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

中班建构教案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班级档案 博客 模块设计 建设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前沿阵地和工作重心。班级档案是自班级组建至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班集体各项活动开展及班级成员学习、工作、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是学校档案的重要信息来源。班级档案着眼于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及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丰富了学校档案内涵,使档案的表现形式更加鲜活具体,是建设特色学校档案的切入点。

目前,班级档案建设工作并未得到重视,多数学校缺乏将班级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归档的理念,班级相关材料仅体现在新生名册、课程表、成绩单、贫困生数据库等有限表现形式,信息量单薄且分散存管于不同职能部门。此外,无适宜的构建平台、学生档案意识欠缺也是阻碍班级档案建设的重要因素,直接导致一些珍贵的班级史料因存管不善而遗失或随着学生毕业而离散。所以,如何规范档案管理机制或引入迎合学生需求的班级建档模式,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从班级博客角度展开探讨,在博客平台上进行班级档案构建。

一、以博客作为班级档案创建平台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学习交流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腾讯QQ群、BBS论坛是班级群体最重要的网络沟通工具。毋庸置疑,这些交流平台具有强大的即时交流和一定的文件、共享功能,但是在文档处理、数据归类和信息群际共享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不适于作为班级档案的建设平台。比如,QQ群和BBS论坛不支持WORD、EXCELL排版格式,影响文章的及可读性;难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登陆空间,对信息共享利用造成障碍;空间栏目基本固定,影响个性化平台的构建;聊天页面按日期排序,无法实现信息的过滤和分类;留言及回复随意性强,有用信息常常很快被无关内容刷屏。

1.博客技术特点

博客(Blog)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用于自由表达的网络载体,起始被定义为个人写作或流水记录的工具,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其作为交流讨论工具的功能日益凸显。博客分为个人博客和群组型博客。群组型博客面向的是具有相同目的或意愿的群组,博客使用者通过发表博文表达个人认知观点,上传、转载或链接精心筛选组织的材料到博客空间,其他成员及游客可以与其进行即时评论互动。班级博客的本质也是一类群组型博客,是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进行思想交流、资源共享而互助共进的公共交流平台。班级博客通过对平台数据自动归类,按照文章时间、栏目类别及文章主题分类等方式进行整理,保证资源方便快捷地提供共享和利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为班级活动、党团建设、学习交流等档案素材分类存档提供可能。班级博客还可提供私有空间,使用者通过在某个栏目下申请设置个人文件夹,将个人材料、图片等上传到博客空间并对文档进行阅览权限设置,为个人数字化成长档案提供了存储空间。

2.基于档案建设目的的班级博客模块设计

以班级档案建设为目标的班级博客模块设计,首先应满足一般群体博客的基本记录、交流及共享功能,同时应参照档案立卷编目常规方法,对博客栏目进行特殊设置。基本栏目可有:“规章制度”(与学生相关各级管理制度整合汇编)、“班组建构”(班委、宿舍长、课代表岗位人员配置及职责要求)、“学生概况”(学生姓名、性别、学号、生源地、宿舍、联系方式等基础个人信息)、“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每位学生自建子档案,内容包括课程修读情况、奖惩信息、社会实践证明及任何有价值的个人档案素材)、“主题班会”(涉及班会时间、地点、主持人、班会内容及开展效果)、“班级活动”(按活动项目分别立卷,内容涵盖活动立项、策划、实施、总结全过程文档及图片材料)、“党团建设”(内容包括历次评优评先、推优育苗、党员发展时间、对象名单及基本概况)、“学习交流”(学科教学或学习信息交流)、“通知公告”(登载临时信息)、“心情日志”(群组成员分享心路历程)、“交流空间”(自由论坛)、“休闲娱乐”(美文、歌曲、视频上传或浏览专区),可根据需要对栏目设置进行调整。通过迎合学生心理的特色设计,吸引学生关注并习惯使用班级博客,从与同学、老师的即时交流和评价互动中获得进步,促进班级发展及班级档案材料的积淀。

3.班级档案博客的管理模式

班级博客是班级成员共同维护管理的社区。作为以班级建档为目的的博客,应在某些栏目中设置明确的管理权限。比如“规章制度”、“学生概况”栏目应由班主任负责,对不宜全面公开的内容设置浏览权限;“班组建构”、“主题班会”、“党团建设”可委托班委进行管理维护;科任教师可通过学习交流专区学科知识,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也可共享有价值的资料和大家进行深度交流探讨。通过给予平台成员不同的管理权限,使各个栏目都能充分发挥功能,同时在对信息进行连续完整记录的基础上,确保档案材料的采编质量和来源可靠性。

二、班级博客对班级档案建设的意义

1.班级博客是班级发展历程的记录载体

合理的栏目设置可充分发挥班级博客对班级事务的多维度、多层面流水记录功能,班级从组建到解散期间发生的事件、班级成员的生活感悟、学习体验、情感交流都有了承载的平台。其中的每一则博文,每一帧图片,甚至每一条留言回复都是班级真实存在的反映,从无到有,日积月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打造出班集体和班级成员的成长档案。这样的建档模式,可真正体现档案连续性、历史性和真实性内涵,使档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更具个性化特征。

2.学生成长历程的电子档案袋

学生档案袋实体存管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无专门存管场所或馆舍不足,未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或人员缺编,无专项资金投入或资金投入无法满足需求等诸多现实困境,建档工作缺乏严格的制度监管,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参加课外活动记录等信息材料未放入学生档案或材料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在校表现。此外,档案的封闭管理模式为档案工作蒙上了神秘色彩,学生接触不到自己的档案,认为档案材料的累积和归档与己无关,因而缺乏主动搜集个人档案材料的意识。基于博客平台的“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构建,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实施主体的模拟建档过程。通过对课程修读情况、奖惩信息、社会实践证明、技能证书及任何有价值的个人档案素材的持续的积累、增补和更新,一则可以充实学生实体档案,有效避免毕业生档案材料信息不足或档案材料缺乏个性,二则可引导学生重视档案,了解档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注意规范自身言行,杜绝违纪失信行为,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为积累一份优秀档案而努力。另外,基于博客平台的建档过程,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档案材料构建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其他同学的非保密个人档案信息,在对比中发现差距,查找不足,从而激发朋辈间良性竞争意识,促进优良学风的酝酿形成。

3.动态的数字化建档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班级博客为班级建设提供了记录承载平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记录行为贯穿班级存在始终。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个性发展、成长体验等多个维度记录学生个人及所在班集体的成长轨迹。在班级建设中建档,以建档方式完善班级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生动再现班级建设过程,从而真正体现档案工作的价值。在过程中持续积累档案素材、由事件亲历者主动建档、以互动评价体系做支撑的基于博客的数字化构建理念颠覆了由第三方执行的传统阶段式的实体档案袋建档模式,可有效避免实体档案管理造成的馆舍压力、有价值档案材料的遗失、档案不易存管及专职人员增配的问题,方便档案的备份、存储、转递及查询利用,使档案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4.丰富了班级档案内涵,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博客提供了更便捷的师生交流渠道,班主任可以发表日志表达个人思想、观点见解及管理理念,这种以平等真诚的方式更易博得学生认同,从而获得足量的信息回馈,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班主任还可通过浏览学生博文、上传材料及其对他人的评价回复中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通过对班级活动进行点评,在学生日志中留言或参与学生的自由讨论,逐渐拉近师生心灵距离并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班级博客的班级常规事物管理媒介及无障碍交流评价平台的功能,还可吸引学生、教师共同关心关注班级事务,有效促进班务公开化;可向学生家长公布班级博客网址,邀请学生家长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在学习交流专区引入教学模块,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授课模式,可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学设施配置受限而引起的个别化辅导不够、课堂讨论参与度不高、知识呈现方式单调等系列问题,使教学容量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得到延伸,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班级成员间形成主动学习、共同学习的氛围也大有裨益。

此外,博客特有的倒序排布特点可使最新的消息在所属栏目置顶显示,从而方便了信息的传播散布,扩大受众范围。诸如活动方案征集、班级事务通报公示、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都可通过班级博客平台进行,群组成员仍可随时发表个人评价或对评价做出回复,但所有的评价或回复只能附属于正文之后,无碍于主体信息的置顶地位。在这点上,班级博客也优于以即时交流为特色的QQ群、BBS论坛等交流媒介。并且,这些临时性的通知公告也属于建档范畴,同其他栏目的材料共同展现了班级建设发展历程。

将博客理念引入班级档案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尝试。通过班级博客,不仅可以实现班级档案材料的收集组建,将承载班级师生成长记忆的珍贵史料永久保存,而且突破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出网络平台的思想教育及交流学习功能,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晓.班级博客平台的创建与应用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刘陶,胡卫星,任爽.面向小班化班级管理服务的班级博客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

[3] 张强.互助型部落―班级管理的新途径[J].教育与管理,2013(12).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学;教育,中医;教学方法

对于西医院校学生而言,中、西医学思维方法、理论体系的巨大反差,使已经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很难再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如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西医诊断是把具体器官的实质变化以“病”的形式作出说明,而中医诊断则是以“证”这种整体系统的功能失调作为诊断结果,学生依然顺从西医诊断学的思路去理解中医学的病证,总希望教师对其有一个更直观化的定义,如机体组织发生了病变、检测指标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而表现出对中医临床诊治理论的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造成对中医学在医学界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影响中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和重视的问题[12]。面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尝试运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诊治理论体系思维,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并对此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效果比较与评价,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同一学年、同一学期、相同专业、同一课程、同时开课、相同学时、相同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2个班级: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2009级八年制59人班。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试验班﹚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2009级八年制59人班﹙对照班﹚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法。

