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做好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管理,面对日渐多样化的社会潮流,学生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个性化教育的需求给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政治和心理素质,并且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者。由于长期受到高中教育管理形式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将辅导员的形象认定为班主任,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无法让辅导员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做到全面掌握和认识。因此辅导员的首要工作在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通过现代信息交流形式,加深情感交流,获取学生的广泛信任。

2.辅导员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大学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既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辅导员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他们自身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指导,组织一定的交流讲座,让学生学习和感悟前辈们的体验心得,鼓励学生多参与创新性竞赛活动。表达能力是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基本能力要求,因此辅导员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多举办班级、院级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将班委竞选作为学生台面演讲的一大锻炼机会,不以成败论英雄,鼓励学生上台发言,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演讲技巧。辅导员还应该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加以关注,转变过去事务型管理方式,向人本型管理方式发展,将培养交往能力强、具有主体精神的现代大学生作为己任。

3.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人才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其技能和知识水平,更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更要重视预防工作。学生在学习、生活、交际以及恋爱等问题上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深入学生群体,展开调查,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并且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阴影,树立健康的心理观点。在班委中通过心理委员的调查,从学生内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及时引导学生摆脱苦闷的心境,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一辈子的关键要素,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以正常的心态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4.辅导员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应该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并且改善在学生中的个人形象。做到言行一致,严以律己,维护一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荣誉与尊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向着更美好的道德境界发展。做好辅导员考评工作,辅导员不仅要向院系领导负责,更需要向学生负责,因此考评机制不仅要由院系进行考评,更要重视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意见和批评,促进民主科学的考评机制生成,增进辅导员工作的透明度与公平性,并且加强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信任度。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何为框架

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框架及其作用。框架原本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后来运用于各个领域。框架被定义为: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臧国仁,1999:32)。框架一方面能够框限部分事实,使其隐藏;另一方面架构部分内容,使其突出。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建构过程牵涉艺术管理信息的选择、重组、强调。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来说,亟需有自己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对于一个学科来说,犹如思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没有框架的学科就没有根基。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管理框架的建构将影响人们对艺术管理的理解,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因此框架建构的恰当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到艺术管理今后的发展道路。好的框架能使道路笔直平坦,有助于艺术管理的发展、研究;不合适的框架,若被业界所认同,难免造成多数研究方向的不恰当。因此对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质疑,并探讨构建更趋合理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意义重大。

二、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

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孙仪先说:“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11〉对于孙仪先的表述,成乔明提出质疑。早先,成乔明认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应该是一种在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两大类别下的风铃式管理结构。’后来其认为把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

成乔明质疑孙仪先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描述是从艺术市场出发,以艺术经济管理为突破口,提出艺术经济管理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即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艺术生产及销售企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传播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并进一步指出这三种分类在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下分别隶属于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此,成乔明认为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笔者认为,成乔明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其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仍然存在缺陷。

三、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缺陷

(一)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前后矛盾

成乔明从市场角度出发,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管理的概念——管理权限的作用范围、效应大小、事物间外在与内在的区别一来划分艺术经济管理。接着成乔明继续基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从艺术经济管理扩展到艺术管理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类却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成乔明构建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两个类别(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层面,不免显得多余;另一方面,成乔明从前面分析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最后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在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中,艺术中介管理所属层次出现前后矛盾。

(二)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产业管理截然分开

成乔明将艺术行政管理从艺术产业管理中分离出

来,他认为只有艺术行业管理才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围,艺术行政管理单独划分为一个框架分支。在笔者看来,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艺术行业协会和机构的艺术行业管理和政府的艺术行政管理应同属于宏观艺术产业管理。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管理的主体(组织和管理者)不同、作用的法律效力程度不同,它们的作用对象、范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各门类盈利与非盈利艺术行业的规范,都是对艺术企业外在的规范与管理,并没有涉及艺术企业内在的自为管理。管顺丰等编著的《艺术管理》将艺术产业定义为:以“美感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艺术产品的行业。[4](192)由此可以证明艺术产业管理属于宏观层面;同时,该书还将艺术产业政策、艺术产业集群、艺术行业管理归属为艺术产业管理,这也说明艺术行业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均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

(三)艺术中介管理不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

艺术中介是指一群艺术企业,并不是指单个、单体的艺术企业。艺术中介就是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成乔明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艺术中介进行了分类:一是传播文化型中介;二是赢利型中介;三是前两种类型兼而有之。(4)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中介是属于类的概念,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机构都属于这一类。因此艺术中介管理绝不是指微观层面的管理活动,艺术中介仍然是属于行业管理的范围,可以称之为艺术中介行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应该与艺术生产管理、艺术消费管理并列,他们都是属于艺术产业管理。

宏观管理是指对事物间外在的关系进行管理,如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艺术行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等,都是强调对群体性组织活动的管理。微观管理是指事物间内在的管理关系,如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强调的是单个、单体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组织内部的人和事的管理。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差别也说明艺术中介管理绝不属于微观层面的艺术管理活动,而是属于宏观艺术管理。

(四)分类不明确

从成乔明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和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夹杂其中。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艺术行业协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属于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总结出来的,艺术中介管理则是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并总结出来的。分类视角的不统一导致类与类之间交融性大一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都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畴,成乔明却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

四、基于横向和纵向视角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建构

(一)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建构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从纵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划分,可将艺术管理划分为宏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政管理;中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业管理;微观艺术管理即艺术企业管理(这里企业的概念包括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企业和非盈利性组织),艺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渺观艺术管理即组成企业的团队、班组的管理活动,管理者既从事创作生产、又负责管理(见图1)。前面论述了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因宏观和中观的概念差别本身就是不明显的,这样将中观艺术管理归属于宏观艺术管理也是合适的,因此并没有和这里的戈1J分相矛盾。

艺术管理

艺术产业管理图1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

这种划分突出、架构起了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其优点在于可以理清不同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明确不同层次艺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从事艺术产业管理的管理者可划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者和艺术行业管理者,艺术企业管理范围内的管理者可划分为高层艺术管理者(总裁、董事长、经理等)、中层艺术管理者(地区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底层艺术管理者(艺术部主管、各团队管理者),从各类管理者所处环境和职责出发理清各类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从而有助于按照艺术管理人才的层次进行有重点、有阶段、有秩序的培养。

(二)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从横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门类划分艺术管理,可将其分为:造型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文学艺术管理、综合艺术管理(见图2)。但这首先必须从众多艺术门类划分方法中选择一种适合于艺术管理的艺术门类划分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不同的角度,艺术门类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①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不同,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如音乐)、空间艺术(如绘画)和时空艺术(如电影)。②以主体(人)对客体(艺术)感知方式的区别分为视觉艺术(如音乐)、听觉艺术(如绘画)、视听艺术(如电影)和想象艺术(如小说)。③从艺术重客观再现或是重主观表现的差异,分为再现艺术(如音乐)、表现艺术(如绘画)。④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理论界比较赞同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类。从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相关的专著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分类的痕迹:余丁教授和哥

伦比亚大学JoanJeffri教授合著的《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美国的Stein,TobieS.和Bathurst,Jessica的著作《PerformingArtsManagement AHandbookofProfessionalPractices》分别侧重于视觉艺术管理和表演艺术管理;丹马丁(DarMardin)对艺术管理的定义就明确指出了“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我国艺术管理理论界还没有系统地从艺术门类划分角度论述的研究。事实上,欧美这种方法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文学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并不属于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任何一类;其二,视觉艺术是从艺术欣赏、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表演艺术是从艺术形态创造方式来描述,分类的角度不同,不能混搭。

从艺术管理的角度,笔者比较倾向于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原因在于这种划分方法基本上囊括了所有艺术门类,一方面,有利于艺术管理者把握各大类艺术(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接受、艺术创造共同的规律、符号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艺术管理涉及的相关活动,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即通过“替艺术活动缔造最理想的环境”来促进艺术创作和展示,平衡艺术管理活动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实现艺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事造型艺术管理的管理者,可根据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促进艺术创造,同时也可根据造型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拉近艺术消费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艺术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对于艺术管理来说,其他分类方法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如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对于艺术管理者促进艺术创造,便于艺术消费者理解、接受艺术作用不是那么明显,这种划分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来说这种划分是高度提炼、过于抽象的划分。通过与其他分类方式的对比,

可以发现,以艺术语言为依据的划分方法更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各大类艺术的共通性,有利于实现艺术企业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高效使用。如在造型艺术各个具体的不同门类之间存在着艺术生产硬件设施、材料资源的部分互换互用性,如绘画创作中的部分材料是雕刻艺术创作中也需要的,从而在造型艺术管理中提高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各大类艺术在创作、欣赏、接受等方面存在共通性,也有利于艺术管理者在各个不同具体艺术门类都能发挥作用,可以使一名艺术管理者兼顾造型艺术中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管理,节省人力资源。

根据以上分析和划分,下面将列出每一类管理主体组织的具体内容:

1. 造型艺术管理

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造型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造型艺术中介组织、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所谓艺术生产组织是指主要从事艺术生产、创作的组织、机构,艺术中介组织指充当艺术传播、流通者的中介组织,艺术服务组织主要是从事艺术研究,艺术行业、产业、企业规范,服务于艺术生产、流通、消费企业的组织,培育各类艺术人才,使艺术创作组织、艺术中介组织更加有序地进行各自的活动。具体内容包括:①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含各省级画院、各类设计院、艺术区等。②造型艺术中介组织,有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拍卖行、画廊等。③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有造型艺术相关政府机构、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设计产业协会)、学会(中国油画学会)、教育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机构(国家画院)等。

2. 表演艺术管理

表演艺术通常包括舞蹈,音乐,曲艺,杂技,魔术等。同样,表演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表演艺术中介组织、表演艺术服务组织。①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杂技团、唱片公司等各类艺术生产企业等。②表演艺术中介组织:音乐会、剧院等。③表演艺术服务组织:广播影视部等政府机构、表演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3. 语言艺术管理

