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普教论文范文

普教论文范文

普教论文

普教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育观:变“终结型”教育观为“终身型”教育观。我国现行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基本奉行着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即“终结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一次,受用一生”,学员完成尽量正规的大学教育就能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宝库,大学教育的完成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终结。但随着产业升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知识半衰期日益缩短,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职业流动速率日趋加快。这就导致了两个对应的结果:一是每个人年轻时候掌握的知识可以管用一生的理论破灭;二是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再也无法从一而终。无论是更新原岗位的知识技能,还是为了转岗需要的知识拓展,都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因此,高校成人教育必须从“终结型教育”思维中跳脱出来,树立“终身型教育”理念。(2)教学观:变“再现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如果说农业社会的教育是克隆过去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是复制现在的教育,那么,后工业社会或者说知识经济社会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未来的教育。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然而,知识经济已日见端倪的中国,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仍是一种“经院式”的再现型教育,一心传承祖宗之道,重知识性教育,轻创造力教育。完整的创造力教育不仅要有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还应有创业教育,虽然成人教育的对象大多已从业,但这并意味他们就不需要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的培养。高校成人教育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加强创新与创业的教育,并促成二者的融合,否则将与学习者的愿望渐行渐远。(3)人才观:变“学历型”教育观为“能力型”教育观。由于“学历补偿教育”的惯性,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习惯于开展针对成人的“学历教育”。它以学科、专业为中心,重视系统化知识的传授与吸纳,轻视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及其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忽视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它以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循规蹈矩地服从各项管理为基本目标,不能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和多样化的岗位技能为基本目标,重学习经历、轻实践能力,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这种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学历”无“能力”、有“文凭”没“水平”,教育质量不断下滑。“能力型教育”,顾名思义,主张能力与素质比知识更重要,把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4)组织观:变“班级集体型”教育观为“个体自主型”教育观。工业经济的集约化生产需要同质劳动力的批量化培养,于是催生了班级集体型教育,它经济、高效,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教育都乐于沿用,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更是乐此不疲。为了减少支出,节约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有的学校还以边际效益理论为依据,出台了专业、班级招生人数不得低于30人的规定,否则不予开班授课;同时,还采用“六统一”的教学管理规程:包括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制度与评价体系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它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鼓励张扬个性,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鼓励学员结合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的转变。(5)价值观:变“创收型”教育观为“创业型”教育观。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商业化指向日趋显现,许多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成了学校创收的窗口。一些学校的成人教育为了创收、提成,采用“资源寻租”的办学模式,不惜卖牌子,乱办班,盲目合作办学,造成市场混乱和质量下降。显然,这种以“利润动机”驱使下的“创收型教育”理念又是一块实现成人教育转型的绊脚石。为此,应用“创业型教育”理念取而代之。高校成人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丰富的创新研究成果,与传统大学成人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品牌效应、开拓实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资源获取的能力,教学与研究更注重面向实际问题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关键(1)人才培养规格:从“单一学科型”到“复合应用型”。传统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因培养计划基本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科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性教学;过多强化教师的主导性,弱化了学员的主体性、能动性;过于拘泥专业间的区隔,忽视了职业间众多知识和能力的融通。因此,其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典型的知识型专门人才,专业知识单一、职业能力缺乏、适应岗位狭窄。这样的人才规格与新时期社会急需的人才模式不相吻合。因此,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重新定位,应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构建起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复合”为特征的“学历+技能”型人才。这样既坚守了“高等性”,又强化了“应用性”,更突出了“复合性”,必然提升普通本科院校成人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2)课程结构体系:从“就业适应型”到“创业导向型”。以往的高校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严重的“普教化”烙印,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与成人教育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习惯于学科型的思维定势,课程结构过度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导致其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竞争力缺失。其实,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着眼当下,放眼未来。从着眼当下来看,关键是要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学习者多样化需求,构建以提升学习者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课程、实习实训等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以提高其培养人才的被雇佣性。但从放眼未来的视角,仅有这些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创业型教育内容。创业教育十分强调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因此,创业型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综合统一性,即从宏观角度看,创业教育应是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引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更新调整课程内容,将高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的整合,也是学术证书、职业证书和创业证书三证的整合;从微观角度看,是复合型跨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实训实践课的整合,也是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活动教育的整合,一般发展与特长发展的整合。[3](3)教学组织方式:从“学年制导学型”到“学分制混合型”。传统的成人教育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在学年制框架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为特征的单向灌输的导学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传递的单向性;二是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三是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它以教定学,甚至以教代学,忽视了成人学员的多元能动性。人才培养规格的转型,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必须相应地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学生自主选课学习、教师导学助学和跟踪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完善数字化技术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信息化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教学,实现正式的课程学习(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正式学习)、非正式资源学习(完全基于数字化学源非正式学习)和准正式主题学习(介于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一种学习模式)的融合。混合型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主动性、持续性、及时性、可获取性和交互性,它不仅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请教,更能同步或异步地与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开展协作学习,并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拆分,让学习时间碎片化,这更利于在职成人的工余学习。(4)教学教务管理:从“传统手工型”到“现代智能型”。随着因特网用户的遍及和高校成人教育“学分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无纸化的教务管理将逐步得以实现。因此,传统手工的教学教务管理必须转变为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括: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选课、学习、考试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服务;基于MOOC形式的网络课程平台,加强对以优秀教师为主体的成人教育教师团队的培育和其所提供的课程教学的交互性、资源的可视性、内容的针对性等进行科学评价;建立健全导学、促学、督学制度,加强教学、服务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电子档案,以课程作业、学习记录、平时考核等过程性评价为主,逐步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机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质量监控、服务跟踪、信息反馈、对外等管理方式。(5)考核评价体系:从“一元主体型”到“多元协作型”。传统高校成人教育封闭式办学,与其他高校、单位基本没有形成课程免修、学分互认的制度,无意中构筑了校际间、校企间及校政间的学业互认壁垒,能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只能是所在学校,形成了考核主体的单一性;同时,同一学校内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之间、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也没有打通学习成果认证通道,再加上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因此,其考核方式也大多使用闭卷形式,呈现出考核方式的单一性。