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乳腺癌论文范文

乳腺癌论文范文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范文第1篇

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观察组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其他生物学指标阳性率比较:观察组ER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间PR、HER-2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二、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乳腺癌的发病率一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成为危害女性生命健康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乳腺癌。近年来,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虽然乳腺癌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其发病率却仍居高不下,我国虽属于乳腺癌低发区,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较前有明显增长,且发病年龄有呈现年轻化的趋势。Han等纳入16640例乳腺癌的研究显示,在<35岁的乳腺癌患者中,年龄每下降1岁,死亡风险增加5%。

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乳腺癌病理类型以浸润性癌为主,主要是浸润性导管癌,占总数的69.35%,主要病理类型构成和所占比例与对照组相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分级方面,观察组组织学分级和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与对照组应的组织学分级有所差异,但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国外报告青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56%;沈镇宙等报告233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35岁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69%,>35岁患者的转移率50%。本组资料中,青年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62.90%,明显高于对照组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乳腺癌论文范文第2篇

1.1资料来源本研究利用我院乳腺科1986年—1988年妇女乳腺普查资料。

1.2方法整群抽样我市八大系统部分单位,对女职工进行乳腺检查,对患病情况进行分组,x2检验,描述性分析妇女患病情况。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女职工乳腺疾病发病情况此次女职工乳腺检查对象限于20—60岁之间,共检查3477人。论文百事通其中发病1018人,发病率为29.3%。为了解各年龄的患病情况,以从中掌握一些规律性的数据,我们整理了不同年龄女职工乳腺发病情况表并分别计算了各年龄组的乳腺发病率,结果表明:乳腺病多发于30—50岁之间。其中乳腺增生多发于30—40岁,患病率为24.8%,其它乳腺病多发于40—50岁,发病率为9.8%。为保证上述各年龄组的乳腺发病情况数据的可靠程度,我们又对各年龄组的发病率做了标准化处理。证明:各年龄组的乳腺增生病发病率并未受到检查人数多少的影响。不论是实际上还是标准化后,乳腺病都多发于30—50岁之间,其发病率都高于20—30岁、50—60岁这两个年龄组。

2.2不同系统女职工乳腺发病情况这次乳腺检查有八个系统参加受检,为了解乳腺病在各系统的分布情况,我们又整理了不同系统女职工乳腺发病情况统计表。计算结果:乳腺病发病率最高的是金融系统,其发病率为38.2%;其次是电子系统,发病率为37.5%;居第三位的是商业系统,发病率为32.8%。发病率较低的是区办小工厂和煤矿工人。

2.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女同志乳腺发病率的x2检验为搞清此次乳腺检查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女同志的乳腺发病率是否有显著差异,我们应用卡方“x2”值计算公式:x2=n[a12/An1+b12/Bn1……-1]进行了x2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组差异非常显著。无论轻体劳动与从事脑力劳动相比,脑力劳动与重体力劳动相比重,P<0.01,从事体力劳动的女同志的乳腺发病率确有明显区别。因此,我们初步认为,从事脑力劳动女同志的乳腺发病率高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女同志。

2.4乳腺增生发病率的区间估计范围以上分析证明:这次乳腺检查,因受检的女职工来自全市各个不同行业,其有一定代表性。为此,我们又应用Sp=/N公式,计算了3477名女职工乳腺增生症的标准误(Sp),以区间估计方法推断了全市女职工乳腺增生症发病率的区间范围,证明:我市女职工乳腺增生症发病率的区间估计范围在20.9%-22.3%之间,其把握程度为68.3%,如果将把握程度提高到95%,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的区间估计范围便应在20.2%-23.0%之间,如果将把握提高到99%,乳腺增生症发病率的区间估计范围便在19.8%-23.4%之间。新晨

3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证明:乳腺增生症已成为广大妇女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严重危害着女性身心健康。女性在社会中充当着特殊角色,我们应该更关注女性的健康状况,有关数据应充分引起妇幼保健部门的注意,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做好妇女卫生保健工作,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尽可能的减少疾病的发生。

建议各医疗单位对该病病因及发病机理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并开展对症治疗,使这部分病人早日康复。

近年来,我院十分重视乳腺的普查、普治工作及乳腺病专病建设,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乳腺病的课题研究,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大众的警觉意识,重视自我检查,使患者在早期阶段得到了明确诊断并及时根治。

我院对检查出来的重度乳腺增生症的患者已经开始进行了磁疗和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防治乳腺增生及乳腺癌,首先积极开展乳腺普查工作,贯彻三早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手术治疗与中药内服外用相结合,提高疗效,做到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是鉴别、搞清原因,消除危险因素,提高机体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二级预防措施是筛检癌前病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患于开端;三级预防措施是对症治疗,减少痛苦,延长生命,并实施各种康复工作,力求疾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康复。

建议各单位都要积极支持卫生部门的工作,做好妇女五期劳动保护,广大妇女也应该行动起来,增加自我保健意识,有效地保障广大妇女身体健康。

乳腺癌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在过去的40年里,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已升高了近2倍,且2013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针对全球184个国家的28种肿瘤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结肠癌仍是威胁人类的第4大恶性肿瘤。结肠癌仍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结肠癌的预防、治疗仍旧需要进一步研究,为降低发病率,延长生存期做出努力。在世界范围内,结肠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虽然男性与女性在肥胖、吸烟、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男性高发结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然而,多年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显示出一致的性别相关的发病特点,这又否定了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男性结肠癌患病率高于女性的说法,更倾向于认为雌激素在结肠癌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结肠癌死亡率的调查结果亦显示女性的死亡率低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前女性和使用雌激素的女性群体,因此提示雌激素对结肠癌的作用有可能是保护性的。雌激素在众多的性激素相关性肿瘤中的重要作用已广泛开展,但其在结肠癌的发生及演进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探寻雌激素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1雌激素与结肠癌发病的相关关系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北美、西欧等国家发病率较高,然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大肠癌的高发区。现有的研究基础表明,其发病的原因与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遗传、肠道炎症以及腺瘤性息肉等众多方面有关,另有研究提示结肠癌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有关。193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雌激素可增加小鼠乳腺癌的发病率,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就此拉开了性激素与肿瘤相关性研究的序幕,之后大量的研究表明性激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关于结肠癌与雌激素的相关关系研究始于1969年,Fraumeni等以修女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修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肿瘤疾患的发病特点,结果显示较之多数普通女性,修女除了乳腺癌高发外,结肠癌的发病率亦较高。修女这一与众不同的群体与普通女性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均无生育史,她们的月经周期稳定持续,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修女暴露在雌激素状态下的时间较之普通女性长,因此推测雌激素可能对结肠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1980年McMichael和Potter的研究冲击了上述的假说,他们的初期研究认为怀孕引发的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导致女性结肠癌发病率低。但是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又发现女性初产年龄、孕产次数与结肠癌的发病率无明显相关性。至此,雌激素与结肠癌的关系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1980~1990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服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结肠癌发病率较低。在1995年的一项大样本的对照研究中指出,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将女性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一半。上述的研究一致认为外源性雌激素是结肠癌的抑制性因素。女性健康研究机构于2002年报道了关于绝经后妇女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相关研究结果,该研究指出持续服用雌激素会增加女性心脏疾病的患病风险,但服用雌激素的女性群体罹患结肠癌的风险显著降低,Cleveland等通过实验干扰了Apc(Min/+)小鼠的雌激素信号通路后发现小鼠的肠道肿瘤增加,这一研究成果与女性健康研究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2012年一篇关于雌激素与结肠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涵盖了2661篇论文的成果,分析了4个随机对照研究、8个队列研究、8个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成果最终得出雌激素与结肠癌发病率的降低有关的结论。但另有一些研究指出,雌激素对于结肠癌的保护作用只限于结肠癌发病前,一旦肿瘤发生过程启动,雌激素则无明显保护作用,甚至有可能是促进增殖的作用,因此,迄今为止,雌激素的对结肠癌发生的作用仍未完全明确。

