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管理范文

创新管理范文

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范文第1篇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功能地位发生深刻变化。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权益分配管理、成本管理等等,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经济管理活动。它不仅赋予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利,同时也将现代企业理财置于瞬息万变、高度风险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观念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财新观念。

(一)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在科技创新和其成果转化过程中使得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成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价值最大化调整为:在保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取优秀人才,形成最佳的良性结构知识流。

(二)做好企业财务关系的创新

企业财务关系由内外协调转向侧重于企业内部人本化管理。因此,企业决策阶层及财务人员应当从企业奖励制度、人事选拔等方面去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这将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因此成为企业财务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做好企业筹资管理

企业在筹资决策时,在筹资渠道与方式的选择上,尽可能把视野放在国际资本大市场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资源和融资方式。更重要的一点是知识、技术创新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加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价值最大化已从过去以资本筹资为主转向以无形资产筹资为主。

(四)做好企业投资管理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和以人才引进和开发为主的人力资产的比例将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新领域。

(五)做好企业收益分配

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共享资本收益。其中,物质资本的提供者提供财务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分配企业收益;直接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赚取工资收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组织指挥生产,经营企业,不仅获得工资收入,而且也凭借管理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技术创新者一方面获得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也要凭借技术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六)做好财务指标的分析

反映知识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必然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必将十分关心和重视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要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就要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突破口,围绕资金运动这根主动脉,加大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

1、建立资金投入保证机制,抓好资金的源头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测、论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程度,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筹资成本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设法筹足项目资金,优化企业资金占用结构;要运用财务预测方法,确定最佳购存点上的资金匹配结构,并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财务分析制度和以货币回笼为中心的销售责任制,便于分析和找出资金运行偏差,适时进行资金结构调整。

2、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抓好资金的流程管理。一是完善现有企业资金运行形式,模拟银行结算,拓展资金成本的核算内容。二是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形成既要“借鸡下蛋”,又能“以蛋还鸡”的良性循环。三是集中资金的使用效益,减少因资金分散占用,避免多头开支的弊端。

3、建立资金补偿积累机制,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财务部门要对企业资金进行统一管理,集中调度,防止资金过多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投资等方面,尽可能地把有限资金投放到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经济效益的产品中去。同时,企业应合理制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把税后利润尽可能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促进企业自我滚动发展。

(二)加强成本管理

1、提高企业成本意识,使每个职工充分认识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其次,要实现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并大力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客观评价成本中的业绩,实行成本否决。

2、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包括合理确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品产销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同时开展价值工程活动,把产品的设计、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3、拓展成本考核范围,健全成本考核体系。财务部门在考核产品制造成本的同时,还要考核产品质量成本和责任成本。在考核有形成本时,还要注意产品的无形成本。要强化成本考核力度,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设立责任成本中心。财务部门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的全面性、权威性,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绩效,实现成本否决制,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三)落实会计人员职责

随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会计工作从单纯的报账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从以往单纯的事后分析转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这种新模式。作为会计人员要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认识,摆正位置,充分落实会计职责,转变会计职能,参与企业决策。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全面完整。

创新管理范文第2篇

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IT)是企业创新的助推剂。从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运用计算机来计算工资,到数据库、互联网、电子商务,无一不是IT技术的功劳。

所以,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也有人将创新比喻成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

国外有关专家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培训班上曾经做了这样的游戏:主讲人手上有一个白色信封,里面可能是50元钱,也可能是一张罚款单,也可能是别的惩罚。你有三种选择:(1)可以打开信封,但必须遵从信封里的要求,(2)也可以不打开信封,(3)还可以传给同伴,让同伴打开。究竟作何选择?

不打开信封,就意味着一切在停滞不前。这样尽管无风险,可是机会会悄然滑过。原地踏步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倒退。发展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把发展看成是现实的突破,好比那个信封,撕开它就意味着对现状的突破。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二、什么是创新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

按照管理大师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5个方面内容:(1)引进一种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新的市场(4)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5)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其实,还应包括观念和思维的创新。这是最重要的。中央党校有位教授在总结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特区拓荒者的观念创新,就不可能有制度的创新,更谈不上深圳的惊人成就。

创新的特点

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具有价值。

1、新颖性。新颖性包括三个层次:(1)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2)局部新颖性(3)主观新颖性,即只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2、具有价值。这个特点与新颖性密切相关,世界新颖性的价值层次最高,局部新颖性次之,主观新颖性更次之。

大卫.史密斯发明了"邮包炸弹"梅利莎病毒,到案发时已使100万台电脑瘫痪,造成80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这不是创造价值,而是价值大破坏。

创新的分类

提起创新,人们往往联想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其实创新的种类远不止这些。创新主要有七种:(1)思维创新,(2)产品(服务)创新,(3)技术创新,(4)组织与制度创新,(5)管理创新,(6)营销创新,(7)文化创新。下面逐一介绍。

思维创新

这是一切创新的前提。任何人都不要封闭自己的思维。西方有人召开头脑风暴会,就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注意),定的目标是1小时内想出100个。原来以为至多能想出50个,结果却是103个。

若思维成定势,就会严重阻碍创新。有些政府部门或国营企业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人。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公司不断招募新的人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望其带来新观念、新思维,不断创新。国外近年来还出现了"思维空间站",其目的就是进行思维创新训练。97年麦肯锡帮助平安进行改革时震动很大。当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思维方面的。下面的案例对我们颇有启发。

