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入区论文范文

入区论文范文

入区论文

入区论文范文第1篇

(一)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4]据此定义可看出,社区教育的核心特征是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近些年来,围绕社区教育内涵及其概念的界定上,我国学者们见解不一。2000年4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5]本文采用此定义,因为该定义强调了社区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居民生活质量以及满足其需要等方面,强调了“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本研究的社区教育对象主要指农民工,而不是泛指社区内的所有成员。

(二)城市融入城市融入的概念很宽泛,从移民社会融入的角度出发,所谓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即农民在城市确立经济地位、适应城市社会互动规范,并获取市民身份、享受市民待遇,最终实现在城市舒适生活的融入过程。[6]有学者在综合相关研究后认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系指农民工从原来所在地流入城市,通过身份、职业、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知等方面的调整与适应,逐渐被城市社会和城市人所接纳和认同,同时建立起自己对自身市民化身份的认可,最终能够享受平等、公平的市民化待遇现实结果的动态过程,它是一个动态性的、结果性的、多维度的概念。[7]本研究中的城市融入就采用此定义。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三个社区教育示范点来开展实证研究,探索建立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新模式。

(一)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天津滨海新区的三个社区进行实证调研,了解三个社区的农民工分布情况、周边设施和产业分布情况,并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的融入需求。第二,调查三个社区的社区结构的特点,分析这三个社区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实践内容,并运用增权理论对其社区教育培训实践进行分析与解读。第三,结合实证调研情况,寻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可行性的培训路径和策略,探讨新型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构建。

(二)研究样本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是我国京津城市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点,目前常住人口248万,其中外来人口为124.45万,农民工群体占了绝大部分,是全市农民工数量最多的城区之一。为了让农民工尽快融入当地社区,200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展了“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试点项目,滨海新区向阳街道社区为项目的承办方。自2009年开始实施,为期3年。项目实施以来,向阳街道积极创新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滨海新区积极创新社区教育手段,探索和建立“创新社区教育手段,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设立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数字化学习中心、滨海社区学院、新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寨上街铁坨里社区服务中心、开发区翠亨村社区、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等6个项目示范点。这六个项目示范点将通过不同形式的组织和实践经验,促进农民工素质的自我提升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本研究从上述样本中选取了向阳街道、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大港太平示范镇对这3个示范点社区的实践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主要是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向阳街道、中新天津生态城、大港太平示范镇等三个社区内的农民工,本研究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发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50份,回收率为93.7%,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为90.3%。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本研究还对部分农民工和社区管理人员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包括对他们所在社区的参与和认识、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工作特点、社区教育给予他们的变化如日常生活、居民的互动和交往、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对未来的规划等若干面,力图深刻认识社区教育中的各种参与力量以及农民工融入效果等。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梳理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从大量的文献中搜索和梳理出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总结和思考,建立分析框架。

