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25:32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公园作为多种功能的载体,其景观建设不单要给人们视觉美的冲击,更重要的要满足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需要,以及绿化、美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城市景观建设必须尊重科学,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
1地方性原则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气候特点,有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因此,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把城市的气候特点、文化特点考虑进去,使公园建设能够就地取材,显示出地方性特征。以山东菏泽市牡丹公园为例,菏泽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土壤深厚,光照充足,空气干燥,适宜牡丹种植。这里的牡丹种植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牡丹文化盛行。牡丹公园建设之初,其景观设计就严格参照菏泽市的气候特征,结合菏泽市悠久的牡丹文化,大量种植牡丹,成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种植公园,吸引了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菏泽市牡丹公园也蜚声中外。
2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公园是为人们而建,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公园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景观建设中体现出人的主体地位,能够彰显出人和公园之间的互动性,使二者能够融合协调。设计者要结合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体现出人文关怀特色。菏泽市天香公园的景观设计与建造就鲜明地体现出这一原则。天香公园地处繁华的市区,周边小区众多,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工作之余纷纷来休憩、健身。公园根据原有的地形设计,未做大的改动,人们或随意跑动,或登船划桨;园内种植着包括牡丹、樱花在内的多个名贵树种。徜徉期间,船随人动,人随船动,人在花中,花在人中,人与环境融为一体。
3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等。山东省菏泽市曹州牡丹园的设计与建造就是多样性原则的最好范例,公园园林景观斑块设计为牡丹花田展示区(展示规模种植的花田牡丹)、疏林草地景区、野趣水景区(配置水生植物)。游人置身其中,看到的是不同的植物,欣赏到不同的自然之美。
4主题原则
主题原则指的是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通过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植物集合而成与众不同的风格,最终形成一种具有鲜明主题的文化与精神特质。以曹州牡丹园为例,园内芍药品种有600多个,面积达13.33hm2,技术人员在设计与建造之初,依照花期早、中、晚而次第种植,使花期总开放时间超过1个月。芍药作为牡丹花的姊妹花,成为牡丹公园一个重要的种植品种。游客在1个月的游览期内进一步深入了解到芍药的观赏性、药用价值。曹州牡丹园以牡丹和芍药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植物主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5经济原则
菏泽年降水量6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分配不均。这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不利,需要消耗大量的地下水来进行季节补充。节约用水成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涉及到景观设计的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主要表现为节水型园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配置节水要素。以草坪种植为例,不宜大规模种植,要有节制,可以多种植耐旱节水品种;在配置中,重点考虑耐寒的银杏、毛白蜡、国槐、迎春等耐旱植物。选择节水和耐旱植物,是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6最优土地应用原则
