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

法学学术论文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虽然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具有很多优势,但并不是说数学教师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运用,而是要注重时间和场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虽然比低年级学生年龄稍微大一些,已经学了一些数学知识,但从整体来说,掌握的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技能。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还是要教会学生更多的数学知识,在学生掌握足够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启发渗透。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师应该在知识衔接的地方进行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积极进行备课,在具体设计教案时,数学教师要找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然后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处设计科学、合理的启发点。具体来讲,就是启发点的设置要具有较强的衔接性,既不能有太大的跨度,让学生找不到答案,也不能太过容易,让学生轻易就能找到答案,同时还要注重衔接点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本节课学习结束后,数学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渗透巧妙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数学教师积极渗透巧妙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但巧妙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并不适用于每一种类型的数学题,也不适用于每道数学题。所以,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巧妙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积极渗透巧妙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如在学习圆时,学生都知道用圆规可以画出一个标准的圆,但是如果不用圆规如何画出一个合格的圆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办法,一个学生说,可以用两只铅笔做成一个简易的圆规,以一只铅笔的笔尖为基点,另一只铅笔以这个基点进行旋转,就可以画出一个标准的圆,而且改变两只铅笔的角度,就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圆。这当然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数学教师可以对这个学生提出表扬,然后提出问题:毕竟铅笔的长度有限,画出圆的大小也有限,但如果我们需要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来做游戏,应该如何画呢?这时,另外一个学生说,那我们可以用绳子来画源,只需要选取足够长的绳子和两个同学帮忙就能完成,具体做法就是,一个同学抓住绳子的一端站在那里不动,作为圆的圆心,另一个同学以绳子为半径,围绕这个同学进行画圆,圆的大小可以用绳子长度进行调节。可以看出,数学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现如今,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学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努力学好学校所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全面发展,于是数学教学也受到了重要的压力。数学学科的学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正确性,需要学生保持客观与理性。“六字”教学法侧重学生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在打开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积极进行数学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最终,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六字”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

2.1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过分注重教师的功能与作用,严重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长久下来,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被动地接受知识,数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积极地互动,不利于课堂效果的良好发挥,最终数学成绩也让人大失所望。然而,“六字”教学法的实施摒除了教师中心论的原理,把着力点更多的放在学生的身上,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对于数学课堂的学习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相似三角形”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引出相关理论,首先可以在黑板上给出几组不同的三角形图形,让学生观察,找出有关联的部分,这就是认识问题的表现,即“读”的过程;接着,当学生观察到,大小不同形状相仿的三角形,提出相似这一联系时,教师就应该提出,如何证明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这一设问,在已知“全等三角形”理论基础上,进行求证,这就是通过质疑来深入学习的表现,也就是“六字”教学中“问”的体现;学习是个探索的过程,但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为了验证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也就是“议”的范畴;在学生积极讨论,大胆求证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从“讲”事实出发,证实结论的正确与否,最后引出相似三角形的理论。以此保证数学课堂的顺利延伸。

2.2注重逻辑性,培养数学思维现阶段,数学课学习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通过“题海”战术,不停的反复练习,期望利用不断重复的方法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这样的做法不是完全正确。因为,数学逻辑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题目的实际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不是不断的重复。但是“做练习”这样的方法确实有可取之处,学生可以从练习中发现,常规数学题的解题思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强化教的过程,而且还要善于利用“练”的方式,合理地进行逻辑思考,最后,为了保证数学课堂的高效果,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做出总结和归纳,重视“评”的作用,保证知识点的真正落实。例如,教师在“因式分解”的授课中,不仅需要讲解重要的概念与公式,还需要通过练习加深对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公式使用错误、因式分解不清的现象,进行纠错指导并总结归纳问题原因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在练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在归纳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游戏似乎天生就没有抗拒力。而我们也正好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这样同学们既可以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又可以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案例】执教“除法”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除法计算练习,我创设了“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情境。具体是这样进行操作的:我把一些上面写有各种除法算式的卡片交给同学们,然后再在讲台上放置写有若干答案的信箱。然后要求同学们充当邮递员把信件投入到相应答案的邮箱中。最后,再打开信箱看看到底有多少是正确的,多少是错误的。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再探索问题的答案,最终把信件投入正确答案的邮箱当中。在上述游戏情境的创设当中,我通过创设“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情境让同学们进行除法计算。这样的计算方式非常新颖,同学们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打开邮箱之后,对于错误答案的信件,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给出正确答案,这对于那些出现错误的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提示。既帮助同学们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也不至于让做错题的同学丢面子。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游戏情境创设。

