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

安全网络论文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第1篇

网络黑客在网络上对数量众多计算机进行控制,以此形成规模更大的网络来攻击所要攻击的网络目标,这就是最近几年所产生的所谓“僵尸网络”。僵尸网络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其幕后者在通常情况下很难让网络警察所发现;此外,基于僵尸网络来攻击网络,具有极快的网络速度、极为显著的攻击效果,通常可以在短短数分钟之内让所要攻击网络出现瘫痪状态。在全球全部“僵尸网络”电脑数量当中,我国所拥有的“僵尸网络”电脑数量达到1/5左右,由此可知,僵尸网络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所构成的威胁是极大的。

2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应对措施

2.1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实质就是一个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网络信息安全行业刚刚发展初期,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①严格根据管理流程实施管理操作。对网络进行微观操作,这是网络内网产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业务不得进行越权查看及使用,不许私自对数据库或某些机密文件进行修改,以此来杜绝内网中计算机及网络受到恶意攻击。②实施连续性管理网络系统。作为网络管理人员,一定要把系统恢复和系统备份策略应用于网络系统,这不仅可实现连续性管理系统的要求,而且还可有效避免因恶意破坏、自然灾害等原因使设备遭到破坏、无法正常提供服务的问题发生。③加强管理人员的日常操作管理。要有效对系统进行管理,最为重要的在于管理人员,因此,作为网络系统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超强的技术能力,此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不管是企业,还是公司,在进行网络管理人员选拔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有关技术能力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对这些网络管理人员实施一定的职业培训以及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以此来让网络管理人员切实懂得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让他们明白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中他们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此外,对于网络信息的相关操作管理,一定要让网络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对于安全的网络管理策略能予以正确的执行和落实,这样,就可最大限度避免因人为原因所带来的网络信息安全漏洞。

2.2设置防火墙网络威胁绝大多数是从互联网来的,应用防火墙来判断与辨别进出网络的各种信息,能够有效避免内网或计算机系统遭到病毒和木马的攻击;所以,要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有效保护,一定要选择一个防火墙来进行保护,而且要让所选择的防火墙,不仅要技术性强,而且防御功能要足够强大。

2.3安装vpn设备所谓vpn设备,其实就是一个服务器,电脑在进行网络信息传递过程中,要使网络信息先向vpn服务器进行传递,然后再通过vpn设备向目的主机进行传递,这样就可让计算机不直接连接于物联网,从而让网络黑客无法得到真正的ip地址,无法完成对网络进行攻击,这样就有效对网络信息安全起到了保护作用。

3结语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第2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特征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的涵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和表达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种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的缺失或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旦发生,网络就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若网络舆情缺乏引导,加上网络推手或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负面舆情就会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一般是由负面舆情引起,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时,容易造成政府应急处置效率低下、政府公信力下降、公众认知误导、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等潜在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政治风险。关于舆情产生的政治风险,国外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多数暴政”理论,认为那些不符合理性要求却又拥有无上权威的“公共舆论”会成为民主社会的风险隐患。德国传播学者诺埃勒•诺伊曼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SpiralofSilenceTheory),再次证明了网络舆情风险问题的严重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网络舆情往往会无序扩散,呈现负面情绪一边倒趋势,容易产生“多数暴政”,造成政府处置效率低下,公信力下降。2.社会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中隐藏的大量不实信息甚至虚假信息,会给社会公众造成舆论误导,引致公众恐慌,有的甚至发生群体性冲突事件,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3.经济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网络舆情往往会带来“蝴蝶效应”,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甚至会给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例如,2007年海南“香蕉会致癌”的假消息通过网络广泛流传,致使海南香蕉严重滞销,价格暴跌,蕉农损失惨重。2008年四川广元“蛆橘”事件,致使橘农损失十几亿元。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复杂性特征为化解风险,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监控体系。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监控涉及多方主体,贯穿多个环节,涉及多种信息源和信息类型,呈现出复杂的社会系统特征。一是主体多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涉及的相关主体有农业主管部门、权威专家、新闻媒体、消费者、普通网民、意见领袖等,不同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分工各不相同,需要协调各参与主体的诉求和利益。二是过程复杂。网络舆情监控涉及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舆情分析、研判、预警响应等多个环节,网络舆情风险监控必须把握关键环节。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链条长,时间跨度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将引起网络舆情的连锁反应。三是对象复杂。网络舆情信息源涉及网站、微博、论坛、社交网络(如QQ、手机短信)等。网络舆情类型包括政府政策类、质量问题事件类、科学缺陷类、消费指导类和恶意攻讦类。[8]面对海量网络舆情信息,舆情风险监控必须明确舆情监测的范围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四是环境复杂。网络舆情风险监控受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科技进步、道德约束等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环境变量不是呈现一元线性规律,而是呈现多元、高阶甚至周期滞后的规律。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复杂性特征要求对其分析研究要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而霍尔三维结构模型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模型构建