1.2中医知识基线水平

2个班为平行班级﹙都是2009级学生,都未系统接触中医学知识,都是在入学第3年第1学期学习中医学C课程﹚,在授课前对2个班级学生中医药诊治方法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2个班级的中医知识基线水平。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2人,有所了解24人,一般36人,不了解42人;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1人,有所了解15人,一般21人,不了解22人。2个班级中医知识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授课内容与学时

2个班均为64学时的中医学C课程,教学内容均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学防治原则、中药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内容。课堂教学58学时,见习6学时。2个班授课教师均为本专业专职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及讲师。课堂教学:教授、副教授承担60%学时,讲师承担40%学时。见习教学:全部由讲师承担。2个班级授课内容与学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教学方法

1.4.1试验班

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

1.4.1.1课堂教学

中医诊治方法实践知识的探究性建构学习﹙6学时﹚。基于病案的课堂以团队导向学习﹙TBL﹚[3]实践理论知识。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基于病案的课堂TBL实践讨论学习6次:中医学的生理观2次、中医学的病理观1次、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1次、证治方药的综合运用1次、针灸经络基本知识1次,共占用整体课堂教学6次,每次1学时。在大课中随机分组,3~4人为一个讨论小组,以分析临床案例问题的方式﹙每小组的案例不同﹚,综合运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小组进行围绕上述6个主题的讨论,探究、分析、判断每个病案的相关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每小组以小组讨论分析报告形式体现小组讨论得出的共同结果。

1.4.1.2见习教学

在实践中探究建构中医诊治方法的实践能力﹙6学时﹚。在见习课中,各见组﹙15位学生左右﹚由带习教师再分为7~8人的2个小组,基于已学习过的中医诊治方法及带习教师做的床旁示范,带习教师分配各小组﹙7~8人﹚1例选好的临床真实病例,由各小组成员自行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运用中医学诊治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基于临床实例问题的小组讨论、分析、判断,最后形成小组真实病例的见习报告。

1.4.2对照班

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常规的中医诊治方法见习实践学习,以带习教师示教、学生观摩为主﹙6学时﹚。

1.5观察方法

通过对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及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进行比较评价教学效果。病案分析能力包括:①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的准确度;②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的清晰程度;③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的准确度;④治法分析的准确度;⑤处方用药分析的准确度。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包括:①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②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③能更好的辅助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比较

2.1.12个班级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比较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中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22个班级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比较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中很好、较好及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优于对照班。

2.1.32个班级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42个班级治法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52个班级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正确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比较

2.2.1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2份,回收率98.08%;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6份,回收率94.92%。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比较试验班在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能更好的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中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较不同意及完全不同意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班。

3讨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4]。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6]。我们的“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了当今教育界较为广泛推崇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TBL教学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2个班级课前、课后调查问卷及病案分析能力比较,实施“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的试验班学生,能够正确构建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学诊治的实践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更好的从实践中辅助理解中医学理论知识。使每名同学、每个小组都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互相学习不同于传统授课方法的知识探究和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中医学教学质量,实现了“一言堂”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向“引导学生参与”并“以学生为主体”的集启迪、理解、实践、运用、创新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转变。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同学高度认可,大大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学的兴趣、积极性。同时通过以临床病案为基础的探究建构学习能充分认识中医学学科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优势,为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定重要的基础,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与他人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7]。本研究的教学改革方法可在其他综合院校或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中试运行和推广,以期为中医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华楠.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突破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瓶颈[J].河北中医,2010,32﹙5﹚:792793.

[2]晁梁.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医现展瓶颈中的作用及问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2627.

[3]郑霞霞,胡兆华,方仙桃,等.TBL教学中学生角色转变的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125126.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6]任长松.探究式学习中的科学观教育:18条内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3842.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班级管理;学生电子档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56-02

1 前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教师会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既满足新时代的学生需求,又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和班主任同样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新的班级管理方式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由此可见,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优势,成为目前班主任工作的热点课题。笔者将对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2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电子档案

在以往的学生档案管理中,往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且需要纸质资料的统计和管理,工作量较大,加上管理人员有限,使得学生档案的信息内容较为单一,不易管理。针对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电子档案,可以有效改善现状,提升管理效率。

构建学生电子档案,可以大大减少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和成本,同时具有更新内容灵活、查询和运用档案方便的优点。在学生的电子档案中,教师可以扩充档案的内容,打破以往以成绩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在开学之初,教师应设计调查表格,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缺点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全面统计,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因材施教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将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班级活动的表现情况融入学生电子档案中。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电子档案的构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让学生的言行举止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约束。学生电子档案的构建,方便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并能及时地发现在学生管理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班级管理效率[1]。

3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交流平台

不同时代出生的人由于其生长的时代背景不一而存在时代差异,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才能开展有效的管理。现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现在的学生从幼儿时起就开始从电视、家长以及社会上接触到很多的时代信息,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比父母辈的人更会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学校和家庭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两者需要进行有效的配合才能创建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现在大部分家长则由于工作等原因,对学校和教师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学生的描述,缺乏与教师的直接沟通。

因此,为有效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而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师生交流平台,平台可以是短信形式的校讯通,可以建一个QQ群或是微信群,甚而可以是学校论坛。在网络信息复杂的环境里,教师要对师生交流平台进行信息的严格审核,并引导学生探讨积极向上的话题。通过交流平台,可以有效地增加师生间的亲近感,缓解学生对教师存在的畏惧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有效沟通[2]。在这个交流平台上,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对学习上的一些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和交流,同时也可以对教师进行询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商量讨论,有效地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在交流平台,由于学生可以使用网络昵称代替真名,使得学生更容易说出自己的心声,让教师能够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平台,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而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有效地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及时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够了解到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避免了只能靠查看学生考试试卷成绩而片面地对学生进行判定。与此同时,当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发生异常时,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家庭情况来分析原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开导,并劝导家长为学生的顺利成长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在这个平台上,各个家长之间还可以交流一些对学生的教育心得,教师则要注意引导话题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家长之间通过学生成绩而相互比较,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

4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家长会内容

在以往的家长会中,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及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而提出一些学生在校期间的问题,内容显得枯燥而空洞。而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活动照片或是短视频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在制作PPT时,教师应力求让全班的学生都能“露脸”,让家长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那些成绩不好而班级活动积极或是其他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样有着可取的一面[3]。如在PPT中插入学生运动会的照片,让家长看到学生积极拼搏的精神面貌,或插入学生助人画面以及获得书法奖、制作奖等。这样一来,家长就能够全面而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会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家长会的效能。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可以收集一些学生在家里帮忙做家务,或是与家长一起在外面时帮助别人的照片,在家长会上进行分享,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5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班会趣味性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知识方面的传授,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则主要集中在班会上,通过班主任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在主题班会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情境来开展班会活动[4]。如在开展助人为乐为主题的班会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插入一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一些经典图片或是短片,同时还可以播放《爱的奉献》,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本质所在。

除此之外,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适当播放一些教育意义较强的影片,让学生从枯燥的教师讲解模式中解脱出来,提高参与兴趣。在看完影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QQ空间或是论坛发表观后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增强自学能力。在班会之前,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的搜索,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发挥班会的效能,让学生的道德情操能够得到较好的培养。

6 结语

总之,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自身的活跃性、接触信息的宽广性,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加强师生间、教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家长会和班会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让班级管理两大活动能够具有更好的效果。作为班主任,要保持持续的学习,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手机等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学习,在班级管理中才能将信息技术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丽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5):41-42.

[2]高玉波,徐国义.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班级管理效益[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01-102.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离散数学;抛锚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99-0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vism is introduced into Discrete Mathema-tics in this paper, which use the anchor teaching method to present the teaching cont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can perform well in Discrete Mathematics by three experiments on different grades.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theory; discrete mathematics; anchored teaching

1 引言

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结构、对象和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是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各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诸如数据结构、编译技术、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等多门课程的先行课程[1]。在开设本课程前,本科学生主要接触的数学问题都是基于实数问题的高等数学、概率论及线性代数等课程,对离散状态理解较少。而离散数学研究对象比较抽象,学生对离散数学的定义、定理及其应用很难准确掌握和灵活应用,导致很多学生害怕学习离散数学,久而久之就对该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是诸多从事离散数学教学的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2]。

然而,离散数学的学习者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义务教学阶段及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通过对初等几何、初等代数、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统计的学习,在数学推理、数学逻辑、代数运算等领域已经具备初步的知识体系。因此,帮助学生将已经建立的初步知识体系迁移到离散数学的学习,进而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分析离散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价值和实际的教学意义。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模式分析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的“日内瓦学派”。他强调认知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坚持从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认知的发展[3-4]。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建立与原有知识的映射关系,来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是知识构建的积极主动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这个中心[5]。

著名的教育学家何克抗先生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三种教学模式[5]。余胜泉等人总结出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4]。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是以问题(或项目、案例、分歧)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它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分歧)这一核心。

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

资料与分析对象 本文选择武汉大学软件学院2009级、2012级和2013级本科生的离散数学教学为分析对象。在三个不同的教学年度中,笔者承担6个班级的离散数学教学课程,每个班级分为2个大班教学,每个班的教学人数大致相当,学生学习背景大致相当。在教学研究中,将2个平行班级随机分配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其中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实验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实验班中采用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为抛锚式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建立教学锚点,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

