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于街区安全问题的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基于街区安全问题的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28 03:08:02

基于街区安全问题的历史文化论文

1历史文化街区安全问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问题

安全问题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保持历史风貌完整性”与“保障街区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都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不负责任或者是对历史文化、对遗产的亵渎。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防灾、减灾方案,力求真正做到既充分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完整性,又有效消除街区的各类风险隐患,为人民的生命财产提供保障。就目前所知,历史文化街区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1消防

1.1.1建筑防火

建筑单体的结构、材料、修建年代、完好程度等,均影响该建筑的安全等级和相应的修缮保护措施。

1.1.2生活防火

日常生活中存在引发火灾或不利于逃生、疏散的安全隐患,如私拉乱接电线、使用“热得快”等不安全电器等。

1.1.3消防设施

按照国家关于消火栓的布置要求,“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120m,保护半径不超过150m”考虑到历史街区房屋密集且大多防火等级较低,“室外消火栓的间距应缩小至80m左右,布置在路边或较大的建筑庭院中。”

1.2抗震

抗震主要考察建筑单体的结构、材料和质量状况等,对抗震等级较低的建筑进行适当修缮和加固。另外,违章的建筑往往存在结构不稳定、材料性能较差等问题,因而抗震性能通常较差,震灾发生时容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对这类建筑应该予以拆除,并加强监管,禁止任何形式的违章建设。

1.3疏散

老街区中经常会有违章设置的商业广告牌、居民私自堆放的杂物等,它们挤占疏散通道,会成为逃生避难以及消防车通过时的障碍。因此,在街区的安全保障工作中,务必要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2五大道街区现存安全问题

本文重点关注的五大道街区,其用地功能以居住为主,兼有少量办公、商业、教育用地。除居住功能外的其他功能均成点状分散分布,没有完整功能片区。其中居住建筑多为里弄式住宅和独栋花园洋房,兼有少量后期建设的4层集合住宅。洋房建筑多为一般保护,有少量重点保护及特殊保护。建筑以2-3层砖木结构居多,大多采用自然的石材或砖作建筑材料,多为建国前建设。目前大部分建筑主要作居住办公用。从街区肌理来看,五大道街区整体呈现较明显的低层高密度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特征。但目前,大量临时性建筑已破坏了该街区传统的建筑密度结构,因此,对空间的梳理——去掉现状中临时建筑和随意加建部分,提升空间环境品质,是未来的保护控制中应注意的。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五大道街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建筑单体方面

2.1.1建筑结构、材料等防火性差

五大道街区内老建筑普遍采用砖木结构,后期建设新建筑普遍采用砖混结构,两类建筑相互临近,分布交错复杂、总体耐火等级低。建筑材料以石材、仿石材为主,墙体多为古褐色清水砖墙,不易燃、耐火性较好。但主要构件如梁、柱、檩条、椽子、楼板、门窗等多为木制木构件,耐火极限低。

2.1.2建筑老化

以砖木结构为主的传统住宅建筑年代久远,建筑折旧率相对较高,对自然和人为破坏免疫低下,大多不同程度发生物理性老化,如结构破损、腐朽、设施陈旧。尽管五大道街区的建筑多属保护建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保护政策未完全具体实施,虽然主要沿街建筑多有进行修缮加固,但是地块内部一些居住院落仍旧破败失修,再加上各种无序改建、加建、拆建,使得许多传统建筑面目全非,有的已成为危房。

2.1.3建筑质量

该地块内建筑大部分属于产权私有、或私家居住、或杂居居住的院落。对于私有产权的建筑,因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生活需求,建设方的不统一,资金投入不同,建筑保护的相关知识不够,造成了目前改扩建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反差较大的情况。

2.2疏散体系方面

目前,该区域内聚集了行政办公、商务、商业、文化娱乐、教育、居住等众多功能,这些功能的相互重叠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员密集,疏散困难的问题。

2.2.1疏散通道

该区域的疏散通道主要由地块周边的城市道路构成,道路通行情况和质量良好,可以满足疏散需求。但是由于历史街区本身低层高密度的特点,建筑之间间距偏小,所以现状可用作疏散的街巷路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另外街巷疏散道路本身较窄,随意加建的临时建筑和随便堆放的杂物造成道路不通畅,难以达到避难疏散要求。狭窄的街巷也大大妨碍了消防车辆的抵近,普遍只能采用人工灭火方式,增加了火灾的危害性。

2.2.2疏散场地

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紧急避难疏散场地用地不宜小于0.1hm2,服务半径为500m,固定避难疏散场地不宜小于1hm2,服务半径为2-3km。”由于历史街区自身的局限性,其内部大面积的开放空间较少,道路情况复杂,所以根据具体情况,将“紧急避难疏散场地的服务半径定位200m,固定避难疏散场地的服务半径定位500m。”五大道街区可以用作避难疏散场地的开放空间主要有民园体育场和睦南公园等,作为固定避难疏散场所基本可以覆盖整个五大道街区。但是缺乏紧急避难疏散场地,从服务半径来看也不能覆盖整个地块。