(一)霍尔三维结构霍尔三维结构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一个系统工程方法论。霍尔三维结构用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的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等7个时间阶段;用逻辑维表示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等7个逻辑步骤;用知识维列举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霍尔三维结构具有研究方法的整体性、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工作问题的导向性等突出特点,是解决规模较大、结构复杂、要素众多的复杂社会问题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模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具有复杂的社会系统特征,适合应用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系统工程理论,建立三维结构分析框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将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舆情事件分为舆情发生期、舆情发酵期、舆情发展期、舆情高涨期、舆情回落期和舆情反馈期等6个阶段。[12]8-9这一时间分期同样适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发生周期。因此,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模型中,时间维包括舆情发生期、舆情发酵期、舆情发展期、舆情高涨期、舆情回落期、舆情反馈期等6个阶段。逻辑维是时间维的每个阶段所遵循的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等7个步骤。知识维是在时间维和逻辑维中所应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涵盖了农业经济、食品安全、法律、统计学、传播学、行政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学科领域。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模型。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分析

(一)时间维1.舆情发生期。舆情发生期表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或事件原创主帖见诸网络媒体后,网民进行转帖、转发、跟帖、讨论,初现零散意见。这个阶段以陈述性发帖和新闻评论为主要表现形式,涵盖热点事件的真实细节。舆情监控部门要认真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事实证据和现场重要情节,做好舆情分析研判的基础性工作。2.舆情发酵期。由舆情发生期进入发酵期,间隔短、速度快。在舆情发酵期,少量传统媒体开始介入报道,与网络舆情形成呼应,逐渐形成舆情热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往往呈现负面舆论一边倒趋势,舆情监控部门如果不及时响应,就会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大,聚合成负面舆论,相关部门能感觉到明显的舆论压力。3.舆情发展期。舆情发酵期所形成的负面舆论会持续惯性发展,事态进一步扩大,并会产生负面情绪“溢出”效应,发展成为社会对立情绪。这个阶段意见领袖出现,容易形成寡头意见集聚。这时更多传统媒体介入报道,网上网下互动,新闻评论数量剧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舆情呈扩散、上扬趋势。4.舆情高涨期。在舆情发展期,如果有关政府部门处置不当、不能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应对时出现不同口径甚至失言等,都会导致矛盾再度激化,一些网络推手和别有用心的人也会乘机兴风作浪,舆情出现强劲反弹,进入高涨期。5.舆情回落期。在政府的强力介入下,行政问责、司法介入和善后赔偿工作相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处理,相关事实和信息得到及时的公布和澄清,网民关注热度递减,于是,舆情出现拐点,逐渐进入回落期。6.舆情反馈期。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妥善解决,媒体报道和围观网友逐渐散去,网民关注点转移,有关部门开始总结经验教训、修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消除负面影响,舆情进入反馈期。

(二)逻辑维1.明确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确定舆情信息监测对象范围和监测方法,收集舆情信息相关数据和资料,并进行归类分析,甄别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诱因、传播源头、传播路径,明确舆情焦点。2.确定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总目标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不仅要设定总目标,还要根据舆情发展的6个阶段设定分目标。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目标的层次性、实现的可能性及其约束条件。3.系统综合。系统综合是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测的客观状况,结合目标任务和约束条件拟定若干可能的备选方案。在拟定方案中,要考虑成本和效率,做到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有机统一,还要考虑备选方案的可执行性。4.系统分析。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的复杂性特征,对备选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考量每个备选方案的收益、成本及执行的可行性,预测备选方案的可能效果。系统分析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5.优化。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各备选方案的优劣,进一步优化备选方案或提出新的备选方案。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区分出最优方案、次优方案和满意方案。6.决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部门根据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结果,从全局角度综合考量风险目标、成本收益、执行可行性和社会影响等因素,最终决定选择实施方案。7.实施。实施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在实施过程,要理顺机构职责与人员分工,当出现与预期目标不符时,要及时调整、修正实施方案。

(三)知识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各时间阶段以及每个时间阶段的逻辑步骤,涉及不同的学科知识,涵盖农业经济、食品安全、法律、统计学、传播学、行政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学科领域。在知识维方面,首先,要深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特性及其传播规律的认识。其次,要提高网络舆情监测的技术和分析水平,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海量信息的监测,并进行跨媒体关联分析和深度数据挖掘,做好网络舆情的发展预测和风险评估。再次,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体制机制的认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制度、舆情引导机制和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实现途径

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潜在风险,舆情监控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规避或损失控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三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流程,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个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的实施有效监控。

(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识别包括风险感知和风险分析两个环节。(1)风险感知。风险监控人员要有敏锐的风险意识,根据舆情风险监测数据感知潜在的风险。风险感知主要依赖风险监控人员的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判断。(2)风险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人员要收集相关信息,甄别舆情信息的真实性,整理网民的代表性言论,分析其波及范围和社会关联度,判断舆情类型、性质特征及其发展阶段等。鉴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产地特征,风险识别可以应用现场调查法调查事件真相,分析其潜在的风险隐患。由于风险的可变性特点,风险识别应该是一项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必须贯穿网络舆情时间维的6个阶段。

