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

铁道运输论文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使用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维护铁路和客户双方的利益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在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设备技术标准、强化设备配备规划、提高计量意识与设备安全防护意识、实现检测信息网络共享等解决问题的措施。

1铁路现有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铁路现有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主要包括两类:单纯计量设备和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备。这些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广泛应用于铁路车站、货场,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及地方铁路和合资铁路等,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维护铁路和客户双方的利益至关重要。

1.1单纯计量设备。单纯计量设备包括:轨道衡(静态轨道衡和动态轨道衡)、汽车衡、平台秤、门吊秤、吊钩秤、核子秤、皮带秤、装载机电子秤、平板秤,等等。单纯计量设备主要应用于整车或零担货物实际装载量的测量。

1.2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施。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备包括:超偏载检测装置、轮重测定仪、限界测定仪、危险品检测仪、货车装载状态电视监控系统等计量装置和安全检测设备等。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备主要用于检测货车装载的超载、纵向超偏、横向超偏、超限界、危险品及状态参数等。

2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铁路货运现场大量装备了计量、安全检测设备,但仍不能满足铁路货物运输现场计量和安全检测的迫切需要,许多安全检测手段尚不完备,亟待开发完备高效的检测设备,尤其是像装载限界检测和超偏载检测等在线检测设备,亟待开发。即便已经配备的设备,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还普遍存在于设备的开发、配置、技术保障、维护等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1缺少统一的研制、开发、配备规划。缺少统一的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研制、开发、配备规划。设备的研制、开发、配备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开发商、生产商的手中,设备市场的技术走向受开发商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发商和生产商往往把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设备放在开发的首位,尽管这样也会促进装备水平的提高,但更多体现出开发的无序性。设备使用单位也很少主动提出装备技术水平和配备数量的要求,其设备投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2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市场秩序混乱。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市场秩序混乱,产品质量水平良莠不齐,开发商之间无序竞争,甚至存在某些厂商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有的厂商根本不具备开发生产的技术条件,但为了追求利润,居然采用仿冒手段制造伪劣产品;有的厂商无原则地追求低成本,甚至采取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等手段与人竞争,不但对正当、优质产品造成冲击,而且对运输安全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2.3行业技术标准还不完备。用以指导生产的有关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铁道行业技术标准还不完备。相当一部分设备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如:超偏载检测装置、轮重测定仪、限界测定仪、危险品检测仪、货车装载状态电视监控系统等,还缺乏完备的能够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行业标准;有些标准陈旧落后,其指导作用显然不足,有的设备还仅仅是依据不规范的“技术条件”来生产;有的虽已制定技术标准,但由于种种原因,标准的技术要求与实际生产水平相比有些不符,生产水平还不能满足技术标准的需要,等等。这些技术标准方面的问题,导致检测设备的生产现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检测手段与实际需要之间、检测需要与生产水平之间、检测技术普及与检测设备管理之间等等,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3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铁路有关部门对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配备十分重视,也已经建立一定规模的管理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管理上不尽如人意。3.1配置要求和配备标准不够规范。全路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配置要求和配备标准在规范化方面显得十分薄弱。各相关单位的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配置往往侧重于经营因素,忽视对技术因素的可行性论证,更谈不上设备配置的长远规划。经济实力越强、设备本身的直接效益越明显,单位对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投入力度就越大,反之,投入力度就越小。另外,设备采购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对所采购的设备质量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有效控制,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资金浪费。

3.2计量意识淡薄。设备使用单位,尤其是安全检测设备的使用单位,缺乏科学的计量意识,对计量、安全检测设备日常监管非常薄弱,无法实现正常的周期维护和检定。误以为安全检测设备不属于计量设备,因而对其用于判别目的的量值不进行科学溯源,甚至不溯源,绝大多数的安全检测设备没有以合法、有效的量值溯源作保证,无法判定量值是否准确或量值的偏差(误差)是否在正常范围,致使设备的可靠性无从谈起。

3.3设备安全防护薄弱。设备本身缺少安全防护措施或防护手段不完备,加之设备管理存在漏洞,给不法者以可乘之机。如:为达到不正当目的,采用非法手段,有的与生产厂商勾结,在例行检定后擅自非法更改设备初始设置参数,致使其量值与检定状态不符(曾发生某区段的两台状态未见异常的轨道衡称量同一对象,其量值竟然相差5吨之多的现象,这已经远远超出轨道衡的正常称重准确示值变化区间,若非操作人员人为调整设备,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设备检定状态与使用状态不一致,导致设备无法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这势必影响设备的工作质量及其可靠性。对计量设备而言,其结果是严重侵害国家和客户的利益;对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或设施来说,这种做法将对运输安全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是运输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

3.4检测信息网络化基础薄弱。计量、安全设备的检测信息无法共享。铁路货运是一个动态系统,运输系统的各个环节之间要靠信息进行沟通和联系。为了充分发挥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效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检测信息共享是必由之路。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重要设备的检测信息未实现共享,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而从管理的必要性来看,信息共享应该在检测领域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这对推动高水平运输安全体系的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韩远谋,蒋运华,侯媚娟.散堆装货物超载因素的调查与分析,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2):53-54

