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河流水系网络化范文

河流水系网络化范文

河流水系网络化

摘要:21世纪水问题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半个世纪来兴建的水利工程,成绩是巨大的、也是有目共睹的[1]。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水资源短缺、洪水、干旱、水土肥流失、水污染仍然是严重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2],使笔者有机会到各个流域与省区进行路线考察。在复杂的人地系统中,认识到解决中国的水问题,必须依靠水利-地理系统工程来解决。由此提出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思考[3],这是一个世纪工程,需要得到有识之士的共识,并且进一步地探讨与论证。

关键词:水资源水灾害水土肥流失水污染天地信息网络系统虚拟水环境

20世纪后半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水利建设突飞猛进,从1950年只有8座高15m以上的水库[4],发展到大中小型水库8.5万座,其中大型水库355座,大中型共计3300余座,全国水库总库容5200多亿m3;蓄滞洪区总面积达3.5万km2;中国的江河大多数自西往东流,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几乎所有的沿岸城镇都受到两岸堤防的保护,大中小河流的堤防近27万余km;中国历代都有开渠种田的习惯[5],半个世纪以来修复与修建的灌渠规模之大,网络之密是历史上无法比拟的,东中部几乎所有的平原与盆地都布满了密度不等的灌渠网络,全国有效灌溉面积0.567亿hm2,接近总耕地的1/2(2003年水利部信息中心数据库),结束了完全靠天吃饭的历史。中国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1/7的世界耕地,1/4的世界人均水资源,养活世界1/5人口,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利用是费尽心血的。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产业种类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环境用水所需要的淡水水量日益增加、水质要求日益提高。水资源的短缺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有识之士提出了各种解决途径。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途径、有人提出凿开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把印度洋的水汽引到西北干旱区、有人提出将渤海的海水引入大西北[6],等等。笔者研究认为需要统筹解决洪旱灾害、水质污染、水土肥流失、水资源利用的水利系统工程。在已建水利工程的基础上,首先解决南水北调三纵四横的网络工程,然后考虑全国河流水系网络化以及渤海淡化工程的问题。

已建3300多座大中型水库,占据了许多优良坝址。黄河流域的大中型水库的总库容,仅8座大型水库库容501亿m3[7],已经超过了黄河全年的径流总量500亿m3。除了西南地区大江大河尚有一些优良坝址外,很难再找出几千个优良坝址。由于大江大河上游山区的水土流失,中下游河床淤积抬高,半个世纪来大堤普遍加高加厚,显然大堤是不可能无限加高加厚的。盆地与平原区的灌渠网络化,历史悠久,大都是考虑自流灌溉。就是南水北调除了少数地段需要提水外,也是尽量地走自流的路线。沿河工业的点源污染与流域面上的农肥、农药的面源污染使得大江大河也免不了受到污染的侵袭。近十多年来全国加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水土保持是卓有成效,但是水土肥流失的面积大,流失的强度也大,水土肥流失仍然严重。上游山区水土肥的流失,不仅使中下游河道河床淤积,还使河水污染。由于河床继续抬高,洪水位随着抬高,年内出现洪水的频率增加、洪水的强度也增加。1998年长江的洪水,抗洪非常艰巨,惊心动魄的一场苦战,保证了两岸城镇免受洪灾之苦[8]。冷静下来思考,浩浩荡荡一江淡水资源都被驱赶到大海中去了,换来的是第二年上下游的偏干旱。

中国大陆上空多年平均含水汽总量为1445亿m3,总降水量约是6万亿m3,44%转变为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量约为2.7万亿m3[9],可见雨水的直接应用是很有潜力的。在2.7万亿m3的地表径流中,每年大约有1/4~1/3作为洪水排泄到海洋中去。大约有7000~9000万m3的洪水,虽然被已建水库拦蓄了一部分(最大容量5200万m3),但是每年季节性的洪水由南向北,从2—3月份开始到8—9月份终止,依次从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松辽河按照不同的概率发生。同时春旱、夏旱、秋旱,在北方、南方交替发生,而西北地区是长年干旱的。这种季节性的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我们不得不在建设了许多水库的前提下,考虑用系统论的思想[10],水系网络化的对策来均衡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