2雌激素受体与结肠癌的关系

雌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来源于卵泡内膜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先经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刺激卵泡内膜分泌睾酮,再经颗粒细胞在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刺激下转化为雌二醇,此外肾上腺皮质、胎盘和雄性动物睾丸也有分泌。育龄期妇女,雌激素表达水平要高于其他人群。人体内源性雌激素包括雌二醇、雌三醇和雌酮,雌二醇主要在卵巢合成、分泌,与雌激素受体亲和力大,发挥最主要的作用。随着对雌激素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发现除却既往经典的雌激素靶器官外雌激素还可作用于大脑、心血管系统、乳腺和胃肠道等多种组织器官。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主要是通过与受体结合实现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们较多地存在于靶器官的细胞内,可与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使激素发挥其生物学效应。雌激素受体可位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研究认为雌激素受体仅定位在细胞核,因此将其定义为核受体,其蛋白质在翻译后短暂位于胞浆,故可在细胞质检测到。扩散到细胞核的雌激素与其核受体结合后引发基因调控机制,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近年研究就发现经典雌激素受体也可位于细胞膜或细胞质,雌激素与其结合后启动一系列下游路径,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ERα和ERβ分别由定位在不同染色体上的ESR1和ESR2基因转录而来,1968年McGuire等在大鼠子宫的研究中首先报道了ERα,Walter等于1985年对其进行了基因克隆。在这之后的一个时期内ERα成为雌激素的专属受体,直到1996年Kuiper等通过对大鼠前列腺cDNA的研究报道了ERβ。继ERβ首次报道后,相继又有关于ERβ其他亚型的报道,诸如ERβcx/2、ERβ4、ERβ5,关于上述每个亚型的功能的研究已陆续开展,但具体的机制仍不明确。

随着对ERα和ERβ研究的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表明ERα蛋白质和ERβ蛋白质两者结构相似,均由A、B、C、D、E、F6个区域构成,含有3个功能性结构域,分别是N末端转录激活区、DNA结合区、配体结合结构域。两者的DNA结合区、配体结合结构域的相似度分别为97%、59%,N末端转录激活区结构域的相似度仅为16%。ERα和ERβ结构域上的差异使得两者与雌激素的亲和力存在差异,因此两者在雌激素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不同。研究发现ERα在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少,而且在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几乎无差别,因此提示ERα在结肠癌的发生、演进中可能无重要作用。ERβ在人的整个消化管道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Rα。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ERβ表达水平的下调与雌激素相关性肿瘤的进展有密切关系,这一结论在结肠癌细胞系以及临床样本研究中均已得到证实。Fiorelli等研究了雌激素对三组结肠癌细胞系(HCT-116、DLD-1、LoVo)起增殖的作用,结果显示雌激素对上述三种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此外在动物实验中也证明ERβ介导了雌激素对结肠癌的保护作用,Edvard-sson等报道了ERβ通过调节结肠癌细胞中microRNA从而发挥其抗结肠癌作用。

关于雌激素及其受体与结肠癌相关关系的研究已深入开展(表1),目前研究认为,ERβ是雌激素信号途径中的关键因素,另有研究报道ERβ介导了结肠癌细胞COLO205的凋亡,Hsu对ERβ参与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做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ERβ通过上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和9(caspase8,9),以及下调β-链蛋白(β-catenin),从而激活P53信号通路。另外关于P53的研究领域中有报道显示,P53通路可调控细胞内氧化还原产物从而介导细胞凋亡,这一凋亡通路可能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众所周知,细胞内氧化-还原体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细胞内积累过多的氧化还原产物可致细胞内氧化-还原系统失衡直接导致组织损伤,也可导致氨基酸残基氧化修饰,致使DNA发生突变,从而使细胞老化,甚至凋亡。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介导结肠癌细胞的凋亡。Barzi等[30]报道了p66Shc可增加结肠癌细胞在氧化应激过程中的活性氧簇的累积量,从而促使细胞凋亡。另外在乳腺癌研究中发现雌激素可诱发细胞的氧化应激,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然而雌激素对结肠癌的作用是否也与氧化应激过程相关仍不明确。

3雌激素分子通路

在诸多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体内外实验中均已提示雌激素对结肠癌的发生起到保护性作用,但雌激素发生作用的分子通路仍众说纷纭,明确雌激素的分子通路及其与其他分子通路的关系十分关键,可为预防及治疗结肠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经典的雌激素作用路径是配体依赖性通路,即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与靶基因上的雌激素反应元件相互作用,或直接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雌激素与不同受体形成的复合物下游途径不同,E2-ERα复合物作用于c-Jun、c-Fos,可活化AP1和SP1,然而ERβ与这些转录因子的作用不显著。在AP1路径中,E2-ERα复合物活化了转录因子,然而E2与ERβ结合则不会启动该信号途径。关于激素受体复合物形成之后的下游路径复杂多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表明ERs可以激活多种细胞内通路,包括蛋白激酶C、钙离子、第二信使、一氧化氮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dvardsson研究小组将ERβ转染到结肠癌细胞系中,发现其会影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此外ERβ还可以下调炎症诱发的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相关研究报道了ERβ参与了ApcMin/+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另外有许多研究报道了ERα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交叉,将ERα转染到SW480和HCT116细胞系中发现可以活化Wnt信号通路,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该路径。尽管关于雌激素与结肠癌的关系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雌激素作用于结肠癌的机制仍未完全明了。雌激素的作用也许主要通过直接与其受体作用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亦有可能雌激素受体有自身独立的非配体依赖性的调节功能,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后续的作用机制都是未解的谜题。除了上述路径,雌激素及其受体的复合体也可以通过激活细胞质中的激酶进而发挥其作用。雌激素各种丰富的代谢通路,多样代谢相关性酶的功能及特性都是值得研究的领域。

