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扩张论文范文

扩张论文范文

扩张论文

扩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研究;科学动态;UTD24;前沿;热点

引言

当前,许多国家在创新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以期实现经济现代化,而这个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就是学术研究创新发展[1]。大量研究也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创新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呈现指数增长方式[2,3]。近年来,学者们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创新研究文献展开整理工作。栾春娟等[4]对国际创新研究的核心期刊进行了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Merigó等[1]从学术角度分析了1989—2013年创新研究的最主要国家与发展趋势。张秀萍和王振[5]探讨了社会网络在创新研究中的应用状况。Cancino等[6]分析了创新研究的主要作者、专业期刊及最具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作者之间的文献耦合和共被引用分析。随着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并为世界所瞩目,创新的研究群体在不断扩大和全球化[7]。创新研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拓展创新前沿正是中国创新学者的职责所在[8]。而国际一流期刊上的创新研究文献拥有更多的颠覆式原创性与前瞻性,是衡量创新研究领域的一个国家、机构或学者创造知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创新时代人类创新活动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力,必将对未来世界格局产生广泛与深刻的影响。因此,探讨国际上一流期刊上的创新研究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研究多从某一视角展开探索,较少集中于国际上顶级期刊的创新研究,也缺乏从多维度与长时间进行综合测度与全局把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9]。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聚焦于商学领域UTD24期刊上2000—2017年的创新研究文献,从引证基本结构、科学影响力、跨国合作网络、热点与前沿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全球顶尖创新研究的科研景观与前沿动态,寻找我国的差距与机会,更好地服务于该领域的未来研究,为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我们主要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所提出24本涵盖了国际上与管理有关的各领域顶尖期刊中提取创新研究的文献数据。本文选择UTD24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一方面在于UTDALLAS期刊是全球得到广泛认可的24本管理学科国际顶级期刊,在国际管理学界被公认具有最好的论文质量、最高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公信力。在这些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能够表征一个科研机构或学者的创造知识的重要能力,国际公认的商学院排行榜就是根据各个大学(商学院)在UTD24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给出的国际排名。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UTD24已经对创新研究给予积极关注[10]。具体检索过程如下:首先,在Webofscience中,采取高级检索,在参考Shafique[11]、Appio等[12]、Merigó等[1]及Cancino等[6]的研究基础之上,主题检索式设定为TS=(in-novat*OR“ideageneration”OR“productdevelopment”ORideationOR“ideaevaluation”OR“ideaexecution”ORco-creation)。其次,期刊检索式为IS=(0001-4826OR0165-4101OR0021-8456OR0022-1082OR0304-405XOR0893-9454OR1047-7047OR1091-9856OR0276-7783OR0093-5301OR0022-2429OR0022-2437OR0732-2399OR0025-1909OR0030-364XOR0272-6963OR1523-4614OR1059-1478OR0001-4273OR0363-7425OR0001-8392OR1047-7039OR0047-2506OR0143-2095)。最后,将两个检索式进行逻辑“AND”运算精炼。此外,检索的文章类型为Article,文献使用的语言为English;研究时间为:2000—2017年。检索日期为2018年4月28日,共获得2633篇研究文献。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缺失的国家信息,我们根据原文中的作者单位信息、ResearchID等进行仔细识别与补充。关于缺失的作者关键词信息,利用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等获取原文,若原文中有关键词则直接进行填补;若没有,则团队三位成员各自结合文献标题、摘要、增补关键词等进行人工逐篇识别,并将每个团队成员的判定结果进行比较与讨论,达成一致意见,从而获得最终的填补关键词。本文将英格兰、苏格拉、威尔士等独立研究单元统一标准化为英国处理。

1.2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科学计量学的论文被引频次常规指数与统计学指标测量2000—2017年的创新研究论文的引证基本结构,探讨UTD24创新研究的知识扩散能力。其次,鉴于单一引文指标度量的局限性,综合运用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来测度十个最多产国家的创新研究的科学影响力,包括引文量、篇均被引频次、未被引用率、I10、Hm、P-in-dex、PPtop10%和RCI等。其中,I10是被引用频次超过10次的论文数量[13]。为了消除规模影响,Hm-index[14]应运而生。该指标公式如下:Hm=H/TN0.4,H为一个国家或机构的H指数,N为论文总数,0.4为通用的规模调整比率。此外,Prathap考虑到质量(C/P)与数量(C)的关系,提出P-in-dex[15],P=(C×C/P)1/3,P为论文总数,C为总被引用频次。最频繁引用论文的百分比(PPtop10%)的测算公式为:PPtop10%=NCtop10%/TNCi,NCtop10%表示一个国家在某个学科领域世界前10%被频繁引用论文的数量,TNCi表示这个国家在该领域论文总量[16]。相对引文影响(RCI)表示某个国家在某个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与全世界所有国家在该学科领域的篇均被引次数之比[17]。然后,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创新研究跨国科学合作网络的结构、属性特征与演变。最后,借助Sci2tool、Pajek等软件识别与比较中国、美国与世界创新研究主题的异同性,并进一步利用突现算法探测全球创新研究前沿趋势。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引证基本结构

表1所示为2000—2017年创新研究论文的引证基本结构,总体来看,UTD24中的创新研究的论文的学术价值较高,被引频次不低于5次的论文占到85.26%,96.16%的论文至少被引用一次。随着创新研究产出的增长,高被引论文也会随之增加。绝大多数高被引的创新研究论文分布在2010年之前,但引用波动较大。2010年之后开始出现少量零被引论文。其中,2011—2015年每年的未被引用论文最多不超过3篇。由于受引用时期影响,近5年发表的创新研究论文的引用水平较低,变异系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表明论文之间的引用差距在逐渐拉大。

