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中国文化的狂欢化缺失范文

论中国文化的狂欢化缺失范文

时间:2022-06-15 03:23:25

论中国文化的狂欢化缺失

“骑马舞”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它,现实中骑马运动是一项富人运动,代表着贵族之气、王子之风,女孩子梦想着将来可以遇见自己的白马王子,而男孩则梦想成为骑着骏马的浪漫绅士。虚幻的骑马舞步处处透露出人们追求上流社会的虚荣之心,渴望握紧缰绳,把握住一切奢华的物质财富,而最终都可能化为一场泡影。从心理层面上来说,骑马是一种驾驭、控制的情绪状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期望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去驾驭自己的目标范畴,到头来却发现总是有一种未知的力量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这就是社会这部大机器,无论如何,人们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只要社会在发展,你这个“零件”就得被动地运行。自此,人们好像迷失了自我,在现代都市中迷惘,只能毫无目的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蹦着骑马舞步”。《江南style》通过这样一种“荒诞的黑色幽默”的形式对现实生活构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完社会,自嘲过自己之后,我们就会冷静下来,静静地思考人生,歌曲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生存的毫无意义,无希望之外,也从另外一面道出了人们对生存意义和未来的顽强追求,当我们在痛苦地感受现实荒诞的同时,也在肯定这另一种非异化的真实的存在。

中国文化的“狂欢化“缺失

《江南style》在互联网自从起3个月就突破了4亿的点击量,在中国,校园里跳起了“校园style”,办公楼兴起了“白领style”,消防员创造了“消防style”,航母上衍生出“航母style”,一时间,各地兴起了各种“江南style”模仿秀。近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盛赞朴载相为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实朴载相本人也不明白,为什么歌曲会取得如此之大的轰动,作为一名立足本土文化的歌手,从来没有把目标定位于国外市场,但是在中国就是有如此之多的受众对此欲罢不能。其实,答案不在歌曲本身,而在我们自身。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越发激烈,生活节奏加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人们的居所分布成封闭的网格状态,虽然仅仅一墙之隔,交流却日益减少,学生受到繁重的学业压力不堪重负,青年人为房贷、婚事焦头烂额,中年人大多变成了工作的附庸,老年人缺乏小辈的感情沟通而显得空虚,这一切形成了一种长期的集体的心理积压和心理诉求,而《江南style》的出现适时地成为了他们解决心理疾病的良药,他们需要释放,需要解放,需要宣泄,需要“狂欢化”文化。

“狂欢化”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是很晚才出现的,但是“狂欢”活动却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最早可以从人类原始的图腾崇拜开始算起,而后人类由崇拜转化为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其根源于民间生活的生命哲学和世界观。狂欢精神就是要摧毁、颠覆一切僵化的规则和事物,在情感宣泄中,把个人的人性本真最真实地表现出来,在更替与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创造精神,它是自由生命的彰显。就狂欢化的适用性来说,具有宗教性、阶级性和个体自身的生死之分。然而具体到东方的语境中来看,就出现了新的复杂的情况。就狂欢化的三种适用性来说,在中国文化内部是缺失的,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成“两个世界”的模式,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则就是“一个世界”,也就是“当下的世界”,缺乏对形而上的哲学、宗教有更多的追问。中国文化讲求“实用主义”,最典型的儒家文化,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靠家族伦理维系社会,为的只是巩固封建君主者的统治基础,更多着眼于当下,而少了些探寻彼岸世界的动力,少了些宗教关怀。此外,同西方世界严格的阶级性相比,中国社会阶级分层就不那么明显了,尤其在中国古代阶级意识更为淡薄,简要的说就是以士、农、工、商这样的职业属性来给人进行分类,难怪近现代许多革命党派还需要通过运动来唤醒人们的阶级意识,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的阶级性体现。在生死问题上,虽然中西方都有所探究,但是总体上中国文化讲究中庸,讲求天、地、人三者和谐相处,国人在碰到挫折时很容易用中庸文化来化解,中国人很容易满足,但其实更多的是用精神的满足来调和物质的缺失,所以中国文化显示出了强烈的包容的特点。缺少激烈对抗性和反抗性,所以中国文化是“非狂欢化”的。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的大众狂欢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个极好的延伸与补充,它创造了“第二个世界和第二个生活方式”,在这种特殊的“双重世界关系”中,“他把一切教条的、表面上稳定已然成型的、现成的东西,全部相对化了”[2]。在这个世界中,人人平等,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没有既定的规则,人们解除了理性的束缚,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欲望和压抑,从而催生出新事物,给生命以创造活力。