随着学生从事岗位变动频繁,区域间的流动性增加及人才培养规格的改变,这种单一主体、单一方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已不适应,高校必须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方式相综合的“多元型”评价体系。应建立校内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课程、全日制课程间的认证与开放选课机制;通过校校、校企联盟合作等途径,建立成人教育课程认证制度和学习者跨校、跨专业的选课制度,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开放大学及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互认;与行业资格证书考试、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单位等合作进行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努力改革一以贯之的单一的学校考试评价方式,建立起“学校课程考试、社会技能考证、合作培养单位考评”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3.教育发展方式转型是核心教育发展方式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是指推动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教育发展。[4]这个定义用在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方式的阐释也十分贴切,它所探讨的莫非也不外乎是发展因为谁、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问题。随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人口态势、就业状况、产业结构、社会转型等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其用过去的发展方式实现的发展结果与未来目标相距甚远,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成功耦合,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缺乏良性互动。因此,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适时调整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方式、办学体制、教育结构、管理模式等,显然十分必要。(1)增长方式:从“外延扩张型”到“内涵提升型”。回眸和反思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主导的规模扩张方式发展,或者说,高校采取的主要是外延扩张型的教育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偏重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追求量的扩张。主要依靠高校既有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挖潜利用,或者通过成人教育自身的“低成本”、“高回报”竞争再进行“高投入”,以支持外延发展。对教育来说,规模与质量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按理说,属同一所高校的毕业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应该“同层次、同专业、同质量”。然而,由于各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基本是按普通教育的规模需要和质量要求配置的,尽管多数教学资源除满足普通教育后略有富余,尚能为成人业余教育所利用,可当成人教育招生规模达到与普通生相当的时候,资源瓶颈问题显露无遗。如果不追加投入,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偷工减料。问题是,在“利润驱使”办学观面前,多数学校选择了“低投入、高产出”的“以教养教”策略。再者,外延扩张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结果是高校间不能错位竞争、特色发展,重复建设明显,造成了社会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因此,新时期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传统生源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不能继续依靠外部资源、物质资源的追加,只能通过依靠内部资源、人力资源的挖潜来寻找新的内生动力,包括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创新管理方式、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办学布局、完善专业设置、改革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举措,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增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现有教育资源的共享率和使用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实现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双提升。(2)教育结构:从“学历倚重型”到“多元并重型”。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与专业结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划一化、千校一面状态,侧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培训。并且,即使学历教育内部,也是文、理、工科比例不合理,层次、专业结构不协调,职业教育不充分,技能训练不完全,高端培训难有为。“学历倚重型”教育结构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从量态上打量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即高端的创新型人才和低端的技能型人才数量小,中间层次的低成本知识型人才占比大;从质态上审视现“类型趋同”的金字塔型,大量的管理类、财经类、文史类等“易办易教”专业毕业生构筑成人才金字塔独大的底座,紧缺专业人才由于培养成本高而不愿投入,促使其显得更加稀缺,成了塔尖。这种“急需的专业不开设,开设的专业不急需”现象,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高质量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契合社会大转型、经济大发展、产业大变革的需求。教育结构转型的前提和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突破学历教育的功利性,回归成人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根据培养目标的类型差别和规格差别调整办学类型、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构建类型、层次、专业、形式等“多元并重型”的教育结构。首先,从办学类型多元化看,分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型。学历教育又分为函授、业余、夜大学、脱产班、网络教育、自觉考试等六种类别,非学历培训又有证书教育、教师教育、干部教育、职工教育、社区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类型。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教育来说,应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类非学历教育,适度参与社区教育。其次,从教育层次多元化看,分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大层次。成人高等教育又涵盖专科、本科、在职研究生和大学后继续教育。本科高校的成人教育应本科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为主,适当上延下拓,与高职高专错位发展。第三,从专业多元化来看,大致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成人教育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培养“工程师”而不是培养“科学家”。最后,从形式多元化来看,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三大类别。本科高校成人教育在规范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组织、引领到各类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活动中去,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打造居民的文化家园尽责尽力。(3)办学模式:从“封闭自主型”到“开放合作型”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科学理性主义思维支配下,依据学科专业发展逻辑进行的制度设计、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法取舍等行为,基本处于“象牙塔”内的“自我”状态,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区隔性和固定性。久而久之,形成了“封闭自主型”办学模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区域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高等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纳入区域化、全球化发展视野。因此,“开放合作型”办学模式必将是今后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合作型”办学,首先强调的是开放,即高校应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放办学,包括学习对象开放、资源投入开放、课程资源开放、师资力量开放、教学过程开放、学习成果开放等,通过开放延伸办学资源,提升办学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全方位开放必定带来多层面合作。高校应积极构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对外合作关系,具体包括:一是“校政合作”。高校与政府部门通过项目承办、委托培养等途径,逐渐形成一条“政府出资、单位组织、大学培训、社会受益”的合作机制。二是“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协作,通过学校加入企业或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等形式,构建一种“产学衔接、资源共享、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办学模式。三是“校际合作”。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学校组织之间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学科交叉、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办学效益。四是“中外合作”。高校与外国成人教育机构、国际成人教育组织之间开展境内外合作办学,完善“扩大交流、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成长路径。当然,与不同对象间的合作其类型也不尽相同,既有紧密型合并办学,也有松散型合作办学,还有延伸型依托办学。但不管与谁合作、采用何种形式,都成人教育迎合社会转型要求的必由之路。(4)运行模式:从“行政管理型”到“市场服务型”由于受计划体制和行政管理意识的长期浸淫,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系统的运行模式基本是僵硬的“行政-计划-行政”模式,前一个“行政”是政府主管,后一个“行政”是指高校内部所采取的“行政管理型”管理模式。高校成人教育机构总是以管理机构者的身份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领导层存极强的“官本位”、“权本位”意识,习惯于做“职务型”而非“职业型”领导。[5]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模式转换,高校成人教育的运行模式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弹性的“市场-服务-市场”模式。这里的前一个“市场”是社会需求,对高校来说是一个无限大、可以筹谋的“潜在市场”,后一个“市场”是在校学生,是一个正在文化消费的“现在市场”。两个“市场”之间必须以“服务”为中介。这里的“服务”蕴涵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服务,即为别人、为集体的利益而工作;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即通过等价交换原则,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提供劳务活动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同时,高校自身也能从对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益。那么,高校成人教育应该怎样服务社会呢?先从“市场-服务”关系看“,服务”不能仅仅立足于“被需要”状态,应该挣脱“人适应教育”思想的钳制,重塑“教育适应人”的培训文化,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升级发展相衔接,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体系。再从“服务-市场”的关系看“,服务”当然不再是“管理”,学生也不再是“被管理”对象;而且,“服务”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被消费”水平,而应是为学生提供全程、全面、全员服务,做到公益与私益平衡、效率与公平兼顾。