2.2科学影响力

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获得其他学者关注与引用的程度,学者们广泛使用引文分析测度文献的影响力或质量[18,19]。表2列出了10个创新研究最高产国家的基于引文指标的得分结果。综合来看,美国具有较强的创新研究科学影响力。例如,美国的I10、Hm、P指数都排名第一,得分分别为1578、10.89、281.89。接下来是法国、英国、加拿大;拥有较多科学产出的中国与荷兰在这3个指数得分旗鼓相当,位于中间水平;新加坡与意大利处于同一水平。法国和美国的PPtop10%与RCI指标表现较高,不仅高于全球期望值,而且还远高于其他所有剩余的国家。中国在这两个指标的得分与瑞士较为接近,稍微高于新加坡、德国,但均低于全球期望水平。因此,总体来说,中国创新研究的科学影响力低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为了观测国家学术影响力在创新研究领域的演变,我们引入AttractivityIndex(AI)[20]指数。该指标公式为:AIit=(Cit/∑Cit)/(Ct/∑Ct)。其中,AIit是国家i在t年的AI指数,Cit是国家i在t年的引文量,∑Cit是国家i在2000—2017年期间的引文总量,Ct是所有国家在t年的引文量,∑Ct是所有国家在2000—2017年研究期间的引文总量。总体来看,在研究时间内,美国的AI指数在均值1附近轻微波动,其他国家的AI指数波动较大。近年来,尽管美国AI得分低于英国、德国、瑞士、中国等,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创新研究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停滞不前了,而是表明它的影响力比全球总的影响力增长较慢。此外,最近5年来,德国、瑞士、意大利、英国、中国等国拥有较高的AI值,反映出它们的创新研究成果的曝光率增长较快,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向外扩散。

2.3跨国合作网络

通过提取论文标注的作者单位地址的国家信息,并借助Sci2tool软件构建3个时间段(2000—2005年、2006—2011年、2012—2016年)的合作网络来探讨创新研究跨国科学合作动态演化趋势,可视化结果如图1所示,网络中结点的大小表示该结点的合作数量多少,连线的粗细代表结点之间的合作频次。表3给出了创新研究跨国合作网络的特征。由表3及图1可知,在研究时期内,创新研究跨国合作网络呈现出持续扩张的特点。从网络节点、连线数量及平均度中心性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创新研究的跨国合作网络之中,合作关系在不断增长,跨国合作影响力在世界更大范围内迅速扩散。从网络密度来看,跨国合作网络中节点间相互连通越来越密集,即网络内聚性日益增长。但是,总体来看,整体网络密度不够大,说明跨国科学合作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此外,3个时期的网络密度均低于同期的聚集系数,即跨国合作网络围绕某些节点为核心而结集成团。网络的集聚水平也在不断增加。平均路径长度的数值从1.92逐渐下降到1.83,直径为3或4,表明跨国合作网络的路径长度较短,而网络连通度较高。从网络的接近中心势来看,网络中行动者的接近性的差异程度已经显著降低。从表4可知,在三个时间段内,美国始终位于跨国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美国的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都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证实了它在网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我国网络中心性指标均有显著增长,但是网络影响力与美国相差较大。另外,所考察的绝大多数国家与美国的科研合作活动都较为频繁,美国一直成为它们最活跃的合作伙伴。美国的最主要合作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法国发展到加拿大,再转变为中国。

2.4热点与前沿主题

利用作者关键词信息,对创新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进行识别。鉴于非统一规范化的作者关键词将会降低研究结论的精确性,首先,结合Sci2tool软件自带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人工识别等对作者关键词进行不断清洗;其次,通过对研究主题的频次统计,给出中美等频繁出现的前15个热点主题。由表5可知,全球学者均对创新的内部过程与管理研究议题保持了长期的研究兴趣,如新产品开发、研究与开发等主题一直是热度不减的重要研究话题。此外,还从组织视角展开创新研究,如跨国企业、企业绩效等影响。不同的是,我国更加关注本土化的创新研究,如“中国”成为第二大高频关键词。新兴市场、新兴经济等主题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演变与发展特点。同时,我国比较重视体制与创新的关系,折射出东西方制度差异性,但对创新的前置因素与行为主体关注相对不够。美国与其他国家都对创新的前置因素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如组织学习、企业家精神、专利、吸收能力与知识转化等。其他国家还对创新的行为主体进行了探讨,如网络等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频次。全球学者还对创新的方式与类别展开了探究,如产品创新、开放式创新等的研究频次较高。研究前沿能够引起学者的极大兴趣,在一段时间内引领研究热潮,并经过积淀而演变成研究重点[21]。通过Kleinberg[22]的突现检测算法来探测全球创新研究的前沿问题,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主题“新产品开发”的突现值最大,其值为10.10,但其突现早已结束,仅持续了三年。从突现长度来看,研究主题“网络外部性”“知识管理”“实证研究”“市场导向”“战略联盟”等均有不低于5年的突现历史。这说明它们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持续关注的热点,拥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要议题。研究主题“众包”有着较大的突现值,得分为5.56,表明该研究主题自从2014年出现在研究文献之中后经历较大的突增性发展,而且其突现并没有结束。“风险投资”、“网络社区”、“创造力”、“适应性”等研究主题的突现时间仍在继续,说明它们是未来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研究热点。

3结论与启示

扩张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目的讨论B超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B超常规检查方法对胆总管结石进行定性诊断,探讨诊断结果。结果52例经手术证实的胆总管结石,50例手术前被B超正确诊断,检出率为96.2%。结论B超对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胆总管(CBD)结石约占胆系结石的11%左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胆总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本文对52例患者进行B超临床诊断,评价B超的诊断作用,为临床选择检查治疗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所在进修医院收治的52例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22例,女30例,平均49.5岁;曾患CBD结石已行切除8例,出现发热12例,黄疸16例,52例均出现腹痛;单发结石40例,多发结石12例;结石大小约9~19mm,CBD扩张14~20mm。

1.2B超检查方法

1.2.1使用仪器日本东芝SSA-550A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1.2.2检查方法采用仰卧位及左侧斜位,在肋间、肋下等区域扫查,观察并记录胆总管内径、胆管结石数量和大小、胆囊大小及囊内情况。最后通过全面分析病例资料、治疗过程及影像表现,探讨误诊漏诊的原因与对策。

2结果

52例患者经B超确诊为胆总管结石50例,2例B超仅提示胆总管扩张而未发现结石。在这50例中,结石分布情况:肝外胆管上段结石34例,下段16例。结石大小:最大者约12mm×5mm,最小者约4mm×2mm。胆总管内径:0.8~1.0cm30例,1.0~1.5cm8例,1.5cm以上12例,胆总管内径最大达2.5cm。确诊胆总管结石病例中50例经治疗后能取净结石,造影至结束取石术历时30min~1h,患者配合良好,均未再发腹痛、发热,伴黄疽患者取石术后逐渐消退,复查B超均未见结石。

