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 环保 工程建设 难点 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5]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环境工程指的是研究和从事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与生物学中的生态学,还有医学中的环境医学与环境卫生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环境工程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在不断的开拓发展,其主要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包括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以及水污染防治工程,还有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环境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园林绿化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发展

但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全国各地的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也不同。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降低城市噪音和空气污染,提高生活品质,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建设中,对园林绿化不够重视,盲目的追求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主站的建设,使得城市密集,绿化空间急剧缩小,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与城市快速发展形成很大落差,久而久之,将形成恶性循环。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生活垃圾没有及时进行无公害的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活的消费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大问题。居民的日常生活 、商场以及餐饮服务行业每天都会带来很多生活垃圾。据调查,大型城市每天都会产生上千吨生活垃圾,小型城市每天的生活垃圾至少也要几百吨。如此一来,城市有可能因为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从而严重影响到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形象。在我国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仅仅是采用运输到较远地区进行掩埋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处理防水耗资大,成本高, 而且垃圾被焚烧后其中的有用资源无法二次利用。没有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污水没有及时得到完善的处理

城市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工业排放的废水和城市径流产生的污水。其中城市生活所产生的污水是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对生活所产生的污水主要处理办法是经过污水厂的一些相应处理之后再次循环使用。有着周期循环使用的特点。工业排放的废水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在城市污水占得比重也相当高,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分布也不一样。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排放的污水就比较严重。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水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需要对这些工业污水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处理。最后一个污水来源是城市径流产生的污水。这些污水是由城市降水淋洗大气污染物和冲刷建筑物、地面、废渣、垃圾而形成的污水。由城市排水管网汇集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污水及时完善的处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我国对于污水的处理实施较为落后,污水不及时的处理,污水的回收速度较慢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城市环境建设的严重问题。

如何应对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进行的同时,既要注意有形环境建设,更要把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放在首位,做到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一味的索取利用,破坏环境,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加强宣传和监督制度,提高民众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和广大民众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城市建设部门独裁独行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要求相关部门的工作成员必须加强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知,同时大力宣传环境工程建设相关认知,动员社会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监督执行。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环境工程建设有进一步的了解,观察并指出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从而加快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大跨越。

鼓励社会投资,从而加强并完善环境工程建设的体质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较大的工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另外还需要鼓励并发动社会上多元化力量的投资,才能维持并加快其发展。例如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以及污水排放设施建设,又或者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方面,都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体制系统进行维持,所以需要有更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到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来,有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持续运行。建设环境工程引导系统,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对环境工程建设的参与者的奖励及维持,激发并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加大技术发展,促进城市的污水排放治理以及生活垃圾处理。

城市的污水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处理是环境工程建设中的两个重点工作,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首先,要对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企业的相关处理部门进行监管,引导并督促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并要求政府部门制定出台政策措施,一方面对这些企业进行保护,另一方面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发或者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推广以及应用绿色环保的产品。采用高新科技,对环境工程建设来说很重要,同时也可以确保环境工程建设能够收到效果。

综合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的二次利用

在工业生产中,原料以及燃料费通常占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很多基础的工业原料,例如石油、盐、煤矿等,其中都具有很多种化学成分,但是在工业生产中,厂家只取其有用的部分,剩下的都作为废物丢弃,不仅使得产品成本提高,还属于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工业经济日益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废品的回收利用对环境保护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把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抛弃旧的生产模式从“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丢弃”转变为“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这样,原料在投入生产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使用,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对环境工程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良性作用。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率只有30%,每年都有大量的可利用资源随着废弃物一起流失,因此,回收利用二次资源对我国来说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结论

总而言之,环境工程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关系到每一个民众的自身利益,需要全民的力量共同参与维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应对,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进行科学的管理,改变旧的观念,创造新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达到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向阳,松树林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J] 海岸工程 1999(04)

【2】、王海燕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 城市建设 2009.07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2篇

(一)利益的驱使及环保意识的缺乏

随着市场对特色农产品的推崇,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在追求特色农产品数量和效益的过程中出现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激素等添加剂的滥用,导致产地环境的破坏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产生。特色农产品产地是“特色”的直接来源,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特色农产品产地安全是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人们在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只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环境保护意识,孰不知“环境在利益在,环境损则利益损”。

(二)农业面源污染对产地环境的影响

1.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特色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且破坏了特色农产品赖以存在的特殊产地环境。特色农产品产地是“特色”的直接来源,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特色农产品产地安全是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上世纪70年代以有机氯为主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到80年代尽管已完全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但至今一些地区的土壤中仍能检出六六六、DDT。[1]目前,全省农药消耗总量2.5万多吨,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约100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6.67万公顷。此外,人们为了追求产品“数量”的最大化,忽略了“质量”。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有机质减少、板结,生物活性降低,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导致个别特色农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严重超标。人们为了追求市场效益,使用催熟剂等添加剂来争取产品的上市时间,以获取更多收益,结果带来了农产品不安全隐患。由此可见,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是当前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农业废弃物主要有塑料地膜、禽畜粪便、秸杆和生活垃圾等。塑料地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农田土壤带来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农膜,大部分属难降解膜,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在耕作层下形成一层不透水层,这样就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削弱了耕地的抗早能力,阻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影响其生长。随着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伴随的是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理。据监测,在规模化养殖场未经处理排放的冲粪水中,每升污水的生化耗氧量含量高达3000~5000毫克,远远高于国家二级水源和农业灌溉的标准,成为农村的有机污染源之一。秸杆和生活垃圾的焚烧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给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三)工业“三废”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工业“三废”污染主要是指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的废气、废渣和废水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2011年,甘肃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532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6252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则为3745.5万吨。废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水泥厂、化工厂、钢铁厂,冶金厂等,2011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55.18万吨,烟尘排放量9.8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9.263万吨,造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矿区排放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使得甘肃主要河流普遍受到污染,甘肃境内有黄河等五大水系,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黄河甘肃段水污染最为严重,兰州及沿河中小城市把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水中含有丰富的有机、无机毒性物质和少量重金属元素。[2]农民用此来浇灌农田,造成对农产品的二次污染及带来农产品安全隐患。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工业和城市污染的承载者。城市生活垃圾的乡村化转移,城市工业污染“头痛医头”的做法,即将一些污染较大的工业如冶金、化工、造纸搬离城市中心,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特色农产品赖以存在的特殊产地环境面临巨大威胁。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

关于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立法保护的对象。例如美国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制定的重要法规有《农地保护政策法》(Farm-landProtectionPolicy),主要对农地做了各种划分和保护,以及《农业废物控制条例》(AgriculturalWasteControlRegulation),该条例主要对农业废物的利用、储存和管理作了较细致的规定。[3]日本为了防治和消除农业用地被特定有害物质污染,以及合理利用已被污染的农业用地,研究防止生产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农畜产品,以达到保护国民健康和保护生活环境的目的,制定了《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瑞典有《农业环境保护法》,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立法。[4]但我国没有统一的专门立法。我国关于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宪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农业法》第58条规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保养耕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19条规定:“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农用薄膜等化工产品,防止对农产品产地造成污染。”缺乏专门立法不利于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二、甘肃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用长远和安全的“利益链”提高生产者环保意识

首先,富有地域性的特色农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要环境在,就会有年复一年的长远增收,还会造福于子孙后代。相反,环境一旦破坏,“特色”便不复存在,收益就会减损。其次,产地环境是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和保证。在建立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制后,产品的“安全”便意味着消费者的“安全”和生产者最终利益的“安全”。要用“利益链”让生产各环节、各主体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环境好,收益好”的环保理念,不断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让生产者明确认识到产地生态环境是他们的“吃饭碗”,不能自砸饭碗,而要守住和保护好大自然的赐予。人们环保理念的树立除了软方法之外,还需要硬手段,即通过强有力的地方立法来实现。如《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引导公民和企事业组织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全社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是实践证明,仅是“宣传教育”远远不足以保护产地生态环境,还必须加大法律责任的承担,无严格责任的法律是颗“软柿子”。甘肃省可通过制定《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污染责任处理条例》对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严格责任制,彻底扭转只追求自家生产收益的最大化,忽视产地生态环境总体保护和建设的落后思想。[5]

(二)对特色农产品产地实行申报审批及环境监测制度

从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地区拥有自己先天、适宜的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超越性,具有原产地所决定的在质量上超越同类产品品质的唯一性。如“兰州百合”、“定西马铃薯”、“刘家峡西红柿”、“平凉金果”、“天水花牛苹果”、“靖远羊羔肉”等产品。这些产品给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必须保护好相应的产地生态环境。对特色农产品实行产地申报审批制度,才能有针对性地保护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可通过制定《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地申报审批办法》,对申报和审批主体及程序等做出相应规定,使特色农产品的最佳生产地域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与保护。产地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特定地区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管理、污染源监督管理与控制、产地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6]产地生态环境普查涉及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要体现环境监测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监测,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7]尤其对全省名优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实行长期定位监测,对其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环境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监测预警。

(三)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和生产投入品的源头监管,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生产投入品是影响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特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严格执行《农业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加强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经营单位的市场监督管理。健全农资连锁配送经营体系,有效杜绝生产中滥用农药、使用禁用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害农等现象发生。在农业投入品管理方面,相关各部门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通过市场准入管理,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或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农药,凡被国家和省列为禁用的农业投入品,一律依法不准进入特色农产品产地境内进行市场销售和使用。具体可通过下列措施来保障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一是要健全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特别是剧毒农药的进、销、存都要建立台帐,载明进货批次、来源和销售去向,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二是通过严格执法来营造生产、销售和使用安全农业投入品的良好环境。要加大对违法违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有害农业投入品的打击处罚力度,要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危害的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和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三是建立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对全省各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长期监测。各检测机构配备现代化的检验手段,对农药残留、生物毒素等有毒有害成分进行常规定量检测,对特色农产品质量实施全程信息化管理。四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把生产源头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行非化学除草、非化学农药灭虫治病等措施,从而促进投入品的正确合理使用,减少产地环境污染。

(四)建立健全产地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产地环境污染具有发生的随机性、附着的长久性。待污染后再治理所付出的代价远比预防污染所花的代价高出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产地环境的保护必须进行“事前预防”,从源头控制。然而,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农民改变生产方式,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措施,是进行污染源头控制的一个最有效手段。[8]通过对德国和欧盟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发现,农业生态补偿已成为调控农民改变生产方式,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德国政府对于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了一定方式,使得农业生产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的农户,则通过给予一定的补贴对此予以鼓励。[9]甘肃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产品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首先,将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补偿资金。根据特色农产品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对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稳定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绿色生产。其次,设立专项生态补偿项目,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补偿。如化肥和农药减施生态补偿项目,主要补贴内容为化肥和农药合理减量施用。一方面,对于按照科学种殖要求合理减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农户可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给予一定补贴,另一方面,鼓励施用农家肥、绿色肥,放弃使用除草剂而采用非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再如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补偿专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生物反应碳肥利用、秸秆青贮饲用和秸秆气化燃用、养殖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和固体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等可采用实物或直接补贴方式。以此促进和保障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实现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产地生态环境的目的。[10]

(五)加强地方立法保护产地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3篇

环境审计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协调利益关系的主要角色,政府环境审计是对环境行为的有效监督。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必然是由政府对其进行统一建设规划和管理监督,由此政府对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资金,政府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对环境的重要管理监督措施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有责任对有关项目和活动的环境污染状况和治理情况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实施政府环境审计,监督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强化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成效,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在创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环境审计也就始终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核心目标,占据环境审计的主导地位。

