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

科技研究论文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科技文化是一种生成于科学技术实践的文化,也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也随之兴起,并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样式。所谓生态科技文化,一般有两种理解:“生态科技的文化”和“生态的科技文化”。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态科技文化,指的是基于生态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归依的科技文化。一定意义上说,生态科技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源于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为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于是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这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所谓科学技术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和生态学思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科学价值观的变革、科学世界观的变革、科学观的变革”[5]。走出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呼唤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首先基于人类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生态危机实际上是文化的危机,是不合理的文化观念指导下的恶果。正如有学者所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曾经错误地把它当成了一座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人类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索取,随着家园不断地被自己破坏,人类已经感到生存危机的彻骨之痛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人类砍倒天然林中第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便宣告结束了。”

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既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观念上的转变必然引领科技文化的转向———从传统科技文化走向生态科技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立足于系统整体观的科技文化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思维方式、主张保护自然和环境的科技价值观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代表了未来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要求人们用生态价值观来评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应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科学技术可以改一切的传统科技文化转向主张利用科学技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7]。当今时代,生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从传统科技文化走向生态科技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而科技文化的生态化发展必将影响甚至决定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未来。作为科技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生态科技文化必将成为科技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其一,科学技术在不断演化,生成于科学技术活动的科技文化也在不断演化,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走向生态化,而科学技术生态化必将催生科技文化的生态化;其二,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展开,建设生态科技文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的;其三,科学发展观既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合理性的重要尺度,也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为科技文化的生态化转向指明了方向。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加强生态科技文化研究,在全社会弘扬生态科技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的指导。西方学术界关于科技文化的思想层出不穷,理论派别也是蔚为大观。在这众多的科技文化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文化观以其独到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备受关注,对当今时代生态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弘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科技文化观,它也是科技文化生态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加强生态科技文化研究,在全社会弘扬生态科技文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的指导。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这就要求21世纪的人类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必须以更加负责和慎重的态度全面估价科学技术的环境后果,更加正确地开发和利用科学技术,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绿色化,切实把握生态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总之,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的明智选择,生态科技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必将有力促进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推动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科技文化研究,也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科技文化社会功能研究的新视野:科技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中央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尤其是针对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理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深刻总结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所谓“文化软实力”,即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是指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以人为主体的蕴涵,并通过人们的活动整合而显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力,其核心是人的素质和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能量。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软实力当然包含科技文化的力量,科技文化软实力是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笔者曾经撰文指出:“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逻辑地包含着科技文化的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打造科技文化软实力,就要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科技文化何以成为一种软实力、科技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特质及构成以及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等。客观地说,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却展现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孙波撰文指出:科技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作为智力支持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和作为精神动力的科技文化软实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文化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笔者认为,科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功能集中表现在:推动科学技术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既定目标发展的导向功能,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功能,引导科学技术资源合理分配、提高科学技术运行效率的增效功能,以及激励全社会特别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为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凝聚功能等。科技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软实力的特质及构成。首先,科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自身的发展中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质,包括普适性、基础性和整体性等静态特质,也包括发展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动态特质。其次,从科技文化特殊样式考察,其软实力构成主要表现在:科技文化价值观念的吸引力、科技文化政策法规的保障力、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的亲和力、科技文化创新氛围的聚合力以及科技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影响力等。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考察科技文化软实力构成,如物质层面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软实力以及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等。科技文化软实力在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注入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科技文化体系,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不断增强全社会对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感,着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三、面向现实的科技文化研究新课题:科技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坚定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前进的时代主题,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鲜明标志和集中体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来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文化建设逻辑地蕴涵着科技文化建设的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也呼唤着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文化的根基,切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然也离不开科技文化的支撑。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进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建制化社会活动,科学文化也广泛渗透进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之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1]。科技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的基频,科技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代表着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对科技文化的支持程度以及有效需求不同,发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科技文化,因而对科技文化的支持程度越高。由此可以说,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就无所谓小康社会。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科技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也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呼唤科技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弘扬。党的十八大非常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规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文化与文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现象,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文明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就创造不出高级的文明。今天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深刻的文化反思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没有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也就无所谓生态文明建设。概言之,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崛起的前提条件。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紧紧抓住国家对农业产业政策倾斜、县域经济迅猛发展及农业结构加速调整三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农、惠农科技项目。先后引进国家农技推广站和气象局项目,承担“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农田土壤施肥培肥技术研究试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黄淮海大豆新品种鉴定试验”“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等9个部级试验项目和“不同茬口小麦土传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黄淮海冬小麦灌溉试验”“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8个省级项目及2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培训项目。

