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乳腺癌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结果
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观察组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其他生物学指标阳性率比较:观察组ER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间PR、HER-2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二、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乳腺癌的发病率一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成为危害女性生命健康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乳腺癌。近年来,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虽然乳腺癌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其发病率却仍居高不下,我国虽属于乳腺癌低发区,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较前有明显增长,且发病年龄有呈现年轻化的趋势。Han等纳入16640例乳腺癌的研究显示,在<35岁的乳腺癌患者中,年龄每下降1岁,死亡风险增加5%。
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乳腺癌病理类型以浸润性癌为主,主要是浸润性导管癌,占总数的69.35%,主要病理类型构成和所占比例与对照组相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分级方面,观察组组织学分级和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与对照组应的组织学分级有所差异,但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国外报告青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56%;沈镇宙等报告233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35岁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69%,>35岁患者的转移率50%。本组资料中,青年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62.90%,明显高于对照组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ER、PR表达阳性的乳腺癌,一般分化较高,发展慢,并且对内分泌治疗有效,而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恶性程度高,并且与ER、PR之间呈负相关性。本研究中观察组ER阳性表达率40.32%,较老对照组低;PR和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0%和30.65%,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ER表达阳性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这也就说明青年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疗效不如老年患者。
作者:李永春单位: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病理科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本研究利用我院乳腺科1986年—1988年妇女乳腺普查资料。
1.2方法整群抽样我市八大系统部分单位,对女职工进行乳腺检查,对患病情况进行分组,x2检验,描述性分析妇女患病情况。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女职工乳腺疾病发病情况此次女职工乳腺检查对象限于20—60岁之间,共检查3477人。论文百事通其中发病1018人,发病率为29.3%。为了解各年龄的患病情况,以从中掌握一些规律性的数据,我们整理了不同年龄女职工乳腺发病情况表并分别计算了各年龄组的乳腺发病率,结果表明:乳腺病多发于30—50岁之间。其中乳腺增生多发于30—40岁,患病率为24.8%,其它乳腺病多发于40—50岁,发病率为9.8%。为保证上述各年龄组的乳腺发病情况数据的可靠程度,我们又对各年龄组的发病率做了标准化处理。证明:各年龄组的乳腺增生病发病率并未受到检查人数多少的影响。不论是实际上还是标准化后,乳腺病都多发于30—50岁之间,其发病率都高于20—30岁、50—60岁这两个年龄组。
2.2不同系统女职工乳腺发病情况这次乳腺检查有八个系统参加受检,为了解乳腺病在各系统的分布情况,我们又整理了不同系统女职工乳腺发病情况统计表。计算结果:乳腺病发病率最高的是金融系统,其发病率为38.2%;其次是电子系统,发病率为37.5%;居第三位的是商业系统,发病率为32.8%。发病率较低的是区办小工厂和煤矿工人。
2.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女同志乳腺发病率的x2检验为搞清此次乳腺检查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女同志的乳腺发病率是否有显著差异,我们应用卡方“x2”值计算公式:x2=n[a12/An1+b12/Bn1……-1]进行了x2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组差异非常显著。无论轻体劳动与从事脑力劳动相比,脑力劳动与重体力劳动相比重,P<0.01,从事体力劳动的女同志的乳腺发病率确有明显区别。因此,我们初步认为,从事脑力劳动女同志的乳腺发病率高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女同志。
2.4乳腺增生发病率的区间估计范围以上分析证明:这次乳腺检查,因受检的女职工来自全市各个不同行业,其有一定代表性。为此,我们又应用Sp=/N公式,计算了3477名女职工乳腺增生症的标准误(Sp),以区间估计方法推断了全市女职工乳腺增生症发病率的区间范围,证明:我市女职工乳腺增生症发病率的区间估计范围在20.9%-22.3%之间,其把握程度为68.3%,如果将把握程度提高到95%,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的区间估计范围便应在20.2%-23.0%之间,如果将把握提高到99%,乳腺增生症发病率的区间估计范围便在19.8%-23.4%之间。新晨
