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

普遍服务论文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强调的是毕业生要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岗位上的实际问题。现在的普遍情况是由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命题。由于指导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都十分了解,使得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命题与就业岗位完全脱节。有些指导教师拟定的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前沿性的视野;有的题目过大,显然不是学生能够完成的;有些题目过于普通,历经多届,相关资料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学生照搬往届学生的方案和研究思路,应付了事。最为遗憾的情况是,学生虽已在实习就业岗位上工作数月,但其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却与岗位工作没有太大关联,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探讨改进的方法。

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答辩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在校答辩形式。答辩委员会通常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学校往往根据事先的安排,要求学生统一时间返校参加毕业答辩,答辩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周六、日。然而部分企业的周六、日并非是休息日,这就给部分学生和校外的企业专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麻烦,使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要么影响学校的教学,或者说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

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应以务实的态度以及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顺应社会的潮流,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1.提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准备工作

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五学期中期之后进行。在期中到期末这段时间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选题的原则。要向学生普及论文文体和论文规范等基本知识。指导教师可用一些自己或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教学素材,评议论文的优缺点,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同时用历届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往届学生的常见错误,让学生有直接的参照对象和标杆,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学生要在第五学期结束之前向指导教师提交开题报告,获得批准即可开始启动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工作。

2.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第六学期是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期,同时又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就业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已经顶岗实习的和正在寻找工作岗位的。已经顶岗实习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类:正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和正在从事与本专业完全无关或基本不相关的工作。鉴于学生的个体情况各有不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也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当鼓励其毕业选题来源于企业,侧重于解决企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要求实习单位给学生安排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学校也要安排指导教师从中协助。对于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甚相关或正在寻找工作岗位的学生,则应鼓励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找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切入点,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规范,用严谨的理论依据、科学的思维方式,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侧重于缜密思考和科学思维。

3.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要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初衷和目标。努力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体系,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检验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进而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对于部分学生因工作关系难以按照学校规定的统一时间回校答辩这一问题,学校应给予人性化的关爱和帮助。具体做法:由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进行考核。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需注意三个事项:一是校企沟通良好,企业愿意并且有能力进行考核。答辩委员会由2~3位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士或部门经理级别的人员组成。二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提问、答辩记录,提交学校审核、归档。三是为提高专家们的积极性,应支付给企业答辩委员一定的劳务费。

此外,如果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在答辩时间上难以达到学校的要求,而且路途遥远,学校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视频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答辩,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结语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以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为例,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确立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替论考核,以完整手工账和电子账作为会计实务操作考核手段的综合考核模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考核;教学改革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会计专业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高校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与毕业考核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模式决定着其所培养会计人才的质量。本文以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为例,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C职业学院的基本情况。C职业学院是珠三角地区的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按照现行高考招生政策,C职业学院招收的是3B线的学生。C职业学院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10,000人,会计专业是该校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学生人数在2,000人左右,是目前该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作为管理类文科专业,和全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考核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毕业论文考核的全过程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初稿撰写、论文指导老师修改、定稿、论文答辩等环节。根据多年的毕业论文考核情况来看,毕业论文各个环节虽然都有像模像样的流程材料,但实际上都是流于形式。从论文的内容来看,90%以上的学生论文都是在网上东拼西凑完成的,有少数学生直接交一篇网上下载的论文,格式和内容只字未改,只改一下作者姓名;站在论文指导老师的角度,基本上只要学生交了一篇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规定的要求就可以了。虽然他们知道学生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但也只能作罢,因为提出的修改意见,很少有学生是按要求去修改的,对学生过严格的要求,最终为难的都是指导老师自己。对于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而言,只要学生和指导老师提交了规定的材料就可以了,质量方面也不苛求。他们也不想学生因为毕业考核无法通过,导致大面积的学生无法毕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来年学校的招生情况,因为3B线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若进入学校后,太难毕业,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对这所学校的选择。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是:C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毕业考核完全流于形式,基本上无法起到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控制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主要的形式是毕业论文,考核形式非常单一,缺乏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

