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近现代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与改革范文

近现代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与改革范文

时间:2022-08-02 04:10:21

近现代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与改革

摘要: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经了将近200年的历程,由近代传教士的在华办报活动的萌芽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模仿到超越的状态。其中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矛盾尤为突出,本文在梳理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简要分析不同时代中的主要矛盾,并对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未来走向提出了发展期望。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进程;改革

中国新闻传播学从近代外人在华办报兴起,到如今走向了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百余年来历经了风风雨雨。百余年前,内忧外患,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座大山的压榨下,中国有志之士在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中开启了救亡图存的艰难之路,正是由于这些新闻人的不懈奋斗,承担起的艰难使命,才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学能够在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得以不断进步发展,源远流长。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终于实现了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新闻传播学也翻开了新的篇章,迎来了新的里程和前途光明的发展之路。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对于新闻传播学来说也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年。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学坚持立足当代,在继承以往的工作传统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未来进行理论总结和学术创新,适时回答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新闻事业所面对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1]。党的18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程,在的指导下,开始了一系列的理念和思维创新,形成了包括体制机制,形式手段,路径方法在内的一系列创新理论,同时探讨了如何实现传媒业自身改革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推动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进步,也推动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

一、近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启蒙

在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迫切想要打开东方的大门,探求一下神秘的东方文明,传教士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代表被派遣到东方,在传授教派思想的同时,文化以及资产阶级思想作为一个附属品被带到中国,传教士的在华办报运动刺激了我国新闻办报运动从萌芽到产生的发展,同时一批有志之士的思想启蒙开始自发办报运动并且投入到近代的新闻事业中。总体来说,近代新闻传播的发展原因可以表现为外力推动与内部变革。

(一)外力推动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近代以前中国新闻受到封建主义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内容仅仅局限于谕旨,题奏,官吏任免和科举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单方面的官方信息传播仅仅是服务于少数士大夫阶层和官吏预备队,在现代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新闻。近代报纸的发展模式是由于鸦片战争以前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而传入中国的。中国最早的新闻与报刊的启蒙是由外国传教士与商人创办,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商船与军舰,商人与传教士接踵而至,开始了在华办报活动[2]。由于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清王朝严格限制在华办报行动,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马六甲创办,而不是在中国大陆上创办,但是这份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序幕,在以后的发展中,宗教色彩,殖民思想不断渗入,大批外国在华报刊开始冲击清王朝的统治,这些报纸刺激了我国现代独立发展思想的萌动,它打破了政治上的言禁,带来了近代意义上的新闻理念、内容、形式,到后来还带来了经营管理和运作理念,同时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的报人[3]。这对于我国近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内部变革再说内部变革,随着近代化的逐渐发展,一大批知识分子兴起了爱国救亡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纷纷揭竿而起,开始了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就而言,就兴起了第一代办报高潮《时务报》《强学报》等一些报刊成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阵地,可以说是一段思想解放运动,而维新派所创办的《湘报》《国闻报》等一系列报刊,民间文人的报纸出现,突破了官方对新闻活动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一统天下、舆论完全一元化的局面,满足了一部分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时政信息的需求,增加了他们议论朝政的资料和机会,更体现了新闻传播的内在需求和一定社会功能。可以说近代中文报刊的启蒙与发展是深深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变革的影响的,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虽说是使中国陷入长达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沿革中,带走了大量的资源财富,阻碍了我国的社会发展,但客观意义上来说,它又促进了我国独立意识的觉醒,对于打破封建统治,开化思想,言论自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人在华办报现象一直贯穿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始终,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以说如果没有殖民入侵,中国的新闻传播发展还要滞后一百年乃至更久。同时这种外人在华办报的活动也带来了国民思想意识的觉醒,有志之士纷纷开始创办报刊,传播思想,开启民智。这种外力推动与内部变革双双影响着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二、现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刊事业是建国初期最普及也是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建设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由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变革,新闻是“专门的社会化组织通过大众媒介对具有社会认知价值的新近事实信息所进行的传播”。[4]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专门的新闻媒介组织,开始特定连续的新闻传播活动,并培养了一批批以此为生的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研究发展的学者。在大众媒介的最初形式出现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史,最多可以说是新闻的起源阶段,只有在新闻这个词汇出现之后以及作为新闻最初载体的报刊杂志出现之后,新闻传播的发展才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和历史进程。细化来看,我国现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是是新闻事业的建立期,(1949-1955)第二个时期是新闻发展的周折期,(1956-1966)第三个时期是时期,(1966-1978后)第四段时期是改革开放后(1978年后)。

