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

灰色理论论文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1.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目前常用的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有很多,例如空间基尼系数、空间集聚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等。鉴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性比较及数据的完备性的考虑,论文采用区位熵法来测算全国物流产业的集聚程度。区位熵,即LQ系数,是用来测度一个地区某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该指标的经济含义是为了测度一个地区某个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将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比值越大,该产业的集聚度越高;比值越小,该产业的集聚度越低。在上述公式(1)中,分子是地区j的物流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物流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值,分母是地区j全部就业人数在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值。其值大于1则该地区物流产业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集聚度高。

2.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现代物流业是从传统储运业发展而来的,传统储运业的支柱产业是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随着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的业务演化,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我国历年统计年鉴中,并没有现代物流的详细统计,而是把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归为一类进行统计,所以,选取我国历年统计年鉴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的职工就业人数作为测算对象,以反映我国各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论文选取2000-2011年的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该样本数据中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了综合反映各个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又把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四个区域。下面分析四个区域涉及到的三类数据,分别是四个区域职工就业人数,四个区域内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的职工就业人数,四个区域内的国民生产总值。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方式是依据公式(2)得到的:Qi—将每个区域内所包含的省级单位的原始数据汇总相加得到的。以2000年东部地区的职工就业人数为例,就是将2000年东部地区所包括的10个省级单位的就业人数汇总相加。

3.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测算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物流集聚度存在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产业集聚度均大于1;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相当,均为一部分年份物流集聚度大于1,一部分小于1;东部地区的物流集聚度只有2011年大于1,其余年份均小于1。这说明东北地区的物流产业比较集聚;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物流产业一般集聚;东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弱集聚。

二、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

鉴于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不一定呈现典型的分布规律,论文选用灰色关联法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其过程如下:(1)设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为参考数列,设四个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为比较数列,物流产业集聚度:X0(t),t=1,2,…,n,国民生产总值为Xk(t),k=1,2,…,m。(2)无量纲化指标,使其具有可比性。处理方法为初值化、均值化处理。论文采用均值化处理,就是先求出一列数据的平均值,然后用该数列内的每个数据除以平均值,最后得到一列新数据的过程。根据2000-201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求得这四个区域的物流集聚度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如表5:按照两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大于0.6,便表明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显著的观点分析,四个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个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与全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将四个区域的灰色关联度相比较发现,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灰色关联度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东北地区只比东部地区高0.008,这与东北地区的物流集聚度高也相符,原因是东北地区物流产业集聚是属于区位导向型的,即主要通过利用区位优势而形成的物流集群。例如,东北三省主要是依托一些能源和重工业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物流集群。这种类型的物流集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灰色关联度虽然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但都大于0.6,这说明在国家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宏观产业政策引导下,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已经有所提高。

