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

小学德育案例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第1篇

(一)案例具有可塑性为了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教的问题,在选择案例时,可以兼顾正反、典型非典型等两个方面。所以,除了选择优秀的案例外,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选择一些有瑕疵的或者实际教学中很普通的[1],甚至选择一些反例。学生通过评析案例,改造、完善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具有示范性好的案例会对学生产生引导、启发作用,有效地促进理论到实践的转移[2]。一切学习可以说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缺乏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最初的教学体验离不开观摩、阅读大量的优秀教学案例。所以,案例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尽可能选择可供学生模仿的案例,给学生提供学习和训练的范本,使学生从他人的经验或教训中进行高效的学习[2]。例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时,笔者精心选择了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用图画再现桂林山水的片段和于永正老师教学《小马过河》用扮演角色体现课文内容的片段。这些典型的案例既包含着情境教学的意蕴和创设情境的方法,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学生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在教学中,除了教师选择案例外,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选择案例。既给学生探索实践的机会,同时也照顾到学生不同于教师的内心感受与学习水平。还能使学生在比较取舍、选择开发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丰富感性认识、领悟某一内容的教学理论。

二、创设探究情境,研读评议案例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究,教师的讲授只是辅助手段。但教师依然要发挥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后,要认真指导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研究阅读,仔细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深入思考案例中蕴含的问题[2]。引导学生研读评议案例,一般要经历个人阅读———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集体交流,相互评议———总结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给学生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情境教师呈现案例后,要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了解并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事实和情况,明确案例中教师角色的地位,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及对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1]。例如,教学“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内容,先出示几则课堂导入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问题:各则导入运用了什么方法,发挥了什么作用?设计这一导入,教师遵循了什么原则?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先出示几则板书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问题:各则板书有什么特点?各是什么形式,达到了什么要求?教师是运用什么方法设计这样的板书?这样,创设问题,既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探究状态。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先个人研读获取基本信息,因为这是评析、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围绕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讨论或争论,以深刻的理解案例,解决问题。也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的想法,产生与别人交流的愿望和话语。

(三)给学生足够的汇报交流、相互评议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常常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找几个小组代表汇报完,便草草收场。实际上,学生通过个人研读、小组讨论,有了个人的、小组的理解,形成了对案例问题的一些认识,产生了表达见解的欲望。这时候的充分交流,更是思想的交锋,是相互学习开拓思维的良好时机。所以,小组的汇报交流、交流后的相互评价是不可忽视的,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对话和交流,畅所欲言,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学。当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他们的交流,要根据教学目标,判断和引导学生的对话。对正确的个人想法和意见,要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自我创见,要予以表扬鼓励;对于偏离教学目标的讨论和交流,要及时引导,予以阻止,并启发修正。

三、着眼能力培养,改革创新案例

高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一名理论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合格小学语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评析案例、模仿案例的层面,要逐步对教学有更深、更高的理解和认识,建构理论知识,并有灵活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改革创新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能力的过程,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

(一)完善案例以很好地发挥案例引路作用来自现实教学中的案例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为了案例的质量,教师常常需要对选择来的案例进行精加工,使其更加能够体现新理念,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更易于学生理解。教师也可以将自己改造前后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案例的优劣;把自己改造案例的思路和过程展示给学生,以示范学生学习修正、创新案例。例如,对选择来的“教学过程”的案例,不管是识字写字教学的,还是阅读教学的,教师都要其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的描述以及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要,进行增删、调换,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和模仿。

(二)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有缺陷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故意选取一些有缺陷、有瑕疵的案例,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理论指出案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说明理由之后对案例进行修正补充、完善,相互交流修正理念及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能力和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案例教学更上一台阶。例如,教学“编写教学目标”时,教师给学生展示《我是什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猴子种树》的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认识“斯、滋、衔、软、绵、碌、糖”等12个生字;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看法。让学生阅读、讨论、修改完善这些有缺陷的案例,以更好地掌握编写教学目标的依据、要求和方法。可以给学生几则案例,让学生比较、鉴别,并修改完善。

(三)启发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再创造随着理论知识的丰富,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同一教学现象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有突破常规,重新创造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在理解案例内容、理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多样的教学方案。这种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正是作为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当然,也不可忽视改革创新后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思想碰撞,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引导探索实践,拓展延伸案例

高职“小学语文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广阔,课堂的学习和训练并不是他们学习的全部,案例教学也不能止于课堂结束,学生的进一步提高要靠课后的不断探究和实践。所以,案例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有所拓展延伸,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和训练,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认识、掌握得更深、更透彻。

(一)拓展延伸任务要适度拓展延伸内容的难度可以比课堂学习稍大一些,但应当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发挥潜能完成任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而外,在设置任务时,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任务尽可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内容、形式体现多样性,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来完成,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实际操作有所提高,都能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例如,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通过课堂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白设计提问的原则,清楚课堂提问的类型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拓展延伸案例:1.评析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劣,并说明理由,对不恰当的提问进行修改。2.选择低中高年级的一篇课文,深入钻研,完成以下一至两项任务:①设计这篇课文教学初读阶段的提问;②设计这篇课文教学精读阶段的提问;③设计这篇课文教学总结阶段的提问;④按先后顺序设计整篇课文教学的提问。这样,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案例,既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完成能所能及的任务,运用了理论知识,增强学习和设计教学的自信心。

