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市级工信事业规划纲要范文

市级工信事业规划纲要范文

时间:2022-03-11 10:20:16

市级工信事业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期间,我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冲击,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工业经济规模显著扩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投资大幅度提高,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升级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期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取得的成就

1.工业实现快速增长,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46.7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362.7亿元,年均增长19.7%;年二产占比为51%,与“”末持平;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30亿元,年均增长19%;“”期间,全市工业财政贡献率年平均达到67%;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

2.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聚集区开始建设。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业增加值250.8亿元,占比72.34%;食品、饮料、医药增加值32.5亿元,占比9.3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0.7亿元,占比3.09%;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期间,工业聚集区规划初定,市级以上工业聚集区达到14个,规划面积达到462平方公里,钒钛制品和红山循环经济2个产业聚集区列为省级重点产业聚集区,钒钛制品基地初具规模。

3.工业投资规模扩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是“”期间的5倍。钒钛制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铁精粉产能达到4000万吨以上,含钒钢材产能达到1000万吨以上、钒制品达到3.4万吨、钛精粉达到13万吨。清洁能源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风电被列入部级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到年底风电装机达到116.55万千瓦;御道口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进入国家首批“金太阳示范工程”;核电项目前期进展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稳步推进,新新钒钛钒产品扩能改造、鑫源矿业钼选厂改造、五谷农庄年产1亿包燕麦方便面、露露公司技术中心建设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

4.产业调整步伐加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预计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增加值实现15亿元,比“”末翻了近一番;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32%的企业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骨干企业得到普及;新兴产业初露端倪,软件企业从无到有,已达9家,软件产品达到72项,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期间,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50万吨、水泥186.8万吨、火电装机13.7万千瓦、酒精和造纸各4万吨,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逐步退出;五年累计完成77家企业节能工程、54个工程减排项目、314个结构减排项目,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06%。

5.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提升,应用水平稳步提高。截止年末,全市局用交换机容量56.5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337万门,光缆长度3.3万公里;固定电话用户46万户,移动用户191万户,互联网用户22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5.8亿元,业务收入达15亿元。有线电视光缆干线总长1.85万公里,连通市、县、区及大多数乡镇。“”期间,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公务内网省、市间30M、市县间2M数字电路开通,94个市直部门实现接入;公务外网省、市间155M、市、县间10M数字电路开通,115家市直单位、21家非财政供养部门、11个县(区)政府接入。承钢公司及一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取得突破,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电子商务初步发展,网上购物等模式逐步得到认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社区网络设施开始提供公共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工业化水平低,正处于转型调整、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可持续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抓工业的精力不集中,工业管理体制不顺,激励机制不健全;环境不优,鼓励企业上项目的机制不完备,承接新项目落地的优势不足;投入不够,企业数量偏少,规模总量偏小;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不快,短板明显,后续支撑乏力;资源优势发掘不够,转化不充分,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产业不强,新兴产业滞后,工业聚集区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信息化建设“重硬轻软”、“重建轻用”问题依然存在,“融合共建”、“互联互通”程度不高,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不够;信息安全问题愈发突出,有效保障能力不足。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谋发展,全力以赴求突破,在发展中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增长呈现诸多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市工业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未来发展既有重大机遇,也面对诸多压力和挑战。

1.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反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实体经济作用,重视制造业竞争力的恢复,如美国颁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连接美国:美国宽带计划》,欧盟的《欧盟2020战略》、《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制定了《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日本下一代汽车战略》等。

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面对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我国推进工业化面临空前的环境挑战,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2.我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市未来发展面临许多重大机遇:

国际、国内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一系列新的调整和新的动作,为我市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全球和全国经济分工与合作,谋求大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出台,我省《环首都经济圈总体规划》开始制定,对我市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全面深化与北京及国内先进地区的合作、接受辐射带动,借力促进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的明确,为我市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为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

“”期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对全市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为我市工业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在更大范围内调动资源发展工业构筑了新的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市工业化尚处于较低水平,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实现“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十二五”期间不只是加快发展,我市工业加力发展、加速转型的压力大。

国际、国内竞相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省内和周边地区,有关政策并非我市“独享”而是“共享”,我市工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战略的主线,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节能减排的任务更重,我市工业发展的空间压力大。