土地对于城市来说弥足珍贵,难于拨出更多的土地用于建造城市公园。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药严格恪守最优土地原则,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设计,建造出最美最优的城市园林。菏泽市天香公园面积10hm2,其中山2.53hm2,岛0.267hm2,湖2.4hm2。设计者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遵守最优土地应用原则,设计中加大对原有地形的利用,挖河泥堆积成山,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景区山路迂回曲折,蜿蜒回转,泉水叮咚,悦耳动听,人在其内似“世外桃源”。城市公园景观代表着城市的形象,景观建设必须遵循着科学的设计原则,从而体现出城市所在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地方性特色,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促进城市绿色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发展策略
1引言
多样的绿色植被和户外的休息座椅,还有明确的视觉中心以及自然的环境,打造出别样的口袋公园。其自身具备微小、便捷、多远化等特点,可以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建成供人休闲、游憩的“口袋公园”。基于此,本文就“口袋公园”景观设计进行了一些探析。
2城市口袋公园概念
口袋公园是指依附于建筑外的小场地,它可以是一个小型植物空间,或是喷泉小广场,亦或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块小场地,有时也是零散簇成的很多块空间,分布在现代城市的各个角落。在1965年6月,景观设计师罗伯特•载恩提出了“口袋公园”这一形式,他认为口袋公园是将会成为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占地面积可以只有一两所建筑的大小。口袋公园是呈斑块状分布的城市微型公园,最初就是为了缓解高密度城市中人们对休憩空间的需求。起初目的是给商务区及商业区的工作人员及购物者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户外空间,在人群密集的居住区和老城区也能够起到效果。
3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原则
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来分析口袋公园不仅要满足周边人群的需要还要和周边的环境相融恰更要和整个城市格局相统一。口袋公园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和周边环境乃至整个城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一个关系体。所以要有宏观意识从整体去把握逐步剖析基址最终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和具有文化底蕴的户外场所。
3.1整体性原则
将口袋公园设计与周围其他绿地设计风格形成统一整体,公园内部设计风格、色彩、细节等相互呼应。
3.2生态、环保性原则
口袋公园修建能保护城市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树种选取方面,尽量选取当地常用树种,以保证生态性;公园铺装设施等选用二次回收材料,用电方面,选用太阳能设施进行供电,以保证环保性能。
3.3以人为本原则
在设计方案前期,从女白领生活方式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女白领使用时间、喜好、兴趣等,从这些因素入手使得设计更加人性化,尊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4某口袋公园设计案例分析
某口袋公园项目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人流量很大,布置的很紧凑,建设目的主要可以方便人们更好的亲近自然、供应人们户外休息、交谈、娱乐等,该市气温比较高,夏季炎热要想人们经常在室外逗留,需要提供人们阴凉之处,但是该地块附近都是高楼大厦,不方便种植过多处高大型乔木,这使得设计增加很多难度。附近交通状况复杂,噪音大,设计成口袋公园后会有一定干扰。本项目周围过往人群特别多,服务对象也不太一致,但在设计合理的前提下,能很好的服务本商圈,让商圈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4.1设计理念
结合商圈及其周边实际情况等,以周围绿地周边固有人群为设计切入点,将本区域内绿地系统与口袋公园相融合。分析该地地貌、气候、附近商体、人流、服务对象、人口行为习惯等,以女白领为重点服务对象,从其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为出发点,设计成为功能齐全、空间布局合理,景观生态型的城市小型景观绿地空间。
4.2空间布局
在本口袋公园的整体空间中,首先需要依据口袋公园原有概念、特点等对口袋公园的整体空间进行规划,其次要依据女白领的生活兴趣并结合本市城市文化来对口袋公园进行分区布局,包括不同类型的使用桌椅、景观小品、植物等景观元素。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在设计时注意使用功能以及美观之间关系,将各个分区特性渗透至每个休闲空间之中。把握小空间之中布局、尺度、美感、色彩搭配等,打造一个有别于传统公园的口袋公园。