二、兰州市特定的环境经济状况和主要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兰州市曾经被列为“世界六大污染城市之一”,后经政府全面持续治理,终于脱去了“污染重镇”的帽子,但是环境问题始终不容乐观。兰州市委、市政府按照“1355”总体发展思路,突出保增长、保项目、保民生、保节能减排、保稳定的工作重点,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兰州市实现GDP年均增长10.5%以上的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建设,通过完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政策,有效控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在城区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64.7%,污染综合指数比上年下降0.23。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完成89公里主管网敷设任务,启动实施西固、盐场、雁儿湾3个污水处理项目。2009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6%。2009年兰州市荣获“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称号。但是,在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兰州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强,科技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治理亟需进一步加强。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兰州市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兰州市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兰州市2005-2009年环境状况公报》所披露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五方面看来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但是任务依然艰巨

大气污染历来是兰州市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十一五”以来,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呈逐年好转趋势(如表1所示),2001年到2009年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从155降低到90.77。其中200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25%,比2001年增加了152天,是近五年空气质量的最好水平。虽然兰州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可吸入颗粒年均值、二氧化碳年均值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和国家标准相比差距还很大,反复性较强。由于兰州市特殊的城市地貌和气象条件,以及不合理的工业和能源结构,再加之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大气污染治理需要长抓不懈。

(二)水环境形势严峻

黄河兰州段位于黄河中上游,全长152公里,其中有45公里流经市区。2009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为16867.2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17.5%;生活及其它污水排放量占82.5%)。而2009年之前兰州日均污水处理能力仅为38万立方米,仅占城市应处理污水的40%左右。黄河兰州段沿岸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叠加,排放问题始终未从根本上解决。兰州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比较严重。原因一是城市污水管网分布不均匀,管径偏小,排水不畅,污水收集率、处理率低,仅为46%;二是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滞后,难以适应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需要;三是黄河兰州段两岸化工企业较多,存在一定的水环境风险。另外,兰州市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垃圾场多为简易填埋,对黄河水体构成污染隐患。2009年6月兰州市开工建设的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项目,计划投资16亿多元,旨在全面改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

(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2009年,兰州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83.82万吨,比上年上升111.4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362.88万吨,比上年上升72.13万吨。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是将锅炉渣、粉煤灰用作建材、建筑、填方筑路和保温材料的原材料,而冶炼渣则部分回收利用,部分用作化工原料。虽然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较低,农村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未得到完全有效处理,产生的废气、渗滤液、淋溶水等已逐步成为空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另外,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出现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辐射污染、居室环境污染、电子电器废弃物、转基因产品污染等等。

三、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现状

环境审计作为环保监管的重要工具,作为环境管理与现代审计结合的产物,对于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998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在批准审计署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强化了环境审计的职能,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为了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监督,根据机构改革要求,兰州市审计局也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开展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环境审计内容单一,以农业资金审计为主

兰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的审计业务以农业资金审计为主,包括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资金、人与安全资金等,有些审计项目既与农业有关又与资源环境有关,比如退耕还林资金审计、天然林保护资金审计。所以,兰州市的政府环境审计以农业资金审计为主,环境审计为辅。这与西北欠发达地区环境管理水平不高有关,环境审计项目不多,而且仅限于关注环保资金的使用,并没有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或环保资金投入的效果。

(二)环境审计范围狭窄,审计类型以财务审计为主

目前,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涉及到的环境审计项目还是以环境资金审计为主的财务审计。兰州市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2008年主要审计工作项目有兰州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兰州市皋兰县朱家井流域化治理项目审计、兰州市南北两山维护管理专项资金审计、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专项资金审计等。总体上看来,还是属于财务审计范畴。由此可见,确定对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计是目前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三)环境审计工作范围职能交叉,影响环境审计开展

环境审计范围广,综合性强,当工作职能有交叉时不易把握尺度,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工作中也有这方面的困难。一方面,环境审计机构与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有交叉。比如,以检查环境法规政策、制度执行为主的合规性审计也是现阶段环境审计的重点,但是现实中政府审计机关在执行这部分职能过程中与环境管理部门(比如兰州市环保局)的环保执法检查工作职能有交叉。另一方面,部分与环境有关的项目审计归口管理在其他审计业务处室。比如,兰州市节能减排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环保资金的重要投入项目归口管理在城建部门,而城建部门的审计业务归在审计局投资审计处。同样,其他与环境审计有关的涉及到财政金融等其他审计处室的情况也比较多。

(四)环境审计人员队伍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审计要求

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多种环境知识,以及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全国环境审计队伍都面临知识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兰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有审计人员7名,其中有一名中级审计师,平均年龄42岁左右(其中30~40岁之间2人,41~50岁之间5人)。从专业背景看,以财会、经济管理为主,没有资源环境专业方面的人员。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近些年没有再引进人员。由此可见,兰州市审计局现有的环境审计力量比较薄弱,有必要合理调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充实审计队伍,加强环境审计的力量。

(五)环境审计的方法以传统审计方法为主,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

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环境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导致在审计方法上一般使用分析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另一方面,审计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兰州市审计局专设了计算机审计处,但是市一级的审计机构一般除了面对地税、银行、财政等开展计算机会计的被审单位开展计算机审计外,其他利用计算机审计的比较少。从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处来说,没有充分的条件开展计算机审计,与其审计工作以农业资金为主有关。

(六)绩效审计处于尝试阶段,开展条件尚不成熟

兰州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环境审计一般仅限于关注环保资金使用的财务审计方面,并没有关注生态环境改善或环保资金投入的效果,缺乏环境绩效审计。一方面,开展绩效审计需要运用环境管理、环境经济评价领域的一些知识。另一方面,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以及绩效审计的工作指南,各地方审计机关做法不一。兰州市政府出台了《兰州市绩效审计办法》,但是限于技术水平,绩效审计没有真正开展。兰州市政府审计机关虽然也努力满足这项需求,但由于体制、经费、人员、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离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兰州市作为一个地处西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审计开展都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在兰州市民间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目前还处于空白,由此政府环境审计的主导地位更加凸显,所以积极开展政府环境审计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四、兰州市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对政府环境审计的思想认识水平

兰州市由于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环境保护尤为迫切,环境审计机构和人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环境审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我国审计署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类型提出,准备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机构,以此迫使环境审计人员投入全部精力积极开展环境审计。这意味着资源环境审计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环境审计的宣传教育,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环境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环境审计队伍建设是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环境专家和法律专家参与环境审计,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审计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除了理论培养还要加强实践培养,比如,选派审计人员到环境管理部门锻炼交流掌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或者审计人员参与审计署或特派办环境绩效审计项目等方式。另外,还要从用人机制上创新,重视吸纳资源环境专业人才。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验来看,有的地方审计机关通过招聘资源管理或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解决专业结构问题,还有的则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直接从环境管理部门选调人才,这都是可行的办法。

(三)明确政府环境审计机构职责范围,理顺关系

根据审计署的调查大多数地方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机构的工作重点在农业,不少地方环境审计机构还承担了社会保障审计、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兰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首先应该尽量避免职能交叉,明确职责范围,理顺关系。一方面,审计机构各审计业务处室的职责权限要合理的划分,使环境审计机构明确职责范围,找到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环境审计机构要理顺与环境管理部门的关系。环保部门作为环境管理职能部门,环境审计机构要与其加强合作,共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政府环境审计既对环保部门自身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又对环保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四)积极扩展审计领域,全力推进绩效审计

面对环境审计范围狭窄、内容单一的现状,应将环境审计对象扩大到所有的环保主体,延伸审计至企业生产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另外,从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看,环境保护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领域之一,环境绩效审计可以作为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试点,在环境政策执行、环境项目建设、环保设施运营、环保资金使用、环境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方面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兰州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和治理现状为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提供了条件。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环境问题;污染;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86-02

现代化又叫近代化,是从农业到工业的整个现代转型过程的总称。现代化经常被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通常包括技术、工业、政治、城市等方面的发展。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心态等等都随之发生变化。

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始于鸦片战争,是外力的推动,是强行被纳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体系。1840年到1895年,中国现代化第一次机遇形成,但是由于上层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政权领导,下层又缺乏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民间推动力量,所以,中国失去了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世界局势相对稳定,这是中国第二次现代化发展的机遇。但是,政府在发展路线上犯了“左”的错误,中国又丧失了第二次机遇。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中国第三次启动了现代化的脚步。

二、现代化发展对中国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发展现代化,直接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进行,所以中国进步极快。但是,在这种飞速的发展中,隐藏和遗留的问题也一时间积聚起来,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问题开始慢慢显露出来。环境污染、道德沦丧、拜金主义、信任危机等等阻滞了现代化的继续发展。其中,环境问题最先暴露出来。环境是发展的根本,是发展的基石,所有的一切发展都要以环境为基础。

(一)人口问题

人炸是现代化本身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中国人口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暴涨,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9%,相当于欧洲、澳洲、非洲、北美洲、中美洲的人口总数。现代化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人口增加,必然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制造更多的污染,占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为资源的占有发生更多的争夺,带来政治、经济、社会尤其是生态方面的严重后果。

(二)环境污染

从中国进入现代化发展,就开始对自然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和改造。在非工业时期,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协调的,但是现代工业文明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期,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大规模砍伐森林,开发牧场和农田,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中国现展的进程中,也重蹈了西方的覆辙,砍伐森林,占用耕地,开发农田,导致绿色森林数目锐减,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飞速地发展工业。工业厂区将大量的废渣污水有害物质排放到江河湖海中。自然系统本身是可以降解和自净外来物质的,但如果排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害物质过多,超出自然系统的调节功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和生物受害。2000年6月28到29日,我国江海县石梁河水库春天放养的1200箱30万尾半成鱼,由于受上游工业污水袭击,相继死亡。这是该地渔民自1999年以来第三次遭此厄运。面对水污染造成的灾害,渔民欲哭无泪。除此之外,飞速的发展还带来了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一系列污染。拿大气污染做例,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粉尘和酸雨危害最大。中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最严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年均,pH值低于4.0,频率高于80%以上。中国环境科学院和清华大学2003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酸雨给中国每年带来1100亿元的损失。虽然这些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治理,但是每年由酸雨造成的损失仍然是巨大的。

本来,地球是具有自我平衡和修复功能的。但是,地球的平衡和修复功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地球便无法进行自我修复,从而产生无法挽救的困境。由于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化的普及,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急于赶超发达国家的心态,中国的环境污染远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环境破坏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陷入困境,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德国学者莫特尔曼指出,“西方世界毁灭第三世界的自然环境,并且迫使第三世界毁灭它自身的自然环境,相反的,第三世界自然环境的破坏——如雨林的滥伐和海洋的污染——通过气候转变反扑到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率先死亡,然后是第一世界。穷人率先死亡,然后是富人。小孩先死亡,然后是大人。”

保护环境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保护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这样人类发展与自然才能相辅相成。

(一)建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利用科学技术监测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以便在最快时间内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遵循“防胜于治”的原则,尽最大的可能预防污染的发生,加强污染源的现场勘查,而不是一味等污染发生了才思考应对方案。在防治污染过程中,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注意抓主要矛盾,处理好相应关系。

(二)合理规划城市总体布局。居民区的设置应当远离噪声频发的地方以保证居民的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机场等噪声严重的地方应该设置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在市区内,要合理控制交通噪声,正常工作和休息时间内控制大型车辆的行车。

(三)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中国政府应当加强监管措施,对污染严重的工厂进行合理控制,对车辆激增现象进行调控,减少废气排放量,提高空气质量。大量植树造林,只有保持森林的完整,这样才能达到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等目的。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挽救濒危物种,维持生态环境的和谐性。生物圈有着自己固定的食物链,食物链任何一环断开,都有可能造成生物圈的紊乱,人类处在食物链的最高层,如果不注意保持下面食物链的链接,人类就可能会失去整条食物链从而将自己孤立起来,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威胁。

(五)保护饮用水源,加快污水处理机制的建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匮乏,一旦水资源出现极度缺失,中国发展就会失去现有的稳定和进度。

保护环境,防治要结合。除了政府部门要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我们作为中国公民也要为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负责任。日常中,我们要节约用水,尽量利用太阳能,将垃圾回收分类,保护珍稀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使用节能型物品,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参与宣传环保行动等等,只有在我们每个人的观念里加强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将中国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波,王霞.法制日报[N].2002-1-24.