(二)拓展延伸形式要多样教育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任何一个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案例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应该让学生创造性地完成相关任务。形式的单一、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僵化学习过程,所以,案例的拓展延伸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是学生独立上网查阅资料,深化认识;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撰写研究报告;可以是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就案例问题采访小学语文教师,写心得体会;可以就某一问题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可以就某一理念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体现出来;可以是查找同题异构的案例,分析其不同的设计理念;还可以是查找相同的案例,分析其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等等,不一而足。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鼓励学生采用与众不同的形式完成案例拓展延伸的任务,锻炼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第2篇

1.1教学目标分析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也有比较严密的理论章节结构,并且和营销实际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但是部分教师讲授的案例并没有和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一致,无法将案例与课堂所讲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在学生们对章节理论进行理解与掌握时,教师们所采用的案例并不会发挥多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营销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很难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们也无法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营销技能。

1.2案例教学程序化分析当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都会结合案例来讲课,使得案例教学趋向程序化。一些案例已经不符合现代营销的发展,其教学方法在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单一机械,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时的程序化更加突出。有些学生虽然了解营销知识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其学习积极性受到程序化比较严重的案例教学的影响,无法被充分调动起来。

2高校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

2.1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分析首先,在课堂的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对案例材料的问题本质与营销教学目标进行掌握,从而可以准确地对讨论方向进行引导,并且鼓励学生们对案例的问题提出不一样的见解。讨论结束之后,应该布置任务让学生们针对案例进行思考以及总结,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让学生们写总结报告,从而加深学生们的认识。其次,教师应该善于将案例中的资源价值挖掘出来,并且对其反映出来的营销理念及其方法进行准确理解。最后,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对学生们的真实反应进行观察,再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心理。

2.2教师的营销实践经验分析高校应该为教师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以丰富教师们的营销实践经验,比如采用校企合作新模式。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让营销教师在社会企业中兼职以获得营销实践经验。也可以制定教师脱产计划,让教师们直接在企业中从事为期一年至两年的营销实践工作。另外,高校也可以建立营销咨询机构,并且面向社会服务,或者建立一个教师和企业合作的平台。因此,可以让教师们在营销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与营销素材,也可以深化教师的营销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营销案例教学。

2.3学生主体作用分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讨论中去。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对学生们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哪一范围内的案例材料感兴趣,从而针对性地寻找相关案例材料,以激发案例教学课堂中学生们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感兴趣的案例材料范围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寻找相关案例,并且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多些交流与合作,还可以鼓励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或者组织辩论赛,将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2.4案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分析教师们在选择案例时,应该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比较全面的案例教学总计划以及具体实施计划。计划中应该包括所选择的案例类型以及来源,并且将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都设计好,在引导时应该注意问题导向。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应该实现案例材料对学生的启发意义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统一,从而培养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5案例教学的灵活运用分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对营销案例教学形式进行灵活运用。另外,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对具有程序化特点的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以达到营销教学目的。

3结束语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第3篇

中小学生被视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小学生的安全状况正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明确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促进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取得积极成果。

1.1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在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安全教育课程更加规范,才能保证安全教育课程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意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1.2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关系到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从目前中小学安全教育开展情况来看,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只有认真做好安全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推动安全教育的有效进行。

1.3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关系到安全教育的开展

目前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保证安全教育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必须认识至」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2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原则

考虑到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按照教学规范的要求,认真组织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保证安全教育课程取得积极的成果。为此,在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要把握如下原则:

2.1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应以实效性为原则

在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想取得积极的效果,就要以实效性为原则,大力推动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按照安全教育需要进行,注重教学管理的实效。

2.2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应以规范性为原则

考虑到目前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必须保证教学管理规范有效,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坚持规范性原则,推动教学管理规范有效的进行。

2.3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应以统一性为原则

为了使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取得实效,保证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应坚持统一性的原则,保证不同的中小学都能采取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

3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方法

从目前来看,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了保证教学管理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我们要不断总结并创新教学管理方法,保证教学管理方法持续有效。通过实践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3.1将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纳人到学校整体教学体系中

在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我们除了要高度重视之外,还要将教学管理工作纳人到学校整体教学体系中,推动教学管理的有效进行。

3.2对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采取有效性评价

由于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关系到教学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管理进行有效性评价,以此作为检验教学管理是否有效的依据,所以我们要将有效性评价作为重要的教学管理方法。

3.3对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自从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以来,通过采取规范的教学管理,安全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果。为了保证成果的有效性,并总结教学管理经验,我们应对教学管理取得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4结论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第4篇

