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明式家具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造型的改良设计
1.1造型的简化设计
明式家具的造型虽然简洁大方,但受园林建筑、宗法伦理等因素的影响,明式家具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导致明式家具的形态看起来十分繁琐,与现代的家庭装饰格格不入。因此展开对明式家具的简化设计,在保持明式家具优雅造型的基础上,使其更具有现代感。瓦格纳“中国椅”FH4283与明式圈椅的比较见图1(图片摘自昵图网),左图是瓦格纳“中国椅”FH4283,其灵感来自右图的明式圈椅。瓦格纳的“中国椅”是对明式圈椅造型的进一步精炼与净化,他着重保留了明式圈椅圆形扶手的传统元素,并以粗细不一的支撑作为过渡,摒弃了圈椅的装饰以及鼓腿彭牙、踏脚枨等部件,并赋予它更多的国际化元素。瓦格纳的这款“中国椅”简洁、舒适、现代,他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取明式家具的精致、儒雅、敦厚与内敛之美,摒弃了明式家具无关紧要的造型元素。由此可见,简化设计是明式家具现代化的主要方法,是设计提升与完善的过程[5]。
1.2造型的舒适性设计
为提升明式家具造型的舒适性,对明式家具中受礼仪约束的装饰、造型,结合人体工程学因素,用现代的实用与装饰功能形态进行替代,使明式家具摆脱“等级、地位”的种种樊篱[6-7]。瓦格纳“中国椅”FH4283与明式圈椅扶手的比较见图2(图片摘自昵图网),为提高椅子的舒适性,瓦格纳把扶手最外端折了一下,几乎设计成水平的。这一细节的设计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椅圈处于两个平面,与在一个平面的明式椅圈相比,瓦格纳的“中国椅”既有明清家具造型风格特征和神韵,也符合现代人的坐卧习惯。瓦格纳在1949年设计的“TheChair”扶手椅见图3(图片摘自源本设计网),这款椅子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椅子”,瓦格纳吸取了中国明式家具的精华,椅子的造型给人舒适感和亲切感,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这把椅子最初是为有腰疾的人设计的,瓦格纳为了使椅子更简约、舒适,他将椅子的搭脑与扶手连在一起,椅背间没有竖木条,人坐在上面可以自由活动。
2结构的革新
明式家具的结构源于建筑学的梁架结构,横着为梁,竖着为架,结构严谨,绝无多余与浪费。各部件间的连接不用钉子且少用胶,主要运用榫卯结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形式的榫,榫卯结构既符合功能要求,又结实耐用。正如菲利普·德·贝克先生所说,“明式家具乍看不复杂,其实它简单的线条、纯净的比例的外表下隐藏着非常复杂的榫卯结构[8]”。常见的榫卯结构有格角榫、明榫、闷榫、抱肩榫、长短榫、燕尾榫等。这些榫卯结构纤细、繁琐、费工,不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不宜模仿照搬。因此对明式家具结构的革新是适应先进工艺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必然趋势。
2.1简化榫卯结构及模块化设计
1明代吴地士阶层参与家具设计以及提出理论
明式家具主要产生于以苏州为中心的吴中地区。王世襄先生认为,“概况地说,生产精致的硬木明式家具的时代和地区,可以缩短成一句话———它主要是晚明至清前期,尤其是16,17两个世纪苏州地区的制品。[2]”吴地作为一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圈,家具的发展与这里的经济政治、主流的哲学思想、艺术审美、民俗士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吴地士阶层的文化从其产生之初就有自己的特色,儒家文化在这块土地上没有生根发芽,与之相反的道家思想却早早的在这里生根开花。尽管这里也经历了秦汉统一,独尊儒术,吴地的主流哲学思想仍然没有弃道从儒,而是走上了遵道崇佛的非主流之路。明代的文人士大夫在家具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一时期的士阶层最为活跃,积极的参与到家具设计中去,并阐述了大量的家具理论,无疑对于明式家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明代午荣所汇编的《鲁班经》,是由建筑的营造法式与家具设计、制作法规两部分构成;高镰的《遵生八笺》,较为突出的是其中设计的二宜床、欹床;文震亨的《长物志》,涉及家具的章节主要是卷六“儿榻”和卷十“位置”“几榻”,其中描写了应该使用怎样形制的家具,着意于避俗恶之器;王圻、王思义父子撰写的《三才图会》,形象地描述和研究明代的宫室、器用、家具和仪仗制度等;唐寅在临摹《韩熙载夜宴图》时增绘了一些家具,并对其加以设计;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着意传统化的江南人生观,寻求现实生活物质文化的精神开拓。明代文人不仅提出了许多关于家具形制、尺寸、装饰、用材、审美等方面的理论,同时更有亲自设计出体现文人的所爱所好,满足文人的诗兴雅致和实际需要的“文人家具”[3]。
2吴地士阶层的审美风尚对明式家具设计的影响
