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

高三德育活动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 团体活动 德育“三效”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高度支持的双重机遇下,技工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中职教育的内容、结构、方式等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革,这对中职德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基层劳动者的素质,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而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德育素质始终处于首要地位。这要求中职学校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笔者学校结合实际,对中职德育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 团体活动和德育“三效”的概念

团体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由部分或全部团体成员参与的各种活动项目的总称。德育“三效”指德育效率、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益。德育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德育任务,体现的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速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学到相对多的知识,这是有效德育的第一层次追求。德育效果是指德育活动结果与预期的目标一致,体现的是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德育目标达成度越高,德育效果越明显,这是有效德育的第二层次追求。德育效益是指德育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侧重于德育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长远效益,这是有效德育的第三层次追求。

二、 利用团体活动提高中职德育“三效”的策略

1.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团体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团体活动也是如此。学校对德育团体活动要有总体的设计和规划,探索从高一到高三适合中职生特点的系列德育团体活动内容。例如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遵规守纪、文明礼仪、诚信友善、自信自律、感恩、职业道德等。班级、社团和兴趣小组等团体应结合学校的团体活动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本团体的活动,开展寓教于乐、寓德育于活动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笔者所带的班级在高一学年举行的团体活动有:加强时间观念的“时间准时月”,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不带早餐进校进班”,自信自律教育的“我自信、我自管、我成功”,遵规守纪的“模拟法庭”等。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团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一个学年过后,与高一刚开学时相比较,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面貌也焕然一新。道德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学习成绩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倍增,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希望,这是德育团体活动的意外收获,也是最大的收获。今后,笔者班级还会探索更加贴近学生、更接地气的德育团体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

2.制定具体明确的团体活动目标

德育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团体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新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团体活动的德育功能,学校通常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团体,例如班级、社团、兴趣小组。每个团体都有负责人或指导者,每个团体都要进行相应的团体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实践证明,是否有德育目标的团体活动所取得的德育教育结果差别巨大。所以,每举行一项团体活动,负责人或指导者都要制订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只有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才能提高德育效率,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产生良好的德育效益。

3.设计新颖有趣的团体活动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在学习方面感到很吃力,但他们在活动方面却得心应手,特别喜欢团体活动。但是,他们对过时的活动往往兴趣不大,要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团体活动就必须新颖有趣。新颖有趣的团体活动会吸引学生参与,因为他们愿意尝试,不怕失败,希望在团体活动中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通过参与各种有趣的德育团体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进行体验,参与团体活动的学生都会有相应的德育体验和收获,道德素养得以提高,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活动,水到渠成地现和提高德育“三效”。

4.选准时机举行团体活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不同阶段德育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不同,所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德育团体活动的内容设计不仅要有层次、有梯度,体现德育的螺旋式提高和上升,而且要选准时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三效”。例如,针对高一年级新生开学后第一个月的这一时间段,他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步入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这个阶段团体活动的设计要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遵守班规校纪,树立集体意识等,德育的效率和效果便会十分理想,而且这些关乎学生职高三年的在校表现和状况,又会有长远的德育效益。又如,针对部分职高三年级即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团体活动的设计要体现竞争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要求,因为学生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此类团体活动的德育“三效”毋庸置疑。

5.校内外团体活动相结合

笔者学校探索设计的德育团体活动分为两部分,即校内团体活动和校外团体活动。校内团体活动通过校园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课堂活动等培养、提高、内化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素质。校外团体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爱心募捐、志愿者活动、校外采风、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等检验、修正、巩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认识。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相结合,一边是在体验中学习,一边是在体验中检验,学以致用。通过活动,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德育的重要性,能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和感悟,进行自我教育和团体教育。团体活动克服了空洞说教的缺点和不足,德育“三效”凸显,效果十分理想。

6.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相结合

道德教育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目标”的模式,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改变就事论事、就错批错的做法。学校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让学生认识犯错误的心理原因,引导学生判断事件的正误,帮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教给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例如,要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做相互尊重、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从而在学生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氛围。

在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新的德育教育途径和策略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对德育团体活动只是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之路还有很长,中职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

[2]宋燕芳.关于团体训练与中职德育活动课的时效性[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 系统性

德育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规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之出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不断凸显,随着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实效性和时代性,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开创德育教育的新局面就变得十分迫切。

一、建立德育课程的合理科学体系,扩大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覆盖面

以生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现实发展出发,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现实生活为参照和源泉,让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回归生活,以此为起点来建构德育课程体系。

1.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德育课程新体系

建构德育课程新体系,可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使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同时将主流社会意识渗透其中,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潜移默化。这样的课程新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层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间层次为人文选修课、层次为讲座活动等。

核心层次是主渠道,要开够开足课时,但核心课程受教学大纲、课程课时的限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用大量选修课程和讲座、活动等来补充,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德育教育。

人文选修课可以分为课程辅和提升素质性的课程。我校开设的与课程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越南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案说法》、《图形图像处理》等;提升素质性的选修课程有《音乐欣赏》、《公关礼仪》、《唐诗赏析》、《故事哲学漫谈》、《历史纵横》、《云南人文地理》、《书法》、《插花艺术》、《艺术欣赏》等20多门课程,提供给学生较大的选择面。同时我校还开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必选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节能减排》、《就业指导》等。

2.注重人文选修课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力

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不仅要靠社会环境的影响,更要进行理论认知教育,才能使信念更牢固、行为更自觉、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强。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学制为2~3年,要大范围、大规模地开设德育认知相关课程,如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政治史、西方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和政治学理论等人文课程基本不太现实。但是,可以聘请教授、社会名人、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开设一些与之相关的跨学科的人文类选修课或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内容可涉及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政策、宇宙空间、环境保护、社会等方面。无论是规定的课程,还是松散的学术活动,都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灵活多样。

3.以课程为中心,形成新型的教学主体

德育的教学过程就是以课程体系为中心的互动过程。以课程为中心,就是教师的角色从“教书”转向“教人”,日常教学工作也由“备教材”转向“备学生”,即以对学生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去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发展现状。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系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他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其学习活动,不断拓展、改造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具体来说,有如下方式:一是由教师或学生选择德育专题,教师、专家等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并分析比较他人的观点,选择、阐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作出评判;二是教学中通过两难故事方法,使学生得出自己的假设见解,再进行检验推理考察这一见解,不要求得出一致的结论,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想;三是讨论法,即针对一些道德现象,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道德观点,并通过讨论形成对问题的认知意识冲突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四是在学生社团中形成民主风气,组织成员在关怀、责任、义务等方面提出要求,建立社团道德风气,增强学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开展“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自2009秋季学期起,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全面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把“三生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时期正是人生走向社会的转折阶段,面临着角色转换、独立生活等新的挑战。云南省开展的“三生教育”,立足人生发展需求,依据生命特征,遵循生命原则,着眼学生未来成长需要,以学生的内在潜质为基础,寻找恰当的教育切入点,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激发生命活力。

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服务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困扰的必要手段,在学校德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贫困面较大,生源结构多样化,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扩招后竞争的激烈、择业困难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以“三生教育”为主线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咨询服务、心理治疗等,可以加强调适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树立学习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培养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志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云南省现在将生命教育从思想道德教育中独立开辟出来,开设了专门的“三生教育”课,以此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鲜明地传输给学生。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三生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但讲授过程中老师们也普遍认为“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有重叠,操作层面可以互补。因此,应当研究探索如何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改变心理品质。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应当研究“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叠点和结合点,区分各自的侧重点,避免学生有重复讲授的感觉;二是在机构上,可以试行“三生教育”与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的融合,提升以“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德育教育的综合效应;三是在教学上,以“三生教育”为主线,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中的生命观和人生观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方面的生命权、健康权教育和人生安全保护、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整合,丰富和充实“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四是在师资上,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加大力度建设“三生教育”教学团队,让专业背景不同的师资参与到“三生教育”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来。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活跃学习生活,注重教育实效,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从德育系统层面加强和提升高职高专德育系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正确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以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科技、体育、学术活动以及各种纪念性、宣传性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文明、有序、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自信、自知、自尊的人格品质,对开展好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广播、影视、报栏、校报、校园网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宣传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经验。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工作

校园生活不只是在校内,走出校门、投入社会也是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院校尤其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利益等活动,具有社会服务性质的扶贫救困、扶老助残、环境保护、公益性义务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

3.开展多种团队德育活动

设置多种供学生活动的俱乐部、学会和协会,以班级、小组、群体等团队为单位,根据团队成员的思想状况和道德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实践为落脚点,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德育课程与团队德育相结合,开展好团队德育。学校中的学生归属于不同的社团和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组成不同的团队。高职高专院校的团队德育可以根据学生所属的社团性质,结合德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使德育的理论知识渗透于学生的生活陶冶之中。

四、凝聚德育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要做好高职高专德育工作,就要树立大德育观念,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队伍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实践育人、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德育目标。