教师“冷暴力”往往是隐性的,但是通过对事件中教师冷漠态度、行为的具体审视和分析,不仅可以寻找到冷暴力的踪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其产生原因、行使方式、不良影响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下结合案例,具体考察冷暴力的运作。T是省城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A是从外县转入T班的插班生,体态圆胖,习惯讲方言,不会普通话,考试成绩不太好,没过多久T对新来的插班生A就开始头疼了。“小胖,多少次没交作业了?今天还交上来个白板!要不以后改叫你‘白板’吧!”T笑眯眯地说道。A同学低着头不说话,班上发出几声零星的笑声,有些学生捂着嘴,想笑不敢笑。“怎么不说话!每次叫你来办公室都不见你人,是不是得同学八抬大轿抬你来?”T老师调侃道,“真是长了一身懒肉,屡教不改!”学生A面红耳赤,低着头不说话。

“把作业补齐下午按时交过来,交迟了以后都别交了!以后给我注意点,别以为新来的就不敢收拾你!”T老师冷冷地瞪了“小胖”一眼。自从学生A当着全班同学被班主任批评、调侃后,他都打不起精神,还委屈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只有A自己知道不写作业是因为自己不会,刚来这个班有些知识内容跟不上。之后在班主任课上也不愿听讲、时常走神、小动作不断,有时甚至在课上睡觉。教师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适当批评教育在情理之中,但是批评应就事论事,而不能就事论人。该教师在众人面前对孩子调侃、嘲讽的言语,不耐烦的态度,带有暗示性的威胁,这些都已超出了适当批评的范畴,使孩子觉得尴尬,在无意中对孩子自尊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在这一阶段,教师也许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不当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姑且称其为“准教师冷暴力”。来班上没几天,几个孩子就开始欺负学生A。刚开始最多是起哄,喊他“懒胖子”、“白板”。后来,欺负行为愈演愈烈,逐渐从口头攻击、嘲讽升级为针对其身体的攻击行为。最先发现A被欺负的是F(A学生的父亲)。F如是说:“有几次看到小孩回家后,校服上有不少鞋印,问孩子吧,他还支支吾吾不说。后来发现孩子胳膊上、手上出现擦伤,我心里就明白了。几经盘问他才告诉我在学校被欺负了,刚开始那些小孩只是往他身上丢粉笔,拉书包链,起哄嘲笑他,后来就开始推推搡搡动起手来。因为这个事情找了班主任好几次,班主任每次也赔着笑脸满口答应会处理好这个事,但是后来总是不了了之,孩子依旧被欺负。

我也是没办法!”T教师:“我真拿这个A没办法,之前不管他吧,他问题多得很!后来说了他几次,他不仅不听,还‘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问问其他同学看看A的表现,他愿意破罐子破摔,我也拿他没办法!现在又闹得跟其他同学合不来,就他事最多,我也很头疼……再说了,都是孩子嘛,平时打打闹闹很正常,费那么多心思也没用……”好景不长矛盾终于爆发了。课间休息时A跟几个同学在楼道里扭打起来,乱作一团,正巧被年级组长撞见了。

A伤得不轻,门牙都磕掉了。小学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欺负行为比较多,外部特异性假设认为那些有外部特异特征的儿童更容易被欺负,这些异常特征往往成为别人攻击他的借口或理由,这些特异特征包括:戴眼镜、讲方言、肥胖等。欺负行为的出现也许是因为学生A的一些特异特征。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欺负行为的漠视和不作为,恰恰成为欺负行为升级的“催化剂”。教师的这种言行、态度无形中使学生丧失了归属感和安全感,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境地,最终使教育管理偏离正常的轨道。下午F就找来了,还非常生气。“T老师,你说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才几天,就搞成这样……”说罢指指A同学那半截门牙。“是我疏忽了,但我带班这么久了,班里这么多孩子,哪个不欺负,就欺负你儿子?”T老师反驳道,但底气不足。

“我儿子在学校被欺负,你算算找过你多少次了,你到底有没有管过?孩子打架也是被逼出来的!”F正在气头上。T老师神色有些不悦:“这样吧,你儿子在这既跟同学处不好,学习又跟不上,要不考虑一下……转学吧?”F有些不快:“转不转学、调不调班也是我说了算。儿子成绩不好跟被欺负是两件事,如果孩子被欺负这个事你解决不了,我可以去找校长!”“嗯……”T老师见F被惹恼了,话锋转而委婉了些,态度也软了下来。“消消气,确实是我疏忽了,以后我会多重视此类事情,这个事我也尽快处理。”事后,T老师被教务处领导通报训话,A同学及其他打架者也被批评记过,当然班里的荣誉分也被扣了不少。教师建议A同学转学,这一行为到底是教育者为了学生的管理,还是为了管理的管理?这样的态度、行为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否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了学生甚至家长的尊严,使教育管理过程中充满了冷漠的气息。事后T在班上说道:“总有些人就像那老鼠屎,一坏就坏一锅粥。在此我也不想再批评、指责任何人了。只是希望以后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做什么事情三思而后行。”后来A同学跟那几个打架的同学也受到了惩罚,座位被调至最后一排,身后就是拖布、垃圾桶等清洁用具。