三、数据统计和实践分析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一,农民工主要来自邻近省市,外来务工人员迁移时,比较看重地域的邻近性。接受调查的农民工有32.5%来自河南省,21.3%来自内蒙古,14.1%来自山西省,其余为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农民工进城打工时间,如图1所示,进城时间是1~3年的44.5%,3~5年的为32.7%,5~10年的为20.5%,10年以上的为2.3%。所调查的农民工中,男性比例为61.6%,而女性比例为38.4%。男性比例相对较高,这一方面与天津滨海新区建筑业、制造业比重较重相关。第二,农民工来源以25~40岁的青壮年为主。所占比例达到55.6%。图2显示,18~25岁的占28.6%,26~35岁的占25.7%,35~40岁的占18.5%,40岁以上的占15.9%。从婚姻关系来看,未婚的占32.4%,已婚的占67.6%。可见,城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精力充沛,家庭负担轻,便于外出务工。第三,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升。在接受教育方面,图3如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比例为37.7%,高中及中专、中技毕业的劳动力比重为42.5%,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比重为20.8%。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能力、探索能力也会更强,亦更容易适应并融入快节奏城市生活。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需求分析1.城市融入的意愿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自身融入的主观愿望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首先设置了“你是否愿意增加与当地城市居民交往”这一问题,被调查者的回答如下:(1)愿意(占70.61%);(2)不愿意(占10.51%);(3)不知道(占18.88%);而对于“您是否希望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这一问题的回答是:(1)希望(占67.31%);(2)不希望(占20.10%);(3)无所谓(占12.59%)。由此可见,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对于融入城市有着强烈的愿望。2.城市融入的需求分析总体上,城市融入这一过程大体上包含了三个层面: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社区融入。理论上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衡量涉及经济能力、住房、社会保障、社会参与、生活方式及心理认同等多个方面。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证调查所得数据,本研究将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需求分为信息技术与电脑知识、就业和职业培训、权益保障、城市生活、人际交往、卫生健康等几个维度。我们在选取的这六个项目示范点进行抽样调查,抽样时兼顾了不同行业的城市农民工,包括从事建筑业、批发和销售经营、电子加工业、家政服务、餐饮服务业的人员。问卷以“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需求调查”的名义进行。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需求,作为问调查的补充。从调查数据的分析中(见表2),我们可以看到外来农民工需求最大的是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卫生健康、权益保障以及信息知识与电脑知识。说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本研究结合调查数据和深入访谈,就外来农民工关于信息化技术与电脑知识、人际交往、权益保障、卫生健康等五大方面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1)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的需求互联网信息量大、实时性强、交互及时,使得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获得信息的基本前提是掌握、运用电脑。数据显示,79.5%农民工认同电脑和互联网的运用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因而,这种需求具有普及性,也成为农民工比较突出的一个需要。(2)人际交往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被访农民工的交往对象呈现高度同质的特点。图4表明,58.8%的农民工交往对象是与自己同质的城市务工人员,大多为老乡和同事;34%的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交往较多。可以初步判断,农民工对与城里居民人际交往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在深度访谈中,被访的农民工表示,自己与天津本地人不一样,他们很少有机会融入天津本地人的生活中,对于城市生活经验更多来源老乡的经验交流。他们非常希望能通过活动促进与城里人的互动,增进了解,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3)不良情绪调节的需求数据显示农民工对于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的需求也较高(82.5%)。城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必然给农民工身心带来极大的压力,因而,对自我情绪控制和心理调适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实需求,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为外来者在完成经济方面融入之后,在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方面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4)权益保障的需求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工群体渴求获得尊重、平等、合理的权益,具备基本的维权意识,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维权途径。数据显示,45%的农民工学习过《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21%的农民工会主动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深度访谈中也发现,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意识相对较强,权益保障的需求增大。值得关注的是,女性农民工对于在其怀孕、生产和哺乳期间的权益非常关注,需求也非常强烈。(5)健康及医疗卫生需要从某种程度来说,健康身体是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前提。数据显示,84.5%的农民工认为自身健康非常重要,认可健康预防知识的重要性,即生病之前的预防。然而,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城市所提供给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及所处的职业环境有很多健康及安全隐患,如传染病、生成事故及职业危害。大多数农民工对此并没有相应的了解和预防知识。51.4%的被调查农民工对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等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不清楚;34.5%的农民工对本企业的职业危害一无所知。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还未将外来人口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访谈中农民工自身医疗保健意识比较弱,遇到生病时经常会有拖延病情情况,69.7%的被调查农民工希望一般的小病能够在社区内直接解决,并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预防措施或是预防信息和方法。(6)城市生活虽然农民工居住、工作在城市,但是他们还是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文娱活动单一,并没有融入到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来。数据表明,农民工最普遍的生活方式是看电视,约占28.6%,其次,和老乡聊天、打牌及逛街,约占15%。深度访谈发现,农民工缺乏与城市居民持续互动的交往,基本生活在内群体中,他们也较少能分享到日趋丰富的城市公共生活,或者没时间、没能力去享受城市公共生活。他们迫切希望能享受到城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践分析1.样本1:向阳街道社区(1)向阳街道社区基本情况向阳街道属于成熟型社区,据不完全统计,其外来农民工数量在滨海新区是较多的社区之一。(2)向阳街街道社区教育的探索及组织形式根据调研,向阳街道社区有45%的农民工居住打工的时间超过3年,其中25~35岁的农民工占45%,青年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有强烈的认同与诉求,关注青年农民工的现实诉求,以城市社区为依托,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其在城市社会生活的全面融入成为了向阳街道社区面临的新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向阳街道依托“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项目,探索和创新其社区教育:首先,提升青年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加融入城市的人力资本。基于青年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向阳街道社区重点围绕“以培训促心理融入”这条主线,对培训内容和计划精心设计,引导、帮助青年农民工,参加职业资格教育和后取学历,探索培训的新方法、新模式,2009~2012年,先后组织各类专题培训20余场次,参加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其次,建设农民工活动场所,扩展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农民工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其城市融入的重要标准。向阳街道社区建立活动场所,如社区工作站、青年农民工之家、流动党员之家等场所,为其提供文化知识教育、计划生育、权益保障等。同时,进一步拓展教育形式,通过联谊会、志愿帮扶、邻里结对等系列活动,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促进农民工与社区、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此外,社区还开展专题艺术节,展示青年农民工特色乡土文化,增进农民工与市民的交融。2.样本2: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1)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基本情况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就是滨海新区为外来农民工打造的专属社区,蓝领公寓内配套设施齐全,配有公共浴室、洗衣房、洗衣机等,离厂区不远,周边设施环境较好,有专门的商业区,包括餐饮、超市、银行、旅馆、美容美发店、服装店等,使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不断地成为一个有利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良好场所。(2)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社区教育的探索首先,探索了开展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模式。数字化学习中心免费为农民工开放,提供各类纸质图书阅读和网上学习休闲服务,让农民工体验数字化学习。为满足青年农民工的学历教育需求,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会与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合作,通过数字化学习中心开展以网络为主要形式的学历专科与本科教育体验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学历教育通道。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促使社区教育功能辐射面扩大。如通过流动课堂和流动影院,定期为蓝领公寓的农民工开展法律、摄影、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和卫生防护等知识讲座,同时还适时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球类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多种文化活动,让农民工真切感受到“城市生活”与“城市生存”,使农民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样本3: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1)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基本情况调研发现,太平镇是大批青年农民工的输出地,同时也是大量外来劳动人口的聚居地,农民工流动频繁。同时,大港太平示范镇作为天津农村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单位,其社区管理特色为住区—社区—邻里三级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了“住区能开放,社区有特色,邻里强管理”的面向新时期新区域发展的现代农民社区格局。(2)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教育的探索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在调研农民工流入流出的“双流动”行为及其教育需求后,通过大港太平示范镇镇政府与企业联手,启动“凤还巢工程”专项工程,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提供有关技能培训要点,如电子培训,鞋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4.小结如前所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是综合的、多元的。根据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本研究中的社区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向阳街道采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搭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信息化平台,提升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及城市融入意识;中新天津生态城设立为农民工服务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建立学历教育通道,促使农民工信息化及整体素质提升;大港太平示范镇镇政府与企业联手开展的专项工程,提升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本研究对所调查的一部分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检验社区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效果以及农民工对社区教育的评价。结合访谈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教育提高了农民工工作和生活能力。所访谈的农民工普遍认为学习网络知识后,工作生活能力提高了。工作方面包括:对网络、电脑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计算机知识;“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强化,通过学计算机,也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和别人沟通也多了。这很大一部分源于在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的学习。”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有了提高;“现在会主动到网上找资料,办事情脑子也活了,而且工作水平也提高了。”生活方面包括:学会使用电脑,如打游戏、上网、看电影和储存编辑图片等,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健康、卫生意识提高,开始注意到常洗澡、讲卫生习惯;有意识的寻求去帮助。如“原来经常买书籍,现在可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和信息”“现在也通过视频教学来学习一些东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原来自己脾气不好,也自卑,觉得自己啥也不行,现在交往人多了,遇到问题也会想想,性格没那么急躁了,同事也愿意和我聊天了。”“社区里的活动,让我也能与城里人接触了,性格变的更加开朗。”“通过培训对计算机更熟悉了,也学会用网络和朋友保持联系”。生活领域扩大,与人交往范围扩大,增强了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度。“感觉对社区服务机构很有亲切感,也增加了我对政府与城市的信任感,没那么陌生了,我感觉在天津还是很温暖的”。第二,社区教育帮助农民工提升自信心。自信心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农民工感觉自己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敢于接触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敢进大商场了;乐于接纳自己(包括性别、长相、出身等);不逃避,能主动、大方地跟人交往;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乐观向上;向别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敢于给自己设定目标,并坚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我现在也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以前没来天津之前没有想过。那就是过3年,工资比现在提高一倍,积累资本;3~5年后,开始自己搞承包,之后找合适机会自己开店,这一过程得需要大约6年吧。实现这一过程,很艰难,但是我相信能够实现”。尽管自信心是存在于个体内心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难于测量,但是通过访谈,仍然感受到通过社区教育,农民工自信心的变化和提高。在访谈中,三个示范点社区的农民工对本社区教育培训(如生活技能、自信心、与人交往等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数字化学习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的感觉电脑培训很好,帮助我打字,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怎么会写,反正很好,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谢谢政府、社区让我们在他乡有个良好的免费的学习环境。不仅给我们知识,还给了我们友谊,谢谢。”“通过网络学习,还可以靠自己努力拿到电大文凭,成为大学生,这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终身学习的含义。”“社区组织的维权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让我对自己权益更加了解,收获很多。”“通过社区组织的活动,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不感觉那么孤单了。”

四、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探究

社区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演变的转换区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有效方式和最终目标。农民工的社区参与和融入是其社会融合的微观基础(王桂新、罗恩立,2007)[6]。本研究表明,社区教育是农民工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的一个良好途径,能有效地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一)社区教育需要融合增权实践依据增权理论,增权实践可分为个体、人际关系、社会参与等三个层面,本研究中社区教育内容、培训形式及其培训方案的设定,融合了增权实践的三个层面。向阳街社区注重提升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识,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侧重提升农民工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着重提升农民工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这都有效地满足了农民工群体期望被城市所接纳、所认同的心理需求。社区要积极搭建城乡居民的互动、沟通及发展平台,营造城市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改善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促进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这也就实现了本次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本研究的调研也发现,这三个社区对农民工群体的融入学习需求都进行了调研,基于此基础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非常灵活,如主题活动、联谊会、讲座、宿舍文化节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对他们需求的反应及时、灵敏,也获得农民工群体的信赖与支持,促进他们与城市社会迅速、有效地融入。

(二)社区教育需要激发个体增权意识依据增权理论,增权模式可分为两种,即个体主动模式、外力推动模式。本研究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是其个体主动意识的体现,尤其是青年农民工,他们有主动积极的融入城市的强烈意识。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缺乏外部力量的推进及外部支持,于自身来说,无法主动地增权,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如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及其社会力量的资助,来激发农民工个体增权意识,从外部提供多种支持路径。本研究中的三个社区教育案例就集合了政府、企业、工会、社区组织机构等多种角色介入。

入区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在传统的C-D生产函数中引入科技投入变量,利用基于扩展C-D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法测算新疆1994年至2009年①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构建科技投入贡献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方面对全国30个(西藏因数据缺失除外)省市、自治区2010年科技投入贡献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据此分析新疆科技投入效率,识别影响科技投入贡献度的主要原因。