1.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在高职高专学习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遵循主体探究、知行统一、理性升华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基本国情、形势政策等教育,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2.采取有力措施,挖掘各门课程中丰富的德育内涵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德育素质,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塑造和培育学生德育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要加强人文类课程建设,开设与德育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优秀民族文化培育学生情操;要深入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要大力发掘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顶岗实习隐性课程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组织、学生会要担当日常性德育工作

班主任、辅导员、党团工作部门和学生会及社团组织是日常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加强思想疏导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同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密切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党团工作部门要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会及社团组织要围绕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齐抓共管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提升效果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也需要随之而不断提高。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要建立机制,协调工作沟通和联系,整合一切德育要素,充分调动三支德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实现德育工作效果最大化。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需要一支理论过硬、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人才队伍,这支人才队伍应该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团组织、学生实习期间的企业人才等构成。

1.育人先育师,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队伍的教育合力,就要使全体教师明确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职责,进一步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明晰德育工作职责,深入挖掘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德育价值、德育作用;鼓励全校教职工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发挥德育作用,将德育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提高专职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视野,提高专业化水平。

2.加强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德育管理干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设计规划、安排部署、统筹协调、具体实施等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力量。学校可通过将德育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德育干部选拔培养制度、挂职锻炼制度、考核奖励制度等方式,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挑选优秀青年教师从事学校党团工作和学生工作,精选优秀德育管理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3.加强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合力,关键在于形成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工作水平高、工作适应能力强的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此,学校要制定德育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建设德育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计划,鼓励、支持、组织德育教师加强学习,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引导、激励、帮助学生的能力。同时,打破只注重教师理论学习提高的传统做法,着力于提高德育骨干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一是组织德育教师走向全国,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开阔视野,启发实践教学的选题、模式、手段等;二是选派德育教师深入本省、本地区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部门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研究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便于有的放矢开展实践教学;三是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内外实践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四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德育实践教学信息、个人开展实践教学的做法、体会等,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创新意识和组织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薛新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疆高职院校 德育活动课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06-02

为使高职德育形成全员育人合力、把主阵地和主渠道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能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新疆大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引领新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种新的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职德育活动课。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德育活动课时间最长、效果最突出,因此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就围绕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育课活动展开。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日常教育课程化、课程教育专题化、专题教育生活化,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德育活动课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将课堂延伸到校园生活、岗位、企业、社会。使校园、企业、家庭、社会都成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它突出体现了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育人,教、学、做合一,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规律,是一门教会学生做人的思想品德养成课程。

一 总体情况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277个班级,在校班级215个,其中高职班162个、中职班43个、在外实习班级62个,每个班级配有一名班主任。每周三下午为学院德育活动课开展时间,学院德育活动课工作主要由团委负责,各分院、班级负责德育活动课的具体实施。每个班在德育活动课实施前,主管副院长对其德育教案进行审核签字。《高职德育活动读本》是学院开展德育活动课的使用教材,该教材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与体验之中实现“知行”统一,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职业教育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高职德育活动读本》共有16个专题,每学期4个专题,每月一个专题,由传统的说教形式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有学生全程参与德育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德育活动课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体会”。

1.高职一年级的目标与内容

高职一年级德育活动以职业意识和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养成为主线,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课程教育教学、党团组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进行对人生目标和未来职业岗位深入思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开展爱祖国、爱专业、爱学校、爱家乡、爱同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适应高职生思想、学习、生活环境和特点、学习方法的心理调节教育;开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遵纪守法的基本素质教育。一年级8个专题:步入高职、助我成长;走进军营、磨炼意志;诚实守信、做人为本;热爱祖国、服务社会;融入职场、规划人生;知荣明耻、知行合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2.高职二年级的目标与内容

高职二年级德育以健康职业人格塑造为主线,通过在专业技术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开展进一步坚定职业选择,完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教育;深入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素质教育,开展诚实守信和团结合作教育;开展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开展注重社会实践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教育,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二年级8个专题: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尽忠职守、爱岗奉献;团队精神、成就大业;勇于实践、服务人民;科学发展、终身学习;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3.高职三年级的目标与内容

高职三年级德育以就业、创业和发展为主线,结合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见习、实践,转变择业观、就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在实习实践中,开展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各分院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生的德育活动课内容。三年级2个专题:就业创业、能力为本;志存高远、平凡做起。

二 主要做法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德育活动课贴近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努力在教学理念上体现针对性,在课程定位上体现养成性,在内容设计上体现职业性,在教育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上体现体验性,在学习方法上体现探究性,在考核方式上体现知行统一性。

第一,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实行目标责任制,年终进行考核,实验效果与科室及个人奖惩挂钩。学院每年对德育活动课开展效果较好的分院、班级和师生进行表彰。

第二,全院开展高职德育活动课实验,将德育活动课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从时间、教师、教材、管理、考核等方面予以保证。每周2课时,每学期不少于30学时,人手一本德育读本。

第三,遵循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设计专题教育活动内容模块,每个模块以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课堂德育活动为纽带,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全过程,学生将自己在校园学习生活、企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领域遇到的思想问题带进课堂交流、探究。德育活动课一个月开展一个专题。从2012年开始,德育活动课的教学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原来传统的说、唱、跳等形式,改为现在的以学生、实践、体验为主。具体来说,第一周设计方案、调研分析、找出问题;第二周实践行动、以身作则、影响他人;第三周总结分析、撰写报告、提出倡议(或可行性方案);第四周汇报成果、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第四,学院制定德育活动课实施意见,明确每月德育活动课主题,每周安排进班听课。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带头就德育活动课如何更好地开展与广大师生进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思想认识和上好德育活动课。

第五,学院每学期开展精品德育活动课大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各分院开展德育活动课观摩学习活动,每个班主任一学期观摩两次德育课(本院一次,其他分院一次),吸纳他人好的做法,改进自己的不足。

第六,开展德育活动课资源库建设。各分院把专题做成精品课,学院从教学经费给予每个专题资助经费,推动精品德育活动课资源库的建设。

三 突出成效

第一,通过德育活动课的实践,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德育活动课突出人与人的双向交流沟通、理解与合作,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职业岗位、体验人生,教育学生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体验中感悟、体验中养成优良品质。

第二,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提高了班主任的素质,一大批教师成了专业教学水平高、德育科研本领强的“双强”教师。班主任大多数是专业教师,通过上高职德育活动课,研究德育活动课教育的规律,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设计活动方案,和学生一起探究、体验,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肩负起育人的重任,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第三,树立了“教职员工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取得了一批德育科研成果。获全国优秀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30多项;有百余篇论文获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被授予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称号。

第四,2004年在全疆高职院校推广实验,成效显著。学院涌现出全国德育科研专家、全国德育科研名师,多名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教师。学院主持编著出版的《高职德育活动读本》,成为新疆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活动课的材。2012年,学院开展高职德育活动课主题教育改革得到省教育厅高度肯定,学院“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课课有体会”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在全疆高职院校推开。

四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班主任认识不足

德育活动课是学院首创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到目前为止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一些老师还停留在以前德育活动课吹、拉、弹、唱、跳的老模式上,虽然学院组织培训多次,但部分班主任对德育活动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新三中心”理念认识不足。外聘教师和新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德育活动课,也导致开展德育活动课时无从下手,导致部分班级德育活动课效果没有达到最佳。

2.课时量与课时费落实没有整体到位

根据德育活动课新模式,德育活动课主要体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体会”,德育课课时量明显增加,学院层面相应的课时费配套方案还没有完全统一落实,各分院发放的德育活动课课时费标准不一,一定时期内存在部分教师上德育活动课是在做贡献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上德育课的积极性。

3.个别主题设计不贴近学生实际

在开展德育活动课中发现,由于学生专业不同,兴趣趋向多元,个别主题设计不能完全贴近学生实际。德育活动课主题的思想和开展手段有待提高,对后期实效性的延伸重视不够。

五 建议改进措施

1.完善制度建设

出台《落实学生德育活动课制度》,主要从德育活动课课时量如何计算、对班主任和学生如何考核、如何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如何设计切合实际的活动主题和解决活动场地和时间问题方面着手制定。

2.定期开展德育活动课技能大赛

学院每学期开展精品德育活动课大赛一次,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教师和学生参与德育活动课的积极性,以此方式促进教师们对于德育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以促进学院德育活动课水平的整体提升。

3.加强教育德育课业务培训,开展德育观摩课

对外聘教师和新教师进行德育课培训,培训合格才能带班开展德育活动课。分院开展德育活动课观摩学习活动,以此吸纳他人好的做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开展精品课巡展,让更多师生享受到我校德育活动课的最优成果。

参考文献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4篇

调查结果1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薄弱

研究者列出12项学校普遍进行的德育内容,即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这12项内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12项教育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说明近几年学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基本一致,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反映出这三项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弱项。

