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筝论文范文

古筝论文范文

古筝论文

古筝论文范文第1篇

一、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所在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的发展就是要超越自身价值。而也是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培养逐渐开始关注。作为传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古筝教学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一种感受、感知和创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和实践。审美教育理论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于审美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教育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教学不论是从精神层面、教育层面来说都具有典型性。所以,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的审美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为古典音乐的表现载体,古筝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之美与深层次的艺术美,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审美观中具有着较强烈的体现。因此,审美教育中运用古筝教学来体现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充分融合古筝教学与审美教育,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与表现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筝教学中具体审美教育分析

(一)音色与韵律之美音色作为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是区分音乐的最基本特征。因音色的不同,音乐产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作为我国传统且典型的音乐艺术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清亮、盈透,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清扬的旋律,同时古筝自身具有的独特气质也决定了其审美价值所在。目的、功效、作用以及场合的不同,古筝所表达的韵律美感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作为决定美妙音乐的关键因素,音色与韵律对于古筝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很多时候,人们只要想到古筝就会想到古代美人在清风徐徐下弹奏一首首悠扬恬静的曲子,这对于陶冶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因古筝具有独特的韵味,相较于其他现代乐器来说,尤其是其五声调式的四个偏音,使得弹奏出来的曲子别具一格。例如,在《秦桑曲》中,古筝苦音偏向于凄楚、柔美;但在潮州曲子《寒鸦戏水》中却偏重于委婉、清醇。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因旋律的不同,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其区别,并反复尝试不同韵味的技巧,使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促进审美观的提升。

(二)意境之美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和审美观的重要学科,是实现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审美意识并培养各项综合素质的学科。而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心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领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了解其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这样一来,不仅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以及鉴赏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渔舟唱晚》描绘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利用古筝弹奏出来,悠扬、清透的曲风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而另一个《洞庭新歌》所描绘的湖水涟漪的景象,也能够轻松通过古筝演奏出来。这也正是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价值的完美体现。

(三)仪态与情感美教育古筝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载体,而其体现出来的情感教育对于审美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强调古筝教育中的仪态和情感教育之美,因为在审美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学习创建积极生动的学习情境,要用古筝教学自身体现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陶冶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其艺术思想境界。不仅如此,古筝教学的情感美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有着浓厚的情感特征,这也正是情感表达艺术,通过情感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三、结语

古筝论文范文第2篇

1.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特殊性研究欠缺公共政策是一种话语与价值表达,风险评估是科学判断的过程,首要的就是建立关于不确定性(如数据、语言、系统、推断、变异性、模型、决策等)的类型学[3]。不精确的政策语言及社会的不确定性预期既潜藏了风险,也决定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特殊性。例如,公共政策较之于项目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无经费的支持,前者是一项相对宽泛的规定,后者则是体现经费开支的具体行动过程。对这两者进行风险评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现有研究很少对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几个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如公共政策评估、项目风险评估、绩效管理、政策试验等做出区分,这将难以为实践提供操作指南。

2.基于实践体悟的研究成果不多“三段式”是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常用写法,即先对具体政策做一介绍,然后从最一般意义上对其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或者预测,最后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对策建议。该研究路径泛泛而谈,较为陈旧,研究结论跟实际联系不紧密。即便是借助量化的技术模型(如RBCS模型等)[4],现有研究也基本未超越政策———风险———对策的套路。实际上,研究者要是无法参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实践,就很难全面把握具体公共政策可能运行的系统,提炼风险评估的核心指标则更加困难,遑论风险源的识别并以此提出针对地方需求的对策建议。由此,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文献到文献的“原地打转”,很难有新突破。

3.整体性风险评估框架尚未建立随着整体性治理理念的推进,西方政府普遍建立起整体性绩效评估(管理)框架以推进绩效管理的发育成熟[5]。这种做法同样可用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既体现治理理念,也可将其提供的操作流程与方法作为风险评估的使用指南。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一般应包括原则、主体、流程、指标、方法、问责机制等核心要素。理论研究对上述要素都有所涉及,也充分认识到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提出了“政策环境风险”、“政策制度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伦理风险”等指标[6]。然而,零星、分散的研究并未构建起整体性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框架。

4.跨界研究处理不善毋庸置疑,源自管理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模型能够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开展提供借鉴和便利。与此同时,基于风险识别和评价强数理、强技术的要求,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也必须利用其它学科的方法。由此,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及其研究就成为一种跨界行动,如何实现政策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效对接是一项颇具难度的挑战。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将风险评估引入和应用于政策分析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确实提供了很大的益处,但偏重技术分析的政策风险评估与规范意义上的政策分析之间的鸿沟也日益显现[7]。现有研究已经开始移植项目风险评估模型等尝试方法技术上的挖掘,但效果并不理想。将管理科学关于风险评估的做法引入政策分析时形成了“两张皮”,一者是公共政策风险要素的分析,另一者是套用技术模型从宏观上谈如何对风险进行评估,离极具操作性的风险要素识别、监测、控制等还有相当的距离。此外,有些研究者对技术模型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这样的研究肯定无法深入,只是做表面的花哨处理而已。

二、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局限的成因

就上文的分析,公共政策风险评估虽已引起关注,但研究并不深入,高质量的成果相对有限。剖析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将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消解和突破策略,推进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实践提供指引。