2大力推行科技服务

2.1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13年以来,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8期,电视专题讲座2期,解答农民咨询8000余人(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2万余份,建立科技咨询网点64个,发展科技示范户3000余户。

2.2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与河南天存种业、河南天顺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加快“定单农业”发展。目前,该县已发展千亩高产样板田和百亩高产攻关田7个,订单农业达到2000hm2。

2.3积极组建科技服务团队该农科所与省农科院粮作、经作、植保等所达成了长期合作共建服务协议,组建了15人的培训、咨询、服务专家团队,为该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提供强大科技支持。

3加强建设科技队伍

坚持实行科技人员办公条件优先解决、科技人员福利待遇优先考虑、科技人员生活困难优先照顾的“三优先”原则,为科技人员创造宽松优良的环境,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力求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3.1建立科研奖励激励机制认真落实《科研奖励办法》和《科技推广及项目建设管理意见》,坚持“四制工作法”要求,量化岗位目标任务,创新考核形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优化科技人才结构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保证科技队伍的合理比例和技术实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药学类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要求研究生不但要学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好,而且还要在毕业前必须有在正规刊号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顺利毕业。笔者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从接触到的大量药学研究生论文中发现,很多研究生作者尤其是初次投稿的作者,所投的稿件内容不严谨、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达不到出版要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出研究生的写作素养偏低,写作知识匮乏。

(一)缺乏严谨性,表述前后矛盾一些研究生作者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归其原因为缺乏严谨治学、认真细致的态度。其具体表现有:(1)有些研究生作者直接套用他人的论文结构,草率地完成论文的撰写。编辑在改稿时发现有些研究生作者的论文结构很雷同,作者只是简单地修改一些试验数据,文字叙述部分完全照搬照抄,以至于文字复制比非常高,这显然不会被录用。(2)对参考文献中他人得出的试验数据不能仔细研究、反复推敲,盲目照搬(实际上某些照搬来的内容是错误的),缺少科研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3)对试验中得出的数据不认真核对,数据表述前后矛盾,使人对其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产生怀疑。(4)对编辑所提出的论文撰写方面的意见不仔细阅读,敷衍了事或者根本不予理睬,使其稿件常常进行多次修改,从而延误了发表时间。

(二)缺乏规范性,论文条理不清许多研究生在初次投稿时,因缺少期刊所要求的基本项目或是缺少科技论文的写作要素,而在初审阶段就被编辑退稿。有些研究生作者的论文层次不分明,详略不得当,该重点交待的没有说清楚,该简单介绍的而又用较长篇幅来叙述。如文章摘要缺乏四要素,写的过繁或是过简,无法正确而简洁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又比如,文章的前言部分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只字未提。再比如,结果部分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具体的实验数据,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图表。结论部分没有正确而客观地评价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而只是对结果妄加推测,妄下结论;讨论部分更是缺乏新意,缺少作者自身的认识和判断,只是单纯地重复结果或是罗列一些文献的相关内容,并没有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另外,由于研究生作者不熟悉国家标准,对于文中出现的量和单位,图和表格,表示各种意义符号的正斜体、大小写、上下角标等随意撰写,没有章法,根本不符合编辑出版的要求。有时编辑还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对不擅长的专业领域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小问题进行判断和甄别,如分子生物学中限制性内切酶的名称的编排相当混乱,正斜体、字母大小写不分,误把罗马数字排成英文字母。