[2]王维.克服计量手段落后现状确保货物运输安全,铁道货运,2002,(5):37

[3]赵如进.轮重测定仪在铁路货运安全中的作用,铁道货运,2003,(3):37-38

[4]于冬,顾培亮,陈钟.铁路货车装载状态监视和超限检测系统的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04,(5):141-143

[5]赵俊彦.轨道衡联网技术在货运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哈尔滨:哈尔滨铁道科技,2003,(2)10’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使用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维护铁路和客户双方的利益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在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设备技术标准、强化设备配备规划、提高计量意识与设备安全防护意识、实现检测信息网络共享等解决问题的措施。

1铁路现有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铁路现有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主要包括两类:单纯计量设备和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备。这些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广泛应用于铁路车站、货场,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及地方铁路和合资铁路等,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维护铁路和客户双方的利益至关重要。

1.1单纯计量设备。单纯计量设备包括:轨道衡(静态轨道衡和动态轨道衡)、汽车衡、平台秤、门吊秤、吊钩秤、核子秤、皮带秤、装载机电子秤、平板秤,等等。单纯计量设备主要应用于整车或零担货物实际装载量的测量。

1.2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施。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备包括:超偏载检测装置、轮重测定仪、限界测定仪、危险品检测仪、货车装载状态电视监控系统等计量装置和安全检测设备等。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备主要用于检测货车装载的超载、纵向超偏、横向超偏、超限界、危险品及状态参数等。

2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铁路货运现场大量装备了计量、安全检测设备,但仍不能满足铁路货物运输现场计量和安全检测的迫切需要,许多安全检测手段尚不完备,亟待开发完备高效的检测设备,尤其是像装载限界检测和超偏载检测等在线检测设备,亟待开发。即便已经配备的设备,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还普遍存在于设备的开发、配置、技术保障、维护等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1缺少统一的研制、开发、配备规划。缺少统一的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研制、开发、配备规划。设备的研制、开发、配备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开发商、生产商的手中,设备市场的技术走向受开发商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发商和生产商往往把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设备放在开发的首位,尽管这样也会促进装备水平的提高,但更多体现出开发的无序性。设备使用单位也很少主动提出装备技术水平和配备数量的要求,其设备投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2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市场秩序混乱。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市场秩序混乱,产品质量水平良莠不齐,开发商之间无序竞争,甚至存在某些厂商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有的厂商根本不具备开发生产的技术条件,但为了追求利润,居然采用仿冒手段制造伪劣产品;有的厂商无原则地追求低成本,甚至采取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等手段与人竞争,不但对正当、优质产品造成冲击,而且对运输安全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2.3行业技术标准还不完备。用以指导生产的有关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铁道行业技术标准还不完备。相当一部分设备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如:超偏载检测装置、轮重测定仪、限界测定仪、危险品检测仪、货车装载状态电视监控系统等,还缺乏完备的能够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行业标准;有些标准陈旧落后,其指导作用显然不足,有的设备还仅仅是依据不规范的“技术条件”来生产;有的虽已制定技术标准,但由于种种原因,标准的技术要求与实际生产水平相比有些不符,生产水平还不能满足技术标准的需要,等等。这些技术标准方面的问题,导致检测设备的生产现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检测手段与实际需要之间、检测需要与生产水平之间、检测技术普及与检测设备管理之间等等,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3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铁路有关部门对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配备十分重视,也已经建立一定规模的管理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管理上不尽如人意。

3.1配置要求和配备标准不够规范。全路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配置要求和配备标准在规范化方面显得十分薄弱。各相关单位的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配置往往侧重于经营因素,忽视对技术因素的可行性论证,更谈不上设备配置的长远规划。经济实力越强、设备本身的直接效益越明显,单位对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投入力度就越大,反之,投入力度就越小。另外,设备采购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对所采购的设备质量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有效控制,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资金浪费。

3.2计量意识淡薄。设备使用单位,尤其是安全检测设备的使用单位,缺乏科学的计量意识,对计量、安全检测设备日常监管非常薄弱,无法实现正常的周期维护和检定。误以为安全检测设备不属于计量设备,因而对其用于判别目的的量值不进行科学溯源,甚至不溯源,绝大多数的安全检测设备没有以合法、有效的量值溯源作保证,无法判定量值是否准确或量值的偏差(误差)是否在正常范围,致使设备的可靠性无从谈起。

3.3设备安全防护薄弱。设备本身缺少安全防护措施或防护手段不完备,加之设备管理存在漏洞,给不法者以可乘之机。如:为达到不正当目的,采用非法手段,有的与生产厂商勾结,在例行检定后擅自非法更改设备初始设置参数,致使其量值与检定状态不符(曾发生某区段的两台状态未见异常的轨道衡称量同一对象,其量值竟然相差5吨之多的现象,这已经远远超出轨道衡的正常称重准确示值变化区间,若非操作人员人为调整设备,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设备检定状态与使用状态不一致,导致设备无法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这势必影响设备的工作质量及其可靠性。对计量设备而言,其结果是严重侵害国家和客户的利益;对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或设施来说,这种做法将对运输安全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是运输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

