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

读者服务论文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图书馆市场经营理念的运用

但是这种回报并不只局限于经济方面的赢利,它可以表现在一些精神层面,比如说公众的认可、依赖,当然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投资或赞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图书馆与各种市场和公众间同样也有一种交换关系的存在,而这种交换关系正是依赖市场经营来维持和加强。可见,市场营销是强化图书馆社会功能的有效管理理论、策略和思想。

图书馆以市场经营的理念来进行服务方式的变革,而其中对于图书馆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可以主要依靠市场导向策略,以致人们可以从更高的层面加深图书馆产品和服务的认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活跃的、主动的组织,满足一些高水平顾客的需求。

只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尽力满足用户的要求成了图书馆行业的迫切需求,那么市场经营就必然成为一种有效的理论与方法。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并不是图书馆市场经营的目的,让用户和读者满意才是引进这一理论的最终目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的市场经营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且需要运用合理的市场规律来进行策划以同时获得图书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但是简单的引进营销经营的管理策略和手段对于图书馆的市场营销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改变图书馆的经营与管理方式,改变原先陈旧的思维习惯,把经营理念作为一种渗透性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在整个图书馆的工作中才是最为重要的。

图书馆如何开展市场经营的策略

1创造一套全新的图书馆的组织管理体系

要在图书馆开展市场营销策略,需要从根本上重视,将其真正的提到日程上,创造一套全新的图书馆的组织管理体系。这套服务体系可以在原先就有的信息服务部的基础上,再设立宣传部、公关部和营销部,在馆领导的亲自监督下,图书馆的市场经营活动指定专人来负责实施。而新设立部门应该实施科学性的管理,保证这些新兴部门的工作可以与整个图书馆相互协调,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图书馆市场经营计划团队的工作最好可以邀请来自不同目标市场的人员参与,以保证我们对外界的分析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针对某一个小群体所得到的结果。

2同时还要开展图书馆的形象重塑工程

从图书馆的物质表现形式如产品、环境,社会表现形式如人才结构、技术服务力量、工作效率以及精神表现形式(图书馆的信念、口号精神)三方面改变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的看法,提高消费者对于图书馆的产品和服务的认识程度。而“企业形象识别(CI)”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出现的概念,他的一系列理论和策略也可以被引进,使得一种新的双向沟通的关系在图书馆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最终使图书馆实现社会公众的认同。

3对图书馆进行市场经营审计

同时需要对图书馆进行市场经营审计,因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需要得到发现、评估和监测,使得这些信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充分的开发。对于图书馆而言,市场审计可以对其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快速扫描,而扫描的结果可以使图书馆得到进一步的规划。

4遵循市场经营的原则和规则

图书馆在开展市场经营的同时,也需要遵循其原则和规律。比如说对于发达国家针对智力产品提出的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合理的借鉴,图书馆的市场经营可以将其推销策略、公关策略、产品开发策略、品牌策略等方法和理论引入其中,开创出一个自己的品牌。同时要开展市场调查,了解所面向不同群体用户的需求,明确图书馆需要提供什么。以此更加系统的划分市场,定位不同群体的目标市场,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以此提供最符合自身特色的服务和产品。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促销手段,广告、媒体、网络等,力求将图书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广到最为合适的市场。

5图书馆的市场经营活动不能脱离最根本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工作的积累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反思一:医学学术期刊离作者越来越近,离读者越来越远医学科研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无疑是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学术期刊在探讨解决医学问题、引导推崇技术创新上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对于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分配以及研究生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都有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这种制度对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鼓励医务工作者开展医学科研活动,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无疑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然而近年来,医学科研工作中的急功近利思想和学术浮躁作风愈演愈烈,学术论文的不端行为难禁,甚至出现了、抄袭剽窃、造假、一稿多投、搭车署名、来稿照登等现象,违反国家著作权法和科学出版道德规范,也违背医学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某些医学学术期刊为经济利益而降低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所刊登论文没有创新,谬论差错屡见不鲜。这些糊弄视听的论文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甚至给临床工作带来误导和干扰。这是一味满足作者需求、强化为作者服务带来的严重后果,也使部分医学学术期刊逐渐失去其学术价值,失去读者,成为“学术垃圾”。外界喧嚣的市场声浪和浮躁的商业操作,也逐渐扭曲了部分医学学术期刊编辑的道德良知与职业操守,勤恳敬业办刊的编辑意识逐渐被淡化。一些编辑在工作中只考虑作者的需求和个人的利益,热衷于与专家作者交朋友,忽视论文质量,忽视期刊的学术品位与学术价值,因而使期刊离作者越来越近,却离读者越来越远。

反思二:读者——不该被医学学术期刊冷落的服务对象诚然,对于医学学术期刊而言,没有稿源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作者则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人提出医学学术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在稿件处理,比如退稿过程中应体现人文关怀精神。[2]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如果在稿件处理过程中不能把握人文关怀的底线,特别是在稿件取舍上丧失原则,则将违背出版伦理和读者利益。作为编辑人员,应该深知医学学术传播是一个播与受的过程,如果传播不被受众接受,变成单方面的行为,传播就是失败的。读者是医学学术期刊传播的对象,更应是编辑服务的主要对象。拥有读者才是医学学术期刊生存的基础。当前有不少医学学术期刊编辑不了解读者,不知道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兴趣点在哪里,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式是什么。他们固守着作者的自由来稿,闭关自守,与临床工作少有联系,更不了解临床医生在做什么,不清楚学科在发展什么,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出版“围墙内的杂志”。事实上,编辑只有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了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才能在编辑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才能编辑出受读者欢迎的刊物,才能赢得读者,赢得读者才能赢得市场。特别是在多媒体信息环境下,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更显重要。因为读者的阅读观念在不断改变,对医学学术期刊内容质量的要求更高。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医务人员工作繁忙,大部分时间工作在病房,阅读时间相对被分割,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很有限。在这样的形势和阅读环境下,医学学术期刊如何适应读者阅读需求、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关系到期刊的未来和存亡。因此,医学学术期刊编辑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应关注医学科学知识的深刻程度以及读者的思维方式方法。[3]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读者调查,主动与读者互动,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标来办刊;要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人翁意识,利用互联网、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优势,加强与读者的交流沟通,邀请读者参与期刊整体设计和内容策划选择,从而提升期刊的科学性和可读性,也有利于维护学术及学术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办出有品质、有权威性的学术期刊,才能成为作者乐意投稿、读者喜欢阅读的学术期刊。

反思三:正确服务作者,从为作者服务回归到为读者服务上来医学学术期刊的传播是指科技知识借助期刊形式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共享的过程。[3]在此过程中,信息是主要的传播要素。[4]医学信息来自作者的原始稿件,作者的稿件经过编辑的筛选、编辑、加工,最终成为传播给读者的医学知识。虽然编辑和作者共同完成医学信息的提炼与完善,但作者是医学知识的实践者。作为编辑,应该正确地服务作者,正确的服务作者就是与作者站在一起,共同努力提高论文质量。这就要求编辑始终站在专业和学术的角度,与作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共同商讨,并参与到作者的论文设计与课题研究中来,在尊重作者的劳动的同时,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逻辑性、原创性等进行全面把关,认真审核、完善,特别是修订各种差错、疑问和不确切之处,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阶之路

1.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1.0阶段——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

