一行政级别的风险经理,其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是不尽相同的。个人审批权限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业银行还要建立对所有风险经理的审批业绩进行动态的考核,根据每位风险经理审批贷款的质量,每年对其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对审批贷款质量好的风险经理升高其授权额度,反之则下调,对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权限进行动态管理。

为提高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应实行授信审批“双签制”。即每一笔个人消费贷款授信业务的批准,根据其额度的大小,需要有一定级别的两位风险经理签字同意就可以放款。这种“双签制”实际上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只要超过权限就上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不存在层层审批问题,因此这种“双签制”可以说是一级审批决策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比较复杂的、或数额较大的个人消费授信项目也可以通过上会讨论决策。审批决策的重要原则就是审贷分离原则,也就是说贷款的拓展发放部门跟贷款的审批部门不能是同一个部门,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便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四、强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研究和监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监控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不能利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历史信用评分,风险预警能力较差,行业分析、数理模型应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等。因此,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研究,提高对风险的监控水平,是当务之急。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个人消费贷款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尽快补充完善数据格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统计分析功能,提高本行计算机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一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程成全行性的数据中心;二是对全行的计算机应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打破目前各分行各自为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三是借助外界的力量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发展,请商业银行外部的计算机公司对程序进行优化和升级,但需要行内的计算人员积极参与建设和提需求。根据个人消费贷款单笔规模小但笔数多,违约率高但单笔违约损失小的特点,因此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这与公司业务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主要是:宏观层面系统风险、群体消费行为和信用研究,人文结构变化研究等等,提高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校园信贷消费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信贷消费信用问题也日益突出,对校园信贷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我国信贷消费市场并不是特别成熟,大多提供校园信贷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浅析校园信贷市场中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为信贷市场的完善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校园信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

近年来,校园信贷的信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支付在大学生中的逐步普及,使得信贷消费快速风靡全国高校,但高校学生信贷消费信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若把信贷过程看成双方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则处于劣势地位,加上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

一、校园信贷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和新概念有浓厚的兴趣,崇尚个性,追求变化,并且消费过程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依附性强。然而大学生缺乏消费规划意识,消费过程中不能做到理性思考,并且消费经验匮乏,尤其是大部分人在大学校园已经脱离了父母的监督管理,消费的行为不再受到约束,因此大学生信贷消费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因为大学生信贷消费行为复杂性、冲动性、多样性的特点,导致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目前传统银行贷款模式僵化,网络贷款规模迅速膨胀,民间借贷质量又参差不齐,并且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二、校园信贷放贷方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因为校园信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存在在借贷双方中,导致企业很难真实把握大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同时无法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的变化,而且企业也没有办法观察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就无法事先预测到大学生是否会违约,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存在。

(二)企业缺乏对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且监督机制不完善是造成这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例如京东、分期乐的主营业务不在通过信贷服务获得差额利润,他们提供校园白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贷款,企业也没有较为有效的追究措施,往往靠有损个人信用的威胁。所以企业本身不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考核的指标也往往只是考虑赢不赢利,而忽略了信贷的风险和损失,缺乏管理动力。

(三)企业在校园信贷消费管理的控制机制不完善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慢慢重视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大多采取审贷分离、统一授信以及对学生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有的企业还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投入了这么多可风险管理的功效不明显,坏账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第一,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不够独立,且权威性不足,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第二,实行岗位责任制的企业,这一制度的执行还是不够严格,并没有清楚地将责任和权利划分到每一个人;第三,比如会计以及财务这些辅助性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还需要再次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也相对落后;第四,有很多业务范围很广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管理链过长,导致企业信息流通缓慢,所以上传下达的效率太低,企业控制能力差,也就造成了信用风险。

(四)企业在校园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落后

在我国,很多企业在对大学生的信用进行初始认定时只要求你出示身份证、学生证等基本证件材料,企业也很难了解到一个学生是否遵纪守法,无法对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况且还没有正规有效的渠道和程序去进行调查。同时企业在信用贷款发放上表现出来的重放轻管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企业在收取了你的资料后就会决定是否给你贷款,而且发放后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对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监控手段,所以如果借贷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发生重大变动造成无力还款,企业也不能及时得知,更别提对大学生的品德、信用以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动态变化的掌控。企业有的只是一些较为笼统且效果不佳的管理制度,不能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际操作性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内部在界定责任时的唯一依据,往往进行简单处理,一般就按照材料情况谈贷款。总之,各家企业既缺乏大学生动态信息的来源,也缺乏一套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所以没有办法做到多全方位并且动态地核对收集到的大学生的信息材料。

三、加强校园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目前校园信贷处于的两难境地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规范对个人征信服务机构的管理,同时加快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企业也要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选取一定的指标,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从源头上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健全校园信贷贷后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同样势在必行,要有自己的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将信用风险造成的损伤控制在最小。

只要我们针对当前信贷消费市场问题对症下药,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建立起针对高校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树立以“信”立“贷”的观念,实现良好大学生信贷消费生态环境的营造,从树立信贷消费理念,构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消费法律体系等角度入手,使得大学生信贷消费在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背景下开展。同时企业加强监管,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控制的技术,加强借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我国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定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任慧英.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1).

