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在教学前进行反思。首先是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分析新课程的教学难点,如思考“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理解较慢”“这个地方比较容易出现易错点”等。在教学设计中将这些内容标注出来,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是要反思学生的学习特点,如“这部分学生学习热情高,可自主完成”“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可应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初中生虽然处于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学习经验还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授课,还要多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比如,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醒他们上课要精力集中。也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在课后进行反思。课后反思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成果的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录播系统回顾课堂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还可以和其他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讨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制订教学改进策略,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成果

(一)创新教学内容。教师既要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又要走出教材展开教学。初中地理知识属于基础知识,但课本中的一些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出入,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生的知识背景重新设计案例,从周边的地理环境中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地点进行定位,跳出了课本的要求。学习“气温的变化”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论对气温变化的感受。

(二)创新教学观念。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政策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观念完全不可取。这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处理传统观念和新观念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为此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形成平等的关系,把握学生的发展契机,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必须改变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的模式,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学生多元思想并存,对学生的独特思想给予鼓励和赞同。并要与学生建立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民主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管理学生,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心理层面的氛围,课堂纪律仍然要保持良好,使学生能够有序学习。

(三)创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则要求划分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学习。但是合作学习过程较长,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经验科学地分析课程的难易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学习“民族分布特点”一课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独立学习任务较重,这时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划分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完成一部分学习内容,并最终整理学习成果。其次,教师需要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指出,学生需要从自我经验中获得知识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知识,可见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夯实“双基”,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最后,教师要准确地把握研究性学习与理解性学习的关系。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环节,教师的主导性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看和听,学习状态比较被动,这种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学习成果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简单地说,就是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讨论、总结等环节得到知识的果实,与理解性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任何一个领域,通过反思总结经验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反思、善用反思,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促进中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育民.试谈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地理

首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必要的条件。中学地理知识的特点越来越接近生活,应用领域越来越普遍。因此,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地理知识的使用要求。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中学地理课程。

一、客观条件

(二)信息技术的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将微视频上传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学生通过自学微视频学习他们需要学习的知识,这需要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持。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特点,但它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缺点。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网络信息技术也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每个学校都必须有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设备支持。(二)课程类型。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非所有课程类型都适合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新课堂教学,复习课和探究实验课等课程类型,其更适合实际翻转课堂教学。新课堂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观看微视频自学的学生到课堂小组讨论,自由言论和测验。我们发现,新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使用的能力。在复杂的中学复习课程所花费的时间比例相对较小,但翻转课堂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很耗时。因此,在评论课程中不适合实施翻转课堂。地理学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对地理实验科目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地理探究实验课是非常合适的。首先,学生通过微视频学习和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经过小组讨论和老师的提问和答案,他们可以做自己的实验。学生由此获得的经验和学到的知识是对传统教学课堂的直接解释。因此,建议进行更多的地理探究实验课,并适当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三)中学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中学地理知识的核心是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构成,揭示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从中学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来看,并非所有地理知识都适合翻转课堂教学。通过研究和讨论,适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是自然地理学原理和规律。[1]

二、主观条件

(一)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虽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像传统课堂,教师具有绝对主导地位,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发挥自身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必须具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一是熟练操作网络信息技术设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制作微视频或选择教学微视频供给学生学习使用;二是教师的辅导能力水平,实施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更高层次的专业性。(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视频独立学习,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习惯。其次,学生参加课堂讨论,测验和反馈,这些过程要求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应用知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2]

三、实施翻转课堂的措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并没有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与传统课堂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它们各有利弊。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传统课堂仍然具有其他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长期在教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需要注入新鲜血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为我国教学开发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合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如下:(一)加强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他们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指南。因此,教师的能力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加强教学人员的教学培训,使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让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充满技巧。可以从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角度培训教师,在技术上培训基本视频导入技术和预览任务的组合;培训动画制作,视频编辑安排和讲座内容;培训工作设计和咨询活动。(二)改变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自学。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合作所花费的时间不可避免地比传统课堂教师直接传授知识的时间更长。因此,为了使教师真正体现翻转课堂的优势,减轻师生负担,改变教学方法是必然选择。例如,使用场景体验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来实现翻转课堂的优势;中学地理丰富多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前找到生活资料,与学生分享资源,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三)适当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优势,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辅以翻转课堂,通过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程紧张的学校,教师可以设计月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月度知识总结和复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教师要吸收翻转课堂的优势,将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亚男,南月省.“翻转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科整体理解;整体性原理;教学设计;诊断研究

整体性教学设计是用科学化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而形成的学科研究领域[1]。与传授“实在”知识的机械化、孤立化的预先规定工作相比,从学科整体理解的视角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关键知识、能力与品质融合为一体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利于构建整体有序、结构优化的高效地理课堂,以实现当代地理教育价值的述求。然而,目前关于“整体性、整体理解”的地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成果较少,且大多是基于地理“整体性思想”对知识内容这一要素本身进行探讨,缺乏对学科理解的整体把握,或是按照各要素“填充式”设计,反思及再设计的整体把握、深度探究思路不突出。基于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学科整体理解不突出的现状,本文从学科整体理解的视角对一线教学设计作品进行诊断、分析与优化,一方面为地理教学设计的考察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为广大地理教师设计凸显学科整体理解的教学作品并进行反思及再设计提供参考。

一、地理学科整体理解与诊断概述

1.地理学科整体理解的核心观点学科整体理解的一般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整体性原理,指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些相关要素之间的选择和匹配,使整体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最后实现功能耦合[2]。结合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地理学科的整体理解应强调地理课程在科学性、学科性和教育性上的协调统一(见图1),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理解地理课程的教育价值是学科整体理解的根本。正如地理教育国际新宪章所强调,地理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和技术[3]。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也应围绕着传递真(掌握地理科学关键知识)、善(形成具有地理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与态度品质)和美(用地理眼光欣赏自然和人文环境)展开。(2)理解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是学科整体理解的核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凸显地理课程性质的教学设计应把握教学过程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特点,将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上的联系,能关注和指导全体或绝大多数学生空间观念和综合思维的形成。(3)理解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是学科整体理解的表现。具体表现在:a.生活性,注重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凸显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b.差异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c.探究性,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能力培养;d.时代性,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d.多元化,注重评价主体、目标和手段的多元性。

2.诊断量表如图1所示,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用科学化、理性化的视角,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教学实践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媒体应用和教学评价这5个方面,既是教学实践过程的基本环节,也是地理教师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教学理念、核心能力的外显。