二、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设和运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有效方式。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是非常必要的。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巧妙地提出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案例】执教“圆”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为什么自行车可以行驶得那么平稳且快速。”问题提出之后立刻有同学回答说:“那是因为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这个答案无疑是正确的,我接着问:“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不做成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或者正方形的?而要做成圆形的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探究兴趣,成为同学们进行课堂探究的导火索。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有效地引导,同学们很快掌握和理解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和性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之前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引导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同学们在问题情境中探索知识。

三、结语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教学方法是我们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和选择最终制定出来的,方法只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在进行任何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的目标出发来进行设计和安排。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目标,而是三维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一课时,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是:“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合作学习。”基于这一目标的制定,就要让学生针对一道计算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交流,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进行计算,从而体验到算法的多样性。正因为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提出了“经历交流过程,学会合作学习”的要求,所以决定了需要选择讨论交流法。在以前传统的计算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固定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的准确性如何,所以教师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本节课中就对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进行了要求,在这一目标的导向之下,我们认识到仅凭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决定了需要采用讨论交流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感受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并感受算法的多样性,使得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学会计算,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另一个层次。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也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最终的检验效果都在学生身上,如何使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的探究,或者是通过小组的合作最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引导者,是学生和知识之间桥梁的搭建者,这事实上给我们教师的要求提高了,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和分析学情,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生本理念。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完全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经历体验”的要求,从而升华有效教学的意义。

三、结语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师给出的情境,使学生在其中产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变换、运用,这种解决方式督促学生亲身进入知识结构内部,对知识进行再学习、再深化,这势必加强学生对积极探索的可能性,以及对学习创新性、知识建构的进一步开发和训练,有助于学生数学解题创新的培养。

二、实践初探

1.问题情境,开拓数学学习兴趣

王元院士在数学成长历程中谈起:兴趣是学生成长最优秀的老师.那么,对于中学数学教学而言,初中数学已经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其开始渐渐出现数学的抽象特征、严密的逻辑性用语和证明、证明方式的确定性,以及数学知识运用的合理性,这些数学特有的本质将增加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难度,因此,这样的特点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仗一些特殊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对新型知识热情、好奇、求知欲强烈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以及内容,开发学生围绕情境产生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维,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产生创新兴趣.案例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PPT演示)图中一座大山将A,B两地隔开,现在为了建造一设施,需测量A,B两地之间的距离.施工者在图中另外选择一点C,使得A,B,C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施工者在边AC,BC上各取其中点E,F.经实际测量EF后,根据运算和经验,施工者认为AB的距离就是测量值EF的两倍.请问:你们认为施工者的做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师:现在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实际情境问题,画一画三角形,找到施工者所描述的对应边AB和EF,请大家准确测量,看看是不是与施工者所用的结论———2倍关系相符合?教师让学生分组,请四位同学一组进行绘制和测量,很快,许多学生发现它们的确存在AB=2EF的关系,此时,学生会产生想迫切知其所以然的愿望!教师请学生分组尝试,并将学生探索、证明的结果进行板演,发挥学生积极建构知识、主动探索的精神.在证明、挖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还发现了AB∥EF!师:同学们,类似EF这样的线段,我们称之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对我们以后继续研究三角形知识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情境教学问题式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了本质化的发现与探索,激发了学生在情境化过程中利用知识开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产生困惑—进行猜想—解决困惑的创造性过程,这其中势必引起学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增加其对知识进行再学习、再挖掘的可能性,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施展与发挥.

