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3:26:59
农业科学杂志范文第1篇
1结果与分析
1.1检测结果表1为苎麻麻纤维总试验次数为250次的单纤维断裂强力测定结果。
1.2次数分布对苎麻单纤维断裂强力测定结果(见表1)进行次数分布分析。其断裂强力测定结果为连续性变数,Fmax=55.55cN;Fmin=3.00cN;R=52.55cN,由样本测定次数n与极差R,确定组数K=19,组距D=3.00cN。对每组试验数据进行排队,把纤维的断裂强力值从小到大排列,选定第1组的组值(组中点值)为3.00cN,与最小测定值3.00cN相等,下限为1.50cN,上限为4.50cN,按照此法计算,其余各组类推(见表2)。
1.3正态性检验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测试的250根纤维断裂强力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频数分布直方图、Q-Q图,偏度、峰度及K-S法等对苎麻单纤维断裂强力检测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3]。图1为单纤维断裂强力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的曲线为正态分布曲线,强力的偏度为0.336,峰度为0.147,总的来看,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均小于1,说明苎麻单纤维强力与正态分布偏差较小。且偏度、峰度均大于0,为右偏尖峰态。从峰度和偏度角度考虑苎麻单纤维强力近似正态分布。图2为断裂强力的Q-Q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断裂强力基本围绕在斜线上,近似正态分布。但苎麻单纤维断裂强力分布不对称,具有倾斜和偏离的特征,需对断裂强力是否真的服从正态分布,利用K-S法作进一步统计检验。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其相伴概率为0.47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认为苎麻单纤维断裂强力服从正态分布。
1.4断裂强力指标体系
1.4.1主体断裂强力SM取纤维根数排在前三的强力区间来计算本样品纤维的主体断裂强力。
1.4.2品质断裂强力SQ以主体断裂强力区间最大的强力为分界点,取比它大的值作为对品质断裂强力的计算,然后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品质断裂强力。
1.4.3平均断裂强力SA一般采用纤维的根数加权得到平均断裂强力。
1.4.4弱强纤维断裂强力Smin纤维强力小于某一强力界限的所有纤维断裂强力的平均值为弱强纤维断裂强力。以主体断裂强力为标准,小于主体强力的所有纤维断裂强力的平均值:。
1.4.5超强纤维断裂强力Smax纤维强力大于某一强力界限的所有纤维强力的平均值为超强纤维断裂强力。以品质强力为标准,大于品质强力的所有纤维强力的平均值。
2结论
2.1明确了苎麻单纤维断裂强力分布规律苎麻单纤维断裂强力总体上服从正态分布规律,但有一定偏差,不对称,为右偏尖峰态。建议评价苎麻单纤维强力时,在给出均值和标准偏差的同时给出偏度和峰度。
农业科学杂志范文第2篇
1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Excel和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各项指标进行(LSD)最小显著差数法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植模式下骏枣的果实性状和产量表1为不同栽植模式下骏枣果实的性状和产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模式M3的单果重最大,且和模式M1、M2差异显著。模式M4果实纵径、横径较大,果形指数相对较小,其果实纵径、横径大于模式M3,但单果重小于模式M3。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骏枣的产量先逐渐增加,当栽植密度过大时,产量开始减小,模式M3骏枣的产量在各处理中表现最高,为7528.8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2.2不同栽植模式下骏枣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是枣果实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各种栽植模式下骏枣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如图1所示,果实成熟期,模式M3骏枣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达到32.4%,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模式M3和模式M4的栽植密度较小,其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模式M1和模式M2,模式M1和模式M2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
2.3不同栽植模式下骏枣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不同栽植模式下骏枣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如图2所示,不同栽植模式下测得骏枣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均在133mg/kg以上,模式M1、M2、M3之间栽植密度相差较大,但维生素C含量差异不显著。在所设栽植模式中,模式M4栽植密度最小,骏枣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最小,与其他模式之间差异显著。
3小结与讨论