2.3公共管理方面

2.3.1违章建设

有些居民为拓展使用空间,在建筑外墙之外私自建设单层砖房,这种违章建筑结构简单、材料简陋,防火性能和抗震性能都很差,若有灾害发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另外,这种“抢地盘”的做法严重缩小了街巷的消防通道宽度,不利于消防车的进驻和灭火救援工作展开。

2.3.2堆放杂物

老街区内的巷道往往较窄,但存在多处私自堆放的杂物,使通道的通过性进一步降低。一旦有险情发生,将阻碍人员的逃生疏散。这些杂物中还包括木材、塑料、垃圾等可燃物,本身就构成了火灾隐患。

2.3.3私拉乱接电线

该街区电气线路敷设较早,承载力有限,并且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而居民私拉乱接电线的行为却屡见不鲜。若电气线路的用电荷载超过其最大承载能力,会造成过载发热,极易引起火灾。

2.3.4居民安全防灾意识

五大道街区中居民具备较强的防灾意识和日常防灾常识,对灾害发生时的逃生知识也有所了解但不够全面;对街区疏散通道较为熟悉,但普遍对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感到陌生,缺乏关于急救的培训。

2.4消防设施

现状的消防栓按照80m服务半径不足以覆盖整个地块,且分布不均,不满足消防要求。

3五大道街区安全问题改进思路

3.1建筑整改

通过对区域内建筑的年代、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区域内非保护建筑的整改措施。保留区域内大部分建筑,拆除少数建筑质量差的建筑。修缮已是保护单位的建筑,维护其传统风貌并加强建筑质量;非拆除的建筑应对其主要构件进行耐火防火处理,以减少木制构件的火灾隐患。对于墙体老旧破损的建筑应进行建筑修缮,防止建筑损毁材料脱落伤人。

3.2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服务半径80m的布置原则,尽量选在路边或较大的院落内增添消防栓,使该地段所有消防栓的服务半径叠加起来能够覆盖整个地段。

3.3完善街区综合防灾体系

3.3.1功能分区调整

面对地块内违章建设不断、物质环境破损和生活品质低下等状况,应对地块进行功能调整,合理的调整服务设施、商业设施的位置,引导疏散人口以解决目前人口密度过于集中导致的消防安全隐患。对地块功能进行重新调整,将人流较为集中的商业、办公、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在易于疏散的位置,相对人口密度较低的洋房作为私人住宅。

3.3.2适当位置添加防火分隔

考虑街区建筑的布置,设置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选择适当分区方式,将整个区块划分为若干个防火单元,防止火灾的蔓延。采取在木质门窗外包金属、清砖、石块等其他耐火材料的方法对分区处门窗进行处理,有效保护其传统风貌。

3.3.3划定消防分区

恢复和疏通被周围居民占据或废弃的街巷道路,拆除违法建筑、清除杂物,结合绿化植物等开放空间,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消防安全分区”。单独隔离特殊保护的历史建筑,保证与周围建筑有相当距离,同时利用周边开敞空间配置符合一定服务范围的“消防安全分区”的疏散场地,提高安全保障。每个安全分区内至少配有一个消防栓,并按一定半径配备手持灭火器和相关标志。

3.3.4清理消防通道

对历史街区违章建筑和部分无保护修缮价值、耐火等级低的建筑进行拆除;清除影响防火间距的障碍物;处理防火间距不足的地下电气管线。疏通街道小巷,保持疏散通道的畅通;设置紧急消防专用通道;提高支路、小路的通行能力。

3.4加强街区公共管理

3.4.1加强监管,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

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内违章占用街巷空间的建筑和商业标志,清理私自堆放的杂物,加强日常生活中对此类违章行为的监察管理,确保各级疏散通道畅通。如可由居委会派专人,或居民推选的防灾安全志愿者定期检查辖区内的各个疏散通道,一旦发现违章建筑或杂物立即追查来源、限期清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惩处。

3.4.2规范电气管理

首先,整改历史文化街区内老旧的电气线路,拆除居民私自违接的电线电缆,设置漏电保护开关。其次,规范使用者的用电行为,禁止使用具有较大火灾隐患的电器,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严格管理商业场所电源。第三,加强监管街区内电气的使用,由专人负责,定期对辖区内电气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立即更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3.4.3严格控制火源

严格管理街区内一切火源以及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禁止玩火;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规范居民的燃气使用;规范烟民的吸烟习惯等。

3.4.4强化火灾探测与报警系统

通过火灾智能探测装置及时发现火灾,通过网络化的报警系统及时将信息通知居民、游客、消防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从而迅速、有效地控制火势,将可能发生的灾害降至最低,保障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3.4.5加强宣传教育

结合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和各类使用者的防灾、减灾意识,并使之具备一些基础的逃生、急救知识。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或有碍逃生疏散的行为;增强街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技能,将灾害可能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充分发挥社区综合管理小队、居委会和老年活动小组等民间组织的作用,依托其多种社区活动,开展消防宣传,普及救火设备使用、震灾避难所、逃生通道等知识。

4结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历史文化街区的安全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届时不仅群众可以生活的更加安全,我们的历史文化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也会闪耀更璀璨的光芒。而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更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保持其“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风貌特色。

作者:闫金强李金蔓韩蕾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基于街区安全问题的历史文化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lswhlw/6503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