产品(服务)创新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是产品创新。对于金融服务而言,主要服务创新。手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从模拟机→数字机→可视数字机→可以上网的手机。手机的更新演变生动地告诉我们产品的创新是多么迅速而高级。英国70年代首创传统型分红保单。平安保险在大陆率先推出"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产品"(unit-link)。现在平安正在着手筹建callcenter,这在大陆也是创新。麦考密克(CyrusMcCormick)的收割机和Intel的微处理器是创新的典范。

技术创新

就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人们把军事上核技术转移到核电站建造上;平安保险总精算师StephenMeldrum制定的标准被采纳为英国行业标准等等皆是创新,举不胜举。不过,我们在此很想介绍一下世界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Wal-mart)的技术创新。沃尔玛1985年启用HughesNetworkSystems六频道人造卫星。老板SamWalton通过录像带可以同时对所有员工讲话作培训,每一家分店都与阿肯色Bentonville总部相连,分店的温度、销售业绩、顾客的停留时间、购买行为模式等信息统统汇集到总部。沃尔玛还是世界上第一家试用条形码即通用产品码(UPC)技术的折扣零售商。1980年试用,结果收银员效率提高50%,故所有Wal-mart分店改用条形码系统。

组织与制度创新

组织变革和创新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情景理论和行为理论。系统理论--组织是一个开放、有机和动态的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技术系统、管理和行政系统、文化系统。其特点是相互联系,一处改变,其他会跟着改变。典型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是通过员工态度、价值观和信息交流,使他们认识和实现组织的变革与创新。情景理论--在企业中没有一个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管理理论和方法。行为理论--企业中人的行为是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企业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改变人的行为风格、价值观念、熟练程度,同时能改变管理人员的认识方式。

组织与制度创新主要有三种:

1、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如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流程改造,改变岗位及岗位职责。调整管理幅度。

2.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知识的变革、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GE总裁韦尔奇执政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革GE这部老机器。有一个部门主管工作很得力,所在部门连续几年盈利,但韦尔奇认为可以干的更好。这位主管不理解,韦尔奇建议其休假一个月:放下一切,等你再回来时,变得就像刚接下这个职位,而不是已经做了4年。休假之后,这位主管果然调整了心态,象换了个人似的。

3.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任务重新组合分配,更新设备、技术创新,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

管理创新

前面提到,世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环境情境作为自变量,管理作为因变量。Intel总裁葛洛夫(AndrewGrove)的管理创新:(1)产出导向管理--产出不限于工程师和工厂工人,也适用于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2)在Intel,工作人员不只对上司负责,也对同事负责:打破障碍,培养主管与员工的亲密关系。有人把管理创新划入组织与制度创新之中。

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指营销策略、渠道、方法、广告促销策划等方面的创新。马总的报告《平安新价值管理文化--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完善平安企业文化》中提到的彼得·沃首创保险电话直销。上海寿险提出"营销文化"的概念。重庆产、寿、证联袂进行交叉销售,并创办客户学校,为客户和准客户提供综合服务。通过文化促销,重庆产险获承保一家美资电厂。Avon的直销和Amway的传销皆是营销创新。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平安新价值管理文化就是创新。平安厦门分公司(寿险)传经送宝,帮助厦门地税部门创建税务文化。

什么是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是什么?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1、管理的创新,2、对创新活动的管理,3、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而且要求整个组织和成员是创新型的。

当今的趋势是由单项创新到综合创新(全方位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三、如何创新

首先,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前面介绍的七种创新,缺一不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不可偏废。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创新,也存在创新的可能,不管该岗位是多么平凡。请看下面的案例:

德国农民卖土豆时把土豆分成大中小三类,这样卖比混着卖能赚更多的钱,但分土豆工作量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斯家卖土豆时从不分捡,但也能卖好价钱。奥秘何在?原来他们先把土豆装进麻袋,然后再选颠簸不平的山路走,等到城里时,小的落在下面,大的在麻袋的上面。道理就这么简单。

平安将创新作为企业价值观之一,平安团队价值观--"团结、学习、活力、创新";平安经营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新、人新我恒。

其次,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许多跨国公司都建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

第三,公司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投入,国外公司的产品研发费用每年动辄数亿,数十亿美金。为了开发unit-link,平安专门成立了项目小组,先后花巨资聘请国外精算师和咨询公司参与。巨人集团的脑黄金生物制品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投入不足。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也需要投入。比如为训练员工创造力所花的费用。

最后,加强创新方面的训练,提升创新技能

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四、若干重要创新工具和方法

1、头脑风暴会系列(A·奥斯本所创)

规则:5-10人,其中一人为主持人,1-2名记录员(最好不是正式参加会议的人员),人人参与;会议时间为1小时之间,地点不受外界干扰,自由奔放,严禁批判(延迟评价原则),求数量,善于利用别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路。试验:在1000多公里外的电话线被雾淞所损害,无法进行远距离通讯联络,怎样在最短时间内修复。参与者为飞行员,他们想到第36个主意才是使用直升机。

2、头脑风暴会的几种变异形式:

A、默写式头脑风暴法(西德人鲁尔巴赫所创)6(人)3(个主意)5(分钟)法(用卡片)