4结论

乳腺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生物医疗;发展应用;前景

1引言

生物医疗是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学科,它是将工程学的方法应用到医学领域以提高医疗水平,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迫切需要提升医疗技术及水平。然而现实却存在医疗资源不充分和不平衡性、新的药物研发周期漫长以及医务人员缺乏等问题。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从其诞生至现在,经无数多研究人员的努力,不仅成就了Alpha-Go,而且其在很多领域都有让人惊奇的表现,其强大的智能也为生物医疗提供了新的生机和可能。如在新药研发、辅助疾病诊断、医学影像、辅助治疗、健康管理、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都有实操案例[2]。本文将重点介绍AI在生物医疗的三种应用:即AI与新药研发、AI与辅助疾病诊断以及AI与精准治疗,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相关思考。

2人工智能在生物医疗中的应用实例

2.1AI与新药研发

新药研发的痛点是周期长、费用高和成功率低等特点,结合AI技术的药物研发将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大显身手。AI研发新药是指通过AI的深度学习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在众多的化合物中准确、快速挖掘和筛选合适的化合物,用于新药的研究,这样就使新药的研发成本降低、研发周期大为缩短,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3]。以BergHealth公司为例说明AI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BergHealth是一家数据驱动型生物研究公司,其特色是使用大数据创建新模式进行前沿领域的药物研发。与传统的依靠生物假设不同,这种模式是依靠生物数据提供可操作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时新陈代谢的变化机制,其在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药物研发平台,如何创建病人“图谱”,是一个关键难题。该公司平台将AI、大数据分析、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以及生物模型元素结合的方式,挖掘有用数据进而推进药物的研发效率[4]。在极为关注的药物活性、安全性和毒副作用方面,AI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预测。目前,AI借助深度学习,不仅在抗肿瘤药、心血管药和常见传染病治疗药等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2.2AI与辅助疾病

诊断临床上进行高质量的疾病病理诊断是有效治疗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的状况是,常规的病例诊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即使这样,质量保障也难尽人意。而基于AI开发的病理诊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不断“学习”医生专家的医疗知识、经验,并进一步模拟医生对病理的思维认识、诊断过程推理模式,达到智能辅助诊疗的目的,这类方法可大大提供诊疗的精确性。IBMWatson是目前全球医疗领域最先进的AI工具。临床医生在Watson输入患者的关键指标,仅需几十秒,Watson就可以在庞大的数据系统中,对比超过几百种医学专业期刊、肿瘤专著,以及成千上万的论文研究档案,快速匹配最佳治疗方案。该系统的实质是将自然语言处理、认知技术、自动推理、机器学习、信息检索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并能够给予假设认知和大规模的证据搜集、分析和评价。2012年Watson通过了美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为美国多家医院提供辅助诊疗服务。目前Watson能够提供包括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诊断服务[4]。在其他方面,也有类似AI为人类诊断的事例。美国研究人员编制的AI软件能够将病人的图像结果直观地翻译成诊断信息,速度快,准确率高,能够准确解读乳腺X线影像结果,帮助医生快速准确预测乳腺癌风险,该项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上。国内在20世纪70年代也曾研制过专家诊疗系统,如为模拟老中医关幼波大夫对肝病诊治的程序,北京中医学院研制了“关幼波肝炎医疗专家系统”[2],进行辅助诊疗。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中医学院与福建计算机中心研制了林如高骨伤计算机诊疗系统。其他如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机构开发了基于AI的医学计算机专家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由上所述,AI疾病诊断上的应用,主要还是依赖于其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这也是它能够在科学家们众多探索尝试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2.3AI与精准治疗

自2012年深度学习技术被引入到图像识别数据库Ima-geNet之后,其识别率近年来屡创新高。深度学习技术和医疗影像领域积累多年的数据,正在给这一领域带来令人惊喜的突破。斯坦福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他们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学习一个最广泛的应用)做皮肤癌诊断,与21位皮肤科医生对比测试,结果所测的精确度与人类医生相当(至少91%)[5]。以往医生观察病理切片影像并判断病情,主要都是凭借肉眼和经验,在诊断中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然而,恶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具有一定差异,而这差异与癌症病情的分析和判断标准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能够利用AI中的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两大核心技术,让计算机系统自动深入学习上述差异及相关性,那么,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对小细节的明察秋毫等特征,不仅可以弥补医生的各种主观因素(如经验不足、偶然事件影响)等带来的不足,同时,还能总结一些意外的特殊规律,不断完善计算机系统的知识体系。由于医疗影像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使之成为AI在医疗应用中的热门领域。

3人工智能应用于生物医疗的发展前景

目前已有不少科研团队在这方面有了一些成果:韩国高科技科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深度学习开发出一项技术,能以超过84%的准确度识别未来三年可能发展成为阿兹海默病的潜在病人;斯坦福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了皮肤癌诊断准确率媲美人类医生的AI,其诊断准确率在91%以上[6];我国第三军军医大学研发的一项技术,可以在30s内检测出ABO血型和Rh血型,仅用一滴血在2min内完成包括罕见血型在内的正向和反向同时定型,同时团队还设计出一套智能算法,能够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读出血型,定型准确率超过99.9%[7]……这些科研成果,无一不是展示了AI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宏远前景。尽管AI已经能够解决很多医学上的难题,但是实施的时候依然会面临很多问题。(1)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数据。目前,AI获得的数据样本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度,其数量和质量应该如何进行合理分选,以保证机器学习这些数据的有效性,这直接关系到机器学习的效果,如何获取高质量的临床数据,更有利于AI在在医疗行也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前提。(2)如何更大限度的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从一开始建立病人的档案、制定病人的医疗和保健计划时,就要考虑病人的隐私,在后续的各种环节,如文件储存、文件传输、文件访问和开放研讨时,按照何种方式进行更为有效的保密处理,既能保护病人隐私,又不影响数据的应用和模型的开发,这是目前智能医疗在建库之初就必须考虑的问题。(3)如何让人们更加信任AI在生物医疗中的作用。受人们多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让基于AI的系统来进行疾病等的诊断,人们内心还可能不一定接受。即使再智能的机器,也无法代替人的情感、关怀,也很难理解病人的心里感受,这些与医生相比,确实存在很大的弱势。因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不可能很快地就实现单纯技术上的AI医疗,可能还有较为漫长的路要走。即便面临诸多挑战,但AI发展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AI、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可穿戴式设备等创新技术的发展,国家对AI愈加重视的情况下,医疗健康全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将会越来越智能化,相应的新药研发、精准医疗等将会越来越有针对性,再伴随着医疗机器人的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医疗愿景里,许多基础性服务将能由AI来完成,医生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患者的服务、沟通和从事创造性的医疗工作。国外的智能医疗产业有了较为蓬勃的发展,我国的AI与医疗应用的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现在已有多家智能医疗创业公司,但是在数据库的建设和开发、算法以及通用技术等方面还要加强投资力度和研发强度,使AI在生物医疗的领域不仅有坚实的技术基础,还要有更为宽阔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百度百科.

[2]人工智能在医疗产业的五大应用场景及典型案例.

[3]智慧健康传媒品牌.颠覆传统医疗科研.借助AI研发抗癌药物.智慧健康,2016(5):44~46.

[4]聂金福.AI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和机遇.软件和集成电路,2017(4):38~40.