2.选题脱离实际,议题陈旧。在论文的选题中,学生选择的议题,大多是过于理论化的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并且这些议题很多都是陈旧过时的。

3.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一般是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时间重叠的。因参与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离开了学校。一方面,由于精力的分散,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论文撰写期间已离校,这给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虽然当今社会有多种通讯手段,但是,针对论文中的具体问题,这些方式远不如当面交流的效果好。在整个论文撰写阶段,有一些学生,根本不会主动联系指导老师,甚至指导老师都无法联系上他们。

4.论文质量低,形式重于实质。检视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可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东拼西凑、抄袭、请人;完成的论文格式不规范、语句不通、可读性差,更不用提学术性和创新性。虽然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极低,根本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但由于学校管理者、指导教师等多方利益的博弈,学生照样顺利毕业。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毕业论文基本上就是个形式,只要写了,不论好坏,一律通过。长此以往,毕业考核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之中,形同虚设。

5.考核脱离企业实际,缺少来自企业的声音。高职学院培养的会计毕业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主要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企业。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企业需要的,是合格的会计毕业生,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体系中,缺少来自企业的声音。

二、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及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和考核模式概况。提到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得不提“双元制”,“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指要求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学习,一元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职业学校里主要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元是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学生在企业里主要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良好的工学互动性,大力推动了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方面,德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教考分离”考试制度。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对各种职业培训都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以及实施程序。按照规定,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只负责教学和培训,全部考试、考核都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协会组织进行,并且具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学生若在当年考核中不及格,来年可进行补考,但最多只允许补考两次,经三次考试仍不合格的学生,终生不得再考该职业的资格证书,必须转学其它职业。这种考核制度保证了考试考核标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是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科学认定,也是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的公正评估,它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对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考核的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的特点是,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制定一套能接受市场检验的人才考核标准,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实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考核的现状,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可以从明确考核目标,优化考核主体,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程序等加以改革。

三、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目标。无论在哪种教育模式中,考核具有极强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它直接影响着教与学双方的观念和行为,涉及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等会计实务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考核目标必须与之对应。既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涉及的是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能力,那么,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目标也应针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的情况进行。当前的考核现状是高职院校往只涉及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情况的考核,极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对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决定,在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考核时,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考核目标:既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两手都要硬,不要重知识理论,轻实务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要更注重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

(二)优化考核主体,使考核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对于企业而言,产品的好坏需要客户的口碑检验。对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会计人才是否合格,最有发言权的是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目前的现状是,各院校都在宣传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好,拿到多少奖,就业率有多高……这无异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既然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德国的“教考分离”考核制度最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考核,必须要改变当前完全由高职院校自己进行考核的现状,引入财政部门和会计行业协会作为考核主体,并仿效德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会计职业考核的标准和实施程序,使整个考核体系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程序。在会计基础理论考核方面,我国目前一直做得非常成熟。在具体考核标准上,可利用当前由财政部门主导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替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考核制度。在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考核方面,可由会计行业协会来主导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制定考核标准。

1.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模拟手工账。从原始凭证的填写、审核,到记账凭证的编制、审核,再到账簿的登记,以及编制会计报表,一整套手工操作流程均纳入手工账的考核。

2.以EXCEL软件为工具,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电子账。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加上几乎为零的使用成本,在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中,EXCEL应用较为广泛,故应作为考核的手段之一。

3.以用友或金蝶软件为工具,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电子账。在计算机普遍使用,会计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稍具规模的中小型企业,为了让会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提高账务处理效率,配备专业化的财务软件(如用友或金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专业化财务软件的应用情况,必然纳入考核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来继敏,许焕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2]王靖雯.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借鉴[J].现代经济信息,2016,1

[3]徐小华,董永刚.国外职业教育考核模式与方法研究[J].科技视界,2013,12

[4]袁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5]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7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术性教学;理工专业;文献检索;创新能力