1.1模型与方法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R.M.Solow[13]提出了余值法,以此来测定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关系及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其增长速度方程的基本形式为:y=a+αk+βl(1)其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为资金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投入量增长速度,a为技术进步速度。为测算科技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采取通过引入变量科技投入(S)的方法,将传统C-D生产函数的扩展为[8]:Y=f(L,K,S)=AtKαLβSr(2)其中,Y表示产出,At表示t时刻的技术进步水平,L表示劳动力投入,K表示资本投入,S表示科技投入。对模型(2)两边取对数可得模型:lnY=lnAt+αlnK+βlnL+γlnS(3)由此推导出科技投入(S)的贡献率为:Es=rs/y×100%(4)其中,r为科技投入的投入产出系数,s为科技投入增长速度,y为产出增长速度。由于科技投入是指全社会为支持科技活动而进行的经费、人力等各种资源的社会配置,很难从科技投入及其产出之间找出显著的函数关系。因此为准确分析影响新疆科技投入贡献率的原因,本文拟采用非参数方法(DEA)来测度和评价新疆科技投入贡献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简称DEA)是运筹学、管理学和数量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领域,由Chames和Cooper等[14]人于1978年创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此方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对同一类型的各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简称DMU)相对有效性进行评定、排序,特别能有效处理多种投入、多种产出指标时的评价问题。通过模型可以评价所评价决策单元DMUS是否技术有效,即资源是否得以充分利用。若技术效率ρ0=1,且每一个s-i0,s+i0都等于零,则对应的决策单元DMU为DEA有效;若仅技术效率ρ0=1,则对应的决策单元DMU为DEA弱有效;若技术效率小于1,则对应的决策单元DMU为DEA无效。

1.2指标与数据在测算新疆科技投入贡献度时,本文以新疆年GDP表示产出(Y),以新疆年就业总人口表示劳动投入(L),以新疆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资本投入(K),在科技投入方面: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简称R&D)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是科技活动中最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R&D经费内部支出额表示科技投入量(S)。指标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1995-2010》。在评价科技投入效率时,根据系统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了科技投入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投入指标:本文从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两方面考虑科技投入要素,选择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R&D经费内部支出额、科技活动人员数和R&D人员4个指标作为科技投入指标,反映地区对科技活动的重视。产出指标:科技投入的目的是获取科技进步带来的效应,进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文选取了4个产出指标:人均GDP,反映了科技投入创造的经济增长效益;新产品产值、高技术产业产值,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化的情况;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考虑到科技投入转化为生产力进而转化为经济产出的时滞性,单红梅和李芸(2006)[16]计算了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不超过2期。因此本文科技投入的4个指标为2008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科技产出的4个指标为201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投入指标数据来源为:《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产出指标中的人均GDP、新产品产值和技术市场成交额3个指标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11》,高技术产业产值指标数据来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

2实证结果分析

2.1贡献度测算结果分析由科技投入贡献率计算公式可知,要计算科技投入贡献率,需确定科技投入的投入产出系数。为消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变量取对数,对数化后的各项数据如表2所示,并基于扩展的C-D函数,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各要素的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达到99.5%,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99.3%。同时,模型总体显著性检验F值为733.567,Sig值接近于0,说明模型总体具有显著性。通过表4可以进一步看出,各个因素均通过t检验,说明各个变量均是显著的。因此,模型(3)的估计结果如下。0.023是科技投入的投入产出系数,说明R&D经费支出每增加1%,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即GDP增长0.023%;0.351和0.773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产出系数,说明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即GDP增长0.351%和0.773%。由此也可以看出,新疆GDP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科技投入的产出效应很差。由于科技活动的周期性和投入产出的时滞性,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滞后期,因此本文将1994至2009年分为四个时期计算科技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新疆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4年至2009年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1994年至1997年间R&D经费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仅为2.62%,此阶段R&D经费投入虽然有16.21%的年增长率,但投入不稳定,由1994年的9959万元增至1995年的32113万元后,持续下降至1997年的16418.4万元(如图1所示),总体科技投入力度小,导致R&D没有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1997年至2001年间R&D经费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5.43%,较前一时期有所上升,主要由于R&D经费投入的年增长率的提高和经费投入的稳定增加;2001年至2005年间R&D经费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降为3.03%,在R&D经费投入的年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GDP年均增长率在上升,从侧面说明新疆R&D经费投入对经济的作用不显著,因此贡献率降低;2006年至2009年间R&D经费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8.94%,可以看出在2006年新疆开始加大R&D经费的投入力度(如图1所示),年增长率增加到39.31%,说明新疆开始重视科技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R&D经费投入促进GDP增长的作用开始显现。在1994年至2009年间新疆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保持在4.58%的水平上,远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40.71%[9],说明新疆的科技投入基本没有发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此外,新疆R&D经费投入在总体上保持24.08%的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因此,应对科技投入的质量进行把控,将科技投入最大程度转换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出,发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2科技投入效率结果分析通过测算贡献度可知,新疆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进一步利用deap2.1软件对DEA模型求解,据此评价新疆科技投入效率,分析新疆科技投入贡献度低的原因,结果如表6所示。(1)综合效率分析。2010年全国30省份科技投入综合效率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269,综合平均值为0.685。达到弱DEA有效的省份有3个,达到DEA有效的省份有7个,从地域分布来看,DEA有效的省份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两者在投入产出效率上都是优秀的原因为:发达地区是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源的优势,在投入方面,表现为科技人才投入和科技经费支出较高,在产出方面,表现为新产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产出效率较高;欠发达地区虽然投入不大,但处于起步阶段,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较高。非DEA有效的省份有20个,其中达到平均值以上的省份有7个,剩余13个省份科技投入的综合效率处于平均值之下。2010年新疆科技投入综合效率值为0.467,低于全国平均值0.685,说明新疆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因此,科技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很低。(2)技术效率分析。2010年全国30省份科技投入的技术效率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400,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71。技术效率有效省份10个,非有效省份20个,其中,技术效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5个,表明我国科技投入的技术效率较低,区域之间差异性大。技术效率有效说明科技投入对资源是最有效率的,以达到最大产出效果,无浪费现象。而技术效率非有效的原因包括两个:一是在现有规模下,产出不足;二是在现有产出水平下,投入过剩,未达到最优配置。2010年新疆科技投入的技术效率值为0.768,略低于全国平均值0.771,说明新疆科技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资源配置,还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现象,技术效率无效是导致综合效率无效的原因。(3)规模效率分析。2010年全国30省份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536,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73。规模效率有效省份7个,说明这些省份已处于科技投入的最大生产规模且保持规模收益不变;非有效省份23个,规模效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4个,说明这些省份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无法成比例增加。其中,小于最大生产规模并处于规模收益增长阶段的省份有贵州和甘肃,其他省份均处于规模收益下降阶段。2010年新疆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值为0.608,略低于全国平均值0.873,说明新疆科技投入与产出失衡,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规模效率无效是导致综合效率无效的主要原因。

3主要结论与建议

入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纳西;民族文化;区域;传承;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的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1]区域活动是集中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幼儿按自己的兴趣与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内容,自由分组进行活动的一种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作为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如何让纳西文化走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如何让本土文化与主题区域碰撞出新的火花?让幼儿在纳西文化的熏陶中领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传统的纳西民族文化得以发扬与传承,是幼儿园区域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师幼在开展区域活动中的准备

