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诗词鉴赏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诗词鉴赏教学

高职院校古典诗词教学美育渗透分析

摘要:古典诗词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之一,其中蕴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弘扬了美育精神。人们可从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意境美、自然美、社会美等,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将美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当前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要全方位挖掘古典诗词中的美育资源,使学生深刻体会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有效的课前导入手段提高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古典诗词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等美育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典诗词;美育;渗透;审美能力;高职院校

古典诗词通常具有语句精练、情感丰富的文学特点,是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也是美育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要全方位掌握古典诗词的体现形式,了解其文学特点,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制定科学的美育课程,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将美育渗透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古典诗词中的美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气质,开阔学生的胸怀,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使学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之心。学生通过不断品鉴丰富的古典诗词歌赋,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但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各高职院校要了解古典诗词教学与美育结合的重要性,加大力度整改教学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高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学生缺乏浓厚的古典诗词审美鉴赏兴趣。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水平和认知程度的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在开展审美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审美教育工作的实施也存在困难和问题。许多高职学生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缺乏对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兴趣,外加古典诗词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笼统性,相较于其他类型文章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古典诗词的语句短小精悍,许多高职学生不能对其进行精准深刻的理解,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加缺乏对古典诗词中审美因素的鉴赏能力。此外,许多高职教师将古典诗词作为应试教育内容,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太过于依赖教材,不能挖掘其中的美育素材,使古典诗词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兴趣。第二,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高职院校在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2]。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职语文教师并不能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缺乏对审美教育的重视,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将背诵古典诗词和默写古典诗词作为教学重点,将应试作为教学目标,完全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限制,对美的感知缺乏丰富性和灵活性,不能充分表达内心情感,不利培养于学生良好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阻碍。第三,高职语文教师缺乏正确的美育意识。在当前高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美育渗透不予重视,缺乏完善的美育意识,教学目标不够合理和明确,认为学习古典诗词能够应对考试即可,对其中流露的情感和弘扬的精神有所忽视,不能主动深入挖掘古典诗词中的美感,导致学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意识有所欠缺,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美育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美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第一,利用有效的课前导入手段,提高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在高职院校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课前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初始阶段,而且还能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和研发具有精彩性和实用性的课前导入教学手法,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充满向往,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古典诗词领域,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高职语文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可利用古诗来进行课前导入,通过同类型古诗与教学诗词进行对比和引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深入挖掘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突出古典诗词内在的美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在课前可导入同作者的《归园田居》以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导入王昌龄的《从军行》等相关边塞诗。与此同时,教师在选取课前导入的古诗词时,要注重诗词的内容、长度,不要过多占用课堂来解读课前导入古诗词,要尽量选取学生熟知、容易理解、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充分鉴赏古典诗词的美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其次,语文教师可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课前导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语文古典诗词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形象,教师利用图画将古诗词的意境进行展现,使学生深刻体会其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例如,在学习《从军行》时,教师可在授课之前向学生展现表达古诗意境的图片,图片中体现雪山暗淡和孤城苍凉的景象,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古诗所体现的美感,学习我国边塞战士奋勇杀敌、誓死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并将这种美好的精神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将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第二,加强对学生古典诗词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伴随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语文古典诗词与美育的结合成为新时代势在必行的教学任务。高职语文教师要采取相应有效教学策略,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古典诗词教学与美育教学结合的实效性,进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众所周知,古典诗词具有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等特点,其中蕴含着深远悠长的教育意义。语文教师要在开展古典诗词教学的同时注重审美素养的培养,深刻掌握古典诗词中流露的意境美,挖掘古典诗词中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方位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第三,加强高职语文教师的美育意识。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各高职院校教师具备良好的美育意识,摒弃以往的应试教学模式,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引导学习方向和确立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美育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美育工作的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加强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美有独到见解,并能够发扬美育精神,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心灵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第四,在高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四美”。一是情感美。情感美通常是指诗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诗歌的内核部分。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突出诗歌的情感美,使学生达到情感共鸣,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4]。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诗歌理论《毛诗序》时,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深入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充分体会情感美。并且教师要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和态度去传递诗词中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培养其良好的审美素养。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价值,逐渐形成高尚的个人品质。二是自然美。语文古典诗词不乏突出自然景色的作品,教师在教授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领会和感受自然美[5]。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要细致分析诗句中所体现的自然景色,并通过这些自然风光使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诗人通过自然美来体现人格美,学生通过对古诗的鉴赏来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三是语言美。古典诗词的语句具有短小精悍、铿锵有力的特点,在诵读时句尾平仄交错,词句之间具有异曲同工的美感。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过程中,通过诵读能够感受语言美,提高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四是意境美。高职语文教师要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感受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意境美,并在诗歌的意境中有生动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全面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继续阅读

