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

活动设计论文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活动设计 文化历史理论 学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45-02

一、问题提出

学生文化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及个人素质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各种精神营养。

现有文献中从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观点看学生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多,本文尝试运用文化历史观点分析学生文化建设,以合理的学生活动设计促进学生文化建设。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分析学生活动设计。美国学者艾尔.巴比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多数社会研究都会探讨某个议题”[1]。本文经过分析后认为学生活动设计是学生活动成败的重要环节。

三、主要概念

(一)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群体享有共同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其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2]。

(二)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观点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活动设计

为引导学生群体形成普遍共识的积极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而进行的详尽、系统规划

四、学生活动的设计

有研究表明,学生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多层次性,多系列性,多侧面性和多形态性[2]。据此,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四个类型的学生活动设计:即仪式活动、美化校园活动、社团活动、校外活动。

(一)仪式活动

本文中的仪式活动是指学校常规的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仪式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庄严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根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层次性,以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精神层次为核心设计学生活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思想也经历了剧烈的冲击和变化,人们看待社会问题从教条单一向灵活多元发展。人们从活生生的现实中看到了科技和教育的巨大力量,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关注,使得我国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学者刘旭东认为“教育是以如何促进人类成长、个体发展和生命意义的建构为依归的”[4]。这要求教育者要善用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会从众多的社会现象中区别善恶,从纷繁复杂的思想中分出好坏。

对于仪式活动的开展,各学校在形式上要通过共同点来体现仪式活动的严肃性,同时还要突出自己的特点。要突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学生活动设计就要详细,从仪式中各项活动起讫时间的流程安排到场地物品的式样摆放规划,再到参加人员的着装与行为规范都应考虑到,力求达到仪式应有的最好的效果。

(二)美化校园活动

这里说的美化校园活动,是指在学校的支持下,以自愿为前提,让学生们自己制作装饰品美化校园。

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系列性,设计学生活动时应包含学生行为和思考等多个维度。研究表明“学校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相传”。[5]因此,设计好美化校园活动便尤为重要。

美化校园活动能够很好的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学生作品被用于校园美化后,会不断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从而丰富学生的想法,增加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且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喜爱校园。

美化校园活动有助于展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维果茨基十分明确地提出:“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6]。因此学校应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设计一个积极的思想核心做导向,将其体现在整体的美化布局方案中,做到自由发挥却不散漫无序,张扬个性而不凌乱嘈杂,让每个学生漫步在校园中都能感受到处处都在散发自己喜爱的气息,在快乐愉悦中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社团活动

本文所说的社团活动是指拥有鲜明观点和风格的学术派别活动。学生的学派活动可以是现有各学派的传承和发扬,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针对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讨论的学术活动。

根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侧面性,进行学生社团活动设计时要重视传统文化和学术素养的建设。鼓励学生用文章的形式开展论辩,使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性,同时也能够使文化更有效地发挥其育人的功能[7]。

设计社团活动,要注意用各学派的不同观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爱国热情和世界眼光的新人[8]。

(四)校外活动

本文所说的校外活动是体现爱国精神的扫墓踏青活动和体现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精神的社区公益活动。

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形态性,设计学生校外活动应采取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适合学生的校外活动可以驱动学生与社会环境对话。校外活动可以丰富并补充学生的生活,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了解国家历史,了解社会现状,了解自己的由来,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符合社会现实的动态的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积极的生命体验。

设计学生课外活动还要关注师生交往。校外活动给教师提供了解学生的机会,了解整个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以便从更宽广的角度和深度去研究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果[9]。

根据以上分析表明文中提到的四类学生活动基本涵盖了学生文化建设的要素,帮助我们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考虑的更周全更详细,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2] 课题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J].教育研究.2004(12)

[3]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刘旭东.教育学的困惑与生机[J].教育研究.2005(11)

[5]张冬梅. 人文社会科学专家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6(5)

[6]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维果茨基思想研究之三[J]外国教育资料.1999.5

[7] 刘谦.学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性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1(3)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满堂灌”和“单一讲析”的课堂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初中语文要跳出传统“教堂“,探索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锻炼探究能力的“学堂”。所谓的“活动”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的学习实践探究活动,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生成器和分解器。只要课堂活动设计有效,学生就会把“课堂”变成探究的“乐园”。那么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呢?

一、活动设计要面向高参与

所谓“高参与”是指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只有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才算真正还给学生。但初中学生在经历了6年的小学学习后,学生的基础能力、实践能力、活动信心、合作交流能力各有差异,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语文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活动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层次区别,为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设计角色,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案例:《咏雪》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有关“雪”的两个比喻句时,某老师设计“请你说说比起‘撒盐’一喻,‘柳絮’一喻妙在哪里”,老师问了几分钟后才有几个学生举手发言;但把问题换了一个说法“请比较‘柳絮’和‘撒盐’两个比喻哪个好”,老师话音刚落,举手发言的学生明显多了。

反思:语文学科是一个特别讲究说话艺术的学科,同一个问题换一个说法,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就有很大的差异。“揠苗助长”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只会让课堂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毫无疑问”的问题更是将学生置于仅回答“是”或“不是”的机械乏味的低级状态。案例中,后者的提问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体验,让见过盐的孩子有话说,让见过柳絮的孩子也有话说。在这个活动中,充分调动了课堂的全体成员,学生思维绽放,氛围轻松而又活力,课堂的“群众基础建设”效果明显。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活动只有实现课堂主体的高参与,才算真正践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活动设计要着眼高成效

提倡活动设计要面向所有学生,并不意味只要学生都参与了,活动设计就会有成效。如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七嘴八舌话主题、妙笔生花等等这些活动看似热闹,往往是无效浮夸,学生往往是“高参与,低认知”。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活动设计才能实现学生“高认知”?

案例:在《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中,某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的感知中国石拱桥的坚固性,他先让两个学生面向而立,双臂平直伸出并十指相扣,然后让第三个学生使劲按压两人双手交叉的位置,只见两人的手一下子就脱落开;紧接着又请这两个学生面向而立,双臂伸出相扣弯曲,在空中形成一个拱形,再让先前那个学生使劲按压两人双臂交叉的位置,只见在按压了一分钟以后两人双臂还是紧紧的扣在一起。在两轮活动的对比中,学生形象透彻地理解了“拱形具有稳定性,所以中国的桥梁多成拱形”的教学难点。

反思:在该案例中,老师设计的活动道具要求不高,活动不虚假繁荣,活动规则不复杂,但活动紧扣了教学重难点,自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口,形象生动地呈现了建筑原理,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击破理解障碍,快乐享受语文课堂的丰富和精彩。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的活动设计不在于花哨热闹,而在于贴切有效,紧扣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到切实的增强,学习方法得以分享改进, 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活动设计要力求高能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初中语文课堂活动开展既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还要力求发挥课堂活动的能动性,给学生带来眼前一亮的兴趣,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学习兴趣、课堂热情,在当前风平浪静的初中语文上激起层层浪花。

案例:某老师在《落日的幻觉》的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一个观察活动。他将一个万花筒展示给大家,并邀请一部分同学来观察万花筒里的景象,随着观察员嘴中丰富多彩的答案,课堂掀起一股股高潮,同学们都想要观察万花筒一探究竟,就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激动时刻,老师忽然把万花筒拆开一看,万花筒里只有几片彩色的碎片玻璃,就在这个真相大白的瞬间,老师趁热打铁追问:“这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学生你争我抢地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有的说“我们生活中很多都是假象”,还有的说“眼见不一定为实”……

反思:当前初中语文课堂的很多活动总在“用旧壶来装新酒”,用滥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渐渐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该案例中,万花筒走进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新颖的;观察万花的过程中学生感受迥异更是营造了一种神秘精彩的氛围;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候突然拆开真相,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心灵的震撼。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兴趣、积极地探究、忘返地流连才能体现其高能动性。

精心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活动,充分考虑活动设计的参与度、能动性、成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嘴并感受快乐,让初中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活力和知识魅力。如果说斟酌教学内容是为课堂准备“主食材”,那么课堂上精彩的活动就是加工主食材的“佐料”和“火候”,只要佐料、火候掌握精当,初中语文课堂才会色香味俱全,令人恋恋不忘。

参考文献

[1]樊慧.谈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氛围[J].职业教育报,2006.3

[2]戴维・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活动设计适应性学习境脉

在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特别是在课程教学的活动设计过程方面,基于活动的讨论法,法,情景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注,特别是情景教学方法,受到了更多课程教师的亲睐。在很多的学科教学中,随着教学网络环境的额逐步实现,基于问题的教与学情景的活动设计,出现了很多的方式,如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网络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情景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本文力从适应性学习的角度出发,在网络环境下创设积极有效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设计和适应性学习的相关