三、结论及建议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经济;灰色系统理论

引言

新时期,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也备受关注。由于海洋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广等原因,如何把握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已成为科学管理海洋的重要突破口。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海洋经济进行研究,是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和预测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海洋经济的新方法。现阶段,海洋经济的发展研究主要从海洋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区域海洋经济以及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角度出发。但上述研究角度无法解决海洋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问题,因此不能准确反映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而由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作为科学预测的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教等领域。灰色系统理论是针对研究数据量少、信息不全面、问题具有模糊性等问题所提出的方法,允许系统具有不确定性且允许信息具有不完全性,该特点正与如何把握海洋经济动态性问题相契合。本文通过对海洋经济关键词年度共现图和灰色系统理论关键词年度共现图的比较,分析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海洋经济研究的适用性,进而利用海洋经济的灰色研究准确分析和预测海洋经济的发展动态,加速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1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其本质特征是信息的数字化。本文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将关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文献数据信息通过科学知识图谱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出来,揭示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演进,探测其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及其发展的趋势。中国知网(CNKI)致力于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故本文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选取中文文献主题为“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分析、灰色预测”来确定题录,利用SATI、Netdraw、Ucinet等信息可视化软件针对题录进行可视化分析。本文选取能够代表当前灰色系统理论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领域的2014年至2018年近五年来共532篇文献,通过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后绘制出灰色系统理论关键词年度共现图(图1)。通过共现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随着时间的积累,灰色系统理论不断成熟并逐渐扩大研究领域,其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教、工农业、气象、军事等众多领域,同时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动态主要集中在灰色建模、灰色关联度以及趋势预测等方面。灰色系统理论的不断成熟发展,对于把握产业动态,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当前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更需要对海洋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的监测,但目前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区域经济角度、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角度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从海洋区域经济角度出发,学者们认为海洋经济以及海洋产业的发展受到区域地理位置以及区域内海洋资源丰富性的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存在不同。顾湘(2018)认为区域海洋环境治理源于对“陆海统筹”、“区域联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理性思考,提出协调区域海洋环境治理[1];程丽(2014)研究了区域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提出不同的海洋区域应该根据自身海洋资源情况以及海洋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海洋经济发展策略[2]。从海洋产业的角度,学者们开始探索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王波等(2017)基于VES生产函数建立了以海洋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的估计模型,探究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3];于会娟等(2014)基于五类海洋新兴产业的内在属性分别制定相应的布局优化策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从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角度来说,海洋生产总值绿色核算逐渐得到更多的重视[4];张玉洁等(2015)探讨了各种核算方法可能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基于核算指标动态价值关联的绿色海洋经济核算模型[5];洪伟东(2016)认为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相结合,构建绿色海洋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6]。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学者们的研究立足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海洋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郑莉等(2015)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7];王萌等(2016)采用熵值法测度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潜力,验证两者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关系[8]。可以看出上述研究角度虽然能够明确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但却无法准确把握海洋经济的发展动态以及各个产业与海洋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度,而把握海洋产业关联度,预测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既是当前海洋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科学管理海洋的重要依据,因此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不同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并对其进行关联度分析,揭示其内在变化规律,为海洋产业调整提供依据,最终寻找出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将对海洋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灰色系统理论对海洋经济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态势,了解海洋产业关联度以及预测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对于科学管理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海洋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部分学者已经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海洋经济研究。本文以“灰色关联、灰色预测、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为主题,从中国知网选取近五年来的相关文献共计117篇。文献选取依据包括:一是中国知网(CNKI)作为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之一,其文献质量相对较高;二是近五年以来的文献为最新文献,更能代表当前研究热点以及研究方向;三是为保证上下文指标选取的一致性,在选取相关文献时也以主题作为主要依据。运用软件绘制出海洋经济灰色研究的关键词年度共现图(图2)。通过共现图可以看出,首先不少学者已经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海洋经济的研究。陈婉婷等(2014)基于灰色理论对福建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关联和预测分析,发现海洋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和促进[9];宁凌等(2014)基于海洋产业方面的统计资料及现有数据,分析各海洋产业产值与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关联度[10];朱念(2016)根据2010-2014年广西海洋经济相关数据,建立广西海洋经济增加值的灰色模型并进行检验,证明了模型可用,并对广西海洋经济增加值进行了预测[11];李元刚等(2016)基于灰色关联理论,选用我国2004-2013年的海洋渔业相关数据,计算出各个因素与海洋渔业经济产值的综合灰色关联度,并对每个变量展开分析,基于结果分析当前海洋渔业的经济形势[12];刘文龙等(2017)以天津市2008-2014年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建立天津市海洋经济灰色预测模型,对天津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13];张鑫等(2017)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认为我国海洋产业在结构、人才、科技、效益等方面存在问题,并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提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对策[14];李梁虹等(2018)采用灰色预测法,选取2001-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作为基础数据,建立海洋经济发展预测模型即GM(1,1)模型,用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对该模型精度进行检验,同时运用该模型对已知年份数据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相比较,在此基础上运用GM(1,1)模型计算和预测2017-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得出我国海洋经济将保持稳步增长的结论[15]。其次,通过图1和图2共现图的稀疏程度,由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灰色系统理论不断成熟发展,研究领域众多,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灰色预测等研究方法适用性强且具有科学性,能够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且能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由图2可以看出,已有学者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海洋经济研究,但这毕竟还是小部分,将其应用于海洋经济研究领域仍然任重而道远。最后,海洋经济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海洋经济信息获取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海洋经济信息共享性较差以及信息获取不完全性大,导致众多研究方法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难以把握,同时把握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态势又是当前海洋经济研究热点,因此可以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海洋经济展开研究,具体表现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要求简单,约束条件较小以及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够适应海洋经济的复杂性,同时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海洋经济发展研究,拓宽了灰色系统理论研究领域。

3结论

通过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海洋产业关联度,对于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优先发展具有潜力的战略性海洋产业、适应新时期向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推动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灰色预测分析法在应用时对于原始数据的时间序列要求较高,如果数据存在较大的波动,会影响灰色预测分析法的精确度,导致灰色预测模型不可用,因此要综合使用多种模型精确度检验方法,提高灰色模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时,在相关联产业选取方面的主观性较大,因此要综合运用其他分析方法以提高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准确性;最后,灰色系统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灰色系统理论对于中短期预测精确度较高,但是对于长期预测其精确度相对较低,因此使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预测时一般以中短期预测为主。总而言之,灰色系统理论自形成到发展至今,在理论的逐渐完善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海洋经济进行动态研究,不仅能够拓宽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因此,为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准确地把握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更好地指导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可以将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及灰色预测模型应用到海洋经济研究中,分析各个产业与海洋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度,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推动产业的发展,合理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并通过构建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海洋生产总值,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科学指导海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湘.区域海洋环境治理的协调困境及国际经验[J].阅江学刊,2018,5:109-117.

[2]程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6.

[3]王波,韩立民.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沿海11省市的面板门槛效应回归分析[J].资源科学,2011,39(6):1182-1193.

[4]于会娟,李大海,刘堃.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14,6:79-82.

[5]张玉洁,张杰,张莉.绿色海洋经济核算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1:35-39.

[6]洪伟东.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6,1:64-66.

[7]郑莉,蔡大浩,杨娜.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评价体系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海洋经济,2015,5(1):21-31.

[8]王萌,狄乾斌.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承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耦合关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1:33-39.

[9]陈婉婷,廖福霖,罗栋燊.基于灰色理论的福建海洋产业结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3-38.

[10]宁凌,杜军,胡彩霞.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8):31-36.

[11]朱念.基于灰色模型的广西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测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46(1):102-109.

[12]李元刚,徐忠.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评价———基于广义灰色关联度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7:37-40.

[13]刘文龙,于燕方,张秋丰,等.灰色模型在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预测分析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2017,4:31-33.