我市工业创新能力不强,聚集区大多处于规划和初建阶段,发展平台和后续支撑乏力,我市工业抓聚集、调结构、转方式的压力大。

国家货币政策趋稳趋紧,我市工业加快发展的融资投入压力大。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对面临的形势有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抢抓机遇、抢占先机,破解制约、化解压力,努力实现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经济发展战略,靠增量调结构,靠优势保增长,靠技改提质量,靠开放增实力;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切实推进“两化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工业聚集,强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推进企业上市,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势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全力实现“5511”目标,全面推动工业和信息化跨越发展。

“5511”目标,即“十二五”期间,发展壮大钒钛制品、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新材料5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50强优势骨干企业;累计实施工业项目1000项以上;到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和注重质量效益相结合。立足我市工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基本市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在确保“好”的前提下,力求发展速度更快、赶超步伐更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通过提升存量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要把发展新兴产业做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搞基本建设和上新项目壮大增量,打造新的后续支柱产业;存量提升和增量壮大对调结构、转方式同等重要,必须同力度推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加快工业向城镇聚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城镇管理精细化,以城镇化带动信息化,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

4.坚持规模扩张与节约集约发展相结合。扩大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规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工业经济由资源粗放型发展向注重效率、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5.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产学研用金相结合,鼓励企业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改造提升行业工艺技术水平,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围绕其主导产品与关键配套件、关键主导设备与辅助设施及其管理进行系统升级改造,提高企业综合效益。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6.坚持发挥特色优势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充分挖掘我市地方特色及优势资源,内生增长和外延合作两种发展方式并举,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实施开放合作发展战略,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我市传统产业关键环节项目的引进力度,深化与相邻地区的经济合作,共同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链。

(三)发展目标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3.5%左右,到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左右,力争达到1000亿元;

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8%;到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及利用率达到75%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废水处置及利用率达到100%;

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到年,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790亿元左右;

到年,全市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实现“三网合一”,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至行政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设施完备、水平先进;

电子政务综合体系高效、安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支付、物流配送体系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网络设施覆盖城市全部社区,服务功能逐步拓展至社会公共服务所有领域;

两化融合成效显著,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网络化、设计研发信息化,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全面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第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壮大发展优势产业

深度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开展“对标行动”,持续抓好节能减排,大力推动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产品档次提升、企业效益增长、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战略性、先导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准确把握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在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基础优势和对接合作与新兴产业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循环通道,构建“以优(优势产业积累资金)育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续优”、“自我(条件、优势)育(培育)新,合作强(发展、壮大)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努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1.钒钛制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按照“以钒(钛)带钢,综合利用,强化整合,总量控制,扩大钢延,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推进钒钛制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精品化和采选炼一体化方向发展。

通过产业的合理布局、资源的有效整合、矿产资源与特色钢铁生产的互促互动,规范矿产品市场秩序,严格控制铁矿开采规模,抑制矿产品外流,为我市钒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通过设备的升级换代、流程的科学再造、技术的研发改进,走“精选、精炼、精轧、精制”、“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路子,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档次的提升、品种的丰富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使产品品类由传统的建筑用钢向含钒高效建筑用钢、轻重结构钢、高端板带材、含钛合金钢等高效钢材和钢延产品方向发展,努力占据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档次产品的制高点,有效解决“产钢不吃钢”的问题。

坚持市场主导、企业平等自愿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使钢铁工业发展方式由以粗放型、规模性扩张为主向以集约型、自主创新型、结构优化型为主转变,形成四到五个特色明显、聚集度较高的专业园区和以承钢为核心的、能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钢铁联合企业。

到年,年产钒渣65万吨、高钛渣35万吨、系列钒产品6万吨、钛制品10万吨、钒钛特色钢铁产能达到2500万吨,占比稳定在55%左右。能耗水平、污染物排放指标符合规定的节能、环保标准,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市信息化总体要求。

2.装备制造业。依托现有基础,按照“突出特色、注重研发、培育骨干、强化整合、引进提升、做大做强”的思路,推进装备制造业向精品化、系统化、高端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以输送装备、风电装备、石油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为重点,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和智能化仪表等产品的应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单机生产夯实基础、提供配套拓展空间,逐步增强本地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能力,形成四到五个单品门类较为齐全、整机带动能力初步显现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