(三)缺乏科学性,体现不出专业特点科学性是评价科研质量及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1]如果科研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那么试验研究的结果就不具有意义。有的研究生作者的论文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例如:有关药物分析试验的论文,由于药物分析研究是采用某种方法或技术研究药品的质量,是一门方法学研究。但在药物的含量测定试验中缺乏相应的方法学考察,或是方法学写得很笼统,直接给出测定结果,这显然缺乏可信度。因此,药物分析试验必须对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在中成药的多组分含量测定中,为排除多味药物或是制剂辅料对测定的干扰,必须设立阴性对照试验。但在药分论文中,缺少阴性对照的现象并不少见。有关药理试验的论文,经常出现试验分组不合理、试验动物或试验动物数量选择不当、阳性对照药选择不当等问题,使设计出的试验和得出的试验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药学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的意义

只有通过教学,使研究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并掌握与科技论文写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科学思维,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加自如地将研究工作中的发现或科研成果展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更为以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通过撰写科技论文,可以培养研究生作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很多都是导师承担的国家课题,这不仅需要科学的试验设计方案、合理的试验方法,更需要有创新的科研思维,从而得到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生作者正是通过反复地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文章,从而使其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科研思维更加敏捷和清晰。

(二)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是不开设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的,因此,大部分研究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很多研究生作者通过导师的指导或是查阅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的写作,有的研究生作者还套用前人的论文结构草草地完成论文的撰写,以至于经常会出现论文内容前后矛盾,数据不一致等现象。因此,开设研究生论文写作课,可以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

(三)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若想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内容必须要创新。创新是一篇论文的价值所在。很多研究生不懂在论文里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只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或是罗列一些文献的相关内容,没有加工,没有整合自己的观点,不懂科研创新。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要注重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提高研究生诚实守信能力近年来,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究其原因是制度缺失,学术浮躁造成的。学术造假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因此,从源头起,也就是在研究生的教育中,就需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高校应当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3]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研究生在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如论文一稿多投,论文署名中“搭便车”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通过开设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使研究生了解到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需承担的后果及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让研究生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并遵守学术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能够自觉地将学术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到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中去。

三、药学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讲授的内容

科技论文写作课讲授的内容应根据其自身属性从两个方面考虑:[4]一是科技论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如撰写科技论文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做到信息准确、数据可靠、方法可重复、结论客观,切忌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要准确、恰当地进行表述。二是科技论文的规范性与可读性。如在文章结构上应层次清晰,在文字表达上应语言准确,在编辑出版方面应规范图表、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献著录等,使论文书写规范,具有良好的可读性。

(一)总体部分具体讲授的内容如下:(1)科技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科技论文是学术交流、文化传承、促进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要让研究生作者意识到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清楚科技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才有助于研究生们学会并写出一篇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论文。(2)科技论文写作的步骤和具体要求。了解科技论文的常见类型,掌握科技论文写作前应做哪些准备,如实验记录必须完整、准确。(3)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书写要求。介绍科技论文写作包括哪几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的格式、内容及注意事项。(4)文献的检索方法。主要介绍一些常用且较有影响力的文献数据库,并具体介绍其检索方法和功能使用。(5)科学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关系。只有合理的实验设计,创新的实验思维,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科技论文。而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又有助于培养科研创新的思维。(6)与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相关的法律法规。(7)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指导研究生作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学会判断所投期刊对作者稿件的倾向性和录用几率,在投稿前应多了解所投期刊的栏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录用率。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文本研究;过程研究;研究趋势

“科技论文摘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对有效展现论文学术价值、提高论文影响力、交流研究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英文摘要是国外了解中文期刊内容的主要途径,英文摘要是否准确、规范直接影响到国内期刊在国外数据库的收录率和索引率,影响到国内期刊的国际传播效果。”[1]随着各国科技成果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也是影响我国科技成果对外传播及被国际权威科技文献数据库收录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所具有的严谨性、规范性、完整性、独立性、自明性以及学术性与通用性、简练性与概括性等特点影响着摘要写作或编译的难度[2]。国内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写作、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检索,1987—2016年研究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相关文献有数千条,但目前国内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回顾与反思的论文并不多见,相关研究概述或评述性研究居多,如汪徽概括和评述了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3]。本文按篇名、主题及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筛选出1987—2016年与“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主题相关的论文共有261篇,对这些论文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方法分别从英文摘要文本和写作或翻译过程两方面分析我国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的内容,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概况