(二)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如中心趋势测量、变异程度测量等方法,测算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以此作为选择风险管理技术的依据。充分、有效的数据是风险衡量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历史和现实数据的监测,监测数据资料要求具有大量性、具体性、同质性和相关性。为了获取有效的舆情监控数据,建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确定监测范围、明确监测信息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获取途径在传统的人工浏览和网络引擎搜索的基础上,可以与专业公司合作研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软件,从而提高舆情信息搜索的准确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对风险状况及其影响进行总体的认识和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可以在霍尔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网络舆情的历史数据和监测经验,确定各指标的风险阀值和权重系数,并将数据导入模型,计算其综合风险分值,并获取相应的预警信号。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影响较大又可以测度的风险评价指标,包括舆情议题、舆情传播、舆情发展、舆情控制、网民数量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风险转换矩阵,综合判断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预警等级。近年来,鉴于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将网络舆情分为特重舆情、重度舆情、中度舆情、轻度舆情四个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预警等级也可以采用这个划分方法。

(四)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在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及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风险监控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或降低风险事件损失的各种可能性。风险应对贯穿网络舆情时间维度的6个阶段。在舆情发生期,需要对具体事件溯源,找出舆情事件的传播源头、主要传播媒介、初始信息细节等。在舆情发酵期,需要进行分析研判,寻找舆情事件的争议焦点,把握舆情的传播路径。在舆情发展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介入,澄清事实真相,及时公布事件处理最新进展情况,消除误解,正确引导舆情走向。在舆情高涨期,需要启动应急机制和问责机制,有效缓解矛盾,控制舆情事态发展。在舆情回落期,需要继续实施舆情监测,防微杜渐。在舆情反馈期,需要注意安抚民意,预防舆情复燃,同时,还要进行舆情风险评估,以资借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监控具有复杂的社会系统特征,同时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与协调,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已经引起政府及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层面与研究层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引入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监控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思路,同时,也拓宽了霍尔三维结构模型这个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应用领域。

作者:徐学荣赖永波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江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结果与讨论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时节分布2012年、2013年分别监测获取值得关注的有效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样本203个、216个。按月统计问题事件发生情况,2012年、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的大致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在2月相对较少,连续两年监测到的问题都比较少,几乎是全年的最低点;3月舆情开始走高,2013年3月甚至成为全年问题舆情最多的月份;4月舆情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相对的高位;2012年5月出现当年舆情的最高峰,2013年5月问题事件舆情则在高位徘徊;6月问题舆情的发展趋势,2012年和2013年有所分化,2012年6月问题事件大幅回落,7月持续走低并出现一个舆情低点,2013年6-7月舆情则有所走高;2012年8月的问题舆情强劲反弹,出现当年的一个次高点,而2013年8月舆情开始走低并一直持续到10月,10月成为2013年舆情的最少月份;2012年9月问题舆情开始减少,10月成为2012年问题舆情的次低点;11月问题舆情有所反弹,并连续两月走高,2012年12月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相对高位。这种舆情走势和农产品(尤其是果蔬)生产供应的季节性明显相关。年底舆情出现反弹,也是与冬季设施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供给有关。2013年8月以后问题事件舆情出现总体下滑趋势,或许是国务院当年这一时期陆续出台的有关网络信息管理、信息公开及舆情监测应对等政策措施及“两高”出台的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对网络谣言产生了震慑作用的结果。可见,网络谣言及对个别局部性小问题的放大炒作占据了问题事件相当大的份额,明显虚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网络谣言大幅减少,“问题”“事件”就随之消减。

(二)不同源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份额比较农产品是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11]。为了简便起见,也为了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统计口径尽量保持一致,根据农产品的来源不同,本研究在舆情统计分析时作了适当归并,分为农作物种植(包括食用菌)、畜禽养殖(含生鲜乳)、水产养殖捕捞等类农产品,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2-2013年,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农产品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占了较大的份额,两者之和超过当年问题事件舆情总数的85%,水产养殖只占10%左右。其中,2013年来源于种植的农产品问题舆情还有所走高,大幅高于畜禽养殖的农产品,超过当年问题舆情总数的50%,同比增加7.6个百分点;水产养殖农产品的问题事件舆情比2012年有所减少,大约减少4.5个百分点。