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也随着科技进步相应发生了变化。自2009年起,即有学者开始对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展开研究,此时属于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1.0阶段——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重点在于引入数字化的编辑出版系统,并加强期刊网站建设,通过期刊论文开放获取实现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从这个阶段来看,实现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提升期刊编辑人员相关互联网技术素养,但这个过程进展较为缓慢,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机制成为发展的主要障碍[4]。科技期刊长期以来在事业单位体制下,普遍缺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多科技期刊在主办单位里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因此等待和观望一直是大多数科技期刊社的心态,这是其数字化转型长期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由于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主观能动性不强,所以一直以来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超星等网络数据库平台商。科技期刊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涉足数字出版,依靠转让期刊数字内容版权获取收益,其盈利模式单一且版权收益较少,不足以给内容实际贡献者——作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科技期刊的功能主要聚焦为学术评价,因此所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也是为提高期刊影响力(论文被引频次)而服务。与网络数据库平台商合作主要原因是它们是论文网络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且提供了文献检测等工具以提升质量;与技术服务商合作使用期刊采编系统,也是为了方便期刊数字化管理,更大程度地吸纳稿源,为作者提供便捷服务。但这种由网络技术服务商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对科技期刊而言并没有产生很好的盈利效果,远不能维持期刊基本生存需求,无法解决对知识创造者(作者)和对知识加工者(编辑)的激励问题,对于期刊学术和品牌影响力直接提升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大多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目前依旧停留在1.0阶段。

1.2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2.0阶段——新媒体建设与移动域出版

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微博到微信,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入了2.0阶段——新媒体建设与移动域出版。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建立并运营好微博、微信公众账号,设立读者QQ群,与读者、作者在社交媒体上产生连接,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科技期刊的数字内容传播,通过新媒体重塑科技期刊品牌。在这个阶段,少数有一定实力的科技期刊通过单独运作新媒体部门取得了全方位创新业绩[5]。科技期刊新媒体要取得实际效果,获取用户关注量,其发展定位跟期刊本身必然需要有所不同。新媒体以满足大众需求为核心,因此传播的内容也必然更加科普化和通俗化,使其能够获得更广泛受众群体关注。但对于大多数科技期刊而言,受制于编辑人力不足、转型动力不强等,这些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建设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复制。建设新媒体需要投钱投人,科技期刊新媒体的特色定位还需要不断摸索,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见成效。很多科技期刊社虽设立了微信公众账号,但内容大多还是期刊目录等,并没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对于科技期刊这种小众专业媒体来讲,其新媒体盈利模式十分模糊。除了新媒体建设外,很多科技期刊也加入了域出版平台,通过提供期刊数字化内容,经平台加工处理后使期刊论文内容流媒体化,适合移动端阅读,同时鼓励编辑围绕专域方向,做一些编辑加工主题供平台用户订阅阅读。这种数字化转型模式虽然对科技期刊来讲投入相对较小,但加工制作域主题难度相对较大,且小众类主题关注度较低,没有明显的回报预期,导致编辑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脱离了用户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习惯,因此在用户黏性和活跃度上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有学者提出在域出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联结作者、编者和读者的聚合性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6],这种整合将会跨越各期刊出版单位主体,整合难度过大,即使是行政主导牵头,预期投入的资源整合成本也将会非常高。非市场自发进行的整合很难协调各方利益,且平台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这种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投入都无法保证建设前的预期功能在建成时也能满足当下新的功能需求,因此,虽然目标很好但在实现路径上存在很大困难。

1.3现代纸书模式引领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3.0阶段——实现交互功能的精准知识

服务现代纸书是迎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拥有线上衍生内容资源与服务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纸质出版物[7]。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3.0阶段——实现交互功能的精准知识服务,重点在于在纸质期刊上印制“二维码”[8],在二维码中配套线上衍生内容资源与服务,通过读者扫码获取读者数据和进行喜好分析,在与读者建立强连接的基础上提供可持续的精准知识服务,形成新的消费模式。在2.0阶段,发展新媒体是将编辑加工内容转移到了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移动互联网上,虽然能够及时传递科技期刊需要传播的内容信息,建立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但总体上还是属于向读者的单向数字传播,读者的个性化实际需求无法做到精准匹配,由此建立的服务黏性不够强。而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小、散、弱”的现状背景下,科技期刊很难脱离纸刊独立发展新媒体。现代纸书模式的突出特性在于,并没有脱离纸质期刊去独立发展新媒体,而是将纸质期刊论文与线上知识服务通过“智能二维码”进行打通连接,实现读者、作者、编辑的三方交互与共赢,这对于大多数处于“小、散、弱”状态的科技期刊而言,是一种完全可以采纳运行的数字化转型方式。科技期刊运作的核心依旧是所,通过选题栏目策划和有效的评审机制筛选符合科技期刊质量要求的论文。不同的是,现代纸书模式对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要求作者在论文的基础上提供一些辅助资料信息,并让作者直接参与到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之中,深挖每一篇出版论文背后的潜力,让科技期刊通过用户黏性极强的社交媒体工具实现在线交互,回归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初心;帮助每一个作者成长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实现与同领域科研工作者直接在线对话交流,开拓学术圈;将过去因篇幅有限无法交流的科技、学术数据内容完整地进行展示和交流。因此,由现代纸书模式引领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3.0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现代纸书模式对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变革

2.1实现基于单篇论文的学术交流与评价

每篇论文有了独立的OSID(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后,如本文首页所示,该二维码就成为实现读者与作者长期交互的入口。读者阅读论文的目的往往是希望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读者能够直接通过论文中的二维码与作者产生一对一直接交互;论文作者作为该方向研究的先行者,能够解答读者提出的有针对性问题,让读者更快更清晰地理解论文内容,对论文起到一种开放式后评价的作用。论文扫码的读者量、浏览量、浏览时长,以及读者与作者交互评论的内容,都可以用来评估单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这将是取代期刊影响因子实现论文代表作评价最为开放、有效、快速、直观的路径方式。

2.2实现对编辑、作者的有效激励

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核心在于人,能够对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进行有效激励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核心保障。只有编辑和作者能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够有效推动转型。目前,现代纸书模式在出版社的运用已经取得非常可观的成效,带动全国5.33亿册传统纸书实现转型发展[9]。基于RAYS系统的现代纸书体系将技术工具、意识形态、创新大赛、实际操作、学术研讨、金融扶持、人才培养、线下落地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性出版融合举措融为一体,充分激发了编辑和作者积极性。在现代纸书模式下,新推出的SAYS(ScientistatYourSystem)系统工具,帮助科技期刊社与科技、学术工作者产生持续性交互,扩大科技、学术影响力[10]。新的服务渠道的开辟,可实现对编辑、作者持续的有效激励。

2.3实现为读者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探索

知识服务模式是我国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11],只有精准地掌握读者用户的刚需,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知识服务。前期的研究提出学术期刊精准知识服务的六大模式[8],这也是在现代纸书模式下产生的新型知识服务模式探索,同时需要好的运营来做支撑。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现状,可通过现代纸书模式下的SAYS系统以一种最简单快速的方式切入,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期刊论文中的OSID码将广大科技、学术工作者联动起来,利用交互过程所产生的大数据,为读者提供除内容外真实所需的精准知识服务。

3科技期刊应用现代纸书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科技期刊应用现代纸书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编辑与作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这种适应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编辑和作者对应用新模式的思想认识问题