《中国医刊杂志》2015年第十一期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在过去的40年里,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已升高了近2倍,且2013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针对全球184个国家的28种肿瘤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结肠癌仍是威胁人类的第4大恶性肿瘤。结肠癌仍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结肠癌的预防、治疗仍旧需要进一步研究,为降低发病率,延长生存期做出努力。在世界范围内,结肠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虽然男性与女性在肥胖、吸烟、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男性高发结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然而,多年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显示出一致的性别相关的发病特点,这又否定了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男性结肠癌患病率高于女性的说法,更倾向于认为雌激素在结肠癌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结肠癌死亡率的调查结果亦显示女性的死亡率低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前女性和使用雌激素的女性群体,因此提示雌激素对结肠癌的作用有可能是保护性的。雌激素在众多的性激素相关性肿瘤中的重要作用已广泛开展,但其在结肠癌的发生及演进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探寻雌激素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1雌激素与结肠癌发病的相关关系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北美、西欧等国家发病率较高,然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大肠癌的高发区。现有的研究基础表明,其发病的原因与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遗传、肠道炎症以及腺瘤性息肉等众多方面有关,另有研究提示结肠癌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有关。193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雌激素可增加小鼠乳腺癌的发病率,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就此拉开了性激素与肿瘤相关性研究的序幕,之后大量的研究表明性激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关于结肠癌与雌激素的相关关系研究始于1969年,Fraumeni等以修女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修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肿瘤疾患的发病特点,结果显示较之多数普通女性,修女除了乳腺癌高发外,结肠癌的发病率亦较高。修女这一与众不同的群体与普通女性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均无生育史,她们的月经周期稳定持续,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修女暴露在雌激素状态下的时间较之普通女性长,因此推测雌激素可能对结肠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1980年McMichael和Potter的研究冲击了上述的假说,他们的初期研究认为怀孕引发的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导致女性结肠癌发病率低。但是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又发现女性初产年龄、孕产次数与结肠癌的发病率无明显相关性。至此,雌激素与结肠癌的关系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1980~1990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服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结肠癌发病率较低。在1995年的一项大样本的对照研究中指出,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将女性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一半。上述的研究一致认为外源性雌激素是结肠癌的抑制性因素。女性健康研究机构于2002年报道了关于绝经后妇女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相关研究结果,该研究指出持续服用雌激素会增加女性心脏疾病的患病风险,但服用雌激素的女性群体罹患结肠癌的风险显著降低,Cleveland等通过实验干扰了Apc(Min/+)小鼠的雌激素信号通路后发现小鼠的肠道肿瘤增加,这一研究成果与女性健康研究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2012年一篇关于雌激素与结肠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涵盖了2661篇论文的成果,分析了4个随机对照研究、8个队列研究、8个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成果最终得出雌激素与结肠癌发病率的降低有关的结论。但另有一些研究指出,雌激素对于结肠癌的保护作用只限于结肠癌发病前,一旦肿瘤发生过程启动,雌激素则无明显保护作用,甚至有可能是促进增殖的作用,因此,迄今为止,雌激素的对结肠癌发生的作用仍未完全明确。
2雌激素受体与结肠癌的关系