目前,新疆枣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矮化密植栽培成为南疆枣种植的主要栽培模式之一,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株数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不同栽植模式下骏枣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模式M3的产量显著高于模式M4,增加栽植密度能增加枣单位面积产量;模式M1、M2的产量低于模式M3,说明枣树密植栽培并不是越密越好,密度的增加导致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对光照、水分的竞争加剧,单株产量和品质降低。所以,枣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提高,不能仅靠增加单位面积的植株数,而应在保证一定栽植密度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单株产量来增加枣树的经济效益。
农业科学杂志范文第3篇
1含量测定
1.1对照品的制备。精密称取五氧化二磷真空干燥24h的绿原酸对照品2.0mg溶于2ml甲醇,用移液管吸取0.5ml,置于10ml棕色容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制成50μg/ml的对照品溶液。
1.2样品溶液的制备。取金银花细粉及超微粉粉末样品各0.5g,精密称定,置具塞三角瓶中,加入50%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30min,擦干外壁水分,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于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制成样品溶液。
1.3测定波长的选择。吸取对照品溶液1.0ml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值刻度,紫外扫描显示327nm处有最大吸收,每隔1h复测,结果10h内无变化。
1.4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吸取对照品0.5、0.8、1.0、1.5、1.8、2.0ml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50%甲醇稀释至刻度,制成浓度分别为2.5、4.0、5.0、7.5、9.0、10.0μg/ml的溶液,在327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1.5样品含量测定。将超微细粉样品与普通细粉样品溶液分别稀释10倍,超微细粉标为1号样品,普通细粉标为2号样品,分别在327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
2结果与分析
2.1超微细粉与普通细粉显微观察结果与分析从OLMY-PUSIX7型倒置荧光显微镜拍摄的图片(图1a)可以看出,金银花细粉中的花粉粒多见完整细胞,而超细粉中的花粉粒多见破壁细胞;从金银花细粉和超细微粉非腺毛(图1b)可以看出,金银花细粉中非腺毛多见细长完整细胞,而超细粉中的非腺毛多为破碎细胞。
2.2样品含量测定通过“1.3.2.4”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发现金银花超微细粉与普通细粉在2.5~10.0μg/ml内呈线性,其线性回归方程为:A=0.0864C+0.0053(R=0.994)。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金银花普通细粉(80目)、超微细粉粉末绿原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经过超声提取后,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含量超微细粉比普通细粉(80目)提高14.4%(表1)。
3结论与讨论
农业科学杂志范文第4篇
摘要:
以冀张薯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B1,B2,B3)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块茎增长后期至成熟期,不同播期条件下,叶片、地上茎、根、匍匐茎、块茎和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均为B2>B1>B3。块茎增长后期至成熟期,马铃薯在B2播期时的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其他播期,且产量最高,为36967.5kg/hm2。因此,B2为最适播期。
关键词:
马铃薯;播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冀西北地区传统的作物。不同播期对作物而言,有不同的生长中心和生理表现,马铃薯有关播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长指标、产量等方面[1-4],对于干物质的积累研究较少,而播期与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本试验以冀张薯8号为材料,在B1、B2、B3不同播期下,研究其对叶片、地上茎、块茎、根、匍匐茎等各个器官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以期找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最佳播期,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冀张薯8号由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提供,试验在河北北方学院农场进行,前茬为谷子。设置3个播期为2013年4月21日(B1)、5月1日(B2)、5月11日(B3),每个播期3次重复,共9个小区(6m×3.9m),密度为52500株/hm2,行距为65cm,施复合肥N-P2O5-K2O(26-7-14)750kg/hm2。在幼苗刚出土、幼苗高15cm时培土,其他田间管理同当地生产田。收获时间为9月20日。
