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0 引言

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内容。为获取该项内容所进行的工作需要以各项地质勘察工作原始资料为基础,综合考虑工程特点与要求来开展。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需要遵循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定量分析岩土变形、强度以及稳定性,定量分析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岩土工程地质分层及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场地地震效应、地基基础方案4个方面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了介绍。

1 勘察报告中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1.1 岩土工程地质分层及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

(1)地质分层原则。编制勘察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钻探记录、地质测绘资料、土工室内及原位测试结果来划分土层。土层划分主要依据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来确定,而岩层划分则要依据地质时代、岩性、风化程度、岩石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指标来进行。

(2)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勘察报告中岩土参数的统计需要依据场地地质单元、区段以及层位分开进行。报告中要明确参数统计原则、标准并给出相应指标的最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学指标数值。一旦发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应当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若有必要则需重新分层统计。

(3)重点:注重提升地质分层的正确性,对比分析室内试验与原位测试各项指标数值之间的吻合度。此外,获取的各项岩土指标数值还应结合岩土的特征,考虑地区经验特点,确保岩土参数可靠准确。

1.2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2.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的内容

场地构造稳定性评价:应查明工程场地一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有影响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明确断裂位置、活动性以及地震效应,分析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处置建议。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应确定工程场地一定范围内是否有诸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在内的不良地质作用,明确不良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以及对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

场地边坡稳定性:应对工程建设场地范围内所有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找出稳定性低于稳定标准的边坡全数开展定量评价,给出各项边坡稳定计算参数并给出提高边坡稳定性措施建议。

场地适宜性评价:该项评价是在上述各项评价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1.2.2 重点

开展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与边坡稳定性评价,为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提供各项岩土参数。

1.3 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需要给出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确定工程建设场地所属类别,给出相应特征周期;划分出场地中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抗震设防烈度6度以上的存有饱和粉土及砂土的场地还应判别是否会发生液化,计算出液化指数进而综合确定工程建设场地的液化等级。

重点:建筑场地类别、抗震地段划分、砂土液化判别。

1.4 地基基础方案

(1)在制定地基基础方案时,应优先选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该种方案的经济性相对较高。但其必须首先满足承载能力及变形方面的要求,因此需对天然地基的适应性、均匀性进行评价,同时给出建议基础持力层、明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软弱下卧层计算参数、地基变形计算参数并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重点:评价地基均匀性、承载能力以及变形问题。

(2)对于浅层岩土承载力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建筑物承载能力与变形方面的要求且场地不适宜进行地基处理时,应优先选用桩基。有关桩基的评价应重点考察桩基适宜性、桩基选型、成桩可能性、端部持力层选定、基础各项设计参数、桩基施工条件、沉降量估算以及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重点:桩基设计参数、桩基选型、成桩可能性以及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或抵抗变形能力较差而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就可以考虑通过地基处理加以调节。地基处理评价的重点是对实施地基处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处理方案、地基处理区域范围以及深度等进行评价。在选定地基处理方案后,应具体给出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所需的各项岩土参数,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预测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重点: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和施工所需岩土参数。

2 结语

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应当重视对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部分的编写。首先,要求技术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身岩土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基础;其次,考虑到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技术人员还应重视对前人经验的积累总结,善于学结并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及其质量通病浅析[J].甘肃科技,2011(10):27-28.

[2]陈长伟,毛进宇,王小东.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5):39-40.

[3]刘振强,张旭芳.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J].价值工程,2010(12): 34-39.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析化学;特色教学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综合化的趋势促进了社会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之提高,迫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的位置,必须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凡是涉及到化学现象,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分析化学都要作为一种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因此,分析化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目前,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工科等有关专业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之一。环境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和舒适的生存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化学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学科,分析化学课程也是目前所有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本文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选择优秀教材,适应专业要求

分析化学按照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这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而仪器分析法以测定物质的光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及色谱法等。从发展历史来看,分析化学经历了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发展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两类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工科本科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传统的一些分析化学教材,内容上只是以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为主,而没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经常被非化学专业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2],因此,选择一本既有化学分析,又有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合适的教材,非常必要。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根据此特点,选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教材,这本教材符合上述的要求,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结合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突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堂教学“学时分配合理,授课内容洞察学科前沿”。

在教学内容上,因为学生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将来分析的对象肯定也是环境污染物,因此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这些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环境污染物,将所适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对号入座,使学生们既深刻理解到了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掌握了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一举两得,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调整,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结合讲授的内容,加强课程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信息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蔬菜农药残留等问题,力争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的动态,增加其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地寻求知识。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水工程经济》这门课主要讲述了工程经济学的基础,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利息计算、等值计算)及投资方案评价的主要判据、比较与选择;工程项目的财务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风险因素和敏感度分析)、费用-效益分析;及相关的工程概预算内容。可见课程大部分内容是经济学的内容,这对于一直接受工科教育的给水排水专业学生来讲,是相当有难度的,该专业学生一直没有接受过有关经济学的体系框架,所以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内容的从头学习,更是知识体系框架的重新构建;所以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计划课程时间是1-15周)构建起有关经济学知识的认知体系,又能掌握好内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工程经济》这门课表面上看与给水排水专业课程关系不大,但实际工程项目中,相关的工程经济分析是必需的,即该课程有实际意义,对学生今后工作有实践指导意义。但学校期间,这门课是考查课,加之这门课的内容大多是关于经济学的,故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感觉:即这门课不重要;故放松了对这门课的学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总之,学校及学生对本课程的观念问题是需要改革的。

二、教学改革措施笔者

在教授本课程过程中,对课程教材、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做了及时的思考,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

从根本上重视本课程《水工程经济》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凡是有工程的地方,必有相关的经济分析,其对项目的投资过程做出经济的过程分析、效果评价;实际工程中是必须要进行经济分析及相关工程概预算的。可以说只有懂得相关经济分析评价,工程技术人员才能更好的施工,项目才能取得更大的效益。所以说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必需的课程,作为水专业的学生毕业工作后大部分跟工程打交道,故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该课程仍设为考查课,作为教师,笔者认为不恰当,应从根本上重视这门课;学生学习这门课本身就有难度,加之是考查课,故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所以,建议将这门课设为考试课,从根本上重视起来,这种自上而下的重视肯定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教与学的进步。

2、从实际出发,有重点的精简教学内容

这门课的学习与讲授应从实际出发,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指从学生的精力及今后的从事工作所需出发,最大程度争取好的效果。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且知识体系及内容均是从零开始,因此应精简教学内容,有重点的讲授更实际的知识。对于《水工程经济》来讲,首先要讲明白工程经济学基础,即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投资方案的主要判据、比较与选择。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工程经济学的基础,要进行工程经济分析,必须先搞清楚资金的时间价值,相应投资方案的经济判据,这是基本的工具。故对这部分内容精讲,通过做例题强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明白搞懂。另外经济分析的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分析,讲授应以微观经济效果为主,宏观经济效果分析作为了解。因为具体的工程项目中,首先以本工程为出发做经济分析评价,即实际工程中首先要做好跟本企业、本工程相关的经济分析。宏观分析所包含的费用-效益分析内容可作为了解,有余力的学生可去自学。对于工程项目的概预算问题是实际工程中必须要做的工作,故这部分内容应详细精讲,让学生真正学到相关的知识;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亦要强调它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的重视,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应用案例教学

理论与实际结合《水工程经济》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分析,这是具体工程建设中的必需内容,所以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讲授课程时可以考虑以实际案例为依据,通过工程案例的实际分析来进一步认识工程中的经济问题。以本课程内容来看,讲完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投资方案评价后,可以将供水、排水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案例分析放在前面讲,通过这两个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工程项目财务分析的具体内容,整个项目经济评价的过程及要做的工作,这有助于学生接下来对具体内容的学习。另外,对于工程项目的概预算部分,不应只讲如何去做,而是应举一个实际工程进行概预算,比如可以供水、排水案例讲授概预算的具体细节,以使学生学到具体的、实际的东西。

三、结语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号分析与处理;机械工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胡俊峰(1978-),男,江西临川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姚钱(1982-),女,湖南岳阳人,江西理工大学图书馆。(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理工大学校级“信号分析与处理”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97-03

“信号分析与处理”是作为机械类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之一来开设的,是以培养研究生掌握现代测试与信号分析理论与技术、提高其科学试验能力为主的课程,是一门有生命力的课程,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课程主要论述工程测试、信息与信号分析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是从信息探测工程学的角度出发,为适应机械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测控、精密仪器及机械等。[1-4]