科技期刊编辑最为关心的是应用现代纸书模式对期刊以及自身到底有什么帮助。目前国家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品牌质量,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格外重视。现代纸书模式对于增强与读者、作者三方交互上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交互模式,一方面为期刊编辑最为关心的期刊论文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将极有可能被吸纳作为重要的期刊新型评价指标之一;另一方面为期刊社提供全面、真实、实时的读者大数据,编辑能够联合作者为读者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以实现共赢。这一交互过程的实现仅需要在期刊论文中放置OSID码这个入口即可,操作过程简便易于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编辑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压力。科技期刊作者最为关心的是参与到现代纸书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的首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获得同行认可,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以论文本身质量来评价其学术成果水平。目前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改革已拉开帷幕,国家也刚刚出台《科学数据管理办法》[12],这都需要作者积极配合提交前的研究过程数据,向读者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提高的附加利用价值。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论文学术成果,并就读者提出的论文相关问题与读者进行交流,将对提升作者学术影响力,以及为论文代表作的实时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作者还可以利用其专业上的学识,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以获取更为广泛的收益。

3.2现代纸书模式与科技期刊出版流程深度融合的操作性问题

深度融合的前提是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基础上,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全员都能够参与到出版流程融合过程中去。在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首先,在投稿阶段就要有意识地通过审稿系统的提示,引导要求作者提供论文相关的补充数据资料,如自然科学里的实验数据、社会科学里调查问卷等,将其作为佐证材料用于论文评审,以提高读者重复利用研究数据、结果及方法的价值。其次,编辑需要引导帮助作者熟悉操作,特别在作者刚开始适应的阶段。例如上传文章背景介绍,有选择性地开放文章有价值的科学数据与内容,制作回答与论文相关的核心问题等,以帮助作者增强论文的拓展性,营造好的学术交流讨论氛围。此外,在论文正式出版后,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推广论文成果。例如可以通过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可以在期刊的读者、作者的QQ群和微信群推荐,还可以要求作者通过朋友圈及所在领域专业微信群等渠道进行推送,让读者通过OSID码与作者实现交互,获取有质量的提问及评价。

3.3建立让作者全面参与到现代纸书模式的有效机制

在操作性问题通过了解熟悉解决之后,就需要建立起有效机制保障应用现代纸书模式的转型效果。首先,需要建立导向机制,在论文评审中优先考虑那些能够提供论文相关的数据资料,并能够接受出版后与读者交流互动作者的论文,并将其作为稿件录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同时,可以将作者之前中OSID码所反映出的交互情况作为作者新投稿件审稿预判依据之一。在一段时间的导向机制下,科技期刊的作者也基本熟悉了这种模式,就应该把应用现代纸书模式作为论文录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需要建立奖励机制,可以结合科技期刊优秀论文的评选,按照月、季度、年为周期对那些传播、互动效果好的论文进行周期性排名发榜,并给予其精神及物质方面的奖励,提升作者参与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1.论文选题要有精品意识

论文的题目是由内容决定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透过它能让人凝视到文章的中心,揭示文章的主题,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论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显精神、见水平。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使读者看到了论文题目,就立即知道论文的特定内容是什么。力求简括、高度浓缩。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较长,可加副标题。论文题目写在页首,通栏居中横写,上下各空一行。要注意:论文题目中间可加标点(或以一空格代标点),题目末尾不加标点,题目较长转行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割开,力求整体美,和谐美、对称美。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选题总的原则:新颖、醒目、准确、简明扼要、短小精悍,增强题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读性,让编辑和读者眼前一亮、怦然心动,吸引编辑、读者很想读下去。

2.全文整体构思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一篇文章,要想吸引编辑、读者的眼球,除了题目吸引人外,全文的内容写的水平如何也是相当重要的。内容的每一个分论点下的阐述,也要写出新意,写出可操作性、实效性。要举一些例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可读性。纯理论的东西,给人的感觉脱离一线实践,纸上谈兵。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1学术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必要性

1.1微信平台潜力巨大微信公众号作为学术期刊传播的新载体,为期刊在微环境下的形象宣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2016年的叶微信影响力报告曳显示:“84.7%的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使用公众账号的主要目的是信息,营销宣传和客户互动也是重要的用途,分别占64.1%和45.8%”。可见学术期刊建立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期刊信息的和优质论文的推荐,可以实现与作者群、读者群的有效互动,提高与订阅用户的亲和程度,增强用户黏性。

1.2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学术期刊从收稿到出刊,往往要历时二三个月甚至于更长时间,而微信公众号在论文投稿与编审、资讯推送与论文优先出版、学术交流与互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时效性优势,这无疑是对传统学术期刊时滞性的有益补充[2]。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是基于移动网络的服务模式,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特点,只要有移动网络存在,便可提供无地点限制的服务,即时期刊需要的如录用通知、期刊变更信息、当期目录等,将信息及时传送到订阅用户的阅读终端。

1.3传播成本低微信的信息分享和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而言,成本低廉。目前微信对发送端是不收费的,也就是说,学术期刊社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免费发送各种信息。微信每1M的流量可以传送1000条文字信息,3~5张压缩图片,相对于微博,传播成本更为低廉。

1.4建设与维护方便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是由腾迅提供的,学术期刊无需花大量的办刊经费进行建设和维护,仅需要在线申请账号,并利用现有生成模块对期刊功能菜单、界面、期刊公众号二维码进行生成,并实施个性化建设,利用其提供的高级开放接口,将学术期刊已有的官方主页、采编系统、期刊微博、微客、今日头条等融合到微信公众号中来[3]。

1.5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学术期刊论文的专业性强,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对期刊载文的偏好不同,微信公众号可以建成深浅阅读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精选母刊的学术论文编辑加工成浅阅读内容进行推送,同时通过添加深阅读的链接,将深浅阅读有机地连接起来,为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1.6提高期刊社工作效率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快速、动态实时互动、受众多等特点,而学术期刊联系与服务的群体中,最重要的就是作者群、读者群、审稿专家群、编委群、编校群等,这些群体与期刊的日常工作关系非常密切,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群体的互动和传播,将大大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4]。订阅用户关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以后,可以通过稿件编号、关键词等与微信后台实现实时连接,查询稿件处理进度、录用情况,简化和杂志社通联部沟通的繁琐程序;也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消息,让作者方便及时地了解期刊的投稿须知、论文撰写规范、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等重要的指导性文档,不仅减少了作者修改次数,也减少了编辑修改稿件的工作量[4],使他们能从繁琐重复的例行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论文的质量和严谨性工作中去。

2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2.1微信公众号认证微信认证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品牌形象的标志。订阅用户对经过认证的公众号的信赖程度和关注程度普遍高于未经认证的公众号[3]。通过在线递交法人单位证明文件,叶安徽农业科学曳杂志于2014年9月成功申请了官方微信公众帐号,该账号主体为安徽省农业科学: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由图1可见,账号主体后有个红色的“√”小图标,读者从该小图标便知道该公众号是可信的,对公众号上的信息信赖度高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认证后有以下优点:渊1冤微信公众平台会有一个专业的微信认证图标,这样可以增加用户的信任度和体验度;渊2冤微信订阅号马上会打开自定义接口权限,有了这些接口的开放,微信公众平台经营者就会做出有别于其它订阅号的特色来;渊3冤高级接口会自动获取用户信息,在语音识别接口中,用户发语音消息时,此功能会给出语音识别出的文本内容;渊4冤有了客服接口高级功能的话,用户发送消息后的24小时内,公众号会回复用户;渊5冤可以定位用户发消息时的方位,也就是用户的地理位置,公众号可以获取用户的基础信息,用户的头像、称呼、性别、地区等,还会获得用户的ID号;渊6冤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组,不仅可以移动用户分组,也可以创建和修改分组。同时公众号还可以在微信的服务器上上传和下载多媒体文件。