二、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诊断内容

1.诊断模式教学设计是一个整体有序、结构优化的整体。同理,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地理教学设计诊断也应遵循整体性原理,将诊断的整体思想蕴含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2.诊断实例分析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4]为例,基于上述的诊断模式进行诊断、分析与优化。案例选取依据:①一线教师公开发表的优秀课例,极具研究价值;②随机选取,具有推广性。

三、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凸显学科整体理解的优化策略

1.追求目标导向的教-学-评的一致性课程目标是学科整体理解的直接体现。凸显学科整体理解的地理教学设计应追求课程目标导向的教-学-评的一致性,它包括两层面含义:①注重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一致性。例如,从三维目标或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出发,以整体性思维对教学实践过程的优缺点进行反思,进而进行再设计。②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导入应与核心内容相契合、展开活动应遵循教学逻辑、评价应检验目标的达成度等。

2.构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将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有机结合,是一种将知识结构渗透到情感及行动之中的系统的高阶教学目标。一方面,应注重空间观念与综合思维形成过程,如地理概念“形成”、特征“归纳”、成因“分析”、规律“理解”等。另一方面,注重上升到将人地协调观念落实到地理实践中的终极目标,如总结区域分析方法、人地关系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等。

3.优选凸显学科思想的教学资源与方法媒体教学资源与方法媒体的开发应凸显学科特性、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最终促使学生认识地理价值、发展地理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联系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组合富有学科思想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与媒体,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素养。例如,学习“工业集聚”时,可开展武汉市东风汽车产业园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工业集聚的形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和优化提出策略、制定方案。

4.利用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反馈效果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能够贯彻多元评价理念。此外,还应重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反思中进行改进、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例如,可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凸显方法和思维培养?教学资源是否基于目标进行开发?教学逻辑是否遵循知识与学习的逻辑统一?教学评价是否贯彻整个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目标检测等?从而利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反馈信息,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再设计。

参考文献:

[1]冯锐.论整体性教学设计的设计观[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5):19-22.[2]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杨洁,丁尧清.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5):22-24.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逐渐成熟,在拓展知识视野[1],激发学习兴趣[2]72,增强师生互动[3],促进生生团结合作[4]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进而提升教学质量[6],已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由于地理学科兼具综合性[7]、区域性[8]、空间性和动态性[9]等特点,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地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将“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10]99融为一体,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应用。国内教育者对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刘亚波认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而且变以往“填鸭式”教学为承载现代技术手段的启发式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2]71。张博认为,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而且有利于完善和创新我国高中教育体系[11]。李震分析总结了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具有灵活展示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等优势[12]。陈阳采用实验对比、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两个班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并在导入情境、讲授知识点、视频的选取与播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13]。周恒针对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课件素材组合水平低等问题,提出教师应注意教学素材取舍、学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等优化策略[14]。姜宁等针对多媒体课件内容与书本重复太多,颜色和图案随意搭配问题,提出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课堂的适应能力和掌控能力[15]。陆光明针对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难以做到有效互动、被课件绑架的问题,提出了以Flash平台为例设计、改编地理微件的策略[16]。赵实君等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教学时不仅要求多媒体技术、板书混合使用,而且应该选择合理的图示创设地理问题情境[10]98—99。何如等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具、缺乏师生互动、缺少抽象思维训练、抹杀语言功能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多媒体等策略[17]。成兆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0.1%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技术容易造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51.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选择的素材内容较多,课件设计不合理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提出了教师应该严格按照地理教材设计多媒体课件、适当增加多媒体课件美观性等策略[18]。鲍国达通过对大量多媒体地理课堂的观察,发现不少教师的板书行为普遍存在着设计传统、形式单一、呈现杂乱、过程脱节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预设科学方案关注学习过程、提升内涵品质创新板书形式等优化策略[19]。余根梅等根据信息技术不能有效解决地理教学案例、数据材料等信息陈旧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从课前预习、案例导入、讨论展示等环节对“热力环流”进行了案例设计[20]。黄雅莉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反思六个方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多媒体教学设计[21]。周红星将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有机融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具体教学过程对“常见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教学设计[22]。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有关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设计报道较少,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案例设计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案例设计中,以期为地理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交互视频与教材结合,了解水圈构成的特点。2.通过水循环Flash交互动画,掌握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等形式,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调研徒骇河(聊城段)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学会从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能够正确认识水循环自然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的作用与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过程。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查阅资料、野外调查等方法。四、教学设计水循环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对水循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地理意义难以理解。设计思路:(1)按照新课标要求,播放提前制作好的黄河流水与断流Flash交互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黄河断流的原因,引出并讲授水的存在形态和水循环过程,明确不同水体间通过水循环联系在一起,深刻理解水循环的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点。(2)以黄河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进水量与出水量的平衡关系来解释黄河断流的实质,分析引发断流的自然原因,进而深入理解水循环对塑造地形、维持水量平衡、更新地球陆地水、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地理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树立人地协调观念。(3)通过网络搜集人工降雨、海绵城市等典型水循环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知识加以分析,通过野外调研徒骇河(聊城段)水量年际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Flash软件能把图像、视频等融合到一起,并嵌入交互功能,备受师生的喜爱[23]。选取Flash软件制作的黄河水流量大和黄河水断流后河道萎缩、生态环境恶化的交互视频。通过设置为什么黄河会出现断流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疑问导入本节课内容———“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知识递进,讲授新课按“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框架讲授新课:1.教师将不同时期黄河水状态(丰水期、枯水期、有无结冰与断流等)录制成Flash交互视频,学生课上观看总结出水的存在形态;通过阅读教材第54页掌握地球上水体的主要类型及所占比例。2.通过播放黄河水循环Flash交互动画并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过程,让学生明确黄河水循环属于海陆间大循环,即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江河→海洋。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让各小组代表总结各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必要时教师予以点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分析总结能力。3.通过研读下图,让学生掌握黄河水断流的实质是水循环失衡所致,由于进入黄河的水量小于流出黄河的水量,日积月累导致黄河断流;相反,黄河不但不会出现断流,还可能引发洪涝灾害。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黄河水断流的自然因素,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水循环的重要地理意义,教师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评补充,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5.通过以上讲解和讨论,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水的存在形态、水体类型及比例、海陆间水循环主要环节、黄河水断流的实质及自然因素,让学生深刻意识水循环在维持水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更新地球陆地水等方面的地理意义,学会从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

(三)师生互动,客观评判要求学生课堂阅读第55—56页活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黄河下游断流应该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水断流?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及时点评和补充,客观评判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师课后反思提供参考。