[2]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路[M].商务印书馆,2003.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院校;办公网络化;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2;TP309

近年来,各院校为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纷纷实现了网络化办公。这一趋势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办公网络化的普及使得院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的完善,为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科学技术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保障,也有力促进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它的巨大作用已被广大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所广泛承认并引起高度重视。但是,院校网络化办公条件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

1 院校网络化办公条件下的安全问题

1.1 计算机病毒问题

计算机病毒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可以执行的计算机的程序。它不仅能够自我复制,而且会寄附在所寻找的寄主体内,传播能力极强,就和生物病毒一样。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的总数已经超过30000种,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它的破坏性也在不断地增强。网络环境下的办公,收发邮件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据有关资料表明,约三分之一以上的计算机病毒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而得到传播的,而且,这种传播途径的病毒隐蔽性强,经常令人防不胜防。

1.2 网络黑客问题

目前的网络化办公会基本上都采用以太网。在同一以太网中,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数据包,不仅可以为这两个节点的网卡所接受,也同时能够为处在同一以太网上的任何一个节点的网卡所截取。所以,黑客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入侵院校网络中的任意节点进行侦听,从而获取发生在这个网段上的所有数据包,造成信息失窃。一旦院校中的重要信息被黑客攻击,将给院校带来很大的损失。尤其是一些的计算机,更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关注的目标。

1.3 管理漏洞

严格管理网络通信系统是企业、机构及用户免受攻击的重要措施。但是各院校在推行网络化办公的同时却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给一些黑客有机可乘。管理的缺陷还可能出现系统内部人员泄露机密或外部人员通过非法手段截获而导致机密信息的泄露。

此外,由于院校网络化办公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使得相关管理人员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去应对各方面的难题。而网络的用户对网络化办公条件下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认识可能也存在不足,但是,网络用户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缺乏恰恰是网络办公条件下安全问题的最大威胁。

1.4 网络的缺陷及漏洞

Intemet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其赖以生存的TCP/IP协议,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而且因特网最初设计时也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因此它在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带宽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

1.5 其他问题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也会引发网络化办公条件下的安全问题,而且这一问题越来越明显。自然灾害会对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电缆、通信光缆、局域网等造成很大威胁,也可能对计算机本身的硬件造成损害,间接地导致网络用户的信息丢失、利益受损,另外我国的网络安全系统在预测、反应、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2)由于突然停电、强烈震动、误操作等造成的数据破坏或丢失。

2 网络办公环境下的安全策略

尽管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的完全消除网络安全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安全策略来使网络化办公条件下的风险降到最低。

2.1 技术方面

(1)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及时下载安装补丁。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确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防病毒产品,及时查杀病毒,同时要注意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确保可以查杀最新病毒。寻找一种能查找网络安全漏洞、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利用优化系统配置和打补丁等各种方式最大可能地弥补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

目前这样的产品很多,如,瑞星、360杀毒及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等。

(2)数据备份。计算机里面重要的数据、档案或历史记录,要采取先进、有效的措施,对数据进行备份、防范于未然,以防被窃取或者损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数据加密。通过网络中的加密机构,把各种原始的数据信息,按照某种特定的加密算法变换成与明文完全不同的数据信息,即密文的过程。目前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有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对加密等三种方式。

(4)身份鉴别。主要是通过核查用户输入的口令,因此,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对口令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磁性卡片、指纹、声音、等方法对用户进行鉴别。

2.2 管理方面

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安全管理贯穿整个安全防范体系,是安全防范体系的核心,管理是单位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是安全管理的保证。只有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并和安全技术手段合理结合,网络系统的安全才会有最大的保障。

(1)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健全管理制度。作为单位应制订机房管理制度、各类人员职责分工、安全保密规定、口令管理制度、网络安全指南、用户上网使用手册、系统操作规程、应急响应方案、安全防护记录一系列的制度保证网络的核心部门高安全、高可靠地运作。

(2)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培养或培训一支精通网络技术和管理的队伍,惟其如此,方能保证网络化管理安全、平稳、正常地运行。必须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引导用户自觉安装防病毒软件,打补丁,自动更新操作系统,对不熟悉的软件不要轻易安装。

(3)充分保障设备安全。严格管控硬件系统的运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腐蚀度、虫害、振动和冲击、电气干扰等方面,都要设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同时要做到防盗、防毁、防止线路截获。计算机房场地选择时,要注意其外部环境安全性、可靠性、场地抗电磁干扰性,避开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并避免设在建筑物高层和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还要注意出入口的管理。

(4)法律监督。计算机保密防范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目前我国已有《保密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按照规定和要求,做好相关工作,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3 结束语

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各院校的工作和网络紧紧连在了一起。然而现在的网络随着接入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越来越开放,病毒、黑客以及其他复杂的攻击手段给网络带来巨大的威胁,安全已经成为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学习来努力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桂兰,王少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初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8081.

[2]姜威,阚小松.计算机网络安全浅谈[J].科技天地,http://.

[3]李嫒媛.浅谈网络安全管理与防病毒策略[J].陕西林业科技,2010(4):54-55.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陶瓷、环境、污染、防治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eramic industry, how to realize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s,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green ceramic as an industry development focus on problems. This paper from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ircular economy and avoid secondary pollution, analyzed the ceramic industry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main technical point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eramics,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企业及人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我国正在逐步改变经济至上的发展模式,相继提出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及绿色经济等环保理念与政策措施。

作为“两高一资”的陶瓷行业在环境保护与管理上亦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成果,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和“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对污染严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资源能源消耗较为严重的陶瓷行业环境保护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解决陶瓷行业在环境保护与管理上的技术难题迫在眉睫。

1. 陶瓷行业如何经济有效实现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要求各行业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1]。体现了我国的环境保护要求中以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

我国陶瓷工业能源利用率低,一般为30%左右,而日本、美国、欧美等发达国家约为50—6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陶瓷行业能源利用率尚有较大的提升及改进空间。可从以下几方面经济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

1)改进产品性能参数实现节能减排

据研究统计,如降低陶瓷砖厚度,不仅可以降低原料消耗,亦可大大降低能耗[3]。

另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仿古砖、哑光砖等新产品其生产技术对能耗要求较低,不仅可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也减少污染物排放。

2)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到位,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研究建立并实施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

2. 如何实现循环经济及“绿色陶瓷”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4]。

然而我国陶瓷工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大、能耗高、政府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突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

1)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陶瓷行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着手,使用无毒无害原材料替代有毒有害材料(如使用无铬等全成原料替代有铬等原材料、使用新型颜料替代挥发性强有机颜料等)、清洁能源替代高硫高灰能源(如使用天然气、轻柴油、生物质燃料替代煤、重油等)。

另外,陶瓷行业可通过高效管理和生产技术替代低效管理和生产技术、高质能源替代低质能源、高性能设备替代低性能设备、高功能材料替代低功能材料,高层工业建筑替代低层工业建筑等来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

另一方面,在一些生产环节用余热利用、中水回用,零部件和设备修理和再制造,以及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张、废橡胶等可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等资源化利用等以“低”替“高”、“旧”代“新”的合理替代,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2)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

在陶瓷工业推广废弃物排放减量化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燃煤锅炉的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工业废油、废水及有机固体的分解、生化处理、焚烧处理等无害化处理,大力降低该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扩大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降低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有害物质排放。

①相对于陶瓷工业中产生的废气等对环境的影响,采用清洁的能源如天然气、冷煤气等,可大大减少废气的排放。但是清洁能源的价格往往相对较高,所以中小型的企业还是更加青睐使用煤炭作为燃料。因此,改善燃料的燃烧技术以减少废气中的SO2和NOX等的排放[5,6]是目前陶瓷行业废气污染防治措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②含酚废水一般很难回收,目前一般将其与煤气站自身筛下的粉煤按照一定的比例回合后,制成水煤浆,在高温下燃烧,从而达到处理含酚废水的目的。

③陶瓷行业在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品主要可分为废泥和废瓷两种,均可通过回收利用来达到减少环境影响的问题。目前回收废品的方式主要是将废品通过处理后重新变成陶瓷的制备原料[7]。例如,在废品中加入一些配料,再磨碎,即可成为新的原料。另外,一些废瓷还可经过加工直接用于其他方面[8],如作为吸附材料[9]、手工艺品[10]等。

3)加强企业管理

为了更好地解决陶瓷行业的污染问题,必须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实施清洁生产。加大违法的处理,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教育,严格把关“三废”的排放标准等是应对陶瓷行业环境影响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11]。

3. 如何加强防治陶瓷行业环保工程中的二次污染

陶瓷行业在生产、运输及储存工序中会产生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及生态多方面环境问题,配套相应的环保工程系统是陶瓷企业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是我国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的主要对象。

陶瓷行业虽然采用的工艺不完全相同,但大多配套有锅炉烟气处理系统、烧成炉烟气处理系统、喷雾干燥塔燃气处理系统、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含酚废水处理系统及固体废物贮存处理系统等环保系统。如何解决这些系统工程的二次环境污染问题是陶瓷行业环境保护中的又一技术难题。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7篇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际市场对优质纺织和服装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具有很大的商机,但由于我国纺织业早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高能耗低产出的现象极其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相当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纺织行业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对纺织行业污染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1 废 水

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和噪声三个方面。废水是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环境问题。纺织部门是一个用水量和排水量较大的工业部门之一,近年来纺织工业废水排放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纺织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一般都在11亿t以上,在国内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量中约占6.5%,位于各行业废水排放量的前十位。COD排放量约为30万t,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5%左右。其中废水相当一部分还是采取直排入海的方式,排放达标率除2001和2002年有所提高外,在此之前一直很低。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8篇

前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现场大部分位于人口稠密区域,环境敏感性高,且项目建设规模大、周期长,环境影响因素多样,居民较为关注。针对轨道交通工程的内容和环境特点,环境监理过程及过程文件是发现问题和确保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手段。辽宁省和江苏省是获国家环保部正式批准的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的试点省份。辽宁省于2011年5月了《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该文件规定了开展环境监理的项目、内容、程序;环境监理单位的资质等。江苏省承担编制的《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技术导则》目前尚未。由于各省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中涉及环境监理的相关内容均比较笼统,因此缺乏轨道交通行业中环境监理的具体细则。本文在参考工程监理、国内外环境监理及定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2006年6月以来,对广州地铁二、八号线延长线、三号线北延段、四号线及四号线北延段、五号线、六号线首期及二期、广佛线、APM等线路开展的环境监理工作,总结了针对轨道交通工程内容和环境特点的环境监理作法,以及对轨道交通环境监理过程及过程文件的编制方法,以期探讨轨道交通环境监理的方法。

1广州地铁环境监理过程控制及文件编制具体方法

广州地铁环境监理过程涵盖了施工前期征地拆迁、临设构筑、施工项目部进驻、管线迁移、施工场地围蔽,施工阶段围护结构施工、提升系统安装、土石方开挖、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机电设备安装、轨道施工、建筑装修、场地恢复,线路投入试运行等。其过程为:制定环境监理实施细则与监理规划初期提资巡查及旁站文字、图片记录对发现的环境问题及潜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将书面整改通知书及现场污染事故联络单发送至建设单位追踪问题处理结果监理例会上进行情况通报报告编制,资料整理、归档(图略)