雌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来源于卵泡内膜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先经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刺激卵泡内膜分泌睾酮,再经颗粒细胞在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刺激下转化为雌二醇,此外肾上腺皮质、胎盘和雄性动物睾丸也有分泌。育龄期妇女,雌激素表达水平要高于其他人群。人体内源性雌激素包括雌二醇、雌三醇和雌酮,雌二醇主要在卵巢合成、分泌,与雌激素受体亲和力大,发挥最主要的作用。随着对雌激素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发现除却既往经典的雌激素靶器官外雌激素还可作用于大脑、心血管系统、乳腺和胃肠道等多种组织器官。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主要是通过与受体结合实现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们较多地存在于靶器官的细胞内,可与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使激素发挥其生物学效应。雌激素受体可位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研究认为雌激素受体仅定位在细胞核,因此将其定义为核受体,其蛋白质在翻译后短暂位于胞浆,故可在细胞质检测到。扩散到细胞核的雌激素与其核受体结合后引发基因调控机制,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近年研究就发现经典雌激素受体也可位于细胞膜或细胞质,雌激素与其结合后启动一系列下游路径,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ERα和ERβ分别由定位在不同染色体上的ESR1和ESR2基因转录而来,1968年McGuire等在大鼠子宫的研究中首先报道了ERα,Walter等于1985年对其进行了基因克隆。在这之后的一个时期内ERα成为雌激素的专属受体,直到1996年Kuiper等通过对大鼠前列腺cDNA的研究报道了ERβ。继ERβ首次报道后,相继又有关于ERβ其他亚型的报道,诸如ERβcx/2、ERβ4、ERβ5,关于上述每个亚型的功能的研究已陆续开展,但具体的机制仍不明确。
随着对ERα和ERβ研究的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表明ERα蛋白质和ERβ蛋白质两者结构相似,均由A、B、C、D、E、F6个区域构成,含有3个功能性结构域,分别是N末端转录激活区、DNA结合区、配体结合结构域。两者的DNA结合区、配体结合结构域的相似度分别为97%、59%,N末端转录激活区结构域的相似度仅为16%。ERα和ERβ结构域上的差异使得两者与雌激素的亲和力存在差异,因此两者在雌激素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不同。研究发现ERα在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少,而且在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几乎无差别,因此提示ERα在结肠癌的发生、演进中可能无重要作用。ERβ在人的整个消化管道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Rα。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ERβ表达水平的下调与雌激素相关性肿瘤的进展有密切关系,这一结论在结肠癌细胞系以及临床样本研究中均已得到证实。Fiorelli等研究了雌激素对三组结肠癌细胞系(HCT-116、DLD-1、LoVo)起增殖的作用,结果显示雌激素对上述三种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此外在动物实验中也证明ERβ介导了雌激素对结肠癌的保护作用,Edvard-sson等报道了ERβ通过调节结肠癌细胞中microRNA从而发挥其抗结肠癌作用。
【摘要】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发展的一个热点,其在多个领域都有突出的应用。本文主要简介了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辅助疾病诊断以及精准治疗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生物医疗;发展应用;前景
1引言
生物医疗是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学科,它是将工程学的方法应用到医学领域以提高医疗水平,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迫切需要提升医疗技术及水平。然而现实却存在医疗资源不充分和不平衡性、新的药物研发周期漫长以及医务人员缺乏等问题。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从其诞生至现在,经无数多研究人员的努力,不仅成就了Alpha-Go,而且其在很多领域都有让人惊奇的表现,其强大的智能也为生物医疗提供了新的生机和可能。如在新药研发、辅助疾病诊断、医学影像、辅助治疗、健康管理、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都有实操案例[2]。本文将重点介绍AI在生物医疗的三种应用:即AI与新药研发、AI与辅助疾病诊断以及AI与精准治疗,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相关思考。
2人工智能在生物医疗中的应用实例
2.1AI与新药研发