语言艺术是指借助语言、文字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语言艺术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语言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包括:①语言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文化传播企业、影视剧本创作企业等各类文学语言艺术生产企业。②语言艺术中介组织: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图书馆等。③语言艺术服务组织: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文学语言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4. 综合艺术管理

综合艺术包括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综合艺术主体组织涉及的内容包括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中至少两项内容或者艺术形式为多种艺术的综合,同样可分为三种类型的组织主体:①综合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即综合文化事业单位、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的生产企业等。②综合艺术中介组织,即电影院、电视台、遍布各省、市、县、村镇的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等。③综合艺术服务组织,即文化部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江苏省展览馆)、综合艺术相关协会(中国艺术家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这种框架突出、架构起了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其优点前面已经从艺术门类的宏观层面进行了论述,另外,这样的划分符合艺术管理专业不同学生的艺术学知识背景,有利于明确各艺术门类学生确定艺术管理学习、研究的方向。各学院可根据本学院自身学科优势、特点设置课程,如美术学院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可偏重于造型艺术管理,音乐学院可开设表演艺术管理等。

(三)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与融合重构

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一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各个艺术门类一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因此,两种框架下分支的关键词也会不同,关注点也会有差异,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则更加注重艺术法律、法规,艺术行业、行规的制定与修正,要求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的发展动态,追求艺术产业化,注重经济效益一将艺术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注重的是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创造、艺术接受等,更加注重追求艺术品的品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框架中,前者使艺术管理更加偏向于管理学,后者更加偏向于艺术学。那么哪种划分方法更加适合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呢?艺术管理发展较好的美国,大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学院或教育学院,如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视觉艺术管理专业、耶鲁大学戏剧学院(YaleUniversity)艺术管理专业等,少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如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我国大陆则不同,基本上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院校,因此我国艺术管理界更多学者认为艺术管理应该属于艺术学而非管理学。就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和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更加适合我国多数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但是随着艺术管理研究的深入,并不能排除我国在管理学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刚起步,并不完善,需要多视角地学习和研究,因此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实际上,两种框架对于艺术管理的工作内容和主体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导向。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指明了管理的主体组织,如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组织是政府行政部门机构,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宏观规划管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具体指明服务的艺术领域。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如造型艺术管理主要针对造型艺术领域,具体的服务艺术对象是造型艺术,其不足之处在于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框架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将两种框架融合重构,吸收各自的长处,得出复合型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见图3)。

复合型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更加全面的艺术管理,而不至于其重心偏向管理学或艺术学的任何一方,能够很好地体现艺术管理这门交叉学科的特点,将管理学的原理运用于艺术学领域。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1 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艺术管理专业准确的学科属性定位是设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艺术管理,只有给予它准确的学科属性定位,才能明确艺术管理学科的地位、特性和研究方向,才能够形成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

第一,从学科名称来看,艺术管理赖以形成的两个基础性学科是艺术学和管理学。而它赖以形成的两个学科都是交叉性学科,艺术学是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管理学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同时管理又是由这两门学科交叉形成的,可见艺术管理是一个典型的交叉性学科。艺术管理既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艺术管理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科学。其交叉性是艺术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第二,从学科研究内容来看,艺术管理研究的范围不在行政领域、不在金融领域、也不在司法领域,而在艺术领域内。然而,艺术管理不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也不研究艺术中的审美规律,它侧重研究艺术中具体的艺术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动态过程,既有对非赢利性艺术团体开展的艺术展演的研究,也有对赢利性艺术机构艺术活动运营模式的研究。由此可见,艺术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

综上所述,艺术管理是一门应中国艺术市场发展需要,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形成的较强应用性的新兴学科,艺术学和管理学是其学科基础。

2 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艺术管理是一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应用型的新兴学科,特殊的学科定位决定了艺术管理人才不能只是某一领域的专才,而应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首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由于艺术管理属于交叉性学科,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管理学理论,还要学习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知识;其次,由于艺术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在管理对象上的区别,艺术管理人才更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能力;再次,艺术管理是以管理学为依托的应用型学科。它需要将管理理论、经验服务于实践,于是艺术管理人才更应具有全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艺术管理者应有艺术创意者、创作者、策划者等职能,既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又应具有细腻的、微观的创造能力;既应富有研究素质,又具有批评内涵;既应有理论修养,也应拥有管理运作的较高水平”。[1]

2.1 扎实的理论素质

任何专业的人才都需要具有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素养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来看,艺术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既应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也应体现专业性和广博性的特点。首先,从继承性和广博性的特点来看,每一个学科的形成都不可能割断同过去的联系,相关的学科理论是过去、未来和现代的相互交织,每一个学科的当展都必须以前人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础,艺术管理人才需要从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经典中汲取理论资源。同时,艺术管理又是在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具有时代性,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应具有创新性,艺术管理人才应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保持自己的学术敏锐度;其次,从专业性和广博性的特点来看,艺术管理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是管理学相关理论,艺术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需以管理学为核心。同时,艺术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在掌握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艺术管理人才更应广泛地掌握其他相邻学科的基础理论,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让艺术管理人才懂得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和运营方式;艺术学的基础理论,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的人文历史素养;法学的相关理论,使艺术管理人才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国家的相关文艺政策,遵守文化艺术的法律法规等,使艺术管理人才形成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

2.2 独特的艺术鉴赏素质

艺术管理人才从事的策划、组织、经营等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素质。艺术管理人才既需要掌握艺术发展史,也需要能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人才既需要能欣赏传统的经典艺术,也需要能尊重新晋艺术家的创意;艺术管理人才既需要能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也需要能予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同时,艺术管理人才还需要能在掌握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广相应的艺术作品。

2.3 全面的实践能力

从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来看,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战略性新兴艺术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以艺术学为根基,以管理学为指导,在现有的经济与政策环境下,对艺术品与艺术机构进行操控,达到体现艺术内涵及功能价值与满足人们文化艺术需求有机融合的目标。[2]在学科定位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鉴赏素养最终都体现在艺术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所以艺术管理人才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对艺术项目的策划能力、项目组织和实施的能力、艺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甚至还应具备初步的艺术创作能力。

3 艺术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清晰准确的学科属性定位,指明了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因而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因围绕构建人才的全面素质展开,在夯实专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围绕管理对象的特殊性,提升人才的艺术鉴赏力,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3.1 夯实基础理论知识

艺术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是其综合素养形成的基础,艺术管理专业应把基础理论教学放在首要地位,以管理学作为主干课程。同时,开设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课程,尤其在本科低年级阶段更应多开设理论课程,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为高年级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另外,专任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案例讲授本学科理论知识,有助于人才形成系统的、逻辑性强的理论体系。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由于未对艺术管理专业形成完备认识,面对开设的多门不同学科的课程,会陷入专业定位不明的误区。这一方面,需要各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特色准确介绍;另一方面,更需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主次关系,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干,在不同学年开设不同的管理类课程,如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在大一学年上学期开设的《管理学基础》,之后的各学期中再分别开设《行政管理学》《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等管理类课程。在管理类主干课程基础上,再适当地进行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安排,如《文化产业概论》《民族文化学》《艺术法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3.2 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独特的鉴赏力,鉴赏力的提升涉及多个方面,尤其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美育在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属于美学研究领域,指通过培养和提高人才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使人才形成全面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学校内开设美育课程不但有助于提高鉴赏个体的艺术修养,而且能提高全校的艺术鉴赏水平。

(2)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历史、文化知识。只是看几部电影、欣赏几次画展、观赏几部话剧,是不可能从根源上提升人才鉴赏力的,如达?芬奇的绘画同他渊博的科学知识有密切关系;美国舞蹈家邓肯的舞蹈深受西方古典文化熏陶;台湾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舞蹈“水月”、“行草”和“竹梦”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宁静、优美传递出来,对这些艺术的欣赏都需要有渊博、深厚的文化修养。因此,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艺术鉴赏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在艺术管理专业中开设中西文化导读、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必要性。当然,文化知识的积淀也不是只靠死记硬背一堆艺术理论就可以获得的,真正文化修养的培养,应是学校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重要名家、名作的艺术价值和独特意境都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了解,不能只局限于本国的作品,如云南艺术学院地处西南,拥有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我院在设置课程时更注重民族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并且组织学生前往西双版纳等地,进行民族艺术的实地调研。

(3)艺术鉴赏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的掌握。艺术修养既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美学特征的熟悉,所以《艺术概论》和《艺术美学》类课程一般都是艺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4)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艺术作品的实践。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很重要,如多听音乐可以培养乐感;多欣赏绘画可训练视觉美感;多阅读文学作品便逐渐具有了鉴别能力。然而,艺术院校在提供艺术鉴赏机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每个学期校园内都有丰富的艺术展演活动,如云南艺术学院有的展演活动已经初步具有品牌效应,艺术管理人才在大量、经常地欣赏作品过程中,可直接提高鉴赏能力。

(5)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生活阅历的。生活经验越丰富的个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感受越深刻,艺术管理人才的生活阅历,更需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积累。