[2]孙浩.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02).

[3]祁问雪.我国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经济;风险管理

小额信用贷款也是现代金融当中的一种借贷体系,它主要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对借贷对象实际状况的调查确立最终信贷的可行性,并且其主要面对的都是资本状况较差的企业和个人。现行的小额借贷主要发生在农村,以信用社为中心进行着借贷工作,一般都有确定的借贷额度和期限,农户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还贷。这种借贷形式没有中间人,也无须抵押,但是它的操作对象却是十分地局限,仅仅对于信誉度较高的个人和企业借贷。小额信用贷款不需要进行一次性偿还,可以选择分期小数额还清,这种服务方式刚刚进入中国,就吸引了大量的小资产企业和贫困户。它也因为自己的特色迅速被人们认可和接收,但是,小额信用贷款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而且其主要的借贷依据是以信誉为基础的,一旦对方不予偿还,很难进行追讨,同时也会导致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损伤。为此,必须逐步加强对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关注,并进行及时的完善改革和风险防范,才能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一、小额信用贷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市场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资金的合理回收

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有市场总体利率的变动、价格定位的变革、汇率的改动等等,一旦其中的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会造成小额信用贷款市场收益的变动,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小额信贷体系本身也属于一种基础的投资收益项目,借贷的主体方需要从其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否则就失去了信贷的本质意义。小额信贷在进行资本收回时,主要受到市场变动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市场稳定性十分差,隔段时间就会发生各样的状况,但是现阶段的小额信贷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漏洞,对于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还不是很健全,面对市场变动带来的风险,只能选择承受,间接造成了经济的损伤十分严重的情况。此外,小额信用贷款的借贷对象是较为分散的,数量十分多,但是借贷的经济总量是不变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动,会对整体的经济收益回收造成严重的困难。许多的借贷费用也极大地投资了个体户产品,其中不乏大量的农产品,农产品本身的销售就极为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变质腐烂的状况,而一旦农户出现了这种状况,往往会拖延应还贷款,导致信贷风险愈加严重。

(二)以信用为基础的借贷体系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风险性

小额信贷不同于普通的银行款额借贷,其没有确切地担保和抵押,一旦出现逾期不还的现象,借贷的主体方很难进行经济的追讨。虽然信用责任是每一位贷款人应履行的义务,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真地遵从这一规定。由于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主要是贫困户和小资产企业,它们的还款能力本身就较为低下,一旦资金流转不灵,出现亏损的状况,他们并不会拿一定的资产去偿还借贷的款项,而是选择尽力地拖延还款期限。这些状况都导致了小额信用贷款面临极大的风险性。

二、小额信用贷款发放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高度加强小额信贷的监督管理

小额信贷的运行过程之所以会产生较多的风险,主要是由于风险控制和防范的不当,事前未曾对贷款对象的资信情况进行切实地了解,导致极其容易出现信用贷款的各类问题。为此,借贷的主体单位应当设立一定的借贷审核制度,并对贷款对象进行一定层次的信用评价,确定对方符合借贷信用要求后再进行资金的借贷,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借贷单位也应当逐步加强各项监督管理措施的落实,确保贷款人信用评价的真实性,进行多重地考察,深入地了解贷款人的详细运营情况,全面保障借贷资金用到最为合理的用途上,进而提高还款的效率。