在后来的生活学习中,A无论做什么T都不闻不问,上课回答问题也从来不叫他,A似乎被T和同学疏远、孤立了,被放逐到“视线的边缘”、“班级的角落”。甚至有一段时间A像变了个人似的,听爸爸说放学后去接他,马上变得很神经质并且着急地央求爸爸千万不要去接他,说什么他一去学校就跟老师吵架,他觉得很丢人、尴尬。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所提出的权威阶段,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并且对教师充满了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因此,教师不当的惩罚,冷漠的态度、行为对孩子的伤害、影响也大。作为一种惩罚,将孩子调至最后一排不仅是对孩子的排斥,更是一种无声的抛弃,将孩子置于课堂教学、班级文化生活的边缘。冷暴力悄无声息、不动声色地渗入不当的教育管理、惩戒中,对孩子的精神造成了摧残。

1.教师的无意伤害与冷暴力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批评是理所应当的,教育批评本来就是一个认识、发现、暴露问题,并提出建议改正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其教育批评行为往往出现异化,与最初的良好初衷相悖,最终导致事与愿违。教师原本希望孩子改正其问题,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教师调侃、讽刺的言语不仅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暴露和扩大了问题,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批评教育的原有目的,还使师生关系陷入恶性发展。在案例中,教师诸如“白板”、“懒肉”这些讽刺和调侃其实戳中了孩子的软肋,伤害了其自尊心,导致学生后来出现不满、消极的情绪以及消极抵抗的行为。教师的不当行为表面看似乎是偶然的,但实则不然,这种行为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即教育场域中师爱和教育责任意识的缺乏。另外,有些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甚至将“不当的教育行为”作为管教、震慑学生的法宝,屡试不爽,不但导致问题和矛盾得不到真正解决,反而使其进一步加剧和升级,教师冷暴力在无意中逐渐显现出来,让人不寒而栗。

2.学生的不满情绪与教师冷暴力的加剧学生A属于“处境不良”这一类学生,他们的先天智能并没有缺损或丧失,其学业成绩不良往往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不良的师生关系、紧张的朋辈关系造成的,他们应该算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造成了对孩子的无心伤害。由于孩子处于教育场域中弱势地位,因此孩子通常运用非对抗的方式去影响和对抗教师,诸如在该教师的课上不听讲、时常走神、小动作不断、睡觉等。这种对抗类似于斯科特理论中的“弱者的武器”,弱者以无声的反抗去发泄自己的不满,默默地挑战权威。斯科特对在马来西亚田野研究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农民通常通过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怠工等等来进行日常反抗,以反抗那些持续不断地从农民那里索取超量的劳动、食物、税收、租金和利益的人。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消极反抗、消极情绪并没有理解,因此为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埋下了伏笔。在这一阶段,教师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并不是“无心的”,而是其有意为之。在教育管理中忽视和漠视孩子,对其行为不闻不问,导致了教师冷暴力的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这种冷暴力,即“冷面伤人”,对孩子伤害更大,于无形中痛及孩子的灵魂。低年级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向师性,由罗森塔尔效应可知,教师的一言一行、态度、期望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那么也可推想出教师的这种冷漠、不关心对孩子身心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不仅会置孩子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更使师生关系陷入冰点。

3.家长的介入与教师冷暴力的升级在案例中班主任向学生A的家长提出让其转学,教师委婉地妥协、道歉,矛盾表面上虽然缓和了,但内里实则暗潮汹涌。挫折—攻击理论最初由多拉尔德、梅尔、米勒于1939年提出,这个理论认为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后来米勒等人调整了他们的立场,他们提出了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击。间接攻击能用多种形式表达:一种就是将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另一种方式是用间接的方式攻击;最后一种方式是升华。[5]当教师打了圆场矛盾似乎解决的时候,其实教师的委屈与不满并未解决,而是经过转化成为一种间接表达的攻击,最后作用在对孩子们的不当惩罚中。教师的冷暴力是通过对孩子的“孤立”惩罚实现的,这不仅仅是教师本人对孩子的排斥,同时也会遭到其他孩子的排斥,因为教师的孤立像是对孩子贴上了标签,使其常常遭到班里其他同学的疏远。将A调至最后一排,即教室的边缘,传达了其无声的抛弃,不仅使孩子短期内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还像一剂慢性毒药,慢慢地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治愈的创伤。

二、基于案例的思考

1.教育场域中的冷暴力在福柯的眼中,惩罚是能够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的任何东西,是能够使他们感到羞辱和窘迫的任何东西,从轻微的体罚到羞辱,一种严厉的态度,一种冷淡,一个质问,一个羞辱,一项罢免。而这种惩罚涉及时间(迟到、缺席、中断)、活动(心不在焉、疏忽、缺乏热情)、行为(失礼、不服从)、言语(聊天、傲慢)、肉体(“不正确的”姿势、不整洁)。惩罚机制如此缜密,每个人都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动辄得咎的惩罚罗网中。另外,对肉体的惩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灵魂的惩罚,并且惩罚得越来越温和而有节制。冷暴力是行使这种温柔而有节制的惩罚的一种手段,虽不及皮肉但却痛及学生心灵,犹如一把无影刀伤人于无形。因此在教育场域下教师的教育惩罚必须有其道德阈限。惩罚必须以尊重、关爱为前提。惩罚只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手段,惩罚应以学生生命的保存与发展为终极目的,惩罚的前提是关爱和尊重;惩罚必须以公正为标尺,只有被惩处者认为惩罚是公正的时候惩罚才具有道德属性和道德价值;惩罚要以对学生的理解作为基础,只有当学生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才能减少抵触情绪,这样的惩罚才是有效、道德的。