2.2主体功能定位和栏目设置叶安徽农业科学曳微信公众平台一直秉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优质的服务为宗旨,从建设初期仅有的目次和优秀论文的推荐,到目前基本形成了“一个接地气的学术期刊公众号”的主体功能定位。栏目布局也做到了深度挖掘特色,避免了大而全,现已基本形成“学术、科普、三农、聚焦、学习、生活”六个子栏目渊图2冤。在功能层面,除了基本的微信互动外,还实现了微信端期刊介绍、稿件查询、论文检索、在线投稿、仿真阅读等功能;在信息推送层面,除了即时期刊出版信息外,还坚持每天推送热门行业信息和优质科普内容,给订阅用户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新媒体信息。

2.3平台结构设计学术期刊公众号的平台功能建设体现学术期刊的服务质量,是学术期刊公众服务的导航。针对叶安徽农业科学曳公众号用户的实际需要,采用模块化设计,现总体功能结构由“关于我们”“查看论文”“投稿查询”3个系统组成。其中,“关于我们”由2个模块构成,即了解期刊、联系我们;“查看论文”由4个模块构成,即当期浏览、过刊浏览、论文检索、仿真阅读;“投稿查询”由3个模块构成,即投稿指南、在线投稿、稿件查询。

2.4内容的选题策划和编辑排版的加工创新

2.4.1内容的选题策划选题要符合公众号定位,内容要有价值,值得关注,风格要与公众号定位吻合;要摒弃低俗、歧义、迷信,倡导科学、实用。目前的推送内容主要包括:渊1冤期刊实时进度和每期目次。这也是目前订阅用户最关注的内容;渊2冤精选论文。母体期刊本身丰富的内容是必须要用的,这是立足之本,也是期刊原创、独家、权威、专业的保证;渊3冤政策和行业动态。选题最好能紧跟行业、社会热点,上到行规政策,下到会议事件;渊4冤人文生活类内容。人文可以跨越年龄、种族、性别、国境,可以使人产生共鸣;生活类内容实用、接地气,不定期进行推送。

2.4.2精选优秀论文进行二次编辑加工考虑到移动终端用户碎片化、浅阅读的习惯,期刊公众号推送的优秀论文没有将母体杂志的论文内容直接复制过来,而是进行了二次编辑加工:渊1冤推送的论文包含文章题名、摘要、作者、发表年份和刊期,让读者能获得文章的基本信息,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渊2冤重视文章浅阅读内容的编辑,使文字简洁又能反映文章主题,并在推文末尾添加原文链接,以满足部分用户的深度阅读需求;渊3冤正文内容容易理解,结构清晰明了,段落语句简短易读;渊4冤标题精心雕琢,体现受众关注点。

2.4.3重视排版推送的文章是给人看的产品,要给读者全方位的优质体验,必须重视浅阅读界面的美观,尽量做到文字和图片相结合,并利用移动出版的Web特点,根据选题精选第三方软件的编辑模板,排版要做到错落有致,合理运用字体、字号、色彩、图片。文字要采用多种颜色搭配,不同层次的标题使用不同的颜色,既可增加文章的层次感,也减少学术论文编排单调的形象;添加一些精选彩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对文章的一些重点语句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出,以提醒读者阅读时留意。

2.5服务功能的拓展学术期刊公众号平台应通过建立人性化菜单、友好的页面与功能设置、友好的编辑与推介、及时的互动与反馈等来突破目前相对单一的推送式服务模式,努力建成集学术资讯与文章推送、学术论文采编与发表、学术资源检索、学术评价、互动社交等集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学术服务平台[3]。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本意应该是促进公众号主持者与订阅用户之间的互动。公众号主持者可以在后台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如在叶安徽农业科学曳公众号后台输入“问题”,就会弹出“答疑君”界面渊图4冤,投稿作者的常见问题答案就会集中呈现。及时认真回复作者、读者的问题,可提高公众号粉丝和母刊核心作者队伍的忠实度。

3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策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悉并订阅微信公众号,除了要下大力气搞好公众号的内容策划之外,微信公众号的宣传传播也至关重要。目前,叶安徽农业科学曳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期刊传播在期刊的封面、封三刊登微信二维码,在杂志正文“补白”位置宣传微信公众号并介绍其关注办法;在论文录用通知书以及编辑与作者交流的电子邮件上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期刊通联人员在与作者联系时应重点引导作者关注期刊的微信公众号。

3.2论文传播推送精选优质论文后及时通知作者,鼓励作者转发,其它热点文章团队成员也要积极转发扩散。

3.3活动传播为了加强与订阅用户的互动,搭建一个方便作者、读者与刊社交流的桥梁,叶安徽农业科学曳成功组织策划了2016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经过前期初选、专家复选,确定入围论文进行大众票选,最终确定最佳论文。此次活动吸引超万人次的关注与参与渊人数达13668冤,有效地提升了用户活跃度,并在短时间内为公众号增加了大量订阅用户。此外,也可在杂志社主办或派员参与学术活动时,在会场外张贴或摆放微信的宣传资料,或者通过添加微信即可赠送杂志等促销手段,提高微信的关注度,增加粉丝数量[5]。

3.4人际传播要求期刊社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注意宣传微信公众号,在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学习组建的各种工作QQ群和微信群中分享微信公众号名片,引导同行关注;在个人的邮件签名及名片上添加微信二维码。同时,也鼓励大家积极转发官方微信至朋友圈内,利用个人的行业专家、读者、作者朋友圈最大范围地传播[5]。

3.5其它渠道通过杂志官方网站、手机报、微博、微刊、今日头条等现代化传播渠道推广宣传,或在各种宣传中引导读者使用期刊实名查找公众号,实现宣传推广的目的。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湖北农业科学》;评价指标;农业科技;融合发展

在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湖北农业科学》应发挥期刊的品牌效应,传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1-4]。《湖北农业科学》走过了64个春秋,为湖北省乃至长江流域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同类科技期刊中产生了较大影响[5]。本研究对《湖北农业科学》主要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刊物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做法,并介绍了融合发展的经验,以期推进自我发展,并与他刊共同讨论,推动科技期刊健康发展,争办一流科技期刊。

1《湖北农业科学》主要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主要评价指标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评价指标数据[6],利用Excel软件对2009~2017年主要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7]。

1.1《湖北农业科学》载文量变化趋势分析

载文量是指期刊在某个时期所刊载论文的数量,是衡量期刊吸收和传播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由图1可以看出,2019~2017年《湖北农业科学》载文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这是与刊社进行扩大刊物容量的措施有关,2008年刊物改为月刊,每期仅为128页码,2009年改为每期256页码,2011年刊物又改为半月刊,每期216页码,刊物的容量不断地扩增,2017年又逐步调整,将载文量逐步趋于稳定。载文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文章的发表周期,解决了优质稿源长期积压的问题,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同时被读者的关注程度逐年提高。

1.2《湖北农业科学》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期刊总体被引用和重视的程度,能较好地体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2]。由图2可以看出,2009~2017年《湖北农业科学》论文总被引频次基本呈现线性递增的趋势,2016年最高为8045次,充分地说明其所载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学术影响力逐步扩大。