2.1空灵飘逸、静谧深邃的造型明式家具简洁、自然质朴,以舒展流畅的线条为主要造型元素。家具体现了寓情于理、寓动于静的哲学含义,从中可以看到空灵寂静而又富有流动的独特造型。明式家具在造型中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中,线无疑是最活跃的。明式家具的线条流动舒畅富有生命,线条中具有空灵的禅意,在明式家具上展现出清新、明快、优美的视觉感受,其在家具结构线形的运用上多数体现了中国传统书法及绘画等线形运用方式,这也同道家所代表的人文思想相契合。明式家具所表现的直线极为自然、恰当,然而在曲线方面流畅、优美,较常用弯度不同的“S”形等自然流畅的曲线。在造型中经常对曲线和直线做对比,集中两者共同的优点,线条运用的一气呵成、柔中带刚,有时又会带有小的弧度来增生风趣。线条通过有曲有直,亦方亦圆的不同变化,使得造型上取得空灵飘逸的效果。这种线条的变化,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意义,体现出士阶层所具有的古雅气质。
2.2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选材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思想,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这种意蕴。明式家具在用材上选用优质硬木,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加工时尽可能随着木质纤维的排列方向进行加工,发挥硬木材料质地坚实致密的效果。在制作时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显示木材的天然质感和肌理美,正如士阶层的淳朴自然的性情,同时也是士阶层对“自然无为”思想的一种遵循。明式家具要求木材能够展示出厚重的书卷气息,并且具有温暖、柔和、亲切的情感表现力,使之达到简洁明快的艺术形态。明式家具中倾入的自然简朴的艺术特征,使家具从选材上达到了科学与艺术、技术与人文的结合。由此可知,在明代,硬木家具竟然掀起了一股攀文附雅之风尚。这不能否认是明代文人的热衷与推崇所致。
2.3精湛细致、巧夺天工的结构明式家具无论在整体上或是局部中,都体现出精湛细致的结构方式。这也是取决于使用了优质硬木的结果。充分利用榫卯自然咬合,运用人工的巧思,使其不但符合力学结构,而且坚固美观。将自然的美与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道家以“虚静”为主的哲学观的形式表现。明式家具大量吸收了建筑上榫卯技术,同时又结合了自身优点,形成了明式家具的榫卯体系。明式家具在不同的结构上使用不同的榫卯,使其在实现了功能要求的同时又极具结构美。明式家具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牢固如初,足以证明其结构上科学合理。
2.4高雅委婉、超逸含蓄的装饰适度的装饰是明式家具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明式家具在装饰上顺应老庄的虚静恬淡的思想,顺从自然原生性,发挥物的天然本质。装饰风格质朴但不俗,只在局部作精致小巧的装饰,绝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只做到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使之不失简洁朴素的本色,极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家具的装饰常与结构融为一体,成为家具结构中独特的一部分。装饰常以小面积局部进行漆雕或者透雕,其刀法平稳有力而准确,技法成熟,转折灵活,极富有生气。极其善于提炼,精于取舍,将家具的装饰提高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朴素而不简陋,精美而不繁褥,做到恰如其分的装饰。明式家具也会常在家具上附于金属饰件,合页、把手及其他配件,增生灵动情趣。金属构件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使其成为整个家具的点睛之笔。明式家具常常以虚衬实,以无衬有,从而营造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3结语
摘要:通过对国内现有研究的回顾,梳理有关文献,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法对居家养老家具设计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发表在我国相关学科核心刊物及其他刊物上的居家养老家具设计类的文献、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进行归纳和整理。文章主要采用表格的形式,清晰明确地比较和总结居家养老家具设计在居家养老模式,老年人家具设计的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作出初步的评述,提出观点。以期对老年人居家养老家具设计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老年家具设计;综述