1、创设紧扣主题的民族特色区域和活动环境幼儿园的区域是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3]这说明环境在幼儿学习与成长中的重要性。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与发展的,活动环境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因此,设置本土化的区域,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环境,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与策略。笔者在设置班级主题区域时,总是思考如何把纳西文化、幼儿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幼儿在拓展主题内容的认知与积累相关经验时,能把本土性的民族文化与主题活动紧密相融合。以《盖房子》为例:在美工区(东巴小小设计师):展示纳西男女服装、饰品,同时,提前给幼儿准备了扎染用的纱布、白布让孩子们能动手绘制纳西羊披与披肩。建构区(机智淡然即起房盖屋);以丽江的青瓦白墙民居、古城石板路为背景,投入鹅卵石、纸质青砖、纸杯等,让幼儿建构自己心目中的家乡。图书区(天雨流芳):以东巴字画为装饰,自制东巴字卡、东巴明信片,让幼儿可以认识与主题和生活相关的东巴象形文字。角色区(纳西雅阁):以纳西雕花六合门为背景,准备了纳西鸡豆凉粉、海棠果(可自制饮料)、瓜子,生活中常见的新鲜蔬果等,让幼儿学习纳西人的生活习惯与待客之道。班级里的区域都给幼儿提供了学习主题内容与纳西文化的空间,让幼儿在自主选择、自愿动手操作中,智力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本土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在每月的主题活动中,笔者结合主题内容,有机地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环境。如《工作达人》主题活动:用东巴象形文字制定各区域规则,让幼儿知道在区域中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认识规则中的东巴象形文字。在主题墙上设计出猜测与说一说的东巴猜字壁,让幼儿在猜说中学会看丽江各个风景名胜区、民族服饰、饮食的东巴象形文字和会说出它们的纳西语名称,使幼儿知道纳西文字与其它文字的不同,以此来引起幼儿对东巴象形文字的兴趣。

2、利用家长、社区资源,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关注孩子的人。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笔者认为对纳西文化的了解不是那么广泛与深入。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经常向身边的同事与家长学习有关纳西族的知识,了解纳西文化的渊源,以备解决孩子们随时会提出来的问题。同时,根据主题内容调动家长收集本土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材料投入到各区域,让区域材料丰富多样。让来接孩子的纳西族爷爷奶奶教孩子们学说东巴语、猜字壁上的东巴象形字(由于民族地方汉化,老人的发音更正宗。)。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配合。为了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幼儿能了解更专业的纳西文化,带领孩子们到丽江东巴博物馆去参观,请工作人员解说东巴文化发展的历史。让幼儿在感受纳西先民的聪慧与伟大中,领略纳西族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

二、幼儿在具有纳西民族文化特色区域中的智力发展

1、提高了幼儿的纳西口语表达能力随着丽江的发展,丽江城区与城郊的人们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讲纳西话的人都在逐年减少。再加上家长怕孩子上幼儿园在语言上不适应,在丽江城区学说纳西语的孩子就更少了,这很不利于传承纳西民族文化。而为孩子们设置的民族特色区域,刚好弥补了这块短板。孩子们可以跟老师请来的家长学说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纳西话,可以在东巴猜字壁上学认东巴象形文字,可以在老师的翻译下听纯纳西语的歌曲,可以跟班上纳西族老师学纳西童谣与歌曲。同时还有意与班上纳西族的孩子们用纳西话交流,鼓励语言区的孩子们每天学说纳西话。在有利于学习本民族语言的环境中,孩子们无意识地会与家长用纳西话问候与进行简单的交流,这使家长惊喜不已。看到孩子的变化,家长们都愿意积极与老师一起教孩子学说纳西话,使孩子们对学说纳西话产生了兴趣,也让孩子学习纳西话成了一种自觉行为。孩子们在不断丰富纳西语言的同时,也让民族语言得到了传承,让本民族的“根”驻扎在了孩子的心中。

2、幼儿对东巴象形文字产生了兴趣东巴象形文字像画又像字的独特表现方式,能很快吸引幼儿的眼球。那如何让孩子在区域中把眼中的美转化成心中的爱呢?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首先,让幼儿了解东巴象形文字的起源和结构特点。然后鼓励幼儿使用东巴象形文字表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在美工区用彩泥制作传统的东巴面偶,廖偲含捏塑的东巴动物面偶总让我惊讶,李静萱的东巴人总是栩栩如生,而赵佳宇的东巴动物塑形让我自叹不如;在绘画方面,班里的许多孩子喜欢把东巴象形文字画在自己的作品中,如龙怡萱小朋友画的《我的幼儿园》,她画了高层楼房后,用东巴象形文字画出了人物(男、女不同,用高矮区分老师与幼儿)、蝴蝶、小鸟、太阳和花草树木,并涂上了丰富的颜色,使整幅画显得独特而又漂亮。在图书区,小朋友总喜欢去看东巴字卡,猜东巴猜字壁上的东巴象形文字,当小老师教区域内的同伴读出东巴象形文字等。在日复一日的观察、学习、操作中,幼儿对东巴象形文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有了想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提高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对美的理解与表达是直观、实在的,当美的事物出现在他们眼前,往往就想把它表现出来。在区域中的幼儿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心中的美:如在建构区搭建四方街、玉龙雪山、黑龙潭公园;在美工区绘画与制作出心中的丽江古城、纳西人家与节日的丽江繁景;在图书区听听与丽江有关的故事、认认东巴象形文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去过的丽江风景名胜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同伴听;在表演区惬意地打跳、敲敲鼓、高歌一曲;在益智区,动手编织与绣出七星、尝试制作纸。

4、幼儿的音乐舞蹈节奏感得到了发展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可谓是百花齐放,有的喜欢画画、手工,有的喜欢去动手尝试、探索,而有的孩子特别喜欢纳西打跳与敲击乐器。我们班的音乐区是孩子们的最爱,在纳西童谣与纳西打跳音乐的感染召唤下,区域内的孩子们会拿着老师自制的乐器边敲边跳。他们有时自编动作,有时鼓动同伴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有时当演员、当评委、当老师,个个都希望自己的动作是与众不同的,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当幼儿的动作越来越优美时,展现在面前的是分工与合作的场景,他们分成了乐器组与舞蹈、打跳组。随着熟悉的纳西音乐响起,一部分孩子在忘我的跳舞,另一部分孩子敲击乐器为他们伴奏,孩子们每天独创的节奏型都不一样,但跳舞的孩子总能调整动作跟上节奏。而音乐区的热闹场景,往往会引来其他班的老师与小朋友来观看,这给孩子们提供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也让他们有了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所以,孩子们的动作更灵活、优美,节奏感更强了。总之,把纳西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传承纳西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区域为幼儿提供了学习与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空间,也让幼儿的智力能力在民族文化这片净土上得到了可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9.

入区论文范文第4篇

学术期刊是由学术论文组成,论文质量决定论文价值,论文的价值大小直接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近年来,对论文质量的衡量研究也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1-3]。论文的价值可通过被引行为体现,而被引行为随时间推移有兴衰变更,即论文价值的大小变化,体现出类似生物体的生命周期现象,论文价值大小的变化表现为论文的生命周期现象,是论文老化过程的体现[4]。本文将在医学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生存分析法引入到期刊评价中,从论文层面入手映射到期刊层面,以期为期刊评价中信息老化理论的研究注入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期刊文献老化速度或新颖性的测度指标是多样的,但对时间维度的纳入程度及方式却不尽相同。从共时与历时的分析角度来看,大部分指标属于共时分析,如普莱斯指数、引用半衰期,极少有指标采用历时分析的,如被引半衰期;从统计被引信息与时间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指标的方式是统计某段时间内期刊的被引量,较为宏观。这些衡量期刊文献老化、指标都只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理想化、概略性的测度指标[5]。这就对文献老化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相对于已有的这些老化指标,本研究从历时分析入手,微观统计在监测时间段内期刊单位时间的被引频次分布数据,尝试性引入生存分析法,初步探究生存函数在期刊评价方面的应用,探索期刊文献的生命规律,以期为期刊评价工作注入新的视角。

1生存分析方法

生存分析法源于医学领域,由于其在分析时序数据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应用到多个行业领域,如工程学、金融业、保险业等。近年来,有学者将生存分析法应用于网络信息、专利信息等不同类型信息的老化规律研究[6-9]。这为生存分析在期刊评价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参照。

1.1生存分析的含义

生存分析是指将终点事件和出现此事件所经历的时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生存现象和现象的相应时间数据及其规律的方法[10]。通俗来说,生存分析是研究一个或多个生物,在经过某一特定的时间后,将发生某种特定事件(称为终点事件)的概率,是一种动态研究某个现象或因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统计方法[11]。生存分析法主要通过构建生存模型(生存函数、概率密度函数等),计算出各个时间点上的危险率,即所研究的对象的生存时间及其发生状态转变的可能性。