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作为环境组成的要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因为在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作为学习者的个体来说,总是需要参与一些不同的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很多的环境来提供有效的建构场景。因此,学习环境中活动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维果斯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家的文化和社会传统。活动理论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Kuutti,1996),包括同时相互联系的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Kuutti认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表现)完全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活动不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意识也不能发生于活动境脉之外。活动理论最核心的就是对活动系统地。活动理论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多种观点的活动系统(Engestrom,1999)因而,如何用它来确定学习环境中的活动系统也是如此,阿斯莫洛夫(Asmolov,1987)认为,“用活动方法进行的所有调查中充满着利率是主义的原则”【1】p84。就是说,我们对活动理论及其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SCLEs)的作用的理解,其发展始终在变化。

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在知识认知的过程中,总是自觉的去适应知识固有属性,从而有效的达成知识的认知,因此,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具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个体,就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就是个体活动的场所。在具体的过程中环境对个体提出了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己价值的源泉;(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包括个体适应变化的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2]

适应性,就是个体在具体的环境中,个体为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机体和心理特征。适应性学习,源自AdaptiveLearning。Adaptive,在工程领域常也译为“自适应”,其词根是adapt,即“改编、适配”的意思。[3]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具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个人的能力、背景、学习风格、学习目标等具有差异性,另外即使是个体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状态变化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对于作为个体的学习者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场景中去适应已有的学习环境,或者创设有效的活动环境,促进学习的有效达成。所以,适应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与具体的学习环境相符合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包括学习者个体,学习的环境,互动改变三个部分。

二、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基本组成分析

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网路教育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共享、时空不限、人机优势互补等特点。[4]网路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设计过程,我们由必要对现阶段的网络教育环境进行有效的认知,从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各功能模块实施的要素和相关的特性,从而有效的设计适应性的学习活动。

1.现阶段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功能组成要素分析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主要由四个子系统构成。(1)网络教学支持子系统:主要有支持教师教学的设计功能模块、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各类教学支持工具;(2)网络学习支持子系统:是网络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直接着教学的有效实施。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包括有信息服务、资源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等;(3)网络教育管理子系统:包括有对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中的使用者管理,对教务的管理,行政信息,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学科教学资源管理,对专业、课程、教研的管理,对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系统设置与管理等;(4)网络教育支持工具:各种支持教与学的讨论、试验、评价、检测等具有教学服务功能的机网络工具。【5】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要素成分可由Brusilovsky提出的基于WEB的教育系统的四个功能模块来描述,即内容呈现模块(呈现教学内容),行为部件模块(包括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测试,模拟,试验等),通讯部件模块(包括支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通信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等),管理部件模块(支持各种教学管理的功能模块)四个部分组成。

2.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不足

网络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度的发展,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流行的WEB学习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支持还只是对INTERNET技术标准的简单应用。跟国外的网络教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教育技术领域新提出的教学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有些陌生,如各种WEBQUES,档案袋,BLOG教学应用等我们都还在研究应用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我们不断完善,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跟前几年的“有路没车”比较确实取得了很大的额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我们的网络学习环境,使我们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但有资源不等于就可以教学,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现在需要做的额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适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合适的内容,帮助学生附属、编码和处理信息,监督学生的学习绩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练习给予适当的反馈。从而使学习者能有效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网络环境建构的本身出发,很多的教学网站或者信息资源提供站点,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指导和交互性,学习材料老化,直接书本搬家,缺少更新,学习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导致了很多学习者在网路环境下学习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偏移,在认知知识的过程中出现认知的负载加重、学习孤独无助等学习问题。从浙江大学首批网上学生308人,至2001年9月仅有70人获得学士学位,只占23%的数据可以看出,[6]我们的网络环境需要变通了,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我们所设计的网络资源环境要尽量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也就是从客体的角度出发设计为学习者服务的网路资源。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加强学习者的适应性活动设计研究,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三、环境下适应性的活动设计

1.网络环境下个体学习适应性活动设计的变化: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在这种学习中,学生在知识传递中所处的位置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很多是以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在此种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阶段的网络化教学中,很多者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接受,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突出和强调接受于掌握,冷落、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发现于探究,也即学习者适应性的,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过程变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而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和智力却没有得到有效锻炼,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在网络资源日趋丰富的新学习环境下,为了有效的发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是在适应网络环境下提出的新型学习方式。

2.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内容:在网络化进程中,学习者个体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使非常明显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应不同的学习者效果也不一样,因此网络环境创设的学习功能特征也应该是多样的。网路环境下的学习系统组成有不同的形式,针对个体学习者来说,需要有不同的适应性支持学习系统。“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adaptivelearningsystem),是指针对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因人、因时)而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的学习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它能够提供一个适户个性化特征的用户视图,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视图不仅包括个性化的资源而且包括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和策略”。[3]在网络环境的适应性活动设计中,主要需要研究以下的问题:从网络环境适应性引擎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网络教育平台的结构功能模块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适应性的导航支持、适应性的内容呈现、适应性测试、适应性帮助等;各种支持适应性学习的结构功能模块(即各种网络教学的功能模块的建构与呈现);资源库知识的构造(各种学科知识资源库的准备);用户模型的表示和用户建模(更多的是网络教学的组织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从网络环境适应性引擎出发,把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库,用户模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中功能模块的四部份的主要任务是,内容呈现模块呈现详细的教学内容;行为部件模块学习练习,测试,模拟,试验的创设;通讯部件模块包括支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通信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的准备;管理部件模块主要是支持各种教学管理的模块,包括对学生的网络注册、记分、收费等。在功能的设计中,主要由教学设计的思想来进行指导,最终目的是设计出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活动平台。资源库的建设方面,主要是海量资源库的整理,如各种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学科资源库的建设等,主要目的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从用户模型的角度出法,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通过什么样的学习理论在指导有效的组织学习,也就是学习者作为学习用户如何进入学习系统,在学习系统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自适应(学习者适应网络环境)和他适应(网络环境适应学习者学习)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能找到优化的适应性学习活动。

四、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

1、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系统研究学生适应性形成的因素: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习者,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多关注作为学习者个体的实际学习因素,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现成的心测试量表,如AAT-学习适应性测试量表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学习者个体的访谈加经验分析发研究,系统分析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风格对网络环境活动设计的模块功能需求,自适应过程中的学习情感需求,找到个体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活动理论的指导作用,使整个网络环境的活动系统设计朝着适应性个体学习方向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

2、关注网路环境模块建构的动态性,从模块的适应性角度出发,考虑各个模块的功能性和动态发展性:模块是功能呈现的主要表现,在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学习适应性的基础上,应用活动理论的系统动态发展观(包括教育学,管理,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动态影响)来积极建构适应性学习模块的功能。

【】

[1](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3]李克东.网络环境下CBE研究的新课题.浙江师范大学讲座.2003-10

[4]祝智庭王陆编著.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字体设计;时代需求;科技影响;回归原点

从艺术设计的发展来看,新的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是与整个社会和时展分不开的消费者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密切,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制约艺术设计流行趋势的几个主要因素,现代艺术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如何满足人们精神和生活的需求,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随之将迅速感到不满足,而又产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会剌激新的欲望,从而导致新的设计诞生---即新的创意。那么,作为设计之三元素之一(文字、图形、色彩)的文字,以商业活动为载体传递信息的装饰字,它由于具有超过其它形态的视觉信息传达功能,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无限的魅力。

一、字体设计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文字形态的变化不影响传达的信息本身,但影响信息传达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运用视觉美学规律,配合文字本身的含义和所要传达的目的,对文字大小、笔划结构、排列乃至赋色等方面加以设计,使其有适合传达内容的感性或理性表现和优美造型,能有效地传达文字深层次的意味和内涵,发挥更佳的信息传达效果。这就是艺术设计中的字体设计。然而,在艺术设计中创意是追“新”的目的。所以,对字体的新的追求与对字体的新的应用观念,无疑在当今的设计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在众多媒体领域中显现出这一新的时代特点即“字体效应”。

二、时代需求

对于字体在审美方面的追求也是随着时展而发展的,每种文化、文明的进步都有一种对新的书写风格的追求,都会伴随着一种新的字体表现形式,通过艺术设计的字体,给我们的生活以特殊的形式与活力。字体是伦理与美学的混合物,字体如同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新世纪的风格和审美的观念。

新时代,人性得到了空前的舒展和张扬,艺术设计上的趣味性、时代性和风格个性化,重新被消费者所重视。人们要求在商品活动整个过程,需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人性化,在人文环境中能产生审美的情感效应。特别是现代年青消费群不仅从数量上改变了消费结构,在需求口味上也改变了消费方向,他们追求新奇与变化,讲究享用,注重自我,从而导致了一改“经济耐用”的设计原则,转走“易损型”和“时尚型”的设计道路,以适应年青一代为追求“时髦”,而不断购置新型产品的欲望,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和审美情趣,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个性化,畸形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这也促使了这一时期设计风格朝个性化、人性化和多元化方向演变。艺术设计要能反映这一时代社会商业活动的需求,就要求每个艺术设计者的创意与风格,应该是其个性与时代气息的结合。艺术设计作品的风格与创意是设计家在艺术追求过程形成的,是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设计者个人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字体设计的风格并非所有的设计者都能形成和具备的,只有在艺术上不懈探索锐意创新,并有着敏锐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以及对现代的生活热情,才有可能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逐步形成。