1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4亿,占比达到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6亿,占总人口的11.4%。并且老年人口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总的来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达10%,则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从数据来看,满足养老需求将是巨大的社会难题。党的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因此探索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家具设计,对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社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1-2]。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见表1~表4),研究了《基于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产品设计研究》等14篇发表在我国核心期刊上的论文,《针对老年人的无障碍家具设计》等42篇发表在我国各相关期刊杂志上的论文,《老年人居家家具设计研究》等22篇硕博士论文,《老年居室空间与家具设计研究》等4篇会议论文,国家统计局等3个网站,通过对国内居家养老家具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讨了国内居家模式和老年人家具设计的各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总结和评析,以期对养老家具设计提供有意的借鉴[3]。
2国内研究现状
2.1居家养老模式
国内目前的养老模式有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在居家养老中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空间的研究是其基础之一,国内研究老年人居住环境的代表人物有胡仁禄,周燕珉,姚栋等[4]。胡仁禄和马光(东南大学)提出《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环境研究》课题,在199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之后发表多篇论文和书籍分析城市老年居住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主要成因,并提出改善城市老年居住环境的初步构想,建立起我国老年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理念和规划设计理论框架。他们作为探讨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的先行者,提出多代同居家庭空间关系模式所对应的不同户型的设计[5]。清华大学的周燕珉则在2008年出版的《住宅精细化设计》中就将老年人住宅空间设计作为一部分来论述。在2011年出版的《老年住宅》是一本专门针对老年人住宅空间设计的著作。期间在我国相关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分功能区间、养老模式等一系列文章。这使得对老年人家居空间细化发展。同济大学的姚栋博士提出了“两种个体老化”理论——人类个体的老化包含生物学与社会学的两方面,即身心机能衰退与社会关系萎缩(姚栋,2005)。他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空间设计的研究更深入到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需求的层面。基于先前的研究理论上,后来的研究者大都认同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应遵循安全性、便利性、无障碍性和舒适性。空间设计的重点包括起居室、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另外有阳台空间的设计。重庆大学的冉嘉诚,李万林提出三个设计要点:①人的身体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家居空间,家具的尺寸应根据老年人体尺度及其活动范围确定[6];②由于老年人对环境适应能力减弱,他们对温度,湿度变化非常敏感,对住宅的设计应注重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通风问题;③室内配色宜营造宁静,平和的氛围,并根据房间功能,结合老人心理感受整体考虑[7]。室内色调必须以雅致,庄重为主色调。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我国旧宅大多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已不适应老年人居住,对其进行改造又存在以下问题。原有的住宅在设计和建造时,很少或几乎未考虑到老人特有的生理特点[8],其中的存在诸如地面装修和储藏空间形成多处高差;防水,防潮问题,淋浴,便器等上下水构造包含着诸多不便因素等。这些都是住宅适老化改造无法弥补的限制条件[9]。另外有东南大学周颖教授提出居家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大部分住宅改造起来,难度比较大;②由于我国家庭规模呈不断缩小的状态,居家老人更难得到子女的有效照顾;③目前我国专业家访式医疗介护体系尚未成熟[10]。
2.2老年人居家养老家具设计