根据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论文的题名和内容,将英文摘要研究大致分为摘要完成过程的研究(简称过程研究)和文本研究(针对已有英文摘要文章的研究)两大类,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摘要写作及摘要文本这些微观层面的研究。(1)英文摘要过程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摘要写作、编辑及翻译研究及其相关研究,其中58.24%是摘要写作及与摘要写作相关的研究,编辑及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占了13.8%。(2)英文摘要文本研究主要涉及英文摘要中的语法使用情况、结构类型及语言特征以及摘要中存在的问题或错误方面的研究。语法研究主要涉及词汇、句法、时态、人称、语态或语法特征;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有翻译或编辑过程中存在的语法(介词、语态、时态等)、语言应用(句子成分残缺)和标点符号等问题或错误。作者统计对比发现很多文本研究和过程研究内容如关于时态、语态在摘要中的使用往往是重复交叉的。例如,下面两种叙述大同小异:“在撰写食品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过程中,一般要求使用第三人称和被动语态,因为这样可以较为客观地表达作者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4]。“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客观描述,因此,与汉语甚至是日常英语相比,被动句使用广泛。据统计,科技英语中,有三分之一的句子使用的是被动句。”[5](3)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研究内容涉及了农牧林二十多个学科,单学科的研究多,跨学科对比研究较少。在这些学科研究中缺乏对所有学科英文摘要的整体性研究,导致研究内容出现交叉重复现象。从论文刊载期刊类型和时间来看(见表2),261篇论文仅有21.8%的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这反映出1987—2016近三十年间高质量的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数量偏少。从表2还可以看出2000—2016年是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最多的一个阶段,在质上有了提高,研究方法也得到改进,出现了基于语料库的英文摘要对比研究。

二、研究内容分析

(一)文本研究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语言特点、语步、文体、书写要求及常见问题等方面。

1.语法英文摘要研究针对人称、语态、时态、词汇和句法这些方面对语法进行了探讨,相关研究如下:(1)英文摘要中语态和人称使用的变化。过去国内国际英文摘要中多使用第三人称被动语态以示客观性,但目前国际英文摘要更倾向使用第一人称主动语态来拉近与读者的关系。冯恩玉和吴蕾[1]指出国外期刊摘要中,主动语态占63.83%,被动语态为36.17%;国内期刊摘要中,主动语态占43.72%,被动语态为56.28%。(2)时态方面。英文摘要常用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和一般完成时,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结构中具体使用何种时态都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过去时用于叙述作者的研究过程如介绍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段的发现,以及某些研究的实验、观察、调查、讨论等过程。一般时用于叙述作者结论如阐明研究目的,论述研究内容,描述结果,得出结论以及提出建议;一般时也用于摘要中介绍事实、规律或真理。一般完成时主要用于介绍研究背景时叙述的内容是针对某项研究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的描述。(3)词汇方面。为凸显摘要的检索性和报道性功能,方便读者迅速从摘要中获取信息,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应尽量使用具有指示性功能的词汇介绍摘要的各个部分[2]。例如在引言部分,用表达目的指示词,如purpose,aim,attempt或者动词不定式;在讨论部分,用阐明论证的指示词,如suggest,indicate,find,support,confirm。其次,摘要中尽量使用简单的谓语动词,如用increased胜于hasbeenfoundtoincrease;摘要中也避免使用不增加任何新信息或不增进读者对摘要内容理解的词汇,如Inthispaper,thispaperisconcerned,amethodisdepicted。最后,常用读者所熟悉的专业词汇,少用生僻词汇。(4)句式方面。常用短句和主动句,少用过于复杂的长句和被动句。比如在介绍摘要结果部分时,尽可能使用带有指示性词汇的句式,如“Wefoundthat…”,“Theresultsshowthat…”。主动句“AexceedsB”优于被动句“BisexceededbyA”。