2.解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最核心的教学,在达到学生数学应用知识水平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数学问题中存在大量的可挖掘素材,解题教学比较适合通过反思创设解题情境,从中挖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这一过程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变式环节来实现.变式教学可以创设出多变的解题情境,通过看似类似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内涵和外延正确、深入的认知,进而获得数学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案例2%已知-5x2+2x+1=0的两根为m,n,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1m+1n;(2)1m×1n;(3)m-n.本变式相对学生而言较为容易,学生解决之后,教师安排变式1进行挖掘.变式1%请写出以1m,1n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本变式相对学生而言较容易,旨在让学生缓慢进入解题情境,给出变式2.变式2求代数式5m2+2n,25m3+9n的值.本变式的目的是进一步体会方程解的含义,解决方案是降幂法,给出变式3.变式3%求5m2+3n的值.降幂法尝试—不成功—新法尝试—创造共轭法—问题解决.变式4%已知a≠b,1+2a-5a2=0①,1+2b-5b2=0②.求:ba+ab的值.观察—尝试解题(把a,b看成方程-5x2+2x+1=0的两根,利用韦达定理求解)—创新(去掉a≠b)—解决(考虑a=b的情形)—再创新(若两个方程不属于同一个方程)—变式5.变式5%已知ab≠1,1+2a-5a2=0①,b2+2b-5=0②,求ab+1b的值.观察(①方程与变式4的①方程相同,而②方程与变式4的②方程不同,但系数相同)—尝试(将②方程恒等变形成1+2b-51b≠≠2=0,同变式4的②方程的形状)—解决(把1b,a看成方程-5x2+2x+1=0的两根,则ab+1b=a+1b=25)———创新(去掉ab≠1)—解决(还要考虑1b=a的情形)—再创新。

三、结语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通过笔者研究,在解决法律逻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可以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1分清法律逻辑学和普通逻辑学的关系

作为区分法律逻辑学和普通逻辑学的关系的方法,首先搞清楚普通逻辑学和法律逻辑学的整体和个体的关系,然后再加以区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1.1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显然普通逻辑学属于逻辑学中较抽象的问题,而法律逻辑学则属于抽象中的具体个例。

1.1.2理论和应用的关系普通逻辑学属于理论逻辑范畴,更多的是进行形式和方法的理论研究;法律逻辑学则更倾向于逻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而应用的正是普通逻辑学中的理论结合法学理论。

1.1.3广泛和个体的关系在普通逻辑学中并不涉及固定的应用领域里的个性化问题;法律逻辑学则必须应用到法律领域内的各种具体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所以在讲授法律逻辑学的过程中既要讲授普通逻辑学的思维方法,又要讲授法学中对普通逻辑学的应用。在概念的讲述上既要讲述法律术语的主观规定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也要讲法律的稳定与灵活的统一,而判断的真假特征与判断的断定上更要明确法律条文的意义,同样的推理要注重法律辩证推理和形式推理的统一。

1.2解决法律逻辑学和法理学的关系

在这方面对于法理学、法律方法论和法哲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要经过辩证判断之后吸收,再避免出现照搬其成果的情况。法律逻辑学必须坚持在法律逻辑研究基础之上的法律思维方法和法律思维形式。在进行法律辩证推理的讲解时不能完全不顾形式而只考虑内容,这都是一些普通综合性高校在法律逻辑学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错误。总之,这二者的关系不能是脱离开来的两个孤立部分,而应该是互相结合融为一体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采用这种逻辑统一的方式实现法律逻辑学术语的规范化是法律逻辑学教学改革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3重视“法律”在法律逻辑学中的特色

目前大部分法律逻辑学课程中所讲述的都是普通逻辑学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问题,采用的方法大多是“案例分析+普通逻辑学原理”,这在整个法律逻辑学中是属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目前的方法必须采用,但是仅采用目前的办法还远远不够。法律逻辑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应用逻辑学和特殊逻辑问题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这些情况中不仅有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还有法律逻辑规范中自身存在的逻辑问题。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法律实践的研究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明确法律逻辑学中法律的重要性。

1.4重视法律推理的地位

既然是法律逻辑学就应该凸显法律推理的重要性,以法律推理为主要依据。根据逻辑学界的通用说法就是逻辑学就是推理学。尤其是法律逻辑学,更应该在重视法律的基础之上重视逻辑推理。事实上,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在执法过程中广泛使用的法律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法律事实明确、而法律动机不明的情况下,通过法律推理对案件进行分析和侦查的过程,对案件的认定存在必然关系。在具体讲授过程中,特别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4.1法律推理的定义和特点只有弄清法律推理的定义和特点才能明确使用的适用范围。