在与此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满意度的评价调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列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关心国家大事、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项内容,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师、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而被教师、学生排在后三位的师生不大满意的是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需求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规范、文明公约、行为规范、自我保护常识、个人修养、竞争与合作、劳动态度习惯、时事与政治、择业指导、家政指导、法律常识、环境与生存等12项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其中,初中生的排位与学生总体相吻合,小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总体的不同之处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规;高中生与学生总体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识。

分析与建议

这些年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调查反映出比较薄弱的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小学生是交通法规教育,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可知,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系统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应有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儿童消费、权益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调查结果2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列于首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则是班会

研究者列出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共8个学校普遍运用的德育途径,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认为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的途径排列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排列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最大,而教师却将其排列在第四位,相差3位;教师认为班会作用最大,而学生却将其排在了第四位,同样相差3位。对个别学生教育教师排在第三位,而学生排在了第七位,相差4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军训、参观访问、郊游野营、文艺联欢、体育竞赛、公益劳动、兴趣小组、科技活动这些学校常用的德育活动形式哪个最喜欢呢?各年级学生一致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有1243人选择了它,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6%,明显高于其他活动形式,经统计分析,此项活动与其他7项活动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调查也反映出,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被教师排在了末位,学生则把团队会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课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对学生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校园环境、校风、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支书辅导员工作5项内容,学生相对不太满意是后两项内容,其中高中生对团支书工作满意度最低,仅为36.7%。在关于学生对德育活动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中,公益劳动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形式,喜欢的人数只有24人,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7%。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断扩大,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德育实效。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因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当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像学生之所以最不喜欢公益劳动,一方面原因,反映出学校、家庭、社会对公益劳动不重视,另一方面原因,有些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劳动或为宣传而劳动,没有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计划,没有作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这是学生不喜欢公益劳动的主要原因。

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别,反映出教师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教师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这种自己主导下所实施的教育途径或方法评价较高,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感受,没考虑到外在的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在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回答“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的学生有1925人,占总人数的69.3%,而“喜欢班主任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只有225人,仅占总人数的8.1%,说明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在调查中反映出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队工作不满意,以及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比较低的评价,恐怕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会不断增强。

调查结果3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对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高于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了解学生”的德育能力得到学生相对最低的评价

研究者列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举止文明,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廉洁从教,尊重家长8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学生对教师遵守这些规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学生他评,都对教师遵守这8条师德规范给予一致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平均满意度在86%以上,教师的满意度每项都在93%以上,学生的低些,也都在82%以上,其中评价最高的是“爱岗敬业”这一条,教师、学生分别为98.1%、92%,经统计分析,二者无差异;评价最低的是“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经统计分析,二者也无差异。

在教师问卷中,研究者调查了教师群体对自己11项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了解学生的能力占84%,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占76.3%,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占67.9%,组织活动的能力占73.6%,语言表达能力占76.1%,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占61.6%,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占76.4%,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占67.7%,个别谈话能力占79%,转化后进生能力占65.9%,教科研能力占54.3%。教师对自己德育能力的评价明显低于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相对比较弱的能力是教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虽然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均超过60%,但是普遍低于学生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评价。在“了解学生”这一项,教师自己的评价和学生对其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百分比为84%,在11项中比例最高,而学生的平均百分比刚刚超过60%,其中高中学生仅为45%。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教师普遍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在“爱岗敬业”这一条上,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说明教师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调查也同时反映出,“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这一条,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评价在这8条里都是最低的,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热爱、尊重、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调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都对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其“心”,才能恰当地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德育才能有针对性。调查反映出的学生对教师了解学生能力很低的评价,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调整心态,改进方法。

调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相对较低,这是客观实际也是教师的需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规律,寻找新方案。教师参与教科研是使自己工作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途径。心理诊断与辅导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但是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自然就担负起了这个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培训指导。同时,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这对了解学生,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结果4学生对德育的评价与需求存在明显的年龄阶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对学校12项德育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方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生对各项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9%,初中生为47.2%,高中生为36.5%,高中生与小学生相差19.4个百分点,与初中生相差10.7个百分点。除第11项青春期教育、12项民主与法制教育外,前10项内容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青春期教育初中高于小学和高中,这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初中生与小学生持平。

在对8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上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段学生对德育途径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小学生对学校各项德育途径作用评价最高,平均达78.2%,其次为初中生58.8%,高中生仅为44.6%,高中生与初中生相差14.2个百分点,与小学生相差33.6个百分点,经过对各项途径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极显著,可以说,学校德育途径的作用与学生的年级、年龄呈反比。

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满意度的评价也都同样呈现出这种差异。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5篇

一、构建校本德育课程融合育人项目目标体系,以目标为指导实施“有效德育”

德育课程广阔而宽泛,校园环境的一草一木,校园生活的一言一行,都属于德育课程的范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期间,我和德育工作团队努力构建校本德育“课程融合育人”项目目标体系,以目标为指导实施“有效德育”。

树立校本德育工作理念。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校的德育工作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个工作理念。在德育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德育工作呈现出“全员、全学科、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态势。

倡导理念一:“所有的课堂都是道德课堂”。道德是人类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要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生活,让道德意义在课堂里流淌。

倡导理念二:“所有教师都是道德教师”。所有道德教师是超越学科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崇高的师德。

倡导理念三:“所有学生都应该是道德学习者”。教学的本质应当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所有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应走向学生的道德学习。

二、构建校本“德育课程融合育人”项目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实施“有效德育”

我深知:习惯是养成教育之基,习惯成自然是在反复训练中达成的,没有训练就没有落实。“有效德育”工程实施期间,我和团队的老师们提出学校德育课程要以养成教育内容为重点,以科学的训练为手段,在坚持不懈地关注和落实中做真正能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德育。

实施“校园礼仪三字歌”德育校本课程。学校以“校园礼仪三字歌”为载体,构建了小学整个阶段行为规范训练体系。各年段研究制定不同阶段养成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目标,六年一贯、层层递进、不断强化,坚持实施。围绕德育课程目标,德育部门将“规范佩戴红领巾――外表美”、“课间文明活动――言行美”、“弯弯腰洁校园――爱校园”、“光盘行动――重环保”四项内容作为养成教育课程重难点落实项目,进行持续关注和培养。通过班级积分、“中小闪亮星”推介等方式激励每位学生练好这“四项基本功”,做美言雅行少年。

学科课程目标与养成教育目标有机融合。品德、健康、科学、艺术等课程的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将学科课程与养成教育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或重组,在课堂上进行科学地训练和指导。例如,品德教师将《中华路小学礼仪规范三字歌》中的训练目标融入到学科课程目标体系中,在班级中开展了规范佩戴、清洗红领巾、学习整理书包、拧抹布、擦桌子、扫地、拖地等基本生活技能的指导、培训,通过课堂展示、学生自评、小队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探寻学生自主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和促进。面对繁杂琐碎的德育工作,老师们往往事必躬亲、劳神费力,两眼一睁忙到天黑却收效甚微。反思日常的管理,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甚至缺失是造成德育工作难见实效的重要原因。“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工程实施期间,我们德育团队提出德育管理工作要凸显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坚持开展中、高年级与低年级“手拉手”互助活动;“星光”电视台、播音台、图书室、国旗班等部门提供了小主持人、小记者、小演员、图书管理员、“限速”督导员、国旗护卫队、校园小导游等多种志愿服务者,给予学生实践的平台。各班围绕学校德育课程目标中“四项基本功”的内容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服务岗活动中,通过组织培训、分批上岗、表彰优秀等方式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自主实践。德育部门定期召开“做智慧型班主任――从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开始……”系列主题班主任研讨会,以案为例,或聚焦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分享经验,交流收获,通过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促进老师通过日常管理认识和了解学生,寻求学生自主管理的策略,智慧育人。

三、制定校本“德育课程融合育人”项目评价方式,以评价为动力实施“有效德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目标的有机结合。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中提出的“课程融合育人项目”与这一要求十分吻合。无论是“课程融合”还是“课程渗透”,在本质和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均是发挥课程育德的功能。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发现:组织一场大型活动常常会耗费师生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大家积极参与性不高,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为改变此局面,我们积极推行实施“活动课程化、节日体系化”的德育活动评价方式,将“学科整合与渗透”、“全员参与”、“激趣”、“动情”等要素作为评价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通过评价方式、内容的改革,努力探寻“有效活动”和“高效课堂”的有机渗透、融合,在与各部门一起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合作中提升学生活动的实效。