1.3《湖北农业科学》基金论文比变化趋势分析

基金论文比是指期刊所发表的文章中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往往能够反映研究领域的新趋势,是衡量刊物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图3可以看出,2009~2017年《湖北农业科学》基金论文数量基本呈稳中而上升的趋势,基金论文比也同样呈现稳中而上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部级基金项目研究产生的论文是刊物学术质量非常重要的体现,《湖北农业科学》加强此类稿件的组织力度,缩短发表周期。同时,也表明《湖北农业科学》刊载的论文与国家重点研究方向趋于一致,使得刊物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基金论文比不必要要求达到100%,对于部分前期没有得到基金项目支持而水平较高的作者,刊物有责任去扶持和鼓励[8]。1.4《湖北农业科学》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因子是指期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总数,是一种显示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代表期刊的学术水平[6]。由图4可以看出,2009~2017年《湖北农业科学》影响因子呈现平稳波动状态,略有下降,是由于2011年改为半月刊后,数量增多,限制了影响因子进一步地上升。

2《湖北农业科学》服务农业科技,发挥期刊支撑作用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4]。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期刊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对积累、传播和交流学术知识、示范创新技术及培养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人才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8]。发挥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传播作用,利用出版优势更好地引导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强化协同创新能力,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完善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9-10]。

2.1栏目创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湖北农业科学》在栏目设置上应对国家政策、产业要求、市场需求,贴近“三农”,勇于创新,逐步增设了“农业工程”“贮藏•加工”“药用植物”“农业经济”“硒谷论坛”“乡村振兴”等栏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未来30年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搭建了四梁八柱。《湖北农业科学》及时开辟“乡村振兴”专栏,及时刊登相关优秀研究论文,推动乡村振兴研究,截止2018年底,该栏目共刊发论文81篇(图5)。《湖北农业科学》应把握并深刻理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要靠农业科技创新来引领、来支撑,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打通作者与读者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使农业科学知识、农业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2.2围绕重点热点问题,主动追踪报道

《湖北农业科学》始终围绕前言热点农业科学问题、农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进行选题策划,包括组织系列论文报道、出版专刊等形式。

2.2.1围绕重点问题,及时专刊出版近年来,《湖北农业科学》杂志针对重点问题,主动出击,以专刊的形式进行重点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展示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推动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湖北农业科学》主动联系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总站合作出版《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秸秆综合利用》专辑,反映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最新成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贡献力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是农业农村部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已成为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湖北省的“三品一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认证数量和规模全国领先。为展示加强对湖北省“三品一标”工作取得的成果,推动湖北省“三品一标”事业的发展,《湖北农业科学》杂志主动联系湖北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出版湖北省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与标准化生产专刊。这些专刊的出版及时地总结了农业科技工作经验,推进了湖北省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2.2.2跟踪科研项目,及时组稿报道《湖北农业科学》编辑人员多年来与省内的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保持联系,主动了解科研一线科技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跟踪了解,有阶段性成果即组织稿件,优先发表。2008年以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茶叶课题组在《湖北农业科学》30篇,其中2014~2016年在该刊发表了10篇关于茶树种质资源创新文章,系统收集、评价地方茶树种质资源,选育2个茶树新品种,实现绿茶加工连续化标准化。如10个无性系绿茶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金孝芳,曹丹,马林龙等,2015年第23期),二款新型茶鲜叶分级机工艺优化试验(高士伟,龚自明,叶飞等,2015年第24期),后对该团队的项目申报、验收及成果申报、推广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团队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研究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能源、新标准、新模式成果涵盖茶叶全产业链。近三年在恩施、宜昌、重庆、毕节、石门等县市区示范应用,累计新增产值42.1亿元,其中繁育茶苗9.7亿株,种植面积23.79万亩,茶农增收18.2亿元,建成蒸青绿茶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5条。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主持的“水稻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可持续防控技术”项目荣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研究类三等奖,该团队2008~2015年在《湖北农业科学》上共12篇,对杂草的可持续防控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9]。砂梨是湖北省及长江流域广为种植梨的品种,但由于技术落后、品种退化,影响梨农种植的积极性,《湖北农业科学》深入砂梨育种栽培科技人员,广泛组稿,先后发表10多篇砂梨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等系列文章,该项目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梨农获得了实惠,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9]。以上对重大科研项目的跟踪系列报道,展现了刊物的创新能力水平,是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发挥了期刊对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及社会影响力。

3提升融合出版能力,增强期刊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新的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科技期刊面临巨大挑战。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11]。中国期刊协会石峰会长曾指出,“对于目前的期刊出版单位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再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可以做的事情做好、做精、做细。另外,也要有探索的勇气。市场上很多事情都在探索的过程中,期刊出版单位不要等,要抓住一切机会用于尝试,也许发展就会比别人先走一步”[12]。《湖北农业科学》应积极顺应媒体融合的潮流,探索实践,采取多平台多维度的学术传播手段,扩大期刊影响力。除了纸质刊物发行外,还开发了在线采编系统,开通了《湖北农业科学》微信公众号,开展了优先出版、DOI注册等。

3.1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信息展示、信息地平台。利用手机的可移动性,一机在手易操作,不限时间,地点,方便快捷。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2018年6月《湖北农业科学》申请开通名为“湖北农业科学”的微信公众号,设置了“关于我们”“在线阅读”“稿件服务”3个一级菜单和下属“本刊介绍”“投稿须知”“联系我们”“当期目录”“过刊浏览”“在线投稿”“稿件查询”7个二级菜单。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服务,实现了多种功能的移动化,更加方便了读者与作者投稿、查稿、浏览。每一期最新目次,均是通过公众号最先推送,以方便作者知晓论文何时见刊。限于人才因素,微信公众号的微信营销、微支付等其他功能暂未实现运用,下一步将加大各种资源的投入,将微信公众号建设好,成为服务作者、读者、编辑一个好的平台。

3.2开放科学计划

2018年6月,《湖北农业科学》勇于先行,加入了开放科学计划(OpenScienceIdentity,OS-ID),借助OSID二维码,开展融合交互出版的探索。开放科学计划是为每篇论文建立专属二维码入口,提供丰富的线上扩展功能,包括作者对文章的语音介绍、论文研究中开放的内容与数据、作者与读者的交互问答、作者学术圈等实用功能[12-14]。截至2018年12月30日,《湖北农业科学》为正式录用的论文建码567个,增强了论文维度,丰富了论文内容。图6为部分样例。1)语音介绍说论文。通过作者录制的音频介绍论文。声音比起文字,更真实、更有亲和力,拉近了论文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读者听论文的方式,使论文的表达更立体、更多元。2)精彩学术问答。读者可以对论文的内容、某个关键环节或者想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探讨时,可以向作者提问,易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作者可以对读者的问题进行选择性的回答,搭建起桥梁,促进相互间学术交流。3)开放的科学数据与内容。可以上传论文相关的高清图片、动态图、视频介绍、试验原始数据、试验过程、试验方法、调研样本、相关资讯、课件、专家审稿意见、论文原文翻译等等内容。将因论文篇幅有限而无法交流的内容完整呈现出来,增强出版。如,刊登在《湖北农业科学》2018年第23期的论文《湘鄂地区三叶木通野生资源的RAPD亲缘关系分析》中,作者上传了7张高清图片,使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野生三叶木通,丰富了论文研究数据中的维度,即使不是专门研究三叶木通的科技人员,也可以从中了解该物种。《湖北农业科学》通过OSID二维码,进行出版融合发展的探索,重构期刊的服务模式,搭建期刊、编辑、读者、作者新平台,进一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突出主动传播、精准服务的特色,实现内容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全面提升期刊。科技期刊只有高影响力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如何将期刊做大做强做精,还需要苦练内功,认真吸收借鉴一流学术期刊的办刊之道。作为农业科技期刊只有讲好中国农业故事才能走好期刊的发展之路。《湖北农业科学》将坚持“内容为王”,以提升论文学术质量为抓手,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深度挖掘期刊资源,加快论文传播能力,拓展内容增值渠道,力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湖北农业科学》将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携手同行,共同服务于中国“三农”事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福.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J].科学通报,2017,62(1):1.