(二)多层次地进行风险分担,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小额信贷首先是一种分散性较强的借贷方式,它的借贷风险也因为这种状况变得相对较高。而且大多数小额信用贷款都发生在农村,主要用于农产品行业,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容易受气候等因素出现多样的问题。为此,小额信用贷款单位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为贷款人提供农业意外保险,一方面可以提升贷款人的还款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分担,降低风险产生的损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额信贷是现阶段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金融体系,在时代的迫切要求下,其也应该得到全面地完善与发展。面对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借贷单位要切实加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最有效地降低风险程度,促进小额信贷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刘雪莲.基于博弈论的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2]谭民俊.农村小额信贷效率改进的微观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已将信贷风险对银行经营成败的重要程度又提高一个阶段。可见,必须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高到银行偿付能力危机的高度来认识。虽然我国没有出现大量银行倒闭,也没有出现系统性支付危机,但我国存在单个银行的偿付能力危机,存在系统性的银行经营危机,银行危机是我国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当前我国存在银行危机,不仅涉及到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也涉及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不同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由经济转轨所承担的政策性因素和所有者缺位造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因缺乏避险工具造成的市场风险和短借长贷造成的流动性风险。论文百事通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存款和贷款均占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的60%以上。这四家国有银行的安全与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然而,由于多年的风险积累,四家银行都存在严重的经营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重过高,存量数额巨大。中国因国有银行资产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黄牌警告的五个国家之一。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是绝对保密的,不便公开,这里我们引用公开资料对国有银行1999年剥离之前的不良资产情况进行估计。从1998年按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国有银行信贷资产“清分”试点结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在51.6%左右,不良贷款余额应为2.4万亿元。200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对外宣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62%。通过努力,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成立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大资产公司剥离不良贷款约1万亿元;二是2000年后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靠清收转化、债务重组和核销等手段减少一部分不良贷款;三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进一步扩大,稀释了不良贷款比率。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有所改观,但形势依然严峻。

其二,资本金来源渠道不通畅,自补能力差。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来源渠道只有财政注资和利润留存。由于财政状况拮据,财政注资较少;利润留存也由于赢利水平低位徘徊或下降也接近断流。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小组决定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对两家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试点。按照这次注资规模,两家试点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国际监管标准8%的要求,不良资产比率也较大幅度下降。注资这件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注入资本金,它表明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加速阶段。

其三,信贷风险控制的组织机构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在信贷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上,信贷审批和风险控制虽然相分离,但其独立性受到业务发展需要影响。一是信贷审批人员都由当地分支行任命,专职审批人员挂靠贷审部;二是所有贷款审批以贷审会讨论方式进行,而贷审会在组织结构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在信贷绩效评价体系上,现行信贷绩效评价标准短期化激励措施多于长期化激励措施。如对各级分行领导人和信贷经营人员的奖励,过分注重存贷数量,未仔细分析存贷质量和客户关系的维持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绩效评价体系也对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高技术研发形成了明显的短期激励效应,不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和扎实发展。

其四,信贷风险控制文化的缺位。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将首次触及到股权治理结构改革,必须致力于培育先进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全面提升信贷风险控制能力,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因素,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理念还比较陈旧,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一是不能正确处理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效率组合还远远不能达到最优。二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于依靠计划指令,使用层层分解信贷指标的方式控制风险暴露,尚未形成以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为基础,以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益相匹配的信贷风险控制意识。三是在信贷风险控制的范围认识上,全面提高风险管理的方法、理念还没有真正普遍为国有银行所接受。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再思考

其一,建立垂直化和窗口化相结合的、矩阵式信贷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垂直化就是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信贷风险的传导过程,减少决策程序中不必要环节,保证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有效性。窗口化就是要使信贷风险控制涵盖各业务领域,对业务领域实行窗口式管理,有利于实现对各种信贷业务风险的全面监控。垂直化和窗口化相结合,确保信贷风险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达到理想的平衡。

其二,实行区域性的信贷策略。区域信贷政策是银行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客户群结构,以及不同区域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制定的信贷政策。我国区域经济特点的各异不但不可改变,而且具有日益强化的趋势。这将使区域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别。不同的信贷风险表现形式会使不同地区处于同一生命周期阶段、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成为银行不同的信贷进退对象。因此,银行必须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区际分工,以及不同区域客户群的产权结构、经营模式、生命周期等,并据此制定不同区域的信贷进退标准。