1.2生命长度及生存数据

在生存分析法中,生存时间是指从某点开始到被观测对象发生终点事件所经历的时间。对于期刊论文来说,生存时间可以称为生命长度,是指论文自见刊之日起至失效(即失去利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判断信息失效是生存分析法运用到期刊评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大多数研究中,实验的时间检测窗口是固定的,但研究对象进入检测窗口的时间是不同的,并且在检测时期内生存时间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生存数据可以分为完全数据和删失数据。(1)完全数据:实验对象的起点和终点均落在时间窗口内。在本研究中,如论文的发表时间及失效的时间点都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论文就属于完全数据。(2)删失数据:或称为结尾数据,包括左删失、右删失和区间删失。左删失数据指检测窗口起点前样本中已经发生了研究事件的数据。在本研究中,是指发表时间早于2008年1月的论文,在本研究的数据集中不涉及该类数据。右删失数据指在监测时间终点仍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样本。在本研究中,是指在达到监测时间2015年12月时,仍未失效的期刊论文。区间删失数据指只能确定事件发生在某一区间内,但无法准确得知发生的时间点。在本研究中,并不涉及该类型删失数据。

1.3生存函数

在生存分析法中,生存时间的分布常用下列4个函数来描述生存过程,即累积生存函数、分布函数、密度函数、危险率函数[11]。这4个函数在数学上是等价的,给出其中一个函数,可以派生出其余3个函数。以下从论文角度对生存函数进行介绍。

1.4双比例失效法

在评价中应用生存分析法时,终点事件即期刊论文“失效”的判定颇为复杂。本研究认为,期刊论文自发表之日起便拥有了一定的价值,其价值体现在被其他文献引用的行为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论文将经历单位时间内被引频次越来越高、在某单位时间点被引频次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很少被人引用甚至不再被引用的生命周期。现假定某篇论文在连续T个单位时间内没有被引用,可以认为该论文在这T个时间后被大量关注或使用的概率不高,以此来判定论文失效,其中连续零被引时长T被称为判定论文失效的有效时间间隔。因此,定义生命长度为自论文见刊之日起至判定该论文失效的有效时间间隔T的起始时刻为止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可见,T值是判定论文失效与计算论文生存时间的关键。为确定T值,引入了双比例失效法,该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预设双比例阈值P1、P2。经验性通常设为80%、90%。其中,P1规定失效论文在生存时间内的累积被引频次占检测时间段内总被引频次的比例,即有效累计被引率应达到的值;P2规定达到P1值的论文量应达到的比例。(2)递归判断。当T=i(i=1,2,…)时,判别失效论文,分别计算每篇失效论文在生存时间内的有效累计被引率。(3)判断每篇失效论文的有效被引率是否达到P1。(4)统计满足条件(3)的论文数量,计算该论文量占样本总量的百分比,判断符合P1的论文量是否达到阈值P2:如果该比例小于P2,则T往后取值,从第二步重新计算;如果该比例大于等于P2,则将对应T值作为判断该领域论文失效的时间间隔。通常,经过双比例失效法得到的T值有多个,而在本研究中,取最小值作为判定论文失效的有效时间间隔值T。实质上,T值与双比例阈值P1、P2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由预设的P1、P2值,通过双比例失效法遍历寻找到的有效T值,并在此阈值对下确定有效T值的大小及各类型论文的比例情况,可以反向判断预设的双比例阈值是否合适,从而对阈值对进行调整。

2实证研究

2.1数据来源与处理

评价对象为30种物理学科中文期刊,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以2016年为原点,向前追溯收集这些期刊集合在2008—2015年发表的论文及在被引关系中涉及的论文信息(共86375条记录)、30种期刊所的被引用关系记录(共115248条记录)及施引和被引期刊的年发文频次信息(共1698条信息)。数据清洗(去除冗余记录、重要信息缺失记录等,补充或修正期刊年发文频次信息等)及数据表结构转换过程,在此不作赘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论文出版时间时,由于CSTPCD不直接提供期刊每期出版具体时间,并且对于双月刊、季刊等类型期刊,不同的期刊选择发表的月份是不同的,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问题,统一把出版周期内最后一个月作为出版月。由此得到可用于生存分析的论文被引时序分布表,如表1所示。其中,-1对应论文见刊前的时间,0说明论文在该时间节点未被引用,正整数为论文在该时间节点处对应的被引用频次。

2.2数据统计

CSTPCD收录的母刊集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发文量、被引频次、施引论文数、施引期刊数量等信息如表2所示。样本数据集中,《物理学报》发文量最高,其次为《光学学报》,而《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的施引期刊数量最高。

2.3数据分类及T值判定

根据生存数据的分类特点及论文在监测时间段内的被引和失效情况,现将论文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无生命论文;第二类为失效论文;第三类为未失效论文。第一类论文是在发表后T+De(判定信息失效的时间间隔T及首次被引时滞均值De,De是本研究数据集物理学各个科期刊论文首次被引用的时间与其见刊时间的时间差的算数平均数)时间间隔内均未被引,这类论文自发表后就直接失效,无生命长度;第二类论文是根据前面介绍的方法,判定在监测时间段内失效了的论文,生命长度为失效点时间减去发表点时间,属于完全数据;第三类论文是自发表后一直被引,监测时间结束生命仍在延续,规定这类论文的生存时间为监测时间终点减去发表点时间,属于右删失数据。在利用“双比例”失效法判定有效时间间隔T值前,需要首先预设双比例P1、P2阈值对的值。通常学者根据“二八法则”将双比例阈值定为80%。考虑物理领域的上述学科论文被引分布特点,再根据阈值对与T值之间的制约关系,经过多次实践调整最终将双比例阈值P1和P2均设定为71%。在此阈值对P1、P2下采用穷举法,对各个T值的有效性进行判定。如图1所示,在双比例阈值对71%—71%的条件下,随着横轴时间间隔T值从小到大变动,三类论文的数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动。在此过程中,无生命论文数量单调减少后变为0,失效论文量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变为0,未失效论文量单调增加,最终所有样本论文都成为未失效论文。可以看出,物理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其论文右删失情况严重,这符合我们对物理学科发展及其老化速度相对迟缓的认知。表3列出了部分T值下论文类别分布及失效比例情况,其中“失效—P1数量”是指失效论文在有效生命长度内被引频次占观测时间内总被引频次的比例大于P1(71%)的论文数量;在考虑到物理学科论文右删失现象较为显著的情况下,将“失效—P2占比”定义为失效—P1论文数量和未失效论文数量占失效论文数量和未失效论文总量的比例。实质上,双比例阈值是不影响遍历T值时三类论文的变化规律的,而是用来确定“失效—P1数量”与“失效—P2占比”达到阈值所对应的T值。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当T值取14时(字体已被加粗的行),被引频次大于P1的论文数量所占比例73.2%首次超过P2(71%)。并且,当T=14时,失效论文中满足P1条件的论文量(即失效—P1数量)达到最大,并在此后逐渐下降。由此可见,在双比例71%—71%的判定标准下,T取14满足判定条件,并且满足P1条件的论文量达到最大。因此,本研究判定实验样本论文失效的有效时间间隔的T值为14。

2.4样本数据集的生存函数曲线分析

在论文生命长度分布基础上,本研究依据论文生命表及生存时间函数,针对样本论文的生存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5个月为单位区间跨度,将论文生命长度划分为19个时间段,利用生存曲线、概率密度曲线及风险曲线,对物理领域样本论文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2.4.1累计生存曲线

在本研究中,物理学科样本论文集的累积生存曲线如图2所示,反映了对应时间仍处于存活状态的论文数量占总体样本数量的比例。由于研究领域的单一性,所以选取时间前后纵向对比分析,物理学科论文随着时间的增加,累计生存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前11个时间区间下降显著,大约有80%的论文生命长度在11个时间区间内。突破11个时间区间存活下来的论文累计生存曲线变缓,失效速度减缓,生存时间较长。在检测时间为结束时,仍然有将近10%存活率,说明物理学科论文数据的右删失情况显著。