4.3景观规划与设计
本项目中,结合实践地块以及附近人群需求,经分析将口袋公园景观结构分为一轴线、两环。
4.3.1一轴一轴主要是从口袋公园的西南方向贯穿至东北方向的一条景观道路,为口袋公园中最宽阔、贯穿性最强的道路,使口袋公园内部各景观功能分区连成一体。在这条轴线上,人们可以观测到口袋公园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景观节点,形成完整的视觉体验。
4.3.2二环整个口袋公园被分成两个部分,由从景观主轴之中延伸至各个分区内部,以读书区东北方做为视线终点,走在道路上,可以欣赏到园内所有主要景色。
4.3.3景墙设计在设计中考虑到保护市民隐私性,设置景墙。景墙主要分成三类:①选用深灰色水磨石进行摆设,高约为1.2m,水磨石周围搭配藤本类植物,上方布置盆栽己达到亲近自然的效果。②彩色文化石,高约为1.1m,文化石上方搭配防腐木拼接材料,高约为0.2m,在保护服务对象隐私前提下,增强趣味性。③纯防腐木材料构成,宽度约为0.03m,高为1.2m,上部搭配宽度约为0.01m,高约为0.3m防腐木拼接材料,组成整个景墙,配合藤本植物进行搭配,保护隐私性同时保护安全性。
4.3.4夜景设计口袋公园服务对象除在白天休息少量使用口袋公园外,使用最多就是晚上,夜景布置是相当重要。好的夜景不但可以造就美好环境效果,还可以降低犯罪率,给市民带来安全感。灯种类包括:庭院灯、草坪灯、射灯、地灯、水灯等。庭院灯布置在道路边缘以及功能分区,为保护市民安全以及美观问题,照明兼有监控功能,安全且美观。
4.3.5水体景观设计公园内布置大面积水体,水体从整个地块左上至右下融会贯通。在水体边缘,选用鹅卵石进行装饰,在周围,种植如荷花、富蒲、莺尾、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体内部,饲养不同颜色锦鲤,为内部增加点缀。小桥布置于水体上方更容易观测到景色。夏天给人一种荷塘月色意境。夜间在水体内侧布置水灯进行装饰。除此之外,在每个功能区之下设立小型水体,小型音乐喷泉等。
4.4园路设计
本设计将道路视为整个公园骨架,对各个区进行引导,起着联系各个空间至关重要作用。将口袋公园道路系统分为三类,分别为园区主路、二级道路以及三级小路。一级道路宽约6m,二级道路宽约4m,三级道路宽约2m。一级道路可以视为链接出入口与各分区之间作用,二级道路起到将人们传送至各分区作用,三级小路起到分散人流作用。主路从口袋公园左上角贯穿于右下角,将所有区域穿插至中,道路两侧与水体相结合形成一体。二级道路将主路延续至各个功能分区,起到分散行人的作用。在各个区域中,为了方便行人走向小休息空间,在每个分区中设置三级道路,使得市民能够最快时间找到自己喜欢地方。
5结语
口袋公园设计,要基于对口袋公园所在地的气候、地势、交通、建筑网、人口等分析,分析出重点服务对象及其生活方式、兴趣等,进行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的划分,根据人流方向等因素划分园区道路,并设置无障碍道路等。才能塑造一整套适合口袋公园最终的景观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沈灵之.适合旧城区环境的口袋公园的建设模式分析.现代园艺,2019,03.
[2]许红红.口袋公园在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的应用探讨.四川水泥,2019,03.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滨水绿地;带状公园
随着城市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居民对居住地的环境重视度提升,面对不断凸显的城市环境问题,人们对滨水区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逐渐认识到了城市滨水区可以为人类创造出人文、经济、景观和生态等方面的价值[2]。
1项目概况
1.1场地现状
基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内,基地东南临城市大湖,北临城市主干道与老居民区,西为城市办公区域,占地面积约为7.8hm2。场地内土地裸露,植被数量较少,基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够满足周边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需求,亟待改造。
1.2人文概况
盐城是一座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盐城濒临黄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北侧,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战争年代,新四军曾经用生命在盐城抒写了血的篇章,给世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盐城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如陆秀夫、陈琳、施耐庵、乔冠华、胡乔木、王赣骏等
2设计分析
2.1设计定位
该滨水公园的设计主题是以人为本,生态健康。以人为本是指整个滨水公园的设计从为人民服务出发,一切人性化处理,以及提供一系列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一切只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生态健康是指建设一个生态型的滨水公园,提高周边生态环境质量,让城市居民远离人工化和污染化。