2.教育中的冷暴力源自哪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案例中大多数学生以及班主任选择以冷漠的姿态和沉默的方式对待陷入困境的学生A?在这样的情境下甚至连社会支持都寻找不到?情境中的所有人都没有故意使学生A陷入困境,只是对他缺乏同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冷漠所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这其实是源于善的缺乏或者是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隔膜与疏远,在行为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道德冷漠是滋生冷暴力的温床,冷暴力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冷漠、疏远的发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内尔•诺丁斯在其《关怀:一个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义视角》构建了既有女性气质,又有普遍人性基础的关怀伦理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道德冷漠。首先,关怀伦理特别注重情感因子在道德发展中的认知作用,强调道德情感的内驱作用,既“面对邪恶,我们要感到厌恶;看到他人的痛苦,我们要有消除或减轻这些痛苦的愿望;面对自己想伤害别人的意图,我们必须感到震惊。”情感的感染力和内驱力,无疑会融解软化当下的道德冷漠,唤醒道德冷漠者本体的道德情感意识,并使其最终冲破道德冷漠的桎梏,重新激发起应有的道德热情。另外,关怀伦理是一种情境性伦理,就是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规则实施关怀行为。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档案;建立与管理

一、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一)学习表现状况。学习是学生之本,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普遍存在学习消极、敷衍了事的问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识不清的原因让他们觉得学习无用,对于上课随意应付或根本不去上课,不服从教师的管束、不交作业、考试作弊。

(二)生活表现状况。学校是以学习为主的教育场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轻学习、重享乐的现象。学生之间互相攀比,以生活质量水平当作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的筹码,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物质化、过于沉迷游戏、不参与人际交往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层面比较明显的问题。

(三)社会表现状况。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和融入社会中普遍“眼高手低”,对于自我价值认识不清。在求职过程中编造虚假简历,夸大自我成绩;在就业过程中把学习时的不良风气带进职场,消极怠工,是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普遍印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主要是学校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对于道德教育的接受情况、主要经历、表现情况和结果进行管理。主要内容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道德教育活动的记录、社会志愿经历和一些被褒奖或惩处过的道德行为记录。对于德育档案进行管理能够作为学生就业的道德凭据,对于企业和国家了解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对于学校进行德育工作有必要。在院校内对德育档案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约束学生,学生在了解德育档案的重要性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我道德水平。对于德育档案进行管理既能保护上进学生的利益,又能对品行不端的学生产生警示的效果,防止其对于自我档案造假。

(二)对于国家进行助学奖学工作有必要。国家对于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评定有着明确的标准,其中道德素养是评定中最重要的因素,思想不端正或者在校过程中有过德育处罚记录在案的学生没有资格参与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对于德育档案进行管理能够帮助国家甄别学生中思想不正的一部分,保证评定的公平性。

(三)对于企业进行招聘工作有必要。企业进行招聘过程中,学生简历造假的事情常有发生,对于德育档案进行管理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道德品质,有利于企业招聘到合格、合适的人才。

三、高职院校德育档案管理方法

(一)以公平公正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德育档案对于学生就业和步入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会直接根据学生的德育档案判断该学生的个人水平,这就要求管理德育档案的过程应该绝对公平公正,坚持管理透明、多重审查的原则,确保每一位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如实记录学生的德育表现。在学校每一学年对学生德育情况进行总结过后在全校内公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了解自己当前的德育情况,在学生有质疑和疑问时及时接收,予以调查核实。

(二)合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在的教育模式已经从被动化转向主动化,在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德育档案管理时也应遵循这一基本缺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内部建立德育档案考核小组,给予小组成员管理德育档案和监察的权利,让学生参与德育档案管理,进而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

(三)以网络为平台建立完整的管理系统。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学生德育档案的管理不能局限在纸质档案上,还应该同步建立电子版德育档案管理系统。在学生入学之初,接收学生入学之前所在学校的德育情况,录入学生基本信息中,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德育情况进行记录,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该学生的德育情况并反馈给学生。在学生毕业后,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当前院校申请或学生自己准备德育电子档案,既能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又能够简明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

四、结语

对高职院校德育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保证学生思想品德端正的基础上才能将其投入社会,为社会所用。有效地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档案,既能够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名片,又能够增加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的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创新本校德育档案管理方式,让德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单晓维.高校建立学生德育档案的必要性[D].兰台世界,2005(83).