活动课程化。为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我们将“在活动中渗透课程目标,在课程中落实活动目标”作为组织、策划、实施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每学年开学初,我都会组织德育、教学、总务等部门共同商议,整体规划全学年德育教育活动安排,提前下发给各年组老师,让老师们提前知晓全学年活动计划,在全员关注、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中落实好各项活动。无论是早锻炼、晨读、课间活动、午餐、阳光活动、一日三扫、放学路队等日常活动,还是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新春游艺节等大型活动,我们都力求做到以平日课堂教学为基础,把课堂教学目标与活动目标有机结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提升德育活动实效。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6篇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新的一年,我们教师的工作口号是“享受工作,追求卓越”,用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抓好过程管理,决不轻言放弃任何工作。我们倡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积极学习陶行知思想,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在社会和家长、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全校教师要自觉做到诚实守信、真心待人,共同创造平等、亲切、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满腔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因此,学校对全体教师要提出以下几点要求:1、要树立强烈的进取心。2、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和竞争。3、要善于动脑,要有自信心。4、要正确对待担子和荣誉。5、要讲团结。6、要真心地爱学生。7、要宽容理解家长。8、严格执行区教育局教师队伍管理规定和“十禁止”规定,依法执教。9、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集中教育活动。10、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自身科学育人的水平。

二、以人为本,突出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一)加强德育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特殊功效。

1、要规范红领巾广播站的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编辑、播音、记者岗位责任,提高稿件质量,加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2、校园黑板报建设进一步规范,要制定管理章程,选配人员,实现每月出一期,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管理的有效手段。

3、要提高《蕴应报》校报的办报档次,贴近学生实际、联系学校生活,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微机排版打印,团支部、初四、初三、初二、初一年级轮流主办,每周一期,学期末进行校报展评。要扩大版面,增大学习内容(8K纸两面),教师稿件的录用与百分考核挂钩。

4、要结合活动主题办好手抄报,培养一批能书会写善画的办报能手。

5、充分利用好文化长廊和宣传栏,加强德育宣传。

6、进一步加大校园网站的建设步伐,充实网站内容,定期设立论坛,推荐优秀网站以及网上拜名师等活动。

(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途径实施德育教育。

围绕“和谐型校园”、“学习型校园”的建设,我们在学生德育中以“和谐班集体”建设为依托,创立“五三”管理体系。即三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义(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三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人人育人)、三结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三评议(学生评议、教师评议、家长评议相结合)。我们要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做到月月有教育主题),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加大文明礼貌的教育,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干文明事、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同时结合学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升国旗仪式、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校园歌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达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教育,真正作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六月份要举行艺术节,包括文艺汇演、征文大赛,书画大赛等。七月份举行科技节。九月底举行合唱比赛,十一月份举行才艺大赛。另外每学期还要举行:书写比赛、朗诵比赛、英语口语比赛、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每次活动要做详细的活动方案,成绩要计入班级考核。活跃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正途。

(四)根据区教育局和团区委的布署,还要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启动以“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的主题教育工程,构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以“五五”普法启动年为契机,全面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青春期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运行机制;三是抢占网络教育阵地,通过依法治理网吧、开放校园网络教育室、开展网络培训和竞赛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安全健康上网。四是大力推动学校德育的特色发展,要在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实施载体、主题活动、实践体验、互动激励、文化陶冶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形成特色鲜明的德育模式。五是着力加强社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初中生每年2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和团区委《关于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努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拓宽社会和家庭德育渠道,建立并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为学生的劳动实践、科技创新、社会体验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继续抓好德育调研工作,客观评价学生

通过调研加强德育工作重点、热点问题的研究,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要积极开展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实验及各种方法研究;班主任队伍素质研究;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情感意志以及人格发展的评价机制研究;德育合格证研究;德育教学大纲研究等。德育工作研究要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要作开创性探索和实效性研究,并把研究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撰写一批优秀的德育论文,促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向深层次推进。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发挥德育科研的理论指导作用,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

四、 学校德育工作活动运行表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7篇

我于年月起任校团委书记,年月兼任政教处副主任,年月起任副校长,一直分管学校德育工作。近年来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的办学理念,我在宏观上规划,微观上指导,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扎实工作,使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三年来我校先后获得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无锡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无锡市示范团校、江阴市五四红旗团委等光荣称号,年高质量地通过了省重点高中的验收,德育考评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近三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在投入巨资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创建成为无锡市园林式单位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发挥校园观念文化的导向下功能

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三年来在校园各个方位,逐步布置校训、三风、名人名言、优秀毕业生人生格言的宣传牌及行为规范警示牌,运用积极的舆论导向,强化学生的整体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感化,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文明习惯。

.发挥校园组织文化的教育功能

三年来,我们一直重视学生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文学社、校记者团、广播站、电视台、舞蹈队、合唱队以及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健美操俱乐部等社团组织有十余个,学生参与率达左右,每年举办两次艺术节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身心和特长的发展。我校参加全市重点高中辩论赛勇夺第三名,校舞蹈队参加市文艺汇演获二等奖,并多次代表镇参加市文明广场的演出,在省重点高中验收中我校的文艺汇报演出获验收组专家好评,在全省、全市的多次征文活动中都有多名学生获奖。

二、建设好两支队伍,夯实育人基础

近年来,我校事业一路高歌猛进,靠的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群体,靠的就是充满朝气的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着力造就育人队伍

⑴强化师德教育,是我校育人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

师德素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我校近三年来开展了以“铸师魂、展师风、重师能、树形象”为主线,以发扬“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五种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重塑人类灵魂工程师良好形象的“塑形工程”系列活动。通过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使广大教师找出自己的不足,获得进取的力量。组织教师收集和学习古今中外弘扬高尚师德的名言、警句,使广大教师从中领悟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道理。组织教师从自己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自编铸造师魂、弘扬师德的格言,使教师师德素养有了新的提高。

⑵为教师铺展成功道路,是我校育人队伍建设的着力追求

近年来,针对学校由于规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新教师猛增的实际,我校制定了青年教师成才规划,坚持不懈地抓好新老教师的结合的“青蓝工程”和德岗教师制度,抓好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与岗位自学的结合,抓好请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抓好岗位锻炼与总结提高的结合,建立了岗位锻炼的成才机制。

.着力培养学生干部队伍

在我校的学生自我管理中,学生干部是一支重要的队伍,他们功不可没。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我们的做法是:

⑴民主推荐,⑵岗位竞选,⑶组织培训,⑷活动锻炼,⑸参与管理。三、培养好全体学生,实践育人理念

近几年,我们大力改革“高空德育”模式,加强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建立双向多维立体化的德育结构,形成了班主任为主操作,教学为主渠道,班集体建设为主途径,自我教育为主方法,并辅以社区的齐抓共管,创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多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坚持做到“八化”:

.德育要求的时代化

德育要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必须跟上时代的“脉搏”。

首先,我们在观念内涵中力求注入新的活力。我们通过开展“庆建党八十周年,展成化学子风采”的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爱党、爱国主义情感体验;通过闭路电视播放中国加入、奥运赛况等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次,我们在形式上力求要适合当代学生求新的特点。通过在全校学生中招聘校广播站和电视台记者、编辑、播音员,征集绿化短语,征集学校学校标语牌的名言、警句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教育效果。

第三,我们策略上突出“开放性”。我们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开展“与社会牵手、让青春发言”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走向社会,直接参与社会生活。

.德育网络的立体化

在德育机构和组织方面,我校开辟三条德育渠道,形成立体化德育网络。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渠道,由校级德育领导小组、年级德育指导小组、班级德育工作小组三级构成,三者职责分明,一级对一级负责,保证学校各项德育任务的落实。二是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德育渠道,由校级的团委、学生会,年级的团总支、学生分会,班级的团支部、班委会三级构成,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年级的安排,根据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中。三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渠道,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警校共建,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发挥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社会的育人功能,形成了一个校内校外处处有人教,在校在家时时有人育的主体德育网络。

.德育内容的层次化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前社会实际,围绕培养“四有”新人,适应未来社会的总目标,确定了各年级学生的序列化德育教育重点:高一以国情教育、养成教育为主,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养成好习惯、适应新环境;高二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为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三以成才观、就业观教育为主,做好升学与就业两手准备。这样层次分明、前后衔接、整体推进,保证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各年级教育内容可穿插渗透,同时组织心理素质讲座,使学生在校各阶段的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均有良好的发展。

.德育形式的多样化

一方面各科教师备课上课中坚持德育渗透,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中,另一方面开发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寓教育于各种形式的活动和环境熏陶之中:每年重大节日、纪念日学校都组织大型教育活动;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严肃隆重,国旗下讲话结合实际,常讲常新;各班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生动活泼;全校多块板报每两周一期,画廊月月更新,异彩纷呈;开设的心理活动课,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请专家到校作科普讲座、法制报告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希望的五月”、“成化之秋”艺术节展现了当代学生的风采;参观、访问、郊游、十八岁成人仪式、种植“共青林”、参加创建卫生镇劳动和农村劳动、举办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收效良好;每年新生的军训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校“爱心育苗”基金会资助了一批又一批贫困学生,获得社会广泛赞扬;“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的通讯曾登上《无锡日报》,广为传诵;“弯弯腰”活动、节水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小分队”净化美化了校园。

