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库区论文范文

库区论文范文

库区论文

库区论文范文第1篇

把量传始终作为主业来抓,增强我们的看家本领。宜昌作为“两坝一峡”所在地,为确保生态环保仪器量传的准确可靠,维护计量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保证仪器就地就近、经济合理进行检定等,宜昌市质监局解决本地区相关计量器具量值溯源和公正计量的难题,建立了多项计量标准,并向湖北省质监局成功申请建立了三峡库区生态环保计量器具检测中心。长江三峡流动污染源三峡监测站是专门从事流动污染源的监测机构,其所使用的红外测油仪是关键设备,我们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依法对其进行了检定,也促使他们的计量意识有更大提高。

二、坚持各部门协作,维护生态环境质量

1.强化能源计量工作,推动生态环保计量,促进地方经济转型战略

我国能源匮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宜昌市的经济支柱是生物、医药和化工行业,能源环保尤为重要。开展能源计量工作,利用《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宣贯之机,增强政府的社会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和部门的职能责任。参与对能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参与企业节能评价,开展不定期的耗能管理考核,促进水、电、气、煤、油计量器具的检定,提高生产效率。

2.加强生态环保类检测机构仪器的检定

保证重点领域检测、监测数据结果的溯源性;加强在线环保监测系统的检定,扩大环境保护的覆盖范围,促进合格排放。我们加强与市发改委、环保及统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对所有污水处理厂及国控环保企业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强制检定,确保数据准确与科学公正,推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积极参与环保与生态保护的规划制定,有效推动校准工作的深入开展。

3.加强自然灾害有效防御等领域的量传溯源,确保数据准确

库区论文范文第2篇

1.1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地域性——以西南山地为例

按行政区域划分,我国西南地区划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等省市辖区范围;按照西南地域山地聚居的文化地理特征划分,西南地区除川、滇、黔、渝外,还应包括湘西、鄂西、陕南、桂北等山地地区。总体而论,这些地区、城市和乡村的人类聚居形态、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等具有共通性。从历史上看,西南区域地方富庶,人文汇粹,城市和城镇建设的独特性构成了典型的山地人居环境聚居的形态与内容。

在城镇化进程中,西南地区集中了两种差异性特征: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山地与平原的差异。城市群集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农村山区经济落后,经济发展反差较大,如:重庆直辖市中心城区与三峡库区,成都平原地区与四川广大山区,昆明城市集群地区与滇西南、西北的广大山区,以及黔东南和湘西等少数民族山地聚居区域③。由于山地交通的不便与山水的阻隔,当前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多集中反映在首位度较高的大城市地区,大量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落后的状况仍然明显,大城市与小城镇地区的建设水平的差距在加大。区域性城镇化不发达,城市、镇建设的适应性理论缺乏和技术水平落后以及人才资源匮乏是影响西南山地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发展的一个瓶颈。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面对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理论研究和积累的差异:长期以来,国家层面对山地城镇规划问题的研究缺乏足够重视,理论积累和实践总结十分有限,技术力量也很薄弱。简单地搬抄平地的做法而忽视山地条件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复杂性是山地城镇建设的普遍现象。山地城镇规划与建设理论和方法(包括书目、教材、规范、标准等)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山地城市、镇规划和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和理论的积累也非常薄弱。

(2)城镇化进程的“植入”作用:山地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慢于平原地区,国家城镇化进程从东向西推进,由东部影响西部。对于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地区而言,城镇化推进和影响的作用往往以“植入”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影响发展慢的地区。山地区域往往在尚未有足够物质和文化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影响,被推入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行列。山地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冲击,自身的文化传承和技术方式也逐步丧失。

(3)工程建设环境的差异:山地在地形、生态、气候、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和经济投入的比份(包括规划建筑创作和技术方法),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最易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化、模式化,或者以平原方式而概论山地。重赢利而损资源,重眼前而损长远,重局部而损整体,重物质而损文化,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行为在山地城市、镇建设的过程中是文化价值观问题,也是科学技术实施的地域差异性问题。

1.2山地人居环境人才培养面对的艰巨任务

自古以来,建筑学的文化定义就包含了严格意义的地域概念。因此,在今天国际主义势强、传统文化势微的情况下,不能忽略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教育的地域内涵。教育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地区性和服务性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重视培养引导城市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当前,我国建筑教育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正处在一个“鱼龙混杂”的时代。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由于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建筑教育出现危机,年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们重西方而轻国学,重现代而轻传统,缺少民族文化的根基,忽视了自己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作用④,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学院校年复一年地培养出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大量人才,今天的学生是明天规划和建设的设计者、教育者、管理者和开发者。他(她)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文化底蕴是决定我们事业发展走向的关键;他(她)们是国家和地区建设事业的推行者,稍有不慎,他(们)们又可能成为城市建设的“破坏”者和自己本土文化的“阻断”者。因此,当建筑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年青学子缺少对自己民族、地域文化价值的整体性认同和传承发展的自觉意识时,国家和地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建筑创作、景观建设就必然面对文化的断代和丧失问题。当前我们城市和建筑创作的肤浅和紊乱与此不无关系。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培养适应自己地域特点、文化底蕴、技术工程方法、社会服务意识的专门性人才队伍来扎根山地的城乡建设,为山地发展做贡献。

2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思考

2.1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定义

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是对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在山地问题上的创新和发展,旨在探讨在山地自然环境状态下人类聚居发生和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研究山地条件下人类宜居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山地城乡建设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方法的探索[1-3]。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山地作为支撑城市和乡村建设的基本元素(山体、河流、复杂地形、气候、生态环境构成、植物方式等)与人居环境建设的作用关系;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城市、建筑、园林、技术支撑)的四位一体在山地复杂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科学含义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建构、观点界定、技术方法路线等)。

2.2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构成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山地人居环境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较之平原形态的“人居环境”而言,彰显出“山地”构成的科学性以及学科“城市—建筑—景观—技术支撑”四位一体的内在联系。复杂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山地问题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山地聚居的生态规律性和安全性;山地聚居丰富多元的文化性以及文化的可持续性;山地建设技术支撑层面的学科交叉和可行性

2.3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应包括的内容

在我国山地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文化元素、特殊的气候等客观条件下,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应包括:研究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技术支撑体系“四位一体”的构成关系;研究人与用地紧张关系下的城乡建设发展和解决矛盾的途径;研究现代城市、镇建设对山地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以及科学的保护、协调和维育方法;研究大规模城市化对山地历史文化和山水形态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保护和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新技术应用,如GIS和地理信息图谱技术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结合,从而形成对山地人居环境理论思维的研究创新与技术方法的拓展等。

2.4重庆大学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的理论探索

2.4.1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支撑关系

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干支撑学科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为构成基础,考虑山地问题的复杂性和技术综合性,将“技术科学”纳入学科构成框架,形成“四位一体”的支撑体系;由于山地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与地理学科、生态学科、环境工程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等有紧密的支持关系,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经济学科、计算机技术等有相关的学科联系。山地人居环境的研究体系由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技术层面四个层次构成,宏观层面可包括:山地城镇化体系、流域人居环境、区域人居环境的生态资源保护、区域风景资源评价与规划等;中观层面可包括:山地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城乡统筹、山地城市控制性规划等;微观层面可包括:山地城市设计、地域建筑创作、山地城市、镇的历史文化保护等;技术层面可包括:山地城市(镇)的安全与防灾、基础设施工程、地理信息图谱技术等。