其三,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尽快建立和完善。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未形成统一和清晰的信贷政策体系,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管理层对许多事情管得比较细,但管理缺乏章法和条理,经常顾此失彼,导致信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随着银行各项业务迅速发展,信贷政策越来越讲求动态化、系统化和数量化,原先那种简单、粗放、僵硬和以定性为主导的信贷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需要,这些都要求银行加强信贷政策的研究规划,并根据竞争形势和业务特点不断使之细化。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信贷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开发和启用信贷业务流程系统、风险评级系统、风险预警系统、贷后监测系统、制度法规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工具,最终形成完整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一是要做好信贷数据的基础管理工作,通过强化规章制度,确保录入的数据准确、及时、完整。二是改造和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金融逻辑结构,提升系统档次,提高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信贷操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和控制操作风险。在此基础上,扩充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并与贷款成本核算系统以及行长决策支持系统挂接,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其四,构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文化。综观国内外商业银行优秀的信贷风险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所有商业银行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包括诚信审慎、稳健合规、精益求精、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主题。并围绕着这些鲜明的主题,对信贷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进行多层次、结构化的建设和维护。因此,先进的信贷风险文化具有被广泛认同的核心概念,表达了银行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在价值观、制度、操作、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商业银行关于信贷经营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信贷风险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鲜明主题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形象工程。成功的商业银行在构建信贷风险文化时,总是时刻不停地对信贷人员乃至全体员工进行灌输和激励,把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人性关怀与监督和考核、惩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银行信贷的业务发展同信贷人员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业务发展促进个人发展,个人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业务发展,提高信贷人员的创造力和忠诚度,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其五,应遵循法的精神。在日益开放、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信贷经营的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只有柔性的管理是无法成功管理贷款风险的,也是无法塑造强势、有力的信贷风险文化的;而必须遵循法的精神,充分发挥制度和规则的刚性约束,通过组织化、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架构,贯彻信贷经营和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推行问责制,加强控制和监督,对违规行为和风险贷款明确责任,以“法治”管理模式替代“人治”管理模式。新晨

其六,注重标准化建设。国际银行业对信贷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予以程序化、模式化,同时对信贷政策、制度、办法以及分析报告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来表述,体现出一种专业精神和精品意识,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度和信贷经营效率。

其七,国家相应宏观政策的配套。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性风险是其自身所无法化解的,仅靠技术层面的措施来防范风险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国家各项综合宏观政策的配合,具体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

第一,进一步推动多渠道融资。我国可以考虑进一步创新市场融资制度,即进一步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思考探索其他渠道融资方式,打破国家垄断信用的金融制度,推动融资市场化、社会化,矫正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融资结构的宏观错位。打通社会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的市场机制。拓宽企业融资空间,减少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刚性”依赖,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逐渐增加的银行信贷投放也给信贷市场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下面就通过对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阐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全面发挥银行信贷作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原因分析;解决措施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银行业务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和改变,银行业务范围进一步的拓展,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传统的信贷业务仍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银行业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部分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粗放型房贷和冲动放贷现象的层出不穷,再加上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信贷业的进一步发展。下文就从银行信贷风险、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银行信贷风险

从客观上来说,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银行债务人在要求的时间内无法偿还银行债务而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从表面上来看,主要的责任在于债务人,而且一般情况下,债务人承担的风险系数更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银行信贷风险实质也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原因。一方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需要银行在进行信贷活动中及时的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造成信贷风险系数进行评估,对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降低风险发生率,保障银行信贷的质量;另一方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也是一种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思想,需要银行工作人员将这种思想和意识要具体的应用与实际的信贷活动中,将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管理项目的一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管理意识落到实处,真正发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质量。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存在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管理机制、组织机构、执行机制、管理技术、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1.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但受传统的管理制度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资本充足率不高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银行资产结构比较单一,银行负债来源种类少,银行筹资负债比例低,导致资产负债结构不能灵活的周转和转换,无法按照银行资产结构要求进行负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导致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总额与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资本充足率还不能满足相关的标准,严重的影响了银行负债比例管理和约束了银行进一步的发展。

2.信贷管理机制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银行要想取得发展和突破,就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变动,在银行业务上,在信贷风险机制上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但由于受发展时间的限制,导致我国当前的银行信贷机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机制劣势显著。

3.信贷组织机构方面

我国的信贷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在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方面还比较落后,信贷部分缺乏独立性,信贷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性,依赖于整个银行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操作水平有限,实践能力弱,信贷组织机构不健全。尽管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在信贷审核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审查意见,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效率低下,管理质量不高。

4.信贷执行制度方面

信贷的执行制度影响了信贷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信贷机制运作的效率,完善的信贷执行制度是保障银行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健全的信贷决策机制,不完善的信贷政策以及不科学的信贷管理制度等都导致信贷经营部门在信贷工作和管理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要求,不能高效、科学的运转。

5.信贷管理技术方面

在我国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银行在信贷管理技术方面也在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采取先进的贷款分析方法。然后,受信贷管理技术人才的限制,导致技术跟上,人才没有跟上,管理体系没有跟上,使整个管理技术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可操作性不强,造成整个技术利用率低下。

