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发展

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

(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10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7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14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提出将时间因素嵌入作业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时,据以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增强其操作性。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如考虑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率时一般选择80%,其余20%则是员工休息等所花费的时间。对机器可以选择较高的比例,如85%,允许其有15%的时间可能因维护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个员工的工作时数是40小时,则有效工时为32小时。这样根据已知的当期资源消耗总额就可算出每分钟提供这一产能的成本。假如该部门有15名员工,提供同样的几种服务且无法分出几个责任中心,则他们本周的有效工时为480小时(15×32),即28,800分钟。如果本周的资源消耗是144,000美元,则每分钟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为0.5美元。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该部门某一项业务处理需要花8分钟,那么用此数乘上每分钟的成本0.5美元,即可得出处理此项工作的单位成本是4美元。有了这个数据为基础,管理者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部门的有效工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户讨价还价时更明确哪种业务、如何定价才能有利可图等等。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装部门可以根据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费的时间来确定成本。如常规包装每份包装耗时1分钟;空运需额外包装,要多花5分钟,然后利用基础资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装时的成本。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ABC法下对同类业务采用同一费率的弊端,也使新业务的定价能有更合理的依据。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这种方法是德国企业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1)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2)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3)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1)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3)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1)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2)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上述方法是德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会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为“弹性边际成本法”(简写为GPK)的成本会计方法,近年来也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GPK下则认为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在GPK下,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

假如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甲(成本中心),为A、B、C三个基本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则A、B、C三部门需在期间开始前向甲提供预算,预计本期内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务次数分别是X、Y、Z。如果当期甲的预算成本由固定成本E和变动成本F构成,则甲向这三个部门分配的预算成本将由各单位接受的服务次数和平均的分摊成本决定。并且,在本年度内,A、B、C三部门将甲部门转入的固定成本E视为固定成本(因为它与本部门的机器工时数无关),由年度内的12个月平均分摊。转入的变动成本F在编制预算时作为变动成本中的一项来记录。在各月计算实际发生数时,还要分别以已经分配来的变动成本数为基础,除以该部门预算的机器工时总数,以此为分配率(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期的单位成本一致)乘以当期该部门的机器工时数,从而得出一个目标变动成本,最终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数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数之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是GPK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能促使人们提高责任心,尽力提高效率。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下的损益计算书分层次反映了不同级别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很容易地发现经营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过,由于这种损益计算书完全是为了成本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

三、小结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2篇

1改良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指企业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利用设置相应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要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则需借助于这些会计信息系统,来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而现行传统的会计方法又难以为物流成本核算提供足够的数据。因此,现行部分物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其实行修正,以期达到对提供详实的数据。

为明确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将物流成本的内容按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对象等进行分类,全面反映本企业的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不仅要根据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也要结合物流成本项目的需要,相对应的设置好会计科目、账簿,即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账簿;对其编制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应根据自身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来设置其报表的种类及内容,尽量做到使其具体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制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良将传统的会计核算应用到物流成本核算有以下几项优点:第一,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利用会计原理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它本身是一套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方法,可以使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持续化,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企业日常的物流成本。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是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因此应用它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也较为精确。第三,会计成本核算减少了重复性工作,可获得财务部门的有力支持,以即时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效益。

应用这种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第一,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非营运成本占的比重较高,各项营运间接费用项目广、种类较多,而采用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对这些间接营运费用进行分摊,方法比较单一,一般按产量或人工工时标准进行分配,这与物流企业跨组织的经营活动形式不相符,不能真实反映成本计算结果。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按产品分摊企业成本的,而物流企业的各项基本活动是跨组织的,相互关联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反应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第三,应用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将物流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交叉进行,对会计人员的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一般适用规模较大、会计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针对上述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能系统反应物流企业这种跨组织的经营活动,不能准确地对物流成本进行量度的弊端,学术界提出了作业成本核算法,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中的问题。

2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活动)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也称为ABC(ActivityBasedCosting)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教授开普兰提出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种方法逐渐为理论界所认同和重视,并被应用于实业界。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基础其成本归集与分配是依循着“资源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的顺序进行的。根据作业消耗资源,将资源耗用量以成本额(资源成本)的形式汇集到作业成本中,再根据产品耗用作业,将作业成本归集分配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