摘要:针对于家具的使用行为应如何有效获取,并能够充分转换为设计需求,本论文采用隐匿式观察、参与式观察、访谈等形式,以C公司休息区家具为例,对其使用者(用户)行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依据研究结论进行了设计实践,证明了论文中行为研究方式的可行性。最终论文基于对文中行为研究方法的总结,构建了环境行为分析模型、使用行为分析模型,为家具设计提供了明确而可执行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使用行为;家具设计;设计研究;设计方法
用户的使用行为关联于家具设计的功能设定,是家具设计的基础性依据。然而传统的家具设计方法往往还是依据设计师主观观念来对使用行为进行判定,或通过不尽充分的调研、现场观察(拍照)等形式获得思路的启发。在使用场景日益复杂化的当下,传统的家具设计方法已难以有效可靠地获取用户需求,难以从使用需求的本质实现设计创新。针对此现状,本论文结合行为学研究、用户研究方法等理论基础,通过家具设计实践的解析,构建新的家具设计方法,实现了对于家具的使用行为需求进行有效获取。
一、研究背景
1.行为研究的范畴行为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行为呈现和发生的规律,了解行为发生背后的因素等。相应地,本论文关注于行为和设计需求之间的关系,按照“行为—痛点—需求”的关联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从环境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变化、具体使用流程中的需求分析等两方面入手开展,从使用行为痛点得到设计需求,具有从宏观环境行为到微观使用行为的较为全面的行为获取视角。
2.研究项目概况C公司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公司文化重视员工的办公环境体验,公司具有新时代背景下的代表性。研究针对其办公空间中一个40平方米左右的休息区,如图1所示。休息区内家具为一组沙发和茶几、一个高桌和一个水吧,休息区面朝南,周边员工数量较多。本次行为研究重点关注休息区内的沙发区域。
二、行为研究过程
首先,研究采用缩时拍(5秒间隔拍照的影像记录设备)拍摄和研究者现场观察等隐匿观察方法,对于研究区域进行了三个工作日的连续观察。此后通过信息整理,得到了完整工作日内沙发区家具使用行为模式等大量数据。同时,在前两日观察发现的行为规律基础上,研究者在第三个观察日内对沙发区域的典型行为流程进行了连续的非介入(隐匿)观察,通过将连续的使用行为流程进行拆解分析,获取了日常观察中不易察觉到的行为痛点。其次,在隐匿观察之外,研究采用了参与式开放观察的方法作为补充,可在较大时间范围内以灵活方式对于家具的使用方式进行获取。同时,研究也通过访谈等形式对于行为背后的员工心理感受因素进行了补充。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到休息区家具相关的行为体验痛点,并将其转换为设计需求。
摘要:儿童家具因无法适应儿童不断变化的需求而过早地被更换,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违背了绿色设计的原则。早期儿童家具的绿色设计理念仅停留在色彩造型等浅层面上,近期有了从功能、情感的角度设计的新理念。如今,家具模块化、极简化、全屋可定制化、情感化的可持续设计开始成为儿童家具绿色设计的新趋势。
关键词:产品设计;绿色设计;儿童家具;可持续设计;情感化设计
一、引言
目前,儿童家具在整个家具行业中占比高达9%,由二胎政策带来的新用户让儿童家具产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正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为解决这些问题,绿色设计新理念开始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在中国知网上可检索到有关儿童家具的中外研究论文共达1172篇,而造型设计、情感化设计、益智性设计和绿色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总占比超过46%。当家具无法适应儿童不断变化的需求时,家长就会更换家具,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也违背了绿色设计的理念。鉴于儿童家具的绿色设计可以对绿色设计的研究意义以及延长儿童家具的使用寿命的现实应用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就“儿童家具的绿色设计”进行一些系统的分析。
二、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在产品的企划、调查、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维修和回收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环境属性,并将“实用、经济、美观”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系统设计、特殊人群设计、生活方式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非物质设计都可纳入绿色设计的范畴。
三、研究对象的历史