2.4.2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认识

(1)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和探索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面对的科学问题: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立足国家和地区城市(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2)多学科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构成在一般人居环境意义上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独特性。山地自然环境作用于城市、建筑、大地景观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容,三位一体的关系更加突出,人与自然空间的构成更具有机性和依赖性;山地人文环境由于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性和多维性。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从地域因素和人文环境的方面来建立理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3)宏观、中观、微观、技术支持层面的整体研究方法:对应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的学科特点,整体研究山地人居环境的理论问题,并将技术支持层面贯穿在研究工作的体系中。(4)理论探索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建立在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国家和地方城市建设的具体问题(图5)。

2.4.3团队近年主要拓展的理论研究工作

重庆大学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自1996年成立以来,逐步成长,进行学术成果的积淀、学术视野的开拓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住建部、教育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的课题支持下,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逐步凝练成团队的主要理论研究方向,大致可以总结成四个方面:西南山地区域城镇化研究(宏观层面);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中观层面);西南山地城市、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微观层面);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技术支持体系(技术层面)。结合团队的发展和对研究问题的逐步深入,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团队希望在“山地人居环境生态与安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社会学、经济学问题”、“山地地区建筑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山地密集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所拓展和突破。

3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工作

3.1创新研究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6年以来,赵万民教授带领学科团队以三峡为研究对象,将人居环境的科学理论与三峡移民安居和城市建设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库区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适宜方法与土地资源节约、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与安全、移民安居和新住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GIS信息图谱结合库区城市规划的应用、三峡地区风景资源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系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代表性的理论创新专著有《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西南地区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三峡库区新人居环境建设十五年进展1994-2009》等,并在国内外发表了30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赵万民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了三峡地区“城镇化”、“移民与社会学问题”、“住区空间重构”、“文化空间变迁与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的GIS信息图谱应用”等研究并出版专著[4-6]。

团队主要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工作有:1997-2000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峡库区节约环境资源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提出“簇群”城市规划理论,成为库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与实践方法;2005-200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地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提出了从流域整体视野研究三峡库区以及相关支流的人居环境建设规律,完成了“乌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等实际问题的研究,并在库区整体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利用与保护上得到了有效应用;2008-2011年,主持“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国家重大工程移民搬迁住宅区规划设计技术标准集成与示范”,提出适应三峡后期移民住区建设的三种模式:“城市社区型”、“城乡统筹型”、“农村散居型”,建成14万平方米工程示范;2013-201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三峡时代库区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理论与方法”,将对三峡后期的人居环境建设提出“生态修复”、“工程安全”、“文化重构”的理论发展思路和实践;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西南山地生态安全型村镇社区与基础设计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将对库区村镇移民安居的生态与安全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和总结示范。先后承担三峡库区多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万州、长寿、江津、涪陵、奉节、开县等13个移民大区(县)的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为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支持和指导。多项成果获得全国及省部级行业奖励。

3.2三峡库区城镇搬迁规划与移民安居建设实践工程

三峡库区集中了移民安居与社会发展、复杂山地环境的城镇建设、生态敏感地区的工程与技术安全以及多民族聚居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等诸多现实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和特殊性矛盾集中的典型地区。近18年来,赵万民教授带领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的紧迫任务为己任,持续探索研究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和城乡建设问题,先后完成了库区20个行政区中13个区(县)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课题等共计50余项,规划覆盖了70%的库区区县。在研究人口空间再分布、产业结构优化和乡民安居乐业的实体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的结构关系的基础上,赵万民教授带领团队提出了库区移民搬迁集约建设的规划模式与技术方法体系,为保障百万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库区建设完成的数十项国家和地方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建设效果,数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十一五”三峡库区移民住区示范工程⑤针对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后期安置住宅区建设,以长寿区为选点,提出移民安置模式与住宅区选址、规划设计、建造施工及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此研究完成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地域特色、资源节约的三峡库区后期移民住宅科技示范区的建设;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城市、城乡和农村三种类型的“社区移民型”、“城乡统筹型”、“散居移民型”规划建设模式;实施建成40多万平方米的安居住宅区,项目完成情况优良,被科技部选送参加了由科技部、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共同主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2011年,北京)。(2)“社区移民型”示范工程项目的科技创新价值体现在通过研究和示范,发挥移民住宅区土地的经济效益,有效规范移民住宅建设,改善聚居环境,完善环保设施,提高移民居住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12年5月,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鉴定认为:示范工程户均宅基地面积比“十五”期间节约20%;农村低层住宅模块化设计率达到80%,实现节能50%;生活垃圾源头分拣分类收集率达到或超过8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示范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或超过90%、再生利用率达30%。住宅建造成本平均降低120元/m2;住宅使用成本平均降低2元/月;住宅管理与维护成本平均降低4元/月,具有可以在库区后期移民工作中推广的价值⑥(图6)。(3)“散居移民型”示范工程该项目位于重庆长寿云台镇,是三峡库区农村城镇化发展中为农民居住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维育而搬迁建设的农村移民住房整治改造示范工程,其目的是提高库区农民住宅的集约化、模块化和市政设施的质量改进。项目住宅区总占地面积约10亩,建筑总面积约0.76万平方米,共46户,平均每户占地面积145m2,建筑面积165m2。工程分为三期:一期为居住功能提升;二期为风貌特色整治;三期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图7)。

3.3探索和发展西南山地城乡规划学的理论与方法

山地问题是我国城乡规划与建设研究的弱点和难点,在西南地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赵万民教授带领团队承担国家和地方等重点课题研究,凝练山地资源与环境、生态与安全、聚居与文化保护等工程和科学的关键问题,在山地城乡规划理论研究和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长为全国和西南山地规划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核心成果获得了由三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的一致肯定,是该领域开拓性的理论研究与系列实践。

团队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2008-2011)为工作核心,凝练山地城乡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和技术层面对“西南山地区域城镇化”、“流域人居环境”、“历史文化保护”、“技术支持体系”进行了理论建设和研究梳理,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论文30余篇,并即将出版《山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等总结性专著。团队主编2002-2013年的《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出版28本专著,初步建立了西南山地城乡规划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山地区域城镇化和城市规划、山地城市设计、地域文化和城市建设、历史古镇保护理论与方法[7]、社会学与社区发展、工程技术与新技术等,其中赵万民为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的共10本。主持“《第三届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重庆)”并主编论文集出版[8],在学界引起了很好的学术反响。团队将山地城乡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运用于工程实践,在西南山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承担了80余项山地城市(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城镇和街区保护规划等设计项目,推动了城镇建设行业的科技进步。成果分别在省市、住建部评优中获奖,产生了很好的社会价值和学术影响力,其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⑦。

3.4典型案例

3.4.1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园主展馆建筑群与环境设计

2011年,学科团队完成重庆市园博园主展馆建筑群和大门入口广场等规划、建筑和景观的设计,并指导实施建设(图8-9)。项目获“2012年度重庆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项目以“园林,让城市更加美好”为主题进行地域化建筑创作和环境设计,提出“山水生态、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运用生态技术、创新环保技术引领园林科技发展,提出建设低碳园林和主题建筑以及广场的设计思路和方法,高品质、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本届园博会,彰显了“山水立体园博会”的特色。