2.1作业成本法兴起的原因

(1)营运间接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且分配标准不合理。物流成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营运成本,另一类是非营运成本,其中的营运成本是与物流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营运间接费用,而在物流经营活动中,营运间接费用往往远远高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额,在整个营运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根据上面的分析,对营运间接费用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分配标准,会使成本核算与物流组织活动相脱节,分配不合理,造成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失真。采用作业成本法可以为成本核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2)不同的客户需要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特殊性质,物流企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而不同的客户对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有不同的需求,所要求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客户对物流企业的服务决定了物流成本。由于物流活动往往是跨组织的,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无法将各项作业费用按客户分摊下去的,也无法按客户提供成本信息,因而也无法针对客户进行成本分析。采用作业成本法,可针对各客户提出的服务需求,以作业为基础将各项费用分摊计算到各产品中,这样就可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管理要求。

(3)物流服务多样化引致不同的收费标准和定价政策。针对客户不同需求的服务管理,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具体成本信息,为以后的类似物流服务提供收费标准,为服务定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企业进行盈利性分析提供参考资料。

2.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详实的成本信息,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具体核算步骤分为以下几点:

(1)界定企业物流组织涉及的各项活动,也就是界定物流系统中的作业。从接到客户订单,按客户要求进行接货、仓储、包装、运输、送货等环节,完成这一系列工作要经过这多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又包括一项或几项作业,为了将资源成本归集于作业成本,需对每个环节的作业进行明确的界定。

(2)确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消耗。物流系统中资源包括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直接费用)是指直接的材料、直接的人工消耗等,这些可按客户或服务对象直接计入成本;而间接资源(间接费用)是间接的材料、间接人工、资产折旧等,这些是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耗用的资源,因此应先将其归集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再按作业动因分配到各成本计算对象中。

(3)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作业消耗资源,这些资源的消耗,对于作业过程的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作业成本;对于作业过程中的间接费用,则需要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成本中。

(4)确定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客户或服务)。作业动因能体现客户或服务消耗作业的原因,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客户或服务,也就是分配到最终要核算的成本计算对象。

(5)计算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分配的产品或服务的间接费用,再加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耗费,就可以计算出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

2.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尚未进行系统的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更不完善。在此,笔者通过借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标准”中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设计研究。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可以分为会计方式、统计方式以及会计和统计相结合的方式三种模式。

(一)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会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耗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报告。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把物流成本计算与正常的会计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物流成本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两套体系同步展开,物流成本的内容在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得到双重反映,也叫双轨制;二是把物流成本的内容与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相结合,增设“物流成本”科目,对于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若与物流成本无关,直接计入会计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若与物流成本相关,则先计入“物流成本”科目,也叫单轨制。

运用会计方式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提供的成本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且准确、真实,这是其优点。但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或者需要重新设计新的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或者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较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的调整。

(二)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统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不需要设置完整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现行成本核算资料的剖析,分离出物流成本的部分,按不同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进行重新归类、分配和汇总,加工成所需的物流成本信息。

与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比较起来,由于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没有对物流耗费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跟踪,据此得来的信息,其精确程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正由于它不需要对物流耗费作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所以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物流管理意识淡薄、会计电算化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可运用此法,以简化物流成本核算,满足当前物流管理的需要。

(三)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所谓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即物流耗费的一部分内容通过会计方式予以核算,另一部分内容通过统计方式予以核算。运用这种方法,也需要设置一些物流成本账户,但不像第一种方法那么全面、系统。而且,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对现行成本核算来说,它是一种账外核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

从实践操作来看,由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成本是指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已经反映但分散于各个会计科目之中的物流成本;而隐性成本是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反映但应计入物流成本的费用,主要表现为企业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考虑到上述两种物流成本各自的含义和特征,以及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与要求、会计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工作的现状、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笔者认为,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是我国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物流成本核算科目及账户设置

由于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核算和隐性成本核算两个方面,其中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这里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而言。

一般来说,在会计核算中,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同时由于我国核算中对于采购存货成本的确认通常包括运输费、装卸费等与物流成本有关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连同存货本身的采购价格一并计入“材料采购”科目。所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时,除了从上述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入手计算外,还应考虑材料采购科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信息。

显性物流成本往往需要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针对财务会计所设账户),具体需要设置哪些物流成本账户,取决于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和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基本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主要包括三维,即以物流成本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根据这三个维度,以“物流成本”作为一级账户,以物流成本功能所包括的具体成本作为二级账户,以各物流范围成本作为三级账户,以各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作为四级账户,按照以上思路,共需设置100多个物流成本明细账户。例如物流成本中自营运输成本的核算可以设置下列明细账户:

(1)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供应物流成本

(2)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

(3)物流成本——运输成本——销售物流成本

(4)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回收物流成本

(5)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

根据需要在每个第三级明细科目下可分别设置第四级明细科目:人工费、维护费、一般经费。

其他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可参照物流运输成本账户的设置,不再一一列举。总之,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只是开辟了一条核算物流成本的通道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明细账户设置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通道来核算物流成本。

三、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核算物流成本需要分别计算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然后将两大成本汇总,即为物流成本总额。现分别依据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特征对核算步骤加以分析。

(一)显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变的前提下,还应该依据前述方法设置显性物流成本辅助账户。

其次,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以及材料采购等科目及明细项目逐一进行分析,确认物流成本的内容。

再次,对于应计入物流成本的内容,企业可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在期中与会计核算同步登记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或在期末(月末、季末、年末)集中归集物流成本,分别反映出按物流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归集动因的物流成本数额。

最后,期末(月末、季末、年末),汇总计算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成本数额。

(二)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期末(月末、季末、年末)对存货按采购在途、在库和销售在途三种形态分别统计出账面余额。无论按在途或在库哪种状态统计,均以存货正在占用自有资金为统计标准,对于存货已购在途或在库但企业尚未支付货款以及企业已收到销售货款单存货仍在库或在途的,不计入统计范围。

其次,按照公式:

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账面余额(存货占用自有资金)×行业基准收益率,计算出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生出的机会成本。

其中,对于生产制造和流通企业而言,若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则存货账面余额为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后的余额。

四、企业物流成本表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出来后,需要通过一种载体披露物流成本信息,这个载体就是企业物流成本表。按披露物流成本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物流成本表可以设计成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两张报表。

(一)企业物流成本主表

企业物流成本主表是按物流功能项目、物流范围和成本支付形态三维形式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各项物流成本信息的报表。它是根据物流成本的三维构成,按一定的标准和顺序,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功能物流成本、范围物流成本和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予以适当的排列,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成本费用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后编制而成的(见附表1)。

(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

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是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的补充说明。物流成本按支付形态划分为自营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自营物流成本又有其具体的支付形态。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除了要了解自营和委托物流成本的数额,还需要了解不同支付形态下的各项自营物流成本数额。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中的自营物流成本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和细化,使相关信息使用者可以更详尽地了解企业内部不同支付形态下的成本发生额以及不同成本项目的支付形态构成(见附表2)。

【主要参考文献】

[1]鲍新中.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傅锡原,高风琴.物流企业成本核算[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变化;趋势

一、引言

企业在应用相关的成本核算方法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可执行的成本核算方式,以期实现效率的提升和效果的优化,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保持和经营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主要有: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作业成本法;同时也有一些较为小众的核算方式,如资源消耗核算法、阿米巴单位时间核算等。这些方式各有优劣,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二、主流的成本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状况

(一)目标成本法的基本含义及应用现状企业成本核算的目标成本法着眼于未来的市场,将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的成本都纳入到核算体系中。这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核算方式,也会涉及全体人员。相较于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目标成本法的出现打破了固有的成本核算阶段和界限,突破了传统的核算观念,将企业的成本核算扩展至整个的价值链条,这是一个非常有益且明显的变化。但就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目标成本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其可能会使各个环节出现冲突。例如,企业为了在研发环节追求较低的产品成本,可能会对研发环节进行一定的循环,使得其在研发环节的时间周期拉长,进而导致产品推迟上市或者产生更大的研发成本,反而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来说得不偿失。

(二)标准成本法的基本含义及应用现状企业成本核算的标准成本法是指以提前已经制定好的标准化成本为参照,以此判别成本环节是否异常。标准成本法将企业成本的核算、控制管理和分析结合在一起,力求实现企业成本控制效率和效果的优化和提升。相较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标准成本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突破,主要体现在:其一,标准成本的制定依据科学估算下的成本进行合理的估计,既可以解决参照问题,也为后续的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其二,这是一套对于管理层清晰明确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与标准成本的对比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差异原因,同时,也能够进行绩效评价以及人员调配,调动积极性以及落地执行。但就目前的应用现状看,标准成本法依然有其天然的局限性,特别是随着企业产品和业务的日益复杂化,标准成本法的实施难度和成本都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

(三)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含义及应用现状企业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是指将所耗用的资源分配到对应的作业行为中,匹配相应的成本,简单理解为将作业行为标准化,更加简易、快速、准确的核算相应的成本。作业成本法的优势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依据相应的作业情况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提出控制成本的针对性措施。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和标准成本法类似,随着企业业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程度提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难度和成本会明显提升。

