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

科技教育创新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1篇

摘要:针对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面临选拔少数人的实验班培养模式、运动式科技活动、功利化严重等问题,成都华阳中学以“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引领,从开展科普教育着手,在科技创新教育智力启蒙、情感激发、潜能开发的过程中,构建起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普及性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并通过学科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建构运行STEMP课程、基于问题的项目推动、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策略,从兴趣开发到志趣培养,形成基于育心的科学素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播下了青少年科学素养与创造力生长的种子。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育心;科学素养;创新性

人才培养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露与提高。以“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引领,我校从开展科普教育着手,逐步构建起普及性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从兴趣开发到志趣培养,初步形成基于育心的科学素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科技创新教育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想象力更是倒数第一;中小学生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仅占14.9%。目前我国中学科技创新教育主要面临三大问题:选拔少数人的实验班培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功利化思想影响科技创新教育健康发展;运动式科技活动难以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理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样办?

(一)从政策中明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创新”一词出现63次,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把“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从改革中寻动力新课改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同样强调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应对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带来的课程选择性、教师选择性、考试选择性等挑战,开展育人育心的科技创新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我校育心文化的优势,及时发现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这不仅客观反映了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家长对孩子早期培养的心声,还能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三)从实践中找路径

中学生处于创新意识的唤醒期、创新方法的积累期、创新思维的发展期,抓住创造力培养关键期,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2004年9月,我校启动科技创新教育,2006年组建起科技创新教育中心,设立年级科技辅导员,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着手开发科技创新校本课程。2010年开始展开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以来,展开“基于育心的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实践。从白手起家、草根初创,到全面普及、特色发展、高位前行,我校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性的实践探索,为基于育心的科学素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铺垫了厚重的基石。

二、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运行

随着普及性“科普活动”、选择性“科技社团”活动、提高性科创研究与竞赛活动的开展,我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智力启蒙、情感激发、潜能开发的过程中,构建起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一)普及课程

2005年9月,我校在区域内率先启动科技创新教育普及课程。各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教育课,对全体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知识和技能教育。对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开设创造性思维培训课,由专职心理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在理化生等学科教学中开展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尝试。聘请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做科技辅导员,举办科普讲座,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剖析发明案例,系统讲述创造发明技法。

(二)体验课程坚持

“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经历科技创新的实践体验。让放风筝成为节日,使学生找回童年的乐趣,愉悦身心、点燃梦想,培育科技创新的种子。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举行科技讲座、科创竞赛、创新项目比赛等,连年举办“大赛获奖作品展”“100年诺贝尔获奖展”“灭火与逃生”等“校园科普”展示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让“学科学、爱科学”在校园里成为自觉和时尚。建立科技创新“三级孵化园”,从高校、研究院所聘请科技辅导员,让大学教授、院士直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三)活动课程拓展

科技创新实践的时空与阵地,让学生在科技发明创造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建立生命科学、理论物理、机器人、航空、机械与工程科学俱乐部等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定期开展“小哥白尼”知识竞赛,举办科技发明与制作作品展活动;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制度,评选“科技之星”,颁发特长证书,对参与科技活动并达到一定技能的学生,提供专利申请、授权、维护等科研创新经费支持。

(四)综合课程根据兴趣爱好与个性需求,将学生科技知识、生活体验与重大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建立“风华”气象站、“光华”太阳能电站基地、水培植物栽培实验室、太空种子植物园等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开发简易电子制作、简易机器人、现代农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等学科融合科技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引入大学先修课程,开展各种科技教育研究性实践活动。普及性的科技创新综合实践活动,既浓郁了学校科技创新气息,又播下了科学素养和创造力生长的种子。

三、科技创新教育推动策略的具体实施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我校以“基于育心的科技创新教育有效策略研究”引领,从学科教学、STEM课程、研究性学习、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技情感的方法和策略。

(一)学科渗透科创教育策略结合学科特点,尊重、保护、培育学生的创新潜能,采取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一是基于背景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单元科学知识的研究历史、生活现象、在研问题,做成背景研究报告,尝试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提出假设,分组制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展开合作探究。三是分析解释评估,引导学生统计自己记录的原始数据,分析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展示数据,其他小组分析评估。四是拓展应用创新,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主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展开发明创造和课题研究。