3.4检测信息网络化基础薄弱。计量、安全设备的检测信息无法共享。铁路货运是一个动态系统,运输系统的各个环节之间要靠信息进行沟通和联系。为了充分发挥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效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检测信息共享是必由之路。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重要设备的检测信息未实现共享,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而从管理的必要性来看,信息共享应该在检测领域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这对推动高水平运输安全体系的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韩远谋,蒋运华,侯媚娟.散堆装货物超载因素的调查与分析,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2):53-54

[2]王维.克服计量手段落后现状确保货物运输安全,铁道货运,2002,(5):37

[3]赵如进.轮重测定仪在铁路货运安全中的作用,铁道货运,2003,(3):37-38

[4]于冬,顾培亮,陈钟.铁路货车装载状态监视和超限检测系统的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04,(5):141-143

[5]赵俊彦.轨道衡联网技术在货运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哈尔滨:哈尔滨铁道科技,2003,(2)10’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3篇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9]吴效葵,陶思宇,查伟雄.铁路运输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

[10]林晓莺,梁成谷.2005年全国铁路各项运输指标再创历史新高[J].铁道货运,2006.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与公路、民航及水运等行业相比,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逐渐将物流理念融入我国铁路货运已经刻不容缓。论文正是从铁路货运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铁路货运所面临的形势、剖析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确定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路与目标,提出铁路枢纽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情的限制,铁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长期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得到了缓解,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的支持,这是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的直接挑战。

1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现状

1.1铁路货运市场的变化和传统格局的矛盾

经过20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宗货物不断减少、高附加值、小批量运输不断增加,对货物运输在快捷性、机动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的铁路运输还难以满足这些新的货物运输要求。同时,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发达、公路密度大的地区,公路以其速度、灵活的优势,分流了铁路相当多的短途运量和部分长途运量,铁路货源不断流失,货运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5%,从货物周转量来看,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呈下降趋势。铁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冲击。

铁路在货运市场中份额大幅下降不仅有来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与铁路运输自身发展的经济特征和服务水平也有密切关系。铁路货运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缺乏深入改革的内在动力。铁路所运送多是低附加值、批量大的货物,很难提升在货运市场的地位,而且铁路的送达速度慢、便利程度低、货损货差严重、灵活性差、无法满足货主的要求,导致部分货源流向其他可选择的运输方式。

1.2运输对象的变化

目前,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建,以加工组装工业、电子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工业的运输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轻、薄、短、小”的特点,消费市场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使运输从“少批次、大批量、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及时性”。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为继承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在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1.3入世对铁路货运的冲击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铁路运输服务的开放包括铁路货运以及作为运输辅助的仓储和货物运输服务。中国入世使得国外企业有了进驻中国运输市场的政策环境,外国投资者可以直接在我国建立分支机构来参与我国运输市场的竞争,或者是通过提供技术设备投资于我国运输企业。在入世过渡期,外资企业直接进入铁路集装箱、冷藏、快运和多式联运等盈利高、市场潜力大的专业性货运市场,会给我国发展不成熟的铁路专业性运输带来较大冲击。

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意义

2.1现代物流的发展对铁路的影响

物流过程的实现需要运输,铁路货运则是以运输装卸及仓储等为主要业务的行业,可见铁路货运的业务已经包含在现代物流的业务功能之中。这种主要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使得铁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化比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具有更低的“门槛”。因此,在业务功能上不需要重起“炉灶”。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产品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新鲜水果、蔬菜、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商品售价的70%。我国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还有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库存。这些在费用和时间上的消耗和大量的库存正是潜在的实施物流管理采用新物流技术的领域。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NP的10%,而根据国际有关机构的估算中国要占到15%以上。物流技术与交通运输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也使得经营交通运输的企业进入物流服务领域成为可能。

2.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意义

现代物流的发展将改变铁路目前的市场位置,进而将改变铁路在市场中的角色。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单一的运输或仓储服务已经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基于这一变化铁路面临的已经不是原来单纯的运输市场,而是包含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服务功能的整个物流市场,这样铁路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也不再只是运输企业,而是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加快铁路物流业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货流特点的需要,是促进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将现代物流理念运用到传统铁路货运的发展中去,成为改善运输现状刻不容缓的方针政策。

铁路要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作为铁路主要生产部门的货物运输生产,必须根据现实的市场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确立合理的市场定位,实现自身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从而实现铁路向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从当前铁路货运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相当数量的铁路枢纽货运站在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铁路枢纽货运站原有的功能正逐步丧失,而且面临着设备与设施闲置、无效运输、效益滑坡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和结构调整,调整经营策略,采取措施开展相应的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因此,在现代物流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铁路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的大环境下,进行铁路枢纽内货运站发展现代物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铁路货运引入物流理念的措施

3.1我国铁路货运存在的问题

3.1.1办理货运作业的车站数量较多

目前的铁路货运基本上以编组站为中心,开行小运转列车到办理装卸车业务的各车站交换车辆,有些没有调机的车站还需依靠其他车站的调机机车或小运转列车的本务机车来完成调车作业。这种作业程序对货运营业站较多的枢纽而言,存在着工序复杂、作业重复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编组站作业量大,另一方面空车调配也增加了作业量,造成货运作业复杂、作业环节多、车辆运行速度慢、停留时间长,延误了车辆周转时间,增加了货物送达时间。在公路与铁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货物运送时间已成为铁路运输竞争取胜的关键。为有利于铁路降低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更好地发展运输市场,必须加速货车在枢纽内的周转,减少运输组织中的重复作业。