1.4.2法律推理的种类通过对种类的详细描述,才能让学生了解在具体情况中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推理。

1.4.3法律推理的要求对事实的可信性进行分析之后采用正当的形式和合法的手段进行法律推理是法律推理必须遵照的要求,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1.4.4法律推理的作用法律推理的使用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从而实现司法公正。

1.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目前国内的学术氛围就是重理论而轻实际,这在学术探讨中无可厚非,但是大部分学校培养的人才是要到社会中去实践自己的理论,而不是去研究机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的。这就造成大部分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空有一身理论而无法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正是出于法律逻辑学的特点———经验性学科而得出的结论。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更胜于理论。

2法律逻辑学的应用(密室逃脱策划方案)

2.1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2活动目的

“普通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方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为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精确推理的能力,因我院是培养执法工作者的摇篮,执法工作者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素质,而且逻辑学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因此未来的执法工作者学习逻辑,更应该结合实际思考和体会。根据我院学生所学专业需要,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实践应用的能力是有必要的,特在2012级本科大队开设“普通逻辑学”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理论知识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最大程度地锻炼参加者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3活动过程

2.3.1准备工作人员准备:活动参与人员从2012级本科大队7个开设普通逻辑学科目的班级中选出20名学员分两次参加此项活动。活动地点准备:新疆警察学院北校区1号教学楼二楼全部行政班级教室(202~208)。(注:活动当天需学生处领导配合安排各区队教室)活动器具准备:根据设计关卡,列出项目活动器具清单,上交至基础部综合教研室教师处审核,统一配备。(注:因活动设计需要向警体训练部借用手铐)

2.3.2正式活动部分参加人员先聚集在一号教学楼阶梯101教室统一进行对本次活动的全面介绍和规则的学习,再随机分组,由每组负责学生分别带到202-209教室统一开始第一关:心有灵“析”、心心相印。活动中,所有参与学生必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践,紧密配合,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人人参与其中通过团队合作寻找线索,推理、联想、破解谜题获取最终密码,才能全部成功逃脱。随后由第一名逃脱的小组再进入终极关卡:越狱终极大Boss。最后评出逃脱最快、使用提示最少的小组为冠军进行奖励。此次活动,教师只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密室关卡,不仅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而且还专门单设一间供邀请嘉宾闯关,让我部全体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活动,真实切身体会其中的奥秘。

2.4活动总结

通过这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锻炼参加者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无论是推出了成功经验还是发现了存在的不足,都会对学院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类实践教学活动可长期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3总结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1.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自愿学习美术,就必须提高他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如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现场绘画教学并让学生练习等室内教学方式,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室外进行写生练习或是田野调查等。这样不仅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应用,还能使学生通过的亲眼观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得到更多的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美术知识,而是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2.丰富教育资源

首先,应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石,教师的教法不能一成不变。拥有丰富教师资源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培训,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进行教师培训,或是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对于缺乏美术教师的偏远地区学校,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前去支教的美术教师一定的补助,为他们提供教学资源,并且鼓励美术教师前去支教,帮助偏远地区的学生。其次,应丰富教学设施和教学类别。中学的美术课堂大多只是教师口授、展示图画的教学形式,枯燥的美术课堂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学校应购进美术器材,甚至是开设单独的美术画室,学生可以在里面听课、练习绘画;补充图书阅览室的美术书籍,供学生借阅学习。美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单包含绘画这一类别,开设类别丰富的美术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美术,从更多的角度感受美术课的魅力,如陶艺课程、手工创意课、剪纸课程等都对丰富美术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

3.转变教育观念

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以分数高低、就读的学校是否是重点学校来评价学生,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少关注一点升学率与排名,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学生能发展得更好。