(四)回顾展示,归纳总结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知识点,既可以让学生唱一首契合课堂内容主题的歌曲,也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享受温故而知新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24]。针对本节课,让学生吟唱《黄河大合唱》,分小组进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比赛并加以展示。教师对各小组绘制的水循环示意图进行点评后,将归纳总结好的水循环示意图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搜集资料,知识迁移新课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部分[25],“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因此,为灵活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促进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网络手段搜集现实生产和生活中水循环案例进行知识拓展,如人工降雨、海绵城市等典型的水循环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主要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此外,让学生小组调研徒骇河(聊城段)水量年际变化,通过实地踏勘和走访,找出影响徒骇河(聊城段)水量平衡的主要水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论文选取中德两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德两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在定位与维度构成上异同点的对比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需不断完善与优化,应注重教学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教学实施应该由形而上向形而下过渡;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实现应宏观与微观并举,更好地达到教育及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国;德国;比较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能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学习者通过地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环节中,地理教学目标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制约着地理教学的策略设计和评价设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1]。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的三大目标包括知识和理解、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总结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些目标要求的提出使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置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与德国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分析,针对两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定位、维度构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优化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提供借鉴。

1中德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比较

1.1地理教学目标定位:教育理念

1.1.1中国高中地理教育理念具有“专业化阶段性”特点中国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对应基础目标、关键目标、终极目标三个阶段。[2]”这种教学目标的定位更加突出学科专业化性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专业技能与素养为目标。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知识掌握过程,旨在使学生由易到难掌握地理知识方法、培养地理素养。

1.1.2德国高中地理教育理念具有“全面化整体性”特点德国地理教育理念指出:“(1)以培养一个健康的完人为最高目标;(2)‘知识’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个人和社会能力’强调人的独立和民主,‘方法’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2]61”这种目标定位注重完人的培养,有关知识、个人和社会能力以及方法的目标设定建立在培养完人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完人的培养教育理念使地理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层面,而是拓展到全面化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知识、个人和社会能力以及方法之间的相辅相成,构建出一个以人的培养为基础的完整体系。中德两国在地理教育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影响,针对地理学科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体现教育理念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受到美国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的影响,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内部由多个子类构成,子类之间具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由下层往上层展开,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3]。为我国地理教育三维目标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德国长期受到人本主义精神的影响以人为中心进行教育培养,其“完人培养”的教育理念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所提到的培养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即‘完人’[4]的理论如出一辙。

1.2维度构成:能力与情感

1.2.1中国高中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科能力为主中国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虽然是以三维目标为培养基础,对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培养,但在方向的设置上局限于单一的地理学科之中,强调以培养有关地理的知识技能、方法与手段,激发有关地理的兴趣与培养有关地理的素养为目标(见表1)[2]5。

1.2.2德国高中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德国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主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不仅有针对地理专业学科能力的培养;也有针对“收集信息、交流、评价、行动”等通识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德国以空间定位能力为特色,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见表2)。在高中学生培养能力上,中德两国的地理教学目标既具有共性又凸显个性。(1)共性:强调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中国将能力的培养渗透于三维目标的前两个阶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有关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区域差异等的内容,要求教师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有关地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地理问题的探究合作交流与反思等的内容,要求教师从地理专业化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德国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从地理专业学科能力与通识学科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其中,对地理专业学科能力的培养由“学科专业知识”与“空间定位”两种培养模式构成;通识学科能力的培养由“收集信息/方法”、“交流”、“评价”、“行动”四种模式构成。不仅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以培养学生通识学科能力为重点,以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学习与交流。(2)个性:突出全球意识与空间定位的培养特色。中国地理教育以培养学生全球意识作为一大特色,普通全日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环境保护教学过程中,运用1994年至2000年不同时期“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历史资料,向学生提出任意选择一至两个时期的主题进行讨论并写出小论文的要求,并以小论文作为最终的教学评价标准[6]。此案例以培养学生全球环保意识为出发点,论文的最终评价模式由学生思考、收集、讨论、撰写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铺垫,通过学生主动性自发性的学习,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全球环保意识。德国地理教学以空间定位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特色,在德国地理新标准提供的以空间能力为教学重点的案例中,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于生活实践,设定学生极有可能在生活中会发生的情境--去听演唱会为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空间定位知识的积极性。在题目的设计中,题目(1)对Althoff酒店方位的描述是以考察学生位置的描述与地图的认知能力为主;题目(2)设计一条从Althoff出发到明斯特Aasee湖边的路线是以考察学生的绘图能力为主;题目(3)描述设计行走的路线是以考察学生真实空间定位与描述能力为主[7]。题目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力的不断构建。

1.3中国高中地理教育对学生地理情感目标的培养突出时代性中国在高中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上,与德国既有共性,社会责任感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又有个性,针对本国国情与社会发展资源与环保意识的构建,并将此意识的构建由本国上升于全球意识范畴(见表3)[2]6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有关学生情感的培养,以注重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为出发点,突出时代特性。例如,在有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教学内容中,中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提出的活动建议是: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变化原因,提出有关治理开发的设想[6]8。有关水污染的治理问题通过乡土教育对具体问题做细致分析,使得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更加深刻。

1.4德国高中地理教育对学生地理情感目标的培养突出历史性德国高中地理教育将高中学生情感目标培养设于个体的社会能力培养范围内,有对各民族平等相待和民族文化特有价值认可方面的培养,也有针对个体的人生历程中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尊重个体自我发展的权利等平等关系意识的构建(见表3)[2]62。德国特别强调对学生民族同等和文化特有价值认同感的培养,与其国家的历史密切相关。主要包括:(1)地理位置:德意志民族,处于内陆国家中间地理位置。这种欧洲中央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枢纽,地理位置复杂易受外来侵略。(2)历史政治角度:早期与古罗马帝国的长期拉锯战以及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使得德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极其缺乏。长期不稳定格局造就强烈的民族自卑情结,普通民众对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极度迫切[8]。因此在培养情感的地理教学目标设置中,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本国的民族与文化认同感,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德国针对学生个人反思的意识构建受到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人文主义运动凭借当时自然科学对“世界的发现”,有力推动了对“人的发现”[9]。在这种对人的力量的高度肯定下,德国将学生主观思想的培养放在主要位置,注重学生的个人反思;在教学上不以客观讲解为主要依据,不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标,而是放在人的培养的角度,以学生的主观发现为根本,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中最终学会知识,有关个人能力的培养远高于知识本身的培养。

2启发与借鉴

2.1教学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在地理教育理念的设定上,德国的“完人培养”理念跳出学科的桎梏,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做事”的培养理念升华到“教做人”的层面,教学的广度得到不断扩大。中国的“学科能力培养”理念对基础学科知识的夯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的深度上不断延伸。针对两国对地理教学理念的不同把握,在未来的地理教学中,我国可以尝试对学科能力培养不断挖深的同时,加强有关学科外知识的广度训练。例如: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发挥课前预习的效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学科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身边的多种途径学习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团队与个人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历史、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相互联系。