(二)STEMP课程建设策略近年来,受美国STEM教育影响,我们开始STEMP教育的实践探索。除重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心理等课程结合外,根据创新思维发展规律,采用5E教学法:引入(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评估(Evaluate)———扩展(E-laborate),层层递进,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实践研究中,师生合作开发了“水火箭”“叶脉艺术”“我为府南河设计一座桥”“我的汽水我做主”“玫瑰精油的提取”等多个不同领域的STEMP课例。

(三)基于问题的项目推动策略激发学生用专业知识探究该领域的问题,采取兴趣和项目导向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专业志向,提高专业情感,变兴趣为志趣。兴趣导向是根据学生初步显示的学科兴趣,联系科研院校,搭建学生开阔兴趣领域视野的平台,让学生聆听大师讲座,与大家交流,观摩优秀作品,参加科学讨论,明确科研方向。项目导向,即通过问题提出———生成研究主题———理论假设———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研究方案;关注心理倾向,引导学生在兴趣领域纵深发展,提升专业情感。

(四)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策略一是特长领域技能培养:根据学生兴趣特长,与成都英才俱乐部、四川省英才计划办公室联合设置拓展型选修课程,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力和创造兴趣培养。二是生涯发展方向指导: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优势,构建完善“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系统,在兴趣领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方案和学习策略。三是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辅导:聘请川大、中科院成都分院、西南交大、英特尔成都公司等单位专家,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五)科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策略采取“自愿申请、全员招聘、学校评定”原则,组建科创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科创教育领导小组,展开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参观考察等;指导教师每年撰写一个科技教育方案、制作一个科技辅导课件、辅导一个创新项目;由大学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进行培训,推动科技教师与科学家、研究人员结对互助。聘请教育心理学专家陈安福教授、川大副校长张正义教授等做指导专家,培养了一支涵盖各学科、拥有特级教师的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

四、科技创新教育实践释放创新潜力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2篇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六)建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3篇

农村孩子受到经济条件和生活空间的限制,坐井观天,要更高层次地激发他们的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校园网络却弥补了农村孩子的不足,给他们插上了科技创新的翅膀。近年来,我校组织各班“尖子生”到互联网上搜寻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作品以及喜欢的科幻绘画,并推荐到同伴中,各自把网页或作品收藏起来,老师在校园局域网加以超链接,更多的学生共享了资源。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优秀作品的创意、创新点、发明点,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二、有线电视使学生走到创新前沿

1999年,在镇广播电视站的支持下,我校建立了校园有线电视网络,各班各办公室既可以收看外部输入的电视节目,又可以收看学校自办的节目。学校科技办以此为载体,把历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作品放到自办节目栏目,每周组织学生收看。与此同时,学校科技总辅导员针对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作品的创新思路,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班辅导员承接总辅导员的思路,联系学生实际,组织讨论,或一个作品的创新点,或一个作品的发明思路,或如何改进一个作品……把观看与讨论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前沿的科技发展动态,普及了科技知识,更教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

三、多媒体点燃学生科技创新的火花

有线电视使全校师生同时受益,形成全面开花的氛围,这是不够的。各班科技辅导员组织的多种活动,培养了许多活动积极分子。多媒体教室成了积极分子创新的天堂,他们齐聚到多媒体教室,参加科技创新专题培训。辅导教师把精典的发明创新作品一件件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分析作品产生的起因、加工的经过、创新点、成功的秘诀以及如何改进。剖析中,辅导员特别强调创新发明的背景和方法,更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辅导中,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表情和言谈,一旦有人发表“奇谈怪论”,创新发明辅导就成功了一大步。教师立即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让表演者尽情地说,甚至在计算机上演示,让“听众”不断地批评、建议、争论,一场哄吵背后就孕育着一个作品的诞生。辅导教师还特意把搜集到的学生创新设计用Power-Piont、Flash等制作成演示文稿或动画片,组织学生直观感受。