1.2试验方法在苗期(6月4日)、块茎增长初期(6月18日)、块茎增长后期(7月7日)、淀粉积累前期(7月29日)、淀粉积累后期(8月19日)、成熟期(9月13日)进行干物质测定,采用随机抽样法,每个重复取5株称量鲜重,105℃杀青,再以80℃烘干至恒重,以5株平均干重作为干物质积累量[5],测定叶片、地上茎、块茎、根和匍匐茎的干重。收获时每个重复取4行测产,薯块分级标准为≥75g为大薯,<75g为小薯。用SPSS11.5和MicrosoftExcel2003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播期下马铃薯叶片的干物质积累由图1可知,马铃薯在叶片干物质的积累过程中,叶片的生长态势为增长较快到缓慢至负增长,叶片干物质积累过程中B2在块茎增长后期高于B1、B3,叶片干物质积累越多,光合效率越高,则产量越高。
2.2不同播期下马铃薯地上茎的干物质积累由图2可知,马铃薯的地上茎干物质的积累,在淀粉积累前期以后均为B2>B1>B3,地上茎干物质积累越多,越有利于马铃薯薯块营养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2.3不同播期下马铃薯根的干物质积累由图3可知,马铃薯在根干物质的积累过程中,苗期到块茎增长后期根增长较快,淀粉积累前期至成熟期增长减缓,而根干物质积累在块茎增长前期以后表现为B2>B1>B3,根部生长越旺盛,越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从而提高干物质积累量。
2.4不同播期下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积累由图4可知,块茎干物质的积累过程,始终呈递增趋势,且在淀粉积累前期至成熟期,块茎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块茎增长后期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积累为B2>B1>B3。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积累越多,产量越高。
2.5不同播期下马铃薯匍匐茎的干物质积累匍匐茎是块茎发育的高效运输器官,对块茎的大小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6],由图5可知,匍匐茎干物质的积累在块茎增长前期B1高于B2、B3,但从块茎增长后期开始B2>B1>B3,在淀粉积累后期达到峰值。匍匐茎长势越好,越利于块茎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从而促进增产。
2.6不同播期下马铃薯全株的干物质积累由图6可知,整个生育时期干物质的积累量由少到多,生长趋势为慢-快-慢,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块茎增长后期后均为B2>B1>B3。
2.7不同播期下马铃薯产量的比较表1产量数据和方差分析表明,B2的产量为36967.5kg/hm2,极显著地高于B1、B3,这说明B2为最适播期。
3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以冀张薯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B1,B2,B3)对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增长后期至成熟期,在B2播期时的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其他播期,且产量高于B1和B3。适宜播期可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对其产量有重要影响,叶片与地上茎前期干物质积累越多,其产量越高[7-9]。B2播期的各器官和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因此,此播期为最适播期。本试验选择的播期较少,今后可增加播期数、缩短或增加播期间隔、测定光合参数与产量的关系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的应用等方面来研究适合本地区的最佳播期,为冀张薯8号的高产栽培与配套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烜赫,高华援,王凤,等.不同播种期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9,34(1):50-51.
[2]李琪,谢萍,李剑萍,等.不同播期对宁夏粉用马铃薯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2):220-226.
[3]陈益华,贺正金.不同播期对长沙春马铃薯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0(11):43-44.
[4]文云书,刘辉,陈光玉,等.不同播期对脱毒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8(2):71-72.
[5]张永成,田丰.马铃薯试验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6-167.
[6]刘克礼,高聚林,张宝林,等.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3,17(4):209-212.
[7]白嵩,刘美良,田文勋,等.B9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1996(4):87-89.
[8]田立双,杨恒山,张瑞富,等.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5,40(1):37-40.
农业科学杂志范文第5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试验采用森山1号铁皮石斛品种的1年生苗,苗体健壮,高4~5cm,直茎0.2~0.3cm,具根2~3条,根长3~5cm。
