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1篇

如何有效地预防、最大限度地消除地灾隐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建网络、强预警、重防治,充分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能,开展了一系列实打实的工作,在“预防、应急、治理”3个环节奏响地质灾害防治“三部曲”。

预防:简易评估,搬迁避让

在株洲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中,切坡建房已成为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村民无疑要为这一巨大的损失“买单”。

眼睁睁地看着村民辛苦一辈子的成果毁于一旦,甚至无家可归,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备感焦急。为此,他们有了一个让村民能够“花小钱,办大事”想法,并于2013年在芦淞区、炎陵县试点,免费为村民开展建房简易地灾评估。

自己新房子就要建好了,家住芦淞区五里墩乡新庄村的易英明高兴的同时也多了份踏实,他不用再担心滑坡会对房子造成危害。

2013年7月,易英明选址建房,地质灾害专家对其选址进行了踏勘,结果发现易的新房选址距离边坡太近,而且坡度较陡。

于是,专家建议易英亮放坡时,不能从上往下一刀切,而是要逐级放坡,并在山顶挖排水沟,对坡脚进行支护建挡护墙;同时,将选址往外移至安全距离。最终,易英亮按照专家的建议建采取了措施。“虽然前期投入大点,但以后住得安全、住得放心,值得。”易英亮说。

据悉,以炎陵县为例,全县已查明的167处重大地灾隐患点中,就有35处是由于切坡建房和选址不当造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大,点多面广,且治理难,因此,开展村民建房简易评估非常必要。

2013年的试点工作,共审批村民建房285户,其中采取简易评估的37户,经专家现场踏勘、不适宜建房需另行选址的2户,另有3户专家提出了防治指导意见,有2户按专家意见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户27人生命安全,避免约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国土资源部门还开展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2011年至今,株洲市对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水东村、船形乡新生村共70户地灾隐患实施避险搬迁,对茶陵县枣市镇东岭村共55户整体搬迁。

该项工作避免村民经济损失,投资效益比在1∶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维持了现有的生态平衡,节约集约了土地,改变了农村居住村容村貌,改善了居住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产生活设施。

同时,这项工作也切实消除了受灾害威胁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了受灾害威胁周边群众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全面摸清株洲市地灾实情,国土资源部门计划投入资金800万元,开展1∶50000地质灾害祥查。目前,茶陵县、炎陵县已完成,预计该项工作将于2015年全面完成。

应急:群测群防,预案周全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做好应急处理。

2013年4月,因连续降雨,株洲市石峰区石峰头社区石峰头一村4、6栋房屋后出现滑坡。

该滑坡造成安全隐患重大。4、6栋有居民72户,居民约300人。滑坡前缘距4、6栋北墙约3米,且滑坡体坡脚处有煤气管道通过。若滑动面受雨水浸泡,滑坡体随时可能下滑,将造成煤气管道破裂引起煤气泄漏和爆炸,同时,山体滑坡有可能冲垮4、6栋房屋。

滑坡发生后,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专家现场调查并出具了调查报告,制定应急预案。从自有资金中拨出10万元用于应急处置,向居民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在滑坡坡脚堆放沙袋防止滑坡继续下滑,立警示牌和警戒线等,并迅速进行治理。

近年,株洲市不仅规范和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制度,制定了应急预案,而且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制度。

据介绍,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已相应设立了地环科(股)和地质环境监测站,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均组建了应急队伍。建成了市―县―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人员达到500多人,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

还成立了由省、市、县三级100多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构建了组织指挥、群防群测、技术支持三方稳固的组织支撑体系,确保了“隐患早知道、险情早发现、灾害早预防、应急早准备”。

特别是在2013年汛期,市国土资源局形成了排查、巡查、复查常态化,汛期24小时值班,同时会同市气象局地灾气象预警会商报告9期,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治理:拯救空灵寺,保护炎帝陵

地质灾害治理,拯救了千年古刹空灵寺。

空灵寺位于天元区雷打石镇,地处湘江之滨,空灵岸陡壁下,依崖而建,故名空灵寺。古有“观音射箭镇九狮”的传说,故此寺亦称观音岩。空灵寺历经千载,堪称千年古刹。

空灵寺所伴的陡崖,为白垩系砂砾岩,砂砾岩为泥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弱,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和风化,岩体裂缝逐渐加大,随时可能造成危岩崩塌等灾害;加上寺内道路修建、寺外挖石填坝等活动,增加了大量人工裂隙和危岩体,随即构成一个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空灵寺崩塌群体。

该隐患点直接威胁的房屋有3栋,价值4500万元以上,并直接威胁寺内人员、香客、游客的生命安全;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行彻底的治理防护,已经刻不容缓。

2012年空灵寺塌群治理工程启动,总投资742万元。克服重重困难,今年该工程全部完工,彻底根治了寺庙内危岩崩塌的问题,确保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及游人生命财产安全,对寺庙宗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条件,对保护名胜古迹和发展名胜旅游作出了贡献。

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炎帝陵)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保护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水东村和炎陵村48栋居民房屋、市学生实践教育学校的财产、群众生命安全。目前工程完工已两年,运行良好,使日均1500余游客及陵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免受威胁,学生能正常教学,居民能安居乐业,保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利于社会稳定,社会效益巨大。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2篇

二、适用时间和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年和灯饰亮化期间(年2月6日—3月17日)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降雪霜冻、火灾爆炸、踩踏事故、森林火灾、公共卫生事件、地质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

三、领导机构

成立和灯饰亮化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区应急指挥部”),区政府区长张国一任总指挥,各副区长、区委政法委书记和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区人武部、预备役三团、公安分局主要负责人任副总指挥,区委宣传部、区经济委员会、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分局、区执法局、区建设局、区农林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九州管办、区环卫局、市政环卫所、区疾控中心、区医院、质监分局、消防科、交警大队、河北交警大队、交警大队、东岗交警大队、燃化集团、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供电公司、24个街道办事处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信息上报、应急处置和综合协调等有关工作,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办公室

四、责任主体和职责

区应急指挥部是全区及灯饰亮化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最高领导、议事和协调机构,区应急管理办公室为其具体协调执行机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承担相应工作。

(一)区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在我区行政区域内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研究部署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各街道、各部门做好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决定启动和组织实施本预案;根据需要商请辖区驻军、武警部队组成救灾抢险队伍,参与应急工作;向市政府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工作有关情况。

(二)区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协助区应急指挥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责协调和督促各街道、各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负责做好下情上报和上情下达,向区应急指挥部和市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向成员单位传达省、市和区应急指挥部有关重大突发事件的批示和要求;负责对全区应急处置队伍、应急储备物资、应急疏散场地的管理和调配工作,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期间指挥、处置、监督等工作。

(三)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期间做好应急职守工作。公安分局负责现场警戒保卫、现场封锁、案情调查、人员疏散、现场秩序维护和爆炸事故的调查等工作;区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区经济委员会负责农村道路维修;区民政局负责救灾物资保障与善后相关事宜;区财政局保障救灾资金;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地质灾害监测与处置;区执法局、区建设局配合消防等部门进行消防救灾工作;区农林局负责灾害处置中林区管护和农作物保护;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区医院负责伤员救治和疫情防治;区环保局负责环境监测;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安全生产相关工作;区环卫局、市政环卫所负责道路环境卫生维护等工作;质监分局负责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等相关工作;消防科负责调集消防队处置火灾、被困人员解救等险情处置;各交警大队负责辖区交通疏导与管制;燃化集团负责燃气管道的抢险与燃气的供应等相关工作;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负责相应的通信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及临时性通信设备的架设;供电公司负责供电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维修;九州管办和24个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灾害事故发生时的人员疏散、现场警戒、基本信息上报等协助、支援、保障相关职责工作。

五、信息上报渠道和时限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街道、各部门要立即向区政府值班室电话报告,最迟不得超过30分钟,在事发1小时内上报书面信息,并做好后续信息的上报工作。各街道、各部门信息报告要做到准确及时,内容包括事件种类、性质、发生原因、时间、地点、危害因素、范围、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已采取的措施及相关建议等。区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向市应急办上报信息。涉及或影响到我区行政区域以外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区政府要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有关市、县(区)政府,同时报告市政府;有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伤亡、失踪、被困的,或可能影响到境外的,区政府要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征求处理意见,及时处理。