3讨论

胆总管结石系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多数是由于肝内胆管弯曲度大,肝细胞所生成的胆汁在肝内胆管中流动速度缓慢,造成肝内胆管内胆汁排除不畅,淤积而形成结石,多数为原发性色素性结石。这些结石由于其与周围组织或胆汁的声阻抗不同,使其形成强回声,并易被B超所发现。在本组病例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运动量大小相关。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潴留时间延长,胆石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加,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将近50岁,正好说明了这一情况。

据报道,B超结合ALP对于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因B超为无创性检查,且价格便宜,检查方便,被认为是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在B超检查中,一般先嘱患者仰卧位,患者舒适,检查方便,效果较好;然后左侧卧位,患者右手抬起,此体位可使肝脏和胆囊稍向左侧移位,使胆管从门静脉的右前方转向正前方,借助肝脏和胆囊作为超声窗有利于肝外胆管的显示,便于追踪肝外胆管下段病变;同时可使胆囊颈部和底部显示更清楚;胸膝卧位可使肠气向背侧移动,对探察胆总管有帮助,也可能使胆囊颈部或胆总管远端结石发生移动。探察胆总管时,常需要对探头适当加压扫查饮水充盈的胃窦和十二指肠,可以显著提高其显示率。另外胆道系统超声检查的体位,需要根据检查中的声像图所见随时调整,因患者的情况差别、病变部位不同,依据实际情况选取最佳体位,只要能清楚显示观察目标,即为合适体位。

B超在诊断过程中结石呈强回声光团,与管壁间有分界,其后出现声影,管壁增厚。但胆总管下端常因受胃肠道气体的干扰而使检查准确率降低,本组就有2例患者被误诊为胆总管扩张而未发现结石。所以必须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一定要求患者查前禁食10h以上,检查时间以上午为佳。如肠道气体较多,给予清洁灌肠可以减少结肠肝区气体的干扰。检查中要注意手法,要多部位、多体位、多角度检查。例如,让患者取胸膝卧位,用探头加压揉动上腹部,有助于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让患者取45°角半卧位,深呼吸后屏气,利用下垂的肝脏左叶作为声窗,有利于观察肝外胆管结石,这亦是检查肝外胆管结石值得可取的一种方法。如患者有典型临床表现,而B超检查既未见到结石,又未发现胆管扩张,可采取脂餐检查。有条件的,尽量使用分辨率高的超声诊断仪,有助于肝外胆管结石和其它肝外胆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随着B超仪器的发展和B超医生检测水平的提高,胆总管结石的B超诊断成为简单而又准确的方法。本组经手术证实的52例病例中,50例被B超检出,其检出率为96.2%。比国内周永昌、郭万学所报道的80%较高。总之,本资料表明,B超不仅能提示结石的大小、形态、数量等,并且结石的声象图特征与其成分结构有一定相关,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能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富京山,左文莉.全身超声诊断学.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7.

2韩兴权,万登敏,刘玲,等.超声在肝外胆管石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8):610-612.

3刘彤华.诊断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7.

4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54.

5岳树强,李开宗,窦科峰,等.胆总管结石阴性探查原因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599-600.

扩张论文范文第3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论文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改革的当务之急,一要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二要转变传统教学论文观念;三要应用新的案例教学论文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论文办法,如何在审计专业教学论文中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论文质量,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单位、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工作范围、服务本质和上迅速扩张,出现了审计毕业学生与需求的不适应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的审计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目标应是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

审计学科具有很强的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论文质量和教学论文改革工程”,强调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的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大增;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高了对审计工作质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团队互助精神。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论文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论文,而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论文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论文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论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论文规律,直接制约着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改革,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进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办法,案例教学论文法的实施势在必行。

由于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对审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论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案例研究对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论文观念的更新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教学论文改革已成为审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审计教学论文规律,广泛实施案例教学论文办法,以便在教学论文办法和教学论文内容安排上适应全面培养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运用审计案例教学论文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但可以积极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如校内审计模拟操作、课堂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学论文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

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论文法时,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论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论文目的、不同的教学论文阶段、不同的教学论文课程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论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案例教学论文与理论教学论文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学原理》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材中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讲解,只是写明应包括的和层次,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师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带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交给学生判断,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论文效果明显提高。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归纳理论。比如在讲授《效益审计》课程时,可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如讲解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延伸的效益审计时,教师可以先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单位连续三年真实合法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做好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测算各项评价指标、对比标准进行评价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们自己分析,独立完成上述业务操作过程;接着在小组相互交流,在班内讨论,评选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等级;最后由教师对这次实际业务的操作进行讲评,总结出学生们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在整个教学论文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审计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通过分析并提示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领悟和巩固;不仅可以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克服死记硬背,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张论文范文第4篇