1.2方法将铁皮石斛苗每3株为1丛种植于林木32孔穴盘中,放置于智能人工气候箱中培养,每个处理均培养3个月。3个月后每个处理随机抽取5丛植株,测量单丛重量、芽增殖数、株高、茎粗,计算该处理的平均单丛鲜重、平均单株鲜重、平均株高及平均茎粗。重复3次。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温度处理。在空气相对湿度70%、光照60%和水分管理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温度分别设22,25和28℃,培养3个月。湿度处理。在温度25℃、光照60%和水分管理基本一致的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分别设70%,80%和90%,培养3个月。光照处理。在空气相对湿度90%、温度25℃和水分管理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人工控制光照比率40%,60%和80%(光照按全光照为100%,完全黑暗为0%),培养3个月。
2结果与分析
2.1温度由表1可知,不同培养温度对铁皮石斛茎粗、增殖芽数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单丛鲜重和茎长在25和28℃培养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但与22℃差异显著。表明铁皮石斛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
2.2湿度由表2可知,不同空气湿度下铁皮石斛茎长无显著差异,单丛鲜重、茎粗、增殖芽数差异较明显,且单丛鲜重、茎粗、增殖芽数等数值随着空气湿度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表明铁皮石斛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在环境通风良好的情况下,相对空气湿度越高,铁皮石斛生长发育越快,产量也越高。
2.3光照由表3可知,不同光照处理下铁皮石斛茎粗无显著差异。40%光照处理下,铁皮石斛的单丛重、茎长与新增殖芽数均为最高,且单丛鲜重、新增殖芽数与80%光照处理差异显著。表明适当的低光照处理能促进铁皮石斛的生长发育。
3小结与讨论
农业科学杂志范文第6篇
1土壤状况
庆元县高山蔬菜耕地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占80.9%;耕层厚度多在12~20cm,其中耕层厚度在16~20cm的占42%;主要土种有山地黄泥土、山地黄泥砂田、山地厚层黄泥土等,其中山地黄泥砂田占13.4%,山地黄泥土占11.5%。经全县19个乡镇(街道)调查取样分析,庆元县高山蔬菜土壤养分贮量特点为:含氮量过高,酸化严重,高磷低钾面积大,有效硼严重不足,有机质较丰富,交换性钙含量适中,交换性镁含量较高,其中问题突出的3个元素硼、氮、钾平均含量见图1。
1.1土壤含氮量过高庆元县蔬菜耕地土壤水解氮平均含量为399.48mg•kg-1,水解氮的含量从总体上反映了土壤的肥力水平及供氮能力。对照菜园土壤有效养分丰缺状况分级表(表1),庆元高山蔬菜耕地土壤含氮量过高。这主要是由当地农民施肥习惯造成的,过量偏施氮肥,每一茬作物氮素过剩,造成土壤氮素过量。
1.2土壤酸化所取代表土样pH值最低仅3.7,最高为7.2。pH值低于5.5的占64.3%,其中低于4.5的占17.8%,4.5~5.5的占46.5%,荷地、江根、岭头、松源等乡镇(街道)蔬菜土壤pH值多数仅3~5。而多数蔬菜适宜的土壤pH值在5.5~7.0,由此可知,庆元县大部分高山蔬菜土壤酸化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庆元山地土壤以酸性黄红壤为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地农民偏施氨态氮肥以及未充分腐熟的畜禽厩肥所致。
1.3有机质丰富,高磷低钾庆元县蔬菜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含量在30~60g•kg-1,平均含量为43.9g•kg-1,样品中有机质最高含量达95.9g•kg-1。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平均达178.5mg•kg-1,其中81.5%的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50mg•kg-1,最高为620.1mg•kg-1,最低仅4.8mg•kg-1。土壤速效钾整体缺乏,平均含量为83.31mg•kg-1,最高为259mg•kg-1,最低仅16mg•kg-1。
1.4中微量营养元素营养状况土壤交换性钙平均含量849.97mg•kg-1,范围95.9~3994.4mg•kg-1,含量适中;交换性镁含量较高,所检测样本含量在38.6~1646.3mg•kg-1,平均383.92mg•kg-1;有效硼严重不足,含量在0.02~5.35mg•kg-1,平均为0.43mg•kg-1,龙溪、江根等乡镇有效硼含量更是低于平均水平。
2解决对策
科学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减少投入、改良土质。通过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是改善庆元县高山蔬菜耕地营养不均、土壤偏酸的最佳途径。
2.1酸良宣传指导农户减少酸性及生理酸性肥料施用,主要包括氮、磷、钾比例相同的酸性复合肥以及含氯化肥,增施有机肥及生理碱性肥料。庆元食用菌废菌棒丰富,可以作为有机物料施入,提高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施用草木灰也是一种经济可靠的方法。针对荷地、松源、岭头等土壤过酸乡镇的地块,可以施用石灰来改良。大力推广有机无机复合肥,使养分协调,抑制土壤进一步酸化的倾向。
2.2测土控氮,增施钾肥测土配方施肥是控制氮肥的主要途径。可根据不同蔬菜的产量水平和土壤肥沃状况确定肥料用量与比例,合理地进行氮、磷、钾配合施肥,以减少施肥盲目性。尤其是在岭头、百山祖等乡镇,氮素残留较高,应重点控制。钾肥应优先分配在耗钾量大或对钾敏感的作物如松花菜、甘蓝等上面。此外,对生长期较长的蔬菜,钾肥最好分次施用,特别是在雨水多的季节,在砂性强的土壤上分次施肥可以减少肥料流失,提高施钾效益。合理轮作,避免需钾量大的蔬菜之间连作,对钾反应敏感的蔬菜不宜安排在耗钾量大的作物后种植。加强水分管理,雨季做好排水工作,减少土壤中钾流失。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