六、具体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和各自职责

(一)降雪霜冻灾害。灾害发生后,由区环卫局、市政环卫所牵头,各街道配合及时清扫道路积雪;如有造成人员伤亡的由区卫生局负责伤员救治;各交警支队负责指挥疏导交通、处置交通事故;区经委负责农村道路维修;区农林局、两山指挥部、涉农街道负责做好树木、农作物防冻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区民政局和各街道负责救灾物资发放、受灾情况统计等工作;区财政局做好救灾资金保障;区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工作。区应急指挥部根据先期处置情况,进一步部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级别启动《市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向市政府上报。

(二)火灾、爆炸事故。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由消防科牵头,区安监局、质监局、公安分局、辖区街道配合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同时立即上报区应急指挥部;如有造成人员伤亡的由区卫生局负责医疗救援、伤员救治与转移;辖区派出所、街道办负责事故灾害现场警戒保卫、人员疏散;交警部门负责事故路段的与疏导;消防、安监、质监部门要做好险情排查,防治次生灾害发生;区民政局和辖区街道负责做好现场救济、救灾物资发放,受灾情况统计等工作;区财政局做好救灾资金保障;区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工作。区应急指挥部根据先期处置情况,进一步部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级别启动《市重特大火灾及事故灾害应急预案》,并向市政府上报。

(三)踩踏事故。踩踏事故发生后,由公安分局牵头,区卫生局、辖区街道、执法局、消防科等部门负责开展应急处置,并立即上报区应急指挥部;如有人员伤亡的由区卫生局负责医疗救援和伤员救治与转移;公安分局、辖区派出所、街道办负责事故现场人员疏散、秩序维护、劝解疏导与警戒保卫;消防科负责协调消防特勤解救被困人员;交警部门负责事故路段的交通疏导与管制;区民政局和辖区街道做好应急救援、受灾情况统计等工作;公安分局做好事件的调查;区财政局做好救灾资金保障;区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工作。区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现场先期应急处置情况,进一步部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照级别启动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并向市政府上报。

(四)森林火灾。灾害发生后,由消防科、森林公安部门牵头,区两山指挥部、农林局、辖区街道积极配合,协调市消防支队全力做好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和林区居民疏散工作,要确保扑火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如有造成人员伤亡的由区卫生局负责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森林公安机关进行森林火灾案件的调查查处工作;区民政局和辖区街道做好受灾情况统计等工作;区财政局做好救灾资金保障;区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工作。区应急指挥部根据先期处置情况,进一步部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级别启动《市重特大火灾及灾害事故处置预案》,并向市政府上报。

(五)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局牵头,区疾控中心、公安分局、辖区街道立即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预案进行紧急救治,做好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要及时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类型、疫情灾害程度等信息与数据,并立即上报区应急指挥部。由公安分局和辖区街道负责封锁疫区,卫生、疾控、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做好疫区的人员救治、疫情防疫与控制、治安、维稳工作,财政做好救灾资金保障,区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区应急指挥部根据先期处置情况,进一步部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级别启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向市政府上报

(六)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后,由国土分局牵头,公安分局、消防科、区执法局、区环卫局、区建设局、区卫生局和辖区街道积极配合进行应急处置,并立即上报区应急指挥部;如有人员伤亡的由区卫生局负责医疗救援、伤员救治与转移;辖区派出所、街道办负责事故灾害现场警戒保卫、人员疏散;交警部门负责事故路段的管制与疏导;国土分局负责协调专家对灾害原因进行调查,防治次生灾害发生;区民政局和辖区街道负责做好现场救济、救灾物资发放,受灾情况统计等工作;区财政局做好救灾资金保障;区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工作。应急指挥部根据先期处置情况,进一步部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级别启动相关专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向市政府上报。

(七)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由区安监局牵头,消防科、区质监局、辖区街道、派出所与事发单位负责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并立即上报区应急指挥部;如有造成人员伤亡的由卫生局负责医疗救援、伤员救治与转移;辖区派出所、街道办负责事故灾害现场警戒保卫、人员疏散;交警部门负责事故路段的与疏导;安监、质监、消防部门要做好险情排查,防治次生灾害发生;区民政局和辖区街道负责做好现场救济、救灾物资发放,受灾情况统计等工作;区财政局做好救灾资金保障;区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工作。区应急指挥部根据先期处置情况,进一步部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级别启动《市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并向市政府上报。

(八)灯饰亮化安全事故。在灯饰亮化期间,要严防由灯饰亮化引起的火灾爆炸、大面积断电、人员踩踏等安全事故。灯饰亮化安全事故发生后,由区城管办牵头,消防科、公安分局、区执法局、辖区街道、电力部门、派出所配合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并立即上报区应急指挥部;如有造成人员伤亡的由区卫生局负责医疗救援、伤员救治与转移;公安分局、辖区街道办负责事故灾害现场警戒保卫、人员疏散;交警部门负责事故路段的与疏导;电力部门负责做好电力设施抢修;电力、消防部门要做好险情排查,防治次生灾害发生;区民政局和辖区街道负责做好现场救济、救灾物资发放,受灾情况统计等工作;财政做好救灾资金保障;区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工作。区应急指挥部根据先期处置情况,进一步部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级别启动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并向市政府上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3篇

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责无旁贷,地质环境管理更是大有作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地下水监测和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无一不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然而,在整个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当前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一是法制建设滞后。国土资源管理五大领域(土地、矿产、海洋、测绘、地质环境),目前只有地质环境没有立法。二是投入严重不足。地质环境管理不像土地、矿产管理一样,不仅不能给各级财政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且还需要各级财政大量投入。三是基层管理薄弱,基础工作不牢。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地质环境管理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来之不易。

地质环境是人类居住的环境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各类建筑的工程基础。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地质环境的强力支撑。为提高地质环境安全保障程度,促进人与地质环境和谐相处,当前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要着力抓好“四点”。

着力突出“亮点”,打造生态“名片”

地质公园集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修复、地学生态重建、地质科学普及、地学旅游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开发特色产品、增加当地居民就业、促进文化建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对地质遗迹及其依附的“青山绿水”进行积极保护,并加以合理利用的地质公园建设,克服了传统模式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能两全的困境,与生态文明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地质公园是地质环境工作中一个耀眼的“亮点”,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新的发展模式必然带来新的机遇。目前,衡阳市有常宁庙前、南岳两家省级地质公园。对这两家公园,我们要完善建设、加强管理、提质升级(部级),使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地质遗迹依附的山更清、水更绿,所在地区的业更兴、民更富,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

着力消除“暗点”,修复矿山生态

长期以来,由于普遍存在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倾向,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地貌破坏和生态退化。据初步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市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的土地达1834.52公顷,其中林地736.91公顷,未利用地或居民建筑用地593.77公顷,耕地335.46公顷;废渣堆放地486处,累计积存量6794.77万吨。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暗点”。

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矿山环境恶化趋势迫在眉捷。实现矿山环境“不留新的暗点,消除旧的暗点”,一要明确责任。对新建、在建和生产矿山,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同时,要强化地方和部门的监管责任。二要加大投入。对责任主体灭失的废弃矿山和历史遗留问题矿山,申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逐步治理;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理。三要创新机制。包括提高采矿权准入的环境门槛,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稳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对重要矿业遗迹通过建立国家矿山公园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抢救。

着力防堵“漏点”,保障人居安全

衡阳市是一个地质灾害相对多发区,并具有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据《衡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全市查明已发生地质灾害的灾害点39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528处,高易发区10个、重点防治区8个,受灾害威胁的群众3.4万余人。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只要有隐患在,灾害就随时可能发生。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居安全,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隐患不放,抓住“漏点”不放,对隐患进行“查、防、治”。“查”,就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做到隐患不漏查。“防”,就是实行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群测群防,及时躲避地质灾害;同时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防止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做到隐患及灾害不漏防。“治”,就是对无法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对工程治理投资大于搬迁避让投入的,则实施搬迁避让,做到该治的隐患不漏治。

着力弥补“空白点”,拓展服务领域随着国土开发利用强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地下水的过量开采,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潜伏着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并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显露。然而,这一问题在许多地方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地质环境工作应及时调整思路,填补空位,超前部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的勘查、评价、监测工作,并加强监管,研究区域地质环境容量,提议开发建设总体规模,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地质环境保障。

同时,要按照十提出的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大力引导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据初步估算,全国主要沉积盆地距地表2000米以内储藏的地热能,相当于2500亿吨标准煤的热量。然而,在许多地热富集地区,地热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衡阳市除耒阳东湖温泉得到小规模开发外,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为此,要积极组织推进衡阳市浅层地热能、地下热水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边坡 地质灾害 治理 技术

[中图分类号] U213.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88-2

边坡地质灾害通常包括各类型工程崩塌、滑坡、落石、以及岩土条件下的人工开挖边坡的支护、边坡环境保护以及水土保护等[1]。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经常遇见的一类地质灾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就会在整体上引起地质灾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分析了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现状、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以及对边坡治理的技术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应针对具体原因采取治理措施。

