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于新闻专题片的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基于新闻专题片的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26 11:14:45

基于新闻专题片的电视新闻论文

一、电视新闻要做既好看又有思想内涵的正能量新闻

电视系列新闻专题片《县委大院》是湖南电视台自主创新的节目,体现湖南电视新闻人的敏锐和担当。这个作品有很好的策划,立意高、思想深,坚持“三贴近”原则,践行“走转改”精神。对十一个县委大院的采访和深入报道,本身不仅改了文风,也改了记者工作方式。《县委大院》没有说教,始终关注人物的真心世界,而且在矛盾冲突中来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正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龚政文说,湖南卫视的新闻联播一直坚持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好新闻,坚持正确导向,做正能量传播者。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主动担负传播主流价值。每年都做大量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群众重大关切,以核心价值观为魂的大量报道。去年,湖南电视台不仅自创了《县委大院》,还推出系列主题报道,包括5集纪录片《我的中国梦》等,现在又正在推出系列专题新闻《绝对真诚》。他们没有满足于复制、拷贝人家的消息,也没有满足于应付上面交待的任务,而是主动设计议题,引导舆论,成为敢担当、负责任、做真新闻的媒体,做老百姓真正爱看的好新闻。为此,湖南卫视的新闻联播在新闻模式、探访模式、话题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摒弃官话、套话,回归新闻本质,不仅好看,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厚度和深刻内涵。很长一段时间,一说到正面报道、典型报道、专题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过于严肃,枯燥、乏味,有点高调,甚至有些学界的人以不看新闻联播,不看各省的新闻时段联播节目作为炫耀。笔者认为,不能说这些节目普通百姓不喜欢看,而是这种新闻报道是不是有温度、有力量、有厚度、有真情,接不接地气。电视新闻专题片就以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文化的厚重,造就了当今中国电视新闻一片亮丽的风景,在全国老百姓心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县委大院》的成功,再次给我们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一个重要启示:注重推出主题深刻、鲜明,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有重大传播影响力系列报道、专题报道,打造高质量的、恢弘大气的电视专题新闻精品,是当今电视媒体拓展自己新闻生存发展空间、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重要途径。

二、加大基层民生化和感染力强的新闻份量

走向基层、贴近群众是我们新闻报道选题的来源,也是改文风的一潭活水。中国大多数老百姓面对最多的、而且最重要的、还是日常平凡生活,关注基层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一定会长期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一)《县委大院》是电视新闻基层民生化的具体体现目前,各省台新闻联播是新闻宣传跟着领导跑、围着会议转,关注基层少、关注群众少。新闻报道基层民生化主要是指在记者的态度、报道内容、传播效果上,体现出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在工作态度上,意味着从记者心灵深处去“亲民”、“爱民”;在新闻内容上,意味着直面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等日常生活事项;在传播效果上,意味着报道能切实为百姓服务,为他们解决各类问题,尤其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能让百姓感同身受。在社会转型时期,“走基层”“、走转改”的电视新闻主题策划报道、记者采访最终生成的新闻报道,具有非同一般的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基层民生新闻的孔隙中渗透出来,最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县委大院》成功之处在于突破典型宣传和主题报道固有的形式,切合时代、关注民生,创新性的实现党性和民主性,宣传和艺术,真实和梦想的高度。在当今新闻媒体大多偏好最新最美的事物,各类地标建筑风起云涌的时候,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却另辟蹊径,把镜头对准了三湘大地上那些外表上已经不入流、功能设置上已经严重落伍的但却最接近民生的县委大院。节目播出后,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老百姓对这档节目以及节目呈现的旧县委院子竖起大拇指。这组报道主题鲜明,采访到位、文风朴实、影响巨大、直指人心,受到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和好评,被誉为新闻界深化“走转改”活动中产生的精品力作。