2.2总体规划分析
总平面规划采用曲线构图,沿道路方向开了5个出入口,形态各异,方便周边的城市居民出入。园中水景除了固有的外湖湖景,还通过将内湖扩大,形成丰富的水面景观,沿湖曲线自然生动,并且设置多处观景平台,做到移步换景。园内道路曲折,有一处大型硬质广场,方便游人集散。总体构图在空间序列上排列紧凑,重点部位位于基地的西北角(图1)。基地分为5个功能分区:主入口景区,中央滨水广场区,滨湖观光带,沙滩嬉戏区,自然湿地景观区。公园道路设计分为三级系统,分别为主路、辅路和观景游线。主路是自然型道路,宽5m,在蜿蜒曲折的主路上,尽量做到移步换景的效果;辅路宽1.5m,主要以汀步、鹅卵石铺路、青砖路为主;观景游线宽1.2m,位于自然湿地景观区(图2)。
2.3特色景区分析
2.3.1主入口景区。公园的主入口放置一块景石,既提升了景观性,又让人过目不忘。景石上刻有公园的名字,盐城的历史文化及这条湖的神话故事,增加了公园的文化底蕴。周边栽植鸢尾、三色堇、矢车菊等草花,形成富有特色的入口景观。同时入口景石的应用在园林手法上可定义为障景,通过障景阻挡人的视线,绕开景石,跟随喷泉的水流声,进入滨水广场便达到一个豁然开朗的境地。
2.3.2中央滨水广场区。该区是全园的主要中心景观区,音乐喷泉为该区特色景点。从主入口处进入喷泉广场的中心主路上设置树阵和景墙,使人在入口处可以听见喷泉的声音,但由于树的遮挡又看不见喷泉,让人们带着心中的好奇慢慢走近广场,从而一睹音乐喷泉的风采(图)。2.3.3滨湖观光带。该区沿湖岸为自然曲折的软质驳岸,在湖边打下暗桩,防止水土流失。拟造天然的滨水景观,给游走其中的城市居民宛若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为了防止水景的千篇一律,尽量做到水边曲折不一,并且利用高差做了叠水景观,在适当地方放置亲水平台和木栈道,让人更进一步的亲近水,亲近自然从而唤醒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沿湖岸种植水生植物,一方面起到美观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水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2.3.4沙滩嬉戏区。该区是全园的特色景区,以人造沙滩为核心。让盐城的城市居民能够不走远路就能见到海,能够真正体会到亲水的乐趣,设计在公园的水滨建造一处小型的人造沙滩浴场,给城市居民增添乐趣。
2.3.5自然湿地景区。自然湿地景区是整个公园的“绿肺”,现代城市人在不断积累和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他们的健康受到不良环境的日益侵害,对此湿地景区的植物通过光呼吸作用产生大量新鲜空气,有益于人们获得健康和快乐。
3结论
本次设计以生态优先、保护为重、科学规划为原则,强调阳光、树林、水这三大元素,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结构。在入口处采用障景手法设置景石,对公园的景观进行遮挡的同时达到了宣传公园文化的效果。中央滨水广场区这个核心景区,是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点,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音乐喷泉带来的乐趣。自然湿地景区是整个公园的“绿肺”,现代城市人在不断积累和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他们的健康受到不良环境的日益侵害,对此湿地景区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新鲜空气,有益于人们获得健康和快乐。秋色景观区是通过秋色植物的配置,不但形成了秋色景观,而且给人一处安静休憩的场所。滨水景观带的水景曲折有致,沿湖种植的水草不但带来景观效果,并且净化了水质。沙滩嬉戏区与游轮区是公园中的动区,增加了公园的游乐功能,给城市居民带来欢乐。公园中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景点,如观景平台、观景四角亭,在这4个景点,城市居民可以驻足欣赏风景。整个景观层析丰富,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滨水带状公园拥有优良的水体、绿地、空气等自然资源,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不仅注重考虑与整个城市景观的过渡连接,而且更要体现出本公园的特色,才能建设出一个满足基本的观赏、休闲、娱乐、游憩、交流、文化体验等功能的生态公园。(收稿:2019-03-13)
参考文献:
[1]李圆.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28):187-188.
[2]徐欢,闻琳.江苏靖江市横港河休闲绿地景观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2015,42(3):190-195.
[3]钟月,易文芳.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探析———以广州从化流溪河沿岸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6,(3):111-112.