1.1监理实施细则与监理规划(1)监理实施细则包括监理具体工作制度、程序、方法和措施,并具有可操作性,用以指导项目环境监理机构全面开展环境监理工作。(2)监理规划制定监理工作目标和范围、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制度及守则、监理组织机构、监理设施等。

1.2初期进行现场提资根据环境监理实施细则附件──施工现场基本情况登记表等,初期现场提资,收集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各种施工许可文件,并由施工单位确定施工现场的环保负责人、现场的联系人,负责相关工作接口。

1.3现场巡查及旁站通过现场巡查,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包括潜在问题)能及时发现,督促施工单位切实采取环保措施,落实可行的环境整改方案,检查施工单位有关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落实情况,通过工程和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预防和避免污染事故以及经济纠纷的发生。现场巡查要点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现场检查1)检查施工中产生的污染物有无外溢现象,在环境敏感点靠近施工工地的一侧,采用监测仪器或人为感受施工污染物排放对其产生的影响,评价其是否超过相关标准;2)记录施工周边环境敏感点的规模、名称,以及与施工现场的位置关系。(2)施工进度调查1)包括车站主体结构,附属结构出入口、风亭、区间风亭、区间轨排井、区间联络通道、区间存车线、盾构区间、矿山法区间等的工程进度,检查施工单位关于工程施工、环保措施等日常报表;2)记录围护结构、土石方开挖的工程总量及已完成的数量、混凝土结构分层分段施工情况;3)区间总长及已完成的数量;4)风亭、中间竖井等小基坑开挖的深度等;5)开停工及工程变更的情况。施工进度调查要注意是否会因重要的工程节点变化而导致新的污染因子产生。例如,围护结构施工完成进入土石方开挖、车站移交盾构施工、盾构过站等,均有可能由于施工工艺、施工内容、产污地点的变化而引起新的环境问题。(3)各环境影响因素及环保措施调查1)包括水、气、声、渣、振动、生态、社会环境影响调查;2)各环境影响因素及环保措施可根据环评报告书及其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来执行;3)社会环境影响还应关注施工产生的沉降造成地面下陷、建筑物开裂等一系列问题;检查安民告示及爆破时的安民措施;检查施工占道、局部交通缓行情况,交通疏解、交通指示落实等情况。

1.4文字、图片记录(1)图片现场拍照取证是监理过程的重要环节,题材一般有周围环境敏感点、施工工艺、施工节点、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整改情况、环保设施、环保措施等。图片应清晰,并有较明显的相对位置,例如空压机紧靠住宅楼、废水排农渠、生活垃圾丢弃提升系统下的渣场等。(2)监理日志根据环境监理实施细则附件──环境监理日志及现场巡查要点,对每天巡查的各个工点记录检查结果,内容包括:施工概况及进度情况、周围环境敏感点、污染情况(包括污染种类、强度、环境影响等);工程材料、设备的环境性能指标、污染防治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现场环境问题及整改建议、上次发现的环境问题的整改情况等。(3)书面整改通知书施工对外环境造成影响,违反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依法需处罚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隐患,监理人员应于现场下发《书面整改通知单》,由项目经理或项目总工签收,同时要抄送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并检查整改结果,形成《环境问题整改记录表》。书面整改通知书必须详细填写施工现场存在需整改的环境问题、该类问题违反的法律法规以及可操作性的整改建议。(4)现场污染事故联络单当工程施工中出现污染事故或污染紧急情况时,环境监理单位将对环境投诉或污染事故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形成《现场污染事故联络单》报送建设单位,必要时要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交有关环境投诉或污染事故的书面报告,并附送环境监理过程文件,用以界定污染事故的责任单位、污染产生及持续的时间。

1.5监理例会与会议纪要(1)内部的环境监理例会由项目环境监理部每周召开内部的环境监理例会,就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分析评述;根据工程进度,安排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施工现场出现的环境问题。(2)外部的监理例会由建设单位定期召开环境监理工作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由环境监理单位汇报阶段性环境监理工作情况,评述环保优差工地,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建设单位听取汇报后,要对进一步做好环境监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

1.6各类报告文件(1)月报包括该阶段的施工概况及进展情况;主要环境污染影响因子;污染防范和减缓措施落实情况;上月环境问题的纠正、改进情况;本月小结、建议。附件应有本月现场图片、线路各施工点情况汇总表。(2)年报包括工程概况及本年度施工内容;环境监理组织机构、人员及设施;环境监理合同履行情况;环境监理工作成效;施工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和建议;工程实例;上年度环境问题纠正、改进情况;本年度工作小结;下年度环境监理工作重点。(3)工作总报告工程土建期结束,对线路土建施工期进行全过程的环境问题及环保措施进行总结,包括线路概况、沿线敏感点情况、施工工艺过程、环境污染特征;环境监理工作依据、范围、目标与内容;监理工作要点、方法与程序、合同履约情况、工作成效、工程实例;工作经验、建议及总结。(4)环境污染防治预案根据地质特征、敏感点特征、施工特点、污染类型编制环境污染防治预案,制定防范和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措施。(5)环境保护执行报告在建筑安装、机电安装阶段,编制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执行报告,检查污染防治预案的实施情况,收集整理相关技术资料,通过工程实例介绍环保优良工地,总结管理及有关措施的实行情况。(6)试运行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在试运行期,通过现场调查,对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要求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逐一对比,对未完善的措施提出进一步的整改意见。附件应有线路环境敏感点位图。

2地铁施工中突出的环境问题分析及探讨

2.1环评中容易忽略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情况环境监理最重要的依据就是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但在实践中发现,部分环境影响因素是环评文件中容易忽略或没有提及的,因而相应的治理措施也不够具体,没有针对性。总结了环评中容易忽略,而在实际工作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情况。(表略)

2.2环境监理过程遇到的难点在环境监理工作中,由于环保措施落实的经费主要由安全文明措施费支出,无专项的环境保护资金,因此在环境监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问题有:1)施工项目部由于经费问题未与环卫部门签订协议,造成生活垃圾混入工程弃土一同外运或填埋处理;2)在施工排水量大、含悬浮物SS含量高的情况下,现行沉淀池一般分三级,污水从隔板上部较小的溢流口水平流过,该简易沉淀池结构功能不明确,易发生沉下颗粒因水流搅动而浮起,其水力停留时间短、处理效率低容易造成泥沙淤积;3)在郊区无市政排水管网的条件下,施工单位自建排污管网工程费用大;排入地表水,又对污水处理设施要求较高。由于整改费用较大,整改过程往往需要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经过一段时间协商,或等到发生污染事故时,才能引起重视,才会真正落实整改方案。上述环境问题的解决,除需要建设单位鼓励各施工单位实行清洁生产,采用环保型机械设备和使用环保型施工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达到从源头上治理的目的外,在末端控制上也应进一步处理好生活垃圾的清运;引进废水处理设备;逐步弃用现有的简易沉淀池,采用排水构筑物、平流式沉淀池等相关设计规范来对工地沉淀池进行规范设计、规范施工;在施工合同中应列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便末端控制资金落实到位。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环境议题;单边NPR-PPMs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012-03

单边NPR-PPMs 措施属于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Environment Related Trade Measures,以下简称ERTMs)。ERTMs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作为国内政策或根据区域性和多边协定采取的直接调整或限制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及行政措施。包括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措施。单边ERTMs是指一国依据其国内调整或限制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采取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贸易限制措施。多边ERTMs则是指多边环境协议(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以下简称MEA)中明确要求采取的贸易措施,它属于MEA缔约方的贸易义务。本文所论述的单边ERTMs仅限于货物贸易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和环保时代的大背景下,由单边NPR-PPMs 措施引发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法律问题,使得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变得日益复杂。笔者认为,应当将该问题纳入到WTO环境议题谈判中,应当通过立法途径明确单边NPR-PPMs 措施在WTO体制内的地位问题,并完善相应的的规则。

1.将单边NPR-PPMs 措施纳入WTO环境议题的必要性

1.1 美国―虾案①上诉机构的裁决引起了环境保护团体的普遍反对,并导致其引导公众反对WTO,抵制进行新的国际贸易谈判

有学者提出,禁止WTO成员采取单边NPR-PPMs措施,实际上是认为贸易利益高于环境利益。这种对贸易利益的优先选择已经深深地损害了WTO制度的合法性,因为GATT94文本中没有规定要求必须对第20条从严解释以有利于条约的贸易目标②。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协定》)序言中提出的贸易自由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和谐实现,WTO应当将单边NPR-PPMs措施纳入环境议题谈判,争取贸易与环境的双赢。

1.2 单边NPR-PPMs 措施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WTO成员方应对此达成共识,并应当客观对待此类措施

首先,国家采取单边NPR-PPMs 措施是由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缺乏。应当看到,尽管MEA的谈判在增多,保护环境的国际合作却仍然进展缓慢。一些国家为了本国利益会坚持拒绝参加MEA。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缺乏保护环境的有效的多边合作,所以选择不是在单边行动和国际合作之间,而是在单边行动和不行动之间。

其次,国家使用单边NPR-PPMs 措施的实践表明,此类措施虽然不是保护环境的最理想的做法,但对于防止在国际环境保护中存在的“搭便车”和囚徒困境现象,却是较为可行和有效的办法。

最后,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消费者绿色消费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绿色产品的偏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些都为单边NPR-PPMs 措施的继续存在提供了环保时代的背景。

1.3 单边NPR-PPMs 措施容易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具有武断的歧视、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必须防止其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环境保护是单边NPR-PPMs措施产生的原因,但许多国家采取贸易措施时往往考虑政治、经济等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发达国家假借环境保护之名实施的单边NPR-PPMs措施具有表面的合理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此类措施游离于WTO体制之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权利和贸易利益的实现并无益处。只有在WTO体制内规范单边NPR-PPMs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才会避免其成为绿色贸易壁垒,减少因其所导致的贸易冲突,才会真正实现市场准入的安全性和可预见性。

1.4 WTO应当通过多边谈判而不是通过争端解决来明确单边NPR-PPMs措施在WTO体制内的地位,并澄清其审查标准

如果不依靠立法途径解决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协调问题,而任由司法实践向其“敞开大门”,就会破坏世贸组织规则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从而萌生重蹈关贸总协定覆辙的危险③。此外,依靠立法途径规范单边NPR-PPMs措施,可以减轻对于DSB的司法能动主义的指责。

1.5 通过多边谈判明确单边NPR-PPMs措施在WTO体制内的地位及其审查标准,有助于减少环境贸易争端,确保DSB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未来的环境贸易争端中对WTO规则作出连续与一致的解释,更好地发挥其为多边贸易体系提供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作用

2.将单边NPR-PPMs 措施纳入WTO环境议题的可行性

2.1 WTO成员方已就采取单边ERTMs保护环境达成共识

多哈会议《部长宣言》提出,在WTO规则下,任何国家都不应被阻止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而采取措施,或采取它认为适当的措施来保护环境,但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且在其他方面要符合WTO有关协议的规定。这表明WTO成员承认了采取单边贸易措施保护环境的权利。

2.2 在多哈会议上,美国和欧盟都提出,应当通过CTE的特殊作用,使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成为多边贸易谈判的主流,环境议题的谈判将深化

欧盟认为WTO新回合的全部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每个成员在它认为必要时都有权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并要求就单边NPR-PPMs措施进行谈判,承认采用单边NPR-PPMs措施的权利。美国作为WTO中最多使用单边NPR-PPMs措施的成员,应当会支持欧盟的提议。而发展中国家也认为,当贸易成为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时,应当为环境目的而采取贸易措施,但应避免对贸易的不合理限制。