B、卡片式头脑风暴法

(1)CBS法(日本人创)--最初10分钟,各人在卡片上写设想,接下去30分钟,轮流发表设想,余下20分钟,与会者相互交流探讨,以诱发新设想。(2)NBD法--5-8人参加,每人提5个以上设想,一张卡片上写着一个设想。会议开始后,各人出示自己卡片,并说明。若有新设想立即写下来。将所有卡片集中分类,并加标题,然后再讨论。分项检查法3、多路思维方法,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想问题,Why→Where→Who→Whom→What→How,二战中,美军使用这种方法改善了许多兵工厂的工作。有无其他用途,加减,综合(组合)。例如,改变光线波长,发明了紫外线灯、红外线加热灯、灭菌灯。

4、类比、联想创新法(略)

5、信息交合法

我们通过案例来说明信息交合法。

曲别针有300000种用途。

1993年夏,世界创造学会研讨会上,日本专家村上幸雄说,请诸位动动脑筋,说出曲别针的各种用途,看谁说得多而奇特!与会者大约说了20来种。有位先生递条子说有3万种。其他人不信。第二天这位先生写上"曲别针用途求解",讲四字概括:勾、挂、别、联。要突破这种格局,创造性地讲出曲别针的千万种用途,可用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曲别--总体信息分解成材质、重量、体积、长、截面、颜色、弹性、硬度、直边、弧10要素,把这些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X轴、再把有关人类实践活动进行分解,连成信息标Y轴。两者垂直相交,构成信息反应场。新晨

每轴各点上的信息依次与别轴各点上的信息相交合。奇迹产生:Y轴的数标与X轴上的"弧"的要素交合,曲虽针可弯成1、2、3、4、……、9等数字,也可变成+、-、×、÷等。

Y轴"电"标与X轴"直边"或"弧"相交合,曲别线价导线或线圈。

信息交合法的三条原则:

(1)整体分解按序列得出要素;

(2)信息交合,各轴每素逐一与别轴的相交合;

(3)结晶筛选原则,找出更好的方案。

创新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管理;企业;规范运作

一、创新管理是核心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的企业,就不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快速发展和壮大,创新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一)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但有的企业的生命周期较长,连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持着成熟期,而有的企业的生命周期却很短,从成长期迅速进入衰退期。分析原因,一方面跟企业所在的行业类型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跟管理创新态度、能力有很大的联系。凡是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改革,不断改进管理体制、方式、方法的企业,就充满活力,在面对内外的压力时,就能够应对自如,快速做出反应,尤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总能够超前一步,形成比较优势。如丰田的看板管理创新,实现了适时适量生产和生产同步化,使丰田汽车的成本控制领先于全球;通用汽车的敏捷制造系统,首创了灵活动态的组织机构,创建了在信息时代最具竞争力的生产模式,从而使企业长盛不衰。反观不注重管理创新的企业,他们始终被束缚在旧有的模式中,裹足不前,只能面临被淘汰或吞并的局面。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总结探索中国式的管理内涵,大庆油田作为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理应走在这一进程的前列,依靠创新管理实现大庆的再稳产,保证大庆油田向百年油田的目标迈进。

(二)创新管理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社会在发展,企业在进步,企业面对的内外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企业墨守成规,以昨日之法处理今天的问题,就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会激化矛盾。管理者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调整,变则通,通则畅。2000年以来,为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大庆油田先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管理创新改革: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了干部公示制、民主推荐制、交流轮岗制和业务考核制;为完善内部劳动用工制度,实行了上岗、试岗、待岗三岗动态管理措施;为优化分配,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探索了业绩与薪酬挂钩的分配方式;为保证公司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推行、完善了内部经营责任制;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行了项目课题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聘任制和合同制等等。大庆油田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带动管理的升级,以创新迎接困难和挑战。

(三)创新管理是解决实际难题的法宝。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营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技术的问题、生产协调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体制的问题等等。大庆油田作为一个特大型企业,人员多、事务多、下属单位多,出现问题和矛盾的几率就大,而且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有些管理者局限于旧有的管理方式,很难从历史的惯性中摆脱出来,导致很多工作难有突破性的进展。为此,大庆油田积极鼓励创新,努力探索管理的新模式,把解决实际难题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最需要的改进环节进行攻关。如针对重大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质量形势严峻的情况,推行了项目管理模式;针对管理层级多,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现状,积极探索了作业区管理模式;针对基层队管理上存在“四难”的情况,探索推行了“4+3”管理模式等。几年来,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矛盾,大庆油田始终坚持把创新放在加强管理的首位,以创新谋发展,使管理机制更加趋于合理,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四)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的保证。大庆油田是资源采掘型企业,也是依靠技术做支撑的企业,没有技术作保证,勘探石油、开采石油、输送石油都会遇到困难,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大庆油田如何有效地推进管理创新,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创新模式呢?一是加强领导的支持和参与。管理创新无论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还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各级领导者必须从战略和社会需求出发,经常评估企业的改进机会,激励员工识别生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要鼓励员工挑战现状和经验,用创新的思想分析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并正视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三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创新不能采用盲目的试错法,创新必须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进行。四是明确推进机构、制定推进机制。管理创新活动在企业的全面展开,仅靠自发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专门的创新推进机构、激励机制、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都是实施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五是加强人才的培育。人是管理创新的主体,面对知识和信息的快速更替,必须不断加强对员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保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形势下保持创新能力。