大众读图观影时代的危机

传统美学认为,“看”和“听”是一种感性过程,属于感性认识;语言是经过思维和推理过程的,是思维的工具[3]123。因而,同语言比起来的话,图像显然是要低一个层次的。可能有人会对此观点提出异议,认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语言艺术”同样重要,视觉艺术是用我们的眼睛去感受世界的美,用眼睛去认知世界,大自然的色彩、线条、形状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听觉艺术是用我们耳朵去感受美,用耳朵去感知世界,大自然的风声、水声、虫鸣鸟叫声都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而语言艺术它至少兼有视觉和听觉两种功能,比如中国的诗歌就有诗中有画的传统,同时,诗句的组合能形成不同的韵律与节奏,产生类似于音乐的审美效果,而理解诗歌的意境则需个人更深入的判断,这时则有了知识和理性的参与,所以说,仅仅靠“看几眼”和“听几耳”是远远不够的。反观现在的“江南style热”,我们相信,绝大部分的受众仅仅是看到了一个其貌不扬的鸟叔在跳着滑稽的骑马舞步,听到了歌曲中多次重复着的“哥就是江南style”那五个重要音节,受到如此视觉、听觉的冲击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骑马”行列,一时间全民都仿佛在马背上舞蹈。在此我们不禁要问,这嬉皮舞步的背后呈现了什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又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时代里莫名其妙地为《江南style》贡献了自己的传播力量呢?有一种说法,当代文化已经进入了“读图观影时代”,这意味着电脑网络、影视卡通、一般图片传播超过了文字传播的分量。值得注意的传播现象是:思想的边缘化和学术的休闲化,文字和图像影音思维兴趣的分化,西方大学注重读原著,将时代精神的原创性(文字)和流行趣味(图片影音)分得很清楚,我们并不是说要反对读图观影,但是文字内核成了读图观影潮流的牺牲品就出了问题,我们应该用知识与理性去感悟图片、影像背后的无言之美[3]124。

我们回顾历史,人类历史经历了几场改变世界的科技革命,由手写变为印刷,进而产生了网络,人类文明的传播方式一次又一次产生了质的飞跃,在如今的信息传媒时代,人们渐渐远离文字,网络上大量的图片影音的泛滥使人类与文字之间形成了一条人为的鸿沟。诚然,图片影像的信息蕴含量远远地要大于文字,但是并不是精于文字、高于文字、深于文字,而是使人们的阅读趋向平面化[3]124。现在的大学生在读文学名著的时候不再追求所谓的原版原著,反而热衷于改编的电影,虽然电影对普及名著有很大的作用,但原著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诉求、生命本真、价值观念却很难完全体现。江南style已经在网络上疯狂了3个多月,但是人们记住的只是那几句歌词、那几段旋律和那几个动作,人们只是相互疯狂地进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传播”。在网络化的传媒时代,大众面对纷繁庞杂的各种信息,逐渐失去了自我的选择权,渐渐迷失了自我,产生了审美的精神疲劳。“图片影像扩大了感性的容量,却萎缩了知性与理性的延伸,使人感觉知性理性未能协调发展”[3]125。所以,在这个感性思维流行的年代里,我们更应该注意非感性思维层面,将感性背后的理性思考挖掘出来。(本文作者:林子杰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论中国文化的狂欢化缺失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mtcblw/62076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