1.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政策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范式。政策评估作为政策分析的一个环节和分支,也日益得到重视,旨在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8]。有学者提出,如果政策评估的标准或方法不科学,那么具有明显的负向排斥性政策将可能评价为好的或者合乎正义的政策[9],这将引致很大的风险。然而,他们只是点到为止,把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作为政策分析的一部分,淡化了其重要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2.问题意识不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重点不在于定义什么是公共政策风险,而是如何找到风险源,进行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这就决定了理论研究需厘清公共政策风险的特殊性、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其它项目(活动)等的风险评估有何本质区别,哪些可靠的技术手段可用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管理等问题。然而,现有研究花了大量的笔墨为公共政策风险下定义,以无争议的粗线条方式阐明公共政策的风险源在政策系统内外部或者政策过程。如此一来,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并非基于明确的研究问题,而是把公共政策和风险评估进行简单叠加。理论上的“自说自话”显得空洞乏味。

3.研究者学科背景受限从现有情况看,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主体大多来自于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较少受过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专门训练,这不利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意思的是,部分研究者具有经济学、管理科学的背景,在公共项目风险评估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可他们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公共政策分析训练。然而,更好的风险评估比较来自于信息交换,而不是依赖技术模型进行定量信息的比较[10],选择适当的技术之后需考虑如何对结果做出解释。所以,研究者的学科背景限制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将价值理念、语言表征及技术工具进行有效地整合。

4.研究的压力与动力不足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大体形成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研究者个人基于兴趣、社会热点等方面的考虑进行研究尝试,以文献研究居多,重复生产的意味较重,质量不高;二是研究团队获批纵向课题后开展研究,虽说引入多学科的方法,也运用了大量的模型,但是理论解读和推导居多,基于实践的总结与提升较少。因为纵向课题通常只需提供公开出版的论文、著作等就可以申请结题,深入实践的压力几乎没有,动力也就无足而生了。当然,这跟研究者鲜有机会接受政府的委托进行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有关。以教育政策的风险评估为例,由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组成临时性风险评估团体是政府的惯常做法,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是依附于政府参与评估工作,无独立性可言,压力和动力自然也有限。缺乏实际操练机会的现状很难促进研究者投入力量组建多学科背景的成员进行研究,这又怎么习得风险评估硬本事?如果研究者还是按照前文所述提提一般性的对策建议,这又加剧了地方政府对专家、科研机构独立评估的不信任,研究人员更加难以深入到“评估市场”中去。

三、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突破

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跨界对接工作,理论研究更加需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得理论成果真正指导评估实践,增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工作的成效。借鉴项目风险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等较为成熟的做法,研究者从“黑板”、“电脑”走向“政府”、“市场”将是总体发展趋势和方向。基于这个大方向,研究者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以实现突破。

1.树立研究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政策是一系列方针、策略的统称,是党和国家的治理工具。任何的执政理念都要靠各项公共政策来落实。很显然,对公共政策进行风险评估,不仅关乎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社会质量的改进。通过对未来的预测,把不确定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等于政府掌握了主动权。可以预见,政府将越来越重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者应该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前景抱以乐观的态度,相信不仅可以有所作为且可以大有作为,提高研究激励。共识一旦达成,就可促使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为研究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2.增强“市场”意识从前文分析看,研究者因承接政府委托项目少,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实践有限等导致了理论研究不充分。要想推进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还得回归“市场”。这里的“市场”并非纯经济的买卖市场,而是基于政府是委托人,研究者是人形成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市场。在这个特殊市场中,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研究者基于物质利益的考虑和理论研究的需要等承担具体政策的风险评估工作,这将促使他们带着明确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所以,要想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研究者必须改变“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做法,主动接触政府,“推销”自己的成果,寻求与政府的对接。只有增强市场意识,受到市场的刺激,研究者才会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投入研究,体悟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在理论成果有所转化的同时进一步修正、充实、完善已有的研究结论。此外,研究者需与政策制定机构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沟通以增强信任感,因为价值判断是专家风险评估途径的内在特性,目的是提供关于危害的综合信息以满足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利益,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对待不确定性决策问题[11]。这有助于提高获取市场操练的机会。

3.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既需要政策分析(评估)的理论指导,也需要风险评估(管理)技术的方法支撑,这很难靠学科背景既定的研究者个体单打独斗来完成。除了政策分析的多学科研究途径,公共政策分析评估尤其需要得到理工科技术方法的支持。由此,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吸引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工程等学科的人才实现优势互补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例如,风险评估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参与审议的程序,将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之四大参数———社会信任、制度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作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就可被广泛应用[12]。这既可以弥补政策学家方法运用上的缺陷,也可预防风险评估技术人员价值理念上的偏差,因为风险研究往往没有质疑事实(包括某些有害后果的概率期望)和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区别[13]。此外,公共政策涉及合法性问题,应将有法学背景的专业人才吸纳进研究团队。

古筝论文范文第3篇

1.1研究内容比较将检出的文献按照研究内容人工分类、统计、排名、比较,结果见表3。国内外有关癌症姑息医学的研究均涉及这12个方面,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外文献量排名第一的均为传统疗法(笔者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统一归为传统疗法),但国内的比例高达82.54%,国外比例为68.73%。笔者将心理、生活质量、伦理、照护者的照护、患者需求5个方面的文献统一归类为人文心理关怀,结果国外在此方面的文献量占总文献量的10.76%,国内则只有1.87%。