探究诗歌教学和语感培养融合

摘要:语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素质。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感教学;鉴赏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有人把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理解为杜甫被病痛折磨、身心俱疲,有人却从中读出了八层意思:“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这样的语言敏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与训练。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以及追求意蕴等特征与语感具备的锐敏感知、形象思维、整体把握、丰富联想、情感体验等品质相吻合。因此,诗评家洪迪把语感看成是“诗的语言魂魄”。

一、熟读戍诵

如有条件,先听别人读,在听读中仔细品味其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其意蕴情趣。语言是一种信号,这个信号通过耳朵刺激大脑,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反馈。然后自已读,可默读,也可朗读。读诗歌的时候,语言信号又进一步通过眼睛刺激大脑,可以更仔细地揣摩作者使用语言的精妙。最后是背诵,背诵绝不能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性背诵。在这里要引导学生找到背诵的线索,或作者行文线索,或作者感情发展线索,或其他线索。

二、鉴赏——语感内化的途径

语言感受能力的产生与强化主要依赖于对诗词语言的深度把握。要抓住古典诗词意象、诗眼、名句等关键点,进行体悟、鉴赏,以期达到强化语感目的。

继续阅读

登岳阳楼阅读教学鉴赏

我在杜甫《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方面,我以钱钟书先生关于对中国典型文学意境“圆览旁通”的理论为基础,把“登高望远”文学意境设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主题,以“茫茫登高意”将杜甫这两首“登临”诗联系起来,深化对杜甫博大深沉的思想情怀的理解,从而领会诗人在“登高望远”文学意境中寄托的生命体验。在中国古典文学意境中,“登高”与“临水”往往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登岳阳楼》中,杜甫登高凭轩远眺的是浩瀚无际的洞庭湖水,寄托的是烈士已暮年、天地一孤舟的身世飘泊感。

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指导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以“登高”与“临水”的联系为切入点,以“悠悠临水情”为主题,结合所读过的古典诗词,各自选择一个角度,探究品味诗人在“临水”情境中寄托的独特情怀。另一方面,我以余福智教授关于用粤语朗读古典诗词的理论为基础,从“音韵效果的安排更能传达诗人的独特生命体验”的角度领悟杜甫在飘泊江湖、俯仰登临时抒发的悲怆情怀。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对诗歌的粤语朗读。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中,“落木萧萧”四个字用粤语读特别凄怆:粤语的“萧”音比普通话读音少了a的音素,作为飘零落叶的拟声词,它就更能传达萧瑟的秋意;“落木”两字用粤语读为入声字,传达的又是一种压抑感。“滚滚”作为长江流水的拟声词,粤语读音比普通话读音更开阔嘹亮,更能传达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在杜甫《登岳阳楼》中,“尤”韵本来就宜于抒发悠长的愁绪,第四句的“浮”字只有用粤语诵读方有这种在广阔天地漂泊的意韵;而第三句安排了“坼”这个入声字,撕裂痛感犹在耳边,第七句末的入声字“北”,更好比流水遇上了石头,不由不发出呜咽之声了。

我对《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是基于以下理论背景的:一是钱钟书先生关于“登高望远”、“在水一方”文学母题的理论。钱钟书先生认为,“登高望远”是中国文学典型意境,也是中国文学千古母题。“登高望远”蕴涵着人类古今相通的心理情感流动规律:期望(不见)——失望(至极)——怨望(遣忧)——登高望远(胸怀期望)。在什么心境下的人常常登高望远?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登高望远,曲传心理。“登高望远”时,往往“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归纳了这样几种情境:一是望远方,思远人,无奈关山难越(空间);二是望故迹,思古人,无奈思慕难及(时间);三是望天地,思人生,无奈超脱难企(时空)。在古人的联想思维中,“登高”与“临水”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所以“登高望远”文学意境在中国诗文中又可流转变型为“在水一方”文学意境,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意境“遥遥沟通”的联系:一是由“关山难越”联想到“流水无情”(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二是由“空间之辽阔”联想到“时间之悠远”(如“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三是由“骋怀望远”联想到“在水一方”,或“道阻水长,欲渡无楫”(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或“既清且浅,不得逾越”(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二是余福智先生关于用粤语朗读古典诗词的理论。