一、前言

当前,国家对高校本科双创教育和毕业论文质量等特别重视,对当代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地方院校的理工类专业本科生而言,普遍缺乏针对问题查找收集文献的能力、缺乏归纳总结分类文献的能力、缺乏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缺乏规范学术写作的能力[1]。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与文献检索与写作相关的课程,但往往不是必修课,只有少部分本科生选修,即使选修的同学大多也只是侧重理论学习,考试靠死记硬背,不太重视这门课程,而授课教师一般不固定,且多数完全依赖多媒体照本宣科理论知识,缺乏对本科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最终,导致本科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不强,对网络的使用多为娱乐消遣,文献检索与写作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在科研实践活动、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存在思维水平低下、实践能力不足、逻辑思维不强、语言表达和组织水平较差等诸多问题。学术性教学是将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实践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实践智慧,其作为连接教学学术和优质教学之间的桥梁,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7]。目前,全国高校正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大力引进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深刻理解学术性教学的内涵和逻辑,对于从整体上激发课堂教学的学术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国内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受限于软硬件条件,离学术型教学的目标尚差很远。因此急需改革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学术性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理工专业本科生综合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相关课程的现状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可能的教学改革途径。

二、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现状

文献检索与写作是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及毕业论文等学业活动的基础能力,只有具备了查阅文献、利用文献、学术写作等能力,才有可能获取、利用和加工研究信息。当前,社会对学术界的各种不端行为多有诟病,而本科生作为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如果不能掌握文献检索与写作基础,及蕴含其中的文献引用规范,对实验数据的客观分析和表述等,杜绝学术不端、将造成极大的隐患。然而,长期以来面向理工专业本科生的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现状不容乐观。(1)多数高校的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在大一大二开设,在他们数十门课程设置里,文献检索与写作通常做为非必修课程,学时较为分散,相对于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课时较少,所授内容难以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2)多数本科生仍然是从应试教育环境中走来的,创新性思维缺乏,习惯于机械式的学习,对偏学术和综合性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畏难情绪大;同时,普遍存在茫然,无所是从的情况,对课程知识的接受性不高。而且,他们普遍认为等到大四撰写毕业论文时才会集中用到这方面知识和技能,有等待心理。(3)本科教学传统的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与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相背离。鉴于该课程有其特殊性,对本科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研究意识和思维,在脱离科研环境下,本科生难以有效接受课程所授知识。而一旦到了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时,由于时间紧迫,很多同学即使意识到了课程的重要性,却失去动力去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从而造成了诸如抄袭、肆意引用、逻辑混乱、生搬硬套等学术不规范行为[8]。(4)地方普通高校虽然经费有限,但普遍对图书馆的软硬件投入巨大,基本上都建成了中外资源丰富的馆藏网络资源[9]。然而,本科生对图书馆文献数据资源的利用偏低,更多得是利用图书馆的自习室准备考研等各种考试,或关注通识性或专业书籍,对不断更新的学术资源几乎视而不见,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5)大多数本科生在从事毕业论文之前,只能掌握百度等互联网搜索工具,少数在大一大二就涉入科研活动的学生,对文献检索与写作的理解,也基本限制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少数几个中文数据库,缺乏对外文数据库资源、专利等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学术视野狭窄,不能全面掌握研究信息。

三、学术性教学策略、方法与实践

学术性教学要达到教和学相得益彰的效果,重点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需要在课程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反思等方面多加关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实现科教融合。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特殊性,要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否则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强调学术性教学对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性,突出提升理工科本科生相关能力的急迫性,改革现有模式。通过对理工专业本科生学习状态和思维水平的调研,针对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现状,我们采取考察研究、讲座式教学、实例训练、分组研讨、系统分析等方法,通过借助教师的学术基础,强化课程内容设计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并积极组织在读硕士研究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本科生学习兴趣,探索出符合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的理工科本科生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学术性教学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1)提高课程内容设置的系统性,强调学生文献检索训练的规范性,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课程设置上强化内容编排上的学术性、系统性、完整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理工类本科生理解和接受水平,及他们各自目的性需求的契合性。学术性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应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此外,应准确把握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认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技能或策略的指导。同时要求教师要具有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持续性学术接触等能力。