3.3 多渠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基础理论素养的培养、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最终都要在艺术项目管理实践中体现。因此,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应在教学活动中把实践环节放在核心地位,将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从校内实践活动来看,可将教学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多层面、多方式地开展实践活动。在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在课堂内适当加入实践环节,如专任教师可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专任教师可以以团队形式设置课前的十分钟发言,发言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直接相关;这既可以锻炼艺术管理人才的团队组织能力,也可以提高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自我表达是人际沟通的前提。同时,专任教师也可以开展课堂辩论赛、课堂法庭辩论、课堂艺术品竞拍等活动,这些实践教学可交由艺术管理人才全程策划、组织,并安排相关学生参与,既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也锻炼了人才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实践活动,需要在课堂外开展。为了加强艺术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国内相关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如“山东艺术文化学院于2010年建成‘艺术创意与策划实验平台’,侧重对文化创意、文化营销、文化会展、艺术市场、文化经纪等方面模拟训练以及实践锻炼……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于2011年9月建成艺术项目策划与营销实验室;广西艺术学院的广播站、策划创意协会、戏剧社及人文学院‘梦飞扬’创意工作室等成为文化艺术管理系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 [3]同时,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一间,更在院内新设三个实训工作室――“ing”演出演艺工作室、“Ace”展览策划工作室和心理研究工作室,这三个工作室由相关专任教师负责,学生自愿报名加入,现已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多个艺术展演项目的工作,尤其是在“ing”演出演艺工作室的负责教师杨洋自编、自导、自演的庭院话剧《问心》中,从主要演员到工作人员,都由“ing”工作室的学生全程参与完成。另外,“Ace”工作室的学生也负责完成了院内多个画展的策展、布展工作,这些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提升了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活动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为艺术管理人才未来走向市场奠定基础。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除设置了实践工作室外,还在每个学期安排了教学实践周活动。教学实践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为准备和操作阶段。艺术管理人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意策划案,然后根据策划案在校园内开展活动,如“创意市集”等;第二阶段,为展示阶段。艺术文化学院将对各团队的策划案进行评比,艺术管理人才将自己实践过程和成果以生动形式展示出来,最终获胜团队,将有机会代表艺术文化学院参加每年全国性的创意大赛。教学实践周的创意大赛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现与考察,从中发现的问题也有助于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修改。

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只靠教学活动开展是不够的,更应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艺术管理专业人才以所学知识为管理,实现对自我管理便是最基本的运用,如宿舍文化建设、班级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等,均可以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由人才自主策划、组织、实施。同时,日常生活和课余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艺术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人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影响下,国内各高校自2000年以来,开始设立艺术管理专业。然而,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国内开设至今已经历了十余年发展历程,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办学体系。艺术管理专业规范化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在于培养合格的艺术管理人才,人才是艺术管理的主体,艺术管理的理念和方式的确定都有赖于管理者,要想完善艺术管理体制,推进中国艺术市场建设,必须先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艺术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学科,管理者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具体的管理方法,还需要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国内各高校在进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时,应把完善和提升艺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1 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艺术管理专业准确的学科属性定位是设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艺术管理,只有给予它准确的学科属性定位,才能明确艺术管理学科的地位、特性和研究方向,才能够形成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

第一,从学科名称来看,艺术管理赖以形成的两个基础性学科是艺术学和管理学。而它赖以形成的两个学科都是交叉性学科,艺术学是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管理学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同时管理又是由这两门学科交叉形成的,可见艺术管理是一个典型的交叉性学科。艺术管理既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艺术管理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科学。其交叉性是艺术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第二,从学科研究内容来看,艺术管理研究的范围不在行政领域、不在金融领域、也不在司法领域,而在艺术领域内。然而,艺术管理不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也不研究艺术中的审美规律,它侧重研究艺术中具体的艺术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动态过程,既有对非赢利性艺术团体开展的艺术展演的研究,也有对赢利性艺术机构艺术活动运营模式的研究。由此可见,艺术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

综上所述,艺术管理是一门应中国艺术市场发展需要,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形成的较强应用性的新兴学科,艺术学和管理学是其学科基础。

2 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艺术管理是一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应用型的新兴学科,特殊的学科定位决定了艺术管理人才不能只是某一领域的专才,而应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首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由于艺术管理属于交叉性学科,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管理学理论,还要学习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知识;其次,由于艺术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在管理对象上的区别,艺术管理人才更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能力;再次,艺术管理是以管理学为依托的应用型学科。它需要将管理理论、经验服务于实践,于是艺术管理人才更应具有全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艺术管理者应有艺术创意者、创作者、策划者等职能,既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又应具有细腻的、微观的创造能力;既应富有研究素质,又具有批评内涵;既应有理论修养,也应拥有管理运作的较高水平”。[1]

2.1 扎实的理论素质

任何专业的人才都需要具有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素养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来看,艺术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既应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也应体现专业性和广博性的特点。首先,从继承性和广博性的特点来看,每一个学科的形成都不可能割断同过去的联系,相关的学科理论是过去、未来和现代的相互交织,每一个学科的当展都必须以前人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础,艺术管理人才需要从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经典中汲取理论资源。同时,艺术管理又是在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具有时代性,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应具有创新性,艺术管理人才应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保持自己的学术敏锐度;其次,从专业性和广博性的特点来看,艺术管理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是管理学相关理论,艺术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需以管理学为核心。同时,艺术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在掌握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艺术管理人才更应广泛地掌握其他相邻学科的基础理论,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让艺术管理人才懂得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和运营方式;艺术学的基础理论,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的人文历史素养;法学的相关理论,使艺术管理人才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国家的相关文艺政策,遵守文化艺术的法律法规等,使艺术管理人才形成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

2.2 独特的艺术鉴赏素质

艺术管理人才从事的策划、组织、经营等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素质。艺术管理人才既需要掌握艺术发展史,也需要能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人才既需要能欣赏传统的经典艺术,也需要能尊重新晋艺术家的创意;艺术管理人才既需要能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也需要能予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同时,艺术管理人才还需要能在掌握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广相应的艺术作品。

2.3 全面的实践能力

从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来看,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战略性新兴艺术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以艺术学为根基,以管理学为指导,在现有的经济与政策环境下,对艺术品与艺术机构进行操控,达到体现艺术内涵及功能价值与满足人们文化艺术需求有机融合的目标。[2]在学科定位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鉴赏素养最终都体现在艺术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所以艺术管理人才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对艺术项目的策划能力、项目组织和实施的能力、艺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甚至还应具备初步的艺术创作能力。

3 艺术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清晰准确的学科属性定位,指明了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因而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因围绕构建人才的全面素质展开,在夯实专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围绕管理对象的特殊性,提升人才的艺术鉴赏力,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3.1 夯实基础理论知识

艺术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是其综合素养形成的基础,艺术管理专业应把基础理论教学放在首要地位,以管理学作为主干课程。同时,开设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课程,尤其在本科低年级阶段更应多开设理论课程,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为高年级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另外,专任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案例讲授本学科理论知识,有助于人才形成系统的、逻辑性强的理论体系。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由于未对艺术管理专业形成完备认识,面对开设的多门不同学科的课程,会陷入专业定位不明的误区。这一方面,需要各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特色准确介绍;另一方面,更需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主次关系,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干,在不同学年开设不同的管理类课程,如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在大一学年上学期开设的《管理学基础》,之后的各学期中再分别开设《行政管理学》《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等管理类课程。在管理类主干课程基础上,再适当地进行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安排,如《文化产业概论》《民族文化学》《艺术法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3.2 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独特的鉴赏力,鉴赏力的提升涉及多个方面,尤其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美育在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属于美学研究领域,指通过培养和提高人才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使人才形成全面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学校内开设美育课程不但有助于提高鉴赏个体的艺术修养,而且能提高全校的艺术鉴赏水平。

(2)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历史、文化知识。只是看几部电影、欣赏几次画展、观赏几部话剧,是不可能从根源上提升人才鉴赏力的,如达・芬奇的绘画同他渊博的科学知识有密切关系;美国舞蹈家邓肯的舞蹈深受西方古典文化熏陶;台湾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舞蹈“水月”、“行草”和“竹梦”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宁静、优美传递出来,对这些艺术的欣赏都需要有渊博、深厚的文化修养。因此,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艺术鉴赏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在艺术管理专业中开设中西文化导读、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必要性。当然,文化知识的积淀也不是只靠死记硬背一堆艺术理论就可以获得的,真正文化修养的培养,应是学校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重要名家、名作的艺术价值和独特意境都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了解,不能只局限于本国的作品,如云南艺术学院地处西南,拥有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我院在设置课程时更注重民族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并且组织学生前往西双版纳等地,进行民族艺术的实地调研。

(3)艺术鉴赏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的掌握。艺术修养既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美学特征的熟悉,所以《艺术概论》和《艺术美学》类课程一般都是艺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4)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艺术作品的实践。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很重要,如多听音乐可以培养乐感;多欣赏绘画可训练视觉美感;多阅读文学作品便逐渐具有了鉴别能力。然而,艺术院校在提供艺术鉴赏机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每个学期校园内都有丰富的艺术展演活动,如云南艺术学院有的展演活动已经初步具有品牌效应,艺术管理人才在大量、经常地欣赏作品过程中,可直接提高鉴赏能力。

(5)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生活阅历的。生活经验越丰富的个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感受越深刻,艺术管理人才的生活阅历,更需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积累。