3.1.2货运技术设备落后

技术含量较高的货运设备不普及,或没有被充分挖掘潜力。如有些货运站运输的散堆装货物不具备很好的条件,而是通过人工测密度、量尺画线等措施来确定装载重量。对超限货物、阔大货物运输没有高科技检测手段,仅依靠人工手段控制,不可避免存在误差,安全系数低。现在计算机应用已经相当普及,但货运规章管理、统计数据、动态安全信息等由于没有网络支持,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实时监控,不能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加强货运组织,实现现代化安全管理。

3.1.3大型铁路货运所在城市的交通发展与规划缺乏综合协调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内工业的外迁,铁路货运站和环城铁路圈更接近于城市,而环城的公路多在铁路圈之外。

因此,城市货物的集散运输,须穿越铁路圈,造成不合理运输。同时,数量众多的货运站和专用线占用了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对城市道路产生严重干扰,影响城市的合理规划与发展。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形成网络,市内运输能力大大提高,铁路为城市客运服务的设备和设施均可以移出市区,城市的货物运输可以由轨道交通或公路运输系统利用凌晨时段完成。

3.2铁路货运引入物流理念的措施

3.2.1铁路货运功能布局调整

考虑到各个铁路枢纽实际情况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区的特点,通过把枢纽内的货运业务从枢纽中分离出来,重新规划各货运站的功能和布局,取消各货运站间的小运转列车,对各货运站的设施、设备进行资产重组,包括组建独立的综合物流中心、关闭枢纽内其余货运站等等。

3.2.2铁路有关规章应适应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物流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将于加入WTO的对外开放承诺中有关运输服务和分销领域的开放同步进行。铁路要改进运输组织、大力拓展市场空间、挖掘铁路干线运输之外的利润源泉,要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研究制定符合WTO有关规则的现代物流服务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

3.2.3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投入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路内企业以合资的方式加强联合,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注重吸引路外不同所有制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参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

3.2.4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未来几年,铁路应强化路网主骨架,提高干线运输,完善区际通道,尽快打通限制区段,提高综合运输能力;铁路应尽早实行客运分离,减少相互间的干扰与影响,进一步扩大列车提速范围,加快完善铁路提速网络,不断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5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物流业务管理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科学。因此,开展现代综合物流业务必须拥有一大批精通各种运输、仓储业务,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队伍。要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加大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3.2.6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散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要紧密结合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构建起覆盖全路的现代物流平台,加快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一是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将各货运站、编组站和分界站联网运行,随时掌握货物的实时状态和运行位置,实现铁路货运的实时追踪。二是积极利用电子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连接企业服务网点,为顾客提供实施的信息服务,实现物流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的货物运输市场份额日趋减少,铁路货运向运输物流市场拓展、以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发展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铁路货运业面临的崭新课题。铁路运输企业要实施现有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最重要的是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使企业领导及员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认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确确定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铁路运输企业才能根据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科学的制定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长远战略规划与实施对策。在这方面,迄今为止尚缺乏比较系统、有力度的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宗平,杜文.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流程相适应的流程再造[J].中国铁路,2003(11):34-36.

[2]胡国林.铁路枢纽地区货运管理改革的趋势探讨[J].铁道货运,2002(1):16-17.

[3]丁勇,谢如鹤.铁路枢纽货运集中化方案的探讨[J].铁道货运,2001(4):6-7.

[4]秦四平,颜运鹏.以铁路货运站为核心建立物资流通中心[J].铁道货运,2000(1):36-38.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与公路、民航及水运等行业相比,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逐渐将物流理念融入我国铁路货运已经刻不容缓。论文正是从铁路货运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铁路货运所面临的形势、剖析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确定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路与目标,提出铁路枢纽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情的限制,铁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长期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得到了缓解,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的支持,这是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的直接挑战。

1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现状

1.1铁路货运市场的变化和传统格局的矛盾

经过20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宗货物不断减少、高附加值、小批量运输不断增加,对货物运输在快捷性、机动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的铁路运输还难以满足这些新的货物运输要求。同时,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发达、公路密度大的地区,公路以其速度、灵活的优势,分流了铁路相当多的短途运量和部分长途运量,铁路货源不断流失,货运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5%,从货物周转量来看,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呈下降趋势。铁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冲击。

铁路在货运市场中份额大幅下降不仅有来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与铁路运输自身发展的经济特征和服务水平也有密切关系。铁路货运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缺乏深入改革的内在动力。铁路所运送多是低附加值、批量大的货物,很难提升在货运市场的地位,而且铁路的送达速度慢、便利程度低、货损货差严重、灵活性差、无法满足货主的要求,导致部分货源流向其他可选择的运输方式。