1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现状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始终坚持“一次性根治杜绝发生”的原则,要对灾害形成和发展做到充分的认识,它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而引起,最好的方法就是综合治理[2]。随着科技不断走向进步,产生了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从而得到普遍的运用并展现出较好的效果。根据资料显示,山东地区地质灾害点总数为2451处,这其中已经发生了1149处,潜在的威胁已经达到1302处。分布差别为:崩塌占全省的地质灾害总数的46.3%,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分别占24.6%、13.7%和9.8%,地裂缝为2.2%。

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在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在容易产生地质灾害与地质条件差的地段进行工程加固,以此来防治灾害发生,一般做法是加固、开挖或开挖加固同时进行,由此以来可以有效避免灾害发生。山东地区岩性分布特点基本为:碳酸岩、侵入岩、变质岩和松散岩石等,在此岩石和地貌特点使用小锚孔注浆方法,可以对边坡滑动带进行加固,这种技术具有方便施工、工作强度低以及机械化等特点,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提倡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

据资料统计,山东地区灾情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其中,小型占地质灾害占总数的81.6%,中型占11.7%;大型,特大型分别占4.5%和2.2%。针对此种现状并就边坡地质灾害的技术展开深入研究[3]。

2.1混凝土喷射加固技术

在边坡表面处理上可以选择混凝土喷射法,该法能有效封闭岩土体,避免岩土风化和剥落,还可以增强岩土的强度。在喷射混凝土时,可以和锚杆进行结合使用,主要使用范围主要包括:第一,容易风化、强度低、性能差的岩土边坡;第二,风化严重、小型坍塌、碎落且坚硬的岩石边坡;第三,爆破后范围破坏大量超薄的岩石边坡。

2.2锚杆加固技术

实施锚杆加固边坡,其主要目的是将不稳定的结构或者岩体稳固在岩体层中,并使它们互相链接,进而传递拉力和剪力。锚固结构主要有锚具、台座、承压板和支挡结构等组成。此种方法在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中值得提倡和使用,能起到明显效果,为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3注浆加固技术

利用注浆等加固边坡技术,是在压力是作用下,通过注浆管道注入岩体的裂缝当中。进而将碎裂的岩体凝固,将岩体凝固成一个整体。此种方法降低了堵塞地下水通道、增强了岩石的强度、减小地下水的破坏力度。此种技术能够针对山东边坡地质灾害的特点起到了相应的防护和治理作用,并且此种方法设备少、工艺简单、可以有效实现封水的目标。

2.4柔性防护网技术

柔性防护网系统,是以高强度的柔性网作为主体,通过覆盖与连接两种方式防治一切地质灾害,是比较新型的防护技术。按照边坡柔性防护网的功能作用方式以及结构形式可以划分为主被动防护系统。主动柔性防护系统通过张拉绳与锚杆增加张力绳网,有效避免发生碎石的现象;被动柔性防护网则由钢丝绳网、铁丝格网、支撑绳、锚杆、工字钢以及底座等组成。其作用可以减少最短工期、劳动力进行安装与维护工作,在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中可以充分得到采纳和应用。

3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3.1有利于提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水平

一般而言,边坡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从而会导致一系列灾害的频发,基于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必须要在治理技术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不进行处理就会引起整体性的地质灾害,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工作,要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探析和研究,指出分析研究边坡治理技术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应针对具体原因采取治理措施,能有效提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水平。

3.2有利于形成边坡地质灾害治理预警机制

针对边坡地质灾害形成的特点和现状可以进一步得知,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这也是导致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边坡地质灾害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有效的可行的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边坡地质灾害预警机制,这将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带来新的极大便利,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与此同时,该预警机制的形成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均实现了充分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边坡地质灾害是在一定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防护和治理上也具备区域性特点。通过本文对边坡地质灾害的探讨和分析,明确了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现状,分析和研究了边坡地质害治理的技术,理解了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必要性,并指出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在于边坡治理技术。由此,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护和治理打下坚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琪亮.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和分析[J].山西建筑,2014,15:86-88.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路基;灾害;防治

1 引言

路基施工是整个公路施工中关键环节之一,同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决定公路质量的必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越来越快发展,人们对公路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越来越多的公路问题也频繁出现,特别是在公路修建过程中的地质灾害,轻者会增加了施工难度,严重的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公路路基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概述

公路路基突发自然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种。这四种灾害往往是群发的,降雨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其分别具有以下特点:(1)滑坡。 滑坡在公路工程中比较容易产生,在重力作用下,斜坡上的岩体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 这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由其他地质灾害而引发的。 (2)崩塌。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受到重力作用,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或者滚动堆积在坡脚。如果在公路中出现崩塌,不仅阻碍公路的正常通行,还给事后处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重者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外在原因造成的,对公路的伤害较大。它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表岩、土体向下陷落形成的塌陷坑。(4)泥石流。 泥石流常发生在山区公路建设中,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洪流,夹带大量的固体物质,如泥沙、石块等。据统计,贵州省干线公路的地质灾害(含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切坡)共计有301处。

3 公路路基常见地质灾害的预防

面对公路路基中常见的地质灾害,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逃离险区。 下面就提出了一些灾害预防措施。

3.1 滑坡的预防

滑坡预防基本方法有:(1)消除或减轻水对诱导滑坡的影响;(2)改变滑坡外形、增加滑坡的抗滑力;(3)改变滑带土石性质,阻滞滑坡体的滑动。 当发生滑坡时,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还有很多,比如设计截水沟或泄水洞,这样可以较好的排除地下水,防止泥沙流入淤塞排水孔道;利用树木或草皮的根系吸收地表水分,在山坡上适当种植可以有效排除地表水;为了确保建筑物基础的稳定,可以采取减重或修建支撑物的办法,以达到增设滑坡体重平衡条件的目的。

3.2 崩塌和地面塌陷的预防

安徽省S209和G105境内段公路典型灾害边坡均为土夹石及强风化岩质边坡,普遍存在坡面坍塌、岩质边坡崩塌,坡面较陡,部分坡体稳定性差等特点。对于崩塌和地面塌陷的预防,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考虑改道绕线,以对付塌方规模

较大且难以根治的状况;截断地下水流,使塌方体干燥并排出地下水;采用种植植物或铺砌石块的方法加固边坡,以增强其受冲刷的能力;设置挡土墙增加边坡的支撑力,增强坡体的稳定性,以防止土体塌落。

3.3 泥石流的预防

在预防泥石流灾害时,需要采用草皮等材料,设置支撑物,如挡土墙、石砌支柱等,设置排水系统,如排水沟、泄水洞等,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坡面荷重,加固边坡,还能够减缓水流对山坡的冲刷作用,使土层干燥,确保坡面有一个牢固的防护体系。

4 公路路基常见地质灾害的治理

4.1 崩塌滑坡的工程治理

崩塌滑坡的工程治理有五部分。(1)查明崩塌滑坡的险情状况,包括性质、成因、变形机制、边界、规模、活动状况、稳定状况及危险程度;(2)参与计算评价的有关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及水文地质条件;(3)危害程度,包括可能遭受危害的人、物、设施的位置、规模、价值及可迁移程度;(4)影响治理工程实施的自然条件(地形、水源、天然建材等)及社会条件(交通、能源供应、劳工等);(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XX地方路基灾害类型主要有沿河路基水毁,滑坡,崩塌,路基冲断等。S304桂平至苍梧段位于桂平市境内,该路段崩塌滑坡较为频发,调查后发现由于路线沿线水田较多,水系发达,水源丰富,每逢汛期公路两侧均被洪水淹没,从而经常会导致崩塌滑坡。 查明原因后根据引发事故的条件很快便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方案经济效益以及可行性通过核实后,很快便解决了桂平至苍梧段的路基灾害问题。

4.2 泥石流的工程治理

泥石流的工程治理,需要开展泥石流区的专门性地质调查研究,查明泥石流沟固体物源、水源和地形等形成条件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划分各泥石流沟的危险程度。对危害性大泥石流沟谷,应进行生物、工程防治。

5 加强对公路路基灾害防治的研究

5.1 查明灾害险情

查明灾害险情是防治公路路基灾害的首要条件。 公路路基灾害防治是一项特殊工程,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之前,要明确地质灾害险情的存在,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控制地质作用,改造地质体系,加强工程总体布置、结构设计、施工要求等的控制力度。 此外,还要在公路工程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科学预测地质灾害险情的发展,根据地质剖面分析地质作用的性质、原因、变形机制、边界、规模、活动状态、稳定状况、危险程度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如地下水及气候状况,地震情况等进行正确评价。