新药研发的痛点是周期长、费用高和成功率低等特点,结合AI技术的药物研发将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大显身手。AI研发新药是指通过AI的深度学习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在众多的化合物中准确、快速挖掘和筛选合适的化合物,用于新药的研究,这样就使新药的研发成本降低、研发周期大为缩短,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3]。以BergHealth公司为例说明AI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BergHealth是一家数据驱动型生物研究公司,其特色是使用大数据创建新模式进行前沿领域的药物研发。与传统的依靠生物假设不同,这种模式是依靠生物数据提供可操作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时新陈代谢的变化机制,其在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药物研发平台,如何创建病人“图谱”,是一个关键难题。该公司平台将AI、大数据分析、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以及生物模型元素结合的方式,挖掘有用数据进而推进药物的研发效率[4]。在极为关注的药物活性、安全性和毒副作用方面,AI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预测。目前,AI借助深度学习,不仅在抗肿瘤药、心血管药和常见传染病治疗药等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2.2AI与辅助疾病
福田中学现有在编教职工159人,其中女教职工80人,占总人数50%;全校专业教师65人,占教师人数49%,其中有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35人;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有31人,占77.4%,她们在学校党总支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妇代会的组织、带领下,在本职岗位上勇挑重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献身教育,无悔人生。
一、认真搞好妇代会的组织建设,加强女教职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四自”、“四有”教育,培养“四自”、“四有”新女性。通过组织女教职工学习党的十六大文件和各级领导部门下发的妇女工作文件,学习维护妇女权益的各项法规,提高女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并通过组织女教职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有奖测试,《女职工劳动保护法规》有奖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了女教职工的法律意识,使她们能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心系福田,为我校高考成绩连续两年翻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校是深圳特区内中最大的一所独立高中,每年的高考任务都非常重,教师压力也较大,记得2000年高三,担任年级组长的是王宜茹教师,她每天除了要教好两个班的语文课外,还需管理高三年级的其他工作,作为一名女性,她组织全体教师精心设计高三的每一个环节,细心、耐心地去处理每一件事情,充分地调动起全体高三师生的积极性,正在大家都满怀信心准备最后的拼博时,她却累得病倒了,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当我们去看望她时,她的第一句话总是在问学生怎么样,老师怎么样,她的病床上永远是打开的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当我们要她休息一下时,她总是摇摇头,“心里的事太多,睡不着呀!”她把病房变成了临时办公室。
2000年高考,我校成绩不俗,在生源不如上一届的前提下,上线率几乎翻一翻,各学科的平均分排位均向前跨了一大步,取得了大面积的丰收。
去年高三,担任语文教学的是清一色的女性,市二模后,学校进行总结,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闫秀丽老师泣不成声“这次模拟考试我们考得不好,对不起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更对不起相信我们并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我们的家长,可是我们真的是尽了力呀!我们还要加倍努力,争取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泪水是压力,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它饱含着对学生的期望,蓄含着对学校的高度负责,体现着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实。几个月后,我校高考成绩优异,被评为深圳市高考教育教学先进学校,尤其是语文成绩比较突出,闫秀丽老师还被评为深圳市高考教育教学能手,她们笑了,笑得是那么甜。
三、勇于探索,在教学及育人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校女教师爱岗敬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不甘示弱,勇于拼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承担教研课题和项目,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论文比赛,并屡次获得优异成绩,公开数十篇,起到了骨干的作用。
1运作方法
1.1辅助、支持临床整体护理
1.1.1健全组织,确立目标健康教育不仅是整体护理工作而且是整个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的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1]为此我们建立了自上而下由院领导—护理部—健康教育服务部—护士长—宣传小组成员组成的健康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宣传小组成员由各病区挑选一名资历、素质高的护士担任)。健康教育服务部为护理部下属部门,由护理部直接管理,它在健康教育管理网络系统中主要起到计划和上下协调、指导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为适应现代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该部门在人员配备上有着较高素质要求。到目前为止,该部门在编护士2名,均为主管护师或本科毕业生,有着一定的管理、教学、科研能力,负责部门的具体工作。
