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里起作用范文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里起作用范文

时间:2022-05-08 06:36:27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里起作用

【摘要】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着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例如:(《京华时报》2007年10月24日)记者只能使用2000多人、4公里外这种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例如:(《华商报》2007年12月11日)广义来说,新闻照片将当事人的眼睛贴上黑条,荧屏上对当事人的形象打上马赛克,也都是使之“某”化。

【关键词】模糊语新闻作用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着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到了70年代,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受众阅读心理

受众接触各种媒体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是为了满足信息、娱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受众只对那些能满足其某种需要的信息感兴趣。在许多情况下,记者只有在报道中使用一些必要的模糊词语才能符合读者的这种阅读心理。一篇囊括了各种细节的报道,虽然看上去十分“精确”,实则拖沓冗长,这非但不会吸引读者,还会使其望而生畏。为此,记者往往借助某些模糊词来避免这类问题。例如,《大同晚报》报道以下新闻时就在导语中巧妙地使用了模糊词:

从市环保部门获悉,今年进入采暖期以来,大同市区的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有明显改善。二级以上天气11月同比增加了5天。(《大同晚报》2007-12-3)

记者在此用“进入采暖期以来”表示时间概念的模糊词语以及表示地点的模糊词“大同市区”,向读者大致勾勒了这则消息发生的背景,虽然作者并未详细说明时间、地点,但对于读者来说,这些背景资料交代得己经够清楚了,所需要的信息己充分提供。如果片面追求精确,枝蔓过多,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二、符合新闻报道的特性

由于新闻写作强调实效性,新闻报道常被称为“急就章”。新闻事件发展的随机性,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记者对新闻事件范围的大小、影响的强弱一时难以做出十分精确的判断,因此记者有时在报道中不得己使用一些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对报道对象作一番综合分析和概括评价,这是新闻写作所要求的简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采访等特点所决定的。例如:

昨天,据位于西昌发射中心附近的泽远乡人民政府介绍,为保障“嫦娥一号”安全发射,当地2000多人今天将全部撤离疏散到4公里外的安全区域。(《京华时报》2007年10月24日)

在此例中,记者要想数清当时实际的人数是不可能的。记者只能使用2000多人、4公里外这种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就读者而言,模糊词语并不影响他们获得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读者不难想象,记者为了火速发稿,根本无暇也无雅兴去计算具体的人数以及安全距离。乍一看,以上例子中的模糊表达并不十分准确,但要比准确的表达更客观、更科学。罗素曾说:“认为模糊知识是虚假的,那将是极大的错误。相反,一个模糊的认识比一个精确的认识更有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有更多可能的事实证实这一模糊认识。

三、促使报道生动活泼

数字表达产生精确的效果,然而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数字往往是枯燥的。如果将冰冷僵硬的数字通过恰当的模糊词语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则其表达效果要比看似精确的数字更加清晰明朗,易于为读者接受,新闻报道也因之更加生动丰满。例如:

据新华社电俄总统普京10日表示,他“完全赞同”统一俄罗斯党等政党推举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为下届总统候选人。这一决定公布后,俄罗斯股市迅速上扬。俄罗斯证券交易系统指数创下新高,美联社评论说,这是市场对“下届总统猜谜”结束的反应。(《华商报》2007年12月11日)

反映俄罗斯股市的消息,记者没有用任何数字,而是用了带有模糊性质的词语,如用了“迅

速上扬”和“创下新高”,形象生动地表示出竞选和股票同时在升级。

四、避免报道过于绝对

新闻要求真实,表述的概念要求准确,但这并不是说新闻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必须十分清楚。出于新闻的传播要受到新闻法规、新闻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新闻报道中,有许多地方不得不使用模糊的做法,闪烁其词。模糊词语具有灵活和自如的特点,运用得当,可避免把话说得绝对化,这一点在外交事务方面的新闻报道中尤为明显。由于外交策略的需要,避免话语过于绝对化,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模糊表达法,由此,也为自己留下充分的余地。

五、避免报道的负面传播效果

有些新闻报道中的细节出于特殊原因,也必须模糊处理。首先,有关犯罪案件新闻中的犯罪过程就必须作模糊化处理。记者不宜将犯罪分子的作案细节、警方的侦破经过均仔细地和盘托出,否则会起到负面传播效果。广义来说,新闻照片将当事人的眼睛贴上黑条,荧屏上对当事人的形象打上马赛克,也都是使之“某”化。其次,一些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与新闻主体关系不大,可有可无的时间、地点和电话号码等具体数字,最好模糊处理,否则有时会因为过于详细具体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此外,报道中涉及相关人士的权益时也需予以模糊化。例如,诉讼案件中的举报人、受害人、证人等,除非他们主动愿意“站出来”。有些新闻材料的提供者,要求不要公开新闻来源,新闻报道也只好一“某”到底,这是国际新闻界公认的道德准则。另外,有些新闻对象涉及国家安全,也需要使用模糊语言。

以上论述了新闻语言模糊性的必要性,但并不是说越模糊越好,而是要说明模糊词语在某些场合是必不可少的。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时效性、准确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一方面,记者要充分认识到模糊语言的存在价值,同时又要遵循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该模糊的地方才可模糊。把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不断增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被举报文档标题:模糊语在新闻报道里起作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cbxlw/56635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