然而,字体设计是一项艰苦与缓慢的艺术创作过程,而往往不为人所理解。有人会问你在那儿干什么,然后说:“电脑字库字体不是很多了吗?”,这也包括了部分设计者,他们那知字库的字体极其有限。它的缺陷与苍白充分显现于商品流通领域,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业活动极其活跃,超市商品琳琅满目,而在这商品的海洋里却很难找出具有个性化的字体设计,大都是从电脑字库中调用的字体,商品包装、商品宣传品“孪生化”成为现实。近年来可能有的设计者也意识到字库字体的单调、乏味,就无目的地加上外文字母,日文(平假名、片假名、)字母,漏洞百出,这是对设计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造成现在的设计不值钱。印刷费包含了设计费,又不是商场搞促销——买一送一。设计大不如从前受重视,为什么?设计没有贬值,是设计师已贬值。有太多太多不负责任的设计人员在滥竽充数。信手拈来一幅图片,排几个字体,便完成了设计,这简直是天大笑话。一幅图片加几行文字是拼贴,不是排版。不讲版式,不讲对比,不讲视觉流程……只顾快枪快炮,赚钱重要。有没有创意并不重要,只要把作品搞得天花乱坠,以“出跳”的形式蒙人就行。稍加留意我们拿到的传单、DM、宣传手册……相当数量是此“杰作”。设计自然也就不名一钱。有这种设计人员存在,对于设计是一种亵渎,对设计元素是一种浪费。当设计者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私欲扩张时,设计本身已不纯粹,已经走样。成功负责的设计者,就应该利用“形象思维”来思索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设计项目,设计推演出有效的唤起美感经验的作品。字体设计尤为如此。字体设计最重要的是,设计者如何把那些富有内涵和观点的创意传达给观者,以便使具有艺术魅力的字体从思想上进入观者的心灵,进而唤起消费者占有商品的欲望。

三、电脑对字体设计的影响

跨入21世纪,电脑技术己贴近我们的生活,深入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艺术设计领域来说,电脑介入亦如那“洪水猛兽”,它摧枯拉朽般地冲跨了设计界原来传统的设计制作手段,电脑俨然成了设计师最忠实的作战伙伴。看着设计师的双手在键盘上飞快的跳跃,电脑显示器上的设计瞬间变化,色彩纷陈,情景煞是好看。无疑电脑使设计工作变得更方便,设计师可以很快就把脑海中设想的东西具体化,轻易做出很多效果,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也相应增加。不过,在电脑应用普及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设计中的人性部份越

来越少,电脑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作品看起来好像缺少了点感情,欠缺人情味。

四、端正对字体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在电脑普及的同时,复印机、电脑照排机的现代科技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把字体放大、缩小、拉长、压扁、变斜、扶正、有粗有细、立体字、投影字、金属字、木纹字、水晶字、背景图片浮雕字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在这特殊的现代技术的影响下,不少同行对徒手字体设计产生了动摇,在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不足,认为在设计中字库的字体够用,对字体设计产生厌烦,一切寄希望于现代科技,以为电脑能完全取代手工制作,这是一个误区。我认为在这“非常”阶段,作为设计教育者和未来的设计者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设计责任感。因艺术设计活动过程,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灵表达过程,设计的买点是——灵感、智慧、思考。它是一种奇珍异宝,也是设计与设计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设计,用英文来讲,就是“开放的”(openended),所以它才给你丰富多彩想象,幻想,空间是那么的广阔,从那儿可以创作很多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设计艺术。所以,复印机、电脑等是不完全能取代徒手设计的,它们只能在人操作下进行重复的劳动,谈不上艺术创造性,字体设计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更新着,即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这就只有依靠设计者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否则字体设计只能在历史上定格。在平面设计领域里,从企业CI策划到书籍装帧等亦是如此。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的文字常常要夸张变形,有时需要把汉字指事、象形、会意等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要做到这一点电脑会显得力不从心。虽然电脑字储存了多种字体,也可以把字体加以变化,但这种变化非常机械缺乏人情味且局限性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徒手设计字体还是必不可少。

字体发展到今天,尽管展示在人们面前的种类、风格已千变万化,但真正的设计对新字体的需求仍是无止境的,应该说这是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发展。变革决定了对字体变革的需求。在当今的设计世界中,字体的出现、翻新、淘汰都十分迅速,部分新字体往往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等流行一过,它们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这点有点像流行色一样,附和着一个阶段的具体需求,形成一种潮流,随着新一代的色彩推出,旧一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要想真正让一种字体具有较长的生命力,那就必须找到一个需要上的空白。而这种需求又必须是实用,适应于时代,但又不过于进入潮流的漩涡之中,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经过一定正规的学习与训练,设计修养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校学生。字体设计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激情的工作,它也是一项很需要耐心的工作,当然学习字体设计,更重要的是能使用字体。要在字体设计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使用什么字体,形式必须与内容吻合。一个好的设计应是在视觉效果、个性与空间安排等方面的完美结合。诚然,作为平面设计者,我们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但这个信息可以通过一种完美的形式来表达,这是训练学生字体设计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小企业与设计经过多年的磨合,都争相导入CI策划,以强化信息传递的频率和强度,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从事这项工作大多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作为一个CI策划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应具有标志设计与字体设计能力,相当多的知名企业,它的标志就是以汉字或英文字母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企业标准字体是企业识别系统中基本要素之一,它与标志同时使用,而运用非常广泛,要想设计出较好的作品,从电脑里调出来的任何一种标准字体都是不适合的,因为那会造成千遍一律,设计“撞车”的事故,识别性不强的弊端。它要求设计者根据不同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去捕捉具有准确性、关联性、独特性、可开发性的不同个性的字体,以传递企业性质和商品特征,这也是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的关键所在。本人认为进行字体设计的训练其本身就是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适应新时代商业活动中艺术设计领域的前提,同时激发学生端正字体设计学习热情。

五、结束语

今天,字体的应用效应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是对字体的选择或是对字体的使用都构成了衡量一个设计师的标准。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好的设计师既能很好地针对需要选择字体,又能对字体进行很好地设计安排与控制。字体设计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世界上无所谓好看的文字或不好看的文字只在乎设计师如何对文字进行创意产生富有魅力的字体。新世纪设计师要运用崭新的观念去表现字体的时代性,设计和组合上都要带给其他人清新的感觉。设计大多是为商品宣传服务,所以设计师要为客户打算,考虑有什么可运用的资源,客户预备在这个设计上投资多少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字体的设计可否增加商品的吸引力。大自然无形之手给我们展示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千变万化的色彩、形态配搭令人着迷;同样,一个成功的字体设计,它拥有生命力,可以感染观众情绪。设计师对字体运用多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设计出更精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装饰》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1997.6.

[2]《装饰》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2000.6.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为达到上述目标,应先明确2组关系,即:“素质与行为”、“行为与场所”。首先,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素)质,行为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因而,素质的培养应该以行为的引导作为切入点,通过积极的行为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塑造和形成良好的素质。其次,对于行为与场所的关系,英国理论家D•凯特(DavidCanter)认为,“场所”是由“活动”、“物质属性”和“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出场所的概念模型。他认为,成功的场所应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物质空间、感觉经验和活动。在凯特的研究基础上J•彭特(JohnPunter)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场所的构成进行了更具体的解析。从D•凯特和J•彭特分别构建的场所模型可以看出,行为活动都是形成场所的3要素之一,而形成场所的另外2个要素———实体环境(形式)和意义,却都是属于场所景观环境设计内涵的范畴,这样,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就可以推导出:场所的营造=场所的行为活动安排+场所的景观设计。通过对上述2组关系的分析和推导不难发现,通过“行为(活动)”这一要素,使儿童素质培养与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形成了直接而紧密的联动关系(图4)。因此,本研究作出这样的推理: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环境系统不仅存在于课堂(户内空间),也应该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的广阔户外空间,在这个广阔的户外空间中,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建立起一系列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并以景观设计为媒介有目的地促发各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行为活动在场所中不断地发生和发展,在一种符合儿童行为心理的状态下,构建起一套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户外场所环境系统,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目的。

2户外活动场所儿童行为活动探析

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与儿童素质培养联动关系的研究发现,场所中儿童的行为活动已然成为儿童素质培养和场所景观设计之间的唯一联动节点。因此,如果想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来实现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从分析在该场所中的儿童行为活动入手。本文从道德行为、智力表现、身体体质表现、心理反应及社会适应性5大方面,对儿童行为现象及原因体系展开分析,并形成了“儿童素质行为现象—原因”体系。纷繁复杂的儿童行为活动现象背后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更与场所的设计和营造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说,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该场所中的各种儿童行为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儿童相应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的基础上,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尝试着构建起一套儿童户外活动场地“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的联动机制。