6.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缺乏完善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审查人员在前期审查时没有发挥其实际价值,而在后期审查时要是出现风险,还需要承当风险责任,这种责权不对称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审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解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解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促进银行信贷健康、安全的发展,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要从根本入手,在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与人员素质这三方面进行加强管理。

1.优化信贷组织结构

首先,银行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结合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信贷组织结构的优化,可以实现“鸡蛋分开放”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信贷风险给银行造成损失额。其次,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激励机制对信贷组织结构进行调节,优化组织结构。最后,要健全责任制。将信贷风险管理具体的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工作人员身上,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从根本上落实信贷管理工作,以提高信贷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将信贷与审计独立开来,降低其他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以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的价值,保障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在银行信贷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造成信贷的风险。因此,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就需要从信贷前、中、后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审查和检查,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首先,规范信贷工作。银行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和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中,严格的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银行信贷工作,以保障银行信贷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对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以提高信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信贷工作前,对借贷人的基本信息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查、收集,对借贷过程中可能问题进行风险和借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发放贷款。其次,落实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制,严格的按照制度和流程来开展信贷工作,使信贷工作中发生的风险能够切实的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落实审贷分离,维护审计工作的职权,使审计工作能够公正、公平的开展。同时重视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严格的把握信贷风险,对徇私舞弊和操作不当现象严格处理。总之一定要注重发贷工作准确、合理、科学。最后,加强对信贷人的监督。在发放信贷后,对信贷人的基本情况要进行及时的追求和调节,对信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进一步分分析,以确保信贷人能及时的清偿贷款,对可能存在的违约和还贷负债情况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降低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造成的损失。

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级等级,对信贷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进行具体的分类划分,从而提高对违约概率评估的准确率。积极的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先进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的利用,提高他们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探讨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4.

[2]崔佳,王晒生,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3]卫团胜.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的启示与对策[J].河北金融,2014.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第6篇

对于信贷风险的研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历经多年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出一种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资产信用风险评价到资产组合信用风险评价的趋势。而风险管理上的差距,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的最大差距,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面对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加强和金融竞争与创新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金融全面开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尽快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一、传统信贷风险的测度方法及局限性

传统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分为三类:专家方法、评级方法、信用评分方法。

专家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基本特征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官所掌握,并由他们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最常见的是信贷的5C方法,主要集中分析借款人的品格(character),资本(capital),偿付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商业周期(cyclecondition)这五项因素。专家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要考虑的关键要素权重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运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专家用在5C上的权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变化,专家难以确定共同要遵循的标准,造成品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评级方法是指对每笔贷款进行评级,以此来评估贷款损失准备的充分性。最早的贷款评级方法之一是美国货币监理署开发的,将现有的贷款组合归入5类,同时列明每一级别所需要的准备金。目前,国外很多银行都开发了贷款的内部评级方法,分为1-9或1-10个级别。商业银行应对业务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才能正确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

信用评分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德华.阿尔特曼(Altman)在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的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和在此基础上改进的“Zeta”判别分析模型。将Z值的大小同衡量标准相比,可以区分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此方法的应用依靠大量的历史数据资料,并考虑了借款者经营的主要方面,对违约概率进行了预测。此预测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稳定且借款者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否则,预测误差就会很大。

二、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以及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难点

近年来国外在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的技巧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有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一)目前广泛应用的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主要有:

1.KMV公司在1993年开发的CreditMonitorModel(违约预测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默顿(Merton)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和债券的估值中的工作,债券的估价可以看作是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会对其债务违约。KMV模型通过计算一个公司的预期违约率(expecteddefaultfrequency,EDF)来判断他的违约情况。

2.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术)。在银行业最早使用并对外公开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J.P.摩根于1997年开发的CreditMetric严模型。该模型是通过度量信用资产组合价值大小进而确定信用风险大小的模型,给出了一个测量信用资产价值的大小的具体方法,并由此判定一个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合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通过计算风险价值(VAR)数值,力图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违约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VaR方法作为一种测量投资组合风险的新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VaR方法已成为金融领域和部分工业投资领域中的一种重要风险管理工具,许多金融机构已采用VaR来度量与管理投资组合风险,同时,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4月提出了市场风险模型扩展的建议,建议银行建立基于VaR的风险管理模型。

3.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开发的CreditProtfolioView(信贷组合审查系统)。该方法是分析贷款组合风险和收益的多因素模型,它运用计量经济学和蒙特·卡罗模拟来实现,最大的特点是考虑了当期的宏观经济环境,比如GDP增长率、失业率、汇率、长期利率、政府支出和储蓄等宏观经济因素。模型认为信用质量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