[5]“AI+医疗影像”:智慧医疗突破口.[6]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大有作为.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乳腺癌论文范文第5篇

一、认真搞好妇代会的组织建设,加强女教职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四自”、“四有”教育,培养“四自”、“四有”新女性。通过组织女教职工学习党的十六大文件和各级领导部门下发的妇女工作文件,学习维护妇女权益的各项法规,提高女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并通过组织女教职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有奖测试,《女职工劳动保护法规》有奖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了女教职工的法律意识,使她们能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心系福田,为我校高考成绩连续两年翻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校是深圳特区内中最大的一所独立高中,每年的高考任务都非常重,教师压力也较大,记得2000年高三,担任年级组长的是王宜茹教师,她每天除了要教好两个班的语文课外,还需管理高三年级的其他工作,作为一名女性,她组织全体教师精心设计高三的每一个环节,细心、耐心地去处理每一件事情,充分地调动起全体高三师生的积极性,正在大家都满怀信心准备最后的拼博时,她却累得病倒了,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当我们去看望她时,她的第一句话总是在问学生怎么样,老师怎么样,她的病床上永远是打开的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当我们要她休息一下时,她总是摇摇头,“心里的事太多,睡不着呀!”她把病房变成了临时办公室。

2000年高考,我校成绩不俗,在生源不如上一届的前提下,上线率几乎翻一翻,各学科的平均分排位均向前跨了一大步,取得了大面积的丰收。

去年高三,担任语文教学的是清一色的女性,市二模后,学校进行总结,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闫秀丽老师泣不成声“这次模拟考试我们考得不好,对不起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更对不起相信我们并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我们的家长,可是我们真的是尽了力呀!我们还要加倍努力,争取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泪水是压力,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它饱含着对学生的期望,蓄含着对学校的高度负责,体现着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实。几个月后,我校高考成绩优异,被评为深圳市高考教育教学先进学校,尤其是语文成绩比较突出,闫秀丽老师还被评为深圳市高考教育教学能手,她们笑了,笑得是那么甜。

三、勇于探索,在教学及育人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校女教师爱岗敬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不甘示弱,勇于拼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承担教研课题和项目,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论文比赛,并屡次获得优异成绩,公开数十篇,起到了骨干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导师制”活动,使一批双一批的青年女教师成长起来。在本次区教育系统举行的福田区优质课的评比中其中有3名女老师获第一名,2名女教师获第二名。

我们还通过开展以演讲、朗诵、拼音、书写为内容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充分调动女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女教职工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近年来,被评为省优秀班主任1人,市优秀班主任2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优秀教师2人,区优秀园丁3人,区先进教育工作者20人。不少教学骨干,一批妇女人才脱颖而出,有1人担任校党总支委员,有2人担任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有2人担任年级组长、3人担任教研组长。

广东省优秀班主任彭克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在抓好班级管理和班风建设的工作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她所带的班级年年被评为文明班,所任教的数学在连续两年取得优异成绩。

在学校开展的多媒体电化教学活动中,女教师积极地参加培训,认真地制作课件,特别是廖春风老师,她主持的课题“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市重点课题,并经过三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已成功结题,其研究成果得到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的推广。

徐惠婕,我校一名年青的学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教师,她所制作的课件《我的情绪》及录像课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会议评比中获一等奖,受到上级领导及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她撰写的有关学校心理教育论文《我们如何进行中小学心理教育》在《中国电化教育》刊物上发表。她本人也历年被评为区教育先进工作者。

四、献身教育,默默耕耘,为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倾尽全力,无悔自己人生的选择。

我校区优秀园丁、原办公室主任、妇女主任郑秀兰老师,虽到退休年龄,并已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为了学校评估工作,她超期服役,不辞劳苦,身体越来越差,家人都劝她云医院看看,她说:“我真不敢去医院检查,我怕这时候再查出什么病来,把评估给耽误了。”她至始至终没有影响到工作,坚持如一,为使我校顺利通过省一级学校评估而做了大量的工作,给青年教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在今年的教师节联欢会上,一位女老师即将退休,她深情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是福田中学的一位老教师了,对学生、对老师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我十分留念这个充满着象‘家’一样温暖的大集体,但是,我马上要退休了,每当我下班走出校门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我舍不得我的学生,也舍不得你们大家。”说到这里,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她用微微颤抖的手拿着似乎相当沉重的话筒,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若有来生,我还选择作一名教师,我还选择福田中学。”

2002年12月12日,一位学生家长满含热泪来到了福田中学,双手捧着一封传真的信件和1000元钱,声泪俱下:“我的孩子现正在北京林业大学读书,他昨晚特打电话给我,要我今天一定将这1000元钱和这封信转交给张老师的家人……”她的话令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教师都流下了眼泪。张老师,多么好的一位老师,她是那么地热爱她的学生,她是那么地热爱她的事业,但无情的病魔却夺去了她年仅38岁的生命。

青年老师张春华,在我校99年高三政治极度缺人的情况下,勇挑重担,一人身兼数职,每周上20多节课,当时她已感到身体不适,乳头痛流脓水,由于备考紧迫而无暇顾及,只是晚上用“创可贴”贴上,白天仍一如既往地面带微笑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课后耐心、细心地为学生辅导。高考结束后才去医院检查,结果为乳腺癌晚期,已扩散到淋巴,当医生知道她的这一情况时,责备中含着深深的惋惜。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立即手术并接受化疗,就是在北京住院期间,在病床上的张老师仍让家人购买了大量的教学参考书,每日孜孜不倦地备课,梦想着有朝一日再次登上讲台。两年后,她回到学校,由于身体原因,未能登上讲台,她默默地倾尽全力辅导着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几个月后,她不得不又住进了医院,在病痛的折磨中,张老师留下了遗言:“将我在北京购买的的所有政治参考书捐给学校”。2002年12月9日,张老师不幸英年早逝,而她所辅导的这名年轻老师已成长起来,在2002年福田区优质课的评比中获一等奖。新晨

乳腺癌论文范文第6篇

1.1辅助、支持临床整体护理

1.1.1健全组织,确立目标健康教育不仅是整体护理工作而且是整个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的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1]为此我们建立了自上而下由院领导—护理部—健康教育服务部—护士长—宣传小组成员组成的健康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宣传小组成员由各病区挑选一名资历、素质高的护士担任)。健康教育服务部为护理部下属部门,由护理部直接管理,它在健康教育管理网络系统中主要起到计划和上下协调、指导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为适应现代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该部门在人员配备上有着较高素质要求。到目前为止,该部门在编护士2名,均为主管护师或本科毕业生,有着一定的管理、教学、科研能力,负责部门的具体工作。