(2)学术文献浩如烟海,每天都在更新,本科生长期缺乏有效的实践锻炼,仅通过低年级时开设理论知识灌输性的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很难获得真正的操作能力。等到开展课外科研活动或开展毕业论文阶段时,往往无所适从,原有学习内容已基本遗忘殆尽[10]。因此,为了延续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把本科生各阶段对文献检索和学术写作方面的需求如参加本科生创新创业活动等融入课程教学,让本科生意识到本课程不仅只是为了毕业论文服务的,它涉及的知识和思维是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甚至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3)利用教师学术经验,给学生介绍全面的文献检索与写作资源,而不局限于常规的百度、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少数途径,不再局限于利用图书馆阅读纸质图书,而是让学生一窥文献数据库的全貌,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中外文电子文献资源。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出路,合理布局英文文献检索、中文文献检索、专利文献检索、标准等文献检索等板块,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4)为了降低本科生检索学习海量文献的难度和阅读学习的厌倦感,增强文献分析的高效性,课程设置上也专门介绍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等,服务文献检索与写作,提高本科生知识管理能力和计算机使用技能[11]。

(5)鼓励并吸引在读硕士研究生参与到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利用同龄人的身份及切身的实际体验,改进传统教学中师生沟通较难,理解偏差较大等固有缺陷,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和硕士生自身成长的双赢。通过分享硕士研究生自身的经验教训,采用文献检索利用专题讲座和毕业论文写作实例分析等方式,唤醒本科生对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意义的认识,充分理解和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科研活动、毕业论文写作、综合能力发展等的重要性。

(6)文献检索与写作能力培养的目的就是使本科生养成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深入学习和不断反思总结的习惯,并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利用的资源不可能局限在某一科目、某一课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单一的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中获得相关技能,因此,应该把文献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过程渗透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把学术写作思维融入到本科生的每一门课程的完成中去。通过这种渗透和融合,增强本科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渐提高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7)文献检索与写作知识的转化和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夯实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通过积极推广教学模式,鼓励并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提升他们利用文献检索工具和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为其综合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论

总之,文献检索与写作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本文借鉴学术性教学的先进理念,提出了改进普通高校理工类专业本科生文献检索与写作相关课程的策略和方法。通过理论探索和课堂实践,实现教师学术性教学、研究生积极示范、本科生目的性学习等的有效结合,变革了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督促教师更加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并主动适应学生学业实际和创新实践的需要,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引导学术树立学术规范意识,掌握文献检索与写作基本知识和技能,善于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真正实现主动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助推双创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窦允辰.优化文献检索实训课程内容,提升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教育教学论坛,2017,49,67-68.

[2]王力娟,邱意弘,王竹筠.学术性教学向教学学术转化的途径及挑战.江苏高教,2017,16,54-59.

[3]熊小燕,华党生.大学教学学术思想及大学教师的成长,2010,1,41-45.

[4]胡继华.高校教学学术与学术性教学、优质教学的辩证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50-52.

[5]姜超.高校学术性教学的内涵与逻辑.高等教育研究,2017,38,64-72.

[6]陈锡坚.培育教学学术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10,7,74-76.

[7]兰勇.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现代大学教育,2016,4,105-110.

[8]蔡海霞.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文献利用.创新创业教育,2014,5,91-93.

[9]汪容.试论高校图书馆在本科生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职责与使命.新世纪图书馆,2012,11,26-28.