二、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的机制重构

1.创新办学管理体制机制(1)明确自身发展定位。首先,必须明确高校成人教育的体系属性。从教育体系而言,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以“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6]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7]正处于两大体系的节点:办学隶属于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属性为终身教育体系。显然,处于国民教育体系边缘地带的高校成人教育,却基本享受不到国民教育能享受的权利和待遇;但它又处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必须担当起终身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普通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转型,首先必须摒弃国民教育的“计划型”,变办学的计划体制为市场体制,以终身教育的理念、特点、政策做指导,实现自主、自愿、自由、自助发展。其次,各类型、层次高校成人教育应科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师资等综合优势,开展学历教育和高层次的专业技术、管理等人才的培训;“985”等高水平重点大学应发展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行业背景高校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面向行业举办以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地方院校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开设专业和设置培训项目,构建服务区域的成人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优势,面向行业企业和校内学生开展中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2)建立统筹高效管理体制。一方面,要积极投身高校外部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尚缺乏全局性的统筹、协调机构以及有效的推进机制。管理上存在部门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教育行政部门以外的其他行政部门掌握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成人教育管理职能,致使政出多门,给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构成了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建议,投身改革,为国家建立成人教育行政管理一体化体制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高校内部的管办分离管理体制。要根据管、办、评、督分离原则,建立和完善由分管校长负责的成人教育统筹归口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成人教育管理处室,代表学校统筹管理全校成人教育工作。为确保管理处室工作公平、高效,可同时设立一个成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一个成人教育督导委员会,聘请部分离任领导、相关部门现职负责人和专家参加成人教育的规划和评估监督工作。专门管理处室应统筹规划、建立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机制,理顺和整合校内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培训教育等多种资源和机构,协同校内专业院系开展项目开发、师资培育和课程建设,保障成人教育有序发展。(3)建立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借鉴国际社会流行的做法,建立成人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国际社会主要流行三种成本分担模式:一是如英国的“国家-个人-企业”分担模式;二是如德国的“政府-企业”分担模式;三是如新加坡的“政府-社会”分担模式。我国应根据我国实情建立一套政府、企业、个人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其他部门、行业企业研究制订学习者多种形式参加高校成人教育的财政税收政策和学历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扩大社会资本进入成人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成人教育投入。(4)建立多元入学多种证书制度。随着成人高等教育供给约束型时代的终结,过去那种“有计划、按比例”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制度行将就木。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实行多样化招生、入学和多证书结业、毕业制度指日可待。取消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各省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教育发展规模,各校招生可实行省级统考、省级考试和高校考试结合、区域或行业院校联考、高校自主考试等方式,招生工作实行省级统筹管理。同时实行课程证书、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等多证书制度。根据修学年限、课程多少、学分高低、学术水平等不同,按标准发放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结业证书、课程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项目结业证书等;符合学分积累、学习成果转换条件的可换发相应层次学历教育毕业证书。

普教论文范文第2篇

1.建立长效投入保障机制。普及学前教育就要有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是否能达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投入过少且投入不均衡,是造成幼儿“入园贵”、“入好园、入高品质园”难的根本原因。解决幼儿入园“难”和“贵”的问题,一方面政府的财政经费投入是关键。着眼于不同阶层家庭对学前教育需求不同的现实,政府的财政经费投入应遵循“抓两头、保中间”的投入原则。“抓两头”一是保证将经费投向少量的高品质幼儿园,以便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保证将经费重点投向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以及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应设立贫困地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专项经费,逐步分区域、分阶段普及学前二年、三年教育。这是普及和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突破口。“保中间”是指继续加大已初具规模的现有普通幼儿园财政经费支持力度,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改善和扩大办园规模,提升办园质量。另一方面,普及学前教育不能全部指望政府。要大力宣传普及学前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制定社会力量办学前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和企业团体投身到学前教育事业当中。

2.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普及学前教育的前提条件。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首先应保证幼儿教师的数量能适应普及学前教育的规模的要求。在学前教育普及阶段,可适当降低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一方面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闲置的资源发展学前教育,把适合做幼儿教育工作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为幼儿教师;另一方面可选拔一些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优秀青年,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充实到幼儿教师岗位,以解决学前教育普及阶段幼儿教师短缺的燃眉之急。待完成普及任务后,再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态势的幼儿教师队伍保障体系。

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前提

学前教育的本质是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规律的教育保障和教育服务,并对其未来和终身发展起有效推进作用的教育。只有科学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具备办园资质,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办园基本条件及教师队伍,能够为幼儿提供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发展性、人文性的早期教育。

1.加大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力度。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当地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对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师资标准、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幼儿园安全等问题,建立起长效的审批制度和管理制度,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明确职责,责任倒查。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检测体系》,定期开展学前教育督导检查,以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2.有效提升和科学配置幼儿师资力量。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主要依赖于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因此,要想方设法地构筑学前教育人才优势,优化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通过岗前和在岗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以研代训等方式,有效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我们还应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合理的幼儿教师流动机制,如建立“骨干幼儿教师跨园兼课制”、“优秀园长跨园任职制”等,鼓励和提倡优秀幼儿教师与薄弱幼儿园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改制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的教师的成长。幼儿园还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配置师资力量。例如,根据目前幼儿园的实际,建议幼儿园配置一定比例的男性幼儿教师,以培养幼儿的阳刚气质,杜绝因女性幼儿教师过多而使幼儿(尤其男性幼儿)表现出“女性化”倾向。

3.加强学前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设。学前教育既然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和其他阶段的教育一样,享有同等健全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但现实的情况是,学前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设相对薄弱。因此,我们要加强学前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设,加大该机构人力、物力的投入,引进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使提高保教质量驶入“快车道”。

