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微传播时代网络舆论治理艺术研究范文

微传播时代网络舆论治理艺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2-08-28 04:49:48

微传播时代网络舆论治理艺术研究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微传播;地方政府

随着“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微媒体”的勃兴,互联网迎来了微传播时代。目前,微信等微传播渠道已经成为一种集合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为一体的传播平台,一跃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新引擎。倚仗每月6.5亿以上的月活跃用户数,微传播的影响力则并不微,而其管理、监督等也都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加不易。它已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传播,因其快易广的特征使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微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生态和舆论环境,也令网络舆论的“双刃剑”效应开始凸显,这给政府舆情监测和治理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一、微传播时代:网络舆论问题及成因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等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以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沈阳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其根本原因就是相关舆论在互联网发酵并爆发的结果。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专车改革的热议的探索。可见,互联网同传统媒体不同,因其强大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如果任由网络舆论自由生成、发展和演化,其结果不但难以预估,甚至很有可能造成无法预估和难以挽回的后果。

(二)网络舆情问题成因综观近年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与演变,发现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几个重要因素。(1)政治经济与文化入侵原因与国外相比,我国网络舆情还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一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社会矛盾出现恐在所难免.部分人容易受负面情绪驱使,以致不能明辨是非;二是一些官员或社会管理者应对能力不足,甚至对舆论习惯性回避或堵塞;三是网络在提供便捷信息沟通渠道的同时,也不断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并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譬如,网络的便利性使造谣、蛊惑和串联等变得更为容易,西方国家通过网络监控和利用舆情,利用网络对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不断通过网络等渠道对我国进行西化和瓦解,这无疑也令网络舆论阵地的争夺变得日趋激烈。(2)社会环境及热点事件的激发首先,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以及制度上的问题伴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凸显出来,公众的主体意识和利益表达的诉求也日益强烈。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相关地方政府部门行政监督机制低效,信息公开难以及时和全面,现实中利益诉求渠道也存在不畅,由此引发的负面情绪不断扩散,民众很容易被裹挟而参与其中。其次,在互联网时代,公众的话语权空前加大,社会各阶层都喜欢借助网络平台畅所欲言。一旦有公众事件曝出,网络舆论很容易就变成事件演变的助推器。特别是当一些弱势群体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网络往往会成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时想要迫切抓住的“救命稻草”。再次,社会阶层的分化也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存在矛盾和冲突。一些与弱势群体或个体相关的案件中,往往集中体现了上述的两种矛盾,也更容易引发舆论的大规模泛滥。(3)媒介技术与媒介环境因素随着网络发言渠道不断拓宽,网络舆情也随之延伸和发展,这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媒介技术变革与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不可否认,网络媒介技术是十年来影响舆情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信息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这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能。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在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加便捷和自由的交互工具的同时,无疑也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媒介技术基础。

二、微传播时代: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一)削弱执政公信力和凝聚力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传播令地方政府信息管理与的主动权受到极大冲击。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学会和使用互联网思维,仍旧用“捂”的方式治理网络舆情,一旦真相大白,便会极大地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同时,如果地方政府在面对舆情事件时不能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不能与民众进行有效沟通,即使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则也很有可能造成民众与政府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削弱政府的凝聚力。

(二)可能造成虚假信息泛滥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速传播像一把双刃剑。有人说,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前所未有繁荣传播的时代,也是一个虚假信息肆意妄为泛滥蔓延的时代。诚信,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在“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网络舆论呈现出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虚假信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

(三)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社会的不断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人有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权利。网络的低门槛,让它成为“草根”们表达意见的平台,网络恰好为网民提供了表达的工具。但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因为缺乏法律的强制与道德的约束,网民往往会不顾及法律的规定与道德的底线,肆意发表言论,以宣泄内心情绪泄。这种行为往往会侵犯到他人人身权利。

(四)干扰司法公正作为一股强大的隐性力量,网民在“西丰警察进京抓记者事件”等辽宁网络舆情事件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网络舆论也有可能对司法审判造成无形压力,甚至影响司法公正。网民的意见不能代替法律,法律讲究证据,而网民容易被情绪驱使,更何况,有时还未必知晓全部内情。如“辽宁盘锦民警枪杀村民事件”的戏剧性发展便是很好的证明。

(五)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一些网民会将对现实的不满带入虚拟世界的讨论中。有些网民鉴别能力较弱,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特别是有关“涉腐”、“涉富”、“涉权”及“特定群体”等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化的舆论进行疏导,种种偏激言论将会演变成各种谣言,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非理性情绪,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微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艺术

重视网络民意有利于体现政府的民主意识,有利于树立政府亲民形象。而不重视网络民意,或逆网络民意而行,可能导致负面舆论进一步沸腾,事态进一步恶化,冲突进一步加深。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网民声音和意见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发声的主要通道。网络空间的多元化与传播的便捷性及高速度,为网络舆论的聚集提供了便利,当然也带来了治理方面的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艺术,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汇聚民意,凝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平台。

(二)尊重网民主体地位地方政府进行网络舆论治理,首先应从思想上端正态度,从观念上接受而不是排斥网民群体,改变居高临下的工作作风和说话语气,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才能和网民形成共鸣。其次,要尊重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网民作为民意的普遍性。另外,地方政府还要善于从网络舆论引发的网络舆情中了解民意,让网络成为地方政府与民众及时有效沟通的重要平台。

(三)坦诚面对网民监督地方政府首先要有完整的危机处理预案,不至于在危机发生时手忙脚乱。其次要加强演练、形成习惯,熟悉危机处理的程序和方案,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信息公布。另外,上级部门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迅速掌握到当地所发生的问题,能够坦诚地面对群众的监督,才能有效地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点。

(四)对网民质疑及时回应对问题不隐瞒,对网民的质疑及时作出回应,这是对地方政府网络舆论治理最基本的要求。许多问题再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因此也得不到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但在微传播语境下有可能迅速传播,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地方政府网络舆论治理的难度。

四、结语

在做好上述步骤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智能化体系,这可以从根本上为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特别是负面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有效应对提供可靠保障,而其建立则离不开物质和技术的双重保障。就物质保障而言,地方政府应成立网络舆情分析的专门机构,对重点网站、新闻报道、相关评论、论坛、微博、微信、博客、贴吧等易产生网络舆情的源头实施全天候监测。同时,成立覆盖各层次、各领域的纵向与横向联络机制,指定专人负责舆情监测预警等任务,从制度保障、资金投入和人员配置等方面切实保证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的日常运作。就技术保障来讲,地方政府欲正确和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就必须及时有效地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分析与提取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的关键信息,并根据信息处理结果第一时间进行预警,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总之,互联网便于信息传播,当然也就便于发现问题,使得地方政府的网络舆论治理结构更加趋于扁平化,由此提高了网络舆论治理的反应速率和效率,从而极大地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论的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祝华新潘宇峰陈晓冉:《社会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24日

[2]陈学智王春江:《网络舆情危机特点、成因及引导》[J],《人民论坛》2014年7月15日

作者:臧文茜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微传播时代网络舆论治理艺术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wlyllw/7401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