.德育管理的刚柔化

传统的刚性管理强调的是外在的规范,它使德育管理过程有章可循,因此,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生的管理制度建设,把成化学生日常规范项编印成册,每人一册,开学逐条学,平时重点学,出现问题反复学,使日常要求铭记于学生心中。但刚性管理容易陷入机械化、简单化。面对目前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渴望成材、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大大增强的学生,我们的管理也需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我校要求教师在管理中突出“四重”:内在重于外在,个体重于群体,肯定重于否定,身教重于言教。

如每学期开展的“校风建设月”活动,一方面我们制定并严格执行刚性的规定,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又要求师生以满腔的热情做好耐心细致的帮教转化工作,让柔性管理发挥入理、入情、入心的能效。

.德育手段的现代化,

我们充分利用本校一流的装备设施,发挥它们在德育中的作用。一运用闭路电视,每天中午和晚自修前的时间,播放新闻分,科技博览、焦点访谈等节目,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科技动态,关注社会生活。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主题班会,增加活动容量,提高活动效果。在全市德育活动观摩和省重点验收中获得好评。三利用网络技术,下载德育信息和理论,以共享文件在校园网中供教师学习,或组织学生在班会课上集中讨论,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德育考核的常规化

德育是一项长期坚持、日积月累,不断进行评价和严格考核才能见效的工作。我校坚持下面三项考核,使考核落到实处。

⑴学生品德评定。坚持“三为主”:一是以肯定成绩,鼓励表扬为主,二是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为主,三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评定过程中,唱好“三部曲”:开学初,交代品德评定的内容、方法;期中进行初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期末进行总评,先学生自评,后小组互评,最后由班主任综合评定。

⑵班级活动评比。坚持“三结合”:一是常规检查与抽查相结合,使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迅速;二是个人表现与班级评定相结合,使学生时刻想到个人行为与集体荣誉息息相关;三是班级评比与班主任考核相结合,奖勤罚懒,及时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⑶班主任工作考核。坚持“三考”:一、日考,每天对班级五项常规进行检查评分并公布;二、月考,每月对班主任工作从十四个方面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确定班主任津贴;三、学期考,坚持“三挂钩”:即在标准统一,让数据“说话”的基础上,把考核结果与每位班主任老师的年度评优和晋级挂钩,与其职称聘评挂钩,与其奖金发放挂钩。

.德育研究课题化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8篇

发现二学生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学生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并不认为活动组织者是“关键因素”。

发现三政治课和语文课的德育作用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寓德于教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寓德于教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尽管我们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德育工作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德育的“付出”和“产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进行德育工作。为此,我们着手进行中小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德育兴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中小学生关于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德育需求、所喜欢的德育方式以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等方面。为推进“主体育德”德育工作模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委托“南京市教育调查中心”编制关于学校德育的问卷,问卷采取封闭型选择题和开放主观作答的形式,随机抽取了南京市13个区县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共1200名。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6份,回收有效问卷占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大体掌握了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并对中小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德育兴趣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学生对于德育的关注度很高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调查中,有77%的学生认为德育是自身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认为思想品德好是三好学生的“三好”中最重要的内容的学生占79%(见表1)。此外在对“德育对你的成长作用有多大”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没有学生认为德育对于自己成长“几乎没有作用”,91%的学生认为德育对自己的成长有较大甚至是很大作用(见表2)。这与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是否有作用的回答基本是一致的,92%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有作用的,认为有利于增加思想品德知识、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教会个人更好地做人、做事,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等。

(二)“活动式”的德育倍受“青睐”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的德育方式,是通过活动来使自己得到道德情感方面的体验和升华。在“给你的学校德育工作提一条建议”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都对“活动式”德育课“情有独钟”(见表3)。

从学生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对德育活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小学生对德育活动的认识较为朦胧,仅是较为宽泛地要求学校“多一些活动”;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则对德育活动有了较为具体要求,不仅要求学校增加一些活动,还对活动的类型、性质和目的等有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建议,要求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文化节”、“组织一些班级比赛型的活动”、“举行节日庆祝、社会宣传、军事训练”等。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尽管对德育活动认识不同,但都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这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相吻合的。

在关于“你认为一次好的德育活动的关键是什么”一题的回答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活动目的最为关键,其次是活动内容,再次才是活动形式,最后是活动组织者。可见学生不仅对“活动式”的德育情有独钟,而且对活动的要求也比较集中和理性。活动目的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不明确、不正确,形式再多样、内容再充实,也只能是肤浅的德育,甚至南辕北辙,达不到德育的要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是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充实是达成活动目的的基本条件,相反,内容不充实,目的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甚至成为大而空的理论和说教。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普遍对活动组织者的要求不高,学生关注的内容是活动本身,而不是某个“权威”或“专家”的身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教师,学生是“只认活动不认‘人’的”。学生关注的是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德育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可见,学生更加希望的是自己的德育,而不是教师对自己的德育。

(三)寓德于教“任重道远”

从学科角度来说,传统上认为政治课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学科,语文课尽管有较强的“工具性”,但是,该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政治课和语文课是中小学生德育的“主阵地”。然而调查发现,政治课和语文课的德育作用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对其德性的成长起主要作用,15%的学生认为政治课对其德性的成长起着主要作用。显然,政治课和语文课对于学生德性的养成作用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寓德于教效果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应试”的挤压和干扰。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倾向较为严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学科教学是“应试”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升学的学科,更是“应试”的重灾区。因为语文和政治都是中考和高考科目,因此教学过程就会渗透着“应试”的要求,于是,教学的目标就会从学生全面发展向应试升学偏移。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政治课,知识的传授、应试能力的培养远远超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二是方法的机械和呆板。寓德于教是一门艺术,需要把“盐”溶在“汤”里,需要不露痕迹,而不是生搬硬套,不是“贴标签”。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寓德于教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寓德于教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德育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德育有着较高的“需求”和较多的“兴趣”,对于德育的开展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基于此种调查结果,为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需要,推进德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之源。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源泉。人的需要具有三大共同特征:一是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种对象出现时才能使其获得满足。二是动力性。需要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现了新的环境,机体就可能产生缺乏感,这种缺乏感就会调动机体的力量去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因而产生动力。这种缺乏感越大,动力越强。三是社会性。人类需要的满足范围要比动物大得多,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是要通过社会劳动并以文明的方式获得的,同时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因此,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必须从需要入手,要学生能够自主育德也必须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设计。学生需要德育,他就会成为德育的主体,学生不需要德育,他就会成为德育的“看客”。德育工作者和德育研究者应该把德育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联系起来,把学生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的德育的目的既是社会的,也是学生自己的。

(二)开展活动,实践德育

德育工作决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有学者认为,当学生意识到你是在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失败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真正的教育是寓教于乐、不漏痕迹的,是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有着它自己特有的规律和要求。如果说其它学科主要是对学生心智能力的训练,那么德育则主要是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训练。如果说学生心智能力的训练尚可以通过“知识授受”的行为来得到提高的话,那么道德情感的培养则主要应通过相关趣味性的活动来实现。有专家认为:“促进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从而为自我的道德教育提供基础的,只能是儿童本人的活动,只能是儿童间的交往。[1]”

符合青少年兴趣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对于活动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早在20世纪就有教育家说得很清楚:“由于人们不仅要思考,也要行动和关心,教育过程必须超出智力的训练,帮助青年学习如何有效地负责地行动。[2]”然而,当下学校的德育活动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活动设计脱离学生需要。学生需要贴近生活、贴近自己的德育活动,而德育活动设计者却往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设计,活动一旦与学生出现距离,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活动数量偏少。因为学科教学课时紧张,活动开展付出多,活动过程有风险,致使学校的德育活动的组织仅限于不能不完成的任务,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现状。

(三)学科渗透,强化德育

任何学科都有其一定的德育因素。历史的深邃,地理的涵纳,生物的神奇,数学的逻辑,物理和化学的严谨,至于语文,其人文性质更是不言而喻。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科的人文内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德的升华、美的熏陶以及情感上的提升,尤其是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其教学目标再也不能停留在读书识字的初级阶段,而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培育,智能上的提高,人文修养上的进步,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从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看,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学校,而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上课学习,教学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一直是主要阵地,不可动摇。如此,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主阵地,德育当然也不能例外。然而,智育、体育、美育都有相应学科,内容和形式是基本统一的,而德育和政治课“部分统一”,还有距离,因此,开发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势在必行。除了需要提高寓德于教的认识之外,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寓德于教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应该建设一个宽阔的平台,让教师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寓德于教的研究、交流、讨论,把寓德于教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6):69―76.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德育教学“三贴近”原则贯彻

2009年秋季,德育课程新教材全面推行,这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新教材的编写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内容新颖、独特,充满时代感,为新一轮教改的实施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贴近”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原则,而且是教学中要贯彻的原则。那么,“三贴近”的内涵是什么?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真正贯彻“三贴近”原则?