三、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变化趋势

(一)核算理论的发展更加适应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状况上文已经提及,当下主流的成本核算方法虽然都在某一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业务日益多元化,集团化运营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传统主流的成本核算方式已经开始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这也是倒逼其进一步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在核心理论方面,这是上述成本核算方式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核心内容。我们预计,企业成本核算核心内容的变化主要朝着适应企业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在这之前,已经有不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综合应用上述各种成本核算方式,在不同的领域和发展阶段实现有所侧重的结合,能够更加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需求,取得不错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各种方法的综合融合也是其核心理论的发展趋势之一。通常来说,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会滞后于企业的实务实践,更需要企业实践的检验和优化。在企业成本核算方面也是如此,不仅需要理论界的研究和探索,也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优化,两者结合,才能从核算核心理论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优化和提升工作。

(二)核算方法的发展提高了成本数据获取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核算方式是上述核算理论的具体执行和延伸,是对核算行为的总结而形成的,也是对具体核算行为的规范和指导。近年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有不少新的成本核算方式被探索和总结出来,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但总体上都属于小众的方式,无论是应用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达不到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境地。从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出发,最为关键的是成本数据的质量,这不仅涉及到获取方式,同时,也涉及获取工具。获取数据的工具我们将在后文介绍,这里重点介绍获取方式。成本数据获取方式的优劣是保障其数据质量的关键。因此,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在具体数据的获取方法方面的发展趋势更加多元化和实时化,以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获取方法主要涵盖数据内容、获取节奏、数据规范、应用权限等,企业对于成本数据获取方法的优化和提升也从上述方面着手。

(三)核算工具的发展促进新兴技术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的结合应用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来说,数据获取工具的发展是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关系到成本数据质量的重要基础。除了传统的人工填报方式之外,近年来,在工具和技术的应用上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最主要的便是信息化的应用。信息化的应用使得企业的众多成本数据电子化,不仅提升了数据收集的效率,也保证了数据在传输、转载、处理过程中的准确性,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企业成本核算与新兴的技术进一步结合也是其重要的发展基础之一。比如,企业成本核算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物联网能够保证各个采集终端数据的实时准确上传,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日益优化的算法时间进行实时分析,再结合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对于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成本的实时监测、整理分析、结果预警等,最终实现企业优化提升其成本管理控制水平的目标。

四、结语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保持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成本核算的方法也会随之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传统主流的成本核算方式进一步去粗取精,实现效果和效率上的改善。企业应该积极的把握成本核算方法的三大发展趋势,注重核心理论、成本数据获取方式以及与先进技术的深度结合,以期能够在保证成本数据高质量的基础上优化和提升成本核算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济伟.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应用及处理方式分析[J].经贸实践,2018(2X).

[2]祁春艳.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措施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3).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变化;趋势

一、引言

企业在应用相关的成本核算方法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可执行的成本核算方式,以期实现效率的提升和效果的优化,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保持和经营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主要有: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作业成本法;同时也有一些较为小众的核算方式,如资源消耗核算法、阿米巴单位时间核算等。这些方式各有优劣,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二、主流的成本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状况

(一)目标成本法的基本含义及应用现状企业成本核算的目标成本法着眼于未来的市场,将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的成本都纳入到核算体系中。这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核算方式,也会涉及全体人员。相较于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目标成本法的出现打破了固有的成本核算阶段和界限,突破了传统的核算观念,将企业的成本核算扩展至整个的价值链条,这是一个非常有益且明显的变化。但就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目标成本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其可能会使各个环节出现冲突。例如,企业为了在研发环节追求较低的产品成本,可能会对研发环节进行一定的循环,使得其在研发环节的时间周期拉长,进而导致产品推迟上市或者产生更大的研发成本,反而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来说得不偿失。

(二)标准成本法的基本含义及应用现状企业成本核算的标准成本法是指以提前已经制定好的标准化成本为参照,以此判别成本环节是否异常。标准成本法将企业成本的核算、控制管理和分析结合在一起,力求实现企业成本控制效率和效果的优化和提升。相较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标准成本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突破,主要体现在:其一,标准成本的制定依据科学估算下的成本进行合理的估计,既可以解决参照问题,也为后续的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其二,这是一套对于管理层清晰明确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与标准成本的对比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差异原因,同时,也能够进行绩效评价以及人员调配,调动积极性以及落地执行。但就目前的应用现状看,标准成本法依然有其天然的局限性,特别是随着企业产品和业务的日益复杂化,标准成本法的实施难度和成本都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