余福智先生认为:唐诗从古乐府时代大踏步跨过来,甩脱了附加在自己身上的音乐外衣,要用自己的字音形成旋律,独立谋生。唐人读诗可以读出怎样的旋律,我们固然没有办法亲耳聆听。唐诗的旋律是依靠平仄来支撑的,聪明的唐代诗人,为了更丰满地传达出自己的生命体验,总要把平仄安排得抑扬顿挫,使之恰好和他的情感活动模式相一致。而追溯文献推究,使用粤语朗读显然更能接近唐诗平仄安排的原味。通过《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我有两点肤浅的思考:一是中国典型文学意境可促进古诗文阅读鉴赏的“圆览旁通”。

我以为,学生通过对“伤春悲秋”、“登山临水”等典型的文学意境的赏析、品味、探究,在领会某一诗词作品中蕴涵着的诗人独特情怀的同时,可“圆览旁通”所有营造了同一类文学意境的古典诗文,由此拓宽古典文学欣赏的眼界,为形成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并读懂人类古今贯通的悲欢离合的生命体验,从而初步读懂人生。因此,若从宏观角度看人教版古典诗词的教学,学生领悟“秋境深情”的文学意境可触类旁通对《秋兴八首》、《雨霖铃》、《醉花阴》、《声声慢》、《湘夫人》等诗词的鉴赏;领悟“登高望远”的文学意境可触类旁通对《登高》、《登岳阳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的鉴赏;领悟“悠悠临水情”的文学意境可触类旁通对《登岳阳楼》、《赤壁赋》、《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湘夫人》等诗文的鉴赏。二是粤语朗读教学可开启唐诗宋词的独特韵律美。

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诗歌单元教学伊始,我专门上了一节以“唐诗粤韵之美”为题的诗歌朗诵课,选择了一些平仄旋律与粤韵较吻合的唐诗,与学生一起朗读、品味、鉴赏;在整个单元的唐诗教学中,我都适当引入了粤语朗读体验。由于长期熏陶于粤方言人文环境里,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慢慢领会了诗人在抑扬顿挫的平仄旋律中传达的情感轨迹与生命体验。我以为,唐诗、宋词的朗读不必拘泥于普通话教学的一般规范,教师可充分利用粤方言区独特人文环境的影响,把粤韵之美融会到诗词朗读教学中,为开启唐诗、宋词之韵律美提供一个独特的角度。

继续阅读

古代文学运用教学自主学习解析

自主学习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当中非常重视的一种学习方法。西方学者齐莫曼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齐莫曼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解释自主学习的本质。我国学者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则认为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以及有效性等特征。庞维国则认为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其实,自主学习不仅仅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阶段有重要作用,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当中亦能发挥它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大学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自主学习更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为例,探讨自主学习在古代文学实践教学过程的必要性、主要学习环节及其与教师主导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古代文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它承担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教学,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的重任,还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其重要意义不可替代。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改革正是在对传统教学精髓吸收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故学生自主学习在古代文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其必要性。

(一)弥补教学课时的减少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课程体系的改革,古代文学课程课时由原先的三百余课时减至二百余课时,在教学内容仍然不变的情况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古代文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对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文化历史等进行初步地了解,有助于教师对教材上现有的知识进行有所选择的教学,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更加有效。

(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早在1992年,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指出:“教育方法摒弃呆读死记,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这种行为能够产生最佳学习效果,有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三)大学教学对接社会的必然要求

继续阅读

语文教课中环境教育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渗透环境教育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让藏羚羊续说“生命禁区”的神奇》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与内容,然后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图片。再让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藏羚羊非常珍贵,它浑身是宝,它柔软的绒纤维被看成是“软黄金”,用藏羚羊绒毛做成的披肩非常轻巧,带来的利润非常可观。因此,藏羚羊受到了疯狂的猎杀。藏羚羊绒价格上涨与藏羚羊数量急剧下滑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藏羚羊这个“高原精灵”即将灭绝。学生通过电影看到藏羚羊的可爱,又听到盗猎者的枪声,血淋淋的藏羚羊皮与课外的精灵相对比,学生自觉地控诉猎杀者的残暴,并被护卫队员的精神感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可西里的美景打动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生灵的密切关系,切实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诗词鉴赏中渗透环境教育