(三)农产品产销不同环节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情况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收获、屠宰、捕捞、包装、储藏、保鲜、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供应链条长,生产环境复杂,污染源多,问题舆情复杂多变。为了直观明显,本研究在舆情统计分析时将有关环节合并,分为生产(包括产地环境及投入品)、初加工、储运保鲜及销售等4个环节,舆情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2-2013年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最多的是生产环节,连续两年都排在第一,2012年占全年问题事件舆情总数的44.34%,2013年占61.57%,同比增长超过17个百分点;其次是初加工环节,该环节的问题舆情连续两年排行第二,2012年占37.93%,2013年占25.46%,同比下降超过12个百分点;生产和初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舆情累加占了这两年问题舆情总数的80%以上。储运保鲜和销售环节这两年监测到的问题舆情相对少一些,占舆情总数比例几乎都分别在10%以下,其中销售环节的稍多于储运保鲜环节的。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形成原因本研究对2012-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生产环节,80%左右的问题事件主要是因为投入品滥用、非法添加和产地环境污染问题所引起的,有不足20%的问题舆情是源于动植物疫病、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连续两年的监测结果趋势高度一致(见表3)。农兽渔药及化学肥料滥用及其残留污染问题是生产环节首当其冲的问题,两年的问题舆情占该环节当年舆情总数的36%~40%;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添加(饲喂)违禁及非食用物质产生的问题事件舆情,两年所占生产环节舆情的比例在20%~30%之间波动;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也受到网民的极大关注,所形成的问题事件舆情样本数量占生产环节总数的14%~19%;动植物疫病引起的舆情占生产环节的舆情比例两年来持续稳定在15%左右;此外,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以及自身毒素及代谢产物等问题引起的生产环节网络舆情累计都维持在5%左右,尚未形成网民关注的重点。在产地农产品初加工环节,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引起的问题舆情连续两年都占初加工环节舆情的50%以上,其次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问题舆情,2012年占36%左右,2013年占24%左右,这两类舆情占了初加工环节问题舆情的80%以上;初加工环节居于再次的问题舆情是产品、原料及包装污染、产品标识混乱等形成的问题舆情。在储运保鲜环节,2012-2013年监测到的问题舆情趋势迥异,2012年主要是非法添加使用违禁物质,而2013年主要是储运过程中农产品发生变质(霉变)产生的问题舆情。在销售环节,主要是制假售假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形成的舆情。从表3中可以看到,有些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原因,比如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在不少环节都存在。按成因归类我们发现,按引起舆情数量多少排序的舆情成因,2012年排第一的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第二是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第三是违禁农兽渔药及农兽渔药残留问题,产地环境污染形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问题事件排在第四;而在2013年,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引发的问题事件舆情排在第一,非法添加类舆情比2012年有大幅下降,但还是排在第二位,这或许和2013年针对2012年的问题事件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有关(见表4)。此外,动植物疫病和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问题舆情也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致病微生物网络舆情问题2013年有较大幅度的上扬,占舆情总数比例从2012年的3%左右上扬超过7%,有成为问题舆情热点的趋势。致病微生物包含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化学性、真菌毒素等。实际上,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一直是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当中占比最高的,2011年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占到全部食物中毒事件60%以上。

(五)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的热点地区分析对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地区分布特征我们已有专门的分析研究[5~6],本研究侧重研究有效样本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地区分布情况。按问题事件舆情首次曝光的地点划分,除了涉及3个以上省(区、市)、无法明确具体发生地区的问题事件舆情外,当年发生的问题事件舆情数量进入前10名的,2012年依次是广东、山东、浙江、北京、湖南、江苏、福建、河南、上海和辽宁等省(市),2013年依次是广东、山东、江苏、北京、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和四川等省(市)(见表5)。2012-2013年都进入前10的有广东、山东、北京、浙江、湖南、福建和河南等7省(市),而广东、山东和北京等3省(市)的舆情占总舆情的40%左右,仅广东1省占全国问题舆情2012年和2013年都超过20%。不难看出,问题事件舆情数量进入前10的省(区、市)多是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社会比较发达地区,或许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农产品需求量大,农产品来源复杂,媒体发达,公众更为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媒体更容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

(六)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媒体类型关于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媒体类型我们在相应研究报告中已有报道,本研究侧重研究有效样本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首发媒体类型情况,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2012-2013年,传统媒体仍是第一时间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主要媒体,2012年传统媒体报道(曝光)的占59.61%,2013年占66.67%;第一时间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网络媒体,2012年占40.39%,2013年占33.33%。在传统媒体中可以看到,第一时间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报纸持续两年雄踞榜首,所引发的的舆情数量远远高于排在其后的电视、广播和期刊。2013年电视报道(曝光)的问题舆情虽有所上扬,但仍无法与报纸相比。在新媒体中,份额最大的是网站(包括传统媒体衍生的相对独立的网站、商业网站及境外新闻网站等),占2012年问题事件总舆情的34.97%,占2013年的30.09%;其次是微博、论坛等。由于本研究是基于网络监测获得的舆情,传统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网络版或者网络相关报道,监测获得的媒体类型有关数据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据研究,近年来,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有了网络版,即使没有网络版的传统媒体所报道的问题事件,新媒体如微博也会给予转发,因而会及时出现在网络上。所以,以上结果即或有误差,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二、结论