(三)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含义及应用现状企业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是指将所耗用的资源分配到对应的作业行为中,匹配相应的成本,简单理解为将作业行为标准化,更加简易、快速、准确的核算相应的成本。作业成本法的优势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依据相应的作业情况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提出控制成本的针对性措施。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和标准成本法类似,随着企业业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程度提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难度和成本会明显提升。

三、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变化趋势

(一)核算理论的发展更加适应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状况上文已经提及,当下主流的成本核算方法虽然都在某一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业务日益多元化,集团化运营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传统主流的成本核算方式已经开始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这也是倒逼其进一步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在核心理论方面,这是上述成本核算方式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核心内容。我们预计,企业成本核算核心内容的变化主要朝着适应企业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在这之前,已经有不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综合应用上述各种成本核算方式,在不同的领域和发展阶段实现有所侧重的结合,能够更加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需求,取得不错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各种方法的综合融合也是其核心理论的发展趋势之一。通常来说,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会滞后于企业的实务实践,更需要企业实践的检验和优化。在企业成本核算方面也是如此,不仅需要理论界的研究和探索,也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优化,两者结合,才能从核算核心理论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优化和提升工作。

(二)核算方法的发展提高了成本数据获取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核算方式是上述核算理论的具体执行和延伸,是对核算行为的总结而形成的,也是对具体核算行为的规范和指导。近年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有不少新的成本核算方式被探索和总结出来,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但总体上都属于小众的方式,无论是应用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达不到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境地。从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出发,最为关键的是成本数据的质量,这不仅涉及到获取方式,同时,也涉及获取工具。获取数据的工具我们将在后文介绍,这里重点介绍获取方式。成本数据获取方式的优劣是保障其数据质量的关键。因此,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在具体数据的获取方法方面的发展趋势更加多元化和实时化,以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获取方法主要涵盖数据内容、获取节奏、数据规范、应用权限等,企业对于成本数据获取方法的优化和提升也从上述方面着手。

(三)核算工具的发展促进新兴技术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的结合应用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来说,数据获取工具的发展是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关系到成本数据质量的重要基础。除了传统的人工填报方式之外,近年来,在工具和技术的应用上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最主要的便是信息化的应用。信息化的应用使得企业的众多成本数据电子化,不仅提升了数据收集的效率,也保证了数据在传输、转载、处理过程中的准确性,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企业成本核算与新兴的技术进一步结合也是其重要的发展基础之一。比如,企业成本核算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物联网能够保证各个采集终端数据的实时准确上传,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日益优化的算法时间进行实时分析,再结合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对于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成本的实时监测、整理分析、结果预警等,最终实现企业优化提升其成本管理控制水平的目标。

四、结语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保持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成本核算的方法也会随之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传统主流的成本核算方式进一步去粗取精,实现效果和效率上的改善。企业应该积极的把握成本核算方法的三大发展趋势,注重核心理论、成本数据获取方式以及与先进技术的深度结合,以期能够在保证成本数据高质量的基础上优化和提升成本核算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济伟.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应用及处理方式分析[J].经贸实践,2018(2X).

[2]祁春艳.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措施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3).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首先谈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根据目前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分析总结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行之有效地开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平。经调查了多家企业成本核算情况,对能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简洁有效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现分述如下:

一、核算方法的选择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少)相对精简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而在经济结构链中起着不可少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具备先进技术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的增加。中小型企业因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带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①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②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③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④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决定其应使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标准如何,最终目标都是要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或者筹借金额较小,一般不要向金融机构报送报表而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将是符合税法规定的一种简易的能满足税法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不违法税法规定,避免涉嫌偷税漏税。

三、基本科目设置和成本核算思路

1.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大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薪酬、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产品的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不宜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实核算到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达到重要性原则,往往可以单一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置,而以成本核算表代替。

2.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3.中小企业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全,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只好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而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而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内,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往往是已销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统一分配。

4.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企业一般是按存记耗,按已销售数量加库存成品计算生产数量。

5.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6.设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设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7.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有可以及时掌握交税额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税法的一般要求进行折旧核算。

8.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制,以存记耗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数据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

1.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原材料入库单、生产计划通知单、产品生产领料单、成品或半成品入库单等单据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分摊成本。

五、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及方法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关联,并且容易取得。

3.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不能明确辨别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也符合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七、简易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核心的是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的原因,为决策做好材料依据。