在三个不同的教学年度采用的参考教材各不相同,其中2009级的两个班级选用刘玉珍、刘咏梅编著的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离散数学(修订版)》作为参考教材[6],2012级的两个班级选用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编著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离散数学(第2版)》作为参考教材[7],2013级的两个班级选用Kenneth H. Rosen编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离散数学及其应用》作为教材[8]。

对照班选用的讲稿来自于教材的配套PPT,而实验班采用的讲稿是经过建构主义教学策略修改的PPT资料。课程实施时,对照班和实验班均采用相同的课外作业及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案例 本文以“关系的性质定义和判别”为例,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策略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及PPT。“关系的性质定义和判别”这节课程主要包括关系的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及传递性。每个教学内容分为定义、举例、性质在三种不同表达方法中的特点、充要条件及证明过程等5个不同的教学任务。

对于关系的自反性与反自反性部分,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具体设计案例见图2。

4 教学效果分析

本文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和普通讲授为主的教学策略,对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的2009级、2012级以及2013级学生进行对比教学,教学成果统计如表1所示。

对比教学发现,与对照班相比较,2009级及2013级实验班在各个分数段中的比例均有显著性提高。虽然2012级实验班的综合成绩也比对照班有提高,但相对于2009级和2013级而言,提高程度不显著。引起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原因在于2009级采用的教学参考书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玉珍等编著的《离散数学》,该教学参考书知识覆盖面较广、难度较大。2013级采用的教学参考书为Kenneth H. Rosen编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该参考书用英语编写,内容翔实,但学生在理解语言方面存在偏差,因此教学参考书的难度也比较大。2012级采用的是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编著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离散数学(第2版)》作为参考教材,该教材中具有大量翔实的教学案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因此,笔者认为: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学锚点,能及时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可类比的知识点,能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效果明显;相比较而言,教学参考书越抽象,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越能启发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也越明显。

参考文献

[1]董会,韩敬利,王兆丽.简谈如何提高离散数学的教学效果[J].计算机教育,2011(18):49-52.

[2]黄艳娟.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软件,2013(6):140-142.

[3]匡雅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6]刘玉珍,刘咏梅.离散数学(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5篇

针对目前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数字化工作薄弱、资源共享程度低、档案利用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要积极探索如何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及档案利用。

关键词:

干部教育培训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档案利用

干部教育培训档案是指干部在接受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形成的对干部自身、培训机构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含干部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及培训时间、培训科目、课时及考核成绩、研讨交流论文、参与研讨交流记录、考勤情况、培训总结与班主任鉴定与培训机构意见、人事部门意见、干部考试成绩、参训干部花名册及有关音像资料等。当前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档案数字化工作薄弱。培训机构缺乏档案数字化意识,也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工作设施设备,也没有专门负责数字化的工作人员,数字化工作底子非常薄弱。二是档案资源没有实现共享。缺乏档案共享机制,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班次的档案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培训机构往往采用“一班一归档”的管理模式,档案散存在不同班次中,且各培训机构没有定期向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三是档案利用水平不高。一些培训机构错误地认为提供档案利用会侵犯个人隐私,也不利于保障档案安全,因此对待利用工作的态度比较消极;一些培训机构采取“封闭式”档案管理模式,“重藏轻用”思维根深蒂固,参训干部想要查阅利用自己的档案都困难重重。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加强档案数字化工作

一要提升培训机构的档案意识,确保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完成后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同步进行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档案部门应当注重与培训机构的沟通和交流,明确档案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为数字化工作打好基础。二要根据“先建标准,后建系统”原则,加快制定培训机构数字化工作规范及数字档案管理标准,实现数字档案一体化编目、索引、检索与访问。三要及时配备开展数字化工作所需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服务器、交换器、系统软件等硬件设施设备,并确保设施设备既能满足工作实际需要,又具备一定的超前性;还要建立专门负责数字化工作的队伍。四要加快对传统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并建构统一的干部培训档案数据库。

2建设档案资源共享平台

可由省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牵头,建设区域内“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共享平台”,并在共享平台下设置市、县等若干子平台,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平台管理员接入进来;培训机构负责输入干部教育培训档案,所输入的档案经审核后纳入数据库;培训机构可以查阅、核对其所输入的教育培训档案,干部本人可以查阅、核对本人非的教育培训档案;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适进行数据联通。在此过程中还要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可采用实名制、身份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对档案信息进行保密定级,并严格核实档案输入者、档案查阅者的身份信息。

3探索档案利用新途径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

开展教育干部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在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多年来,接受培训的大批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证明,培训是继续教育和提高校长素质的有力手段。但培训面积大、人数多、形式多样、人员调离与转岗、学校合并等原因也给培训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培训电子档案,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特点

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既有电子档案的共同特点,也有别于其他电子档案的特性。

1.共性

依赖性。电子档案的形成、存储、转移、输出等均须借助计算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才能够完成,一旦离开计算机等设备,电子档案就无从谈起。电子档案依赖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数字编码、硬件、软件、技术设备更新和安全加密等。

数字性。电子档案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人们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由文字、图形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电子档案均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所有的操作处理实质上都是数字信号的相互转化。

共享性。电子档案容易复制,便于传播,发达的网络技术平台能够实现电子档案资源的共享。

2.个性

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电子档案产生之初,由于培训工作任务的突击性和时间安排的局限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训,同一时期可以有不同类别的培训,基本上不按照学期或者学年规划,具有任意性,电子档案的形成时间出现延迟,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具有分散性、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二是由于受载体寿命、保存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容易遭到损坏,从而影响到电子档案的安全。

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电子档案的归档整理过程中,是由教育干部培训类型的多样性和电子档案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具体体现在档案类型和档案形式上。根据培训形式,可分为常规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各种专题培训、异地办班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等;根据培训学习方式,可分为学分制、脱产、半脱产等;根据培训目的,可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研修培训等;根据档案形式,可分为文件、培训方案、领导讲话、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讲义、科研课题、教学质量评估等。培训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目标不一,对象参差有别,直接造成电子培训档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立卷归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电子培训档案归档和检索的过程中。从办班开始到结束,每期培训都有一系列有序的组织实施过程,如确定办班意向、上报领导审批、制定培训方案、组织报名注册、组织课堂教学、资料录入、证书审批、证书发放等。在归档时需要广泛收集各个环节中的相关资料,经过精心的整理、组卷、编目,成为一套完整的培训档案,方便今后检索查询。

二、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分类

培训档案主要分为学员培训档案、培训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储备档案三个大类。

1.学员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档案是培训管理部门为受训者建立的体现受训者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培训项目的记录性文件。档案的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职称、单位、参加培训的名称、培训日期、培训学时、培训机构、授课人、培训结果、培训费用等。

2.培训班管理档案

培训班管理档案是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过程性文件档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建议书、培训项目评估报告,培训中心及外聘培训师资档案、培训证书打印发放和继续教育档案、培训业务定点联系机构档案等。

3.培训知识储备档案

培训知识储备档案是由培训管理部门负责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数据档案,主要包括以专业类别划分的自行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各种介质形态的培训书籍和讲义、培训实况影像记录光盘,另外还包括以发生时间为分段的同一培训课程的版本修订、知识补充与变更情况档案等。

三、建立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保存及开发利用是培训档案管理要面对的新课题。由于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是数字化, 文档处理需要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是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又是多样化,造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保存轻利用的现象。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档案保存的目的都是利用,存而不用只会失去档案的价值,造成档案的浪费。时代在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为适应校长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必须建立培训电子档案。

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能够充分提高培训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实现相关信息和数据共享,从而节约人力物力给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电子档案存储信息量大,便于归档整理和编目,有利于信息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培训对象足不出户就能够接受培训,方便各类人员的检索查阅,使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更加人性化、公开化和方便化。

1.收集整理归档

培训档案内容很多,从培训班前期准备时就应着手资料的采集、整理、加工、归档和档案的电子化。自培训班筹办之日起就开始建立培训班档案和学员档案,培训班的档案包含培训班通知,培训班学员报名表,培训班实施方案,培训班教学讲义、提纲,培训班教材、课件、参考资料,培训班音像资料,培训班照片,领导讲话,学员名册,考勤表,研讨交流论文,研讨交流会议记录,考试试卷及成绩,教学效果测评表,培训班教学意见、建议表,教学质量评估资料,培训班总结,宣传报道等内容。

学员档案包含学员培训情况登记卡,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及培训时间,培训科目、课时及考核成绩,考勤情况,班主任鉴定,培训机构意见,人事部门意见,学员考试成绩、参训学员花名册等。以班次为单位建档,凡属培训班档案的基本内容均逐项录入电子档案。

每期培训结束后,都要及时做好培训电子培训系统的电子报送工作,将培训的办班计划、课程表、校长培训审核表、学员成绩等报送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审批,待审批合格加盖省教育厅公章后及时做好计算机证书的打印及发放留档工作。

2.载体的管理

培训档案的载体主要是只读光盘、一次性可写光盘、可擦写光盘、磁带等。禁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归档后的培训电子文件需要集中存放,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一式三份,一份封存保管,一份供查阅使用,另一份异地保存,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存储培训电子文件的载体或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标签上标明编号、名称、密级、保管期限等;归档的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存放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要远离强磁场,与有害气体隔离。

3.制度上如何规范

培训电子档案从形成、归档到开发利用,中间经过许多环节,培训的电子文件类型包括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多媒体文件,还有学员成绩数据库、学籍管理数据库等。将如此复杂、数量众多的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因此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归档工作有章可循。可根据《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结合各类培训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电子文件归档细则》《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文件,以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

4.人员的培训管理

《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努力探索干部培训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代化的成果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档案管理和计算机业务水平。

培训中心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大档案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注重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理教育及职业引导,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上广泛的教学资源,结合工作实际以多种形式按需施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5.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

此外,培训部门要注意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培训部门要主动走出去,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横向联合,打破各个高校培训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培训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建立局域网、培训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网站等,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面对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干部培训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朱燕.“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视点[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隋春玲,刘晖,罗发奋.“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应凸显网络优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3]王伟平.试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J].科技档案,2004,(3).