1.2补充与替代疗法研究比较国内关于补充与替代疗法的文献占比为3.87%,文献量排名第3;国外的占比为3.51%,排名为第6。笔者参考相关专业书籍将补充与替代疗法方面的文献根据研究主题再次分类,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见表4。国外的研究涉及的疗法全面广泛,国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中医药方面。

2讨论

2.1人文社会心理关怀的重要性2007-2013年癌症姑息医学国内外文献总量均缓慢增长,略有波动,波动年份与幅度一致。国内外有关癌症姑息医学的研究内容侧重点不同,国内关于临终关怀、姑息评估、照护者的照护、患者需求4个方面的文献量均为1-2篇,表明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鲜少。在本研究中,国内关于临终关怀的文献量为1篇,原因可能是我国未将临终关怀整合入姑息医学,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姑息医学研究与实践的不全面性。“姑息疗法”与“临终关怀医疗”在主题树结构中同属“治疗学”下“病人医疗护理”,两者各为独立的主题词。国内外研究均以传统疗法研究为主,国内(82.54%)高于国外(68.73%),反映出国内癌症姑息医学研究的单一性。国内癌症姑息医学护理类文献量排名第2,反映出姑息医学在护理领域的先行性,且由于目前国内专业心理治疗师未介入姑息医疗,姑息医学中心理照护多由护士承担[1],关于模式介绍与讨论的文献不少也由护理人员撰写[2]。根据姑息医学的定义,姑息治疗除了提供必要的治疗,缓解不适症状,还包括对患者心理层面的关怀;为患者家庭提供系统支持;改善生活质量等。姑息治疗不仅关注患者各方面的需求,还关注患者家庭和卫生保健者的需求[3]。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2.2发扬国粹,拓宽研究内容补充与替代疗法基于一种理念:健康在心理、躯体和精神三者之间达到整体平衡后方可实现,其首要目标是使患者感觉舒适,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些疗法除了缓解症状,还可以减轻常规疗法的副作用,有一些疗法还有直接抗肿瘤的作用[4]。国内关于补充与替代疗法的研究集中在草药,即中药方面。癌症姑息治疗在以人为本方面与中医的整体观标本理论不谋而合。目前已有很多临床实践验证了中医药在姑息医学中的作用及地位[5]。在康复理疗、体育锻炼、艺术疗法等其他领域,国内研究鲜有涉猎。随着姑息医学的进步发展和长期带癌生存患者(饱受癌症带来的痛苦和常规疗法带来的副作用)的增多,康复及其他补充与替代疗法为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希望和福音[6]。我国在致力于中药在癌症姑息治疗方面研究的同时,也要拓宽中医其他方法及其他类别的补充与替代疗法在此领域的应用。

2.3加强对儿童、青少年人群的关注高龄人群患癌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关于老年人的癌症姑息医学文献量占比高达7.74%。全方位的发展姑息医学,也是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方法之一。但是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癌症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国外针对儿童青少年人群的文献逐年增加,且研究范围涉及治疗、人文心理关怀等各个方面。国内关于儿童青少年人群方面的研究则较少。开展针对儿童的癌症姑息医学研究,在我国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多数家庭结构为“4+2+1”,孩子往往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儿童的患病、去世会给整个家庭造成巨大的冲击,引发诸多社会、心理问题。因此,对患儿家属的深切关怀与开导是儿童姑息关怀的重要部分。

3结论

古筝论文范文第4篇

以色列政府于1993年出资5亿美元启动了YOZMA计划:(1)资金中政府比例占40%,其余60%来自境内私人资本和国内外的创投公司;(2)采用合伙制,YOZMA作为有限合伙人,不参与基金的日常管理;(3)必须投资于以色列高科技公司。从美国、德国以及以色列政府财政股权投资经验看,政府对推动股权投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市场以及弥补市场失灵的责任。政府资金参与股权投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和调控的职能,保障股权投资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股权投资提供政策、法律上的支持,还可以完善市场体系,做好股权投资的监管,规范投资行为。同时,通过利用政府财政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不仅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还增加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为我国推进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我国政府财政资金股权投资实践

2009年4月,科技部和财政部批准的六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项目签订协议书,专门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承担项目的六家创投公司将分别发起设立六个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批融资规模达10.45亿元,其中引导基金参股投资1.59亿元。这是我国财政首次以股权投资方式与投资公司合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近几年来,政府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的概念在市场上已经不陌生。清科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产业投资基金专题研究报告》指出,政府引导基金在我国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规范设立与运作三个阶段的发展,到目前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市场化运作阶段。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渐复苏,由地方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的热情逐步升温,各省、市、自治区分别制定出台了适合本地的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方案。其中,江苏省、广东省的政府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目标明确、运作规范、管理科学,对其它省市推进政府资金股权投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江苏经验