[10]江鹏,华同曙.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反思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高教论坛,2016,8,56-58.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补充。校内有针对的活动是普遍形式,但仅限于校内学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参与的热情会逐渐降温,尤其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随着大学生活的熟悉,逐渐褪去,对于校园的一些活动开始无所谓或者冷漠。怎样让他们继续保持实践的热情,我们的有效办法是把他们带出校园,到社会去实践。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初步见效。对于2008级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到永宁纳家户进行语言文化调查。对于2009级学生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宁夏西海固文学采风”。此行学生们了解了西海固的风土人情,在宁夏师范学院听取了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讲座。对此次实践,学生的看法如何?笔者跟踪调查了其中的109名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对这次西海固文学采风的实践形式,你的看法是什么?”调查结果是:选择“好,有助于学习”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有助于了解宁夏”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玩,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11人,占10.1%,选择“不好,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6人,占5.5%。合并前两项的数据,很明显地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此次实践的看法是肯定的,只有15.6的学生是否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实践可行。可行但是否有效呢?这又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的实践成果里找到了答案。这次实践,学生的任务是,在实践结束后每名学生撰写两篇于文章,内容与实践内容相关,文体不限。最后学生的文章,分组交给相关的教师评阅,评阅教师的普遍认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有内容,有感情。我们能看到实践给学生提供的创作素材,提供了认识社会的机会。这印证了古人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实践成果,很能体现其效果,而且这个效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目标。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补充。校内有针对的活动是普遍形式,但仅限于校内学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参与的热情会逐渐降温,尤其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随着大学生活的熟悉,逐渐褪去,对于校园的一些活动开始无所谓或者冷漠。怎样让他们继续保持实践的热情,我们的有效办法是把他们带出校园,到社会去实践。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初步见效。对于2008级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到永宁纳家户进行语言文化调查。对于2009级学生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宁夏西海固文学采风”。此行学生们了解了西海固的风土人情,在宁夏师范学院听取了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讲座。对此次实践,学生的看法如何?笔者跟踪调查了其中的109名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对这次西海固文学采风的实践形式,你的看法是什么?”调查结果是:选择“好,有助于学习”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有助于了解宁夏”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玩,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11人,占10.1%,选择“不好,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6人,占5.5%。合并前两项的数据,很明显地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此次实践的看法是肯定的,只有15.6的学生是否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实践可行。可行但是否有效呢?这又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的实践成果里找到了答案。这次实践,学生的任务是,在实践结束后每名学生撰写两篇于文章,内容与实践内容相关,文体不限。最后学生的文章,分组交给相关的教师评阅,评阅教师的普遍认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有内容,有感情。我们能看到实践给学生提供的创作素材,提供了认识社会的机会。这印证了古人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实践成果,很能体现其效果,而且这个效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目标。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一是中心集中性原则

我们在选择材料作议论文的论据时,第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所选的论据一定要紧紧地围绕中心论点,所选的论据的中心必须能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句话,就是所选的论据的中心必须包含有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所包含的内容。

二是典型性原则

所谓的典型性原则,就是在写议论文时,在选择论据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其它普通的论据尽可能的少用。这个典型性有一些问题要说明,就是这个典型性是相对的,比如某个论据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可是因为在同一篇文章里使用的人太多了,它就没有那个“典型性”了,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尽可能避免“撞车”的情况;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生僻的论据,是许多人都很少知道的,虽然它也很典型,但它缺乏一种“共知性”,没有代表性,所以其可信度也是不太理想,因此,不要以为人们是少用的论据它就具有典型性。

三是充分性原则

一篇议论文,要有足够的说明力,没有足够的论据是不行的。有些同学在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里只举了一个论据,而且在叙述论据时叙的又太多了,分析议论的就几句而已,这样的议论文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而有些同学,虽然有了许多论据,但只是“堆放”而已,而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议论,这样的论据也不能算是充足。因此,一篇议论文的论据至少要有三四个典型的论据,并且作有效的分析议论。而如果用的对比议论或列举论证法,七八个论据也不算多,但在叙述时要简洁一些,而重在多分析议论一些。总之,一篇议论文没有足够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是达不到令人信服的目的的。新晨

四是条理性原则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第7篇

1.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传统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实践和毕业实践组成,但由于各院校实践经费有限,普遍存在校内实习场地不足、实践设备缺乏和老化的现状,从而造成学生实践时间不足,操作技能不高。而毕业实习普遍安排在大四,时间通常只有3个月左右,在实习的同时,学生还面临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重要事情,导致学生无法安心实习。如果在管理上再不到位,就会造成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1.2实践基地数量不足,与行业沟通不够

