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初探范文

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初探范文

时间:2022-02-23 14:34:47

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初探

摘要:科技创新在分析实行协同发展战略动因的基础上,从宏观的国家层次、中观的经济圈层次和微观的产业链层次,分别提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模式,进而提出提高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意识、完善科技协同创新政策支撑体系,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

关键词: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强盛的根基和战略支撑,也是国家之间竞争的根本砝码。如何更好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每一个创新主体的历史使命。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原有单一主体的传统直线型科技创新模式,开始逐渐发展到多元主体的系统化协同创新模式。因此,实行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战略,成为不同科技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其它科研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

1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动因分析

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的,其内涵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不同组合方式的探索,实现其新的价值创造。Haken系统化地提出了协同理论。所谓协同理论是整体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或者联合等方式,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1]协同创新理论是由创新理论与协同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理论。学者宋伟等[2]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得出协同创新的本质,即创新主体在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协同合作的基本原则下,实现科学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互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政府、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为了实现共同的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对各自有限的创新资源,包括技术、知识、经验、人才、制度和组织等要素,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协调整合,最终实现单个主体所不能实现的创新效能。因此,实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动因在于:协同创新能够实现单个主体下传统创新所不能实现的创新目标,这些目标主要集中在资源利用方式、人才联合和风险分摊等方面。

1.1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能够实现资源互补,创造协同剩余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多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相互作用。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取决于这些创新资源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创新资源属于稀缺资源,任何单个的创新主体,都很难拥有充足的创新资源。不同创新主体由于发展历史或所在领域的不同,可能会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由此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科技创新起点。同时,不同的资源禀赋可以形成不同科研主体之间的资源互补。学者姚艳虹等[3]指出,为了有效实现资源互补,可以联合不同的科研主体实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通过创新资源之间的有效分工和协同互动,最终促进合作各方获得协同剩余。所谓协同剩余是指合作双方由于资源的有效互补和有效利用,从而产生高于不合作所得到的纯收益。[4]这种由于合作而产生的纯收益,就是合作各方共同追求的协同剩余。因此,通过实行科研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可以有效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最终产生协同剩余。

1.2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能够实现科技人才培养和建设的有效联合

当前,科技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创新主体实行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因素。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就是要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激发科研创新人才的创新潜力。[5]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引进、建设和开发科技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个科技创新主体所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各个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培养和建设。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在政府政策和相关人才需求的引导下,共同实行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不仅为国家科研创新战略的推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同时也要探索相关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出现有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更好地提高科研创新的自立自强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科研创新能力。

1.3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能够更好地实现风险分摊

任何科研创新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环境不确定性及资源利用风险,实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能够更好地实现风险分摊。环境不确定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国家或地方相关科研政策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不确定的政策包括环保、能源或外贸等方面的政策。资源利用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及人力资源等风险。技术方面的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开发过程中无法获取或难以突破关键的知识和技术,从而难以克服相应的技术障碍或壁垒。而创新主体自身资源或能力的不足,也是科研创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些资源包括科研创新的原材料、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和财务资源,以及对这些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协调的管理组织和成果转化能力。因此,通过对不同科研主体之间进行协同创新,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和能力的共享,更好地实现不同科研主体的风险分摊。

2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随着协同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逐渐呈现出创新主体多元系统化和战略模式多样化特征。不同学者根据不同标准,对协同创新的模式进行了相应的分类。本文将依据相关文献,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视角,以不同创新主体在创新联盟平台的空间联系(国家—地区经济圈—产业链)为分类标准,总结和分析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模式。

2.1宏观:国家间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加强,核心创新要素比如技术、知识和人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愈加快速流动。同时,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共同挑战,比如生命健康和发展,全球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粮食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国际合作,共克难关。在科技创新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势下,如何建立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挑战和机遇。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技创新不能搞自我封闭和隔绝,而应该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因此,实行国家间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成为当前中国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前,国家间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主要依据国家间已有的对话与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协议框架,确定对合作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支撑作用的合作项目,实现政府之间的科技合作。G20二十国集团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成员国之间合作与对话的重要平台,中国与G20成员国之间开展了大量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学者霍宏伟[6]指出,G20成员国根据其自身科研能力及国际合作情况,可以被分成全面领跑型、领跑并跑型、共同追赶型和独特优势型。其中:美国属于科技合作全面领跑型国家,日本、德国、韩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属于领跑并跑型合作国家,意大利、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南非属于独特优势型国家,而土耳其、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属于共同追赶型国家。根据这一分类,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合作类型,确定适合的合作目标和合作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我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2017年,科技部提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我国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共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除了俄罗斯、印度、新加坡、以色列之外,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大都具有较高的科研优势。中国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多种类型的科技合作,包括科技人文交流、与沿线国家一起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与沿线国家共建科技园区,以及与沿线国家推动重大工程建设,有效实现了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输出,打造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最终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