创新管理,就是敢于突破思维观念,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化就是取胜之道。“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虽然过于绝对,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规范运作是保证

规范化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是高度分工与协作的背景下,没有规范化管理,就不可能把全体员工的意志统一起来,工作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只有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统

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才能打造企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人人守纪的良好局面。

(一)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企业管理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在管理活动中具有双面性,既是制度的制定者、推动者,有时也是制度的破坏者,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执行力。我们知道,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围绕执行力开展工作,而规范化管理可以强化人的职责,规范人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人为因素,变人治为法治。

(二)规范化管理可以降低和规避经营风险。实施规范化管理,可以使公司形成统

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法治”管理体系,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从而降低和规避经营风险。2002年,大庆油田推进以文本为载体的制度化建设,即105次岗检活动,通过规范制度,规范职责、规范标准,使各项工作纳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近两年来,大庆油田又充分利用合同审查、诉讼案件、内控测试、审计和纪检监察发现的管理漏洞,加大规范管理的力度,积极建立规范秩序,较好地控制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和现象,防范了企业经营风险。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大庆油田重组整合后的形势,企业的人员结构、资产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验告诉我们,企业越大,管理也就越难,面对的经营风险也越复杂。目前,大庆油田还存在着法人实体多,管理层级多,产权、业务法律归属与管理关系不清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潜在的资金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都非常大。为此,大庆油田要重点加强投资、财务、合同、法律事务等方面的管理,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抬高工作标准,严格各项业务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三)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严格管理,人和人之间可以公正比较、平等竞争。责任心强、素质高者胜任工作,就会得到奖励、得到提升;而投机取巧、混水摸鱼者不能胜任工作,就会在规则下显露不足,受到考核。在激励和处罚的双重作用下,后进员工必然对照规范检查自己,明确企业对自己的要求,有了努力的方向,必然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员工还可以对照规范进行自我管理,因为规范是在系统原则下设计出来的,管理人员依据规范进行管理,也能提高立足本职、纵观全局的管理水平。

三、正确认识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创新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方式;规范化是强化执行,提高效率的有力手段,它们都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究竟是加强创新还是加强规范化?这要视企业具体的情况而定,有些问题需要创新来解决,有些则需要规范来做保障。搞创新、搞规范化不能盲目,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当前,创新是个时髦的话题,创新的浪潮很高,有些管理者不顾实际情况,过分夸大创新的作用,一味求创新,结果朝令夕改,把企业折腾垮了;也有的企业过分强调规范化,导致工作教条,结果在竞争的过程中,被淘汰了。这都是企业选择了错误的管理方式造成的。为此,我们要正确认清两者作用和关系。一是不能片面强调创新或规范化的重要性,要做到相互结合使用,求创新不能不求规范,要创新更要固本强基,企业管理创新和规范化缺一不可;二是不能把创新和规范化看作矛盾的两面。其一,规范化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前提。规范化管理不会约束员工的创新探索,反之,只有规范化管理,才能建立、健全并激发员工创新热情、积聚员工的创新能力;其二创新可以使规范化更加完善。创新可以促进对工作的再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工作,使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可以说创新和规范化是交替往复的过程,即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所以,企业的发展程度,不仅决定于创新能力,而且决定于规范化管理的程度。

创新和规范化不是孤立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创新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一手抓好创新,一手抓好规范,使创新和规范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百年油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铺就制度化轨道大庆油田公司管理制度文本化体系建设[EB/OL].东北网

创新管理范文第4篇

******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IT)是企业创新的助推剂。从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运用计算机来计算工资,到数据库、互联网、电子商务,无一不是IT技术的功劳。

所以,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也有人将创新比喻成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

国外有关专家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培训班上曾经做了这样的游戏:主讲人手上有一个白色信封,里面可能是50元钱,也可能是一张罚款单,也可能是别的惩罚。你有三种选择:(1)可以打开信封,但必须遵从信封里的要求,(2)也可以不打开信封,(3)还可以传给同伴,让同伴打开。究竟作何选择?

不打开信封,就意味着一切在停滞不前。这样尽管无风险,可是机会会悄然滑过。原地踏步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倒退。发展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把发展看成是现实的突破,好比那个信封,撕开它就意味着对现状的突破。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什么是创新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

按照管理大师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5个方面内容:(1)引进一种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新的市场(4)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5)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其实,还应包括观念和思维的创新。这是最重要的。中央党校有位教授在总结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特区拓荒者的观念创新,就不可能有制度的创新,更谈不上深圳的惊人成就。

创新的特点

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具有价值。

1、新颖性。新颖性包括三个层次:(1)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2)局部新颖性(3)主观新颖性,即只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2、具有价值。这个特点与新颖性密切相关,世界新颖性的价值层次最高,局部新颖性次之,主观新颖性更次之。

大卫.史密斯发明了"邮包炸弹"梅利莎病毒,到案发时已使100万台电脑瘫痪,造成80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这不是创造价值,而是价值大破坏。

创新的分类

提起创新,人们往往联想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其实创新的种类远不止这些。创新主要有七种:(1)思维创新,(2)产品(服务)创新,(3)技术创新,(4)组织与制度创新,(5)管理创新,(6)营销创新,(7)文化创新。下面逐一介绍。

思维创新

这是一切创新的前提。任何人都不要封闭自己的思维。西方有人召开头脑风暴会,就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注意),定的目标是1小时内想出100个。原来以为至多能想出50个,结果却是103个。

若思维成定势,就会严重阻碍创新。有些政府部门或国营企业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人。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公司不断招募新的人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望其带来新观念、新思维,不断创新。国外近年来还出现了"思维空间站",其目的就是进行思维创新训练。97年麦肯锡帮助平安进行改革时震动很大。当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思维方面的。下面的案例对我们颇有启发。

谁接董事长的班?