5.2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严格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对公路边坡及后山斜坡的巡查和监测。可采取悬挂“警示牌”、布置监控等措施,作一定程度的预警预报。对于即将到来的灾害,要有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同时,还需要根据天气以及即将到来的强对流天气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设置警示标志,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重大险情地段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等,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要多种植树木,降低地质灾害的侵袭。

5.3 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

凡参与公路工程建设的业主、监理、施工及运营养护各方,都要普及地质灾害知识,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使他们能够准确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从而在面对地质灾害时,能够临危不乱,采取正确的预防治理措施,保证公路路基的质量。

6 结语

公路路基灾害的产生往往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想控制好路基灾害,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分析,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切实保障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保证公路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刘素花。浅谈如何防治公路路基灾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2)

[2]齐洪亮,田伟平,李家春.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灾害特征及治理――以国道316线陕西境安康至汉中段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4)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6篇

连日来,细雨不断。永顺县永茂镇崔家铺金钩塔大山,云遮雾罩,灰蒙蒙一片。

“必须去看看,出事了就迟了。”张进东告诉自己。

年近花甲,皮肤黝黑的张进东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永茂镇永茂居委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十年来,他在大山中穿巡,呵护着山下镇上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进山的路崎岖蜿转,荆棘密布。他不时用柴刀砍掉路前的刺草,并驻足观测山中地表是否出现有裂缝,时而拉绳子,作标记……行进中,他全身衣服已经湿透,不时用衣袖拭去从头上流到脸颊的雨水。

今年,永顺县国土局实施了滑坡治理二期工程,张进东的工作强度小了许多。以前只要一下雨,即使是小雨,山体都会出现不同程度滑坡。此时,张进东就要鸣锣张罗乡亲们安全转移。现在,滑坡得到了治理,安全系数得到了提高。但是雨一下大了,张进东还得上山进行地质监测。他说,就怕万一。

铁肩担重任

永茂镇地处湘西州永顺县东南部,境内山高坡陡,溪涧交错,地表结构疏松,是地质灾害的频发区。 2003年7月9日,一场特大地质灾害袭击了这里。瞬间,镇上的交通、电力、通信全部中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毁坏殆尽。108栋房屋全倒或半倒,504栋民房受到地灾隐患的威胁,仅张进东居住的崔家铺组至舒家湾组那段不足1公里的地方,就有17人遇难,1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在7000万以上。

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张进东心里还是非常难受。确实,那场灾难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包括他在内的乡亲们心中。

为不让灾难重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下,一场轰轰烈烈灾后重建开展起来。张进东志愿加入灾后重建工作,为重灾户力所能及提供帮助,并主动请缨当起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员,担负起崔家铺组至舒家湾组地段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当时,他刚满49岁。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尤其是他所负责监测的隐患点涉及158户、726人,其中有留守老人和儿童。

忆及初衷,他说到:“作为一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尽的义务;作为农民,更不愿看到灾难再来。”

十年艰辛路

为尽快进入角色,张进东积极参加县国土资源局组织的地灾防御培训,努力掌握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灾知识和应急常识。每年汛期来临之前,他都全力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逐户上门登记各家各户的人口情况,填发张贴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测设安全转移路线,设定警示牌,画定安全转移线路标示,并将地灾防御手册一一送到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家中。遇到不识字的老人,他就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把学来的知识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直到他们弄清楚为止。

就这样,他用一句句话、一个个手势让乡亲们明白了什么是地质灾害,该如何辨认,怎样撤离才安全。在平时监测中,根据坡度高低、裂缝大小,张进东还创造出了“埋桩法”和“扯线法”观测险情,为减灾减损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

隐患点监测工作艰苦程度不言而喻。必须爬岩坎,穿刺蓬,走茅路,划破皮肉是“寻常小事”,摔过的跟头也是“家常便饭”。2004年5月13日,他爬到崔家铺后山监测地表裂缝埋的木桩,一不小心被野葛藤绊了个大跟头,从坡上滚下3米多远,手脚脸被野刺、芭茅和砂石划破了10多道口子,左脚踝骨摔成骨折,疼得无法走路。最后,还是儿子把他背下山送到了医院。事后,妻子和儿女坚决反对他再当地灾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员。但是,他丢不下山上那些牵着绳刻着印的木桩桩,放不下住在山下的父老乡亲,耐心地做家人的工作,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结果,不等骨折痊愈,他又爬上了山坡。

劝导疏散群众转移是件大事,再难也必须做好。2011年6月的一个晚上,天降暴雨,他带领群众转移到镇农贸市场,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89岁的老婆婆于金桂。于是,他再次冒着暴雨奔到她的家里,劝老人赶快转移。于金桂生死不依,生气地责怪他说:“一到大雨天你就喊我们跑,我都跑厌哒!”当时,他没等于金桂多说,背起老人就跑。次日天亮后,老人回到屋里,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茅厕被山上滚下的岩头砸得个稀烂,如果再偏点砸中了房屋,后果不堪设想。后来,老人逢人就夸张进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环境利用;工程地质环境;区域地质环境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7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5-019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5.096

地质环境就是人们生活中周围的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在出现变化的当下可能会导致一定地质灾害,对人们会造成十分严重危害。近年来,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地质灾害的防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有效措施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十分有必要。但是,地质环境同时也会产生有利影响,因而对地质环境的利用也十分有必要,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前社会的发展建设。

1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分析

地质灾害所指的就是在地壳自然运动作用下或者人为不合理作用下,导致土地有移动情况出现,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出现很大损失。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地质灾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课题,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公共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宏观方面而言,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不但要将地质灾害所存在的危险问题解决,同时还应当对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利用,从而使地质问题能够在根本上得到缓解。当前,社会上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这一点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就长远角度而言,更加关键也是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不但要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研究讨论,从而使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危害减少,同时还应当对有关地质减灾问题加强研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应当从两个方面出发,使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的利用两者实现有效结合,将保护与防治两个方面研究同时进行,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地质灾害的防治真正取得理想效果。

2 地质灾害防治分析

2.1 地质灾害现状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较长边界线,然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就灾害规模、强度以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而言,其受灾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相对比较严重。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生命安全有着十分严重的威胁,并且对灾害发生地区交通及通信也会造成很大威胁,对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会造成我国整体发展水平降低。因此,为能够有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政府在人力、技术及资金方面均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对于重大灾害地区应当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预测,从而使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均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社会能够得以和谐发展。

2.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2.2.1 地质灾害调查区的建立。就当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为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地质灾害,使由于地质灾害而导致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在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相关部门应当将地质灾害调查区建立起来,同时应当安排专业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地质地貌特征进行研究调查,从而对地质灾害发生进行准确预测,并选择相关紧急应对措施,同时应当依据地质灾害实际特点实行等级划分。在专业调查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研究之后,可对不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的时间频率及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并且选择有效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范,从而为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2.2.2 地质灾害警报装置的建设。为能够对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的防治效果更好进行分析研究,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应当注意设置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预警管理与预警技术,利用先进检测技术检测灾害,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对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及时采集,并且报告给有关部门,同时给予灾害报警预示,从而将解决对策及时给出,使发生灾害频率能够得以有效降低。

2.2.3 建立并健全搬迁机制。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发出灾害预警,有关部门应当对灾害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其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波及范围及其危险等级,若灾害波及范围比较广,并且其等级比较高,则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搬迁措施。有关部门应当对灾区居民合理安排,使其能够有组织地搬出危险区域,使其达到预先设置的安全区域,从而使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使地质灾害所导致损失能够有效减少。在地质灾害之后,依据受灾区域实际特点,相关部门应当注意适时合理灾后重建,应当使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对居住房间应当加强质量建设,从而使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2.4 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就当前形势而言,我国综合国力已经达到较强水平,当前经济水平及科学技术水平仍在不断发展,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可及时处理相关工作,合理进行相关各个方面操作。在当前建设灾害应急处理系统方面,其中心内容就是在严重地质灾害出现区域,在其居民服务方面应当选择先进技术,与当前人力、财力以及其资源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逐渐建立起来,并且不断进行完善。通常情况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应急处理技术体系、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应急设备,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可较快进行应急反应,尽快组织相关工作达到受灾区域,实施相关赈灾活动,从而使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地质灾害所造成损失能够得以有效降低,使受灾区域社会稳定能够得以较好维持。

3 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3.1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在地质环境利用方面,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入手点:

3.1.1 应当详细分析工程所处环境相关地质信息,同时应当详细分析周边地区地质影响因素,在对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中相关风险及风险类型充分了解基础上,能够有效实现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因此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可有效防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地质灾害出现。

3.1.2 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一点在地质灾害发生率降低方面也属于重要内容。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地质灾害发生方面,人为因素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利用工程地质环境方面,应当对人与自然资源之间有效融合加强重视,在实现该目标的基础上,在人们实行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使得与利用生态环境之间所出现冲突有效降低。

3.1.3 在工程地质环境利用体系构建过程中,不能只评估工程方面及地质方面安全性,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地质环境利用效果得以有效提高,相关工程建设人员应当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同时还应当分析工程地质安全建设过程中相关要求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从而使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得到保证,使地质环境利用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2 区域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在评价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方面,应当注意对工程建设自身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具体而言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2.1 对工程建设区域地质环境安全情况进行分析及判断,并且应当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对所监测区域地质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工程建设可依据区域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建设。

3.2.2 在对地质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基础上,便能够实现科学利用其他地质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对地质环境利用进行细化,可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过程中使自然资源得以更好利用,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在该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而言,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可区别对待,这样一来,可使地质灾害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降低。所以,对于区域性地质环境开发利用而言,其所具备特点就是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

3.2.3 在调查地质环境利用过程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工作之后,其下一步工作就是对该地区地质环境实施可持续性建设。在该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研究视野以及价值思维范围内,应当对相关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积极探索,从而对发展思路进行积极创新。在分区域建设地质环境过程中,可分析探讨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问题、地质环境工程建设范围以及工程地质区域功能性划分等方面相关内容,从而使分区域地质环境建设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防治地质灾害基础上使地质环境的利用能够得到更好效果,促进当前社会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上地质灾害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逐渐成为一项社会性任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措施防治地质灾害。然而,在防治地质灾害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及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方面选择有效措施,从而真正实现地质环境有效利用,进而对当前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6,(10).

[2] 王亮,刘长宪.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J].建材与装饰,2016,(11).

[3] 张红卫.浅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低碳世界,2016,(14).

[4] 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5,(6).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8篇

“虽然建房的时间延长了一些,前期的投入也增加了,但想到以后能够住得安全,心里就觉得很踏实、很值得。”当记者问及对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的看法,这是家住株洲市芦淞区五里墩乡新庄村的易英明说的第一句话。

在7月份建房选址时,村民易英明向芦淞区国土资源局提出了村民建房地质灾害评估申请。几天后,来自湖南省地质勘查局416队的地质灾害专家对选址进行了踏勘,认为选址处容易触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并提出了逐级放坡、修建挡土墙与排水沟等防护措施。出于安全考虑,易英明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在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了系列防治措施。

2013年,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是避免或减少村民建房选址以及建设过程中引发新的地质灾害,株洲市国土资源局选取了芦淞区、炎陵县开展了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工作试点。

易英亮家的建房选址正是2013年株洲市试点村民建房地质灾害评估的缩影与写照。

建房引发地质灾害频繁

湖南省作为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省份,山地面积与丘陵面积占比超过65%,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许多农村村民不得不依山建房。此外,在中国农村地区,风水意识也让很多村民选择在山坡等地区建房。

与在地势平坦地区有所不同,选择在山坡位置建房,无疑增大了许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在暴雨季节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此外,近年来,因采矿、切坡建房等人为原因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切坡建房。许多农村村民因为建房选址缺乏科学认识,加上对地质灾害防治不够重视,在采取切坡的方式建房时候,没有实行逐级放坡,导致坡度较陡;也没有在屋后留足缓冲空间,没有修建挡土墙与排水沟,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为地质灾害的发生留下隐患,在暴雨作用下常常引起房屋坍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株洲市在已形成的农村地质灾害隐患中,村民建房引发形成的比例高达80%。以株洲炎陵县为例,全县已查明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为167处,其中有35处是由于村民切坡建房与选址不当造成的。

根据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因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由村民自身承担。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农民家境较为贫困,无力承担动辄数万元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或搬迁至其他地方另行选址建房;而依靠政府或各级部门从其他渠道筹集经费难度较大,导致地灾隐患点不能及时有效治理,危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有一次,我们去到一个村子里面查看地质灾害情况。有一户在山坡附近建房的村民,因为选址不当,没有在屋后留足空间,在一次滑坡灾害中,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将房屋砸开了一个大洞,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因无力进行治理与搬迁,该户村民只能继续住在砸坏的房子里,随时有可能再次遭遇灾害。”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巫智敏向记者回忆。

株洲免费地灾评估机制

2013年,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株洲市村(居)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工作制度,选取了芦淞区与炎陵县作为试点地区,并将此作为全年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之所以选取芦淞区与炎陵县,是因为这两个地方以山地、丘陵为主,一方面可供建房选址的平地较少,村民不得不选择依山而建;另一方面,这两个地方村民建房的需求量较大。”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李光介绍。

根据制度规定,在“一区一县“的试点工作中,当地村民如有建房需求,可以去当地国土所提出申请,国土所受理后赴选址现场去勘查。如果地形比较简单,地势比较平坦,国土部门按正常程序审批。

“如选址情况较为复杂,那我们就向村民出具《地质灾害隐患告知书》,告知村民该处选址可能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由村民自愿向国土资源中心所提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申请。”株洲市国土资源局芦淞分局副局长陈华介绍。“受理后,国土所将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申请表交给县市区局地环股,由地环股统一邀请专家到现场踏勘。”

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如果专家认为选址可能引发严重地质灾害,则建议另行选址;如通过防治可以避免,则提出有效防治措施建议。由村民自主选择按照专家的建议进行治理。

目前,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费用主要由各县市区局承担,从每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中列支,村民不负担任何评估费用。

据悉,今年试点的“一区一县”共审批村民建房285户,其中采取简易评估的37户。经专家现场踏勘,不适宜建房需另行选址的2户,另有3户专家提出了防治指导意见,有2户按专家意见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户27人生命安全,避免约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根据取得的良好反响,株洲市拟将于2014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施行。

难点与前景

尽管简易评估能够有力避免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然而,在试点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制度刚试行不久,由于缺乏了解,村民的接受程度不一。比如,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有些村民能够按照专家给出的防治意见采取放坡与修建挡土墙、排水沟等工程措施,但是也有许多村民认为这是增加了一道审批环节,延长了建房时间。”巫智敏介绍,“甚至还有一些村民出于利益角度,认为建议评估会增加建房成本,不愿意听取专家的防治意见,采取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赤城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调查区概况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东与承德丰宁、北京怀柔接壤,南与怀来、北京延庆毗邻,西与崇礼、宣化交界,北靠坝上沽源。国土总面积5288.66Km2,其中山间河谷地带和盆地面积528Km2,中低山地面积4760.66Km2。赤城县属燕山西支余脉,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中低山起伏较大,平均海拔1000m。境内出露岩性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频发。本文以赤城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采用专业调查与地方政府部门参与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查清工作区所有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对象,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2地质灾害现状

赤城县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崩塌、滑坡三种类型,共有地质灾害点101处,其中泥石流73处、崩塌27处、滑坡1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大型1处,中型22处,小型78处。

赤城县101处地质灾害点危害对象主要为村庄、农田、公路。赤城县地质灾害共威胁776户、2350人、财产3944万元。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多为小型-中型,险情等级大型的8处、中型38处、小型55处。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1 空间分布规律

赤城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侵蚀构造中山区、低山区:101个地质灾害点中82处分布于侵蚀构造中山区 ,19处分布于侵蚀构造中低山区。赤城县北部中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褶皱密集,断裂发育,降水集中,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南部低山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

3.2 时间分布规律

从时间分布来看,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尤其是7、8月,并具有与大雨、暴雨同期或略为滞后的特点。降雨、震动、冻融和削坡卸荷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工程建设(如公路、水电施工)爆破震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4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4.1 滑坡规模小,险情等级为小型,欠稳定。

本次调查发现滑坡1处,为赤城县茨营子乡千松台大栅子滑坡,形态呈凹形,控制结构面为岩土结合面,岩土体有明显蠕动,规模为小型,威胁2户7人,险情等级为小型,欠稳定。

该滑坡后部为陡崖,为自然岩质,确定此处为滑坡后缘,陡崖下部为碎石土,构成滑体,坡度30°~60°,堆积体坡脚为前缘,堆积体两侧为基岩出露的斜坡。滑坡整体上呈长舌状,纵向长约25m,横向宽约100m,平均厚度约10m,体积约2.5万m3。