普教论文范文第3篇

1.1基于矢量图形拓扑结构的信息数据模型结合图论和拓扑结构理论,本文采用的信息数据模型是根据地铁站场平面特性,将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数据模型进行平面化处理,构建地铁信号设备系统的信息数据模型。本文根据车站站场图将各个常量模块联结来就形成了站场形数据结构图。本文测试站段线路数据结构图如图3所示。图3中的数据模块为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结为链接。以K(n)作为节点的代号,其中是相应监控对象的名称。之后添加的信号设备对象都会依附在这些节点上,再增加一个位置偏移量来区别相对位置和关系,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因此,构建的线路数据拓扑结构主要包括:轨道区段信息、道岔区段信息和它们的连接关系。其中,轨道区段信息和道岔区段信息是用节点来表示的,它们的连接关系是用线来表示的,线路信息数据结构本质上是节点的链接表,如图4所示。根据节点链接图就可以生成站场形数据结构。每个节点所占区域划分成数据场df和指针场pf两部分。数据场存放该节点的常量,指针场存放相邻节点首地址。指针场定义了两个指针sp和xp,sp表示上行方向上该节点的后辈节点首地址,xp表示下行方向上该节点的后辈节点首地址,当没有邻节点时即没有后辈节点的节点,则在相应的指针场中记入“0”。对于道岔节点来说,有3个指针场:(1)岔前指针场,用来存放岔前邻节点的首地址;(2)岔后直股指针场,用来存放岔后直股邻节点的首地址;(3)岔后弯股指针场,用来存放岔后弯股邻节点的首地址。

1.2基于拓扑图论搜索的设备布置模型根据拓扑图论的思想,将信号设备数据结构与线路拓扑数据关联。将信号设备数据放到线路拓扑数据结构中,在节点数据中包含道岔,在边数据结构中包含信号机、计轴、应答器等。基于拓扑图论搜索的设备布置模型是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应用模型的核心,模型结构图如图5所示。

1.2.1基于矢量拓扑结构的遍历搜索根据信号设备布置模型的要求,需查找到布置设备约束条件中的特定信号设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图论的算法中选择了图的搜索算法。在一个图G中搜索算法的基本思路:从一个顶点v1开始,给它一个“标记”,N(v1)。然后给v1的邻点标记,再给它的邻点的邻点标记,如此等等。最典型的搜索方法有3种,即深度优先搜索(DFS)、广度优先搜索(BFS)和启发式搜索(HS)。根据之前建立的信息数据拓扑结构,本文结合了广度优先搜索BFS和启发式搜索HS来设计搜索算法,基本思想是:从v0开始,依次访问v0的所有邻点v1,v2,…,vl,然后依次访问与v1邻接的所有顶点,已经访问过的顶点不再访问,依次继续搜索,直到所有的顶点都被访问为止[1];当搜索到某个节点时,进行条件布置判断,若成立,则搜索周围的设备,再进一步进行条件判断。当T中得到访问点时,再进行启发式搜索(HS)判断是否满足信号设备布置原则,若满足则插入新设备对象到信息数据库中。

1.2.2信号设备布置原理分析信号设备布置原理分析是模型的重要部分,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在此部分将对需要布置的全部信号设备逐个进行条件分析,然后确定是否满足布置的要求。以信号机为例简要说明布置原理分析。信号机的布置与停车点、计轴、道岔、车挡和防护门等因素相关联。实际应用时信号机的布置需遵循设备数量最少化原则。信号机布置规则简表如表1所示。

1.3基于图搜索的进路生成模型在矢量拓扑理论的基础上可以拓展更多的应用,如完成更多设备的自动布置功能、联锁进路表的生成功能、仿真实现功能等。以进路表的生成为例说明拓展应用的开发和研究的方便性。此模型的核心是进路搜索模块,进路搜索算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进路搜索模块的其任务是根据进路表名称从站场形数据结构中选出与该进路有关的节点及确定进路中各道岔应处的位置,然后将各节点的数据及道岔位置信息构成该进路的“暂态进路(数据)表”,作为后续联锁程序使用。

2模型仿真与验证

案例采用某实际地铁站的信息,在Visual2010仿真平台上,对以上所建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应用模型进行仿真和验证。软件实现过程中,编程完成的主要工作如表2所示。案例中,根据拓扑图论的理论思想,为了反映对象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地铁站所涉及的研究对象进行图元化处理,实现了轨道区段、道岔、信号机、计轴等研究对象的定义,并完善了这些对象的操作功能。在基于拓扑结构的信息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就可以按照规定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地铁站线路基本信息。信息输入的方法可以分为2种:(1)根据界面的图元快捷工具,绘制线路基础数据信息;(2)按照规定的形式将线路基础数据信息写成txt文件,系统将根据文件信息自动绘制线路基础站场信息。

2.1基于拓扑图论搜索的信号设备布置案例中要完成主要信号设备布置,首先需按照设定的格式输入一些必要信息,如根据属性框提示输入道岔属性信息如图7所示。根据信息数据模型相关处理后,完成基于拓扑图论搜索的设备布置,其仿真结果图如图8所示。分析仿真结果可知,通过此模型有效的实现了主要信号设备如信号机、计轴、应答器等的自动布置。布置结果和工程中手动设计的布置图误差很小,且通过系统可以手动来调整这些特殊情况下的设备布置。由此可见,采用图论和拓扑结构处理数据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容易的实现复杂的信号设备布置关系。

2.2进路信息Excel表生成将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数据通过图元化处理,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操作,再将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采用拓扑结构组织,建立信息模型后,便于进行多种功能的扩展,如进路表。生成进路信息Excel表时,需要完善信号机的属性,如图9所示。完善各个信号机的属性后,经过基于图搜索的进路生成模型,自动生成进路信息Excel表的进路信息Excel表列举了所有进路,并明确的反映了每一条进路所对应的设备的具体状态。查看进路信息Excel表可知,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大铁站点的区别,使得进路信息Excel表与以往大铁联锁表的表示方法具有很大区别。模型生成的进路信息Excel表更能明确的反映地铁中重要的联锁逻辑关系。

3结束语

普教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分为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两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分为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校两种。残疾人高等教育分别录取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主要招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范围内,达到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残疾毕业生,对于文化课分数要求较高,国家虽参照规定,在分数上酌情给予照顾,但整体上与健全学生分数基本一致。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在文化课方面很难达与健全学生竞争达到分数线要求,从而加大了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难度,导致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升学不畅。