[4]白莉,张莉英.论学校电子档案的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0,(3).

[5]屈秀红.成人教育培训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云南档案,2008,(5).

[6]梁秋英.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22).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ACCESS;案例驱动;教学改革

ACCESS是一种关系型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功能强大和操作简单的特点,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解数据库技术。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引进案例分析,有助于合理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可帮助学生对项目背景、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等过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1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将ACCESS列为二级程序设计考试的可选语种之一,大多数学校将ACCESS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然而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教学方法的设计等都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据库理论为主,另一种是数据库的基本应用为主。前一种内容设计架构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在数据库方面的理论素养,但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有“舍本求末”之嫌;后一种情况虽然在内容设计上强调“学以致用”,但要么是以比较陈旧的案例作为训练的素材,例题设计陈旧,要么就把实验内容设计得过于复杂。

第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程教学中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课程上的教授、教师往往过于侧重理论,一味讲解各种控件的属性、事件、方法等,且往往缺乏新颖、有趣、精简的课堂案例设计。

第三,等级考试引进后带来的新问题。等级考试中ACCESS语言的引进,本意是为了加强ACCESS语言的应用推广。不料它引发了一个副产品,教学中教师为考而强调基本概念和语法,只讲解无忧软件中的例题等,根本讲不透,学生为考而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很少涉及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几近荒废。通过对最近几年考试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综合编程题30分题中,满分只占20%左右,即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故此种种,再加之各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素质已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自然而然形成并流传,几乎难以纠正。

显然,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如箭在弦,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以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案例本身的更新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化来驱动这一改革。

2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1]。案例驱动是将知识点分解到若干实际案例,使学生从知识的被灌输者变成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变成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剖析理论知识,理解高层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讲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从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开始讲解,如关系数据库、对象、类、属性、事件、方法等,然后再讲窗体、报表。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理解难度太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3]。如果采用案例驱动教学,给学生先介绍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从实际的例子入手,让学生掌握设计用户界面,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出界面所需的数据。而输入数据时要注意各数据的类型匹配,再讲解基本概念,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专业术语。

2.1案例设计

教师设计案例时,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符合实际教学要求,难度适中。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实现各章节内容的嵌入,促进学生的自修能力让学生成为主体[4]。案例设计要有连贯性,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扩展[5]。

将学生成果纳入案例教学,对历年学生创造程序进行评优,挑选最优秀的程序设计项目。在教学中演示给新生,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对案例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案例组织

案例的设计非常重要,如何对案例进行合理编排与组织使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也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Access中程序设计是用VBA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VBA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及编程思想。用最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案例,如循环语句可以设计学生成绩评定等级的案例。

案例组织应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浅入深,有效扩充的原则。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可以有选择性的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案例,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由老师参与一起分析案例,有目的地训练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6-9]。

案例组织最重要一环还是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各个案例之间联系、把握各章知识点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在课后认真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容易出错环节,整理容易出错的案例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从而实现整个案例教学进程的有效调控,确保教学的质量。

2.3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提前将下次课案例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对内容进行阅读、思考、分析。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与评定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存在的疑问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3经典项目案例分析

3.1教学大纲的要求

1) 掌握数据库表的基本操作步骤;

2) 表结构的设计与字段属性的设置;

3) 表之间的关系设置。

3.2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提前设置一个案例场景,描述如下:

“一所高等院校进行扩招以来,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为了减轻教师批改的工作量,让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到教学案例设计当中。因此,学校教务处委托你开发一个‘试卷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学生无纸化考试。包括考生管理、教师管理、试卷管理、成绩查询管理等。现在,作为一名程序设计人员,要求完成试题表与答题表的设计。

3.3分析问题

1) 试题表与答题表的信息,方便以后的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通过建立数据库来存取试题和答题信息;

2) 如何设计试题表的结构,如何设计答题表的结构。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结构。

3) 在建立表的结构时,如何合理的设计各字段的属性,包括类型、大小、主键等?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3.4解决问题

1) 根据案例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数据表的设计。具体参考操作步骤如下:

Step1:根据案例要求,教师规划出试题E-R图,如图1所示。

在此参考步骤中,根据图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要设计属性1、2、3和4;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答题E-R图”,并引申出关系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联系、域等基本概念。

Step2:根据E-R图,规划出试题数据表的数据字典,如表1所示。

Step3:根据数据字典,在ACCESS数据库中创建testque表,并输入测试题目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实践:①题目字段类型为什么要设置为文本型?它的大小为可以设置为10吗?从而引出ACCESS中的中英文字符长度相同的概念。②将题号的数据类型 “数字类型”更改为“自动编号”类型,输入数据时是否更快捷?(请学生自行体会)。③题号字段为什么要设置主键?它的值能不能重复?(教师可在此引导学生进入答题表的建立,并强调试题表与答题表之间的联系)。

3.5课堂总结、学生独立设计

通过建立数据库和表的步骤,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设计表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掌握建立表的操作步骤,明白了表的设计过程以及表之间的联系,易于理解实体、属性、域等概念,为后续的程序设计奠定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对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未纳入案例的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独立设计案例,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表记录输入后,教师提出根据试题表中记录如何实现批量修改、批量删除,从而引出操作查询设计。

4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案例驱动教学法,能更加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验证过程中,选取不同专业的新生,分为4个班,文科、理科各有两个班。甲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乙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后4个班级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等级考试,考试内容分为笔试和机试两部分,统计成绩如表2所示。

以上统计显示,文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12%,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80%,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3倍以上。理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20%,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96%,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2倍以上。

5结语

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采用案例驱动方法,可以增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数据库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所在专业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调查证明,采用范例引导型教学、师生互动教学,以综合实际案例为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式教学是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值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冬梅,王爱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9(16):126-129.

[2] 袁维新. 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 教育科学,2003,19(1):41-44.

[3] 庞晓琼. 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2-64.

[4]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8(6):16-18.

[5] 黄永灿,徐甜. 案例驱动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2009,25(4):169-170.

[6] 李宏图. 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的探析与实践[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0-93

[7] 常梅,李迎秋,李永. 案例驱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2):82-84.

[8]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构建综合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J]. 计算机教育,2009(12):110-112.

[9] 黄陈英,曾俊,黎明. 教育技术在“Access数据库应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20(10):73-75.

Cases-driv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CCESS Programming

LIANG Hua, CHEN Zhen, ZHANG Bo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China)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8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学生主动地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很好地符合了学生学习与认知的自然规律,遵循教育教学原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高中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与实践。

1.1学案的概念

学案指由教师依据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为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既呈现了教学主体内容和教学结构,又为学生提供了可供研究的问题、练习,除此之外还关注数学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等。学案是学生在自学、探究、讨论、练习、整理、复习与反思等学习环节作为有据可依的学习材料。

1.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学案源于教案,二者都是由教师设计的,并指向共同的教学目标。教案较学案最大的不同在于教案注重课堂环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构思,是课堂教学的纵向设计,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更主要的是以“教”为目的,较少考虑学生“学”的感受。

1.3学案的重要性

学案侧重知识面的拓展与教学过程中辅助材料的提供,是课堂教学的横向设计。其优点是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地辅助教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学案很好地充当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载体和平台。[1]学案完整地记录并呈现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联结新旧知识,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和载体,开放的形式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2.学案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学案的主要组成

学案的内容构成一般有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课内练习、回家作业等,但学案中的栏目大小、名称可能不同,如有的分为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学习指导、课内练习四部分[2],有的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导学指路、学习巩固、创新舞台五部分[3],还有的分成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六个部分,或分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读书思考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课外阅读七部分[4]。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我校数学教研组所编写的学案主要包括四部分,具体为:(1)课题、课型、学习目标及重难点;(2)课前准备;(3)课堂流程;(4)课后练习。

2.1.1课题、课型、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案的第一部分采取开门见山的形式将以上内容交代清楚,2.1.2课前准备

主要针对学生近一段时期内易错的概念和知识点设置一些问题和习题,请学生课前完成,突出先学后导的思想,目的是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动地位上。题目的难度合理控制,习题既有查漏补缺的作用,又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1.3课堂流程

首先提供学生近期易错知识点的变式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提高查漏补缺的有效性。

然后通过典型例题通解通法的分析,体现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同时规范书写过程。在师生合作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与学双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最后是课堂练习部分。在课堂例题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变式练习,力求课堂上暴露的问题,当堂解决。再次为学生点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练习过程中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想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2.1.4课后练习

这部分内容的作用类似课后作业。仍然以大纲、考纲为依据,难度适中,紧扣当天课堂主题,与课堂练习相结合,重点仍是课堂上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这部分练习可针对学生学习程度不同,设置有梯度的选做题。即照顾差异,又利于共同参与,坚持层次性原则在学案中的使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知识内化整理的机会。

