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

税收风险防范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第1篇

首先,要防控税收筹划风险,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税收筹划?它的本质是什么?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税收筹划指的是纳税企业根据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合理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合法的基础上减少税收支出,实现公司价值。通俗的说,就是通过一系列合法手段,达到税负最小化,实现最大利益的财务行为。引用《天津经济(2003)》这本杂志的观点:“愚者偷税,蠢者抗税,智者避税,高者筹划”,税收筹划更像是税法和税收实务是结合。实际上,纵观税收筹划的全过程,我才发现,税收筹划不仅涉及税法,还是一门涉及到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三个领域的学科,是一项复杂性非常强的金融活动。李骞在《风险分析税务规划》(现代制造技术和设备/2006年第3节)中写到,想要获得收益,必定就要承担风险,税收筹划也是如此。一些税收筹划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但也有非常高的违法风险,如果控制不好,无疑会得不偿失。因此,企业必须优先明晰税收筹划的实质,才能做好税收筹划的第一步。

其次,我们知道风险是由税收筹划失败而来。那么,税收筹划为什么会失败呢?风险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是我们了解税收筹划风险的重要问题之一。实际上,税收筹划虽然有法律法规的制约,但归根究底,大部分仍是企业决策者的主观行为。而税收筹划又是一项复杂的财务活动,需要具备税法、财务、会计、其他法律等多项知识和技能,一般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很难同时具备多种知识和能力。对于税收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税务总局的网站上还有另一种见解:“税收筹划不应“孤军奋战”。这句话是意思,是想说明税收筹划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任务”,还需要企业其他部门共同协作。虽然我赞同此观点,但对于这点的理解,我还认为:在税收筹划的全过程中,税务机关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定不能被忽视!因为税法经过不断的细化改革,已经呈现越发复杂的趋势,执法也比以前更为严格,税务机关作为税收执法机关,决定着税收筹划的合法性是否有效。

除了以上两点,我认为,纳税人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高,甚至有些企业完全误解了税收筹划的真实含义,根本不重视。这也是导致税收筹划在国内起步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例如,未区分税收筹划和避税的差别,将税收筹划与偷税、逃税混为一谈,对避税行为的风险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时,常常触碰法律红线,遭受财产损失的同时,也难逃企业自身风险损失。

最后,我们知道了税收筹划风险的来龙去脉,是时候想想该怎么防范与控制它了。就我而言,控制之前先防范才能避免以后的麻烦。通过《财政与税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年第7—12期),我明白了既然财务人员是税收筹划的主力军,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税收筹划,财务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税法变化,加强税法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税收筹划是高水平的金融活动,其中包括范围广泛的专业知识,如税法、会计、投资、金融、贸易和物流等高度专业知识。所以,企业也可以使用社会中介组织、税务专家的力量。

同时,《税收筹划概论》(计金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还提到,财务人员还要能掌握企业基本情况、与税务有关短时间规划事项等,最后在获得真实、可靠和完整信息的基础上,规划正确的税收筹划切入点,制定正确的税收筹划程序。由于中小型企业专门知识、经验和人才的限制,不一定能够完成这一套流程,所以需要雇用专业的外部人员,以求进一步降低税收筹划的风险。但是,我们需要记住一点:任何风险都只能被降低,不能被完全消除。所以光有防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控制手段。我认为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经常对税收筹划进行风险评估是最好的选择。通过浏览《中国税务》(中国财政杂志社/2009年第1-12期)一书,了解到了我们对税收筹划进行风险评估,能够随时观察税收筹划的风险变化,灵活掌握和控制风险。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有许多公司税收筹划并没有构成一个科学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管理混乱。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涉税风险;防范策略

现阶段,国内外金融环境都充满着不确定性,风险因素日益复杂导致企业税收筹划环节经常出现问题,不经意间出现了违规操作,深陷涉税风险中,这对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当前发展过程中,针对涉税风险也展开了更为全面的探究,以防范涉税风险角度切入,探究有效的防范策略能够更直观的指导企业优化企业税收筹划、规避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企业税收筹划中涉税风险类型

一是,地域差异导致的涉税风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的发展规模不但扩大,目前跨地区运营企业、跨国企业都十分普遍,但由于国家间、地区间税收政策、税率、计税项目等都存在差异,税收筹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各地区、各国的差异,否则则会陷入涉税风险。二是,税收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涉税风险。目前我国始终致力于跨境税源监管以及国际税收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但国家间政策、法律规定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相关体系并不成熟、健全,导致跨国企业不便于了解涉税信息,从而致使税收筹划过程中出现错误,在国际上引发争议。三是,重复征税导致的涉税风险。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要价值为规范企业纳税,基于当前税收政策可以科学的降低企业税负,但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使重复征税问题加重,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享有税收管辖权,但是其与我国认定纳税人身份标准存在差异,我国纳税人在使用税费抵免制度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1]四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涉税风险。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工作更侧重于经济效益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环节,忽视了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导致税收筹划工作滞后;而且还存在税收筹划人员观念落后、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都容易导致涉税风险发生。

二、企业税收筹划中涉税风险防范策略

(一)统筹税收规划国家针对税收筹划应打破区域限制,针对税收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基于当前经济形势、企业发展需要划分企业等级,并针对等级制定标准,明确其税收筹划目标,以便其根据自身情况定位,制定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详细分解税收筹划每个工作步骤。而针对避税、递延纳税问题,国家需要建立统一的规定,并同时发放给地方政府,由地方组织企业学习相关政策规定,合法、合规的展开税收筹划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创造与获取经济利益,税收筹划应保持与企业商业诉求之间的联系,帮助企业消除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矛盾,使其承担合适的税收。

(二)构建信息化税务信息共享平台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构建税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国与涉外国家的联网,及时将各地区、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上传到平台,并为涉及纳税群体提供指导,保障企业及时了解地方性政策信息、其他国家纳税规定等,可以给予企业充足的时间通过专业咨询获得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同时,也便于企业内部关于税收筹划的管理,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将其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作为日常事务融入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便于各个部门以及企业与征税结构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处理涉税问题,帮助企业预防风险。

(三)完善国际税收规则建设一方面,当前国际间企业的合作越来越普遍,针对税收问题应由东道国与合作国家进行协商,制定统一的税收规定,保障充分考虑双方国家的利益,明确划分征税过程中的权责、亏损抵扣原则等内容,这不仅便于国际间合作的顺利推进,也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深化关于利润转移以及税基侵蚀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使后税基侵蚀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也影响着企业税收筹划,需要深入研究税费缴纳时间、抵扣内容、抵扣发生地点等有利于企业税收筹划的内容。此外,针对境外纳税环节,可以基于双方协议、协商程序解决相关争议,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四)强化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税收筹划呈现新的特征,传统的税收筹划理念以及方法都过于落后,并不适用于当前的企业发展,为了降低税收筹划环节涉水风险的发生概率,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形势及时更新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强化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互联网生态模式下行业的发展边界被打破,要求税收筹划人员必须具备大局观,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考量涉税问题,将税收筹划作为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利用大数据优势准确分析企业发展诉求,创新税收筹划方案;同时,不断提升税收筹划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拓展税收筹划范畴与内容,从而充分发挥税收筹划的价值,降低企业纳税负担,为企业利益增长创造更充足的空间[2]。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负责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使企业遭受涉税风险的概率大大提升,而企业税收筹划的不足客观存在,文章探究了税收筹划环节涉税风险的四种类型,并明确了其出现原因,结合企业税收筹划的实际情况,针对每种类型风险提出了防范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企业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防范涉税风险的探究中,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方法,以便形成完善的税收筹划机制,指导我国企业科学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赵丽杰.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其管理与控制[J].财会学习,2019(25).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税收征管风险;税收检查风险;税收遵从