第二,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就业为导向,很少兼顾文化课程,使部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文化课知识方面深度不够,不具有升入普通高校应具备的文化课知识,达不到普通高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因分数原因而无法顺利升入普通高校。

第三,我国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受“重普轻职”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以升学为目的,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虽开设置职业课程却大多流于形式,却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却很少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知识,使部分因升入普通高校无望,而想升入特殊教育学院进行高职学习的学生,无法通过特殊教育学院的职业考试,而高等教育徘徊在高校的大门之外。

普教论文范文第5篇

杜威反对心智和身体发展的分开和对立,认为儿童内部并非天然地存在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和统一的。“职业可以克服学校中没有将心智发展和身体发展结合起来的弊端。”[4]因为,“职业的心理学基础在于它保持了智力和实际经验的平衡。职业是积极机动的,不但通过眼、手等身体器官反映出来,而且为使在实践操作方面可行,职业活动也包括了对物体的持续观察、持续计划和反思。”通过职业的学习,儿童的身体技能得到发展,制造出了产品,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儿童从“反思性思考”这种方法本身获得探索性学习。“反思性思考”的过程始于感到困难的一个任务,之后形成关于问题的观念或表述,产生有待验证的假设,结束于可以执行的解决办法。而这种“反思性思考”方法,正是杜威的认识论。因此,杜威希望能将职业引进到课堂中去,作为儿童获得技能和社区生活价值的途径。将职业引入到课程中可以产生对各种工业活动和劳动的理解和认同,关于职业的理论可以通过共享的兴趣和经验使整个社会整合起来,杜威相信通过职业可以导向真正的工业民主。杜威指出,教育应该为民主社会培养有知识的公民,应该使学生获得生活技能和适应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广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实验能力和全面参与民主过程做好准备。杜威认为,文化应该通过职业进行传递,但他并不相信教授具体的职业训练。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保证所有公民参与工业政策和决策制定的最好的途径”[5],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来教授具体科目,而不是教授某一个职业。杜威反对教授学生单一的技能,认为职业是生活活动的一个方向,相关的课程和科目应该帮助学生转换职业或寻求其他职业选择。杜威支持普遍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以此来确认工作的尊严,应对问题解决,扩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对工作角色的深入理解。可见,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个体获得就业的技能,实现就业,满足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需要,认为职业技能的获得和劳动力开发是为了工业的发展,强调技能的获得就是学校职业教育的目的。而杜威认为,掌握工具使用或生产特定产品的职业教育只是一种途径或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对象:面向特定类型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

普洛瑟和杜威都赞成在公立学校中开展职业教育,并且相信职业教育具有使公共教育更加民主的潜力。但在职业教育对象上,二者存在分歧。

(一)普洛瑟:“人与教育匹配”的职业教育对象观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它能够使每个个体利用他的兴趣、能力和内在智力可能达到的最大化程度有关”。因此,他认为,如果教给年轻人一种他们不喜欢或者他缺少特质和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的知识,或者个体认为他的天分太低达不到学习要求的知识,那么这是对金钱和教学努力的一种浪费。他还认为,普通学校背后的假设是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否则一无所获。而职业教育正好相反,因为职业教育是具有针对性的,只有那些能真正从中获得技能和知识,使得这种培训具有社会价值的人才能接受。因此,普洛斯职业教育理念中第五条明确指出,“对于任何职业,不管是呼叫、贸易,还是其他职业或工作,有效的职业教育只能给予那些有这种需求的、愿意从事该职业的和有能力从中获益的特定人群”。[7]他认为,很多学校中教职人员没有意识到教育一个学生使其达到大学的学分要求和同时对其培训使其适合从事某一职业这是无效的,很明显,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使用了不能使用也不应该使用的公共教学经费。普洛瑟宣扬“社会效率主义”或者“工具主义”哲学,这种思想重视特定学生群体和特定教育类型的匹配。

(二)杜威:教育应通过职业进行,面向全体杜威等进步主义教育者认为,所有年龄阶段和所有不同能力的人都能从职业教育经验中受益,任何人都应该被给予参与职业教育或具有职业选择的实验。此外,对不同年龄人群的职业教育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学校或教育机构来提供,职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通过刻板的学校来满足这些要求。[9]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必须给全体成员以平等和宽厚的条件求得知识的机会”,“必须教育成员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10]杜威认为,教育是为个体参与民主社会事务做准备,应“在事实上减轻经济不平等的影响,使全国青少年为他们将来的事业受到同等的教育,使所有青年能继续在教育影响之下成为他们自己经济和社会的前途的主人”。因此,杜威看来,所有人都需要职业教育,而不仅仅是普洛瑟所说的特定人群,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职业的方式教授学科科目,而不是教授职业。简言之,教育,通过职业的方式进行,应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三、职业教育体系:二元还是统一

职业教育早期的倡导者们认为职业教育是美国公共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应该由谁来管理这一项目,应该在什么样的组织设置下,这是20世纪早期很多职业教育学者和其他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普洛瑟和杜威各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普洛瑟: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普洛瑟与其老师斯尼登一样,都认为应该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开的双元管理体系,职业教育应该自治。他认为,为了最大化服务于个体和州,国家、州和地方管理机构非常有必要将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对普通教育的管理分开,使职业教育独立出来。其中的原因包括:首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分别建立在旧的官能心理学(facultypsychology)和新的习惯心理学(habitpsychology)基础上,职业教育的管理应该是灵活、富有弹性的,而非标准和僵硬的。工业界的管理方法可以用于职业教育的管理。普通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在职业教育管理问题上经验不丰富,会降低职业教育的效率。其次,目前的普通学校机构已经任务繁多,无法兼顾这种新成长和新发展起来、具有很多新问题和难题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置于同一个管理系统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第三,需要保护职业教育,以免普通教育过分强调为文化而教育而不是为工作。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由那些能够认同职业教育的目的并充分重视其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机构来管理。第四,将职业教育管理独立出来有利于为职业教育项目筹集经费和资金支持,以免多数经费流入普通教育中。