2011年10月,江苏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区域重点成长型企业发展扶持资金试行股权投资等使用方式的意见》。各市、县财政局根据《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确定了重点成长型企业发展扶持规划,拟定了股权投资、融资风险专项资金、定向融资担保等资金运作方案。省财政厅根据评审结果分两批与运作方案相对成熟的31个市、县财政部门签订了为期三年的资金使用协议,共拨付资金3.68亿元,引导各市、县财政出资3.73亿元,共同组成地方区域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并委托江阴市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和出资人代表,从2012年开始实施财政资金有偿使用试点。从发展情况来看,江苏财政资金股权投资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13年底,江苏省采取股权投资方式运行的资金额度为12.59亿元,共投资174户企业,已完成投资8.34亿元;2013年被投资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06.87亿元,同比增长13%。采用定向融资担保和融资风险基金方式的资金额度为7.26亿元,共为765户企业53.45亿元贷款提供担保和融资风险补偿服务,年均放大倍数5倍以上;2013年被扶持企业2013年度共实现销售收入935.61亿元,同比增长17%;实际上缴税收44.42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净利润63.71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股权投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内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在174户获得扶持资金股权投资的企业中,近140户为江苏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内企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企业占比80%,促进了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江苏政府财政资金实行股权投资的经验表明,财政资金参股企业对于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二)广东经验

2013年初,广东省财政厅出台了财政经营性资金实施股权投资意见等文件,扩大对现有财政经营性领域资金的股权投资改革。广东的主要做法有:1.明确股权投资的范围和比例安排。2013年省级财政用于股权投资的总额约187亿元,其中:注入资本金类项目、用于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机场建设、水利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资本金,按不低于专项资金规模70%的比例进行股权投资;产业扶持类专项资金项目,用于支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按分别不低于专项资金规模的50%和40%进行股权投资;补助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用设施建设等,具备股权投资条件的,原则上实施股权投资。规定产业扶持类资金投资期限一般为3-5年,最长不超过10年,财政资金投入占股不超过总股本的30%,且不为第一大股东。2.明确股权投资改革的政策导向。一是引导投资方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政府需要扶持的领域,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先导性产业。二是专业管理,市场运作。委托专业机构实施股权投资管理,以市场化的方式对项目的研判和选择进行运作。三是循环使用,滚动支持。通过阶段性持有股权,确定资金使用的责任主体,实现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和良性循环;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适时退出获得合理回报,形成财政资金滚动发展效应。四是防范风险,提高绩效。明确受托管理机构责任义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股权资金投入和使用进行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激励约束机制。3.明确股权投资的运作模式。一是参股方式,包括直接注资、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委托管理机构直接投资、委托管理机构与企业合作发起设立专门的项目公司等方式。二是参股程序。产业扶持类专项资金实施股权投资管理程序包括: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项目申报指南;开展项目竞争性评审;按领域相关、业务专长、管理对接、综合发展原则确定受托管理机构;受托管理机构开展独立调查;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受托管理机构按照项目计划、资金计划和投资方案等与被投资企业签订协议,具体实施。三是参股项目退出,适时进行股权转让、股票减持、其他股东回购等,实现财政资金退出。四是管理费用和收益管理,按受托管理财政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和管理业绩,每年支付受托管理机构管理费用,并将投资净收益的10%左右作为受托管理机构的奖励资金。省财政股权投资资金退出后形成的收益,除支付管理费用和奖励外,本金和剩余收益部分由受托管理机构负责上缴省财政,按原渠道滚动使用。五是资金管理和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股权投资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对受托管理机构实行总体考核,对连续几年未完成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目标的受托管理机构,采取撤销受托资格等惩罚措施。六是建立资金动态调整机制,对未完成年度股权投资的专项资金或行业主管部门,可减少下年度资金安排金额并作为今后申请财政资金的考量因素,对使用绩效好的资金或行业主管部门,可增加滚动投入资金额度。4.明确界定各方的职责关系。按照参与股权投资的主体划分,省政府是出资主体,享有资金所有者的各项权益;行业主管部门是责任和监督主体,负责股权投资管理的具体实施;财政部门是监管主体,负责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收益上缴管理和绩效评价;受托管理机构是经营主体,按委托管理协议及所持有股权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并在法定程序内明确所投入财政资金的有限责任,建立市场化运作风险规避和退出机制。广东的改革工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将用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准公共产品和社会有偿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明确为可实施经营性投资的资金,将符合条件的注入资本金类项目、产业扶持类项目、产业园区类等纳入股权投资改革范围,其规模走在全国前列。(2)准确定位财政经营性资金股权投资的方向、重点、方法。(3)将投资的领域确定为重要基础设施、高投入高风险的高科技行业等市场资本不愿投入或投入不足的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4)财政经营性资金以盈利大小为主要目标,政府主管部门不参与企业日常管理,不干预企业经营决策。(5)在股权投资项目管理中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将评审项目交由受托管理机构开展调查、可行性分析、投资方案谈判等,并提出投资方案建议。(6)在股权投资管理中引入退出机制,通过阶段性持股,获取合理回报,实现财政经营性资金的滚动发展。(7)在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机制,对项目进行分析、判断和价值评估,作为财政资金入股、管理、退出定价的重要依据。(8)明确实施股权投资的财政资金管理权限,仍由相关的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实现权责对等。

(三)推行政府资金股权投资中需重视的问题

从江苏省、广东省推行政府资金股权投资的实践可以看出,得益于政府资金规模大、投资目标明确、政策扶持力度大等优势,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扶持效果。但由于缺少可参照的成功经验,在以上两省先行探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1.资金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资金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股权投资对企业规模和利税贡献要求较高,需进一步明确投资企业的规模和纳税能力;股权投资的退出方式和损益确认原则需要明确和细化;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多重利益博弈,需要对原有责任机制进行必要改造和重构,并将其规范化,防止出现新的权责不清晰、运转不顺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2.资金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市场化运作的股权投资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投资目标企业的筛选评定和投资跟踪管理、绩效评价,需要财政部门和资金管理机构具备金融、财务、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3.需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由于我国的市场体系仍然存在法治水平低、发育不完善、信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股权投资改革有可能面临不少的风险挑战,包括偏离政策方向风险、寻租谋利风险、委托风险、经营财务风险等,因此,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安排和规范操作细则,切实防范投资运作中的潜在风险。