通过上文对2012-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监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隐患的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的时节特征从2012-2013年问题事件舆情的发展态势来看,2月和10月是全年舆情相对较少的月份,3-5月是问题舆情趋于多发季节,6-7月舆情在相对高位波动,8月以后问题事件舆情逐步回落,直至11月才有所反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品种差异从2012-2013年连续两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监测结果看来,容易引发消费者关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主要是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农产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相对较少。按问题事件舆情数量的多少排序,首先是果蔬、米面及食用菌等种植类农产品,其次是猪、牛、羊、鸡(蛋)及生鲜乳等养殖类农产品,水产品排在第三位。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的重点环节2012-2013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发生的重点环节是生产和初加工环节。问题舆情数量按环节排序大致是:生产环节>初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储运保鲜环节。初加工环节包括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其实大多仍在产地。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及其网络舆情大多是“产出来”的。要消减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风险,就要进一步加强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前移关口,解决和防范种养环节的安全问题,防范和消除初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积极消减产地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真正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出来”。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诱因从连续两年的监测结果来看,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违禁农兽渔药及其残留、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及动植物疫病是近年来网民持续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也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主要诱因,成为网络虚拟空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燃烧的五大物质材料;致病微生物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担忧有上扬的趋势,值得有关监管部门的重视;农产品包装材料、产品标识等问题舆情虽然占有的份额比较少,但相应的舆情效应也不可忽视,比如包装胶带、产品胶贴标签致癌致畸类舆情在网络虚拟空间时有出现,也引发了消费者的疑虑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出现的热点地区2012-2013年实时网络舆情监测发现,广东、山东、北京、浙江、湖南、福建和河南等省(市),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多发地区,广东、山东和北京等省(市)是舆情热点地区,广东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舆情最热地区。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第3篇

1.1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企业常用保护数据信息的一种便捷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加密程序对企业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保护,避免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常用的加密方法主要有数据加密方法以及基于公钥的加密算法。数据加密方法主要是对重要的数据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变换,改变其原有特征,让外部人员无法直接观察其本质含义,这种加密技术具有简便性和有效性,但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加密规律被别人知道后就很容易将其破解。基于公钥的加密算法指的是由对应的一对唯一性密钥(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组成的加密方法。这种加密方法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外部人员如果想得到数据信息只有得到相关的只有得到唯一的私有密匙,因此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1.2 身份鉴定技术

身份鉴定技术就是根据具体的特征对个人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的结果来判断识别对象是否符合具体条件,再由系统判断是否对来人开放权限。这种方式对于冒名顶替者十分有效,比如指纹或者后虹膜,一般情况下只有本人才有权限进行某些专属操作,也难以被模拟,安全性能比较可靠。这样的技术一般应用在企业高度机密信息的保密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企业网络安全体系解决方案

2.1 控制网络访问

对网络访问的控制是保障企业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置各种权限避免企业信息外流,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的网络设置按照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设置,针对个体对象按照网络协议进行访问权限设置,将网络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功能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权限管理。企业办公人员需要使用到的功能给予开通,其他与其工作不相关的内容即取消其访问权限。另外对于一些重要信息设置写保护或读保护,从根本上保障企业机密信息的安全。另外对网络的访问控制可以分时段进行,例如某文件只可以在相应日期的一段时间内打开。企业网络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对各种网络设备、网络系统等进行安全管理,例如对各种设备的接口以及设备间的信息传送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在保证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消除其他功能,利用当前安全性较高的网络系统,消除网络安全的脆弱性。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业务需求常需要通过远端连线设备连接企业内部网络,远程连接过程中脆弱的网络系统极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因此在企业网络系统中应该加入安全性能较高的远程访问设备,提高远程网络访问的安全性。同时对网络系统重新设置,对登入身份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保证企业内部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信息不被外人窃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网络技术对传输的数据审核,避免信息通过其他渠道外泄,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2.2 网络的安全传输

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供应链的各种信息都在企业内部网络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网络上进行传递,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被不法分子盗取,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了避免信息被窃取,企业可以建设完善的网络系统,通过防火墙技术将身份无法识别的隔离在企业网络之外,保证企业信息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传输。另外可以通过相应的加密技术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技术一些黑客破解企业的防火墙,窃取到的信息也是难以理解的加密数据,加密过后的信息常常以乱码的形式存在。从理论上而言,加密的信息仍旧有被破解的可能性,但现行的数据加密方式都是利用复杂的密匙处理过的,即使是最先进的密码破解技术也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等到数据被破解后该信息已经失去其时效性,成为一条无用的信息,对企业而言没有任何影响。

2.3 网络攻击检测

一些黑客通常会利用一些恶意程序攻击企业网络,并从中找到漏洞进入企业内部网络,对企业信息进行窃取或更改。为避免恶意网络攻击,企业可以引进入侵检测系统,并将其与控制网络访问结合起来,对企业信息实行双重保护。根据企业的网络结构,将入侵检测系统渗入到企业网络内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重要部门的机密信息需要重点监控。利用防火墙技术实现企业网络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再配以检测技术以及相关加密技术,防火记录用户的身份信息,遇到无法识别的身份信息即将数据传输给管理员。后续的入侵检测技术将彻底阻挡黑客的攻击,并对黑客身份信息进行分析。即使黑客通过这些屏障得到的也是经过加密的数据,难以从中得到有效信息。通过这些网络安全技术的配合,全方位消除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保障企业网络安全。

