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机械原理课程范文

机械原理课程范文6篇

时间:2023-10-31 10:57:44

机械原理课程

机械原理课程范文第1篇

1.专业认知学习阶段

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为所有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32学时)。该课程保证有8学时的关于纺织机械的授课内容,重点介绍纺织机械行业的情况、纺织机械的分类、纺织机械的主要设备,使学生对纺织机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

纺织机械门类繁多、性能各异,有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针织机械、非织造机械、染整机械、服装机械、纺织器材与仪器8大类,分别对应8个纺织机械子行业,仅纺织机械的主流机型就超过200种。这些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机械结构、光机电控制系统及工程材料。因此,在通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尽可能以纺织机械为案例进行授课。

3.专业课学习阶段

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但由于专业课的学时有限,因此,纺织机械类选修课不宜开设太多,以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导致课程设置流产。我校(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幕墙工程与机械。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开设3门纺织机械类课程:(1)“纺织机械概论”,64学时,基于大纺织范畴,涉及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2)“纺织机械设计(1)”,48学时,使学生掌握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纺织机械设计(2)”,48学时,使学生掌握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设置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选课组合方案如下:(1)偏“通用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噪声控制。(2)偏“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纺织机械设计(2)。(3)“通用机械+经典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4)“通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2)、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

4.实践教学

在机械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相关题目或课题;在专业实习(实验)阶段,确保有4个学时的参观实习,要求撰写参观实习报告。

二、编写适应新形势的纺织机械类教材

(1)首次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概论》(陈革、杨建成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教材基于“大纺织”的概念,介绍纺织机械的分类,分析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基本工艺原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分类等;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类纺织机械上的应用情况及现代纺织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织造机械》(陈革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获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纱机械》(毛立民、裴泽光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教材介绍了纺纱机械的分类、机构组成、工艺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近年来纺纱机械的新装备和新技术,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纱机械上的应用。

(4)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机械专业导论》。该书为面向纺织特色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概论性教材,其中包含纺织机械概论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机械工程概述、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纺织机械导论。

(5)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设计》。教材从各类纺织机械中提炼出关键共性机构(装置或系统),强调对机构(装置或系统)的综合设计。主要内容有:梳理机构的设计、牵伸机构的设计、卷绕机构的设计、往复运动机构的设计、同步传动机构的设计、烘干装置的设计、纺丝成型装置的设计、自调匀整系统的设计、针织成圈机构的设计、立体织物编织机构的设计。

三、编写《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

《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拟收集各类纺织机械的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案例,可用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测试技术”“机电控制系统”“机械工程材料”等机械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举例等,从而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表2为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与纺织机械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的对照表。

四、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题目中,精选出包括各类纺织机械典型机构、典型系统的题目,在此基础上修改、扩展,设计新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从所承担的纺织机械类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典型机构或共性技术,设计出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的选题,同时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五、结语

机械原理课程范文第2篇

1.专业认知学习阶段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为所有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32学时)。该课程保证有8学时的关于纺织机械的授课内容,重点介绍纺织机械行业的情况、纺织机械的分类、纺织机械的主要设备,使学生对纺织机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纺织机械门类繁多、性能各异,有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针织机械、非织造机械、染整机械、服装机械、纺织器材与仪器8大类,分别对应8个纺织机械子行业,仅纺织机械的主流机型就超过200种。这些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机械结构、光机电控制系统及工程材料。因此,在通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尽可能以纺织机械为案例进行授课。

3.专业课学习阶段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但由于专业课的学时有限,因此,纺织机械类选修课不宜开设太多,以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导致课程设置流产。我校(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幕墙工程与机械。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开设3门纺织机械类课程:(1)“纺织机械概论”,64学时,基于大纺织范畴,涉及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2)“纺织机械设计(1)”,48学时,使学生掌握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纺织机械设计(2)”,48学时,使学生掌握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设置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选课组合方案如下:(1)偏“通用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噪声控制。(2)偏“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纺织机械设计(2)。(3)“通用机械+经典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4)“通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2)、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

4.实践教学在机械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相关题目或课题;在专业实习(实验)阶段,确保有4个学时的参观实习,要求撰写参观实习报告。

二、编写适应新形势的纺织机械类教材

(1)首次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概论》(陈革、杨建成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教材基于“大纺织”的概念,介绍纺织机械的分类,分析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基本工艺原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分类等;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类纺织机械上的应用情况及现代纺织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织造机械》(陈革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获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纱机械》(毛立民、裴泽光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教材介绍了纺纱机械的分类、机构组成、工艺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近年来纺纱机械的新装备和新技术,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纱机械上的应用。