通过基地、园区和虚拟联合体的建设,整合发展输送设备、风电装备、石油管汇采控装备,促其做强,重点推进DCS集散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巩固发展汽车零部件、配附件生产能力,研发生产汽车轮毂、车架、紧固件、传动轴等新产品,促其做精,推动形成专用车、改装车整车制造的能力;以政策和本地市场扶持发展地(水)源热泵系统等新能源装备、尾矿干排输送、工业废水处理和医疗垃圾处理等节能环保装备,促其做大,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光伏产品生产设备等新装备的支持力度,促其向下游延伸,形成跨行业的新的产业链条;整合相关加工能力,增加关键设备,通过与京津的合作承接国际、国内业务订单,对企业管理流程、工艺流程对标再造,提升企业与市场接轨的能力。

到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力争占比达到10%;力争9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网络化、设计研发信息化,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

3.食品医药业。依托生态特色优势,加大开放整合力度,按照“构筑创新体系、开发系列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提质扩能升级,安全清洁生产、集群集约发展”的思路,加快食品医药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向绿色、营养、保健、方便安全、功能化、品牌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发掘特色、绿色、保健等内涵,运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瞄准京津市场,分食材、成品、深加工产品、饮料等几个层面和类别,发展若干个集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产品研发、休闲体验观光、资源循环利用于一体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有机衔接的食品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培育一批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形成集群、集约、节约、辐射发展的态势。

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将中药材资源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中药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重点建设三个中药材产业带,扶持天然药物研发、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品种)种植、药材提取以及中药文化发掘、中药观光旅游等项目,吸引相关技术、人才和资本入驻,研发推出更多的新品种;鼓励企业上设备、上手段,提高加工深度和药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提升产品附加值;注重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现有制药企业股权的优化,加速进入资本市场进程,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通过设立创新基金,给予新药研发适度补贴等政策,激发现有制药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科研力量的创新热情,借助京津等地的研发资源,推动现有制药业基础与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壮大我市制药产业的整体实力,推动中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引导食品医药工业产品差异化、市场细分化发展,促进新技术在食品医药工业中的应用,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安全可靠、质量过硬、品牌响亮的名牌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逐步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向深层次、高端迈进。

到年,规模以上食品医药行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力争达到14%;力争80%以上的规上食品医药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网络化、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部食品医药企业通过企业自建或建设集群公共检测中心的方式具备符合行业要求的产品检测能力;力争80%以上的企业达到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4.建材业。按照“综合利用资源,发掘潜力创新,推进结构调整,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抓住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发展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筑材料,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充分利用天然、工业固废两类资源,瞄准京津等周边地区和本地城市建设两个市场,借助已有渠道和全面对接京津开辟新渠道两个途径,逐步实现由材料向制成品、由以天然资源为主向以替代天然的工业固废为主、由以普通砖瓦砂石为主的低端产品向以高效节能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的三个转变。

在巩固加强现有建材生产企业的同时,结合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在贴近矿区和尾矿堆存区的区域建设一批开放式集约节约的专业园区,吸纳一批本地企业和外地有资金、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入园,在利用成熟适用技术从事建材产品生产的同时,着力研究开发高强度耐久混凝土、微晶玻璃等高档产品以及尾矿等工业固废与废气、废渣等其他废弃物“废废结合”新技术、新产品,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目标市场占有率,不断丰富产品链条和以尾矿综合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促进新的循环经济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到年,规模以上建材行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力争占比达到10%;力争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网络化、设计研发信息化,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力争80%以上的企业达到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5.清洁能源业。加快发展风电,全力争取核电,积极开发水电,综合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其他新型能源,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重点建设两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巩固并加强风电已取得的优势;实施高倍聚光光伏发电等项目,同时借助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板成套镀膜设备生产的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能力,推进光伏发电发展;以钒钛制品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产业集群,推动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推进核电项目进程,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大力推广地(水)源热泵等产品,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资源、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电网升级改造,发展智能电网;实施抽水蓄能电站、大唐煤制天然气入市项目,谋划建设一批环保热电、热电联产及传统能源清洁生产项目。

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构建主体稳固、方式多样、安全清洁、经济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重视清洁能源产业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结合,以清洁能源的应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到年,全市清洁能源总装机560万千瓦,电力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规模以上清洁能源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力争提高到3%。

6.电子信息业。坚持“立足基础、联合开发、引进强企、做精做专”的思路,抓好中国北方智能化仪器仪表基地建设,推动仪器仪表业做大做强,软件业蓬勃兴起,相关新兴业态逐步形成,不断向专业化、民用化、集成化、高端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以现有专业园区为基础,继续推进中国北方智能化仪器仪表基地的建设与形成;以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为依托,鼓励企业间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在各自产品做专做精的基础上,通过自身产品系列的丰富、企业间产品的结合、与京津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配套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务的开展,形成仪器仪表系统集成能力,逐步向成套化、规模化、整体解决方案方向迈进。