4.CSFP(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开发的CreditRisk+(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应用了保险业中的精算方法来得出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该模型是一种违约模型,只考虑债券或贷款是否违约,并假定这种违约遵从泊松过程,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

此外还有死亡率分析、基于风险中性的KPMG贷款分析系统、风险敞口等值法等,最新发展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2000年4月,穆迪(Moody''''s)提出的Ri.skRalc,该模型结合了基于默顿(Merton)债券估价的结构方法和分析历史数据的统计方法。以上关于信用风险的研究汲取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计量经济学方法、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仿真技术等等,运用了现代计算机大容量处理信息和网络化技术。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难点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末才刚刚起步。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风险,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缺乏风险意识,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在银行业的管理实践中,其风险管理在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银行风险损失的控制、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银行风险管理及现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三个阶段。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从建国到1978年以前的30年时间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信贷风险是由国家统一承担的。银行风险观念淡薄,对信贷风险管理除了反对贪污、挪用等财经纪律外,主要是依靠贷款指令性计划分配,坚持“计划性、物资保证性、归还性”三性原则来加强贷款管理,控制信贷风险。

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1984年10月,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信贷业务得到迅速发展,信贷风险也开始逐渐暴露并加剧。为此,我国先后确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呆账准备金制度、备付金制度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机制。但这时的贷款绝大部分给了国有企业,贷款通常没有担保,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严重,使许多企业拖欠银行的贷款,大量贷款最终成了坏账,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有银行贷给企业的贷款中平均有20%的贷款不能偿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但在具体度量和管理时使用的方法还很陈旧,基本局限于定性分析等一些传统的方法。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大多处于第一阶段—非系统化管理,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于如何度量信贷风险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银行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而通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可以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达到第二阶段—系统化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的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与完善,可以逐步趋向于第三阶段—战略组合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和采用西方国家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可操作性不大,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资料数据库还未建立,缺少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数据资料,给信贷风险的度量增加了难度。

银行度量风险的数据主要来自客户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及其资本市场的价值或价格,还包括银行贷款损失的时间序列数据等。对于我国银行来说,只有建立起行业信用数据库,才能为高级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支持和保障。由于我国银行客户中非上市公司占据绝大多数,所以对客户现有财务报表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客户将来信用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旨在预防、回避、分散、转移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从而减少损失,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1.从商业银行信贷操作流程的角度,构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三个构成要素,分别为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信贷风险量化系统以及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它覆盖了整个信贷操作过程,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这三个构成要素置于一个大系统中进行系统分析。

信贷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指对经济主体面临的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认识、鉴别、分析,在这个阶段,要做到正确判断风险类型,准确寻找风险根源。信贷风险度量是在识别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地量化风险,包括衡量各种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损失发生的范围和程度。风险度量是风险识别的延续。信贷风险控制是在识别和度量信贷风险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暴露、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通过对信贷风险评价分析,才能科学测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其提出控制的措施。这三个构成要素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联合起来构成一个信贷风险管理的整体,从而达到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目的。

2.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科学测度信贷风险。风险度量是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对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度量关系到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成败。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风险;风险管理机制

在管理信贷业务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意识落实到信贷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拓展信贷业务过程中,更要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

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批发信用的行业,其风险远大于其他服务行业,一家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善形成的风险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更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论文百事通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商业银行的经营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作出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追求高回报、高效益、高速发展中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一方面,风险具有隐蔽性,现在没有风险,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风险;另一方面,风险又具有迁徙性、流动性,风险迁徙的“祸水”往往从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转移到管理水平较低的银行。

作为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充满着风险和变数。受各种因素、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业务是信贷业务。为了竞争和追求高额回报,商业银行在高速发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这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风险。近几年,中国启动了商业银行股份化改制,一手注资,一手剥离不良资产,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但这并非源于体制上的根本改善,贷款基数的迅速扩张以及贷款的长期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监管的相对缺失,也局部放大了金融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剖析

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资产率,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银行机构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仍然薄弱,银行信贷业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操作风险。

1.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是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成因。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上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划设置带来的地域性政府管理,政府色彩浓厚,导致一些信贷业务内控程序在商业银行不同区域或不同层级呈现出非标准化特征,缺乏统一规范的衡量标准,行政化、人为因素过多,增大了信贷风险隐患。