[14]张鑫,宁凌.以供给侧改革推进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海洋产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7,37(2):40-43.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桩,高应变,动力测桩法

0.概述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桩基工程的日益增多,各种类型混凝土灌注桩的大量应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质量问题,因此桩的检测工作量很大。

传统的检测方法是桩的静载荷试验,由于其费用高、时间长,通常检测数量只能达到总桩数的1%左右。因而,高应变动力检测以其技术相对先进、操作较为简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测试原理

高应变测试是用重锤冲击桩顶,使桩周土产生弹塑变形,通过采集桩顶附近截面的力和速度时程曲线,经应力波理论分析,计算出桩的承载力和桩身的完整性。

高应变动力试桩法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高能量的冲击荷载实际考核桩土体系。一般说来,冲击下的桩身瞬时动应变峰值要不小于静载荷试验至极限承载力的静应变值。

(二)实测时,采集桩顶附近有代表性的桩身截面的轴向应变和桩身运动加速度的时程曲线,通过必要的布点和计算,获得该截面的轴向平均内力Fm(t)和轴向平均运动速度Vm(t)。

(三)在实测数据中包含了桩身阻抗和土阻力的分段分层信息。

(四)根据桩土体系的实际工作机理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一维波动方程分析实测数据,就能获得有关桩身完整性和桩土体系承载力的结果。

(五)在长期的和大量的静动对比基础上,可以根据上述的实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有根据地推断单桩极限承载力。

2.工程实例

2.1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楼楼高29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地基处理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径800mm,有效桩长30.05m,墙下布桩,共布工程桩75根。在工程桩施工前,先打了三组试桩,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工程桩施工结束后,又对5根工程桩进行了高应变承载力检测。

2.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该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有效桩长范围内,地基土大致分为8层,现分述如下:第①层:人工填土,主要由杂填土和素填土两个亚层组成。①-1层杂填土层,其底面埋深为0.5m~2.3m,平均厚度1.3m,黄褐~褐灰色,稍湿,含砖屑、灰渣、石块、石灰等杂物,fk=70kPa。①-2层,素填土层,由人工堆积和新近堆积混合形成,其底面埋深为2.3m~6.5m,厚度0.8m~5.3m,平均厚度3.2m,一般呈可塑状态,下部软塑,fk=110kPa。第②层,粉质粘土层,其底面埋深为8.8转载自论文先生网,请保留此标记m~12.5m,厚度为3.2m~7.9m,平均厚度5.8m。呈可塑状态,局部软塑,褐黄~黄褐~黑灰色,fk=130kPa。第③层,中细砂层,其底面埋深为12.8m~16.1m,厚度1.5m~7.0m,平均厚度4.0m,饱和,褐黄~灰褐色,松散~稍密,局部中密,fk=150kPa。第④层,粉质粘土、粉土层,其底面埋深为18.4m~20.8m,厚度3.6m~7.5m,平均厚度5.3m。褐黄~褐灰~灰褐色,粉质粘土,呈硬可塑状态;粉土,呈中密~密实。粉质粘土fk=230kPa,粉土fk=200kPa。第⑤层,中细砂层,其底面埋深为23.8m~27.5m,厚度3.7m~7.6m,平均厚度5.5m,褐黄~灰褐~黑灰色,中密,局部稍密fk=240kPa。第⑥层,粗砾砂层,层底面埋深为31.4m~34.8m,厚度5.9m~9.0m,平均厚度7.5m,饱和,褐黄~褐灰~黑灰色,中密~密实,fk=300kPa。第⑦层,粉质粘土层,其底面埋深为33.2m~36.5m,厚度为0.6m~2.8m,平均厚度为1.3m。黄褐~褐灰色,硬可塑状态,fk=250kPa。第⑧层,卵砾石,其底面埋深为37.6m~41.8m,厚度为4.1m~7.0m,平均厚度为5.5m。饱和,褐灰色,中密~密实,fk=400kPa。

3.试验情况

在试桩施工完成28d后,先进行试桩的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从试验仪器进场到试验结束共历时15d,检测费用7.5万元;工程桩施工结束后,进行高应变承载力检测,从试验仪器进场到试验结束共历时2d,检测费用2万元。

4.试验结果

根据试桩曲线综合分析,SZ1、SZ2、SZ3单桩极限承载力为8000kN。三根试桩实测极限承载力平均值Qum=8000kN,根据JGJ94-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附录C第C.0.11条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8000kN。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模糊数学”理论的产生为分析模糊现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数学家L.A查德(L.A.Zadeh)教授发表了题为《模糊集合论》(《FuzzySets》)的论文,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它以精确数学集合论为基础,提出用“模糊集合”作为表现模糊事物的数学模型。在模糊集合中,给定范围内元素对它的隶属关系不一定只有“是”或“否”两种情况,而是用介于0和1之间的实数来表示隶属程度,还存在中间过渡状态,当隶属于0和1之间值时,就是模糊集合。很多模糊现象其实都是靠着“度”这个概念来区分,过之或不及,黑或白,都是一种相对界定,有一个过渡过程。比如酸碱度以数字化0~14的PH值来表示,达到7以上为碱性,7以下则是酸性,等于7时呈中性,在其间不同的取值点上则定义出不同的强度:比较酸、特别酸、很酸,或微碱、强碱……(详细分析涉及到模糊数学理论中集合论、模糊逻辑等相关专业知识,在此不予论述)。建筑设计里也提到可靠性、可靠度的概念,引入概率进行分析,任何房子都不可能永远不倒,只能保证在常规定义多少年的使用期内,是安全的,所谓安全也就是97.73%的不失效概率。建筑规划及设计作为系统工程,其间涵盖有大量的模糊现象,诸如地段区域的功能划分合理性研究、各种受力面最大或最小承重值的取定、以及空间效果上高与低、宽敞与否、设计风格上古典与现代等等这样一些对立的概念的运用,都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而运用模糊数学则可以把这些模糊问题引入数学模型中进行可操作性处理,L.A.查德采用模糊集合理论来建立模糊语言的数学模型,就是把人类语言和思维过程提炼成数学模型,使其数量化、形式化。