(二)杜威:统一的教育体系杜威反对将职业教育管理独立出来,他认为,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分开会导致大量、昂贵的楼房、设备设施及教师、管理者等的复制,造成管理机器的复制,普通教育管理者具有丰富的经验,能管理好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置于统一管理机构下会更经济,将两种教育管理分开会将接受这两种不同教育的学生分隔开,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权利被经济或州的需求所取代,导致文化和职业的分开这种不想要的结果。建立双元的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作为单独机构独立于其他教育体系进行管理这是不民主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将来民主社会的一个担忧,良好发展的职业教育会比其他任何措施更能促进民主,但发展不好的职业教育会形成和加深学校内和学校外的阶级分化,因此会强化不民主倾向。杜威认为与通过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隔开使教育沿着不民主的线路发展相比,使职业教育暂时地忍受当前教育系统的缺陷反而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杜威看到了职业教育给当时公共教育体系带来正面积极改变的潜力,这种改变不但包括使教育民主化,而且包括使教育更切合实际。杜威认为,通过引进手工活动、工业活动和社会活动,教育正在意识到将所有青年人培养成为有用的公民的责任。但将普遍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割开来会阻碍当下普通教育改进活动。需要说明的是,普洛瑟虽然倾向于将职业学校独立出来,但他也愿意接受将有效的职业教育作为综合学校一部分的可能。普洛瑟认为将来的教育将是单一体制的,最终将可能会由一个统一的地方机构为所有现代民主社会的人提供任何一种其所需要的充足的培训和教育。

四、职业教育教师:作为所教职业领域的专家

还是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建立在各自职业教育目的和本质观基础上,普洛瑟和杜威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特征、职责、扮演的角色以及资格要求方面持不同观点。

(一)普洛瑟:所教职业领域内知识和技能专家的教师观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教师是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职业智能(occup-ationalintelligence)的人,承担着主要教学职责……而教学则是通过有效的职业教育获得社会发展成果的最重要因素”。[14]普洛瑟所提出的16条职业教育原则中有2条与职业学校教师有关,分别是第7条和第11条。第7条提出“职业教育的有效性程度与教师所具有的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他所教授领域的操作过程和程序中去的成功经验成正比”。第11条指出,“某一职业领域具体培训内容的唯一可靠来源是该领域内优秀实践者的经验”[15]。普洛瑟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有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师资格要求的方面,“如果职业学校教师沿用与普通教育教师相同的教师资格标准,那么我们将很难获得这一领域中熟练技术”。他认为教学效率(E)取决于职业学校教师对所教职业内容(C)和教学技能(T)的掌握程度。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能作为所教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专家,为此,他非常强调职业学校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业界经验,职业学校教师在教授职业教育各专业之前,需要具备在相应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经历。而这背后是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哲学理念是:“教授一个工业技术人员如何教学远比教授一个(将来的)教师成为一个技术人员简单得多。”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领域教师的工业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相关联,教师的工业经验越丰富,学生的学习结果越好。而相比之下,大学水平的教育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期望条件也并非是重要的。

(二)杜威: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教师观杜威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足够胜任在学生当前水平下开展教育的活动,应该使学生进入某一行业或职业领域做好准备。此外,教师应该能发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天赋才能的发展组织相应活动,乐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机推动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相信做中学,通过经验学习。目标是给学习者提供包括心理、物质和社会方面的经验,以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提供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学习是通过使活动与过去经验、当前兴趣和实际应用建立联系来实现的。这种学习经常是通过问题解决和运用技能,尤其是通过科学方法揭示我们永无止境的世界的本质来实现的。在实用主义者看来,学习是个终身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帮助个体学习者获得当前最适宜的特殊经验。教师应强调世界变化的本质,强调每一个体需要与不断变动的世界互动的需要。杜威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在有意义的问题呈现中扮演一个指导者角色,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而不是已有知识和固定不变的事实的传递者。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还要具有多方面才能。

五、总结与反思

上述杜威和普洛瑟的观点和理论各有支持者,但在两者的大争论中普洛瑟胜出。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案》的颁布是对普洛瑟观点的支持,该法案的主旨是将教育系统分割开来,为国家劳动力需求培训工人,培训限于为那些需要技能和大学以下普通文化知识的工作。虽然普洛瑟的主张也并未得到普遍实施,但职业高级中学、地区职业中心和职业磁石学校(vocationalmagnetschool)都是源自于普洛瑟与斯尼登的思想。两位哲学家争论中的很多主题仍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职业教育目的中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如何看待我们“就业导向”的政策?是培养学生的入门职业技能还是培养保有工作并进行职业转换的能力?谁应当接受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如何处理职业教育学校中普通文化知识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出不同的职业教育哲学观。哲学,并不是一个与职业教育无关的主题。职业教育哲学理论代表了关于职业教育活动本质的假设和设想。哲学理念为我们制定职业教育指导原则提供理论基础,使我们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政策制定以及评价职业教育活动更富有方向性和意义。正如莫瑞斯(Morris)所说的:“具有缜密思考的理论或教育哲学观,个体会知道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当我们的实践开展得原来越理性的时候,我们说它在本质上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真正的专业化的教师会在他的本能冲动和理性理论之间进行调和和重新定位。”然而,职业教育缺少具有连贯性的哲学理论,哲学家们很少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认可,很多哲学家甚至怀疑职业教育领域是否有哲学家。缺少连贯性的哲学框架,常常会使职业教育领域滋生机会主义,这样,职业教育实践者就不能从能反映人类和经济需要的当前的知识基础和社会价值的范例中开展实践活动。

普教论文范文第6篇

交互设计师生来就要面对3个基本的挑战。不论设计什么类型的技术或设备,所有的交互设计师都要面对这些挑战。当交互式设计师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工作时,他们的最终作品需要平衡人类使用的能力和技术的限制。设计师必须能够将人类和电脑的语言融入到一个设计当中。为了克服困难,设计师不仅要平衡用户和电脑各自的限制,还要平衡舒适和效率。(1)沟通:交互设计最基本的目标是用户和电脑之间的双边沟通。在这方面,设计师可以被当作是翻译者,他们转换了用户和电脑双方各自的语言并让它们互相理解。这通常意味着设计师做了更多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翻译。(2)行动和反应:所有的沟通都涉及行动和反应。而交互设计中的行动和反应被看作是这个过程的心脏。(3)状况:为了更有效的沟通,设计师必须理解当前的状况或状态。当人们相互沟通时,部分沟通是在评估对方的状态,比如情感状态,警惕心和意愿。而在人-机关系中,用户必须理解设备的状态以便沟通可以发生。反过来,这个设备也必须注意用户的状态,这样它就可以预测出下一步应该如何反应。