三、推动我国政府财政资金股权投资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明确界定政府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的范围,财政经营性资金应逐步退出一般经营性、竞争性领域,转为主要投向重要基础设施、区域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型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的领域,防止挤出效应的产生。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资金运行管理机制,在企业遴选、资金监管、绩效评价、股权退出等各个环节制定既契合市场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和操作细则。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重构及落实办法,明确和落实政府部门、受托机构、被投资企业的权责关系。

(二)进一步体现市场化原则

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财政股权投资改革必须坚持引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政策环境,减少行政干预,把具体经营权交给直接面对市场的基金管理人;调整政府股权投资收益分配办法,合理分配政府、受托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损失和利得;探索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受托机构和资金管理人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政府财政资金运作效益。

(三)加快培养优秀管理人才

为了提高资金管理的专业水平,在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财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同时,应鼓励和引导财政部门通过引进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来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并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服务提高资金管理机构的综合投资管理能力,提升政府财政资金管理水平。

(四)建立多层次资金市场,完善退出机制

古筝论文范文第5篇

(一)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简单说明本文在分析时所采用的是向量自回归模型。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变量关系的模型。但是,经济理论通常并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提供一个严密的说明,而且内生变量既可以出现在方程的左端又可以出现在方程的右端使得估计和推断变得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了一种用非结构性方法来建立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VAR模型就是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二)数据说明本文采用的数据从1994年1月至2014年9月的月度统计数据,变量说明如表1:通过消费价格指数的差分,我们可以得到通货膨胀率pi,由费雪方程(1+实际利率)*(1+通货膨胀率)=1+名义利率可得实际利率ri=i-pi文中采用上证综指指数代表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为消除货币供应量的季节波动,分别对m0,m1,2移动平均进行去季节趋势的处理。同时,为了避免数据出现异方差性,研究过程中将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如表2:由于三种货币量的高度相关性,我们在接下来的模型操作中将会将其分为三个变量组进行讨论,即第一变量组:lst,lm0,lri,lpr;第二变量组:lst,lm1,lri,lpr;第三变量组:lst,lm2,lri,lpr。

(三)具体分析1、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发生,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和有效性,必须先对各个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分析。因为对变量关系进行的传统显著性检验因假设前提不成立将失去意义,只有模型中的变量满足平稳性要求时,传统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才是有效的。常用的检验方法有DF检验、PP检验和ADF检验等,在此我们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组变量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2、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1)滞后阶数的确认。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对于滞后阶极其敏感,选取不同的滞后阶有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检验结果,而Granger因果检验是基于VAR的滞后阶进行的,因此,在进行Granger检验前必须严格确定VAR的滞后阶。本文再次运用的检验指标为AIC指标确认的滞后阶数,各不同变量组最优滞后阶数如下。3、模型结果分析(1)利率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利率的变动在短期内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明显,中长期的影响不显著。相反,股票市场的变动不论短期还是长期,均无法对利率产生显著地影响,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控制利率变动时,并不主要以控制股票市场为主要调控目标。(2)存款准备金率与股票市场的关系。无论短期长期,存款准备金率都很难显著地影响股票市场的走势。而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在中短期内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不明显,但长期来看,股票市场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着较为明显的格兰杰影响。(3)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与预期一致,对股票市场产生最明显影响的货币量为流通中的货币总量(M0),且M0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仅在短期内显著,并且,股票市场在短期内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的影响也是十分可观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在长期过程中,货币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

二、结论与分析

(一)货币政策对股指的影响。从前一部分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利率已经初步具备了影响股市的能力,但由于我国股市股权结构不合理、投机性过强等原因,股价指数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并不是很敏感,利率对股市的影响能力有待提高,当然这需要一个健康的股市为前提。货币供应量的不同统计口径对股市的影响各不相同。M0对股价指数在短期内有着显著的影响。M0作为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是与消费变动关系最密切的统计量,若M0增加,市场多出来的流动性更倾向于流向资本市场(如股市),从而推动股市的上扬。但是,对于国家宏观调控而言,此分析的实际作用并不很强,M0具有十分强的流动性,央行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控制。另外,M1对股市的影响很微弱,主要原因是M1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活期存款,这部分资金则是生产资料市场购买力的主要媒介,对股市不产生直接的影响。M2作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等于M1+企事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流动性较弱,尤其是准货币(M2-M1)的流动性最差,显然对股市无法产生显著的影响。不同于被普遍认可的“央行降准将推高股价”的观点,本文研究反映出准备金率与股票市场的高度分离性。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基本上不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谓的推高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许只是名义上的利好消息被炒作后放大化的市场过度反应。

古筝论文范文第6篇

1.缺乏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意识对于很多单位来说,购置才是管理的重点,对于日常的资产管理,过于重钱轻物,过于片面性。由于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足,易产生一些观念上的偏差,最终导致资产机构不健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资产的监管上也存在不足,最终使得购得的设备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是造成了固定资产的价值编制与使用价值的隐性流失。