1.1.2确立标准,展开质控为确保临床健康教育有效实施,健康教育服务部制定了病房健康教育检查标准(经院领导、护理部审核认可)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如组织墙报评比小组进行每季墙报评比活动;收集统计各病区每日健康教育开展数据(如电化教育内容及人次、病人讲座内容及人次、个别指导人次、护士培训内容及人次、派发宣传资料数目等),上交质控科,与病区奖金挂钩;派发调查问卷,了解病人、家属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80%以上得满分,60%以下不得分)及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95%以上为合格)等。由于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及量化标准,使临床开展健康教育能明确目标,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1.1.3提供资料,辅助临床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实现健康促进的良好载体。[2]为此健康教育服务部根据各专科病人特点、需要及临床科室提供的部分资料,统一整理、编印了一些病人及家属经常碰到和应该了解的疾病常识、保健知识、治疗配合要点等宣传资料,内容浅显易懂,简明扼要。由护士有针对性的派发,或把这些资料放在病区内宣传资料阅览架上,使病人和家属可随时浏览取阅(无偿供应)。由于临床护理工作量大,向病人、家属施教的时间往往难于保证,宣传资料的提供可帮助护士节省部分施教时间。另外全院统一编印可起到节源生效,覆盖面广的作用。为向病人、家属及其他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较全面、系统的健康、疾病知识,该部门设立了健康便民书屋。以定点服务为主,流动图书服务(即由义工将书刊送至病室)为辅的方式,提供了有关方面书刊的阅读、选购服务。健康便民书屋的设立是健康教育途径的有利补充。[3]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该部门还通过定期播发录像,开展了电化教育。将编排好的各类宣教录像播放时间表,放置于临床各病室内,病人及家属根据需要,可有选择地观看。

1.1.4培训护士,提高教育技能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学历主要以中专为主,护士所接受的在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时间有限。随着学科领域的演变和服务功能的扩展,护理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对发挥护士多元化角色的服务技能缺乏支持作用,护士素质难以适应健康教育的需求。[4]为此在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后,健康教育服务部配合护理部教学组,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以提高护士健康教育技能。另外还协助临床编写《护士健康教育指南》,为护士提供参考。

1.2提供部分病人出院后延续的健康护理指导

为需要帮助者提供免费护理保健咨询(包括电话咨询)服务。另外,特殊需要的病人如乳癌、造口、喉癌术后病人出院后仍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生命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健康教育服务部与相关病区联合,建立了乳癌、造口、喉癌康复病友互助小组,并开展如下服务项目:定期组织该类康复病友交流会,请专家讲课,解答疑难,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保健指导,协助喉癌术后病友进行复声训练;每周分别设定一个下午为小组病人专门接待日,为其免费提供手术后康复保健咨询服务;提供人工肛、义乳的选购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活动,充分利用了群体互动作用,加强了信息沟通,增强了群体抗病士气,并推动了学习,改变了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增进健康,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5]

1.3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建立病人网络

健康教育服务部通过与各专科联合,每月组织一次以上面向院内及社会大众的常见病防治、保健知识讲座,邀请本院专家主讲,课后进行咨询、义诊,并收集听课者的个人资料,建立病人档案,形成病人网络,以后根据其听讲座的意愿,定时发信函通知到会。此讲座的开展,对密切医患关系,改善医院的社会形象,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4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服务

健康教育是一项非盈利公益性事业,为发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弥补医院因人力不足而对健康教育工作造成的影响,健康教育服务部组织义工,开展急诊导诊、病房护理辅助、病人探访、理发、流动图书、出科普墙报、部门辅助等义务服务项目。最初采取由该部门单向管理的形式,面向院内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招募并培训义工,规定每个义工每月完成5h以上的服务时数,然后根据义工的各自要求,登记安排服务,该服务形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6]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部门感到此服务管理形式存在被动、服务时间不连续而难于满足临床需要的缺点。为克服这一缺点,而且统计结果显示参与义工服务的最终主流为医学院校学生,而他们多数为中山医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简称“青协”)成员,为此该部门2000年3月与该院校“青协”建立了联系,采取了双向管理的服务形式。由“青协”确定以上各义务服务小组组长及总负责人,然后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及志愿者报名情况,确定小组成员。经由健康教育服务部与各小组负责人共同协助联系,分别对各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然后根据临床及各小组服务内容要求,由各小组组长排班,安排每日或每周的定时定人力的连续服务。该部门人员则每周定时到临床各服务单位向病人、家属及护士了解义工服务情况及要求,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各服务小组组长,以便解决存在的问题。1年来的实践证明,双向管理义务服务的方式克服了既往单向管理的不足,不仅加强了管理的主动性,而且保证了服务的连续性,提高了服务质量,保持了较好的团体服务形象,收到了更大的社会效应。1.5开展调研活动,做好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力求人们在维护自身健康方面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为此健康教育服务部重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以便不断积累经验,促进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该部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所患疾病相关知识(防治、康复、自我护理等)的知晓率;了解病人满意度,了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是否合乎病人及家属的健康保健需要;了解健康教育与疾病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据此作出评价,为实践提供依据。

2结果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该部门的总接待人次为15000左右,其中接待护理保健咨询服务近800人次,查找防病保健资料近5000人次,选购书刊近1500人次,共3500册,播放健康教育录象近40次,300人次观看,接待乳腺癌患者近350人次,接待造口患者近360人次,开展义工服务2100人次,服务时数近6400h。另外,编印健康教育单张70余种,每种1~2万份,举办各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4次(如心血管疾病、前列腺增生、妇女更年期、骨质疏松、中老年养生保健、糖尿病饮食、老年白内障等防治知识讲座),共有1500人参加。结果显示,以“阅读健康书籍、资料”的方式获取健康、疾病知识的人数仅次于“医护咨询”,居第二位,护士及病人认为所编印单张的实用性分别达90%和85%;对讲座的满意度>95%;通过健康教育,可改善乳癌及造口康复病友的生命质量。[7]另外,部门人员完成了第一期《护士健康教育指南》的整理工作,并计划进行第二期的整编修改;及时总结工作成果,撰写学术论文8篇。

乳腺癌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共修饰;纳米载体;主动靶向性;综述

纳米载体(nanocarriers)的粒径为1~1000nm,包括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体(LP)、胶束、纳米乳、树状大分子等,其中脂质体具有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性、延缓药物释放并能被动靶向释药的特点。但是,一般脂质体往往达不到器官或者细胞水平的精准靶向,同时稳定性差的缺陷也阻碍其作为靶向制剂载体的发展与应用。为了改善纳米载体的靶向性及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尝试对其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以更好地达到主动靶向的目的[1—2]。常用的靶向材料包括多糖及其衍生物类、聚乙二醇(PEG)及其衍生物、配体结合类、多肽类[3]。然而这种单一材料修饰的纳米载体易受到材料本身局限性及人体病理生理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靶向治疗的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系统综述了多种材料共修饰的纳米载体,重点阐述了不同功能的修饰材料对脂质体的影响。

1两种配体结合类的共修饰

通常情况下,在肿瘤细胞表面往往存在多个与配体结合的位点。因此,采用2种特异性配体共同修饰的纳米载体具有如下的优势:①提高纳米药物与肿瘤细胞表面结合位点的结合几率;②解决单一配体饱和的问题;③克服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问题。