2.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包括生产管理、采购与销售各部门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价值,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不断改善和时间的印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数据及客观的评价,仅靠财务部门独立思考有时难以发现问题。

3.成本会计实务应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导,但要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最科学合理核算出成本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有力的服务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管理任务,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从而服务于企业管理与决策。

参考文献

[1]胡玉明,罗其安编,《成本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7篇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

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

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

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

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

2.因中小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8.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

9.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10.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

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帐。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

五、成本费用分配方法

(一)、原则: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且容易取得。

3.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二)归纳、

1、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2、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个人对此法的评价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通病,没法。

3.产值比例法未见哪本会计著作上有记载,感觉没有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也不太广,主要适用于已做过详细成本核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企业。不过我认为其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其同工时比例法、工资比例法、材料比例法原理不一样,效果却相近。

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常性停工与非正常停工

2.委托加工问题(互相多重委托)

3.生产研发耗用问题

4.试生产阶段无产品产出耗用问题

八、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新晨

2、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有必要的。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有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注意:实际中,财务部门和其它部门检查的角度或指标多有不同,这好许是易产生差异的原因)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控制对策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都在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同时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在工业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由于一部分工业企业没有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优化与控制,从而给工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工业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就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一)作业成本工业企业在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具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总结成本消耗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为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1]。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首先工作人员要以作业为主体,对作业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把相同性质的作业进行归类建立作业成本库;其次要把作业成本库的费用进行分摊,将企业所消耗的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归类整合并分配到各个成本库中,一方面要确定成本库产生成本费用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要在成本库费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摊;最后,要把各个作业成本库的费用计算到最终产品中,并依据成本动因来对成本动因的分配率进行计算,从而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二)目标成本市场竞争价格是目标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明确了产品的最低成本,从而能够帮助工业企业实现预期效益。在进行目标成本核算时,首先要以市场为依据来合理设定目标成本;如根据市场变动和竞争情况以及产品的市场价值来制定产品的目标售价;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并进行分解,工业企业要以长远的利润率目标作为制定目标利润的参考,在目标售价的基础上减去目标利润,计算目标成本,并细分给各个部门。

(三)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来源于西方国家,它与作业成本的核算方法起源相同。标准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材料标准用量要以产品的设计、生产图纸为依据,计算出生产中所需的材料,掌握材料的库存情况,利用以往的用料经验和记录来进行分析,并运用平均值来科学的计算材料的用量标准;直接人工成本要对产品生产期间应用的工艺和程序进行研究,结合工业企业的薪酬支付方式和制度来确定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由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共同组成,这两种制造费用都要根据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进行计算,标准用量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来表示。

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核算的范围较小、不重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核算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业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工业企业应该不断加强成本控制。

(一)转变采购方式物资采购是工业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工业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2]。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可把物资采购工作委托给专业的服务机构,这样不仅简化了物资采购的流程,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工业企业的成本。

(二)控制生产成本工业企业要从根本上加强对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必须努力解决如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工业企业要严格控制生产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成本。首先要合理控制设备的数量,确保设备采购价格的合理性。其次,工业企业要推行定额管理,降低制造费用;加强预算控制,降低期间费用,从而降低工业企业整体的成本费用。最后,工业企业要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对生产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以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并详细记录生产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情况,以便工业企业日后的改进工作和资源再利用[3]。另一方面,工业企业要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其他附加费用。这就需要工业企业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先进机械设备,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科学划分工作范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以此来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优化销售渠道传统的销售渠道大部分采用分销模式,在分销模式下,工业企业把产品的经销权给予一级商,再由一级商通过金字塔的模式来构建多级的分销体系,这就导致产品由工业企业流向消费者的过程中经历了多个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降低了工业企业整体的销售效率,并在无形中增加了额外的销售费用。在这种形势下,工业企业就可以选择直接销售的方式把产品直接运输到客户的手中,从而有效降低中间运输费用,降低运输成本。工业企业在正式采用直接销售的渠道时,要提前创设良好的直销环境和市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工业企业营销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例如合理制定相应的生产任务与销售目标[4]。除此之外,工业企业的营销部门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与销售计划,以此来确保产品可以在预想的时间内及时的占有市场[5]。从而实现直接销售降低运输费用的目标,并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对成本核算的控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导致了我国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也无法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积极作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加强对成本核算的控制,树立成本核算控制观念,健全成本核算控制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颖妮.浅谈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与财务管控[J].中国经贸,2017,(17):206-207.

[2]张征.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与控制对策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1):173-173.

[3]吴玉婷,何渠.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及控制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0):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