2.语言特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都指出摘要具有严谨、规范、简洁及重点突出等特征。在英文摘要中仅用标准英语,禁止使用评价性语言、俚语、缩略语、外来语、电报语言、网络语言、公式等[2][6]。

3.语步从整体性讲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包括题名、文章作者及工作单位、摘要正文、关键词四个部分。英文摘要正文语步(结构)一般由研究目的(或引言)、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结果以及研究结论(或讨论)构成。现在《工程索引》(EI)在摘要结构中又增加了创新点和特色[2]。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语步[1]包括三语步、四语步和五语步,采用何种语步视学科特点及模式而定,如材料类科技论文写作模式就是三语步,包括方法-结果-结论[7]。

4.文体摘要文体具有正规、精炼、具体和完整等特点[6]。所谓正规是指语体正式,句法结构规范,无省略句,句子结构完整;用词准确简练,无背景信息,无例证,无评论性语言或与其他研究工作对比;摘要的每个概念和论点都要具体鲜明;篇章结构紧凑完整,逻辑连贯,表达明晰、畅达[8]。

5.书写要求主要从题名、作者及其单位、摘要正文以及关键词来研究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题名的书写要求有三种方式:(1)除四个字母以下的介词、冠词和连词外,题名的其他词的首字母均大写;(2)题名的首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词均小写;(3)题名所有词均大写。按照国际摘要索引的要求,第一、二种方法使用较为普遍[9]。其次,作者姓名及单位的英译书写要求如下:作者的姓和名在英译时均采用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和第一个名的拼音的首字母均大写,其余的小写。作者单位英译排序同汉语摘要一致,学校在前,学校所在市在中间,邮编置后。校名和市名的所有实词的首字母均大写。英文摘要正文不分段,仅一个段落。在书写时,正文首句顶格写和首词的首字母大写。关键词keyword这个词的首字母大写,用冒号隔开,关键词包含三至五个[10],并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用任何标点符号。

6.常见问题摘要编写或翻译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表1显示,261篇论文中有28篇文章讨论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译写及文本中存在的常见问题、错误或不一致现象,比如标点符号、句子成分残缺、介词、语态、时态、语言应用等方面的错误或问题。作者将之归纳为规范化问题和语法使用问题。第一,规范化问题。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存在书写、译写、编写等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常见题名的表达格式不统一,摘要内容的格式错误,关键词的格式错误,例如在题名、姓名或作者单位名中单词大小写不分,作者单位未按英语规定的由小到大的顺序书写或译写,英译中文姓名未按我国规定姓在前名在后进行书写或编写[11]。第二,语法使用问题。多数研究通过正确或错误举例的方法探讨了词汇运用错误,句子表达问题,时态及语态使用问题,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问题。具体错误如下:(1)词汇方面的错误或问题。单词堆砌,自造生僻词及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语,用词不准确,如词语搭配错误、介词使用不当[12],冠词、数词与名词单复数使用不当[13]以及近义词错用等。例如介词使用不当中的介词搭配错误、介词误用、省略出错、短语介词出错[14],冠词与名词的单复数问题中的冠词缺略[12]。(2)句子方面的错误或问题。句子头重脚轻,冗长重复,结构复杂[4];句子成分残缺,例如句中缺少谓语,从句中缺少主语,一句中出现两个谓语这样的问题[14];句子结构混乱[11]。(3)时态、语态以及人称问题。例如第一人称复数和第三人称单数乱用现象。(4)标点符号问题或错误。符号迁移,如汉语符号中的顿号和书名号代替英文中的逗号和书名号,汉语中的打六点省略号或带空心圆圈的句号代替英文中的三点省略号和实心圆点;一逗到底现象也较为普遍,即整个摘要正文中只有段末一个句号,其他都是逗号。(5)信息不对等或表达不一致现象。中英文题名不对等或缺少题名中的重要信息,中英文表达的作者工作单位信息不一致、邮政编码不一致,或二者同时出现不一致;摘要正文中中英文内容不一致,缺少重要信息或英文摘要内容本身不一致,如分组名称、时态、标点符号、拼写错误等[15]。