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诸如模糊数学的产生与运用,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建筑设计实际上是可以“模糊”的。在处理很多灰色问题时,通过运用相应评析体系,可以对建筑设计加以衡量并作出最终评判,典型的如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一个建筑的好或坏,都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外观、室内的风格定位、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划分、空间利用的实用效果等等,对各种对象和目标用相对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设计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综合评价。

比如评判一个房子整体功能的好与差,评判对象:卧室、客厅、厨房、卫浴间、衣橱;功能评判分成五级标准:好、比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据此可以建立关系矩阵:建筑设计以及日常生活里很多事物的差异在中间过渡中的不分明性,都是其本身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性,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需要真实地反映这种客观性,辨证地看待,才是真正接近科学意义上的“精确”。所谓建筑设计的评价可以“模糊”,亦是这种相对概念。当然,模糊数学在建筑学上的运用渗透,也不能仅作为一个概念或者一种理论被机械地套用,而是应该作为处理设计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一种方法,与其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最近这些年,许多科学家已建立了模糊评价体系用于建筑设计的评价。

建筑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完成一件设计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论。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筑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在得到收益的同时,也为建筑事业对人类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忧心忡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建筑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这三方面内容必然有对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色彩语言;视听语言;视觉审美;造型;心理空间

历史迈入2l世纪的大门,作为第七艺术的影视艺术以其媒介表达的逼真性与艺术性后来居上,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异军突起,并逐渐巩固了自身在大众娱乐媒体中的霸主地位。观众在丰富多彩的影视作品面前,时而兴奋、雀跃;时而泪下、感伤;时而回味、深思……当观众的视听语言能力逐步提高,渐次摆脱一味沉湎于剧情的迷恋后,更多的将目光投射到影视语言的本体关注上。色彩语言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作品中存在诸多的表现功能,理所当然的成为专家学者和影视创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拟就色彩与情感空间的营造进行探讨。

一、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看色彩的表意功能

古代诗词中常见古圣先贤借色彩抒发胸臆的名句,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唐朝画论名家荆浩有言:“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依岸,水浅沙平。”从古人的诗篇和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前人对色彩的理解早已突破单纯的造型功能,而将更广阔的视野投射到表意的层面。

大自然的表象是充满光与色彩的世界,每一种景象、每一件事物都是色彩的组合。“艺术之于人生,恰同形之于影,不容分离。它统一了人类的感情,提高了人文精神,艺术的基础立于感情之上,艺术是情感的代言、人生的表象。有太多太多的艺术作品,却没有一件能脱离色彩”。…这非常精当地阐明了色彩在艺术乃至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影视色彩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的影视作品都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出现,主要从光影的角度探讨影视的表现形式,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色彩语言。直到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统研究宣告成功,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场》正式诞生后,色彩语言开始成为创作者与专家学者们关注的对象。但即便如此,许多早期的电影理论家对彩色片的排斥都是显而易见的。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爱因汉姆就公开表示:“根据我们迄今为止已经看到的彩色片来判断,彩色片里的色彩最好也不过是自然逼真而已——而如果出于技术上的缺点,还达不到这个水平,这种不自然也不能成为艺术家的一个具有潜在能力的表现手段。”他还给未来的有声、彩色、宽银幕、立体等各色效果俱全的影片起了一个讽刺意味的名字——“完整的电影”,而“这样的电影无论从哪一点来说都不能看成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电影将会一直退回到它的萌芽状态”。他认为画家可以自由地创造色彩,并通过色调的选择,色彩的位置安排等方法使作品与实物之间产生差别,从而表达自己的艺术意图,而对于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却并不认同。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彩色影片的时代,几乎很难看到一部纯粹意义上的黑白影片。彩色为电影增加了使人愉悦的因素,今天的观众早已对色彩习以为常了,人们似乎不再关心电影早期是否彩色这个问题。事实上,最早的影片往往是彩色的,而且是令人激动的彩色,因为这种色彩是手工加上去的。梅里爱甚至使用了生产流水线的着色方法:每个女工只给画幅的某些部分着色,然后传给下道工序的女工。

随着感光材料的不断发展,彩色胶片于上个世纪30年代问世,但是直到今天,彩色胶片也仅仅是大体上可以再现自然界的各种颜色,还不能完全真正再现自然的颜色。甚至“往往会简化自然界出现的各种颜色的光度和色调,这不是一个缺点,因为彩色影片的美学价值大概就在于影片上的色彩看来比现实生活中的色彩更强烈”。

在彩色片韵初期,观众出于猎奇而关注影片,彩色影片往往是通过彩色来吸引观众,而非影片的质量。因此,伴随彩色电影的日益普及,观众欣赏习惯的形成,他们对彩色的反应也不再如彩色电影问世之初那般狂热,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彩色电影与黑白电影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美观的程度,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德莱叶谈到彩色的艺术用途时说:“在拍黑白片时,我们的工作是用光和影对照,用线条和线条对照。在拍彩色片时,我们的工作是用光和影对照,形状和形状对照,颜色和颜色对照。”在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公映后,影评家才开始注意到色彩不仅仅是塑造物象、再现现实的一种形式,更是作为一种具有表现意义的电影手段,作为电影语言而存在。

三、色彩语言在影视创作中的表现功能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色彩来自于光和物两方面,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波长不同折射角度不同,因此色彩是不同光波在视觉中的反映”。就三原色而言,光学三原色不同于色彩三原色,影视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色光都是由红、绿、蓝三色搭配构成,在电影里利用胶片三层乳剂分别对红绿蓝感光形成银幕色彩;在电视里则是利用电子耦合器件(CCD)分别感应红绿蓝三色,构成电视色彩。