2.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研究方法是为研究问题服务的,要与研究对象具有适宜性。[5]因此本课题采取了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设计一系列相关题目,采用不记名方式,请学生回答,详细了解我校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情况。

2.2.2师生访谈:考虑到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对于学生的访谈工作主要放在假期。选取班级中数学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学生展开调查。此时学生没有了学业的压力,交谈比较随意,能够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及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放在周二下午。这个时间段是我校规定的数学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访谈在活动室进行,多是同一年级组的三四位教师一起交流和讨论,气氛宽松融洽,被访的教师较能畅所欲言。

3.实验分析

3.1实验假设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提高。

3.2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上海市祝桥高级中学的高一年级的6个平行班级。这6个班级进入高中时班级中考平均成绩相差不到0.5分,无显著差距。其中3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与另外3个班级形成对比。

3.3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测。将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的以高一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分析实验班与控制班的现状。第二阶段:实验干预。在实验班采取学案导学教学实验,控制班进行常规教学,为期一年。第三阶段:后测。实验班与控制班参加期末考试,分析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学习现状。第四阶段:6个班级都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期一年。再次分析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学习现状。

3.4实验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验之前,实验班与控制班的两次考试各项指标差别无显著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对实验班采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且对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经过一学年的实验后,各项指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高二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中,3个实验班的均分比3个控制班的均分高出了6.2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分别平均高出26.4和34个百分点。

4.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并分析了该模式对教学的影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于我校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的改变是显著的。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学生,在2011年高考中数学成绩取得了喜人的佳绩。

在该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较高,必须注意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达成度;(2)对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引导介入的时机、程度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金月.学案导学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王会.中学生物学教学“学案”的设计[J].生物学教学,2001(5):8-9.

[3]贾伟合.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6):32-35.

[4]崔纪伟.学案教学中如何实施导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8/9):67-72.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11-03

一、网络教育和学习环境的含义

(一)网络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南国农先生对网络教育的界定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1]。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具有时空性,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学习他所需要的知识。

(二)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通过借鉴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和自身的理解,笔者认为,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物质条件(学习资源、学习场所)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非物质条件。

(三)网络学习环境

网络教育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建构出一种有效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支持真实的情境创意,提供即时的释疑解难,具备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达到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2]。网络学习环境把网络作为一种潜在的学习环境,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协助者和评价者。

二、考研辅导班网络学习环境现状

(一)网络远程教育考研辅导班

考研辅导班是以提高准备考研学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为目的的一种课外辅导机构,通常也称作研究生考试课外辅导班或研究生考试补习班。

网络远程教育考研辅导班在模式上分为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和远程自学课件模式。前一模式为:直播课堂、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和教学站辅导相结合,对硬件环境要求较高;后一模式为:自学课件、网上讨论答疑和教学站辅导相结合,对远程教育硬件环境要求相对较低。

(二)考研辅导班的网络学习环境

目前,大多数网络远程教育考研辅导班主要采取播放在其他高校讲课的视频和给学生讲义的方式进行辅导教学。这种网络教学只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但教育理念并没有转变,教学形式仍然是采取以“教”为主的授课方式,把“教师”作为主体,认为把课堂搬到了网上就完成了学习环境的建设。这种远程辅导忽略了网络远程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对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重视程度不足,忽略了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网络课程不是仅提供教学资料,而是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据了解,大部分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只是将典型的被动教学模式、被动教学情境搬到网上,没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缺乏交互性和及时性。由此可见,改革考研辅导班网络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三、对考研辅导班网络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3]。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网络教学模式由于网络自身具有远程、实时、异步、海量信息的特点,因此,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是网络教学的主要优势,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网络教学的主要标志。网络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和以小组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

(二)考研辅导班网络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网络环境中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可以将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进行归类(见图1)。

由于考研辅导机构的特殊性质,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分为集体和个体两种组织形式。

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异步讲授型。在异步讲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程度要高于同步讲授教学模式。

异步讲授型的教师和学习者不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在时间上也是分离的,所以学习者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去学习。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功能进行“双主”教学,而且它还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人数、时间、地点等限制。这种实现方式也很简单,只需利用Internet的WWW服务和E-mail服务。这种模式由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编制成HTML文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习者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目的;或者将教师课堂讲授情况实拍下来,制成流媒体课件,供学生点播学习。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时,可通过E-mail或BBS与老师讨论交流。

个体教学模式指教学主要在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下进行,教师仅在学习者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辅导。这种个别化教学适合考研学习群体,可以对学习者进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和教师之间可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的实施,也可通过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案例学习型和问题学习型。

案例学习型主要是从案例的应用和研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类似于建模策略的指导思想。教学程序为阅览大量案例对案例进行信息加工接受教师指导形成新的概念,主要学习材料包括:(1)存放在Internet上的案例库,(2)制作成CD-ROM形式的案例库,(3)访问一些资源网站。案例学习型教学模式适合考研公共课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

问题学习型是一种自主性更强的教学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和热情。它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立足于“学习―认识过程”的核心。教学程序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信息分析信息,构建答案答案展示,效果评价,主要学习材料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2)提供有关的信息材料,(3)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提示。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的学习思想不仅会对主观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以后现实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四、对考研辅导班网络教学策略的建议

(一)教学策略和网络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统摄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不同的教学策略表现为不同的教学活动序列,教学策略是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或选择的,即教学策略由教学目标导向,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不同[4]。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的总体考虑。该教学策略主要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对教学策略的理解。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策略更多的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是为了支持和促进有效的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要素的程序和方法。具体到网络学习环境中,可将其分为主动性教学策略、社会性教学策略和情境性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按隐含的学习控制可分为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5]。对待具体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学策略也要因地制宜。在对待考研辅导班的教学策略设计时,更多的是从学习效果与时间上考虑教学策略的设计。网络远程教育辅导班虽然采用了网络技术,但是缺少先进的理论指导,导致学习方式仍然是讲授式学习,只是老师与学生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对于考研辅导班这种特殊的培训,它尽量做到的是,在短时间内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笔者认为替代式教学策略和情境性教学策略中的十字交叉形策略更加符合这种特殊的网络远程教育辅导。

(二)考研辅导班网络教学策略的选择

替代式教学策略更多地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为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有预先固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固定的学习进度、预定的学习评价。这种策略清晰明显地为学生指定了大多数学习活动。替代式教学策略在网络远程教育辅导中使用的频次更多,因为更多的知识还是良构领域的知识,也是由考研这个特殊的考试性质决定的,它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有少部分知识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理解,才能全面掌握,这就是下面所要提出的情境性教学策略中的十字交叉形教学策略。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由斯皮罗(Spiro)等人提出并倡导的一个理论,它属于建构主义的一支。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只有对知识进行多维表征,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根据这一思想,斯皮罗提出了“十字交叉形”学习方法(如图2)。通过对意义的多角度建构,从而形成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这就是十字交叉形策略。因此,在对复杂和非良构领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同一内容,学习者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学习,例如对考研公共课中政治材料分析题和英语中作文题的学习。

结合上述示意图,其主要设计的活动包括:(1)创设情境,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方式,如多种观点、多种方案、多种实例等,上图中a、b、c、d代表多元表征方式;(2)交叉学习,学习者围绕基本问题,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a、b、c、d,先从一个角度出发a,学习相关实例、相应理论,然后从另外的角度b、c、d出发学习相关实例,通过交叉学习使学习者认识到非良构知识的多样性、多种关联性以及对背景的依赖性,而且使学习者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考虑知识的复杂性非常重要;(3)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观点,通过不同背景知识的多角度建构,最终形成对出发点概念o的全面理解[6]。

总之,网络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必定是网络教育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考研校外培训机构这个特殊的网络应用群体,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又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 (8):42-45.

[2] 杜华伟.伦理学视阈下的网络教育与教育公平[J]. 电化教育研究,2012(3):10-14.

[3]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7.

[4] 武法提.网络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10篇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提高法院领导班子领导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中级法院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公正,为全局”的工作思路,着重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

一、强化学习,加强党性锻炼,提高确立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能力。我们扎实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基础工程,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明辨是非识别方向的能力;强调坚定政治立场,坚持讲党性、讲原则、讲是非;强化宗旨意识教育,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在审判实践中践行司法为民的执法宗旨。

二、不懈教育,落实廉政制度措施,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我们坚持经常组织班子成员集中学习廉政法规。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廉政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初步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

三、围绕中心,把握法院工作定位,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我们教育和引导班子成员站在大局和宏观高度,准确把握法院工作定位,充分认识法院在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班子成员结合审判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了服务沿江开发、保障金融安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态等专题调研,努力参与综治和“法治市区”、“平安市区”创建活动,化解矛盾纠纷,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优质司法保障。

四、树立公正意识,增强司法工作水平,提高公正司法的能力。加强学习型法院领导班子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班子成员参加疑难复杂案件讨论制度,促进班子成员增强业务能力和解决各类矛盾纠纷的能力;建立班子成员办案制度,要求每一个班子成员独立主审案件,为全院干警做出示范和表率;建立并严格实施禁止为当事人说情打招呼制度,严禁领导干部干扰案件公正审理;建立班子成员对分管部门公正司法的监督和指导责任制,提高领导干部和全体干警公正司法的责任意识。