但是,目前“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主要以电子类专业为主,对有关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内容涉及较少。[5-8]将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和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机械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论是教材的出版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信号分析与处理”一直以来是电子和通信专业的专业课,理论性强,学生对其抽象的概念难以形象化理解。学生对一些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的理论知识难以与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相联系,如果仍然采用与电子类相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会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缺乏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10]因此,如何将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先进技术与机械工程主干专业结合,是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因此将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和实践与机械专业相结合,建设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是必要的。

面向机械工程专业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围绕机械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建设;二是针对机械工程测试和控制的典型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本文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在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面向实际机械工程,对“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建设探讨,以提高该课程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应用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建设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要适应机械工程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的方向发展,要从信息工程学的角度论述工程测试、信息与信号分析的先进理论与技术领域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同时从机械工程学科引入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将其融合为一体。

融合机械工程应用实例教授该课程主要内容:信号分析基础;信息论基础知识;确知信号的特性;时间域分析、频率域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方法;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线性系统分析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将这些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机械工程中。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提高。把以教材内容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材与应用实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问题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并把单独依靠课程教材逐渐改变为以该教材为主、穿插有关机械工程实际案例。重点是拓宽知识面,并在更高更新的基础上教授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机械工程实例讲授“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工程实例与教学内容对应表如表1所示。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是以机械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方法为主线,构成机械信号与系统的完整的工程科学基础,讲授内容要力求简单扼要,叙述深入浅出,并尽量体现机械工程意义和背景,避免冗长的理论推导。所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要着重考虑机械特色课程的建设目标:具有基础性,要注重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具有应用性,要注重信号分析与处理在机械工程的应用讲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具有工程性,强调信号分析与处理在机构工程的应用性,强调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来描述实际机械工程;具有问题性,注重在教学中以机械工程实际问题来讲解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前进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和方法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紧跟信号分析与处理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为了满足面向机械工程的课程建设目标,采取如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1)对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重点讲授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以实际机械工程实例串接各个知识点,以使学生能完成机械工程的理解和应用。

(2)针对机械工程技术培养的特点,加强有关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应用的实践性环节,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实际机械工程增加机械工程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实践教学内容。

(3)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要以解决机械工程问题为主线来设置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工程实用性。也就是说,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典型的机械工程实例来讲解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要讲述如何从实际工程问题抽象出科学理论问题,然后采用何种方法来解决之,以形成面向机械工程应用的教学思路。

(4)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过程中,首先将理论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讲清;然后,结合实际机械工程应用实例,剖析已解决问题及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最后,将理论知识能解决的问题与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应,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5)密切跟踪信号分析与处理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机械工程学科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的应用,将前沿性的理念和思路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根据面向机械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目标,提供丰富的有关机械工程应用实例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参与工程项目的解决,以提高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工程性和实用性为主要目的,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教学案例,形成具有机械工程特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完整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巩固加深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与信号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机械工程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技能;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开设,为学生在今后的科学研究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为:

(1)根据现有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开设能加深和巩固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理论的实验,如机械结构的模态分析实验、力学量(如应变、加速度、压力等)测量分析实验、随机振动信号测量与分析实验等,并能在实验过程熟练使用有关信号分析与处理的设备,如函数发生器、示波器、信号处理系统及其分析软件。

(2)通过对机械工程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选择适宜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进行信号的特性分析,解决在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设置具有机械特色的工程项目,以项目的形式给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配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项目的设置要有可行性,既要有硬件设计,又要有软件设计,形成独立的课题形式。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工程问题能力,同时将Matlab、Protel、LabVIEW等软件融入到项目设计的应用中。

(4)从机械工程实际问题在信号处理的共性问题出发,通过讨论各种机械工程实例的信号处理方法的特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结合学生的研究课题,分析课题中有关信号分析与处理知识应用,并讨论如何应用知识剖析课题的科学问题。

(5)为了使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设立“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资助学生在与课程相关的领域内积极探索。

二、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用书是教学的重要基本工具与条件。目前,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教材较少,需加强该方面教材建设。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材具有如下特点:教材要以机械工程为背景来论述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知识;教材要反映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教材要反映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体现先进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的应用;教材要具有机械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在选用权威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面向机械工程专业的特色理论和实践教学教材,编写一套信号分析与处理系统实践教学系列改革教材,如《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面向机械工程的MATLAB信号分析与处理》、《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机械工程案例》等。该系列教材着重强调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同时,增加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以满足信号分析与处理实践教学的需要。

2.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主要举措如下:

(1)建设综合包含机械工程案例的实践教学平台,联合其他机械工程实验室,如机械原理实验室、测控技术实验室等,利用这些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和实例来开设满足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实践教学。

(2)提供各种机械工程项目,选择的项目应具有应用性和科学性,利用项目的开放性为学生实施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设研究型的实践教学环境,设立具有研究价值的机械工程项目,学生能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提出项目的科学问题,能在动手过程掌握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应用。

(4)建设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机械工程实验设备和工程项目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抽象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知识有直观的认识。

(5)建设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网站,丰富机械工程实例、多媒体教学课件完成课程教学网络化建设,利用校园网建立信号分析与处理课外辅导教学网站,装入课程的教学课件、辅导软件,提高教学环节中的交互能力,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自主的学习空间。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了实施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能满足实现机械工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如下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将信号分析与处理的系统理论知识讲授。从学生熟悉的有关机械工程案例中出现的信号分析的问题入手,引入问题,采用信号分析理论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并使用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解决现有的难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传统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教材的局限,将反映机械工程和信号分析学科的前沿知识纳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创新能力。

突破传统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设置开放性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机械工程领域的项目,让他们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交流观点和总结实践经验等,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

科研服务于教学,教师将具有机械工程特色的研究项目、科研案例采用多媒体方式和工程项目的形式给予学生,并通过案例讲解和实施发挥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教与学的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制作各种具有机械工程实例的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将抽象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

应用先进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实施机械工程项目,如采用MATLAB软件建立机械工程项目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编制相关程序,仿真分析与处理工程项目获得的信号数据,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四、结束语

将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先进技术与机械工程专业结合,探讨了适应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分别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具有机械工程特色的建设方案;提出面向机械工程专业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围绕机械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建设;而且针对机械工程测试和控制的典型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方法与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黄云志.借鉴国外研究性教学经验,加强信号类系列课程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91-95.

[2]徐科军,黄云志.自动化专业“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6):103-107.

[3]冯晓云.实践育人是大学的根本[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4.

[4]刁统山,王连飞,杨爱新,等.改革PLC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166-168.

[5]李元元.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23-25.

[6]腾红丽,林爱英.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35-136.

[7]黄舒,周建忠,刘惠霞,等.工科大学生综合与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3-14.

[8]束长宝.改革PLC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110-111.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机构运动分析;教学改革;Matlab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05-02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4],主要介绍机器运动特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机械原理》课程应当注重联系实际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机械原理》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内容,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成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机构运动分析是机械原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已知机构尺寸及原动件运动规律的情况下,确定机构中其他构件的规律。在工程设计中,机构运动分析用于对已选定尺寸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以确定所设计机构的运动规律是否能满足产品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机械产品的机构运动分析,因此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之一。

Matlab件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高效的工具箱函数[5,6],在机械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基于Matlab开展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改革。机械原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分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课后作业的改革两个部分。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

为了将Matlab融入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中,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1.教学内容。在原来的机构运动分析部分的教学中,需要介绍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方法。矢量图解法作为一种绘图求解的方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尚未广泛应用于机构运动分析时,是机械工程师进行产品运动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矢量图解法已基本被淘汰。由于缺乏合适的软件平台,一直是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方法并重。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课程教学中就不需要花费时间介绍矢量图解法了,可以将原来用于矢量图解法的时间加强解析法的教学。运用Matlab进行机构运动分析需要熟悉计算机编程和Matlab软件,因此需要增加Matlab基础教学的内容。虽然在本门课程教学之前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Matlab软件本身也较容易上手,但课程教学内容中仍需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做一些基础性的介绍。