3结束语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第4篇

1.1虚拟网络技术在企业合作客户和企业间的应用在企业合作中,企业客户要和企业共享相当多的数据。但是,企业为了数据安全,又不会放心让企业合作客户访问企业内部的所有数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网络技术,将要与企业合作客户共享的数据存放在数据共享的文件夹中,对企业内部不方便泄露的数据采用信息防火墙隔断。这样,既可以使企业合作客户能够在登陆虚拟网络客户端后访问与企业共享的数据,又能保护好企业内部的数据不使其流失。

1.2虚拟网络技术在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间的应用为了使得企业信息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共享,企业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使用虚拟网络技术来将各地的分支性企业机构在局域网内进行连接,正因为如此,虚拟网络技术在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间的应用的范围也被定义为企业虚拟局域网,这种局域网使用与跨区域性和跨国间的企业经营模式。在虚拟网络技术中比较常见的是硬件式的虚拟网络技术。它不但具有高速度的加密性,而且加密的密钥不易损坏,因此其效率也相对较高。

1.3虚拟网络技术在远程员工和企业网之间的应用虚拟网络技术把企业总部当做是虚拟专用网的中心连接点,在企业的内部设置具有网络虚拟功能的防火墙,该防火墙被当做是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的出口的网关。这样,移动的业务网点和办公用户要想进入防火墙设备中,就必须通过虚拟网络客户端进行登陆。通过这种方式,就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由于这种方式是通过让采购人员和企业销售人员一起在企业系统中传入信息来实现远程员工和其他企业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所以,这种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又被称为远程访问式虚拟网络技术。它在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的同时还具有低成本的优势。

1.4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当前传统的计算机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中,要精简细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企业各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有机地连接,打破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挂忙碌的空间限制,使企业管路信息同步化的目标得到实现。通过对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通路更加宽广,打破了传统空间的约束,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能够更加有效。安全地进行。

2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和宽带技术的结合,使得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安全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也使得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宽带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虚拟网络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点也拥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虚拟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虚拟网络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也不断得到提升。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已经不可获缺,并且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低迷,虚拟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新兴产业的亮点。现如今,虚拟网络技术在市场上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虚拟网络技术的产品不断汇集,在各种虚拟网络技术的产品中,有效结合防火墙的软件虚拟网络产品和复合型的虚拟网络设备逐步成为计算机网络中的热点。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虚拟网络技术会被广泛运用到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并且会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一个新的热点。

3结语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第5篇

油田企业的数据信息资源,对油田企业非常重要,一旦受到破坏,将会给油田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油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安全性提升,加强外部安全建设。在预防为主的基础上进行,对外部因素、病毒因素的影响,只有将系统的安全性提升,才可以杜绝此类影响的发生。在油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中,建立防火墙,可以将体系的安全性提升,在网络和油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网关,保护体系不受非法入侵者侵入和攻击。防火墙的建设,将体系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性提升,有效地阻止了体系的非法访问,不允许外网访问内网。在建设网络防火墙的基础,增加入侵检测设置,对系统入侵进行控制。入侵检测技术是防火墙的一种互补,可以提升油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中信息管理的性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减少网络威胁。

2加强内部建设

在加强外部安全建设之后,油田网络安全信息体系的建设,想要保证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保证信息的完整性,还需要加强系统的内部建设。从当前油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加强内部建设,可以从设置系统访问权限、对网络病毒进行防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管理等方面入手。保证油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以及信息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设置系统的访问权限,采用虚拟网络技术对油田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进行保护。其次是加强病毒防治技术的应用,提高网络信息体系的安全。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法有多种,为了提升油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安全,提升信息管理质量,需要坚持层层设防、集中控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系统安全性的建设。最后加强系统的安全管理,如果网络安全管理缺乏,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对数据信息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为此需要在油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运用中,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系统的病毒防治有效性。

3结语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第6篇

1.1配电设备落后

由于多数配电线路都是在建站初期购置的配电设备,经过多年的使用,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配电站中仍旧使用落后陈旧的设备。且经过多年的使用,设备的损耗较为严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不仅会影响到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人机安全,倘若事故发生,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以及重大的经济损失。例如部分配电线路中仍然使用一些绝缘体材料,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性能会因为化学因素、环境阴虚、热点因素、等造成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用电要求不断提高,线路应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虽然绝缘体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保护配电线路,但是一旦由于绝缘体材料的控制因素发生变化,导致材料的绝缘体质量降低,或者老化,都会造成漏电现象。由于绝缘体材料发生质量编发引发的漏电事故,造成大面积停电和人员伤亡的例子并不鲜见。