“营改增”在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对税务机关造成的税收执法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准确判定税收风险点,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推进我国依法治税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本文结合实际探讨“营改增”后我国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税收执法风险现状分析

从实践反馈来看,“营改增”后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主要集中在税收征管和税收检查两方面。

(一)税收征管风险

1.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税收征管风险从实践看,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由于税务机关对营改增政策法规宣传不及时不到位降低了税收征管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绝大多数纳税人获取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渠道主要依靠税务部门的宣传和培训,但实践中受人力和服务意识等因素影响,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宣传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从而给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工作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税收征管效率。二是由于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税收征管风险。从实践反馈来看,造成纳税服务工作不到位的原因,既有办税人员业务知识不足的问题,基层税务人员一人多岗多职责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这类问题在基层税务部门表现得尤为突出。2.由某些行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导致的税收征管风险现实中,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操作困难也容易导致税收征管风险,其中以建筑业最具典型代表。建筑业是生产流动性最强的行业,外埠建筑业纳税人的存在给增值税的征管工作带来了一定风险。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第17号公告)第三条规定:“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向建筑服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税款,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据此,外埠建筑业纳税人在外出经营期间需要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和建筑服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双重管辖。财税2016年第36号文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服务、租赁服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依据上述文件,纳税义务发生后,外埠建筑业纳税人需要到服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税款,再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预缴税款的相关规定,确定了外埠建筑业纳税人有预缴税款的义务,这也是服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管理外埠建筑业纳税人的依据。在实际操作中,税务局对外埠建筑业纳税人的管理范围有限,仅限于主动办理外出经营管理证并报验登记的纳税人,未办理报验登记但实际在本辖区内从事外出经营的纳税人则不在税务局的监管范围内。因此存在大量漏征漏管的外出经营纳税人,从而造成税款流失。同时也存在大量纳税人已开具发票而未预缴税款的情况,那些已经完工且开具发票申报完毕的企业通常并不配合税务局补缴税款的工作,不愿意补缴这部分应预缴的税款。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逃避缴纳税款,税款实际已在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完毕。同时,外出经营地的项目已经完毕,不牵涉任何资金结算的问题,企业认为是否预缴对它们没有实质的影响。由于这些企业并非辖区内纳税人甚至多数都是外省企业,因此没有有效的手段能够制约外埠纳税人,导致应预缴的税款无法追缴。这种情况在生产经营活动流动性较大的行业普遍存在,除了建筑业外,石油石化行业的上游产业链(如开采业)也普遍面临这一状况。这种由于行业经营特殊性带来的税收征管风险,是营改增后带来的新问题。既造成税收征管工作的混乱,与征收营业税相比,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务发生地税源的流失。3.纳税人税收遵从产生的税收征管风险从实践反馈来看,“营改增”后因纳税人税收遵从导致的税收征管风险主要产生于纳税人对相关政策掌握不及时不到位、进项税抵扣链条不完整以及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等方面。(1)纳税人对相关政策掌握不及时、不到位。“营改增”及之后的税制改革不断推行,涉及面广、影响大。在改革进程中,税务机关、纳税人都有一个对税制重新认识、接受并适应的过程。近两年实施的改革涉及行业多,制度变化多且频繁,与原制度之间衔接上也存在问题。实践中,各地税务机关在操作过程中对相关政策把握不一。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纳税人的税收遵从产生了影响。从实践反馈看,缺乏相关政策知识及实务操作经验;政策不明确,各地税务机关政策把握不一,实际操作比较困难;与客户沟通困难是各行业都认同的主要困难。缺乏对相关制度的全面把握和实际操作经验,容易造成纳税人在处理相关涉税事务时出现错误;各地税务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对同样的涉税事项把握不一,容易造成税负不公。上述问题的存在都会对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我国税收执法风险及防范罗红云1庄馨予1刘瑞贤2(1.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2.新疆乌鲁木齐市税务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营改增”政策在理论上完善了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但从实际上也给税务机关带来了一定的税收征管风险。从实践来看,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纳税服务质量不高以及现行税制的缺陷等原因所致。对此,文章从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细化完善税制、强化税收执法监督等方面提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关键词:税收征管风险;税收检查风险;税收遵从法律(2)抵扣链条不完整。能否及时足额取得进项税专用发票将直接影响增值税纳税人抵扣链条的完整性,进而会影响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从实践反馈来看,很多第三产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无法保证抵扣链条的完整性。例如建筑业为规避这一风险,开始倾向于选择大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而逐步放弃于小企业、个体户之间的合作。这一方面说明市场已开始对营改增促进专业化分工的目的有所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状况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建筑业的纳税遵从产生影响。长期无法及时足额取得进项税发票,会导致企业自身税负上升。这种由制度改革造成的税负不公,必然会影响纳税人的税收遵从,进而对税收征管产生不利影响。4.税收征管机制的便捷度影响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现实中,税收征管机制越简化,越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营改增后要求企业自行开票要收集客户的多项开票信息;供应商要求税负转嫁,提高供货价格同时拖延开票时间;要配备专人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审核、认证和抵扣工作等等。由此可见,复杂的税收征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这一影响对运行规范的大规模企业会促进其管理的规范化,但对于大量中小企业则可能由于增加纳税成本而对其纳税遵从度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

(二)税务检查风险

1.检查工作的非持续性导致的税务检查风险在实际税务检查工作中,往往检查完一个纳税人后,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很难再对该企业进行纳税检查,会出现“灯下黑”纳税检查局面。非持续的纳税检查工作,极易造成各种偷漏税行为的出现,造成国家税款流失。纳税检查人员的缺失,又使这一状况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有效解决。2.税务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的税务检查风险我国《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实施税务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平执法。这一问题在营改增之前就已存在。例如,我国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至第七十三条都给出了大致相似的处罚规定。在实践中,具体什么情况下罚50%,什么情况下罚5倍,这类处罚权掌握在税务执法人员手中。这类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在实践中极易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由于在自由裁量权下处罚力度往往不足以对纳税人的偷漏税行为产生足够的威慑作用,从而使《税收征管法》的效率大打折扣,极容易激发纳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羊群效应”,导致国家税款流失,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二、现阶段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税务机关纳税服务不到位

从前述调查分析可知,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首要原因是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纳税人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以及税收征管机制的便捷度等,都属于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的工作范畴。不能借助各种手段和工具更及时、高效、便捷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必然会影响到税收征管效率,从而产生国家利益的损失。这是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引起税务机关高度重视的问题。税务机关的职责不仅仅是征税,更重要的是通过税务机关优质高效的工作,一方面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保证国家税收利益;另一方面做好纳税服务,培植涵养税源,保证长期稳定的税收收入。从长期来看,后者更加重要。整体来看,我国税务机关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保证国家税收利益,纳税服务处于初级水平。因此,在税制改革的形势下,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自身对税收法律法规等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不够,纳税服务不到位,容易产生税收执法风险。

(二)现行法律法规存在漏洞

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制度漏洞,是造成税收执法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现行《税收征管法》赋予税收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滋生腐败。相关规范性文件规定偏离实际,造成税收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例如调查中存在的生产流动性较强的行业。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容易产生税收执法风险。

(三)对税收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整体来看,受人员和技术水平约束,我国税务部门的执法监督以事后监督为主,事前和事中监督弱化。并且税收执法监督以税务系统内部监督为主,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并且内部监督的效力较弱。缺乏有效的监督,就无法对税收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从而容易引发税收执法风险。