二、学位论文的选题(一)选题的意义1、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实际上就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引自《汉语写作学》);2、选题,是科学研究能力之一;3、博士、硕士论文的选题,是决定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有的导师预先拟定若干题目,分配给学生。这样也可能完成较好的甚至优秀的学位论文。但学生没有学会如何选题,其学术研究能力不完整,缺乏选题的能力。不掌握选题和题目设计的方法,就只能参加别人的课题组,承担部分章节的写作,而不会自己设计课题,不能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现今所谓“学科带头人”,选题能力是其重要素质之一。博士、硕士研究生应当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确定选题。(二)课题选定课题选定的四项要求:1、有学术性、理论性2、有实践性、针对性3、有充足的资料4、能够扬长避短1、有学术性、理论性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首先是判断其选题是否具有学术性、理论性。评价的结果,如果得出没有学术性、理论性,或者学术性、理论性较小的判断,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就成了问题。可见,缺乏学术性、理论性的课题,亦即纯粹技术性的、实用性的课题,不适于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例如所谓“执行难”、“裁判不公”等虽说是重大的问题,但不是学术问题、理论问题,就不适于选作学位论文的课题。有的属于政策性、对策性课题,也不适于作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是:研究一项法律理论,或者研究一项法律制度,或者研究一个法律原则,或者研究一个法律概念。答辩委员会成员或者其他专家在评价一篇学位论文时,所说该课题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或理论性,是指什么而言的呢?换言之,判断一篇学位论文学术性、理论性之有无、大小的标准是什么?符合下述五种情形之一,即可认为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其一,补白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没有研究,至少是国内法学界没有作过研究,这叫补白,填补研究的空白,属于有学术性、理论性。其二,开拓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虽然有所研究,但成果很少,仅有几篇一般性文章,或者仅研究其个别部分、个别侧面而不是全部,本文将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程度加深了,作了系统、全面、深度的研究,这叫有开拓性,属于有学术性和理论性。其三,提出问题性选题这一课题是社会生活或法律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没有或没有意识到,当然更谈不到研究,现在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价值,标志学术研究的进步,也许本文还做不到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学术性和理论性就表现在率先提出问题。其四,超越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已经作过很多研究,可能已经形成通说,但本文根据社会生活和法律生活的重大发展,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回答了实践中的新问题,所作出的研究结果远远超过了前人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准,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其五,总结性选题这一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不同的研究都有所侧重,有其局限,有所不足,本文在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作系统、全面、深入的带总结性的研究,这叫集其大成,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2、有实践性、针对性一个课题虽然有学术性和理论性,但如果在现代法治已经没有地位,现代社会中不发生这样的问题,你的研究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有什么用处,对于民主、法治和人权有什么意义?这叫不具有实践性、针对性。须说明的是,法史学研究,不能这样要求。须注意的是,有的课题,在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实践性、针对性,例如80年代初期,研究破产法,研究期货、证券制度,往往会被人指责缺乏实践性、针对性。谈论实践性当然不能局限于当时,要预见到社会的发展。第一篇以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我国还没有证券交易所;第一篇研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北京还没有几座公寓式大厦,住宅商品化政策还没有出台,能够说这样的选题没有实践性吗?再者,对实践性、针对性的要求,不可绝对化,不是什么研究都要求实践性、针对性。例如英美法上的某些制度,即使对我国法制不可能有多少参考价值,我们仍可选作学位论文题目。3、有充足的资料法学研究属于文本研究的性质决定,选题还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料是否足够。有的选题虽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性,但缺乏足够的资料,不可能成就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因此,选题是否适当,不能只看学术性、实践性,一定要考虑资料是否充分?没有充分的资料,再好的选题,也应舍弃,不可勉强。论文写到中途,因为资料缺乏,写不下去,不得不重新更换选题,就被动了。4、能够扬长避短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术研究何尚不是如此?前述三项要求,目的是做到“知彼”,即了解研究对象。第四项要求,是要“知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尽可能回避自己的短处,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判断自己的长处、短处,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否擅长抽象思维?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擅长论辩,而另外有的人却不擅长抽象思维,不擅长论辩。阅读的范围宽,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等读过不少,自然喜好辩论,擅长辩论。除专业著作外,很少读其他著作,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缺乏兴趣,自然不擅长抽象思维。在选题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长处、短处,使所选题目符合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可以避开。学术论文选题,大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理论型选题;其二,制度型选题。法理学领域的课题大抵属于理论型,就是民法领域也有理论型课题。迄今较优秀的民法博士学位论文,属于制度型选题的较多。在写作的难易程度上,理论型选题较难,制度型选题较易。理论性课题,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驾驭理论的能力,擅长抽象思维的人可以充分发挥其长处。如果不擅长抽象思维的人选理论性选题,就会很吃力,感到难以驾驭,讲不出多少道理。就应当回避理论性选题,而选择制度型选题。制度型选题,所研究的是现实存在的法律制度,是一种存在,虽然不同于物质存在。法律制度,例如民法上的各种制度,法人制度、时效制度、抵押权制度、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相邻关系等,是一种制度存在,有其定义、内涵、外延,有其构成、内容、目的、功能等,相对而言,容易把握、驾驭,容易成功。但一个擅长抽象思维的作者选了制度型选题,就发挥不了其长处。在博士、硕士研究生阶段,由于时间、精力及知识积累的限制,擅长抽象思维的人,很可能不擅长制度研究。选择了制度型选题,很可能正是其短处。其二,掌握外语种类及程度如何?各人掌握外语的语种和程度有不同。一个英语很好的博士生选择一个大陆法上特有的制度,长处得不到发挥,并且正好是其短处,例如论物权变动,由于英美法没有对应的制度,英语很好却一点也用不上,有很多德国、日本资料却不能利用,你叫他怎么能够完成一篇高水准的学位论文?反之,一个德语、日语很好的研究生,选一个英美法上特有的制度,也是如此。其三,专业知识上的长处和短处现在的硕士生、博士生,大抵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或偏重,因此在选题时要注意回避自己的短处。例如,对某个外国的法律掌握较好,而对国内的法制反到很生疏,如选择研究该外国法律制度的选题,可以扬长避短。这里顺便提到研究外国法律制度的价值问题,有的人认为研究外国的法律制度,没有什么创造性,否定其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把某外国某项法律制度研究清楚,供作我国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参考,这就是其价值。将外国的某项制度、理论引人国内,使之体系化、条理化,以便我们能够了解、把握、借鉴,这就是学术性和实践性。(三)题目设计其一,题目设计的四项要求:第一项要求:题目要新颖第二项要求:题目与内容相符第三项要求:题目大小适当第四项要求:能够扬长避短第一项要求:题目要新颖一篇学位论文的题目,就是该学位论文的名称,类似于自然人的姓名和法人的名称。通过给学位论文设计一个题目,首先,是要明示作者所研究的对象,使读者(更重要的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一望而知作者所研究的是什么;其次,要确定一个研究的最佳角度,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选择一个最好的切入点,现在时髦的说法叫“进路”;最后,还要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一般化,甚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可能给读者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评定论文的专家以好的第一印象。有一个时期,很多法学论文的题目雷同,都是关于什么什么的几个问题,关于什么什么的若干问题,或者关于什么什么的三论,显然不能给人以好的第一印象。一般化的题目还会起反作用,读者心里说,连一个新颖一点的题目都拟不出来,可见作者的能力不怎么样!答辩委员会成员则会怀疑作者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切不可因小失大!不适当的题目设计的实例:博士论文题目:商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作为对照,举一些较好的博士论文题目设计:题目:国际贸易惯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题目:国际贸易中银行担保法律问题研究题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研究题目:抵押权制度研究题目:违约损害赔偿研究第二项要求:题目应与内容相符要求题目能够涵盖论文的全部内容。题目是关于某某制度的研究,但从论文的内容看,只是研究该制度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或者论文内容超出题目的范围,都是内容与题目不符。当然,不是说该制度的一切方面、全部内容都要研究,而是要求题目应涵盖该制度的主要方面、基本内容,如果不是这样,就要调整题目。举一个实例:博士论文题目: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本文内容,分五章:第一章违约责任概述第二章违约责任构成理论的基本研究第三章违约行为研究第四章归责事由研究第五章救济措施研究评论:这不能算一个好的题目设计。因为题目中使用了“及其”一词,相当于英文中的AND,给读者的印象是:本文要研究两个课题,一是违约责任,二是违约责任的比较。而从内容看,作者的意思大概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违约责任。可以改为:“违约责任研究”,或者“违约责任的比较研究”。问题出在第五章。“违约责任”与“违约救济措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而违约救济措施超出了违约责任概念的外延。违约救济措施有多种,其中有的属于违约责任形式,有的不属于违约责任形式。简而言之,论文题目涵盖不了第五章的内容。这是文题不符的例子。再举一实例:博士论文题目: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从题目本身看,作者所要研究的范围很明确,似无问题。但我们看论文目录:第二章期货市场风险研究第三章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第四章建立我国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法律机制的思考第五章期货交易所及其会员的法律地位第六章期货结算机构及其会员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第七章期货经纪商的法律地位及风险控制第八章期货交易的民事责任研究评论:第八章显然超出了题目所限定的研究范围。民事责任,即使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也不能说只是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因为“民事责任”不是“风险管理”的下位概念。当然,作者有理由说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可以发挥风险管理法律机制的作用。但绝不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所发挥的作用的全部。因此,第八章的内容已超出题目的范围,导致文题不符。解决的方法,一是干脆删去第八章;二是调整题目,例如加一个副题: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兼论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再举前面提到的题目:商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其内容包括六章:第一章商法的产生、演变及大陆法系商法和英美法系商法第二章商法的调整范围及对经济关系的深刻影响第三章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评析第四章传统商法向现代商法的演变及特征第五章商法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生第六章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评论:从各章标题看,能够说各章的内容都是商法的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重要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吗?恐怕不能。应当肯定,本文内容之大部非理论问题,至少非重要理论问题。属于典型的文题不符。顺便提到,其结构亦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博士论文的其他要求。第三项要求: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太大,必然空泛,题目太小,分量不够。题目大小,决定论文篇幅长短。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四五万字,长的七八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二十万字以上。写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小,写三五万字就没什么话说了。或者写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大,写到十来万字还打不住。勉强写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浅浅的、泛泛的,没有什么深度。都是因为题目太大、太小,不适当。题目的大小,关系论文的成败,不可小视。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在《民法五十周年》一文中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目前台湾各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过大,且多所重复。但有日益精致的趋势。王泽鉴先生列举了他认为大小适当的论文题目:假设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物之使用利益与损害赔偿损害赔偿法上的求偿关系第三人与有过失第三人利益契约之不完全给付不当得利研究不当得利法上之所受利益不存在法规目的论与相当因果关系继承回复请求权亲属间的侵权行为。这些都是王泽鉴先生认为比较适当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假设我们将这些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大多数都嫌太小,容纳不下二十万字。须说明的是,个别题目弹性较大,例如“不当得利研究”,80年代《法学研究》刊登过一篇约八九千字的论文,90年代《民商法论丛》刊登过两篇,一篇约三四万字的专题研究,另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约八万字。而王泽鉴先生的《不当得利》一书二十多万字。日本学者加藤雅信的《不当得利研究》,是博士学位论文,日文一百多万字。再如“公司人格否认论”,也属于弹性很大的题目。《民商法论丛》刊登过一篇,是硕士学位论文,后来《商事法文库》出了一本同名的书,是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这样的题目,由于弹性很大,既可以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也可以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因此,考虑题目大小,还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弹性。《民商法论丛》选刊的硕士学位论文已经不少,一般题目大小适当,硕士生选题可以参考。似可得出这样一个规则:硕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大;博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小。请看一篇博士论文: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不动产物权登记法律制度研究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形式主义法律传统中的物权程序第三章物权程序建构的正当性标准(一):工具价值第四章物权程序建构的正当性标准(二):过程价值第五章物权程序建构的基本法律问题第六章物权程序的正效应(一):登记的效力第七章物权程序的正效应(二):权利的顺位第八章物权程序的负效应:登记错误及其修正第九章物权程序的关联效应:预告登记第十章结语评论:不动产登记制度,属于制度性选题,并且是程序性制度,其容量有限,且很难讲什么道理,大概可以写