7.注意事项英文摘要研究还提到注意事项,如:(1)摘要中应避免使用化学式、公式、角标、希腊字母等,这些在电子版中很容易出错;(2)适当简化涉及到的量和单位及通用词等,省略或简写背景等相关介绍;(3)应避免使用俚语、外来语、电报语言、网络语言等,只使用标准英语;(4)摘要中应着重描述新发现、新情况和新内容,省略已有的研究细节[2]。总之,目前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文本研究内容在语言层面已经很详尽,但文题重复交叉研究现象较多,缺乏对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整体性研究。其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例证法对语法运用准确性及书写规范进行研究,少有研究采用基于国内外英文摘要语料库数据来对比研究英文摘要的文本内容。第三,研究角度不够广,不够深入,95%以上的研究仍停留在英文摘要的语言层面上,从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等角度研究英文摘要的较少。

(二)过程研究英文摘要的过程研究(表1)是从英文摘要的写作和中文摘要英译的角度,研究英文摘要的写作或中文摘要的翻译的特点、技巧、策略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文本研究中对写作特点、技巧、策略方面已经涉及很多,这里主要谈中文摘要的英译研究。摘要的英译研究也是通过例证法来探讨英文摘要题名、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摘要正文和关键词的翻译模式、策略或技巧。题名的译法通常遵循名词偏正结构+关联词(如介词、连词)+后置定语这种模式;作者姓名的翻译主要采用拼音法。译好摘要正文内容的策略与技巧包括整体理解中文摘要全文,弄清句子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即注意句子间的逻辑上与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注意弄清楚几种关系,如方法与结果的关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转折或对比关系,递进或增进关系,以及例证或解释关系等[7];关键词的翻译要注意中英文的对应[12]。总之,过程研究中有大量和文本研究相交叉重复的地方,尤其是摘要写作研究。摘要的英译研究旨在通过大量的实例探讨科技论文中文摘要的英译特点、策略或技巧,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比如尚未有研究探讨目前存在的翻译理论是否能直接用以指导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翻译工作,或者哪些现有的翻译理论更适合指导英译工作。

三、研究发展趋势

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历经数载,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呈现以下研究趋势:

1.研究内容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拓展。研究内容由单学科英文摘要写作特征、策略及技巧研究转向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综合语言特征和语篇对比研究[16-19];由国内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语言对比研究转向中外学术期刊英文摘要题材、语步等对比研究[1]。

2.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多。以例证的定性研究转向基于英文摘要语料库数据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研究。作者对近三十年的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统计发现,2008年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开始利用语料库对比研究中外英文摘要在时态、语态及人称方面的差异以及写作语步模式。冯恩玉、吴蕾[1]对国内外光学类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体裁进行了对比分析;胡新[16]对中外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语步词块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曹雁、肖忠华[18]做了基于语料库的中外作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多维度分析模型研究;肖忠华、曹雁[18]对中外作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语步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

3.研究角度逐渐增多。由纯语言角度转向文体学、修辞学等多角度研究。例如沈育英[6]从英语文体学的角度,探析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在选词、时态、语态及句型方面的特征,提出摘要应遵循的写作原则及注意事项。史文霞[19]从经济性角度对比分析了基于语料库的中美科技论文摘要。总之,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变化,表明将来摘要研究更趋向于建立国内外期刊英语摘要语料库对语态、时态以及题材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的语言对比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摘要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会更全面,更有说服力,更具指导性。目前,国内英文摘要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研究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研究,未来的研究趋势应该加强学术论文摘要的整体研究,跨文化视角的研究,跨学科的对比研究,摘要交际目的研究,不同语言、学科和文化背景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篇题材特点影响的研究等等。此外,一种新的研究趋势便是研发英文摘要写作或翻译软件以帮助科技论文研究者写好英文摘要[3]。

[参考文献]

[1]冯恩玉,吴蕾.国内外光学类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体裁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230-236.

[2]金丹,王华菊,李洁,陈竹.从《EI》收录谈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规范化写作[J].编辑学报,2014,S1:118-120.