新一轮德育课改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德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德育教学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德育课教学只有抓住并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才能使德育课教学在体察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中,反映学生的心声,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更贴心可亲、入情入理入心坎,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塑造学生、教育学生、鼓舞学生。

一、贯彻“三贴近”原则,要求德育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中职生的实际。

中职生的实际是什么?据一组调查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仅有10%左右的学生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成绩;中职生没有升学的压力,缺乏学习的动力,厌学情绪普遍。因此,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学校和教师不能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要着眼于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要体现“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要把德育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将要从事的职业相结合。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让学生“破茧化蝶”的过程。如何通过教育让学生“破茧”,化成一只只具有健康人格、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蝶”,恰当的德育目标显得尤其重要。北京商业学校提出德育的目标是“德能兼备,做快乐的职业人”,学校的教学计划就是一份具有职业特色的“青年员工培养方案”,很值得借鉴。

二、贯彻“三贴近”原则,要求德育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陶行知说: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来自生活、走进生活、为了生活,德育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脱离生活的德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然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

1.德育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现实性要增强,要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多年来的德育课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讲大道理、虚假空唱高调,脱离实际放高炮,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德育教学,要力戒“假、大、空”,要从学生的现实思想、情感和心理出发,讲爱国首先让学生学会爱自己,讲集体主义也要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德育教学中,正面的要多讲,但反面的也要说说,一味地回避社会现实问题,也就失去了德育的价值。如:市场经济中利益驱使所引发的金钱观、消费观、享乐观、婚姻观、理想观的冲突,以及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变化、网络成瘾、个性过分张扬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不能回避,也不应该回避,要适时反映在德育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要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引导学生增强辨别批判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德育教学要回归生活、关注细节,从小事讲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实现“近、小、实、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良好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消费观、时间观,正确处理收入与支出、学习与娱乐、友谊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并通过各种活动课,模拟或参与相应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技能,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

3.德育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化、合作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是学生面临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德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

三、贯彻“三贴近”原则,要求德育教学要围绕教学各环节全面渗透、倡导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正如一句格言所说:“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德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德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如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内容,开展“人才招聘会”、“劳动合同签订”、“模拟法庭”等模拟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所学知识,进而内化为道德品质。

德育教学要变革那种“书里来,书里去”的旧模式,走出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仪式庆典、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把德育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把以“说”为主的德育变为以“做”为主的体验式德育。

总之,新一轮德育教学改革的螺号已经吹响,德育课教师肩负重担,要勇于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中职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让德育课堂变得可信、可亲、可敬。

参考文献:

[1]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思路解读.德育课改广东省培训班材料.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10篇

在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处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结合我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做好德育工作计划,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家长会。多年来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由于长期开展这项活动,使我校班会课质量得以较大的提高。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一).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墙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二).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各班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大力推进“书香校园”进程,以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学习园地等。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活动。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

(一).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等。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开展三评活动,争创“文明班级”。各班的学习园地布置精美,读书角规范实用,富有教育性,各班的中队活动、好人好事都有记录。

(三).加强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德育处要求各班对后进生转化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措施,并比较及时地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协助班主任做好个别学生的帮教工作。

四、做好德育教学工作计划,拓宽德育渠道,发挥“三结合”教育优势。

(一).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同时,坚持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

(二).我校一直注重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了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定期观看教育片;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氛围。

(三).我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开展活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学生基本情况、学校发展规划及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希望。希望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孩子。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转变家长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五、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

(二).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六、今后工作设想:

(一).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

(二).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道德品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132-03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德育的本义就在于满足个体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而成就德性。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取得了发展,思想道德及价值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也面临着困境,表层的、容易引起警觉的有、暴力等社会恶习的蔓延,深层的则是社会的“道德底线”难以坚守[1]。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德育问题的研究。

一、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现状

本文的研究对象:以重庆市某高校(以下称A校)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抽取被试805名,涉及大一至大四的所有年级,年龄段为19-25岁,平均年龄21.91±1.3。该校的办学背景以及学校道德教育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一)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

一些大学生道德行为存在失范。表1的情况表明,该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基本情况较好,这与笔者在实地观察以及访谈的情况较为吻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素质、法制纪律素质得分偏低,而得分较高的是专业知识素质和政治素质。

一些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价值,而又受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的封闭以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限制,一些学生缺乏选择的能力,不知该何去何从,甚至随波逐流,实则是面对多元的价值,缺乏自觉能力、独立自主性、目的自主性,即道德主体的迷失[2]。

同时,由于主流价值观的弱化和主流价值体系尚待重建,带来了现实道德混沌和在道德选择上的茫然。主流价值观还必须时时吸收各种价值观中相对合理的成分以补充、改造和反思主流价值取向,在不断地选择和扬弃中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在这“选择的时代”中生活的人,必然需要有强烈的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自主选择能力,清晰地明了自己的权利、自由和相应的责任[3]。本调查也发现,一些学生对道德问题认识的迷茫,例如,“你认为目前大学生考试中,考试舞弊行为的情况如何?”认为“极少数”的8%,“一般”占31%,“很多”占61%。

(二)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的淡漠

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甚至厌倦。不少大学生在上德育课时却在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英语等书籍准备考研究生、出国、考“证”等。

上海大学滕云教授在对“两课”教学有关问题的调查发现:从传统指标来衡量“两课”教学的质量是令人满意的。但在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只有50%左右的学生对课程的时事性和知识性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不到25%的学生对课程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另有调查表明,“认真读过教材”的大学生仅占13%,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的说教味太浓,脱离了现实生活[4]。本调查发现德育课程在授课形式上也存在问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占48.7%。而以“案例分析,讨论发言”等形式授课则较少。

(三)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

调查中还发现,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状况与强化德育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主要德育工作者,包括了两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所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高,见表2。二是,德育工作者的职称、学历往往是最低的。而国外很多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不少具有博士学位,且经过严格的训练,职称也较高。笔者的调查表明,2003-2004学年,该校德育工作者中,见习期教师和助教职称152人,占学校德育工作队伍人数的82%,而具备教授职称仅2人,占1.1%。2004-2005学年,见习期教师和助教职称167人,占学校德育工作队伍人数的81%,而具备教授职称只有4人,占1.9%。

二、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缘由分析

(一)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有多方面原因,然而就其整个德育环境和深层次的原因而言,其一,“由于主流价值观的弱化和主流价值体系尚待重建,带来了现实道德混沌和在道德选择上的茫然。”一些大学生面对多元的价值,选择艰难,迷茫不已,甚至误入歧途。其二,反思我们的高校德育可以发现,在教育方法上,不少高校的德育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平常对学生共性制约多,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能力的机会少,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疏导学生心理,防患于未然。而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学生在民族、文化、地域、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其道德伦理水平的差异及需求的多元性。其三,作为德育主体的大学生缺乏道德实践。现行高校德育尽管进行了不少的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知性德育的桎梏。学生很少有参加德育实践的机会。笔者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机会少。该校德育活动主要途径:课堂学习占55%,政治学习占24%,道德实践占12%,其他占9%。

(二)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德育课程的最重要载体,即教材内容,其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让学生觉得空洞、乏味,甚至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一套,背后是另一套的“知行脱节”的情况;另一方面,基于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进行的是“知性德育”,强调知识的灌输,缺乏对道德个体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不可能把德育内容直接装进学生的脑袋里,即使能“装进去”,装进去的也只是“关于道德的概念”而不是“道德概念”,因为德育内容的内化过程需要体悟。久之,渴望了解社会现实,渴望体验生活的大学生对德育课程逐步淡漠,德育效果自然不理想。

(三)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的原因分析

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德育工作平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高,待遇偏低,评职称滞后,分配住房难,难于安心工作。二是德育队伍不稳定。不少从事辅导员和共青团工作的老师,纷纷要求搞专业教学,担任了班主任的老师也不愿意真正投入这项工作,履行好职责;有调查表明:66%的教师平均每周课余联系学生、参加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是2小时以下。与学生交谈的主要话题依次是:专业学习(占76%)、人生道路(占56%)和升学择业(占37%)。而学生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5%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最愿意找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和寻求帮助[5]。三是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多数班主任属于传统的管理型、不善于做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往往由于其他工作纠缠于身和缺乏经费等原因而很少有学习进修的机会,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素质,与专门从事教学或科研的教师相比他们又缺少一技之长,因而感到出路渺茫;四是德育工作者“单打独斗”,忙于应付,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三、走出高校德育的困境

(一)加强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找回迷失的道德主体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观。一是教师在教育中要强化教育的人本性。不要见物不见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体的特性,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的强加,最终会导致对德育的回避甚至拒绝。二是教师要确立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三是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德育服务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完善有机统一起来。

注重道德实践。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以智育模式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然而“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组织与实施德育实践活动,从总体上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情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调查表明开展高效的德育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力途径。调查表明(见表3):认为最有效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德育活动,主要是进行课堂外的德育实践。其中青年志愿者活动排在第一,因为这类活动往往具有自愿性,最能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

以德育活动开展德育实践。一方面,依靠“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展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走出课堂,让大学生在活动、交往中形成道德。学生道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而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

(二)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唤起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热爱

一方面,“两课”教学改革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变这些静态文本为动态文本,从而切实提高德育效果。同时,在专业课中渗透道德教育。通过各门专业课的教学,有机地贯彻道德教育的内容。

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应当充分开发高校隐性德育课程,通过各科教学、社团活动和学术活动进行德育,用校训、仪式、符号、神话等隐性课程资源来传递大学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自主管理中进行道德学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德育隐性课程资源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它具有间接性、潜在性、渗透性和作用持久的特点。

(三)优化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德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

教师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培养其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

第一,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创造各种学习条件,促进师德提高,如:讲座、研讨班、教育理论学习班等,同时建构师德监督网络,形成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为主体的师德监督机制,从而形成师德建设的大环境。第二,实施“人才工程”,引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美国高校的德育队伍,主要由一批训练有素的高层次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大都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硕士或博士。”[6]第三,要突出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应该将他们的工作业绩同职称的晋升、评优等结合起来,从而调动积极性,稳定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这支队伍;另一方面,应该对这支队伍进行优化组合,实行传帮带,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4.