五、六万字,至多

七、八万字,作为硕士论文选题是比较适当的,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就不适当。作者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首先在题目设计上花了心思,在“不动产物权登记法律制度研究”之前,增加“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一句,并用“;”号连结,目的在增强选题的理论性和扩张其容量;其次,在论文本论部分设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着重讨论“物权程序建构”的价值取向问题,目的在展开“理论性”论述。其结果是:导致论文前半部分“太虚”(游离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抽象论述),后半部分“太实”(不动产登记制度本身的具体论述),给人以“两篇”独立论文被“粘连”在一起的强烈印象。答辩会上,不止一位答辩委员指出这一点。如删去第

二、

扩张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以4个学科SCI论文为例,分析开放获取(OA)对期刊论文影响力的作用,以期对我国期刊OA发展提供启示。【方法】利用InCites数据库研究2010—2014年整合替代医学学科Top20高发文国家/地区、机构的OA论文与全部论文的被引率和CNCI的差异,并比较该学科OA期刊和非OA期刊的指标差异;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比较整合替代医学、农学、细胞组织工程学和行为学4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及全部论文影响力的差异。【结果】整合替代医学在高发文国家/地区、高发文机构及高发文期刊等不同层面,OA论文整体上低于全部论文的影响力;在4个学科,2010—2014年OA论文整体上低于非OA论文和全部论文的影响力。【结论】当开放获取成为出版常态后,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核心仍然是论文质量,仅依靠OA并不能有效提升期刊论文的影响力。