1.1叶酸与转铁蛋白共修饰

叶酸(folate,F)与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在许多肿瘤细胞膜表面均具有特异性的结合位点[4—6]。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快,导致对铁元素的需求量增大,因而肿瘤细胞中叶酸受体的表达量远高于正常细胞。基于上述特点,叶酸修饰和转铁蛋白修饰的脂质体均较未修饰脂质体表现出更好的抑瘤效果[7—8]。利用转铁蛋白受体与叶酸受体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在正常细胞中低表达的特点,Sriraman等根据导向分子的不同,分别制备了4种脂质体:PEG修饰的脂质体(PL)、转铁蛋白修饰的脂质体(TfL)、叶酸修饰的脂质体(FL)、双重修饰的脂质体[(F+Tf)-L][9]。4种脂质体粒径均小于165nm,包封率达98%以上。体外试验结果显示,(F+Tf)-L组的IC50值为25.8µmol/L,明显低于前3组脂质体(分别为65.4、56.4和35.4µmol/L),表明该组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最强。在体内试验结果中,(F+Tf)-L组也表现出高的肿瘤抑制率(79%),而其他3组的肿瘤抑制率较低(分别为42%、50%和75%)。吕清等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DSPE)作主要磷脂成分,亦成功制备了高包封率和稳定性的转铁蛋白与叶酸双配体修饰的多柔比星(DOX)脂质体[10]。bEnd3细胞对其的摄取效率远大于普通脂质体,并且摄取过程受叶酸和转铁蛋白的影响;同时在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模型中的药物透过率也显著高于其他脂质体组。

1.2RGD肽与转铁蛋白共修饰

RGD(Arg-Gly-p)肽是一类含有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的三肽序列,能特异性识别整合素受体αvβ3。Qin等利用整合素受体αvβ3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上过表达和转铁蛋白能通过转铁蛋白受体高效穿过BBB的性质,成功构建了RGD/Tf-LP,并对其靶向性进行初步研究[11]。所制备的双配体脂质体粒径为(128±13.0)nm,z电位为(-2.67±1.85)mV。体外细胞摄取试验表明,bEnd3细胞对RGD/Tf-LP的摄取率是RGD-LP和LP的3.2倍(该细胞对RGD-LP和LP的摄取率几乎一致)。脑胶质瘤细胞(C6)对RGD-LP、Tf-LP、RGD/Tf-LP的摄取率亦明显高于LP(分别是2.7、2.4和8.6倍)。体外肿瘤球模型模拟试验显示,共修饰脂质体进入肿瘤球的能力最强。在荷瘤裸鼠脑组织的近红外荧光成像试验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共修饰脂质体组的脑部肿瘤组织蓄积最多。邵云等也做了类似研究,推测转铁蛋白和RGD共修饰脂质体具有一定的脑胶质瘤靶向性,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脑胶质瘤给药载体[12]。综上所述,构建2种特异性配体修饰的脂质体,可利用多种特异性配体同时识别定位靶细胞,实现对靶向受体的协同作用。同时,减少对非靶细胞的识别,降低对非靶向细胞的毒性作用。

2配体结合类与细胞穿膜肽类(CPP)共修饰

2.1叶酸、转铁蛋白与CPP类共修饰

转铁蛋白受体在肿瘤细胞表面具有饱和性,叶酸在生理条件下透膜性能极低[13],这也就大大限制了纳米药物进入肿瘤细胞的效率。理想的肿瘤靶向药物传递系统不仅需要在全身给药后将药物浓集在肿瘤组织,还需要将药物有效地传递到肿瘤细胞内,从而将治疗作用最大化并减轻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TAT肽(transcriptionalactivatorprotein)是一种常用的细胞穿膜肽,可以通过非共价键结合的方法实现大分子物质的胞内递送并保留其活性[14],但不能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将TAT和特异性配体Tf共同修饰在脂质体表面,可以互补各自的劣势。文献对比研究了Tf/TAT-LP、TAT-LP和Tf-LP对缩小肿瘤球体积作用的影响[15—19]。结果显示,共修饰脂质体对肿瘤球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单独修饰脂质体和普通脂质体。类似地,通过试验对比证实了F-TAT-LP较普通脂质体而言,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和被细胞摄取的能力亦明显增强[20—22]。

2.2RGD肽与CPP类共修饰

整合素受体αvβ3除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上高表达外,在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骨肉瘤等多种实体瘤细胞表面亦有高水平的表达[23]。文献报道的RGD肽与TAT肽共修饰脂质体的粒径均小于150nm,对紫杉醇的包封率大于80%[24—25]。细胞摄取试验显示,共修饰脂质体的摄取效率明显高于RGD肽或TAT肽单独修饰的脂质体。蔺伟等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RGD肽和TAT肽共修饰的载microRNA-34a脂质体(RGD/TAT-miLPs-34a),荷瘤裸鼠体内试验显示RGD/TAT-miLPs-34a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73.7%,远高于TAT-miLPs-34a组的42.6%和RGD-miLPs-34a组的39.6%[26]。经RGD肽和TAT肽共修饰能增强脂质体的入胞能力,增强载药脂质体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力。

3PEG与CPP、配体结合类共修饰

3.1PEG与CPP类共修饰

PEG可显著延长药物载体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enhancedpermeabilityandretention,EPR)效应将药物蓄积在肿瘤部位,PEG修饰的脂质体被广泛用于纳米系统的构建[27—28]。药物的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是将活化的PEG通过化学方法偶联到药物的过程,即PEG修饰。疏水性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经PEG修饰后,可增加其水溶性[29],但PEG修饰也减弱了药物穿透细胞膜的能力,而与细胞穿膜肽的结合正好可以弥补此项不足[30]。当还原敏感型可断裂PEG-TAT共修饰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高度蓄积后,外源性给予还原剂半胱氨酸(Cys)可使PEG从脂质体表面断裂脱离,显著提高了药物进入肿瘤细胞的效率[31—32]。肿瘤细胞外的pH值(6.5~6.8)普遍低于正常组织和血液(pH7.2~7.4),这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强,肿瘤部位供氧不足,使得葡萄糖在缺氧条件下转化为乳酸造成的[33]。因此可以利用肿瘤组织这一特殊微环境构建pH敏感型PEG与细胞穿膜肽共同修饰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文献报道,当预孵育时间为2h时,肿瘤细胞对pH6.5和pH6.0预孵育条件下的共修饰脂质体摄取率是pH7.4预孵育条件下的3.8倍以上[34—35]。

3.2PEG与配体结合类共修饰

在聚合物类修饰材料中,PEG是最为常用的修饰材料。PEG有2个末端羟基可通过化学键与药物分子间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如pH敏感型PEG、酶敏感型PEG、氧化-还原敏感型PEG等[29]。将上述配体连在PEG长链上,可起到靶向性与长循环的加和作用。岳枫等制备了氧化-还原敏感的可断裂PEG与RGD肽共修饰脂质体(C/RGD-LP),粒径为(104.8±5.5)nm,z电位为(-4.45±1.75)mV,在血清中有良好的稳定性[36]。加入还原剂Cys后PEG断裂,该组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未加入Cys组和无RGD肽修饰的普通脂质体组(P<0.01)。结果显示,脂质体表面大量PEG的存在能够有效屏蔽RGD肽,保持脂质体的稳定性。谢黎崖等利用离子交联和化学交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NPs),并对NPs分别进行了叶酸和PEG修饰[37]。修饰后的NPs(F-NPs、PEG-NPs及F+PEG-NPs)粒径不受功能基团修饰的影响,激光共聚焦试验证明F+PEG-NPs能显著提高细胞对粒子的摄取。F+PEG-NPs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用于抗肿瘤药对肿瘤细胞的主动靶向。黄微等将肝靶向分子甘草次酸偶联至PEG-聚乳酸-羟乙基酸共聚物(PLGA)上,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肝靶向纳米粒。结果表示,该纳米粒无明显细胞毒性,且甘草次酸的引入能显著增加肝癌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几率[38]。