2.监督不力、责任认定不到位是信贷操作风险严重的另一个原因。为加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商业银行内部及外部监管机构组织了大量现场检查。但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就事论事式的专项检查,而非内在性的和制度化的检查,由于这种检查不能从体制上查找原因并加以整改,缺乏持续跟进的责任认定、追究机制,诸多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3.关键岗位制约制度执行乏力是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商业银行的制度中对一些关键岗位有明确界定,但这些制度执行起来并不顺畅,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制度的执行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借口而大打折扣。从目前看,认真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主要有贷款前调查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抵押担保风险、贷款使用中的风险、清收中的法律障碍、受偿中的风险、处置风险等等。从考核、发放、管理整个过程梳理分析,半数以上是由道德因素造成的。虽然形成的风险不同,但原因相似,就是贷前调查不彻底,贷中审查不严格、贷后跟踪不深入,甚至存在寻租行为,或者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放纵风险,真正由于不可抗力造成风险还是很少。其原因还是没有从信贷管理体制上,贷款审批上建立个人负责制基础上的集体决策制,实际上是无人负责制。以前在我们的银行中,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这使得一把手蕴涵了非常大的道德风险,贷款的决策至一家银行的兴衰成败,都维系在一个人的道德和智慧上。

4.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权责不对称导致风险控制滞后。一方面,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依然严重。银行间将借款人往往利用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在多家银行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的授信,导致各家银行竞相通过放松担保条件等手段进行竞争,既不利于信贷市场竞争环境,又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处置方面,各商业银行间缺乏互换平台和制度规范,一旦借款人出现总是各自为政,出现了风险不能站在共同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上,仅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压贷、置换等简单处置措施,甚至出现对外虚假信息骗取他行信贷资金后自己抽逃的行为,最终使系统性风险加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信息依然存在不对称的问题。首先,在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调查员只反映借款人合规性信息,而对借款人所存在的风险提及较少,决策者只是在调查员提供的信息上分析决策,无法掌握借款人的风险信息,从而在贷款发放时,难以对贷款风险全面掌握、客观评价和有效控制。随着授信业务的进一步集中,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其次,公司类贷款部门、零售类贷款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此种情况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授信中突出存在。再次,目前信贷管理的风险识别与衡量体系仍以主观型、经济型和指标型为主,银行授信与各项财务数据特别是资本规模、销售收入、利润、银行负债之间存在着强正向相关关系,因此,银行数据识别不到位造成信息缺失。

5.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许多商业银行内部,重视业务发展、轻视风险管理的认识倾向严重,风险管理文化缺失,也是操作风险形成的重要诱因。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机制

信贷业务需要商业银行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并在风险管理中获得收益,不断提升控制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是商业银行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

1.树立审慎经营、持续规范的发展观念。以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落实商业银行的发展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管宏观环境如何变化,坚持制止以牺牲信贷资产质量为代价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协调,保证信贷业务发展与自身的调控能力和管理能力相适应;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短期发展服从长期发展的要求,切实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真正做到对股东、银行、客户、员工负责。

审慎经营的本质是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信贷业务管理活动中,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转变;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实际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明确资产经营理念、市场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并持之以恒、贯彻到底,促进信贷业务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2.彻底变革信贷管理方式。努力实现从单纯速度向与效益相统一转变,从粗放管理向规范集约管理转变;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平衡,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理念,坚持信贷业务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

3.加快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步伐,从体制上严防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产生。要尽快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视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不断优化组织体系,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和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是建立权利制衡机制,对审贷权利加以制约,同时强化外部监督的透明。

4.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一方面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降低支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支行首贷户审批零权利;另一方面设立风险管理部、放款中心,建立科学的授信业务流程,同时,从政策制定、指引授信、方案设计、行业授信、余额限制、项目进入与退出指引等方面加强对授信业务的管理,使管理关口前移。

5.对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将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从传统的以担保抵押为主转变到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主。同时,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高管层及员工风险防范意识,逐级签订风险责任状,成功的构筑有效的“信贷风险防火墙”。新晨

6.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信贷综合管理。通过系统对业务的前期调查、复查符合、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业务分析、档案管理都设定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将信贷政策的制度固化到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中,如果违章操作,系统会自动拒绝,避免了人为因素。

7.要努力争取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呼吁尽快完善与金融业有关的法律体系,打击债务人恶意逃债的行为,保护债权人利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一系列外部条件的支持也有待改善。因此,在信贷管理中应树立审慎经营、持续规范的发展观,尽快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有效制衡的内部管理架构,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惠维维,宋力,徐芳.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7,(10):63-64.