(二)基层民生化新闻才能走进老百姓心中这几年,中央电视台一直在重点推出一些“走基层”系列报道,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系列报道,曾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尤其是前年两个“走基层”系列报道:《皮里村蹲点日记》和《索道医生》,用一路攀升的收视率和热烈的社会反响,给电视新闻界以深刻的启发。《索道医生》报道者说:从发现这个选题到第一次去这个地方做报道,让她最深的感受就是要“深入”当地百姓生活。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这个“近”,笔者认为其实就是真真切切走近基层百姓生活,走进他们内心和心灵深处。但是,即便是去报道一个最基层的、再卑微的小人物,心中也要有为国家、为天下百姓服务的这种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判断新闻线索,提升电视新闻人的新闻敏感。在新闻《皮里村蹲点日记》里,皮里村孩子们上学之路的艰难画面,曾让电视机前千万国人感动落泪,该新闻报道者说:“一个电视记者除了要带着情怀走基层,更要带着思考走基层。那么基层究竟在哪?只要有百姓心声的地方,有百姓需要我们的地方,有人间大爱、有诚信、善良这些社会正气需要弘扬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真正该去走的基层”。只有了解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百姓的实际状况,才能在今后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甚至国际传播中真实而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报道出中国最有力量的新闻。“走基层”系列新闻报道有一个重要口号就是“走近你”。这既要求电视新闻表达手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更要求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与群众心理上实实在在的贴近与亲近。《县委大院》这样的系列报道为全世界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个启示,“走基层”的新闻报道应是我们当代社会各种媒体价值的一种本质的回归。“走基层”的节目把目光投向现实,投向普通人,关注疾苦、传递温暖,让人们感受到新闻的力量。电视新闻人一定要蹲下身深入基层,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挖掘故事,到基层去蹲下身才有真知灼见,才能看到真新闻。

三、创新电视新闻表现方式和叙事技巧

电视是一门视觉艺术,在采制电视新闻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让观众既能看懂新闻,又要觉得新闻好看,且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一)电视新闻表现手法要创新文风电视新闻表现手法非常多,与所有其它媒体新闻报道相比,电视新闻表现手段极其丰富,有现场画面、现场报道、同期声、解说词、音乐、特技、字幕图片等多种方式,它的报道形式也体现多样性,如记者现场出镜采访、现场报道、图像新闻、现场直播等。如何让新闻好看,又有一定思想内涵呢?我们要抛弃以前一些固有的电视新闻思维定式,其实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也是可以选择、组合、不断创新变化的。笔者认为,在《县委大院》中,有几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手法值得电视新闻人思考。在《县委大院》中,如果按照常用的表现形式,在报道时,画面加解说词,配上同期声采访,交代出时间、地点、内容以及背景等情况就可以了。但《县委大院》的记者和编辑在处理新闻时,认为按照常用的表现形式的话,这条新闻缺少表现力,他们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采用厚重解说配灰色怀旧画面,并且巧妙利用字幕、音乐、同期声、特技以及纪录片的纪实手法,适当运用了文学思维、审美思维等多种表现手法。有的观众说,第一眼看到《县委大院》有电影般的镜头,有纪录片似的追问结构叙事方式,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青砖老瓦背后的感人故事。《县委大院》节目是一次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手法的创新,是一次电视新闻报道的主题表达方式的创新。平时,电视新闻人总是抱怨观众不看新闻,究其原因就是让大家觉得不真实,新闻有假,要改变新闻的这种面貌,质朴平实的文风表达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县委大院》做得很有特点,在《县委大院》中,记者、编辑们用质朴平实叙述方法报道新闻。避免新闻报道高、大、全的模式。质朴平实的方法表达让人可信,清新朴实的文风可以提升新闻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新闻的深刻思想要用人们易于接受,触动情感的质朴平实方式来表达,否则观众很反感。《县委大院》的标题也非常平实、朴实、实在,得到了老百姓认可。整个片子的解说词写得很实在、充满普通人的话、接地气的话、掏心窝子的话,特别在一些较为敏感话题上并不回避,但又不失文化、品味、厚重。比如说经济发展与改建搬迁问题,改建办公条件和艰苦奋斗的问题,客观上反映各种诱惑在我们内心的呈现。在现代社会这样简朴、古老、破旧的县委大院已经越来越少见,为了强化这种历史传统的感染力和历史传承的召唤力量,该新闻作品在后期包装上进行了独特的设计,从旧房子到老照片、老物件,历任县委书记任职中的情况,缅怀过去,启迪未来。尤其在片尾的时候编辑选择了一首吹号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配以灰白色的历任县委领导名字的滚动字幕画面,并处理成慢镜头,这种节奏、这种氛围有力的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尤其是观众每每听到每集结尾的吹号音乐声,就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么一个纯真的年代,给观众以强烈怀旧感和意犹未尽、心灵震撼、洗涤净化的庄重、悲壮和崇高感。纵观整个片子,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根据新闻思想的表现需要,大胆抛弃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选择有效的表现形式,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达到高质量新闻传播效果。