4多糖类与配体结合类共修饰

在肝主动靶向系统中,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GPR)目前研究较多,它能特异性识别末端带有半乳糖残基或N-乙酰半乳糖胺基的糖链,其中每个肝细胞上的GPR结合位点超过5×105个[39]。由GPR介导的单靶制剂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7,40—41]。在病理条件下,GPR的密度和活性都会降低,从而导致与肝癌细胞的结合量降幅达95%以上[42],因此单纯由GPR修饰的载体材料常出现转运率低、被受体特异性识别能力差的问题。陈厚翔成功合成了双配体修饰的壳聚糖(CTS)材料——乳糖酸化甘草次酸壳聚糖(GCGA)[43],并通过体外细胞摄取试验研究了BEL-7402人肝癌细胞对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GCGA、甘草次酸壳聚糖(GA-CTS)和CTS纳米粒的摄取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对双配体的GCGA纳米粒的摄取量高于单配体的GA-CTS纳米粒,并明显高于无配体修饰的CTS纳米粒。当一种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因病理生理条件的影响受阻时,还可以发挥另一种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作用,从而提高肝癌靶向的可靠性。人未甲基化寡聚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CpG-ODN)具有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能直接诱导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和成熟,单独应用CpG-ODN具有抗肿瘤作用[44]。赖春慧将软脂酸与甘露糖胺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生成甘露糖酯,进而与脂质体反应制备甘露糖酯修饰的脂质体(mannose-conjugatedliposomes,M-Lipo);采用后插法将CpG-ODN连接至M-Lipo,得到M/CpG-ODN-Lipo,进一步包裹肝癌H22细胞裂解物得到脂质体M/CpG-ODN-H22-Lipo[45]。该脂质体粒径为130nm,呈球形,包封率为52.9%,可有效抑制肝癌小鼠肿瘤生长并延长其生存时间。

5其他共同修饰类

5.1以PLGA为纳米载体的共修饰

PLGA是聚乳酸、羟基乙酸按不同配比制成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缓释特性,在体内的降解产物多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已被广泛用于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中[46]。王琳等系统综述了PLGA作为紫杉醇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进展,通过与传统化疗制剂的对比表明,PLGA利用静脉注射、间质给药等方式能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果[47]。此外,PLGA还能提高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Zhu等采用细胞穿膜肽类(R8、TAT和Pen)和分泌肽(secretionpeptide,Sec)分别修饰PLGA胰岛素纳米粒[48]。与普通纳米粒相比,细胞穿膜肽类修饰的PLGA纳米粒(Pen-NPs)和二者共同修饰的PLGA纳米粒(Sec-Pen-NPs)显著提高了胰岛素在回肠的吸收率(1.86和3.18倍)。CPP-PLGA纳米粒还能帮助胰岛素跨越BBB,这是一种潜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载体[49]。李宗祥等采用乳化法制备了Tf和RGD肽共修饰PLGA纳米粒(Tf/RGD-NPs),其粒径为(113.4±12.5)nm,z电位为(4.53±2.15)mV[50]。体外细胞摄取试验表明,黑素瘤B16细胞对Tf/RGD-NPs的摄取效率分别为对Tf-NPs和RGD-NPs的2.7和2.9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该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黑素瘤癌靶向性。

5.2以聚酰胺-胺(PAMAM)为纳米载体的共修饰

PAMAM树状大分子是一类新型的三维结构高分子材料,具有粒径大小可控、单分散性、无免疫原性、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其作为药物载体具有粒径小、高通透和滞留效应强、稳定性好、载药量高等优点,通过靶向分子修饰能主动靶向于特定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定的靶点,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51]。李晶晶等基于PAMAM树状大分子,通过化学合成制得叶酸、冰片(borneol,BO)共修饰新型纳米载体(F-BO-PAMAM),并包载抗肿瘤药DOX以达到增加药物对BBB的透过性和提高对脑胶质瘤靶向性的目的[52]。在体外释放试验中,分别考察了F-BO-PAMAM/DOX在模拟生理环境(PBS,pH7.4)和肿瘤环境(PBS,pH5.5)中的释药行为。相较于原料药,F-BO-PAMAM/DOX释药缓慢,在肿瘤环境下50h内累积释放率达62.1%。体外跨BBB转运180min后,DOX、PAMAM/DOX、BO-PAMAM/DOX和F-BO-PAMAM/DOX的转运率分别为4.71%、4.82%、14.17%和13.35%。F-BO-PAMAM/DOX发挥了对脑胶质瘤的逐级靶向作用。胡文以第4代PAMAM为聚合物骨架材料,通过二硫键将PEG连接在PAMAM的表面,合成了不同PEG化程度的PAMAM-SS-PEG聚合物(PSSP),然后以DOX为模型药物制备了PAMAM-SS-PEG/DOX(PS/DOX)复合物[53]。载药前后其粒径和z电位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体内释放结果表明,PSSP/DOX复合物具有明显的还原和pH敏感性,并且DOX的释放程度随着PEG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作者成功构建了集长循环、主动靶向、还原和pH敏感释药等功能于一体的聚合物释药系统。

6小结与展望

在修饰纳米载体中,对提高靶向性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就是修饰材料的选择。目前,对于选择修饰材料时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考虑:①2种修饰材料之间及修饰材料与载体之间的偶联方法、空间位阻等;②修饰纳米载体的处方组成、药物的选择及对粒径的影响;③修饰纳米载体的载药量和包封率;④修饰纳米载体的体内和体外靶向性的确定;⑤修饰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与单一材料修饰的纳米载体和普通纳米载体相比,多种材料修饰的纳米载体制备过程更为复杂。多种材料结合共修饰的纳米载体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从修饰材料的合成、体内体外靶向性的检测到药物在体内释放时间的测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多种材料修饰的纳米载体可以利用多种靶向功能,增强药物的入胞和跨越屏障的能力、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使药物更多地浓集于靶区,增强靶向性。随着对修饰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载体的临床应用性也将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2]张小洪,王建华.修饰性脂质体材料及其药学应用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41(5):153—155.

[3]孔维军,郭伟英.新型强化材料修饰脂质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9):1565—1568.

[6]张莉,徐维平,苏育德,等.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在肿瘤主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12,21(5):1—3.