2.教学设计。由于采用了Matlab软件辅助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因此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方面,原来需要掌握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的原理,现在只需要掌握解析法的原理,但需要增加掌握运用Matlab进行运动分析的部分。Matlab本来就是常用的工程分析软件,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2)教学重难点。在教学重难点方面,原来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都是重点和难点,现在解析法仍然是重点和难点,运用Matlab进行运动分析的也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具备利用Matlab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能力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因此这部分内容也需要设为教学重点。(3)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利用Matlab进行辅助教学,需要采用项目导入法,从机构运动分析实例出发介绍解析法及基于Matlab进行分析的过程。

3.课件制作。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首先基于项目导入法,从机构运动分析实例出发进行课件制作的规划。规划内容包括项目实例的选择、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1)项目实例方面,既要保留原课件中的例子,又要考虑增加工程实例。原课件中的例子更为基础,有利于介绍解析法的基本知识。工程实例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机构运动分析知识的应用。(2)课件制作软件方面,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需要以PPT为主适当结合Matlab的方式制作。在介绍解析法基础知识、机构运动分析方程建立和编写Matlab程序的过程等,仍然采用PPT,而在展示机构运动分析结果时采用Matlab软件。PPT作为演示文稿软件更适合课堂教学,例如在介绍编写Matlab程序的过程时采用Matlab,字体会过小,影响教学效果。Matlab作为商业化的分析软件,在展示机构运动分析结果时,更为贴近工程实际。(3)在课件内容方面,针对Matlab的引入,增加Matlab基础介绍、运动分析计算结果、分析图表和动画。基于Matlab,各从动构件的速度变化表、加速度变化表、速度变化图、加速度变化图和运动动画都很容易得到,运用这些图表进行分析也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二、课程作业的改革

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课程作业也需要进行改革,包括:课程作业题目和形式两方面的变动。

1.课程作业题目变动。在改革前,教学内容有图解法和解析法,课程作业以图解法为主,解析法为辅。图解法为主的作业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而定的。图解法的题目只需要在纸张上作图就可以求解,而解析法的题目常常需要计算机辅助才能完成。造成解析法题目一直较少的原因在不同阶段并不相同,早期是因为计算机普及率不高,计算机普及率提高后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软件平台。在没有合适的软件平台时,要求用类似C语言等平台编程完成解析法的作业对大多数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改革目标,需要针对解析法和Matlab应用设计作业题。这些作业题应兼顾解析法和Matlab应用,即注重应用Matlab编程求解解析法的问题。设计的作业题分原解析法题目、原图解法题目和新增题目三种:第一种是教材中原来的解析法题目,可以直接用,但需要针对Matlab应用做一些小修改;第二种是教材中原来的图解法题目,需要根据解析法的特点结合Matlab应用对题目做修改;第三种是新增题目,增加了一些设计题目。

2.课程作业形式变动。在改革前,课程作业的形式基本上以在作业本上完成为主。在作业本上先列出方程,然后给出计算结果。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难以准确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因此需改变原来的课程作业形式,作业都要在Matlab平台上完成,然后将程序清单和运行结果打印出来。

三、结论

基于Matlab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了机构运动分析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和课程作业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真正实现Matlab与机构运动分析内容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郝智秀,申永胜,陈国景.基于网络的《机械原理》多媒体课件研制[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47-49.

[2]李琳,张铁,潘健怡,李祀仪.机械原理双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高教探索,2007,(6):149-151.

[3]杨文敏.机械原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69-171.

[4]董惠敏,钱峰,高媛,王德伦.基于网络的机械原理自主学习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3-136.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6篇

1.“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及动力来自于就业前景和社会的认同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构筑工程背景,挖掘、激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重视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团队合作的意识、完成项目和建构知识的成就感。教师的作用从传统上的绝对中心地位转变到主导地位,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主要引导教学向特定方面发展,从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探索、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等环节来建构知识。2.以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为主线一种精神即工程精神,一种意识即创新意识。这与工科院校的定位——培养具有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人才相一致。工程精神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知、情、意的统一,是工程文化的灵魂,其核心是实践精神。工程是改造自然、创造新的人工自然物的实践活动,创新是其另一个重要精神。工程精神的培育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这个途径,尤其是高等工科院校更是培育工程精神的摇篮。工科院校必须根据不同的工程专业特点,凝练出相应的工程精神,并把工程精神的教育贯穿于工学教育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坚持以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为主线,通过在教学内容上设置工程背景,开发工程项目来建构学习理论知识,合理设置理论和实践环节,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优化课程体系。[2]3.以项目为基本的教学要素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执行过程设计教学思路,这不仅使学生主动建构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方法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如何贯彻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设置、开发合适的项目是关键环节。项目可以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来源于日常生活、或将现有实验再设计、将电子竞赛的题目合理分解和编排,在课程体系优化中要坚持项目贯穿、工程覆盖的思想来设置内容,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3,4]

该课程体系服务于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学科基础和工程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充分体现课程之间的联系,强化基础理论与后续专业、前沿科技的衔接,并且积极探索综合的实践性环节,将相应内容更加有效地融合。1.分层次、模块化、多角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内容上分为三个层次,即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每一层次即每一课程应根据内容和前后关联情况划分为若干模块,模块之间、层次之间、多个角度互相联系。如图1所示,以电路课程模块化内容设置为例简述。电路理论内容体系根据电路类型、分析方法、内容层次递进可分为四个模块: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线性电路暂态分析和二端口网络。直流电路作第一个模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分析方法是整个线性电路分析的基础。交流电路的分析思路为相量法,基础仍是直流电路中的一般分析法,此外互感、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也可归入交流电路模块。前两模块均属于线性电路的稳态分析,仍然进一步应用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暂态分析是电路理论的另一研究内容,可采用时域分析法和复频域分析法,而复频域分析法还可以转化为相量分析法,或者说相量法是它的一个特例。二端口网络和非线性电阻模块描述了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关系,复杂电路采用系统化方法建立矩阵形式的方程,本模块内容起承前启后的作用。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是“模拟电子”、“电机学”和后续课程的基础,交流电路的分析是必要工具,暂态分析过程除了可以产生波形外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可见将内容分层次模块化可以使彼此的联系更加清晰紧密,其出处和应用更为明确,对加强学生的系统化学习和多角度应用将大有裨益。2.小项目遍布、大项目首尾的项目驱动式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设置合适的项目,可选取来自现实工程项目或现实项目的案例,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程环境,每个项目中往往包含了工程实际的典型问题,一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和合作,综合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并考虑约束条件来解决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实践应用、团队合作、主动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有所提高。在课程教学开始时布置大项目,使其能够涵盖课程大部分重要理论。大项目要难易适中、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紧密联系课程内容,此即小项目遍布、大项目首尾。3.分层互联—同心互联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体系体现分层互联,每一层次即每一课程应根据内容和前后关联情况划分为若干模块,模块之间多个角度互相联系,形成了分层次、模块化、多角度的教学内容,内容注重层次之间的联系、课程之间的联系、“三电”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其次,课程体系体现同心互联,以项目为中心,以分析实际问题为动力,注重理论与实际电路的联系,理论与工程项目的联系,并且通过课内实验、课外实验、项目、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相互串接、有机融合、多方位互动,即实现了围绕工程项目的同心互联的课程体系。4.课内、课外实验互补,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相得益彰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基础类实验,包括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识别、安全用电知识、基本验证类实验、基本测试类实验,同时穿插设置创新类实验,包括以设计的思路进行基础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仿真实验、实物制作与焊接类实验。在“三电”课程结束之后设置涵盖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包括方案确定、仿真模拟、实物焊接、调试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各级各类电子竞赛,即课内课外实验互补,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相得益彰的课程体系。

分层互联—同心互联、项目驱动的“三电”基础课程体系服务于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学科基础和工程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充分体现课程之间的联系,基础理论与后续专业、前沿科技的衔接,并且围绕项目教学和项目设计将相应内容更加有效地融合。然而特色鲜明、优点突出的课程体系是否能真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至少还需加强以下几个环节:完善的、公平的、动态的考核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问题和企业深入融合的问题;优质便捷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

本文作者:韩素敏艾永乐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内容组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66

Organiza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ic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BAO Lei, GUAN Binglei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010)