3.4.2西南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学科团队完成西南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和研究项目近20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保护规划、眉山三苏祠周边环境调控规划等;编制完成重庆市12个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规划,编写出版历史城镇保护书籍10部;探索研究关于山地历史城镇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建设实施的设计方法、历史城镇保护的管理模式等,有效推动了重庆市6个部级历史城镇(龙潭、安居、宁厂、丰盛、松溉、走马)的申报工作,为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城镇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做出了有价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1)重庆酉阳县龚滩镇淹没整体迁建工程(项目研究并实施)龚滩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位列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首。因三峡工程和乌江彭水电站的建设,整个古镇被淹。为了保护古镇风貌和建筑环境,赵万民教授作为专家,与重庆市文物局、市规划局、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一道,共同呼吁,几经努力争取,古镇得以整体搬迁和复建。龚滩镇的整体迁建选址位于阿蓬江与乌江交汇处、百里乌江画廊的起点,迁建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为“保护历史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原真性、维持生活的延续性、让移民安居乐业”。规划面积为8.2hm2,新址建设中巧妙结合地形,构成三条随山就势的主街,恢复了山地古镇的原真性,延续了原龚滩古镇山地风貌的历史特色。为保护珍贵的历史遗存,规划对大部分古建筑进行了完整测绘以便整体移至新址。赵万民学科团队于2000年完成了古镇测绘,2004年完成搬迁规划设计,在地方政府、重庆市文物局、施工单位的协作配合下,2006年3月至2009年4月完成迁建(图10-11)。(2)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11年,学科团队对大足石刻景区进行了提档升级规划与设计工作,并对景区相关配套设施、环境风貌、陈列展馆等进行了规划、景观和建筑“三位一体”的设计。通过对景区现状的综合评价、景点分布及规划游览路线的组织,设计提出了“分区规划”策略,将景区分为核心保护展示区、博物馆展示设计参观区、旅游接待服务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对每个功能区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重点对大足石刻博物馆、研究院等建筑进行设计和实施,对孔雀园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礼佛朝圣道路以及相关仿古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施工建设(图12-13)。

4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科学思路

文章讨论了重庆大学“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对山地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些工作,这些工作是对我国人居环境科学在山地城乡建设中进行的探索和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给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高度,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是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山地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国家在山地城乡建设方面缺乏理论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突发灾害应对(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三峡移民(社会、工程和安全稳定等)、环保和生态工程(滇池治理、三江源生态修复等)、山地城镇化(面对突如其来的城乡建设,土地节约、生态环境维育等)等都是亟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当前,山地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合理的建设遍及山区、以平原方式概论山地、生态和资源破坏严重、地域文化加速丢失、千城一面等。因此需要从国家和区域层面综合、系统地与其他科学和工程领域协同作战的理论研究体系和战略目标计划,形成学科团队和有准备的高端人才队伍集群,来应对国家层面的长久战略发展和科技工作需要。

库区论文范文第3篇

(一)1990年二月初,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召开了198。年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国家计委重点工程协调司、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水利部移民办、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以及来自各方从事水库经济工作的代表共7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了专委会成立两年多来的工作,拟定了199。年的工作计划,着重讨论了专委会组织开展的各项专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果。有关领导对本次会议极为重视,发来了贺电、贺信和贺词,指出水库淹没及移民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期望专委会在开展水库经济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方面多做工作,为解决好水库移民,促进水利水电事业多作贡献。陕西省徐JJ}林副省长在会上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反响。他通过三门峡和安康库区移民安置的经验教训和分管移民的亲身经历,深深感到水库移民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首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并造成修水库建电站迁移民是“功在国家、利在地方,移民也可以通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改变旧面貌创造新生活”的这样一个正确的舆论;二是要走开发性安置移民的路子,首先坚持每个移民有一份基本土地作依托,然后放开发展那些移民能够适应,当地可以生产并有经济效益的多种经营项目;三是移民搬迁之后,要坚持“跟踪扶持,长期帮助,开发经营,负责到底”的原则,以保证移民生产生活稳定、提高,夕个能超过搬迁前的水平;四是库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组织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上下一起打好总体战。专委会主任委员曾念同志在开幕式上对专委会成立两年多来的工作作了回顾,概括起来为:

1.召开了两次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99篇、42万字,并分年汇编成册出版发行。

2.创办了月刊《水库经济动态》,作为本专业刊物。于1988年3月创刊,至今共出了21期。

3.开展了咨询、考察、调研工作。吐.开展了课题研究。根据水库移民面临的形势、任务、方针和间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些专题研究。通过以上工作,在学术研究方面逐步深人,有不少新的见解,科学地揭示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为

(二)本次会议围绕着两年来开展的“移民优惠政策”“移民环境容量”、“农村移民补偿费用”、“开发性移民方针”、“兴办企业安置移民”及“移民资金使用管理”等六个课题的调研成果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1.姚少华同志代表《优惠政策》课题组宜读的“关于水库移民优惠政策的探讨”的报告,对水库移民实行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合理性和重要性作了充分的论述,在总结几个省区对在建一些水库实行的优惠政策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优惠的范围、项目、期限等作的分析和科学分类具有参考意义。就其研究报告的内容,已完成任务。与会同志一致强调衍出:由于安吸好水库移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对淹没损失进行一次性补偿的同时,对移民采取优惑措施,是完全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它可以起到补充补偿投资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现已确定的地方留成的用电指标和库区维护基金、有的省区规定在一定时期内给移民平价供应口粮、减免农业税及征购任务、实行优先招工、招生、招兵等措施,解决了一些移民实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有的同志提议最好将“优惠政策”改称“优惠配套政策”。至于谁来制定和执行这些优惠配套政策,大家认为要贯彻“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一般由水库工程所在的省、区研究确定,并负责实行。同时,许多同志认为,优惠政策的内容、范围和期限,要因时、因地、因库制宜,区别对待,不要强求统一规定。有的同志鉴于优惠政策对妥善安置移民已表现出来的意义和作用,建议在前期工作阶段就宜研究提出,供国家计划部门及有关地方政策研究建设项口时加以考虑,并在初步设计审查时予以明确。

2.对陈星明同志代表《环境容量》课题组宣读的“移民环境容量的理论及其在安置规划中的应用”报告,大家认为,用环境容量理论来指导移民安置规划,有其重要的实用价值。过去有些水库移民在安置方面出了一些问题,原因之一是不顾环境容量的限制条件,盲目安置所造成的。本课题已在理论上作了广泛的探讨,并在应用上提出了一些定量分析指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论研究部分可告一段落。在1990年内,宜进一步收集分析实际资料,着重在应用方面探讨一些问题。如对农村移民,要探讨安置环境容量(土地)在数量上、质量上的安置标准,以供各地参考。

3.刘兰桂同志宣读的“水库农村移民补偿费用研究的阶段报告”,汇集了30多项已建、在建水库移民补偿费用的调查成果,反映了一年多来这一课题组的同志所做的大量工作,由于该课题是涉及移民补偿费用这样一个敏感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与会同志的极大关注。补偿费用的额度应满足移民恢复原有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一点,与会同志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如何计算和确定补偿费用的额度,有两种意见。多数同志认为,阶段报告中的提法是可行的,即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以淹没的实物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分别计算补偿费用,而后以此补偿费用为限额进行移民安置规划。如果规划方案的投资较大,首先要分析规划内容的合理性。如果规划的内容不尽合理,则应调整规划,或采取投资分摊解决。有部分同志认为,只有根据移民安置规划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补偿费用,才能保证移民生产、生活的恢复,不应进行“限额规划”。但有的同志认为,这在理论上较合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在前期工作阶段,要做出完全切实可行的规划,往往缺乏应有的条件,而且往往会导致规划范围的扩大,标准的提高,投资无法控制,缺乏现实性。对阶段报告中所列举的近年移民补偿费用的急剧上升趋势,有的同志表示担心,认为在当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仪势如不加以控制,势必限制水电建设的发展;建议在确定补偿费用时,要结合考虑后期扶持的措施;在实现移民安置基本目标的前提下,要适当缓解前期补偿费用的压力。与会同志对该课题阶段报告中的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探讨的问题,作了充分的肯定。建议下一步着重研究土地补偿中的粮价问题,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所探讨的问题加以充实提高,于年内提出最终研究报告。一一州一/4.唐登清、安申义、胡治琶、张绍山、徐和森和余德坤等同志分别宣读的同开发性移民方针、兴办企业安置移民、移民资金使用管理三个课题有关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引起了与会同志的兴趣。在讨论中,许多同志结合本单位的实践经验和自己的体会,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有利于这些课题研究的深化和提高。会议建议这些课题组的同志,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再作必要的资料补充和进行综合归纳,于年内提出综合研究报告。5.除以上研究课题的讨论外,尚有十几位同志,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论文内容多与改善当前水库移民工作有关、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这些论文将选编在1989年论文集中,供广大水库经济工作者研究。