2.2教学实施由形而上向形而下过渡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德国高中地理的培养更注重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例如空间能力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出行问题。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升,而且具有一定实用性,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是形而下的培养模式。中国高中地理在学生培养上也注重解决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例如: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对家乡某条河流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对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资料收集与对比等[6]8,但对大多数相关问题与现象的教学仍然处于形而上阶段,有关地理知识的运用缺乏生活实用性。针对这种问题,在未来的有关学生培养方面,中国地理教学实施应更加注重由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过渡。例如:在学生外出旅游时,培养其能够快速运用所学地方时知识,算出时差与当地时间的能力;在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时,能够利用所学气象地理知识保护自身与他人的安全;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自身所学水循环知识合理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资源等。

2.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应宏观与微观并重中国高中地理教育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多突出个体与国家、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宏观层面的培养与平衡。例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培养为出发点;关注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的培养[6]5,以个体与国家关系的平衡为出发点。德国高中地理教育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更为突出个体与个体、个体本身微观层面的培养与平衡。例如:反思能力的培养,以个体自身价值观的培养为出发点;交流与讨论解决矛盾,以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平衡为出发点,而微观层面的价值观培养更有利于个人优秀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在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应将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有机结合,包括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本身四个层面,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具全面性。

3结语

地理教学目标作为整个地理教学环节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设置更加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目标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对中国与德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定位与维度构成等进行比较,发现:中国高中地理教育理念具有“专业化阶段性”特点,而德国具有“全面化整体性”的特点;中国高中学生地理能力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科能力为主,但德国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中国高中地理教育对学生地理情感目标的培养突出时代性,德国却突出历史性。启发:我们可以尝试在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培养不断挖深的同时,加强有关学生学科外知识的广度训练;在地理教学实施上更加注重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与问题;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波.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J].教学与管理,2012(13):59-61.

[2]黄蓉.中德地理教学目标比较研究[J].地理教育,2008(6):61-62.

[3]丁丽萍.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J].网络财富,2010,10-11.

[4]刘晋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报,2009(22):109-111.

[5]冯忠跃,丁尧清.德国中等学校证书地理教育标准[J].地理教学,2014(10):34-3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5.

[7]波恩.德国中等学校证书地理教育标准[M].德国地理学会,2012.

[8]张芳.民族精神与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复兴及启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摘要】初中地理内容包罗万象,随着时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也日渐广阔,传统灌输式的枯燥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将情境教学融入到初中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特定的地理知识形成更好的认知和体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地理;应用

一、引言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事实证明,通过情境化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地理知识,更容易引发兴趣和接受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突破教材的理论知识,让初中地理知识生活化、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情境的设计较为简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枯燥又局限的教材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如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始终选取单一的图片或者视频来“糊弄”学生的话,学生将会产生厌倦,长此以往,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目前很多教师设计一次幻灯片能连续使用多年不做修改,当时设计的情境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情境教学是与学生所求相脱节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课堂参与式体验较少

随着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虽然很多教师想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图片、视频等作为辅助,但是有时候教师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添加的媒体内容只是在学生面前一晃而过,没有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争论,学生依然是“局外人”。这样缺少参与式体验的情境教学是失效的,最终抛砖不能引玉。

(三)地理知识与学生情感结合不够

回归到现实生活,初中地理在课程的安排上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一周两课时,到了初二,地理教师更是要赶进度。因此,大多数教师设计情境教学的落脚点往往只是放在相对重要的知识点上,学生不能充分理解与体会,与学生的情感结合不够。并且教师多是选用一些孤立的情境片段,很少采取情境主线的方式,地理课程的整体性思想在教学中也就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1.创设多媒体情境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自然地理的知识较为抽象,如《地球和地图》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情境模拟和展示,用鲜活的画面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能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的奇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备课时应联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情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促使大脑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例如,初一学生在《陆地和海洋》章节中要认清七大洲和四大洋,教师根据不同大洲、大洋的特点,然后根据模块展示,让学生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如“赤道穿过哪些大洲”、“亚洲相邻的大洲有哪些”等相关问题,学生在读图中去总结答案,也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3.创设活动情境加入活动情境,可以极大调动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彼此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如在《黄土高原》一节中,学生制作简易的沙土模型模拟水土流失的实验可以轻而易举得出植被覆盖、流速大小以及坡度与含沙量之间的关系。又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节中通过角色扮演,群策群力提供不同的资源保护措施。

(二)打造学生为主体的绿色课堂

情境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本位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场景之中,组织和引导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操作实践能力,如在教授亚洲的知识时,让几个学生扮演亚洲临近的大洲和大洋,然后以亚洲为中心,准确报出各自方位。当然,也可以在创设情境前期,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如学习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时,可让学生自己扮演导游,并对旅游景观进行介绍。无论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还是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都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之后,学习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三)重视地理知识与学生情感的融合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爱幻想的思维,情境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纯粹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真的做到了教书育人,使地理教学富有更深层次的涵义。另外,教师需多开动脑筋,用情境主线的形式将内容贯穿起来,更加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整体性的把握,如在《印度》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等不同的小组,以西天取经为题,小组活动为载体,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们也在改革潮流中采用更新颖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虽然地理教学中仍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有效的情境教学能将知识生活化,多媒体情境更能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途径。

作者:杨洋 单位:南京市沿江中学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思考

【摘要】初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主体地位,提倡素质教育所尊崇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其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除了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还以科学探究的形式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为题,谈及笔者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在地理教学领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学;实施途径;探究性;学习

实际上,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运用的学习方式,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却处处碰壁,摆在我们面前种种的问题。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成功的背后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付出换来今天的成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人文地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

5.地理学科情景交融、情智结合、可拓展性强、开发性强、自然与人文并重、知识与生活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和人文品质。

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和其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一样有其限定的局限性,我们在初中的课程教学当中提倡研究性学习,为了彰显该学习方式的稳固性和开放性以及多元化的特性、特点,当然,初中的地理学科同样不例外的选择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方式,旨在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发挥研究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现他独有的优越性。实际上,新课程改革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充分体现它在初中教学工作展开中的地位。此时,初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又积聚出很多新问题。

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小组讨论的开展,当前的班级授课规模来看无法实现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问题探讨中,这也是其学习方式的局限性所在;