[4]李晶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自然景观
正文:
引言:
当前人们对自身生活的质量要求不断的提高,这就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需要通过城市生态公园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进而在生态公园的设计上就更应当体现出近自然原则。
一、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
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进行设计。这其中包括了环境气候、水文情况、地形地势、自然物种等各个方面,而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在城市生态公园中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重新构建出当地的植物生态系统、水文环境等。
(二)可持续
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需要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生态建设思维,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在设计中使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同时在设计上实现可循环、可再利用的景观形式,如在水体设计中可以达到收集降水的目的,在照明设计中使用太阳能照明设备,减少照明景观的能源消耗。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设计方式
(一)植物景观设计
在设计城市生态公园时,需要保障其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完整的,只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同时使这种小型的生态系统与这一地区中整体的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因此这种人工的生态系统中需要设计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来构成一个平衡的自然环境。也只有自然环境中的植物能够稳定、正常的生长繁衍才可以证明者这种人工生态系统能够有足够的生命力保持下去。例如在北京市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其植物景观设计就遵循了当地的自然规律,在设计方案中选择的是北方地区一些常见的植物种类,同时也避免出现外来植物。该城市生态公园处于温带的针叶林以及落叶林地区,自然环境较为干旱,夏季光照强,草地存水不足。因此在设计中选择圆柏作为核心的植物群落主体,在伴生植物上选择松树、柳树等,其次在灌木层中选择黄刺玫以及锦熟等,最后在草本区中选择紫花地丁,这种设计方式的优势在于植物体系较为耐旱,因此在北方地区适应性高,同时可以显示出非常贴近自然的环境形象。
(二)水体景观设计
在许多的城市中,由于存在大量的道路、建筑物等,这些硬质设施具有很强的不透水性,因此导致城市的地下水源得不到雨水的补给,造成城市用水问题严重。这就使得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的水体景观设计显得格外关键。在水体设计中,需要从三个角度去考虑:驳岸、水循环应用、水体形态。在近自然设计原则下,水体形态需要参考现场实际的自然条件,设计时需要根据地形地势以及地下水的水文情况来构造水体景观。此外,水体设计中除了可以供人们欣赏之外,也需要满足于城市生态系统中净化水质、收集降水的水循环需求。同时在驳岸的设计上需要实现水生动植物以及陆生动植物之间的共存与交流。例如在北京市某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水体设计应当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公园中构建了雨水花园,利用这种景观构造来实现收集雨水、净化水质的目的,而驳岸的设计中以自然式驳岸为主,通过环境中原有的地势,在驳岸中构建出一定坡度,辅助雨水汇入水体景观中。同时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做好加固设施,可以选择当地主要的石材,如青石等堆砌在需要加固的岸边。
(三)硬质景观设计
硬质景观主要是一些使用人工材料建造而成的景观,其中包括道路、建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的人工构建痕迹比较明显,因此在设计中想要贴近自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在设计中进行一些小的改动和创意,则可以使人们在欣赏和体验时感受到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道路是最容易显示出人工构建痕迹的硬质景观,因此需要在满足游人行走和参观的需求之外,尽可能的与自然环境中的水体以及植物进行融合。道路设计需要依照实际的地形地势,形成一种贴近自然、蜿蜒迂回的路线,使游人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原有地形的变化。此外,在材料选择上也需要遵循贴近自然的设计原则,首先杜绝使用不可降解的材料,可以利用一些废弃材料重新改造设计。其次在材料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景观的构造来体现出设计的艺术美感。最后,材料的外观和颜色需要与景观主体相符合,实现硬质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例如在一些城市生态公园中,需要设计观景亭以及一些水榭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设计需要与自然环境充分的融合,可以将建筑与植物群落进行配合设计,使建筑融入树木丛林中,达到建筑外形借景的效果。
(四)照明景观设计
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照明设计是一项关键性的景观设计之一。由于其人工痕迹较大,因此在进行近自然设计上需要更为注意。第一,在照明设景观计中,照明设备的外形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通常需要将照明设备设置在不明显的地方。第二,在照明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体现出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由于夜晚时间较长,因此景观中需要长时间照明,这就需要在照明设备的选择上予以重视。第三,在照明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公园的特色,从整体上搭配环境的特点,凸显生态公园的环境氛围以及文化内涵。
