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朋友圈趣文化传播范文

谈朋友圈趣文化传播范文

时间:2022-04-10 05:13:05

谈朋友圈趣文化传播

摘要:2017年圣诞节前夕,朋友圈出现了新一轮的刷屏,刷屏的内容是“请给我一顶圣诞帽@微信官方”。圣诞帽事件引发的朋友圈刷屏和以往的许多刷屏事件并不一样。圣诞帽事件从一开始可能是一场营销事件,但是其广泛的传播和进一步的变异的背后,实质是朋友圈趣文化的传播。文章从微信朋友圈趣文化的特点入手,以符号互动论为支撑进行研究,基于朋友圈从互动到运动的现状,发现用户渴望通过趣文化的传播满足自己的互动需求。在这种需求支配下,人们为了实现“客我”的期待和“主我”的自由表达,更加积极地对趣文化加以传播。

关键词:朋友圈;趣文化;符号互动;“主我”;“客我”

一、圣诞帽刷屏事件的始末

(一)事件初现阶段2017年圣诞节前夕,微信朋友圈被“请给我一顶圣诞帽@微信官方”这样的请求刷屏。据传,只要发送这条朋友圈,微信官方就会在用户的头像上戴上一顶圣诞帽。而根据观察,许多用户在发送此条动态后,他们的头像上确实多了一顶圣诞帽。于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不清楚是什么状况的形势下加入圣诞帽刷屏大军。

(二)事件反转和发酵阶段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此次圣诞帽刷屏后,发现所谓的微信官方发放圣诞帽只是一场骗局,微信官方并不能帮用户戴上圣诞帽。微信凭借社交这条关系链,帮助实现了这个“戴上一顶圣诞帽”的小愿望。刷屏愈演愈烈,用户的请求也不止于圣诞帽了。圣诞帽刷屏事件向着更丰富的样式发展,一些用户会发送更特殊的请求,例如“请给我个男票@微信官方”“请给我北京二环一套房子@微信官方”等,除了这样变异了的恶搞之外,还出现了朋友圈空间互动。引人关注的是圣诞帽事件发生后,2017年12月31日朋友圈又出现了集体怀念十八岁的刷屏现象。这些刷屏事件和以往出现的刷屏事件有着极大的区别。以往的朋友圈刷屏事件大多是和社会公益、重大新闻相关的,而这几次的刷屏事件则是一种朋友圈特有的趣文化传播。

二、朋友圈趣文化

(一)朋友圈趣文化的概念何为趣文化?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运用机智、诙谐的方法使人感到有趣、愉快的文化。在不同的领域里趣文化的体现有所不同,朋友圈趣文化和趣文化本身是有所不同的,朋友圈趣文化是建立在微信朋友圈这个特殊的平台之上的。微信朋友圈是微信上重要的社交功能之一,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文字、图片和小视频,好友之间还可以进行点赞和评论或者转发一类的互动活动。随着微信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也从最初的由强关系打造的好友圈变为了强弱关系交错的社交圈。人们通过朋友圈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并且延伸线下的社交活动。正是因为微信朋友圈的个性化、互动性等特点使得朋友圈趣文化和趣文化本身有所差异。朋友圈趣文化首先仍然保留“趣”这个最大的特点,即朋友圈发表的内容具有趣味性,其诙谐的表达能够使人感到愉悦。除此之外,朋友圈趣文化还具有微信朋友圈的特点,即一方面能表达用户的个性,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则是具有强互动性,能够把人们吸引在一起,达到直接或者间接互动的效果。朋友圈趣文化可以概念化为:用户发表既能表达自我又能引起共鸣和互动的使人感到有趣、愉悦和诙谐的内容。

(二)朋友圈趣文化的特点朋友圈趣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其传播的各个阶段,其传播阶段主要为引起关注、用户互动、广泛传播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朋友圈趣文化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共鸣性。朋友圈趣文化的内容大多都是以某个特定时间节点为噱头制造的狂欢,以这样具有共鸣性的话题吸引朋友圈的注意力,达到自身的满足和引发关注的效果。此次圣诞帽事件正值节日,通过索要圣诞帽这样的仪式,用户之间相互确认身份,获得认同,建立互动关系。2.仪式感。社会学中,仪式是人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的过渡阶段,能够帮助人们按照社会规范表达情绪,抒发感情,辨识别人的行为和情绪。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通过媒介来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仪式感。通过朋友圈的表达将心理的过渡具体化也成为现代人完成仪式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而朋友圈趣文化正是以此为契机产生并进行传播的。圣诞帽事件为所有人提供了庆祝圣诞节的途径,使用户能够在朋友圈完成一场媒介化仪式。3.强互动性。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可以巩固和修复既有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扩展人际交往的范围。但是现在过度在意和呈现自我形象反而引起了人际关系的破坏。朋友圈呈现出了重表达弱互动的现象。朋友圈趣文化则一反弱互动的现象,呈现出强互动的特点。其互动不仅仅表现在朋友圈这一场域内的互动,也体现在脱离朋友圈之外的互动。圣诞帽事件的成功主要来源于其朋友看到索求圣诞帽的动态后,主动帮其P上了帽子,这一小小的举动改变了社交“失语”的状态。4.可变性。朋友圈趣文化的共鸣性是建立在其兼具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共性正如上文所言的共鸣感,而个性则需要在最初的话题上进行内容表述或者形式上的变形。以形式和内容变化来体现的个性既能满足用户的个人展示欲望,又能促进新的趣文化传播。正如在圣诞帽事件中,起初的形式和内容为“请给我一顶圣诞帽@微信官方”,后期用户在保持其特点的基础上改变了内容和形式,进而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新的内容。