关键词

开放获取;CNCI;被引率;整合替代医学

随着开放获取(Access,OA)的迅猛发展,开放获取文献数量和质量均稳步上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据统计,截至2016年3月,已有开放期刊11413种[2]。有研究预计,到2017—2021年,开放出版论文将占全部论文的50%,到2020—2025年,将达到90%[3]。有专家认为国内的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尽快融合OA出版模式,以扩大期刊的影响[4-5]。也有学者认为OA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的推进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OA的有序推进[6]。OA目前发展为以下3种主要经济模式:(1)以BMC、PLoS为代表的纯OA,商业出版社推动的复合期刊模式,以APC作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2)大学和机构出钱资助出版的金色OA,比如密歇根大学和乌特列支大学;(3)订阅模式下的传统期刊实行的出版一段时间后才能免费获取的“绿色OA”[7]。近年来,国内部分优秀期刊采取和国际出版商合作开放获取(由编辑部或者作者支付APC),以期迅速提升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但尚未见对这些期刊OA前后成效的相关报道,更多的期刊还在为是否OA犹豫不决。自开放获取出现以来,关于其学术质量的问题就一直存有争论,开放获取期刊/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如大家所期望的:采取OA后,期刊/论文的影响力,即大幅提升?有同仁对中文科技期刊OA情况分析发现:对于某些零被引论文,OA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增加无效阅读次数[8];对英文科技期刊的分析发现:JCR收录的期刊和JCR收录的非OA期刊2004—2006年影响因子变化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别[9]。

还有研究发现,Scopus和WoS在医学、药学、生物和地球科学领域OA比例较高,Scopus和WoS收录的OA期刊在各学科上的期刊评价指标均值均低于非OA期刊[10]。Mccabe与Snyder[11]研究发现:“从订阅期刊转向开放获取期刊可以使文章的引用率平均提高8%,获益主要集中于顶级期刊。开放获取会让排名低的期刊的引用率显著降低,因此开放获取会加剧文章争取读者关注上的竞争,从而分化出期刊中的失败者和获胜者”。Davis[12]报道了一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发现开放获取文章在出版后的第一年中下载量显著增加,拥有更广泛的读者,但与对照组订阅获取的文章相比,并未获得更早、更多的被引用率。在随后的一篇综述里,Davis和Walters[13]对现有的证据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OA对文章被引用率的影响是“不清晰”的。通过统计学或方法学控制混杂变量后,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开放获取状态独立地影响被引用次数。还有学者研究发现[14],在医学领域,在过去10年里创办的OA期刊得到的引用率与同期创办的订阅期刊大致相同。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近五年在某个学科中的OA论文影响力并没有高于非OA论文的影响力,由此展开研究,分析OA对期刊论文影响力的作用,比较OA论文和非OA论文、全部论文的影响力的差异,希望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OA的良性发展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1数据来源和分析指标

进入InCites数据库,分别在Regions、Organizations、Journals三个模块中查询学科,年份限定“2010—2014”,查询该学科高发文Top20国家/地区、机构、期刊,查询全部论文的发文量、被引率、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然后限定“OA”,查询Top20国家/地区、机构OA论文的发文量、被引率、CNCI,20种期刊中显示两种为OA期刊,利用JCR比较OA期刊和非OA期刊发文量、即年指数和影响因子等指标。进入WebofScience数据库,分别以为检索式,逐年查询近5年这四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论文、全部论文的发文量和篇均被引频次等指标。CNCI是近年来SCI开发的一个新指标,通过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文献的期望被引次数获得,是一个十分有价值且无偏的影响力力指标,它排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与文献类型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Top20高发文国家/地区的全部论文与OA论文比较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全球全部论文的CNCI和被引率均高于OA论文的这两个指标。20个高发文国家/地区的OA论文比在11.9%~66.3%。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内的14个国家/地区全部论文的CNCI和被引率高于全球全部论文的平均值,10个国家/地区OA论文的CNCI/被引率高于全球OA论文的平均值。20个高发文国家/地区中,16个国家/地区全部论文的被引率高于OA论文的被引率,一个国家持平;15个国家/地区全部论文的CNCI高于OA论文的CNCI,一个国家持平;OA论文CNCI高于全部论文CNCI的4个国家的OA论文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25.4%,14.6%,36.6%,16.8%)。

2.2Top20高发文机构的全部论文与OA论文比较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010—2014年20个高发文机构的OA论文比在8.1%~73.7%。20个高发文机构中,16个机构全部论文的被引率高于OA论文的被引率,2个机构持平;16个机构全部论文的CNCI高于OA论文的CNCI。中国药科大学的OA论文比最低(8.1%),其OA论文的CNCI高于全部论文的CNCI,此外首都医科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哈佛大学虽然OA论文比相对较高,OA论文的CNCI仍高于全部论文的CNCI。有7所机构OA论文的CNCI低于全球OA论文的平均值(0.77),这些机构的OA论文比相对较高(32.3%~66%)。

2.3Top20高发文期刊的OA期刊与非OA期刊比较表3为2010—2014年该学科领域发文量最大的前20种期刊,仅两种为OA期刊:,这两刊近五年发文量增长迅速,年发文83篇,跃增至2014年的497篇,增加了5倍。两刊的2014年IF和2011年IF相比,分别下降了36.6%和8.0%,说明两刊在大幅扩张的同时没有做到对录用标准和稿件质量的严格要求。其他18种期刊中有1种期刊仅有2014年数据,17种期刊发文增幅控制合理;15种期刊IF上升,最大上升幅度为141.9%,2种期刊IF下降。两种OA期刊的即年指数2014年和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5.7%和上升了36.6%,其他17种期刊有12种即年指数上升。

2.4OA论文与非OA论文、全部论文指标比较为了进一步研究OA对论文影响力的作用,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分别比较整合替代医学、农学、细胞组织工程学和行为学4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及全部论文影响力的差异。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30.1%,OA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151篇大幅上升至2014年的1270篇,增加了7倍多。但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除了2010年超过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011—2014年均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011—2014年非OA论文的数量是OA论文的2~3倍,篇均被引频次仍然高于OA论文,说明OA论文并不是由于发文基数大而影响力低。在农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17.2%,OA论文数量2010—2014年大致持平。

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2010—2014年均大幅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说明该学科的OA论文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在细胞组织工程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6.9%,OA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83篇上升至2014年的508篇,增加了5倍多。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除了2014年高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其他4年均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014年论文被引期还不够长而OA论文基数小可能是OA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略高的一个原因。在行为学领域,2010—2014年全球的OA论文比为4.2%,OA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170篇上升至2014年的576篇,增加了2倍多。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OA论文除了2011年和2014略高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其他3年均低于总发文和非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同样,2014年论文被引期还不够长而OA论文基数小可能是OA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略高的一个原因。