四、视频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个性

每次集中培训,准备期间,部分学生平时积累的创新思路或简单作品都会被辅导员发掘出来,一到培训就派上用场。培训时,发明者或绘制者就有机会上台利用视频展示台把作品展示出来,一边展示,一边谈创新思路、创新点,还请场下的师生提改进建议,一来二去,简单的作品又获得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既使讲解者获得了成功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很容易从中获取新的创新信息加以拓展;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培训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4篇

文章针对如何更好地把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趋势,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通过“提高理论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建立科技创新创业领导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建立系统化课程”等途径促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与创业,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指导思想。不少高校不仅开设了科技类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还成立了相应的教师队伍以及领导团队,但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创新创业转化能力不够、市场分析及市场把控不准、教师团队不专业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科技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与师资建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现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有很多问题。①缺乏对创新创业理论的解读能力,无法落实学习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由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无法有序进行。②缺乏专业的科技教师指导队伍,缺乏创新创业的经验。③缺少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创业课程的安排: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新课程新教育,缺乏以前的教育课程支持和教育指导,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④缺少校级的领导队伍建设,对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缺乏全面掌控。⑤缺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无法与产业园和孵化园取得合作。⑥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缺乏市场调查环节,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理论学习,掌握相关政策

在进行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工作时,应该首先正确把握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掌握相关的创新创业的国家政策以及地区政策。①加强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建立起以学校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理论研究队伍:由于创新创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时代号召力,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②挖掘学校的创新创业潜力,与现行开设的教育学科相联系:由于每一个专业学科都可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应该挖掘各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③了解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及时反馈政策支持信息。只有真正了解到创新创业政策的变化以及支持条件才能更好地将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出来。

三、建立科技创新创业领导队伍

在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环境下,学校应该调整学校的领导队伍。①成立校级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团队,强化对于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学校应该及时成立校级层面的领导队伍,强化领导队伍的质量。②强化校级创新创业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在组织校级领导管理队伍时,不仅需要考核领导队伍的专业化技能,更重要的是与创新创业工作之间的联系,让管理队伍可以更好地与创新创业工作结合起来。③建立详细的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档案:学校应该主动地建立起以学生基本信息为基础的创新创业项目的依据,通过学院、专业不同进行划分,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创业档案有一个明确细致的划分。

四、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建立系统化课程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培训,同时还需要及时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①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对于教师资源的再分配与培训,将学校的教师资源进行新的优化划分,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新的教师力量,有针对性地招聘创新创业方面的人才,同时还及时与优秀的创新创业代表人物以及相关企业高管取得联系,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创新创业理论。②加强科技产品的市场调查以及市场分析等相关课程开设:由于专业性质的区别,多数学生对于市场环境以及市场分析缺乏必要的能力,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应该建立起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保障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

五、积极寻求与政府合作

学校还需要协调与政府之间的相关合作以及资源共享。①及时与相关的产业园以及孵化园取得合作联系,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学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将具有政府性质的产业园与孵化园融入到创新创业环节中来。②积极使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新形势下的电子商务:现代商业模式几乎都是依托于强大的电子商务模式,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挖掘电子商务与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依托互联网思维开展有目的的创新创业项目,让创新创业项目更加具有网络适应能力以及电子商务适应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科技类创新创业,是新时期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教育。高校应该深刻理解创新创业的时代内涵、掌握创新创业的政策变化,建立校级的创新创业领导队伍,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与理论的探究,积极开设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发挥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资源功效优势,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新型科技类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云鹏.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浅析[J].人间,2015(5):142.