(三)会议期间,不少同志就有关领导机关对当前水库移民工作中的组织管理方面提出了很多积极建议,归纳为以下儿个主要方面。

1.能源部对水库移民工作没有专职机构和专人管理,希于改进,建议在部内设置移民专管单位。

2.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水库专业力量薄弱,主要工作只限于设计审查。建议适当增加人员,建立水库处,适当扩大管理范围。

3.各勘测设计院对水库专业工作的领导大都不够有力,对技术人员的配备,大都不够重视,必要的工作经费(工日)缺乏保证。这巫需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采取有力措施。

4.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的进度和深度,都末能满足实际需要。建议研究解决的办法。多数同志主张将目前以地方政府为主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改为以设计单位为主进行编制。

5.在工程概、预算编制表中,至今仍将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投资列在“其他费用”中之一项,同目前水库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比重和它属于固定资产的性质是极不相称的。建议将它与大坝土建、机电设备等并列,单独立项。

库区论文范文第4篇

项目后评价是水电站基本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项目决策、实施、运行等各阶段工作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客观的对比分析、总结并进行的综合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工程项目的后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高项目决策、工程实施和运营管理水平,为合理利用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改进管理,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根据在水电站规划、建设、运营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就水电站项目后评价中的利率、移民征地安置补偿、电价等因素进行梳理,对工程投资与生产运营环节的关键要点进行分析,为相关电站投资决策提供帮助,促进投资者科学分析,规避风险。

1、利率因素

水电站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工程概算中利息支出约占总投资的10%左右,控制好贷款利率水平是控制总投资的关键。工程建设期的贷款利息依据资金流、资本金平均投入,按照年利率的复利进行测算。建设期内人民银行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年利率一般都有相应的调息政策,为科学合理地预测利息支出,水电站项目的投资者对于利率的预测要考虑到以下的因素:

1.1分年度的项目投资计划表是确保利息合理支出的基础,同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有效的合同约束条款对工程款、物资设备款进行有步骤地支付,可以确保年度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1.2项目贷款合同的签订建议采用随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长期贷款利率。因为水电站的建设工期一般较长,3-5年以上,而业主单位对于国际经济态势、国内货币政策的把握不准,签订这种浮动的利率约定合同,可以对水电站投资的资金总成本进行控制。

1.3在水电站的实际建设中,业主单位应根据项目特性灵活运用政策性银行的技援搭桥贷款,中国农业银行的扶贫贷款资金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银行兑汇票、协定存款帐户等金融工具,从而节约利息支出。

2、移民征地安置补偿因素

移民工作在水电站的建设中一直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话题,特别是水库淹没的投资概算政策性强,参照设计规范审查通过的补偿范围、基数、标准等往往与安置实施实际执行存在偏差。这主要是因为淹没区域的地方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公布的补偿标准文件与设计规范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土地的分类、林地和未利用地的补偿方式都不相同。所以,借鉴同时期水电站的实际补偿范围、倍数对移民投资概算进行修正才能满足实际移民工作需求,确保工程进度未因移民工作受阻。

3、电价因素

上网电价是制约水电站效益的关键因素。在目前的电价申报与核准体制下,各地省市物价局、电网公司、发电企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上网电价承受能力存在博弈。物价局在核定上网电价时,通常会根据某个电站的总投资、库容、装机规模、发电量和一系列的社会平均成本来反推其上网电价。在水电站投资决策中,对于新电站推算的上网电价一定要参照近期实际的上网平均电价,来测算投资回收期。

目前设计单位编写的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的上网电价通常为不含税电价,而物价局批准的为含税上网电价。这往往在项目评估决策时容易被忽视,特别需要引起水电站投资者的重视,需对评估电价进行同口径还原,提供真实的决策依据。

一般电站在投运初期都很少能获得设计平均电价,所以运营初期多为亏损,这与可研报告中的25年经营效益的平均推算又存在偏差。水电站多作为电网的主力调峰电站承担了重大的调峰、调频任务,因此无功、空转较多。但是因电网调峰、调频的补偿方案一直未正式出台执行,所以无法在上网电费上得到补偿。

作为经营者,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就应对这种差异。随着电价的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来平衡投运前期的亏损,综合多年的经济效益。

4、水资源费和库区维护费

在水电站的经济评价中,总成本费用主要考虑了折旧费、修理费、工程保险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劳保统筹和住房公积金、材料费、库区维护费和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利息支出及其它费用。库区维护费多按厂供电量0.001元/千瓦时计算,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从工程竣工后开始按400元/人.年提取,共提取10年,水资源费是暂未考虑的。

而笔者参与的几个水电站从投产以来,水资源费的开征从0.001元/千瓦时目前逐步提高到0.008元/千瓦时,而且还有上涨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各省市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凡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溪流)、湖泊或者地下水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财综〔2007〕26号《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库区基金从自有发电收入的大中型水库发电收入中筹集,根据水库实际上网销售电量,按不高于8厘/千瓦时的标准征收。库区基金属于政府性基金,实行分省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中,省级辖区内大中型水库的库区基金,由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征收;各省市库区维护费标准多按厂供电量0.008元/千瓦时征收。投资概算中按厂供电量0.001元/千瓦时计算明显偏低

鉴于水资源费和库区维护费密切与上网电量挂钩,对于新电站的效益分析都应考虑到这些政策性因素调整的差异,目前每千瓦时0.15元的固定成本压力是经营者必须自行消化的。

5、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在经济评价中,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都未列入成本。根据项目后评价分析,这两者因素影响较大,应在投资决策中单列分析。

水电站由于占地面积广,加上国家对土地稀缺资源的调控,且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级税额标准呈增长趋势,所以土地使用税是经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税金。

根据[89]国税地字第013号文件《国家税务局对关于电力行业征免土地使用税问题的规定》及[89]国税地字第044号文件《国家税务局对<关于请求再次明确电力行业土地使用税征免范围问题的函>的复函》,国税地字[1989]第140号文件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关于土地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的文件精神,对水库库区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企业范围内的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尚未利用的,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审批,可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但坝区征收土地使用税是不能减免的,坝区的涉税面积也较大,税额标准高,这部分税金在经济评价中都未涉及,但在电站运营期是需按年缴纳的。

从2006年1月起,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的通知,凡在房产税征收范围内的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包括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以及完全建在地面以下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均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征收房产税。水电站的地下厂房都纳入了房产税的征收范围。虽然业内一直对水电站的地下厂房征收房产税有异议,无论是从地下厂房工程结构特点(结构形态、施工组织、投资造价、功能形态),水电站临时工程费用的分摊还是从国家的能源政策、清洁能源的长远发展、水电产业的政策导向来看都不适宜,但是财税[2005]181号的要求从2006年1月起已经执行。对于造价较高的地下厂房和综合办公楼等都应计算缴纳房产税。