2Epub360

是国内第一个在线交互设计平台,可以在线设计微信轻应用、交互电子杂志、电子楼书、儿童读物、培训课件、产品介绍等交互内容,可以在Web及移动终端跨平台。也是交互设计的开发平台。

3作品开发过程

3.1游戏类作品开发

3.1.1开发方式及操作技能游戏开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游戏开发引擎来进行开发,还有一种是利用无编程交互设计平台来进行开发。我们使用的是第二种方式。基于Epub360进行游戏开发,需要3个技能:第一,操作Epub360开发平台的技能;第二,平面设计的技能;第三,游戏开发的技能。首先,Epub360是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发的一个产品,由于刚不久,因此界面还是英文版,没有汉化。网站上虽然提供了教学视频,但是由于教学视频上使用的Epub360的版本和最终的版本不完全一致,因此,要想掌握这个开发平台的操作技能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其次,制作游戏少不了素材的制作。虽然现在有很多网站都提供了相当不错的素材资源,但是很多都是需要花钱购买的,还有一部分素材不能完全满足游戏开发需要,因此,在游戏开发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平面设计操作技能。使用的平面设计软件是PhotoShop。最后,游戏开发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学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学生想要开发一款最简单的游戏,也需要利用网络环境和信息检索,进行相关知识的自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们不仅熟悉并掌握了Epub360开发平台,学习了PhotoShop平面设计操作技巧,了解了游戏开发中需要设计的环节,并且最终完成了小游戏《找不同》的制作并成功成为APP。

3.1.2游戏中的交互元素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游戏,都少不了6个交互元素:游戏开始界面、游戏本身、音效提示、得分显示、晋级提示和游戏结束界面。首先是游戏开始界面,从游戏制作者的角度来说,思考的更多的是游戏的主体部分,以找不同游戏为例,它的主体部分就是两张图片中的几个不同的设计。但是对于玩家来说,重要的是游戏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开始游戏和结束游戏这两个画面的。但是玩家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游戏是他做的,所有的细节他都很清楚,但是玩家对这个游戏一无所知,他要点击开始才开始游戏。如果不限时地玩还好,万一有时间限制,一开打游戏就开始计时、开始找图片中的不同之处,那么玩家的感觉就是措手不及,对这个游戏的印象就要大打折扣了。其次,对于游戏《找不同》来说,游戏的主体部分就是让玩家在有限的时间找到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如果找得太容易,玩家觉得没有挑战;如果太难找,玩家又感觉缺少了娱乐性。那么,如果把握好这个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刚开始的难度比较简单,然后难度逐渐增加,又不会难到让玩家有挫败感,是这种小游戏的开发秘诀。游戏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设计和开发的。接着是得分显示,大多数游戏都是通过得分来通关晋级的,所以显示分数的功能必不可少。在学习了Epub360的公开课之后,学生学会了使用计数器以及设置参数的功能,并实现了分数显示功能。还有音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音效网站,学生进行音效检索,找到不少游戏音效,比如游戏的背景音乐,点击正确时的声音等等,这样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效的反馈了解正确与否,游戏体验就很不一样了。还有是晋级提示,在一个找到了一个画面不同地方之后,用文字的形式提示玩家进入下一关,让玩家知道自己全部找对了,这也是大多数游戏都具备的交互元素。最后一个交互元素,是控制音乐播放和结束的按钮。一般来说,游戏是有背景音乐的,但是玩家可以选择播放或者不播放音乐。所以在加入了音乐元素之后,还要有控制按钮。学生可以选择下载按钮素材,或者自己制作按钮,然后加一个触发器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了。

3.2商品展示类作品开发在完成了第一份作品之后,Epub360开发平台也成功进行了汉化,学生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又创作了第二份作品———英菲尼迪汽车的商业展示。这份作品不仅将Epub360里面的功能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且也使用了更多的交互元素,真正实现了360度展示汽车。第一个交互元素是使用了文本动画,将英菲尼迪的英文名字用动画的形式展现。第二个交互元素是使用序列帧功能,通过鼠标或者触屏的移动,从各个角度展示汽车。第三个交互元素是使用按钮和序列帧功能,点击不同颜色块显示不同颜色的汽车。第四个交互元素是使用幻灯片和绑定功能实现联动效果,就是通过鼠标或者触屏的移动,让3个部分的图片有关联地一起变化。第四个交互元素是使用PhotoShop制作动画效果,让汽车有动态感。比如在英菲尼迪官网上下载了一张有树叶的红色跑车,然后将叶子做成落叶的动态图,看上去有一种让跑车动起来的感觉。

4结语

普教论文范文第7篇

在三场法律知识讲座后,学校又举办了法律知识竞赛来巩固法律知识讲座的效果。根据白纸坊街道社区的特点,将十八个社区分成了三组,举办三场法律知识竞赛初赛,每场初赛胜出两个社区队伍,最后有六个社区队伍进入决赛。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看似简单,但实施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1.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的确定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的确定是竞赛的基础工作,社区居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限,根据前期的法律讲座情况,竞赛的题目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和劳动法为主,同时又结合了居民常用的法律,比如说民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既巩固了刚学到的法律知识,又有所扩展,使大家通过法律知识竞赛能够了解常用的法律。根据选题的原则,最后确定了知识竞赛使用的300道题目。因为我们的初衷是普及法律知识,因此在题目确定后,提前一个月下发到参加竞赛的队员手中,让大家在业余时间能够提前复习。2.法律知识竞赛的规则制定任何比赛都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比赛顺利进行,在给大家下发题目的时候,已经制定好初赛以及决赛的规则。初赛是为了选拔优秀的队伍,注重大家知识的记忆,因此规则比较简单,只有必答题和抢答题。而决赛要分出大家的水平高低,因此决赛中多出了一种题型即风险题,一方面能够显示大家的水平,另一方面也给大家胜出的机会。3.赛前的其他准备工作为了让选手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竞赛中来,学校为每一位参赛的选手都准备了奖品,根据选手的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合居民家中使用的日用品作为奖品,注重奖品的实用性。4.法律知识竞赛的过程首先是初赛,在三场初赛中,每支队伍都派出了精英,经过激励的角逐,共有六个社区代表队胜出。在初赛中,既有社区工作的年轻人,也有八十多岁的居民,还有怀孕的准妈妈,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参与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决赛在2013年12月6日举办,这六支队伍在市民中心参加了决赛。必答题环节大家都准备得非常充分,基本都拿到了满分。抢答题环节场面热烈,大家你追我赶,分数交替上升,队员们的情绪也调动得非常充分,热情高涨,既体现了队员们的睿智,又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法律知识。风险题环节大家都很谨慎,队员们回答得也很好,最后右内西街社区代表队更胜一筹,摘得了桂冠,其他队伍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竞赛中,观众们听到选手回答问题,可以学到法律知识;同时也穿插着观众问题,让大家身临其境地学习并感受竞赛的紧张激烈气氛。