⑵传统的地理课程安排时间上还受限制,因此又出现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部分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实际上只需要花费课堂上十几分钟时间,而采用研究性学习就比较费时间,如“气温”课题等等,会花费比课堂讲解更多的时间;

⑶注重过程而忽略了知识点的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方式最大的缺点所在,难以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部分知识点学习;

⑷如大陆、岛屿、半岛的知识点学习就不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研究性学习上,这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概念性知识仅靠听讲、阅读就能掌握,换言之,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内容探究都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要科学;

⑸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对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有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看来,特别问题体现在农村中学,各种教学设备和资源都很欠缺,甚至有的学校仅仅只是用挂图和地图来完成地理教学,连地球仪也没有,多媒体教学就成了天方夜谭,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和学校方面在这方面做足努力;

⑹现用的地理教材其教学内容和相对应的教学条件变化还没有太大差池,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1.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思维

从培养学生思考品质和问题处理能力出发展开研究性学习,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影响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思维的目的。

2.发挥教师指导性作用

强调学生探究学习及问题解决能力的集合,展开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实际的身心特点出发,加以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3.地理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拓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展现多元化教学形式,用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欲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

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建议

⑴教师的教学观念体现“新”;

⑵有效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抗挫折心理,提高他们的耐挫意识;

⑶把握好时间分配规律;

⑷学生的研究课题选择体现以小见大,易小不宜大。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方式无论在学生学习中还是教师教学中,都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依然是结合学科特点成为发展的趋势所在,而合理、科学的研究性学习则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来将其特性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李玉顺.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6(增刊),261.

[2]宋美侠.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史地政论坛,2009,(1),86.

[3]黄春丰.初中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教学时空,2007,(5),55.

作者:孙亚红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十七中学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摘要】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想要发展进步,那么创新将是赖以发展的核心内容。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初中地理知识的课程时,往往只注重教授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忽略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这方面的意识不足。将新课标的改革内容作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发展方向,以新形势为当下背景,讨论如何增加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并且解决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创新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并给予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能力;培养建议

创新是一个国家能够发达的重要条件以及核心方向,我们这个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各国的经济实力飞速增长以及社会中存在的激烈的竞争形势,这种情况的发生,让国家、社会甚至个人的成功,都有着创新因素的影响,也奠定了创新的地位基础。在这个被知识包围的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让你在这个有着激烈竞争的社会里站稳脚跟。所以,地理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注重增加孩子们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意识,让孩子们在创新方面有自主性,增加他们的创新兴趣,让他们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研究,并且可以将其灵活应用。

一、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授初中地理知识时,如果采取的教学内容不新颖,无味,这会大大降低学生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欲望。所以,若是老师的讲课生动有趣,内容新颖吸引人,学生们对学习这些知识自然有了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自然就上升了,这也是大家最想要的场景,效果自然增加了。但是,教师怎样才能实现出这样的教学成效的呢,有些人认为,在讲课前,老师需要认真备课,准备讲课内容。在备课这个环节中,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构建,在知识结构里,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知识库,将知识一环一环连接起来,方便学生们思维模式的完整建立。另外,需要改进授课方式,不能只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比如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气氛。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通过地理学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合理运用地理图册

地理图册的功能就是让人们可以直接看出某处所包含的地理事物和规律。同时他就相当于地理知识的一种语言并且也是第一种。如果能合理的运用地理图册,学生们就能更好的学到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同学们对事物的洞察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比如,同学们可以阅读并学习一本关于地理知识的书,通过中国地图上所画地方的地理特征,比如颜色等,通过自己的思考、推断、总结,找出该地的根本特征,类别以及内外的关系。这在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我国地型的了解程度,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联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

地球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温度、地域、江河、工业、能源等,他们之间都是有某种联系的,互相约束或是互相作用。不敢怎么说,它具有综合性质。老师在给学生们授学时,要多用对比的手法,适度的将地理知识整理、综合,给同学们多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相信以及现实生产情况的内容。例如比较下江和海的特征,温度与气候的特征,找出他们自己的区别与联系,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概念知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探究、对比以及综合的能力。

三、将多媒体融入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都是通过口头讲以及板书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导致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无法有效的提升。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老师可以将多媒体融入到课题中,再讲课时需要用到图形展示时,就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用鼠标移动点击要将的内容,让他们看的更直观。也可采用动画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填写。教师将采用直观与理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地理图册,在讲课过程中,加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许多地理事物可以立体化的展示给同学,加深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构建有关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

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方式中,一些教师因为在自身思维能力不足,从而忽视学生的创新思想,让同学们依照传统的方法跟着老师学习,这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固定化,思维模式大致相同,没有创新力。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人才就不符合新时代的国家与社会的人才要求。所以,在进行新课标改革情况下,老师不能压制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学生有了新的思维和思想,老师应该摒除旧思想,鼓励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老师在讲述初中地理知识时,需要注重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根据材料情况进行教学,根据学生们的自身情况,给予适当的读书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最大力度的挖掘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讲述这些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时,老师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最大程度的激励和确保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升,通过完善教育制度,制定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点的创新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建青.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

[2]叶存香.探讨地理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

[3]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2,(04).

作者:马宁 单位:宁夏西吉县第三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应用及其反思

摘要: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在困难面前大刀阔斧。有人因为跨界成为另一个行业的翘楚,也有人通过合作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总听到有人说学历没有学习力重要,其实就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较量。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学,忽略了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合作精神,那么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就是形同虚设而已。在课堂中如何做到合理分工,合作学习变成了我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让中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学习中应用到合作学习更是今天的主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合作学习;应用反思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可以靠单打独斗就可以独步天下的时代,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如果说匠人精神旨在精益求精,那么合作共赢就是查漏补缺、发挥所长、互助互利的完美配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走入职场之后,这种精神显得尤为宝贵,但是培养合作共赢的精神如果在进入职场之后再实施,只怕是为时已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素质教育也要在合适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学生的合作精神自然要从合作学习开始培养。初中生从小学毕业后,离开了之前熟悉的同学和老师,进入新的集体中,如何培养他们在新环境,尤其是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初中地理教学为例,如何加强合作学习的应用,我们将共同研究。

一、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

(一)地理学科的特点之综合性

地理在高考被纳入文科范畴其实一直误导了大家很多年,认为它就是和历史、政治一样的文科性质的学科,实际上,地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囊括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除了基本的认知和了解,更多的是很多的技术分析和研究,例如整个地球的环境分析就是各个圈层的分析和结合,不仅有自然现象,还会出现人文现象以及更为复杂的有机组合。地球是圆的,想要看到它的整体面貌不是一个单一的视角就可以解决,同样学习地理也一样,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完全掌握。