在工业用嵌入式软件产品进一步丰富的基础上,推动软件产品向民用消费类方向发展,鼓励软件企业向设计、配套、服务类独立企业方向发展。

把握“两化融合”的契机,推动智能化仪器仪表产品、软件产品与传统优势产业的结合,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推动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先导企业的培育,促进物联网的建设与形成。

到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工业增加值力争占比提高到3%;力争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网络化、设计研发信息化,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

7.新材料业。按照“以优育新、以新带优,延长链条、拓展空间,加快开发、加速转化”的思路,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步伐,推进新材料产业向复合化、成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加快部级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钼的提炼、加工与应用,延长钼产业链条,建设规模一流、技术先进的钼产品深加工基地;推进矿山综合采选及尾矿回选,加大对镁、铂钯族材料等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力度,加强对尾矿制备微晶玻璃等建筑新材料、绝缘新材料的技术、工艺研究,提升氟材料等非金属材料利用能力;加快形成新材料产业,加速基础材料向复合材料,材料向制品、初级制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化、发展进程。

到年,力争新材料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企业信息化水平、能耗水平符合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化总体要求。

(二)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鼓励企业通过增强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名优产品、提质扩能,联合重组、兼并收购,深入对标、谋求上市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大对市级重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落实、资金投入、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壮大市级龙头骨干企业实力。

重点支持承钢集团、盛(兆)丰钢铁、建龙钢铁、露露股份、颈复康药业、滦河电厂、天宝机械等企业通过深入“对标”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迅速发展壮大,积极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到年,力争形成3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推出1家企业上市。

(三)加快建设工业聚集区

把工业聚集区建设作为我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抓手,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高标准编制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科学选择产业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

推动产业布局、项目投放、工业转移、企业汇聚、要素集聚、政策指向的园区化,着力建设一批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条清晰、企业分工协作、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的工业聚集区;推动要素合理有效配置,研发与生产能力整合提升,资源集约节约综合利用,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

工业聚集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导向与基础优势、引进方向相结合,产业集聚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70%以上的各级各类扶持资金和土地指标用于聚集区建设,特别要重视聚集区内领军企业的培育与扶持;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实施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搭建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全程帮办式跟踪服务平台,汇聚商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担保、企业间拆借各种类型借贷渠道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汇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政策咨询机构的中介服务平台,连接企业和国际国内研发机构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格次较高,机构精简、实施扁平化管理的,有权协调企业涉及的各类事项的高效管理体制。

到年,市级以上工业聚集区达到14个以上,其中省级工业聚集区7个,全市工业聚集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各县区聚集区面积均达到15平方公里以上;全市70%以上工业项目在工业聚集区内建设,聚集区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其中产值千亿元以上的工业聚集区1个、百亿元以上的工业聚集区5个,入区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5家以上,超50亿元的10家以上,新增工业产值70%由聚集区企业实现;积极争创部级工业聚集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四)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

坚持“加强开发、深化应用、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注重安全、务求实效”的原则,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继续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注重网络应用、网络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构建高效、公开、透明的新的管理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逐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培育示范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发展软件产业,鼓励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电子商务,孕育和催生新兴业态;加快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物联网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统筹规划,培育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较强的物联网研发、应用企业,有重点、分阶段,梯次推进物联网的建设,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支撑。

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数字、智慧城市”工程,创新体制机制,理顺信息化发展环境,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逐步增加投入,改善和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水平,构筑坚实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一是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和工业是现阶段全市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理念,全力以赴谋求工业发展,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二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健全机制,由市领导挂帅,成立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理顺工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工信部门对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管理和协调的职能;三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倡导和鼓励真干实干,会干敢干,努力推动全市工业大发展、快发展。

2.优化发展环境、完善配套服务。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点,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打造环境制高点。一是落实国家各项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财税等方面优惠政策;二是制定落实重点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以及我市《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业经济目标考核奖励办法》等一批政策性文件,建立包括工信、发改、土地、规划、建设、环保、节能、科技等职能部门在内的项目审批、服务联动机制,切实为工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三是支持政产学研联盟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参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学会,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逐步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自律管理体系。