结论:
总而言之,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能够体现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的客观需求。当前我国城市生态公园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这就需要在设计上遵循近自然原则,通过对植物景观、水体景观、硬质景观以及照明景观的合理设计,展现出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科学、生态性、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向琴.浅谈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J].现代交际,2017,(16):1.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休闲公园;特征;植物景观设计;昆山开发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加,大众休闲体育相应发展起来,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了大众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空间。现代城市体育休闲公园的城市功能日益重要[1],不仅需要承载体育休闲的基本功能,还要兼顾城市景观、娱乐观赏、城市绿化、邻里交往等多方面的附加功能。为促进体育休闲公园的发展,在概述体育休闲公园特征及植物特征的基础上,以昆山开发区体育休闲公园为例,总结、介绍了体育休闲公园如何进行植物景观设计。
1体育公园概述
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体育公园的概念。早期,人们对一些设有简陋体育设施的场地进行绿化,或将场地建在大片绿地附近,或直接建在草地上,后来逐渐发展到从建筑稠密的城市中心划出一小块土地设置体育设施,供居民进行户外游憩。大片开阔的林中草地,往往成为此类公园的中心,公园也成为了进行体育活动或开展民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1994年印发的《全国城市公园情况表》中,将体育公园定义为:以突出开展体育活动,如游泳、划船、球类、体操等为主的公园,并具有较多的体育活动场地及符合技术标准的设施[2]。如2004年1月18日开园的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就是以园林绿地和体育场馆为主体的大型公园,总面积80hm2,为附近市民开辟了一块绿色的运动场地,成为了体育竞技、健身、娱乐、休闲的综合场所。
2体育休闲公园的特征
体育休闲公园是以开展体育运动为主,但与其他公园相比,所体现的运动休闲主题更为明显,故体育休闲公园除具备一般公园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2.1运动主题性
体育休闲公园以运动休闲为主题,吸引人们游憩或健身,公园内开展的运动包括以愉悦身心健康为目的的非竞技类活动和以追求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竞技类运动。相比其他公园,体育休闲公园可提供给人们更多的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以满足体育爱好者的运动需求。
2.2设计系统性
体育休闲公园的设计需要满足使用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身体状况或不同锻炼目的的要求,故需要设置各类不同的体育设施和器械;同时,体育休闲公园还需要设置运动设施租赁、医疗等功能的管理用房等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为体育休闲公园内的游客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
2.3环境安全性
体育休闲公园是为游客提供体育运动场所以及相关体育运动设施的专类公园,所以需要重点关注园内设施、场所等各方面的安全问题,包括园内运动场地的安全性(如需应用植物围合、空间隔离等技术)、各项运动设施的安全使用及维修维护(如需设置各种明显的警告标志[3])、园区内的交通安全(如需保证各类车辆的通行畅达,尤其是消防、救护)。
3体育休闲公园植物特征
3.1植物色彩选择
体育休闲公园中的植物搭配需要体现植物的颜色特点,要充分运用植物色彩季相,做到“春观花、秋赏叶”,如可种植樱花、桂花、银杏、水杉等植物;同时,依据公园各区特点,要对植物颜色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搭配,如在儿童活动区域内,植物色彩的搭配需要与儿童的喜好充分结合,尽量选择黄色、橙色、红色等暖色调的植物花卉,使这些场所的景观氛围显得更加活跃与热情。
3.2植物品种选择
在体育休闲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植物树种不宜选择过多,避免产生景观上的混乱感。要依据不同功能分区,选择不同树种进行搭配,以体现各个区域的景观独特性。一般而言,体育休闲公园的乔灌草植物品种总数量应在100~150种之间,各个区域的主要景观树种可选2~3种,以在营造景观独特性的前提下,形成统一的景观基调。同时,要依据体育休闲公园不同区域的功能特点,对植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搭配,如在运动健身区域(如篮球场、足球场等)要配置高大挺拔、树冠整齐的速生树种,在儿童活动区域则严禁配置有毒、有刺、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等。
3.3植物种植比例
在体育休闲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绿树种植比例要控制在30%~50%之间,而落叶树种植比例则要控制在50%~70%之间[4]。对于重要景观区域(如儿童区、建筑周边及景观出入口等特殊区域),所选择的植物品种要更加多样化,以体现植物的景观变化。
4昆山开发区体育休闲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
4.1项目概述