6、流域水情分析

来水量、发电用水量与发电量之间的相关性密切,相关密切程度高,充分体现了水电“以水定电”的特性。从电站运行结果来看,来水量是制约电站发电及经济效益最根本的因素.所以投资前的水情与水情资料的收集、分析相当重要。

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水文气象情报站网站所进行的水文气象要素观测项目包括:雨量、水位、流量等。从流域洪水特点及传播时间可以看出:要充分利用电站洪水预报系统提供短期预报的水情信息,提前1-2天预知每一次洪水过程。即便在电站洪水预报系统失灵,也可充分发挥水文站的作用,人工点绘洪水过程线,也可提前5-7小时预知洪峰到达坝前时间和可能的入库洪量。

因此,在洪水起涨阶段,结合坝前实际运行水位,推算本次洪水可能出现的最高坝前水位,若推算造成弃水,可提前与调度沟通协调,加大机组出力运行,提前腾出库容,调蓄洪水,避免造成过多的弃水或不弃水。在洪水退水阶段,把握好蓄水时机,及时拦蓄尾洪,力争将水库蓄至较高水位,提高水能利用率、增发电量。新晨

7、结束语

重视项目经济后评价工作,规范管理流程

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经济后评价工作,并不是电站正常发电交付使用,竣工决算归档后项目建设就终结,而要在统一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地项目经济后评价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项目建设管理的常规性步骤。为有效地节省评估成本和时间,对于水电站这种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的工程,可以在阶段性地进程中引入后评估工作,纳入项目管理的日常工作任务。为电站的经济可行性提高更可靠的保证。

注重项目后评估结果的反馈应用

项目经济后评价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在新立项项目投资的决策、项目设计、建设管理等过程中被采纳和应用的效果。遇到类似的、同规模、同区域、同特性的在建项目是否可以将后评估结论中差异较大的项目进行修正,有效避免同类差异。同时项目经济后评估的反馈和应用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使项目后评估信息得以反馈和应用的机制与平台。企业应在相应的工作流程中明确规定后评估结果的应用制度。为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确保项目的立项成功。

库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监测;措施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加大,相关岩土、水利水电以及道路桥梁等工程数量也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诸如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岩崩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虽然能够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但它却是一个相对综合的工程项目,涉及诸如地质条件、岩土性质、场地环境、工程要求、气候变化、地下水动态、施工程序和方法等,许多相关的复杂性问题,并且相关理论尚待完善。

2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现状

一般来说,诸如泥石流、滑坡、岩崩、土地沙化以及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都是由于人类频繁的工程活动对当地地质环境造成破坏而引发的,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着极为复杂的过程,受岩土类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天气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就目前而言,现有的技术水平与监测能力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人力、物力以及经济损失,而不能从源头上对地质灾害进行根本的治理[1]。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阶段及其目的

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地质灾害治理过程的始终,实际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地质灾害体的勘测;(2)针对该灾害的治理方案设计;(3)进行治理施工;(4)竣工运行。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与工作目标都有所不同,其监测内容与监测手段也有所差异。

3.1地质灾害勘察期间的监测

1)根据监测区域的地质灾害变形历史对该区域的变形特征进行监测,并通过变形可以波及的影响范围对当前的稳定状态进行判断;2)对可能形成的地质灾害体进行空间几何特征勘测,预估其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规模;3)对该区域的岩、土体的滑动速度与变形规模进行观测,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灾害体的变形信息预测出可能发生失稳破坏的时间、范围,及时预告。

3.2地质灾害治理设计阶段的检测

该阶段的检测工作主要有3方面的内容:(1)为了能够提供有效的设计载荷以及其他相关设计参数,工作人员要做好正在滑动的滑面数量与位置信息的确认工作;(2)灾害体的内部变形特征与特征信息是防治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工作人员要及时做好检测工作;(3)治理方案的制定来源于工作人员对滑坡主滑、抗滑、牵引地段的划分与确定以及边坡危岩体差异变形的观测[2]。

4监测工作设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监测工作设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勘探钻孔资料。该资料能够帮助监测人员发现潜在的失稳破坏面,并在监测期间做好防范工作。2)工程地质平面图及剖面图。帮助监测人员了解地质灾害体的主要分布区域以及变形活动分区。3)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该资料能够帮助监测人员了解并掌握相关环境地质条件。4)稳定性计算分析报告。帮助监测人员了解地质灾害体发生变形活动的主控因素、薄弱部位以及稳定状态等信息。5)工程水文地质分析报告。帮助监测人员了解当地地表水文条件与年度变化对地质灾害活动的影响。6)防治工程设计报告及防治工程布置剖面图。帮助监测人员在施工期与运行期对治理工程的布置以及控制变形机制进行调整。7)工程开挖施工地质检验记录。开挖施工时揭露的地质工程问题是监测运行期的主要监测内容。

5监测形式

5.1地表绝对位移监测

地表绝对位移监测包括地表水平位移、地面沉降与表面倾斜监测3部分,其中,表面倾斜监测常用观测方法为简易量测,而地表水平位移和地面沉降监测常用的观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大地测量法,对水平位移监测,包括但不限于视准线法,小角法、极坐标法以及交会法等;对垂直位移监测,包括水准测量,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等;(2)GPS测量法;(3)近景摄影测量法。

5.2滑坡体内部位移监测

滑坡体内部位移监测包括:(1)滑带处错动变形,常用的观测方法为便携仪表量测法,固定埋设仪表量测法;(2)内部相对位移监测,常用的观测方法有埋设仪表量测法。

6监测主要手段

地质灾害监测项目的进行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治理工程而有所区别,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环境条件、灾害类型、灾害安全等级以及防治措施和变形控制要求等。本文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进行相关分析。

6.1常规地面测量

该方法是利用全站仪等对地质灾害体的角度、边长以及高程的变化来确定变形。该方法在三峡库区应用时主要针对的是高边坡监测,主要应用有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2种测量仪器,其中前者自动化程度高、精度也高,但受通视条件和气候因素影响较大,而后者主要应用于垂直方向变形观测,但只适用于小范围的高切坡变形监测,并且其作业过程长期没有更新。

6.2地下水测量地下

水对滑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使岩、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2)地下水位上升时,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造成土体软化、饱和,因此,地下水位的监测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三峡库区进行地下水位测量时,运用的是自动化设备对地下水水位与水温的动态监测。

7结语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测工作是一个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综合技术体系,相关的监测手段和监测设备也种类繁多,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法和监测方案,通过可靠的监测数据分析,按照适宜性、针对性的原则来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以便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在具体的监测工作中,相关人员要有效提高监测效率,避免因技术以及仪器的多样性造成的重复作业。

【参考文献】

【1】于漫江.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措施分析[J].科技展望,2017,27(15):142.