Abstract Electronic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 is a computer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covers basic circuit analysis, analog circuit analysis and digital circuit analysis of the three content. Aiming at teach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taking lessons as a starting point, re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 the choice of teaching examples, experimental design project,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hours, increasing relevance of course content, to achieve the true goal of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organization;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电子技术基础为我校相关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网络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在实际实施教学时,由于课程的概念及内容繁多,学生学起来易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掌握。如何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使课程真正为实际应用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根据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理论及实践等教学环节,谈谈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 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①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情况了解不全面,通常认为该课程不属于计算机的课,是否学好都无关紧要;②学生因对专业知识、电学知识的陌生而产生消极心理,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2)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而课程概念较多、内容较抽象、逻辑性较强。对实际电路环境有概念的学生,学习兴趣可能建立得较快;但对相关概念空白的学生就会感到课程难懂、难学,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3)先修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明确,涉及到的课程相关知识掌握不到位,如大学物理中关于电学的物理现象及概念、高等数学中复数的计算方法等等,学生学过也不知所以然;(4)课程内容不合理且偏多,涵盖了基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分析及数字电路分析三大内容板块,有限的课时需要更合理地统一这三方面知识;(5)教材内容都较经典,与时俱进的实际内容较难体现,学习枯燥感会由此而生。(6)实验教学内容太过于详细,实验的目的无法体现,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面。

2 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建立正确教学方法

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教学课时定为6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8课时,实验课时16课时。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应围绕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优化选择和重新组织,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增加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涉及先修课程的内容以定义式形式给出,充实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

2.1 关于理论教学

理论知识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子技术课程涵盖了三大板块知识,理论教学的内容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取舍,依据职业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要,重点体现够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淡化知识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教学思路上遵循电路器件特性、电路处理方法及电路分析方法三条主线,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例题,提高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的。

2.1.1 基本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应强化电路基本概念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主要讲解认识电源和电路基本元件及电路中参考方向学习和识别的意义;电路基本分析方法主要讲解电路基本定律的内容及应用,选择性地讲解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及戴维南定理,以例题的方式说明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有针对性地建立正确的电路分析方法,对定律的数学证明不作说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看图,分析电路中的元件和电源,区分电路的类型,确定电路的分析方法,以直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作为电路分析方法的学习,后续电路的电源可能不同,但电路经过处理后的目的就是要采用直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分析方法,后续电路中重点学习的就是电路如何进行处理;如交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首先解决的是如何将电压、电流相量化及元件特性相量关系的建立。基本电路分析中主要涉及的是电路的计算,电源以直流、交流为主,教学例题中可以引入模拟电路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模拟电路中出现的元器件可以作为已知条件给出,如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有机统一基本电路分析与模拟电路分析二方面内容,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本篇安排8课时,其中电路基本概念约3.5课时,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约4.5课时。

2.1.2 模拟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元件二极管、三极管及运算放大器的特性说明及元件应用电路分析。二极管中讲解半导体尤其是杂质半导体的特点,二极管的截止和导通工作状态及对应等效方法,以整流电路及数字电路的基本门电路作为教学例题,建立含二极管电路的处理方法及基本分析思路。三极管中讲解器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区域,放大区放大的原理及电压放大电路的组成和性能指标的计算,工作在饱和区和截止区的器件在数字电路典型集成器件与非门中的分析;教学例题主要解决放大状态下三极管管脚、管型的判别,小信号作用下含三极管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处理方法,以及分压式偏置下电压放大电路静态、动态指标的计算。运算放大器作为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讲解如何削弱零点漂移现象,淡化其内部结构,突出器件的外部输入输出特性及线性和非线性工作区域,通过说明扩大其线性区域施加负反馈条件讲解反馈的概念、类型及判别方法;教学例题主要构建含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处理方法及分析思路,如线性工作区域的器件使用在模拟信号运算中的功能,非线性工作区域的器件组成实用的电压比较器,传感器输出电路中运放的放大作用等。

本篇安排18课时,其中二极管4课时、三极管8课时、运算放大器6课时。

2.1.3 数字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需淡化数字电路逻辑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重视外部逻辑功能的分析,包括数字电路分析基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时序电路的分析三大部分。数字电路分析基础中教学内容涵盖数制、码制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逻辑函数的概念及化简方法和意义,基本逻辑门的逻辑功能,数字电路分析方法;由于数字电路的信号源与模拟电路的信号源完全不同,尤其强化分析方法的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重点教学的内容包括常用组合逻辑器件的外特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设计方法设计实用的组合电路如加法器、编码器等,建立中规模数字器件的概念,认识常用中规模集成器件,再讲解中规模组合器件的应用,教学内容因此组成一条清晰的知识连线;教学例题可以偏向与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如计算机中加法器、计算机键盘编码电路、存储器中译码器应用等。时序电路的分析教学内容首先要充分体现时序电路与组合电路的区别,包括电路中组成器件的逻辑特性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等,主要讲解触发器的外部逻辑特性,仅基本RS触发器分析其内部结构以说明触发器中复位与置位功能,其余触发器仅说明其外部的逻辑功能,摈弃其内部枯燥的结构原理说明;以分析触发器组成的计数器电路讲解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适用其他电路如寄存器电路的分析,同时也揭示了集成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及原理和功能,解决任意进制计数器的设计问题;教学例题要体现学习触发器逻辑功能的重要性,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思路,将555定时器作为综合例题分析讲解,包含三极管、运算放大器及触发器。

本篇安排22课时,其中数字电路分析基础4课时、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6课时、时序电路的分析12课时。

2.2 关于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共8个,安排16课时,包含验证、仪器使用、综合分析及设计项目,基本电路分析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安排4课时;模拟电路分析包含仪器使用、综合分析等项目,安排6课时;数字电路包含验证、综合分析及设计等项目,安排6课时。通过课程实验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电子技术方面的感性认识及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电路的调试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1)对验证性和分析性实验给出实验电路和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结合理论知识自主决定测量量、自拟实验步骤及实验表格;对设计性实验给出设计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电路并调试得出结果;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2)实验项目安排上要体现各实验的相关性,内容安排体现从元器件到单元电路再到系统设计。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主要用于电压放大电路及运算电路的实验测试;数字电路器件逻辑功能测试与具体应用电路相结合。以往实验中出现问题时通常有器件本身存在问题,但学生实验前总是忽略器件的好坏,实验中的问题难以入手解决,强调实验的相关性可以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实验中的主动性,并且各实验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对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做到循序渐进地完成。(3)丰富实验内容,将实用小电路、电子竞赛试题等应用于实验中,或分析或设计,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课时限制使得实用电路在某个实验中不可能完整实现,但可以将其中的单元电路作为实验的内容,其他部分以模块代替,实现电路的功能。(4)实验前预习内容及实验后的思考问题与实验内容密切关联。实验前的预习可以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进一步理解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提高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实验后的思考是对实验中的总结、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解答、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培养学生建立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设项目评估;技能培养;教学改革

《建设项目评估》是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在市场、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可行性的可靠程度进行全面审核、分析和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建设项目评估的推广和应用,对加快我国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提高项目投资收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建设项目的投资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建设和生产条件的评价、财务分析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以及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等基本理论和评估方法,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等实务操作,具备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1 《建设项目评估》的课程特点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建设项目评估》的课程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一方面表现为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是对市场、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性。例如,项目市场分析是生产规模分析、风险分析的基础,技术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前提条件,财务基础数据分析是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内容全部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得出对项目完整的、全面的认识[1]。

2)综合性。《建设项目评估》是研究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以及效益、费用之间关系的一门技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实质内容是对投资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决定投资项目方案的优劣或选择最佳投资方案,是在借鉴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阐述建设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涉及具体内容时,以经济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也需相应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为学习前提。

3)实践性。《建设项目评估》是对来自生产、社会实际的具体项目的评估,是以客观真实的项目案例为背景,针对性和综合性强;对项目建设背景分析、建设必要性分析、建设地点的选择以及技术论证、经济论证、风险分析、环境分析评价等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依托实际建设项目,通过对项目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决定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的可靠程度,最终服务于实践。

4)政策性。建设项目评估时需要依据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包括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颁布的工程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及项目评估规范和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以及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等。当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发生变化时,项目评估的依据就发生了变化,从而可能导致评估的内容、参数及评估结论就发生变化。

5)信息化。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新快,工程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发展会给工程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管理模式和软件。工程管理软件越来越多,并将被大量使用,其使用必将加快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简化很多程序上的纰漏。建设项目评估涉及到的软件,如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数据处理等软件。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熟悉和掌握项目评估有关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2 教学体系注重目标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正是由于《建设项目评估》课程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和信息化的特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把握这些课程特点及执业特点,依托目标性、实践性及发展性的构建原则,使学生建立现代的科学的项目评估思维观念和方法,以能力为本位,更好地掌握知识。