[2]谢海洋,王保忠.基于Web技术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档案学研究,2005(1).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安全管理;德育教育

一、当前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决定了德育工作开展的内容以及德育工作的方式。在教育中,教育部门指出:学校应该把德育问题作为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成绩、教师的考核和学生升学率等看做教学管理的目标,往往忽略了德育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德育教育不能落实的关键。学校虽然在课堂中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课,但学生所学的理论往往与实际的教材相脱离。比如,学生在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时,老师只是把爱国情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述,却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爱国、怎样去爱国?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历史上关于成功来自艰苦奋斗的事例,我们的一切来之不易,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怎样去实现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学校如果缺乏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能够很好地去处理德育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这会造成德育不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忽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二)学校教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实质就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导致以前的素质教学方法与学生现实的思想严重不符合。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教育,这导致了教师教授的德育知识只停留在课堂中,教育方式显得单一落后。另外,学校德教环境十分封闭,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德育工作若不能以最基本的日常道德教育为基础,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德教教育

近些年来,校园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全问题、校园暴力等的频繁发生,无不牵动着每个家庭、每个家长的心。德育教育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学校安全重于泰山德育教育和安全性问题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学校的安全工作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进行德育教育问题是为了防范于未然,而不是等到事情真正发生了才去进行准备。学校在没有发生事故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安全负责。在很多学校事故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学校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监管,对校园内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进行排查。在以往的事故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很多事故的发生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前不久,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造成了很多学生伤亡。这牵动了多少受难学生家长的心。学校如果在安全方面和德育工作做到位,定期给学生讲解关于下楼秩序的重要性,向学生灌输先后顺序的这种思想,这种事情完全可以避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应该及时去排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对策,把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社会中学生安全重于泰山在日常的报道中,我们发现,社会中的安全问题也是造成学生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隐患。比如,学生过马路、上电梯、游乐园……等诸多问题。近几年来,新闻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事故的报道也频频不断。这些事故对社会、对学生家庭危害是非常大的。作为学生的监管部门,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的外出进行德育管理和安全教育。比如,在学生寒暑假、节假日前,学校要做好关于暑期防溺水的安全讲座,告诫学生不要去水中玩耍。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告诫学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在路上不追逐打闹等。这些讲座都可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增加学生安全知识的储备,还可以有效减少校园和社会中学生事故的发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上面可知,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培养教师的安全性意识在学校中,教师是学生的主要监护人。同时,教师也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人。在知识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课堂中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还要传授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在学校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首先加强教师的安全性意识。只有教师安全性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才会随之增加。

(二)重视安全知识的普及德育教育的接受群体主要是学生。因此,学校应该主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普及。学校应该在校园内和班级内张贴安全性标语、设置安全通道、刊出专题安全性手抄报、举行安全知识性竞赛等。学校要定期聘请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进入校园,举行安全性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安全知识,使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

四、总结

学生的安全是家长和社会都关心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的德育管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来抓学生的安全问题。家长和学校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学生安全的网络建设,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夏梅.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

[2]黄建乐.浅析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J].读写算,2010(16).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法;民法;案例教学

前言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民法是规范并调整平等主体的法律。虽然经济法和民法并不像刑法那样看起来充满威严,但是经济法和民法却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与人们生活有最大关联的法律。同样的,它们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十四门法学本科主干课程,在司法考试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在经济法和民法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诸如和实际生活脱轨、一味侧重司法考试、教材的适用性不强,课时的安排不合理等等。而法律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纸上谈兵是法学学习的大忌。只有能将学习过的内容加以运用,能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才是法学教育的目标。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引入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进行学习。接下来,本文就将从经济法和民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如何在经济法和民法教学中引入案例,有效的利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学。

一、经济法与民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轨

与刑法不同,经济法和民法作为民商法的范畴,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大部分的人可能一生都不会与刑法打交道,但基本上每一个人都会和经济法与民法产生关系。但是,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之中,都没有把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造成实践教学的不足。很多学生虽然在学校的成绩不错,但却没有办法把课上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但必须明确一点,法学本身就是实用性的学科,学习法律本来就是为了服务大众的。但因为对学生缺少系统的经济法和民法方面的技能型的训练,没能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所以很多学生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首先,教师本身的实务经验就比较少。随着高校对教师资格的审查越来越严,很多老师是一路念到博士,之后直接进入高校当老师的。这些老师本身的知识很牢固,如果只是讲课的话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们本身却十分缺乏实务经验,根本没有将他们所学的只是运用到实践之中,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免容易纸上谈兵。其次,学校没能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和课时。有些学校虽然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实践课,但是实践课占的比重却太低,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也不用心,只是流于表面。而且实践课需要的场地和经费也比正常上课要大得多,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只靠教师,是能开展一堂生动形象的实践课的。但目前,理论教学在法学的教育中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学校并没能将实践课加以重视。但是在经济法和民法,尤其是经济法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缺乏实践,不能了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即使学到了知识,也很难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一味侧重司法考试的教学