2.3 WTO规则中引入了NPR-PPMs标准

《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即SPS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即TBT协议)中规定了NPR-PPMs标准。笔者认为,SPS协议和TBT协议关于NPR-PPMs标准的规定可以为关于NPR-PPMs标准的规则的谈判提供借鉴。

2.4 除了前述单边NPR-PPMs 措施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之外,它对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从长期来看,NPR-PPMs措施可以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强环境管理,积极争取获得ISO14000标准认证,发展绿色贸易,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环境成本的内在化,改善和解决环境问题。此外,环境标准的提高也可以防止“污染产业的转移或转嫁”,避免发展中国家沦为他国的“污染避难所”(pollution heaven)。

发展中国家可以此为契机,要求真正落实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的适用,促进解决关于NPR-PPMs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技术援助、资金援助和能力建设问题,努力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

此外,美国―虾案上诉机构的裁决表明,GATT94第20条环保例外条款适用于单边NPR-PPMs措施④,并足以防止其成为绿色贸易壁垒。这也说明在WTO体制内规范单边NPR-PPMs措施是具有可行性的。

3.关于单边NPR-PPMs 措施环境议题谈判的主要内容

3.1 WTO体制下单边NPR-PPMs措施的范围

笔者认为,在未来关于单边NPR-PPMs 措施的环境议题谈判中,只能将保护全球公域环境的单边NPR-PPMs措施纳入WTO体制。首先,当环境问题发生于外国境内并且没有造成跨界污染时,为了避免不恰当地干预外国国家,他国不应对其采取单边贸易措施。其次,只有在有科学依据证明一国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损害严重威胁到全球公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口国才可以基于本国的NPR-PPMs标准对其出口产品采取贸易措施。判断环境损害及其威胁严重与否的标准是:受影响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对损害进行评估的可靠性;损害产生的速度;损害的不可挽回性;损害的广度⑤。 环境损害对于全球公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越重大,这类贸易措施的合理性也就越大。

3.2保护全球公域环境的单边NPR-PPMs措施在WTO体制内的地位

一国为保护全球公域环境而采取单边NPR-PPMs措施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争议。反对者认为,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涉及一国境外环境情况的进口限制由于其单边性和域外管辖适用,会引起受影响国家的强烈反对⑥。支持者认为保护全球环境的贸易措施是符合GATT94第20条环保例外条款的,因而应当被允许使用⑦。笔者赞同后一观点。

首先,既然《WTO协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WTO的目标和宗旨之一,并提出了保护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性贸易的要求,那么WTO必须同等重视其成员的贸易利益与环境利益。根据WTO规则,贸易问题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优先于其他问题,如环境问题以及与其他合法的政策目标有关的非贸易问题。

其次,既然GATT94规定了第20条中的环保例外条款,承认了其所包含的政策和利益的合法性,赋予了WTO成员以环保例外权,就不应该将WTO成员援引环保例外条款的权利变成是虚设的。再次,环境原则作为国家原则在环境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含义一方面是指禁止以环境保护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但另一方面也包括了各国对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本国管辖范围之外的环境。如果绝对地否认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全球公域环境的权利,全球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恶化。

最后,WTO不承认单边NPR-PPMs措施的正当性并不会约束此类措施的使用;相反,这会阻碍关于如何区分适当的与不适当的NPR-PPMs措施的充分讨论。在WTO体制内承认单边NPR-PPMs措施的正当性,有利于解决WTO与环境保护团体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冲突,并且可以避免不适当的NPR-PPMs措施的使用。此外,关于单边NPR-PPMs措施在WTO体制内的地位的持续争论,也不利于多哈回合中CTE关于新一轮环境谈判的工作取得进展。

3.3 保护全球公域环境的单边NPR-PPMs措施获得正当性的条件

如前所述,保护全球公域环境的单边NPR-PPMs措施应当在WTO体制内取得具有正当性的地位,即此类措施本身违反了GATT94第3条和第11条第1款的规定⑧,但可以因其目的合法性和适当的实施而依据第20条环保例外条款获得正当性。第20条环保例外条款规定了单边NPR-PPMs措施获得正当性的审查标准,如目的审查、必要性审查、歧视性审查、比例性审查等。由于其用语宽泛模糊,DSB的上诉机构在环境贸易争端中运用了利益平衡分析法来协调WTO成员的贸易权利与环保例外权,一方面对第20条(b)、(g)项作出了有利于环保的灵活解释,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其前言的解释,将透明度原则、比例性原则适用于单边NPR-PPMs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笔者认为,WTO成员应当通过谈判达成一个关于GATT94第20条环保例外条款的“谅解”,类似于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有关GATT94相关条款的谅解。在有关的环境贸易争端解决报告中,DSB的上诉机构已经对第20条环保例外条款作了较为合理的引申解释,这些内容应当在上述谅解协议中加以明确。此外,谅解协议中还应该澄清单边NPR-PPMs措施的域外效力问题。在严格限定单边NPR-PPMs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条件的前提下,明确第20条环保例外条款适用于此类措施,并承认其域外效力。上述谅解协议将为单边NPR-PPMs措施在WTO体制内获得正当性地位提供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WTO应当将单边NPR-PPMs措施纳入WTO体制,肯定其目的合法性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有效作用,同时,明确其成员采取单边NPR-PPMs措施必须受到比例性原则的限制,以便更好地协调WTO成员之间的贸易利益与环境利益,从而实现贸易自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三赢结果。

注 释:

①该案中,美国依据1989年美国公共法101-102第609节对印度等国的虾及虾产品采取的禁止进口贸易措施是基于进口虾的捕捞方式,其贸易措施属于基于本国与产品无关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标准而采取的贸易措施,即单边NPR-PPMs措施。参见赵维田.美国-对某些虾及虾制品的进口限制案[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②PATRICIA ISELA, HANSEN. Transparency, Standards of Review, and the Use of Trad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Global Environment[J].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Summer 1999, 1046.

③徐崇利. 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J]. 法律科学,2002,(5).

④GATT94第20条环保例外条款是指第20条(b)、(g)项及其前言的规定。

⑤李良. 多边贸易体制下与环境有关的单边贸易措施研究[A]. 陈安. 国际经济法论丛(5)[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⑥PHILLIPS, SANDS. “Unilateralism”, Values, and International Law[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0, 11 (2).

⑦SANFORD, E. GAINES. Processe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How to Produce Sound Policy for Environmental PPM-Based Trade Measures?[J]. Columb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2002.

⑧GATT94第3条及其注释和补充规定只涵盖适用于产品本身的措施,因而WTO不允许其成员歧视“相同产品”一般被解释为WTO成员不能根据NPR-PPMs标准歧视产品。NPR-PPMs措施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地位;作用

针对如何改善环境问题,曾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手段,但是,这些措施手段却未曾彻底改善环境隐患之中的问题因素,源于其问题因素众多,而现阶段环境检测技术仅能提出一部分策略,而其它隐患却无法在措施的实施下得到弥补。因此,研究人员针对问题的严峻性,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在这一全新应用模式之下,环境问题得到良好控制。其技术原理基于传统环境监测技术,并将其逐步演变为具备多样性的检测技术。

一、由环境监测所引起的环境管制问题隐患

1、监测技术实施缺乏动力因素

环境已逐渐面向经济方向发展,经济产业体制建设离不开环境,其中,工业的经济产值最为优异,但是,在飞速发展阶段却致使环保举措失效。因而,环境监测技术模式得以正确实施,其应用方案基于当下环境的众多因素展开,环境因素包括侧面问题因素,以及环境控制因素。在双项因素同时开展的情境下,监测模式得以正确姿态引入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环保措施的应用规范化,理性环保,而非口头措施运用。但其中难免出现适应性缺乏严峻的地理环境,针对这类地域应用简单的检测法已无法满足,应结合多种环保措施,才可改善其地理固有隐患因素。环境监测应用技术处于待发展阶段,其内部还存在一些不稳定成分,这些成分将环境问题加深,令相关人员对环境问题无法准确掌握,最终致使人员对监测实施缺乏动力。

2、环境监测相关体制建设存在不稳定因素

环境监测技术的实施共分两面,针对环境的一面,以发展环境为优先,对环境隐患问题给予关注。但却忽视最为根本的加强地理建设,地理作为影响生态的重要部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环境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的好坏水准近乎均衡,但又存在一定的偏差。这部分因素源于检测体制或机构建设不完善所导致,而改善这一问题的方式可依据加强现有环境监测系统的基本模式展开,使环境监测工作逐步迈向环保行列,并向大众倾诉,仅有重视环境监测技术,才可治理现阶段生态环境的隐患处境。其次,就是体制监管人员体系建设中所存在弊端,针对这一问题,应从根本着手,分析其问题产生根本原因,首先,就是致使监测体系不完善的根基原因,不重视监测,引发监测模式不正规,监测方式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然而,却一切感觉不到责任。稳定环境间测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其技术体制的不断完善,仅有长期累积相关经验,才能达到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

3、相关监测体系人员稀少致使能力未正常发挥

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量是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完成各项指令性监测任务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临时性、突发性监测任务越来越繁重,监测人员、技术、设备跟不上,经常加班加点,忙于应低监测工作处于闷头苦干、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局面。

4、设备、仪器等资源的匹配制度不完善

环境监测一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资源配置手续、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严重浪贪基层监测站的仪器采购没有计划、预案,尤其对大型仪器的质量、性能、灵敏度、稳定性及供应方的售后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市场调研不够,也不征求使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完竣环境监测体系,增设环境监管能力的相应举措及方法

1、设立环境监测架构体系相应认可制度

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监测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认可评审制度若监测能力下降,不按规定或规范提供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则取消其监测资质,以保证环境监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这样也打破环保系统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市场的垄断,发挥其他行业部门和企业环境监测站的作用,使环境监测市场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提高核心竞争九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2、增设人员培训机构及培养人员基本素质

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和保持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性措施在监测能力中,人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完成好艰巨的监测任务,进行工作创新,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监测站要从环境管理的需要出发,制定环境监测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人才。

3、规范部门机构的质量标准,加强人员监管力度

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是监测管理的监测站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加强领导,明确岗位职责,制订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监督、^程控制,实行考核持证上岗,抓好质量基础工作,积极参加能力验证试验,认真组织内审和管理评审,综合评价质量保证措施。

4、加深考核内容审查,逐步建立领导责任

为了避免制度成为“纸上谈兵”,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环境监测系统应建立完整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定期突击检查,抽查操作程序、交接流程质量记录数据处.,监测报告、日常监督记录等各个环节是否规范、全面准确,在此过程中若查出重大质量事故或考核不合格。

三、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境管理的基石土。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依靠科学的、有权威的监测数据实施各项环境执法管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公开、公正、公系。环境监测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具体表现在。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验收、环境影响。

结论: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实施,检测技术种类繁多,但是,环境问题却依旧为得完善。针对现有环境问题展开分析,其问题侧面在于人员管制的缺失,而正面则是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隐患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影响了生态衍生,在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前提下,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得以实现,并且弥补诸多环境隐患问题,这部分问题因其极大危害生态环境,而被人们所重视。在今后的生态建设发展中,全面维护环境管制工作,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过程;环境问题;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市政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不断同时,也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水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对周围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会影响市政工程建设的工期,同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如果长期不得根治,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在对市政工程进行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十分必要。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前、施工过程、竣工运营。其中,每个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1施工前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工程设计、项目决策方案、实地考察等是市政项目工程施工前包括的主要内容。通常在对市政工程进行设计规划时,通常只注重如何最低限度降低投资成本,实现工程建设的实际功能,而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虽然有的在工程施工前会提出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不能直观的反映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工程参与人员模糊环境问题。对高价值的土地资源盲目占领、污染水资源、破坏城市绿地、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是工程施工前期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