董事长年事已高,想找人接班,可又拿不定是让位给大儿子还是二儿子。

董事长突然有了主意,他告诉两个儿子:前边有两匹马,黑的是大儿子的,白的是二儿子的,谁的马最后到达终点,就由谁来接班。大儿子听后在考虑如何比慢,而二儿子却飞身跨上黑马,迅速赶往终点。结果是二儿子最终接了班。

产品(服务)创新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是产品创新。对于金融服务而言,主要服务创新。手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从模拟机→数字机→可视数字机→可以上网的手机。手机的更新演变生动地告诉我们产品的创新是多么迅速而高级。英国70年代首创传统型分红保单。平安保险在大陆率先推出"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产品"(unit-link)。现在平安正在着手筹建callcenter,这在大陆也是创新。麦考密克(CyrusMcCormick)的收割机和Intel的微处理器是创新的典范。

技术创新

就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人们把军事上核技术转移到核电站建造上;平安保险总精算师StephenMeldrum制定的标准被采纳为英国行业标准等等皆是创新,举不胜举。不过,我们在此很想介绍一下世界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Wal-mart)的技术创新。沃尔玛1985年启用HughesNetworkSystems六频道人造卫星。老板SamWalton通过录像带可以同时对所有员工讲话作培训,每一家分店都与阿肯色Bentonville总部相连,分店的温度、销售业绩、顾客的停留时间、购买行为模式等信息统统汇集到总部。沃尔玛还是世界上第一家试用条形码即通用产品码(UPC)技术的折扣零售商。1980年试用,结果收银员效率提高50%,故所有Wal-mart分店改用条形码系统。

组织与制度创新

组织变革和创新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情景理论和行为理论。系统理论--组织是一个开放、有机和动态的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技术系统、管理和行政系统、文化系统。其特点是相互联系,一处改变,其他会跟着改变。典型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是通过员工态度、价值观和信息交流,使他们认识和实现组织的变革与创新。情景理论--在企业中没有一个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管理理论和方法。行为理论--企业中人的行为是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企业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改变人的行为风格、价值观念、熟练程度,同时能改变管理人员的认识方式。

组织与制度创新主要有三种:

1、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如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流程改造,改变岗位及岗位职责。调整管理幅度。

2.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知识的变革、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GE总裁韦尔奇执政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革GE这部老机器。有一个部门主管工作很得力,所在部门连续几年盈利,但韦尔奇认为可以干的更好。这位主管不理解,韦尔奇建议其休假一个月:放下一切,等你再回来时,变得就像刚接下这个职位,而不是已经做了4年。休假之后,这位主管果然调整了心态,象换了个人似的。

3.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任务重新组合分配,更新设备、技术创新,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

管理创新

前面提到,世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环境情境作为自变量,管理作为因变量。Intel总裁葛洛夫(AndrewGrove)的管理创新:(1)产出导向管理--产出不限于工程师和工厂工人,也适用于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2)在Intel,工作人员不只对上司负责,也对同事负责:打破障碍,培养主管与员工的亲密关系。有人把管理创新划入组织与制度创新之中。

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指营销策略、渠道、方法、广告促销策划等方面的创新。马总的报告《平安新价值管理文化--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完善平安企业文化》中提到的彼得·沃首创保险电话直销。上海寿险提出"营销文化"的概念。重庆产、寿、证联袂进行交叉销售,并创办客户学校,为客户和准客户提供综合服务。通过文化促销,重庆产险获承保一家美资电厂。Avon的直销和Amway的传销皆是营销创新。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平安新价值管理文化就是创新。平安厦门分公司(寿险)传经送宝,帮助厦门地税部门创建税务文化。

什么是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是什么?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1、管理的创新,2、对创新活动的管理,3、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而且要求整个组织和成员是创新型的。

当今的趋势是由单项创新到综合创新(全方位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如何创新

首先,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前面介绍的七种创新,缺一不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不可偏废。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创新,也存在创新的可能,不管该岗位是多么平凡。请看下面的案例:

德国农民卖土豆时把土豆分成大中小三类,这样卖比混着卖能赚更多的钱,但分土豆工作量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斯家卖土豆时从不分捡,但也能卖好价钱。奥秘何在?原来他们先把土豆装进麻袋,然后再选颠簸不平的山路走,等到城里时,小的落在下面,大的在麻袋的上面。道理就这么简单。

平安将创新作为企业价值观之一,平安团队价值观--"团结、学习、活力、创新";平安经营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新、人新我恒。

其次,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许多跨国公司都建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

第三,公司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投入,国外公司的产品研发费用每年动辄数亿,数十亿美金。为了开发unit-link,平安专门成立了项目小组,先后花巨资聘请国外精算师和咨询公司参与。巨人集团的脑黄金生物制品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投入不足。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也需要投入。比如为训练员工创造力所花的费用。

最后,加强创新方面的训练,提升创新技能

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若干重要创新工具和方法

1、头脑风暴会系列(A·奥斯本所创)