[2]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30-31.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创新;问题;误区;对策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创造、发明、发展的历史,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创新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重视。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和基础,首先就要从基础教育入手,从小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学理念,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和事业发展识别、培养、凝聚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建设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总理曾提出:“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奉献科学的远大志向。”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站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还要通过科技教育,使科学精神扎根于广大的青少年中,只有这样,自主创新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充沛的动力源泉。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开始了我国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基础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对于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虽初有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误区。

一、科技辅导员队伍

2007年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对我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虽然被调查辅导员中有69.6%的科技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表示认同,并喜欢自己的工作,但科技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任课状况并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师范类院校过去没有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因而目前学校并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科技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中,学生涉及的知识内容远远超出某一专业学科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综合和创新的特点,知识口径狭窄、专一的教师是无法承担科学技能实践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好在一些获奖项目的科学教师,年富力强,以高度的责任精神迅速“充电”,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共同提高。但就一般而言,这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单一

目前,虽然新疆各县市及部分社区都建成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但活动中心的活动内容仍然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艺术、体育、娱乐、课外辅导等内容为主,基本没有涉及科技、创新发明、科普等内容的课程。2009年,笔者随由教育厅牵头组织的自治区青少年校外联席会议赴南、北疆部分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进行了检查、验收,发现90%以上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设的基本上都是以舞蹈、乐器、健身、绘画为主的兴趣小组,几乎没有关于科技、科普方面的辅导或讲座。极少部分的活动中心虽设有科技兴趣小组,但课程及师资并无法保证。

另外,每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都由财政配备了相应的科普器材,但通过检查发现,科普类器材的使用率远远低于其他文体类器材,并陷入“没有科技教师,无法正常使用设备、开展活动器材损坏严重无专业人员维修科技类活动更无法开展”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家长认识的误区

在调研中,通过与部分家长的沟通交流,发现相对于文体类兴趣小组,家长对科技类培训的知情度和重视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通过舞蹈、武术、乐器类兴趣小组的培训和学习,能够较快的掌握一门技能,并展示出来,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对家长来说也很有成就感。

而科技类培训,首先,很多人不知道科技类培训为何物,培训内容有哪些;其次,由于科技类培训不能在短时间内,明显地看出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家长就认为这类培训对学生帮助不大;再次,很多人把科技、科普与学校的学科教育(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混淆,认为在课余时间再参加科普培训是学校教育的重复。

四、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活动不具连续性

在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时,往往急于求成,想要很快看到结果,希望学生作品在比赛中获奖,从而简化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会极大地削减创造发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功能。

每一个创新发明都要经过选题、设计、实验等过程。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创造发明的选题往往比实施更困难。所以,对培养创新能力而言,创新发明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结果更重要。

另外,活动不具连续性,也是目前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和实践,现在很多创新发明或实践活动的选题很好,但往往都随着一个项目、一次竞赛的结束而结束了,缺乏连续性,使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些问题和误区,笔者浅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管理体制

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成果转让及指导老师的表彰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科技活动有章可循。并且将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评比的一个指标。每年对结题项目进行盘点,表彰奖励优秀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管理教师,推荐优秀项目成果申报各级各类奖励,并且将这些成绩与绩效工资相结合,认可科技教师的劳动,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并与优秀学生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从而调动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二是优化科技辅导员队伍素质

科技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教育的质量,但由于我国教育从高中文理分科,并且大学没有“科学教育”专业,导致科技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单一,与科技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所需不符。因此,对现有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应以短期培训、电视讲座等形式,提供科技史、科技发展、科学传播、科技活动技能等方面的短期、在职的专业培训,并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科技教育”专业,招收科技特长生,为中小学培训师资。

三是丰富校外活动场所的活动内容,尤其是科技活动

在校外活动场所多开展科技、科普活动,提高科普器材的利用率。对于边远地区,开展科普巡讲、器材下乡活动,并尽快培养当地的科技教师骨干,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问题。

四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责无旁贷,尤其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作为社会的主体,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和带动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建立激励机制,奖励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好的学校、老师等。并鼓励企业、大学为青少年的发明提供资金保证和开发市场;或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免费设立青少年发明、动手俱乐部。如:上海交大成立“上海交大大学生创业有限公司”,为大学生具有市场前景的开发成果提供风险投资。杭州一企业设立青少年发明俱乐部,从德国进口工具,免费让青少年开展工程拼凑、车模等活动。

五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家庭环境很重要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6篇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一种方式,有以下四个优点:

1.调动师生积极性,节约时间和精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从时间方面来说,是一项非常消耗时间的活动。从从事科技创新的技能上来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面不够完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从头学起,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从积极性上看,由于科技创新大多基于自身的兴趣,学生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同时由于科技创新在政策上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关照,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较快途径,更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2.迎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想,使其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把科技创新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3.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科学的治学精神科技创新项目的涉及面比较广,在建立一个科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以及国内外对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发展方向,学生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对其树立远大的目标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以教师单方面教授为主,且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德育对学生素质的重要影响作用,造成德育和智育的分离。然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优秀的全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就必须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高实践锻炼的平台,在实践中加固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获取多方面知识,使学生养成创新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科技创新的科研培训中,学生对科研的系统有了详细的了解,不仅仅掌握了更多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知识,还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2.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同等重要,但就其性质而言却具有性质上的区别,思想道德素质虽然也归于精神范畴,但思想道德素质要以践行为最终目的。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领悟而已,更要在领悟的基础上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并能在意识的指导下落实到生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过程,在实践活动的过程里,不断地实地研究,深入社会,一方面更好的了解我国社会各层次的现状,切实感受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的正确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在深入农村和基层开展调查时,学习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了解和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教会学生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就是所谓的“先成人,后成事”。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全面,通过不断地引导和良好地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科学的看待和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很多大学的人文教育只是局限在知识层面,并没有深入的进行实践,所以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从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到结题,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完成科创项目的过程中,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发掘学生学习知识、探索问题的兴趣。活动中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实现人才教育的目标。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考核制度;指导模式;学分制;研究生帮扶制度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大。2014年9月,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国家自上而下,多举措、全方位为创业者提供支持,鼓励大家创新创业。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阶段,大学生年富力强、思维开阔,能快速接受新事物,敢于迎接新挑战,且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故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质的群体之一,也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改变学生要找“铁饭碗”的就业观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笔者发现科技创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1],考核制度对学生约束力不够,现有指导模式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2]。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总结近10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开展情况,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与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统计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1)部级项目的立项数在2007—2011年基本维持在50项左右,在2013年之后,部级的立项数稳定在100—110项之间,整体而言,10年来部级项目数有大幅增长,幅度达到118%。(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级项目分为校重点和校一般两个级别,其中校重点的立项数由2007—2014年持续增长,之后项目数开始减少;校一般项目2007—2011年立项数比较平稳,2012年开始,项目数开始大幅减少。(3)院系项目,主要是学院自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创新训练,2013年开始,项目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在20项左右。(4)就每年的项目总数而言,2007—2014年,每年的项目总数整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2016年立项总数出现了回落。但2016年较2007年项目数增长了13.5%。笔者统计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单项经费随年份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自2007年以来,部级项目的经费稳定在每项20,000元,省部级及校重点项目的经费为3000—5000元,校一般项目的经费为800—2000元,院级自筹项目的经费1000—3500元不等。就创业项目而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13年和2014年只设立了校级的创业训练项目,每年70项,每项给予1000元的经费支持。其中从2014年开始有创业实践项目立项,每项给予3500元的经费支持。2015年、2016年学校每年设立的创业训练和创新实践项目有11项,都为部级,每项给予20,000元的经费支持,对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但是就立项数而言,大幅减少。综上分析我们可知:(1)部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校重点项目的数量呈增长的趋势,校一般项目和院级项目呈减少的趋势,即增加了经费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减少了经费支持力度较小的项目。(2)无论是创新项目还是创业项目,学校整体的思路就是“控制数量,提升质量”,切实通过提升项目经费等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期望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通过项目做出成绩,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创业或就业提供实质性的锻炼和帮助。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创新