法学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分解教学;少儿武术;武术教学

谈到武术,普通民众青睐于它的是那种可强身健体的作用,专业武术训练则是在强身健体当中,还要推进竞技武术的发展。我国普通民众爱好的武术与竞技武术都在进行着健康的发展。少儿爱好武术,并从小就开始进行系统武术培训与训练,这对储备我国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大有裨益。少儿既是祖国的花朵,又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当中能有部分人从小就有爱好武术的兴趣,这是祖国武术事业的发展之幸。少儿群体是凝聚潜力最大的群体,爱好武术的少年儿童固然也就蕴含着巨大的武术潜力。怎样保持和激发少儿学习武术的兴趣爱好与热情,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和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少儿积极参加武术业余培训的发展趋势,同样令武术界的研究者们提起了广泛的关注。少儿学习武术,除就读专业武术幼儿园以外,一般均以进入社会办培训班的形式进行业余学习为主。武术培训机构又是想以营利为主,在他们所选聘的武术教练或教师当中,出于对聘用师资费用的节省,他们未必要花高价去聘用那些更为专业的师资。为此,具有一般武术水平而又非是武术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师资,他们能否真正懂得分解教学法都在不确定当中。同时,武术的教学难度本身就比较大,如果不懂得起码的从教常识,仅凭会几下拳脚就当少儿武术教练或教师,他们是难以驾驭分解教学法的。即便是很有教学常识和经验的武术教师,他们都还要对分解教学法给予研究呢。

1分解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的分解教学法有时干脆就叫分解法,它是指将一个原本完整的动作技术,分成几个合理的部分,然后再按照被分解的每一个部分进行逐次的学习,最后等待将几个被分解部分的动作技术都掌握以后,再将这几个分解的动作技术进行完整地整合在一起,最终掌握一项完整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1]

2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研究

2.1少年儿童运动系统特点研究

少年儿童的骨骼处在生长发育期,其中软骨较多,而骨组织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相对平衡,骨韶的弹性相对较大,但它们的硬度却又很小,当遭到撞击打压时也不容易出现骨折,却可容易出现弯曲变形。骨关节面的软骨相对较厚,但关节囊却比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既松弛又薄,关节周围的肌肉也为细长,造成它们的牢固性较差,当遇到外力作用时,特别容易发生脱位。少儿的肌肉很细嫩,比较缺乏一定的收缩力,因此,易使少年儿童缺少耐力而容易出现疲劳现象。

2.2少年儿童氧运输系统特点研究

少年儿童的血液总量要比成人多,红细胞数量也多于成人,但心脏的容积与重量却小于成人。他们心脏的心率较快,但心输出量又小于成人,心脏负重力差,收缩力相对脆弱,血压也偏低。因少年儿童胸廓狭小,气道狭窄,肺活量小,呼吸功能较弱,肺的通气量和摄氧量都相对较低。

2.3少年儿童物质与能量代谢系统特点研究

少年儿童对蛋白质的代谢是合成过程大于分解过程,摄蛋白质量的能力高于成人,脂肪的代谢量也大于成人,糖的代谢系统不如成人完善,水的代谢量低于成人,对钙和磷等微量元素的摄入能力较差。除此以外,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则是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发展很不均衡,他们往往是兴奋大于抑制,才使他们活泼好动。[2]