1.2运输对象的变化

目前,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建,以加工组装工业、电子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工业的运输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轻、薄、短、小”的特点,消费市场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使运输从“少批次、大批量、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及时性”。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为继承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在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1.3入世对铁路货运的冲击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铁路运输服务的开放包括铁路货运以及作为运输辅助的仓储和货物运输服务。中国入世使得国外企业有了进驻中国运输市场的政策环境,外国投资者可以直接在我国建立分支机构来参与我国运输市场的竞争,或者是通过提供技术设备投资于我国运输企业。在入世过渡期,外资企业直接进入铁路集装箱、冷藏、快运和多式联运等盈利高、市场潜力大的专业性货运市场,会给我国发展不成熟的铁路专业性运输带来较大冲击。

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意义

2.1现代物流的发展对铁路的影响

物流过程的实现需要运输,铁路货运则是以运输装卸及仓储等为主要业务的行业,可见铁路货运的业务已经包含在现代物流的业务功能之中。这种主要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使得铁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化比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具有更低的“门槛”。因此,在业务功能上不需要重起“炉灶”。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产品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新鲜水果、蔬菜、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商品售价的70%。我国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还有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库存。这些在费用和时间上的消耗和大量的库存正是潜在的实施物流管理采用新物流技术的领域。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NP的10%,而根据国际有关机构的估算中国要占到15%以上。物流技术与交通运输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也使得经营交通运输的企业进入物流服务领域成为可能。

2.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意义

现代物流的发展将改变铁路目前的市场位置,进而将改变铁路在市场中的角色。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单一的运输或仓储服务已经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基于这一变化铁路面临的已经不是原来单纯的运输市场,而是包含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服务功能的整个物流市场,这样铁路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也不再只是运输企业,而是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加快铁路物流业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货流特点的需要,是促进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将现代物流理念运用到传统铁路货运的发展中去,成为改善运输现状刻不容缓的方针政策。

铁路要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作为铁路主要生产部门的货物运输生产,必须根据现实的市场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确立合理的市场定位,实现自身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从而实现铁路向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从当前铁路货运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相当数量的铁路枢纽货运站在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铁路枢纽货运站原有的功能正逐步丧失,而且面临着设备与设施闲置、无效运输、效益滑坡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和结构调整,调整经营策略,采取措施开展相应的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因此,在现代物流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铁路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的大环境下,进行铁路枢纽内货运站发展现代物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铁路货运引入物流理念的措施

3.1我国铁路货运存在的问题

3.1.1办理货运作业的车站数量较多

目前的铁路货运基本上以编组站为中心,开行小运转列车到办理装卸车业务的各车站交换车辆,有些没有调机的车站还需依靠其他车站的调机机车或小运转列车的本务机车来完成调车作业。这种作业程序对货运营业站较多的枢纽而言,存在着工序复杂、作业重复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编组站作业量大,另一方面空车调配也增加了作业量,造成货运作业复杂、作业环节多、车辆运行速度慢、停留时间长,延误了车辆周转时间,增加了货物送达时间。在公路与铁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货物运送时间已成为铁路运输竞争取胜的关键。为有利于铁路降低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更好地发展运输市场,必须加速货车在枢纽内的周转,减少运输组织中的重复作业。

3.1.2货运技术设备落后

技术含量较高的货运设备不普及,或没有被充分挖掘潜力。如有些货运站运输的散堆装货物不具备很好的条件,而是通过人工测密度、量尺画线等措施来确定装载重量。对超限货物、阔大货物运输没有高科技检测手段,仅依靠人工手段控制,不可避免存在误差,安全系数低。现在计算机应用已经相当普及,但货运规章管理、统计数据、动态安全信息等由于没有网络支持,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实时监控,不能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加强货运组织,实现现代化安全管理。

3.1.3大型铁路货运所在城市的交通发展与规划缺乏综合协调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内工业的外迁,铁路货运站和环城铁路圈更接近于城市,而环城的公路多在铁路圈之外。

因此,城市货物的集散运输,须穿越铁路圈,造成不合理运输。同时,数量众多的货运站和专用线占用了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对城市道路产生严重干扰,影响城市的合理规划与发展。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形成网络,市内运输能力大大提高,铁路为城市客运服务的设备和设施均可以移出市区,城市的货物运输可以由轨道交通或公路运输系统利用凌晨时段完成。

3.2铁路货运引入物流理念的措施

3.2.1铁路货运功能布局调整

考虑到各个铁路枢纽实际情况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区的特点,通过把枢纽内的货运业务从枢纽中分离出来,重新规划各货运站的功能和布局,取消各货运站间的小运转列车,对各货运站的设施、设备进行资产重组,包括组建独立的综合物流中心、关闭枢纽内其余货运站等等。

3.2.2铁路有关规章应适应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物流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将于加入WTO的对外开放承诺中有关运输服务和分销领域的开放同步进行。铁路要改进运输组织、大力拓展市场空间、挖掘铁路干线运输之外的利润源泉,要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研究制定符合WTO有关规则的现代物流服务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3.2.3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投入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路内企业以合资的方式加强联合,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注重吸引路外不同所有制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参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