现阶段,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考核,主要以“中期考核,结题答辩”的形式进行。现有的考核制度,对项目的过程缺乏有力的监督,导致有些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编造材料,蒙混过关,这样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就毫无意义了。另外,这种考核制度缺乏较为广泛的激励措施,只有少部分通过项目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了专利的学生能获得奖励。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与科研动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半途而废。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并不是每位同学最终都要或取得什么成果,最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训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3]。笔者基于以学生需求出发的理念,提出了“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的建议,以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补充和完善现有考核制度,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训练成效。学分制的本质特征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强调目标管理和学制的弹性化[4]。现阶段,高校自选课程中加入了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5],有兴趣的学生可通过选修相关的课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然而大学生参与创新训练这样的实践活动仍不能视为选修课程[6],不能获得学分。笔者认为,大学生在参与创新训练的过程中,前期需要大量学习课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试验过程中需要学习试验原理、试验方法、仪器操作等,在数据处理时需要学习相关的软件及数据处理方法,在论文写作时需要学习科技论文写作方法。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对科研基本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故将创新训练列入公共选修课,完成创新训练获得相应的学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具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激发学生积极性,有效提高参加学生基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课程主要包括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的一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关联。将学分制引入到科技创新训练的考核体系中,即学生完成一项创新训练项目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通过完成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获得的学分认定为公共选修课板块的学分。学生完成项目可以获得对自己毕业和申请学位有帮助的学分,如此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增加参与科技创新训练的人数,也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同时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项目中,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

(二)建立多目标考核体系,提高训练成效将科技创新训练与公共选修课等同,通过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要求,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多少工作量,平时需要提交什么阶段性成果,最终需要提交什么结题材料等[7],进一步强化对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对学生执行项目的约束力度。将课程考核体系中的内容借鉴到科技创新训练的考核体系中,丰富了考核内容,细化了考核的指标,能有效督促学生在平时将更多精力花费在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上,防止学生平时不做工作,结题时编造数据,应付答辩。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建立多目标的考核制度,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训练的成效。

(三)完善淘汰机制,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参与人数一般是3—5人,但是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并不能各司其职,很多时候都是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大量工作,有些学生就是在浑水摸鱼。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后,参与并完成项目的同学都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但并未完成足够工作的学生也获得相应的学分显然是不合理的。通过学分制建立多目标的考核体系,能有效加强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对每个阶段每位学生的工作进行考核,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将淘汰出课题组,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此,进一步完善了淘汰机制,对每位学生都施加一定的压力,有效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题组每位学生分工协作,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升项目的完成质量。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指导模式创新