(4)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机械专业导论》。该书为面向纺织特色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概论性教材,其中包含纺织机械概论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机械工程概述、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纺织机械导论。

(5)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设计》。教材从各类纺织机械中提炼出关键共性机构(装置或系统),强调对机构(装置或系统)的综合设计。主要内容有:梳理机构的设计、牵伸机构的设计、卷绕机构的设计、往复运动机构的设计、同步传动机构的设计、烘干装置的设计、纺丝成型装置的设计、自调匀整系统的设计、针织成圈机构的设计、立体织物编织机构的设计。

三、编写《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

《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拟收集各类纺织机械的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案例,可用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测试技术”“机电控制系统”“机械工程材料”等机械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举例等,从而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表2为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与纺织机械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的对照表。

四、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题目中,精选出包括各类纺织机械典型机构、典型系统的题目,在此基础上修改、扩展,设计新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从所承担的纺织机械类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典型机构或共性技术,设计出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的选题,同时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五、结语

机械原理课程范文第3篇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对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进行了改革,构建了适合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一、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背景下,要求培养出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近两年已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械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一直在努力探索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我院于两年前开始进行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工作,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包含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成型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它们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更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基础。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工科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

二、现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独立学院近六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后,对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只有肤浅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具备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特别是不具备基本的工程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大学一年级学习机械制图这门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对刚迈入大学、习惯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学生缺乏的是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常识,对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工艺知识难于理解,对制图国家标准领会不透。三年级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时,机械制图的内容已大部分忘记,增加了学习难度。

(2)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成型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4门课程,是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学习时,不仅依赖基础理论知识,也依赖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实践知识,加之许多内容不直观,往往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内容更难于掌握,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这5门课程各自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因而从整个系列课程来看,有些内容多次重复出现,而每次都没讲透;有些内容前后颠倒、脱节、衔接不好;同时实践环节的安排和内容的设计也不够合理。

三、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构建

鉴于上述问题,课题组成员以“应用”为主旨,紧密联系机械工程实际,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建立新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将目前的5门课程融为一体,整合为“机械工程基础Ⅰ”和“机械工程基础Ⅱ”2门课程,并构建了这2门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解决了原来5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存在重复、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既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益,又提高了学生学的效益。

1.“机械工程基础Ⅰ”课程体系。“机械工程基础Ⅰ”以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为主干,其中穿插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工程材料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典型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表达为主线实施教学。具体课程内容包括制图基础、工程材料与产品技术要求、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4个基本模块,共160学时,分3个学期执行。

(1)制图基础模块。该模块56学时,包括正投影基础,组合体三视图和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计算机绘图的内容。目标是培养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能力,培养使用仪器和徒手绘图、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该模块在第二学期开课。

(2)工程材料与产品技术要求模块。该模块40学时,包括工程材料课程中的材料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基础知识、铁碳合金相图及热处理、常用工程材料、典型零件选材分析的内容;互换性课程中的一般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等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依据零件工作状况正确选择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标准合理选择一般零件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地标注在图纸上。该模块在第三学期开课。

(3)机械制图模块。该模块40学时,包括制图课程中的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互换性课程中的常用结合件和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等内容。目标是培养绘制和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标准合理选择标准件及齿轮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地标注在图纸上。该模块在第四学期开课。

(4)零部件测绘模块。该模块24学时,通过对机器中的常用齿轮油泵、机用虎钳、柱塞泵、球阀、减速器等典型部件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分组测绘其中的某一部件,在测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零件、装配图的表达方法,理解标准件和常用件的规定画法,合理选择材料、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并进行正确标注,进一步领会国家标准及规范。该模块同机械制图模块一起均在第四学期开课。

2.“机械工程基础Ⅱ”课程体系。“机械工程基础Ⅱ”以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为主干,其中穿插工程力学和工程材料的相关内容,在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典型零件和机构的设计为主线实施教学。具体课程内容包括基础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3个基本模块,共168学时,分3个学期执行。

(1)基础力学模块。该模块64学时,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力系、摩擦与重心、空间力系等静力学内容,以及直杆的轴向拉伸与压缩、挤压与剪切、圆轴扭转、梁的平面弯曲、应力状态和强度条件等材料力学内容。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并进行相关计算,掌握受力构件变形及其变形过程中的内部应力的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理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该模块在第三学期开课。