1)目标性。《建设项目评估》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建设项目评估领域内公认的总体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掌握建设项目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各项指标及其计算,从而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投资分析技术和实践能力,并且为具体项目的决策和上马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必须紧紧围绕市场经济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掌握项目分析评估理论,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全面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将在国内外工程建设、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等领域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同时可能是在政府、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外,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注册资格制度。因此,《建设项目评估》课程设置内容可以与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实践性。在课程改革中必须注重《建设项目评估》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防止脱离现实需要的纯理论化、抽象化的教学,使学生既能掌握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从事项目评估实务操作。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实际评估能力。实践课的开展可以根据条件选择校内和校外,校内主要在实验室,利用EXCEL、项目评估软件等模拟完成项目评估;校外实践课可以选择实际项目进行实地、现场的评估,参阅已有项目评估书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评估能力[2]。此外,可以先引入案例,导出每堂课的理论知识,然后结合所授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一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

3)发展性。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评估的理论、内容和手段及相关法规、政策、参数的变化应及时反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及时更新,尤其要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对建设项目的评估主要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的手段实现的。将理论教学与相关软件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为日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3 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突出职业能力乃至执业能力的培养特色

1)首先,应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突出工程建筑和项目管理的特点,重点在于建设项目的决策分析与评价。同时,应注意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如《工程经济学》、《项目融资》等课程。为了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同时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建设项目评估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市场分析、技术分析(广义的,包括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建设规模、建设场地、建设方案设计、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等)、投资估算与项目融资方案分析、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等内容,其中,投资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应与《工程经济学》、《项目融资》等课程结合起来,讲过的可以一带而过,主要是通过案例进行完整评估内容的分析,针对决策过程涉及的一系列分析评价内容和方法,从而完善学生项目评估的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

2)其次,突出职业能力乃至执业能力的培养特色。与职业能力、执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专业技术资格日趋看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将报考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咨询工程师考试中“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和造价工程师考试中“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等内容相通,因此可以与最新的考试重点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讲解,如投资决策、投资估算、财务分析与评价等知识点,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1)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实际建设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大量采用案例,以真实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教师讲课言之有物,学生也可以形成具体的认识,并且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实的对比,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授课内容,及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完成的或接触的项目评估实战案例,同时从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上搜集真实的项目评估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结合知名的大型建设项目投资运动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如建设地点、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建设环境分析与评价、经济影响分析和社会评价等,将这些内容分配在具体的章节讲解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利用“工学交替”等契机,引入本地的、身边的项目,从熟悉的事物着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探讨采用“讨论式”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师生合作型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有关建设项目进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启发思考,开拓思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师也能够获得宝贵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加强过程考核。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评估文件的编制。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和发展阶段,有的小组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有的小组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的编制,有的完成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制;每个小组也可以站在不同评估者的角度,如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或站在有关主管部门的角度分别进行项目的评估,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上,对建设项目评估文件的编制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熟悉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5 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项目评估》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和信息化等课程特点,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中,依据专业和技能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性教学等环节的设计,完善整体教学规划,同时注重发展性原则。教学内容上结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侧重建设项目的决策分析与评价。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积极引入现代化的“讨论式”的教学手段,同时加强过程的考核,以培养与专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敏.《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51-252.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控制;控制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61-02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机械工程学科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控制理论、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机械制造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促使机械工程领域各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且促进了机械工程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适应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变革的需要。“机械工程控制”是一门研究“控制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的科学,同时,它又是一种方法论,是科技工作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既为后续的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以及从事机电一体化控制相关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结合课程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使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主线,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谨记课程的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理解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所有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应紧紧围绕这一主线进行。我校开设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总学时40学时(其中实验6学时),根据学时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①使学生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校正)的基本方法。②学会运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辅助设计和分析。③使学生能以动态(动力学)的观点而不是静态观点去看待一个机械工程系统;从整体而不是分离的角度,从整个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转换和反馈等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④能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经典控制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其中的具体问题。教学目标的设定针对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分层次,逐步提高。其中,既有共性,即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又包含个性,即体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针对课程特点,制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制定应从课程的特点出发,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工科类课程大多枯燥乏味,机械工程控制课程更加如此。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课程的内容侧重理论,使得课程内容复杂且抽象,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精彩的绪论,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特定决定了该课程丰富的内涵,通过精彩的绪论内容,让学生进入课程中来,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愿望,是整个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①感性认识阶段。通过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控制理论在军事中的应用以及控制理论在家用智能电器中的应用,不但让学生耳目一新,又让学生感受到它与自己息息相关。②理性思考阶段。经典的实例和素材不单是简单的堆积,更要带领学生去深入的思考,通过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控制论的思想、方法,从而为理论教学奠定基础。

2.深入理解课程教学目标,系统化理论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校正为主线,首先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的总体结构。①了解系统模型: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模型之间的转换关系。②了解系统分析:时间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③理解系统建模和系统分析的目的:系统的综合校正。通过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总体结构,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3.深入理解课程教学目标,系统化理论教学方法。①侧重结论,淡化过程。结论的理解和总结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对结论的理解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结论的产生通常的教学过程是:物理模型―抽象―数学模型―分析―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分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并淡化每一次结论分析过程中的数学推导过程,避免教学内容的枯燥和抽象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②侧重应用,深化综合。通过具体化物理模型,应用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最终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的内涵。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实验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将课程理论应用通过软件进行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理论学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程的实验具体设置如下:①Matlab软件基本操作实验:应用Matlab软件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②控制理论仿真基本操作实验: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时间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③综合性试验:针对给定的系统及其性能指标要求,建立系统模型,应用Matlab软件进行系统的综合与校正。④设计性实验:自己设计控制系统,建立系统数学模型,进行Matlab仿真分析,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连接控制电路,分析系统。

四、以教学目标要求为基础,制定考试内容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对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是课程的基本要求,但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应以综合试题为主,突出教学目标,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避免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考试作弊等现象。

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全程考核模式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考试占60%,考勤占10%,作业占10%,实验占10%,文献查阅实例分析占10%的考核方式。采用全程考核模式,降低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成绩构成多样化。作业的布置应少而精,使学生更多的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生负担,更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就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分析了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制定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设置,提出了课程的考核改革方法,实践证明,采用该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第六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分析化学 特色教学

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新人类的崛起很大程度促动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及技术的逐步改革改良,社会对人才教育程度的要求也不断在增强,使得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此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化学类信息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作用,它总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的都需要用到它,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教材择优,适应专业要求

按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将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法及仪器分析法。前者的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做为基础。而仪器分析法的基础分析法则是对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光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测定。就发展历史来说,分析化学是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开始转变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分析化学,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但是有些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材,在内容上只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作为主要,缺失一些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却常被非化学专业作为必修课,所以,选择将分析化学法和仪器分析法两者有效结合的合适教材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选择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不仅能满足上述的要求,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二、优化教学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伴随着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为了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优化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合理化高效化。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分析的对象必定是环境污染物等,所以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这一基础上,大胆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所适用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化学方法相对应,让学生既深刻理解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学习掌握到其对应的分析方法,一箭双雕,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再一方面,结合课堂的内容,把课程和专业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把国内外科研、生产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新知识及行业动态等信息适当地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师生交流是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做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良教学方法。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对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将案例式及融合式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把专业知识与化学基础知识想结合,把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来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地调动。同时,把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也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的技能。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1篇

对于软件工程监理来说,明确监理环节和内容是监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软件工程与一般的土建工程、电气工程的差别非常大,其监理活动也具有独特的特点,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软件工程监理可以分成哪几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的监理要点。

1.1招标阶段的监理招标是软件工程开展下去的第一步,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能满足业主的期望,这一环节的成败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软件工程项目的成败。在招标阶段,合同成功签订表明该环节的结束,业主与软件开发商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双方具有了相互约束、相互配合的法律关系,是保证接下来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监理工作主要包括这样几部分:(1)监理人员协助业主编制招标计划、审核软件工程的需求等。(2)监理人员仔细审核标书。(3)协助业主明确软件工程的目标、内容、功能以及进行软件工程的预算。(4)审核承建合同,仔细审核合同中的软件工程功能、技术指标、测试内容、验收要求、双方责任等内容。(5)协助业主与其他软件开发商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确保双方沟通的顺畅。在招标阶段,软件开发商尚未走进工程项目中,故此监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审核和确认,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