1.2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市政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为了加快施工进程,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效果,最容易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噪音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等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

(1)噪音污染。噪音污染主要是在施工作业时,由于施工现场对各种机械设备的运作以及对材料进行加工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噪音。其主要特点是污染源十分固定,并且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这种干扰的声音,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2)粉尘污染。市政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主要原因是粉尘污染。在施工作业时,由于车辆来往行驶、地面发生腐蚀或施工操作等将施工扬尘、道路沙尘等带进大气中,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环境。

(3)水污染。施工人员随意排放生活污水或者工业用水是导致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自然降水至施工场地,使各原料受到雨水冲刷产生污水也是引起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通常水污染大多集中在施工现场周围的水域。

1.3竣工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当市政工程竣工后,开始投入运营,发挥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工程中有污染的项目就会对周围环境进行持久性的破坏。随着其使用功能的不断发挥,噪音、粉尘、废气等对环境的污染也随之日益加重,影响人们健康以及日常生活。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主要是对由于人类在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管理。运用到市政工程建设施工中,就是控制好整个施工时序上出现的环境管理行为。全过程控制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以及竣工运行,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承包商、业主、监理共同参与,共同协调,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各自发挥其职权,组成城市环境管理的主体结构。

2.1政府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措施

通过利用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等,对施工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限制和控制。为了达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使之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就目前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情况来看,加强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十分必要。

2.2承包商的环境管理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工程施工承包商有直接控制工程的各项管理的功能。承包商应该利用自身的力量和优势,充分发挥其环境管理职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承包商应将环境管理意识融入其中,严格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工作。对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反映、协商,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方针。

2.3业主的环境管理

业主是工程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决策者,是整个工程项目的主权控制者。在进行招投标时,应严格评审施工单位的投标书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对于不明确不合格者坚决不能给予批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严格施工程序,对施工现场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时处理。

2.4监理的环境管理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的大规模发展,工程监理制度在取得了较大改善和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对环境监控能力受到限制。由于市政工程项目施工具有一次性特征,监理部门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控制制度,扩大建立控制管理权限,更好的进行全面系统化的环境管理工作。

3、施工阶段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

3、1针对噪音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噪音污染源主要是施工作业与施工机械设备等。因此在项目建设施工中,特别是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应尽量采取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减少对落后的机械设备的使用。同时,应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规划,施工作业尽量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操作。

3.2针对粉尘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降低粉尘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首先应经常洒水对运输道路进行有效养护,必须对运输粉质材料如水泥、土方等的车辆加上盖篷布,道路扬尘降低。其次应在施工现场的粉末材料上面搭盖篷布,尽量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施工作业,事施工工艺产生扬尘频率降低。此外,应及时覆盖裸露的土地面以及土方,减少风蚀扬尘对环境的污染。

3.3针对水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防止污水、废水随意排放的现象,应及时处理工程施工产生的废水、废料,如果没有处理完善,不得排入城市河流。同时,施工人员使用的生活污水,必选在进行集中处理以后,才能排入水体。此外,施工现场堆放的油料也是引起水污染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减少水污染,应对库房地面实施防渗处理,避免油料由于滴漏导致水体污染。

3.4针对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分类处理建筑垃圾,可用垃圾要及时回收循环 使用,如碎钻头可以作为回填料进行二次利用,砂、石可用来作为混凝土骨料填充,不仅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成本,对没有回收价值的应及时清理。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港口码头工程;环评要点;环保对策;

中图分类号: U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货物流通量倍增,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水路运输由于具有成本低廉、货物量大的优点而成为沿海地区交通设施优先发展的对象。港口码头作为水路运输的枢纽,发挥货物储运流通的功能,近年来迅猛发展。而港口码头工程环境问题在港口码头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尤其显著,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措施解决环境问题对于港口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港口码头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于环境影响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港口码头工程环评要点及环保对策措施。

2、 港口码头工程类别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特点

2.1 港口码头工程的分类

港口码头工程按照运输货物的性质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集装箱码头、杂货码头、液体化工品码头、散货码头、通用码头以及多用途码头,其中通用码头是指兼顾运输散货及杂货功能,多用途码头是指具有运输杂货及集装箱功能的码头。

2.2 港口码头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

2.2.1施工期环境影响

港口码头工程在施工期间对于环境的影响与施工类型、码头的结构形式、施工具体内容以及码头工程用地情况等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而言,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期间悬浮物的影响

港口码头工程在进行基槽开挖、港池疏浚以及填海造地的过程中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开挖会搅动海底底泥,爆破会对鱼类等造成驱赶甚至死亡,填海工程填海材料无序流失会改变海底面貌,以上活动均有可能对码头工程周围的海域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具体的影响方式为海水中悬浮物浓度增大,一方面海水变得浑浊,使得海水对于太阳光的投射能力大大降低,导致海水中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对水生植物的影响较大;另外一方面水生动物难以呼吸,导致水生动物大量死亡。

(2)海域被占用的影响

港口码头工程在施工期间及运营期都会永久性的占用海域,会对海域原本的功能造成较大影响:一方面水产养殖、沙滩观光等难以继续,另一方面对于原本海岸线的影响,改变了其原本形状,对周围海域及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产生较大影响。

(3)施工期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施工船舶污染物的排放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染物,比如生活垃圾、机械清洗用水、施工粉尘以及施工噪声等。

(4)其他影响

港口码头工程在施工期间,会在附近山体进行土石方的开采,导致附近环境生态遭受破坏,甚至引发水土流失。

2.2.2 运营期环境影响

港口码头工程在运营期间对于环境的影响会因为港口码头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环境影响的差别主要是体现在不同类别的港口码头对水环境、空气环境以及环境风险的影响程度有差异:液体化工品码头对水环境影响较大,主要废水为洗舱废水、洗罐废水以及生活废水等,污水大多为石油类,腐蚀性和毒性较高,其他类别的港口码头对水环境影响较小;液体化工码头、散货码头以及通用码头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大。

3、港口码头工程环评要点

3.1 项目选址

对港口码头工程项目选址是否合理进行分析评价,一方面要符合相关规划,比如项目建设与相关功能区划(环境及海洋功能区划)、产业规划等的相符性分析;另一方面,其选址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如渔业法、地方法规和国际公约等;同时要分析项目建设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及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是不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3.2 环境现状

港口码头工程建设要对其周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要对工程附近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和本项目相对位置关系,确定重要敏感目标。如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环境保护目标的建设项目,应明确项目与环境保护目标的位置关系,说明保护区范围、分区、保护对象等。

3.3 工程分析

港口码头工程施工期间要对工程进行分析,一方面是项目建设概况,包括建设规模、储运货物性质、项目平面布局情况、施工工艺以及装卸工艺方案等;另一方面是不同码头类别其污染源进行分析,并阐明其主要环境问题。工程分析应分施工期、营运期,按环境要素(水、生态、气、声、固体废物等)分别阐述影响因素及污染源强。在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的基础上,按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评价时段分别确定代表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评价工作。

(1)施工期是水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环节,应重点从施工工艺和方案判别施工全过程可能产生的污染因素。重点考虑陆域形成、港池航道疏浚、码头主体施工、护岸工程等对水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影响。

(2)运营期应从工程特征,尤其是装卸物料的理化、毒理性质及装卸工艺流程,判别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因素。

(3)除此之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析已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论证已有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根据“以新带老”的原则,结合新项目的建设,提出“以新带老”措施。

4、港口码头工程环保对策措施

4.1 港口码头工程环保对策措施重点

(1)施工期环保措施重点

港口码头工程在工程施工期间要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来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其环保措施重点为:第一,针对疏浚工程和填海工程施工中产生的悬浮物采取的环保措施,如爆破作业应从爆破时间炸药类型,药量控制或爆破管理等方面提出减缓措施;第二,对港口码头工程附近海域水产养殖拆迁进行妥善的安置并采取生态补偿措施;第三,港口码头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附近水产养殖以及敏感目标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减缓的措施。

(2)运营期环保措施重点

港口码头工程在运营期间一般应提出陆域生活污水、船舶生活污水、船舶油污水的处理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应优先考虑利用港区已有处理措施或工程新建处理措施,其次考虑外送处理,以提高措施可操作性。

4.2 港口码头工程环保对策措施研究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港口码头工程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港口码头选址问题,要符合相关规范和法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2)港区布局问题,设计人员在进行港区布局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个因素,比如作业区内将煤炭与粮食紧靠在一起,会造成严重的污染。(3)公共环保设施及应急救援设施的建设问题,港区内至少要配备垃圾收集船、废水收集船、污水集中处理站以及相关溢油应急器材和应急救援系统等。(4)环保配套设施较为落后,比如防尘设施较为落后,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甚至于周边居民产生纠纷。(5)应急设备问题,港口码头没有配备应急设备,造成应急救援时间过长,也很难达到效果。

因此,针对港口码头中所产生的问题,港口码头工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保工程的建设要早于码头工程的建设,在进行港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均衡考虑,对港区规划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加强整个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2)着重加强港口码头公用环保工程设施的建设,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适当超前建设相关设施和排污口,可分期进行开发建设,确保港区内由于建设产生的工程废水及时有效的处理。(3)港口码头的港区要配备防护设施及处理设施,尽量完善配套设施,使其发挥出污染物处理功能,保证港口码头环境良好,比如船舶垃圾收集船和船舶污水收集船的配备,可以有效的防止由于船舶排放污染物对港区进行直接排放而造成港区附近海域污染。(4)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港口码头工程施工建设完毕要及时建立能够进行应急处理的应急队伍和相关应急设施,其中由于码头类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急队伍和应急设施。(5)港口码头所产生的废水,在进入相关的集中污水处理中心前要进行预处理,确保其能够达到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水质要求。

5、结语

港口码头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评价要根据不同类别的码头工程而按照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与风险应急措施。除此之外,港口码头工程的局部环境保护措施要符合港口码头工程的环境保护条例,对其进行统筹规划,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部门,及时有效的消除港口码头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对于环境的影响。本文根据不同类别的港口码头的性质不同而对其环评要点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港口码头工程环保对策措施,以期对于港口码头工程环境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义. 浅谈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措施[J]. 广东科技. 2008(06)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矿山开采;地质灾害;恢复治理

0引言

矿山的建设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对当地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2],为了更好地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矿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及时防治地质灾害隐患、修复被破坏的水土环境、复垦被破坏的土地[3-5]。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多年的调查分析,矿山开采主要会产生5个方面的问题:①矿山开采塌陷导致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并伴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②矿渣堆放产生的地面压占及污染问题;③矿山开采导致含水层破坏,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用水;④矿井水污染问题;⑤矿区植被破坏问题。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1)预防措施。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矿区特点、生产方式与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开采、留设保护煤柱、提前搬迁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避免和减缓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2)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对于危害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减轻或消除矿山地质灾害危害。(3)矿渣综合利用措施。矿渣的堆放不仅会压占土地,造成原生植被的破坏,而且会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因此,应大力推行矿渣综合利用技术。例如,煤矸石主要利用方向有煤矸石发电、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生产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等高附加值产品、用煤矸石复垦塌陷区及修路等。通过综合利用矿渣,做到矿渣零堆放,减缓矿山地质环境破坏。(4)饮用水工程措施。矿山的开采会破坏地下含水层,导致含水层结构破坏、水位下降、水质变差,当涉及到周边居民生活用水的含水层被破坏时,会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在开采影响居民饮用水含水层前,应提前布局饮用水工程,如利用深井或水库作为水源,布置管道引水工程。(5)矿井水处理措施。矿区内矿井水直接排出会污染周围环境,矿井需设置井下水处理站,矿井井下排水经处理后可作为场地生产消防用水水源及井下生产防尘洒水水源。(6)植被恢复措施。矿山开采一般不会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因此矿区植被恢复措施一般为植被补植。植被应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例如在山西多选侧柏,因其较耐寒、耐干旱、耐贫瘠、可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生长,且整体存活率、环境适应度和观赏度较好。

3恢复治理效果

以山西某矿为例,该矿多年来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主要采取了地裂缝充填、崩塌治理、农村道路修复、河道堆积物清理、村庄搬迁、植被恢复、供水工程建设、矿井水处理及监测等措施。通过多年治理消除了矿区内大部分地质灾害,避免了矿区内村民住房遭到破坏,解决了周边居民饮水问题,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地改善,缓解了矿山生产与周边居民的矛盾。

4结论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应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矿区特点、生产方式与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2)地质灾害治理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重中之重,应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证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3)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缓解矿山生产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禹.煤矿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技术的实践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20(10):190-197.