3.2.4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未来几年,铁路应强化路网主骨架,提高干线运输,完善区际通道,尽快打通限制区段,提高综合运输能力;铁路应尽早实行客运分离,减少相互间的干扰与影响,进一步扩大列车提速范围,加快完善铁路提速网络,不断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5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物流业务管理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科学。因此,开展现代综合物流业务必须拥有一大批精通各种运输、仓储业务,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队伍。要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加大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3.2.6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散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要紧密结合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构建起覆盖全路的现代物流平台,加快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一是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将各货运站、编组站和分界站联网运行,随时掌握货物的实时状态和运行位置,实现铁路货运的实时追踪。二是积极利用电子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连接企业服务网点,为顾客提供实施的信息服务,实现物流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的货物运输市场份额日趋减少,铁路货运向运输物流市场拓展、以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发展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铁路货运业面临的崭新课题。铁路运输企业要实施现有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最重要的是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使企业领导及员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认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确确定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铁路运输企业才能根据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科学的制定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长远战略规划与实施对策。在这方面,迄今为止尚缺乏比较系统、有力度的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宗平,杜文.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流程相适应的流程再造[J].中国铁路,2003(11):34-36.

[2]胡国林.铁路枢纽地区货运管理改革的趋势探讨[J].铁道货运,2002(1):16-17.

[3]丁勇,谢如鹤.铁路枢纽货运集中化方案的探讨[J].铁道货运,2001(4):6-7.

[4]秦四平,颜运鹏.以铁路货运站为核心建立物资流通中心[J].铁道货运,2000(1):36-38.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铁道信号;毕业设计;现代学徒制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毕业设计作为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教学水平。下面以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为例探讨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毕业设计存在下述问题,阻碍了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1.1毕业设计定位偏差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基本都是采用和同专业本科院校相似的毕业设计题目与设计要求。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与许多其他高职专业一样,参照本科院校毕业设计模式去实施,致使课题设计难度和设计内容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相悖,学生面对设计任务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只好从网上下载一些设计论文进行拼凑,敷衍了事,毕业设计变成了走过场。

1.2课题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由于学生多题目少,学生选题相似甚至相同,造成好学生辛苦做,一般学生旁边看,差学生无事干的局面。有的课题内容陈旧,如小站电气集中联锁设计,所用设备类型已经淘汰,不符合行业发展现状;还有的课题与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关联度低,不能对学生今后工作有指导作用,致使学生积极性不高。

1.3设计过程监管不足,指导教师少,师生交流少

在现场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由一名校内专业教师通过巡视负责指导毕业设计。专业教师没有巡视时,学生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存在师生辅导比例低,教师面对面辅导学生间隔周期过长的问题。教师很难管理细化到每个学生的设计情况和进度,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缺乏及时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如何根据高职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专业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在毕业设计中高度关注的问题。

2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策略

现代学徒制已被证明是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近几年在毕业设计中采用以下做法,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2.1准确定位,加强技术技能训练,培养创新精神

职业教育的培养定位是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进行毕业设计就是为了巩固和提高高职生的技术技能。现代学徒制下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实施、总结和提升都应围绕提高学生技术技能这个抓手,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高职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主要培养面向铁路运输基层单位的一线技术人员,具体说来就是培养懂设计、会看图、通施工、善于维护管理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学生通过设计配线图应能识读各种施工图纸,通过结线图和电缆径路图应会分析判断处理实际线路故障。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不但有设计图纸(论文),还要有作品。作品使毕业设计形成完整的实践训练过程:从选题、设计、施工、调试、检验到总结提升,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强化技术技能训练。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有限,要求每个学生提交的作品是自己设计图纸中相对完整的一部分,如选择进(出)站信号机,四(五)线制道岔控制电路,25Hz相敏轨道电路等具有专业代表性的典型设备和电路的一部分,按照设计施工规范进行相关设备箱(盒)的配线施工和调试。实践证明,很多设计时感到茫然的学生看到自己作品正常工作时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看到自己设计调试的信号机能够按照连锁要求进行不同颜色的灯光显示,看到转辙机按照自己设计的控制电路能控制道岔按照技术要求转到定(反)位,看到25Hz相敏轨道电路按照设计的配线图可以正确反映股道的空闲与占用时,每个学生内心都充满了成就感,找到毕业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毕业设计提交作品这个环节是毕业设计中最受学生喜爱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同学甚至通宵达旦去设计,以便尽快进入到作品环节。作品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和想象力,他们大胆创新,在作品制作过程中不辞劳苦地剪剥线缆、制作线环,不停地进行设计和工艺的改进,期望作品更加贴近设计思想。作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互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2校企共定课题,加强选题质量和数量,增强时效性、创新性