三、“营改增”后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

(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纳税服务,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进一步深化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在优化纳税服务上做“乘法”,深入推进税务同各部门之间合作,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为纳税人创造主动遵从税法的纳税环境,降低税收执法风险。1.积极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降低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税收征管风险随着税制日趋复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将极大程度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征管风险。国、地税合并后,将有利于打破自1994年分税制以来产生的国、地税间信息壁垒,但税务机关与国土、房产、金融等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依然存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尽可能做到跨部门信息共享,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风险。2.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纳税服务质量营改增后纳税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把握。其中既包括具有普遍约束机制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具有行业特殊性的(比如跨区经营问题、新老业务衔接问题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这些制度的实际操作更是纳税人关心的重点问题。因此,建议各地税务局法规办组织本系统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税务干部,根据纳税人的需求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做出及时的公布和具有权威性的解读,将这些信息通过税务系统的网站、办税大厅、企业财务人员培训、印发宣传册、12366、微信群等渠道让纳税人及时掌握。既降低征纳双方的成本,也在极大程度上便利了纳税人,有利于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3.做好纳税服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首先,组织专门人员做好政策解读,这是最基本的纳税服务。其次,从技术和制度层面不断创新,简化税收征管程序,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最后,税务机关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涵养税源,同时也有利于确保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这是更高层次的纳税服务,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税务机关提出的新要求。

(二)完善制度,降低税收检查风险

规范税制、增强税法的可操作性,既可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有效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同时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纳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从根本上降低税收风险,推进依法治税,促进市场公平有序运行的要求。如可建议修改《税收征管法》中对偷逃税行为处罚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条款,在具体的处罚额度和违法行为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指导税务实践,保障税收公平。对跨区经营问题国税总局也要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制度规范,以指导地方实践。

(三)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健全有效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有助于对税收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从而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建议:一要强化内部监督,落实好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风险高发环节的专项监督机制,提高内部监督效率。二要通过技术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强化税收执法事前和事中监督机制,与事后监督共同形成完整的税收执法监督链条。三要强化外部监督,重视外部监督的力量,通过引入第三方和其他社会力量,完善税务执法绩效评价体系,对税务执法行为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约束税收权力。

参考文献:

[1]李忠华,贾心明.预防和化解我国税收风险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11(04)

[2]张宁.浅析增值税征管过程中所存在的税收风险[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

[3]张景华,彭骥鸣.团队作业分类应对积极构建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J].财经理论研究,2013(04)

[4]张景华,彭骥鸣,田山鹏.税收风险识别方法与应用[J].财经理论研究,2014(05)

[5]吕伟,陈雨晴,陈羚.基于风险导向的纳税人信用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05)

[6]陆晓东.关于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一体化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5(15)

[7]陈治文,贾亚飞,郭之强.对塔城地税局税收风险分析工作中应用大数据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6(07)

[8]王宝杰.关于优化税务执法方式的路径分析[J].中国财政,2019(16)

[9]刘晓东,沈建波.新形势下税务部门风险管理的实践探索[J].税收经济研究,2019(01)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税收法律、税收计划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也对构建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建议。

近十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增幅超过国民经济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我国税制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调整都增加了我国未来税收收入增长中的变数。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纳税人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各种名目的税收筹划方兴未艾,最终都会冲击税收收入的增长。网络经济、地下经济的迅速兴起也对政府部门的税收征管水平提出了挑战。因此,国家税收风险的存在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而其中,执法风险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指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主要指不当)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或不利影响。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税收执法的法律依据不完备,给执法带来风险

1.税收法律级次偏低,权威性较差

我国《立法法》规定,税收立法权不属于法律绝对保留的事项。也就是说,国家立法机关虽然拥有专属的立法权,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授权行政机关立法。

目前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法只有三部(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其余均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及其主管部门——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规章等,法律级次较低,权威性差。而且政府既是税法的制定者,又是税法的执行者,政府权力在税收领域过度行使,必然导致税收立法程序简单、税收法律变换频繁、税收执法规范性较差等问题,不能有效指导税收征管活动。有些方面由于法规没有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致使税务机关在行使征税权时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滥用自由裁量权时有发生。这违背了税收的法定主义原则,也加大了执法风险。

2.税收程序法有些规定过于原则,不利于操作

比如,征管法没有规定对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进行变价处理的期限。若税务机关不及时进行变价处理,导致上述财产价值下跌,不足以抵缴税款,由此造成的税款缺口如由纳税人承担,显然会引起争议,税务机关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由此造成的执法风险。

再比如,征管法中“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如何理解?正确的理解应当是:纳税人的配偶以及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的其他人,这三个条件是:与纳税人共同居住生活;无生活来源;由纳税人扶养。只要符合这三个条件,无论与纳税人是什么关系都应当作为纳税人的家属。可是,对这一点,税务机关是否有权力去界定呢?税务机关有能力去调查纳税人的家属关系吗?

又比如,《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那么什么是“有根据”认为呢?当理解为有一定的证据,但因为税务机关要掌握充分的证据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税务机关有没有能力去掌握证据?而提前征收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防止税款流失,如果等到收集到纳税人逃避税款的充分证据后也就失去了提前征收的必要了。

(二)税收计划管理体制诱发执法风险

税收计划多年来都是按照上年税收完成数和计划年度预计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制定,由上级税务局和当地政府在年初确定,层层下达执行。各级税务机关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追求的是完成税收任务,向上级和当地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刚性的任务指标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实质上形成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同时,大面积的超常征收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导致国家预决算失真,组织收入工作的秩序被打乱,在不利于宏观调控的同时,税收执法中的不确定性也大量增加。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税务执法作为与不作为,危及国家税收利益及纳税人权利。

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几乎可以说是用尽各种手段,虚收、预收、滥收、混税种、混入库级次、空转、引税、卖税、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等等,不一而足。倘若任务完成了,又有税不收,还美其名曰税收调节。从执法者角度看,更主要的是自身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三)税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在税收执法过程中,依法行政是关键,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将直接导致执法风险发生。而在现阶段,税收执法人员的素质不容乐观。

1.执法风险意识亟需加强

由于税收执法机关作为执法者兼管理者的强势地位客观存在,一些纳税人不愿和税收执法人员“较真”,使执法人员没有切实感受到税收执法风险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权治”思想。

2.执法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影响业务水平的因素有两个:执法人员自身水平的高低和执法的难易程度。目前,税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综合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欠缺。人员自身水平不高,直接制约着业务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税收执法的依据散见于复杂的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中,行政规范性文件大量存在并不断修订更新,税收执法人员难以全面、准确把握,规范执法难度较大,以致执法业务水平受到影响。

3.执法道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的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草率行事;有的执法人员法治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以权代法,出现渎职行为或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税法尊严,无法保证税收公平、公正、正确,从而埋下风险隐患。

(四)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

1.税收执法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涉

有些地方基层政府由于地方利益驱动(如为了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等),私自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干预税收执法。

2.税收立法与我国法律体系之间不协调

税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不通畅,造成相关部门协税护税意识不强,影响了税收法的实施效力,容易形成执法风险。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税收法律体系,保证税收执法依据的可靠性

1.规范税收立法,建立符合国情的税收立法框架

协调完备的税收立法是依法治税之本,它不但决定税法的形式,也决定税法的本质。要以《立法法》为依据,借鉴国外立法的有益经验,完善税收立法,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主导、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的立法框架,解决税收实体法法律级次偏低的问题。

2.增强立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提高税收立法质量,增强系统性;法规明确具体,强化可操作性,并且注意法规之间的相互衔接。

(二)完善税收计划管理体制

科学组织税收计划管理,建立科学的税收指标考核体系。

首先,必须深化对税收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认识,做好经济税源调查与分析,制定合理的税收计划。其次,在税收计划管理工作中强化比例原则,并运用法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科学量化。其中,比例原则又称“过度禁止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行使权力时,要在保护与平衡的意义上,斟酌国家与公民利益的失衡度。如果税收计划易使税收执法对纳税人造成超过征税目的价值的侵害,则应重新审视税收计划和税收指标考核体系。(三)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素质