3讨论

扩张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进入信息社会后技术革新速度的加快,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尤其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们往往以为对企业的威胁来自外部环境,而事实上,企业成功的最大威胁却往往在于战略问题。而在整个企业战略系统中财务战略又居于核心地位。本文对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内容、制定及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财务战略的概念

财务战略,是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及合理配置企业财务资源,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运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运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运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运动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

二、财务战略的类型

企业财务战略是对企业传统财务管理的突破。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正涌现出许多不同类型的财务战略,其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扩张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的特征。该战略适用于处于“发展期”的企业。

2、平衡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平衡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该战略适用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因。“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该战略适用于处于“衰退期”的企业。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1、投资战略。企业投资战略就是在市场经济和竞争条件下,根据企业使命和目标的要求,对在一定时期内为获得与风险成比例的预期收益,而运用企业资源购买实际资产或金融资产行为的根本性谋划。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做出恰当的安排。2、筹资战略。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3、收益分配战略。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四、财务战略制定及实施

1、财务战略的制定程序。首先开展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评估。从企业发展战略,到融资、投资、经营三大平台;从企业会计核算活动,到财务管理系统;从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到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建设,实行全面评估,以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其次是分析企业的价值链,研究企业的利润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调整利润在企业价值链上的时间和空间布局,制定出具体的财务战略方案。最后是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优方案。

2、财务战略的实施。首先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计划,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制定出近期与未来五年的财务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一是在公司发展规划基础上,确定近期与未来五年的投资项目计划;二是针对投资计划,确定企业的融资规划包括融资时间、融资方式及融资数额;三是充分规划投资项目投资,项目从立项、审批到落实,都要在战略上做出充分的考虑。其次全方位执行财务战略。再好的战略只有执行到位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让股东和投资者、公司高层管理者,甚至于员工(包括财务人员)都充分认同公司财务战略意向与内容,并达成共识,付诸于行动之中。

参考文献:

扩张论文范文第7篇

边界之争:文学性统治与文学性消解

在目前关于文学前途或命运的思考上,有几种不同的声音:有的学者认为在后现代状态下文学已经终结(边缘化),但“文学性”研究将统治学界,故主张扩容,以余虹、陈晓明等为代表;有的学者则认为“文学性”已经迷失(消解),文学的独立性,合法性面临被解构的命运,要求坚守“纯文学”,以王岳川、吴子林等为代表;还有的学者寻求跨越,要在文学与文本之间建立一种“互通”,以蔡志诚、冯黎明等为代表。余虹在《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统治》一文中认为,“逃离文学”近年来愈演愈烈,“文学研究”的合法性已受到根本威胁,当代文学终结论乃是对后现代条件下文学边缘化的诗意表达,“文学”的终结意味着“文学性”的统治,二者共存于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文学性”统治体现在四个方面:思想学术、消费社会、媒体信息、公共表演。他进一步指出,当前文学研究的危机乃“研究对象”的危机,重建文学研究的对象要完成两个重心的转向:一要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学性”研究;二要从脱离后现代处境的文学研究转向后现代处境中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对边缘化的文学之不可替代性的研究[11]。陈晓明在《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一文中认为,一方面“文学”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或一门强大学科的存在正走向消失,文学的魂灵已经不在;但另一方面,文学之魂在其他的文化类型中显灵,文学依然是从来就是这些文化类型的根基。他特别指出,“这种根基,不只是作为原材料的资源,而是文学的思维和表现手法,一直就滲透进这些文化类型中去。所有的其他文化类型都不过是文学的图像志的翻版。”[12]王岳川在《“文学性”消解的后现代症侯》一文中认为,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和“文学性”都成了问题,只有在对后现代文学问题各种看法分析的框架中,才能看清后现代文学性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分析了“后现代文学的文学性消散”和“后现代传媒中文学性逃逸”以及辛普森“后现代文学性统治”的问题后,作者指出:“后现代‘文学统治’事实上并不存在,只是一种辛普森的时代误读罢了。后现代时代是一个感性肉身的时代,是一个强调肉身安顿大于精神安顿的时代,是一个图像取代文字文学的时代,是一个读图时代大于读文时代的图像学世纪。从‘事情本身’出发,可以看到精英文学和‘文学性’在后现代时代的颓败和漂散……”[13]赖大仁的《图像化扩张与“文学性”坚守》一文表现出对图像化转向与扩张的焦虑,主张把“文学性”定位在文学的文体与语言形式特征方面,要坚守“文学精神”。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学危机,是‘文学性’的危机,是‘阅读’的危机。”[14]吴子林《对于“文学性扩张”的质疑》一文认为,“文学”或“文学性”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它没有一个无懈可击的形而上学定义,只有历史。“文学性”的内涵不论如何开放,仍然有其基本限定,否则它就与“音乐性”、“艺术性”等范畴没什么差别了。“语言是文学不变的栖居之地,永在的身份标记,它的独特魅力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不可置换的。”[15]罗宏的《文学性的迷失与廊清》一文认为,文学性迷失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迷失,因此,纠正价值偏见、兼顾文学的关系属性考察与固有属性考察、强化文学性的共时普遍性与特质性等是文学理论研究所必须进行的学术清理。作者最后提出要寻求一种“新的文学性”,“在新的文学阐释中,崇高不仅将作为一种分类形态存在于文学领域,还将作为一种价值意识化合于文学机制中,总之,就价值而言,新的文学性将显现出超越与现实、崇高与世俗之间的张力关系。”[16]蔡志诚《漂移的边界:从文学性到文本性》一文简要梳理了从文学性到文本性的流变,并进一步探询后现代语境中文学性的跨语际流动和互文的文本性,指出流动的文学性正以互文的文本性开创新的文学空间[17]。《流动的文学性》在前文的基础上对文学性的两个维度———语言、形式、结构和社会、历史、意识形态进行了考察,并指出:对文学性的考察,必须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意识形态价值生产的谱系学深描测绘,没有一个抽象的、永恒的、客观的文学性,只有具体的、历史的、时间中的文学性[18]。冯黎明认为,在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上,20世纪潜涵着一种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对话,其具体表现为,文学性不仅是文本边界中的修辞游戏,还是弥散在大地上的某种历史性意义[19]。