(2)机械零件模块。该模块64学时,包括零件设计概论、连接、轴与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支撑、带传动与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等内容。其中,由于齿轮传动的设计涉及齿轮啮合原理的有关知识,所以将原机械原理中有关齿轮机构的基本知识纳入本模块中结合设计介绍。目标是通过学习通用零(部)件及由零件组成的联接和传动的基础知识,掌握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能正确设计和改进这些零件的目的,包括如何确定零件的最适当外形和尺寸,如何选择材料、表面质量以及规定制造上的技术要求等。该模块在第四学期开课。

(3)机械原理模块。该模块40学时,包括机构的组成及平面连杆机构、凸轮与间歇运动机构、轮系、机械速度的调节与回转件的平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与实例等内容。目标是通过学习机构组成的基本知识、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械的动力分析、常用的基本机构的设计等内容,使学生并初步具备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最后通过具体的设计实例,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基本知识进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该模块在第五学期开课。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专业,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设了一门“机械专业导论”课,其间通过参观机械工厂、观看录像及现场讲解等环节,使学生具备机械工程的一些基本常识,对机械设计和制造所涉及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计划的第三学期开设了“工程实训”实践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课程。“工程实训”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并辅以专题讲授,学生通过实习获得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三维设计及制造软件,加强了学生应用软件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和效益的能力,为机械零件、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模块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优点

1.通过“机械专业导论”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实际,可以紧密地结合机械工程实际知识讲解相关知识,克服了以前学生缺乏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常识给学习造成的困难。

2.新体系将各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原来5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存在重复、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减少了学时。

3.在“工程实训”后同时开设机械制图和机械零件模块,使学生在具备了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后再学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容,并作为表达设计的零件和部件的必然内容来学习,教学效率高,效果更好。

4.这一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紧密围绕机械工程实际,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软件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祖业发.工程制图改革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1999,(4):88-90.

[2]柯斌清.“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改教法,2014,(12):56-57.

[3]韩蕾蕾,韩英英.独立学院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初步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10,(4):39-142.

机械原理课程范文第4篇

煤矿机械各相关课程实用性很强,内容涉及面广,教学难度较大,为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又可使学生在日后能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在内容安排上既应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还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建设与煤矿机械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环境,并充分利用校模拟矿井和矿山机电实训中心的设备资源,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应关注并收集煤矿机械最新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将其融人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之中去。一方面,这可以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门动态性的课程,其所学内容是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的,从中得到终身学习的启示。实验实训教学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在实验室、模拟矿井和矿山机电实训中心完成相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理论教学的内容融入到实验实训中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创新相结合,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使实验实训教学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煤矿机械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的课程建设

按照源于煤矿,服务于煤矿的宗旨,逐步开发了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精品课(自治区级)、采掘机械液压传动精品课、矿井运输提升精品课、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精品课。各精品课都建立了丰富的课程教学电子资源库,内容包括《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矿井运输提升》、《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各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动画、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指导手册、设备操作规程、学习指南等。

三、煤矿机械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

为煤矿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和教学方法。

(一)师资力量煤矿机械课程应打造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研究型”和“实践操作型”教师队伍。各专任教师不仅能上好《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矿井运输提升》、《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等相关课程,还应能胜任其担任课程的实习实训工作,同时能够经常通过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的变化,以工学结合的理念整合课程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精心选取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案例,教学过程紧贴实际工作过程,注重以实例化和形象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教学特色突出,成为一支专业技能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团队。

(二)硬件条件煤矿机械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有:模拟矿井、矿山机电实训中心、液压传动系统与液压元件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其功能主要为:模拟矿井:可以对学生进行采煤机械、掘进机械、液压支架、运输机械、矿井提升设备和流体机械的构造与原理、操作与运行等技能的培训。矿山机电实训中心:可以对学生进行采煤机械、掘进机械、液压支架、运输机械、矿井提升设备和流体机械的构造与原理、诊断与维护、拆装与检修等技能的培训。液压传动系统与液压元件实验室:可以针对煤矿机械液压系统与液压元件进行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实验项目,还可进行有关的创新与科研实验。工程训练中心:可以对学生进行采煤机械、掘进机械、液压支架、运输机械、矿井提升设备和流体机械拆装、维护、检修等工作过程中所需的钳工、车工、焊工等基本技能的培训。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使相关课程中所涉及的许多先进设备、机械构造、生产过程等通过录像、视频、动画和图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从枯燥的原理、公式和文字中跳出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项目教学法:按照职业要求设置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以培养职业能力—即“设备构造与原理、设备检修与维护、设备操作与运行”为目标,并具备技术革新与技术创新的潜在能力。现场教学法:在校模拟矿井和矿山机电实训中心,针对有关煤矿机械结构原理及使用与维护这一任务,首先讲解有关煤矿机械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完好质量标准、日常维护的内容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诊断和处理预先设置的故障。实训教学法:在校模拟矿井和矿山机电实训中心,针对有关煤矿机械的基本操作,首先讲解类型、结构及工作性能、国家职业标准对操作者的要求及安全操作基本知识;然后进行实训,使之达到操作熟练、姿势端正、各项操作准确无误。并获取相关证书。