3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联动机制的构建

3.1儿童户外场所行为活动的景观设计机制的提出

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表现的社会及场所设计原因的基础上,对儿童户外现场及儿童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分析研究,针对儿童道德、智力、心理等5大方面的素质,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相应的设计途径和措施,同时,在相应设计措施类型下分别对具体的景观空间及场所行为活动安排进行相应的探讨,并形成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机制。可以发现,尽管本文针对每一大类素质的培养都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措施,但繁多的设计措施如何在一个场所设计中同时展开又成了一个新的棘手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各类设计措施在同一个场所设计中发挥最大的效果而又不至于互相冲突和消耗,必须在各个景观设计措施之间构建起一套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让设计措施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使每一设计措施效益发挥最大化,进而达到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效果最大化乃至儿童素质培养效果的最佳化。

3.2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联动机制的构建

为了构建场所景观设计的联动机制,首先应该对城市户外活动场所空间按照场所的空间环境特点进行分类,把纷繁复杂的城市户外空间归结为商业型、居住型、度假休闲型、城市交通型及专类型5大类。同时,针对每一城市户外空间类型的环境特点,的各类型景观设计类型措施进行针对性、互促性、强化性地重新组合,形成适合该类城市户外空间类型特点且有利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机制,即:“商业型、生活居住型、度假休闲型、城市交通型、专类区”5类环境下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素质培养的景观设计联动机制。并提出了符合该类型空间环境特点的设计目标、原则、措施等。

4海口白沙门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

在比照景观设计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以海口白沙门城市户外空间为例展开基于素质培养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探析。研究地点区位示意图

4.1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的白沙门区块,该区块在功能上集居住、教育、旅游度假、商业经营、厂区生产、城市交通于一体,属海口市人口最密集区块之一,其空间类型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型城市户外空间。在这一区块中,选取“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白沙门商业街、碧海浴场、污水厂厂前广场”4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作为研究对象。

4.2景观设计探析

为便于表述的统一性,分别从“现状、属性、优势、存在问题及景观设计应对措施”5个方面分别对这4处研究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进行探析。

4.2.1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表5中居住和交通氛围2类)

1)现状:位于白沙门村居住区出入口及人民大道旁,面积约2500m2。

2)属性:属于居住氛围型和交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便利性、可达性强,方便居民使用,处于城市快慢行系统中,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植物景观优美。

4)存在问题:景观空间安全性不够,功能设施不完备,缺乏有效的儿童活动场所。

5)景观改造措施:

①以疏林草地、铺装场地、沙坑等设立符合不同年龄段的有效儿童活动场所,解决活动场所有无的问题;

②在现有植物配置基础上,从场地空间形态、铺装形式、儿童活动内容、设施配置等方面营造空间场所的丰富度、艺术性,解决儿童有效活动场所缺乏问题;

③由于紧靠居住区,强调儿童活动场所设计的包容性,可以吸引家庭其它成年人参与到场所中来,提高场所的利用率;

④由于临近城市干道,场所的设计应尽量利用地形和植物配置来降低城市交通对场所带来的干扰,特别是安全方面的影响

4.2.2白沙门商业街

1)现状:介于公园和大型居住区之间的一条以商业娱乐休闲为主的商业街,长约300m。

2)属性:属于商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紧邻公园和居住区,日常人口多,由于商业运作因素,各种商业性儿童活动场地多,有利于儿童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的培养。

4)存在问题:

①活动特色单一,过多地强调探险精神(如海盗船等),

②对于商业运作以外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影响儿童参与性;

③各场所在创意性、景观性方面吸引力不够,地方文化特色较弱,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素质及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利。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在保证商业运作为主的同时,适当增强和改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的场地和设施;

②在商业运作的基础上,除探险性内容外,还可以增加诸如集体协作性、科学趣味性、艺术性等内容的活动场所,强调儿童活动场所主题内容的多样性,以利于儿童多元素质的培养;

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儿童活动场所平时闲置节假日挤破头的不平衡使用情况,提高场所的使用率。

4.2.3滨海浴场

1)现状:位于白沙门公园北端包括滨海泳区、沙滩及带状滨海绿地3部分。

2)属性:属于休闲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使场所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景观艺术审美性(如壮阔的天景、海景)和生态环保性(无污染的水质沙滩);

②登陆海南纪念广场、开阔的沙滩海面为儿童开展各项沙滩水上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

4)存在问题:

①场所活动安全保障性弱,浴场沙滩日常维护管理缺位,使儿童难于参与其中;

②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基本停留在看海的状态之中,难于实现儿童素质的培养。

5)景观改造措施:

①规范滨海浴场的安全及日常维护管理,让儿童能够安全地参与场所内各项活动;

②加强海面、沙滩运动型、游戏性、环保型等儿童活动项目的策划并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有活动参加,避免单纯地停留在看海的低层次。

4.2.4污水厂厂前广场

1)现状:位于污水处理厂前,原先并非儿童活动场地,但由于良好的可达性、临水性及低干扰性,目前该场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儿童航模基地和轮滑场地。

2)属性:属于专项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良好的可达性;

②受外界干扰小,安全性强;

③毗邻公园景观环境佳。

4)存在问题:

①由于属于厂前空间,场所中的轮滑、航模活动并非设计安排,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暂时性,不利于儿童素质培养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②缺乏必要的场地管理,无法规范场地内的各种儿童活动。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充分利用场地的优势,规范管理,形成航模轮滑主题特色鲜明的儿童活动场所并稳定下来;

②在解决好污水厂厂前景观效果和停车的前提下,在不妨碍厂前交通的情况下,完善与航模轮滑场所配套的其它景观场所,解决家长陪同、参与及路人观赏航模轮滑活动的需要。使得该场所成为培养儿童智力素质(航模制作)、身体素质(轮滑)和社会适应性素质(航模精准协同操作)的户外活动场所。

5小结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一)开展体验式教学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利用大量的游戏、故事、案例和视频等现代化教学素材代替教材,比如说,通过播放“工厂流水线”的视频来拉近学生们同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还有的学校设置了“科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得来的结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关注度,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改变教学形式

我们引入了TTT培训,这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我们要有更多的案例和活动安排,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摩、讨论、实验和操作,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采取了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分享和讨论,激励他们进行反思和提问,最终由教师来集中解答,将学生推进更高的学习阶段。

二、中职教育职业素养的培训活动

(一)“效仿公司”活动

成功的企业对公司的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素养培训。惠普公司就是以“不仅用你,而且培养你”为宗旨,我们以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来谈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训。第一是强调强烈的使命感,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影片将学生们未来从事职业发展的历程和在社会当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讲述,让学生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第二是企业文化,在学生们进入企业工作之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积极地了解将要进入公司的企业文化。第三是凝聚力,在班级里教学就要强调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种班风,让学生们在工作中继续发扬。

(二)“模拟公司”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公司”的环节来对学生们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在这个模拟公司当中,学生们同正常的职员一样存在着注册、投保、交费和贷款的环节,公司也设置了总部及子公司,并且有各个机构和部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所学专业对学生们进行到岗分配,有学生们负责自己部门的工作,进而使学生们找到工作的感觉。

(三)职业技能培养

中职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所以要想实现学生们同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职业院校应该合理设置一些校内实习的平台。学校应建立起实训基地,并保证符合企业的生产线要求,学生们按照企业上岗穿上工作服,教师则是以企业质检员的身份来对学生们产品进行管理、督导和考核。为学生们制定出严格的事业规范,让他们提前进入到职业角色当中。

(四)增加到岗培训,加强校企结合

近几年来,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手段,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受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各方面因素制约,顶岗实习会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其实校方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包括暑期的实习和课程参观的实践项目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企业和社会,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考核管理都必须要保证到位。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通过视频传播和实体参观的形式让学生们提升职业素养,了解自己应该具备的才能和素质,在心理上接受自己是一个“社会人”,在行为上更加重视专业的学习。

三、结语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第16章运动与行为》系列观察实验活动设计

 

【背景资料】人体骨骼由206块骨连接而成,骨很坚硬,分布在全身各处的骨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相同。人体的骨除了有运动功能外,还有支持、保护、造血等功能。通过观察长骨结构的实验,了解骨的结构特征,进而理解骨的支持、保护、造血等功能。

1、目的

观察猪圆骨的长骨部分,认识骨的基本结构

2、材料用具

猪圆骨长骨部分的横向剖开,关节头的横向锯开、镊子,解剖剪、解剖刀

3、观察过程:由外到内依次观察骨的结构。

取处理过新鲜猪圆骨,用剪刀和镊子分开附着在长骨骨干的结缔组织和肌肉, ,然后观察长骨的骨干和骨端的剖面,学生会清楚地观察到骨干的骨质致密,骨端内的骨质疏松,呈蜂窝状,内有红骨髓。再指导学生用解剖针扎一扎两处的骨质,骨干的骨质坚硬,骨端的骨质疏松,结合书P59页的图仔细观察。

(1)观察骨膜

用解剖刀从长骨的表面分离出一层膜,这层膜就是骨膜。用镊子夹住骨膜生物论文,轻轻地拉一拉,

 

 

 

现象记录

这层膜什么颜色?