4.2 崩塌规模小,险情等级中、小型,控制结构面为节理裂隙面,变性破坏迹象为剥、坠落、拉张裂缝为主。

赤城县有崩塌27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的26.73%。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轴部、断裂带附近及河流沟谷两岸陡峻斜坡上,崩塌主要发育在山体斜坡的中部、顶部、河谷两岸,长期构造、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的孤立山峰、陡崖上,在降雨、冻融、震动等作用诱发因素下,极易形成崩塌,对分散农户造成极大隐患。除此而外,各级公路边坡开挖形成的高陡斜坡,由于差异风化,下部软弱岩层抗风化能力弱,形成凹岩腔,使上部坚硬岩石突出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被卸荷裂隙及层面,构造裂隙切割贯通形成崩塌。

赤城县崩塌中自然土质崩塌6处、人工土质4处、自然岩质14处、人工岩质3处。现状基本稳定或欠稳定,发展趋势多属欠稳定~不稳定。调查区崩塌以倾倒式和滑移式为主,崩塌运动形式多为崩落式和滚动式。

赤城县崩塌主要发育于太古界变质岩基底、早元古界样墩组、侏罗系、第四系地层中,岩性以变粒岩、变质斜长花岗岩、流纹岩、凝灰岩、白云岩为主,岩体呈碎裂状,少量块状。

4.3 泥石流规模中、小型,险情等级中、小型,易发程度多为易发、低易发。

赤城县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中型泥石流17处、小型泥石流56处。险情等级多为中、小型,其中大型8处、中型31处、小型34处。易发程度多为易发、低易发,其中极易发1处、易发20处、低易发52处。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松散物源及水动力条件控制。赤城县境内沟谷发育,支沟较多,两岸地形陡峭,横剖面多呈“V”、“U”形,纵剖面呈阶梯状,沟床纵坡降较大;构造作用强烈,岩体较破碎,大量松散堆积物堆积于沟谷中,暴雨时容易诱发泥石流。据本次调查,泥石流一般沿区内河谷两岸分布。

赤城县泥石流多属山区暴雨型泥石流;物质组成以泥石流为主,多属稀性泥石流;从泥石流发展的阶段划分,多处于发展期;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判定标准,易发综合指数在64~129之间,易发程度多属易发。

5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易发区特征,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赤城县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赤城县可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针对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是:

(1)在潜在危险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周围要建立地质灾害醒目标志;

(2)对存在潜在危险的地质灾害点要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进行工程治理;

(3)加强本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加强生物工程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增加水土保持;

(4)对新建、扩建工程,要加强审批手续,统一规划,合理开挖坡脚;不在泥石流沟谷流通区及沟口堆积区兴建房屋等工程。

一般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是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对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整治。

参考文献

[1] 张雷,马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研究[J].地球.2013(11).

[2] 褚宏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

作者简介: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10篇

一、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做法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2002年,广西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梧州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2003年,梧州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0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梧州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2006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广西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广西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梧州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2007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 交通 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2月出台了《梧州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梧州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广西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梧州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梧州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梧州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 历史 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 自然 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梧州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 经济 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梧州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 科学 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梧州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梧州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11篇

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根本上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的胜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防汛救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防汛救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近日,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压实责任,勇于担当,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贯彻落实指示精神,积极投身防汛救灾一线,为人民生命安全筑起永不决堤的“红色堤坝”。

坚持人民至上,把宗旨意识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实际行动。面对灾害危险,始终强调要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对“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具体体现和彰显。防汛抗洪是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党员干部要以对人民群众极度负责的精神,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将其体现到防汛抗洪的具体实践和积极作为中。当前,已进入防汛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将为民情怀落实到监测预警、巡查防守、抢险救援等各个工作环节中,在防汛救灾新的“大考”中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组织认可的合格答卷。

坚持防治结合,把忧患意识落实为防汛救灾的实际举措。面对汛情,预防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第一时间发现上报汛情险情、落实防汛措施,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减少群众财产损失的最有效途径。唯有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才能防患于未然,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党员领导干部要高度警惕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把汛情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准备,做好最周全的规划打算,制定最详尽的预案对策。要本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足额储备各类防汛物资,做好防汛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工作,确保抢险时“拿得出、送得到、用得上”。

坚持冲锋在前,把使命意识体现为防汛救灾的实际表现。面对灾情,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位的民生工程。广大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则是战场一线的战士,必须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坚决打赢汛情阻击战。要从灾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急需的事入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险情第一时间报告、信息第一时间报送、处置第一时间到位”原则,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高效、灵活、务实的调度机制,充分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社会志愿者组建党员防汛救灾应急救援小分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让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来自党和国家的温暖,切实增强恢复生活生产的信心与底气。

最新防汛救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防汛救灾工作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已进入主汛期,雨水集中期、灾害易发期、防汛关键期三期叠加,暴雨明显增多、江河水库水位保持高位运行、土壤含水饱和等,甚至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不仅让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威胁,还关系到全面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面对汛期地质灾害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坚决落实责任制,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因此,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刻保持临战状态,通过把防御措施、关怀措施、兴农措施落实落细,有力有效应对汛情,坚决打赢防汛救灾“主动仗”。

把防御措施落实落细,筑牢“安全防线”。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决服从上级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把防御措施落实落细。国家防总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相关地区做好防汛、防台风等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遵照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的统一调度指挥,要深刻认识做好今年防汛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山洪与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庄、山塘水库、交通干线等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安全警示及防护设施,加强薄弱环节的整改工作。要完善防范机制,建立好“联防联动、信息通报、原因调查、责任追究”四大机制,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加强防汛物资日常管理,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及时补充应急物资,筑牢“安全防线”,做到防患于未然。

把关怀措施落实落细,筑起“暖心堤坝”。防汛工作的重点是“防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严格落实堤防巡査防守职责,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旦发现险情,采取的首要措施应当是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要扎实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安抚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挨家挨户送服务、谈心谈话,并集中力量救灾重建,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群众筑起“暖心堤坝”。

把兴农措施落实落细,守好“群众钱袋”。防汛工作的重点还在于尽可能减少农作物损失。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把兴农措施落实落细,大力实施森林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深入推进林业“金山银山”工程,持续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和“绿美乡村”建设,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当洪涝地质灾害不可避免时,要把握好“疏”和“堵”的关系,进行排水系统升级改造等工作,根据不同受灾程度和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指导农民采取排涝、补种、田间管理等措施,及时调拨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确保不误农时,守好“群众钱袋”,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最新防汛救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防汛抗洪的每一天都异常艰难,防汛干部的每一天都坚守鏖战。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江埠乡陈坪村村支委张有亮就是一名普通的防汛干部,加入防汛抗洪以来,从来就没有一天不是与处理险情打交道。水火无情,分秒必争。于张有亮而言,防汛每一天的“十二时辰”都在挑战中进行,从巡查排险、到预警防范、再到驻守值班,无时无刻不在诠释一名党员干部的党性本色。

“脑头张家组,是吗?好的,马上赶到”。7月10日上午8时,刚同党建文化法制宣传员江志武处理完阮家组的管涌后,接到电话的张有亮,便立马简单收拾一下工具,赶往责任段脑头张家组。招呼巡逻人员,分成两组分别在堤上和堤脚进行巡逻排险。

9点30分,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紧张排查,张有亮和他的“战友”发现了2处管涌、6处渗水,立即示意所有人员分头行动通知在村在家农户集结,一起处置险情。并同该乡赶到现场的副乡长吴标第一时间上报到乡防汛指挥部,得到了组织上的及时指导。

约莫10点左右,陈坪村阮家段、施家红卫电排站等地又出现了险情。乡分指挥部先行安排了一辆挖掘机赶到脑头张家,协助开展险情处置。

脑头张家组总人口130余人,因近期中洲圩堤多次发生险情,不少农户搬至到乡镇和县城亲戚家居住,在家在村仅有16人。之前,张有亮的女儿多次劝其搬到县城居住,均被其拒绝。

10点30分左右,张有亮把仅剩的7户农户组织起来,对管涌处、渗水口进行抢救与处理。

中午12点,又是艰难的一个半小时过去了。由于高度紧张和疲劳,加上严重缺乏睡眠,处理完险情后,张有亮突发心绞痛,坐在草堆上站不起来,村支部书记施学摸不得已下令要求张有亮下堤休息。但他还是选择了“不听话”、继续战斗。

12时30分,张有亮又一次踏上了防汛抢险的“征程”,来到了阮家组支援。

下午1时20分,近一个小时的忙碌与奋战。张有亮终于有了片刻的休息时间,他立马在微信群里给亲戚好友报了平安。

未料,前一脚报了平安,下一秒就同江志武上堤一起巡逻并做好标记。

下午2时左右,张有亮在巡逻过程中发现了一处长达20公分的异常旋涡,水泥护坡出现2米长的裂缝。很快,张有亮叫上堤脚3名巡逻人员,并立即联系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安排江志武到村里挨家挨户收集棉花被和衣物。