规则:5-10人,其中一人为主持人,1-2名记录员(最好不是正式参加会议的人员),人人参与;会议时间为1小时之间,地点不受外界干扰,自由奔放,严禁批判(延迟评价原则),求数量,善于利用别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路。试验:在1000多公里外的电话线被雾淞所损害,无法进行远距离通讯联络,怎样在最短时间内修复。参与者为飞行员,他们想到第36个主意才是使用直升机。

2、头脑风暴会的几种变异形式:

A、默写式头脑风暴法(西德人鲁尔巴赫所创)6(人)3(个主意)5(分钟)法(用卡片)

B、卡片式头脑风暴法

(1)CBS法(日本人创)--最初10分钟,各人在卡片上写设想,接下去30分钟,轮流发表设想,余下20分钟,与会者相互交流探讨,以诱发新设想。(2)NBD法--5-8人参加,每人提5个以上设想,一张卡片上写着一个设想。会议开始后,各人出示自己卡片,并说明。若有新设想立即写下来。将所有卡片集中分类,并加标题,然后再讨论。分项检查法3、多路思维方法,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想问题,Why→Where→Who→Whom→What→How,二战中,美军使用这种方法改善了许多兵工厂的工作。有无其他用途,加减,综合(组合)。例如,改变光线波长,发明了紫外线灯、红外线加热灯、灭菌灯。

4、类比、联想创新法(略)

5、信息交合法

我们通过案例来说明信息交合法。

曲别针有300000种用途。

1993年夏,世界创造学会研讨会上,日本专家村上幸雄说,请诸位动动脑筋,说出曲别针的各种用途,看谁说得多而奇特!与会者大约说了20来种。有位先生递条子说有3万种。其他人不信。第二天这位先生写上"曲别针用途求解",讲四字概括:勾、挂、别、联。要突破这种格局,创造性地讲出曲别针的千万种用途,可用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曲别--总体信息分解成材质、重量、体积、长、截面、颜色、弹性、硬度、直边、弧10要素,把这些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X轴、再把有关人类实践活动进行分解,连成信息标Y轴。两者垂直相交,构成信息反应场。

每轴各点上的信息依次与别轴各点上的信息相交合。奇迹产生:Y轴的数标与X轴上的"弧"的要素交合,曲虽针可弯成1、2、3、4、……、9等数字,也可变成+、-、×、÷等。

Y轴"电"标与X轴"直边"或"弧"相交合,曲别线价导线或线圈。

信息交合法的三条原则:

(1)整体分解按序列得出要素;

(2)信息交合,各轴每素逐一与别轴的相交合;

(3)结晶筛选原则,找出更好的方案。

创新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迫使管理会计必须加以创新和发展。为此,笔者从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内容和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唤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研究热情,使管理会计的作用在新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关键词:管理会计;观念;企业价值;决策;实证研究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一)市场观念。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二)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三)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

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四)企业价值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调整与拓展:(一)成本管理方面。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目标市场与产品方向既定的情况下的日常管理,即战术性管理。另一类是与企业长远性和全局性发展相关的战略管理。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索本求源、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1)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2)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3)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降低企业总体成本。(4)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二)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加之21世纪高新技术运用引起的企业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态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1)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2)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3)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4)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实践证明,单一的决策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教训,何况企业管理已从管理的单项研究发展到管理系统全面考察、从满足于内部分析进展到注重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21世纪管理的中心课题是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又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自身经济走势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所以,现实的管理会计决策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还要综合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在知识经济中,企业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侧重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标准,而不是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多少资金等等。(三)人本管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具体做到:(1)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2)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3)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但是,若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会出现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此外,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分析与评价,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好利行为。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特点迥异的研究流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强调经验总结的重要性,崇尚归纳推理。(2)广泛采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业已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数据搜集方法。(3)打破会计研究就会计论会计的格局,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4)广泛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且要求精益求精。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笔者认为,实证研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在实证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做法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属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在管理会计领域较有用武之地。目前实证会计方法在我国不少先进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尤其是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实证会计方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从而保证“理论指导实践”的生命力。一般地讲,管理会计中的实地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项目选择。这是实施实地研究的第一步。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就是这项研究的良好开端。(2)进行实地研究设计,包括针对选定的管理会计研究项目选择研究现场、采用实地方法(直接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访谈调查法等)搜集研究项目所需的数据及创造性的使用其他方法对各种变量数据进行补充分析。(3)对实地研究数据的表达与解释。(4)对实地研究结果进行评估。“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从实践性来看,管理会计所涉及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问题,如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而“案例研究”正是建立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践”、讨论“实践”、总结“实践”,来指导“实践”;从学科性质来看,管理会计是在广泛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系统理论和信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合体。“案例研究”就是对那些成功的运用上述多学科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的研究,它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我们相信管理会计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的思考,不过是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重视。参考文献:[1]郭道扬.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J].理论探讨,1999,(3).[2]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7).[3]潘飞.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1998,(9).[4]余绪缨.简论《孙子兵法》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会计研究,1997,(12).[5]李苹莉.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会计研究,1999,(1).[6]杨雄胜.提高我国会计研究质量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7,(11).[7]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J].会计研究,1996,(9).[8]王玉.公司发展战略和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9]郭晓君等.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创新管理范文第6篇