[2]中国科学协会服务中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新华社.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EB/OL].(2018-11-14).

[4]杨婷,姜小鹰,曹作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华护理杂志社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252-1256.

[5]屠晶,程碧军,龙小玲,等.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北农业科学》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3):80-83.

[6]肖宏,邓景康,伍军红,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8.

[7]黄峰华,田志革,毕洪文.书写园艺科学故事,争办一流学术期刊[J].北方园艺,2018(24):199-204.

[8]王贵春,王晓芳,田宇曦,等.《湖北农业科学》1998-2011年载文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548-5549.

[9]王珞.农业科技期刊助力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探———以《湖北农业科学》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3):6301-6304.

[10]王珞.坚守出版服务引导科技创新———《湖北农业科学》服务科技创新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9,31(1):56-58.

[11]施其明,周文斌,陈晓峰,等.轻量化的现代期刊转型平台———OSID的逻辑、功能及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9(1):7-9.

[12]赵新乐.让传统期刊和新媒体实现利益融合[EB/OL].(2015-09-17)[2016-03-15].

[13]杨冬梅,邓淑惠,张继东.《钢铁钒钛》交互出版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9(1):19-21.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第7篇

增强出版的核心不仅在于提供丰富的数据和自动链接知识,实现深度知识服务,更体现在保持传统出版的“叙事精神”。基于此,增强型出版物可定义为增强了研究数据、额外材料、出版后数据、数据库记录等对象的出版物,增强对象之间具有基于对象结构的明确链接[3],涉及根出版物、其他数据和元数据3个实体。在此定义中,对象可以是论文或论文片段、数据集、图像、音频、视频、评论、模块或数据库中信息的链接等[4]。增强出版后的科技期刊可称为增强型学术期刊[6],其构成要素是一个必须的文本(指发表在出版物上的论文,也称为“根出版物”)+一系列关联附加数据。在传统论文基础上增加或链接各种必要相关数据,相关数据与传统论文一并注册、登记、、分享,称为增强论文[7]。增强型出版物是连接文献与数据的桥梁和纽带,便于读者发现更多的灰色文献[5],是一种有机的复合数字作品,但构成对象可独立存在,又可通过多种形式出版。附带相关数据标引信息的增强论文,可按原始期刊出版方式印刷出版或在线;其增强的数据内容(增补信息)既是令论文更完整的辅助材料,也是同行评议环节使结论更可靠的辅助材料,因空间与媒介形态特质往往不能与印刷版一起出版,而是仅存放于数据中心、资料库、网络平台等,以数字形式呈现,读者可通过相应链接在出版论文的网络版中进行访问和获取。增强出版的理念是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因此增强出版具有以下的功能:(1)满足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获取、传递等更多需求;(2)关联并实现科学信息的完整性,延伸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论文被发现和引用的可能;(3)拓展研究成果与思想表达的空间与手段,实现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共享[7];(4)提高同行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出版的有效性和控制出版过程[4],并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7](如Nature的部分图片,可链接并下载图片的原始Excel数据,防止数据造假)。

2增强出版内容及示例

2.1增强出版内容

Bardi等[1]探讨了“PDF格式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PPT、视频、电子表格等)”与“结构化后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I(图表、视频,数据集等)+增强内容I”的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特征。科技期刊论文结构化后变成不同碎片,可关联更丰富的数据。结合前人对增强出版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增强出版特征,借鉴文献[1]的“结构化后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I+增强内容I”特征,笔者对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内容进行拓展,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增补信息可以是任何能够辅助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及与论文相关的任何类型的数据。这些数字资源从与论文的关联方式上可分为2类,即图1中I类与II类。I类为针对整篇论文的增强内容,如Nature中的相关新闻与评论、音视频、编辑总结、相关论文、数据加入代码等;Elsevier中的图片摘要、论文亮点、相关书籍、引证论文等;PLoS中的媒体报道、读者评论等。II类为针对论文中某知识点的增强内容,如扩展图表、增补方法、增补表格、增补讨论、增补公式、增补视频、增补数据集(数据来源网址、数据有效性测试网址、数据库或科研工具网址等)、相关论文推荐等。从内容上可分为研究数据、额外材料、出版后数据和数据库记录、工作流程、软件、参考文献、引用文献、相似文献等数字出版物[5-7,11]。从形态上分为文本、图片、音视频、数据集等多种数字形态。科技期刊经过增强出版后,可将研究数据、额外资料等不同形式的数据集成链接,帮助科研人员系统地理解研究数据及信息的产生、应用与创新过程,便于用户快速利用资源地图及永久标识符等在不同类型资源中(这些数字资源可能分散存储在不同数据库)快速检索和定位用户需求的资源。增强的内容要具有机器可读、智能标记及结构化的特点,需具备关键词和数字摘要。从图1也可看出,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期刊的增强出版,首先要将科技论文结构化、碎片化,以便关联更多相关增补信息,提高读者阅读体验,更便捷地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到社区网络,扩大论文的社会影响力。结构化论文经过碎片化标引后还可进入不同专业数据库,成为科学领域共同体。

2.2增强出版示

例Springer-Nature、PLoS、Elsevier、Wiley等出版集团在科技论文中附加电子辅助材料的现象较为普遍,但非强制附加。以下网址为增强出版示例,增补材料和PDF增强论文均可下载。

3增强出版实现流程

增强出版基于传统出版,是对传统科技论文内容的增强。出版流程中不仅要按传统的程序对科技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和编辑加工后出版,还要对增补信息进行审核、存储与。换言之,科技期刊增强出版过程是对信息包的提交、存档与传播过程。OAIS(OpenArchivesInformationSystems)参考模型识别出3种特殊类型的信息包,即提交信息包(SubmissionInformationPackage,SIP)、存档信息包(ArchivalInformationPackage,AIP)、传播信息包(DisseminationInformationPackage,DIP)[4]。提交信息包用于构建一个或多个信息包,由作者创建并提交给编辑部,编辑部接到信息包后将其转换成存档信息包。存档信息包需要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存储信息,为了将信息传播给对信息感兴趣的未来用户,存储信息可通过传播信息包获得。传播信息包是指OAIS基于用户请求从一个或多个存档信息包中提取出用户需求的信息包并传递给用户,该包可以是用于互操作的信息交换格式。