2.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落后一般来说,多数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管理人员只是单纯的认为资产管理就是将财务开支等细分并制定公用经费管理。因此,缺少一个有效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固定资产的额帐或者没有对实物帐进行登记,就不能从实物形态或者价值上反映固定资产,对于资产的存量、结构和状态都不是很清楚,很可能会导致单位的资产状态混乱。

3.缺少严谨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管如果资产管理中的账务情况与实物情况不清楚或者不符合,会造成资产混乱,后期的监督检查中也会出现很多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单位没有做到固定资产的及时入账,购置的固定资产部分没有入账,没有及时的盘点单位固定资产等。单位的领导对于单位自身的固定资产情况掌握不明确,对于一些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不清楚,还存在一些资产长期挂账但不存在的情况等。再者,如果对于固定资产的部分实物处理过于轻率,或者部分资产不追回等都可能造成资产流失。其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严重缺乏约束机制和监管力度,财务与资产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沟通、相互制约,管理层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管制度来控制固定资产的支出和购置等也是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缺陷的原因。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单位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问题,单位要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断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通过优化和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来预防腐败,实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出发,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管理自觉性,从而积极推动资产管理制度的监理。

2.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既保证了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合理有效,也是规范各部门资产配置的前提。所以,就需要健全并完善制度,保证资产的核算、管理和实物。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落实资产责任,切实对资产购置、价值核算以及处理等环节进行加强监管,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其管理意识。

3.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监督事业单位本就要求要定期对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理,由专门的人员对单位的总账、明细账和各项卡片进行核对,再划分到各业务块逐一进行清点。积极寻找出盘盈的原因,做到及时登记上帐,及时落实责任人。对于这些就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不仅要建立起有效的内控机制,还要做好机制中记录的完善和资产的处理,严格定期盘点资产制度,并不断健全和完善。

三、结束语

古筝论文范文第7篇

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机制是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来完成的,评价指标选择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建立评价系统的关键。对应于绿色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指标。然后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初步设置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极大不相关法对指标进一步筛选、分类,然后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整指标,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方法

2.1指标归一化处理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是正指标,有些指标是逆指标,需要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去量纲处理。

2.2BP神经网络评价的基本原理BP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层间神经元实现全连接,而层内各神经元间无连接。典型的BP网络是三层前馈阶层网络,即: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BP网络的学习由四个过程组成,输入模式由输入层经中间层向输出层的“模式顺传播”过程;网络的希望输出与网络实际输出之差的误差信号,由输出层经中间层向输入层逐层修正连接权的“误差逆传播”过程;由“模式顺传播”与“误差逆传播”的反复交替进行的网络“记忆训练”过程;网络趋向收敛即网络的全局误差趋向极小值的“学习收敛”过程。BP神经网络分析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并且善于从近似的、不确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识环境中做出决策。其模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应用BP网络对企业绿色竞争力做评价的方法是把用于描述评价对象的特征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向量,将代表相应综合评价的量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向量;使用网络前,用一些经传统综合评价取得成功的样本训练这个网络,使它所持有的权值系数值经过自适应学习后得到正确的内部表示,训练后的神经网络便可作为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的有效工具。

3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实例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过程选取了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案例,具体指标值来源于X纸业集团。首先对各输入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企业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在构造评价企业绿色竞争力的BP神经网络时,考虑到二级指标体系包括36个指标,所以输入层神经元设36个;设置1个输出层神经元,为了增加评价结果的直观性,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于(1,0,0,0)、(0,1,0,0)、(0,0,1,0)、(0,0,0,1);隐含层神经元可根据经验公式n1=sqr(tm+n)+d来确定,其中m为输入层神经元个数,n为输出层神经元个数,d为0到10之间的常数,本文取d=5,由此可确定隐含层神经元个数n1=11。使用Matlab编程软件编写BP神经网络程序,取神经网络学习效率η=0.05,给定收敛值ε=0.001,当企业的指标值经输入层进入网络时,网络便用训练好的权值进行运作,最后根据输出层输出的向量值的隶属关系确定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得到输出结果为(0.9863,-0.0048,-0.0169,-0.0124),此输出结果与(1,0,0,0)等级最为契合,表明该企业具有较强的绿色竞争力。

4结论

古筝论文范文第8篇

1.政府行政效能评估必须与政府行政效能建设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密切配合,形成大的“闭环”

政府行政效能评估是政府效能建设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效能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政府行政效能评估不能脱离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一背景,而应该和政府效能管理中效能计划、效能沟通、效能追踪等其他方面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形成科学系统有效的政府效能建设整体。

2.政府行政效能评估内部必须以效能改进为目的优化流程,形成小的“闭环”

政府行政效能评估是通过对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的评估,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公共服务或计划目标。因此,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为管理者提供组织信息而帮助改进组织决策和管理,从而使公共管理活动达到良性的运行状态,不能单纯地为评估而评估,而应该把效能改进的理念贯穿于被评估者、评估者以及评估执行部门,优化效能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流程,不断完善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实施,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

3.政府行政效能评估需要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效益以及公平程度全面衡量

行政效能主要是指政府在实现其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果、效益的综合体现,是效率、效益、效果、公平四大因素(4E)的有机统一。行政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管理工作量;行政效益是指组织在既定时间内的经费投入总量;行政效果是指行政管理活动的实际产出;行政公平是指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否兼顾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需要。