诗词中蕴含大量的环境教育因素,诗词鉴赏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环境因素,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探究式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鉴赏陶渊明的诗时,可以设一些题目:陶渊明诗中的田园风光、山水诗与田园诗的环境组成等,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使学生在探究环境与诗人、诗歌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人文环境的深刻内涵。其次,在多元统一中加大环境与诗词的联系。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它与地理、政治、生物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词鉴赏应突破诗词本身局限,凸显学生的环境意识。如教学《山民时,引导学生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环境进行搜索。再如教学《再别康桥》时,可以渗透环境教育。诗中为我们展示了康河的美景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深思:如果人们随意在康河中乱扔杂物、乱割水草,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景?徐志摩还会对它用情如此之深吗?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感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作文课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教学中一般只注重作文技巧训练,其实作文教学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文人墨客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给我们展示了优美的图景,很容易激起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作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如题目:做环保的主人,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描摹大自然,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调查报告或者小论文,在班级展示优秀的调查报告,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学生通过训练能受到环境教育又能锻炼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课内外语文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在课内外语文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可以组织辩论赛活动,辩题与环境教育挂钩,如《环境与人才》、《环境与成长》等,辩论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外语文活动中可以用环境保护为主题,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节日中开展演讲、征文等竞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生态环境方面的书籍,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继续阅读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研究

如果能说语文是一门精细的科学课,那么古诗词就是那奇妙的催化剂。泱泱中华,古诗词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为世界人民广为吟诵,她不仅启迪着人的智慧、开发想象力,更于无形中影响着人的审美品质。

1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探索的必要性

在考察北师大时,态度鲜明地表示应该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培养一个完善的人,就应该从童年开始,小学时期正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又是文化盛宴中最隽永、最深邃的花朵,它为学生带来感知美、赏析美、创造美的神秘元素,同时它又似一股清新之风,吹得小学语文课堂波光粼粼,杨柳依依。因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探索,继承并弘扬中国文化精神,让古诗词教学和美育骨肉相连,培养高素质人才,无疑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2国内外古诗词美育探索现状

18世纪德国的席勒提出了“美育”,西方哲人柏拉图曾言:美育应和德育结合。亚里士多德说,美育应和智育结合。而我们东方圣人孔子也曾掷地有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可见,中国人的骨子里早就有诗情、血液里有诗意了。当今世界,中国人以讲中国话、写方块字、背古诗词、传承中国文化而荣。中华民族文化期待着古诗词的浸润,学校教育者更懂得要结合古诗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传承祖国文化。近年来,全国有不少关于古诗词教育的教学改革:西北大学附属小学孟中彬老师的《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期,读古诗词既可以开发智力,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江西丰城实验小学的陈娇莉老师的《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的研究》就深刻地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已经引起关注,但是实际的教师教学基本都是停留在课本上,每学期四五首诗词的讲解、注释,大多用于检验记忆和书写。

3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探索的过程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进行一次次亲密的交谈,使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融入自己的认知和体验,于无形中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古诗词学习中的美育探索。那么,如何遵循儿童的特点,找到每一首古诗词美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呢?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集中各年级段语文老师的集体智慧,参与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的研讨;从学校的美育活力课拓展等切入并突破,保障小学古诗词美育探索的最优化实现。教研组教师开展古诗同课异构活动,或由师父上示范课,徒弟上汇报课,让不同的设计思路、精湛的教学艺术碰撞、交织、整合,从而提升整个教研水平,探寻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导学古诗、知解诗意、导学古诗、知解诗意。再者教师在借助“绘本”让学生欣赏《年的传说》的故事时,巧妙地渗透古诗《元日》,学生在已有的情感体验上,自然生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向往,王安石用区区三十个字,写出了新年的欢庆景象,之前的《年的传说》,不仅为这首古诗学习打下基础、创设情境,也让学生知道了民间关于过年的传说和一些风俗的由来。教师还摘选古人创作的几句诗,出于不同的诗歌,但都有关于过年习俗的描写,让学生在吟诵中既获得了知识,也感受了古诗词的巨大魅力。导读古诗的最后一句,“总”字传情,体会诗人变法图强时的乐观自信的态度,再用自己的方式读诗歌,感受爱国情感。最后,出示畅言课件,插入王安石创作诗歌的背景资料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实现了古诗词教学中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境界。