3.1提交

科技期刊增强出版流程中,作者将信息包提交至编辑部,编辑部对信息包内容进行审核和处理。如Nature要求作者在初始提交增补信息包时,应按编辑部要求规范提交信息包,并将论文、增补材料与增补材料清单等文件一并通过Nature在线服务器提交。当论文被接收后,规范的增补材料可在线上传到Nature服务器。在提交资料包时论文与增补资料包应同时提交,并对增补信息做好标引,还要为增补资料提供元数据标注、链接描述表、每份资料注册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ObjectIdentifier,DOI)、碎片化标引、碎片数据聚类等信息[8]。不同类型的增补信息需按要求和规范进行标引和整理(表1)。在同行评议环节,专家可通过阅读辅助的增强信息内容对论文进行更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无需对增补内容进行评议,如Nature与PLoS的投稿要求均指出,增补信息无需接受审阅。论文接受后增补信息不能再修改,编辑部不负责维护增补信息中链接与邮件地址的信息。论文出版时,Nature将与之相关的增补信息于网站,读者可免费获取。作者提供的增补信息,呈现时需确保清晰、简便,条款风格与论文其余部分一致[12],确保增补信息的可获取性,以保护著作权、支持大数据分析、正确检索链接,提高知识的易获取性,提升阅读体验,促进知识共享与重用。

3.2存档

传统科技期刊出版仅是论文本身的出版,增强型学术期刊则要将论文(根出版物)与其他附加数字资源整合为有机的复合数字作品进行出版。因此,科技期刊增强出版需适应作者需求,对出版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封装,重构不同的产品封装形态。该过程应按以下原则进行[4,6]。(1)所有内容需进行结构化处理(如XML结构化处理或基于语义的结构化处理等),使之成为有机融合的整体。将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后,各种异构的数据就可以相互关联,且具有明确的层次结构。结构化数据可实现资源加工处理的标准化、智能化及可视化。(2)内容能够随时扩展。如采用HTML、CSSS3、OWL、DOI、CrossRef、ONIX等数字出版技术和标准,将分散的学术资源信息(如与根出版物相关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评价信息、参考文献、相似文献等)拓展为基于语义的智能网络数据库,达成用户、学术资源和设备之间智能、无障碍的沟通与传播。(3)必须能够详细、准确地记录增补信息的相关内容(如标题、作者、修改日期、出版日期、文献出处、文件类型、语义类型、DOI等),对其不同版本及其组成部分应详细记录与说明,便于编辑加工与控制出版内容,也方便读者全面、清晰地了解与期刊内容相关的其他信息。(4)必须详细记录增强型出版物网络资源间的关系,如包含关系、次序、版本、来源、表现形式、书目引用等。(5)增强型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必须实现长期保存以及永久有效性,任何时候均可确定增强型出版物的组成部分,保证数据在若干年后的完整性与可获取性。因此,对出版者而言,不仅要实现当下论文的易检索、易获取,更要保持数据信息多年后的可获取性,实现数据的安全、有效、长久保存。在增强出版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存储在不同存储库的增强出版组成部分变为长久保存资料,为将来使用者提供完整的增强出版内容。由于增强出版内容保存在不同数据库各数据库具有自己的保存政策、法律、操作程序,这将影响仓储中心控制其出版物。部分增强出版可能不在仓储中心,而保存于网页,所有者和管理者没有清晰的定义[3]。这将给增强出版带来一系列问题,增加长期保存与获取难度。因此,只有解决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学术资源的价值才能更为久远地传承下去。

3.3传播

增强出版以“结构化文本+富数据”形式向读者传播数字化研究成果,读者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相关内容,并分享到社交网络,促进知识的发现。国外增强出版建设较成熟和完善,增强型学术期刊的传播更有效与可互操作。如Nature、PLoS、Elsevier等均实现论文、增补内容等的结构化导航和链接,实现论文与任何类型数据的交互链接与增强显示,相关内容均可分享到学术社区。论文结构化后实现导航阅读功能,链接大量附加数据。增强论文PDF版还包含大量增强内容的标引符号,文后也有增补材料数据、数据列表或增补材料的在线网址等信息。对于增强内容,不同期刊的查看、下载方式也有差异。如Nature网页中,针对扩展图表的增强内容,点击标引符号在当前页面就可查看图表,也可在其他页面放大浏览、下载高清图表,图和表均为图像格式,视频可在线观看或者下载,视频有.mov、.mpg、.mp4等格式。Nature中的其他增补信息以及PLoS和Elsevier中的增补数据一般需要下载后才能查看,格式多样,如Word、PDF、Zip、Excel等。不同期刊针对增补内容的标引符号也不相同,但一般包含S、Supplementary、Extended、Appendix等。基于国外经验,增强型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需确保:(1)必须能够通过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ResourceIdentifier,URI)来访问根出版物及其组成部分;(2)必须确保能够被读者发现、传播并利用。URI通过统一资源名称与统一资源定位器来准确定位网络资源,是访问网络资源的凭证。增强型学术期刊可利用URI定位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4增强出版系统设计原则

要实现增强出版,须有相应的增强出版信息系统平台。增强出版的主要动机是突破传统科技论文限制来描述整个实验活动的内容与产出,既要突破PDF的限制,支持科研成果数字化,自动获取文献和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例如研究数据集),又要保持传统出版传播知识的叙事精神。因此,增强出版平台的设计应坚持可读性、易懂性、可链接到研究数据、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等原则。增强出版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须适应数据时代知识服务的需求,注重顶层规划与规范化设计,也要考虑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比如面对“计算机辅助的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新需求。Bardi等[1]研究不同增强出版平台基于“组装增补材料、提高可读性和易懂性、链接研究数据、实验能够重复”4个目的的功能设计特征。Elsevier平台在传统期刊论文中链接增补材料,作者可上传与论文相关的任何大小、格式的材料,如数据集、多媒体文件、大表格、动画作品等。科研人员在线下载阅读文章的同时,也可下载相关增补材料,有利于对论文的深度理解。PLoSNeglectedTropicalDiseases平台上的论文富含语义链接,提供交互式表格、图片、地图等,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SCOPE———科学数据复合对象的出版与采编系统,可让作者轻松地创作、出版、编辑科学“复合对象”,是将数据集与科学实验或发现过程中可更新、再利用的资源封装成整体增强出版的过程,更加重视数据集被发现和重用,以及科研创作者合乎科学的回报。有些增强出版平台要求的作者通过提供与论文相关数据的实现工具(如重复实验过程的可执行工作流程),使科学家、评审人或公众能更有效地评议论文及附加数据的质量。如SHARE信息系统通过创建远程虚拟机映像(VirtualMachineImages,VMIs),展现和配置与出版论文有关的所有软件和数据,科研人员无需下载安装,直接在VMIs环境中确认、评价论文成果。

读者服务论文范文第8篇

1、方法

在医学期刊领域,中华系列期刊是医学期刊界的楚翘,一直是行业内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领跑者,在国内医学期刊界有很大的影响。中华系列期刊也积极尝试新媒体、全媒体出版,利用系统平台为其系列期刊搭建了视频出版平台;因此,我们选择了中华医学会官网上的95种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纳入研究。此外,因中华医学期刊大多是专业性的,所以又选择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收录的医学综合类期刊36种(《中华医学杂志》除外,将它纳入中华系列医学期刊中研究),这些期刊在我国医学期刊出版领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选择这2部分期刊,分别检索其官方网站,考察其是否有视频出版的栏目,栏目中视频的内容和数量,视频的形式,以及对视频出版的相关约定和规范情况。数据下载和统计时间截至2016年11月30日。