学生在进行法学学习的时候,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就是司法考试,尤其当司法考试改革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后,不仅难度变得更大,辐射的人群也更广,司法考试对学生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司法考试并不是法学教育的全部。尽管现在很多学生都在关注学校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但是不能说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就是法学学得好的人。尤其是在高校之中,更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如果想要通过司法考试的话,市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补习机构可以进行选择。学生在放假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备考。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没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是也以司法考试为重。甚至有的学校,到了大三下就全面停课,安心让学生准备司法考试。但是,本来应该三年上完的学科突击到两年半之内完成,只能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会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司法考试的应试教育,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让学生记住大部分的法条,但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法条背后的原理。尤其是民法,随着《民法总则》的出台,我国的民法典正在编撰当中,这就是一种讯号,我国正在向着依法治国的目标前进。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法条是什么,而是法条为什么这么改。比如《民法总则》中关于“未成年人被侵权,可以至被侵权人成年之后行使追溯权”这一条,就是因为近年来,未成年人被性侵等类似案件的频发,为了保护未成年的利益而制定的。如果只学习法条而不了解法条背后的原理,那么高校培养的就并不是法学的精英,而只是死记硬背的机器。

(三)教材的适用性不强

高校想要进行教学,教材是并不可少的。没有教材,也就没有了教师和学生上课的依据。尤其是对于可以自主选择教材的高校,选择一本什么样的教材也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大问题。以经济法为例,现在经济法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的理论体系。所以市面上的教材也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版本。有些是只包括实体法的;有些同时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有些是以基础理论为主的;有些同时包含社会保障法等。不同的教材对应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有的基础一些,属于入门级的。有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还有的包含很多案例,是以案例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所以仅仅是一门经济法,就包含着这么多不同的教材,每本教材对应的教学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校想要选择合适的教材也就比较困难。而民法作为我国的基本大法,与之相关的教材更是多如牛毛。最经典的魏振瀛的民法教材,就已经出到了第七版。而在不同高校,即使选择的都是魏振瀛的教材,版数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校用的是最新版的教材,有的学校却还在用第六版乃至第五版。但是随着《民法总则》的出台,老版的教材已经不太适用。所以学校必须按照时代的发展和学校的具体安排,选择最为合适的教材。

(四)教学安排不合理

首先,民法是法学的基础性课程之一,而经济法是法学在高年级才会开设的课程。一般来说,民法是经济法的先修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很难进行这样的安排。因为民法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很少有学校会马上开展民法的学习。而且民法的难度也比较大,内容广泛,很多学校可能要进行两个学期的学习。而因为法学的课程本身数量比较多,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学校会将第二个学期的民法课和经济法的课程安排在一起开设,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准备得还不充分的时候就要进行更加专业的学习,会认为经济法过于晦涩,不想学习。其次,就是课时的安排问题。因为学校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虽然经济法和民法很重要,但基本上也只能安排48课时。这样的话,老师为了讲完课,就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讲解。但是因为这些课程本身难度比较大,所以老师讲得快了,学生又很难及理解其中的内容。最后导致学到的知识不扎实,不能进行实际的运用。而且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老师也很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因为智能手机的发展,单纯老师讲解的方式,也只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低头族。只有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让学生在吃透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实际运用。而这就必须改变现在已有的教学安排。在合理安排民法和经济法先后顺序的基础上,进行课时的调整。

二、引入教学案例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采取案例枚举法进行教学

将案例引入到教学之中,案例枚举法可以说是最有效也是最为简单的一个方法。简言之,案例枚举法就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个知识点,再引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案例。比如在进行民法中侵权责任法的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案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的学习。比如侵权责任法第八十条,“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只是让学生对法条进行背诵,可能很难进行理解。因为这一条是完全的无过错责任原则,而且饲养者没有任何的免责事由。而按照正常的观念理解,如果一个人刻意去逗狗最后让狗咬了的话,这个人是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的。但是,如果通过案例的话,就很好进行理解。而且近年来,随着饲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烈性犬伤人的事件也越来越频繁。其实这就是因为在饲养烈性犬的时候,因为烈性犬本身比较凶猛,只有无免责事由才能使责任相平衡。而对于经济法而言,其本身更加晦涩难懂,也就需要更多的案例加以辅助理解。比如经济法中税法有关进出口关税的问题。不同的物品有着不同的税率,从事不同的行业是否有税收的优惠政策也不相同。可以说,如果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对于学生而言工作量是很大的。也只能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但如果是通过案例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抽象。而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帮助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重复的调动。

(二)采取案例讨论法进行教学

想要将案例引入到课堂之中,就必须明确,不能是仅仅老师讲案例,学生听案例。如果采取这样的形式,那么案例教学的作用就变得并不高。而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案例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就是采取一些比较复杂的、涉及的知识点范围比较广的案例,老师在课堂上只是适当的进行讲解,然后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之后选举学生代表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公开,之后让不同组的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学习。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目前,受到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移动电子设备冲击的课堂来说,采取收手机的形式并不能让学生的心思回归课堂之中,只能让学生越来越对课堂产生抵触心理。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上课的乐趣,才能学生真正喜欢上学习,不再做低头族。同时,复杂的案例能帮助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串联的一起,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而不是每个知识点都是分散开来的,不能联系到一起。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案例并没有正确的答案。法学和理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法学没有标准答案。包括法官判案的时候,也不是说判案的结果就是完全正确的。而是在结合案件真实情况之后,做出的最符合经济价值的判断。所以在进行案例讨论的时候,也必须注意这一点。无论学生的讨论结果是什么,都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讨论过程,分析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不是只注重结论,忽视了讨论的过程。