1.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在治税观念上,从“收入导向型”向“法治导向型”转变;从治税方法上,从“整治”向“服务”转变。坚持法律至上,克服侥幸和麻痹心理,正确处理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执法行为。

2.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税务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避免因执法不规范、不到位或越权执法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不良后果。同时应强化执法过错追究及对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相关处理规定的学习,纠正重权力轻责任、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以税收人员的高素质确保税收执法的高质量,控制和防范执法风险。

3.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建立规范的、相互制约的执法运行机制,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以减少、杜绝税收执法风险行为的发生;税收执法机关内部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防微杜渐。在日常执法工作中,从定岗定责、设计工作流程入手,对执法岗位实施有效的责任考核,强化日常税收执法监督,从而降低执法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优化税收执法环境,建立社会综合治税体系

加强税收宣传,力求取得社会各界对税收执法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减少税收公正执法中的干扰和阻力。完善税收执法部门协助机制,协调税务部门同各级政府的行动。这也是平衡税收执法中多方利益关系,取得税收博弈各方共赢的关键。

三、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机制

从根本上讲,政府和纳税人之间不是零和博弈,政府获取的税收未必就是纳税人的损失。政府部门税收风险的化解,有利于国家财政实力的巩固、公共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纳税人市场环境的优化,从而最终有利于降低广大微观经济主体的纳税风险。

(一)建立纳税服务机制

发达国家税收流失率之所以比较低,除了税收征管体制比较健全之外,还在于他们对纳税人的服务意识比较强,税务征管部门将良好的纳税服务看作是搞好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纳税服务,一是有助于纳税人准确理解税法,从而避免纳税人无意识的税款流失;二是为纳税人尽量提供纳税便利,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自然提高了纳税遵从度;三是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充分尊重纳税人,以消除其抵触情绪。

近年来税务机关在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当行为:一是对纳税人的参与权、知情权缺乏充分尊重,税务机关解答纳税人的咨询还欠缺及时和准确。目前在基层征收中还普遍存在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隐瞒欺骗行为,比如纳税的起征点、所得税的免税扣除额和扣除项目都不告知纳税人。二是回避权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三是侵犯纳税人的信赖利益保护权。比如,对纳税人的同一行为,主管税务机关和稽查部门往往意见不一,相互矛盾,使纳税人无所适从;对于下级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上级税务机关在检查工作时,往往以纠正错误为名进行“秋后算账”,让纳税人感到税务机关出尔反尔,这既损害了纳税人的信赖利益,又影响了税务机关的诚信执法形象。

(二)切实提高税款使用效率

税收从其经济本质来讲是一种社会再分配。从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税收执法的价值取向不仅应包含公平正义,同时也应强调效益,体现之一便是税款的使用效率。

在政府税收汲取能力既定的情况下,税款的使用效率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影响未来税基的变化,从而影响未来政府收入的汲取情况。因为税款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共产品成本的高低,最终决定着广大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他们愿意为公共产品支付的税收价格。

税收征管人员往往片面地理解税收的“无偿性”特征。从单个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缴纳税款后政府并不支付对价,日后也不再归还,似乎确实是无偿的。但从纳税人整体来看,纳税人缴纳了税款必然要求政府提供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国防等诸多领域。否则,政府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执政地位将受到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现代社会,政府和国民都应树立“税收有偿”的观念。对于政府来说,坚持税收的有偿性,可以促使政府增加公共政策的透明度,提高税款的使用效率;对于国民来讲,则有利于增强纳税意识,提高纳税遵从度。这两方面都有利于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双进.从执法者的素质视角探析税收执法风险规避[J].税务研究,2007,(12).

[2]邓梦秋.浅论税收执法风险[J].税务研究,2007,(11).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第5篇

一、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加重企业税收成本

(1)企业税务管理水平欠佳,办税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偷逃税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企业税收负担加重。(2)税收成本观念淡薄,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在开展控制成本工作中一味地强调并重视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忽略了企业税收成本的控制。(3)企业缺少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重视税务风险评估,不具备风险防范能力,加重了企业的税收成本。

二、企业控制税收成本的策略

从总体看,企业的税收成本普遍较高,这不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在企业实施的低成本策略中,努力降低税收成本,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三证统一”是保证企业有效降低税收成本的根本方法所谓的“三证统一”是指法律凭证、会计凭证、和税务凭证的相互印证、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三证统一”是规避企业税收成本管理风险的根本方法。“三证”中,法律凭证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它在降低企业成本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任何交易行为都涉及法律问题,任何触犯法律的行为都会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一定的损失和不良的后果。有法律凭证保障的会计凭证、税务凭证才是真实的、有效的、可靠的。缺乏法律凭证支持并保障的会计凭证和税务凭证,存在诸多法律和税收风险。会计凭证和税务凭证所反映的数据和内容必须与法律凭证中的数据保持一致,否则同样会面临成本增加的可能。只有“三证统一”,企业成本降低的策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选择最优纳税方案,努力降低企业税务成本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熟知和运用。通过税收筹划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和降低税收成本。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某些企业不重视税收筹划的作用,导致税收成本增高,更有甚者,由于对企业的经营业务缺乏梳理和筹划,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例如:对企业(一般纳税企业)签订工程类业务合同的税收筹划,有如下两个方案。方案一:所有合同不区分项目,一律按照建筑工程合同签订,适用于3%的营业税。方案二:严格区分工程类别,对于修理类工程,严格区分动产及不动产的维修。修理不动产工程类合同适用3%营业税,对动产的维修工程合同,属于增值税修理修配业务,适用17%的增值税,同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单从两个方案来比较,方案一,企业按3%缴纳营业税,从表面来看,暂时节约了税收成本,但是从涉税环节来看,由于未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区分,存在严重的涉税风险,一旦遇到税务检查,不可避免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方案二的筹划,细分合同类型,严格划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范畴,同时对于可以抵扣的进项税,企业还可以进行合理的抵扣。显然方案二是合理、可行的。因此,企业在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时,必须注意筹划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巧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成本税收成本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税收征管措施的加强,偷、漏税行为检查处罚力度的加大,使企业不能铤而走险,争取税收优惠无疑是明智之举。但是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的前提是需要财务人员利用专业知识,认真掌握分析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找出其中的切入点,为企业降低税收成本。当前,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小型微利企业的涉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的涉税优惠,实行免征企业所得税收入政策、减计收入的税收优惠,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所得税的减免与抵免优惠政策等。因此,企业在做各种纳税筹划时,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仔细研究各种税收优惠条件,有选择地使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成本,使企业实际纳税负担得到有效降低。

4.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税务处理方式,降低企业税负税法中,对相关经济业务的税务处理都有明确规定,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处理涉税业务。例如,企业在选择固定资产设备折旧年限时,按照企业制定的设备折旧年限(且折旧年限短于税法年限)计提折旧并计入成本,未按照税法规定的设备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并且未在年度所得税纳税调整时进行相关纳税业务调整的,在税务检查时,由于税务处理方式选择不当,不但需要补交所得税,同时还要承担滞纳金和罚款的风险。又如:根据国家抵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再加计扣除50%,根据这条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应单独设立账目核算,选择正确的税务处理方式,保证企业减轻自身税负的同时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汇编并随税法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适用的税收政策,避免企业由于税务处理方式不当带来的税收风险。