3少儿武术培训与教学的师资现状研究

少儿武术培训与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国家和教育部曾在2004年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规定了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但仍有许多中小学未在体育课教学中增加武术教育内容,原因是严重缺乏武术专业教师,为此,将爱好武术的少儿“逼”进了社会武术培训机构。仅就目前少儿武术培训与教学的师资现状而言,一是武术专业师资力量依然脆弱,并严重匮乏师资。我国武术师资来源一般来自各类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培养,但因院校对武术师资培养目标不清,往往以培养一般体育师资为主,忽视对武术师资培养,致使专业武术师资来源不足;二是武术师资难以取得相应的教学位置,因中小学校一般未开设专业武术课,将有限的武术教学内容穿插在体育教学内容当中,致使中小学不再安排专业武术教师,而以体育教师进行越俎代庖;三是即使是从师范院校走出来的武术师资,其武术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依然非常欠缺,难以更好胜任武术教学。四是对武术师资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原本武术专业知识和武术教学能力就不足,又无武术师资必要的继续教育制度跟进,不能动态培训武术师资,严重影响了为数不多的武术师资教学能力的提高。中小学校武术师资的现状是如此,而社会少儿武术培训机构的专业师资数量同样是捉襟见肘。社会少儿武术培训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只能从各类武术训练部门招聘一些兼职教练或从社会上招聘一些稍懂某些武术动作的人从事少儿武术的教学工作。而这样的师资多数都未经过武术教育系统培养,在他们仅仅会一些武术动作的基础上,却是严重缺乏科学教学知识和系统专业知识,不懂教学科学与少儿心理与生理知识科学,更缺乏相应的科学教学经验,这也就谈不上规范教学的问题了。因此,少儿武术培训师资也是乱象丛生。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分解教学法在少儿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动作分解教学在少儿武术教学与培训中,对动作训练的要求相对较多,如果少儿对教师示范动作的观察不能到位,那么,教师所展示出来的武术动作也就难以使少儿得以正确掌握。为了做好少儿武术的教学,需要教师更多使用动作分解教学法,强化对少儿所要学习武术动作技术的掌握。在少儿武术的实际教学中,当遇到少儿难以掌握的某一重点武术动作时,就需要教师自己先做到示范动作的清晰细化,并尽量降低武术动作的演示速度,而且还要进行武术动作的边演示和边解说,以便让少儿能在教师分解的教学中更好了解所学武术动作的要点。当少儿大致掌握武术动作的要领以后,教师还要慢慢带领少儿一起做这个所学的动作,并再次加以对动作要点的简说,以此使少儿能更好记住所学的动作。[3]例如在段位制《八极拳》一段中的“起势”动作教学中,教师即可把这个动作分解为预备部分、并步穿掌和并步盘肘等三个部分进行施教,对每一个动作部分的教学都要体现细分化,当教师在示范做每一个部分的动作时,就要详细解说明这个动作需要掌握的动作要领,并要求少儿跟随教师慢慢学做这个动作。当经过多次而反复的练习以后,教师再引导少儿将这三个分解动作整合在一起,那么,这个“起势”动作就容易学会了。(2)肢体动作的分解教学学习武术,需要肢体动作的整体协调配合,做好肢体动作协调是少儿在学习武术初级阶段必须应有的基础。然而,训练少儿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又是有一定难度的训练,为此,训练少儿肢体动作协调主要是要使少儿提高身体整体的协调能力,它需要并适合使用分解教学法。[4]例如在学习八极拳一段的动作当中,像“撤步拖肘”动作是既难掌握又需肢体做协调配合的动作,这就需要教师讲究一些少儿可容易接受的训练方法,但这样的方法除非就是分解教学法。教师可将这个动作分为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进行分步教学,在上肢动作的练习中,让两手在体侧,一手上托掌心向上与肩同高、一手下按掌心向下按至腰侧,且要注意前手托肘、后手下按的发力点;下肢动作先提右膝,同时身体向右后方转身90°成马步,重点练习提膝转身成马步的连贯性。总的教学原则是遇到了难度较大而又不好掌握的动作时,就要应用分解教学法。(3)段落分解教学对少儿武术教学,其实不宜安排更多难度较大的动作,而更多的是要学习相对简单或难度较低的武术动作。而段落分解则是在训练少儿难度相对较低动作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法。武术动作都有它一定的套路性,以相对简单而难度又相对较低的武术动作训练少儿,助于提高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像对八极拳一段的动作练习,按常规动作套路式样较多,而在训练少儿时则可做相对的简化,因为动作规94格都差不多,全套12个动作,一般安排做6个的动作就可以,以便让少儿快速掌握动作套路。(4)技术分解教学武术历来以各种变换多样的动作组合而见长,学好武术需要做好有学习难度的心理准备。而教师对待武术教学,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训练难度。学习武术不是再练一般的花拳绣腿,而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学到一些相应的武术动作,这就有了对少儿学习武术要求较高的问题。少儿能掌握一些武术动作完全是取决于他们能否对每个武术动作真正理解或了解的程度,而理解或了解武术动作又在于他们对武术动作技术的了解。[5]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多对少儿进行武术动作基本技术的传授,才能达成必要的学习目标。还以八极拳一段动作为例,教师要重点向少儿讲清这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同时将动作的拆招既攻防含义介绍清楚,把动作姿态控制好,又要注意力集中,还特别要使眼法和身法到位,然后再以分解教学的方式,按逐个动作环节进行一步步的训练。只有做到在技术引导下的教学,才可尽量减少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的少儿武术教学中,特别需要对少儿进行呼吸技术的掌握,让少儿在控制好呼吸的前提下,再对他们进行较大武术动作的技术训练。运用武术动作技术实施教学是贯穿于少儿学习武术动作全过程的原则,教师不能对其省略。