五、运用各种机制,减少矛盾对抗,提高有效化解纠纷的能力。我们强化领导班子有效化解纠纷意识,探索创新钝化矛盾新途径,要求班子成员亲自参与疑难复杂民商事、行政案件以及_案件的协调工作,锻炼有效化解纠纷的能力。贯彻调解原则,提高班子成员做调解工作的能力和指导、督促诉讼调解工作的能力。通过落实和强化考核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和构建大调解机制工作责任制,提高有效化解纠纷的能力。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13-03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其实内涵丰富。校长的“好”体现在自己的实践中,体现在自己的学习中,体现在自己与师生的成长中,体现在管理的创新中,体现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教育行为中。通过在校长岗位的多年工作实践,我的体会是:校长要在办学中成长自己,在感悟中创新办学,在创新中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善于学习。成长自己

我们都知道,要办好一所学校是靠多方面因素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靠的是校长的智慧。校长的智慧可谓重要。校长的智慧来源于校长的成长。何谓校长的成长?校长的成长是在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学习,是在追求办学质量的整体效益不断提升中学会读。我们遇到困惑,而我们能积极学习,努力思考,大胆探索,然后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顿悟,我们自己仿佛找到了要追寻的东西,仿佛自己长高了,仿佛自己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螺旋式的不断追求、不断提升中,校长生成了智慧,学校在不断发展。这就是校长的成长。

积极学习是校长成长的基础。校长要让自己有读书的习惯,有阅读的热情。努力思考,是校长成长的途径。校长的深层次思考最重要,它起到让学校寻找到一条优秀办学之路的基础作用。

大胆探索是校长成长的关键。没有探索就无发展可言。尤其课程改革,没有模式,没有前例。怎么走,如何做,都要靠我们去摸索,去探路。但是,学生如此现实地存在于我们面前,我们不可能用他们的学业发展来做“试验”。因此,这种探索必须是成功的。由此,校长的这种探索要求具备更多智慧和科学精神。

二、创新管理,构建和谐

(一)积极实施管理文化,创新性地办好学校

我校的管理文化内涵为:以人为本,刚柔相济,制度管事,榜样育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校长师生都在此经历生命的历程。以人为本是我们的管理核心。机制上,我们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行政人员人人有责任区。制度上,我们经过教代会制定并完善了一整套适合现代办学的管理制度。如在制定《管理文化构建实施方案》前提下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教育教学科研总体方案》、《课程纲要》、《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教职工期末等级评估细则》、《“免检教师”评比细则》、《首席教师评比方案》、《奖励补充细则》、《聘用教师实施方案》,还制定了“师德一票否决”等规定。我们注重总体管理与分项管理相结合,使制度的落实做到“常规从严,措施从新,突出实效,落实到位”。我们注重倾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各项工作管理的刚柔结合。制度是文本性的,但人却是情感性的。一方面,校长注重关心教师们的工作生活及学习需要;另一方面,我们积极采用各种激励措施。例如,开展“免检教师”评比活动,评选教学和考勤方面的“免检教师”。几年来,已有近40人次获得“免检”,有的教师发展成为“双免检”教师,有效地树立了榜样。我们坚持开展“十节好课”评比活动和“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的常规教学管理,把科研管理与教学管理结合起来,促进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二)努力构建教师文化,创建教师人与职业的和谐

我们将教师文化内涵定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宽知识、大信息、高水平、显风格”。我们把人格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样的道,就必须遵守这个德。把驾鹤路小学的教师培养成为具有优良人格魅力的专业人,是我们的师德教育目标。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其中有:“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校的发展向何处去”问卷活动,“人格教育从小节做起”的讲座活动;组织教师们和学生一道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心声自我反思;在学习型小组中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我们离好老师有多远”的论坛活动;等等。促进了我校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我们制定了《教师文化构建实施方案》,把教师队伍引向了专业化道路。我们出台了《教师分层培训方案》,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层相结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1.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构建的校本教研模式为:让教学研究“在提出问题中进行、在学习培训中进行、在开展分析中进行、在交流展示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即“问题研究”模式――把学术形态转变为教学形态,把理念落实到行为中。

2.建立机制。(见图1)

(三)构建班级建设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我们的班级建设文化为:人人为班级争光,班班为学校添彩。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园地,让每一个班都成为独具发展风格的优秀集体,让每个孩子在班集体中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把“外倾、随和、负责、创新”和“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主”作为培养健全学生的目标。在这个培养目标下,以“实、活、新”的理念开展德育工作,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抓班级建设,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班级是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重要基地,我们设制了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制,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落实到人。结合学校的特色文化,通过各班自己制定《实施“美的教育”班级建设方案》,做到既有统一的常规管理,又有各班个性化的实施“美的教育”的好办法,做到一班一风格,班班有特色,充分体现以班为本的发展思想。

2.寓德育于特色活动之中。

学校在各班各项活动中,注重渗透美的教育,制定了《美的教育实施方案》,综合体现在四大块:读书活动、学生论坛、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教育。读书活动:塑造高尚灵魂;学生论坛:培养外倾、负责、创新品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创新精神;艺术教育:熏陶品质,净化心灵。

3.内拓外延,落实阵地建设。

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好坏,与家长本身的言行和对子女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学校在每届新生入学时,都举办家长讲座,向家长讲解未成年人心理特征与正确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家长的科学教育水平。我们分阶段发放《家校联系卡》,常规性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紧密联系。此外,我校还开展评选“好家长”活动。这样,把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引进学校,增强了学校的活力。

加强学校、社区“教育合作伙伴”活动管理,及时召开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听取来自家长们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每学期及时做好教师访百家的工作,与鱼峰区巡警大队、鱼峰区交警大队紧密联系,开展了大量活动。尤其是在与鱼峰区交警大队联合开展的“新交法与我们”的主题式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柳州电视台的“红绿灯”

栏目两次做了专题报道,我校得到了鱼峰区交警大队的赞赏,并成为了交通安全示范学校。

以上活动构建了稳固良好的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使我校德育工作得以蓬勃发展,并充分体现了我校“活的教育+美的教育”中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文化内涵为:实施课题化教学,凸显“双基落实、师生互动、思维活跃、情感交融”。“课堂教学有活力”是我校课堂教学文化的积淀,如何更有效地拓展和提升,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成为实施“活与美的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一直在积极思考和大胆实践。

一直以来,我们走课题化教学的发展道路,将科研课题研究与问题行动研究相结合,将教师个人研究的主题与集体研究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以“教师学习型小组”、“教研学习小组”整合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建构了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模式。教师们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逐步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抓教学、促质量、创特色、求发展,感受并共享教育的快乐。

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打造课堂教学文化特色。

1.以常规推进创新。

我们重视教学常规的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关注平时的检查和实效。我们根据课改新理念自行设计了“框架式、理念新、设计巧、交互性”的备课册,把“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纳入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中,在常规检查中注重课堂教学三环节:即备课三看(一看设计理念,二看教学教法,三看创新亮点),上课三显(设计显理念,细节显素质,双基显效果),叙课三讲(一讲教材教法,二讲目标达成,三讲教后反思)。

2.以科研提升文化。

三年来,我们借助课改,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了“儿童解决问题思维策略研究”、“创新教育――自主:指导学习”、“学会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能力发展”等课题研究,构建了我校前后两个阶段开展科研的模式: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3.以理念构建模式。

在课改中,我们以新的课改理念作支撑,注重把理念落实到办学行为中。我们构建了“活的教育+美的教育”办学特色。我们坚持把科研与校本教学研究整合开展,构建了校本教研模式。近年来,我们又在“读讲精练”教学法上作了有效探索,促进了课堂教学不断朝着“基础实,教法新,学得活”发展。

4.以校本课程促进发展。

我们在改革学科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们把“思维训练、艺术教育、综合实践”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三大模块”,通过借助周边企业建立“劳动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综合实践活动,对艺术教育常抓常新,有效地对国家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不足部分进行了补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几年来,我校毕业生受到许多初中学校的欢迎,许多初中的教师对我校学生的评价是:思维非常活跃,学习习惯优良,综合素质很强,发展前景可观。

(五)努力构建校园建设文化,因地制宜建设美好校园

校园可以理解为人与物、软件与硬件建设、外显与内涵文化融为一体的广义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狭义的学校之园的概念。教育人的地方,就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的地方。我们的校园建设文化内涵为:建设一个融育人、艺术、园林、娱乐为一体的优美校园。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师范 案例教学 教学效果 问题与策略

[作者简介]佟凤仙(1966-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基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46-02

一、引言

高职师范专业以培养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目标,采用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就需要运用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高职师范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能激发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兴趣,培养师范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提高师范生合作和沟通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探讨高职师范案例教学法当前存在定位问题与相关提升策略,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发挥师范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不过,尽管案例教学对师范生培养有很大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案例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类课程案例资源比较匮乏,针对性不强

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能否提供适合师范生的教学案例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师范生对于课堂案例评价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将分别阐述。首先,从案例的针对性出发,只有10.7%的学生认为课堂课题的案例符合教育实际情景,针对性强,并认为有些案例如“范跑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他们对教育理论找到了现实的结合点。有68.4%的师范生认为课堂上呈现的案例有时符合教育现实,但大多数没有针对性。有20.9%的学生认为案例完全没有针对性。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有7位教师在谈到案例教学遇到的困难时,都提到案例选择空间小,撰写案例难度大。

(二)教师缺乏引导技巧,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不到位

在对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中,45.7%的师范生认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有效地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在对学生的访谈中,被访者多次提到,教师引导失误,致使讨论没有效果。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角色转换和适应不够重视,加之缺乏教学经验,造成教师角色期待与教师角色实践发生偏差,形成“角色差距”。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从传统的讲授者向案例的提供者转变,教师除了提供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外,还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访谈中有6位教师谈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短时间很难适应案例教学工作。