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专家学者就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红色,代表生命、真诚、热情、兴奋、炽热、太阳、凝聚、火焰、奋进、积极、吉祥、警示、危险、革命、战争;

橙色,代表热情、温和、喜庆、晨光、轻松、嫉妒、权力、诱惑;

黄色,代表富贵、荣耀、地位、皇室、光辉、快乐、疑惑、轻薄、统治;

绿色,代表春季、青春、鲜活、生机、安全、平静、和平、希望、神秘、嫉妒、阴冷;

青色,代表深远、淡雅、冷漠、独立、沉稳、消极、寒冷;

蓝色,代表深邃、太空、无限、幽静、透视、空间、安适、冷静、凄凉;

紫色,代表华贵、严肃、神秘、娴静、柔和、庄严、沉稳、幽婉;

黑色,代表沉默、肃穆、神秘、悲哀、恐惧、死亡、黑夜、诡异、阴郁、压抑;

白色,代表纯洁、明快、淡雅、冷清、寒雪、快乐;

灰色,代表和谐、稳定、静止、忧郁、平常、中性。”

中外的电影大师无不是色彩运用的行家里手。他们对色彩的运用早已突破了对技术简单应用的层面,更多的是艺术地控制光影,运用色彩来营造独特的审美心理,引导观众自然而然地进入创作者营造的心理环境。

张艺谋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创造性地运用色彩来结构影片。故事一开头,呈现的是黑白色彩,表现的是现在时态,这或许会让观众认为整部影片的色彩应该就是这样。但当影片转场至过去时态时,饱满的色彩立马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打破常规的色彩结构模式,更多的表达了创作者怀恋过去,张扬青春的意图。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经典三步曲《红》、《白》、《蓝》,更是直接以色彩命名影片,许多影评人将红色、白色和蓝色与法国国旗的红自蓝三色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分别象征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法兰西精神。

在艺术世界里,色彩是视觉审美的一个重要部分,视觉艺术一直把色彩放在创作和审美的中心。摄影机更是直接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展示和弘扬真、善、美的同时,追问人生的意义,“今天的彩色电影中的色彩已经不仅仅是影片中生活环境的自然元素和情绪的直接反应,在有追求的导演手中,色彩被赋予了更多的表现性和象征性。”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

四、色彩语言的创建与观众的心理认同

“20世纪30年代,彩色电影出现以后,电影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色彩不仅仅承担着还原自然色的任务,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叙事元素、表意元素和抒情元素,成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语言”。在影片《红色沙漠》、《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黄土地》及《红》、《白》、《蓝》三部曲等影片中,色彩都起到了营造时空、塑造形象、渲染环境、创造风格的作用。

电影艺术家在创作时都不敢忽视色彩语言的造型与表意作用,能否创造性地运用色彩语言来营造崭新的心理视野,更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一大目标。我们知道,对一部影片色彩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自然主义处理方法;现实主义处理方法;超现实主义处理方法。这三种色彩处理方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色彩常常作为段落蒙太奇的手法来结构影片,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和迅速变化打破时空概念,把过去和幻觉交织在一起产生鲜明的情绪变化和剧情上的波澜起伏c.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用彩色、黑白和高调摄影的穿插运用来表现现在、战时和战前三个不同的时空,可以说是色彩蒙太奇中的脍炙人口之作。影片《小花》中把成年后赵家兄妹互相寻找的主线用彩色表现,回忆部分用黑白片表现,全片有l2处插入黑白镜头就是一例。这种方法能使整个故事在表现悲与欢、离与合的情感时,色彩更加浓烈,叙述方法也是更加生动、活泼。

“1993年至1994年,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以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为题的《红》、《白》、《蓝》,以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种颜色为意义出发点,把这背后的宏大意义作为远景,在每部片子中几乎都涉及到了‘自由’、‘平等’、‘博爱’这最基本的道德生命基石。现代生活作为美好而残破的碎片,引得人们对自己的切身生活重新思考”。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使色彩超越了其自身的意义,真正成为电影营造独特心理空间的手法。在影片《红色沙漠》中,安东尼奥尼多次用色彩来表现患精神病的女主角的内心状态,色彩不再仅仅局限于造型,而具有了表现意义的功能。在该片中,色彩常常用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并同西方工业时代联系在一起:工厂排放出有毒的黄色、白色气体;死气沉沉的风景笼罩在一片阴暗的灰色与褐色之中。为了表现一个人物的心理状态,他甚至给一片沼泽喷上了灰色的颜料,而影片中海边小屋墙板上斑驳的红色则象征着无聊而空洞的情欲。

在艺术审美实践中,艺术作品是联系艺术家与观众的纽带。艺术作品中所显露的独特艺术手法能否引起观众的心理认同,这对艺术家而言至关重要。事实上,艺术家采用何种色彩处理方法并不是想当然的,即便是偶尔有灵感的火花进发,但更多的还必须基于影视作品创作的实践与本体特性。

主观色彩的运用所形成的画面主观色调效果,带有强烈的创作者个人意志和主观意志。如此便超越了物质的自然形式,达到了有个性化倾向的、富含成熟的生活认识和有思想哲理的有意味的造型效果。¨同时,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味为影片所左右的,随着我国观众视听语言能力的逐渐提高,观众也可以用接近专业的眼光来解读影片,这无疑给了当代的影视工作者一个提醒:色彩的造型是显而易见的。在很多影片分析文章中,对影片色彩的造型意义较多关注,但色彩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再现层面的意义是其最基本的,灵活运用色彩还会在表现层面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1.1制度逼迫