2、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的视频出版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5种中华系列医学期刊中,大部分(62种)建立了视频相关栏目,但是其中43种期刊的视频相关栏目内并没有学术研究内容(没有医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内容,只有创刊词或期刊广告视频归入其中)。19种有学术研究内容视频的期刊中:只有3种给出了相关论文的链接,可以引用;而其余16种期刊能看到视频,但因没有原文链接,也没有DOI号,不能对视频进行引用。这19种期刊中:大部分(14种)期刊的视频没有配相应的文字说明,只有孤零零1个视频文件,其余5种虽然对视频配了文字说明,但大多较简短不详细,有的只有1句话;10种期刊对视频添加了片头或片尾的标题卡,有视频题名、作者和单位信息,但另外9种期刊没有制作标题卡,直接显示视频内容,视频制作比较简单粗糙,推送的视频数量不一,截至2016年11月30日,最少1个,最多43个,大部分(12种)期刊总共推送视频1~10条,4种期刊推送视频11~20条,只有3种期刊推送的视频数量大于20条,说明大部分期刊推送的视频数量较少。这19种期刊视频内容形式多样,其中有专家访谈的期刊最多(10种),其次是手术视频(6种)和论文导读(5种),推送检查或实验结果展示视频的有3种期刊,而推送会议报道、指南解读、病例探讨、科普知识视频的各有2种期刊。其中专家访谈、论文导读、会议报道、指南解读类的视频都是由编辑部制作的,且制作相对容易,所以这些内容的期刊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医学期刊的视频出版中,相当一部分题材是依靠编辑部自己制作的,而作者投稿的还不多。

3、医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视频出版情况

统计除《中华医学杂志》外的36种医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结果只有3种期刊有视频出版相关栏目,其中1种有视频栏目但是没有学术内容,有学术内容的有2种刊。一种是《重庆医学》,有相关视频30个,均是手术视频;但是无相关论文链接无法引用,没有配相应的文字说明,有片头片尾但只有作者和视频名,给出的信息不详细。另一种是《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有相关视频3个,1条手术视频,2条消息;也无相关论文链接无法引用,手术视频配的文字说明只有1句话,有片头片尾但只有作者和单位信息,没有给出视频的标题。

4、期刊对视频出版的要求和规定情况

对有学术内容的共21种视频出版期刊的稿约进行分析,考察其是否有对视频论文的格式规范等相关指导说明。结果显示:只有很少的期刊对其进行了约定和说明,如《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在稿约中提到“欢迎清晰的内镜下图片或视频的投稿(视频将在网站上)”;而《中华外科杂志》虽然在“编辑部公告”的网页中对视频出版进行了相对详细的约定,并于2016—2017年全面实行,约定所有与手术相关的临床研究类论文均需提供相应的手术视频,但在其稿约中却没有提及,且其官网视频中心栏目中也没有推送相关的医学学术视频。其余期刊的稿约也均未提及视频方式投稿,更没有见对视频投稿的规范、格式、要求、细节等相关指导说明。而事实上,大部分作者都是通过稿约来了解期刊的收录范围和稿件要求的,因此对视频出版的约定最好放在稿约中给作者以明示。

5、国内医学期刊视频出版的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医学期刊出版者已经看到视频出版可能给期刊带来的利好,开始着手打造形式多样的视频栏目,以期提高作者和读者对期刊的黏度,提高期刊影响力,而这同时也会促进医学操作性技术方法的普及,甚至将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依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通过集约化的管理,专门设立了视频点播平台———医学新视界(http:∥movie.medline.org.cn/),它是中华医学网下的视频频道,承担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会议培训的视频,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医学期刊视频出版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配套的技术方法还不够成熟,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期刊自身宣传不够。许多期刊的官网上没有在醒目位置标志视频出版相关栏目名称,有的是在二级选单中显示,有的是在网页右侧小窗口显示,容易被忽略,甚至一些期刊设置了视频栏目也在论文中了视频文件,但却没有在视频栏目中相关视频和论文链接,特别是稿约中也没有提及。如果不是期刊的长期订户或核心作者,可能无法获知期刊开通了视频出版的相关信息;因而大部分医学期刊即便开通了视频出版栏目,视频投稿量和出版量仍然不大。而且,大部分期刊推送的视频文件都在10条以下,难成气候,对读者的冲击力和宣传力不强。此外,配有视频的论文没有在网页醒目位置增加视频文件标志,没有对视频增加醒目的相关文字说明或有效的外部链接,仅在论文文字中提到有相关视频,但在目前主要阅读方式为浅阅读的情况下,很多人并不会浏览论文全文,不知道有视频文件而不会去浏览,的视频内容也就成为信息孤岛,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期刊应从多方面加强宣传,告知读者,并要方便读者查阅视频。

2)观看体验不佳。目前由于真正开通视频的期刊不多,的视频大部分存放于各刊网站的服务器中,视频加载速度较慢,随着视频数量和浏览人数的增加,播放流畅性受到影响。在研究中发现一些网站的视频打开很慢;而一些用优酷、腾讯等第三方的视频,又必须忍受视频前长达1min左右的广告,读者的观看体验受到较大影响。此外,从调查结果来看,纸质出版文件以及电子文本中只能给出视频链接或二维码,视频文件尚不能直接整合到文档中,需要读者输入链接或扫码后通过另外的浏览器才能观看,不够便利。如果能在PDF文档中直接整合视频,读者即可以在阅读电子文本的同时观看视频,体验度会更佳。马云彤[11]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其做法和经验值得视频出版的期刊参考和尝试。

3)在第三方数据库中的显示度不强。目前,许多读者都是通过知网、万方等第三方数据库检索来获得论文信息的,而这些有视频的论文在这些数据库中没有明确标志,单从搜索结果的浏览界面无法知道哪些文章有视频资料,需要点击论文链接,下载论文全文,扫描二维码或复制视频链接输入地址栏,才能看到视频,显示度非常低。另外,相当一部分没有文本资料的视频文件,因没有被数据库收录而不能在第三方数据库中显示,只能显示在期刊网站上,被检索和阅读的机会大大降低。

4)相关规范急需建立。调查结果是:一些接受视频投稿的期刊也没有视频文件的制作格式和规范,视频的长度、格式不一;许多视频制作粗糙,没有片头、片尾以及相关文本信息,包括作者、单位、视频题名等;也没有给出视频相关的文本说明、原文或链接,无DOI号,只有孤零零的一个视频文件,无法对其进行检索和引用。

另外,随着视频论文的增多,相关视频的版权、防伪、如何进行,这些规范如何建立,也是我们办刊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影响着未来视频出版的发展。因此,随着各家期刊视频出版的纷纷上马,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以最大程度发挥视频论文的实际效益,切实成为增强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包括:加大自身宣传,同步更新网站和稿约;开发新的视频播放平台以及与纸媒出版的更好融合;在第三方数据库中添加醒目标志并建立有效链接;建立相关视频出版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多方努力,合力完成。

6、JOVE期刊可以借鉴的经验

JOVE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视频出版期刊,经过10年发展,相比其他视频出版平台,其视频出版成熟规范,视频论文分类清晰、格式统一、获取便捷、适合规模化出版、可操作性强,也是我们视频出版可以参考借鉴的标准,而且JOVE出版了许多生物学、医学相关的视频论文,非常适合国内医学期刊进行视频出版时学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订详细的规范。通过作者投稿指南了详细的视频投稿标准,包括视频的格式、长度、分辨率以及表现形式等;有开始和结束的标题卡,明确显示论文的题名、作者、单位以及视频编辑等细节;配合音频包含具体操作、代表性结果和总结性陈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