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普兰在1950年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著作构成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类型。在西方文献中,“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两个概念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学者将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有的学者将它们加以区别,用“政治科学”作为一个总的学科领域名称,强调它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而将“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政策分析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背景、特征及对政策学的影响

尽管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是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问,是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元社会科学),但是政策科学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它主要是关于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学问。7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公共行政学等学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终导致公共部门管理领域新范式或新途径的出现,即“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因此,要认识和把握政策科学,就不能离开公共部门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政府及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该学科领域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三次重大突破。政策科学可以说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形成于本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和威尔逊、古德诺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六大信条:(1)非政治化的文官制度以及将政治与行政分开的假定;(2)强调层级制和规章制度(即采用官僚体制模式);(3)公务员的终身受雇和政府组织的稳定性;(4)以文官制度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5)对文官的控制(外部规制);(6)要求结果的公平。

早期公共行政学采取了一种形式主义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析,忽视了对行政行为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它将政治与行政(即政策的制定与政策的执行)绝然分开,忽视了政策制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它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及过程仅仅抽象为若干原理或原则;效率的标准则被不恰当地过分推崇(价值因素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被忽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由于公共管理学科本身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必然引起批评,并促使其转变。

2.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兴起,标志着公共行政学范式主导地位的终结以及政府管理研究新范式的出现。但是没有最终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而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导范式。新公共行政学学派的代表作是《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1971),它以公平为核心,因而拒绝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尤其是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体制理论;它强调政治与行政的连续性以及行政管理与价值的关联,并寻求具有灵活性的行政组织结构。因此,分权、权力下放、项目管理、组织发展、责任扩大、冲突和顾客至上成为新公共管理分析组织问题的一些基本概念。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以“公平”为核心,实际上是一种民主的行政理论,与美国政治学的先驱汉米尔顿·麦迪逊等人在《联邦党人》以及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所表达的民主行政理论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与此同时,西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了另一个影响更深刻、更广泛的趋势,这就是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途径的兴起。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过分强调的组织结构(官僚体制)的研究,将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离等弊端,政策科学的倡导者主张一门以政策制定系统和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端正社会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的新学科,从而形成了政策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拉斯韦尔、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范式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在70年代以后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一是将政策科学当作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即它既整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又超越了它们之上),这造成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建立共识的困难,包括在划定研究范围边界、建立学科理论体系和形成特有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难;二是政策科学为自己确立的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谈改善全人类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回避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和对立,因此被斥为“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三是拉斯韦尔和德洛尔所确立的政策科学范式过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特别是政策执行和评估的研究。(德洛尔在《公共政策制定检讨》中将政策过程划分为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这些困难一直困扰着政策科学后来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问题仍未得到解决。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检查了政策科学的近

二、三十年的发展,提出政策科学需

要在14个方面加以突破,包括提供关于政策制定和政策科学的哲学和智力的理解;增加历史和比较的观点,真实地处理政策实际;寻求宏观理论;政策范式批判;探讨宏观政策创新;研究元政策制定和统治设计;考虑政策制定途径的改善;探索政策制定的输入方法;加大学科基础;开发各方面的方法论、方法和技术等。

3.70年代后政策科学的发展及其特征

政策科学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首先,政策分析范式(将政策科学领域理解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迅速成长壮大。其实,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政策研究领域成长的最大推动力并非来自于社会科学家,而是来自于运筹学家、系统分析家和应用数学家。运筹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分析的定量方法及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构成政策科学以及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基础。70年代以后政策分析途径的成长引人注目,它的倡导者林德布洛姆、邓恩、奎德等人不再将一般的选择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方向问题或一般的政策系统及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主要关注现实具体的政策问题,因而政策分析方法及技术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与政策科学相比,政策分析的应用性程度更高,它以提供政策建议或备选方案为核心,有具体的当事人或委托者;其研究对象比较明确,研究范围的边界清晰,在学科共同体中较容易形成有关方法论和学科理论体系方向的共识,再加上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的成熟,使得政策分析比起政策科学来更容易取得突破,较快地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再加上思想库的成功的政策分析实践的鼓舞,使得政策分析范式获得了众多的支持者。

其次,70、80年代,政策科学加强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尤其是政策执行及评估的研究。这种由政策制定向政策执行的研究重心转移,构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范式出现的一个契机(公共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政策执行的管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首先发表了一篇《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报告》,指出政策执行的政治与行政的方面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有些学者如哈格罗夫指出,在政策形成和政策成功之间存在着一个忽略或错失了的环节-政策执行,必须加以补充,才能使政策生效;加州大学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等则对奥克兰实验案例进行详细的跟踪研究,写成经典性的《执行》一书。该书令人信服地指出,再好的政策方案,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执行,仍将导致失败。这一时期出现了种种的政策执行理论,如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交易理论、管理理论、系统理论、演化理论等。8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科学与公共行政学日益相互融合,并最终导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密切相关,难分彼此。公共政策必须靠行政管理来推行,而行政管理主要是对公共政策的管理。林恩在《管理公共政策》一书中认为,必须熔管理与组织行为以及政治与政策形成理论于一炉,才能有效管理公共政策。美国政策研究领域的最权威的组织——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的成立,目的之一是希望沟通政策分析研究与公共管理研究,促进组织政治与公共政策的相互融合。