[3]刁钦义.商业银行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考[J].济南金融,2007,(2):6-8.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险,因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无论从管理理念和方式,还是从管理条件和环境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认真探讨并加以解决。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制约了信贷营销。目前,加强信贷营销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但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分支机构参与市场营销的空间和推行金融新产品的想象空间,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普遍反映的“贷款难”问题、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萎缩问题等,既影响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导致了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

1.2审批程序不科学。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经过调查人、调查负责人、审查人、审查负责人、签批人、最高签批人等审批程序,同时基层行上报材料必须通过审批系统按不同权限上报,虽然在审批信贷业务中层层把关,但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未必能掌握,从目前的静态资料来分析,很难准确判断贷款发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级审批人员只从表面资料上判定还贷能力强弱,无法知晓贷款发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因此常常会看到签批者附注“应加强贷后管理,切实按期收回”等文字。

1.3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等原因较难解决好激励机制。当我们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时或国有商业银行自己也正在采取各种办法防范内部的风险时,会出现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有些信贷员讲的“不贷没风险,少贷小风险,多贷大风险”的心态,银行内的“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下级行或基层行因授权不足而不能从实际出发贷款发放,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影响银行发展。

1.4银行、财政、国企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成为信贷风险管理矛盾的焦点之一。国有企业因资本金不足,希望财政注资清偿一些过度负债,而财政能力不足,为企业更多的注资将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和赤字扩大;国有企业需要取得新贷款以发展生产,也期望银行注销和减免更多的债务,而国有银行需要进行资本重置,没有能力有效地冲销坏账和减免债务,同时银行也是企业法人,没有义务对这么多高负债的国有企业进行扶持,银、企各自都面临诸多困难。

1.5在防范银行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道德风险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困难。我们很难界定银行人员向关系人提供优惠信贷的界限,这里面存在道德风险。同时,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

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或承包商和买主勾结舞弊,将资产以低于其真实价格的价格出售,使国家蒙受损失。同时,还必须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绝操作中的随意性。

1.6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新的不良资产形成,难以对新增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认定。在金融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去消灭金融舞弊,而金融风险却是不能够消除的,只能是通过管理来控制金融风险和分散金融风险。银行要想获得收益,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由于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替代性,只有通过市场竞争使银行规范自身的行为,建立风险管理的机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求得平衡。

1.7风险监控存在漏洞。虽然信贷业务风险的监控是全过程的,但银行不可能监控到贷款的每一个环节,比如银行贷款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后就很难监控。作为银行信贷人员,在跟踪贷款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生产、销售等情况综合分析来判断贷款是否安全。其实影响贷款安全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的行为,因为他们操纵着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实权,贷款风险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借款企业实权物的控制,然而这恰恰是银行风险监控比较难、比较薄弱的环节。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放权经营与上收集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这样,信贷体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信贷体制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形成“经营风险”的信贷文化,首先要求一家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信贷政策指引。

2.2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为此,商业银行要充实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除了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的影响。银行内部要加快数据集中,主要是全国数据集中;人民银行要加快完善登记咨询系统,将各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起来,强化数据统计分析。银行可以利用标准的统计方法统计出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行业的违约率、违约后的损失率、经济资本分配状况和充足率等一些巴塞尔新协议所要求的参数值,并根据统计结果定期分析动态变化,逐步积累经验值,并对关键统计参数进行压力测试,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实现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产生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的强烈需求。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某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评级委托给专业机构,或与专业机构共同进行评级,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人员了解客户和项目、专业机构人员在行业和评级技能方面的优势,形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共享,实现规模效益。

2.3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3.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可参照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

管理之外,进一步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结合。

2.3.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

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而应参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从发放前的预防控制到最后的风险认定和处罚。

2.3.3全面落实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如果一个良好的信贷管理体制没有相匹配的人才,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只是一句空话。要真正把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摆在突出位置,不仅是银行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且是有效防范信贷资产风险,使之在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银行现行垂直型决策机制不利于权责利的明确划分,在改革完善决策机制的基础上,银行必须改革现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低效的决策机制。完善的信贷经营决策激励约束机制应有利于银行经济效益提高,应鼓励信贷人员大胆去做高收益高风险的信贷项目,结果也应同时体现在银行和信贷人员身上,对信贷经营人员赋以一定范围的权力,在规定的范围内,由信贷经营人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其后果或利益,并且这种后果和利益是事先有明确界定的,再强调权、责、利对等的同时,加强权、责、利三者的时效性与可追索性,项目发生初期体现的收益不可等同认为后期不会出现亏损或风险,因此信贷经营人员的责、权、利应在其负完相应责任后才给予完整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国容.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思考.新金融,2003(4).

[2]徐红,赵优珍.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则和手段.新金融,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