2.4.2概率密度曲线

样本论文集的概率密度曲线,如图3所示(经过平滑后的折线图),反映了样本论文在各个寿命区间的分布情况,即具有相同寿命的论文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由图3可见,在前11个寿命区间的概率密度数值较大,随后曲线呈现下降趋于平稳的状态。此外,样本论文见刊后第7个时间区间出现了寿命分布最大值,说明论文见刊后第7个时间区间失效的概率相比于其他时间要高。见刊第11个时间区间后的论文生命长度分布较为分散。

2.4.3风险曲线

样本集的风险曲线如图4所示(经过平滑后的折线图),反映了每个寿命区间内未失效论文的失效概率,曲线出现多次升落现象,但从整体来看,在前10个时间区间内,论文在单位时间内的失效风险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在第11个时间区间失效风险达到最大;随后迅速回落,逐渐趋于平缓。在风险迅速下降的过程中,在第13、15时间区间内再次迎来失效小高峰。度过失效高峰期的样本论文失效的概率不断变小,成为该领域内长寿论文。2.5样本期刊生存曲线对比分析在分析了数据集整体生存规律的基础上,将生存分析尝试性地应用在期刊间的对比上。在此选取《低温物理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及《应用光学》3种期刊,对其生存函数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笔者统计了这3种期刊的发文量及被引分布表中的记录数(表4),其中发文被引率是CSTPCD中收录的被引论文量占发文量的比值。从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自然科学卷)的2015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表中,摘录出样本期刊的评价数据情况(表5),作为利用生存分析法对比3个样本期刊结果的评价标准。3个样本期刊的累计生存曲线对比图如图5所示。从总体来看,3种刊物的累计生存曲线下降趋势由陡到缓依次为:《低温物理学报》《应用光学》《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因此,整体上相对来说,在相同时刻,《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生存率更高,《低温物理学报》的论文生存率最低。《低温物理学报》的论文生命长度集中在11个时间区间内,《应用光学》的最长生存时间能达到16个时间区间左右,《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在监测的末期,还能有接近20%的存活率。3个样本期刊的概率密度曲线对比图如图6所示(经过平滑后的折线图)。从图6中可见,《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的论文寿命分布相对分散,而《低温物理学报》分别在第6、9、11时间区间分别出现论文寿命分布高峰。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这3种期刊中,《低温物理学报》的论文失效率较高,生存时间比较集中且普遍较短。笔者认为这反映了该刊的论文质量要普遍低于另外2种期刊;《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因其分散的生命分布、普遍偏低的失效风险及相对平稳降低的生存曲线成为3个样本期刊中质量最高的期刊;《应用光学》处于上述两种期刊之间。这个评价结果与2016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的2015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排名表的结果相符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将生存分析法应用到期刊论文数据上是有一定效用的。

入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以4个学科SCI论文为例,分析开放获取(OA)对期刊论文影响力的作用,以期对我国期刊OA发展提供启示。【方法】利用InCites数据库研究2010—2014年整合替代医学学科Top20高发文国家/地区、机构的OA论文与全部论文的被引率和CNCI的差异,并比较该学科OA期刊和非OA期刊的指标差异;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比较整合替代医学、农学、细胞组织工程学和行为学4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及全部论文影响力的差异。【结果】整合替代医学在高发文国家/地区、高发文机构及高发文期刊等不同层面,OA论文整体上低于全部论文的影响力;在4个学科,2010—2014年OA论文整体上低于非OA论文和全部论文的影响力。【结论】当开放获取成为出版常态后,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核心仍然是论文质量,仅依靠OA并不能有效提升期刊论文的影响力。

关键词

开放获取;CNCI;被引率;整合替代医学

随着开放获取(Access,OA)的迅猛发展,开放获取文献数量和质量均稳步上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据统计,截至2016年3月,已有开放期刊11413种[2]。有研究预计,到2017—2021年,开放出版论文将占全部论文的50%,到2020—2025年,将达到90%[3]。有专家认为国内的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尽快融合OA出版模式,以扩大期刊的影响[4-5]。也有学者认为OA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的推进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OA的有序推进[6]。OA目前发展为以下3种主要经济模式:(1)以BMC、PLoS为代表的纯OA,商业出版社推动的复合期刊模式,以APC作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2)大学和机构出钱资助出版的金色OA,比如密歇根大学和乌特列支大学;(3)订阅模式下的传统期刊实行的出版一段时间后才能免费获取的“绿色OA”[7]。近年来,国内部分优秀期刊采取和国际出版商合作开放获取(由编辑部或者作者支付APC),以期迅速提升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但尚未见对这些期刊OA前后成效的相关报道,更多的期刊还在为是否OA犹豫不决。自开放获取出现以来,关于其学术质量的问题就一直存有争论,开放获取期刊/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如大家所期望的:采取OA后,期刊/论文的影响力,即大幅提升?有同仁对中文科技期刊OA情况分析发现:对于某些零被引论文,OA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增加无效阅读次数[8];对英文科技期刊的分析发现:JCR收录的期刊和JCR收录的非OA期刊2004—2006年影响因子变化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别[9]。

还有研究发现,Scopus和WoS在医学、药学、生物和地球科学领域OA比例较高,Scopus和WoS收录的OA期刊在各学科上的期刊评价指标均值均低于非OA期刊[10]。Mccabe与Snyder[11]研究发现:“从订阅期刊转向开放获取期刊可以使文章的引用率平均提高8%,获益主要集中于顶级期刊。开放获取会让排名低的期刊的引用率显著降低,因此开放获取会加剧文章争取读者关注上的竞争,从而分化出期刊中的失败者和获胜者”。Davis[12]报道了一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发现开放获取文章在出版后的第一年中下载量显著增加,拥有更广泛的读者,但与对照组订阅获取的文章相比,并未获得更早、更多的被引用率。在随后的一篇综述里,Davis和Walters[13]对现有的证据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OA对文章被引用率的影响是“不清晰”的。通过统计学或方法学控制混杂变量后,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开放获取状态独立地影响被引用次数。还有学者研究发现[14],在医学领域,在过去10年里创办的OA期刊得到的引用率与同期创办的订阅期刊大致相同。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近五年在某个学科中的OA论文影响力并没有高于非OA论文的影响力,由此展开研究,分析OA对期刊论文影响力的作用,比较OA论文和非OA论文、全部论文的影响力的差异,希望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OA的良性发展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1数据来源和分析指标

进入InCites数据库,分别在Regions、Organizations、Journals三个模块中查询学科,年份限定“2010—2014”,查询该学科高发文Top20国家/地区、机构、期刊,查询全部论文的发文量、被引率、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然后限定“OA”,查询Top20国家/地区、机构OA论文的发文量、被引率、CNCI,20种期刊中显示两种为OA期刊,利用JCR比较OA期刊和非OA期刊发文量、即年指数和影响因子等指标。进入WebofScience数据库,分别以为检索式,逐年查询近5年这四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论文、全部论文的发文量和篇均被引频次等指标。CNCI是近年来SCI开发的一个新指标,通过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文献的期望被引次数获得,是一个十分有价值且无偏的影响力力指标,它排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与文献类型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Top20高发文国家/地区的全部论文与OA论文比较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全球全部论文的CNCI和被引率均高于OA论文的这两个指标。20个高发文国家/地区的OA论文比在11.9%~66.3%。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内的14个国家/地区全部论文的CNCI和被引率高于全球全部论文的平均值,10个国家/地区OA论文的CNCI/被引率高于全球OA论文的平均值。20个高发文国家/地区中,16个国家/地区全部论文的被引率高于OA论文的被引率,一个国家持平;15个国家/地区全部论文的CNCI高于OA论文的CNCI,一个国家持平;OA论文CNCI高于全部论文CNCI的4个国家的OA论文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25.4%,14.6%,36.6%,16.8%)。