[2]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3]周建忠,张扬.良好的品德个性[J].教学与管理,2003,(8).

[4]王少华,王梦华.大学德育“改造论”[J].大连大学学报,2000,(10).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12篇

以全国、省、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试行)》和学校2007年度工作计划,适应两个转变,即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办学层次提高的转变,以规范和实效为抓手,以规范养成教育和“三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德育常规管理和进行德育改革为重点,以完善德育网络、健全德育制度、建好德育队伍、创新德育形式和方法为保证,以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根本,大力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初步树立我校德育工作品牌。

二、工作目标

1、切实做好德育常规工作,狠抓学生文明行为特别是校园文明行为养成训练,为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构建德育体系。

3、形成更加完善的德育二级管理体制。

4、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改革班主任任用和考核办法,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

6、重启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7、按市教育局要求,推行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重点的“双制”(成长导师制、成长伙伴制)改革,在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管理格局上取得新的突破。

8、适应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办学层次升格为高职校的新情况,学习、探索德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三、重点工作

(一)、切实做好德育常规,夯实德育工作基础

1、全面落实《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试行)》要求,按照市教育局“三个规范”执行情况检查反馈,从组织管理、教育内容、制度建设、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德育管理机制,实现我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继续以“争做文明人”活动为抓手,抓实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将良好文明行为作为良好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之一,使注重日常文明语言、行为、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3、加强对广播操、服装、发型、仪容仪表、日常行为的检查,及时通报和处理,展示我校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进一步健全德育管理制度,规范德育工作行为

1、从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课堂常规管理、活动管理、生活管理、实习管理、安全管理、社团管理、奖惩管理、班集体考核、档案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德育制度建设,统一学校德育工作要求,规范德育工作行为。

2、建立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考核与奖励制度、学生单项奖励制度(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技能实习、劳动卫生、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要求进步。

3、根据《省中职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修订《违纪学生处分条例》,明确学工处和专业系(部)的处理权限,按照教育优先、严格程序、严肃校纪、兼顾发展、维护权益的原则,做好对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和处理工作,并在对重点帮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取得新进展。

(三)、合理划分德育管理职责,完善德育二级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学工处和专业系(部)的德育管理职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点。

(四)、探索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改革,构建德育体系,初步树立我校德育品牌

1、围绕构建“文明、爱岗、敬业”德育新体系总体目标,构建德育体系,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管理格局,实现我校德育工作的序列化、科学化和校本化。

2、推行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重点的“双制”改革,同时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每一名任课教师都要担任学生的“导师”,结合职业学校特点,导师的工作除了进行个性化、亲情化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以外,还要进行专业指导、学法指导、“三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3、完善我校《德育课改革方案》,合理设置课程,明确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德育课德育主渠道作用。

4、适应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探索有效的德育方法、途径;适应我校升格为高职校的转变,学习、探索高职校德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进行分层德育管理的尝试。

5、学工处、教务处、实习就业处、专业系(部)等部门要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增强教育合力,注重把教学和专业实践实习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和重要载体。

(五)、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责任心强、乐于奉献、讲求方法、管理高效的班主任工作队伍

1、继续开展以“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宿舍、走进学生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班主任工作“三走进”活动,加强对班主任落实活动方案的检查。

2、加强班主任常规工作检查,督促班主任落实学校要求;改革班主任任用和考核办法,适当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

3、启用《班主任工作手册》,指导班主任认真记录,规范班主任工作行为。

(六)、抓好重点德育活动,渗透德育要求

1、组织第十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进行活动内容的拓展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将广播操比赛及一些小型体育比赛纳入,成为校园文化节。

2、协助学校开展“校园大讲堂”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组织以“三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评比活动。

四、主要工作安排

三月:

1、召开教育干事、班主任工作例会,布置报到及开学工作;

2、组织开学典礼,进行常规教育;

3、开展学雷锋活动;

4、启动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

5、协助学校做好高职校迎验工作。

四月:

1、组织清明祭扫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做好省教育厅“三个规范”检查准备工作;

3、拟订校园文化节活动方案,举行文化节开幕式;

4、组织广播操训练与比赛活动;

5、协助学校组织开展“校园大讲堂”活动。

五月:

1、协调团委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竞赛;

2、按文化节活动方案开展活动;

3、制定有关德育管理制度。

六月:

1、举行文化节闭幕式;

2、评选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3、总结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情况,进行表彰;

4、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或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5、召开县区学生会议,动员学生进行招生宣传。

七月:

1、做好学期结束工作,收缴各种材料;

2、积极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

3、组织结业典礼,布置暑期活动意见;

4、筹备建军80周年慰问共建部队活动,落实2007级新生军训事宜。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13篇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因此,幼儿园必须旗帜鲜明的重视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纳入幼儿园重要工作议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条例》、《幼儿园教师行为十不准》、《幼儿园文明用语》等,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教师的行为规范是教师个人道德情操的反映,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的高标准、幼教改革的新要求以及新型教师的自身要求都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规范性的目标,教师不仅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幼儿,勤于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还要成为意识新、能力强,有高度责任感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文化修养、身心修养,成为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楷模。幼儿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保证每个幼儿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依法办园,以德立园,将《教师法》、《教育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并充分认识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树立良好师表形象的重要性,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形成修师德、铸师魂、树师表的良好风气。

二、培养典型,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为推动幼儿园师德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塑造幼儿园在社会的良好形象,形成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貌,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幼儿园的具体做法是:

正面引导。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每年集中二次进行师德培训,要求教师每年政治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心得体会不少于6篇,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弘扬本园教师的良好师德,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人人争当师德模范。

典型示范。每年举行师德标兵、三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于人)标兵的评选活动,通过民主推荐、公开演讲、层层选拔、公开评选的办法,推出一批师德典型,通过召开师德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和推广她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求实创新的先进事迹。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塑造幼儿园教师的良好形象。

三、丰富载体,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依托多方式、多途径才不至于流于空谈,流于形式。因此,幼儿园可通过以下活动的开展进行师德教育:

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年初,根据国内教育形势,结合本园教育实际,确定当年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开展三爱三争教育活动,即:爱岗位,争做幼教改革的尖兵;爱学习,争做新时期教书育人的能手;爱幼儿,争做家长和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开展修师德、铸师魂、树师表活动。开展三学活动,即:学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师德标兵的优秀事迹,让每位教师把纲要、规范、师德模范作为一面镜子,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深化师德教育。

学术报告活动。聘请市内外、省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师德师风研究学者举行专题学术报告。讲解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及途径与方式,使幼儿教师在师德教育中受到启发。

师德师风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将幼儿教师、家长代表召集在一起,还可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参加,大家一起研讨在新形势下师德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要内容及方法,营造师德建设环境。

文艺联欢活动。每年组织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文艺联欢会,通过教师自编自演自导文艺节目,把身边的典型借助文艺表演的形式加以褒扬和宣传,高奏师德之歌。

四、加强监督,完善有效的考核机制。

师德建设既要有自律又要有他律,自律和他律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机制。

首先,幼儿园必须建立内部师德考核机制,建立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档案,将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等方面作为教师日常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工资晋升、评选先进,都将良好师德列为条件之一。每学期末,填写《教师师德师风情况评估表》,对自己的师德师风状况写出自查报告进行小结,并由教职工大会对其师德师风状况进行民主测评,划出等次,督促教师自查、自纠、自省。

其次,幼儿园要听取家长意见,向家长公布教师师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与准则,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信箱,向家长发放教师师德问卷调查表、征询表,公开幼儿园、教育局监督电话,鼓励家长对教师评头论足,并将他们的意见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幼儿园还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定期召开座谈会,公开教师师德承诺,广泛征求对幼儿园发展与师德师风的意见和建议,让社会参与教师考核,加强他律行为,使师德师风建设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五、真抓实干,探索可操作的的教育模式。

