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学经典教学范文

浅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学经典教学范文

时间:2022-01-17 05:18:04

浅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学经典教学

摘要:文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凝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高校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因势利导,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在文学经典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吸引高校学生,从而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学经典;教学;问题;对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文化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青年一代大学生能否理解、认同、接受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文学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对于文学经典的学习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则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新媒体时代,影像文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以穿越、魔幻、寻宝等为题材的网络文化和以娱乐、消遣为主的大众文化的泛滥,使得深刻而充满理性的文学经典作品被边缘化。大学生作为阅读文学经典的主要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新媒体时代关注高校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和探索文学经典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文学经典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各种思想精华,有益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文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历代读者长期阅读鉴赏而筛选出来的精华,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文学经典形象的间接性、内容的广阔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使学生在充分认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细致性、领悟思想认识的独特性与深刻性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滋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品位修养。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和鉴赏势在必行。

二、高校文学经典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管理者和教育者不够重视。讲到文学的专业教育,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等。汉语言文学专业毋庸置疑必须开设经典诵读课程,但一些与文学关联性较小的专业如一些理工科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是否也需要学习文学经典,一些学者则提出质疑和反对。这种观念在部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当中普遍存在,管理者以及教育者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文学经典课程无法开设,或者课时一再被压缩。

2.文学经典的课堂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文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超越时间和跨越地域的永恒价值。但由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代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晦涩难懂,长篇赘述,再加上抽象高深的哲学思想和年代久远的时代背景,客观上给大学生造成了阅读障碍。长期以来,经典文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离不开固有的教学模式: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课堂讲授信息量大而与当下联系又不足,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3.文学经典的课堂教学观念陈旧。“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完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效果只会让学生“睡倒一大片”或者“低头玩手机”。在互动性强、多种媒体方式不断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已经很难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无用”和“无趣”成为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最直接印象,这种印象又从心理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1],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疏离,传承文学经典、传统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4.文学经典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传统的高校教学,学生获取信息以纸质书籍、报纸、杂志为主。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更加广泛。特别是新媒体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有声文字(电子杂志)、电子相册、视频音频、Flash动画、3D虚拟场景等多种形式。目前,文学经典的教学却没有把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教学状态,很难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法也使部分学生得过且过,很难提高他们对文学经典的学习兴趣。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学经典教学的对策

葛兆光先生在《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中曾说:“现在是急功近利、讲究实用的年代,那些看上去既不能增添技能又不能变成资本的古代社会与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一些‘包装’和‘烹调’才能使他们感兴趣。”[2]所谓的“包装”和“烹调”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新媒体”“新调料”来包装“新内涵”,从而使学生喜欢并且爱上文学经典。

1.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转变思路。文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集中体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学习文学经典,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文学经典不仅仅是读懂经典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辨的能力对于任何专业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必备的能力之一。不仅如此,文学经典的学习还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文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优秀人文思想、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事物的审美态度等对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大学生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不仅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而且能够修养身心、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指引未来,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因此,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在文学经典的教学活动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转变思路,在文学经典课程的设置上,不仅是少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应该成为所有专业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通识课。

2.善于挖掘经典文学中的新内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书籍中,四大名著尽数在列,而《红楼梦》更是高居榜首。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调查者认为是名著与当代读者的“隔膜”,语言晦涩、叙事繁杂,再加上高深的哲学意识与不同的时代背景,客观上也构成了阅读障碍[4]。因此,在文学经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文学经典中的人文思想、审美情感、语言特色等,更要揭示文学经典作品在当下的意义,关注作品、人物与当下现实生活的联系,赋予文学经典中作品、人物等以新的内涵。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的生命力能够“持续不断引起当下读者阅读的兴趣,持续不断地对当下情境中的读者发挥作用”[5]。比如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中邀请的各位专家无不是赋予经典文学作品以新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揭示文学经典对现代人学习、工作、处事等方面的启示意义,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3.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因此文学经典的教学也需要建立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与其让学生昏昏欲睡或手机不离手,不如在课堂上把手机或电脑设备利用起来,引导学生去关注网上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如通过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查找相关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完成老师设定的目标。在文学经典教学课堂中,应围绕构建以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才能使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真正高效地利用起来,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新媒体时代,高校的学生大多是在视觉化、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加熟悉和容易接受图像、视频和轻松、有趣的网络语言。而文学经典中,因其艰深晦涩的文字,冗长繁复的篇幅和相去甚远的时代背景等,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接受文学经典造成了阻碍。面对这样的学习主体,老师只有利用这些新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方位、多渠道地优化教学设计,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课前,老师利用教学平台任务并推送相关资料,学生利用手机就可查看这些音视频、文字、微课视频等,学生在上课前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课堂上,老师再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作业中完成好的部分点到为止,而对学生作业中有待提高的部分则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四十五分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强化知识点,可以采用竞赛以及参与互动游戏的形式,比如文学经典中的生字词,老师可以尝试以游戏竞赛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文学经典也离不开诵读,在诵读环节,可以让学生借助一些诵读平台或者“为你诵读”类似这样的APP进行诵读练习,这些平台和APP可以帮不同的人物配音,并且可以上传分享,供大家互相学习和交流。在鉴赏诗歌时,老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迅速掌握格律诗的常识。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反复观看学习。在鉴赏戏剧时,比如剧本《雷雨》,可以让学生观看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见的视频,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周朴园或者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还可以请学生分组演出一段剧本等。通过一系列的自学探究、分组合作和演中学等方式,学生在乐于接受的情况下对文学经典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5.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新媒体时代,彻底颠覆了以往老师给学生打分的传统。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借助新媒体,比如教学平台、QQ、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实现全面、客观、动态的过程。利用教学平台,在课前,老师推送视频、资料,可以查看每一个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在课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或者QQ群、微信群,查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反馈。这种全新的评价方式更多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认识自我,在自我发展中建立自信。通过多元评价,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不仅如此,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依据评分标准,学生之间通过问卷调查、论坛等方式来推选优胜者。当然老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要强调关注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最终实现学生在自评中反思自我、建立自信,在他评中认识自我、精益求精,在评他时赏识他人、取长补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很显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促使文学经典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均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创新,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也在尝试改革,“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等赛事的举办就是高等教学领域做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文学经典的教学也必须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同时要更新理念,进一步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只有这样,高校学生才会愿意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和传承经典。

参考文献

[1]蒋月侠,李娟,陈少锋.新媒体视域下对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7).

[2]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7.

[3]朱尉,姜开元,陈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学经典传承新思路探究[J].今传媒,2014,(10).

[4]刘昆,张林涛.名著经典缘何“死活读不下去”[N].光明日报,2013-10-17(05).

[5]张曙光.经典阅读遭遇大众文化[J].名作欣赏,2007,(20).

作者:李巧玲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学经典教学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jdltzz/7268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