3.3 多渠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基础理论素养的培养、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最终都要在艺术项目管理实践中体现。因此,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应在教学活动中把实践环节放在核心地位,将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从校内实践活动来看,可将教学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多层面、多方式地开展实践活动。在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在课堂内适当加入实践环节,如专任教师可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专任教师可以以团队形式设置课前的十分钟发言,发言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直接相关;这既可以锻炼艺术管理人才的团队组织能力,也可以提高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自我表达是人际沟通的前提。同时,专任教师也可以开展课堂辩论赛、课堂法庭辩论、课堂艺术品竞拍等活动,这些实践教学可交由艺术管理人才全程策划、组织,并安排相关学生参与,既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也锻炼了人才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实践活动,需要在课堂外开展。为了加强艺术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国内相关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如“山东艺术文化学院于2010年建成‘艺术创意与策划实验平台’,侧重对文化创意、文化营销、文化会展、艺术市场、文化经纪等方面模拟训练以及实践锻炼……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于2011年9月建成艺术项目策划与营销实验室;广西艺术学院的广播站、策划创意协会、戏剧社及人文学院‘梦飞扬’创意工作室等成为文化艺术管理系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 [3]同时,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一间,更在院内新设三个实训工作室――“ing”演出演艺工作室、“Ace”展览策划工作室和心理研究工作室,这三个工作室由相关专任教师负责,学生自愿报名加入,现已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多个艺术展演项目的工作,尤其是在“ing”演出演艺工作室的负责教师杨洋自编、自导、自演的庭院话剧《问心》中,从主要演员到工作人员,都由“ing”工作室的学生全程参与完成。另外,“Ace”工作室的学生也负责完成了院内多个画展的策展、布展工作,这些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提升了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活动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为艺术管理人才未来走向市场奠定基础。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除设置了实践工作室外,还在每个学期安排了教学实践周活动。教学实践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为准备和操作阶段。艺术管理人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意策划案,然后根据策划案在校园内开展活动,如“创意市集”等;第二阶段,为展示阶段。艺术文化学院将对各团队的策划案进行评比,艺术管理人才将自己实践过程和成果以生动形式展示出来,最终获胜团队,将有机会代表艺术文化学院参加每年全国性的创意大赛。教学实践周的创意大赛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现与考察,从中发现的问题也有助于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修改。

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只靠教学活动开展是不够的,更应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艺术管理专业人才以所学知识为管理,实现对自我管理便是最基本的运用,如宿舍文化建设、班级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等,均可以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由人才自主策划、组织、实施。同时,日常生活和课余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艺术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

校园内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难免存在与社会活动不同之处,艺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将校外实践活动、校外实习纳入教学计划中,予以规范化。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社会上的文化单位、企业合作,拓宽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如云南艺术学院与昆明剧院、昆明书城、昆明电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均输送毕业生到单位实习,使艺术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综上所述,艺术管理是一个“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指导的交叉学科”,[1]从专业的学科属性来看,艺术管理人才应是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课程的设置。

参考文献:

[1] 田川流.论艺术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属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4).

[2] 刘伟冬.艺术管理学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60.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G306.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文化产业兴盛时代的即将到来,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迫在眉睫。同时,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我们能否做好艺术管理的研究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前瞻作用和开拓意义。当然,要想清晰地搞懂和弄透艺术管理并非易事,艺术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能否准确地构建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是我们探究艺术管理之谜的第一步。

一、有关艺术的诸种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很多种管理,其中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是掌握和理解艺术管理所必须定义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入和全面探讨艺术管理之前,我们先来对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艺术行政管理。要理解艺术行政管理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的概念。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文化行政机构(在我国当前,有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影视部等)依据所属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各项文化事业(广义的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等行政职能。如果把艺术作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行政管理当然可以并入文化行政管理,如果艺术有必要从广义文化中独立出来,那么艺术行政管理借用文化行政管理来帮助理解基本还是可靠的,即把上面定义中的“文化”字样换成“艺术”字样就可以了。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客体是发生在本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艺术性活动,管理的依据就是法律规章。事实上,西方对艺术演出团体已形成非常严密、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这些艺术演出团体的管理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艺术行政管理学”的蒸蒸日上。

2、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一样,艺术经济管理也是一个交叉理论: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交叉组合。早先,已有人提出建立艺术经济学,他们认为艺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艺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为的是寻求出艺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和认识。艺术经济管理虽然与艺术经济无论在称谓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区别,但艺术经济管理无疑也应该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艺术经济管理是一种多主体管理行为(后面详论),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是一切艺术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政策、艺术生产、广告宣传、艺术商业、艺术消费、工商税收等)。

3、艺术产业管理。何为艺术产业,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赵玉忠先生对文化产业所做的表述: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而它隶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产业即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艺术商品生产和艺术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首先它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文化娱乐生产业,其次它还应该属于商业,是一种从事艺术精神生产品买卖和流通的密集式商业经营活动,这里的“密集式”表示活动之多、参与者之众、方式之繁荣。单体与单个之行为不能称之为产业。对这种密集式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就是艺术产业管理,它与艺术经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对群体性产业活动的管理,而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既包括群体经济活动也包括个体经济活动。

艺术中介管理。从经济角度来讲,艺术中介就是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者,即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艺术中介应该包括艺术经纪人(art broker)、艺术人(art dealer)和艺术信托人(art trustee)。简而言之,艺术中介就是艺术商人,包括个人和组织。艺术中介作为商业企业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的管理活动就称为艺术中介管理,其管理主体特指艺术中介本身的管理层,其管理客体是指中介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准确地讲,艺术中介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相去甚远,因为管理主体截然不同,管理客体也差别较大;艺术中介管理从属于艺术经济管理,并且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微型化;虽然艺术中介管理是艺术产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支,但又与艺术产业管理在层次上分道扬镳,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强调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强调企业群的行业性管理活动。艺术管理。包括上述四种管理的复合式管理,是由上述四种管理建构的庞杂的管理体系,是一切涉及艺术活动的管理的总称。

二、艺术经济管理的深入释疑

对于艺术管理的分类问题,孙仪先曾有这样的描述:“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这一认识在目前的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个结论颇有令人生疑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对艺术经济管理的定位研究上。

上面已经谈到,艺术经济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行为的管理活动。笔者认为,在艺术市场中,艺术经济管理可以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就是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大,范围最广,是产业与事业的结合,等级最高);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民间艺术组织、艺术企业群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就是中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庞杂但位居中游,比政府小又比单个企业大,范围的中心主要放在产业性操作上,等级其次);艺术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就是微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小,为单个的艺术企业,管理范围最窄,局限于单个艺术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等级也最低)。艺术经济管理的分类情况用下图表示就是: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政府性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行业性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属于同时又艺术中介管理(企业管理),这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而把它们作为艺术管理截然分开的两个类别看来是不合适也不客观的。

三、艺术产业管理的重新建模

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包括七个部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这一划 分已写进了十五期间文化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司还指出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法现在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艺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在文化产业规划中已经缩减至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了,这样的界定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形式,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几千年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流传至今的,艺术产业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共识而谨慎确立。综上所述,艺术产业应该是包括美术品业、文艺演出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的复合型产业,而不应该是它们中的平等一员,否则就会犯“鸟和麻雀”对等的语义混乱的错误。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艺术产业的内容:

由此可知,艺术产业管理实际有两种理解:①政府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的政策性管理;②艺术产业内部企业化的管理。由政府担当管理主体从事的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或政策行为,我们大可以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因为政府对产业进行的管理行为在国外早就有比较合理的称谓: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贝冢启明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出版一本书叫《经济政策之课题》,在该书中,他把产业政策定义为:“产业政策为通产省执行的政策。”其实就是通产省的政府部门对该区各种经济产业从事的行政干预与调控。后来美国学者布莱昂・辛特利说得比较明确:“产业政策是装有政府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埃利斯・霍利的说法更为犀利:“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发展或抑制某些产业的政策。”这一认识基本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当然,这里的艺术产业政策同样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毕竟它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各类艺术产业自身自为的管理就像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业管理一样更容易确定为经济组织自身的经济行为管理、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经济、生产性活动管理,类似于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的集束性组合。事实上,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已越来越成为艺术产业管理的重头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如今已风光难再,其在产业管理中实质性、操作性的干预地位也越来越为淡化。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尚不能完全退出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但它只能在文化艺术行政管理领域更能大显身手,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已属强弩之末,这是政府放权后、市场高度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如今人们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跟随市场宣传、社会名声、自己的欣赏口味而趋之若鹜,对政府为弘扬革命精神、宣扬政治主旋律、倡导同一价值观的做法不再兴趣昂然甚至有些反感一样。在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艺术产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应该如下图所示:

艺术中介管理在艺术产业管理中的定位在上面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图中其实已经大致明晓了。艺术产业管理通过对艺术产业内不同行业运营活动的管理(包括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企业群系对内对外的企业化管理)继而传达至具体的、单个的艺术中介机构、艺术企业的管理,再进而总结为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像大类管理,艺术中介管理颇似个体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是宏观认知,艺术中介管理即微观分析;艺术产业管理是上位概念,艺术中介管理自然就是下位概念。但艺术产业管理的主体部分和艺术中介管理都是对艺术产业经济、艺术商业行为进行的企业化管理,这一点是确定的。所以两者有时才有了互换重叠的可能。如中国在清代时,艺术产业化的管理就比较普遍了,其中名叫“老郎庙”的戏曲艺人组织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组织――“老郎庙”是一种艺人行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调和各个戏班之间的关系,维护当地演出秩序;对外则作为艺人的代言人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老郎庙与明清时期的商人行业组织――公所、会馆相似,具有垄断和调节演出市场的权力。显然,老郎庙的管理就是对某地区戏曲行业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戏曲产业管理;而该地区每一个戏班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就属于个体行为的艺术中介管理。

当然,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中介管理虽然都重企业化的管理,但艺术产业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界的管理做出的宏观性研究,包含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也重视某类艺术产业界自身自为的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却是追寻艺术产业界中单个艺术企业实体的企业化管理,它并不具体考虑政府的任何宏观干预,它就是狭义上的、纯净的企业管理。如画廊是美术品业中的一支,唱片公司是音像业的具类,电影制片厂是影视业的个例,美术馆是艺术展馆业的单体等等,艺术中介管理就是这种“一支”、“具类”、“个例”、“单体”自身自为的企业化管理。艺术中介管理之于艺术产业管理就像独木与丛林、水滴与大海、石块与高山、星粒与星空,而恰恰是这样的独木、水滴、石块、星粒却构成了艺术产业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五、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本文的第一幅图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经济管理宏观上属于艺术行政管理,中观上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微观上属于艺术中介管理,这对传统认为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与消解把艺术管理实际分成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实际上是艺术产业管理中具类、单体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这样,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也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风铃式”理论框架:

通过风铃式框架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艺术经济管理被分解消融了,但这种分解消融并不是要把它排除出艺术管理,而恰恰是还复了它应该具备的较高的理论地位,也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实际贯穿着整个的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最直接的目标都是要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拉动文化艺术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可能推进产业、促进市场、拉动经济不是唯一目标,但绝对是整个艺术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艺术经济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中散布最广的管理内容之一,它融入到了艺术管理所有的领域,已经不可能与其他艺术管理类型割裂分离了。传统的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并列分类的观点,实际上人为割裂了经济与行政脉脉相通的学理关系,而主观、想象性地让艺术经济与艺术行政产生了对立意识。

六、结语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自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文化建设就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一起,成为我国建设发展的主力和重要部分。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对艺术人才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艺术活动是当一个国家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实力之后所进行的活动,而经济迅猛发展,也使得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期望进一步加强。在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而要想做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就需要对文化建设需求、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满足我国文化建设需求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道路。

一、艺术管理人才现状分析

由于艺术活动的文化艺术性和管理科学性,就决定了艺术管理人才可以分为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日趋繁荣,整个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对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但我国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整个人才结构情况是人才数量少,我国极其缺乏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同时,大多数艺术管理人才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具体需要。当前我国大多数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人才,工作知识和经验都是在长期实践中的来的,其艺术管理工作经验基本来自于艺术管理活动的实践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学习,对整个艺术管理工作认识程度较低,而且随着发展,其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高层次艺术管理需求。

但艺术管理工作也离不开专门的艺术管理人才。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对专门从事艺术管理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艺术管理这门学科在我国基本上属于新型学科,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素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艺术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缺乏专业教师的教育,一方面使得整个人才培养工作速度明显滞缓,而另一方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而这一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又缺乏发展借鉴经验,人才培养困难重重。

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经过对我国艺术管理人才现状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人才培养举步维艰。而要想有效开展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就需要从现阶段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同时要结合发展要求,选择能够适合整个艺术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培养方案与思路。而认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进行。无论是办学方面、还是教学方面以及教学理念等,都能够对整个艺术管理人才工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在认识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是教学思路丰富和拓展的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效果和质量。而要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理论,认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正确、有效的实践指导结果。人类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但艺术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在艺术管理活动中,既需要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又需要复杂的实践操作要求。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与检验过程,我们可以构建出符合实际、贴近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模式:

(一)艺术管理教育的感知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过程基本表现为表面刺激、直觉感知、具体活动和及时反馈等。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教学过程从艺术管理工作的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入手,从而得出最直观、最简单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当前艺术管理教育活动中,这种模式是通过形象再现和贴近形象模仿来表达具体艺术内涵的培养模式。通过人的直觉来充分体验和感受艺术的特征和内涵,从而来达到艺术管理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

在对艺术活动有充分的认识和感知基础之后,要依据具体的艺术创造实践和艺术管理实践来提出具体的创造教育模式。而这一创造教育模式是经过寻找问题和发现、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有效思维,最后综合多种因素,从而寻找到适合最具体活动中的综合教育模式。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是重要的通过创造来实现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三)以实践推动教育培训的人才塑造模式

艺术活动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直观表现,更是对理论的升华与具体展现,任何脱离了具体情况的艺术活动都只能是空谈理论。而通过实践的方式,能够助推整个教育内涵质的飞越,而这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培养模式。所有的艺术理念,最终都要以艺术形象的具体方式来体现。而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助推教育发展的模式也是在艺术管理教育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教学的实施者和驾驭对象都有较高的理论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理论理解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三、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今天,文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而文化力也成为了助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今天,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就我国而言,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占据了主要发展地位。而不断增加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整个文化建设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更成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文化需求。而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我们重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充分做好教育工作。

四、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国内高校开始陆续开办文化艺术管理专业。

最早在1999年,山东艺术学院在国内的艺术学院中率先开始尝试培养艺术管理类人才,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前,国内开办相关专业高校已达400余所,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的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和普通综合类大学”[1]。各高校都根据自身实际,设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大致相同,即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上基本上都包含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基于此依托相关课程学习,进行项目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当下,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来看,大多采用项目的方式开展相应工作,如各类型的文体、会展、竞赛、演艺等都是以项目进行运作的,因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懂得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既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也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工作能力要求。

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必要性

1.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解决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新办专业,虽有近20年发展历史,但从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来看,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还是普通综合类大学,基本上属于偏理论性专业,在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大,尤其在综合艺术院校更为凸显。但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对人才的实际运用能力要求又较高,如何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之间的问题,实现二者之间相互的衔接,有机融合,符合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要的途径是将实际工作能力要求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和加强,以抓实践教学为核心,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这一途径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项目化教学的运用,通过项目化教学,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分成团队,进行项目的策划、实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化艺术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等理论知识,使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连结。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能力,解决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2.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贯通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所学的课程知识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涉及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且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较弱,课程考核方式也多以闭卷考核方式为主,注重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课程多,各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少。

项目化教学时学生普遍感到原来这些课程是可以贯穿在一起的,所有的课程都是“有用”的。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时以《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为基础进行开展,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各课程作用的发挥开始体现,比如做项目策划阶段,需要《文化创意学》课程的知识,在项目执行阶段需要《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传播学》等课程的内容。

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一条线,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各课程知识串通起来,使得文化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形成了合力,同时为教学改革,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途径。

3.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培养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实际包括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所有要求具备能力的运用,如文化艺术思维创新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市场营销推广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实际项目策划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项目的组织与操作,自2011年起已连续开展了7年。项目化教学过程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主要包括八个阶段的教学环节,即学生自主组建团队、提出项目建议、完成前期调研、形成策划方案、筹集资金、实施项目、总结项目、成果汇报等,至2016年共实施了41个项目。随着项目化教学逐年开展,项目开展范围从学校走向校外,项目资金来源由初期的系部提供,到学生联系赞助商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同时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反应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不断显现和提升。

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反映良好,感到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普遍提升,对专业的“认同”也不断提高。在参加专业竞赛的成绩上也有所体现,如2013年9月由全国艺术学学会在吉林艺术学院举办的“艺术与城市”2013年全国艺术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意策划大赛中,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系选送的三个策划方案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马峰老师指导的《丝路艺韵西域艺情——首届新疆市民艺术节》荣获大赛一等奖。

三、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

项目化教学体现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对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进一步提炼、深化项目化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比如将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延伸,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相连接,让学生完成项目给予毕业设计成绩,改变只在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做法。

2.加大项目化教学支持力度

项目化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师资、资源条件等软硬件上给予支持,才能不断提高项目的层次,规模及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项目化教学的层次、质量提高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自然也会提升,切实有助于实现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屠志芬,刘振华.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探索[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6)

[2]张力.艺术管理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2)

作者简介:马峰(1977.10-),汉,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管理。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来自加拿大和美国、意大利的四位学者的演讲构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单元,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国际艺术与文化管理协会(AIMAC)主席弗朗索瓦·科尔伯特先生通过六个维度。即市场营销导向、顾客服务理念、体验型营销、艺术体验者的动机分析和顾客再次消费的意图情感、参与度和满意度等后消费行为的分析,以及文化体验与消费者共同创作的互动性,阐述了艺术市场营销与消费体验的关系。他特别把目前国际学者的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了三个概念,即美学体验、服务体验与消费体验,并提出了市场驱动与驱动市场的理念。

意大利米兰BOCCONI大学公共与非盈利管理教授阿里克斯。图里尼以BOCCONI经验为视角产出公共政策制订的三种理念,其一,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是多层次性,不仅仅是政府决策的层面,而且也是文化组织的决策层面,特别是有可能是项目决策的层次;其二,基于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他提出了三个类型,一是创新性的决策,二是互动性决策,三是情感吸引的决策;其三,他使用实验的方法,为提取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础。

来自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维多利亚·诺兰教授和纽约戏剧发展基金发展总监安·特莱茨是美国著名的艺术管理专家,她们围绕美国当代戏剧艺术能力状况进行研究,通过问题假设和调研,既设置了六个能力的一般性的关照,同时叉涉及如何论证和确认这六个能力的状况,并且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国外艺术管理的专家的研究,首先表现出视野的开阔,既有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也有微观的实际运行与操作的研究,既有纵向研究,也有横向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把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又次,能够超越单一的研究角度,上升到一个综合的、全面把握的角度。

来自国内40余所院校及出版社、文化企业的学者环绕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演讲和深入的研讨,其中又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跨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管理的宏观审视。涉及这一命题演讲的学者从国内外艺术管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出发,高屋建瓴地分析艺术管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教授从对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梳理开始,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艺术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论的自觉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三个发展维度”、“三大问题”的总体观察。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认为,跨文化本身是流动的。虚拟空间的形成加快了艺术流动的速度,形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艺术管理具有现代性与社会性,其制度创新值得研究;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并非专指政治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价值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指出,应当科学辨析宏观艺术管理和微观艺术管理的关系,重视对艺术活动客观规律的掌控。不能把艺术管理者等同于行政管理,应当从行政管理的模式和理念里面超越出来;要确立艺术管理的基本理念,科学设置艺术管理学科;要充分认识艺术管理人才的特有品质,重视该类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济南大学江奔东教授强调,艺术与文化管理,需要重视文化规制的问题,要有制衡效果的标准,各机构职责划分是否清楚,规制出台的政策是否合理;内容规制应当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先进文化的标准;文化产业规制需要有立法实施和统一的完整性;面对文化规制,需要科学地掌控政府、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教授深入论述了宏观艺术管理与围观艺术管理的关系。二者在管理的特征、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使命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二者是制导被制导的关系,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二者会出现一些冲突与摩擦,应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磨合与化解,使之产生更大的活力。上海师范大学方华从社会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切入研究艺术管理的状况,这一过程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刘素华作了中美国家艺术基金的比较研究,指出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五十年兴衰表明多元文化与共同价值的协调是国家文化治理中的棘手问题,而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如何在价值认同的框架中激发文化活力,既是其直面的挑战,也是其肩负的使命。