2.2Top20高发文机构的全部论文与OA论文比较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010—2014年20个高发文机构的OA论文比在8.1%~73.7%。20个高发文机构中,16个机构全部论文的被引率高于OA论文的被引率,2个机构持平;16个机构全部论文的CNCI高于OA论文的CNCI。中国药科大学的OA论文比最低(8.1%),其OA论文的CNCI高于全部论文的CNCI,此外首都医科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哈佛大学虽然OA论文比相对较高,OA论文的CNCI仍高于全部论文的CNCI。有7所机构OA论文的CNCI低于全球OA论文的平均值(0.77),这些机构的OA论文比相对较高(32.3%~66%)。

2.3Top20高发文期刊的OA期刊与非OA期刊比较表3为2010—2014年该学科领域发文量最大的前20种期刊,仅两种为OA期刊:,这两刊近五年发文量增长迅速,年发文83篇,跃增至2014年的497篇,增加了5倍。两刊的2014年IF和2011年IF相比,分别下降了36.6%和8.0%,说明两刊在大幅扩张的同时没有做到对录用标准和稿件质量的严格要求。其他18种期刊中有1种期刊仅有2014年数据,17种期刊发文增幅控制合理;15种期刊IF上升,最大上升幅度为141.9%,2种期刊IF下降。两种OA期刊的即年指数2014年和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5.7%和上升了36.6%,其他17种期刊有12种即年指数上升。

2.4OA论文与非OA论文、全部论文指标比较为了进一步研究OA对论文影响力的作用,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分别比较整合替代医学、农学、细胞组织工程学和行为学4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及全部论文影响力的差异。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30.1%,OA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151篇大幅上升至2014年的1270篇,增加了7倍多。但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除了2010年超过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011—2014年均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011—2014年非OA论文的数量是OA论文的2~3倍,篇均被引频次仍然高于OA论文,说明OA论文并不是由于发文基数大而影响力低。在农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17.2%,OA论文数量2010—2014年大致持平。

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2010—2014年均大幅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说明该学科的OA论文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在细胞组织工程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6.9%,OA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83篇上升至2014年的508篇,增加了5倍多。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除了2014年高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其他4年均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014年论文被引期还不够长而OA论文基数小可能是OA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略高的一个原因。在行为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4.2%,OA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170篇上升至2014年的576篇,增加了2倍多。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除了2011年和2014略高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其他3年均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同样,2014年论文被引期还不够长而OA论文基数小可能是OA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略高的一个原因。

3讨论

入区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第二级-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4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3)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类):

内部刊物必须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主办单位级别分为:第七级-部级内刊(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委会、教育部等自办刊物),第八级-省级内刊,第九级-区级内刊。

(4)学术会议论文的分类:

①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四级(C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五级(D类)。

②参加全国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五级(D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六级(E类)。

③参加省级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E类。未发言的确定为区级内刊。

(5)凡收录于教育出版社、书号为“ISBN”类论文专集(或其它刊物)的与教育教学相关论文,凭发表原件按区级内刊折半计分。

(6)非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的认定

各级期刊的“增刊、特刊、专刊、综合版、专辑”等上发表的论文,有期刊号的,包括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刊物,以期刊主办单位确定为相应级别内部刊物折半计分。

(7)下列情况一般不作为学术论文对待:

入区论文范文第7篇

1查阅方法

在Medline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pubmed)检索2009年JCR中收录的237种药理学和药学期刊。在PubMed界面,点击limits,选择发表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输入各刊的ISSN号检索;点击AdvancedSearch,在SearchBuilder项中选择Affiliation,输入China检索,再加上各刊的ISSN号,得到它们近10年内发表的中国论文数量;检索时剔除重复记录的论文,统计发表中国论文数量位于前10位的期刊及其10年间每年发表中国论文的数量。通过查阅前10位期刊的网站,了解各刊的相关信息,并选择各刊2010年第1期,以论文注明的投稿日期(Receiveddate)与接受日期(Accepteddate)之差作为稿件接受时间,初步计算各刊的平均稿件接受时间。

2结果分析

2.1JCR中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在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情况经检索发现,2009年JCR中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237种)中,有221种期刊能在Medline数据库查到,占总数的93%,与文献报道一致[4],只有16种未被收录。未被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1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0.66以下;影响因子位于前3位的期刊:RevistaBrasileiraDEFarmacognosia-BrazilianJournalofPharmacognosy(IF3.46)是生药学方面的OA双月刊、双语(英文和葡萄牙文)学术刊物;AnnualReportsinMedicinalChemistry(IF1.52)是Elsevier出版的药物化学方面的年刊;CurrentPharmaceuticalAnalysis(IF1.16)是BenthamScience出版的药物分析方面的综述性期刊(季刊)。这些期刊的年载文量较少,2010年分别为125、28和100篇。因此,Medline数据库基本囊括了世界上影响力较高的药理学和药学期刊。

2.2221种期刊中发表中国论文的期刊数量

在Medline数据库检索发现,221种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有198种期刊在10年间发表过中国论文;未发表过中国论文的期刊有23种,其中1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在1.0以下,说明中国学者在选择的期刊时关注其影响因子。发表中国论文在10篇以下的期刊有67种,其中23种期刊的学科分区Q1(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前25%的期刊[3]),结果说明中国在较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数量较少。一般而言,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其论文的学术质量也较高[5]。这也间接说明2001~2010年间中国的药学研究水平与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药学研究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发表中国论文在百篇以上的期刊有35种,其中4种期刊学科分区Q1,它们是JControlledRelease(182篇),BritishJournalofPharmacology(162篇),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111篇)和BiochemicalPharmacology(142篇);11种期刊学科分区Q2(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25%~50%之间);14种期刊学科分区Q3(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50%~75%之间);6种期刊学科分区Q4(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75%~100%之间),说明发表中国论文较多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属于Q2和Q3区。

2.3发表中国论文数量位于前10位的期刊

在2001~2010年发表中国论文数超过448篇的期刊列于前10位,见表1。从表中可见,排在第1和2位的期刊发表中国论文数量高达80%以上。这两种期刊都是中国人创办的药学类英文刊物,虽然JournalofAsianNaturalProductsResearch的出版权属于英国Taylor&Francis出版商,但其编辑部门归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说明中国学者投稿还是愿意选择中国的SCI期刊;其他8种期刊中有6种期刊学科分区位于Q2,并且年载文量均位于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前列[6]。说明这些期刊不仅载文量较大,而且在同类中的影响力较高,也说明中国学者时注重期刊的质量和载文量。10年间排在前10位的期刊发表中国论文数量的变化,见表2。从表中可见,ActaPharmacologicaSinica发表中国论文数量最多,但每年发表数量变化不大;JournalofAsianNaturalProductsResearch经历了从季刊(2001年)到双月刊(2004年)又到月刊(2008年)的变迁,因此发表中国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他期刊在10年间发表中国论文数量增加幅度均较大,特别是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ceutics和JournalofPharmaceuticalandBiomedicalAnalysis在2010年的发表数量分别是2001年的35.7,18.8和13.7倍;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在2001和2010年发表的中国论文分别是4和147篇,占当年数量的2.1%和19.3%;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ceutics在2001和2010年发表中国论文分别是5和99篇,占当年数量的1.4%和12.6%;JournalofPharmaceuticalandBiomedicalAnalysis在2001和2010年发表中国论文分别是6和88篇,占当年数量的1.9%和13.1%。它们涵盖了生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专业,说明国内这些药学专业近10年来发展相对更快。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后有些期刊每年发表的中国论文数量趋于平稳,甚至有所减少,如JournalofNaturalProducts在2008和2010年中国论文所占比例分别为25.7%和24.8%;JournalofPharmaceuticalandBiomedicalAnalysis在2008和2010年中国论文所占比例分别为16.4%和13.1%,LifeScience在2008和2010年中国论文所占比例分别为12.5%和9.8%,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发表中国论文数量位于前10位期刊的一些特征见表1。从学科专业来看,多数期刊涵盖二三种学科,其中3种期刊主要涉及药理学,3种涉及天然药物研究,3种属于药剂学,1种涉及分子细胞机制研究;从出版周期看,2种是周刊,3种是半月刊,5种是月刊,而一般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以季刊、双月刊和月刊居多[7];抽查统计各刊稿件接受时间发现,10种期刊的稿件接受时间在2.48~4.90个月之间,并在1个月内上网公开发表。它们的发表时滞明显短于我国药学期刊[8]。这些结果说明从事药理学、天然药物和药剂学研究的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药学领域相对比较活跃,时更多选择刊期较短、接受稿件较快的期刊。