四、结语

机械原理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机械原理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机械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机械学科的前沿发展与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行业的设计、制造、研发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机械原理的主要内容有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机构的运动分析、机器动力学、常见机构的分析与设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等。从教学内容来看,机械原理相对后续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设计内容,是工程类大学生接触工程设计问题的“敲门砖”。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的学习与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翻转课堂指的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教师通过微视频、仿真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并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答疑、知识探究与交流互动等任务的新兴教学模式[1]。该教学模式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教学内容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可以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同教师一起进行探讨与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帮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问题加以解决。该教学模式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者。在提高学生主动积极性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将教师从反复讲解相同知识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救出来。

二、传统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高质量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随着机械行业的飞速发展,机械原理课程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课程的教学学时不断被压缩。机械原理的教学学时,从以前的70-80学时逐渐压缩到目前50-60学时。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难以高质量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学生对众多知识点难以充分理解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不仅需要较为扎实的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知识,还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机械原理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对大多数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时,工程知识、实践经验是非常匮乏的,对课程涉及的机构结构学、运动学和机器动力学等内容普遍感到抽象、难学。仅凭教师在有限的课堂学时面授讲解众多知识点,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学科相关内容。

(三)难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机械原理课程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鲜明特点,决定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实际项目和实际应用。如果仅仅依靠有限学时的实验环节,难以保证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的目标也无从实现。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效组织、管理、控制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但该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教师的任务专注于传授知识,而学生的任务是理解并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事物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更深层次的主动性学习活动,但是单纯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过分依赖学生课前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鉴于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在实践中更行之有效的是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不同知识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因内容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2]。构建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具备的资源有:1.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该教师要针对课程制定教学目标,提炼知识点,提供课程教学视频、运动仿动画、教学课件、导学手册、习题册等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2.具有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交流[3]。在满足这些必要资源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需要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包含翻转教学、传统教学、混合教学三类模式,其中翻转教学采用“课前视频(动画)+课内讨论”,传统教学采用“课内面授+课内讨论+课外作业”,混合教学采用“课前视频(视频)+课内面授+课内讨论”的教学方法;再辅以课外作业、课外实验等手段[4]。首先根据《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好适合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模式,各章节具体教学模式见表1。

(二)搭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教学平台搭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碎片化的知识点录制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如微课,短视频、动画仿真、ppt课件,等,同时也收集与本知识点相关的讲课视频、习题集、试题库等。如有需要,还可以开发一些互动性强的基于知识点的小游戏。教师把这些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在线学习。除了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网络教学平台还应该具备作业布置、作业提交、课程答疑等辅助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与复习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线上线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以技术论坛、QQ群、微信等移动学习平台等为辅助工具。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机械原理课程中“四杆机构类型及演化”这一知识点为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逻辑框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课前自主学习上课前,任课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微视频、仿真动画、PPT等手段提前学习本课时所要讲解的内容,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2.课中讨论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与全体学生一起复习课前预习内容,以加强学生对于新知识与概念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实例引导-问题驱动-能力导向-应用拓展为主线,通过工程实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以问题为驱动的互动、质疑和探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3.课后总结提升课后学生通过综合练习和小论文的撰写实现拓展提升。其他知识点的教学亦可以采取相似的思路进行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四)翻转式课堂考核方式的应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只凭借一张试卷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该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更难以适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需要。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考核方式,在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应将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同时,基于翻转课堂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维度评价系统,综合全面地考核学生在教学活动以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考核主体应该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变为学生自主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评价等。课程考核时将课前、课堂考试、期末考试三个方面按照30%、30%、40%的权重来进行综合考核。课前对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的情况、提出问题的情况以及测试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在课堂上主要是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在期末考试中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等作为考核内容[5]。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翻转课堂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弊端,主要表现为[6]: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多媒体驾驭能力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出精彩的课堂视频,仿真动画;大多数教师能熟练操作的是办公软件,对于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软件知之甚少。如果教师不具备较高的多媒体制作技能,要推动“翻转课堂”改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课堂讨论环节,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何在短时间内给出有效解答,对教师是一个较高要求。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预期不到的干扰因素,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性。