 

 

这层膜坚韧吗?

 

 

里面有什么分布?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字体设计;时代需求;科技影响;回归原点

从艺术设计的发展来看,新的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是与整个社会和时展分不开的消费者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密切,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制约艺术设计流行趋势的几个主要因素,现代艺术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如何满足人们精神和生活的需求,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随之将迅速感到不满足,而又产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会剌激新的欲望,从而导致新的设计诞生---即新的创意。那么,作为设计之三元素之一(文字、图形、色彩)的文字,以商业活动为载体传递信息的装饰字,它由于具有超过其它形态的视觉信息传达功能,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无限的魅力。

一、字体设计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文字形态的变化不影响传达的信息本身,但影响信息传达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运用视觉美学规律,配合文字本身的含义和所要传达的目的,对文字大小、笔划结构、排列乃至赋色等方面加以设计,使其有适合传达内容的感性或理性表现和优美造型,能有效地传达文字深层次的意味和内涵,发挥更佳的信息传达效果。这就是艺术设计中的字体设计。然而,在艺术设计中创意是追“新”的目的。所以,对字体的新的追求与对字体的新的应用观念,无疑在当今的设计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WWW.133229.CoM并在众多媒体领域中显现出这一新的时代特点即“字体效应” 。

二、时代需求

对于字体在审美方面的追求也是随着时展而发展的,每种文化、文明的进步都有一种对新的书写风格的追求,都会伴随着一种新的字体表现形式,通过艺术设计的字体,给我们的生活以特殊的形式与活力。字体是伦理与美学的混合物,字体如同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新世纪的风格和审美的观念。

新时代,人性得到了空前的舒展和张扬,艺术设计上的趣味性、时代性和风格个性化,重新被消费者所重视。人们要求在商品活动整个过程,需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人性化,在人文环境中能产生审美的情感效应。特别是现代年青消费群不仅从数量上改变了消费结构,在需求口味上也改变了消费方向,他们追求新奇与变化,讲究享用,注重自我,从而导致了一改 “经济耐用”的设计原则,转走“易损型”和“时尚型”的设计道路,以适应年青一代为追求“时髦” ,而不断购置新型产品的欲望,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和审美情趣,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个性化,畸形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这也促使了这一时期设计风格朝个性化、人性化和多元化方向演变。艺术设计要能反映这一时代社会商业活动的需求,就要求每个艺术设计者的创意与风格,应该是其个性与时代气息的结合。艺术设计作品的风格与创意是设计家在艺术追求过程形成的,是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设计者个人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字体设计的风格并非所有的设计者都能形成和具备的,只有在艺术上不懈探索锐意创新,并有着敏锐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以及对现代的生活热情,才有可能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逐步形成。

然而,字体设计是一项艰苦与缓慢的艺术创作过程,而往往不为人所理解。有人会问你在那儿干什么,然后说:“电脑字库字体不是很多了吗?”,这也包括了部分设计者,他们那知字库的字体极其有限。它的缺陷与苍白充分显现于商品流通领域,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业活动极其活跃,超市商品琳琅满目,而在这商品的海洋里却很难找出具有个性化的字体设计,大都是从电脑字库中调用的字体,商品包装、商品宣传品“孪生化”成为现实。近年来可能有的设计者也意识到字库字体的单调、乏味,就无目的地加上外文字母,日文(平假名、片假名、)字母,漏洞百出,这是对设计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造成现在的设计不值钱。印刷费包含了设计费,又不是商场搞促销——买一送一。设计大不如从前受重视,为什么?设计没有贬值,是设计师已贬值。有太多太多不负责任的设计人员在滥竽充数。信手拈来一幅图片,排几个字体,便完成了设计,这简直是天大笑话。一幅图片加几行文字是拼贴,不是排版。不讲版式,不讲对比,不讲视觉流程……只顾快枪快炮,赚钱重要。有没有创意并不重要,只要把作品搞得天花乱坠,以“出跳”的形式蒙人就行。稍加留意我们拿到的传单、dm、宣传手册……相当数量是此“杰作”。设计自然也就不名一钱。有这种设计人员存在,对于设计是一种亵渎,对设计元素是一种浪费。当设计者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私欲扩张时,设计本身已不纯粹,已经走样。成功负责的设计者,就应该利用“形象思维”来思索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设计项目,设计推演出有效的唤起美感经验的作品。字体设计尤为如此。字体设计最重要的是,设计者如何把那些富有内涵和观点的创意传达给观者,以便使具有艺术魅力的字体从思想上进入观者的心灵,进而唤起消费者占有商品的欲望。

三、电脑对字体设计的影响

跨入21世纪,电脑技术己贴近我们的生活,深入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艺术设计领域来说,电脑介入亦如那“洪水猛兽” ,它摧枯拉朽般地冲跨了设计界原来传统的设计制作手段,电脑俨然成了设计师最忠实的作战伙伴。看着设计师的双手在键盘上飞快的跳跃,电脑显示器上的设计瞬间变化,色彩纷陈,情景煞是好看。无疑电脑使设计工作变得更方便,设计师可以很快就把脑海中设想的东西具体化,轻易做出很多效果,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也相应增加。不过,在电脑应用普及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设计中的人性部份越

来越少,电脑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作品看起来好像缺少了点感情,欠缺人情味。

四、端正对字体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在电脑普及的同时,复印机、电脑照排机的现代科技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把字体放大、缩小、拉长、压扁、变斜、扶正、有粗有细、立体字、投影字、金属字、木纹字、水晶字、背景图片浮雕字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在这特殊的现代技术的影响下,不少同行对徒手字体设计产生了动摇,在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不足,认为在设计中字库的字体够用,对字体设计产生厌烦,一切寄希望于现代科技,以为电脑能完全取代手工制作,这是一个误区。我认为在这“非常”阶段,作为设计教育者和未来的设计者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设计责任感。因艺术设计活动过程,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灵表达过程,设计的买点是——灵感、智慧、思考。它是一种奇珍异宝,也是设计与设计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设计,用英文来讲,就是“开放的”(open ended),所以它才给你丰富多彩想象,幻想,空间是那么的广阔,从那儿可以创作很多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设计艺术。所以,复印机、电脑等是不完全能取代徒手设计的,它们只能在人操作下进行重复的劳动,谈不上艺术创造性,字体设计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更新着,即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这就只有依靠设计者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否则字体设计只能在历史上定格。在平面设计领域里,从企业ci策划到书籍装帧等亦是如此。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的文字常常要夸张变形,有时需要把汉字指事、象形、会意等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要做到这一点电脑会显得力不从心。虽然电脑字储存了多种字体,也可以把字体加以变化,但这种变化非常机械缺乏人情味且局限性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徒手设计字体还是必不可少。

字体发展到今天,尽管展示在人们面前的种类、风格已千变万化,但真正的设计对新字体的需求仍是无止境的,应该说这是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发展。变革决定了对字体变革的需求。在当今的设计世界中,字体的出现、翻新、淘汰都十分迅速,部分新字体往往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等流行一过,它们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这点有点像流行色一样,附和着一个阶段的具体需求,形成一种潮流,随着新一代的色彩推出,旧一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要想真正让一种字体具有较长的生命力,那就必须找到一个需要上的空白。而这种需求又必须是实用,适应于时代,但又不过于进入潮流的漩涡之中,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经过一定正规的学习与训练,设计修养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校学生。字体设计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激情的工作,它也是一项很需要耐心的工作,当然学习字体设计,更重要的是能使用字体。要在字体设计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使用什么字体,形式必须与内容吻合。一个好的设计应是在视觉效果、个性与空间安排等方面的完美结合。诚然,作为平面设计者,我们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但这个信息可以通过一种完美的形式来表达,这是训练学生字体设计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小企业与设计经过多年的磨合,都争相导入ci策划,以强化信息传递的频率和强度,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从事这项工作大多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作为一个ci策划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应具有标志设计与字体设计能力,相当多的知名企业,它的标志就是以汉字或英文字母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企业标准字体是企业识别系统中基本要素之一,它与标志同时使用,而运用非常广泛,要想设计出较好的作品,从电脑里调出来的任何一种标准字体都是不适合的,因为那会造成千遍一律,设计“撞车”的事故,识别性不强的弊端。它要求设计者根据不同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去捕捉具有准确性、关联性、独特性、可开发性的不同个性的字体,以传递企业性质和商品特征,这也是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的关键所在。本人认为进行字体设计的训练其本身就是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适应新时代商业活动中艺术设计领域的前提,同时激发学生端正字体设计学习热情。

五、结束语

今天,字体的应用效应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是对字体的选择或是对字体的使用都构成了衡量一个设计师的标准。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好的设计师既能很好地针对需要选择字体,又能对字体进行很好地设计安排与控制。字体设计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世界上无所谓好看的文字或不好看的文字只在乎设计师如何对文字进行创意产生富有魅力的字体。新世纪设计师要运用崭新的观念去表现字体的时代性,设计和组合上都要带给其他人清新的感觉。设计大多是为商品宣传服务,所以设计师要为客户打算,考虑有什么可运用的资源,客户预备在这个设计上投资多少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字体的设计可否增加商品的吸引力。大自然无形之手给我们展示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千变万化的色彩、形态配搭令人着迷;同样,一个成功的字体设计,它拥有生命力,可以感染观众情绪。设计师对字体运用多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设计出更精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装饰》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1997.6.