2015年8月18日,主持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学术期刊是“双一流”建设的孵化器。201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5部委联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学术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简称“两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通知(中办发〔2018〕6号),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2018年7月3日,“两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加强事前事后监督评估。在学术期刊管理归属上,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归中央宣传部。

1.2竞争逼迫

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和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SCI)等国外索引数据库建立的初衷是对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影响因子校对学术期刊的排名,以此进行绩效评价,从而评判学术水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甚至拥有权威地位。中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SCI/SSCI等期刊在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政策中出现了过渡神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衡量其基础研究实力的评价标准,甚至出现“唯SCI/SSCI论”的现象,使得其对优质稿源的竞争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1]。同时,国内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彰显自身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刻意并片面追求自身及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大量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和优秀成果纷纷转化为英文论文涌入SCI/SSCI期刊,其中大量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影响范围有限。LetPub《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综合排名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已达33万余篇,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国外SCI/SSCI期刊对国内科研工作者优秀成果“袭夺”直接推动了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吸血期刊”和“掠夺者杂志”,致使论文造假灰色产业链呈现“职业化”,撑起了中国论文大国的虚假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外流。而中文期刊论文服务国家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价值和认可度被严重低估,严重冲击了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改变现行的唯SCI/SSCI衡量科研能力的扭曲现实,改革学术成果认定和“学术帽子”评选,从重视期刊级别与影响因子转向重视基础科学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科学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等应用评价[2]。

1.3自我逼迫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术期刊“学术把门人”角色开始发生从编辑向算法的转变,从而支撑了新型社交平台的泛滥[3]。为了迎接大数据之大变局,学术期刊必须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学术期刊方向确定、主题策划、内容审议等重大活动,突出中文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的技术优势[4],让中国学术期刊在展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思考与研究中更加强调对重大和重要的经济问题、科技问题、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的探索,打造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理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和新模式,引导国际学术界研究、讨论、传承与传播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学术期刊的自我救赎

2.1制度改革

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学术期刊面临的倒逼转向显然受制于中国学术深化发展或自我重塑过程中的利益转移和矛盾转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指出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科研质量等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切实落实“三评”改革,坚持中国自办中英文学术期刊对中国重大和重要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各层次的公共资金资助的原创成果和先进技术优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以便于国内学术界和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在学术话语层面上,中国学术期刊应坚守学术创新的使命,强化和落实中国特色学术理念,增强中国学者与国外学术界进行对话的能力、提升应对西方话语干扰的能力、激发反抗西方学术殖民的能力,增强世界对中国和中国学术界的认知。

2.2职能改革

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和学者担负起挖掘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提供的学术议题、提升期刊的议题设置权,把握时代要求、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现实问题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长远意义。中国学术期刊自身要切实落实编委会的职能与职责,把编委会从“虚空化”与“行政化”转向“实心化”与“学术化”,把“两端一微”等新媒体技术与学术期刊的优质稿件、特色栏目结合起来以突出刊物特色、增强期竞争力和影响力[5],扭转自我矮化的落后僵化思维,推动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助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印度黄檀是一种喜光落叶大乔木,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它起源于印度干旱地区,具有速生、耐旱和耐瘠薄等优良特性。一年生印度黄檀幼苗的树高可达3m,胸径可接近10cm。在印度的分布区域内其绝对最高温度39qc~49℃,绝对最低温度4oC~6oC,年降雨量760~4570mm。印度黄檀能在瘠薄、疏松或低盐土中生长,但在干硬的粘土中,容易受到病害,成活率低J。印度黄檀具有多种的用途。它的叶子可以作饲料和药材,主干可以被加工制成世界上名贵的红木家具。在印度,除了柚木之外,印度黄檀是最重要的栽培树种。由于它的速生、耐旱和耐瘠薄等优良特性,无论在印度还是美国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和园林绿化树种引。

2印度黄檀适生陛区划方法的研究现状

树种的适生性区划是林业区划的一种表现形式。林业区划是指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与潜力,按照地域分异的规律进行分区划片。中国在1950年以后,为了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借鉴前苏联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了农业区划工作。当时林业区划从属于农业区划。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林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由于受林业本身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以及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合理的林业区划对降低林业生产的风险、提高林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林业区划方法可分为与计算机结合的数量定量区划方法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区划方法7.引。在树种适生性区划研究当中,用得比较多的数量定量区划方法为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区划方法是利用ArcGIS或ArcView等软件的空间分析和制图功能,结合由数量定量方法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区划。

树种的区域性试验为数学建模提供了基础数据。显然,区域性试验数据的正确性是保证区划结果正确的前提。因此,对树种区域性试验方法的研究是适生性区划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2.1印度黄檀的区域性试验研究

由于印度黄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许多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印度黄檀的生理特征,而对印度黄檀的区域性研究较少。国内对印度黄檀的专项研究仅见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对印度黄檀木材解剖构造及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质的初步研究’加J,而对其区域性试验和适生性区划尚未见报道。印度黄檀的区域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不同试验方法下印度黄檀与其它树种在适生性方面的比较研究。

IanHUNTER在印度的卡纳塔克邦对一年生的印度黄檀、赤桉和大桉幼苗分别做了4种不同的灌溉水平和9种不同的施肥量的研究。最后发现充足的水分和N肥量是印度黄檀快速生长的关键因素。PSMINHAS等用咸水和正常的沟渠水分别对印度黄檀和埃及树胶进行灌溉,得出咸水灌溉使得印度黄檀的生长量比用灌溉时少了53%。BSINGHandGSINGH在焦特布尔对4个月生的印度黄檀的繁殖苗做了5种不同灌溉水平的试验,证明了水分是影响印度黄檀生长的关键因子¨。由于印度黄檀属于喜光树种,在一定的水肥条件下,它的存活率跟种植密度大致成反比的关系。