(三)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性不受控制后容易脱离学习任务翻转课堂主要是学生利用电脑等设备完成课前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脱离原定学习任务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师课堂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推进者,学生从传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7]。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弊端,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地保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是每一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者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邱宝梅,郑太雄.《机械原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143-144.

[2]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20.

[3]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4]李俊娴.基于“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16-117.

[5]丁瑞华.机械原理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7(6):82-84.

[6]孙宏扬.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弊端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0):100-101.

机械原理课程范文第6篇

机械设计有别于其他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需要同学们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随着近几年来高校录取分数的下降,生源素质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的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在现有的招生制度下各专业文理科都收,造成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加上在校生且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各种机械零部件普遍缺乏感性认知的问题,所以在机械设计理论教学前我们先安排同学们进行感性认知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原理和零件陈列室、各类机械设备陈列柜、观看机器工作录像、常用机构的动画FLASH,到工训中心现场实地参观(工训中心有完整的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所要求的各类机械加工设备)等认知教学,认识具体的零部件、常用机构和机器,使学生们清楚知道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机械零件,初步了解机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使理论与实际对应起来,通过认知实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学习本科程的具体内容及学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实验教学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掌握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验设备的原理、使用和调试,掌握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确保实验教学质量是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课题组以“打牢基础、培养能力、增强素质、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要求,以机械设计学科知识平台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并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专业要求、兴趣、特长和能力发挥等方面的差异,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所有实验进行了分类和整理,构建了一套加强基础、提倡创新、重在应用,多层次、多模块、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1)尽可能利用好现有实验条件,巩固和加强传统实验传统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原理或工作特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的作用,因此在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中依然需保留、巩固并加强这些实验项目和内容,例如我们保留了《带传动性能实验》、《滚动轴承性能实验》、《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这些验证性实验会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研究和创新设计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保留了《螺栓及螺栓组连接综合实验》,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承载特性、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采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加强创新设计性、综合性特色实验建设2011年我校添置了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及仿真实验台和传动机构综合实验台,有了这种机构综合实验台,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要求,自行设计和搭建实验平台,选择适当的构件,进行测试分析,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课程实验实行开放性实验为了增加学生动手能力,课程实验实行开放性实验,即学生在实验课上没有弄懂的内容、没有完成的实验,可以随时补做,直到弄懂为止。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做完实验后才能参加理论考试。

(4)课堂教学与实验一体化为了更好地与课程的理论教学相配合,我们拟建设一个“机电一体化教室”。该教室为一个多功能教室。可供学生上课、实验、专周训练用。学生在该教室上课可直接观看到各种实物、模型及仿真运动,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己做实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将单班课安排在多功能教室进行,根据内容需要采取多媒体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在内容上必须是传统实验与创新实验的协同,是认知实验、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设计实验的集成。实行开放式的,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从课内一般实验到课外的自主式开放实验。在实验的开出形式上将实验项目分两个系列:必修与选修,其选修内容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从而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并可不拘一格地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通过一些提高型、选修型实验的开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经常在业余时间来到实验室学习和钻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最后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工作态度、实际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实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课题组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和选题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之由机构设计为主转变为由机械整体运动方案设计和整机设计为主。课程设计的选题更接近实际更加丰富多样,我们将以往集中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为部分分散然后集中的教学方法,将课题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期就布置下去。这样,可以使学生随着机械设计课程的进行以课外作业的形式逐步完成除装配图以外的传动计算部分、标准件选择部分,并进行变速箱结构设计的草图绘制,平时老师利用课间、课后、QQ、视频等方式进行辅导,最后集中绘制装配图、进行答辩,这样一种渐进式教学过程,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会更扎实,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引导学生创新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实用技能,为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4课外科技活动

将课程建设延伸至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联合攻关的意识。课程组教师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注重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和成效,将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与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相结合(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积极承担所教课堂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的指导教师工作,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联合攻关的意识。从而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束语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uexi/jixieyuanlikecheng/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一键复制全文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