学校是师德建设的主基地,各幼儿园在开展师德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抓细抓实,目标具体,要求明确,由浅入深,分步实施,建立师德建设教育模式。

第一,向教师提出一学、二全、三和、四心的教育目标。一学:学习先进教师的敬业爱业精神。二全:全心全意为幼儿、为家长服务。三和:对幼儿和蔼可亲,对家长和气有礼,对同事和睦互助。四心:对幼儿做到爱心、耐心、细心、关心。爱心热爱每一位幼儿;耐心坚持一个观点,即没有教不好的幼儿;细心细心捕捉教育契机;关心精心照料每一个幼儿。

第二,要求教师做到三个贴近:即幼儿活动时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活动,贴近幼儿,是他们的亲密伙伴;幼儿做错事时,教师要以理服人,贴近幼儿,是他们喜欢的妈妈;幼儿有要求时,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去理解,贴近幼儿,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第三,教师要做到三个沟通,扮演好三个角色: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是他们的良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在教师间沟通中,是教师事业的合作伙伴。

第四,教师要得到三个信任,达到三个提高,即得到幼儿、家长、社会的信任,达到师德水准、专业化水平、身心健康的提高。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14篇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实施过程的“优势诊断”“主题提炼”和“模式构建”是三个关键环节,是谱写我校“厚德致远”德育特色品牌这一“交响乐章”的“三部曲”。

一、“厚德致远”之优势分析

学校内书山雕刻耸立、六艺柱擎天而起、如意连廊曼妙通幽,优美的校园环境、厚重的国学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文化底蕴。

学校培养建立了一支充满爱与力量的德育团队――德育管理工作队伍、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完善三个方面的评价机制:对德育骨干队伍、对班集体建设和对学生自主管理的评价,努力将实验高中营造为书香校园、文化圣园、学习乐园、精神家园,有效地拓展学校德育的空间。

我校地处蓝色硅谷核心区内,蓝色海洋教育是我们的特色教育,德育教育从爱自然、爱家乡开始,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开拓了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二、“厚德致远”之主题提炼

“厚德致远”体现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励志教育、人生理想与价值教育、成功教育的理念。“厚德”承载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内涵,“致远”则是励志教育、人生理想与价值教育、成功教育的高度凝练。

三、“厚德致远”之模式构建

我校深入研究学生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学校德育途径,并形成了“三步走”的德育模式:在活动中觉醒、在规范中塑造、在文化中熏陶。这种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的德育形式,给了学生成长的空间,为他们的成功搭建了平台。

1.在活动中觉醒――唤醒“德”

实验高中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通过充分发掘校本资源,对校园文化中的大量德育素材进行发掘、提炼和实践,形成“厚德致远”的德育活动系列。

举行“弘扬雷锋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号召全校青年团员用实际行动深化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演讲比赛,获得山东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举行“关注心灵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月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全校掀起维护心理健康的热潮。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每年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学校“青春与梦想”校园歌手大赛,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搭建了展现自我、释放青春的舞台;组织学生在假期参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设计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读书节活动,举行“中国小作家杯”“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

全面推广“道德讲堂”建设,举行了多期“道德讲堂”,以此促进我校文明校园建设工作,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师生感悟道德,体会快乐;举办第四届“美丽中国梦 多彩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艺术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目前,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这已经成为学校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品牌工程。

开展“我的中国梦”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公园、社区广场进行志愿者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学生会组织了高三学生“放飞爱心,书送希望”捐书活动。青年团员利用节假日走进敬老院奉献爱心、进行阳光义卖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学校积极开发和建设社团组织,目前有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海洋类、生命教育类等30多个社团。每周五固定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和活动任务,每学期举行成果汇报展,评选先进社团。学校科技社团参加第35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决赛暨第27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取得了全国优异成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了道德的力量。

2.在规范中塑造――德行一致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学习习惯,学校创新思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德育工作,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组织团员成立了“文明监督小组”,举行了“向陋习告别,做文明学子”系列教育活动。学校编写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手册》和《学习习惯养成手册》,两个手册贴近学生生活,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在入学之初便发到学生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

解好一题,奠基三年。如今,中学生用手机现象比较普遍,游戏、上网、不正常交往,都因此而生,学生严重分心,且干扰了正常教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专门印发宣传单,列举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并告知学生、家长。为了方便学生和家长的联系,学校在学生宿舍区安装电话,学生可主动将手机放于老师处,由老师统一管理。

这些似乎都是生活、行为方面的小事,但小事做好了,会有大效果,良好的道德修养应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规范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德行。

3.在文化中熏陶――“厚德”方能“致远”

校园文化是一张名片,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挖掘个人的潜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梳理校园文化。学校的走廊、教室内外、学生公寓等设计张贴了名人德育名言、字画,每个教室的后面都张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各班还因地制宜,设立绿色角、文化角、才艺展示园地、写作园地、美术作品展、书法展、学生荣誉展示栏等。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布置,把教室营造成温馨的家园,进步的乐园。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操得到了陶冶。“星级班级”“星级宿舍”的评选让学生得到了德育的润色、思想的洗礼。

高三德育活动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腾挪;德育载体;六个中心;管理维度

一、问题提出

1.农村中职学生现状呼唤丰富的德育内涵

农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弱、心理素质脆弱、行为习惯不好等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离当下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针对学生的现状,为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亟须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丰富德育内涵。

2.学校德育管理未能覆盖校园全时空

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过程渗透德育素养培养,生产实践、顶岗见习培养职业素养养成,但作为寄宿制的农村职校,学生在课外自由活动时间、双休日等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真空时段。由于相对空闲、自由,缺乏教育和督促,学生容易暴露出早已习惯的不良思想行为,不利于德育成果的巩固。

二、腾挪“时空”,夯实德育载体

为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转换在真空时段对课堂德育“抵消”的现象,腾挪真空时段,加强学生管理,强化德育效果,成为农村职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创新点。

1.腾――找出校园“真空”时段,德育管理无隙覆盖

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活动特点,腾出德育管理空白时段:每天从三餐开始到上课铃响有三个“真空”时段;从晚自修结束到第二天早上开始就餐为止是一个“真空”时段;双休日有大量学生滞留学校,双休日夜宿在校而白天则外出活动,校内校外又有两个“真空”时段,谓之“六空”。

真空时段管理薄弱、学生活动内容单一、比较自由空闲,迫切要求增强规范、充实活动内容,确保德育“无空隙”“全时段”覆盖。

2.挪――打造六个中心平台,德育载体由虚转实

打造德育载体,主动让学生从真空时段“挪”到德育活动载体,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潜移默化熏陶素养。提出六个中心平台建立、全时段、全员育人的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强化、内化,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无形变有形,由“虚”变“实”。

(1)学生文体活动中心

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学生课外文体活动中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提升、陶冶。

(2)创业发展实践中心

由学校创业创新协会、创业一条街、优秀经理人俱乐部整合组建创业发展实践中心,培育学生创业创新意识。

(3)素质拓展训练中心

学校依托社区、体育中心、公园、附近的风景区等建立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地面挑战、定向越野、避灾逃生、消防演练极大了丰富了双休日学生的精神生活。

(4)数字化养成应用中心

学生德育学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涵盖学生德育管理功能、网上自主学习功能,随时随地为学生服务。

(5)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全天候为师生排忧解难,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为主要职责开展活动。

(6)校企共建养成体验中心

由相关部门,如公安、消防、关工委及若干企业单位共同参与共建养成体验中心,通过讲座、实践、社会活动,让学生体验更丰富的实践知识、体验职业精神、岗位意识,填补双休日、假期活动空档。

每个中心围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需求,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素养培育。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数字化养成应用中心则依托德育学分制搭建学校、班级一体的养成教育资源库,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创新德育网络与德育内容,保障德育实效

1.组建六支德育管理队伍,德育网络“三纵三横”

学校在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以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保障,建立“三横三纵”的立体、有效的德育工作新体系,形成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良好局面。

2.引入“三生”德育理念,德育格局三维立体

引入“三生”教育理念,提出了“以习惯为目标,以生活为根本,以实践为途径,以行为为检验,以道德为衡量”的标准,形成三维立体的德育格局。

(1)维度一:德育养成分段化

以生为本,德育内容分级分段推进,高一年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高二年级以艰苦创业、孝亲尊师教育”、高三年级以“创业创新教育”为重点。分段化的德育配套差异化的主题,融入学生“真空”时段,既保证德育内容的深度,又呈现德育形式的丰富多彩。

(2)维度二:德育课堂活动化

精心设计和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德育生活化,实现“教、学、做”合一。

(3)维度三:德育教材生活化

开发地方特色德育校本教材,促进德育教材生活化、标准化,以传统文化精髓影响和熏陶学生,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生活实际。

随着“时空”腾挪,提升有效德育的实施,德育队伍得以壮大,教师素养同步提升,德育机制日臻完善,德育管理有形趋无形,形成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参与德育管理”的德育管理理念,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得到全面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