5.重视企业内部的纳税评估和风险识别,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能力税务风险的增大,必然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成本投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税务风险必然带来企业税收成本的增加。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当前企业各直属税务局对企业都有一套方法确定一些指标的警戒值,用于纳税风险识别。例如:企业平均税负的计算、销售收入变化分析、应纳税额指标的变动等等,因此企业应重视纳税评估和风险识别,设置专职人员,对企业的涉税风险做出评估和预测,在企业内部组成一条风险成本控制的链条,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能力。

6.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避相关税收风险企业税务管理是指企业通过税务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和创新等环节使其税收成本最小化的管理活动。企业的税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约纳税成本、降低纳税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提高办税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成本控制能力,是降低企业纳税成本的基础。财务人员根据税务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的运营政策,充分利用有利政策及时规避各种税务风险,以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第6篇

一、引言

建筑安装企业具有工程点多、面广、施工周期长并且工期交错,纳税环境复杂多变,在涉税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的特点。多数大型建筑安装企业都跨省(市)经营,使企业面对较多的税务机关,而各地税务机关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系数。探讨建筑安装企业运营环节的涉税风险问题及其防范措施对建筑安装企业的安全运营意义重大。

二、建筑安装企业涉税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挂靠经营业务的税收风险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单位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的承包人、承租人、挂靠人(以下统称承包人)发生应税行为,承包人以发包人、出租人、被挂靠人(以下统称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发包人为纳税人;否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人。基于此规定,被挂靠人是挂靠业务的营业税纳税义务人。一旦被税务部门发现偷税、漏税问题,将由被挂靠企业承担这种税务风险,遭受经济上和信誉上的双重损失。

(二)预收账款环节税收风险建筑安装企业从工程施工前就陆续发生预收款,直到最后的工程竣工结算,这中间不仅时间跨度很长,而且预收款的金额也很大,如果形成纳税义务后不及时纳税,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建筑安装企业不仅要缴纳大额滞纳金,而且还要被处以大额罚款。因此,如果对预收款不及时纳税,将会给建筑安装企业构成很大的纳税风险。

(三)收入结算环节完整性涉税风险问题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建筑安装企业的营业收入有其特定的组成,除了常规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外,还包括了工程所耗用的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但排除了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如果企业能够及时主动并完整调整应税营业额,将会大大降低纳税风险,否则很可能在营业收入的完整性上构成纳税风险。在收入完整性所涉及纳税风险的问题上,建筑安装企业存在以下两种常见的问题:一是故意降低税基。由于税法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而且还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是,一些建筑安装企业往往想方设法不将价外费用以及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作为营业额纳入申报,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甲供材”工程项目。由于“甲供材”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由发包方购买,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如果没有特殊约定,供货方将材料发票开给发包方,发包方再将购买的建筑材料提供给建筑安装企业用于工程施工,但是至工程结算时,建筑安装企业往往都不将“甲供材”并入营业额一并开票给发包方,从而少缴了营业税,由此带来纳税风险。二是“以物抵款”不记收入。发包方往往会与建筑安装企业商定,发包方以其土地、房屋或其他相关物资抵算工程款。如果建筑安装企业不将相关资产及时入账,不仅可能延迟建筑安装企业对营业收入的确认,而且可能带来潜在的纳税风险。

(四)税前列支环节的合法性涉税风险问题由于假发票猖獗,且有的假发票已经到了以假乱真,非专业人员往往无法判断的地步,一些建筑安装企业也很可能“被迫”获取了假发票,从而使得成本、费用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受到严重影响。另外,由于建筑安装企业的行业特点,难免会发生一些没有合法票据的支出,如因在边远地区施工支付的农民工工资,租赁当地农民的房屋、场地而发生的租赁费,向当地农民购买沙石材料等,这些情况都很可能影响到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并由此给建筑安装企业带来纳税风险。

(五)外出经营环节的规范性涉税风险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第一条和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等一系列的规定,建筑安装企业外出经营不仅涉及到需在经营地纳税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税务管理问题。但是,由于一些外出经营的建筑安装企业不仅不能全面领会和严格遵循上述各项规定,而且也不能及时、完整和规范办理在异地经营的相关涉税事项,往往造成在异地经营多缴税,或在经营地缴纳的所得税回注册地后主管税务机关不予认可抵扣,甚至被税务机关处理处罚,增加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由此产生纳税风险。

三、建筑安装企业涉税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建筑安装企业存在的上述涉税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防范措施,降低建筑安装企业潜在的涉税风险。

(一)挂靠经营行为的风险防范第一,要完善挂靠经营的方式、明确法律责任。挂靠企业要对被挂靠企业的经营状况,资质水平、经济实力进行调查分析,在相互了解,充分信任,责任明确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合作。第二,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内部监管、控制措施。被挂靠企业对挂靠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对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让监管不留死角,不让挂靠人有任何可乘之机,以消除挂靠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第三,要统一会计记账标准,由被挂靠企业设立总账,对挂靠企业组织施工的工程,应定期进行财务清查。

(二)预收账款环节的风险防范一是提高财务人员税收知识,熟知《营业税暂行条例》以及《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不管是预收款还是应计营业收入,都有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问题,即到了税法规定纳税义务发生的截止时点就应该在截止时点前履行已经发生的纳税义务,自觉及时履行纳税义务。二是财务人员应该熟悉工程承包合同内容,合同明确规定付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同未明确付款日期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三)收入结算环节的完整性风险防范“甲供材”项目在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的原材料成本税前扣除的会计核算问题上确实有一些障碍,为排除障碍,建筑安装企业应尽可能与发包方协商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应与发包方商妥,对建筑材料的采购由建筑安装企业负责签订合同,合同需加盖建筑安装企业的公章,相关发票也开给建筑安装企业,但实际采购仍由发包方具体负责,同时,建筑安装企业、发包方及材料供应商三方之间必须签订协议,即建筑安装企业委托发包方将材料采购款代为支付给材料供应商。这样,表面上看是“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实际上仍是“甲供材”合同,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扣除原材料成本没有发票的障碍,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收策划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并已从不稳定的基础逐渐初具规模。因此,私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是提高私募股权收益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投资集团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根据私募股权基金的类型,我们将分析私募股权基金税收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1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筹划现状

现今的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结构主要是合伙制和公司制这两种存在方式。由于两种组织模式的依据就不同,之间存在很强的差异性。但是不管哪种制度在业务方面都需要联系到投资人、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基金管理人。在征税过程中一种方式可以通过股息、红利来获取收入;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股权转让获取收入。

1.1对税收筹划的理解不足

一是在基金层面,私募股权基金可以实现资产保护和估值,为投资者提供足够的资金,并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尽管税收筹划是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管理要素,但基金管理团队更加关注筹资和生产,但对税收筹划的关注较少,对税收筹划的投资也较少。此外,在某些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中,税收筹划使用非法手段来“筹划”税收,减轻税收负担。例如,一些地下私募股权基金冒充年度亏损以掩盖利润和逃税的幻想。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节省税款,但是会受到税务机关的惩罚[3]。二是在投资者层面。私募股权基金具有两个投资者属性: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投资者。对于前者,公司实施自己的税收计划,并负责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计划。对于自然人投资基金其投资形式只是盈余基金的增值渠道,因为生产和管理是公司生存的基础。因此,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税收是公司计划的重点,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制度并未得到重视。与机构投资者的担忧相比,自然人投资者无视私募基金的税收计划。