(三)采取视频案例的方法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它们带给学习的,不仅仅是弊端,也有许多数不清的好处。比如视频案例教学法,即是其中之一。随着我国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日益完善,现在,越来越多的案例都已经可以公开上网,就连庭审的过程,都已经逐步开始了直播。与之前相比,学校进行教学时可利用的资源变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经济法和民法这种贴近生活的法学学科,接触到的案例越多,实际运用的能力也就越强。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进行法律普及工作,也出品了很多优秀的法制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首先,这些节目案件真实,题材广泛。而且能很好的把叙事性和真实性融合在一起。对于法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的知识还比较少,如果一开始就接触比较难的案例可能会打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失去对法学学习的兴趣,但是这类节目有较好的叙事性,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相比于课堂内容的局限性,这些节目能涉及到的范围更加广泛。以民法为例,物权、所有权、人身权、合同等都有涉及,可以说是民法的百科全书。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薄弱的环节进行选择,而不是必须根据老师的上课进度进行安排。而对于经济法而言,本身难度就比较高,学生自己研究案例的难度比较大,而这类节目通常有专家的点评,而且都是一些知名学者。因为是普法的性质,学者的讲解也比较深入浅出,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很好的进行理解。同时,这些节目的时间比较短,学生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进行观看,而不至于因为时间过长而错过关键的信息点。

(四)通过旁听庭审案例进行学习

旁听庭审是法学一种特有的学习方法,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并没有加以重视。其实,无论法律怎样进行变化,最后都是要进行实际运用的。除了很少的一部分同学是致力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之外,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法律都是为了加以运用。而庭审是接触运用的最直观的一个方面。能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法庭,能了解法庭的审理程序、原被告的诉讼技巧等。同时,学生在旁听的时候是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能更加中立的分析原被告双方的情况。而且庭审中的案例都是最真实的案例,也更有学术价值。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旁听庭审不能只局限在听上,而是要对听加以分析。尤其是大部分的庭审都不会当庭宣判,这就更给了学生分析案情的机会。学校可以在学生旁听结束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原被告中的任意一方,结合庭审中得到的案情资料,写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分析。可是,因为民法中涉及婚姻家庭的纠纷比较多,而这类案件一般不能进行旁听。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接触与经济法、物权、合同以及侵权相关的案件。而学校在安排旁听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不能一个学期只安排一次,还往往是在学期末。这时学生都在准备期末考试,即使安排了庭审,学生也没有时间加以重视。而是应该合理安排好时间,在刚开始的时候进行安排,同时可以保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这样才能发挥旁听庭审的作用。

三、结束语

法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能够将学到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所不足的地方。现在很多学校不是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就是将司法考试放在重心。导致学生虽然进行了四年的学习,但是还是不能学以致用。进入工作之后,还是要重新进行学习。而通过教学案例的有效引入,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伟.基于应用视角的经济法学教学与民法学教学之比较构建[J].青年时代,2017(7).

[2]孙弘.探究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民商法基础[J].青年与社会:上,2015(7):92.

[3]汪大钧.经济法与民商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联系研究[J].卷宗,2015(11):382.

[4]冷奇奇.法理分析视野下经济法与民法价值之比较[J].中外企业家,2015(6X).

[5]李显冬,赵阿如汗.案例分析于民法教学之意义[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1).

[6]刘爽.基于现代教学理念的《经济法》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59-60.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第8篇

一、树立体育典型案例

树立教育典型一直是德育课程教学中的主流教学手段,树立教育典型,能让学生从感性上认知与感悟有关精神。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过于抽象的理论化德育知识,无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深刻的理解,但若树立典型案例可以让学生感性理解德育,那么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感触将会更深刻。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妨尝试树立典型案例的方法,通过体育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感知体育拼搏精神和奋斗精神。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中播放国际体育经典赛事案例,让学生通过观看经典赛事深刻体会乒乓球精神、女排精神和跳水精神等,这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德育知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通过言传身教进行德育

小学生尚不具备完善的分辨能力,但却有较充沛的精神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相比中学生而言,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更突出。因此,在日常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小学生的能力特征改进与完善日常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应更注重自身榜样的作用。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与应用德育知识,经常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语言沟通和宣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相应知识和精神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教师应以行动感召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体育拼搏精神的重要性。例如,在长跑训练中,倘若教师只站在一旁用语言感召学生,让学生坚持刻苦训练,完成长跑任务,学生难以从中受到鼓舞,也难以运用强大的信念完成长跑任务。但如果教师带领学生长跑,陪伴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学生就会因此而受到鼓舞,在教师的带领下努力完成长跑任务。因此,言传身教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务必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进行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