(三)案例教学缺乏良好实施环境

案例教学对环境的要求可分为班级规模和教室的桌椅排列两个方面。我国由于高职师范生人数多,教师缺乏,再加上教室、教学设备以及场地等条件的限制,班级规模往往过大,班级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上。对此,分别选取一个68人的大班和31人的小班进行观察,发现小班的学生案例讨论中,纪律明显好于大班,同时,45分钟内,大班只有15人发言,18人参与小组讨论,而在小班中,23人发言,28人参与案例的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在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都认为,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学生主动发言相对较少,造成只有比较固定的少数同学会自由发言,达不到互动的效果。我国传统的课桌椅排列方式是秧田型,在这种课堂中,就座于前排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之间互动较多,就座于后排位置的学生参与互动少。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这种排列方式势必会使得前排学生与后排学生难以进行交流,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实施。

三、改善案例教学的对策

针对以上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调查研究结果,笔者借鉴国外案例教学一些有益经验,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一)科学选择适合师范教学案例,积极构建师范课程案例库

案例教学资源库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和教训库,由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典型教育案例组成,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规划。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合师范教学的案例,在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的时候,可以采取以校为本,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由专家参与逐步引领构建的策略。

1.学校通过教师直接撰写和收集案例的方式积累校本案例资源。研究发现,在谈到师范生需要什么样的案例时,提到“生动案例”“真实案例”“教师亲身经历或发生的案例”次数最多。为了改变当前师范教学案例缺乏的现状,急需要一线教师参与案例的编写和收集,应鼓励教师到中小学考察,根据师范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撰写真实教育案例。在撰写教学案例前,教师应首先对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并且应该阅读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借助录音、录像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实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撰写。同时在收集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处处留心,及时收集。教师可建立自己的收集册,把收集到的案例教学资源归类后存入。其二,注明出处,以备查阅。对收集到的案例要及时注明出处,可备使用时查阅、核对。其三,适当整理,以备使用。所收集到的案例,大多是原始形态。在收集到案例后,可根据使用的意图做出或简或详的分析,附在所收集的案例后,以便有针对性地使用。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积累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努力做到共享案例资源,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案例资源库。

2.专家参与校本案例的考核和审查,建立高级师范案例数据库。从更高的层面来说,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更需要做好案例分类整理工作。这需要专家参与选择针对师范生的有效案例,在对校本案例进行考核和审查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原则:从教育类课程内容来说,既需要一系列的专题性的案例,又需要整合各方面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性案例;从案例课程功能来说,选择的案例既需要培养学员分析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又需要培养学员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具体决策与采取行动的能力。总之,整个师范专业的案例以及各门相关课程的案例都应该统筹安排,专业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最终形成体系。

(二)多渠道完善案例教学引导技巧,做好案例教学角色转换

在案例课堂中,高效能的案例教师总是善于巧妙引导讨论,而不是控制支配案例讨论。在善于引导的教师的教学中,对案例的讨论是自由衔接的讨论,起承转合处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高水平的教师引导,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加强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讨论的具体方式,制订案例引导计划。引导计划主要包括案例呈现的程序、讨论的时间、应当达到的目标、介入的标准及方法等。这需要案例教师能够预测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明确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职责和角色,确定自己介入案例讨论的时机等。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理解案例所涉及的关键问题的概念框架或基本理论,营造出自由、开放的气氛,耐心等待热烈讨论情形的出现。其三,在教学后应该反思案例教学过程,可以自我录音、录影来改善,也可以听取学生的反馈,以作为改进参考。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角色观念,扮演案例讨论的引导者和案例分析的组织者角色:(1)案例讨论的引导者。对于师范教育理论课程,因明确它是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渠道,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以教育学的立场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对教育现实的关注;同时对小组发言人的语言、教态等都要作适当的引导,为以后师范生能有规范的教态和教师语言打下基础。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重述或回述学习者的观点,将学习者个别的言论改为全班共享的语言,而不是下结论,或对学习者的观点进行评价。(2)案例分析的组织者。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在案例分析时间的把握、案例分析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注意。有的案例可以随堂讨论,而有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可以进行辩论,不一定都要完全采用既定的形式,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换。

(三)精心营造最佳环境,促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在班级规模方面,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班级人数控制在25人左右可以让师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如果班级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建议在教学时间方面,要保证学生必要的预习和准备时间,以使其对问题作深入而细致的思考,避免课堂讨论草草收场而影响效果。在时间分配上,通常精心选择4~5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公开讨论,其余的作为课外作业完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了案例讨论的基本方法,又节约了每门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时所占用的课堂时间。在探索最佳案例教学课桌排列方式时,选取一个自然班,分别采用秧田型、马蹄型和圆形课桌排列方式。结果发现,最适合案例教学的桌椅排列方式是马蹄型课桌排列和圆形课桌排列。与传统座位排列的课堂相比,马蹄型的空间构成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在圆形座位排列的课堂中,从空间特性上消除了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的平等关系的形成。案例教学的桌椅排列应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及其实际的需要而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既可选其中一种,也可选几种加以混合。

此外,案例教学可适当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在美国,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案例教学,效果显著。在教育类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和计算机模拟、网络技术等结合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让他们看到自己所作的各种决策所产生的教学后果,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与责任。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以它的高度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等特征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也是当前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案例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继续加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程乐,冯文全.案例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董静娟,王金峰.论案例教学[J].科技信息,2009(29).

[4]勒玉乐,宋乃庆.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汪虹,王丽玲,刘玉珍.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13篇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现代学前教育的最重要实施形式是

A.社区学前教育 B.托幼机构教育

C.家庭学前教育 D.大众传媒教育

2.学前教育具有“公有公育”特点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

A.现代社会 B.工业社会

C.原始社会 D.农业社会

3.罗伯特·欧文于1809年开办的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为

A.人格形成学园 B.品格形成学园

C.体格形成学园 D.性格形成学园

4.儿童最早的社会交往对象,也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

A.幼儿园教师 B.产院的护士

C.幼儿的父母 D.幼儿的保姆

5.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概括为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能手、专家五个阶段的是

A.布鲁纳 B.伯林纳

C.贝尔纳 D.加德纳

6.已有研究发现,5—6岁是幼儿

A.口语学习的敏感期 B.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

C.语言学习的敏感期 D.掌握数概念的期

7.人生的第一阶段,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A.青春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学前期

8.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是

A.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 B.托幼机构中受教幼儿的数量

C.托幼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 D.托幼机构办园成本的降低

9.现代(当前)我国的托幼机构一般包括

A.托儿所、幼儿园 B.托儿所、幼儿班

C.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 D.托儿所、幼儿班和学前班

10.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家庭教育主要对象是初生到

A.10岁的孩子 B.14岁的孩子

C.16岁的孩子 D.18岁的孩子

11.儿童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

A.大自然 B.家庭

C.社区 D.托幼机构

12.我国托幼机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最明显的是

A.小学化、成人化 B.小学化、专业化

C.贵族化、专业化 D.贵族化、成人化

13.决定幼儿园班级活动运行特征的主要是

A.幼儿的游戏活动 B.幼儿园领导的指示和计划

C.幼儿教师的活动 D.幼儿的兴趣活动

14.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始于

A.唐朝末年 B.明末清初

C.清朝末年 D.民国初年

15.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等解放区创办的一种新型的幼儿教育机构,名为

A.育婴堂 B.保育院

C.幼稚园 D.保养所

16.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尚的动机是

A.对幼儿有爱心 B.喜欢在幼儿园工作

C.对教师职业向往 D.忠诚于人民的幼儿教育事业

17.“全纳式教育”的兴起始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8.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是

A.经验型教师 B.专家型教师

C.家长型教师 D.知识型教师

19.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40平方米 B.50平方米

C.60平方米 D.80平方米

20.教师对幼儿影响的是在

A.师幼互动的教学活动中 B.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C.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D.幼儿的体育活动中

21.目前,从多数国家来看,幼儿班级的编班基本上是

A.按兴趣编班 B.按年龄编班

C.按能力编班 D.按性别编班

22.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这种生活指导方法适合于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混合班

23.现代的行为辅导观点认为,幼儿行为辅导应当是一种

A.矫正性教育 B.治疗性教育

C.发展性教育 D.干预性教育

24.幼儿园课程这个词,被我国幼教界普遍使用的时间是

A.20世纪上半叶 B.本世纪初

C.20世纪下半叶 D.上世纪末

25.建国以来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种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般看法是

A.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 B.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

C.幼儿园课程即教学进度 D.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26.20世纪80年代,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提出的0—8岁儿童教育方案,即

A.“皮亚杰课程模式”方案 B.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C.确保“提前开端”计划方案 D.早期教育适宜发展性方案

27.创办燕子矶幼稚园、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8.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

A.“个别差异” B.“智力差异”

C.“兴趣差异” D.“气质差异”

29.在获得师幼交往、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使用情况等资料的最基本方法是

A.与幼教人员交谈 B.向幼教人员发放问卷

C.在活动室进行观察 D.查阅托幼机构保存的材料

30.整个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中心环节是

A.评价组织准备 B.评价方案准备

C.评价实施 D.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幼儿教育观

32.幼儿园物质环境

33.整个教学法

34.小组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

36.简述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

37.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实践要点。

38.简述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集中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论述大班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与指导。

40.评述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体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14篇