[3]汪徽.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述评[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3(1):11-15.

[4]李东霞,余佶.食品科技论文英文题名及摘要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食品与机械,2008(6):153-154.

[5]傅晓琴,刘淑华,张君晓.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编辑过程中的几个要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304-306.

[6]沈育英.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特点及写作[J].中国科技翻译,2001(2):20-22.

[7]操林英.国际科技期刊材料类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1109-1112.

[8]高东娟,李维东.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文体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248-249.

[9]张健美,朱爱平,顾忠诚.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译写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58-160.

[10]马海明.畜牧兽医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策略[J].畜牧与兽医,2007,11(3):69-70.

[11]田泽中,毛红,栾奕.医学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摘要写作及常见错误[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2):342-344.

[12]马建华,李东霞.食品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原则与技巧[J].食品与机械,2006(4):145-146.

[13]刘根林,李荣锦,孙体如.国内林业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149-151.

[14]蔡卓平.农业类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标点符号错误和句子成分残缺剖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23-126.

[15]周英智,孙瑶,李伟.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的“不一致”现象[J].编辑学报,2008(1):224-226.

[16]胡新.中外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语步词块特征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15(6):813-822+874.

[17]曹雁,肖忠华.中外作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多维度分析模型[J].外语教学,2015(6):5-9.

[18]肖忠华,曹雁.中外作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多维度语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260-272+321.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精子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精子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精子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1.1方便学生日常学习。由于计算机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其具有快速查阅、上传等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学习,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搜索功能,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有效的信息。并且,网上资源丰富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轻松有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更主动的要去学习,变得爱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学习能将学生的知识面变得宽阔,在上课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上有更多更丰富的话题,从而活跃了课堂,学生自己本身也会在讨论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在课堂上“一遍过”,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一特点,灵活的调整教学实践,将与课堂上相关的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上课内容,也可以发一些课外相关的资料给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这就不受传统课堂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限制,老师原本上课本内容的时间就不多,更不可能吧课堂外的知识完整的带给学生。

1.2帮助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节约教育资本。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育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文字图片还能看到动态的视频,这样趣味生动且直观的的教学,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在拥有海量资源的同时,计算机教学还具有节约资源这一特点,如果把我们的教课书,教学资料变为电子稿,将学生平时的测验由笔试变为机考,平时的作业改成用word、PPT等形式,节约了大量的纸张不说,也可以节约为这些教育资源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及经济上的不菲开销,减少了学生学习成本。而在学生学习的内容上来说,降低成本的同时不当没有减少应学习的内容反而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的丰富多样。再加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它可以被随时随地的使用,当学生需要学习去朗诵、背诵课文时就可以在电脑中找到各种名家的朗诵,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甚至是动漫等一些丰富有趣的资源,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变得有趣。

2计算机科学技术对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

2.1积极创新。要想计算机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在教师和学生使用中受到更好的成效,应该要积极努力不断地创新。了解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从实际中出发,才能让创新的内容更为贴近学生的需要,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也正是用为有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教育中的教学技术和质量才能不断的得到提高。

2.2规范教师对计算机教育的使用。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对学生学习环境的控制能力,引导学生适应计算机教学,并正确使用。不断地对学生在计算机教育中会遇到的问题,提出猜想,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案,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在接受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利用计算机教育去切实的提高对所要学的知识的认知程度,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灵活的去运用计算机教育中的教学资源。

2.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知。就像对电脑的使用有利还是有害这一问题的辩论一样,计算机教育在学生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要明白计算机教学的初衷。同时让自己能够运用计算机教育,就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的使用水平,这样才能配合老师的教学以及教材的需要,掌握自己要学的知识。

3结束语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1发现问题

小课题的选题源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平时教学中要特别留意所遇到的问题。笔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时发现,教师布置了操作练习后,有小部分学生很快完成练习后就睡觉、玩手机、和同学说话,使得没有完成练习的学生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

2将“小问题”转换为“小课题”