下午2时35分,村支书施学模和村主任张维锦找到旋涡原因,圩堤外有一个直径3米长的漏洞。江志武跳下水把收集到的棉花被塞进漏洞。由于旋涡吸力很大,8条棉被都被吸进去,依然没有堵住漏洞。

张有亮连忙跑到家中,把家中约20件的棉衣棉裤全部拿到了圩堤上,都塞进了漏洞。此举感染了周边群众,阮家、脑头张家等村民自告奋勇从家里把棉被送到圩堤,用了60多条棉被才堵住了漏洞。

下午3时,县乡两级领导紧急调度鹅卵石26车、5000多个蛇皮袋、1台挖掘机赶到现场,并组织在家13名党员、50多名村民进行反滤围井。张有亮顾不得休息和劝阻,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对堤脚管涌逐一攻坚。

一小时后,县预备役炮兵营应急突击队、乡应急队60余人赶赴现场助攻,县水利局专家也赶到现场进行指导,张有亮的干劲更足了、信心更强了。

晚上11点左右,经过7个小时的连续奋斗,在党员干部和群众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险情才得以控制。

这就是张有亮的防汛“十二时辰”,一名平凡的防汛干部,不平凡的一天。全县各地正是有无数名如张有亮一样的防汛干部,为全县百万群众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堤坝”。

最新防汛救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汛情就是命令,减灾就是责任。面对当前的汛情形势,如何把防汛救灾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亟需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全力以赴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始终把使命放在心上,做实“主心骨”。防汛救灾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党员干部就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无论是防汛预警、隐患排查,还是抢险救灾、灾后安置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站出来“挑大梁”“唱主角”。因此,面对当前防汛救灾工作形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防汛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广大党员干部应时刻绷紧“防大汛、抗大灾”这根弦,“一颗钉子一个眼”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科学预判,未雨绸缪。要强化责任落实,坚持“有汛无汛按有汛准备,大汛小汛按大汛准备”,高度重视近期强降雨、台风过程,保持战时状态,真正把防汛救灾各项工作想在先、做在前,以实而又实的举措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始终把汗水洒在一线,做实“生力军”。越是关键时刻,越见责任担当。在防汛救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就是“生力军”,无论是在与灾害搏击的风口浪尖,还是在疏散群众的村头院落、街头巷尾,每一处危险地段、每一次成功化险为夷,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果断投身、顽强抗击。因此,面对当前防汛救灾工作形势,广大党员干部应主动置身其中,把使命化为行动,勠力同心,不等不靠、群策群力,科学施救。要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向社会暴雨、山洪、台风等预警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传递到户到人,让群众提前做好防灾避险准备,提前撤出危险区。要以雨为令、以水为令、以台风为令,深入一线,根据汛情发展变化,积极协调各方做好抢险准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提前组织人员转移,积极开展抢险救援行动,把汗水洒在一线,以担当尽责践行初心使命。

始终把真情留给群众,做实“贴心人”。灾害无情,人间有爱。受灾害影响,受灾群众在身体、心理、经济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打击,有序恢复生活生产,广大党员干部就是“贴心人”,无论是在应急安置期间,还是在生产生活自救过程中,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把受灾群众当亲人一样对待,用心用情把受灾群众的服务工作做深做细。因此,面对当前防汛救灾工作形势,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开展,继续深入排查辖区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逐家逐户做好排查登记,全力做好存在安全隐患的群众转移安置工作,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同时,要深入受灾群众中开展谈心谈话,以真情疏解心中之困,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

最新防汛救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近期,长江、淮河等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湖泊处于超警戒水位,重庆、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防汛救灾进入关键时期,从权威媒体宣传报道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画面,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从防汛救灾中我们懂得:

面对滔滔大水,无数党员干部不分昼夜,战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捍卫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中我们读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全党践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宗旨本色,按照对防汛救灾两次重要指示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压实责任、勇于担当,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统筹汇聚全社会救灾力量,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堤库排查、应急处置、受灾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全力抢险救援,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大党员、解放军战士等以实际行动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我们看到,最危险的关口,最关键的时刻,党旗军旗高高飘扬,无数党员、人民子弟兵发扬战疫精神,继续冲锋在前,迎水而击、乘风破浪,不分昼夜战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我们看到那一双双屹立水中浸泡了十几个小时的最美的大脚,我们看到江岸大堤边席地而卧的最美的睡姿,我们看到一人守护一护栏,面向洪水最霸气的就餐。“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誓保大堤安全:何为忠诚无畏,何为枕戈待旦,何为与子同袍,何为众志成城?这就是。

面对滔滔大水,损失不可谓不大,教训不可谓不重,灾后恢复重建和及时倒追问责必须结合起来。从中我们读懂,“要勤在晴天修房子”。

历史的车轮终将滚滚前行,洪水亦终将退去。如何一边抓好防汛救灾,一边筹备灾后恢复重建?如何及时发现防汛救灾中表现突出的精兵强将、猛将闯将,让“能者上”“优者奖”?如何冷静分析防汛救灾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倒追责任,开展问责,让“庸者下”“劣者汰”?在后两件事中间,或许会有交叉现象,但不应有“功不抵过”思想,也不应忽视天灾背后是否有日常防汛工程开工不足,建设标准不高,日常维护不到位、不管用的因素?也不应忽视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事,防汛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是“迫在眉睫”,没到“眼毛滴水”就行动延宕、不管不问的问题?要注重观察同样是洪水当前,没有发生“内涝”,也没有溃堤决坝之虞的地区,有何好的经验和做法,相应的关键点位、关键人员、关键干部是谁?要注重引导树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导向,要注重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组工干部也要建立新型的人才观、选人用人观,切实把“老黄牛”“治未病”者,把善于“晴天修房子”的人,挑出来、选出来、用起来。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面对滔滔大水,我们必将战而胜之,从中我们亦可读出,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水利建设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落实。愿大水退去之后,基层党委和政府勤把日常的功夫做精深做到位,才能在未来N年不遇的洪水面前,多增添一分淡定淡然,多增添一份优裕从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面对洪涝灾害的获得感、安全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12篇

一、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做法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2002年,广西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梧州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2003年,梧州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0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梧州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2006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广西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广西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梧州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2007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 交通 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2月出台了《梧州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梧州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广西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梧州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梧州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梧州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 历史 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 自然 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梧州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 经济 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梧州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 科学 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梧州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梧州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林业;保护;发展趋势;生态;经济

1 林业的保护

1.1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破坏森林生态生态系统平衡,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云南近2起的森林火灾均是由于群众乱扔烟头所致,可见森林火灾的防范要实行预防为主。2011年冬季五龙乡林业站方面结合林区特点采取了一系列防火措施,开展了以“严防森林火灾、创建平安林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宣传中央、省、市、县、乡有关森林防火的方针政策,普及森林防火知识;狠抓火源管理,严防森林火灾。

1.2 滥砍乱伐

一些人在利益驱使下,对珍贵的树木进行滥砍乱伐,造成了生物多样性減少,森林生态功能大大降低,森林资源的价值在急剧下降,故每年都会出现人工林增加,而天然林却不断减少的怪现象。针对滥砍乱伐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农林局、各居村委会等组织护林专班进行巡查,发现滥砍乱伐、毁林开垦、滥采乱挖、滥收乱购等林业违法行为的,及时调查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借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之机,突击滥砍乱伐;不准以发展花卉苗木、改造低产林等名义,毁林开垦。对确需采伐林木的,须由申请人书面申请,经护林员、居(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签字盖章,区林业站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后,办理采伐证,采伐量必须与采伐审批数量一致,不能少批多伐; 普及科普知识,宣传林木保护的重要性。

1.3 病虫灾害

病虫害是林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林业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防治不力和生态失衡。全国每年因森林病虫害给林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左右。因此,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减轻灾害损失,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推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预防为主达到防治结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治理,不能只治不防,要避免治理不当的现象。采用高科技进行对林木进行检测,应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病虫灾害的遥感监测,通过回放录像数据来抓取“变化”区域的方式进行森林质量变化信息的提取。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发展是与森林生态因子的改变密切相关的,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其自控力,是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根本措施。