我国儿童家具产业起步较晚,因此关于儿童家具的研究历史也较短,国内最早对儿童家具有所研究的论文是童文浩从人机角度展开分析的《儿童家具》。中国知网上对儿童家具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探期、成长期和快速发展期。初探期停留在单纯地分析研究色彩、造型、人机在儿童家具设计中的运用这一浅层,刘畅在《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上发表的《设计不安于“弃”——永续性环保设计》一文,在“用过即弃”而造成资源浪费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产品永续性环保设计的理念,自此儿童家具的研究开始步入了成长期,该时期尝试从绿色设计的层面上进行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尉锋在《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上发表了《浅谈可成长性儿童家具设计》,指出了当时儿童家具设计颜色、造型、功能单一和家具未能满足儿童生理及心理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可成长性儿童家具的设计原则。同样提出了可成长性设计原则的是岳翔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发表的《儿童家具的可成长性设计探析》一文。袁蓉在《工业设计研究辑刊》(2013)发表的《我国儿童家具中的绿色设计浅析》中阐述了儿童家具的绿色设计应从材料、造型结构和色彩的角度出发。2014年以后,关于儿童家具的研究便开始快速的发展,如汤浩、王静和谌涛在《包装工程》(2014)上发表的《基于一物多用理念的儿童家具设计》一文中,作者通过分析一物多用的理念、方法以及儿童家具的设计特征,找出两者在成长性、玩具性及低碳环保等方面的契合点并提出了4种基于一物多用理念的儿童家具设计方法,即功能转换法、空间集成法、模块分解法以及形态仿生法。王晓瑜、刘宗明、刘文金、秦旗等都在儿童家具绿色设计领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未上升到精神层面。
摘要:通过了解屏风的发展历程及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可知,屏风对中国古代的生活文化及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社会生活的各种改变促使屏风的功能、结构、纹样等产生的变化,探究文化、经济的发展对屏风的影响。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屏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该文总结了屏风在现代家居中的重要地位和设计新方向。
关键词:中式家具;屏风;屏风画
中国古代家具各式各样,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柜架类、杂项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椅凳类总体的演变由低到高,更加符合人们的人体功能需求。如,宋代的坐具十分注重格物之用,重视其实用性,崇尚简约的理性美等。床榻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时期,但那时的床榻比较矮,主要供人休憩。柜架类中柜子在夏商时期就有人开始使用,那时的柜子相当于现在的箱,人们可以从现在一些家庭老一辈留下来的家具中发现这些经典的柜子、箱子。杂项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置物类、屏风类、架具类、摆件类。屏风最早是放在皇帝宝座后方的,《史记》中有记载“天子当屏而立”。经过不同时期漫长的发展演变,屏风这一专供皇室使用的家具开始被应用于平常百姓人家。后来,屏风越来越受到古人的重视,逐渐变成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象征之一。
一、关于屏风
在我国古典家具中,屏风从功能到装饰的演变使其逐渐成为极具中式特色的一款装饰性家具。屏风一般被放置于室内比较中心、显眼的位置,可以很好地起到分割区域、美化室内风格、遮挡等重要作用。屏风与整体的室内风格相得益彰、相互映衬,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商周时期,天子座位后方的“邸”就是屏风最初的模样。《礼记》记载“天子当扆而立”,这个“扆”,就是屏风。当时,只有贵族家庭可以使用屏风,其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唐朝时,根据放置的位置,屏风可分为置于堂中的屏风、置于枕边的枕障和置于贵妇座位后的坐障等。随后,民间开始用相似的物件进行室内遮挡,其一般用于厅堂,满足越来越多人的需求。屏风功能势必会向装饰、美观的方向发展。如今,屏风种类更加丰富,颜色更多,材质选择也更多。宋代的《宋人人物册》)中,画中人物所坐塌之后的则为屏风,画作体现了古代文人生活的闲适雅意,从屏风里的花鸟水图案,可以看出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
二、屏风的材质结构与图案样式
1.古屏风的材质与结构
在我国,木制工艺相对成熟,且有久远的传承。屏风偏爱实木材质,蒙上丝织面或其他材质作为屏面。中国古代屏风的外框基本是松木,不容易产生开裂等问题。另外,许多高档屏风的边框采用了紫檀木、花梨木等高档、昂贵的木材。在屏风中,座屏包含插屏。插屏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是独个,有的是三扇、五扇不等。插屏中间有屏芯,其主要目的是方便拆卸,边框采用硬木结构。屏风的底座起稳固作用,底座上的立柱将插屏固定,底部的站牙用来稳定立柱,从而达到互相牵制、使座屏稳定不倒的目的。底座除了有稳定作用外,也具有装饰的作用。如,在底座上进行雕花或者其他形式的装饰,底座上的装饰图案主题与插屏上的装饰遥相呼应,使屏风成为一件具有完整主题的艺术品。通过浮雕、透雕、漆画、彩绘等技法,各类山水、飞禽走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男女人物等都可以被用作屏风的图案。这些图案纹样的使用,使屏风成为极具中国古典风韵的家具,直到现在,许多屏风仍借鉴了古典纹样。古人精湛与细致的手工艺、深入的钻研精神,都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