(二)地理学科的特点之地域性

地理学科的空间分布于空间结构非常复杂,需要在学习的时候明白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还能对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运用自如,这就要求学习的人必须有很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三)地理学科特点之实践性地理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在现实生活的应用可谓数不胜数,例如我们出国时候的时差计算、海洋船舶的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甚至渔民在什么地方容易捕捞到大量海产品都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这只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部分,到了人文科学中,地理不仅让大家熟悉了南北半球的人文特色,连吃货的地图都做了最好的注解。

(四)地理学科特点之开放性

由于地理学科中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它和历史最大的差别就是所有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的,大到整个地球每天都在变,小到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会日新月异。

二、如何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我们常说的团队合作在一个企业中不是以整个公司的团队为目标,而是在公司内部通过不同分工组成的各个部门,有共同目标的一个小团队,让他们以自己岗位的要求为前提,在工作过程中讲求个人竞争,更注重团队合作。在地理学科特点的指导之下,把一个班级分成一个一个小组,建立小组性合作学习。

(一)注重老师引导,鼓励学生多多参与

能否发挥小组内的合作优势,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个时候就开始考验老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分组作业之前,老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这节课程中,需要让小组的各个成员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疆域进行总结和概括,最后由一个小组成员进行总结性发言。那么综合的结果就会变的完整,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会呈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先从世界地图中找到中国,具体的经度、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确定,疆域面积的确定,行政区域的划分等等,要把中国疆域的分布、特点都囊括其中,就需要小组内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目标。

(二)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分组,小组学生内部要分工明确

学生参与合作之中已经开了很好的头,但是如何检验合作学习的效果才是整个分组合作学习的终极目标。

1.分组要讲究优势互补

想要开始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之前,不能单纯地利用座位进行小组合作。老师需要做到合理布局,考虑如何分组才能达到最佳的结果。将同学们的学业基础、长处、性格特点综合之后,需要将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互补的筛选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任由学生根据个人关系或者兴趣爱好组成小组,就会容易导致大家只在乎在一起的愉快程度而忽略学习任务。

2.分组学习需要精神领袖和后勤的明确分工

分完小组之后,还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性格,进行职务的确定。有精神意见领袖精神的可担任小组长,爱学习爱钻研的可以分为学,喜欢维持秩序的可以分为纪律组长,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职务并承担自己的职责,当然也要明确大家的任务分工和学习目标。在整个合作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各自明确的分工,还要注重整个小组的平衡发展,不能让同组的小伙伴被落下,也不能一人独大,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在合作中除了完成学习任务,还要能做到小组的氛围融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老师在对小组成果评价

时做到科学有效,激发热情当小组的阶段性任务完成以后,会有自己的成果报告阶段,需要老师对整个小组以及小组成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对表现优异的人和取得进步的人都要进行真诚的肯定和赞许,对于小组付出的同学也要做到肯定和鼓励,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热情,积极参与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去。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反思

我们不仅要积极的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将理论经验再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老师的全面评价很重要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和反应都加以及时的关注,必要的时候,要做到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对出现的问题也要在先肯定优点之后再委婉的建议,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当下一个阶段学生有了改进和进步的时候,更要给予必要的肯定,进行全面表扬。要在各个环节中都将评价渗透其中。例如《中国的疆域》这节课程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各个方面知识学习及掌握的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态度、配合默契指数、制作汇总报告的能力都进行全方位评价,让他们意识到各自的能力和合作的强大魅力。既要肯定团队,还要把个人在团队的作用进行适当的肯定和赞许。

(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评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分工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小组成员越来越熟悉,他们之间的互动除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还要加强在一个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的相互支持和自我改正意识。让学生之间的评价多发现小组成员的优点,同时还要反省自己身上的缺点。让学生养成发现别人长处并充分发挥团队成员长处的习惯,更要养成一日三省吾身的优良传统。不能有功劳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这种错误心理。学生在互相表扬的时候也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同时增加自信心,对以后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相对老师来说更是一种绝对有水平的教学策略。只有不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才能有实现高效的学校成果。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提出合作学习的理念,无疑为课堂氛围打了一剂强心针,让老师教学更全面,也更轻松,让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加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非常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应用,当然,我们也要积极反思这个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断缩短这种距离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甘秋红.地理合作学习模式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Z5).

[2]王志刚.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及对合作学习的探索[J].文教资料,2007(5).

作者:严素兰

第四篇:探究美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美育已经被融入到各大学科中,丰富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初中地理教学作为初中重要教学部分,同样需要融入美育,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地理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美育;渗透

众所周知,美育能够美化人的审美观,提高人的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所以长期以来都是各科目教学所要融入的主要教育内容,能够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及对美的鉴赏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必要和重要的,初中地理教学作为初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初中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更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育是提高学生“美”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观,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从而培养人们“美”的发现能力、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所以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愿意接受“美育”,初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将美育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及鉴赏能力,为学生以后创造“美”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更加了解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1]。

(二)美育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

在我国,任何学科进行教学时都或多或少灌输“爱国主义”,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爱国精神高尚的人才,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也毫无例外地渗入“爱国主义”教育,美育恰好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尽可能发掘初中地理学科中的美育素材

初中地理不仅涉及地理知识,还涉及气候、环境、人文及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所以在初中地理学科中不仅能够发掘出科学美的美育素材,还能发掘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等美育素材。1.科学美。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多,不仅包括丰富多彩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还包括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和“气候变化”等知识,这些领域都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所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学生要积极发现其中的科学美,并追求这种美,以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自然美。地理学科中“自然”方面的教学内容最大,涉及的范围最广,如地质、地貌、地形、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所以要充分发掘初中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以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2]。

3.人文美。初中地理学科中还含有人文景观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文化遗迹、民族风俗和传统艺术作品等,使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的地理学习中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及民族风俗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教师要尽可能发掘初中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美”美育素材,以实现地理课堂上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调用来丰富和活跃课堂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调用来丰富和活跃课堂,目的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地理教学中各种“美”,如人文美、科学美及自然美等。

1.引进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功能、视频功能及音频功能等,结合学生实际及地理教学内容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使学生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及视频等就能了解地理知识,也感受到地理学科中的各种美[3]。例如,进行七年级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板块的运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相关地图、景观图和模型等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海陆的变迁,同时激发学生对世界地图的想象。

2.教师要增加自己的教学语言感染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让他们在生动幽默的语言环境中发现地理学科的艺术美,如在讲七年级下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时,教师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来表达地理学科中日本的地理环境的特殊之处,让学生了解到“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同时让学生了解日本还是一个加工贸易极为发达和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国家,是对我们影响力较大的国家[3-4]。