在印度黄檀的区域性试验中,许多学者主要考虑了水分、土壤性质和种植密度的问题,而忽视了温度因子。在同一气候类型的区域内,由于地形起伏造成局部温度的差异也反映在同种植物生长的差异性上。

在印度黄檀的区域性试验中,应该重点考虑温度、水分、土壤性质和种植密度与生长量、保存率和结实率的关系,并对这些因素做出详细的数据记录,为适生数学建模提供准确的数据。

2.2数量定量区划方法

从2O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数量定量的区划方法应用到林业区划当中,逐步取代传统的带有很大主观臆断性的林业区划方法’。康志雄等应用谱系图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长江流域以南的杨梅适生性分布区。谱系图聚类分析方法应用简单,但最大的缺点是聚类图不直观,而由星座图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的聚类图的效果显然是比较好的。陈建新等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突出了广东秃杉区划中贡献率较大的因子和优化了各因子在区划中的综合贡献率,取得了良好的区划效果。主成分分析法对多个变量起降维的作用,减少了计算量,但存在丢失有效信息的现象,并且不同统计软件下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在区划过程中,有些个体是介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之间,带有模糊性。利用模糊数学进行区划更加符合实际。朱斌等对安徽省栽培苹果的生态气候条件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初步划出了安徽苹果经济栽培南线引。宋于洋等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新疆天然甜型葡萄酒原料种植区域进行了区划研究,得出了各个地区的适生性评分¨。模糊函数在确定适生性阀值水平时带有主观性,结合其它方法可以提高区划的准确度。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林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本征灰色系统。树种适生性区划可以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张志刚等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l0个杂种棉后代在不同生态点的主要农艺及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了更加客观地进行分类,李宝根在福建省森林景观资源等级区划中,先用灰色关联度法确定各因子的关联度值,再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灰色关联度法的计算比模糊数学法要简单,但是容易丢失区域间的边界信息。

利用数量定量方法进行区划,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忽略了引种地与种源产地之间的关系,模糊数学方法虽然较为合理,但计算量比较大。灰色关联度法相对模糊数学方法来说,虽然计算要简单,效果相似,但是与其它数量定量区划方法一样,模型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并且区划结果难以保持区块的空间连续性和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2.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区划方法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树种适生性的区划,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林业区划方法。相对于数量定量方法而言,它具有节省大量外业和内业的工作量以及制图效果好等优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区划一般先确定区划需要考虑的环境因子,利用DEM图、行政区划图等生成数据底图,再通过数量定量的方法建立各因子对区划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各因子的评分,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生成区划图。

朱琳等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计算出各要素的隶属度,建立了单因子栅格图层。张超等先用逐步聚类的方法对福建永安县森林资源进行了预分类,然后用ArcGIS得出了以林班和以村为单位的永安市林业区划图引。数量定量方法得出的区划图往往忽视了地域之间的连续性。数量定量的方法与ArcGIS软件结合,能较好地保留地域间的连续性和快速有效地取得区划结果。数学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区划的基础。

ArcGIS在区划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通过空间插值的方法,根据已知点的数值来生成一些未知点的值J。姚圣贤等在樱桃气候的区划中运用ArcGIS的三角网距离加权平均法对光、温和水三要素进行内插J。为了达到空间插值的目的,在ArcGIS中建立环境因子数据库,利用现有的数据建立一个函数关系式,使这个关系式最大限度地逼近已知空间点的数据,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求出某一环境因子或综合的环境因子在某个地区的空间分布规律。ArcGIS的空间插值和分析功能节省了区划工作中大量的外业工作,提高了区划的精度。

3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印度黄檀是一种抗旱、抗瘠薄的喜光树种。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水分和土壤性质对其生长起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针对其生长状况与水分、土壤肥力和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区域性试验来说,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全面反映综合的环境因子对印度黄檀生长状况的影响。

传统的林业区划方法与统计软件和分类绘图软件相结合,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和提高了制图的效率。其应用简单、数量关系明确等优点仍然使它广泛应用于林业区划工作当中。但是,传统的林业区划方法需要大量的外业数据,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很多山头地块的数据难以从气象台站或外业调查中获取,区划图精度较低,效果粗糙,只能勉强满足大尺度范围内的区划要求。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区划,克服了传统林业区划中的缺陷,既节省了大量的外业工作,又提高了区划图的精度和效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区划结果,其准确性与选择的数学模型有很大的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只是根据某一时段的环境值建立的,而且区划的效果也因不同的数学模型而有所差异。因此,如何选择和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以及如何开发出一个相对通用的区划系统必然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在印度黄檀的适生性区划中,根据研究区域地形和气候的复杂性,可以把整个研究区域分成若干小区,实行分区建模,克服用一个模型推算整个区域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情况的缺陷,提高区划的精度。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1论文主题内容分析

经过对658篇研究论文的筛选,分析且归纳出地方文献工作、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整合研究、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及其数据库建设等七类主要主题。