2 林业的发展趋势

2.1 经济与生态相结合的道路

森林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多种生态效益,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很有益的作用。 林业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它的生态价值远远超出其经济价值。生态和经济既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注重其中一方必定会危及另一方,所以要把二者相结合,达到一个平衡点。五龙乡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林业部门每年无偿发放杉木苗木250余万株,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2 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

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林地、树种和劳动资源,五龙乡做了一些创新,林产化学加工是林业一个新亮点。从树木的根、枝、叶、花、果实、果壳中用提取法得到的产物称为树木提取物,主要包括:天然树脂、天然多酚类物质植物单宁、天然香精香料等,最驰名的是干花和香包。大力发展经济林,重点发展以酸枣、喜树为主的乡土珍贵树种,无偿发放喜树、酸枣苗木200万株,满足群众的造林需求。大力发展核桃、油茶等经济树种,不断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发展步伐。结合作物生长习性,2010在山区发展泡核桃133.3hm2,在坝区发展油茶200hm2,核桃种植面积将达到866.7hm2;林农相结合,应用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大力推广兼作方式,如林药兼作、林灌兼作和林草兼作等。

2.3 以质量为中心,提升造林绿化水平的道路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调节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影响下,它会成为人类更大的财富。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世行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林业投入的有利时机,全力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推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造林的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速度而且要成活率和质量;积极履行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法律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使全民义务植树和生态工程建设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质、气候、条件种植不同的树木。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塞罕坝;林业;有害生物;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发生率逐步提高,以及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林业受到以尺蛾、枯叶蛾、毒蛾、夜蛾为代表的食叶害虫,和以天牛、吉丁虫、木蠢蛾、为代表的的蛀干害虫的危害,呈现“面积广、危害重”态势,形势严峻,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改革体制的实施,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前我国工商业发展最为显著,但我国――世界第二人口大国,限定了我国必须重视农业发展,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必须重视林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对森林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对森林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大面积木材稍有不慎就会毁于病虫灾害,所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我国植保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重视无公害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保护生态平衡,还会从根源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1 林业有害生物概念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生活在林间,并在一定条件下,对林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其中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是其主要的两大类,蛀干害虫主要有天牛、吉丁虫、木蠢蛾、茎蜂等,食叶害虫则主要有蛾类,蝶类,金龟甲,叶甲,蝗虫类及叶蜂类。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原因

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绿化造林等一系列规划的实施使得森林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一方面为国家的环保事业的大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则为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的大量寄生提供了条件,取食叶片食叶害虫与钻蛀树干蛀干害虫的大量滋生,使得许多地区脆弱生态环境面临新的危机,给国家与百姓造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了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

2.2.1 自然原因。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林业有害生物繁衍加快。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局部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蛾类,蝶类等食叶害虫基于其幼虫期成为它主要摄取养分和造成危害的虫期,在滞育期缩短环境下,危害期逐年变长,越冬死亡率降低、越冬有害生物基数增加,从而导致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成灾的面积不断扩大。

其次,水资源因素。当前,基于气候异常的原因,极端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资源匮乏成为其表现形式之一,且存在逐年加重的发展态势,干旱少雨、年度降水量减少使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在气候不适,土壤水份失调,营养障碍等因素共同影响下,蛀干害虫会直接危害桃树、梨、李、杏、榆等多种树种的衰弱濒死木和新枯死的树干。

2.2.2 人为原因。

(1)利益驱动。受利益驱动影响,以杨树、国槐、柏树为主的速生林的营林速度加快,构建成了品种少、面积大的林业格局,这势必造成了小蠹、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以及金龟甲,叶甲,蝗虫及叶蜂等食叶害虫种群迅速繁衍,大面积暴发的概率急剧增大。

(2)水平低下。由于许多地区,林业技术人员偏少,林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防治检疫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就在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测报、检疫、防治等部门协调不力、技术人员培训严重滞后,以致形成林地密植、重造轻管现象,林业管护效果差、先管后弃时有发生,大量病残树木与被遗弃的苗圃成为林业有害生物繁衍栖息地。

3 应对策略

3.1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治思想。

林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治就应该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科学理念,实现有效防治,从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合理配置资源、加强测报、检疫、防治等部门协作,形成综合管理局面,调查、方案审定、苗木选配、林业施工、后期管理等形成规范化运作。

3.2 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资金的投入,是林业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有效防治的基础。基于此,就应该稳定资金来源,将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治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计划管理与工程项目相衔接,以保证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治工作的连续性。

同时为了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御灾和防治减灾,建议实行部门联席办公制度,将检疫、测报、防治等有关部门职能聚集起来,建立完善组织领导与执行机构,加强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治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建设,按照“早发现、早治理”的原则,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形成良好的管理运作模式。

3.3 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3.3.1 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控体系的前提,监测预警体系应该是以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监测预警层次组成,在林区建立监测预警点,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各级与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科学规划,并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监测预警网络。同时要注重专业监测预警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的准确度,使人工监测预警与网络监测预警有机结合,从而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3.3.2 检疫防灾。

检疫部门应该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切实有效的措施,变被动检疫为主动管理,依法行政、服务到位,掌控苗圃底数,了解木材生产运输动向,革新检测手段,提高检疫技术操作水平和灭疫除治处理能力,严格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和蔓延,真正实现检疫防灾。

3.3.3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加强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治工程建设,关键在于人的因素。一方面注重基层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基层技术人员的生活提供必要地保障,另一方面升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人员工作设备,增加其技术含量。

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是我国现阶段林业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的最大障碍,为达到在2020年将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的目标,就需要从强化林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治思想、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四方面入手,群策群力,以实现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的有效防控。

参考文献

[1] 孙守慧,赵利伟,祁金玉,许哲,李亮亮,徐晓蕊. 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补充营养及低温贮藏虫期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01)

[2] 卢希平,姜莉,魏建荣 LU Xiping,JIANG Li,WEI Jianrong. 花绒寄甲成虫搜索锈色粒肩天牛行为的测定 Searching Behaviore of Adult 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Coleoptera:Zopheridae)for Apriona swainsoni(Hope)(Coleoptera:Cerambycidae)[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0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第15篇

1.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保障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县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镇实际,编制本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行政区域内发生地震事件或周边地区地震对本镇造成影响的地震事件的应对处置。

3.地震应急响应分级与启动条件

3.1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波及本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2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有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本镇有感时,启动有感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3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镇境内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启动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流程。

二、组织机构

成立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镇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成立后,镇抗震救灾先期处置工作结束。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领导下,继续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三、主要职责

(一)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运作,召开指挥部会议,部署抗震救灾任务,开展地震应急先期处置。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灾情收集与上报

分管民政的镇领导负责灾情收集与上报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

(1)开展人员伤亡数量、地震灾区范围、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等调查;

(2)开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社会影响和地质灾害等调查;

(3)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镇指挥部报告一次。

2.抢险救灾

镇长或党委副书记负责人员抢救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各村(居)。

(1)组织救援人员搜索营救被困群众,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配合上级救援队伍开展抢救工作。

(3)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上报,并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3.伤员救治

分管医疗卫生的镇领导负责伤员救治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孙刚、胡雪等赶赴镇卫生院和震区医疗点。

(1)组织开展伤员救治工作,视情况需要,在人员伤亡集中的村(居)设置医疗救护点;

(2)医疗救护力量不足时,提出请求支援方案。

(3)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4.治安维护

分管治安的镇领导负责治安维护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石成喜、郑标等,组织派出所公安民警和骨干民兵分组行动。

(1)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震区社会秩序维护工作;

(2)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3)做好党政机关、水电设施、银行等重点目标保护工作。

5.宣传报道

分管宣传的镇领导负责,孙明军、孙志宇等共同参加,做好震后的宣传报道工作。

(1)通过各种手段动员全镇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2)迅速与县地震部门取得联系,了解震情及地震发展趋势,按照上级统一口径,及时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3)做好舆情收集分析,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乡(镇)指挥部报告一次,如有负面舆情,立即报告;

(4)配合上级做好媒体接待和社会各界来访工作。

6.综合保障

镇分管政工领导负责地震应急保障工作,李磊、邵坤等协助。

(1)做好全镇应急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

(2)做好上级救灾人员接洽工作,协助安排办公、食宿、向导等相关事宜。

(3)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二)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有感地震发生后,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职责是:

1.尽快收集震情、社情信息,上报县政府;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3.协助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科学考察等。

(三)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辖区内或邻镇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的人员迅速收集掌握谣传范围、内容等基本信息,上报县政府及县地震局,协助上级公安、宣传、地震等部门做好谣言传播来源调查和宣传辟谣工作。

四、应急结束

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后果基本消除,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时,我镇地震应急结束。

五、其他事项

1.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镇党委和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并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为提高预案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