库区论文范文第6篇

一、总体要求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根本要求,以“争当‘三有一新’建设先锋”为主题,把理想信念和反腐倡廉两项教育贯穿始终,以“七大党建主题活动”和“十大创先争优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三峡工程库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一)推动科学发展。认真履行机关党组织教育、协助、保证、监督的职能,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谋划工作的着眼点、推进工作的主轴线、检验工作的度量衡,贯穿于机关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教育、锤炼、引导机关党员干部争做高举旗帜、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转变作风、服务基层群众的表率,改革创新、保持先进本色的表率。

(二)促进社会和谐。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机关形成良好风气。各党支部要建立起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

(三)服务人民群众。要继续做好“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等密切联系群众“三项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

(四)加强基层组织。围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丰富组织生活,创新活动方式。要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员队伍建设,努力使机关党建工作走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前头。

三、主要内容

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一是领导班子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成效明显;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工作机制好。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四是工作业绩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的建设与各项工作统筹兼顾,相互促进,成绩显著。五是群众反映好。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群众满意度较高。

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当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楷模。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成为熟悉政策的“活字典”、精通业务的“多面手”。二是带头争创佳绩,当锐意进取、爱岗敬业的楷模。勇于在工作上创新,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方法,推进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以创新的精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当心系群众、服务基层的楷模。具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带头参加密切联系群众“三项活动”和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带头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公开办事制度等措施,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带头遵纪守法,当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的楷模。牢记“两个务必”,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中央、市委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带头执行党内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五是带头弘扬正气,当公道正派、弘扬正气的楷模。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加党员志愿服务和“献爱心”活动,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公道正派,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四、活动载体

开展七项活动,实施十大工程,即将“三项活动”、“三项治理”、“四项监督”、“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唱读讲传”、“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纳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之中,统筹部署实施。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以实现库区“三有一新”为目标,实施十大工程,切实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三大突出问题,推动库区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好七项工作

1.“三项活动”。一是“三进三同”活动。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每年参加“三进三同”活动不能少于7天,新招录公务员、新提任领导干部不少于1个月,每人撰写1份党性分析材料,形成1份反映社情民意,促进农村发展的调研报告,认真落实联系村帮扶措施,在生产扶持、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确保扶助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益。二是结穷亲活动。按照局党组《关于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的通知》要求,局领导每人结对帮扶1户困难党员、1户困难群众,处级、副处级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户,副处级以下干部以党支部为单位各结1户,结对干部每年深入帮扶对象家中不少于2次,坚持长抓不懈,不脱贫、不脱钩。三是“大下访”活动。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以“听移民心声,解移民心结,做移民贴心人,争创零上访镇街,争当移民信赖单位,争做让移民信任先进个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争”活动。局党组会每季度至少集中研究1次干部大下访工作,每月1次集中分析处理信访疑难问题。局领导每月定期接待群众来访,每季至少约访、下访两次以上,处级、副处级干部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开展“移民心连心”活动和搞好移民“民情调研”工作。

2.“三项治理”活动。全局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市移民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责任制》和市移民局“三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杜绝机关公务人员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领导干部超标准使用公务车和领导干部违规经商办企业等行为。

3.“四项监督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和局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的通知》,全面推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坚持“三公、三意、三匹配”原则,不断加强和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处级以上干部每人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每个党支部至少推荐1篇优秀心得。

4.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按照局党组《关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规划暨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渝移党组发〔〕7号)要求;认真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党员一季度读一本好书,写一篇体会文章,一年参加一次交流和考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精读各类书籍6—8本;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在学习载体上,局党组坚持每月一次中心组学习;党支部每月组织一次“”学习;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由组织人事处和培训就业处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党性实践主题教育活动,今年,由局机关党委举办“牢记两个务必”和“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专题培训班,并组织到西柏坡和张思德故居实地考察体验。

5.“唱读讲传”活动。按照内容具体化、形式生动化、主体群众化、机制常态化的要求,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充分利用“五一”、“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庆点和“读书月”,策划和组织好职工性活动,切实做到唱红歌长精神、读经典强素养、讲故事树榜样、传箴言净心灵,提振机关干部的精、气、神。今年要在继续抓好“唱读讲传”活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峡移民故事》的编辑出版工作,收录80~100个三峡移民故事,5月底前完成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方案编制、故事素材筛选等前期工作,5—10月采写、创编,月专家审评、终评、编辑,争取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版发行,并申报“五个一”工程奖。

6.“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活动。坚持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积极开展以创建“学习型”机关、“节约型”机关、“创新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和谐型机关”等“五型机关”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活动。各支部、处室(中心)要积极开展文明细胞建设,争创文明处室、文明职工、五好家庭。深入开展“千万市民文明行动”,全局干部职工要自觉参与“人人是形象”、“文明在细节”、“微笑满渝州”、“洁净新家园”四大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各种献爱心的捐助和志愿者活动。今年月,举办移民系统第三届职工运动会。

7.“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活动。坚持把“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作为永续工程来抓,全局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起“发展为了移民、发展依靠移民、发展成果由移民共享”的理念,自觉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移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发扬移民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特”作风,坚持“落实上级部署不打折扣、加强部门协作不分彼此、发挥自身职能不辱使命、服务全市发展不遗余力”。在服务意识、依法履职、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政务公开、清正廉洁等六个方面狠下功夫,认真整改落实活动反馈意见,力争在市级部门活动评比中取得较好成绩。

(二)强力推进十大工程

1.结算结转对接工程。今年是三峡移民工作结算结转对接之年,全面完成结算结转对接工作是移民系统首要任务。在结算工作方面,要依据国家批准的规划和概算以及移民任务与投资“双包干”方案,逐级开展移民资金结算工作;结转工作方面,要完成移民剩余任务“1261”目标。即:搬迁安置移民1000人,还建房屋2万平方米,完成移民投资计划60亿元,稽察审计整改合格率达100%;在对接方面,要积极配合国务院三峡办,争取国家尽快批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报告》,根据国务院三峡办总体部署,协助长江委等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实施规划报告》,预安排三峡后续工作急需启动项目资金计划,实现“前三峡”与“后三峡”工作的无缝对接。

2.助推库区产业优化发展工程。深化对口支援和招商引资工作,继续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五年规划,构建国家部委、兄弟省市、中央企业、主城区“四对一”的对口支援平台,举办好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经贸洽谈会,重点区县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及时启动库区各区县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建设,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扶持。大力培育库区新型能源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加工业、天然气化工及盐化工、新型建材工业、现代装备制造、生态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年,完成产业发展“2255”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20%,招商引资签约500亿元,新增银行贷款500亿元。

3.移民社会保障及生产扶持工程。着力解决移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继续落实好以资金直补为主的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用好三峡水库库区基金,加强城镇移民后扶和城镇移民困难扶助的常态化管理,稳步实施《三峡工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淹地农转非移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力度。做好农村移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基础工作和城镇移民养老保险调研工作,在国家和市相关政策出台后尽快付诸实施。做好移民“低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加大移民生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移民发展投入小、见效快的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和小商业等项目,使绝大部分移户都有一个支撑家庭经济的项目。

4.生态屏障建设工程。抓好生态屏障区建设,突出抓好苗圃基地建设和巫溪、巫山、奉节“百里红叶长廊”基地和云阳生态屏障示范项目建设。加强消落区管理,抓好库区水污染防治和城集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的运行维护,强化水库清漂保洁及工业污染、船舶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库区支流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确保库区群众饮水安全。今年要完成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5632”目标。即:实施生态屏障工程50万亩,启动水污染防治项目60个,启动地灾防治项目30个,完成“7+1”试点示范项目20个。

5.移民培训就业一体化工程。加快“1+15”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认真开展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主题年活动,今年完成移民培训就业“7415”目标。即:培训移民7万人,新增城乡移民就业4万人,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投入10亿元,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0.5个百分点。