第二,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向。较多学者针对艺术管理某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予以深入的剖析,许多观点具有深刻的创见。天津音乐学院张蓓荔教授认为跨文化传播要确立科学的理念和标准,寻找相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共鸣;要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多方力量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用好交流贸易等多种方式;要科学设计项目、制定合理的指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分批次推进,突出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合作战略和媒体战略。山东艺术学院李丕字教授针对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指出要跳出旧有的“内向型研究”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开拓“外向型研究”,充分发挥双向视域研究的互补优势,同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国文联出版社朱庆社长讲述了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资源管理。中国文联出版社建立的“中国文学艺术+互联网”这一平台要为每一位艺术家或艺术学家免费做唯一个人的官网,精准和广泛地传播交流学术成果。他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当拓展艺术管理的视野,建立宏大的艺术资源库和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这正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张建军教授切人中国外流文物的回归这一命题,认为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其间既有不同文化碰撞,也有相互的认同。为了实现更多文物的回归,应当审时度势,调动政府、民间各方面的力量,加大科学管理与运筹的力度,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四川音乐学院廖勇教授探讨了员工与组织、组织内各部门和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构建一个有利于组织高效运作的内外管理生态是现代管理的关键,而遵照相应的组织制度设计和管理生态模式进行秩序井然的有效管理,则为管理的生态法则。

第三,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意、生产与营销。该课题涉及到艺术管理具体运作的诸多问题,从创意与策划、生产与运营到传播与营销,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提出了“时尚何以先觉、先行和先倡”的命题,认为三个“先”字在市场有一种先导的作用。用这种办法,把时尚的前沿和信息传递给大家,由此从内心对时尚取得一种共鸣。对时尚开发可归纳为四个特点,即时尚和经济一体化;消费的符号也就是炫耀性的消费;时尚产业全球同步进行中,其周期大大缩小;有高附加值,也有高风险。广西艺术学院何清新教授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认为基于族群交流的对歌文化,隐含着艺术传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想象力。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侯云峰教授以该院创作体验话剧《问心》的经验,阐释了作为艺术管理类专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探索和经验,是一种基于微观的和实证性的研究。济南大学王玉副教授杨杨分析了中国演艺产业在建设中遇到的收益不确定性较强和资产的可抵押性较弱两方面存在的风险。为使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一要从风险的来源角度准确识别风险;二要采取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选取因素集、因素加权、备择评语、确定评判矩阵四个步骤科学评估风险,为风险处理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上海戏剧学院黄海认为,艺术家个人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特点,具有共性的艺术家个人品牌经营策略,包括确立个人品牌核心价值、满足艺术消费受众需要、原创性策略、达成沟通、事件营销、建立个人品牌形象、建立共同品牌。山东艺术学院李冬梅副教授指出,在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中应把媒体融合作为目标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和任务分解,实现摄像、舞美和后期制作的创新,提升节目的影响力。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李囝副教授指出,管理团队的素质将决定艺术表演团体的整体水平。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符合市场要求的营销策略以及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手段都是艺术表演团体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多位青年教师结合艺术活动的具体实践,考察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树的意见。河南大学杨宏鹏对数字媒介背景下大型摄影画册在策划出版时要扬长避短,选准时机和切入点,在发行营销上要多方借力、激发需求、拓宽发行渠道;上海政法学院谢彩探析了四川法王寺石刻文化博物馆建构,认为极有必要建设西南佛教石刻文化博物馆暨法王寺石刻文化博物馆;关津音乐学院肖明霞解析了BBC逍遥音乐节营销策略,认为灵活多样的票务营销策略和BBC公司强有力的媒体传播,BBC强大的媒体资源和整合力是逍遥音乐节的成功重要因素之一。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文化艺术管理(亦可称为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在我国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定位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开办该专业的各高等院校一直在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完善培养模式,其中项目化教学日益得到重视和采用。

一、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化教学的关联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国内高校开始陆续开办文化艺术管理专业。

最早在1999年,山东艺术学院在国内的艺术学院中率先开始尝试培养艺术管理类人才,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前,国内开办相关专业高校已达400余所,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的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和普通综合类大学”[1]。各高校都根据自身实际,设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大致相同,即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上基本上都包含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基于此依托相关课程学习,进行项目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当下,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来看,大多采用项目的方式开展相应工作,如各类型的文体、会展、竞赛、演艺等都是以项目进行运作的,因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懂得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既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也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工作能力要求。

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必要性

1.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解决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新办专业,虽有近20年发展历史,但从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来看,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还是普通综合类大学,基本上属于偏理论性专业,在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大,尤其在综合艺术院校更为凸显。但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对人才的实际运用能力要求又较高,如何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之间的问题,实现二者之间相互的衔接,有机融合,符合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要的途径是将实际工作能力要求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和加强,以抓实践教学为核心,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这一途径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项目化教学的运用,通过项目化教学,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分成团队,进行项目的策划、实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化艺术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等理论知识,使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连结。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能力,解决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2.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贯通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所学的课程知识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涉及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且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较弱,课程考核方式也多以闭卷考核方式为主,注重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课程多,各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少。

项目化教学时学生普遍感到原来这些课程是可以贯穿在一起的,所有的课程都是“有用”的。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时以《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为基础进行开展,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各课程作用的发挥开始体现,比如做项目策划阶段,需要《文化创意学》课程的知识,在项目执行阶段需要《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传播学》等课程的内容。

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一条线,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各课程知识串通起来,使得文化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形成了合力,同时为教学改革,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途径。

3.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培养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实际包括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所有要求具备能力的运用,如文化艺术思维创新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市场营销推广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实际项目策划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项目的组织与操作,自2011年起已连续开展了7年。项目化教学过程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主要包括八个阶段的教学环节,即学生自主组建团队、提出项目建议、完成前期调研、形成策划方案、筹集资金、实施项目、总结项目、成果汇报等,至2016年共实施了41个项目。随着项目化教学逐年开展,项目开展范围从学校走向校外,项目资金来源由初期的系部提供,到学生联系赞助商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同时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反应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不断显现和提升。

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反映良好,感到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普遍提升,对专业的“认同”也不断提高。在参加专业竞赛的成绩上也有所体现, 如2013年9月由全国艺术学学会在吉林艺术学院举办的“艺术与城市”2013年全国艺术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意策划大赛中,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系选送的三个策划方案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马峰老师指导的《丝路艺韵 西域艺情――首届新疆市民艺术节》荣获大赛一等奖。

三、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

项目化教学体现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对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进一步提炼、深化项目化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比如将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延伸,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相连接,让学生完成项目给予毕业设计成绩,改变只在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做法。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艺术管理专业是融合艺术、管理、人文、教育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对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需求多元化,该学科在发展与建设中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文章梳理了艺术院校中艺术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弊端,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期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校;艺术管理;学科建设

艺术管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既有艺术学科的内涵,也具有管理学的特征,属于一门交叉型学科。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艺术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他们在社会的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该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问题,尤其是部分艺术院校陈旧的学科设置、落后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单一化,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也影响了艺术院校中艺术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

一、艺术管理学科内涵分析

艺术管理专业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相关理论为基础,是一门以文化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新型学科。艺术管理专业通过开设与艺术管理相关的艺术专业与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艺术门类的规律与特征,掌握与艺术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包括艺术史、文化类相关课程、艺术市场营销等。通过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策划与营销,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参与文化市场的策划与管理,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包括演出制作管理、视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市场管理等方向。

二、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沿革

了解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不同院校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的设置与划分,可以为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其实,在艺术管理领域,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与划分,一直存在广泛争议,各个国家不同院校的做法也不尽相同。美国早期的艺术管理专业设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虽然目前这个专业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美国仍有几所学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是设在商学院中的。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项目隶属于该校的教育学院艺术与人文系。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主要都是设置在艺术学院。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不同,各种划分各有其优势与特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该专业学科内容广泛,涉及艺术、管理、人文、法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如果设在艺术学院,更多地强调艺术方面的学科性质,若放在管理学院,则侧重于该学科的管理属性。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艺术管理专业能够设立在综合性大学,充分利用各个学院的资源,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全校范围内选修不同课程,开阔视野,增长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当前艺术管理学科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艺术管理专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有的学科设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除了个别占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生源优势的名牌院校外,大部分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

在当前的大多数艺术类院校中,不论是基础的理论性课程还是实践课程,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均存在问题。在理论课方面,教师的上课形式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多为书本知识的简单传授,这种单调的教学形式很难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当前的“90后”大学生来说,如果上课内容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便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反映教师上课的内容只是对书本知识的重复,即使自己看书也能够掌握。因此,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

笔者通过对我国大多数艺术类高校的调研发现,艺术管理专业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不够合理。具体来说,就是理论课课时较多,但是实践课的比例过低,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虽然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大重点,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却没有很好地予以体现和落实。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因为理论课在操作和管理方面都较为简单,各个院校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教学监督与测评的难度也更大。因此,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比例过大、实践课比例过小的问题也就普遍存在了。

(三)生源质量

对于众多的普通艺术院校,它们在生源方面无法与一些名牌院校相比。面临着激烈的生源抢夺,艺术管理专业能够同时招收到在艺术特长与文化课方面兼优的学生难度很大。如果加大艺术特长在高考录取中的比重,招收的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就会低一些;如果加大文化课在录取中的比例,学生的艺术特长则相对会薄弱一些。而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基础均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生源质量的降低无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提升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路径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艺术院校来说,艺术管理学科所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既有外在的生源质量下滑的原因,也有自身在师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当前,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努力寻找实现发展的策略。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一个学科的建设具有引导作用,在目前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当注重培养知识体系健全、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艺术管理专业涉及艺术与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在校期间打下广博而深厚的专业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一些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以外,可以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这些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该专业的课程可以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内容,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较高策划与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除上文所提及的理论课程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关键。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课程比例。理想的大学教育绝不仅限于教师课堂上有限的授课环节,同时,也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应的练习与操作。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应该是1:3,即教师课堂讲授1小时,自己则需要练习3小时。所以,艺术类院校不需要把理论课安排得过满,这样不仅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大幅占用了学生自学与实践的时间,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与阻碍。例如,在教师上完一节艺术鉴赏课之后,应当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实地鉴赏中西方艺术史上的作品。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自觉的行动,需要充足的课余时间,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吸收,也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