1.2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配电站的运行管理制度也逐渐完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管理工作没能够落实到位,无法及时发现线路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一些潜在问题不能够及时检测出来,导致在发生故障的时候未能迅速确定故障点,查出故障原因,往往在故障排除工作上耗费较大的时间,这不仅会影响到用户的用电质量,还影响到用电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进行,造成用户以及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

1.3安全意识的浅薄

在一些城中村,或者一些农村、城乡结合地区,由于居民的文化程度有限,安全意识浅薄,往往可以看到有不少居民在配电线路上晒衣服或者乱拉乱挂其他东西,或者在塔杆下方堆放垃圾,且电线裸露的问题也很严重,更甚的还有一些居民在配电线路密集的地段违章建设建筑物。然而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当地电力管理部门,供电企业的重视,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导致事故一发生,就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2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管理有效措施

2.1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执行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保证。在运行人员进行线路维护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严谨的巡视记录,登记线路运行损耗率,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根据线路损耗的严重程度提供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2.2加强对线路的巡视检修执行值班、交接班制度,加强对线路进行巡视检修。

值班人员要根据制度中的值班方式,按照交接程序、交接时间、交接内容进行严谨的交接工作。在巡视过程中,主要分为三种:定期巡视、特殊巡视、以及登杆检查巡视。这有利于运行维护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配网线路的运行状况和健康状况,确保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3完善基建工程管理制度

基建工程监督管理制度指的是在配电网的基础建设工作中,制定一个较为详细,规范,完整的管理制度,确保配电网基础建设工作的工程质量,确保新投运的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2.3.1设计审查(1)在新建或者改建线路工程中,运行维护单位要根据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查工作,亲自参与设备选型,根据本地区的配电特点、以及运行特殊性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危机处理措施对施工单位购置设备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建议。(2)运行维护单位亲自参与线路工程终勘定线、定位、断面地质勘测工作。2.3.2设备验收管理(1)工程的运行维护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派遣具有相应时间经验的工作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并以质检员的身份进行监工,主要负责对施工质量的监察,验收隐蔽项目,对施工中不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的行为进行矫正,对不符合要求、不按照原先施工设计、施工结构进行施工的环节要求返工,确保施工质量能够达到规范要求,方可签收验收文件。(2)对新建投运的配电线路,运行维护单位要加强对线路的巡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与施工方进行协同处理问题,确保线路运行的安全性。

3结束语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第7篇

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网络规模、结构、通信协议、应用业务程序的功能和实现方式紧密相关,一个优秀的安全设计应当整合当前网络和业务特殊之处并全面考虑发展要求。商业银行的网络安全保护应选择分层次保护的优点,使用多级拓扑防护方式,设置不同级别的防御方法。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护和防御的首要方式之一,其重要目标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技术所包括内容相对广泛,其中有网络登录控制、网络使用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以及属性安全控制等多种手段。结合某些商业银行的网络系统和部分商业银行的网络和业务规划,谈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解决的原则。

1.1实行分级和分区防护的原则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绝大多数是分层次的,即总行中心、省级中心、网点终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对应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实现对不同层次网络的分层防护。防火墙也根据访问需求被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内部核心的TRUST区域,外部不可信的Untrust区域,第三方受限访问的DMZ区域。

1.2风险威胁与安全防护相适应原则商业银行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金融环境,要面临多种风险和威胁,然而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不容易实现完全的安全。需要对网络及所处层次的机密性及被攻击的风险性程度开展评估和研究,制定与之匹配的安全解决方式。

1.3系统性原则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御必须合理使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进而全面分析网络的安全及必须使用的具体方法。第一,系统性原则表现在各类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和补充和专业方法的落实。第二,要充分为综合性能、安全性和影响等考虑。第三,关注每个链路和节点的安全性,建立系统安防体系。

2计算机网络安全采取的措施

商业银行需要依据银监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引进系统审计专家进行评估,结合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解决原则,建立综合计算机网络防护措施。

2.1加强外部安全管理网络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各类外部进攻的形式,研究贴近实际情况的网络安全方法,防止黑客发起的攻击行为,特别是针对于金融安全的商业银行网络系统。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组成多层次网络安全系统,确保金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方法。通过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实时监视网络系统的相关方位,当这些位置受到进攻时,可以马上检测和立即响应。构建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马上发现商业银行金融网络的非法入侵和对信息系统的进攻,可以实时监控、自动识别网络违规行为并马上自动响应,实现对网络上敏感数据的保护。

2.2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内部安全管理可以利用802.1X准入控制技术、内部访问控制技术、内部漏洞扫描技术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内部网络安全体系。基于802.1x协议的准入控制设计强调了对于交换机端口的接入控制。在内部用户使用客户端接入局域网时,客户端会先向接入交换机设备发送接入请求,并将相关身份认证信息发送给接入交换机,接入交换机将客户端身份认证信息转发给认证服务器,如果认证成功该客户端将被允许接入局域网内。如认证失败客户端将被禁止接入局域网或被限制在隔离VLAN中。[4]内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使用防火墙将核心服务器区域与内部客户端区域隔离,保证服务器区域不被非法访问。同时结合访问控制列表(ACL)方式,限制内部客户端允许访问的区域或应用,保证重要服务器或应用不被串访。同时结合内部漏洞扫描技术,通过在内部网络搭建漏洞扫描服务器,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相关安全扫描收集收集网络系统信息,查找安全隐患和可能被攻击者利用的漏洞,并针对发现的漏洞加以防范。