6.宜居新家园工程。加快实施库周交通建设项目,解决库区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快水利设施配套,解决库区群众灌溉难、饮水难问题;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强化移民安置社区公共服务功能,解决移民就医难、上学难问题;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目标,完善移民居住区基础设施,为移民提供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围绕“蓄降水地质灾害安全监测与防范,后续工作地质灾害规划与实施”两个中心,按照“以监测为主、避让为先、重点治理、多方结合”的方针,综合治理库区地质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夯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三道防线”,提高库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8.库区文化基地建设工程。对库区重点区县补助建设移民文化基地,对移民安置乡镇补助建设乡镇文化站,对库区移民安置村补助建设村文化室,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启动建设三峡移民博物馆,保护和完善库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

9.和谐库区建设工程。以“不出大事,小事得到及时有效处置”为工作目标,以处理移民搬迁安置遗留问题、解决库区群众当前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提供长远生计保障为抓手,做到不欠法律账、感情账、政策账,确保移民信访稳定总体可控。今年要完成移民信访稳定“6110”目标。即:移民积案、老案化解率达到60%,重大移民信访突出问题处置率达到100%,移民信访回复办结率达100%,无一起敏感时期进京到市非正常集访。

10.廉政建设工程。加强移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筑牢移民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深化移民监督网络建设,加强移民资金稽察,审计监督,确保移民资金管理安全有效运行。认真执行工程建设“四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五、主要程序

各党支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确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主题和载体。要按照六个环节,扎实有序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公开承诺。各党支部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方案,明确创先目标、重点任务、时间进度和具体措施,党员提出参加活动的具体打算,明确努力方向,作出承诺,在局域网上公布,接受监督。

(二)积极争创。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要按照活动方案和公开承诺,认真组织开展并积极参加争创活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履行职责,办好承诺事项,发挥作用、展示形象。要建立创先争优活动记实登记制度,对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的过程、重大事项和效果逐一登记备案。

(三)领导点评。局领导通过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调研座谈会等方式,至少每半年对所支部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一次集中点评。同时,结合日常工作及时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时点评,实事求是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四)群众评议。机关党委对各党支部、各党支部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采取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聘请活动监督员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每年结合党员民主评议组织开展一次群众集中评议,评议结果要登记在册,并以适当方式公布。

(五)组织考核。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基层党组织“五个好”考核验收标准的通知》(渝组办〔290号)精神,机关党委对各党支部每年组织一次“五个好”验收考核。每年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时,各党支部党员落实“五带头”情况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创先争优活动评选表彰的重要依据。

(六)评选表彰。在考核基础上,机关党委每年“七.一”组织评选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并向市直机关工委推荐表彰。

六、组织领导

(一)落实领导责任。成立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显刚任组长,其余局领导任副组长,各处室(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机关党委,由机关党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谭延喜、政策法规处处长郎诚、机关党委副书记冉冉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各党支部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本支部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领导。

库区论文范文第7篇

2001-2005年,是中国实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的期间。在此期间,中国政府空前地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从而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契机。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将在“九五”工作的基础,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解决重点区域的重点环境问题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论文百事通除了继续推进以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河(海河、辽河、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一市(北京市)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及一海(渤海)海域水污染防治为内容的33211工程的实施并力争抓出实效外,还增加了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小浪底库区及其上游和松花江流域等三个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以上13个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简称为“333211工程”。此外,重点环保城市山“九五”的47个增加为100个。上述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污染防治:

——实施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下降10%:

——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淘汰落后的尘产设备与技术;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行清洁尘产: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强化核安全和核辐射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

——重点治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轻工工业的行业污染。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

——大气污染防治,提倡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

——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45%:

——加强饮用水集中水源地的保护: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加到75%:

——治理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电磁辐射污染。

3.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一批部级生态保护区和自然资源开发重点监管区;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

4.农村环境保护: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控制白色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业污染: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

——防止农作物污染。

5.海洋环境保护: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控制陆源污染和近海养殖污染:

——保护海岸带和海洋的动物生态系统:

——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预见,“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将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将进入更为蓬勃发展的阶段。

二、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展望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将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展,市场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地增长。除了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市场外,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食品与绿色产品、低公害产品、环境服务业等领域,都蕴涵着极大的市场机遇。新晨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以上。估计总体投入将达到7000亿元水平,其投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污染治理:

重点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并完善工业废水的治理。全国各重点城市将新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4000万吨/日,估计治理总投资约需1000亿元(不含污水管网建设资金):工业废水治理约需投入1500亿元。合计约为2500亿元。

库区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内容提要水库移民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新问题;本文具体阐述了当前我国水库移民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新问题;深刻分析了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新问题的办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共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2亿千瓦;这些工程的建成,在防洪;发电;浇灌;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1800多万移民的搬迁安置,繁衍至今达2500多万人;其中农村移民达2288万,占移民总数的90%;我国大部分水库都是在改革开放前建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只能对移民进行低标准的补偿,未能考虑移民安置区的环

境容量和后期发展,造成移民搬迁安置后的生产生活不能得到及时恢复,遗留了大量新问题;

一;水库移民新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水库移民的贫困面大,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状态

从总体来看,移民安置区信息闭塞;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地方工业;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少,市场营销主体匮乏,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缓慢,动力和后劲不足;同时,移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表现为移民收入水平低,绝对贫困新问题还比较突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为1557元,仅相当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4元的53%;其次是移民和当地群众的差距越拉越大,相对贫困越来越突出;移民搬迁后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受移民后期扶持办法没及时跟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后期扶持;移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基础薄弱;底子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移民在搬迁后的生产和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造成和当地群众的差距越来越大;

2.生产资料匮乏,安置区环境容量不足,移民的生计新问题难以为继

我国农村移民,非凡是1985年底前的移民,主要采取就地后靠方式安置;搬迁前,这些移民大多居住在河谷地带,耕地肥沃,生活相对宽裕;搬迁后,后靠安置区的生存容量狭小,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均占有耕地少,土地贫瘠,这是水库移民生活困窘的主要原因;移民异地安置时,所得的耕地质差量少,大部分是冷浆田;山田;望天丘,产量很低;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移民未拨给荒山;荒坡和山林;大部分移民的土地划拨后未正式办理手续,在包产到户前,安置区的荒山;荒坡和山场归集体所有,因权属不清,经常和当地群众产生纠纷;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移民就不能随便开发荒山;荒坡;由于生产资料的制约,移民“无用武之地”,多种经营无法开展,生产门路狭窄,收入难以提高;

3.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不能满足移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移民安置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非凡是大多数库区没有修建沿库公路;跨库桥梁或码头,移民出行极为不便;如江西柘林水库武宁县杨洲乡界牌村因建库而成为孤岛,至今不通电;不通路,过着“头顶高压线,家中没有电,住着茅草棚,点着松明灯”的落后生活;据统计,目前全国有717.6万农村移民饮水困难或不平安,占农村移民总数的32.4%;全国有12.8万移民适龄儿童失学,占移民适龄儿童总数的2.8%;有2.3万个移民行政村没有卫生所等基本医疗条件,占移民行政村总数的40%;有不少移民村因为贫困留不住乡村医生,村民看病只能跑远路去乡镇卫生院;大部分移民安置区由于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差,环境容量小,非凡是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山地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并呈恶化趋向;非凡是有些水库在调度时超水位蓄水,库周移民由此造成的损失又得不到补偿,加剧了库区移民的贫困;

4.水库移民的长期依靠心理和抱怨情绪,影响着自身的发展

移民搬迁后,无论是就地后靠还是外迁安置,移民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原有的社区网络资源,面对的是一个完全生疏的环境,一切都需要重新建立,心理压力本来就很大,再加上生活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轻易滋生对国家的抱怨心理;同时,移民认为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国家欠了他们的帐,可以躺在国家怀里,什么新问题都应由国家负责解决,“等;靠;要”的思想和“非凡公民”的意识很普遍,又有很强的依靠心理;不少移民的精神状态低沉,有的甚至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已经穷得麻木了;村里没有好的带头人,缺乏脱贫致富的思路;办法和内在动力;尽管地方政府想方设法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办法,但效果并不明显;