[2]《装饰》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2000.6.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MI理论;语文整合;教学策略;活动;设计

一、多元智能理论背景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的, 认为智力应该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指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教学的核心是发掘学生智能潜力,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语文的各项学习目标涉及到了各种智能。语文综合性学习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融合了各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提供了有效地教学策略。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策略选择

目前在多元智能领域中,国内外流行两种教学策略,分别为8合1教学设计策略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1]

(一)8合1教学设计策略

8合1教学设计策略主张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而教、围绕多元智能而教。这里的多元智能是指与学习者个体的智能特点息息相关的不同智能组合方式,而非游离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意义上的多元智能。

在设计教学之前,可以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表一)。 工具箱为每种智能提供了数十种教/学的工具,这些工具将帮助学生运用他们的每种智能。

1.聚焦内容,确定学习中心(主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这一课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根据学生在一次教学体验中所能完成的题目来设计。

2.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写出教学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明确在本课结束时,我们想让学生知道和理解哪些内容。

3.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工具。在选择工具时,要记住本课的目标和结果,以保证选择的工具有助于达到本课的目标和取得相应的结果。

4.设计学科内容与各项智能结合的学习活动。在代表每种智能的图像旁,简单地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设计学习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结果。

5.确定教学顺序。这时,再次参阅在第二步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具的使用顺序或组合使用。

6.家长与学生反馈,经验总结。根据课后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总结,并对前面的工具的使用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各种智能并不是同等程度的发展,有些智能相对会发展的更好一些;每个学生都具有占统治地位、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被他们所喜爱的智能。但同时,学生也可以经过训练学习超越他们较偏向的智能领域,超越他们比较发达的智能。

同样,在聚焦智能的教学中,我们首先也要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不同的是,8合1教学策略是为所有的八种智能选择工具;而在聚焦智能教学中,只是为聚焦的智能选择工具。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唤醒、拓展、教学、迁移。

第一阶段:唤醒。首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拥有多种认知和学习方式,然后,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和方法,来激活这次教学中所需要激发的智能。

第二阶段:拓展。要了解智能的工作方式:哪些能力和技能是必须的,怎样运用这些能力和技能,怎样利用和理解不同的智能特征。

第三阶段:教学。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要使学生运用不同的认知方式来学习具体的学科内容。

第四阶段:迁移。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各种智能,有效的面对、解决和应对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缺点。8合1教学策略注重各种智能同时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对待,不能使优势智能完美发挥,也不能使劣势智能得到强有效地训练。而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则是侧重于某些智能,不能很好地兼顾其他智能的发展。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起来,则可以达到全面发展,各有侧重,使优势智能得到发挥,劣势智能得到训练、发展。

在课堂设计中根据8合1教学策略找到学习内容与各智能的切入点,进行教学。然后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观察同学们的表现情况,判断其优势智能及劣势智能。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依据聚焦智能策略,聚焦其劣势智能,根据多元智能工具箱,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对其进行提高训练。同时可举办一些特色活动,使同学们不同的优势智能得到拓展。由此我们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尤海军 大安市乐胜乡古城学校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语文实践性学习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实践性凸显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在课堂

教学还是在课程评价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多样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被开发开始设计并呈现在各版本的教材中。但

却没有明确提出构建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体系。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直接为语文实践性学习服务的课程内

容,那么其体系设计建设也必须遵循其内涵与必要性出发。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实践;设计;构建

一、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内涵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特定对象,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

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

系设计的重要元素,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

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

体联系,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它能够具

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

用,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

度正在日益加深,同时,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也带

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

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

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语文学科

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

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

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

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

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

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比如一提作文就

头疼,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

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

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切实促进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

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

说,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教育

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的,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

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

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变成了死记硬背

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

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

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思想固化,没有摆正自身的

位置,教师,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而不

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小学学

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

视不够,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

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

位,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知道,任何涉及活动

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

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

活动安排的考虑,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他

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

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特点,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

其理论基础,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

要前提。

(二)学科性原则: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

实践性,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

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对语

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是

创新教育的时代,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

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

教学原则,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现

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形式有别,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

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

语文实践属性,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

计的构建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

们的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总之,在

素质教育体系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

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

协调发展,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

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尤海军 大安市乐胜乡古城学校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语文实践性学习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实践性凸显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在课堂

教学还是在课程评价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多样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被开发开始设计并呈现在各版本的教材中。但

却没有明确提出构建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体系。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直接为语文实践性学习服务的课程内

容,那么其体系设计建设也必须遵循其内涵与必要性出发。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实践;设计;构建

一、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内涵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特定对象,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

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

系设计的重要元素,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

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

体联系,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它能够具

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

用,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

度正在日益加深,同时,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也带

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

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

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语文学科

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

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

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

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

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

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比如一提作文就

头疼,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

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

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切实促进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

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

说,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教育

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的,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

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

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变成了死记硬背

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

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

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思想固化,没有摆正自身的

位置,教师,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而不

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小学学

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

视不够,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

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

位,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知道,任何涉及活动

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

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

活动安排的考虑,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他

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

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特点,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

其理论基础,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

要前提。

(二)学科性原则: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

实践性,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

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对语

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是

创新教育的时代,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

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

教学原则,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现

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形式有别,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

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

语文实践属性,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

计的构建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

们的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总之,在

素质教育体系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

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

协调发展,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

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尤海军 大安市乐胜乡古城学校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语文实践性学习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实践性凸显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在课堂

教学还是在课程评价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多样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被开发开始设计并呈现在各版本的教材中。但

却没有明确提出构建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体系。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直接为语文实践性学习服务的课程内

容,那么其体系设计建设也必须遵循其内涵与必要性出发。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实践;设计;构建

一、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内涵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特定对象,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

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

系设计的重要元素,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

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

体联系,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它能够具

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

用,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

度正在日益加深,同时,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也带

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

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

奇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语文学科

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

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

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

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

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

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比如一提作文就

头疼,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

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

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切实促进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

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

说,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教育

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的,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

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

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变成了死记硬背

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

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

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思想固化,没有摆正自身的

位置,教师,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而不

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小学学

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

视不够,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

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

位,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知道,任何涉及活动

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

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

活动安排的考虑,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他

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

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特点,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

其理论基础,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

要前提。

(二)学科性原则: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

实践性,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

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对语

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是

创新教育的时代,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

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

教学原则,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现

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形式有别,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

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

语文实践属性,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

计的构建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

们的重视。 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总之,在

素质教育体系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

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

协调发展,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

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课题研究 主题式 教研活动 活动策划

中小学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如何摆脱无主题或频繁更换主题的游击状态?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如何避免无过程或过程不扎实的哑铃状态?教研组能否把平常的校本研修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整合起来,开展系列化的主题研修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尝试课题研究引领下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把课题研究的问题作为教研组研修的主题,试图通过开展系列化的主题式教研活动,逐步破解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从而在系列化主题研修活动中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下面结合近三年来我校几个课题研究,谈谈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操作经验。

一、制订课题方案,充盈主题选择和提炼的“源泉”

一个完整可操作性强的课题研究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的阐述、研究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的提炼、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的设计及研究分工,历经专家的开题论证和课题组的多次研讨。一份完善的课题方案就是一枚“指南针”,解读课题方案,从中选择和提炼出主题,便可寻找教研的“源头活水”。

(一)源自研究背景的“炙热点”。教研组可针对课题研究背景的难点、热点问题,提炼研修主题。如四年前我校申报了一项市级课题――《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当时还没有刮起“生本课堂”这一阵教育改革风潮,可参阅的文献资料不多。我们基于研究背景中教师评课视角“偏离学生”的现状,提炼出我校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后来经课题组讨论,课题题目调整为可操作的《关注学习状态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二)源自研究目标的“着力点”。课题方案中研究目标的设定是教研组活动的有效“着力点”,找准它,课题研修主题就自然诞生了。如课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提出如下的研究目标:1.通过对阅读练习设计,提炼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需求的阅读练习集;2.依托课例研究,积累典型的阅读教学练习设计案例;3.探索出指向阅读能力的练习设计的可操作模式;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阅读练习设计理念。根据第一、三项目标,分别提炼出教研组研修大主题:优化练习设计,提高阅读实效。