4.政府行政效能评估必须要提供科学的行政效能评估标准

只有构建科学的行政效能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正确发挥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政府行政效能建设不仅是政府自身的事情,应着眼于更具包容性的治理结构,转变原先偏重经济建设的评估标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纳入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体系中,构建全面、科学和群众导向的行政效能评估体系。

二、国内外政府在行政效能评估中的经验做法

1.英美等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陆续启动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改革,随后众多国家先后推行了政府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包括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效率和成本收益等内容。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即提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即“三E审计”。英国是对绩效评估应用最久、最广泛、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开展了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公共利益至上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主要目标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能,主要手段是大力推行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英美等西方国家都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公共部门服务质量,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2.国内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的进展及实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以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开始推进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①福建省侧重综合性效能建设。福建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综合反馈。在开展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福建省探索建立奖惩机制,把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政府、部门及其领导人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物质奖励挂钩。

②甘肃省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要保持政府行政评估效果的公平、透明必须引入外来因素。2004年,甘肃省政府开创了政府部门绩效外部评价的新形式,将全省14个市、州政府以及政府39个职能部门的效能评估工作,委托给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③青岛市注重以目标责任制强化评估效果。青岛市以“科学民主的目标化决策机制、责任制衡的刚性化执行机制、督查考核的制度化监督机制、奖惩兑现的导向化激励机制”为核心目标,将目标责任制行政与效能评估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此达到提高政府效率的目标。

④杭州市坚持以公民满意度为导向构建新的评价模式。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让人民和公众满意是服务型政府的终极目的。杭州市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模式以公民为导向,整合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体现了公民满意原则,体现了政府部门工作重心由“政府本位”向公民取向转变,使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效果。

⑤深圳市探索以网络技术为抓手提升行政效能评估水平。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目标和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工具的运用,可利用的工具越高效,越能迅速准确高效地达成目标。深圳市将绩效评估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投资开发数据采集、报送和评估的完全自动化电子评估系统,对市政府工作部门、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和履行职责等情况进行过程监控、专项评估和综合评估。

3.国内外政府行政效能评估实践的主要启示

①行政效能评估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行政效能评估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还是评估结果的应用,都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②要形成行政效能评估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多层次行政效能评估机制是未来的着力点。

③应建立分类绩效考核制度。在制定各级政府以及各个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时,要尽可能考虑到相关一级政府以及政府机构在使命、战略发展方向、实际情况以及绩效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

④扩大非政府力量在行政效能评估中的影响力。只有引入社会化评估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民意调查,把社会评价、群众评议纳入考核体系中,才能切实提高政府决策对公众需求的反应性。

⑤多手段完善评估方式。严密的运作程序是保证考评规范、有效的基础。科学明确的指标体系能够保证考评的政策导向。

⑥强化落实评估结果。一是应用改进,二是奖惩。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细化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机制的操作规则,探索公民团体发起行政问责的工作机制。

三、江苏省推进市县政府效能评估的总体背景及重要意义

1.进入了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期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中期,江苏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江苏省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逐步趋向统一、精简,政府行政资源配置趋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行政效能评估是抵制政府内在低效率倾向的必要手段。在政府机构“静态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行政体制改革深化阶段的主攻方向转向“动态”行政运行机制,政府管理方式转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这些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2.扩权强县、“省管县”改革进入深水区

作为执行中央重大方针政策与治理地方公共事务的基层组织,市县地方政府行政效能反映着政府工作目标及其实施的成效,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大政方针的有效落实,也关系着地方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水平。江苏省围绕中央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强县扩权改革、省直管县(市)改革试点和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效提高和评估市县地方政府行政效能,是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推动事权与财权对等、提高行政效率的直接保障。

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江苏省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以来,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传统发展路径受到挑战,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这些都对地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开展效能评估,强化责任追究,有利于地方政府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和工作作风,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江苏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缩小区域发展差别,协调地方政府行政的重要手段

江苏省整体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率先的省份,但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发展差异性明显,苏南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中和苏北与苏南相比还有较大差异,地方政府在行政能力和水平上也有明显差距。通过对行政效能的评估,可以推进全省市县地方政府行政规范化、科学化的整体进步,也可以使地方政府在工作重点、发展方向、区域功能等方面实现全面统筹。

5.深入开展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国务院近日正式通过《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美好中国”具有深远意义。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需要全社会强有力的推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能,既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落实“五位一体”全面布局的重要内容,又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

四、江苏省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的实践及存在问题

1.江苏省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的进展与经验

江苏省委、省政府紧密围绕中央的部署,紧扣服务发展主题,以提升行政效能为主线,以集中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市县地方政府行政效能显著提高。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多次就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问题作重要讲话和批示,李学勇省长在多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性。2005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投诉处理暂行办法》,规范了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2011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开展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绩效评估、组织实施,并制定了详细的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市县地方政府中,苏州、无锡等市较早开展了行政绩效管理改革。2002年,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改进行政机关作风和提高行政效能的若干规定》。无锡市以《无锡市深化行政绩效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核心,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改革制度。2008年,南通市出台了《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责任制管理深入推进绩效考评工作的意见》,根据考评工作的总体要求,分别制定对县(市)区、市级机关、公务员实施绩效考评的具体办法,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形成比较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昆山市推行“效率昆山”战略,对各单位的服务水平、履行职责、创新能力、勤政廉政四个方面共35项具体项目进行行政效能评估。江苏省较早推进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有如下特点:

①省市多层次开展行政效能评估实践。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政府行政效能问题重视较早,这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要求快速提升有关。在市县政府层面上,无锡市、苏州市和南通市为开展效能评估树立了典型,南通市还设定了针对县(区)的评估办法。

②行政效能评估比较重视科学和民意互动并行。江苏省各级政府在目前开展的评估实践中尝试建立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省政府各部门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级指标34个指标;南通市则制定了1087项“最佳办事”指标,并且向全市公布,接受全民监督。2001年,南京市发起“万人评议政府”的活动,对提高当地政府机关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③注重以行政效能评估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向深化发展。无锡市行政效能评估是在其推进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开展的;南通市开展的行政效能评估也同样以理清和优化部门职能为目标。

④在行政效能评估过程中重视应用高科技。江苏省行政效能评估体系建立之初就重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开通监督渠道。2011年,昆山市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电子绩效评估系统”,该系统由绩效指数、实时评估、纠偏纠错三个子系统组成,通过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电子政务建设推动行政效能提升。

2.江苏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的存在问题

江苏省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化示范区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建设需求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①政府行政效能评估价值观仍有待提升。部分地方政府把行政效能评估视作一种评比的手段,评估结果的出现也就意味着评估过程的结束,违背了改进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初衷。

②行政效能评估规范性还有待提高。除少数地区外,地方政府所开展的行政效能评估大多数处于半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评估的随意性较大,规范性不够,评估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也有待提高。

③评估主体的多元性还有待突出。虽然江苏省已对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做出了一些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政府部门,专门的行政效能评估部门、专家和民众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④评估人才培养制度与信息系统尚未建立。政府行政效能评估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门人才,网络化、电子化等效能评估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影响了评估质量。

五、完善江苏市县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方法的政策建议

1.在“为谁评估”问题上,坚持群众满意原则,重点在市县地方政府层面树立科学政府行政效能的评估理念

政府行使的公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市县政府行政效能提高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提高执政满意度。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加强行政效能评估、提升政府效能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行政效能评估的价值取向是坚持社会本位,必须立足于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地方政府行政效能价值观,树立服务、责任和效能理念,重点评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逐步构建起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江苏省市县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模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唯有在思想上清楚认识到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谨慎对待与评估相关的各项工作。

2.在“评估什么”问题上,坚持职责对等原则,把行政效能评估目标与江苏省地方政府行政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准确定位政府职能,是政府正确行使权力、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和关键,也是行政效能评估的基础。只有找准政府职能定位,才能根据各项行政职能的确切内容,有的放矢地制定准确的评估方案。应将江苏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情与地方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重点结合,始终强调民本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施政理念,在评估目标的设定中既要有全局性目标,又要有局部性目标;要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既要有经济指标,也要有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指标;既要考虑已经体现出来的绩效,又要考核潜力绩效;对部分事关江苏省战略发展的重大工作目标设置跟踪指标和关键评价指数,注重考核指标的可持续性。

3.在“谁来评估”问题上,坚持客观公正原则,重点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切实探索实行评估主体多元化

坚持内部与外部评估相结合,重点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探索360度全方位评估方法在江苏省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中的运用,促进形成包括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党和人大评估、专业组织评估、公众评议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估主体体系。建议引进和培育专门的第三方专业评估组织,割断评估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利益关系,依据科学的评估标准和严格的评估程序,充分发挥专家的多领域、专业性作用,对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进行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估。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披露力度,组织开展相对独立的公民评议活动,提高其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度。

4.在“如何评估”问题上,坚持全面科学原则,多手段并用提高行政效能评估科学化水平

科学的行政效能评估体系,才能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正确发挥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一是建立科学的行政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发挥行政效能评估的多重功能。既要突出评估重点,确定关键性指标的代表性,又要防止过于细致化,使评估流于形式。二是建立指标动态调节机制。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对指标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指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确保行政效能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三是加快“数字考评”建设。设计适合江苏省情的政府行政效能评估平台,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加强数字化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和动态跟踪系统管理,强化网上信息和交流功能。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效能评估信息系统,完备评估资料和数据,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可靠。

5.在“评估反馈”问题上,坚持结果兑现原则,强化评估结果综合运用,完善行政效能奖惩责任制度

一是行政效能评估的结果应与后续相关管理环节“挂钩”,使行政效能评估持续地发挥作用。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效能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和计划,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二是改革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效能预算和效能审计制度,将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的目标制定、考评结果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确立财政预算“硬约束”,使财政预算资金优先分配到前期效能考评结果突出的组织和部门中。三是将效能评估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公务员绩效考核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完善评估结果的科学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发挥效能评估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四是设立“江苏地方政府创新奖”,对取得重大成效的市县地方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创新性行为给予奖励和示范推广。

6.在“评估实施”问题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分类推进江苏市县政府行政效能评估

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开展市县政府行政效能评估工作时,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在制订评估指标体系时,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把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甚至乡情结合起来,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重点,科学设置个性化指标,采用差别权重,体现地区和部门差异,进一步增强行政效能评估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在苏南、苏中、苏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省辖市和县级市(县)进行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的试点工作,形成经验,逐步推广。

7.在“评估保障”问题上,坚持有法可依原则,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评估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