[7]计竹娃,钦富华,夏晓静,等.叶酸修饰多西紫杉醇纳米脂质体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体内外靶向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6,27(10):1325—1328.

[8]魏志方,毕丽丽,鲍春媛.转铁蛋白修饰共载紫杉醇和人参皂苷Rg3脂质体制备及其靶向性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16):1227—1231.

[10]吕清,韩旻,李黎明,等.双配体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靶向于脑胶质瘤的体外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11):963—970.

[12]邵云,俞向荣,吴一平,等.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脂质体用于脑胶质瘤靶向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6):592—595.

[13]郭林峰,蒋宗林,李东红.叶酸受体介导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5):1128—1131.

[14]范博,金明姬,黄伟,等.细胞穿膜肽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6,51(2):264—271.

[18]宿怀予,周劲.转铁蛋白与细胞穿膜肽共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3363—3365.

[19]李素华.转铁蛋白与细胞穿膜肽共修饰脂质体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作用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5,35(5):435—438.

[21]金亚香,沈玉杰,赵毅,等.叶酸与八聚精氨酸双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功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11):38—40.

[24]章卫华,叶敏,周荣伟,等.RGD与细胞穿膜肽共修饰脂质体靶向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1):46—48.

[25]高博,穆维新.RGD和TAT共修饰紫杉醇脂质体的构建及其体外抗肿瘤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8):769—774.

[26]蔺伟,李庭,杜金瑞.RGD与细胞穿膜肽共修饰miRNA脂质体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3):179—183.

[27]栾淑伟,赵青,程慧芳,等.PEG修饰青蒿素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及抗巨噬细胞摄取特性[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27(1):163—168.

[28]郑洁,万瑜,樊戈睿,等.PEG修饰的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4,29(3):234—236.

[29]赵瑾,袁泉,蔡伟惠,等.PEG修饰小分子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46(9):1027—1033.

[30]张迪,徐缓,胡美娜,等.脂质体面临的聚乙二醇“窘境”及其解决方法[J].药学学报,2015,50(3):252—260.

[35]张莉,王蛘,高会乐,等.穿膜肽R8和pH敏感型可断裂PEG共修饰脂质体的构建[J].药学学报,2015,50(6):760—766.

[36]岳枫,贾义军.可断裂PEG与RGD共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初步评价[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4):56—58.

[37]谢黎崖,胡权,吴永良,等.叶酸和聚乙二醇双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30(3):284—289.

[38]黄微,王平,王蔚,等.甘草次酸修饰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与肝癌细胞的亲和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2):416—420.

[40]颜红,欧阳婷,杨琼梁,等.西瑞香素半乳糖化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8):3457—3462.

[43]陈厚翔.双配体修饰壳聚糖药物载体的合成及肝靶向性能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4]马斌斌,周佩军,徐达.CpG寡聚脱氧核苷酸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肿瘤[J].肿瘤,2010,30(4):347—351.

[45]赖春慧.负载肿瘤抗原的甘露糖与CpG-ODN共修饰脂质体靶向DC抗肿瘤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6]李方园,姜永莉,成颖.PLGA纳米粒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3,28(6):656—660.

[47]王琳,李茹恬,刘宝瑞.PLGA-紫杉醇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学,2012,20(1):169—171.

[50]李宗祥,孙平.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黑色素瘤的靶向性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4):19—21

[51]陈振林,解丽娟.主动靶向PAMAM给药系统的应用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5,(4):12—17.

[52]李晶晶,郭曼曼,韩顺平,等.共修饰冰片和叶酸的阿霉素聚酰胺-胺纳米给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J].药学学报,2015,50(7):899—905.

乳腺癌论文范文第8篇

1分子影像研究生培养现状

1.1培养难度大分子影像学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反应活体内的组织、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中特定分子的变化[2],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定性及可靠的数据及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影像仪器设备要求高,而且涉及广泛的医工交叉与多种成像方法并用与融合。因此,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要求均高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入学的门槛也要比一般的学科高。

1.2无统一的教材与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教材中分子影像学的内容较少,也没有相关的配套教材。同时,分子影像学所涉及学科众多,学科发展太快,导致教材的编著难度较大[3]。目前,中国的影像医学教学工作还是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应试性的教学模式相对简单与机械。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遏制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外,分子影像学专业多以科研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因导师课题方向的不同,导致实践课程也因人而异。继而会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实践教学难度大,没有完全的达到教育的目标。

1.3学生最终科研能力差异大研究生导师在学生成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4]。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其中,导师的科学水平、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均会导致学生最终科研成果及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2多学科交叉教学的必要性

分子影像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将教学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充分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又能合理应用到实践中,这对医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注重教学过程中交叉学科的教育,更是寻求科学知识融合的导航。如果不掌握分子影像学的相关多学科知识,很多工作就难以开展,也难以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目前,分子影像研究生主要的课程是以临床知识和影像知识为主,但针对基础研究课程相对较少,材料、化学、工科方面的课程更少。同时分子影像学涉及的学科众多[5],学生难以深入地进行学习,有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在整个的医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基于多学科交叉教学可以充分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加快人才的培养。并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和临床疾病发展统一起来,避免了临床知识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教学在分子影像研究生教育中的必要性。

3多学科交叉教学的推进策略

3.1改进教学理念医学教学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而我国每年医学生入学就有60万人,但师资相对的缺乏,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6],继而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转变教育的思想,为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做准备。根据现代分子影像行业的需要和分子影像发展的特点,在分子影像学教学中应该以多学科交叉教育的教学理念,将原有的“单一学科”教学逐步的发展成“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

3.2完善培训模式中国医学生的培训体制相对不成熟,存在沿袭专科培训的模式,需要建立一整套标准、科学的培训模式。分子影像学中探针的研究多数由非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承担,两者培训模式、人才定位完全不同[7]。目前我国分子影像学归属影像医学,多数由资深医生来主导科研工作。因此,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可以完善现有的培训模式,优化研究生课程培训的结构。在学习医学专科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及医工交叉。在分子影像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多学科相关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不仅要承担放射科日常工作,还要负责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运用多学科交叉教学的模式,不断的对临床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完善,保持整体教学的时代性、科学性[8]。

3.3研究生自我管理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创造、自我管理。医学各学科知识更新快,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多,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加强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动,开拓他们的眼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导师和学生的交流,不仅能增进师生情谊,还可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早在2003年初,邵逸夫医院专门为了临床学生引进了先进的PBL教学理念[9]。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方式,引导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查找相应的知识,完成从一个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的过度。

3.4加强研究生导师的自身建设研究生导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他不仅能影响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甚至决定学生的一生。研究生导师应加强自身多学科交叉学术经验,坚持学术诚信。悉心的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研观、价值观[10]。并在研究生的多学科交叉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部级的科研项目。因此,积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极为重要。

3.5重视人文培养目前,医学生的培训更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方面的获取,往往忽视了医学生人文方面的培养。分子影像学研究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研究工作需要团结协作,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一个好的团队。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而更深阶段的教育是要求每个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11]。并且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医学生升华自身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人性,增加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强调学生的团结精神,促进人类健康服务工作的发展。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