1.2设计阶段的监理设计阶段是软件工程项目的一个关键阶段,虽然设计费用仅占软件工程项目总造价比例的1%-3%,但是其对整个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造价、质量、进度等的管理影响非常大,设计方案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开发与配置。在这一阶段,监理内容主要是:(1)审核软件系统的需求是否合理,以及实施路线、关键技术等内容是否合理,签署审核意见。(2)监理人员协助业主开展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3)组织业主、专业人员对软件工程项目测试方案、验收方案等进行详细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4)结合合同要求进行进度计划审核,并确认进度计划的可行性、合理性,签署审核意见。(5)协助业主配合软件开发商开展软件工程实施前期的调查。在设计阶段,监理重点内容就是对设计方案进行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审核。

1.3实施阶段的监理在软件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一般可以分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这4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相应的监理内容和侧重点。(1)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实施的第一步,是保证最后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符合业主需求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工程内容主要包括词汇表、用例模型、用例规约等内容,而对应的监理内容则包括监督需求分析过程、审核需求分析计划、审核需求分析结果等内容。(2)是设计阶段的监理过程,主要包括监督软件开发商的设计过程、审核设计计划、审核软件结构文档、监督软件设计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等。(3)编码阶段的监理,这一阶段是将软件开发商的设计思想变成计算机语言的过程,监理任务主要是审核项目组的人员、设备、进度计划等,并实时掌握软件开况,确保软件工程开发能按照进度计划顺利开展。(4)测试阶段的监理。软件工程的测试一般可以简单分成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内容,而监理内容则主要是审核测试计划、监督测试流程、复核测试结果等。

1.4验收阶段的监理验收阶段是软件工程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该阶段就是软件系统的试运行、验收移交过程,监理内容则主要是对软件系统进行细致的审核、监督、验证、测试、确认。

2应用分析

正确的软件工程监理方法有助于保证软件工程监理质量,从而确保软件工程质量,但目前国内软件工程监理工作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理方法体系,只有一些零散的监理方法和理论,比如,PDCA戴明环、鱼骨图等。在软件工程项目中,监理单位扮演的是技术方角色,其与普通土建工程的旁站监理不同,需要从软件工程项目一开始就做好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监理,确保软件工程的顺利开展。

2.1质量控制在质量控制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是鱼骨图和PDCA戴明环。在运用鱼骨图进行软件质量控制时,首先需要确立质量控制目标,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鱼骨图上标出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标出解决方法的权重,以此来控制软件工程质量。比如说:在软件工程具体某实施项目的质量分析上,从人、机、料、法、环5个角度分析现场作业的质量因素。例如:某税收管理系统建设中,监理单位为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在需求分写环节非常重视需求的调研以及需求分析结果的审核,运用鱼骨图从人、事、时、地、物五个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2.2进度控制在进度控制上,软件工程监理常采用甘特图进行,而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对软件工程项目的任务了如指掌,绘制出详细的工作任务分解结构图,将所有项目的开始时间、工期等到标注到甘特图上,然后结合软件工程项目的特点确定控制关键点,并确定项目的关键路径,确定项目活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时序进度,按照项目类型将项目联系起来。例如:在某税收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监理管理中,监理人员绘制甘特图,对软件开发商的进度计划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其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任务阶段划分不明确、任务间的关系不合理、关键任务不明确、忽略国家宏观政策对项目的影响等,结合这几个问题要求软件开发商立即进行进度计划的调整和整改,得出最优化的进度计划,并确保整个软件工程实施都处于受控状态,有效保证软件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3结语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5日

引言

为进一步加强国防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规范管理行为,确保项目任务完成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近年来,国防科工局及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并且结合国家新近出台的大政方针要求,及时更新补充了有关规定,这些文件的颁布一方面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规定之中,尤其针对项目投资管理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约定,使得项目投资概算的管理与实施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复杂且繁琐的系统工程,其管理行为具有程序性强、系统性强、专业性强等显著特点。

在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技术复杂、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在批复的项目投资范围内完成全部建设内容,需要开展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工作。根据国防科工局相关管理要求,对需要进行投资概算调整的项目,必须严格履行项目投资概算调整管理程序,编制在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说明项目建设总体情况与投资概算调整内容与原因分析等多方面情况。因此,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编制成为开展本项工作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但是,由于项目投资概算管理的特殊性,目前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报道并不多见,再加上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独特特点,使得提供给此类工作开展借鉴的范本十分有限,无法为目前急需要开展这方面工作的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指导,需要展开细致的讨论。

一、大型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概算涉及对象分析

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我国现阶段广泛存在的基本建设项目,以某大型项目为例,其项目建设投资内容通常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分项投资、多个主工艺设备分项投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以及预备费投资等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其中,项目主工艺设备分项建设内容通常是项目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数百甚至数千台套工艺设备的研制与建设,也是项目建设投资的主要对象。项目建筑安装工程分项是围绕项目主体建设内容而产生的配套厂房工程,是整个项目建设内容的辅助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内容包含的各子项目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而开展的管理性活动所需要实施的投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应的相关规定比较具体。预备费投资是根据项目建设有关规定设置的项目投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解决项目建设期间发生的不确定性事项。(图1)

二、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算调整报告编制总体策划

项目建设投资概算调整报告是开展本项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后续开展审计工作与评审会议的主要材料,通常包括项目投资概算调整请示报告及调整总报告自身两份主要材料。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总报告需要全面阐述项目建设的批复情况、组织管理情况、工程建设进展、投资概算调整依据及主要内容、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投资概算调整费用诉求及原因分析是该报告需要重点说明事项。根据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编制包含主工艺设备、建筑安装工程、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等方面的分册报告作为更加详细的支撑材料。

值得说明的是,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针对项目建筑安装工程实施内容的调整报告编制可以主要依托承担工程设计工作的建筑设计院来完成,充分发挥设计院对此部分工作专业化的优势力量。而针对项目建设中具有独特实施技术要求的主工艺设备分项内容,并不容易找到胜任的外部力量予以承担编制任务,将主要依托对此部分实施内容熟悉的建设单位自身来完成,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全流程管理专业技术优势。另外,针对政策法规要求相对清晰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板块的报告编制,可以采取联合设计院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的模式开展。由于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的质量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工作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需要承担项目建设的各建设单位高度重视。

三、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格式及主要内容

在某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通过多方面调研与研究分析,确定了包含11个方面内容的总报告目录结构,通过多次研讨与沟通,历时两年完成了项目建设各方面内容与素材的确认,编制的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通过了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顺利上报。报告编制格式与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报告编制说明主要内容。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设置编制说明的目的是对报告编制相关情况的简要介绍,重点说明事项包括项目投资基准数据核定日期、项目投资测算周期以及承担单位等,以利于各级专家在阅读该报告时能够准确掌握编制该报告的各类信息和边界条件。在对报告各分册的承担单位基本了解的基础上,从专业的角度上去理解编制报告的项目建设状态,起到导读的作用。

(二)前言主要内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前沿章节主要介绍项目立项背景以及简要的项目信息,强调项目建设特点、特殊性、难点以及由此产生投资概算调整的客观事实,点名主题,开宗明义。内容包括项目立项背景、项目总体规模、项目建设特点、项目建设主要难点、建设单位实施情况、项目投资调整诉求总体情况说明等内容。通过本章节内容的编制,使得各类审查专家能够快速对项目建设的背景情况有个全面了解,为正确理解项目建设投资概算调整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项目批复概述主要内容。通过本章节内容的编制,全面介绍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各项项目建设要素,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建设依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周期、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等主要情况说明。达到的程度为:既不是对全部批复文件的简单照搬照抄,又不遗漏任何需要了解的必要信息。让审查专家在掌握项目建设相关信息的同时不需要再次翻阅各类批复文件,节约后续审查时间,方便地提供了可供判断的素材基础。

(四)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情况主要内容。在某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根据审查专家的建议,增加了本章节,主要交代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实施情况。说明项目建设依托规范化的组织构架和健全的管控制度。主要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情况、项目组织机构建立情况、项目招投标与监理制度实施情况、建设内容、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情况等内容,其中对项目招投标组织管理情况的说明是本章节需要交代的重点内容。通过本章节内容的说明,让审查专家全面了解该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项目建设单位执行国家财政投资严肃性进行判断,有助于响应建设单位提出的投资概算调整诉求。