2.2.1增加课题数量,加强课题实践性为了加强毕业设计教学效果,保证学生一人一题,首先需要增加课题数量,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完成:一是校企合作,根据实训基地具体情况和特点,开发适合学生实际专业水平,又能充分利用基地设施的课题,实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无缝链接。二是校内专业教师深入设计院所、铁路运输站段收集现场资料,如站场资料和区间设备资料等。为保持选题的先进性和真实性,要求指导教师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关注行业动态,加强选题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于使用技术落伍、内容缺乏新意的课题进行剔除或者更换,例如将落后的小站电气集中设计更换为大站电气集中或计算机联锁设计;选择面向生产实际的课题,例如对于车站信号自动控制类和区间信号自动控制类课题,按照铁路关于中间站和区间实际使用铁路信号自动控制设备的情况,要求学生一人一题,独立完成指定课题的设计任务和作品,设计一个咽喉或者是整个区间,交出全部设计文件。实践证明,采取一人一题的做法,极大调动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2.2完善课题质量,增强课题的典型性从现场搜集的课题有一些是特殊使用和非标设计,不具有代表性。为了让每个课题具有不同的特点且呈现典型性和多样性,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探讨商议,将这些课题资料进行筛选、整理、修改。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施工设计类的课题最能体现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全面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情况,其中以车站施工设计和区间施工设计最具代表性。施工设计的任务目标主要是为施工单位提供施工作业用的详细图纸。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全面掌握工程设计本领,在选择课题时,既要难易有别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也要考虑课题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各个课题所选用的站场,从运营及设计角度看应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上涵盖了车站自动控制设计中应解决的基本问题,如区间为半自动闭塞设备、自动闭塞设备的车站;有一个发车方向,有两个发车方向的车站;两个发车方向均为复线的车站;有复式交分道岔和专用线的车站;设脱轨器及股道中间出岔的车站;股道单向运行或双向运行的车站;有八字变通进路或平行变通进路的车站;有编组场的车站;有货物线的车站;有超限绝缘的车站;有非进路调车的车站等等。这样不仅使每个人的设计题目各具特色,还可以使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学习,激发创新意识,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

2.2.3校企共同指导,加强过程管理,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一体化学生找工作时间普遍从第五学期初开始,有些同学签约完毕后,第五学期课程结束后就去签约单位开始顶岗实习。如果按教学计划在第六学期中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有些学生很难及时返校,无法充分利用校内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课题准备,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准备不足。如果设计过程中又缺乏指导教师的随时检查和有效监督,有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只能匆匆忙忙在最后交付期限前,上网找些资料拼凑完成,难以达成毕业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毕业设计选题放在第五学期顶岗实习开始之前两周进行,由校内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指导书,要求学生这两周时间在学校集中选看题目,指导教师集中答疑。对于签约就业单位的学生,建议结合就业岗位进行选题。对于共性问题,指导教师集中组织学生进行答疑。在校内选题,学校提供毕业设计场地及专用桌椅,配置相应的文具器材,便于学生利用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期刊库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设计方案,使学生初步整理出毕业设计实施计划和毕业设计任务书,基本完成开题报告。开题工作完成后,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期间是课题具体开展实施阶段,由企业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所需的场景和条件,企业师傅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勘测现场,积累数据,进行方案比较等工作,进行毕业设计的技术实现和解决方案。校内指导教师每周巡视一次,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整体方案、方法策略和设计格式等方面的指导。由于企业教师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及时辅导和监督学生的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校内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以上是毕业设计的实施环节,做好毕业设计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课题质量、能力水平、工作态度、设计质量、作品质量等多维度、多层面、多环节的进行综合评价。

3结语

毕业设计是从学校走向毕业工作岗位的过渡环节,如何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不断探索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毕业设计新形式,使毕业设计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岗位技术技能,实现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始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杨林娟.高职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110-111.

[2]沈笑君,李明明,徐岩.矿物加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J].煤炭技术,2008(4):148-149.

[3]崔宏巍,朱方来.高等职业院校四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7):74-77.

[4]宋烨,凌晨.影响高职教学设计因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6(13):34.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7篇

一、铁路职被评定新政策的可喜变化

1.实现职称的岗位职务化管理,对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人员向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打开了通道。岗位职务化管理,是指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干部职工身份”一直是制约铁路职工个人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些有能力的基层职工受“身份”限制,不能参与到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当中,不仅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也使铁路单位在发展中受到了无形的损失,铁路职工岗位化管理政策措施,为想干事、能干事的职工搭建平台,将车间土专家推向管理岗位,为铁路科学持续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也激励每一名职工只要努力就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职称的岗位职务化管理放开,技能人员向技术人员转化的期待也越来越大,这项举措的颁布也将更加激励员工的进取心。

2.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系列实行国家统考,高级职称实行考评结合,更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技术人才。会计、统计、审计、经济等相关专业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逐渐由评审向社会化考评结合转变,免除了单位自主上会评审的人为因素过多干涉以及涉及到各个细微专业分支的非专业化评委影响,更加公平公正。目前会计、统计、审计、经济系列的初、中级均已实现全面的全国统考,高级职称也仅剩余经济系列仍属评审,其余系列都已转向更加专业化的含有业务知识考试的社会化考评结合,更加科学。通过实践可得出,职称评审工作将考试和评审二者有机地结合,解决了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得到了更加客观公正评审结果。

3.跨系列转评问题较好解决。《暂行办法》对于跨系列调整或变更工作专业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区分主系列、辅助系列,跨系列调整变为“先转评后晋升”和“直接晋升”两种方式,更加清晰简化。因铁路企业从事铁道运输、铁道车辆的工程系列和从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的经济系列基本平分秋色,而在市场部门从事物流结算岗位的人员划分到会计系列也无法按辅助系列划归,这一政策上的调整较为符合新形势下铁路企业的现状,对铁路企业的职称跨系列转评大为有利。