2.2中观:经济圈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多地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提出和实行经济圈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由学者库克于1992年提出的,是指在同一个区域内的不同创新主体,可以实现创新的分工合作,由此形成创新的空间聚集组织体系。[7]经济圈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就是在同一个经济圈空间区域内的创新主体,通过分工合作,实现技术、知识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在经济圈内部的充分流动,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目标,最终实现创新成果在区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和溢出。经济圈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的创新主体是指位于同一经济圈区域内部的企业、政府、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企业是区域内协同创新的主力军,通过协同创新,可以获取区域内各种互补性技术,同时,吸引各种科技人才,从而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扩宽。政府部门是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环境的重要设计和实施者,其主要目标是分析区域内部存在哪些单依靠市场无法解决的公共设施问题、优化产业结构问题,以及其它创新主体所需要的协同政策等,设计和推行相应的财政及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构建符合创新资源有效流动的协同机制。高校和其它科研机构是区域协同创新中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通过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可以实现推动学术交流、转化科技成果、获取科研资金和提高科研能力和声誉等目标。目前,国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已经出现了较多运行成熟的科技协同经济圈区域。其中:包括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圈、广深港澳经济圈、廊带区域、成渝地区等经济圈区域。区域科技协同具体模式主要包括产学研合作、城际间科技联盟和创新主体要素链接模式。学者吴琨等[8]指出,当前主要集中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比较普遍的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源协同创新和转化。城际间科技联盟,是位于同一个经济圈的不同城市之间的科技协同联盟。科技联盟可以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包括建立虚拟的城市圈联盟组织、城市圈多中心科研共生模式和城市圈市场产业协同网络模式等。创新主体要素链接模式是指在经济圈区域内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建立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流动链条,并依据各自的科技发展需求,实现要素链条与科研创新需求的匹配。要素链接模式主要形成各种技术联盟、虚拟研究中心和创新要素流动平台等。

2.3微观:产业链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

产业链是指整个产业价值增值过程中,以投入产出为纽带,所涉及的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所有的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之间具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由此形成逐级密切关联的产品链。产业链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就是在整个产业链所涉及的上中下游所有产业部门和创新主体中,通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提高整个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战略目标。对产业链上的大企业来说,虽然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一定创新优势,但是,大企业需要对整个产业链的技术、知识和人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产业部门的整合,更好地发现产品创新需求和机会,同时,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产业部门的合作,有效地降低产品投入成本。对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来说,要想进入大型企业的供应链环节,要求中小企业具有相当的科研创新能力。学者宋歌[9]对民营产业的产业链创新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大企业主导模式。如果中小企业仅单枪匹马地实行科技创新,易存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制约。因此,要想让中小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鼓励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核心大企业之间实行科技协同创新战略,选择适合自己科研创新的协同主体,采取合适的科研创新合作模式,从而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根据产业链相关理论,产业部门之间在纵向上形成产业上游、产业中游和产业下游的有机链条关系,在横向上形成横向的协作链关系。因此,根据产业链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关系,产业链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上游产业一体化协同创新战略、中游产业一体化协同创新战略、下游产业一体化协同创新战略和横向产业联盟协同创新战略。从当前产业链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实践来看,在不少产业中,如: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海洋产品和农产品产业等,已经有效实施了产业链科技协同创新战略模式。同时,在不少省市中,比如:山东省,通过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形式,共同构建了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了整个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实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是实现创新资源互补,获取协同剩余的需要,也是实现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风险分摊的有效途径。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实行不同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模式,有效促进了国际间、区域间及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提高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推动创新主体更好地实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同时需要为科技创新协同战略的实施提供优化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相应的支持活动。

3.1提高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意识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正处于变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各个创新主体需要意识到,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发展需要适应这种变革要求。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已经从原先的追赶和跟踪战略发展到了科技自主创新战略阶段。在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发展阶段,各个创新主体需要真正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意识。同时,需要明确,科技创新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需要借助于合作各方的力量,通过分工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1+1>2的协同创新效应。

3.2完善科技协同创新政策支撑体系

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金融政策主要指为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一定的金融倾斜支持政策,包括提供重点科研项目的贷款和融资支持,建立保障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信用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并提供多种创新支持性金融服务。财政政策支持需要科技创新领域的财政支出,完善和加强科技创新财政补贴制度。通过多维税收优惠倾斜政策和绩效奖励等方式,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同时,积极培育和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人才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支持企业或科研机构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安居环境保障;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政策支持等。

3.3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学者吴和成等[10]提出了从组织、制度和战略等多个方面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要鼓励各个创新主体共同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协同创新的机制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应该围绕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应该围绕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中心的科研需求,建设高水平研发载体平台。

3.4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要加快建立协同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技术开发和创新相关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化应用服务及工业设计服务等,为各个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科技创新技术支持服务,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协同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秀丽 张丽红 秦甜甜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山东省创新管理研究院社会服务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初探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kejifazhanlunwen/75340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