(一)新闻事业的建立期新中国建立初期,完成了建立新型传播体系的工作,主要包括在原有的人民新闻业的基础上扩大主流媒体,在《人民日报》的基础上,还创办了《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1950年全国各类铅印报刊有382种,1951年增至475种。同时迅速对新闻通讯事业进行建设,将新华社组建为国家通讯社,并与塔新社,路透社建立了联系,1952年又成立了面向华人华侨的中国新闻社。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的新闻体系在恢复生产,在建国宣传,抗美援朝报道,万隆会议报道和思想文化批判等方面起了作用。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介大多还是“公私合营”,处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新闻事业,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存,公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并存。由此来看,变革新闻媒介的社会属性,对私营媒介的新闻改造是当前新闻发展的首要任务。[5]因为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建立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系统,是建国初期这个阶段的重点。由此党和政府开始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事业进行清理整顿与改造工作,由没收国民党与其他反动势力主办的新闻机构转入改造私营新闻事业阶段。党和政府采用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同时还采用了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3年,除了停办报纸外,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这一阶段虽然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私营改造整顿发展较为混乱的阶段,但总体来说,为各族人民优先了解国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激励着人民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起到了关键的宣传作用。

(二)新闻发展的周折期1956年以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随着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同时1957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一个基本的,长期的方针,这为我国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政治中出现的左倾运动与经济上出现了,化运动,对我国报刊发展进程也产生了影响。政治经济决定文化,在新闻传播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虚假新闻,浮夸风,共产风。这个时期的报纸无不蔓延着“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拉上萝卜去苏联”等宣传社会主义的标语,这时的新闻传播更是在“曲折”中寻求“发展”。报纸总数在初期不断增多,据统计,1957年,我国邮发报纸总数为1325种,全国每年的总印数为24.4亿份。1958年由于“”运动,报纸猛增至1776种,报纸每年总印数为39亿份。但随后由于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3年报纸的种数骤降到289种,这一时期错误的政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报纸宣传了错误的指导思想扩大了错误的范围和影响效果,同时进一步反作用于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这种连环式的发展使中国的报业发展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曲折阶段。

(三)时期的新闻发展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通知》,这标志着历时十年的“”全面展开。是新闻发展的停滞期,报纸广播电视形成了“百报一面,百台同声”的局面,报纸成了新的政治工具,新闻被严重的政治化,在这一时期充斥着充满个人崇拜的文章,影射文章,大批判文章和各类虚假典型的文章,突出的是“中央工作小组”与“大字报”。中央工作小组创作文章被派发到了各个地区,成为宣传工具,而“大字报”则已经远离报刊最初的定义,成为一个单纯的贬低人性的工具,期间,中国新闻传播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新闻单位被夺权,大批新闻从业人员离开了自己的岗位。新闻媒体的广告业务被视为“资本主义生意经”,广告也消失在了大众传播媒体。这一期间,新闻完全沦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新闻事业成为了开展和发动“”的舆论工具,丧失了舆论监督的职能,新闻事业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新闻事业成为的重灾区,处在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历史上的最低点。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新闻传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新设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发展。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新闻改革以及经历了40来年,40年起起伏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还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蓬勃发展。在40年的新闻改革中,中国的新闻媒介有着四次大的跨越[6]。第一次是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979-1982年),否定了报纸“阶级斗争工具”论调,恢复了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基本上是重塑新闻形象,恢复昔日传统的紧迫任务,发表一系列的文章来平反冤假错案,彻底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这些明显的变化显示了新闻界改革的勇气与担当。第二次是引进信息的概念(1983--1991),信息的概念引入了新闻界,新闻界开始对新闻媒介的功能进行重新的认识。在这之前,报纸仅仅承担的是宣传的工作,而之后认识到新闻不仅仅是提供宣传,还应该满足受众的需要,提供娱乐、监督等等种种功能,使得新闻媒介结构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同时新闻媒介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重大的革新与突破。第三次是重新认定新闻事业的性质(1992-1995),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是长期以来的观点,但是从1992年以后,学者开始意识到,就新闻媒介为受众提供信息娱乐服务来看,它属于第三产业。由此开始了新闻媒介运营的变革,新闻媒介开始走上了市场化运营,开启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政治上是党的耳目喉舌,在经济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来运营新闻媒介。第四次是从单一走向多元(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完成了上述的体制和思想转型的同时,开始了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开始从原先单一的结构走向了多元的媒介结构,开始进行组建传媒集团,整合有效资源,实行分层分类的管理,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改革向着深层次进一步扩展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传播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传媒基础建设的国内传播水平的提高,而且国际传播能力也有着显著飞跃,中国的新闻传播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再到体制都有了较大的变革,组建传媒集团,走集约化、产业化和内涵发展之路。传播从业人员不断增多,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也在不断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素养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也迎来了巨大的飞跃。

三、结语

经过文本梳理,从近代外国在华办报的兴起到国人自办报刊活动,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不断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经了将近200年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发展特色,当然也有每个阶段的发展矛盾,总体来说我国不断向着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的目标不断迈进当然在。这个阶段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出现了大量亟待研究的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的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发展的不断完善[10]。当然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还没有呈现完成时,仍然处于进行状态,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仍然还有较大的距离。中国新闻传播学仍然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当然在这个历程中所提出的所有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理论、政策等,都为世界范围的新闻传播学发展做出贡献,也为世界新闻传播学发展提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陈沛东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近现代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与改革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xwcblw/73837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