昆山开发区体育休闲公园位于昆山经济开发区,北起栈泾河、南至景王路、西临东城大道、东至规划路。基地内有城市河道穿行,并与栈泾河、景王浜连通,总面积为60hm2。规划昆山开发区体育休闲公园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昆山市的城市公园体系及绿地系统,同时可改善昆山缺少大型户外体育运动健身空间的现状、完善昆山开发区的体育配套设计。昆山开发区体育休闲公园以“打造昆山设施最全、最低碳、最艺术的运动植物园”为设计目标,旨在营造具有最美植物景观特色的体育休闲公园,全园划分草坪风景区、植物运动保健区、芳香植物养生区、趣味植物认知区、特色赏花区等五个分区。
4.2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与亮点
昆山开发区体育休闲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体育运动”为主题,利用植物的姿态、色彩、季相变化,营造出朝气蓬勃、简洁大气、富于变化的绿色运动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亮点:增加场地识别性,通过合理控制植物种植的郁闭度和种植形式,保证运动场地的光线充足和交通便利;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浅草沟、植物浅沟、雨水花园及生态湿地等形式,对全园的雨水进行收集、处理、排放;植物品种选择以耐水湿的植物为主;加强保健类、芳香类植物的种植,营造以芳香、保健功能为主题的植物景观。
4.3分区植物景观设计
4.3.1草坪风景区
草坪风景区在公园中所占面积比例较大,在地形上要求地势平坦且视野开阔,是公园中最重要的开敞活动空间,是游客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主要场所。在植物景观设计上,以草坪为主,周边辅以花径,点缀几株乔木,同时避免种植过多灌木,以免对游客的视野产生影响,或造成交通上的隔绝。植物种植模式[5]:上层为银杏+香樟+栾树,中层为玉簪+丛生福禄考+丰花月季,下层为结缕草+高羊茅。该种植模式均选用乡土植物,上层由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中层植物确保春末至秋初皆有花可观,下层植物以结缕草为主,营造出翠绿的草坪景观。
4.3.2植物运动保健区
植物运动保健区位于公园西北部,是体育休闲公园室外运动场(包括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的集中分布地,是体育运动爱好者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的植物种植设计应重点关注植物物种的选择,乔木需选树种生长速度较快、高大挺拔、树冠完整且整齐的,灌木主要关注其隔离防护功能,地被植物则点缀其间。植物种植模式:上层为乌桕+银杏+合欢,中层为法国冬青+大叶黄杨+红叶石楠+海桐,下层为丰花月季+麦冬+沿阶草。该种植模式以隔离防护为主要目的,营造密实、防护的植物景观。
4.3.3芳香植物养生区
芳香植物养生区是公园内利用植物的药物特性进行养生、治愈、冥想的空间区域,包括疗愈空间、冥想空间、交流空间、释放空间。疗愈空间植物种植模式:百里香+鼠尾草+柠檬草+锦葵+薰衣草+洋甘菊+香紫苏。该种植模式通过植物的芳香气味,营造局部小空间内的特殊环境,使处于此空间内的人获得放松的心情,同时达到治愈、养生的目的。冥想空间植物种植模式:上层为国槐,中层为紫藤+杨梅,下层为蓝花鼠尾草+大滨菊。该种植模式通过白色与紫色等冷色调植物的片状种植,给人带来视觉冲击,供人们冥想。交流空间植物种植模式:上层为深山含笑,中层为红枫+金桂,下层为锦葵+鼠尾草+薰衣草+迷迭香。该种植模式通过深山含笑、红枫、金桂等观花观叶植物,辅以下层芳香地被锦葵、鼠尾草、薰衣草和迷迭香,供人们交流休憩、愉悦身心。释放空间植物种植模式:上层为榉树,中层为八棱海棠,下层为玉簪+羽扇豆+丛生福禄考。该种植模式则是通过植物空间的运用,由封闭交流空间转换到敞开空间,来到宽阔的大草坪,给人一种自由放松的感觉。
4.3.4趣味植物认知区
趣味植物认知区又叫儿童植物认知区,设计上结合室内儿童活动中心,打造专属各个年龄层次儿童的趣味天地,是儿童的素质拓展中心。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设计,要严禁使用有毒、有刺、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且要通过种植浓密的乔灌木,与其他区域隔离开来,以达到分区的效果。植物种植模式:上层为无患子+杂交鹅掌楸+香樟+银杏+墨西哥落羽杉,中层为南天竹+腊梅+早樱+金丝梅+向日葵+毛娟,下层为矢车菊+薰衣草+大花金鸡菊+胡萝卜。该种植模式要求植物种类丰富,上层乔木宜以落叶与常绿搭配为主,中层灌木兼具防护和观赏功能,下层地被植物在视觉基础上,增加了儿童趣味,保证了整个植物景观的丰富变化。
4.3.5特色赏花区
特色赏花区为园区内儿童卡丁车运动场区,是昆山体育休闲公园的设计亮点,亦是一处植物景观的观赏点。该区域的植物种植要求通透、开阔,宜以低矮植被为主,点缀单株景观乔木。植物种植模式:上层为广玉兰+红花槭,下层为丰花月季+丛生福禄考。该种植模式的植物选择以视线开敞为主,上层乔木以广玉兰和红花槭为点缀,下层地被花卉以丰花月季和丛生福禄考为主,旨在营造一个花卉海洋。
5结语
在昆山开发区体育休闲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为确保植物景观效果、功能效果的充分发挥,除遵循一般的植物设计原则外,还需依据昆山体育休闲公园自身的特点,从公园立意、环境质量、游客活动需求等角度出发,对公园植物种植进行了合理设计,最终营造出理想的植物景观效果,给游客创造了一个景观优美、适合运动的城市体育休闲公园。
参考文献
[1]李炳贤,马筠筠.山西临汾汾河体育文化休闲公园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1(7):73-74.
[2]马俊,孟祥彬.关于中国体育休闲公园的现代认识[J].中国园林,2005,21(4):35-38.
[3]徐伟伟.体育休闲公园使用后评估研究初探:以杭州城北体育休闲公园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郝武志.谈公园园林植物种植设计[J].艺术科技,2014(12):197.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6篇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重。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使之成为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发展模式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1],使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加重,作为集游憩、休闲和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发展公园逐渐成为发展趋势[3]。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将场地打造为一个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2.海绵城市概念与原理