二、当前铁路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岗位设置与职称评定相匹配的问题。职称评定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关键是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就铁路企业来讲,当前设置的岗位职责没有很好地与专业技术职务相对照,以至于进行职称评定时某些岗位应该对应的专业系列,有的岗位划分有重叠,在对应专业系列时模棱两可。进行岗位对应专业技术系列的专业划分也对员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科学划分岗位与职称专业的匹配性,形成良好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2.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定职专业系列与从事专业的匹配问题。大学生定职定级目前还基本考虑自身所学专业相一致原则进行定职纳入相应的技术资格系列,但实际上经常出现经过一年的见习期轮岗实践后,发现此人更加适合的岗位有变。比如工程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见习时发现其更擅长做数据统计分析类工作,在定职定岗时拟分配在统计岗位,但是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只能将其技术职务定在工程系列,结果就会出现从事专业与定职定级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匹配的问题,而且几年后此人参加中级职称评定时,还会有跨系列转评的困扰。建议:大学生定职时充分考虑拟安排从事的专业岗位,一方面尽可能安排与其所学专业相一致的工作岗位,以实现学以致用、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一些特殊人员,根据现实情况取其长处,尊重本人意愿,按照擅长或者更能发挥其能力的岗位来定岗,同时根据岗位来确定其应纳入的专业技术系列。

3.职称评价机制的条件和优秀技术人才的匹配问题。一些硬性的职称评定先决条件,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的桎梏。一是评价内容僵化单一。现行政策统一要求先要通过外语考试,可有些一线技术人才的工作并不需要外语知识,外语考试却成了他参加职评无法逾越的鸿沟;二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职称评审中工作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水平,很难用量化测评、评审答辩准确地考察。这样造成生产和工作在一线、业绩突出的专家评不上职称,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了买文凭、假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使得有能力、懂技术、擅管理、业绩突出的人员得不到职称资格,从而压制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改变现行的职评体系,实行专业资格按比例评价。在职称评价体系中,将评价条件分为学历、资历、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若干要素分别打分,实行量化评价,充分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学历、资历和论文不再作为职称评定的首选,能力学识、业绩取代学历、资历、论文等成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建立以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主的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标准,以此来确定具体的评议内容。在评价中,可采用笔试、实际操作、演讲答辩等多种手段开展评审工作,使评价科学合理。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8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都是实现人和物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但现代物流的服务范围更广,而交通运输提供的服务更狭窄点。论文百事通新形势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服务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发展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具有指导性的部分供应链服务,运输和物流在这个节点上形成了交融。

二、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

首先,积极发挥铁路的干线运输优势,走专业化道路。铁路运输本身属于功能性物流,走专业化道路就是不断加强铁路的专业化特点,突出铁路的强大优势,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铁路运输应充分发挥在干线上的运输优势,充分体现其运量大并安全,还有不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的天然优势,以承揽长距离和大运量的运输业务,只有这样充分利用优势,抛开劣势,才能将铁路运输业做成强大的功能型物流企业。

其次,构建铁路运输发展物流的运行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铁路物流运行网络体系是铁路运输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一方面,铁路具有天然的网络优势,已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最大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要不断在现有铁路运输体制条件下形成区域性物流业务网络,还要尽快实现对铁路货运的实时跟踪,努力通过信息平台将企业连接起来,实现电子化现代物流。

再次,对铁路闲置的货场设施、装卸机械及仓库等进行整合,组建地区性的以仓储、配送和运输为服务特色的铁路物流公司。新形势下可以有选择地对部分地处大、中城市和区域性物资流通中心的铁路货场进行改造整合,以仓储为基础,完善配送、流通加工和协助销售功能,从而实现铁路运输向现代物流质的转变。

最后,组建专业化的铁路物流公司。可以整合现有的行包运输、行包经营资源,将铁路局的行包车辆、行李房设施及相应的装卸力量与中铁快运进行重组,成立全路性的行包快运公司,另外重新布局全国铁路集装箱营运系统,组建全路性的集装箱运输公司。新晨

三、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适应与发展

首先,加快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尽快实施物流企业战略合作。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发挥铁路大中型货运营业站的仓储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条件发展仓储及配送等物流服务,利用铁路货运营销系统的便利性,可以为客户提供市场分析预测等信息服务。另外,铁路应加强与海运、内河航运及公路、民航等其他交通行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运输优势,全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通过改革铁路货运管理推动发展现代物流。新形势下,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铁路货运管理部门必须围绕物流企业关心的运输价格、服务质量等问题进行改革。

最后,改变运输组织方式实行分类运输,将货运站布置成物流中心,以满足不同货物的不同需求。新形势下我国的现代物流需求要求铁路部门必须大量启用专用车辆,并组成各种按货物品类划分的专管特定货物运输的货运中心,大力发展专门运输,同时兼顾普通运输。另外,很长时间以来,铁路货场都只是注重其内部作业功能,而严重忽视了外部社会所需功能,特别是社会所需的物流服务一体化功能。其实铁路货运站场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且有强大的铁路运输支持。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化生产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铁路货场必须走出固有的内部作业功能服务范畴,而应充分利用其各项资源为社会提供所需各种物流服务,把货运站布置成现代物流中心,使铁路货运站日益发挥集约化物流据点的作用,以发挥铁路在社会物流体系中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