(五)项目建设进展概述主要内容。投资概算调整报告中设置本章内容的目的,是需要从工程建设形象进展与项目投资进展两大方面着手,全面阐述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做好基础性铺垫说明。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包含的各分项工程建设实际进展、各分项项目投资执行进展、投资计划下达情况、项目建设合同签订情况、项目投资执行情况的详细介绍与说明。为审查人员正确认定已经执行并完成的投资情况建立建设的基础。同时,也为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的投资概算调整需求进行正面的支撑。

(六)项目建设后续计划安排主要内容。由于项目建设投资尚未全部完成,在提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总体需求之前,还需要说明项目建设后续工作安排,建立完整的项目建设概念,解答未完成投资的分布及组成,供审查人员判断使用。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主要计划节点安排、未完成投资任务说明、后续建设任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等事项说明。

(七)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情况主要内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情况是全篇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设单位需要按照各类依据,论述在已完成投资基础上项目建设投资调整需求分布及各部分投资内容组成。包括调整说明、调整依据、调整范围、调整方法、投资概算调整需求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其中,调整范围、方法与调整需求需要重点分类介绍,同时需要给出计算过程公式,计算结果依据原则与产生结果等主要过程。本章节内容的准确性直接决定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总体结果,是支撑审查结论的重要依据,需要各类专业人员仔细核算。

(八)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主要内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原因的说明是决定项目投资概算调整能否成功的关键,作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核心内容,必须逐一说明清楚。以某工程为例,面对工程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原因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报告编制者力求按照“总体原因+分项原因”方式,全面论述项目投资概算调整的实际情况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总体原因分析、建安工程概算调整原因分析、主工艺设备概算调整原因分析、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预备费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等主要内容。(图2)

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地论述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变化情况,还需要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分别对各类原因导致的项目建设投资变化比例情况进行分析,形成针对某一分项的调整原因分析数据表,如表1所示。(表1)

(九)项目建设投资结构分析主要内容。本章节报告内容主要分析与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相比较的总体情况,从投资结构上对比分析投资调整变化情况,归纳说明投资调增的分布组成。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投资概算科目、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投资结构、项目概算调整后投资结构、与初步设计批复投资对比、项目调增投资总体结构组成等情况说明与分析,具体格式如表2所示。设置本章节的主要目的是从投资结构上分析本次调整带来的投资分布变化,供决策者判断其分布合理性。(表2、表3)

(十)相关问题说明主要内容。在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对项目建设进度或者投资带来不可预期的改变。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过程中,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典型问题,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建设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理方式,争取上级机关的理解。以某工程项目为例,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周期超期问题、项目建设招投标管理问题、项目合同发票问题、项目建设投资外汇使用问题、项目建设安装调试费使用问题、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启动条件等事项的交代与说明。

(十一)附表主要内容。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还需要对照初步设计要求,将整个项目与各分项的综合概算表按照规范逐一列出,再加上必要的证据列表清单,主要包括实施证据列表、项目综合概算表、各分项投资概算表。这些附表是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正文的必要补充,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概算的调整是一项系统性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综合型项目管理活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编制是本项活动中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是影响项目投资概算调整管理活动的重要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来进行编制。本报告基于某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践基础,系统介绍了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总体策划,编制格式与方法,重点说明了调整报告原因分析思路,可供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成程,陈立华,张林等.“神光-Ⅲ”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经验[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9.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开拓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维度,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展现了专业教学的新空间。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是搞好课程开发,在现阶段课程开发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通过职业岗位工作分析确定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职业标准和技能、知识要求,进行教学分析,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和基本程序如下:

一、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加强课程与工作岗位的针对性,体现就业导向的宗旨,首先进行专业调研,通过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学校调查,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教学情况,以确定总体目标和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具体要求。其开发主体一般是行业、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其开发成果是专业培养目标,包括专业业务范围和人才规格。

二、职业(工作)分析

1.确定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功能特点、职业能力特征等(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有的是依据职业设置的,有的是依据职业群设置的。职业和职业群都可作为工作任务分析的单位。

2.根据职业活动和工作要求,分析工作项目。工作项目,是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它可能与工作岗位相对应,也可能不对应,这取决于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如饭店前厅管理)。

3.根据工作程序或工作内容,将每一工作项目分解为若干项具体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如统计员工的工资)。

4.分析完成每项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最后按工作要求完成职业能力分析表或工作任务分析表(职业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动作、行为,如使用计算器)。

三、课程结构分析

这一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以专业教师为主。其开发成果是课程体系。工作项目与任务到课程设置的转换有一个筛选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工作项目与任务的教育价值,因此,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是:

1.边界划分原则。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划分课程门类。既可以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将工作任务模块分解成几门课程,也可以对于知识容量较小的模块进行合并,形成一门课程,并对课程类型进行排序(重构)。

2.相对重要原则。以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结果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再围绕专业核心课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及相应的专业支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各职业岗位中具有共性的、以培养某个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逻辑联系原则。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设置课程顺序;以工作任务的频度和难度为依据分配课程学时。

四、课程内容开发

这一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为主;其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分析的基本参照点是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理论知识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理解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理论知识分析的基本要求是以满足理解过程工作为基本原则。操作知识指完成某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操作知识分析的基本要求是越详细越好,最好能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纳入进去。尤其要注意对操作细节的分析,因为往往是细节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

五、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课时安排和要求,提出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设备配置、教学和评价建议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

1.前言。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要求对课程的性质、功能作定性描述,阐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说明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明确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因此定位要准确,表述要清晰明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

3.课程内容与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使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压片机”。

4.实施建议。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学建议、课时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六、教材开发

这一环节是依据科目课程标准,制订教材体例,编写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的过程。由于课程内容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教材的体例风格不能沿用传统风格。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模式,它将把专业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科层关系彻底改变成焦点与背景的关系,工作任务处于焦点位置,而专业知识处于背景位置。

教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以专业教师为主。为了保证教材质量,要选择既有良好工作实践经历又有良好教学积累和课程开发经验的骨干教师任教材主编,完成初稿编写工作,并邀请行业专家、教学专家对教材进行审稿。通过校企共同开发,以确保教材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能够彰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特点。按照这种新的理念,原则上可将教材编写体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终极目标和促成目标);工作任务(描

述要具体明确);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知识拓展(选学内容);练习(主要是围绕工作任务的练习);评价内容和方法。

七、教学实施分析

1.教学组织形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地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采取小组形式,集体讲授时需要采用班级形式,问题讨论时又需要采用小组形式。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学校的教学场所,包括桌椅都可能要做相应改革。

2.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的课程体系比较适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方法是将课程按能力目标分成各个大小项目,对应设置类似课业式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处理,按照立项研究或训练的方式实施教学。项目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技能并建构理论知识的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它对于克服枯燥的纯粹符号形式的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

①提示工作任务。即老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师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

③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即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先获得哪些知识?如果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没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

④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它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住这些理论知识。

⑤回归工作任务。最后还要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一步骤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

(2)模拟仿真教学方法。在一种人造的具有“真实”情景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如电子商务的专业课在模拟公司和实践基地中进行;电脑艺术设计的专业课在设计工作室中进行等。

(3)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对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或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工作做准备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要通过分析,让学生指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与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了解进入工作的方法和目的,达到培养社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心理素质。

(5)现场教学法。即将课程教学搬到实际工作场所进行,教师可以是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人员,边讲、边做、边学、边用即教、学、练、用统一。同时在实践中通过企业调查、职业调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企业,了解他所学的职业,在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3.教学场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的变革是全面而深刻的,不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发生变化,而且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要发生变化,教学场所的布局更是要做根本性调整,由以教室为主、实训室为辅,转变为以实训室为主、教室为辅,并且实训室也不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而是要融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于一体。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虽然可以通过广泛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形成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集成化的教学方案。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4篇

一、工程经济学的定位

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建筑与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经济意识与观念,能够熟练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工程项目实施各环节中面临的经济问题。现代工程经济问题通常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工程管理人员要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寻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工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根据既定的工程技术实现活动目标,分析技术实践活动的代价及其对目标实现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评价、选择以最低的代价,可靠地实现最佳目标或相对令人满意的活动方案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一套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工程技术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工程经济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提供了优化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影响极大。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今后在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投资评估、工程咨询、技术经济论证等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创新不是一个突变的抽象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实实在在积累过程0。创新能力与知识基础、基本技能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的基础知识越强,基本技能越扎实,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越有可能发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创新。