1.1.2确立标准,展开质控为确保临床健康教育有效实施,健康教育服务部制定了病房健康教育检查标准(经院领导、护理部审核认可)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如组织墙报评比小组进行每季墙报评比活动;收集统计各病区每日健康教育开展数据(如电化教育内容及人次、病人讲座内容及人次、个别指导人次、护士培训内容及人次、派发宣传资料数目等),上交质控科,与病区奖金挂钩;派发调查问卷,了解病人、家属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80%以上得满分,60%以下不得分)及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95%以上为合格)等。由于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及量化标准,使临床开展健康教育能明确目标,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1.1.3提供资料,辅助临床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实现健康促进的良好载体。[2]为此健康教育服务部根据各专科病人特点、需要及临床科室提供的部分资料,统一整理、编印了一些病人及家属经常碰到和应该了解的疾病常识、保健知识、治疗配合要点等宣传资料,内容浅显易懂,简明扼要。由护士有针对性的派发,或把这些资料放在病区内宣传资料阅览架上,使病人和家属可随时浏览取阅(无偿供应)。由于临床护理工作量大,向病人、家属施教的时间往往难于保证,宣传资料的提供可帮助护士节省部分施教时间。另外全院统一编印可起到节源生效,覆盖面广的作用。为向病人、家属及其他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较全面、系统的健康、疾病知识,该部门设立了健康便民书屋。以定点服务为主,流动图书服务(即由义工将书刊送至病室)为辅的方式,提供了有关方面书刊的阅读、选购服务。健康便民书屋的设立是健康教育途径的有利补充。[3]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该部门还通过定期播发录像,开展了电化教育。将编排好的各类宣教录像播放时间表,放置于临床各病室内,病人及家属根据需要,可有选择地观看。
1.1.4培训护士,提高教育技能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学历主要以中专为主,护士所接受的在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时间有限。随着学科领域的演变和服务功能的扩展,护理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对发挥护士多元化角色的服务技能缺乏支持作用,护士素质难以适应健康教育的需求。[4]为此在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后,健康教育服务部配合护理部教学组,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以提高护士健康教育技能。另外还协助临床编写《护士健康教育指南》,为护士提供参考。
1.2提供部分病人出院后延续的健康护理指导
为需要帮助者提供免费护理保健咨询(包括电话咨询)服务。另外,特殊需要的病人如乳癌、造口、喉癌术后病人出院后仍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生命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健康教育服务部与相关病区联合,建立了乳癌、造口、喉癌康复病友互助小组,并开展如下服务项目:定期组织该类康复病友交流会,请专家讲课,解答疑难,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保健指导,协助喉癌术后病友进行复声训练;每周分别设定一个下午为小组病人专门接待日,为其免费提供手术后康复保健咨询服务;提供人工肛、义乳的选购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活动,充分利用了群体互动作用,加强了信息沟通,增强了群体抗病士气,并推动了学习,改变了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增进健康,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5]
摘要:探讨两种或多种材料共修饰纳米载体的构建方法及其对体内体外靶向性的影响,并从其制剂学特性、修饰材料的选择及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对两种配体结合类共修饰、配体结合类与细胞穿膜肽类共修饰、多糖类与配体结合类共修饰等不同类型的共修饰纳米载体进行了综合分析。两种或多种材料共修饰的方法具有显著提高纳米载体的稳定性、提高药物对细胞膜的穿透性和对靶点的精准性等优势。与单一材料修饰的纳米载体进行比较,共修饰纳米载体的优势更为明显。本文可为制备不同用途、类型纳米载体时合理选择修饰材料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修饰;纳米载体;主动靶向性;综述
纳米载体(nanocarriers)的粒径为1~1000nm,包括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体(LP)、胶束、纳米乳、树状大分子等,其中脂质体具有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性、延缓药物释放并能被动靶向释药的特点。但是,一般脂质体往往达不到器官或者细胞水平的精准靶向,同时稳定性差的缺陷也阻碍其作为靶向制剂载体的发展与应用。为了改善纳米载体的靶向性及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尝试对其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以更好地达到主动靶向的目的[1—2]。常用的靶向材料包括多糖及其衍生物类、聚乙二醇(PEG)及其衍生物、配体结合类、多肽类[3]。然而这种单一材料修饰的纳米载体易受到材料本身局限性及人体病理生理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靶向治疗的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系统综述了多种材料共修饰的纳米载体,重点阐述了不同功能的修饰材料对脂质体的影响。
1两种配体结合类的共修饰
通常情况下,在肿瘤细胞表面往往存在多个与配体结合的位点。因此,采用2种特异性配体共同修饰的纳米载体具有如下的优势:①提高纳米药物与肿瘤细胞表面结合位点的结合几率;②解决单一配体饱和的问题;③克服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问题。
1.1叶酸与转铁蛋白共修饰