摘要:中国家具设计历史悠久,明代时家具设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代人称之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我国家具文化的代表,装饰精美,散发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成为简约家具设计的典范,受到大家的追捧。北欧家具以造型简洁、做工细腻、喜好原色为主要特色,追求简洁和人性化,简洁中包含优雅与时尚。北欧家具作为简约设计的代表活跃在家具设计界,对国际家具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式家具和北欧家具同为家具设计的典范,明式家具受限于技术等原因逐渐式微,而北欧家具受到现代人的追捧。对于明式家具和北欧家具的对比研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该文作者希望在相关资料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整理、归纳,总结明式家具与北欧家具在选材和工艺上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从而探讨我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明式家具;北欧设计;简约;对比
一、从时展背景看明式家具和北欧家具
1.从时展背景看明式家具设计汉唐以来,人们多以跪踞或盘坐为主,宋代以后才变为垂足坐。到了明代,家具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明代家具的发展,一是因为园林建筑在明代十分兴盛,园林建筑大量兴建,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二是因为木材丰富,郑和下西洋之后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些地区生产的优质木材提供了充足的供应。三是木工用具的改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凡健刀斧皆嵌钢、包钢,整齐而后入水淬之,其快利则又在砺石成功也。”“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工具种类的增多适用于各种加工的需要,从而为明式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明式家具造型洗练、简约,线条简洁、流畅。表面处理保留了原木的本貌,不施油漆、不加繁复的雕刻装饰,尽可能展现木材原来的色泽和纹理样貌。明式家具具有明显的中式审美和制作严谨的特征,它的简洁、洗练并不等同于现在所说的简约风格。明式家具并不是毫无装饰的家具,而是通过有节度的装饰追求整体的简练风格。明式家具的造型与功能完美承接,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现在,明式家具成为收藏用品,受技术条件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无法大批量生产,已经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
2.从时代背景看北欧家具设计北欧是指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冰岛等欧洲北部国家所在的区域。20世纪初,北欧国家受到国际设计运动的影响,从而开启现代设计探索之路。与其他国家不同,北欧设计坚守本民族传统而且保留人性化的自然、简洁风格。北欧国家非常明确设计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将本地优秀的设计师、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工匠和成品销售的制造商紧密联结,实行三者结合的设计生产方式,取得了成功,奠定了北欧家具设计的重要地位。北欧家具在设计上与手工艺、传统风格、地方材料相结合,既保留了本地风情,又在用材上相对自由;既可以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又保留了手工艺的人情味。北欧地区受国际设计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北欧家具设计作品简单朴实,注重功能,运用自然原材料,使作品与自然产生关联,强调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人情味,是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典范。北欧家具设计一直坚守人性化和简约标准,将机械化大生产和手工艺生产相结合,使北欧家具呈现自然朴实、细腻精湛的效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二、从材料应用和结构工艺分析明式家具与北欧家具