关于文学性与现代性问题

杨春时在《文学性与现代性》一文中针对吴炫《一个非文学性命题》的“否定性文学观”进行了质疑,认为它具有片面性,忽视了文学的现实层面和文学的肯定性,其现代性、共同性、文体性与文学性无关的结论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文学性有多重含义,既具有审美意义上的超越性、否定性,又具有现实层面的现代性、肯定性,因而文学现代性就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在现实层面上,它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在审美层面上,它以特殊的方式超越了现代性[20]。张华的《现代性与文学性》一文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实际,指出现代性与文学性应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重基本尺度,但这两方面都存在不足,都需要继续深入。作者认为,现代性研究要获得更大的突破,尚需加强对中国现代性历程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诸如现代性与民族性、阶级性、革命性之间关系的探讨,“文学性”研究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部真正属于“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也缺乏充分的“文学性”观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进一步努力的是:既要从宏阔的人类历史进程出发,强化现代性的研究视野,又要立足于文学本身,坚守文学性的尺度[21]。姚文放的《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认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以对于文学理论科学化的追求为百年文学理论确立了现代性风标,百年文学理论产生了许多学派,但大多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为各家各派凝定了现代性的魂魄,而百年文学理论的内在理路,也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现代性内涵的规定[22]。钱静的《“五四”新诗语言的现代性反思》是一篇研究具体问题的论文,文章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及其新诗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事件,它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和价值维度,正是借助进化论,新诗运动为自己找到了合法性依据,进而确立了现代对传统、白话对文言的话语优先权,并以一种断裂的方式对文言及其所代表的传统及文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23]。

关于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研究

扩张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确定相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还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基本上沿袭其他学科的模式,缺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特点,以及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探讨,因此难以制定出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应该如何设定,是重在考察其学识和科研能力,还是重在考察其一般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准?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应该开设哪些必需的课程?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怎样衔接?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欧洲式的教授与学生一对一式的传授方式,还是采取像美国博士生培养中的集体培养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实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时,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养和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英语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选人门外。再如,有的院校对博士生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无“一定之规”,结果课程学习往往未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效果。还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资格考试或综合性考试应该如何“把好关”,有的院校也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则,结果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缺乏“刚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博士生只要进了“门”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生比例失调,师少生多,导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术互动和交流受到影响,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呈现出下滑之趋。另一方面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不是注重鼓励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熟练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数量等硬指标为指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凑足文章的发表数当作主要学习内容。再一方面还表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把关上不严,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增加,在开题、答辩等环节,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学风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虚作假,剽窃等现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时有发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博士生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检验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应该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上。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必须是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有些高校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一些博士论文的选题或过于陈旧,或过于空泛,或流于琐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参与学术对话;一些博士论文的前期资料积累不够扎实,因此不能针对最具价值的切入点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论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对所需了解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广,基础不牢,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理论和方法运用不能做到娴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对相关问题的挖掘和解决不力。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论文成为资料的简单梳理,即使有的选题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无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有的是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较短,对学科规律和博士生教育规律相结合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缺乏系统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设计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会和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的冲击所导致。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使得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真正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新闻传播学教育自身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博士生教育的经验,针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人才需求与社会实际,整合教育资源,走出一条真正合乎科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容管理及运转的理性认识基础”。[2]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的教育,理应如台湾著名新闻传播教育家郑贞铭所言,“在技术学习之外,更要探讨理论、从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才能在高等学术殿堂中树立起应有的地位”。[3]为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对其学术视野宽广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使其具有较深厚的学养造诣,又要让其关注学科前沿和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注意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这种人才应是其他学科培养不出来的,在学术素养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与方向,理应琐定在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上,即着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造就优秀学者。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必须科学规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并加强对其在阅读、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该院的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两类,即知识类课程与研究类课程。前者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为目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课上还提供详细的阅读书目,要求博士生写读书报告,培养其欣赏和批判专业学术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过边学边做(研究),以培养和训练博士生从事研究和写作的综合能力;在课上,博士生们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思考、讨论、做研究。这样,不仅训练、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现实的专业研究者的工作环境,教会博士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学术规范,如何使用各种研究资源,如何设计研究题目,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如何回应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铸造学术文化或学术习性的过程。

此外,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还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综合考试内容和方式、论文开题时间和形式、博士论文的学术规范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并严格实施。

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平台随着多家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宽广了,这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的数量和规模必将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维护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共同为提高教育成效、培养顶尖人才而努力。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还缺乏广泛的认可和美誉,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整体效应发挥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资格考核、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上,比较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严把质量关。一是控制招生规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每年报考博士生人数达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数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导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选人门槛。这主要是借助资格考核(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两个环节,实施筛选、淘汰,以保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进入到博士候选人行列。三是严格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

这主要通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校内外专家的集体评审以及学位公示等举措,保证每个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是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占当年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博士生导师及其指导团队在招生、培养学生及博士论文答辩等方面较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权限,因此要重视博士生导师人选的遴选,重视其“人格”塑造和“师德垂范”;同时要引导、促进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把关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鼓励导师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博士生导师所进行的遴选和考核,就包括着学术水平、道德素养、敬业态度、组织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将学生的成才与导师的责任感、信誉、综合素养联系起来,注重维护导师职责的神圣性和荣誉感。

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备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下,各院校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应彰显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侧重培养博士生,使其成为该领域和方向的顶尖人才,从而促进人才与学科前沿接轨。这不仅要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创新性上,而且应系统地体现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上。目前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学养深厚的优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应成为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辈出的舞台。

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上以及优秀人才与成果的奖励上,更应有足够的经费支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等教育的资助渠道必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我们要注意积极争取,大力开拓、吸纳。近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除了通过课题申报,争取政府和学校拨款外,还十分注意与相关传媒、产业合作,拓展经费来源。目前,全院博导的科研经费年均人平在8万元以上。

总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会科学革命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时代,为了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培养有创造力的优秀学者的有效途径,应着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结构,扩展其必需的学科知识,力求教学质量优秀和研究设施、成果先进,从而便于其在规模增加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样化、高质量的学术体系。

参考文献:

[1]单波.反思新闻教育[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