叶酸(folate,F)与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在许多肿瘤细胞膜表面均具有特异性的结合位点[4—6]。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快,导致对铁元素的需求量增大,因而肿瘤细胞中叶酸受体的表达量远高于正常细胞。基于上述特点,叶酸修饰和转铁蛋白修饰的脂质体均较未修饰脂质体表现出更好的抑瘤效果[7—8]。利用转铁蛋白受体与叶酸受体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在正常细胞中低表达的特点,Sriraman等根据导向分子的不同,分别制备了4种脂质体:PEG修饰的脂质体(PL)、转铁蛋白修饰的脂质体(TfL)、叶酸修饰的脂质体(FL)、双重修饰的脂质体[(F+Tf)-L][9]。4种脂质体粒径均小于165nm,包封率达98%以上。体外试验结果显示,(F+Tf)-L组的IC50值为25.8µmol/L,明显低于前3组脂质体(分别为65.4、56.4和35.4µmol/L),表明该组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最强。在体内试验结果中,(F+Tf)-L组也表现出高的肿瘤抑制率(79%),而其他3组的肿瘤抑制率较低(分别为42%、50%和75%)。吕清等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DSPE)作主要磷脂成分,亦成功制备了高包封率和稳定性的转铁蛋白与叶酸双配体修饰的多柔比星(DOX)脂质体[10]。bEnd3细胞对其的摄取效率远大于普通脂质体,并且摄取过程受叶酸和转铁蛋白的影响;同时在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模型中的药物透过率也显著高于其他脂质体组。
1.2RGD肽与转铁蛋白共修饰
分子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药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交叉融合的一门新的学科,具有前沿性、复杂性特点[1]。而目前在分子影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入学的门槛也要比一般的学科高。同时对于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分子影像专科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非常关键。
1分子影像研究生培养现状
1.1培养难度大分子影像学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反应活体内的组织、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中特定分子的变化[2],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定性及可靠的数据及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影像仪器设备要求高,而且涉及广泛的医工交叉与多种成像方法并用与融合。因此,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要求均高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入学的门槛也要比一般的学科高。
1.2无统一的教材与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教材中分子影像学的内容较少,也没有相关的配套教材。同时,分子影像学所涉及学科众多,学科发展太快,导致教材的编著难度较大[3]。目前,中国的影像医学教学工作还是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应试性的教学模式相对简单与机械。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遏制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外,分子影像学专业多以科研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因导师课题方向的不同,导致实践课程也因人而异。继而会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实践教学难度大,没有完全的达到教育的目标。
1.3学生最终科研能力差异大研究生导师在学生成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4]。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其中,导师的科学水平、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均会导致学生最终科研成果及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2多学科交叉教学的必要性
分子影像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将教学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充分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又能合理应用到实践中,这对医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注重教学过程中交叉学科的教育,更是寻求科学知识融合的导航。如果不掌握分子影像学的相关多学科知识,很多工作就难以开展,也难以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目前,分子影像研究生主要的课程是以临床知识和影像知识为主,但针对基础研究课程相对较少,材料、化学、工科方面的课程更少。同时分子影像学涉及的学科众多[5],学生难以深入地进行学习,有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在整个的医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基于多学科交叉教学可以充分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加快人才的培养。并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和临床疾病发展统一起来,避免了临床知识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教学在分子影像研究生教育中的必要性。
3多学科交叉教学的推进策略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