1.从材料应用和结构工艺分析明式家具设计从木材选择看,明式家具的木材多选用紫檀、花梨木、鸡翅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柳木等。明式家具注重木材的质地,常喜欢选用坚硬的树种。此外,常见的还有榉、柞、松、杉等木材。明式家具选材广泛,以特殊手法处理木材,使木材百年不腐。现存的明式家具大多保存完好,当然,这也离不开高超的制作技法。榫卯结构将家具的每个部分紧密联合,现代实验证明,榫卯结构能保持相对稳定,每个部位互相牵制,十分牢靠。木材本身经过多种手法处理,不加油漆、不作繁复装饰,简单质朴,强调家具造型的简练、线条的优美,整体效果既稳重大方又亲切可爱。木材本身的质朴纹理和细腻质感营造出和谐生动的装饰效果。从结构工艺看,明式家具注重结构美,不用钉、不用胶,主要依靠榫卯结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榫卯结合,既达到了结实耐用、大方舒适的功能要求,又注重工艺美和家具表面的处理。明式家具严格把握合适的比例,线条处理流畅利落,在家具转折处和边角处,加以不同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成品效果。此外,如牙子、卷口等部件的装饰,增加了家具的整体艺术效果。工艺史论家田自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提到,明式家具的艺术特色可以用“简、厚、精、雅”四个字概括。“简”即简约,是明式家具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指造型精简,去掉一切繁饰;“厚”是指具有端庄肃穆的整体效果;“精”是指家具设计精巧严谨;“雅”是指家具整体优雅大方,耐看而不落俗套。
2.从材料应用和结构工艺分析北欧家具设计北欧国家中国土的大部分覆盖森林,拥有大量的木材自然资源,所以北欧家具设计拥有丰富的原材料优势,这为北欧家具的选材和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优质的枫木、橡木、云杉、松木和白桦是北欧家具的主要材料。优质的木材是家具设计的根基,保留原始面貌的原木完美保留了木材的原始质感。木材的自然纹理在北欧家具设计中大量应用,使作品呈现出自然质朴、清新可爱的艺术美感。除了采用自然材料的木材和皮革以外,北欧家具设计还将钢结构完美融入家具设计,遵循科学的设计理念,运用人机工程学改善家具设计的细节,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将科学、安全、舒适和人性化完美统一。北欧家具设计的结构工艺将传统工艺和新型技术相结合,结构合理,造型简练,充分表现了材料个性;在造型设计上,强调自然之感,将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相结合,保持良好的功能,简单而舒适,可以满足大批量机械化生产的条件。因此,北欧家具兼具手工艺的自然质朴和机械化生产的快捷便利。丹麦设计师汉斯•华格纳曾经受到明式家具的启发,设计出“中国椅”,受到一致好评,这成为西方设计师模仿明式家具的杰出案例之一。
论文关键词:家具家具的特征中国味
论文摘要:居室内最主要的器物是家具,人们起居饮食都离不开它们。家具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媒介,它通过形式和尺度在室内空间和个人之间形成一种尺度,在我们的工作和活动中将室内变得适宜于人的生活,居住。室内空间也会因家具,而变得舒适、美观。
家具,从几千年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绚丽多彩的现代家具,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新,无论是制作材料、造型设计、结构、色泽,还是风格特色都在不断变化。
家具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甚至舒适度等等,构成了家具的个性特点。
总之,家具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它必须符合使用者对其功能、结构和审美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国的现代家具艺术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呈现“百花齐放”的面貌。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的家具艺术,要汲取国外好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永远传颂“传统、时代、个性”的三大主题。
居室内最主要的器物是家具,人们起居饮食都离不开它们。家具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媒介,它通过形式和尺度在室内空间和个人之间形成一种尺度,在我们的工作和活动中将室内变得适宜于人的生活,居住。室内空间也会因家具,而变得舒适、美观。
1家具的历史演变
家具,从几千年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绚丽多彩的现代家具,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新,无论是制作材料、造型设计、结构、色泽,还是风格特色都在不断变化。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