2.3加强链路安全管理对于数据链路的安全管理目前常用方法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进行加密。对于有特殊安全要求的敏感数据需要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加密处理。常用的加密方式有针对线路的加密和服务器端对端的加密两种。前者侧重在线路上而不考虑信源与信宿,通过在线路两端设置加密机,通过加密算法对线路上传输的所有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后者则指交易数据在服务器端通过调用加密软件,采用加密算法对所发送的信息进行加密,把相应的敏感信息加密成密文,然后再在局域网或专线上传输,当这些信息一旦到达目的地,将由对端服务器调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解密数据信息。随着加密技术的不断运用,针对加密数据的破解也越来越猖獗,对数据加密算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根据国家规定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使用国密算法。

2.4建立商业银行网络安全审计评估体系通过建立商业银行网络安全审计评估体系,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数据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发掘风险隐患,制订相关的措施。[5]

安全网络论文范文第8篇

1.1电力系统结构混乱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也必须要不断地更新升级,但是在很多电力企业,无法很及时地对其进行升级加固,最终导致了电力调度系统的结构混乱。另外在电力企业,对整个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并且很多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防护措施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电力调控过程中无法起到防护的作用。

1.2企业的网络安全管理力度不强

在电力企业中,由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管理的组成结构十分复杂,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会有很大的困难。现今在因特网技术发展的时代,一些黑客以及新型网络病毒也随之产生,对网络产生很大的危害。在一些调控中心以及发电厂,在建设一些信息控制系统以及交互数据时,对网络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对于一些网络问题的处理规划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了安全防护能力很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网上的一些黑客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对调度数据进行窃取修改,以此来对电力设备进行非法性操作,严重影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运行。

1.3系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维护中,相关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但是在现今我国的很多电力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准不能满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综合素质普遍过低,并且对于网络安全缺乏相应的认识。因此在发生安全问题时,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且过分依赖厂家,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的维护出现很大问题。

2增强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防护的建议

2.1建设科学的网络架构

对于科学的网络架构,主要是根据我国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中的混乱问题所提出。因此在网络规划、建设时,一定要遵循网络安全体系的统一性以及整体性原则,并且一定要遵循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相关要求,以此来实现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的一次性安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物理角度进行分析。

在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的架构中,其中物理层面是确保网络安全性的基础。并且在网络系统的安装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其中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另外对于建设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机房也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建设,对机房的温湿度进行全面的策划控制,以此来做好机房的降温保护,从而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做好防静电保护,对于机房的地板选择,一定要选择符合规定的防静电地板,这样可以充分地确保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物理层面的安全。此外,自动化机房的辅助设施,包括UPS电源系统及环境监控系统,必须同步完成建设、投运。

(2)系统角度的安全分析。

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建设安装中,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的保护,其中主要是针对电力生产控制系统。要重点对边界防护进行控制,提高其安全防护能力,并且要保证电力生产控制系统数据的安全。另外,调度端及厂站端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应满足“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基本原则要求。安全防护策略从边界防护逐步过渡到全过程安全防护,安全四级主要设备应满足电磁屏蔽的要求,全面形成具有纵深防御的安全防护体系。

(3)网络角度安全分析。

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直接受到网络结构有效性的影响。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网络系统的安装中,一定要确保网络结构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另外在网络的结构设计中,必须要利用树状分支与环状联接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进行构建,在不同的节点上设置不同的电力调度系统,以此来有效地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的效率和稳定性。

2.2坚持电力二次安全防护策略的执行

在对电力企业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进行架构时,一定要根据系统业务的重要性对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分区,并且要对实时控制系统进行重点保护,将所有的系统都要置于相应的安全分区中。对安全分区进行相应的隔离,尤其是核心系统,隔离的强度一定要高,以此来增强安全性能。另外,要在专用通道上建立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从而来实现与其他网络的物理隔离。同时,要利用MPLS-VPN在专用网上形成多个相互逻辑隔离的VPN,从而来实现多层保护。并且利用加密手段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保障数据传输中的安全。

2.3加强对网络日常维护的安全管理

在电力企业中,对电力调度自动化调配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日常维护工作,以此来提高对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确保安全可靠。其中主要的维护内容有:网络系统物理安全方面的研究、数据信息安全性的研究、对网络软件的安全性维护。在网络维护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杀毒软件,来对网络病毒进行相应的查杀,并定期升级,从而有效地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应制定和落实调度自动化系统应急预案和故障恢复措施,系统和运行数据应定期备份。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