3.以工业技改项目为重点,狠抓项目促发展。一是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投资指南和相关规划,围绕创新能力提高、两化深度融合、重点企业壮大、产业聚集升级、产品结构优化、节能减排增效、安全生产提升等内容,按照“论证储备一批、改造实施一批、投产达标一批”的方式,建立市、县(区)两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不断提高项目水平,以项目建设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二是以工业技改项目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抓手,坚持逆向思维、顺向推进的思路,制定与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衔接的工业技改专项规划,指导企业争上、快上好项目、大项目;三是理顺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管理体制,完善和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我市工业技改项目备案、核准工作主体和职责,完善项目库和网上申报系统,做好政府部门间的衔接和协调工作,简化工作流程,保障要素配置,为大上、快上项目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四是建立项目分包帮办机制,各级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工信部门,要明确责任、明确专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分头包干,从谋划、跑办到落地、投产实行“一条龙”式帮办服务,确保续建项目按期完工、新建项目如期开工、谋划项目早日动工;五是加强对上级各类项目资金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加大对省工业技改专项资金的争取力度,设立全市工业技改专项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引导和支持,带动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促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4.抓好运行协调,择优扶强保发展。一是完善运行直报和监测分析预警系统,密切跟踪分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运行态势,及时市场信息,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二是抓好工业生产要素的调配、供应,做好煤、电、油协调供应机制,保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需要。三是重点抓住工业“50强”企业,继续搞好重点工业品产需衔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全国性产品展销和重大项目招投标活动,鼓励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在同质同价情况下,优先使用本市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销率。

5.重引进、促落实,加大开放力度。按照“借脑、借力、借政策机遇、不空谈发展”的理念扎实做好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全力打造招商引资的“洼地”。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开放平台,宣传推介优势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坚持“走出去”;二是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及国内南资北移趋势,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和知名院校、科研单位抓开放,重点加强与北京企业、驻京央企及国企、驻京科研机构、驻京外企的联系,特别是与我市相关行业有关联性或互补、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积极寻找契合点,努力寻求合作机遇,确保“能引进”;三是切实优化投资环境,建立部门、县区、企业共同参与的重大项目引进快速响应机制,形成群策群力、协调联动的工作氛围,有针对性建设外埠产业转移基地,提升承接能力,确保“能落地”;四是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企”与“引链”(集团引进和产业链的衔接)、引资与“引智”(复合型、外向型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引进)的结合。

6.综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在工业发展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工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二是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促进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全力申建“全国工业固废(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建设一批示范区和重点示范项目,延伸尾矿利用产业链条,构建除矿业、钢铁外我市工业的又一支撑产业;四是鼓励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五是支持节能型工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钢铁、化工、食品饮料等十七个行业创建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在每个重点工业行业实施1-2个重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7.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新型化。一是促进两化融合。研究制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目标、重点行业和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根据行业、企业的不同特点,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改造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实现“倍增效益”。二是推动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的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长”做“宽”工业经济。农业,力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升其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工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其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物流、工业设计等工业性的服务业,推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结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是逐步推动输送机、仪器仪表等相关行业企业间的“虚拟联合”,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四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8.完善扶持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是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整体指导,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与有关规划的衔接,建立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对规模以下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相关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三是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坚持依法行政;落实各级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营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各级服务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支持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协作配套水平;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产业集群,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9.深入推进“对标”,提升工业整体水平。引导支持企业在技术装备、产品研发、节能降耗、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建立较为完整的标杆指标体系,查找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组织企业制定追赶、跨越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逐步落实,不断缩小与国内、省内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差距,使优势企业各项指标能够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推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跨越提高。

10.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创新支撑发展。一是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二是组织建立由工业和信息化各行业专家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大对侵权事件的打击力度,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全面开展相关标准的贯标、达标活动,积极采用先进标准,制定更高层次的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促进工业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争占行业制高点;五是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引导企业树品牌、树形象,提升品牌对产业升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1.育人留人,建设工业人才队伍。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定期组织培训、交流、观摩,培树企业家的发展意识、企业文化建设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二是设立优秀企业家奖励基金,对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给予一次性奖励或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三是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培养观念,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继续教育基地,高科技人才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并举,扩大工业人才培养规模;设立人才培养基金,给予为产业定向培养人才的学校和接纳学生实习锻炼的企业一定补贴,鼓励学校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四是建立并落实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努力创造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及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吸引、尊重、用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被举报文档标题:市级工信事业规划纲要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hua/guihua/5931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