[2]牛磊,赵志芳,曾诗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8(9):34-35.

[3]张夏,苑泉.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0,27(12):175-176.

[4]武强,刘宏磊,陈奇,等.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与实践[J].煤炭学报,2017,42(5):1085-1092.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程;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管理体系

工程环境管理体系是在发包人统一组织和领导下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发包人与参建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及其各层次、各项目的环境保护负责人。

2.管理结构与职责

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事宜,由发包人决策;工程环境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工程施工期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工程建设监理承担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管理和监督管理;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工程设计单位、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监测单位、运行管理单位、工程服务机构等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直接执行单位。

发包人颁发的与管理体系配套的工程相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和制度,是该项目主体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承包人须遵照执行。

3.管理制度

3.1现场管理制度

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现场管理由工程建设监理负责,承包人必须配合工程建设监理的环境保护现场管理工作。

3.2 报告及审查制度

工程施工期间,承包人须按合同条款和监理人要求编制各类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专题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报告。

3.2.1措施计划

承包人应根据合同条款和招标文件中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制定具体环保措施实施方案,在收到开工通知后的28d内,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监理工程师应转报环境管理中心征询意见,并在签收后14d内批复承包人。承包人制定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必须遵守通用条款的法律法规,符合基本技术标准及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承包人制定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② 生产废水处理措施

③ 施工噪声防治措施

④ 施工粉尘防治措施

⑤ 生活垃圾处理措施

⑥ 施工人员健康保护措施

⑦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

⑧ 文物保护措施

3.2.2 环境保护专项设施施工措施

本标的环境保护专项设施,承包人应提交详细的专项设施环境保护设备、设施选择和施工措施报告。

3.2.3 工作月报和工作年报

承包人应每月提供环境保护工作月报,年末提交上年度工作总结,供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对承包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承包人的环保工作月报和年报的报送及审批,按发包人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环境保护工作月报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① 工程进度及形象面貌简介

② 上月环境保护问题整改情况

③ 本月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④ 环境保护统计。统计报表格式由工程监理工程师规定。

⑤ 本月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总结

⑥ 下月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计划

⑦ 问题和建议

3.2.4 环境保护验收资料

① 本标工程分部工程验收时,施工资料须有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专节。

② 提交环境保护完工资料。

本标工程全部完工后,承包人应提交环境保护完工资料,完工资料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①技术条款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② 环保措施实施进度记录;

③ 质量检查记录;

④ 专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台帐;

⑤ 环境影响事故处理记录;

⑥ 其他必要的环境保护完工资料。

3.3 统计制度

采取统计报表制度,掌握工程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状况。统计报表的报送及审批等相关规定,按发包人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3.4 配合执法检查制度

本标工程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接受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包人负责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对外协调和联系。承包人应按发包人的统一安排,接受和配合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执法检查等行政管理工作,并及时向监理人和发包人通报相关情况。

3.5 验收制度

环境保护验收包括合同项目验收、工程阶段验收、工程竣工验收。合同项目验收由发包人和监理人组织,各相关单位按要求提交验收资料;工程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验收工作,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单位按要求提交验收资料。

4.环境监理

4.1监理目标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按计划逐一对照项目设计要求,对环保、水保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理,促进各项措施实施工作的顺利完成,并达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其批复意见的相关要求,为本工程总体建设服务。

4.1.1进度控制目标

环保措施实施总进度满足与主体工程施工总进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要求,做到各项环保措施工程项目进度(工期)合理,单项工程间进度协调有序。

4.1.2投资控制目标

按审批通过的本工程环保、水保投资执行概算控制投资,合理使用环保、水保专项资金。

4.1.3质量控制目标

切实按照审批的本工程各种环保、水保技术文件及国家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实施环保、水保监理,通过对单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使各单项工程的质量符合环保和水保报告书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杜绝重大工程环保质量事故,满足工程验收时对环保、水保竣工验收的要求。

4.2监理内容

4.2.1监理方式

环境监理人员常驻工地,经常性对施工区进行巡视,辅以必要的仪器监测,对施工活动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动态管理。

对专项环保水保设施实施必要的旁站监理,协助工程监理对主体工程中的环保水保措施进行监督。

4.2.2环境监理任务与职权:

①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与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法规,受发包人委托,监督、检查工程及影响区域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

②填写监理巡视记录,记录巡视情况、存在的环保水保问题和解决情况,以书面形式将检查中发现的环保水保问题通知承包商,提出限期处理要求。对超出合同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发包人决定;

③总监理工程师在授权范围内有关监理指令,签认所监理的环保工程项目有关款项的支付凭证;

④审查承包商提交的各类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报告;

⑤按时向发包人提交监理月报;

⑥参加有关项目的招标与验收活动;

⑦全面掌握项目进度、质量、投资情况,熟悉施工合同中有关环保、水保条款及有关单项合同;

⑧参加发包人和工程总监召开的各种会议,按监理合同授权主持召开现场协调会议,定期向发包人汇报监理工作情况;

⑨协助发包人选择施工区环保、水保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单位和管理单位,督促设计单位按合同提供设计文件,组织设计单位进行现场设计交底;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按质完成项目施工;督促管理单位全面履行管护合同。

4.2.3监理工作制度

为了保证环境监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实施以下工作制度。

①工作记录制度

环保水保监理工程师每天根据工作情况做出工作记录(监理日记),重点描述现场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的巡视检查情况,当时发现的主要环保水保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②报告制度

环保水保监理报告是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的环保水保监理报告以环境监理月报为主,主要汇报施工区的环保水保工作和环保水保监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反映环保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监理月报需报送发包人、承包商和有关上级主管部门。

③函件来往制度

监理工程师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应通过下发问题通知单的形式,通知承包商需要采取的纠正或处理措施。承包商对环境问题处理结果的答复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也要致函给监理工程师。

④例会制度

建立环保水保例会制度,可每月或根据实际情况召开会议。在例会期间,承包商对本标段一段时期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监理工程师对该月各标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全面评议,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要求。例会应形成会议纪要。

4.3施工期环境监理机构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本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计划由发包人在项目开工前委托经环保部门认可的单位,相关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方式、运作模式、人员和设备的配置均须在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前落实到位,以便于更好地发挥环境监理对施工区环保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的职能。环境监理项目部由总监理工程师、环保工程师、水保工程师等责任人组成,负责施工区环境监理工作。

结语:鉴于工程环境管理是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建设过程常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因素,引发环境事件。因此,如何在环境事件发生时充分调动参建各方力量进行补救,合理规避环境风险,是考验工程管理着的一大难题。合理规划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境监理等各方力量,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有利于参建单位更好的参与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如期完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贸易;环境;WTO;MEAs

中图分类号:D9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99-04

一、协调贸易与环境法律冲突的必要性

贸易与环境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WTO追求自由贸易,多边环境协定(Mi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MEAs)追求环境保护,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日益凸显,而环境政策对贸易的冲击更是近年来整个世界贸易体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但从本质来看,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原因在于,一旦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都被破坏,那么经济发展和经济贸易增长的前提条件也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停止经济贸易活动而单纯去从事环境保护,只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来加强环境保护。良好的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基本目标都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从而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从法律角度分析,贸易与环境的冲突具体体现为规则的冲突,这个冲突集中体现在以推动自由贸易为宗旨的世界贸易组织内。一是WTO体制内的环境措施对WTO基本原则的冲击;一是多边环境协定的贸易措施对WTO体制的原则、具体环境措施以及争端解决程序的冲击。然而,WTO并无一个专门处理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协议,通过对其协调环境问题的规则进行分析,会发现WTO只是在一些具体协议中不同程度的涉及环保问题,当实际处理贸易与环境关系时,就难免出现分散性和如何适用的问题。WTO对环境问题的调整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宗旨和原则的层面,更多体现为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政治上的回应,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则和体系,如GATT1994有关环境的条文只是照搬了GATT1947的规定,而GATT第20条(b)、(g)款的规定起初并非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设置,而今将之理解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过于原则和隐晦。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弥补了实体规则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但争端解决机制不能完全解决规则本身的问题,何况争端解决机制本身之规则也有需要完善之处[2]。应该明白,并非自由贸易政策对于环境保护政策有负面作用,而是自由贸易的结果扩大了原来的不当环境政策的负面效应[3],因此,这种冲突是可以调和的。

二、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法律冲突的协调途径

WTO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因其有体系庞大的贸易规则体系,比较完善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因此,被公认为协调贸易与环境法律冲突的主要场所。WTO争端解决机构特别是上诉机构的一系列争端解决实践暗示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当贸易与环境冲突时,在价值取向上逐步向环保方向倾斜。所以,目前解决贸易与环境法律冲突的主导思想应该是: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引导下,通过修订完善WTO体制内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改进并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借鉴成型的协调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有益模式,加强MEAs与WTO的合作等方面进行协调。

(一)修订完善WTO体制内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

1.对GATT/WTO中第20条作出详细的解释

作为WTO法律体系中环境保护主要依据的GATT第20条,①WTO对其缺乏统一的、详细的解释,而只是由争端解决机构针对争端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解释,从而造成第20条的诸多缺陷,如法律规则不够系统和完善;措辞宽泛、模糊;适用与解释松散、零乱,有时出现前后矛盾等。因此,WTO对GATT第20条作出详细的解释已势在必行。

(1)对第20条(b)款的解释

第一,对“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可将其解释为包括整个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而非仅指进口国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

第二,对“必需”解释时应考虑GATT的目的是取消贸易限制,而第20条的目的是国家在追求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不妨碍其他政策目标的实现,如实现贸易与环保间的平衡。也就是判断争议的措施是否是“必需”的,要看在达到“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这一目标时,若有其他措施对贸易的限制更少,又同样能合理实现有争议的措施所追求的目标,则不符合“必需”的要求。

(2)对第20条(g)款的解释

第一,对“可用竭自然资源”的范围作出界定。可用竭自然资源应该既包括非生物资源又包括生物资源。由于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具有流动性,所以为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自然资源不仅指采取保护措施的国家范围内的资源,而且还包括其管辖范围之外的自然资源,但管辖范围之外的资源应当进行严格的界定,以防一国援引(g)款使其单边贸易措施具有域外效力,将其国内标准强加于他国之上,即该自然资源必须和采取保护措施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对“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配合”进行界定。该措施不能仅针对出口国采取,必须也对国内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限制,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要不偏不倚,不能有国别歧视。

(3)对第20条序言的解释

国际贸易中“武断的歧视、不合理的歧视和隐蔽的歧视”,应被理解为相互关联的,它们互相传递信息,隐蔽的限制包含了隐蔽的歧视。

第一,合理性应包含采取的贸易措施要符合比例原则,首先,所实行的措施必须是为达到目标所必要的贸易措施,为达到该目标没有比该方法对贸易限制程度更小的措施;其次,该措施必须与所追求的环境目标成比例,即如果该措施对贸易流动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但仅仅换来了环境稍微改善,即使这种措施是为达到同样环境目标对贸易限制最小的方法,也是不合理的。