1.1地方文献工作地方文献工作开展情况好坏,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文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本次研究论文中,共有62篇文章以地方文献工作为主题,占发文总量9.4%。该主题研究包含的内容有:1)以本馆地方文献工作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如何江涛《创造性思维与地方文献业务创新———深圳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为例》、楼晶《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策略研究———苏州、宁波、汕头、佛山图书馆比较》;2)对地方文献工作的总体思考与探究,如邹华享《地方文献工作若干问题的再认识》、鲍志华和王效良《漫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两个问题》、梁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3)对省、市、县等各级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如刘嫦娥《江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陈金菊《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岳岩《论基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此外,民族地区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略有涉及。纵观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论文,大多数都是在具体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经验与成果的总结,着重将本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推广性,促进了地方文献工作的良性发展。

1.2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多达170篇,占发文总量25.8%,是七类主题中发文量最多的。该主题论文以探讨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实践与思考、工作研究三个方面为主,以及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如邬卫华《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张亚《刍议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区域性是地方文献资源的特点,该主题论文不仅包括对省、市、县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和乡镇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均有呈现,如刘培丽《内蒙古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构想》、何文娟《乡镇图书馆地域特色文献建设之我见》,这些研究充分说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已深入基层,逐渐受到当地政府和图书馆馆员的重视。

1.3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因其固有的特征,在区域性经济、文化、旅游等事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使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热点。在163篇论文中,内容涵盖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在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研究,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研究,宋晓莉《浅谈发挥馆员专业特长、提升地方文献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一文从馆员的角度来谈提升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范围广,内容多样,是热门研究主题。

1.4地方文献资源整合研究据统计数据显示,该主题研究论文共有17篇,数量较少。内容大多是针对某馆的具体整合研究,如李春晶《基于共享与参与视角的地方文献资源整合———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从黑龙江省图书馆“共享与参与”的视角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倡导建立“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基金会”和建设“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平台”[2]。还有总结性的论文,主要有曹亚黎《地方文献资源整合的基础建设摭谈》、赵波和焦慧敏《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李艳萍《整合地方文献资源为知识经济时代服务》,分别从地方文献资源的搜集整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理念、法制和实践运行的整合等方面来研究地方文献资源整合,以期通过整合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献资源的再生效益。

1.5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近几年以来,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加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和管理人员匮乏等因素,共建共享的方式逐步成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它既解决了经费和人员的问题,又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且利用率低的尴尬局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法。虽然只有66篇研究论文,但从的时间、分布范围、质量层次来看,共建共享的主题研究将成为未来地方文献资源研究的主流。

1.6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良好的保障体系建设是保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只有建立一套强有力的体系制度,才能保障地方文献资源正常建设。但对该主题的研究论文远远不够,仅17篇,虽然也有高屋建瓴的文章,如谢水顺《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和肖群《政府公开信息———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中的新元素》等,也有以本馆案例为研究的文章,如陈颖《构建县级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思考———以溧水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为例》,但总体论文研究范围和深度较浅,研究内容较为单一,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1.7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及其数据库建设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和数据库的建设成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核心工作。在68篇研究论文中,不仅有公共图书馆参与,高校图书馆这类主题内容的研究也较多,尤其是对建立“地方文献信息中心”的研究论文颇多,而“地方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基础和前提是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数据库。沈新军在《刍议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一文中以“以地方文献工作为切入点的数字化建设应是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重要课题”为研究内容,“阐明了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的意义、选题原则、建设构想、整合的途径及技术”[3]。陆凤红在《以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展示西部少数民族文献的价值》一文中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及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西部地区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以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展示西部少数民族文献的价值,建立地方文献信息中心[4],发掘各馆优质特色文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总之,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实现网络化和文献资源共享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管理与利用的重要环节[5]。

2地方文献资源专题研究特点

在近30年发展过程中,地方文献资源专题研究逐步被学术界认同,从最初的几篇文章到现在研究学者众多。地方政府对区域地方文献资源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使地方文献资源的研究得以可持续发展。回顾以往,地方文献资源专题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从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展为以实践研究为主。研究论文多以本馆或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源为研究对象,总结实施过程的经验,找出问题及不足,提出今后解决对策,并再升华为理念依据可供他人研究及借鉴。(2)主题研究热点向数字化数据库和共建共享方式发展,顺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使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缓解了经费和人员不足的困境。(3)具有区域性互联特点的“地方文献信息中心”,打造了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极大地提高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4)在政府重视程度高、规章制度健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研究者多,研究深度和广度均较好。(5)在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两大研究阵营中,公共图书馆研究注重与本馆本地区的具体工作相结合,而高校图书馆以概括性理论研究为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但仍然以公共图书馆研究为主体。

3地方文献资源研究存在问题及对策

(1)针对公共图书馆研究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要进行政策扶持。在研究论文中,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图书馆的研究较多,区(县)级图书馆的研究较少。而区(县)级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石,一定要加强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基层管理员在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同时,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和奖惩之中,以激发馆员的研究热情,将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加以提炼,转化为理论依据以供交流和借鉴。(2)针对研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核心研究队伍尚未形成的状况,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鼓励和补充相关专业人员到地方图书馆进行指导和督促,特别是高校和专门机构的人员。(3)深度挖掘地方文献资源,发挥其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研究,还要重视对灰色文献的研究;不仅要从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方面进行开发和利用,还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对人文社会地方文献资源进行研究,还要对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资源加强研究。(4)加强地方文献资源数字数据化研究,形成有效的“地方文献信息中心”,优化地方文献资源的配置机制,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达到共建共享之目的。(5)加强地方文献资源法规和制度建设,以评促改促建。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浙江省于2010年正式公布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范(试行)》,用以制定全省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业务规范与考核标准[6],并在全省进行考评,以评促建起到良好的效果,使全省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方式值得推广和借鉴。要使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走入常态化,进行法规和制度建设才能有保障。

4结语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