(二)电视新闻可以用纪录片手法进行创作报道作为一档新闻联播的栏目,不仅仅是消息类、会议类、时政类占主导,可以与专题、纪实类手法相结合,提升电视新闻内涵、思想和温度,尽管新闻和纪录片是有区别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真实的现象,新闻也可以用纪录片手法进行创作报道,《县委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融合了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手法、创新性的新闻作品。《县委大院》中,记者对几位县委书记的采访,很随意,有的是在院子里,有的是他的住所里,有的是一边走一边采访,采访也没有做刻意的处理,一看就是真实的,有一个书记说,历届都是这么做,到了我这届就要传承下去。也有一个书记说他住的房子挺安静的,就是太潮湿,记者问他能不能住得好一点,他想了一下说,住了可能别人会说的。有一个领导干部说老干部们盯得很紧,监督很厉害。其实群众对这个片子也有质疑,光住烂房子也不行,是不是太保守,市场经济是不是能搞上去,但是这部片子在这方面没有用语言,而是用纪实性镜头去回答。住老房子不是关键,住老房子的背后是心系民生,是真正执政党的本色,这个主题不是用记者的话、解说员的词说出来的,而是用纪实性画面来回答,通过纪实拍摄手法处理,让画面具有高度视觉冲击力。在作品采访拍摄过程中,这些拍摄、采访的过程性、细节性、原生态性具有很强的纪实效果,让观众觉得这些非常真实,体现这些干部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让冷冰冰的新闻多了一些感情的元素。正因为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该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新闻报道,语言是借用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形式。加上它的画面精美,所以脱离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碎片化呈现,能够反复欣赏,延展了这个作品的传播性,提高了传播效率。因此,电视新闻面对新媒体新闻的剧烈冲击,要挖掘出电视新闻本身的优势,以最精彩的画面、最震撼的声音、最丰富的表现手法来报道新闻,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四、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概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电视迅速兴起,冲击着原有网络视频行业,可能会改变媒介行业原有格局,尤其是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会对电视媒体以及电视新闻带来颠覆性的革命,“讲求平等交流、强化互动反馈、追求简约极致、重视用户体验、崇尚开放共享、注重跨界协作、强调数据运用、推崇迭代创新。”媒体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之变,更是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工作方式的革新,堪称一场“转基因革命”。

(一)网台互动,相互利用,形成报道合力对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降低了传统媒体传播效益,新媒体来势凶猛,但也有短处。目前新媒体的传播在真实性、权威性、道德性、法规性、文化品味、具体节目和栏目制作播出层面尤其是大型活动制作播出等方面欠缺,而且、碎片化、商业化太浓。新媒体的受众基本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在一段时间里选择的仍然会是电视等传统媒体。电视媒体的互动性、海量性、方便性、随意性、生活化、私人化、人性化等方面欠缺。面对新旧媒体的优缺点,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只有主动冲击、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方向,才能不失职、不失态,才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应该综合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优势,将电视媒体的“灵魂”以新媒体这种先进的大众传播方式表现出来。湖南台的《县委大院》巨大影响,网络推广功不可没,到百度搜索最美《县委大院》,结果是1610万屏,湖南省内红网和华声在线两大主要地方新闻网站的专题点击率超过了3000万人次,新浪微博有关《县委大院》话题超过100万条微博参与互动讨论。人民网舆情报道分析网上信息有超过95%言论为正面言论,所以《县委大院》迅速量化升级为一种正向舆论,《县委大院》走红网络影响全国,是一次传统电视媒体融合互联网等新媒体宣传思维来提升正面宣传能力的一个标杆。

(二)尽快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充分融合,走全媒体道路当前有两大主体控制信息时代主要信源:一是传统媒体,它具有强大的采集能力;第二是网上的自媒体,包括微博、微信、博客、各论坛、贴吧热点讨论等、特别是网络大V等这种信息多元和开放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谁能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舆论引领能力,谁就能能够占领舆论指导的能力,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宣传平台,围绕舆论话题,高潮的调动和运用传播介质,建立网络热词打造模式,充分调动网友传播资源,大力借助网络大V等,加强舆论互动,抢占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博客等6个网络互动传播碎片传播点,有效打通两个舆论场,使《县委大院》升华为最美《县委大院》,成为一个大宣传时代的网络舆论流行热词。互联网聚集放大作用结果,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网台互动发展走全媒体道路的结果,或许,这就是当今互联网时代一条重要的传播规律。未来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媒体只有通过大胆地重构,“无中生有”,把痛点打通,才能通则不痛,才能达成融合发展的目标。新媒体要依托传统电视内容、品牌和人才等优势,电视新闻则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互动、时移和用户数据库等优势,互为支撑、融合、利用,共同发展。也许,未来的媒体既不是报纸、广播、电视、也不是网络等新媒体,而是一个小小的盒子。从古旧老的县委大院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脚下响起的是厚重的历史回声。这回声,也许是我们每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梦的庄严承诺,也是当今电视新闻传播与其它媒体博弈、创新、融合的硕果。

作者:陈小敏方林佑单位: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基于新闻专题片的电视新闻论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