再次,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如果说,70年代以前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政治学的话,那么70年代以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了。70年代以前政策研究的基本途径如系统途径、过程途径、精英途径和制度途径都来自于政治学理论;70年代以后,经济学途径在政策研究上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学派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即公共决策问题,在政策科学上产生了相当大影响。这种理论基础由政治学转向经济学也正是后来的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最后,政策科学的视野及主题进一步拓宽,如加强了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社会、政治理性取代经济和技术的理性;政策管理以及政策网络管理和战略研究的加强等等。

创新管理范文第7篇

一、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和未来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优秀企业管理创新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都有大胆的创新,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和趋势。

(一)流程创新与再造。随着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西方各国企业对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一种趋向。这一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形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段比,无一人负责整个流程,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它之所以具有很大的余地,是因为大多数公司的生产经营流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即使新成立的公司其业务流程也是从老公司那里照搬过来的。而科技的进步使流程可以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更高效率的设置方法。一些著名公司已对其传统流程进行创新,设置全新的流程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如福特汽车公司,IBM公司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二)以人为本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资金、技术、专利、先进设备已能在全球范围内流转,需要这些物质资源的企业或国家,可以在全球市场上采购和转让。唯一不能转让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员尤其是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业务素质。有人认为,掌握新技术业务的人才,将成为21世纪的胜利者。过去,对企业来说,紧缺资源是资金,有了资金才能建厂房,购设备,买原材料,企业才能运转。而人才则是为了用来运作这些物质资源的。但进入21世纪,资金的筹集已可扩大到世界范围,因此紧缺资源已不再是资金,而人才则已成为21世纪及今后真正的紧缺资源。现在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正被重新提到突出地位。开发人力资源正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国策与企业的首要战略。现在知识已成为经济实力的基础。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新著《巨大变迁时代的管理》中所说:“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竞争力的关键”。创造知识的能力,把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能力,让知识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以及使知识得以不断更新的补充,这些都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要求,也成为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三)管理战略的新兴起。为营造企业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当今一些优秀企业开始制订一种新的管理战略,即CS战略。CS是英文customersatisfication的缩写,即顾客满意度。其核心是提高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及形象的高满意度。CS中的顾客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企业产品服务销售对象,而且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这里的合作性在于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形象的高满意度,只有高度满意了才会不断地与企业合作,即不断地重复性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样的企业才能良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一经营理念显然与过去常说的“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有明显的区别。如果一旦某个顾客不满意和不合作,对企业而言,不仅仅只是损失了这一合作者,还可能因该顾客的社会关系损失一大批现实和潜在的合作者。因而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不同手段、方式达到顾客的高度满意,则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

(四)组织结构的新变革。随着高科技的发明和应用,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也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为对付日益变化多端的环境和市场需求,纷纷着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与构造。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三:(1)小型化。小规模是人们产生责任感的因素,并有利于推动企业内部的竞争,因而人们不再迷信大公司,转而认为小型组织更能适应环境和市场变化。(2)简单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也变得日益复杂,管理效率也随之降低。为克服这一不足,现代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开始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目前一些大企业总部组织结构设计的“百人法则”就是这一理论的反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五个层次。(3)有机化。有机的组织结构是指其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可以自动、及时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而且更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所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向有机化方向发展。

二、转轨时期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企业也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轨,这使得企业无论在体制保证、价值取向和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中国企业唯有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顺应管理创新的新趋势,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业务流程的创新。在传统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职责设置比较粗糙,管理环节之间缺乏明确的程序,规章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职工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企业转轨过程中,既需要对科学管理和行为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课”,又需要根据经营战略,对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动态更新,使企业从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财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都建立起合理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在整体上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并用书面描述予以明确和严格实施。尤其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引进,要求公司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对信息的编撰整理具有更高水准,通过合理设置管理职责、管理程序和信息流程,形成公司完整、健全的反馈和控制网络。ISO系列以质量保证体系为主线的认证,对有效实施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人力资源开发。企业转轨过程中的管理创新活动需要在企业制度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关键是建设领导班子和带好职工队伍,在实践中培养高层经理具备创业精神和合作本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抓紧实现企业高层经理面对市场竞争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德才兼备的领导梯队建设和专业人才开发。通过必要的管理教育和激励措施,使企业的管理创新具备人力资源和管理素质上的保证。

(三)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方式要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函数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市场变量”函数;从不计成本消耗的粗放经营到建立计算投入、产出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投资回收观念;从家长专断型的随意管理到建立基于广泛咨询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管理流程;从事无具细的越级干预到注重决策和预算的权责明确的层级管理;从对职工的形式化约束到建立互动式自我教育与激励型行为规范;从眼睛向内练服从型“内功”到盯住市场练创新型“内功”和以市场开拓意识导向、满足顾客需求的“市场功”。凡此种种,都是从小生产意识向社会化分工协作型经营观念的革命性转变。

创新管理范文第8篇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一般地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

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1995年与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2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2.1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

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据资料,我国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家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不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家不赞成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认为设董事会是使经理多了一个“婆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2.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

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2.3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问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我国企业推行CIMS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CIMS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它带来的典型管理模式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模式(JIT)、按类个别生产模式(OKP)、优化生产技术(OPT)、精良生产方式(LP)、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模式等。尤其近10年来,在我国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的200多家企业开展了CIMS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国有企业超过半数。CIMS应用示范工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不仅给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和经营思想,促进了企业管理的高度集约化和信息的共享。新晨

2.4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熊彼特意义上的国企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国有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2.5还要大力夯实国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