工程经济学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工程经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前提。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课程设置,再加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时代性、系统性和简明实用性,避免相关课程内容间的重复讲授,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现金流量与资金时间价值、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工程经济评价指标、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建设项目后评价、设备更新经济分析、价值工程。

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宽,其能力发展的水平就越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他们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学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置为课堂教学48个学时再加一周的课程设计。为解决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进行精心安排,做到重点、难点突出,使学生能在较少的时间内掌握该课程的王干和精华。

三、改革教学方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采用多媒体授课,解决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设计并制作适合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课件的制作要突出重点与难点,重要的知识点如资金时间价值、等值计算公式、方案的比选等内容可以以动画形式表现其分析的思路与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简单快捷地掌握相关知识与原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传递的信息量大,对学生要求较高,在较短时间接受相对较多的信息,他们通常来不及记笔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教学讲义,使学生从记笔记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理解课程内容,这样,他们既能了解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又能掌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再结合课堂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是指受教育一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式,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活动。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方,起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技能的接收方,是教学主体。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将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两者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教”中去,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研究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工程经济学参与式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在讲绪论时,就要使学生明白工程经济学的作用及重要性,获取学生的认同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工程经济学的作用及重要性的介绍可从3个方面予以说明:首先说明该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具有工程经济学素质是21世纪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必不可缺的素质之工程经济对国家经济建设、企业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次从学生就业方面予以说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从事工程管理方面工作,需要获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如全国注册造价师、注册咨询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等等,这些职业资格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自己进行经济决策,解决许多生活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买房子是一次性付款好等问题。通过这3个方面的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都会大大提高,会非常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2.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参与式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绝对主角地位,倡导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营造积极、宽松的思维状态,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现和创造的机会3。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可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并坐着回答,避免他们因为紧张或回答错误而不好意思。不论回答正确与否都予以鼓励,回答出色予以适当奖励,充分保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讲课过程中,鼓励学生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没有听懂的可以举手提问,或就所讲解的内容发表不同看法,教师可针对情况予以讲解或展开自由讨论,通过这样的沟通,教师讲课时针对性更强,既充分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对他们学习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的例题讲解或布置作业以加强练习。

3.开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学

工程经济学课程48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要讲授该课程中的一些重点与难点知识,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精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教学情况布置一些自学内容,比如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的来源问题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内容上适当加入一些学科前沿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内容,或将理论界有争论的不同观点交给学生,启发学生开拓思路,自主分析研究。自学内容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学生通过自学可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自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查。

4.理论联系实际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可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讲授机会成本时,就可以让学生分析毕业后直接考研的机会成本,分析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效益与考研读研期间的投资,这样他们理解就会很透彻。又如现在经常有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在讲课过程中对于如何识别和选择创业项目、如何撰写创业计划、如何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分析等内容就可结合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经济评价等知识进行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和锻炼他们实践与创新能力。

5.学生参与作业批改

实践表明,让学生参与答疑和作业批改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各小组轮换批改作业,要求批改时指出错误之处,并签上批改者姓名,最后由教师统一审查。教师在给成绩时,综合考虑学生作业和该生批改作业情况而定。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很快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讲解时针对性更强,另外,这种形式既可开拓思路,又培养了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还起到改错练习的作用。

6.改革考核方法

传统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通过闭卷考试形式,结合出勤、作业情况给出综合考评结果。这种考核形式,综合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避免了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的发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式教学应更重视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H,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应更注重从学生能力培养程度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思辨能力的考核。作业中,除常规作业练习外,要求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资料文献的查阅,并对文献进行研读和综述,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整理、消化和运用的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能力的考核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检查。

(2)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的考核可在多个环节中展开,比如,通过案例分析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在作业环节,也可以具体项案例进行专项检查,还可以通过闭卷或半开卷半闭卷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3)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可通过小论文文档情况进行检查,还可通过Excel在财务评价、经济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4)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的考核。这部分内容的考核可通过闭卷或半开半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查。新的考核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上4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而定。

四、案例教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加入案例,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能促使他们形成学习团队,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来源应该慎重选择,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所讲授知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需求以及将来就业领域和行业。

工程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可以分为3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是小案例教学。小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程某一章或某几章内容的理解,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应用或运用。比如在讲工程经济基本要素这一章,学生初次接触投资、总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利润、税金等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在此处就可以加入一个工业项目案例,分析并计算该项目的收入、成本、利润等因素,加深他们对该知识的理解。这个案例还可以延续到下一章。接着讲工程经济评价指标时,再利用该案例已经计算出来的数据分析计算其总投资利润率、资本金净利润率等指标。第二个层次是大案例教学。大案例教学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或贯穿教学的主要过程。大案例教学涵盖的知识面广,是通过一个大案例使学生有目的地掌握基本理论,并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一定要与专业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案例分为若干个阶段,比如可将一个建设项目分为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财务分析、经济分析、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价值工程等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内容的进展,由教师给出相关阶段的背景并讲授基本要点,学生(个人、小组)进行分析、判断与计算,教师通过作业或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阶段检查。每个阶段完成的内容可成为下一阶段的背景或基础数据。大案例教学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合的过程,可以使他们面对实际项目时知道该如何一步一步展开分析。第三个层次是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以竞赛、课程设计或创业大赛的形式完成,即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选择实际项目,进行该项目的分析、评价与选择,并完成该项目评估报告。这个环节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以及各方面能力进行的最终检验。

通过以上3个层次的案例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又能使学生彻底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思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五、结语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5篇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是由加拿大麦克玛特大学霍华德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以工程实践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知识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与终身学习的能力。[1]在教学方法上,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模式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在评价方式上,PBL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学习效果。[3]

土木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实践性很强,课程内容重点在于工程地质基础常识的学习以及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土木工程地质问题。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求学生对众多地质名词和对各类工程地质现象有基本的理解与感性认识,还要对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与防治技术手段有初步的了解,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要提高土木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效果,则需要对传统土木工程地质教学方法进行改革。[4]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短、教学模式单一

在授课课时受限制、章节内容多等客观条件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出一定的压缩与调整,突出重点知识部分。此外,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诸如案例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模式难以开展。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抽象化,容易使学生进陷入那些枯燥而又难以理解的名词概念中,从而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1.2教学资源缺乏和陈旧

对于大多数非地质类高校缺乏教学模型和工程地质校内实习基地,对于课程里的各类矿物、岩石、地质现象的知识仅在多媒体课件里面进行有限的展示,学生缺乏对实物的感性认识。此外,教材上的案例时间比较久远,缺乏新的典型工程地质事件的教学素材,教材上相应的工程地质问题防治技术手段也亟待补充和更新。

1.3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土木工程地质课程的实践性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一旦缺少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课堂理论教学就如纸上谈兵。但传统的教学却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即使是教材中对常见的土木工程地质问题章节的讲解也很难引入对具体工程实践的分析,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土木工程地质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对今后工程地质问题实践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理论学习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这不符合土木工程地质课程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特点,学生就不能正真正的理解、吃透相关知识,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达不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效果。

2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的优势

土木工程地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工程地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模块和工程地质问题教学模块。地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应重点讲授矿物和岩石、地层与地质构造、水的地质作用和岩石及特殊土的工程地质内容。工程地质问题教学也是课程的重点,教师应重点讲解各类工程地质现象与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诱发机制、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建设中。

工程地质问题内容可以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实际的工程项目,整个教学内容是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往往对实际工程案例更加感兴趣,学生可以带着兴趣和问题通过具体的工程教学环节来进一步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常见的土木工程地质问题教学常以相应的地质问题为起点,其教学方法可以设计成为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又注重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与PBL模式的特点一致。

3基于PBL模式的教学课程设计

边坡工程地质问题是土木工程行业和本课程章节安排的重要工程性问题,本节以边坡工程地质问题为例来进行PBL教学模式设计。

传统讲授边坡工程地质问题一般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来分析:(1)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分析;(2)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3)选择边坡稳定分析方法;(4)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防治措施。分析边坡工程地质问题的前三个环节需要学生融会贯通土木工程地质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一个环节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采用基于PBL模式的教学设计,通过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整个授课过程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边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实现“做中学”。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思维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举一反三,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还能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PBL教学模式分析和引导之后,学生对分析和解决边坡工程地质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思路清晰,也掌握了各个环节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会迫切地希望将这种学习方法对其它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这种兴趣和教学方法的驱动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教学目标也较容易达成,还能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