入区论文范文第8篇

笔者选取了InCites中的GlobalComparisons,按我国学位办一级学科分类体系,对0401教育学科WebofScience论文的国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1.1WOS论文产出国家分布根据InCites提供的252个国家/地区0401教育学科论文的产出及被引情况,选择1981-2011年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由表1可见,美国以发文量114983篇雄居首位,其论文约占全部教育学科论文的61.27%,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约是第2位英国发文量的6.6倍。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排名2~4位,我国以发文量4041篇名列第5位,仅占全部教育学科论文的2.15%,发文量仅为美国的3.5%。由此可见,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大在WOS发文量方面具有强大实力,我国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1998-2011年的数据,CSSCI教育学科的发文量为115772篇(含少量非我国大陆地区学者发文),远远高于同期WOS中我国大陆地区学者的发文量。可见,我国大陆地区学者教育学科发文相当活跃,但是受制于语言障碍、研究倾向和范式,我国大陆地区学者在WOS上发文太少。要想提升我国大陆地区教育学科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注重发表具有高被引的国际性论文。

1.2WOS论文被引频次的国家排名表2所列为1981-2011年发表的WOS论文截至2011年底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发文量排名前4位,被引频次也同样位序排列。尤其美国以被引频次797941列首位,约是第2位英国的8.75倍。但是从表2可以看到,发文量排名第5位的我国,被引频次仅列第6位,美国的被引频次约为我国的51倍。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篇均被引频次均超过5次,而我国的篇均被引频次仅为3.87次。从被引频次来看,我国WOS教育学科发文总被引频次虽然位居第6位,但与世界前列差距较大,篇均被引频次也较全球平均水平偏低。这表明我国教育学科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程度还不够高,高水平论文很少,是我国学者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3主要国家论文年度分布和被引趋势笔者选取表1中排名前5位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我国进行历年发文量的比较,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起初差距较大,但是我国在WOS上的发文量逐渐增长,且增长速度非常快,近几年已逐渐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发文量接近,至2011年已经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基本持平,增幅比较明显。图2是这5个国家每5年被引(即至检索日期为止,该五年产出文献总被引频次)趋势分布图。由图可见,虽然与强国差距明显,但我国的被引频次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尤其自2001年起,产出论文的被引有了显著飞跃,逐渐拉近与其他强国的距离。这些均说明,我国学者对教育学科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越来越重视,对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也越来越重视,并且通过我国学者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学科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2我国教育学科研究机构影响力分析

2.1我国大陆地区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教育学科影响力比较目前来看,我国大陆地区教育学科的WOS论文产出及影响力,与港澳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大陆地区的发文量871篇,仅占我国发文总量4041篇的21.55%,被引频次2341次占我国总被引频次15635次的14.97%。我国大陆地区发文量在252个国家/地区中名列第26位,总被引频次则更是位列第32位。根据InCites提供的289个我国研究机构0401教育学科论文的产出及被引情况,在我国发文量排名前15位的机构(见表3)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分列前3位;被引频次排前3位的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我国大陆地区,仅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发文量排名分别为第12位和第14位,北京师范大学被引频次排名第11位,其余皆为港澳台地区研究机构。由此可见,我国大陆地区的教育学科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还非常低,要改变这一现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2我国WOS论文合作情况笔者又根据InCites中0401教育学科对应的WOS数据库中的Education&EducationalResearch、Education,ScientificDisciplines和Education,Special这3个分类,出版年选择1981-2011年,检索了我国教育学科WOS论文,并进行合作发文情况分析,其中有5.76%未标明完成单位。如图3所示,标明完成单位的94.24%论文中,我国大陆地区独立完成的占13.88%,港澳台独立完成的占44.16%,大陆地区研究机构间合作完成的占1.60%,国际合作且有我国大陆地区研究机构参与完成的占7.64%,国际合作但无我国大陆地区研究构参与完成的占14.80%,港澳台地区内合作完成的占17.03%,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地区合作完成的占0.89%。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发表的教育学科WOS论文中,合作发文的比例还比较低。同时,港澳台地区不仅独立发文量比大陆地区多,且在合作发文量上也比大陆地区多,可见港澳台地区比大陆地区更重视国际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其实,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作者合作发文,有助于学者思想之间的碰撞,产生更好、更有创意的观点,减少思维定式的局限;同时,我国学者尤其是母语非英语的大陆地区学者与擅长英语的学者合作发文,可减少语言障碍带来的影响和限制,有助于发表更多更好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2.3我国主要教育学科研究机构WOS论文年度分布与被引趋势笔者选取WOS论文产出量超过100篇的我国研究机构,绘制了其历年产出分布,如图4所示。产出100篇以上的10个研究机构依次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台湾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台湾“国立”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和台湾科技大学。由图4可见,上世纪80年代,这些研究机构的发文量都很低,最高不超过每年10篇。进入90年代,部分研究机构产出开始呈现明显增加,其中以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最。进入21世纪,这10个研究机构的产出均有了不同幅度的增加,且近10年产出的总体趋势都呈稳定增长,其中,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近2年增幅较为明显。图5是这10个研究机构WOS论文每5年被引趋势分布图。总体而言,均为逐渐上升趋势。近几年,尤以香港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增幅最为明显。香港大学2007-2011年产出论文总被引频次达到438次,台湾科技大学2007-2011年产出论文总被引频次达到418,由此可见,我国研究机构所产出论文获得学者认可度越来越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

2.4我国大陆地区教育学科研究机构影响力比较表4是排名前10位的我国大陆地区研究机构WOS论文产出及被引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分别以92、68和38篇列发文量前3位。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以335、182和181次列被引频次前3位。

2.5我国大陆地区教育学科WOS论文年度分布与被引情况我国大陆地区教育学科研究机构WOS论文产出总体偏低,因而笔者选取产出量前10位的我国大陆地区研究机构,给出了历年产出分布,见图6。可见,我国大陆地区研究机构产出量每年最高不超过20篇,且均未呈现稳定持续的增长。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领先其他研究机构比较明显,这2个机构及中科院和清华大学自2005年以来,都有比较显著的上升趋势,然而2011年产出量均有明显下降。其他研究机构也是曲折上升,但上升幅度并不明显,且时有回落。由图7可见,我国大陆研究机构的被引频次很低,每5年总被引频次最高也只有70次。总体虽稳步上升,但仍时有回落,总体趋势是曲折向前。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4个研究机构的被引增幅比较明显。说明我国大陆地区研究机构可能某些文献的被引频次较高,但是总体而言,并没有持续、稳定的高被引文献出现。

2.6我国大陆地区师范院校教育学科影响力比较教育学科作为师范院校的主要研究学科,其WOS论文产出和被引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大 陆地区教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表5列出了InCites提供的我国大陆地区30个师范院校产出与被引分布。可见,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大陆地区师范院校的WOS论文产出都很低,均低于25篇,且被引也均低于45次,这说明我国大陆地区师范院校教育学科国际影响力整体很弱。因此进一步提升教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也将对我国大陆地区师范院校提升国际地位大有裨益。

3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