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中的收获与不足

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虽然已经完毕,但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与不足正是今后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经验,在此一并总结。

(一)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收获1.普及的法律知识为居民所需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在举办普法活动之前做了调研,同时能够结合所面向的人群的特点,因此,普法活动所普及的法律知识基本是居民迫切想了解的。这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活动,只有结合居民的需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2.参与人数众多,达到了普法的效果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合起来的,三次讲座参与的居民累计达到400多人次,而四场法律知识竞赛参加的人数也达到150人次,可以说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的普法活动真正起到了促进学习、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3.及时检验普法效果因为法律知识竞赛是现场进行的,对大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可以现场了解,相当于对前期的法律知识讲座的情况有了一个检验,及时了解了大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

(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不足1.耗费人力、物力较大因为白纸坊社区教育学校所举办的普法活动是一系列的活动,每次都是有组织的工作,每次都有礼品的发放,无论是学校还是街道都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2.普法的人群有待扩展白纸坊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虽然参与的人数众多,但主要是老年人,即便是举办的劳动法讲座面向的是年轻人,时间定在休息日,也很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在现场有的老年人也会帮家里年轻人提问问题,但毕竟还是没能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3.参与人群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虽然每场法律讲座到场的人比较多,但很多居民中途就走了,甚至还有一些人领完礼品就走了,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把讲座瞄准目标人群,他们真正需要才有参与的积极性。收获与不足并存,也说明在社区中普及法律知识任重而道远。讲座和法律知识竞赛的方式虽然受众面很广,但讲座的效果相对差一些,而知识竞赛的组织相对繁琐,但这些尝试对社区教育中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是有益的。

三、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探索的启示

(一)结合社区特点,不断充实普法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吴铎认为:“社区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群体。”一定空间的社会群体可以说其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居民的工作背景、生活背景有很大的差别。以白纸坊社区为例,有的老人退休前是教师,有的是下岗工人,其诉求肯定是不同的。因此在社区教育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一定要不断地充实内容,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结合学科特点,不断拓展教育方式法学专业的特点一是内容多,更新快;二是实践性强,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对现实的帮助不大。因此除了采用讲座和知识竞赛来普及法律知识外,还应该不断拓展新的教育形式教会大家如何用法。1.模拟法庭式模拟法庭的方式现在在很多高校都在使用,社区教育学校举办模拟法庭可以让很多没有去过法院的居民体会到法律的庄严,了解法院庭审的过程,不再畏惧打官司,让居民们今后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模拟法庭对于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学资源要求更高,需要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支持。2.法律短剧式将现在社会的热点法律问题或者有争议的法律问题编成短剧让居民们现场观看,大家观看法律短剧的同时也会引发思考,寓教于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需要好的案例剧本以及演员。3.法律咨询式针对某一特定的法律举办法律咨询,比如婚姻法,这样一对一的模式可以解决居民个人具体的问题,让有法律困惑的居民得到解答,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需要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来参与。

(三)结合团队特点,不断建设普法团队在社区中普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一个人或一个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普法过程中要不断壮大普法队伍:建设好的教师团队,可以为居民带来各种各样的法律知识;壮大好的志愿者团队,可以教会居民用法。目前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也在为此作出努力。

普教论文范文第8篇

教育部指定的八大类课程仍有《舞蹈鉴赏》和《戏曲鉴赏》两项课程空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笔者所在院校以工科专业为主,其中设计艺术学院以培养设计类应用型人才为主,暂未开设舞蹈戏曲类等专业,因此缺乏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的历史使命是促进高校人才资源和谐持久发展,其最大特点就是“公共性”。如果丢掉了“公共性”,也就等于否定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专业的存在价值。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公共性和学术性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说,公共艺术课程可以面向社会寻找更广阔的空间,但要保持课程本身的性质。

本校所处地区为淮剧的发源地、流行地之一,有着较好的社会基础。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拟采取校外聘请当地戏曲表演艺术家授课的方式,充实艺术教师队伍,开设特色课程以填补戏曲类课程的空白。课程以观看名段视频、名家理论授课以及现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使在校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学校可以借助各种平台,举办艺术讲座等形式以增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外沿建设,通过邀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来校举行座谈、讲座等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窗口,还可以促进本校教师对学科前沿信息的学习。

学校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尽可能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协调互动。借鉴省内、外综合性大学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长处,根据学院条件不断改进,努力打造完善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发展

本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行的是教务处和公共艺术教学部共同管理模式,即教务处对学生网上选课、教评以及建立网络课程等方面进行管理,公共艺术教学部主要负责管理任课教师的日常教学规范、组织教研活动和教学评价等事宜。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监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即教学委员会、同行、学生三级评教制度,公共艺术教学部对每学期新开课程进行师资、课程等多方面考核,再提交教务处审查,符合条件的才可以开课。另外,学校还通过督导听课、领导考察等形式对公共艺术课程进行监管,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公共艺术教学部在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日后逐步改善,如在组织教研活动方面就有所缺失。

因为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多为院艺术中心、团委以及各二级分院行政工作人员,组织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的时间很难统一,所以只能利用周末或是晚上,实施起来的确遇到不少障碍;加之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源相对固定,任课教师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连续任教,这也无形中给教务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快课程组建设,规范教学秩序,建立健全教务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结构的发展

目前,本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多为青年教师,他们对高校教育怀抱着极大的热情,工作态度积极上进,成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学校方面应该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学历。在待遇方面,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计算数值享有比普通课程更高的系数。学校对于在外深造学习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并对创作艺术品发表或参加展览者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比赛获奖者,均会将其认定为科研成果,以此鼓励青年教师更好的投身公共艺术课程工作,同时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