1.2优先政策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私募证券基金重复征税这样的现象十分混乱,这也是相关负责人的难题。私募基金首先要在工商税务部门进行注册登记,主要以管理公司的形式进行操作。当投资获取收益返还给出资时,将会有税收部门向管理公司征收利润所得税。出资人获取的利益,将会被税务部门在年底被重新计算所得税。但是,基于对税收制度缺乏了解,私募股权基金无法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计划尚未实施,因此有必要提高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其次,合伙制和合同制实行“先分税后再纳税”的原则,投资者自行缴纳所得税。国家税收政策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优惠规则。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将获得20%的企业所得税减免[4]。如果合同基金中的企业投资者税率低于25%,则无需缴纳所得税。无论是公司投资者还是自然投资者,他们在税收政策上都有一定的盲点。他们没有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完全意识到合伙制的灵活性,最后,在统一的国家税收政策下,地方政府为私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优惠空间。

1.3未实施税收风险防范

目前,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计划还不足以防止税收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另外,税务登记不完整。由于对税收登记政策缺乏了解,一些私募股权基金没有及时对税收进行登记。在尽量减少金融风险的情况下,要加强防范。消极收入的征税要求是偏向长期活动,比如此时段的鼓励资本投资;抑制短阶段的投机套利。鼓励投资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避免金融空转行为。如果不能够对税收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整个税收行业都会收到一定的冲击,不利于形成行业的规范,不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也会影响私募股权投资工作的进行[5]。而且根据税收风险进行相应的方法控制,也必须要对目前整个税收的主体进行严格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投资金融项目的转移,也必须要利用金融的风险管理分析,实现整个税收行业进行全面的改善,总体来说如果不能根据行业所行进的具体因素来进行控制,就很难影响当前行业发展的具体模式,也会对募资企业产生一定的投资工作反应。而后期对于不同的鼓励资本投资模式以及一致性的投资套利,也必须要以鼓励投资作为基本核心,通过相应的鼓励工作来加强当前对于整个经济行业的冲击,然后要对相关的防控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确保收税计划可以稳定的实施,来提高当前股权募资所需要的各项经济效益,对于当前的整个税收行业都有一定的价值作用。

2加强私募股权投资股票基金税收计划的措施

由于风险投资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税收筹划已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要问题,并对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的长期投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私募股权基金的类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筹划从四个方面得到了加强:税收筹划、税收风险、优先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形势下,我们将优化资产管理行业生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寻求保护。私募股权基金是近几十年来在金融市场出现的金融工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公司的融资方式,而且促进了被投资公司的价值增长。它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增加投资回报率的投资方法。这在当今的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政策问题,并提出了有助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2.1完善税收筹划基础并有效防范税收风险

为了完善私募基金的税收筹划,有必要改善税收筹划的基础,有效防范税收风险,确保私募基金的平稳发展。税收计划。首先是改善税务登记。私募股权基金加深了对税务登记政策的理解,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和州税务机关登记,规范了投资者、投资金额、股息收入等相关信息的提交和披露。我国需要改进自己的登记。此外,关于阵营改革政策,有理由确定私人股权基金是否参与了阵营改革。如果该业务属于营改制范围,则私募股权基金必须通过国家税务部门的改革程序,并按照有关规定进入税收管理体系。其次是规范财务会计。为防止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混淆,适当设置会计科目,严格处理财务问题,禁止建立“账户外账户”和“小额资金”。私募股权基金严格按照规定独立运作可以有效地避免税收风险。

2.2标准化投资政策

响应国家政策,与国家引导方向相一致。支持当地的要求,因地制宜,与地方市场相适应。跟随政府引导基金促发展,提高服务经济程度。政府的引导是最大的动力,其增加了股权投资,解决了股权资本的不受控制的问题。为企业股权融资的创新具有控制作用,使财政资金发挥其巨大影响。目前,中国对长期和短期投资征收统一税率,并且在规范资本投资方向方面不起作用。长期资本投资收入按资本利得税征收,及时征收较低税率,并刺激个人储蓄和社会剩余资金通过私人资本流入中小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将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水平并促进就业[6]。

2.3避免减税和双重征税

根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分配给公司私募股权投资者的自然投资者的股息免征企业所得税,直接征收个人所得税,或者对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实体征收企业所得税,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双重征税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免征个人所得税,由私人股本基金的税收承担余额。这样可以使得整个税收过程更加合理,也能够促进整个税收筹划的进行。使当前的税收管理模式进行合同变更,因为目前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在进行不同的股权变更模式中,也必须要将私人的股份资金实现承担的应用,因此要进行减税的资金变动的时候,还要做好对应的减税政策体制分析,而这一过程也就要求个人所得税和个人征集税,都必须要能够以双重征税的各项制度来进行核心控制。它同时也会对当前的各项资金做好有效的控制,实现相应的税收承担金额,而且税收的过程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合理化,从而保证整个税收筹划工作中个人所得税预的合理计算与分析,能够符合当前投资视角下的税收征集企业的资金目的和资金流程,能够以流程作为控制来提高整个公司的相关政策制度模式化的提高。

2.4按时培育税收筹划人才,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首先,企业要严格设立选聘标准,确保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符合工作需求;对于新招聘的员工,要开展入职岗前培训,并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帮助财务人员掌握新的税法知识,同时加大培育力度,培育复合型的税收筹划人才,为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次,在税务机构方面,其应当深入了解税收专业知识,积极进入更多的税收筹划专家,大力开发针对私募基金的税收筹划业务。最后,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税务征管部门的培训工作,并设置专门的咨询岗位,提高税务执法人员、基层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税收优惠咨询服务。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本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希望能够给予大家一些启发。私募股权是近几十年来在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种金融工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出现,不仅改善了公司的融资方式,而且促进了投资公司价值的增长。它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增加其投资回报率的投资方法,这在当今的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政策问题,并提出了有助于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马雪飞.试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筹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9(5).

[2]段晓旭,王晶琦.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个人投资者涉税问题探析[J].齐鲁珠坛,2019(1).

[3]段锞.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视角下的陕西中小企业融资路径探究[J].纳税,2019,13(11).

[4]杨康.关于设立境外产业基金助力企业“走出去”的相关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9,190(5).

[5]郭滨辉.有限合伙私募股权基金所得税穿透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9,610(10).

税收风险防范范文第8篇

【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面对更大的市场压力。随着监管体制的完善,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涉税风险。论文结合企业的涉税范围,分析了企业涉税风险的识别方式,基于财务报表分析提出了企业涉税风险的管理措施,以提升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财务报表;涉税风险;财务管理

1引言

一般情况下,企业涉税风险源于2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企业的纳税行为没有依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存在违反税务法律法规的行为,体现在应纳税情况下发生了没有依法纳税问题。在依据标准纳税时发生了漏税问题。此类行为的发生违反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此类违法问题,税务机关会针对纳税主体采用罚款、补交税款、补齐滞纳金等多种措施。二是部分企业没有全面掌握相关的涉税法律法规知识,在纳税中对于涉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没有合理利用,涉税风险缺少方法。企业在经营中,需要承担多方面的涉税风险,因此,企业有必要强化财务管理,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本文结合财务报表分析,提出了涉税风险管理措施。

2涉税风险范围

企业在执行税收筹划过程中会并发多种风险,因此会产生涉税风险。如果企业缺少科学合理的税收统筹,企业内部会发生经济损失。当前企业的涉税风险包括以下几种。

2.1政策风险

税收法律制度体现出刚性,如果企业不能依据法律法规实施税收筹划,税务部门会借助执法来实现。税务部门可以采用相关监控手段,降低税收漏洞的发生,保护国家利益。另外,即使是部分合法税收筹划条款也会存在不确定性。税收筹划活动处于动态变化,它会涉及纳税人的利益,还会涉及税务机关的利益。

2.2企业风险

如果企业难以准确评估产品的成本,会引发从税收筹划到具体的实施都要有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投入,由于实施全过程会存在多方面的不可控因素,因此难以对投入成本加以测算。此外,企业如果无法有效规避风险,在税收统筹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虽然税收筹划采用的方法体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但风险会同时并存。