(三)源自研究内容的“空白点”。课题的研究内容提示教研组活动的导向,好的研修的主题可以来自课题研究内容的“空白点”。如我校一位骨干教师研究的一项《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地理素材”教学实践研究》,针对地理素材研究的“空白点”提炼出街道品德教研组的研修主题:积累素材,服务课堂。又如我校2000―2001年低语组教研活动主题,就是源自小课题《故事引领,发展中低年级学生语言》研究的内容“故事引领,发展语言”。

(四)源自研究过程的“生成点”。通过序列化教研活动,主题的研讨逐渐深入,还会生成新的主题。如高段语文组根据小课题《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定的研修主题是“整体设计,有效提升”,但在研究过程中,又生成新的操作性更强的研修主题:1.单元导读课研讨主题:关注起点,有效引导;2.单元总结课研讨主题:有序梳理,有效提升。

总之,课题实施方案是课题组立足学情,多次研讨,专家论证后深思熟虑写成的,就像研讨主题提炼的“原始森林”,处处充满研讨的生机。

二、制订研究计划,提炼与分解主题

研修主题明确后,需要对它进行分解与梳理,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循序推进的子主题。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为分解主题提供研修的“轨道”。如根据课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制订的研究计划,将“优化练习设计,提高阅读实效”这一大主题分解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分层练习,提高阅读实效。将之具体细化为可操作性强的子主题:1.星级作业,分层练习;2.课内阅读一页纸专项练习设计;3.课后阅读加餐分层作业设计。

(二)第二阶段指向阅读,有效练习。可分解如下:1.指向阅读能力的练习设计(又可分解为提取文本信息、整体感知文本、语言积累运用、解释评价文本的练习);2.指向阅读方法的练习设计(又可分解为摘录批注式、统整归纳式、联结推论式、图表归纳式)。

根据细化的主题,教研组长要系统策划学期教研组活动。如以下的学期教研活动序列:

案例1:“指向阅读,有效练习”高语组学期教研活动策划

主题序列化的教研活动立足学情和现状分析,以课例研讨为有效载体,在同伴研讨中分享智慧,在课堂实践中反思,借鉴他人成功经验。这样的教研组活动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焕发出的是团队真正合作、个体自主反思的有效研修的激情。

三、设计研究过程,促进主题的互动与深入

学校有关制度规定,落实课题研究有几个必走流程:课题组成员讨论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开题论证――阶段行动研究(结合课例)――一次中期汇报,梳理课题成果――后续改进行动研究(结合课例)――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市区级课题的开题论证和结题指导由教科室牵头落实,小课题在教研组组内论证。

(一)开题论证:主题的互动从笼统到明确。来自课题的研修主题刚开始可能是模糊笼统的,但课题开题论证时,课题组成员通过与专家的对话,对研修主题的认识从笼统到明确。如几年前我校申报了课题《减负背景下中高年级有效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开题论证时,专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过大,可操作性不强,于是我们根据专家的意见做了如下调整:

1.调整研究内容使主题细化,研讨更深入。(1)以分层作业设计为核心辐射全课题研究;(2)研究作业形式和指向性目标。建议作业设计的指向性是阅读能力: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做成评价、整体感知及产生文学体验的能力。考虑文体指向不同的阅读能力,学生的真实起点、教材特点、阅读过程、方法的体验。

2.调整研究方法使主题明确,更具有操作性。(1)设计分层作业,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检测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业成绩,验证作业设计的有效性;(2)设计作业序列表,尝试设计一页纸作业并逐步积累;(3)针对阅读题进行质量分析对比评价。

(二)课例研究:主题的互动从理论到实践。课例是课堂教学的真实再现,课例研究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形式。主题式教研活动凭借行为跟进式的课例研讨,设计集体备课活动、展示研讨活动、反思总结活动等活动步骤。每个环节如何设计教师的参与点,让教师真正融入研修活动?精心策划每次教研活动,得先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可操作的课堂观察视角,并给每位教研成员一定的研修任务。

1.分点观察,点式评课。主题式研修的关键是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明晰原因,然后通过行动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怎样使每一次研修都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应尝试角色分工,分点评课。如在主题为“精选内容,有效语用”的高段语文教研组活动中,我们尝试“点式评课”,即将课堂观察视角分为两组“教学内容的选择、语用的有效性”,并设计以下A、B两份观察记录表:

2.全体参与,主题解读。课题研究引领下的主题式研修的关键是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明晰原因,然后通过行动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提炼教学策略。怎样使每一次研修都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应设计参与式任务。如以下是课题《基于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的研究》子主题“感悟型文本教学价值”的教研活动现场,展示的课例是《给予是快乐的》,每位老师就“给予”这个关键词画简笔画,并简短地进行解读。

3.团队认领,小组展示。课例研究中课堂观察评课是关键,如何发挥团队的智慧?在“借助学单,促有效阅读”课例研究中,先就主题分解三个课堂观察点:“助学单设计解读、助学单效果呈现、怎样在助学单中渗透阅读方法。”将教研组成员按年级组分成三组,每组认领一个观察点。主题评课时小组讨论后,以”招贴画“的方式展示评课(如下图)。

(三)专家引领:主题的互动从肤浅到深刻。教研组活动策划中如何围绕主题进行理论的有效指导?我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主题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教研活动从实践到理论,从肤浅到深刻。如在区级小课题《故事引领,发展中低年级学生语言》的引领下,围绕“故事引领,发展语言”这一主题进行学期教研活动时,邀请区教师发展中心董晓群老师做《阅读,让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课外阅读指导专题讲座,对课题组老师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利用故事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有深层次的指导,这样的理论指导无疑是“及时雨”。又如区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面临“中原期”――阅读练习的设计如何推陈出新,指向阅读能力?课题组又请来董晓群老师做《课堂练习: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快捷键》专题讲座。董老师从教材的独特解读,对阅读课现状归因的透彻分析,到课堂练习设计的精辟论述都让人耳目一新。把脉课堂练习设计,聚焦阅读能力的提高,提出七个“指向”,从理论高度到实践操作深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范例或可操作的方法。专家的引领使主题教研活动从实践走向理论,又将理论运用实践中验证。

(四)中期汇报:主题的互动从零乱到整合。借力课题研究的主题式教研组活动不仅有针对性的研讨主题,最重要的是主题研讨始终是教师自发、自觉的研究行为。如果举行课题中期汇报活动时,教研组就会精心策划研讨活动,整理前期研究的相关资料,盘点研究成效。如课题《故事引领,发展中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教研组活动展示了精品课例,在同行的互动评课和专家点评中提炼出故事引领,发展语言的简约策略:1.凭借故事“语言链”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2.寻找故事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3.探索文本与语言的“撞击点”,发展学生语言。这样主题研修具有层次性的提升。

四、提炼研究成果,促进主题的延续与突破

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教研组的研修主题在同伴互助中得以延续和突破。如在提炼品德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地理素材”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修主题从“积累素材,服务课堂”延续到“巧用素材,服务课堂”,又延伸至“运用现代技术,优化素材呈现方式”。又如我校高段语文组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将原来的研修主题“优化练习设计,提高阅读实效”延续为助学单设计的专项研修。

总之,课题研究背景下的主题式教研活动,主题研讨有计划、有成效、有突破、有跟进,解决教研组活动主题针对性不强、缺乏连续性和生成性等问题,我校的校本研修逐步走上主题式教研组活动的“轨道”。同时主题式教研活动助力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走出无过程或过程不扎实的哑铃状态,促使我校课题研究成果的精品化和具有连续性特色。

参考文献: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日式餐具设计 符号互动论 用户体验 情景体验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26-02

前言

日本餐具设计表现出很多东方美学的特征,通过个体之间互动表现的更加多元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日式餐具中东方美学的展现不仅无法回避全球化浪潮,相反,还需要紧紧抓住全球化的大好时机,注重设计带来的生活方式、情感价值和美学价值。借助符号互动论核心观点的运用,启发设计师用独特的视角,从不同角度审视日式餐具设计的微妙变化,通过细腻和用心的观察,挖掘其背后的含义,设计出更贴近用户内心需求的餐具。

1 符号互动论在餐具设计中的现况与趁势

在符号互动论发展的过程中,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乔治.赫伯特,米德(Mead,George Herbert),他以哲学家的身份而成为符号互动论之父,其演讲和学生的笔记被后人收集出版,逐渐形成了符号互动论。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符号互动论并没有局限的解释某一种饮食文化现象,而是从五个方面去描述餐具设计案例,通过大量现象的积累了解背后的内涵。

在日本饮食文化中,餐具的设计十分讲究,不仅表现出种类丰富,用途明确,物尽其用的特点,还表现出对应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特性。在未来的日式餐具设计中,符号互动论将通过五个方面辅助日式餐具进行分类,从不同的方面分析日式餐具设计的特点。

日式餐具作为日本饮食文化现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符号,其表象是丰富和复杂的。符号互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日式餐具设计,产生不同的理解,利用分析的结果改善设计,进而对未来的日式餐具设计造成一定积极的影响。