笔者通过6年多来指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的切身经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项目批准之前积极主动,与指导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但是项目批准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问津了,大学生自身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严重缺乏自觉性、主动性[8]。另外,大学生专业知识欠缺,遇到问题难以深入思考,而且实验仪器的使用及出现故障如何处理等,大学生往往一无所知,需要有人在旁时刻指导着,这些都需要指导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大学生本身存在主观能动性不足,基础知识薄弱,实验能力缺乏等问题[9],若想高质量地完成项目,需要导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是教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不可能时刻在实验室陪着学生做试验,在学习室陪着学生写论文。如何优化指导模式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指导教师压力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针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现有指导模式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强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研究生帮扶制度”。“研究生帮扶制度”即构建“导师—研究生—大学生”的指导模式,以期通过创新指导模式,在缓解指导教师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训练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试验仪器,并且研究生接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对科研方法有一定了解,故大学本科生在理论知识、试验操作、数据整理、论文写作等方面遇到的大部分问题,研究生都有能力为其解决。再者,研究生的时间相对固定,大量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做试验,或者在学习室学习,这样,本科生遇到问题就能及时找到研究生帮其解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收获知识的过程,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本科生感觉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迅速收获知识,必然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来实验室。故“研究生帮扶制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构建“导师—研究生—大学本科生”的指导模式,具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同辈帮扶机制,搭建本科生与导师的桥梁通常情况下,导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生面前非常严肃,有些学生依然存在“怕教师”,遇到问题不敢与教师沟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本科生而言一般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受到打击。而研究生与大学本科生属于同龄人,刚刚经历了他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对大学本科生的想法更为了解,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从而主动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一方面,本科生在科技创新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得到及时解决。本科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在做科创的过程中获益匪浅,能有效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本科生通过与研究生的互动交流,可以在学业规划,就业选择等方面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指导,对本科生而言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研究生也充当了导师与大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导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本科学生能够了解导师的习惯和风格,这也方便了导师与本科生的沟通,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各司其职,从而让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能力,让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事半功倍。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通过一个简单项目就要求每个学生有重大发明发现。搞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具有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然而现阶段的本科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个人自立性很差,指导教师不可能时时处处陪伴。研究生的时间相对富裕,一般都在实验室或办公室,而且具备了基本的试验操作能力与软硬件操作能力,完全有能力、有时间给本科生提供充裕的指导。这种全天候的指导,能够让本科生尽快融入角色,也可以学习研究生刻苦求学、求真求实的工作作风。所以,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既可以提高科创项目的指导效率,又可以培养本科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强化过程管理,防止学生弄虚作假现阶段,学校对项目的考核包括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但是无论是中期检查还是结题答辩,走形式的意味更浓。主要原因一是项目众多,学校很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对每个项目进行详细的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督促;二是学校基于多为学生考虑的思想,对项目完成的质量不断降低要求,只要学生答辩时能说出些东西,就都给通过。这也造成大学生本身不断降低自我要求,甚至有个别学生答辩前编造数据就去应付结题了[10]。“研究生帮扶制度”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完成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项目。学生是否做试验了,试验过程是否可靠,数据是否真实,研究生在帮助本科生完成创新项目的同时,也能监督他们,防止弄虚作假。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的指导模式要强化过程管理,进行过程监督,有效防止大学生弄虚作假,从而提升训练成效。6年来,笔者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十余项。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创新实验,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弄虚造假,企图蒙混过关。针对这些华而不实的学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首先,可以通过例会、谈心、个别辅导答疑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天职主要是教书育人,所以多做思想教育,多做情感沟通,设身处地地多为学生考虑,通常可以感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其次,研究生帮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教师指导上的时空缺失,还能树立一些实实在在的榜样,感召激励大学生努力向前。最后,对于个别屡教不改者,只是为了获取一纸证书,教师也要具有坚定的立场,立即劝退。否则,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其他学生必定效仿,整个团队一盘散沙,项目研究沦为一纸空文。所以,“研究生帮扶制度”是教师强化科创项目过程管理的一个有效补充,值得发扬推广。

(三)分担导师压力,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研究生可以分担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压力,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高质量完成项目。对于低年级的本科生而言,专业知识缺乏,试验操作能力薄弱,文献查阅能力不足,所以指导教师往往从选题,制定试验方案,试验操作,数据整理,论文写作等所有环节手把手带着学生完成,这势必会分散导师太多精力。另外,有一些简单的基础的事情让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去做,也是没有必要的。比如常规试验仪器的操作、数据的整理等这些研究生完全可以指导本科生来完成,没有必要让导师再亲自指导,导师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一些复杂问题上。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的指导模式,研究生能够有效分担导师压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又要搞好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对于普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高校的生存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实行“导师—研究生—大学生”指导模式,也是对传统师生一对一、一对多指导模式的一种创新与补充。近两年,笔者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指导思路,取得了一些经验:(1)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效率。教师主要负责学术思想的提出,实验方案的制订,以及疑难杂症的排除。其他诸如图表的绘制、专业术语的描述、常规试验机器的操作、常规软件的使用,大学生能力都很欠缺,通过研究生的帮扶,本科生能力有所提升。(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个人精力有限,传统教学一对多模式,主要是讲解与示范。现在采用“研究生帮扶制度”,可以随时随地实行一对一辅导,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热情。(3)提高了教学效果。本科生在教师、研究生的指导互动下,理论知识加深了,实践能力增强了。部分学生撰写与获得的创新创业奖励,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结论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8篇

培训方式及目标:

1.根据青少年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现行中、小学教材,选择青少年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数、理、化等各科的科学实验项目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从做中学,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小班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通过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小发明、小论文、小创造、小科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独立动手能力,塑造个性、发挥特长,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优秀。

3.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市级、部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选手在高招和中招中可以享受免试保送和加分的殊荣,我市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此而被免试保送名牌大学深造!)。

招生对象:八岁以上中、小学生

开课时间:**年10月,周日上课

学费:每人每学期480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