目前高校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普遍是在校内建实训室,校外再选择几个酒店作为毕业实习场地。但是受到经费的限制,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陈旧。而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学校也存在与实习酒店沟通不够的情况。学校往往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选择酒店,酒店则往往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实习单位缺乏参与育人的责任意识,因此学生对酒店缺乏认同,实习结束后,只有极少数学生会留在实习酒店工作,这样学生实习效果有限,酒店也无法完成选拔人才的任务。

1.3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许多学校的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因此在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化管理欠缺。尽管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措施千篇一律,缺乏适应性;另一方面,在制度的执行上也往往不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旅游师资方面,尽管我国旅游专业的开办已有30年,但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还只是近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一大来源是在专业发展初期从其他相近专业转到旅游教学工作中来的,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另外一些教师则是近年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虽普遍拥有高学历,但从校园到校园的经历让他们同样缺少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相对较弱。

2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2.1目标体系的优化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系统的理论学习加一定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培养目标更重视理论的系统学习,然而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教育,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产生思想障碍,这也是为什么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率不高的原因。因此需要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进行优化,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应该是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这里的职业意识包括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行为;职业能力则主要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首先可在低年级通过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建立起旅游产业的系统概念,通过外语、计算机、法律等通识课程让学生掌握这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然后再重点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最后通过专业方向课和拓展课,让学生能掌握一到多项特色技能。

2.2内容体系的优化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应该按照实践教学本身的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并形成具有一定层次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许多旅游专业的新生在入学前对旅游行业并无认识,因此要让新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初步感受旅行社和导游工作、酒店管理和服务工作,旅游认知实习就非常重要。旅游认知实习的主要方式有酒店参观、当地著名景区景点考察(考察中可以安排高年级同学做讲解)、旅行社业务流程参观等。第二个层次:课程实践。课程实践就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餐饮操作室、客房操作室、酒吧操作室等实训室展开相关课程操作练习,同时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导游、旅行社、饭店前厅等课程也能通过相关软件实现情景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个层次:课程见习。当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完成后,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毕业实习,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短期的课程见习。课程见习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酒店的认识,了解和熟悉酒店中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二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工作中的基本业务流程。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管理及景点导游讲解技能等。第四个层次: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扎实的毕业实习能够加深学生的职业认识,同时对其职业素质的培养、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并能帮助学生为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时学校也可与实习单位的人员招聘结合,当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即可选择在单位就业,从而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此前的学习主要是理论学习,通过毕业实习后,学生可以结合实习单位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可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学生一方面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他们今后走上管理岗位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范例。

2.3师资队伍的优化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师包括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首先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其次就是必须建设一支“学者型”与“实践型”兼备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以此来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从现在各校的情况看,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学历多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因此已基本达到“学者型”教师标准,但这些教师仍然缺乏实践能力,为此可以鼓励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通过毕业实习带队教师的身份到旅游企业进行短期培训,这样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由“学者型”向“实践型”的转变,并最终建设成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4实习实践基地的优化

实习基地的优化,首先是形式上的优化,即应该形成校内实训基地、校外见习酒店和实习酒店三种实践基地。其次是建设模式的优化,为解决学校实习经费的不足和加深与实习酒店的深度合作,可以通过合作、赞助、企业冠名等形式来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

2.5管理体系的优化

管理体系的优化,应当是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为此可以成立实习管理指导委员会,由相关院系领导、企业和实习指导教师组成。委员会除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外,还要对实习进行整体安排和管理,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2.6评价体系的优化

普遍服务论文范文第8篇

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影响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模式也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存在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会计学;人才培养;现状;建议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会计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进而,学生也对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青睐有加。根据可靠调查显示,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6%以上。然而,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尚不能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设置规模空前庞大,而进入职场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培养水平却参差不齐,更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转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等正成为困扰会计人才发展的话题。