第二,不得构成“变相的限制”,即所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必须符合WTO规定的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并且限制措施的采取必须满足国家行使权利的“善意”原则,否则即为利用第20条的(b)、(g)两款的例外规定来掩盖实施某种限制所造成的武断的或不公正的歧视。

2.充分利用GATT/WTO的豁免条款

这是在个案基础上决定MEAs规定的贸易措施是否合法的方案。有两种方式进行豁免:

第一,采用GATT第25条“缔约方的联合行动”来豁免有关缔约方的相应义务,允许其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包括MEAs中的相关义务规定。根据GATT第25条第5款规定,“在本协定其他部分未做规定的特殊情况下,缔约方全体可以解除某缔约方根据本协定所承担的某项义务,但这项决议应以缔约方所投票数的2/3的多数通过。而且这一多数应包括全体缔约方的半数以上。缔约方全体可以采取同样的投票方法:a.规定采用其他投票方法来解除承担义务的某些特殊情况,以及b.制定为实施本款规定所必需的某种标准。”[4]

第二,利用WTO中部长会议豁免有关缔约方的相应义务,允许其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包括MEAs中的相关义务规定。根据《建立世贸组织的协议》第9条第3款的规定,“在特殊情况下,部长会议可以决定豁免成员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承担的义务。豁免应以协商一致在不超过90天的期限里做出;如果豁免的申请在90天内未得到一致同意,将由成员以3/4多数通过。”第4款规定,“如果一项豁免得到通过,必须指明可证明该决定合理的特殊情况,适用于实施豁免的条款和条件以及豁免终止的期限。一项豁免,其期限超过一年的必须由部长会议进行年度审议。部长会议有权根据年度审议的情况,延长、修改或终止豁免”。第9条的豁免程序严格了GATT第25条的豁免规则[5]。

就采取豁免方式协调二者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批量授予的方式――把豁免权同时授予某些成员,允许他们出于环境的目的而使用特定的贸易限制措施。另外,还可以建立广泛的豁免制度――设立一些一般条件,只要是符合这些条件的环境例外都可以得到豁免。

3.对单边环境贸易措施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WTO框架下贸易与环境的冲突常常表现为某些单边环境贸易措施,目前,主要表现为环境标准、PPMs标准与WTO的一些原则与条款的冲突。

(1)环境标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环境标准可从如下方面协调:

第一,将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的国际标准作为确立各成员方实施共同环境标准的目标。

第二,现阶段考虑到各国环保国情方面的差异,可以规定一个最低环境标准。在统一实行国际标准之前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设定国内的环境标准,但不能低于最低环境标准。同时,还应当规定各国的国内标准不得高于国际标准,严格各成员方以高于国际标准的国内标准限制其他成员方产品的进口。

第三,规定各成员方统一实施国际标准的时间表,照顾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环境和经济水平方面的不平等,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推行国际标准规定更长的期限[6]。

(2)PPMs标准

PPMs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 Methods,简称PPMs)标准,对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加工或生产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加以限制或禁止。WTO可以考虑扩大“相同产品”的概念范围,将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包括其中。但PPMs涉及复杂的技术、道德、文化、社会价值等多种主观因素,各国对PPMs存在不同理解,任意将其引入相同产品的概念,无疑会导致非歧视原则和整个贸易体系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欧盟的灵活协调方式,做一些尝试:

第一,根据目前WTO各成员在环境方面的不同发展水平,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成员可以规定不同的生产工艺标准。发达国家适用高标准,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采用相对较低的标准。

第二,对于贸易限制措施的实施设定一定的限制条件:即进口成员方在实施这类贸易限制措施之前必须经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批准,即使在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批准之后,受限出口方仍然可以向争端解决机构提出申诉,利用争端解决程序保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要求成员方公开其环境标准和政策,接受其他成员的监督和咨询,增加透明度,防止环境标准歧视。

(二)灵活运用并改进WTO争端解决机制

1.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根据现有的WTO规定,由于修订GATT第20条以及相关WTO协定,要通过正式条文修改程序并不容易。在缺乏新的条约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只能暂时由争端解决机构(DSB)通过个案灵活运用和解释相关规则的途径来建立。

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如下:至今人们还没找到一个能够较好的平衡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制度,[7]针对争议措施的种类和形式的不同以及案件在事实问题上的差异,由DSB对二者关系进行调整,这种灵活性是必需的。另外,争端解决程序或司法意见或判决不具有先例效力,不是判例法。个案基础上调和贸易与环境的难度会大大减轻,而且裁决案件时可以参考以前对同类案件的裁决,但又不必完全受以前裁决的束缚。

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如下:WTO争端解决机制虽不存在严格“遵循先例”的原则,但通过对GATT/ WTO诸多案例的考察可以看出,事实上以前的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确实对后来的争议审理具有重大影响[8]。这样就产生了争端解决机构“造法”的问题,而立法机构却没有有效手段重新解释法律,纠正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意见。尽管《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赋予了部长会议和总理事会以权威性的法律解释权,然而这种权力从未行使过[9]。

综上正反两方观点,依靠争端解决机构的个案处理来对相关条出解释应当非常谨慎,不能走的太远,不能违背成员方的意愿,侵犯属于成员方全体的立法权。争端解决机构不能也不应该承担制定新规则的职能,WTO规则中包括环境问题、劳工标准问题在内的众多空白和模糊之处,恰恰反映了缔约方之间的政策分歧,留待将来谈判时重新考虑。

2.促进环境专家和NGO的参与,增加DSB的透明度

WTO一般通过缔约方政府的多边谈判来解决问题,这种封闭的制度使环境专家和非政府组织(NGO)的观点和建议很难在这些谈判中得以体现。专家组的裁决过程处于一种与公众隔离、独立运作的“黑箱”状态。为促进贸易与环境争端的公正、合理解决,WTO应选环境专家进专家小组,促进NGO的参与,以更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开展与环境保护组织的对话与协作。

对环境专家入选DSB专家组名单这点进行改革,异议不大。但发展中国家对NGO的加入心存疑虑。多数的NGO来自于发达国家,在WTO中游说的诸如环境保护、劳工标准、人权等问题,恰是发展中国家缺乏谈判能力的问题。代表发达国家利益的NGO会向本国政府游说施压,可能会带来贸易制裁措施的滥用。

尽管NGO的加入给WTO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但WTO的态度应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考量利弊,不应给NGO在WTO中参与决策的权力,可以在DSB内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受理NGO的各种提案,并授予NGO旁听争端解决程序中听证会或磋商过程的权利。

(三)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相关模式的借鉴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签署的贸易协定,为协调贸易与环境问题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1.对管辖权和法律适用冲突协调的借鉴

对可能产生的贸易与环境争端,MEAs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都没有明确争端的法律适用与管辖权问题。可采用如下方式尽量明确法律适用及管辖权。

第一,确立环境协议优先原则。NAFTA第104(1)条规定,“当NAFTA与MEAs中的贸易条款不相符时,MEAs中的义务在不相符的范围内优先适用,假若成员有多种同等有效又合理的方式来遵循这些义务,成员应选择其中最不违反NAFTA其他条款的方式”[10]。该协定还规定,成员可以通过书面协商一致的方法,将现存的或将来的MEAs列入受保护的名单,使之也自动优先于NAFTA。不过,该协议规定,若墨西哥认为某一MEAs可能严重限制其贸易,其有权拒绝认可。这样,NAFTA不仅首次承认现有MEAs中的贸易措施的合法性,使三国实施的环境协议中的贸易措施不受NAFTA的挑战,而且如果未来的国际环境协议包含新的贸易措施,该协议被纳入NAFTA后,将自动优先于NAFTA实施。而且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地位,也对其利益进行了一定的考虑和照顾,贯彻了环境法领域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11]。

第二,管辖权冲突的协调。如果争端双方同时既为MEAs的缔约方又是WTO的成员方,因适用MEAs的规定的贸易措施产生纠纷,可以规定应优先选择多边环境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如果双方都是WTO的成员,而其中一方不是MEAs的成员,则应毫无选择的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2.对举证责任分配的借鉴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规定由被告国承担举证责任。而NAFTA规定,当国家之间在环境问题上发生冲突时,应当由控告国负责举证,即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证明这种环境措施属于一种绿色壁垒而不合理,被告国没有责任向控告国解释实施这种环境措施的理由。该方式无疑对于一国滥用环境政策进行贸易保护将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在贸易与环境争端中,发达国家往往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措施不符合国际条约的规定而提出控诉,即往往处于原告方的地位,如果能够合理采纳举证责任倒置的建议,被告方发展中国家将免于举证诉累,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独立执行本国的环境政策。

(四)加强MEAs机构与WTO的合作

多边环境条约的秘书处掌握着很多MEAs的信息,秘书处通过与WTO的CTE的合作和交流,使贸易制度和环境保护政策相互支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信息交流。多边环境条约机构将环境条约中与贸易有关的事项通知WTO的相关委员会,WTO的相关委员会也应将自己草拟的可能影响环境的贸易措施事先征询有关的环境条约机构的意见。彼此应尽量给对方一定的时间发表评论。第二,设立观察员。WTO应授予管理多边环境条约的组织在WTO相关委员会中观察员的地位。目前,世界上的MEAs太多,过多的MEAs的参与到WTO CTE的谈判中,有可能给CTE造成太大的环境压力,尤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为此,可考虑同意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几个有代表性的MEAs秘书处以观察员身份参加CTE会议: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蒙特利尔议定书》和《巴塞尔公约》。在具体讨论某一MEA时,再邀请该MEA秘书处作为特别观察员出席会议[12]。第三,联合建立专家簿。由WTO和有关的多边环境组织联合建立相关环境问题的专家名册,以备在必要时提供专家意见,也是促进解决贸易与环境争端的措施之一。

三、结语

贸易与环境冲突深深根植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实力和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差异。二者属于同一个级别、同一个层次的重要原则和规范,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要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不仅要解决表面上的法律冲突,更要解决两大阵营中的实力差异导致的利益追求的冲突,这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人类也没有必要在两者中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两者对人类的生存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法律协调,不管是事后裁判的个案解决,还是更高层次的事前的预防协调,都很难找到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这是法律本身的局限性还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在绝对意义上的不确定呢?”[13]两者应该都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所谓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法律就失去其存在基础和发展的空间),只能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相对合理,只能是不断的接近与完善。本文所说的解决途径,就是力图向在这个“无限接近”中接近一点点。

参考文献:

[1]林云华,刘海云.MEAs与WTO潜在冲突能化解吗?[J].时代经贸,2005,(5):52-54.

[2]张建.贸易与环境:GATT/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的冲突及解决方法[D].外交学院.2005,(2):29.

[3]都毫. 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协调[J]当代法学,2007,(1):129.

[4]吴峰.论GATT94第20条在实践中的新发展及前景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12):63.

[5]黄辉.论环境保护的国际化与自由贸易的协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2):17.

[6]韩绘宇.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2):50.

[7]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43.

[8]王振杰.多边环境协议贸易措施与WTO贸易规则冲突及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6):38.

[9]朱揽叶,“The Effects of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Panel and Appellate Body Reports: Is the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Resol

ing Specific Disputes only or Making Precedent at the Same Time?”, Templ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Journal, Spring

2003.学,2006.6:38.

[10]李歌.北美自由贸易区环境法律制度探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4):15.

[11][美]丹尼尔・埃斯蒂.在贸易与环境之间架起桥梁[J].乐天,译.环球法律评论,2002(冬季号):397.

[12]程路连.WTO与多边环境协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