1.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构思和调整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其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单纯灌输授课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学生盲目模仿练习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案例或实习教材中的案例,没有主动探索与思考;学生学习完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后,仍然不能在具体的真实项目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过程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轨。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新产品系统的能力,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将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基于案例的教学”将理论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实践”实现能力训练,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效融合与和谐统一。

2.以真实项目案例为载体,突出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过程管理”的能力

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运用到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其“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工程教育模式。强化基于项目案例的课程教学,遵循“软件工程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还原”的指导原则,把课本知识融入真实项目案例开发的过程中,在过程中介绍理论体系、指导实践,避免了以往脱离项目环境的空洞说教,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提升实践能力。其中,项目案例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多年来我们探索和优化的重点。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确定了项目案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1)案例要覆盖课程的所有主要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在教学、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时都有一定量的工作任务,且内容关联、难度递增;2)案例要选择通用的业务背景,易于学生理解,也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同时还要便于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展开发;3)通过不断积累,形成项目案例库,要求每个案例都有相对完整的文档和代码资料,使学生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实践训练,利于改进和创新。

3.以“基于项目的立体化教学”为中心,设计和制订教学方案

软件工程理论不同于经典学科理论,它是软件大师们在工程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的。如果在没有工程实践环境的课堂上直接讲授,会因不易得到学生的深刻理解而变成空洞说教。另外,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是从不同角度描述软件工程过程的各方面知识的。因此,软件工程的实践能力培养必须要打破课程界限,把几门核心课程的内容融入一个项目开发的软件过程中,在过程中介绍理论体系、指导实践,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工程理论,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解决“工程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还原”的教学课题。为此,我们设计了软件工程训练学期,实施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以实际项目为情景、以项目案例为示范、以学习平台为支撑、以协作学习为主导、以过程管理为保障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基于项目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软件工程学生“系统思维、过程管理”的实践能力。CDIO注重实践性教学,主张课程实践教学应该从具体项目案例的实际情况出发,然后上升到理论,最后再把理论还原到项目的实际操作中来,以创作最终产品为教学目标。在暑期实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项目案例库,以真实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将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践。

4.以企业实习、实践为桥梁,跨越从学业到就业、产业的鸿沟

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强调企业深入参与培养全过程,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科技创新、质量监督、学生就业等多方面都要有企业人员参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先后与IBM、中软、东软、青软等10多家软件公司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合作,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合作平台为学生架起从学业到就业、创业之间的桥梁。制定完善的师资队伍配备与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采取专职与兼职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就开始到企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生产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模式。通过采用企业运作模式进行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完整过程训练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为了检验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在本人教授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2011级和2010级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中进行了实验。软件工程1101班作为实验班,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软件工程1001班作为对照班,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是同一专业同一学院的两个班级,班级人数和学科成绩无明显差异,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等均无明显差异,授课教师均为同一教师,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均保持一致,保证了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1.基础理论知识

在学期末,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进行了测试,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实践动手能力

在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独立制作一个软件项目作品,主要考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采用统一的标准公开答辩,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给出实践作品的成绩。同样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践作品成绩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3.学习态度方面

从学生的平时考勤、作业提交、发帖回帖等方面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并量化成分数。

三、结束语

中班建构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国培计划” 乡村教师访 名校 实施 建议

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设置了“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要求教师培训者组织参训教师进入发达省市的优质中小学,以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驱樱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的形式,改变参训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作为专门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福建教育学院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获得了中西部五个省区(以下简称“五省”)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任务,并顺利完成,获得委托单位和参训教师的高度好评。

一、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参训教师需求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个别访谈等方式,我们对五省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有:更新化学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学习掌握化学相关知识;提升化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能力;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和学校安全与法制专题课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培训的主题――深化新课标理念,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1.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带领下进行方案的研制、论证与修改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一般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遴选培训承担机构。项目申报书中要求成立项目管理团队和设立首席专家。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认真研读中西部各省的招投标文件,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培训需求调研,确立培训主题和目标,并研制方案,撰写申报书。有些省份还要求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答辩、论证。在此基础上,相关省份“国培计划”负责部门会根据网络平台专家匿名评审或者专家现场论证意见列出可能人选承担培训机构名单,并请申报单位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修改方案和申报书。通过多次反复修改,项目团队撰写的培训方案和申报书可以更好地符合委托省份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在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的主持下进行项目的实施

获得项目承担资格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着手按照培训方案和申报书的规划,组织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的实施。在收到委托省份参训教师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邮箱、QQ群或问卷星网站等途径,向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修正培训方案,并撰写出培训实施方案。开班式上,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围绕培训理念、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要求、学员任务、考核方式、培训预期成果等内容向参训教师作全面介绍,以便参训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或活动前,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设计的意图进行深入说明,帮助参训教师认识该课程或活动在整个培训中起什么作用或要达到什么目标;课程或活动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或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进行深入总结或提升,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提炼课程或活动的收获,并形成一些观念性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会或课程测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培训方案,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过程中,教学班主任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制作3~4期精美的、有指导价值的、专业性的培训工作简报。培训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根据委托省份的要求,撰写提交相关的培训总结材料。

3.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来自于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县的农村初中校,参训教师之间互相认识的并不多,培训时间一般为10天或15天。在短暂的培训时间内,要使参训教师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培训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显得相当重要。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项目团队行政班主任第一时间建立了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班级网络研修平台,并发送短信或打电话邀请全体参训教师加入。在QQ群和微信群里,行政班主任通过培训方案、回答参训教师问题、福州市和福建教育学院简介等方式,与参训教师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根据参训教师信息和交流情况,初步遴选培训班班委队伍,将参训教师进行分组。开班式结束后,行政班主任负责组织参训教师开展“破冰之旅,团队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参训教师们自主选出了各组的组长以及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等。课后,行政班主任组织班委召开班委会,对班委的工作提出要求。有了强有力的班委队伍,行政班主任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工作就更为顺利了。整个培训过程中,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得到了有效构建,并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班委自治”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参训教师自觉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在项目团队和一线名师的导引下进行访名校跟岗实践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突出亮点之一在于引入了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要求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活动,让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优秀教师示范课进行反思,以期对参训教师返校后的教学行为改进有所帮助。为实现教育部的这一意图,项目团队遴选了一大批优秀的一线名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参训教师的跟岗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这些优秀一线名师包括来自一线的国培专家、特级教师、省名师、省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级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在访名校跟岗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线名师的实践指导教师作用,让一线名师与参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和看法,既帮助参训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疑难问题,也培养了一批可以承担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的一线名师队伍。

5.在网络研修平台的助力下进行自主反思与改进方案撰写

在集中培训过程中,项目团队建立了乡村教师访名校专题网络研修平台。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参训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每一天,都可以根据当天的课程或活动撰写研修心得或体会,全班教师均可以登陆平台阅读其他教师提交的研修心得或体会,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共同体。在专家讲座理论引领、名师跟岗实践示范指导、同伴小组交流互助的基础上,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感悟,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源情况,撰写返校以后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案,以期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引领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实现教育部所期待的“先体验、后反思、再实践”的要求。这样的培训设计里,培训的结业并不代表着培训班的结束,项目团队还要对参训教师撰写的改进方案进行指导修改,并督促参训教师返校后进行实践。

三、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实施建议

1.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培训个体需求

在进行五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申报和实施后,发现五省的参训教师总体需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个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年龄、教龄、职称、所在学校等方面的差异,参训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大部分参加工作时间都不足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教师参训工作的时间基本都超过了十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高级教师占大多数,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中学二级和中学一级占大多数;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全部是乡村一级的教师,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里面有部分来自于县城学校。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要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的再调研,以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培训个体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富有吸引力的课程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将参训教师吸引到培训中来,让尽可能多的参训教师都获得最大的收获。

2.全面保障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生活需求

后勤生活保障对于参训教师能不能全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部省份与中东部省份在生活、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需要引起项目团队的足够重视。在培训前,项目团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与学员交流、咨询了解相关省份情况的人员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不同生活需求。比如,有两个省的参训教师到东部沿海城市参加培训存在时差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过程中适当调整每天的课程或活动时间,并帮助参训教师逐渐适应;沿海地区饮食方面偏好海鲜鱼类,口味偏清淡,中西部地区偏好面食,口味偏辣偏重,沿海地区雨季偏多,冬天阴冷没有暖气供应,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项目承担机构和项目团队在培训前广泛调研了解,在培训过程中尽力为参训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教育部对“国培计划”项目的质量进行了学员匿名测评,参训教师满意率最低的一般都是食宿条件这一项。2015年承担的五省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了匿名测评,参训教师对我院提供的食宿条件非常满意率都超过了90%。

3.组建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

要真正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培训承担单位组建一支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该导师团队既要有高校培训专家,又要有教研员和一线名师,形成“三人行”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参训教师。项目团队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指导让参训教师感受到项目团队成员除了是自己生活上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的导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参训教师的理论导师,由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参训教师的实践导师。或者可以根据需要结合采用“主辅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理论导师,教研员或一线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他们共同作为主导师的基础上,聘请国内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担任辅导师,共同指导参训教师。

4.构建灵活多样的访名校跟岗实践模式

项目团队要设计好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的实践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我们比较不赞同直接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将这些小组成员分散到若干个不同的学校,由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直接接管,参训教师直接跟着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因为初中化学学科每周的课程并不太多,加上一线名师自身工作繁忙,无法全程兼顾参训教师,也无法完全按照项目团队的实践方案落实,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达到访名校的目的。