继续阅读

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审美教育在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心灵、行为、语言、体态等,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和智慧。同时,高校语文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能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素养。本文将对当下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据此提出可行有效的提高审美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语文;审美教育;教学

审美教育通俗的讲,即是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手段,运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美的形式,以美化心灵、行为、语言、体态等,并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素养、道德和智慧。高校语文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背景、学科性质、教育模式,是提高高校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高校语文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形象审美认知,还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对美的洞察能力、赏析能力。加强高校语文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改革的体现,也是促进人们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全面提升的重要一环。所以加强高校语文审美教育意义非凡。

1中国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我国语文教育教学长期处于应试阶段,缺乏创造力

在中国语文教学中,我们从开始的辨字识文、填词造句,到后来的熟读诗词赋、熟练写文章等,无不伴随着应试考试的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重的是分数、是名次,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提升,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功利性,扭曲了语文教育的初衷。在学生思想最活跃、头脑最灵活的年纪,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挥。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语文教育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以后工作有用的学科上面。对语文教育则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缺乏思考,跟随大众随波逐流。审美教育是需要个人情感的投入,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独特的魅力。当我们具有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2在语文教学传授过程中侧重于知识点却忽略了情感认知和表达

在我国高校语文教育中,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传授过程中,大多侧重在教材中的知识我们是否准确记忆、灵活运用,而忽略了我们对其内容上面的认知和情感表达,只是机械性的教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没有深刻感受到每一篇作品背后的深情流露,从而无法感知文章的内涵,没有完全发掘出来这些文章的美感。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点学习上,更需要体现在对人类历史文明的认识和理解上,只是简单的通过教材上面的文字学习,忽略了对其真实情感的表达,则很难深层次改善人们的审美能力。

继续阅读

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

为了响应国家“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号召,现行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要通过音乐鉴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既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培养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法,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借鉴。

一、营造良好的气氛,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高中生经过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是缺乏音乐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音乐中的美,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那么如何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之美呢?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能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比如: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准备充足的教学素材,音响资料要形象、准确、生动,要以抒情性的乐曲为主,而且要适时地挑选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面对喜欢的音乐作品,学生会产生浓厚的鉴赏兴趣。另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应当注重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要使课堂动静结合,“动”就是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聆听音乐,进而积极思考、大胆发问,而且“动”要有秩序、有规律;“静”是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专注思维。动静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严谨而不威慑、宽松而不涣散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他们自然会对音乐欣赏有浓厚的兴趣,而音乐鉴赏活动也会顺利高效地进行下去,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虽说鉴赏对象是音乐作品,但欣赏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重视他们对音乐的点滴感受,要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够激发出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提高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故去《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先讲述乐曲的内容:作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之后让学生听乐曲,并提问:“乐曲中使用了哪几种乐器?”大部分学生能够答出使用了琵琶、箫、筝几种乐器,之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的画面,并让学生根据这三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来欣赏这首乐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优美的画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翱翔于音乐的空间中,体会到了这首乐曲的意境,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高中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有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学生不熟悉的。虽然高中生喜欢听音乐,但基本上都是流行歌曲。所以对音乐课本中的乐曲,尤其是民族音乐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多选择一些学生喜欢,或者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流行音乐作为鉴赏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也能够使学生吸收流行音乐中的有益元素,增强他们的音乐体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事实上,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选自于民族音乐,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发如雪》等采用了民族音乐中的“宫调式”;阿牛的《桃花朵朵开》中运用民族打击乐增强了乐曲的欢乐气氛;王力宏的《花田错》将京剧唱腔与说唱巧妙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音乐无国界的特点;还有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国色天香》等都是带有京剧元素的流行歌曲……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用专业化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喜爱的流行歌曲,使学生明白各类流行音乐的特征,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

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就会主动获取与评价流行歌曲相关的知识。而且他们会在辨别和评价中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此外,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诗词、散文有选择的与合适的音乐进行匹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文学完美的结合。总而言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为依据,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提升他们的音乐感知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产生较强烈的审美热情,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而促进他们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继续阅读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