2.3合规性风险

企业作为纳税人如果对税法不能准确理解会导致多缴或少缴税款,如果多缴税款能依法在申请后退税,如果少缴税款需要面临补税引发的风险,如果情况严重会将被税务机关认定为有意偷逃税款,引发纳税争议。为避免争议的发生,要注意到法规问题,解决效力位阶问题以及合法性问题,明确税务机关的解释理由,企业对于政策法规要加强认知,必要时可以借助专业机构获得支持。

3针对涉税风险管理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3.1财务报表应用于税收确认

财务报表可以应用于税务确认中。税务识别作为涉税风险管理的基础,财务报表可以体现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可以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包括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现金流变动等多种信息。基于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确定相关的指标,分析是否有税收风险存在。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可以表明企业的纳税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通过分析利润表,可以分析出企业销售额应纳税是否正常;分析现金流量表,能判断出现金流是否有税收风险存在。

3.2财务报表应用于涉税风险评估与分析

针对涉税风险的评估,企业通常会对相关财务指标加以测算:一是针对应纳税额的变动情况。如果应纳税额有异常变动,与上期对比存在较大差异时,企业要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评估存在的税收风险。企业的纳税额差异率要与同行业的水平相近。二是针对应税销售额发生的变动。如果应税销售额发生异常变动率时,企业多数是由于少计收入或延期将收入入账。企业要结合销售收入评估存在的税收风险。三是针对销售利润率。如果销售利润率发生异常,多是由于对当期销售收入误算或对成本费用加以高估,因此,企业会存在潜在的税收方面的风险。企业会面临不同类别的税收风险,要结合财务报表分析涉税数据,结合税收风险的来源、类型、发生原因等分析存在的税收风险,并选择科学的方法消除税收风险。

4针对涉税风险管理分析财务指标

企业涉税风险的计量指标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企业涉税风险发生的计量指标可以反映在纳税申报中收入、销售额、期间费用等环境存在的问题,可能发生不合规纳税问题,导致企业产生涉税风险。为有效降低涉税风险,企业在税务申报前要加以自查。在税收风险分析中,通常采用比较法。可以将企业的指标与其他企业加以对比,如选择同期同类企业指标加以横向或纵向比较,还可以进行历史比较与趋势分析。指标是涨还是跌,如果不偏离基本趋势,可以视为正常。

5结论

当前税务机关掌握的财务信息多来自于企业提交,财务报表可以提供多方面的重要信息,这是税务机关检查企业纳税的直接依据。企业要结合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的税收风险,依据计量指标对企业可能发生的税收风险加以检查,做好预警,将税收风险引发的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来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可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①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会对税收风险产生直接影响。财务报表会影响到企业的税收,财务报表如果存在虚假信息,会引发少纳税问题,甚至发生偷税漏税的问题。针对税收风险的控制要规范财务会计管理,合法地实施会计核算,降低财务会计风险,对税务风险加以控制。②提高税务风险的主动管理意识,从源头上分析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既专业又复杂,企业要注重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特别要将税务风险防范渗透到财务员工的意识中,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不仅要有税务风险防范意识,还要将税务风险控制措施有效地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分析税收风险时,要明确重点,采用精细化、综合化管理措施。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与战略目标,从财务管理做起。企业的生产部门要针对物资采购、库存管理、票据管理、往来账管理加强控制,以降低相关环节可能发生的税收风险。③推进税务风险全面管理,将被动应对风险转变为主动进行风险防范,企业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方法。企业要识别税务风险产生的领域,有选择地分析重点领域。另外,企业要结合经营状况定期分析指标的变化,结合税务机关的预警值加以比较。企业对于差异较大的指标要加以分析,明确风险发生的原因,从源头进行风险防控,采取多种措施将税收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内。④税收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企业要坚持引进税务人才,采取与企业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措施,明确税务风险标准,并保证实施效果。企业可以委托专业化风险评估机构对纳税申报加以审核,协助企业完成税收风险评估和对外援助控制。企业要重视税收风险,这样才能更好地经营,通过企业的税收可以反映财务的经营业绩,有利于争取到更多的融资。

【参考文献】

【1】王海双.试论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涉税风险管理[J].财讯,2019(20):51-52.

【2】李晓诚.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涉税风险管理———以房地产企业为例[J].税收,2018,20(18):94-96.

【3】聂秀萍,李齐云.环境规制下中小企业涉税风险影响因素AHP模型构建[J].会计之友,2018,20(15):21-26.

作者:陈绪梅 单位: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篇: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对经营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逐渐将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纳入使用。会计信息化不仅能够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可以规范企业内的经营行为,进而促进企业实现长久发展。但是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会计核算、财务信息的安全等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帮助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有效应对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企业应该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的内容,更新企业内部人员处理财务事务的观念,强化内部控制,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化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基于此,文章结合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分析会计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对于存在的一些不利影响,制定了几个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企业内部重要的一个组织机构就是会计部门,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这个部门主要负责经营业务和资金信息方面的采集和分析工作,通过制作会计报表,以此来反映企业的核算业务,从而上报给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以此使得企业管理者明确了解经营活动的情况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制定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数据和信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不断改进,集中表现为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简单来说,就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加入信息化的手段,这不仅使得会计部门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模式发生了变化,而且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使得会计工作和不断信息化的社会成功接轨,进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但是在推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策略,以应对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工作产生的冲击,进而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作用,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综上,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以此帮助管理者了解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其次,分析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然后,基于存在的这些影响,制定出了几个有效的应对对策;最后,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总结。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通俗来说,就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收集和整理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将其上传给企业内部的决策制定者,进而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为高效,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智能化和科技化发展。因此,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都应该将会计信息化充分利用起来,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将会计信息化很好地使用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处理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效率。同时企业还可以借助会计信息化获取最为真实和有效的财务数据,进而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保障。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普遍性。会计信息化在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中都有体现。比如,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会计信息化技术来处理算账、记账等各个环节的财务数据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工作的处理,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只有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集成性。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财务工作方式,这种新型的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和会计信息能够得到有效融合,使得企业内部信息能够有效集成,进而促进企业的集成化发展。三是时效性。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都是不断在更新和变化的,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离不开数据的支持。企业如果能够获取最为真实和实时性的信息,能够帮助管理者制定更切合实际的决策。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主要分为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首先,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帮助企业内部管理者更高效的处理财务事务。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等各种网络系统处理财务工作,可以降低重复性工作的处理频率,这样不仅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也使得会计核算能够更准确和便捷。其次,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人员拟通过利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和财务信息,能够更为准确的掌握财务信息的变化。根据存在的这些变化及时作出预警信号,以及时预防和解决经营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实现集约化发展。最后,能够强化不同业务之间的联系,实现协同发展。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需求,因此很多企业管理者将网络化和信息化会计处理纳入使用,这种方式也强化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可以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财务信息和数据的传递,不仅可以增强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能够强化监督,便于开展后续的工作。

(二)不利影响

虽然会计信息化的使用能够帮助企业内部管理者高效地开展和处理财务管理工作,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使用缺陷。比如,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已经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需求,而且在运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观念,所以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很容易因为观念或者观点错误出现问题,使得会计信息化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且在对会计信息化的技术管理方面,工作人员可能经验不足或者操作不当,也容易出现问题,使得会计信息化难以发挥其作用。同时,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还容易受黑客的攻击,给企业发展造成很大的风险,进而使得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三、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对于其存在不利的影响,应该采用以下几个措施进行完善。