5.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功能不足

由于安置规划的不科学,非凡是改革开放前,许多工程根本就没有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导致移民搬迁后,由于环境容量不足,安置区各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一方面加大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这对本来作出很大牺牲又没有得到足够补偿的移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区后,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给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由于后期扶持政策不健全,扶持办法跟不上,扶持资金不足,使安置区经济社会系统本来就不强的系统功能得以减弱,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移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然缺乏持续性,这也是造成水库移民长时间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水库移民新问题的成因

1.我国的基本国情,客观上决定了移民新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移民新问题的长期性

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难频繁,为了合理配置水资源;防御水旱灾难和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必然要兴建大量的水库;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密集,水库工程建设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水库移民搬迁;据资料统计,美国已建水坝8.27万座,和我国建成的水库数量基本相当,但美国的水库移民数量还不到我国的二十分之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因兴修水库而带来大量移民的现实,是难以改变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方面处于一穷二白的状况,另一方面又需要新建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牺牲移民的部分利益,低标准安置移民;因此,对移民生产生活的恢复和发展,就只有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后期扶持力度,这就决定了我国水库移民安置上的长期性;

2.对移民安置工作熟悉的偏差,主观上留下了水库移民新问题的隐患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对移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熟悉不足,对保护移民权益重视不够,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对移民安置规划;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实施管理和后期扶持等不断进行规范,使移民安置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从总体上看,在移民工作上还没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工程;轻移民”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致使忽视或不尊重移民权益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3.前期补偿标准低,后期扶持办法落实不到位

我国水库移民补偿扶持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前,只对移民进行前期补偿,但补偿标准相当低;改革开放后,移民的补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移民生活安置和安置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明显改善,但和生计相关的生产安置仍不理想;为了解决因前期补偿不足带来的新问题,80年代以来,中心先后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后期扶持基金,分别用于解决不同时期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新问题;这些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解决了部分移民的温饱新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功能;但现行后期扶持政策仍然存在几个突出新问题摘要:各地执行政策情况不一致,标准不统一,扶持资金数严重不足;后期扶持管理跟不上;非凡是绝大多数地方水库在今年7月1日之前,一直没有列入国家后期扶持的范围,因此,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总体效果不明显;不仅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新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且新矛盾和新新问题仍在不断产生;

4.移民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机制不健全

在移民政策法规建设方面,1991年颁布的《移民条例》的主要框架是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制订的,有些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移民工作的需要,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在实施中往往产生有法难依;有法不依;政策操作成本高等新问题;《移民条例》一直到2006年才进行修订;在移民管理体制方面,迄今为止中心政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水库移民管理机构,移民工作由水利;水电;三峡办;南水北调办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全国各省的水库移民管理机构建设很不规范,规格不一;编制不等,分别挂靠水利厅;发展改革委;民政厅等不同部门,且大部分为事业单位,行政协调能力弱,职能职责不健全,工作经费不落实,很不适应移民工作的需要;在移民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新问题是,移民安置规划编制深度不够,没有真正成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移民工作透明度不够,移民参和程度不高,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工作不够协调,存在脱节现象;

三;坚持前期补偿和后期扶持相结合,妥善解决好水库移民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心;国务院对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新问题越来越重视,解决水库移民新问题的力度也越来越大;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有关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号)(以下简称国务院17号文件),加大了对水库移民的扶持力度,扩大了扶持范围,明确了扶持办法;7月,国务院又颁布了新修订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以下简称《移民条例》),提高了水库移民的前期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明确了移民安置工作的程序和法律责任;如何采取切实有效办法,贯彻落实好这两个文件,是解决好我国水库移民新问题的关键;

1.强化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行业管理

首先,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水库移民管理机构体系;体制进行改革的一个关键是要建立起移民管理组织机构,以有效地实施政府的管理职责;根据我国现有国情,拟成立统一管理全国水库移民的职能部门;组建直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政府职能部门——国家水库移民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并制定政策法规;进行行业管理等,所有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均归口国家水库移民管理局进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成立对应的移民管理机构;其次,水库移民安置要统一纳入行业管理;在工程开工前,要科学编制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并要在水库移民安置规划经论证批准后,工程项目才能立项;第三,要重视并严格加强规划设计和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查和审批,择优选取高资质规划单位进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和监测评估,同时对规划设计和监理人员实施执业资格上岗制,以期从“源头”上加强对移民规划设计和监理队伍的控制管理,并通过制定相关技术文件和管理制度,制定移民规划设计和监理规范,逐步实现对移民规划和监测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水库移民安置的科学化;

2.在新建工程移民的补偿上要科学合理,确保移民重建家园的基本需要

首先,对移民的沉没损失要进行合理补偿;新的《移民条例》对水库建设虽未沉没但移民搬迁后带不走的财产也列入了范围,相对于原《移民条例》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更实事求是;其次,要建立水库移民沉没损失的评估体系建设;要就水库建设对移民造成的实际损失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避免实际工作中的认为因素,使移民沉没损失的评估客观化;科学化;第三,对移民沉没损失的补偿不能仅考虑其财产的现值,应充分考虑到财产的重置价值,否则移民在新的安置区就难以恢复其原有水平的生产生活;第四,在考虑移民有形财产损失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移民无形资产的损失;无形财产的损失,在新老《移民条例》中都没有考虑,然而,事实上移民的无形资产损失是巨大的,尽管难以估计,但却是客观存在,应该在安置政策上给予充分考虑;

3.统筹各方力量,加大后期扶持力度

由于中国的国情,我们还无法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实行一次性足额补偿;必须在前期补偿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一段时期的后期扶持来实现移民的妥善安置和不断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国务院17号文件,对后期扶持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及其各项办法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仅筹集一部分后期扶持资金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水库移民新问题都解决好;移民新问题既是经济新问题,又是复杂的社会新问题,不仅需要移民部门加强管理,更需要政府将其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统筹考虑,将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水库移民作为整个“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予以重点解决;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水库移民的扶持力度,加快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切实维护好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加快水库沉没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坚持依法移民,并消除不同工程移民安置政策不同的新问题,依法保护各类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建立健全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监理监测机制;引入社会监理及监测评估机制,监测落实有关实施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移民政策,监督和评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执行,指出实施单位和项目业主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评估内容包括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经济收入;农业产量以及移民对组织机构;社会服务和社会发展的评价,从而在各方面维护移民的权益;第三,进一步完善移民监管体系,提高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强化管理办法,确保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移民安置工作和移民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移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四,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开发性移民方针,搞好移民安置;对移民搬迁后的安置要进行科学规划,促进移民搬迁安置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库区经济;社会;移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移民权益保护创造物质条件和良好环境条件;统筹考虑移民搬迁后的发展新问题,搞好安置区生产开发和经济发展,通过为移民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维护好移民的发展权,促进移民的各种权益得到落实;第五,加大移民的公众参和力度,建立移民申诉渠道;通过移民群众的参和,增加移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帮助设计单位提出更切合实际;受移民欢迎的安置方案,激发移民积极参和项目建设的主人翁精神,要让移民在实施中对政策的落实和补偿的兑现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建立移民申述渠道,接受和处理移民申诉,了解移民搬迁和安置实际情况,吸取经验教训,为移民排忧解难,真正把移民的各种权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把移民的各种新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