一、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教学培养环节、实习实训极度匮乏。众所周知,会计专业是一个特别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领域。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一毕业就能够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基本方法,并能够按照单位要求进行普通账务处理。但事实上,尽管大多数高校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都已经学习过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教授会计账务处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专业课程,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实际动手进行账务处理的经验,往往进入用人单位以后还需要一个岗位再培训和熟悉业务工作的过程。而且,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胜任具有较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却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大多数高校在其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中较少安排有实践实习类课程,或虽然有会计实训等类似的课程,但也容易流于形式。

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目前,多数高校将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会计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上,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却关注较少。专门开设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高校更是少之甚少,即使开设,其学时也只占专业课程学时的极少比例。然而,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经济事件屡见不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全国检察机关将在涉农领域开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而会计是重点关注的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建设。会计信息质量与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关系,加强会计学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题中之义。

二、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思考

1.开展多种形式的素养提升计划。在各地众多的人才市场中,会计专业的求职者比比皆是,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然而企业对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却一直有很大的需求。可见,掌握基本会计知识和核算方法的会计人员于人力资源市场来说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而大部分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其管理能力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工作,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高校需要在合理设置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科研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现在课堂上所接受的会计基础教育都是已经成熟的理论基本的会计方法,而极少接触会计研究的最新领域。而这些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像《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会计核心期刊应该成为学生的主要课外读物,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学习写作方法。可以定期开展阅读与分享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除了会计研究,会计实践也是会计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训实习之余,应该邀请企业会计、财务总监等相关会计从业者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并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2.注重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环节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走向工作岗位最重要的一次实训;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结合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继承发展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有的学者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毕业后多数选择就业,成为会计执业人员,需要具备应用能力;而继续攻读学位的学生则更需要的是学术科研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上都容易普遍忽视这两个环节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来对于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临近毕业,选择就业的学生将精力基本都投入到求职上,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只能投入较少的时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和压力。学生们普遍采用一种敷衍的态度来应付和完成任务。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深知学生对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态度,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而容易放松对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要求。这样的结果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从而使这两个人才培养环节呈现一种流于形式的态势。针对此现状,我们认为学校可以考虑向毕业生提供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两种选择。比如,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报告的形式可以包括案例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等。案例分析可以是就实习单位的某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或是可以改善的方面提出建议和想法;财务分析报告是学生在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企业的财务状况或公开的财务数据撰写的一份财务分析报告。实习报告的分数也由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给出。学校需要对实习报告的要求逐步形成规范性文件,并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修正和完善文件。这样就为毕业季在企业实习并直接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减轻撰写毕业论文的负担,同时在撰写实习报告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收集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如果能向实习单位提交一份有助于解决单位实际问题的报告,也将有利于学生在该单位的长远发展。

3.丰富并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如今,在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更加依赖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为了发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就需要优化人力资源,储备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动力。对于学校来说,为了缓解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解决供需矛盾,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和机会。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走访企业,选择一些信誉良好、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学生的主要校外实习基地。学校相关部门要与企业建立友好的关系,与优质的企业成为长期固定的合作伙伴,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实习和就业机会,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平台。对于已经与学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配备本专业的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及时为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指导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成为学校和该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沟通、反馈信息的桥梁。

4.充实会计职业教育道德内容。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思想政治课程存在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而会计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比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首先高校应该为学生甄选和配备相关教材,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进行系统地讲授并且保证足够的课时比例。另外,也应在图书馆增加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相关书籍以供学生阅读。其次,作为教师,要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并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人格。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并理解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5.按照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统一培养目标、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时间、统一培养模式的传统问题。按照市场化原则,和各个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同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千差万别,按照传统统一教育和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化条件下各单位的差异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针对人才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按照不同方法和模式进行培养,以适应逐步多元化的用人需求。比如,对于英语水平较好、有出国意向,且以后立志于到外资企业工作的学生,可以组建“ACCA国际班”,以加强对国外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专业英语等专业知识和内容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视野。或者,对今后有意于继续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走出去,通过课程学分互认,使学生受到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