4.2分解教学法在实际应用当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少儿生理特点安排武术动作学习少儿处在生理发育期,不宜做运动量较大和动作难度较大的武术动作训练。从上述的少儿生理特点得知,他们的骨骼、关节、韧带、肌肉、心脏、发肺活量以及代谢功能都相对脆弱,他们的神经系统也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得相当不均衡。尽管在表面上看似他们精力很饱满和旺盛,是那么的活泼好动,但在实际上,他们却是非常容易自感疲劳。[6]如果对少儿安排难度较大武术动作进行学习训练,或者是安排更多的学习训练内容,都会对少儿身心成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训练少儿武术动作,比较适宜那些动作环节相对简单,而又学习训练强度不能过大的一些武术基本套路的练习。在要求他们掌握正确身体姿势的同时,避免长时间内单一做某种动作的教学,也不要训练长时静止性动作,以免造成少儿腰椎的弯曲。更要慎重安排负重动作的训练,以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跑跳动作要掌握好适宜的幅度,防止他们跌损韧带或关节。不过,可多安排一些伸展动作方面的训练,以增强他们的肌肉力量。(2)保证分解动作教学安排的合理性注重分解教学法并不是说学习每个武术动作均需进行分解训练,对那些相对简单而难度又较低的武术动作,教师则完全可以按照一个贯连的动作做一气呵成的教学与训练,对每一个武术动作都频繁使用分解教学法,既耽误学习进程,也容易引起少儿的腻烦,有时不会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但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而学起来还不容易掌握的武术动作,则当需而且必须要使用分解教学法。[7]不过,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对武术动作环节分解科学合理,既不要分得过细,也不要分得过于粗糙,以少儿能快速掌握武术动作为宜。过于细化分解武术动作而进行练习,不利于后续整体动作的整合,过于粗糙分解训练武术动作,少儿同样难以领悟武术动作要领,将失去分解教学法的意义,因此,它需要掌握一个适宜的分解度,并且是根据少儿学习武术特点而分解出来的。(3)体现因人施教原则毫无疑问,都是少儿在学习武术,但每个少儿的智商与身体素能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使他们对所学的每个武术动作在理解上或者是在配合的练习上都会被表现出来。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观察仔细,仅以一个要求,一个时间段做不分差别的统一教学,则会令理解水平较低或理解速度较慢的少儿难以掌握武术动作的基本要领。孩子家长之所以能支持孩子学习武术,意在让孩子真正学到武术的一些基本知识,但以统一模式进行的武术教学则是害了那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和配合动作较慢的孩子,久而久之,还会将少儿学习武术的兴致消磨弱化。[8]最好的办法是需要教师进行因人施教或因材施教,尽管需要付出精力,也还是要进行这样的教学,因它利于所有的少儿都能学到相应的武术知识或动作,也能对孩子的家长有个交代。在使用分解教学法时,同样也要照顾到理解力和相对配合力较差的少儿,多给他们吃些“小灶”,以使他们与其他少儿同步跟进。做到如此,就需要根据上述分析到的师资现状,尽可能的招聘一些既懂教学艺术又懂武术教学的“科班”专业师资,因为他们能更多懂得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于震东.分解教学法在少儿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1):112,114.

[2]杜贤新,郭丽丽,付明萍.少儿武术教学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16(3):33-35.

[3]马书爽.分解教学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8):136.

[4]赵启超.从生理角度谈少儿武术套路的训练方法[J].搏击•武术科学,2013(8):55-57,66.

[5]田纪云,郑晓攀.浅述分解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3(7):65-68,73.

[6]黄俊.浅谈少儿武术训练方法及应当注意的问题[J].科技视界,2016(03):224.

[7]李竑,李立.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体育师友,2012(1):28-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