(三)专业融合,实现内涵式发展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专业,艺术管理专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要院校进一步的探索与改革。艺术类院校应该结合本校优势专业,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引导,在艺术院校中办出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在软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建设方面应不断加强,力求为学生创作出优良的教学环境与资源。此外,还要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学生实习、实训以及校企合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手段,考试方法可以采用讨论、调研、策划作品、宣传方案等,让学生所学真正能够与社会接轨,在毕业之后能够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艺术管理学科应当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思路,在课程设置上不断优化,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着重强调实践性;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上的文化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将来的成功就业做扎实的铺垫,努力创造艺术管理专业发展新态势。

作者:王广学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消费行为视角下的‘山寨’模式形成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2532131;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营销策划’课题组‘案例——理论——实践——评价’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JG2012010371)

参考文献:

[1]董峰.试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5).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现状

开办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高校按学校性质及生源不同大致分为三类:原文化部直属重点艺术类院校(吉林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普通公办艺术类院校(山东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独立学院或民办高等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

在专业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把“艺术管理”分别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美术学以及音乐学这3个学科上。山东艺术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都为: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管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公共事业管理(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方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艺术管理);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音乐学(艺术管理);天津音乐学院:1、音乐学(音乐商务专业方向);2、音乐学(音乐传媒专业方向)。[1]

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艺术管理者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甚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艺术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管理者的素质,更需要储备相应的艺术专业知识。像音乐类院校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音乐鉴赏能力方面要过得硬,即经过大学期间对视唱练耳、和声、乐理和曲式分析的学习,任何一段经典音乐,只要听过就应当能够大概知道是什么国家、什么时期、什么风格,甚至是什么人的作品。我们在培养书画、演艺等文化经纪人的过程中发现,不具备专业素养或只是泛泛了解专业知识的人往往无法把握文化艺术的内涵,无法更好地将其以商业手段、大众消费的方式进行传播。另外,每个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经营管理模式,作为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产业同样包括文艺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等主要行业,而对于不同的艺术产业类别,国家政策及经营管理方式均不相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储备相关艺术门类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学习该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首先应该是懂艺术的专才,而后才是具备一般管理者素质的通才,这也是笔者主张以艺术生招生的方式招收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原因。综上,艺术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懂艺术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使其为日益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服务。

三、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艺术管理是艺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同时还强调与市场营销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学等诸门学科的结合。这种学科的多样性,必然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体现多样化。

目前各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课程方面的主要分歧在于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一是以某一艺术门类学科的主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中央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二是以整个艺术学科主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山东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笔者认为艺术管理专业可在招生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区分为不同培养方向(之前笔者已谈到主张艺术管理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在大学第一、二学期完成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学期进入相应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基础课包括两大门类,即艺术学和管理学。从艺术学看,根据不同方向学生的特点,需要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艺术理论,如音乐方向的艺术管理学生,还要开设音乐美学、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从管理学看,主要是艺术管理学方面的课程而非一般管理学课程。一、二年级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的基础专业理论和管理理念,为三、四年级技能实践课做铺垫。技能拓展方面的课程一般属于学科专业课,需要根据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课程设置。仍以音乐方向艺术管理学生为例,其学科专业课包括音乐编辑与发行、艺术传媒技术等。开设这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技能,适应文化市场和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由于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因此在专业培养上不能缺少以应用性为主导的实践课程,艺术管理实践课程包括:艺术市场调研、舞台设计、演出策划等。学生在四年级时,应能结合所学的理论课、技能课进行独立的创作和策划。

四、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状况

由于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科班教师几乎没有。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来自于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还有的院校从业界聘请具有多年艺术管理经验的专家教授艺术管理课程或出任学科带头人(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另外,为了与市场接轨,我国部分院校艺术管理专职教师较少,大量教师是从演出公司、演出经纪机构,电视台,艺术品投资咨询和拍卖行等的高端人物中聘请(中央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这种师资结构有利于高校培养面向市场的人才。纯粹的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师往往不善于把本学科与艺术管理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而是单独地就某一学科进行讲授,学生不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通过撰文著述,弥补教材短缺问题,同时也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研究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建立起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管理教育体系,但总的来讲,我国建设艺术管理学科教材、经验、师资等方面的短缺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这不仅需要学校的研究及实践也需要国家、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简圣字.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考察与思考. 歌海,2008(1)

作者简介: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研究走向

设计艺术,也即是设计(Design),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由于设计、制造的分离而产生的新学科,在20世纪初就作为新式教育的学科引进到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以“工艺美术”的学科名称存在下来。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发展的产物,与西方主流的现代设计相比差异明显。

一.设计艺术的发展的两条主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设计艺术发展主干上开始出现“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两条分支,它们是设计艺术理论领域中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主要理论思想、主要差异也都在“设计艺术”的框架下延续了下来,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仔细探究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异同,对我们真正理解设计、理解现今设计的状况及走向是十分必要的。

1.工艺美术论

工艺美术的核心理论是张道一的“造物文化论”,张道一工艺美术理论的文化内涵大致上有三个源头: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思想,早期“图案”学科的文化品质,现代设计发展中威廉·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与主张全盘西化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张道一的设计理论无疑更倾向于前者。从世界范围的现代设计发展来看,与中国工艺美术最有思想渊源的是英国威廉·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他的核心理念一直指引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即艺术要为大众服务,艺术要用来改造机器生产。中国的工艺美术无疑延续了这一思想。艺术的社会责任,艺术要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一直都是工艺美术先驱者们的理想。并且在艺术的终极目标下,手工时代的设计与工业时代的设计是相通的。设计艺术总是艺术与技术(工艺)的结合,不论是现代技术还是手工艺技术都只是设计的表面形式,其内在的目标是不变的。

2.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最核心的理论是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其文化的含义包括文明、工业体制、生存方式等等广泛的领域,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又似乎指向了一种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思维能力。它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方法,指向目标的“文化论”与指向过程的“方法论”都统一在了其中。

以理性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中心,从文化的角度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这些正是柳冠中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设计文化论”的主要内容。柳冠中的设计理论也正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体,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体。

柳冠中工业设计理论的“文化”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它既具有认识的能力,也具有实践的能力,它主要是一种思维与观念。

二.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比较

工艺美术的“文化”主要是“造物”所体现出的审美趣向、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内容。它重视历史、重视传统、重视民间、重视艺术。工业设计的“文化”则是包括器物层次、组织层次和精神层次的整体文化体系,行为方式是文化体系的中心。

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思想。它们的差异构成了中国设计艺术理论的丰富性、多样性;它们的共通之处则构成了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的主要特征。

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都强调现代设计观念,反对纯美术观念对设计领域的侵蚀。不管是以张道一为代表的工艺美术的自我革新,还是以尹定邦、柳冠中为代表的工业设计的兴起,其主要的目标都在于此。

工艺美术的典型理论是“造物的文化论”,其“文化”是立足于本土、立足于传统、立足于生活的,技术、工艺是它的表现手段,艺术是它的存在形式。

工业设计的典型理论是“设计文化论”(设计事理学),其“文化”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它既具有认识的能力,也具有实践的能力,它主要是一种思维与观念。

三.现今理论研究的趋势

在理论框架逐渐确立、知识体系逐渐完整的基础上,现今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个显著倾向就是,对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设计应用理论形成热点的专题研究,如感性工学、设计管理、设计中的符号学研究等等。还有对使用者认知的研究,设计实例的分析,研究设计教育流程的模型,设计管理的研究,设计管理的应用,设计中应用的方法,设计调查的方法,概念设计的方法,设计评估方法,工程中人类学的应用等。

近年来感性工学方面的研究以人的认知、感性为中心,试图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将这些捉摸不定的个人感受定性化、乃至定量化。由于有工程技术与数学模型作支撑,这类研究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当代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设计哲学—设计概论—设计体系—重点专题。此外,在这条主干上,还有横向上的两个层面的理论研究:也即是设计哲学层面上对设计本质、设计体系的宏观建构;与设计“知识”层面上对设计框架中子体系、子学科的充实与完善。前者着眼于从哲学、历史、社会的大视野去定义设计、规划设计、发展设计,后者则着眼于在具体的理论范畴、逻辑论证中去解释设计、分析设计、实践设计。

四.结论、当代设计艺术的反思

80、90年代的设计理论,其主题主要集中在设计的“文化”意义上,主要作用在于“思想”的启蒙。在当下,设计理论逐渐形成体系,各种设计(艺术)的“概论”络绎不绝的出版发行,相应的各种设计丛书纷纷出版。理论研究慢慢向“学术”的方向转变,即在“思想”大致划出的框架中作精细、规范、严谨的“学术”构建。尽管在设计理论研究的大方向上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关于设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不同理解的区别已不构成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倡创新、提倡成果转化的大环境下,设计理论如何指导、应用于具体的实践环节成为了首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1.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艺术管理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该学科,从而也带动了本领域课题项目的研究。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和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管理人才成为21世纪高校艺术教育的当务之急。艺术管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交叉学科,艺术学是其基础,管理学是其依托,艺术鉴赏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诸学科渗透其中。艺术管理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招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功底与素质。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培养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有5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本文主要对北京市的8所高校,即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中国戏曲学院在2001年设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并招收本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专业研究生,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本着以文学艺术为体,以英语为用,以管理营销以及经济法律为辅助的原则,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戏曲学院特色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办学之路,2001级毕业班学生已在全国各艺术行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戏剧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