三、朋友圈趣文化广泛传播的动因

(一)互动到运动再到互动:朋友圈趣文化加强了人际互动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指出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存在两种强弱关系。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的属于线下熟人的强关系,另外通过QQ好友、摇一摇或者偶然扫码等方式加为好友的则属于弱关系人群。因此,微信朋友圈是基于强关系的基础搭建而成并延伸出弱关系、强弱关系并存的朋友圈。朋友圈塑造了一个基于现实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媒体。既然是社会化媒体,人们就会利用朋友圈来实现线上的互动从而塑造人际关系。根据米德的观点,互动是个体通过语言符号进行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沟通,从而实现个体自身的意义认同和沟通,并在这种自我沟通过程中,通过发展自我意识的形式逐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米德借用语言这一符号作为中介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在朋友圈趣文化中,符号可以是任何发表的内容。目前朋友圈呈现出的状态是原本的意义构筑节奏逐渐弱化。这主要体现在朋友圈的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走向了运动的状态。运动是指由一套规则约束进行的活动。在现实的朋友圈中,运动主要表现在朋友圈互动逐渐走向了空洞、敷衍的纯手指活动,比如每日刷朋友圈例行点赞、看到照片例行夸奖这一类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只是服从朋友圈社交规则的机械运动。点赞和评论更倾向于一种“我看到了”“我还在和你互动,我们还是朋友”这样的想法。在这种逐渐弱互动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真正有效的互动更为渴望。微信朋友圈趣文化的出现增强了人们的有效互动,使得微信朋友圈的运动又重新回归到了互动。

(二)“客我”:朋友圈趣文化发表的把关人影响朋友圈趣文化广泛传播的动因除了互动外,还有作为把关人的用户自身。微信朋友圈作为以强关系搭建出来的社交平台,它的特点就是约束力强。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比在微博等其他后台实名前台匿名制的平台考虑的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社会评价和期待的“客我”就是朋友圈发表内容的主要把关人。以圣诞帽事件为例的朋友圈趣文化都带有仪式感的特点,因为它们都产生在特定的具有意义的时间节点上。而仪式感是现代社会实现自我心理满足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媒介化生存。正是在“客我”的把关人作用下,用户需要满足自己的社群仪式感,以达到和身边的朋友同步的状态,朋友圈趣文化才得以广发传播。

(三)“主我”表露:朋友圈趣文化持续发酵的推手圣诞帽事件从初始阶段到后期发酵扩散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开始,大家确实都是很单纯地求圣诞帽。但是随着事件的暴露,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调侃。调侃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保留原有的文字格式变换要求的。另一类是利用朋友圈这个空间玩起了空间互动,比如“给楼下戴一顶绿帽”并且有些还配了图。最后一类则是用段子的形式拆穿这次的事件只是一场骗局。三类不同的变化形式都是对于“主我”的表露。前面提到的“主我”是意愿和行为主体。这些变换了形式的表达就是用户在进行“主我”的表露。他们希望通过“主我”的表露达到自我形象的塑造。但是,微信朋友圈作为个人空间,无论是趣文化内容还是任何其余的内容都是用户有意无意地在塑造自身的形象,那么为什么在类似于圣诞帽事件这样的趣文化传播中会更加活跃呢?通过以往的调查研究,许多用户都会在朋友圈扮演某种角色,这个角色是用户希望呈现出来的“自我”,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来看,朋友圈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用户都具有“演员”的身份。但是这种“演员”式的表演和微信朋友圈这样一个以熟人关系为基础的平台特点有所冲突。这个冲突就是我们呈现出来的理想的自我和朋友们所认识的“我”是有区别的。这样的冲突导致我们很难满足自我的角色需求。但是,圣诞帽事件这类的朋友圈趣文化本身的趣味性和仪式感足以让人不去在意这种落差。使得人们的“主我”表露更加自由,以往的尴尬会减少很多。没有了以往的束缚,人们就更加愿意进行自我表达。

四、结语

本文从圣诞帽事件这一朋友圈趣文化传播的现象入手,分析了朋友圈趣文化和趣文化本身的异同。基于朋友圈趣文化的这些特点结合微信平台自身的特点,以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为理论支撑,分析了朋友圈趣文化之所以可以引起用户关注并且进行广泛传播的原因。发现人们发朋友圈趣文化的原因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朋友圈当前互动变质成为机械运动,原本的强关系逐渐变弱,甚至敷衍的互动引人反感的现实之上为了获得更加强烈的互动而做出的选择。其次,人们参与朋友圈趣文化也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们身处社会中,即便只是微信朋友圈这样的线上社群也有它的规则,线上的仪式感就是朋友圈约定俗成的规则,为了实现群体认同和他人期待,人们会积极参与朋友圈趣文化这样的媒介狂欢。但是,人们的传播不是复印机般的重复,他们对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个性化的改变。我们发现,在朋友圈趣文化传播过程中,人们更乐于展示“主我”,因为在趣文化的形式之下,人们会因为仪式本身不去苛责趣文化之下的自我表达,束缚减少之后,表达也就更加自由。

参考文献:

1.[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美]乔治•赫伯特•米德.现在的哲学[M].李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郑琼华 单位: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被举报文档标题:谈朋友圈趣文化传播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whcbfzlw/7321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