3.将地理知识与文学相互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美,以激发学生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对于地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优美自然环境等知识,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诗词、谚语等来展现地理教学的意境美,诸如八年级下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功能展现“西双版纳”景区等,然后引出关于“西双版纳”的相关诗词,让学生感受织金洞的意境美。

(三)将美育渗透到地理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去

第一,增加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第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实际以及对“美”的观点,然后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制订地理课堂中美育的具体教育方案,并加以实施;第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欣赏自然美景,以提高他们对“美”的发现能力、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第四,在带领学生到课外进行自然景观观赏时,教师要对自然景色、名胜古迹及民族风情进行详细讲解,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向往,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4]。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掘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科学美及人文美,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另外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活动中融入美育,来实现美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最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作者:李贤春 单位: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法的应用与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重要性,同时对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怎样使用进行分析与思考,主要是根据课堂实践中相关环节来探讨地图的作用,其中包括:新课的讲授、巩固新课和导入新课,提供一些学生如何利用地图来进行学习和分析的问题。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图使用;初中

一、引言

地理课程就是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就是对地理实物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深切认知更多的自然环境,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可以将一些地理空间缩小到一张纸上,而且学生可以通过读图来获得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地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引导学生读图和看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

(一)将地图导入新课中

在地理教学中,在学习关于降水和降水分布特征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图片和视频,或是撒哈拉大沙漠景观,用实景地图来展示降水分布特征,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同学们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教师分析完降水分布特征之后,可以接着让学生思考降水量存在差异的原因,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再提供合理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将抽象知识与地图结合

在学习各个大洋和大洲相关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摹各大洲和大洋的轮廓来认知它们,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图像来填写各大洲和大洋的名字,以便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地图或是多个地图来讲解内容,比如在分析语言和人种的分布等内容时,特别是在讲世界气候等内容的时候,更适合结合地图来分析,教师可以选择三幅不同的气候的景观图,让学生对每种气候的特征进行学习,同时根据地图分析每种气候的分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讲解。在讲解“地势和地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我国地形和地势分布特征图挂出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丘陵、盆地、平原、山地等,同时了解每种地形和地势的区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地图,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习惯,地图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地球仪、世界政治地图、世界语言地图等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

(三)使用地图巩固旧知识

教师在进行单元总结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图形,请学生来填写相关内容,或是用一些考试问题的形式,请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温习,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如何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一)规范学生读图

学生在做一些地理知识题目时,要看清楚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地图属性和如何准确阅读地图信息。一般图形覆盖范围广,包含信息多,如何让学生通过分析地图来获得想要的知识和信息,首先就是要明确地图标题是什么;其次就是分析地图的注释和图例,这是看懂地图的最基本要求,很多学生在读图的时候,会忽略地图上提供的注释和图例,将海洋作为陆地了,将道路分析成河流了,这样会影响学生对地图判断的准确性;最后就是根据题目分析地图内容,想要有效地分析地图内容,必须熟练地掌握地理知识,才能提高读图效率。

(二)培养学生读图和画图的习惯

有些学生因为不会画图,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也就不擅长用图,这样也会影响学生读图和看图的效率。教师可以在平常教学中,多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知识分析,同时也多培养学生看图的习惯,或是通过画图和填图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如果有部分学生不愿意画图,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一些地图剪下来裱在书里,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后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地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和看图的习惯。(三)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来进行学习和记忆,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地理实物和地理要素等知识,了解它们彼此的关系,将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地图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在归纳学习过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来表现,这样不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角度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读图和看图的能力,以此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学会从读图中获取知识,充分了解地图的构成要素,熟练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读图效率。

参考文献:

[1]谢旭光.浅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新校园:阅读版,2016(10).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效地理;情景教学;现实情景

地理学科是一门严谨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有明晰的空间想象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反观我国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会发现学生对地理知识教学的重视程度、改革发展程度远不及期望,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刻板的问题。本文即针对当前高校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原则及策略。

1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模式刻板单调

高校地理学科本应是一门相对活泼的学科,其中涵盖了人文性与实践性,在严谨的科学探索中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奥妙。然而综观我国当前的高校地理课程设置及开展,却存在着诸多不尽意之处:高校教学本身以大班授课为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工作久未见突破,教师的讲解+地图的演示,似乎已经成为地理学科教学的全部,多年未有突破。教师在课堂中一边讲解,一边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取代了传统的粉笔在黑板上手画地图以及模板挂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甚至会感到枯燥乏味。固有的模板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加之不同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难点也不同,需要的教学表现也不同,单调的教学方式也同样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发展。

1.2教学内容长期未有变化

当前地理学科教学运用的教材还是上世纪80年的教材,即使稍微近一点的教材,如2004年《世界地理》教材,这也是当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教材中出现的数据近一点的也是2000年的内容,与当前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陈旧,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这部分教材的运用,有着较为经典的意义,知识模块也较为明晰;然而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大,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教师而言,对陈旧的内容进行更新,也成为教师的一项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长期未变化的知识内容,成为对地理教学发展的重要阻力。

2高校地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及注意事项

情景教学法是随着新课改发展而逐渐被普及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带着新时期、新思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识、探索知识,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体味、感悟知识,将人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中带学生周游世界、环视宇宙。在高校地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前提是教师转变教学思路,而具体的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情境的创设,也需要教师做出努力,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体系,寻找到教学创新的途径。其二,紧扣教材展开情景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在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教师制定情景需要紧扣教材,由此会有三种意义:一是符合教学发展,使情景与学生的认知相一致,实现教学的有序展开,能够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二是能为教师做出参考,部分教师对情景教学法还不熟悉,尤其是高校的教师,多数都有着较高的知识文化,甚至有着高深的研究课题,但所缺乏的也恰好是对教育学内容、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情境教学法依赖于教材进行情景设定,也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三是对教材的更新与发展,前文已述,教材内容与时代存在着脱节,在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以新的教学案例填充传统知识点,寻找到教学的突破发展。其三,在情景创设过程中也要关注到师生的互动。情景教学法是为学生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既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也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获得相应的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工作。

3情景教学法在高校地理教学的运用策略

3.1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

在当前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能够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四季的变化、刮风下雨,这些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自然变化,都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背后蕴藏着普遍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于知识的学习,通常是从表入里,逐层递进的,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转换为课堂的情景模式,使学生在其中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实现地理教学的全面发展。生活情景的带入,能够使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被拉近,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学习的兴趣。加之多媒体技术的融入,能够使日常见到的地理知识变成一种模型的存在,使学生更为积极的探索其中。例如,在教学中“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地理问题”,老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生活阅历,谈一谈自己眼中南北方的农业的差异,南方农作物是否适合在北方成长,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自己的生活很近,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主动权[1]。