(一)更新会计人员的工作观念

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说,首先应该明确会计信息化可以给企业带来的作用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会计信息化运用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首先,企业内部管理者可以通过制作视频的方式让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内容和作用,了解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以便开展工作。其次,还应该通过让会计人员学习的方式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观念,以此更有效的开展工作。然后,还应该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以实时考核会计信息化的使用情况,对于能够有效运用会计信息化开展工作的人员,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保障企业内部人员都能够利用会计信息化处理企业内部的财务事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得企业内的员工都能够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内容,而且能够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当中,不断强化内部沟通和交流,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的使用和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会计信息化的直接使用者就是财务管理人员,这也要求财务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因此,企业应该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会计信息化内容相关的培训。一方面,可以通过聘用外部专业人员的方式,比如定期组织企业内部员工参加培训,让员工分享在使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所采用的解决方案,然后经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讨论解决方案是否可行,或者是否有更优秀的方案。其次,也可以外聘专家来进行培训,不断拓宽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思考问题的思路,了解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以更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然后通过考核的方式使得财务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使其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三)强化内部控制并完善财务软件

前文也提到,虽然会计信息化的使用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一些黑客或者不法人员会进行恶意的攻击,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信息被损坏,进而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会计信息化能够在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得到使用,以此保障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监督,保障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可以定期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和间断性更新防火墙,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其次,财务处理软件有很多种,并且功能也很齐全。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需要,让软件人员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处理软件,使得这个软件不仅能够分析和审核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节约财务业务处理的成本。因此,这种财务软件不仅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要具有齐全的功能,能够帮助企业预防财务上的风险,进而促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在企业内部实施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实现长久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的资金和资源,可以帮助企业节约运营管理成本,提升企业内部部门的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比如,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观念落后,财务管理软件和企业实际不相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等,对于存在这些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及时更新财务人员观念、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环境,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化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财务软件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为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艳霞.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与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14):186-188.

[2]张俊川.会计信息化驱动下企业如何开展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20(20):34-35.

[3]孙敏之.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4):64-65.

作者:张燕 单位: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优化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步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也需要努力提高管理质量,提升效益水平,积累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保障,积极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所在。但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滞后,在制度、方法和人才建设方面仍有不足。因此,新时期国有企业应当及时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深化财务信息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从多方面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优化;发展

信息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都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国有企业更要从深层次推动管理改革,其中财务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需要企业从理念、技术、方法、人才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在新时期积累竞争优势。

一、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正步入高质量发展时期,高质量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使企业展现出新时期的风貌。与此同时,信息时代为企业营造出全新的管理环境,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创新的产物,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管理支持。尤其国有企业在国家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经营管理所涉及的部门较多,管理流程复杂,应用信息化管理既是对传统管理方法的变革,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需求所在。企业可借助大数据相关技术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等。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优化发展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保障,新时期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对企业提高管理质量、提升效益水平、积累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第一,财务管理优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质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也要上升到更高水平,落实到财务管理领域,企业需要全面审视财务预算、投资、内控等方面的工作质量,设定更为清晰的管理目标,使企业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尤其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财务管理的优化是从深层次分析现有工作中的问题,进而在管理的方法和流程上进行创新,帮助企业保持财务稳健运营,降低财务风险。第二,财务管理优化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效益水平。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创造产值、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企业正在努力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经济效益的创造与企业投资经营收益和各项成本损耗有着紧密关联,财务管理的优化正是服务于企业节约成本、科学投资的目标,通过管理上的改革,使企业节约不必要的支出,加强投资可行性论证,扩大业务规模,并在技术研发方面为社会贡献更多成果,实现综合效益水平的提升。第三,财务管理优化有助于国有企业积累竞争优势。当前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积累竞争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的管理工作,其优化涉及管理理念、方法、技术、人才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是企业改革旧有管理模式,重塑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吸纳专业人才的过程,这些都是企业积累竞争优势所不可或缺的支持。所以财务管理的优化更利于企业形成严谨的管理氛围,应用规范的管理方法,为企业参与行业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全新的挑战,财务管理理念滞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化建设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这些都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财务管理理念滞后。财务管理并不是单纯进行记账、报税、绘制报表,而是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制定投资战略、规避经营风险提供支持。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国有企业容易忽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新时期财务管理发展的诉求把握不足,缺乏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意识。而且在高质量发展、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求。第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开始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法人治理结构,财务部门建章建制,这些都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规范和发展。但是国有企业现有财务制度还有不完善之处,尤其表现在预算执行、责任约束、投资论证、资产管理等方面。例如企业年度预算的制定主要是参考上一年的数据,缺乏对当前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预算执行常常超出计划;部门间的责任约束机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制约,一旦出现损失难以追究当事人责任;新时期的投资需要通过论证避免盲目;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不符等。第三,信息化建设不足。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实现了飞跃的发展,使用专业的财务软件开展日常工作已经成为常态,但是财务信息化管理并不仅仅是电子记账,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从中挖掘更多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风险防范提供参考。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国有企业更需要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通过动态化的财务管理评估运营状况。而国有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仍有待深入,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应用不到位,财务安全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第四,专业人才匮乏。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财务管理对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环境,具备信息素养,保持进取精神。而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现有财务管理人员在专业基础、工作经验以及信息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加强调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应用,财务人员信息素养以及前瞻意识的欠缺,都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发展。

四、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策略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应当及时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深化财务信息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从多方面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第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国有企业应当深刻认识财务管理在战略发展中的地位,结合高质量发展背景,明确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给予财务工作充分的重视,并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优化。企业领导应组织全员宣传,使各部门认识到自身在成本控制、风险防范中应承担的职责,调动全员力量,共同参与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财务部门应积极配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财务数据,使领导层获得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同时国有企业要树立财务风险防范的前瞻意识,制定系统的风险防范举措,将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的风险评估与应对,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效能,促进财务稳健运营。第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执行的依据和准则,新时期国有企业应当严格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增强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在预算制度方面,企业应将预算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使各部门共同参与预算编制和执行,企业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尽量控制超预算支出。为规范责任履行,国有企业要细化各部门岗位职责,形成相互间的约束与制衡,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确保各项费用支出获得监督和审批。特别是在投资决策方面,国有企业应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全面分析中长期的投资规划,组建投资决策小组,由领导层、财务部门、各部门负责人等共同商讨投资的可行性,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此外国有企业应重视资产保值增值,定期盘点资产,核对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指派专人负责资产的维护保养,延长资产的使用期限。第三,深化财务信息化建设。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国有企业也在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力求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此,财务管理工作也应结合各部门发展的实际,通过构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促进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企业不仅要熟练使用财务管理软件,更要借助信息系统的支持,加强对各部门经营状况的分析,用精益化管理理念,深入研究相关财务指标,使企业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严格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并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采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风险问题,制定前瞻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安全管理。财务人员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定期进行防护软件的更新和系统升级,明确相关操作的管理权限,避免财务信息被泄露和窃取。第四,培育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长,作为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还要展现管理才能,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和观察,及时发现企业的风险漏洞,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加强专业人才的选拔任用管理,从职业精神、学历基础、工作经验、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提高准入门槛,全方面考察应聘人员,吸收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帮助国有企业改革旧有的管理方法,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思维,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而且企业还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接受培训,引导财务人员持续学习业务知识与行业动态,实现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五、结语

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并且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需要从内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至关重要。科学的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保持充足的运营资金,降低潜在风险,改善投资方向,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国有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时引入创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健全管理制度,培育高素质人才,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耿国慧.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9(08):29.

[2]吉利.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策略[J].中国商论,2020(04):171-172.

[3]陆海红.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究[J].财会学习,2019(14):17-19.

[4]陶芸.试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市场,2020(04):162+171.

[5]王素霞.精益化管理理念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20(03):40-41.

[6]吴和双.基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海南橡胶发展和管理为例[J].财会学习,2019(34):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