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重点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

中国音乐学院从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艺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以及能应用这些知识的艺术管理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2003年开设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旨在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

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2004年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类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具有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文化经纪人方向四年制本科生,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2.艺术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面临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文化艺术将立足自我,博采众长,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向世界介绍我国的艺术精华;也要积极引进世界的经典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专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要积极学习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推进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在/第2期(总第642期)

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时间,虽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在逐年提高,也培养出来1批目前活跃在我国艺术领域内的管理者。实践证明,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既需要具备一般管理人员的素质,又需要有文化艺术专业的知识储备,因为他们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重要的因素。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和职责行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各高校应在不断的教学反馈中,试验、整理、调节、完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其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艺术管理的优秀教材、案例汇编。艺术管理专业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课程设计中应强调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并重,教学中应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营销学等作为实际操作的理论来源,而目前,这几所高校的该课程没有统一的较为系统的教材,亟待完善。

2.尚未建立合理的艺术管理课程体系。由于艺术管理的概念模糊,很多高校不明确该专业的外延,很多诸如“文化经纪人”等专业也并入艺术管理专业的范畴,大多数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所开设课程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缺乏合理性。除了公共基础课安排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其他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理性分析。有些高校将法律、财会、商务谈判等课程列入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而有些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却没有涉及此类课程,但对于是否应开设这些课程或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没有统1的认识。

3.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这几所高校往往根据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围绕中西音乐通史、中西舞蹈通史、中西戏剧通史、中西美术通史、文化产业管理概论、艺术概论、现代管理学、文化市场学、市场营销、法律等课程开设。如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戏剧管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艺术品经营与策划;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强调外语学习及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艺术管理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1.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北京市8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各有其特色,以下选取几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第1,中国戏曲学院开设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50%,公共基础课占14%,专业课占25%,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与论文、军训国防教育等占11%。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英语听说类课程占2/3,艺术鉴赏与体验课程占1/3;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二,中央戏剧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17%,公共基础课占31%,专业课占52%。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不强调英语,其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三,北京舞蹈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5%,公共基础课占18%,专业课占32%,其他教学环节5%。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英语、文化、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1/3。第四,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4%,公共基础课占26%,专业课占30%。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为文史类和画廊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中,主要为艺术管理营销类课程。

从以上4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除公共基础课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这几所高校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也不同。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基本一致;专业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差别也不大。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文史类及文化营销类;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剧院管理和文化营销;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画廊管理、艺术策划;中央舞蹈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门类较多,如艺术管理、舞蹈史、商法等。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所占学分较少,几乎没有涉及案例教学的内容,因此,在未来的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道路中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学从“以理论灌输为基础”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观察者、鉴定与评估者,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而且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引入终身教育观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环节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人际交往能力、中英文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还需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还应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民间艺术家来校讲课讲学,使教师、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在导师的设置上,可采取校内外结合,交叉集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办法,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2.不断创新,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加快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各高校为了培养既懂市场又具有创新、决策、管理能力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建设,建立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推出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管理理念、先进专业知识的开拓型、应用型文化管理人才。

在课程改革方面,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不仅开设艺术营销、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管理方面的课程,而且开设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学、中外文明史、艺术鉴赏等与艺术息息相关的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如中国音乐学院把经世致用和实践第一的思想贯彻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他们的教学实践包含三项内容:第一项为调研。学生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调研,持续7个星期。每次调研时间为10天,每组2〜3人,深入中国一线乐团,了解情况,收集材料,一个月后提交调研报告并在全校公开演讲,展示课件。第二项为参加音乐会的策划组织。例如,参加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活动、策划音乐会活动。第三项为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他学校艺术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其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各高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获得与该课题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建立责任感,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题调研过程中,锻炼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方法以及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艺术行业相关课题的调研中培养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辟新的教育资源,扩大艺术管理专业的有效供给。由于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在教学方面的经验较为丰富,艺术类高校可以与其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以提高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目前,许多艺术类高校之间以及艺术类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有一些艺术类高校正在筹划与国外高校建立共同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计划,在国际寻求新的教育资源,以扩大该专业的有效供给。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26-01

一、从艺术教育管理视角看人才的培养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人们认为艺术生就是文化成绩不好或是不务正业的学生。不可否认,很多学生是在临近高考为了升学才转学艺术,而大部分艺术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狭窄,所以提高艺术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如何提高高校艺术学生综合素质我有以下想法:

(一)应该提高对文化成绩的要求

按大学层次的不同,对文化成绩应有不同的要求。重点艺术院校文化录取成绩不得低于普通大学高考三本分数线,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其他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也应该提高文化分数线,不能仅仅只是一两百分,至少和大专成绩持平。文化成绩的保证,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保证。

(二)对学生艺术专业性的要求

保留原来联考和学校专业考试的基础上,为了杜绝学生纯粹为了升学而报考艺术学校的现象,国家和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例如,要求学生学习专业艺术至少三年以上。国家可以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机构,供热爱艺术的中小学生就读,从小夯实艺术基础。这类学校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侧重于艺术方面的教学,类似学校可以试验运行。高中时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美术、音乐学校。高中每学期除了对文化课的考察还要对艺术专业的考察,考试成绩可以作为报考学校的参考和对艺术学习时间的凭证。

(三)对特殊考生应酌情处理

对于特别有艺术天赋的考生,但由于高考文化成绩分数,可以采取专业成绩占80%,文化成绩占20%的录用形式。当然,这类考生的人数不会很多,所以每年录取人数只能占学校总招生名额的5%,而且只适合重点艺术院校。

二、对艺术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人才培养要重视校园良好学习风气的建设,严格的管理学生日常生活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因而他们存在一些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所以,艺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就更加困难。

大学并不是“放羊场”,很多学生由于心智和自我管理的不成熟,浪费了宝贵的大学生活时间,学校在这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好学生的时间。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惩罚手段不能伤害学生自尊但是要认识到错误。在业余时间组织大家一起自习学习,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的进步。

(二)艺术人才管理中要重视心理辅导,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虽然学生的心理健康被逐渐重视,但实际情况的改善并不十分明显。学艺术的人,心理一般是比较敏感的。当他们愿望落空和心理出现挫折时就容易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从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职能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使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诉说的对象,鼓励学生“有烦恼”找心理老师倾诉。

(三)艺术院校应加强学生理论的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重实践而轻理论研究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也造成理论大大落后于实践的现象。通过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我明显感受到很多同学对理论知识的不削。“美学”,是我很喜欢的一门课程。所学的美论、美的形态、美的感受、审美等知识让我听得津津有味。可是每次上课的人数还不到一半。理论课对于搞造型艺术的同学可能比较枯燥,但是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技能,缺乏理论知识就无法创新和突破,顶多也只能是个技师。国外很多大师并不看重亲自实践。他们只提供想法和思维,动手和创作基本上分开了。无论是为了加强专业技能还是追求创新突破,没有理论作指导,实践是盲目的。

三、结束语

如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当代国际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普遍的肯定和重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培养,更是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大学教育尤其如此。艺术教育在人格养成的过程殊意义就在于通过诗意的方式陶冶人的性情,完善健康的人格。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并积极实施改善艺术教育管理,使艺术教育管理在我国真正发挥良好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字:艺术管理;高校;教学方式;课程;作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5-01

作为一名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我刚踏入大学接触它到深入学习两年,从始至终我都带着一丝迷茫和憧憬。迷茫是因为不清楚艺术管理专业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憧憬的正是它那份神秘的色彩感。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学科正在全国高校掀起一阵又一阵狂潮。对于这一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看法,对这个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各个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是差异颇大,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我们,也陷入一种未知的迷茫,当然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该学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很好的了解和解决方法,相信艺术管理这个学科会蓬勃发展。

对于艺术管理这个学科,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艺术管理学科自在我国创立以来,它的教学模式就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所要学的东西涉及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广告学、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还有艺术课程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所学者有很宽的知识面和很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管理专业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它既属于管理,也属于艺术。虽然有人说如果艺术要强调管理性的话,就很可能对艺术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艺术是需要轻松的氛围和释放的情感。但是我们要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它不是单纯的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艺术行业进行科学的管理。

下面列举某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公共课:英语、语文、思修、毛概、马哲、体育。专业课: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品拍卖、网络传媒、商务表演与策划、音乐厅管理、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史、大型演唱会运作、影视艺术等等。

从这个课程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现在艺术管理所开设的课程只是将艺术和管理纯粹的分开,这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只是的零散,分散。这样就很难真正培养出艺术管理的人才,而只是对管理和艺术都有一定了解的人而已。我们不否认艺术管理的课程是艺术课程和管理课程的结合,但是我们要的是两者真正的融合贯通,只有这样,艺术管理专业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的专业实践,现在大多高校都没有完全做到恰到好处。现在大部分高校对艺术管理学科的实践就是让学生自行组织策划活动。虽然这样能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所以它的实践势必要通过管理的手段对艺术进行一定的整合。这就要求学校和外界文化传播公司或者电视台合作,一起来培养艺术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在艺术管理专业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师学生的自主摸索探寻十分重要。艺术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管理所能接触的范围也就非常宽泛了。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管理知识,在艺术领域加以实践。或者跟随老师做一些课题调查,和实地调研。以此来丰富艺术管理知识。在艺术管理学生的就业方面,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而不应该盲目的跟随时代的潮流。

在艺术市场相当混乱的现在来说,专业的艺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了。艺术管理的作用是在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建立一定的审美联系,使得尽可能多的观众从艺术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愉悦和益处。艺术管理的兴起,将很好的整顿艺术市场,使之交易公平有序化,竞争公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