3.2地理教学创设角色情景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入角色场景,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直接体味其中的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进入到情景中,在对角色的扮演与把握中真正的去体味知识,寻找教学的突破与发展。例如,在讲解“旅游地理”模块儿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地方的地方标志,进而展开分组讨论,如一个小组内学生分别饰演兵马俑、埃菲尔铁塔、大风车等,使学生在饰演不同的地方标志时想到不同的城市,并对不同的城市进行介绍。在当前地理教学中,创设角色情景,能够使课堂更为活泼,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去体味与探寻知识,扎实的掌握知识,这也是当前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2]。

3.3融入新闻场景的地理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日常的新闻融入到地理场景中。地理学科想要取得发展,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并不一定是绝对的围绕着学生的真实生活,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性。在教学中,引入新闻场景,即时政的资料,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为鲜活、更具社会性的资源内容,将其转化为合理的场景,能够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地理在社会中的出现与运用,能够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发展。在融入新闻场景的过程中,是对地理学习的补充与全面发展[3]。

3.4地理教学中融入电影场景

在当前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入丰富的电影资源。电影作为一种影音资料,能够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随着电影中的主人公去周游世界。电影作品带入到课堂,并且创设到教学情景中,能够对学生的视觉造成冲击,能够实现教学的全面发展,并且创设轻松的环境使学生投入其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多模态全方位的突破,是对严肃的地理课堂的进一步发展与丰富[4]。

3.5创设问题情景

在当前高校地理学科教学中,设立恰当的情景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发展。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地理现象,并且从中发现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等。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如在讲解“海洋环境教学问题”时,可以从“马航MH370飞机失事”的情况着手,如分析飞机航线、海洋风向、失踪的路线等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情景,能够使学生快速的成长,寻找到知识学习的突破点,在很多时候,教师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全面推进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在当前高校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地理学科的进一步突破发展、教学工作的发展及完善。运用情景教学法对地理课堂进行更新与突破,能够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实现教学的完善与突破,并且进一步加强到学生对课堂的掌握能力,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孙伟民.谈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嘉兴学院学报,2002,21(8):65-66.

[2]周金刚、高建敏.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激发其地理学习的积极性[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16(3):57-58.

[3]张淑艳.初中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4]陈立平.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整体专业素养不容乐观。本文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实际,从加强自我反思、参与专题沙龙、促进校际合作、利用网络教研等方面,探讨了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环境条件所限,我国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地理教师在整体素养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职业认同感等均需进一步提升,同时教师继续教育能力不足、教研活动开展不充分、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缺乏必要的支持条件等客观因素也在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以下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以供探讨。

一、加强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的检视和反省,也就是教师对自己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教学情况所进行的一种回顾、分析和总结,通过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更新观念、改善行为、提升水平,形成对教学现象、问题的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比较少,自我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从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总结教学、提升素质。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反思,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方面入手,其自我反思的方式示例见表1。

二、参与专题沙龙

专题沙龙即以地理教学主题为载体,围绕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热点、焦点和实际问题而展开的活动,多以思考为主要形式,以观摩和交流为基本途径,以教学随笔、观后评议等反映活动结果。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本来就资源匮乏、外部发展环境较差,应积极主动地与同行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参与地理专题沙龙不失为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重庆市地理教师的民间组织———山水地理沙龙,就经常组织城乡地理教师共同开展专题研讨,通过活动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目的,其活动开展示例见表2。

三、促进校际合作

校际合作即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专题的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地理教师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方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教学环境相对欠佳,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无论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农村中学地理课程多由不具备地理专业知识的教师兼任,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堪忧。因此,加强城乡之间学校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共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校际合作,主要应突出以下方面。

1.资源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统筹教学资源配置,联通各校校园网,实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应建立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协作各校在教学设计、阶段检测、课件制作、活动实践、教育心得等方面,实行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

2.教师互换

城乡协作学校之间应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可让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同时轮流选派城市学校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到帮扶的农村中学任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学校中学地理教师资源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建立—个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充分流动的、城市有效支援农村的教师管理体制。

3.联合教研

协作学校之间应构建城乡一体化校本教研平台,通过定期会议研讨、网络交流等方式研究和解决共同存在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城市学校地理教研组的辐射示范作用。成立联合教研组,每学期联合开展2~3次研讨活动,相互听课和交流经验等,重点解决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四、利用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即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学研究、研讨形式,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教研模式。农村学校信息闭塞、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与传统的教研模式相比,网络教研更能满足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对教学问题及时进行研讨解决的需求,而且可以跨时间、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地畅谈交流,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讨可借助以下几种平台。

1.教师博客

教师博客是教师展示自我、探讨交流的平台。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传统时空局限,展示其教学工作、教研交流等方面的体会感受,记录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问题讨论等教研足迹,为自己及同行提供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经验。借助博客,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优秀地理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地理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对话,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建议,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可以说,博客为交通不便、资源欠缺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

2.学科QQ群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QQ群教研逐渐兴起,这是利用QQ群聊功能进行网上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教研方式,灵活方便、互动性强。QQ网聊支持文字、语音、视频的实时在线交流,借助这个平台进行研讨互动,能实现异地零距离研讨以及与优秀地理教师的零距离接触。活跃在中学地理教师中的学科QQ群很多,如重庆市中学地理教研群、星韵地理@重庆群、百强校高考地理教师群、全国地理教师旗舰总群、风向标湘教教师交流群、风向标团队任务运作群等。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QQ群网聊,可以发现一个更宽阔的教研天地,拓宽视野、提升兴趣,也可以更直接地发送自己的困惑、思考、感想、收获等,与大家交流、共享,在群聊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有益的教学建议。

3.BBS论坛

与教师博客、QQ网聊相比,BBS论坛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也可能受到上网条件制约,不一定能适时参加网络教研,未能参与网络教学研究活动,但也能从众多回贴中收集相关信息,从他人评论中感受研究成果,以此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进行交流。

4.微信平台

互联网+时代,微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功能和应用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微信平台已经成为继博客、QQ群、BBS论坛之后开展教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网络工具,更为方便快捷、更注重隐私性。利用微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微信“朋友圈”具有的转载、转发链接等功能,加上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传播以及语音对讲留言功能,非常便于信息的分享以及新资源的生成。对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更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了解地理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关注最新的地理教学咨询,将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成果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叶秋菊.微信教研:引领教研新时尚[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6(4):61-63.

[2]李尚卫,周天梅.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标准、途径[J].教育探索,2010(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