出现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受生活环境、个人兴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出现有的学生觉得较难,有的学生觉得过于简单的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材内容简单,也很实用,非常适合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学习。如何让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兴趣上这门课?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较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选择教学内容非常重要。虽然使用的教材是规定好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但教师可以针对知识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让学生感到学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挑战性,使没有基础的学生“吃得好”,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由此确定课题———分层教学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3做题

3.1确定研究方法在确定好研究课题后,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对小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本次研究内容,笔者选择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各班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文案研究法,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教学内容“分层”,并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相关内容,增加拓展内容;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采取边实践边研究、改进的方法,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眼神、表情、回答问题及完成练习情况等,及时获取本节课的各种信息,比如知道本节课的情境导入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是否适合等,以便适当调整。

3.2制定实施方案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了解各班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水平。以笔者所教授的2012级护理9~15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7个班95.8%的学生用过计算机,但由于条件限制,经常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只有18.5%。学生用计算机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聊天、听音乐、看视频、看小说、购物、查资料等,而对上网之外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可喜的是96.7%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愿意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其中部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明确提出通过学习想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这些资料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尤其是对确定课外拓展内容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其次,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并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知识、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3个层次。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设为基本知识,基本知识是全班学生都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一些操作小技巧以及教材上没有但又很常用、很实用的知识作为飞跃进阶内容,把一些高级的操作技巧和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作为课外拓展内容。比如Word中可以把给文档加密设为飞跃进阶内容,把插入尾注和脚注设为课外拓展内容。对教学内容分层的同时,设计与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和练习。教学中,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挑战自己,进一步掌握飞跃进阶内容,突破课外拓展内容。

3.3反馈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并通过提问和展示、评价学生作品等途径了解教学效果;课后根据教学效果结合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中职生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动手操作的欲望很强,而且有股不服输的精神。教师要正确引导,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让其把这种不服输的精神用到学习上,在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上课时,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展示、点评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运用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知识完成练习后的效果,都很羡慕、好奇。于是他们不甘心只掌握基础知识和完成几个简单的练习,遇到不会的操作时,他们自然而然会问同学或老师。一次次提问、一次次讨论的结果不仅仅解决了某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加了自信,逐步提高了计算机水平。而且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讨论,课堂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厚,玩手机和说话的学生明显减少,教学秩序明显改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4结题

结题就是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这一过程既是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根据确定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最终小课题研究成果为:问卷调查的调查研究报告;编写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教学内容与相关练习题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课堂的教学反思;以案例形式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优秀的教学案例。

5成果推广

科技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主要有:①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②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③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现象包括三种情况: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既没有生成沉淀,又没有生成气体。在第三环节,笔者组织学生交流、汇报了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了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第四环节中,笔者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补充演示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并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实验装置,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没有变化的原因。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利用水分子模型的拆分组合,理解水通电分解的反应实质,进而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与内涵,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揭示本质”的教学模式,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展开思维对话,一步步引领学生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量与生成物总量之间的关系,借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适时总结,自主解答疑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不懈探究的热情与自信,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从而达到了训练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协作互动,师生间平等对话,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实验技能。

运用化学实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地位,发挥功能。遵照《标准》的基本要求,确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把它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加以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不能忽视或淡化其作用,把它看做化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2.凸显现象,易于观察。要保证化学实验现象的明显出现,让学生易于观察和判断。因为化学实验的本质是通过实验现象来表现的,学生只有通过观察现象才能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认识物质的本质属性。

3.优化实验,提升内涵。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将以往验证化学知识或事实的实验,转变为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化学知识或事实的探究性实验,以提升化学实验的内涵和品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实验问题,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4.贴近生活,增强趣味。化学实验的内容应尽量做到“两个贴近”:一是贴近学生生活,二是贴近社会生活或生产实际。反映的事物或现象最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或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

5.淡化界限,全员参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教师要尽可能地淡化这个界限,努力创造条件与机会,增加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次数,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标准》规定的“学生实验活动”。

6.注重环保,减少污染。本着“爱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原则,尽量选择反应物和生成物无污染或污染小的实验,对实验产生的污染物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回收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