《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明确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础上,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波特兰市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6]。上述三种理念都为“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4]。
3.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台山市北新区的东南角,地块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规划范围东起陈宜禧路,西至顺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为界,南面与石花山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观连成一体。场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现状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林地、灌木丛和草地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处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废弃建筑。
3.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2.1整体思路提取蜿蜒曲水作为主题元素,以“水舞石花•融汇葱华”为设计主题。“水舞石花”展现多水汇聚湿地生态场地特色,以连续湿地水带为核心设计布局,结合公园地貌特征,提取湿地梯田结合山体布局;“融汇葱华”体现绿色生态、和谐自然的生机活力。
3.2.2设计重点水体是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尽量控制水体面积和水量,并通过技术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将水体类型细分成原生态湿地区、湿地体验区、湿地展示区,增加趣味性。我们依据原地形设计跌水景观,在得到良好景观效果同时,使丰枯水期时景观水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补水压力。除此外我们还采用“湿地泡”,“雨水花园”,“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进一步优化水面效果。
3.3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应用该项目主要采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通过对场地自然条件、自然过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分析,对场地进行设计。通过采用“LID”技术措施恢复场地吸收和滞纳雨水功能,构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园”系统,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基本不变。通过集中式场地布局方式,达到对场地资源的最小干预。构建“绿化隔离带+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结构模式,在保护场地自然环境资源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山体自然雨水经过路边的生态植草沟,缓解暴雨径流,排入山体各级阶梯式跌水湿地泡池内,在湿地泡池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最终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至土壤,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充。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设置溢流口,排至湖内,湖体最低点处设置溢流口,确保在雨水量大的时期,能够把多余的雨水经过市政管道泄流,不产生内涝。最大湖水作为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对雨水和湖水处理后对绿化灌溉循环利用,实现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
4.小结
该项目案例使用了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预的手法在场地现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梳理,在现状地形基础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绿地,蓄存雨水径流,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让场地雨时吸水,旱时贮水,成为一个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刘鸿琳,王跃.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1:92-95.
[4]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5]SternDN,MazzeEM.Federalwaterpollutioncontrolacta-mendmentof1972[J].AmericanBusinessLawJournal,1974,12(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