2 日式餐具设计中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及影响

站在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日式餐具的设计需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2.1 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论关注的对象是社会互动、社会动态以及社会群体所做的社会活动。作为社会互动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之间,也可以是群体之间。日式餐具的设计通过个体之间的行为影响别人,同时也受到别人的影响,通过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持续互动行为影响日式餐具设计。

2.2 思维

人类不止通过个体之间来互动,同时还有个体自身的互动。对于日式餐具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之间互动的影响,但是他们的思维产生于其自我思考当中,此时,个体自身的思维显得更为重要。

2.3 定义

人类并没有直接去感知周遭的环境,而是定义其所在的环境,并通过思维对餐具下定义。日式餐具的设计也是通过这样综合的定义呈现出其特点。例如:当谈到“日式餐具的设计是朴素的”的时候,往往说的是所下的定义。在符号互动论当中,人类所做的餐具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来自于餐具原本的样子,而是来自于如何定义餐具。

2.4 当下

人类如何去行为基于的是当时所处的环境,当下所处的环境产生了当时人类的行为。当下所处的环境包括当时的互动,思维以及所下的定义。

2.5 积极的人

符号互动论中的个体,他们相互影响,拥有自己的思维,会下定义。在所处的环境中,人类并不是简单地做出回应,而是利用它并积极地与其互动。在日式餐具设计中,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年轻、有活力、朝气蓬勃,积极的面对每天的生活;他们相互影响,同时拥有自己的思维,根据自身的要求,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现况;他们思维更加开放,对新鲜事物的容纳性也更好,专注于把当下的生活过好,寻找自己的日常之道,人作为其中主动的参与者,自然是最为重要的原则。

例如:从前有个农夫,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邻家小孩,留心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表情、言谈都像是偷斧子的。在他眼中,小孩的举动无不像偷斧子的人。几天后,农夫在山谷耕地挖出了斧子,再观察邻居家小孩,言谈举止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失斧疑邻》的故事,巧妙地描述了符号互动论的五个基本原则。

符号互动论五个基本原则相互关联,综合影响日式餐具设计,如表1。

在使用日式餐具时,它那极具通用性和耐用性的设计使用户产生情感依赖,并在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通过大脑产生具体的、可以被描述和表达的思考。当人们看到日式餐具时,往往会被它本真、素朴、平静的特点所吸引,它的魅力不是强烈色彩的倾述,而是经过思考娓娓道来的温暖。日式餐具的设计更多通过人“心”的沟通,产生更多的思考,个体自身的思考使得日式餐具更加耐人寻味。

日式餐具长期汲取外来设计的精髓,通过与自身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折中主义设计现象,使得日式餐具设计在保留了本民族特征的同时,通过反思和突破与国际接轨。例如:现代牙签最早由美国人大量生产,那时的牙签是两头可剔的细签,在使用之后便被丢在桌子上,既不卫生,也十分浪费。日本设计师经过反思,设计出尾部可以折断的牙签,如图1。

3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日式餐具设计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百废待兴的日本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一改当年的风貌。餐具设计作为70年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与日本文化融合后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在日本,禅宗文化、佛教以及基督教相互融合和影响,使日式餐具在设计上呈现出典型而浓郁的东方风格,同时又符合现代社会,向人们展示着其清寂、纯粹、涩甘的精彩。借助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从不同类别面向讨论日式餐具的设计方法。

3.1 文化、家居风格的限定

餐具作为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受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特定的样式,同时也成为特定文化的缩影。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具已不再仅仅以实用为目的,它在感性层面的价值越来越为人所关注,造型各异、功能丰富的餐具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迎合了不同家庭的家居风格。日本是一个包容性很高同时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最终可以形成自己鲜明文化特征的民族。餐具与日本饮食文化相互交融后,诞生了独具特色的日式餐具。

3.2 功能、材料、色彩的选择

日本餐具设计以其“含蓄性”和“朦胧性”的设计风格,产生了宁静优雅之感,同时还赋予了餐具人文情怀,使得日式餐具备受世人的关注。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日式餐具的设计很自然地表现出了本真、素朴、寂静、谦逊、低调、平常等特征,这些特征的表现离不开其材料、色彩的运用。正是因为这些独树一帜的特征,使得日式餐具设计在国际上获得很多美誉。

3.3 需求、人群的确定

日式餐具作为日常用品成为人共同生活在每一天的伙伴,依靠的就是平和。日式餐具在设计之初就很好地抓住了用户的需求,其设计简洁、纯朴、自然,通用性和耐用性极高,在日常生活中不暄宾夺主,安静地等待用户去使用,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3.4 价格、市场的定位

不同人群的定位,不同材料、工艺的运用,不同功能的设计带来不同价格。功能丰富、新材料的运用必然导致日式餐具价格的水涨船高,反之,相对传统材料和成熟工艺而言,生产成本便会相对较低。与此同时,日式餐具设计通过新的功能设计,并运用到传统材料之上,也同样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综上所述,将日式餐具分类,如图2。四个象限代表四个分类维度,每个区域都有其最值处,并且象限之间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在日式餐具设计中可以发现很多设计之间都有设计师用心之处,有联系,有反思,有考量,最终通过大量设计积累,形成日式餐具设计。

4 符号互动论对日式餐具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少平原的国家,自然资源相对稀少,受到地理与气候因素的影响,自古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世界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克制的民族文化特点,进而表现在了饮食文化上――“精食”现象,并出现精巧的日式餐具设计。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给人带来了一颗浮躁的心,长时间的情感积蓄和压抑,导致了最终的情绪爆发。因此,在“精食”现象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开始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日式餐具通过相应价值观的导入,让更多人关注日本“感心”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大众化的价值观下,大家聚集到了一起,并且通过互动最终找寻适合自己的生活态度。日式餐具作为日用品,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下,其设计表现出的是本真、朴实、低调、平常等一系列的特点,在不经意间为人们的心灵注入了温暖和快乐,自然受到追捧。

日式餐具设计作为―种饮食文化现象,通过符号互动的视角观察日式餐具设计,会看到不同的结果,感受到不同的体验。如图3所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比萨斜塔,它倾斜的角度是不同的。透过不同视角观察日式餐具设计也会有新的发现,从一定的程度上对餐具设计做出了贡献和影响。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高职 计算机网页设计 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育教学新理论的不断提出,教学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主要因素。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而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才能做出回答。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与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背景和教学环境相符合的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包括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因此,教学过程中四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结构形式就是教学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兴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思路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自已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其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二、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活动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本文以活动理论作为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设计的指导框架,依据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和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本文构建了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活动教学设计模式。

三、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活动教学设计模式分析

在这一模式中,整体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一)活动前(学习活动的分析与设计)

活动前主要分成两个阶段:

阶段一:学习活动需要分析阶段

阶段二:学习活动任务设计阶段

1.阶段一:学习活动需要分析阶段,主要包含:学习目标的制定,活动要素的分析

(1)确定基本的学习活动目标。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目标导向性,教师在教学开始前,提前进行学习活动导向性设计,即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活动的思路及方式等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并提出相应有效的策略和建议。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目标是指导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准则。在分析时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院的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基本的学习活动目标。根据《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自身院校各自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衡量学习目标的支撑点,明确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进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目标的制定做准备。

(2)活动要素分析:指对活动主体(学习者)、活动客体(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的分析。

2.阶段二:学习活动任务设计阶段,主要是学习活动系列设计,本阶段的设计分为学习活动任务设计、学习环境资源设计和学习活动规则的设计。

(1)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活动任务的设计是学习活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学习活动任务指的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完成的具体事项或主题。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时要把《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与学习者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在活动中既掌握了计算机网页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将其加以运用解决实际中的网络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学习活动形式的选择问题。

(2)学习环境资源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的选择、收集和整合。教师进行学习活动环境的设计时,就是为学生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网络上的有关的学习资源并寻求探讨交流的专家、老师和伙伴。

(3)活动组织规则的设计。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应该共同遵守的必要行为规范构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规则。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复杂多面且多维度的动态过程,既有学习者个体的活动,同时又有小组与集体的活动,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二)活动中(学习活动的实施)

在实施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将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任务方案进行实施,将设计方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各种信息资源。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设计方案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动,但基本思想保持不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记录学习者的各种反应,对学习者的反应给予及时必要的评价,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三)活动后(学习活动效果反思)

活动后不等于我们学习的结束,我们在活动后还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汇报与展示学生学习活动成果,二是进行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反思。

1.汇报与展示学习活动成果

学习活动成果的汇报与展示主要是汇报与展示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项目与学习活动任务的情况。一般由各个小组或个人进行演示与汇报,师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分为教师教学活动反思和学生学习活动反思两个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反思是指教师依据评价原则,按照规定的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主动对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工作等作出评价的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反思表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过程肯定学习中的成功之处,找出学习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四、结束语

通过对某职业学院《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将活动教学应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与传统教学相比,活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学习活动为中介,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单一局面,学习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表明,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5).

[2]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